网络课程学习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30 00:0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课程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 学习绩效;个性化教学;个别化交互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83―05

随着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然而网络学习的绩效很令人担忧,研究人员也逐渐意识到网络学习绩效的问题。网络学习绩效的高低是评价远程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1]。日益普及的网络学习与较低的学习绩效之间的矛盾,将严重阻碍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必要从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成因出发,以网络教学交互的设计作为突破口,寻找提高网络学习绩效的最佳方法。

一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成因分析

网络学习的低绩效现象主要表现为:学习时间利用率低,学习资源大量浪费,学习方式过于陈旧[1]。章国英[1]系统分析了造成低绩效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三个方面。我认为,学习者是网络教学的消费者或买单者,正如皮鞋商不能以生产的皮鞋尺码来要求消费者的脚一样,而是应该尽量地为消费者提供最合适的皮鞋,所以,网络学习应该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应该是一种适应个别学习需求的个别化教学[2]。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由教学服务机构提供,他们并不完全了解教学交互的全部,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设计菜单导航、架构教学论坛或聊天室、提供课件、笔记、练习题等。于是网络课程大多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搬家,简单的将教学内容呈现在网络上。因此,造成网络学习低绩效的本源对“个别化教学是网络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根本目的的理解偏差,根本原因是对网络教学交互的研究缺失。

教学实践证明,交互性是网络教学的灵魂,直接决定整个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对于学习者的知识获得、技能培养、兴趣激发以及正确学习动机与态度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Sims[4]也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而且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值。交互型媒体的交互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学习者与教师以及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的交互效果[5],这也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所以,要解决目前网络学习中普通存在的低绩效现象,就要从设计个别化的网络教学交互出发,体现网络学习的个别化需求。

二 个别化交互的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交互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主动完成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与学习环境之间发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组合[6]。Bates[7]按照交互发生的范围,将教学交互分为个别化交互和社会互。个别化交互是指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模拟交互,社会互是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家人朋友之间关于学习的直接或间接交流。

目前各类网络教学的设计都片面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应自主学习,简单的用多媒体形式展示课程材料,通过课件、资料等的堆砌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这种单一的、静态的课程组织模式仅仅是课堂的简单搬家,并没有本质的突破。网络教学中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组织已成为网络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学习者往往因为不能及时得到想要的学习资料,而出现网络迷航、学习动机下降等问题。所以,个别化交互的设计与实现,即如何向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资源,是网络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个别化交互的设计是使网络学习更适合学习者个人的特征与需求,从而使网络学习更为高效、更具个性化。实现个别化交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就是利用一些经过测量理论校定的测试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来估测学生能力以及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2]学习诊断是实现个别化交互的必要前提,系统动态组织学习内容和提供个别化学习提示都要以学习诊断的结果作为参考和依据。通过学习诊断可以为学习者建立学生模型,进行适当的分析后可以指出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给出学习建议,并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下一步需要浏览的材料。

2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系统应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认知结构推荐最合适的学习材料。当前大多数网络课程都采用单一的模式,静态地组织课程内容,网络课程体系和内容都是预先设置的,缺乏满足各种类型学习需要的个别化学习机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网络课程绝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整个网络课程不可拆分,再加上教学信息和教学交互的生成是依靠预设的存储信息和交互逻辑,因此在使用时要实现课程内容的定制就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学习目标一般也是预先设置的,难以针对每个学习者的特征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8]。基于这种网络课程的学习不是个性化学习,而仅仅是一种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自学,最后的结果往往造成学习的无组织性和学习的迷航。

三 学习诊断的实现

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存在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兴趣爱好和认识方式特点来选择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内容[8]。网络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学习群体的概念,把学习者作为单个个体来看待。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所以每个学习者都拥有自己的学生模型。

学习者的学生模型参照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的CELTS-11规范进行了调整,把学生模型分为基本信息库、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三部分(见表1)。

基本信息包括与管理有关的学习者个人信息以及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部分。个人信息依据CELTSC制定的学习者模型规范,包括姓名、电话、电子邮件、国籍、民族、籍贯、出生日期等。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信息,主要在学习者注册阶段进行采集,学生Agent会向学习者传递一份调查问卷,通过学习者的回答初步诊断、分析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和学习风格,据此初步建立学习者的学习模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学习者能力库和学习行为库是动态生成的。学习者能力库是反应学习者在自己选修课程中的能力值或技能状态。学习者能力库包括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的能力值两种,我们定义的学习者的课程水平由课程能力值和该课程下每个课程单元的能力值组成。学习动作库是为了能及时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状态的变化过程,可以从服务器端、客户端和端跟踪、采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9]。我们把每个学习行为都看做一个学习事件Action,可以用学习行为主体subject(即学生编号)、学习行为类型class、行为对象object、行为的结果result、行为时间time等来描述,即Action=。这些过程化信息经记录和模糊处理后,存储在学习行为库中。

学生模型将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主要由学生Agent通过学习诊断,主动的获得用户产生的有效数据,如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课程点击情况、提出的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完成的调查、作业或测验等,并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立和维护学习者的学生模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 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材料

1 建立课程体系

据我们对多所高校网络课程的调研分析发现,大部分网络课程内部的学习路径是直线型的,学生自主确定学习路径的可能性很小;课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当学生发现一些知识上的缺陷时,不能立即找到先行课程的链接;评价学习者的方法大多采用测验的形式,单一的评价手段中缺乏个性化评价。所以我们通过课程规则库来定义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基础构件

首先要考虑如何定义网络学习中的基础构件。我们不是简单的以课程作为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的基础构件,而是从系统架构的角度考虑,建立粒度适中、能在不同学习情境下重复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构件,即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提出的学习对象的概念。学习对象是基于单一目标,建立在静态或交互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上,以元数据标识的新型辅助教学构件[10]。学习对象是构成网络课程的基本单位[11],也是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基本组成单位,课程材料库是以学习对象为基础架构的。整个课程体系是按类别、课程、单元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每个课程单元是一个最小的认知单元,因此以课程的一个单元(unit)作为一个学习对象,如果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过多,允许将一个单元分割为若干个子单元。以课程单元为单位的学习对象至少包括说明、内容、练习(或测验)和评估等四个部分[11],并按照SCORM标准进行元数据描述和内容封装。

(2) 内在的逻辑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之间、课程单元之间存在着的逻辑关系来初步建立课程体系。据研究发现,各课程和课程单元之间往往不是简单的顺序关系,而是一种树状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前提关系网络[12]。前提关系会有三种可能的情况:假设课程A是课程B的前提,意味着先要完成课程A之后才能学习课程B,那么在课程规则库中就添加一条规则AB;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和课程B,意味着先要同时完成课程A和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假设学习课程C的前提是课程A或课程B,意味着先完成课程A或课程B之后才能学习课程C,那么就在课程规则库中添加规则A∨BC。我们把课程或课程单元之间的这种层次关系命名为“课程规则”,在设置课程时加以定义,如图1。

(3) 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中还应包括课程的评价管理。完成一个课程的标准要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来确定,但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普遍的综合性评价外引入一些过程性评价手段。对于课程的完成条件可以设置五种:学习完所有材料、学习完一定比例的内容、学完指定的材料、通过所有测验、通过指定的测验等。这些条件可以是单个使用,也可以作为复合条件使用。如图2中就是设置复合条件作为该课程的完成条件。

(4) 材料的难度体系

对于大多数课程来讲,课程材料都有难易之分。给学习者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对于个性化网络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非常困难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感到灰心,相反,过分容易的课程材料会使学习者缺乏挑战的感觉从而浪费时间。所以课程体系中,还包括课程材料的难度等级的定义:假设C={C1,C2,C3,C4,C5},是一套包含了五个难度等级的课程材料难度系数。C1表示非常容易,值为-2;C2表示容易,值为-1;C3表示适中,值为0;C4表示困难,值为1;C5表示非常困难,值为2。同一课程单元可能存在不同难度的课程材料,教师Agent(一个能模拟教师部分行为的程序)会根据学习者对应某课程单元的能力值提供难度合适的课程材料。

2 推荐学习材料

首先学习者要选择自己要学习的课程,选择课程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学习者可以由教师为他指定学习的课程;学习者可以从课程目录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者也可以使用合适的关键词或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搜索出相关的课程单元。接着,当学习者选择了一门新的课程之后,系统列出针对所修课程的水平测试问卷,通过测试获得该学习者对应所修课程的初始课程能力值和对应课程单元的初始能力值。根据学习者现有的课程水平来决定,学习者将从哪个课程单元开始学习以及具体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单元。如果学习者的课程水平过低甚至低于基本水平值,系统能根据规则库定义的课程体系为学习者推荐先行性课程。

学习者进入课程学习后,教师Agent根据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学生模型)和严格的课程课程(即课程体系),从庞大的课程材料库中筛选出个别化的学习材料(如图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Agent记录学习者的每一次回答和做出的响应,记录下每一次学习行为,从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并更新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与此同时,新的课程能力值和课程单元能力值将传送给教师Agent,教师Agent能及时为学习者重新选择更合适的课程材料。这种反复推荐的循环过程将一直伴随整个课程的学习,直到学习者根据要求完成了课程所有单元的学习任务。

课程完成后,教师Agent的推荐仍然在继续,它会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层次关系,为学习者推荐几门后继课程,供学习者参考使用。

3 课程材料的自我调整

课程材料的选择主要是依据学习者的课程能力值,这种基于学习模型的课程推荐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解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方法,这必须要建立在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材料的评价体系之上。传统的做法是,由课程专家决定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但是,这种做法并不合适,因为大多数课程专家不是学习者,而且课程材料的难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会因为某些条件的变化而引起课程材料难度的变化。为了满足真正的需要,本系统是基于合作性投票的方式对课程材料的难度进行自动化调整。也就是说,课程专家首先初始化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然后依照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在大量学习者使用了这个学习系统之后,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逐渐变得合理而稳定。

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是两方面的线性结合物,一方面来自专家的定义和说明,另一方面来自学习者的评定,并且两者所占的份量是不同的。为描述我们提出的方法,做如下定义:

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评级难度: ;(公式1)

表示在学习者的合作投票以后的第j项课程材料平均难度参数, 表示给予第j项课程材料i等级反馈响应的学习者人数, 是评价第j项课程材料的学习者的总人数,当且仅当 。

调整过的课程材料难度:

;(公式2)

是基于学习者合作投票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调整后难度参数, 表示课程专家给出的第j项课程材料的初始难度,w表示专家评定的初识难度的所占权重。

教师Agent能利用公式2在课程数据库中自动调整课程材料的难度参数,这是基于由课程专家定义的课程材料难度和由学习者合作投票决定的课程材料难度,然后加以线性化结合的课程难度参数。

五 小结

网络教学系统中,要提高网络学习绩效,可以通过提供智能化的个别化交互实现。本文从个别化交互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智能Agent技术模仿教师的部分行为,深入研究了网络教学的个别化交互模型,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绩效评价研究”的理论研究和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教师研修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探索,在个别化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方面做了初步研究,希望能够对未来个性化学习和个别化交互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国英,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低绩效现象成因及解决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36-38.

[2] 余胜泉.适应性学习――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J].开发教育研究,2000,3:12-16.

[3] Juei-ni Sun & Yu-chen Hsu.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ity on Web-based Instruction Learners' Attitude,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s[R].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5.

[4] Sims, R. Interactivity: A Forgotten Art? [EB/OL].

[5] 陈丽、刘慧琼,媒体界面交互性设计的流程和原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6,4:22-30.

[6] 戴心来,陈齐荣.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其设计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05,9:69-72.

[7] Bates. Interactivity as a criterion for media sele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 Never Too Far, June 1991, vol. 16:5-9.

[8] 王忠华,余艳.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及其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3):79-83.

[9] 刘宇,解月光.动态学生模型与智能支持服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94-98.

[10] 李毅强,杨贯中.基于学习对象的课程构建[J].科学技术与 工程,2005,5(22):1733-1737.

[11] 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1:75-80.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写作能力;网络资源;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12-03

英语写作是英语四大基本技能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它兼语言技能和实用技能于一体,学生通过写作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技能,把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所学专业有关应用文中。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写作是基于前三项技能上的综合高级技能。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是运用互联网协助教学共享学习资源。网络教学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传统教学更开放、更灵活、交互性更强。当前英语写作课程学习资源开发滞后,教材或素材过时,网上原有的资源信息量大,缺乏整体性统一;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还不够成熟,英语写作学习网络资源缺乏。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花大量时间改稿、纠错,效果不显著,更不能实时进行灵活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鉴于此,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把网络课程与写作过程结合以提高英语写作有效教学。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属于认知心理学派。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传统教学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灌输到学生的大脑,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现代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在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网络教学中英语写作应该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题目,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组建教学资源,依照真实的情景进行写作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为英语写作网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学习资源及其建设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损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努力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的培训机构提出,是指网络线上与线下的混合,通过面对面的教学弥补互联网教学的不足。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教学概念引入国内,他的观点是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之后,一些工作在一线的教授、学者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了“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5年,两会工作报告提到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互联网热。向人大提出了“互联网+”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对“互联网+”,解释为“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教育凭借信息化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实现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方式不同,W络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教育,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将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模式,体验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模式并存。同时,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授课形式,促使其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持续的学习服务。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率先提出的一种原创意义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将传统式课堂教学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使师生个体和群体充分享各自教和学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动态环节中进行师生角色定位和适时转换,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讨论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定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的3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详见图1。

对分课堂所定位的合理教学目标是,对大多数课程而言,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一本优秀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几点不同:(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减轻教师授课负担,实现教师角色转型。从图1可知,对分课堂上,教师只须讲解课程内容的框架、重点和难点,把其他内容留给学生学习。(3)增加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对分课堂把互动交流放到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教师及时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4)提升了学习效率。对分课堂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教师讲授后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综上所述,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其优势,但其讲授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强调和有效利用功能强大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缺少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对分课堂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对分课堂与互联网优势互补,是本文研究所在。

二、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面对面的教学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必须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课堂”二者相互作用基础上的教与学的新型策略。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如图2所示。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对应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

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前下一次课教学任务和思考题,学生接受任务,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和微视频等,带着问题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预习。学生认真建构与新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预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答案,教师查看学生的问题记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常见问题和学生的知识背景。

课中,共需要2次课(每次2学时)。第1次课,以讲授为主。教师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设计和修改课堂教学活动,以便有效地进行课内的面对面教学。课前师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互动,使学生对讲授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课上利用多媒体资源讲授框架、重点和难点。因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第2次课,以学生讨论上次课内容为主,教师引导答疑,形成师生互动。

课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不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利用强大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领域,完成作业。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次课堂学习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讨论课堂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教学评价来说依据课程的教育功能,研究科学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功能,使考核真实反映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克服“考前突击”的现象,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和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前的准备活动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是每次课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基于网络资源的信息化教学又是对学生预习和课后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和提高,网络自学可以促进学生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以上“教与学”的活动,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对分课堂学习的优势,使得学生知识得以巩固,探索问题和协作能力得以增强,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探讨了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后,将此模式应用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网络资源和对分课堂,二者相互贯穿、相互补充。以下从网络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进行阐述。

(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土木工程材料完成了多媒体课件、教案、每章学习指导与习题、试验指导、工程案例、材料检测、试题库以及知识拓展等内容;其次,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学校视频教学网站,依据课程的知识点录制了微视频;再次,师生教学互动系统应用。利用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强大的学校网络平台,还支持网上作业提交、师生讨论、在线考试等多环节。另外,学校教学平台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网络资源实现了无缝链接,为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

(二)教学实施

土木工程材料课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为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合理使用材料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材料基本知识。新模式在工程管理专业2014级(共43人)“混凝土”章节进行了应用。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材料的重点章节,理论授课12学时,每周2次课。首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整合为四大模块:分别为普通混凝土组成材料、技术性质、配合比设计和质量控制、其他品种的混凝土。最后一个模块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完成,前3个模块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精心组织实施。每一模块,课前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预习;课中(2学时)讲解重点、难点,并布置作业和思考题;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授课音频资料及时温习,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并拓展。第2次课把学生分组,每4人(前后位)一组,第1节课学生按小组开展讨论,温习课本内容、分享学习体会、互相解答难点,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第2节前半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后本节对学生学习成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或提问。本章教学完成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网上在线测试,学生成绩与其他没有实行新模式的章节在线测试成绩相比,平均成绩提高了10.8分。

教学效果上,混凝土章结束后,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83.4%的学生支持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86.3%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比传统课堂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79.2%、75.7%的学生对师生互动和在线考试满意度较高。

(三)教学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考核(占60%)和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40%)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考勤、平时作业、限时网上在线测验、课内外讨论、小论文和试验6部分组成。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概念的理解、材料性能、工程应用和标准,题型以工程案例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充分结合了网络学习和对分课堂学习的优势,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实现了有机融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此模式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中只用在混凝土一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整门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和做好每次课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31):1-6.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4

建筑材料课程介绍了常用的建筑材料,还安排了一定的验证性实验。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贯通,对课堂上教师无法详细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课件进行更深的学习。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

二、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课件的结构设计

整个课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分两级菜单。最高一级菜单为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章节、实验、视频资料、在线测试、参考资料库、师生互动、教学科研成果等。一级章节菜单下分各个章节,学生点击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各个章节的学习。

2.课件的内容设计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课件的内容要尽量丰富,更要和实际紧密结合,整体的课件内容如下:课程简介。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该课程的概括描述,主要紧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这门课,即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二是学什么,即学习内容;三是怎么学,即学习方法,各个章节联系不紧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材料间的对比学习,加深记忆。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要严格按照专业的培养计划及教学、考试大纲来执行。这一部分包括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一章节的学时分配、重点及难点问题、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另外,还包括教学的手段等。课程教案。课程教案属于教学的辅助材料,主要是每一章的教学目的,任务,讲授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以及应该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等,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体计划。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一般用Powerpoint制作,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包含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能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章节。建筑材料课程各个材料自成独立的体系,因此分章节进行阐述。实验。建筑材料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实践教学对该课程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内容中列出各个实验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报告的编写等。视频资料。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材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制备、建筑材料的测试等,比如混凝土的搅拌、浇筑、振捣、成型养护等各个环节。这样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在线测试。在线测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的检验,通过测试,学生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当然,通过测试,学生也能对自己掌握课程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薄弱点,进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参考资料库。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层出不穷,要对建筑材料的发展不断进行跟踪。因此,有目的地加入一些比如期刊网、混凝土网站之类的链接,能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师生互动。在此板块,学生可以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学生的提问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科研成果。主要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比如在研究一些课题时取得的成果。另外,也可以展示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以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

三、结语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网络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实行观察、猜想、计算、证明和讨论等相关教学内容。课程的安排要包含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来达到综合性的教学要求。科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可以单单依靠死记硬背,实际操作、主动思考和讨论沟通等才是教好数学学科的关键策略。”“把网络资源结合进教学”是中国新世纪以来对各层次教学提出的新论点。要切合教育革新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最大限度地结合各种良好的网络资源,主动把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深入融合起来。

一、网络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1.结合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网络资源,教师能够获取各式各样的形象具体、科学有效的教学资料,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举例来说,当讲到“圆的认识”的有关课程时,若只单单采取以往的“灌溉式”教学手段,那么最后的收效肯定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可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看大量圆形的事物,再提问学生:“可不可以画出圆来互相查看。”以学生主动思考与集体讨论问题的模式,把以圆规画圆的途径作为重点进行阐述。这样不但让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提升,同时还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培养,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2.结合网络资源,能够克服教学疑难障碍,优化教学成果

通过长期的教学案例表明,结合网络资源来组织教学课件,能够科学地强化训练,克服教学疑难障碍,让学生能更易接受新知识,也使学生中心地位以及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得以彰显,最后达到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举例来说,几何图形一直都是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学内容,即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了一些认知能力,可他们的空间感还是不足,针对一些辨识度不高或结构繁杂的几何图形,要让学生迅速地找到题目的本质,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软件来筹建各类图形,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记忆与辨识,此方式具体高效,不但能说明实例,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怎样把网络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

1.应该切合数学科目的具体特征,强调数学的学科性质

数学这一门课程不仅表现出思维的紧密性、层层相扣的概念性,同时还是公式化和符号化的特殊语言之一。要使网络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入结合,则一定要切合数学学科的特征。使用网络资源时,必须顺应教学思想以及符合课程内容,然后挑选并采取相关多媒体技术,再最大限度地展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切勿将数学变成纯粹的科技展示会。

2.应该有针对性地采集整合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要知道教材内容相当局限,并未达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要求,而得到各类资源信息最直接了当的途径即是通过互联网查询,大家能够按照需求在网络上获取各式各样的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要使查看和取用更方便,就要设置网页,将相关材料在网页上展示;以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将各类别分置在指定文件夹里,也能方便使用。还能够根据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网上查找所需材料的链接。若是有常需用到的网站,如,中小学教育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小学教学资讯网等,就可以把这些网址加入到网页收藏夹里。

3.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

不少老师准备公开课时,十分耗时耗力,才能完成相关课件,这都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参考材料的缺乏。那么,怎样才能让这样的现状得到改善呢?结果很简单容易。只要科学有效地结合网络资源即可。互联网上各个板块的数学资料和成型教案极多,可以选择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复制过来,再加入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制作出效果良好的教案来。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有机结合网络资源,能够全面实施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给所有学生创造出有针对性的学习环境,来满足学生各个层次的真正需求,它所蕴含的资料信息可让每个阶段的学生的需求得到实现。他们在学习生活当中,若是碰到难题,也能利用互联网查询答案。学生之间能够互相沟通,交流学习经验,这样他们的学习压力也能释缓。最后,不仅学生投身到课堂学习的各类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他们自主探究、主动思考、沟通交流的水平也能得到提升,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英语口译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口译是一门综合技能。口译的特点决定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两种语言的转换与对译的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程是高校高年级的必修课之一。然而自口译课开设以来口译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颇多指责。二十一世纪网络的发展也对口译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口译专家与教师及学习口译的学生都希望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口译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对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作一些改革的尝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进行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活动多在语言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以题材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的口译技能训练;另一类则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题材的训练。口译课基本上采用固定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朗读口译材料,或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记笔记,并轮流逐句翻译,最后由教师讲评学生口译结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口译活动,教师可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

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容忽视:一是学生只是机械性地等待教师点到名后口译,缺乏主动参与机会。二是平均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交流的时间仅为几分钟,而且个别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很可能处于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但教师却无暇顾及。三是从教学方法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更多的是在“教授”口译技巧或“检验”学生口译的准确度,而非“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译练习。四是内容更新速度慢、更新不成系统。在我国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有些教师长年使用相同的教案和材料。口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特点就在于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步伐。虽然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相关的语音资料,对基本教材进行一定补充,但往往由于资源的缺乏或其它原因,补充材料的系统性难以保障。五是传统口译教学模式缺乏现场感。虽然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和主题,但学生只能靠想象构建相应情情境,模拟训练也常流于形式和固定的程序,其结果就是口译缺乏实战性,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思维宽度受到限制,而且无法通过观察交际现场获取非语言信息等重要的交际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传统的口译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弊端对口译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了制约作用,所以对口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媒体网络对传统口译教学的影响

2.1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影响

语言学习的立体输入强于单一的视觉或者听觉输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可以比单纯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更能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多媒体网络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仿真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环境。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口译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口译的环境中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有现场的真实感和压力感,能熟悉不同的语体、副语言信息及其它语言外的信息、实际操作环境、源语思维、口译的特点与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和执行口译任务。

2.2网络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传输的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及时迅速地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同时,网络信息的时效性为及时更新课堂口译材料提供了技术背景。

2.3网络协同性的影响

网络的协同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师生之间在口译教学中缺乏互动。由于缺乏迅捷有效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利用其实时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机会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4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影响

在口译的传统教学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及个人精力有限,每个教师掌握的信息和资料有限,因此在课程安排时捉襟见肘,以至于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简单机械。网络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高度的资源共享使口译资料的及时更新成为可能。

2.5网络虚拟社区的影响

传统的口译教学是在一个实体环境中开展的静态过程,再完美的情境设计也只能通过描述由学生利用想象自行体会。网络能够在实体之外构造出一个个虚拟的情境和场所,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定的情境设置。置身于虚拟网络当中,用户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译练习的实际效能。利用网络的动态效应和虚拟效应,可以消除口译教学的环境障碍,为口译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

2.6网络自主学习的影响

口译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课上与教师积极配合,而且要求学生课下能积极进行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口译基本技能。网络自主学习为学生参与教学进程提供了平台。教师可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教学软件、自学软件、模拟试题,以及教师提供的音视频材料、课件,等等,在课下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后的与口译相关的任务。多媒体网络使学生的信息源多元化,能够满足他们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广泛的语言素材,从而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王胜,2010)。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口译教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提供的支持,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场景真实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1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口译教学都在语言实验室或普通课堂进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口译教学的弊端在于听力室的小隔间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而在普通课堂进行训练的弊端在于视听效果比较差。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量与质都不理想。

我们要借助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一种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就老师所下发的材料进行口译练习,并及时获得参考译文和老师的评价和解答,这样就可以扩大学生练习的范围和量;第二,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提出反馈,并获得相应的帮助,这样,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进度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第三,打破原有语言实验室格局,将口译课堂设计为会议室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利于师生互动。

3.2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

根据语言交际教学理论的观点,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获得的(李萌涛,2001)。口译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最为复杂、涉及方面最多的课程,尤其需要语言实践和人际交往。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的建设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场景提供了虚拟平台。但是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应有别于其他游戏性质的网络社区的运营模式。第一,教学功能的体现要求它对学生在虚拟社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规范和达标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组织作用。第二,口译网络教学社区创设的场景应符合日常口译任务场景,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谈判口译、新闻会口译等,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级。学生在合格完成低级别的口译任务后才能进入高一级场景进行练习。第三,学生登录社区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场景,或者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全班学生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共同的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进行口译实践和相互评价。第四,口译虚拟社区应划分教学区和自由训练区。教学区的活动以教师为主要组织者,而自由训练区则可以作为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课余训练的场所。第五,网络教学平台应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机制,为教学互动提供渠道。

3.3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

与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相配套,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资讯,扩大他们的词汇和知识背景。动态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可以由多方共同建设,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或整理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口译资源。

4.结论和建议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革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可能。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能够解决传统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缺乏师生互动、口译教学资料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现场感等弊病。然而,网络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警醒。首先,过度依赖网络会影响师生间或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继而阻碍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其次,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要建立网络资源库,我们一定要对资源内容的正确性、准确度、思想性等做全方位的考虑。最后,在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不能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口译笔记训练过程中,传统的利用黑板公开演示口译笔记,将口译范例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做口译笔记的技巧。因此,二者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交流和网络强大的辅助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5).

[3]庞密香.多媒体环境下口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4).

[4]闫怡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8,(7).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网络资源 英语听力 教学 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学高级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听力教学服务的网站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和通道。根据网络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下面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借助网络资源提高英语听力教学。

(一)创设生动鲜活的语言情境,激发听力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在情感目标描述中提出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英语教师应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和保持他们的最佳情感态度。借助网络资源可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语言情境,能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补充相关的背景语料,将听力内容所涉及的事物、场景等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体会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场面,从而激发听力学习兴趣。

牛津高中英语同步听力中的 Unit30 Wild Things中所呈现的内容较单一,学生听起来有点枯燥,因此我就借助网络资源把收集到的图像等素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观摩中渗透教学内容,同时进行提问,给学生创造自然的语言情境;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被激发了,且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课程的趣味性。

又如在人教版中第三册Unit10 American Literature这一课时,我先借助网络资源把收集到的关于美国的一些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人文风俗等知识,如土著人、奴隶制、内战、牛仔时期等等各种材料制成小电影片断,并配上纯正的课文录音,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学生就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着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这样多重的感官刺激:视觉—看电影、图片和文字材料,听觉—听纯正的自然读音,心理反应—接受知识做出反馈,从而使学生的听力兴趣高涨,促进其听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扩大语言输入,加深听觉理解深度

听力理解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听力其实就是信息输入—吸收—理解—判断的过程。而纯粹的听力训练与测试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反应冷漠,在这种训练当中学生为听力而听力,不去挖掘其内在的深度。对于缺乏自然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借助网络资源接收和吸收充分数量的语言材料,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就能扩大语言输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首先是多听,借助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训练学生从听说中察觉出说话人在语音、语调上的变化特点,通过对方的口气、表情听出对方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如All↗right ?(表示征求对方意见)而 All right(表示厌烦或无可奈何的情绪) 又如He doesn’t speak English(用降调表示“他不说英语”) 而 He doesn’t speak↗English(用升调意思是“他真的不会说英语吗?)这种训练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很容易找到。多多训练此类练习还可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互动式的交替式的合作训练,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从而深入了理解了所听内容。

其次是多读。听力材料是多方面的,囊括了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甚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在英美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不能被我们接受,而这些差异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和网络的链接,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窗口,推动了教育全球化的进程,而且如果听者对听力材料中所描述的事件十分了解,那么必然就容易听懂。如Almost every culturein the world has held celebrations of thanks for a plentiful harvest……The American Thanksgiving day began……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补充听力材料上所涉及到的资料,向学生推荐优秀英语阅读书目和迅捷的网上信息;搜索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读相关文字,了解相关习俗,了解“感恩节”,学生在听懂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听懂这段话,否则很难听懂并记住关键信息。

(三)加强课后训练,提高自主听说的能力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把“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基本理念之一。

英语作为一种人类交流的工具,它的掌握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它需要的是反复的使用,灵活的掌握。因此提高听力只靠每周几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后训练,但这种训练不应仅是课堂内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而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适当地组织,着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听说的能力。而丰富的网络资源可打破教育过程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也解决了层次高低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熟知的 Special English和 BBC 广播网站,www.cncradio.com中的烟馆英语节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层次的不同,各取所需。这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再如英语直通车www.hongen.com其中幽默滑稽的动画可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同时也丰富了课后训练。又如通过访问网络中的轻松英语栏目和在线课堂,学生可以自学英语,还可欣赏英语歌曲与英语电影这些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学生还可利用相关英语网校的中高考试题进行自测。

总之,网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可以在课后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听力训练时间,加强训练强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主浏览,自主听的能力。

(四)网络资源的劣势

当然,网络资源在丰富和提高英语听力教学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但同时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和缺陷。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除了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外,还有就是受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制约。单一的教学环境,有限的教学条件和落后的教学设备使得听力教学的开展阻碍重重。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运用的实现,大大改善了听力课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让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越。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为这质的飞越插上了一对翅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教育部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而近些年四、六级考试也是越来越重视听力。由此可见,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必将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同时,它也能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新的契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这将十分有效得提升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技能。

一、传统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各种可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原汁原味的外语学习。但是,学生的听力水平并没有太大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学生对听力不够重视。长久以来形成的英语学习理念中英语听力从来不是重点,“考试不会考,生活用不到”使英语听力一直处在四项基本技能的末位。学生上听力课只是为了学习一门知识,课上认真学,课下很快忘,从来没有把它当成一种技能巩固在自己身上。二是大学英语听力教材相对单调,内容多泛杂滞后,且缺乏真实语境。学生只能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有限内容中,像是纸上谈兵,渐渐地就会丧失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三是学生的听力水平相差较大。由于大学多是跨地区招生,入校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受其家乡英语教学水平限制而出现差异较大的现象,也使得听力教学的开展尤显困难。四是学生一直是通过视觉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听力课则是通过听觉传授知识,这与他们的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符,也使得英语听力课的学习效果比其他课程显现得慢的多。

二、基于多媒体网络背景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优越性

基于传统英语听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发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引入几乎能够解决上述所有问题。首先是网络技术的引入能够为听力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并提升了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是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教师所做的就是在课堂的开始为学生设定本次课学习的主题或是学习任务。如:本节听力课的主题是获取人们对整容的态度和看法,或是本节课大家要注重听不同的人(听力材料中出现的)对整容反应出的不同态度和看法。而听哪些人的,听懂到哪种程度则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只需依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给予指导和建议即可。

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单纯通过听力获得的知识只有20%,这会使他们感觉事倍功半,极大的挫伤他们的学习自我成就。比如:有些学生容易被生词困住,需要对其中的某段材料反复听;而有些学生对于听力内容的反应较慢,需要较慢的语速或是额外的语速练习;还有些学生则是无法通过听觉巩固所听信息,也就无法完成听力材料结束后要求完成的任务。而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选择性和学习过程可控性,即自主选择听的方式和听的遍数,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学习效果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和方式,就会大大减少上述问题造成的听力障碍,促使学生发展和优化适合自身的听力学习方法,也必然会有效提升学生对听力学习的自主性。

在学生学习完规定材料之后,多媒体网络技术还可以提供便捷有效的听力能力巩固方式。比如:教师在线与学生交流,即可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在线进行解答或是讨论;还可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设置真实的语境,要求学生依据听力学习的内容在语境中给出呼应,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能力的作用。

三、基于多媒体网络背景下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能动的意义构建动态过程,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导构建者。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和灵活的学习模式以及自主可控的学习过程改变了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局限,使课堂面授和在线听力实现了优势互补,即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组织性。教师依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与知识水平,借助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平台设计教学活动,使现实的教与学和网络资源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教学平台较之传统的课堂更扩展了学习资源,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为我们构建了一种生态化的教学模式。网络的功能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丰富和保障,更是支持教W互助的途径,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更好的授课,学生则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即参与了教师的面授又完成了对语言知识的意义构建。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要通过在更深层次的真实情境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练习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材料,让他们以自主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一定的练习和能力巩固训练,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并积极运用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技能提高教师授课的针对性,也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个由网络、课堂、教师、学生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交互性的原则,自主学习和有针对性和持续性,反馈要及时和真实,学习过程要具备可控性和监督性,同时还有客观的评价。因此,教师要能够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技术技能,有效结合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监督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注重网络资源的选择,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前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并依据教学材料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材料的选择可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时生活、热门话题等来选择。教师还应提前将所选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归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听力资料。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预测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异步的学习环境中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教师应加强自身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听力网络平台建设

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自身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除了要能够制作课堂所需课件以外,还要能够根据所教学生特点选择和制作听力课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师生共鸣。同时,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服务和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也应加大网络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在配置先进网络设施的同时,注重听力资料室的建设,这也是改变教学模式,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要建立客观的评估机制和制定有效的巩固措施

在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客观的评估机制也非常重要。形成性评估就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它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测试性评估和非测试性评估。测试性评估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定期检查,这种评估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听力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自身技能。而非测试性评估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检验,即通过讨论、回答问题、通过设定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行一定的运用。听力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输出过程,那么学生的学习就缺乏完整性,无法自主的完成对自身掌握知识的评估,也不能对学习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总之,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的传统本源,打破了传统教学资源的局限,提供了良好的语境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输入资源和模式,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学习主体,为大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开辟了有效途径。使得英语学习朝着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方向迈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李世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8):42-44.

[2]孟彦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作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05):96-101.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9

【关键词】网络平台;基础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内容设置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分强调设计,与专业课同化。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设计课程,而且所有基础课程都有着向专业课靠拢的趋势。将设计素描变相转变成为专业课程,过分强调理念;而色彩教学直接进行装饰色彩,重理论,轻实践。整个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呈现出过于直接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学生只认识和学习了设计理念和概念,短期内虽然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利于专业发展。

2.教学形式刻板、欠缺新意。目前,关于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还在沿用美术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素描以及色彩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还要求学生学习人物头像、半身、人体等内容。色彩教学中过分强调写生,训练模式以写生静物、风景、人物等训练。构成学单列,以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老套的学习内容早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性质,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3.脱节现象现状。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适用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求设计元素和基础元素紧密结合,特备是在色彩教学中加入了基础色彩造型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将其与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伴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基础教学体系了。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去不仅仅有课题参与,也有实践训练。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作为一名专业设计者的基础能力,其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能力,即独立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式。笔者将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划分为以下几项:

1.造型。造型基础主要包括错觉和再现理论两大部分。造型理念的维度不同,视觉观察与体验方法,结构性、再现性、重构性、意象性、主题性造型表现练习也便不同。把原有的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里面的造型训练进行了整体的整合,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研究。

2.形式。何为形式,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不同形式图式,比如形式元素、组合秩序与构成变化,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等等;二是形式练习,比如资源、要素、方法、哲理等等。关于形式基础,笔者建议将整个形式划分开来,进行单独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便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知和研究形式基础。

3.色彩。色彩基础包括色彩基本原理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平台网络基础课程可以实现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色彩知识的全面整合,完成好自然色彩与色谱归纳,色调构成与变异方法,装饰色彩与材料媒介,意象色彩与综合表达,名作色彩与变体运用,音色联觉与抽象置换等练习。

4.材料。在材料基础当中,其不仅仅包含材料系谱、心理知识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与论证,还包含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和练习,诸如材质与触感、模拟与心理、质感与肌理、错觉与趣味等等。材料训练的本质是在原有立体构成的知识体系之上做出相应拓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认识和掌握现代材料、空间知识以及构成材料的一个良好学习方式。

5.装饰。装饰基础具体包括多种装饰理论,装饰的特性,内涵与构成方法,中外装饰风格分析与变体、装饰语言体验与表现练习、图案构成方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相关的装饰元素和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对这一专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网络课程学习材料篇10

一、创新教学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扩充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素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自觉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新事物,了解新知识。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包含的内容牵扯各行各业,针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相关的资料也应有尽有。为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网络,可以让网络成为助推英语教学的辅助工具,也可以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师要学会选择性地筛选知识,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网络在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可以充当工具角色,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内容。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高自身探究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就翻译来说,在阅读或者学习的时候,可以借用金山词霸、有道翻译、google在线翻译等软件进行学习。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还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国外的网站、china daily、各类英语学习网站等习得知识,这些都可以帮助中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嫁接英语学习桥梁,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开展有效学习。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由于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学习环境的不同,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呈现巨大差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讲授的内容是整齐划一的,无论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基础稍差的学生,讲授的内容都一样,这就造成学生个体的差异得不到尊重,如果成绩好的学生听到较为基础的知识,就觉得太简单,提不起学习兴趣,探究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同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遇到的问题较难,超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之外,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困惑,自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实现层次化的授课。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可以实现层次化的教学。网络教学和学习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可以呈现一定的层次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大量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它们进行整合、分类。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这样的层次化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探究能力非常有帮助。例如在学完School life之后,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层次,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一些问题,较为基础的就是在网上搜索相关文章词汇、语法等知识;中间层次的就是利用网络理解文章的大意;较高层次的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其他省份或者国外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并通过英语表达方式讲述给其他学生听,这样通过网络中的资料搜集和工具应用,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三、拓展学习途径,拓宽英语阅读渠道,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