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十篇

时间:2023-06-07 16:53:07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档案科研成果;转化;途径;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档案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档案科研的成果层出不穷,这些档案科研成果具有时效性、公用性、潜在性等各种社会服务特点,为了能够使得这些档案科研成果得以更好的服务社会,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对档案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从而使得档案科研成果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社会中,对社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

1.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

1.1建言咨政

向国家决策型转化。通过提出建议或方案,形成上级国家机关的决策方针或参考。中国档案学会保护技术委员会向国家档案局提出了《关于推进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程科学化实施的建议》,建言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重点档案实施科学抢救方案。国家档案局的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的管理工作。中国档案学会承担的《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管理》重点咨询决策课题,提出的构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提升国家信息资源控制力,加强我国电文文件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1.2直接应用

档案科研成果或管理经验直接被采纳和推广到实践中去。古代,我国的档案库房如皇史晨、建造与保护方面的一些做法属于世界首创。其做法与经验对于当代我国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大多数小型档案馆来说,借鉴古代在档案馆库建设和档案保护上的经验,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好措施。

1.3治学育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档案学者们在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收获颇丰。据有关资料介绍,近20年来,我国档案学界共编写出版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专著、教材和论文集200余种,这些成果极大地充实和完善档案科学体系。

2.推动档案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对策

2.1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立法机制

档案科研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全面的分析。就现阶段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看,其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国家虽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也并没有对其形成良好的保障,很多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不完善,这样就是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要明显落后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和转化,从而无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建立健全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立法机制,利用法律形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保护,才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效果更加的明显,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社会发展中,为社会发展而服务。

2.2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档案科研在开展之前,要注意选择适合的命题,而无论所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以及研究的项目是何种项目,在对档案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档案工作的现实情况以及档案工作发展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档案科研工作,这样可以有效规避不利因素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从而使得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更加突出。在政策上要注意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倾向保护,加强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鼓励相关的档案科研人员恩能够针对各种命题和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得出有效的科研成果,为转化提供前提条件。为了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就需要构建一个专属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根据档案的类型来对档案科学研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组建专门的机构,对档案科研成果转化进行全面的引导,加强档案科学研究的集中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档案科研成果实施转化。

2.3打造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研究团队

新时期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义融合、各专业联合攻关、众学者集团作战的发展趋势,那种小农经济的“作坊式”的科研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为此,要转变科研观念,组建档案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科研培训,尽快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科研水平。特别是设置档案学类的高校,作为知识密集性组织,要通过选题引导、项目设计、跟踪管理等各项措施,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和单位界限,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综合研究体系,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

3.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建言咨询、直接应用以及治学育人这三个途径实现转化,从而可以更好的应用到社会中,对社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而为了能够使得档案科研成果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转化,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还需要有效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及组建专门的档案科研成果转化团队等方式,来保障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以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涛.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对策的思考[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02)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2

颁布于1980年的《拜-杜法案》(Bayh-Dole Act),不仅成就了美国知识经济崛起,其所确立的原则――释放专利制度资源以推进科技创新,也成为当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金科玉律”,为全世界各国所模仿。但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研究者发现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科技创新衰退的现象,他们认为原因是制度资源释放殆尽,于是各方要求进一步释放制度资源。这一呼声形成了一股浪潮,从西方发达国家涌至全世界。然而,释放制度资源与推动科技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只是一种经验之谈,至今并未有学者深入到其内部逻辑中,尤其是深入到市场经济和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迁移的规律当中去讨论这一问题。

一、《拜-杜法案》立法原则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影响

随着国内外科技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迁,1996年公布施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经无法适应现有的形势,修改势在必行。尤其是在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如何加速科技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更成为此次法律修改的核心。人大常委会委员普遍认为,“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最大亮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下放和科研人员奖励、报酬比例提高。”[1]人大常委会社会法室负责人郭林茂表示:“如果我国有一批科技人员通过科学技术转化成为先富有的人,那确实是我们国家之幸、民族之幸。”[2]与1996年颁布的原法案相比,新的法案有多处更改。但实际上除新法案的第四十五条外,大幅提高了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外,其他的修改,都早已在以往的立法当中得以体现。纵观我国科技创新立法体系的建立过程,这次立法是我国整个立法体系背后逻辑的必然、发展的必然。这个逻辑就是《拜-杜法案》所确立的原则。

1980年通过的《专利与商标修正案》,即《拜-杜法案》,起点是明确联邦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技术专利产权归属于承担项目的科研单位,其目的是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有效生产力,改变美国经济所处的颓势。该法案不仅极大地解决了大科学计划下科学知识生产的严重闲置的现象,明晰了产权,奠定了美国经济知识经济转向的法理-产权基础,促成了美国经济的重新崛起。美国大科学计划的辉煌成功并没有给经济带来增长,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的经济反而陷入沉重的滞涨和高额的贸易赤字中,反而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据调查,时至1980年,美国政府拥有2.8万项专利,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但仅有不足5%得到转化。《拜-杜法案》的推出,其背后正是此时的卡特政府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问题所在,尝试通过以市场的逻辑来配置专利资源,进一步激活躺在实验室中的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同于以往的是,《拜-杜法案》第一次明确界定了由政府出资的科研项目所申请的专利,归属于发明人职务所在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并进一步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比例[3]。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大力倡导的知识经济获得了空前成功,并很快成为引领世界的新经济模式,知识经济的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基础――《拜-杜法案》,也为世界各国主要纷纷效仿。实际上从2000年《专利法》第二次修正案,直至最新修改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经十几次立法和修改,《拜-杜法案》所确定的原则在我国已然形成了完整的立法链条,都是《拜-杜法案》所确立的原则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立法?w系中逻辑的展开和实现。

二、传统的科学政策研究视野下《拜-杜法案》的立法逻辑

专利制度之所以产生,其目的是通过对发明成果所有权进行明确有效的界定和保护,从而保护科技创新,进而保护介入到科技创新事业中资本的积极性。在当代专利制度发展变迁中,主要的立法逻辑是通过对专利时限和范围的调整,平衡资本、市场、个人和科学共同体等多元主体的关系,达到奖励技术研究的目的,从而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法。简单地说,专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制度资源池”,通过调专利保护期和奖励比例等方法,将制度资源释放过程加以控制,已达到在制度层面促进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

在此观点下通过进一步的逻辑推导,在《拜-杜法案》实施之前,由于产权不明晰,所以导致大量技术专利被闲置;政府拥有技术知识的产权,但没有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却因产权不明而无法购买;该法案解开了当时科技立法和政策中的“死结”,理顺了科技成果从大学到市场的转化过程,为大科学计划生产的技术知识转移到市场奠定了法理-产权基础。该法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明晰了大科学生产的知识产权属于项目承担单位,增加了对科研人员的奖励,通过此种方式形成了制度资源,通过释放制度资源从而推动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到市场当中来。

但随着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到来,美国大学专利申请出现了明显的衰退现象,产业界、政策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拜-杜法案》效用的终结的忧虑,认为其制度优势已经释放殆尽[4]。在我国,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版《拜-杜法案》是失灵的,甚至是无效的[5]。在这种语境下,如何摆脱《拜-杜法案》效用终结的阴影,进一步加速科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刺激经济发展就成为各国科学政策研究和制定者的重要课题。

西方学者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同时由于经济危机加剧,政界、学界和资本等方面对改革该法案的呼声越来越大,相关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讨论,以期扭转当下西方大学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在对多家大学进行研究后表示,以往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拥有知识产权的“大学所有权”[6]模式已不再适于当今的经济形势,该模式实际上依赖科技官僚,但他们却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人际资源。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地释放制度资源,将之直接授予技术发明人[7]。与之相呼应的是,对部分欧美科研型大学进行的访谈和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创业配套措施完备的今天,科学家普遍倾向于将自己研发的技术作为股份投入到科技创新公司中[8],或干脆自主创业[9]。众多西方学者认为:成就《拜-杜法案》辉煌效果的原因,是释放制度资源,将旧的知识产权制度转变为“大学所有权”。之所以会出现《拜-杜法案》效用的终结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科技专利的“大学所有权”模式,尤其是技术许可办公室制度的官僚化,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阻碍。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就是继续延续该法案成功的经验,通过释放制度资源,将专利权从大学进一步下放到科学研究者的手中。

对于我国而言,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虽然给出的解决方案与西方学者不同,但思路却是相似的。当然,在地方法规层面,还有更为激进的措施,与西方学者不谋而合的是,河北省于2015年1月1日出台的《河北省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即“河北十条”,极大地释放了制度资源,其核心是将知识产权进一步下放给知识产权的发明人。“河北十条”的第一条,就是“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授予高校、院所研发团队或成果完成人科技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接下来还有,“高校、院所研发团队或成果完成人在河北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获得的收益,其所得不低于70%”,在资金、人事和制度上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10]。足见河北这一传统产业基地,在世界经济衰退和环境恶化双重压力下,所产生的紧迫感,以及在这种急迫感的促使之下,竭尽全力地释放所拥有制度资源的冲动。

通过释放制度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拜-杜法案》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全世界科技创新立法领域某种意义上的“金科玉律”。但释放制度资源与推动科技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只是一种经验,从未有学者深入到其内部逻辑中,尤其是深入到市场经济和科学规律内部的逻辑当中去讨论这一问题。

三、科学政治学视野下《拜-杜法案》知识与权利的关系

与所有的法律一样,科技成果转化立法其背后的目的都是通过法律来规范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关系,《拜-杜法案》的立法目的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大科学计划下产生的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但其实质却是将科学技术知识的所有权授予某个固定的群体,以期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其本质是将科学知识的所有权与市场经济的所有权两者通过法律形式确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权利-利益)的行为,同时也是国家意志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利益过程中的表现。

对于科学技术知识与权利之间问题的讨论是科学政治学的领域,从字面而言,就是探讨科学实践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科学政治学将科学定性为一种“微观权利”,劳斯认为“传统的权力形式对科学的影响必须在贯穿于科学实践的微观权力关系背景中才能得以理解。”[11]他进一步指出,科学政治学需要“对科学实践的政治影响及其向科学之外的适度拓展做出判断性的评估。”[11]

也就是说,如果想探究《拜-杜法案》及其背后的立法思路,不仅需要将科学这种“微观权利”放置在“传统的权利形式”当中进行考察,同时也需要审视科学实践对科学共同体之外的影响。在这一领域之中,所谓的“传统的权利形式”即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形式下对科学技术的规制,这种权利形式规范了资本的所有者和主体与技术的发明者之间的关系。

《拜-杜法案》成功的独特之处在于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获得了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专利的产权。这种产权模式实际上同时违背了学院科学和产业科学两方面的规范――学院科学规范要求科学具有公有性,但是该法案却鼓励科学共同体将科研成果申请专利;专利权作为产业科学的核心规范,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以技术研发投资人获利作为核心原则,但是该法案却将原本属于国家的技术专利,授予特定的科研机构。

深入考察这种“独特之处”,可以发现实际上在《拜-杜法案》立法逻辑的背后,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利益分配“宏观权利”,将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权利,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刺激科技创新,主?拥厝枚筛?了科学共同体的“微观权利”――将原本属于国家所有的知识产权,让渡给了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而所谓的释放制度资源,将所有权进一步授予发明人,也就是更进一步让渡自己的权利。

那么,在《拜-杜法案》这一金科玉律背后,真正核心的问题就应该是,“为什么可以通过让渡权利,就可以实现刺激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四、科技知识的地方性迁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

《拜-杜法案》立法目的表面上是为了促进大科学计划下产生的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但在现实中,技术知识从发明到转化为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国家的意志、高新技术的生产和市场的需求,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协作。而这一过程的核心,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就是如何让科学共同体生产的技术知识跨越学院和市场之间的“鸿沟”,投入到市场当中去。

在传统的学院科学中,科学共同体的目标是推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为技术生产服务的;科学知识被转化为应用技术还有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学院科学也基本无关。而在传统的产业科学中,工业实验室作为企业的一部分,科研人员作为企业雇员并没有自由研究的权利,他们所研究的技术往往是由决策者下达的研发任务,如何将技术推向市场则是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大科学计划所生产的技术,则与二者不同。大科学产出的成果是由国家战略决定的,并不考虑如何推向市场。但是,当国家意志成为大科学计划所生产的技术推向市场的动力时,由于大科学计划所特有的地方性和复杂性这一转化过程变得十分困难。所谓地方性知识,是与通常理解的科学知识这种“公共知识”相对的,公共知识往往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地方性知识则是指某些知识只在某些特定的地方、领域才有效,比如某些技术因为保密的原因只在国防系统中才能传播,而某些技术因为特殊的实验技巧只在特定的研究所中才能复制。

由于当代科技的复杂性,致使生产某产品的全部技术不再由一个团队或实验室所独占,而是将分布到了不同的群体中。技术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与研发者紧紧“黏着”,只有他们隐约看到技术的实际价值。如果脱离相关研究人员的参与,就难以从研究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正如劳斯所指出的那样,科技成果转化,本质是科学知识从实验室扩展到其外,经“‘转译’以适应新的地方性的情景”。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技术系统的“紧密耦合性”,使“在科学实践向实验室外的各种拓展中,实验室原本的规训变得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把起源于实验室的诸多控制和限制强加给了世界。”[11]劳斯认为在转译中,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中的规训――这种微观权利,经由技术从而施加给了外部世界,所以转译的过程依赖于科学研究者规训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实验室这种微观政治场所所形成的权利,通过技术的扩散,对宏观社会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正是由于当代科学的地方性和复杂性,所以才使得只有研发者才明白技术的发展前景,完整的技术-产业链条应该形成,甚至还包括“领先用户”的特点和购买使用习惯。此类知识都来源于科学规训,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如果离开了研发者,科技成果转化就显得比较艰难和乏力。基于此,市场承认了科研人员所拥有的特殊权利,资本不得不将一部分利益让渡给研发者。让渡的这一部分利益,就是《拜-杜法案》所规定的,应权属于承担项目的科研单位的部分知识产权。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共同体通过技术的地方性迁移和语言的转译,从劳斯所说的微观层面的权利,演变成为一种可以影响宏观政治层面的政治力量。

五、结论与启示

由于科学的地方性,所以造成科技创新模式/方式也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大科学计划在美国的成功实施,以往专利权的利益分配模式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必须制定新的知识产权所有权形式以保障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而这种新的所有权形式,适应了美国当时的情景,所以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以《拜-杜法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立法思路,是一种建立在美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的地方性知识。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3

【摘要】

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为农业服务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管理需要毕竟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益,所以影响了农业科研档案的利用。所以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研档案;收集;现代化;成果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展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开发、实验、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的活动。”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所以如果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和根本任务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

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我们需要做出有效的农业档案的收集工作,遵循科技档案形成和科技指导工作的的客观规律

(一)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意识

农业科技档案记载着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成果和经验。这些档案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为生产跟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数据。所以我们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有“建档”的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在科技干部中宣传科技档案建立和交流的重要性,顺利推进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

(二)制定科学的档案归档范围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增强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掌控,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才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三)及时的对档案进行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著。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二、当前对农业科技档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档案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档案信息服务多为坐等上门,等有人来查阅的时候才提供档案,没人用的时候就放在库房,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有些科技档案信息属于保密范围并有查阅的权限,但是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处于自身的情况,将未解密的档案提供给不具备查阅权限的人查看。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的情况。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法落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编写,信息采集还是多为手工进行。档案的研究工作进行的比较少,特别是对已经鉴定过了科技成果档案,并没有及时的跟进信息采集。这样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利用。

(三)科技档案成功转化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农业科技档案部门“重保管”“轻利用”的特点仍然存在,认为档案机构只是像图书馆一样的做好资料的保管就算完成任务了,并没有认识到档案利用的重要性。这样使档案馆的哪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这是对科技资源巨大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机构工作的被动型较强,档案管理与科研机构以及使用者缺乏联系,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无法进入到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所以不能很好的包装档案的完整性。

(四)相关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没有足够认识

由于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缺乏重视,主要是由一些学历相对较低,年龄相对较大的成员来安排工作。但是现在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已经比以前高了很多,要求对农业科技档案人员对农业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英语、管理学等等都要有一定的涉猎。另外由于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也导致了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机会接受培训,思想观念老化,知识结构无法跟上。这样也严重的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三、对于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的建议

(一)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奠定基础

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实现的,档案的质量对开发和利用影响非常大。档案部门要保证其完整性,所以要建立健全的管理规范,要将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等程序分到应有的人去管理。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列入研究课题、科研计划等工作中去。科研单位应该将所有的材料进行归档,材料收集整理后交给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以保障档案的完整、系统和有效利用。与此同时,科研单位也要对归档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作为以后晋升、授奖等荣誉的重要考核条件。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档案的质量,为开发利用打好基础。目前,园艺档案室保存的农业科技、文书、财会、声像、书稿等各种门类档案达5000余卷。2000年以来,各类档案的归档率达98%以上,档案的齐全完整达到99%以上。同时,中心还系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报刊、图书和农业资料。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必须注重实效

首先要明确服务的方向,端正服务的态度。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档案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式。主动了解农业科技生产与管理工作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我国颁布了《档案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日益发展,农业科研工作出现了课题写作的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因此,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要保护国家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的成果推广、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所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34个,其中国家审(鉴定)4个;出版专著8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312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一千多万多亩,创社会效益3亿多元。

例如:本地区某农户承包100亩耕地,在选择施肥方案时,得知我们有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在我们的指导下,利用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确定了施肥方案,每亩节约化肥投资20元,而且创造了单产550公斤的好成绩。

(三)充分利用档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科研单位普遍是重科研,轻推广。一项研究工作一旦结束,档案就放到档案柜,无人问津,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项成果如何去利用,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永久的积压,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转化率仅仅只是20%30%。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50%以致更高,首先要积极应到科技成果研制者转变观念,更加重视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坚持科研源于生产,成果服务生产,发展依赖生产,科研要以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借阅、复制、科技咨询等等服务,加强科技档案的成果转化,将其充分利用。我所每年推广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优质新品种10万亩,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建立了科技企业―湖南格瑞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资质,先后承建绿化工程200余处,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工程交验合格率达100%。

(四)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档案开发

信息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工作更应该如此,加快采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同时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不但要保证科技档案所有者的权益,而且也是为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部门应该注意科技档案信息必须经过加工之后才能放到网上交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把有关单位、人员联合起来形成网络,增加信息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不断拓展档案工作服务对象,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我所档案网站上载开放档案目录10多万条,档案网站保持了较高的点击率。

(五)培养优质的管理队伍,强化管理人员建设

通过讲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在档案管理上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档案连着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教育活动。在加强《档案法》宣传教育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各农业单位的办公室作为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带头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管理知识,虚心吸取其他单位经验,全力支持、配合专职档案员抓好档案工作,很好的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广自主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档案科技的成果转化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与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联系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部分只有加强相关法规与制度的建立,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广泛的将信息化与数字化应用在档案管理的技术之中、增加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工作的密切配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提高农业档案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伟.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1(2):1

[2]许正春.新时期强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5(6):7778

[3]王涛.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思考[J]山西档案,2010(1)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4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研究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技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到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农业科研档案如同其他科研档案一样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农业科研成果还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比其他科研档案更具有重要性。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单纯的档案保管员。

(2)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的发展相协调,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效的为科研服务。

二、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已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完成或开始了文件级的档案录入,使“案卷级管理”升级成为“文件级管理”。另有相当一批院所建立使用了“OA”系统。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加强,各农业科研院所还加强了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有的院所网站也陆续建立并开通。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好,部属科研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各类民办科研单位则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些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不配置。

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的科技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还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局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同步发展。二是标准化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信息标准,以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经济性原则。本着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追求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四是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数字档案可靠和内存的真实。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以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基础实施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

1.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农业科研档案作为科研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管理意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等基础性资源。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要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直接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同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扫描仪、刻录机、缩微复印技术和静电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引进为建立现代化档案信息网络打好基础。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5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

二、制约济南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日益严重。济南纺织、机械、化工等一批传统产业已逐渐退出历史,而现代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工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增大,各类风险隐患积聚。

解决方案:

(1)建设数创公社,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编制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大数据公共技术支撑和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众创空间、孵化器、大企业研发总部,争创部级大数据综合试验示范区。

(2)建设量子科技园,加快发展量子通信产业。启动筹建“一园、二基地、四平台”量子通信科技园。争取今年上半年建成济南党政机关量子专网;建设单频激光器研制平台,力争下半年定型量产。积极争取量子技术创新转移中心落地。

(3)加快建设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促进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院、两基地、一基金”总体架构,集聚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技术、成果和名校、名企研发机构。

(二)主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比较大。近几年以来,尽管济南市委市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但是相对于加速发展的主城区却仍然发展缓慢,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济南只有章丘入围,而省内青岛、烟台、潍坊等市都有4个以上的县市入围,县域经济依旧是济南发展的“一块短板”。

解决方案:

(1)在县域层面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统筹抓好市区产业向远郊县转移、落实好县域差别化扶持政策,引导县区找准产业定位。

(2)市里、县里建立共同产业引导基金,共同出资,吸引社会资本,搞基础设施、产业建设。

(3)以先进理念引导县区。县域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主要靠要素低成本优势实现规模扩张,对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重视不够,研发投入偏低。政府应引导县区认清自身发展优势,走高科技含量、优势品牌发展之路。

(三)科研投入不足且不平衡。2015年度我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7%),位居全省第9位;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在副省级城市中仅略高于大连、长春,约为深圳的1/30、广州和杭州的1/5、南京和成都的1/3;科研投入不平衡体现在区县、企业投入不平衡,其中高新区、历城区、章丘区科研投入占大头,而其他县区普遍投入偏低;企业当中,浪潮、重汽、齐鲁制药等大企业科研投入较高,而传统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仍然偏低。

解决方案:

(1)推进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浪潮高性能计算中心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等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2)积极支持企业独立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部级研发中心,支持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进一步扩大与IBM、微软、思科等国际公司的合作,推动建设一批世界著名企业的研发机构,推动腾讯等一批国内大公司、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落户济南。、

(4)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财政補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的落实和宣传力度,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

(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协同机制不灵活,企业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交易的活力不强。同时,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少,以中国科学院为例,近5年来,中科院共有近600个项目在山东转化,落户我市的不到5%。

解决方案:

(1)建设“泉城科创交易大平台”,形成汇聚国内外科技成果的济南高地。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和支配,不再上缴国库,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应当提高对对科技成果完成人、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或团队的奖励,最高可以达到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的70%。

(3)简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下放科研经费部分预算调整审批权。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比例,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最高可按20%确定,赋予项目负责人绩效支出内部分配权。

(4)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损失”免责政策,允许科研人员兼职或离职创业,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和公开奖励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高等院校可保留3%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

(五)人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相对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两院院士仅有9人。

解决方案:

(1)以实施“泉城双创”人才计划为抓手,对人才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引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

(2)进一步完善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模式,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3)实施推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与推动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双推”工程,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措施,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6

一、做好转段动员。

学校党支部利用周五的教职工会议,召开转段动员大会,学校全体在职教职员工参加。校长对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分析问题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对第三阶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二、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学校党支部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在党员会议及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全校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围绕制定、落实整改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学校党支部召开了“关于以转变作风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行政领导为如何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促进我校的和谐发展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自我的批评。

三、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我校科学发展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我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四、完善体制机制。

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从立足长远、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机制束缚,重点制定和完善符合我校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和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形成制度成果。

五、总结和测评。

1.写好总结报告。在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形成总结报告,除了书面呈报区教育局办公室外,还向党员、群众通报,向实践办投了多篇相关工作的专题报道。如:实践科学发展探索岭南文化等。

2、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在总结报告进行公布基础上,做好满意度测评工作。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确定有关方面具有代表性参评人员,采取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形式,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将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7

重大科研项目往往对于参与人员要求苛刻,科研种类数目繁多,并且耗资巨大,相对于中小型项目,规模大、耗资大是重大科技项目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在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责任明确的规范管理,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内部构成,应是各子课题之间实现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性项目。

1.1重大科技项目规模偏大

在我国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投入颇多。国家对于急需的科研战略方向上采取高成本的投入,也基于这个原因,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时候,这类的大规模的“重大科研项目”背后却往往显得薄弱,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而且往往这样的项目,在管理上并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对于项目中各个方面的支出并没有与经费上的细节一一对应。

1.2跨专业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多

科技需要创新,科研人员需要跳出本专业,寻求新的视角来实现科技工作的突破。因此,重大科研项目寻找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形式来整合资源。这种模式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不注意科学规律,一味的强调学科的交叉,反而会浪费资源及科研人员的精力。

1.3重大科研项目组织管理的复杂

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与项目组织和实施中的各个细节有着充分的联系。在管理中,需要一系列的规定、规范、准则和程序,使得项目中各个区域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部门科技主管部门需要在政策及管理流程上对科研单位在资金有效地配置积极支持。

2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与对策

鉴于重大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管理有必要进行深化改革,建立对于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的控制,形成多种手段综合协调过程中的各个细节,以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

2.1实施过程规范管理

根据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规定,虽然科研项目有总承担责任方,但是合作单位和外部协助部门的研究经费确实事先确定下来的,并且在过程前后直接拨给各单位,总承担责任方其实并没有硬性的管理手段。因此在研究经费分散使用的条件下,项目在一定研究情况、一定特定时段集中研究力量和部分资源、经费组织研究成果的凝练是完全有必要的,这对于解决国家紧缺的实验成果和在短时间内使研究成果利益最大化有着直接有效的影响。

2.2实施过程统筹管理

统筹管理是重大科研项目管理中一种重要的方式,立项前,部门要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进行细致的论证和审查,待通过后才可以签订项目合同,给予经费。总体实施方案和项目合同是检查、验收和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和合同中应具体介绍项目经费的预算,和方案具体的实施办法,并且在项目实施中期应该建立重大科研项目报告和汇总,为负责单位审核和验收提供一些数据上的支持和对于此项目的前景给出更为确定的预测。并且在项目过程实施中应该对于项目实施人员的信用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查,并作为其参与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活动的重要依据。

2.3实施风险预测管理

重大科研项目在本质上决定了它与一般的科研项目有着天壤之别,因此项目必须采取一体化的风险管理,对于其在实施过程中全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建立明确的风险指标,要求实施单位根据管理经验识别项目中潜在的风险和产生因素,并对这些风险进行量化,制定应对方案。在签订项目合同时,也应对重要风险进行量化和标定,保留附加条款使可预和不可预的风险进行明确的规定,做到规避和限定,提高整体效益。在实施过程中,应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实施人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做到对风险的严密监控,对于项目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有关负责人应积极向科技主管部门报告。

2.4加强成果社会化评估评价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科研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27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科研档案是一种重要的科学信息资源,是科研成果的直接载体。科研档案工作在整个高校档案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要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课程与技能相融合、办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而科研档案则直接反映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特色与研究成果的推广,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成果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见证,是高职高专院校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科研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利用值得高度重视。

1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的内涵

科研档案是由科研材料转化而来,客观地记录了既往的科研历史情况,是高职高专院校不同时期科研水平的反映和凭证。保存科研档案,就是保存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发展的历史,保存不同时期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建立科研档案在高职高专院校建设中可起到促进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和技术交流等多方面的作用。

1.1 科研档案是尊重知识的直接体现

科研档案是高职高专院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历史财富保存起来,这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对教师的关怀,同时也让教师感到自身劳动成果被重视,有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能更充分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1.2 科研档案是知识储备的手段

科研档案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经验的积累,是进行科技储备的手段。科研档案数量和质量,是高职高专院校整体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反映的标志。

1.3 科研档案也是科研活动的凭证

单位或个人申报科研成果、申请科研奖励时,有关人员进行考核评定、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晋级时,科研档案都能提供完整可靠的事实依据,发挥查考和凭证作用。

2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升格,或由其他成人类高校转制而来的,办学历史短,基础较为薄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科研人员归档意识淡薄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老师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现象。即使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其科研档案意识也是比较淡薄的,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科研成果就是个人私有财产,一些珍贵资料,如贵重图片、获奖文件、专利证书、论文著作等材料不愿上交或推迟上交;甚至一部分老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视为申报是专业职务职称所用的,不愿意将原件归档。因此,很多时候收集起来的科研档案不完整、不稳定,也是直接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内在质量。

2.2 档案管理制度和制约手段缺乏

高职高专院校有其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色,而科研档案管理大多沿用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缺乏相应的科研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导致科研的归档要求不明确,归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特别是核心部分技术内容和研制阶段的材料很难保证完整性。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和管理措施,缺乏相应的制度和办法。

2.3 科研档案本身质量不高

科研档案收集整理难、 质量差。由于科研档案形成周期不一, 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工作人员必须对其加以收集和整理。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只能要求负责人把他们的项目相关材料归纳完整、上交齐全,但负责人在上交过程中交与不交无法控制,档案管理人员只能在口头上做一些说明、解释,而不能硬性要求。归档的科研项目材料中,往往都残缺不全,质量较低。有的项目只有科研项目立项批文,没有立项合同;有的科研项目只有申请材料,而没有成果鉴定材料,尤其缺少核心部分技术内容和研制阶段的材料。这种低质量的科研档案,反映不了科研项目的全部信息,会使科研档案的真实性、科学性大打折扣,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

2.4 科研档案管理基础薄弱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基本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多是兼职档案管理人员,他们没受过档案工作相关内容的培训,对科研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及归档等业务生疏,对档案缺乏规范性管理,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由于各类科研项目增多,每年申报、获准、验收的项目数量加大,归档工作任务繁重,这也给科研资料归档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科研档案人员创新意识差、能力弱,导致缺少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致使难以适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

2.5 管理服务意识较差

一些院校现在虽然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科研档案资料库,但其信息化程度和市场服务意识还相当薄弱。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已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档案管理也应利用信息化手段。但实际上,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只对科研资料进行简单的搜集、整理和归档保存。同时,更不注重科研档案的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发挥,很多时候认为开展科研档案管理的目的就是应付上级检查,或者为科研工作者申报职称之用。当然,科研成果的后期转化过程更谈不上有科研人员参与了,因此科研档案无法重新编研或进行深加工,导致无法进一步发挥其科研价值和服务社会功能。

3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档案意识和责任感

一方面,要强化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要使科研档案管理真正做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强化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普及档案就是财富的理念,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学习贯彻《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科研档案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它是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体现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因为科研人员既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建立的主体,也是科研档案利用的最大群体,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应该做好科研材料的积累和整理移交工作,积极主动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归档工作。他们能否按时、完整地提交科研档案,关系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另一方面,要增强档案人员的责任感。档案的完善靠的是日积月累,靠的是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于不负责而时时处处被动工作的基层档案人员来说,可能长年累月觉得没有一份档案值得收藏;而对于有心人来说,则是处处皆档案,大到一个方案、研讨会,小到一份通知、一份传真、一张照片,都有收藏价值。

3.2 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制定并完善科研档案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建立相应的制约手段和监督机制。科研档案管理只有通过实践的积累、研究的拓展,才能在一个较高层面上架构科研档案管理体系,并且在实践不断加以完善与提高。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科研档案管理(包含形成、归档、利用等)制度,进一步明确和理顺档案管理部门、科研管理机构与科研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明确在科研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的职责,同时要对科研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利用等做出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实行责任追究,确保科研档案的整体质量。需要对档案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优化其结构,将电子文档、图片、光盘、荣誉证书(奖杯、奖状)等形式的原始材料作为档案收集整理管理的重点。具体来说,承担项目的主体部门要以既定的工作程序,确保科研项目材料的完整准确性和系统化。各个阶段的内容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准备阶段,包含的材料有:科研项目审批文件、任务书、调研报告、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实施协议书等相关材料;研究实施阶段,包含的材料有:各种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资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资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包含的材料有:科研工作总结、科研成果、论文专著等技术鉴定材料、成果申报奖励及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以上这些文件材料均要按照相应规范进行归档,形成科研项目结题档案。

3.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科研档案管理要求,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但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领域和较宽泛的知识面,要熟悉相关的政策方针和管理制度,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思维,因此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设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不断地通过多种渠道和广泛途径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促使他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刻苦钻研,主动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档案管理能力,以较为系统的现代管理学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3.4 加快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成果有效利用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均已建成校园数字网络系统,教育信息化革命正悄悄来临,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将促使科研管理模式逐步向数字信息化转型。因此,现代科研档案管理除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沿用之外,更要注重档案资源的再利用,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成实际的经济效益。这就迫切需要学习信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科研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将高职高专院校信息化建设与科研档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此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各种新形势下的信息资源,为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给予其足够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3.5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信息的管理,在强调其规范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合法权利的保护,对自由阅览、下载、复制、转载甚至是非法利用行为进行控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统一的高校知识产权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全面地记录所有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持、转让等过程,真实、完整反映,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知识成果。对知识产权活动记载过程的相关文件进行归档保存,统一集中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正常应用秩序,以保护知识产权,从而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二是明确项目负责人归档责任制,由项目负责人主持立卷归档。项目负责人必须要树立档案保密意识,要负责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建议保管期限、密级的确定,填写科研档案简介等,科研档案部门要根据归档范围,规范收集归档工作流程,并且要提前介入,超前控制,确保科研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主要应做到“四同步”,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相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相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项目档案材料相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研成果与档案部门出具专题归档情况证明材料相同步。三是档案工作者严格遵守有关科技保密的规定,正确划分密级,合理确定使用范围,从而保证科技机密和档案的安全,维护本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档案工作者要负责监督指导和管理,保护原有档案的完整性、保密性,确保科研资源和知识产权不流失、不受侵犯,正确处理管理利用与保密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损失。

总之,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实现,科研档案将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科研管理的重要资源,它必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内容,也将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要科学有效地搞好科研档案工作,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做到“档案为科研服务、科研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皮国梅.地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1).

[2]左雅梅.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4).

[3]董文英.优化高职院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3,(17).

[4]庞丽.高职院校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探究[J].商情,2013,(23).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9

一、做好转段动员。学校党支部利用周五的教职工会议,召开转段动员大会,学校全体在职教职员工参加。校长对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分析问题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对第三阶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二、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学校党支部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方案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进行整改,注重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具体可行。整改方案把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在党员会议及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全校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围绕制定、落实整改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学校党支部召开了“关于以转变作风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行政领导为如何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促进我校的和谐发展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自我的批评。

三、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我校科学发展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工作方法,侧重解决关系我校根本发展、长远发展的思路、重大措施等问题,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把改革创新与构建和谐学校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四、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借鉴学习调研成果,充分运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从立足长远、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机制束缚,重点制定和完善符合我校科学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章制度和体制机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和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形成制度成果。

五、总结和测评

1.写好总结报告。在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形成总结报告,除了书面呈报区教育局办公室外,还向党员、群众通报。

2、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在总结报告进行公布基础上,做好满意度测评工作。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确定有关方面具有代表性参评人员,采取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形式,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将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

一、目前我国科技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企业和个人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科技档案作为知识产权重要组成部分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影响和制约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进一步利用。国内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

1.科技档案收集归档时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不注意科技文件的平时积累、技术档案中缺少核心内容。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是保证科技档案质量的关键,而科技档案的形成靠科技文件的平时积累。在日常科技活动中,会形成一定数量和种类繁多的科技文件,应注意在各个重要阶段和环节进行科技文件的积累。有的科研单位,对科研计划的落实非常重视,而对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和作为档案归档保存却重视不够,表现在:科研实验原始记录不规范,科研装置图纸不齐全,科研报告不完整;忽视了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向档案部门移交归档;有的甚至肢解档案材料,只移交一般性材料而将关键性材料留下;还有的将科研报告中核心内容,比如产品配方、工艺数据等,用“A、B、C”代替,以上现象存在严重影响了科技档案的完整与质量,也丧失了档案的实际价值,不利于今后查考利用,不利于技术储备和成果的继承发展,同时也使科技档案工作受到影响。

2.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时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①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及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涵盖了科技档案的各个方面,包括各项成果、课题等形成的理论研究结果和创新技术发明,其中以论文、课题总结、实验记录、申报资料、发明专利等为主。科技人员受传统文化与观念的影响较深,计划经济的思维一时难以转变,造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和保护政策似是而非,掌握不全面,致使科技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意识,进而导致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②长期搁置科技档案,造成知识产权的自然流失

在传统计划经济和科技体制下,由于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有些档案部门把科技档案封锁起来,长期搁置,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在新兴的知识生产为主的经济时代,科研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周期加速。科技档案管理要尽快适应新形式,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及时进行开发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③专有技术的保密工作亟待加强

档案利用日益增多,个别人钻科技档案管理不严的空子,投机取巧,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将人家的结果写进自己的论文。还有的人将与他人合作的产品配方归为己有,进而泄漏给他人或向一些小企业兜售,谋取私利。诸如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目前对科学技术成果的保密问题亟待加强,科技档案保密工作不容忽视。

3.科技档案管理在机构制度上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①管理机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

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明显滞后。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尚未建立适应科技档案管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或者有的管理措施只停留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没有与科研人员的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或者对于知识产权重“保”过于重“用”,成果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使科技人员缺少利益归属感和成就感,严重影响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导致归档材料不真、不全,立卷质量差。例如每年的研究生毕业时,完成课题的实验记录应该立即归档,但由于管理脱节和不到位,往往造成研究生私自将实验记录带走,以致后来需要完成结题任务和申报成果时,缺乏真实完整的实验数据,对结题、评奖、专利申报及进一步研究造成严重影响。

② 执法监督不到位

《档案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贯彻执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违反《档案法》的处罚问题还缺乏手段,像抄袭别人技术档案、丢失档案、损坏档案、档案泄密等问题,处理起来操作性不强,有的只是轻描淡写,或者以批评、检查代替处罚,而不是用法去制约,其结果违反《档案法》行为时有发生。

③处理不好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在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少数档案管理人员有时为了一些经济利益,在科技成果转让时处理不好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引起科技人员的不满。档案管理部门在工作中要对所有科技成果档案协同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准确地确定密级,分清有偿转让的范围。对不属于有偿转让的一切科技成果,应当在国内广泛交流,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譬如国家投资引进的技术,应当遵循一家引进、全国受益的原则,由相应的主管机关组织交流。属于有偿转让范围的,要分清产权归属,属于职务技术成果的,要在确保国家和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多渠道地进行洽谈交流,使科技成果尽快被开发利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属于非职务技术成果的,要在产权人的授权范围内利用,绝不可为眼前一点经济利益擅自扩大范围,造成产权人与档案管理部门的矛盾。

二、科技档案管理对知识产权保护所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科技档案部门的思想建设

①树立一切为公的思想,加强科技保密,保护国家机密安全

科技档案是科技活动的产物和真实记录,为了国家机密的安全和有利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科技成果发明人的权益,必须对科技档案的某些部分进行保密。就是在利用时限定使用范围,严格遵守保密法规,该保密的不能内外不分,不该保密的不能借故保密影响利用,对于一些有产权的,更要保护其产权不受侵犯。

②加强普法宣传和职业道德教育,营造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首先对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法》、《专利法》、《著作权法》、《保密法》等档案管理中涉及到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任何人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将属于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成果据为己有、非法使用、泄露或转让。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一些单位的大多数科研项目是国家自助项目,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是职务发明,其成果属于公有财富,所以单位管理部门应对职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真正树立起一切为公的思想,把奉献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追求。

③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科研成果管理相结合

利用各种媒体在单位内进行知识产权法规、专利申请流程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原始资料及时归档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科技人员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心,在存档、借阅、调用档案时需征得相关科研部门的同意,配合档案管理人员完成知识产权的整理、保护工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要与科研成果管理相结合,科技人员在完成职务发明和本职工作以内的科研工作后,应将全部的科研成果资料,包括:全部的实验报告、数据、手稿、图纸、声像等原始资料,以书面形式交回科研管理部门,对其专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能申请专利的及时办理申请手续,然后再或进行成果鉴定,对不宜申请专利但有使用价值和发明价值的成果作为本单位的技术加以保护。对未及时申请专利或采取保护措施的单位和个人给科技成果所有者权益造成损失的,除取消该成果申报成果奖的资格外,还应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2.加强科技档案部门的组织制度建设

①加强对档案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档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高校、科研院所应在成立科技档案管理办公室基础上,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遵照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定相应的档案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对在档案管理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管理,使科技档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做到有序、合法的运转,避免出现专利纠纷或产权流失。同时要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也要兼顾高校、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励高校及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注意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维护,重视知识产权的转化问题。

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应坚持用法律手段履行各自的职能,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规章制度,把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纳入制度的轨道,帮助各专业主管与单位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档案工作的约束、激励、监督机制,使全社会的档案工作逐步走出一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②广泛收集,丰富馆藏,规范归档制度

科技文件在收集整理归档时,要抓住主要环节和重要阶段,按课题分类进行收集。科技活动到了成果鉴定阶段,就要将课题各个重要环节的原始记录、实验报告和相关的技术文件等收集齐全,因为鉴定阶段标志着课题研究工作的结束,材料已全部形成,需要认真地收集,及时整理归档,储备丰富的档案信息。供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更要注重科技档案的积极开发和利用

大力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面向本单位,面向社会,为科研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服务,促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业务。一方面取得的经济效益可以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研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及著名的“剑桥现象”等都是成果利用、知识产权物化的典范。为方便科技人员利用原始资料,可按照保密规定,归档时将需要经常利用的部分原始记录复印一份给课题负责人留用。

保管科技档案目的是将“死”的档案资料变成活的知识加以应用,指导科研实践活动,发挥更大的价值。所以,对于科技档案工作者来说,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和推进科技档案的利用工作,使科技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任务。当然,利用档案要在不泄密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会给国家机密安全带来损失。

④保护档案知识产权应当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档案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与一定考评制度改革相挂钩,并予以经济奖罚。对本单位职工在保护单位知识产权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在晋职、晋级、评优时作为一项指标进行考虑,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违反单位知识产权规定,给单位权益造成危害的要采取行政和经济处罚。

三、结论

本文尝试着对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思考,借鉴了一些学者专家的观点并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从科技档案相关人员的思想建设和科技档案相关单位的制度建设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同时把握好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档案有效利用的关系,结合科技档案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来解决科技档案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希望这些思考能对我国科技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发展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玉环,李风芹,胡修周,刘兆民.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J].山东档案,2001(4):4.

[2]向渝梅.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措施[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8):217.

[3]王玉华,米皓冲.科技档案管理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127-128.

[4]刘红建,徐红,邢宝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M].情报科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