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1 19:39:30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 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由“关注知识结果”更多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动态处理,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绳子、两支笔,让学生合作画出圆,而后让学生选用老师提供的或学生同桌合作的学习材料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可以肯定,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一定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2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整合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学习材料是否有效,我认为不在于材料的新旧或数量的多少,而要看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各方面有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老师如何合理地选择学习材料,怎样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探索,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准备状态。但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公开课中),老师们比较关注材料的新(新颖)、奇(奇特)、趣(有趣味性),往往会忽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忽视数学的本质,在看似“热闹”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觉得选择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

1、学习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现实背景出发,用奥苏贝尔的话来概括——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起点来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尽可能把思维含量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材料才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A教师]

(1)课件动态出示小鱼图(小鱼由6个组成),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第一句6的乘法口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

(3)根据小鱼图探究6的另外几句乘法口诀,并逐句理解其中的意思。

……

[ B教师]

(1)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猜猜《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根据学生反馈把6的乘法口诀展示出来。

(3)让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口诀想办法进行验证。(可采用画图、举实例等方法,在这过程中理解含义。)

比较两位教师的学习材料,A教师提供的材料中生动的课件、精美的画面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我们静心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许多学生已经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几句或全部。而老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装作不知道,一切从零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知识老师把它看成一块独立的知识,然后进行精心地包装,却不知在华丽的背后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案例中B教师根据能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过多的做作,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引入新课,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和现实背景零距离接触。花哨、华丽的未必实用,有效的才是关键。

2、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

一种学习材料呈现出来后,能够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深度数学联想的,那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材料。因此,选择学习材料还应考虑如何使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学习材料一]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估计10平方分米有多大,从生活中找找面积大概是10平方分米的物体。

(3)在生活中找找能用平方分米来测量的物体。

[学习材料二]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2平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画。

(3)4平方分米呢?8平方分米呢?……在我们教室里你能估计出哪些物品表面的面积?

在上述材料选择中,[材料一]中“1平方分米”到“估计10平方分米”,材料梯度跳跃性太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从生活中去找”开放性过大,学生很难从某个方面去思考。对交流反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而[学习材料二]中的材料梯度十分恰当,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渗透了一些倍数的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对平方分米的理解。“在教室里寻找”也体现了学习材料适度的开放性。

二、正确使用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为凸现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如果学习材料使用不当,依然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习材料的内涵还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开发,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及时渗透。

1、用活材料,挖掘其内涵

我们要抓住学习材料中的契机,注意挖掘蕴藏于材料内的有用信息,给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两位数的口算”配有一幅主题图,在两次教学中我对这幅主题图采用的处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第一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1:我发现小朋友在买玩具。

生2:玩具柜里有三种玩具,小火车是44元,小轿车是25元,小客车是38元。

生3:小男孩指着要买一辆小火车的一辆小轿车,小女孩要买一辆小火车和一辆小客车。

师:怎样才能知道小男孩和小女孩分别应付多少钱呢?

学生说出算式: 44+25 44+38

接着学生计算并说算法

[第二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

师:如果让你挑选两种玩具,你会选择哪两种?要知道该付多少钱。应怎样列式?

生1:我挑选小火车和小轿车,算式:44+25

生2:我会选小轿车和小客车,应这样列式:25+28

生3:我选小火车和小客车,算式应该这样列:44+38

同样一幅主题图,由于两次处理得不一样,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第一次对学习材料的使用,虽然很顺利地得出了算式,引出了课题。但我对主题图的处理缺乏创意,过于简单,没有挖掘出主题图的真正效能。第二次我改图中两位小朋友买玩具为学生自己选择买玩具。这样一来,变成让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创造了选择的机会,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使问题更具开放性,学生可在多道算式的对比中更好地理解算理,较好地发挥了主题图的效能。

2、用活材料,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正确使用学习材料,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找规律”一课的应用练习安排:

[教学实践一]

(1)小朋友在排队伍,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男、女、男、女……)

(2)园林工人在种树,你发现这些树木的规律吗?

(杉树、松树、松树、杉树、松树、松树……)

(3)观察图片是按什么规律贴的?

(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圆形… …)

[教学实践二]

同时呈现上述三组学习材料,让学生任选一题,观察其中的规律,并把发现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策略。有学生用文字(男、女)来表示(1)的规律,也有用数字来表示的(1、2、1、2……),也有用符号来表示(2)的规律……,甚至有小朋友创造性地使用了字母来表示(1)的规律(A、B、A、B……)

[教学实践一]中老师这样的练习设计安排,从形式上、内容上看层次清楚,但从数学思角度分析却几乎是在同一层面上展开的,是同一水平上的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二]从表面上看,教师仅仅将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作了改变,其实这一改变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有序思考的方法,而且恰当地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在我们很多教学中,有时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从老教材到现在的新教材,学习材料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部分之一,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科技,学习材料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数学是门严谨的科学,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善于在异彩纷呈的学习材料中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材料,并且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低段;阅读材料;使用现状;加工;录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61-02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既然是语言,那么数学学习自然离不开阅读。本文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数学教材)为例,研究阅读材料在小学低段(1~2年级)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及有效使用策略。

一、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呈现

阅读材料在1~2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主要呈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出现在新授部分,以书本的图标标识,或直接在方框中出现;二是出现在练习部分,以“读一读,讲一讲”或“读一读,做一做”等形式出现。阅读材料在1~2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及所属领域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看,阅读材料在数学教材中的呈现有以下特点:(1)篇幅不大;(2)数与代数模块的阅读材料较多,其他三个模块较少,甚至没有;(3)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材料在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字数也逐渐增多。

二、数学阅读材料的使用中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数学阅读材料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够重视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低段学生每天只有一节数学课。迫于课时压力,教师为完成当日教学任务不得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阅读材料容易被忽视。笔者对本校低段12名数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询问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态度,其中6名教师表示“不太重要”或“试情况而定”,1名教师表示“课上没有时间,一般是让学生回家自己阅读”,3名教师表示“让学生集体朗读一遍即可”。

2.学生识字有限,自主阅读不易

低段学生识字量不大,且学生之间差异较大。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虽然整体比较浅显,但具体到每一位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学生独立阅读存在很大的困难。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其主动阅读的兴趣。笔者对自身所带2个班级共97名二年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询问其对阅读材料的看法,约58.8%的学生表示“读起来太费劲”“有的字不认识”“不是很好读”,约17.5%的学生表示“想听别人读”,只有23.7%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自己读”。

3.家长观念陈旧,只做题不阅读

做题巩固新知是理科传统学习的“法宝”,家长在帮助孩子复习数学知识时,也往往将“练”放在首位。家长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态度怎样?笔者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家长进行随机调查,接受调查的20名家长中有6名表示“会给孩子读一读、讲一讲”,1名表示“会让孩子上网查阅相关材料”,2名询问“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会考吗”,7名表示“没有时间陪孩子读”,4名表示“阅读是语文的事,数学应该多做题”。

三、数学阅读材料的有效使用策略

小学生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尤其是低段学生,他们刚进入校园,对学校、课堂和教师都充满好奇和想象。他们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正确的引导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能让他们爱上数学、爱上学习。阅读材料作为数学教材中与众不同的存在,如果能被教师充分利用,将对学生的数学学有帮助。

1.巧妙加工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低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一方面表现为注意力深度不足,另一方面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研究表明,7~10岁的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教师应挖掘教材,巧妙加工,把阅读材料安排在最适合的课堂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二年级上册第81页“一共有多少天(7的乘法口诀)”中“练一练”第4题的阅读材料选自《西游记》:“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教师可以提前使用这份阅读材料,在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之后便绘声绘色地讲一讲,让学生感受文学名著中的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教育技术,降低阅读难度

低段学生识字量小,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遇到文字较多的阅读材料时,独立阅读和集体朗读的效果都比较差。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阅读材料变为有声阅读材料,在备课时朗读文字材料并录音下来,然后将音频文件插入课件中。教学时直接播放给学生听,可降低文字材料的阅读难度,免去学生不识字之苦。

比如,一年级下册第40页“动手做(二)(认识七巧板)”中有一段介绍七巧板由来的阅读材料,篇幅较长、文字较多,学生当堂自主阅读难度大、费时间,教师在课前便将这段材料做成音频文件,教学时直接播放给学生听。这种新颖又有趣的形式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听的方式就能轻松了解七巧板的由来。

3.家校密切合作,督促学生阅读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教师应引导家长改变观念、了解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的密切联系,督促家长尽量抽出时间辅导孩子阅读。

比如,二年级上册第57页“练习四”第6题的阅读材料:“米和厘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我们国家还有自己的长度单位,比如尺和寸,它之间的关系是1米=3尺,1尺=1寸。比一比,1尺有多长?1寸呢?”教师可引导家长帮学生搜集尺和寸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家里讲一讲,然后把学生讲解的视频发送到班级QQ群中,供教师检查和家长相互交流。教师也可利用班会时间将视频播放给全班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4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看似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它。尽量做到在实际情景中融入数学知识,而不是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不用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引入由模仿现实际应用的练习,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时,许多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的语言叙述不会组织,说得颠三倒四,不清不楚。为此,我用图画纸以学校为观测点绘制了一张平面图,引导学生说出卧龙山、朝斗岩、三元阁、水吉门等学生熟悉地点的位置与方向,再让学生估计自己家的位置与方向并在平面图中标出。学生学得主动、有趣,很快就掌握了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最后,每人发一张16开印刷纸,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对地绘制出以学校为观测点的平面图:(1)长汀一中在学校的北偏西30度的距离800米的位置上;(2)长汀二中在学校的东偏南40度的距离1000米的位置上;(3)长汀三中在学校的东偏北45度的距离1200米的位置上;(4)长汀四中在学校的西偏南15度的距离700米的位置上;(5)火车站在学校的西偏南25度的距离1200米的位置上;(6)母亲园在学校的南偏东30度的距离600米的位置上;(7)黄老师的家在学校的南偏西30度的距离900米的位置上(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200米)。优秀作品在学习园地展出,效果非常好。

二、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才会进入学习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强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的学问,可出示:用上衣和裤子搭配,到底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用形象化的图示,有的用简明的连线,有的用文字说明,有的编号,还有的列算式。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差异,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不仅局限于此,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用多媒体演示两种思考过程,渗透有序思考的意识。这样,通过不同的学习体验的交互与碰撞,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景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掬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不仅赋予了枯燥的数学以生命力,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资源。教材为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为书本上的图加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和学生都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就能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一位教师根据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并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过程。老师利用学生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挖掘教材潜在价值,丰富数学课程资源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素材和重要工具,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材作为丰富而重要的课程资源,蕴涵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潜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

1.“活”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教材功能。

用“活”教材,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上。选择学习材料首先要考虑的是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唯”教材,既“基于”教材又能“再生”教材。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与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挖掘材料的价值,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要合理呈现学习材料,注意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是文字、图表、实物、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时机要恰当,可以整体呈现也可以分步呈现。注意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可以是同一材料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也可以是材料的分层使用,还可以是通过教师的追问、引申,使学习材料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更充分。

2.改编教材提供的材料,拓展学习资源。

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得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情况,难免有些题材脱离学生实际,也有可能处理简单化、典型化和理想化。因此,教师要挣脱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潜在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增减:即以教材的学习材料为本,适当增加、删除,或增加与删除结合的形式,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2)改头换面: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较好的学习材料,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具体的名称、人物和情境不符合具体情况,从而需要做一定的“改头换面”,变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具体班级学生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5

一、数学操作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数学教育操作材料,是指在数学教育中提供给幼儿的,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操作工具,通过这些工具能够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数学教育操作材料不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比如购买、制作等方式。

数学操作活动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第一类为实物材料,第二类为图片材料,第三类为工具性材料,第四类为示范性材料,第五类为制作图片的印章,第六类为操作活动作业单。

二、当前数学操作活动材料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在操作材料的设计、使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发展。首先,在操作材料的设计上,有些操作材料为了吸引幼儿,引起幼儿的兴趣,在设计方面往往只注重外形的美观,以及操作材料的形象性、情节性,却忽视了这些操作活动材料中可能存在一些干扰幼儿学习能力的不利因素。在现实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存在操作活动材料缺乏或者过多的情况,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利于幼儿对数学的学习。

三、数学操作材料选择与投放的策略

1.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要求

陶行知先生认为,不管是教还是学,都是为了幼儿的生活和实践的需要,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不管是教还是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要以“做”为核心。在选择数学操作材料时,要依据坚固结实、制作精良的准则,一方面要保证幼儿能够安全的使用,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能够独立操作。操作材料要具备多种功能,也就是说,同一教学材料可以适用不同的教学目的。

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除了要针对教育目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外,还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对于幼儿的生活能力有提高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离不开生活,数学操作材料的选择要来源于生活,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加以美化和丰富。例如在数学活动《比一比》中,通过比较让幼儿了解长和短、粗和细。活动中,教师利用教室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让幼儿进行观察,比如比一比桌脚和椅子脚的长短,比一比蜡笔和记号笔的粗细。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们在观察中显得非常感兴趣,并且在活动后,有些孩子会主动观察教室中的其他东西进行比较。

制作教具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一起动手制作,孩子在制作过程中会自然地运用一些数学原理,这就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孩子在实践主动学习。比如数学活动《有趣的骰子》中,幼儿认识了骰子之后,让幼儿制作骰子,教师事先做好骰子的模型,幼儿用记号笔在上面画点,教师给了备用的正方形纸片,孩子如果画得不对,可以自己重新贴纸进行修改,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巩固了点数和序数,进一步巩固了骰子上面的点是按规律分部的,同时体验了数学操作带来的快乐。

2.数学操作材料的投放策略

投放数学操作材料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比如小班区域活动《给小动物喂食》,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养殖场里的小动物们需要小朋友给他们喂食物,一只兔子吃一根胡萝卜的情境。那在投放这些操作材料时,就不是简单地将材料放在盒子里,而是可以制作一个种植地,里面种着萝卜、青草、水果,旁边有小河,河里有小鱼。不同数量的小动物们居住的农场,小朋友们在种植地里种蔬菜,在池塘里钓鱼,然后将食物按照数量喂给小动物。生活化的情境能让孩子更专注、耐心地游戏,数学活动也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数学材料在投放时必须包含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能出现单一门类的投放。比如在投放数学教具时,就要包含数量、图形、空间逻辑与关系等多个数学领域的内容。教师在投放操作材料时,可以将每份教具相对独立地存放在材料架上,并在每份材料都贴上相应的标记,放在幼儿易于取放的位置,便于幼儿有目的地自由选择,培养幼儿物归原处的良好学习习惯。

多样化和生活化的操作材料的投放,能够鼓励孩子进行操作,在不断实践中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让幼儿学习测量时,教师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毛线、吸管、回形针、纸条等,让孩子测量自己的桌椅、地板、栏杆等,孩子们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材料,在操作中了解不同的东西适合用不一样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教师将这些材料投放在生活区或者益智区都可以,同一种材料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孩子们在摆弄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在操作中慢慢地爱上数学。

陶行知的教育核心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让幼儿的教育回归生活,让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劳动相结合。幼儿阶段对于数学能力的培养,对孩子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上,要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贴近幼儿的生活,材料的投放要鼓励幼儿去操作,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独立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幼儿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与程度,在操作材料的投放上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引导、合作的作用,让幼儿真正认知数学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梁伯琦.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徐明聪.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杨静.处理好教具运用的三种关系[M].幼儿教育,2003.

[6]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6

在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量向质转变,是每个社会人所面临的竞争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技能。因此,“高效”正强烈并紧迫地影响我们的数学教学,进而影响并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开发更多的潜力,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材料的开发,就是教师为了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释放生命活力,追求个性张扬的并能充分发展学生智能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载体。归根结底是教师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如何使用,才能使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得到更多发展。

一、激发兴趣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前提

兴趣是小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也是维持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激发兴趣也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前提。教师利用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这一知识,感受“比例尺”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而要达到这一重点,关键是教师利用学习材料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索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据此,我将学生自己的个人照片作为这一课学习的第一个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描述如下:

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拿出一张自己的近期全身照片,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实际的你身高多少?照片中的“你”身高又是多少?

(2)怎样才能将你的实际身高拍在这么小的相纸上?

(3)要想使别人能从照片上了解你的实际身高,你可以写上一句什么话?

学生顺利地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生1:实际身高是照片高度的17倍。

生2:照片中“我”的高度只有我实际身高的1/11。

生3:实际高度比照片中高度多一米。

生4:实际与照片中“我”的高度比是161:13。

生5:照片中“我”与实际高的度之比是5:154。

……

此时,时机成熟,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揭示比例尺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尺。这里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并且是自己的照片,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达到了感知新概念的目的,又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二、突出重点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基础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习效率低,学业负担重”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重于提高学生课内活动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内容,开发出针对学生知识、思维水平的数学学习材料。因此,突出重点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基础,也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使学生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有效学习材料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明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思维提升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关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具有科学道理的,这是由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学生成长的发展性所赋予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在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继续进行有效学习的必备技能。因此,思维提升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关键。

四、互动生成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些过程也是学习材料不断生成的过程。

五、张扬个性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结果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7

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学习,但是幼儿难以理解各种关系,难以掌握其中的概念与原理。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是勉强的,并不能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增进智慧。因此要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质量,我认为首要的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创设情趣盎然的游戏情境。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充足的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还要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如: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为了能使幼儿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学习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在活动室专门开辟了一个数学活动角,让孩子利用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自发地随意地对各种材料进行操作,还根据需要及时对各种材料进行添加、更换。“数卡接龙”“给实物卡片排序”“图形分类”“看标记放图形”“会变的数卡”等游戏,提高了孩子们数数、排序的能力,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从而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精神。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手段

幼儿园数学教育基本方法,有讲解演示法、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富于趣味性。为使幼儿从心理上构建逻辑数理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感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概念、规律,使幼儿在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另外,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幼儿提问在先,教师释疑在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知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使幼儿不但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促进了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如在《区别高矮》这个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的高矮差异;再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颜色、形状、大小标记并能灵活运用,让幼儿学习举一反三,自己设计高矮标记;然后让幼儿运用自己设计的标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高矮排序练习。整个活动幼儿始终是主体,教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与思考,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整个活动幼儿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的各种高矮标记,令老师自叹不如。

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最终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项目 教学设计

2007年,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启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数控加工作为第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专业,实施以“项目教学”为特征的新课程改革。2009年,作为本专业新课改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材出版;2011年,在广泛听取中职学校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课改小组对该教材作了较大修改,出版发行第二版。笔者作为教材(第二版)的执行主编,下面针对新教材谈几点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不足

1.设置教学项目

教材整合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零件和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等相关知识,以“教学项目”为主线,设置了“常用金属材料”“常见热处理”“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和“液压与气压传动装置”四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了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又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以应用实例为先导,配置了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图片,并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同时,考虑到学生拓宽就业面和继续学习的需求,第二版教材扩充了“轮系”的相关知识,新增了“平面四杆机构”课题作为选学内容。

2.设备与内容结合

区别于同类型教材,本教材较紧密地将数控专业设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在绪论中,有别于其他同类教材,将数控车床结构作为“认识机械”的设备;在学习“认识齿轮传动”任务时,以“数控机床分段无级调速装置”为例进行学习。

3.教材编写的不足

教材以教学项目为主线进行编写。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进行项目教学改革,教材没有充分体现操作性强的项目化教学特点,这就使得教师无从下手。

二、师生教学理念的转变

不少教师反映,教材内容太浅,大多是“是什么、怎么做”的学习,鲜有“为什么”的理论学习。笔者认为,本课程学习对象定位为初中起点中职数控加工专业三年制学生,学生以就业为基本目标,教学中应突出对学生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个“最低目标”并不低,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均应转变理念和方法。

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新教材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教师要领会项目教学的实质,即以学生学习为主,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课题或更小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二是将知识点与技能和能力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精心组织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四是创新评价方式。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项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收集信息,设计学习方案,实施项目及评价学习,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实例

即使是本课程的课改新教材,从出版那一刻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滞后于教学的实际,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新理念,以新教材为基础又不拘泥于教材。下面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对本教材的教学项目实施提供几点参考。

1.金属材料项目的教学

“金属材料教学项目”往往被认为是最枯燥的教学内容,不易开展项目教学。新的课程大纲将本项目定位于“在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掌握材料分类、牌号、性能及选用”。加之数控专业新生大多已在入学初进行过钳工实训,据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任务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任务一:学生参观、调查。

教师设计相关表格和问题,明确调查任务,学生分组由组长带领,组内同学分工带着任务进行调查。

(1)参观学校机械实训工厂,询问实训同学并收集加工原料、刀具、量具以及诸如螺母、轴承、键、齿轮及机床材料等碳钢、合金钢、铸铁的基础知识,观察钢和铸铁的切屑的不同之处等。

(2)业余时间收集学校、家庭生活设施等方面的金属材料、用途(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如各种水龙头、门窗、电线、炒菜锅、菜刀、快餐盘、自行车零件等制造材料。

任务二:应用能力锻炼为主的教学。

教师在讲授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牌号识读基本知识后,由学生识读同一类材料的其他牌号,举一反三。但教学重点是材料性能、牌号与用途的统一掌握。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自行车上的螺母与机床螺母材料如何选择,为什么?丝锥为什么容易断在孔里?车削加工45号碳钢和加工合金调质钢选用的刀具为什么不一样?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的材料应用题目让学生进行连线填空,强化材料选用知识。

任务三:学生探究,表达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常常是零散的,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差异,但每个、每组学生观点的磨合使得“真理”逐步显现。教师要善于引导更多的学生发表“高见”,不管说的是否正确、完整,都要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认识主轴零部件项目的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是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的。因此,在项目教学中采用“先入为主”的方式往往效果较好。以“认识滚动轴承”为例,谈谈教学项目设计。

任务一:“玩”轴承、看代号。

每个学习小组得到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内外径的轴承,先让学生抢着“玩”,以兴趣为“诱饵”,满足其好奇心。“新鲜”一阵后,学生对轴承的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再观察轴承外圈上的代号钢印,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

任务二:信息处理能力的锻炼。

课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核心能力的场所之一,自我学习和信息处理能力是其中两个方面。学生自我学习教材中关于轴承代号相关知识后,教师提供常用轴承类型、基本代号表等知识,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根据轴承实物,查找轴承类型名称、内径尺寸,并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三(可选):轴承装卸。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提供学生对轴承进行装配、拆卸和、密封的训练。也可以在学习轴的结构后,与平键装拆一并训练。

3.齿轮传动项目的教学

齿轮及轮系传动是教材重点教学项目之一。此项目的教学可以模拟简单的齿轮制作和轮系设计来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任务一:先讲授,后测量。

和上述两个项目不同的是,本项目拟采用教师先讲授,再进行齿轮尺寸、啮合实践。教师先讲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下同)的主要尺寸、参数、尺寸计算公式和传动比概念,分组测量一些真实齿轮的一系列尺寸,计算齿轮模数并对照标准模数表,查找误差原因。这样,将测量技术也运用到了本课程的教学中,课程之间不再是“单打独斗”,确保知识点的融合。

任务二:先失败,后成功。

教师提供齿数、模数不相同的多个齿轮,学生将两个齿轮分别安装在两根轴上(将轴固定)对齿轮进行啮合传动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大致学会装拆齿轮、平键的技术,对键的作用理解更加深刻)。当学生发现不是随便两个齿轮都可以装配在一起,也不是都能传动的时候,在失败感中激发发现、解决问题的热情。教师作为引导者,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得到啮合条件。

学生再根据任务一的结果,选择相同模数的齿轮再次进行啮合实验,得到成功的体验,最后计算传动比。

任务三:先设计,后实践。

在教学项目的最后,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级齿轮传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采用变速滑移齿轮),计算轮系传动比,学生进行拆装减速箱试验。

4.连杆机构项目的教学

考虑到生产设备、生活中连杆机构的运用,新教材第二版新增了连杆机构教学项目。

任务:在小制作中学习。

对于中职学生,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机构的学习要求并不高,主要是了解常见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可以采用学生自制教具的方式进行教学。

发动学生准备一些竹条(甚至可以用硬纸片裁成条状代替)和小螺栓螺母,在学习结合连杆机构判断条件的情况下,根据连杆长度要求,用竹条制成四杆机构。学生操作机构,遇到机构卡死情况,鼓励学生分析原因(尺寸原因、叠层原因或铰链原因等)并加以改进。

四、新教材项目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第一,教学项目是一个独立的项目,项目容量可大可小,可以设置大项目下的子项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项目的完整性。

第二,项目教学不排斥教学环节,也不排斥传统讲授。一般而言,复习(或导入)、新知识传授、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师生总结评价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不可或缺。

第三,项目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的内容、要求是重点。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项目和活动进行设计(包括设备、材料、教具等)。此外,教师除了教案、课件准备,还需要编制学生的学案。

五、后续思考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教材第二版尽管已经出版发行,但笔者认为新教材和教学实际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改不够彻底,对项目内容没有实质性改变。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批课改教材,编写时以项目教学理念编排内容,但编写中受到理念的局限,对“项目教学”的体现不够深入,仍保留了较多的知识传授体系,项目教学可操作性不强。

其次,需要教师及时转变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项目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教师既要将教学所用到的材料、仪器设备进行合理选用,又要设计学生的活动,体现项目的教学要求,不仅工作量大,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9

一、认真研究教材的编排思路和意图

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随意上课,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文本潜价值的开发,教材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与组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拿到教材时,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了解教材每个章节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让教材内容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张井然有序的知识网,即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其次从纵向和横向挖掘教材,纵向看在小学阶段教材最难、最深达到什么程度;横向看由一个知识点拓展变化,映射出几种不同的类型题,即对教材有纵横交错的处理和认识。

二、合理地选择学习材料

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学习成效,这就意味着学习材料不可过多,过多则泛,不能深入地挖掘隐藏其中的内涵,也不能过宽、过少,呈现的学习材料应该是属于知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解决烙饼中的数学问题,题目要求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一张一张地烙太费时间了,怎样烙比较合理?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让学生凭空想象,可能个别学生想不出来,但又不能把锅、饼子搬到课堂上来,可以让学生做三个圆片,写上正反面,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演示,这样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究和思维的开放,问题迎刃而解,使学生构建了数学问题的模型。

三、有效地组织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何通过学习材料的组织与深挖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呢?这就要求教师把导入、新授、练习各个环节设计得恰如其分。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挖掘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过程,它包括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在学习材料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一些抽象的、枯燥的学习材料通过游戏、猜谜、故事等形式展示出来,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篇10

整体教学与传统的专题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相比有所不同,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小学生展现一种全新的数学视野,摆脱小学数学教学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使小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整体教学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的整体性,二是学习的整体性.知识整体性注重将小学教育学知识、教育科研方法、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论以及心理学知识做一个整合,将其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数学网络知识结构,将小学数学知识、学生与教学三者视为一个整体,合理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循序渐进地将知识传输给小学生,从而使小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学习整体性,则是在教学中将班级小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讨,而后结合学习材料及小组探讨经验,从而整合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资源,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实现知识及实践经验的有效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理论,培养其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整体教学的实践

1.选择典型的数学课题

在小学生数学整体教学中,选择教学的数学课题是尤为重要的,在课题选择上要选择典型的,浅显易懂的题目,且题目要符合老师课堂上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要从小学数学理论、核心概念等多方面出发,老师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数学题,既要向小学生传达数学概念,又要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比如说老师在小学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数学题,“假如有两个长方形玩具,其周长相等,将这两个玩具命名为A与B,若A的长宽之比为3∶2,B的长宽之比为5∶3,那么A,B的面积可以为多少(答案不唯一)”,之所以选择这一数学题,是因为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小学生不用过多担心说错答案,其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小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多面思考的能力.

2.选择有趣的课程材料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课程材料可以分为成绩评定标准、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研究性数学知识框架及相关资料,对于课程材料的要求以这三方面内容为依据点,从中选择较为有趣的课程材料,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在整体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实现数学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性格特征有效地开展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为小学生提供全面化的数学知识导向,指引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的知识点,这样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形成独立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评定小组学习成绩

在整体教学中设立各小组进行分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探讨,对各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两方面对小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数学知识的整体表现,将其评定总分设置为50分,主要从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学习内容的准确分析、课程材料的全面理解、与老师的配合表现及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后的回答积极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每项评定分都为10分.二是评价老师教学设计的成果,评定分也设置为50分,主要从创意课程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与讲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同上也为10分,对老师及小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他们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了解老师进行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体教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学习的整体意识.

4.注重交流与合作

老师在小学数学中要注重与其他老师及小学生的交流.与其他老师交流可以吸取数学教师长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丰富自身教学技巧,与小学生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以及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把握整体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