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2 20:44:14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学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5B-0078-02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别强调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类似科学家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由于一些教师对探究学习的不全面理解甚至是误解,导致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变得“空有其名,而无其实”,不仅没能发挥积极作用,还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有“科学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一、小学科学探究学习问题剖析

(一)探究情境——偏离重点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情境的设置是十分重要的,探究情境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五阶段教学法”中被称为“提供情况”,探究情境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探究情境应该是切中教学重点的。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创设的探究情境偏离了重点,从而导致学生探究学习的失效。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先回顾了上堂课所学的《电路出故障了》的一些内容,然后拿出一个事先剪断了导线的电路,问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马上就观察到了是由于电线剪断的缘故。这时教师再次引导,如何让灯泡亮起来,学生说把电线接回去。教师故意把导线的塑料部分连接,问为什么还是不亮,这时候学生就说要头对头接。因为导线剪断的地方比较平整,没有露出铜丝。这时教师故意如学生所说的头对头地接起来。结果灯泡还是不亮,但是学生的反应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想学生会说要把里面的铜丝露出来,结果学生认为此方法不行,肯定是电路的其他地方出故障了,纷纷猜测电池没电了,灯泡坏了,灯座松了……这时老师把学生带离了主题。以上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探究情境是比较随意的,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预设,因此,导致了探究情境偏离了教学重点。这样的探究情境不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偏离了方向,是不可取的。

(二)探究材料——主次不分

探究材料是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好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开始。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往往只是从教材中“照搬”,缺乏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适宜性。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教材中建议的探究材料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如果“照搬”教材会使学生的探究学习低效。例如,《导体与绝缘体》这课教科书上建议对20种物体进行检测,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多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以便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按照书本的意图,准备了日常生活中就能找到的20种材料,为了准备这些材料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始上课了,学生按要求进行预测,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学生面对这些实验材料,有一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十分低落,很多学生只是做做样子,帮着老师进行所谓的探究活动。在最后的汇报中,学生预测的效果跟检测的效果一样的小组比比皆是。以上案例中,是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吗?答案是否定的。造成这一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材料都是老师提供给学生的,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缺乏了适宜性。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所有表演的道具,何来学生的自主性呢?同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老师准备的很多材料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造成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失效。

(三)探究过程——缺乏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过程是探究学习的核心环节。学生开展的探究过程应该是具有思考性与探究性的,但是,现在一些教师往往没有关注到学生探究过程的思考性,总是怕学生不会,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提示与引导下进行的。例如,在教学《热的传递》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一块铜片,在这块铜片的两面标上两个点,分别为a点和b点。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要在这块铜片的a点加热,你们觉得热是怎么样进行传递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认为铜片上的热应该是由a点向b点沿着直线传递的,有的同学还画出了热的传递示意图。显然,学生的这一认知是错误的。此时,教师进行这样的引导:“那么这块铜片上的热是不是真的像你们说的那样是按直线传递的呢?接下来请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一些材料进行实验。你们可以先在这块铜片上涂上红色的蜡,然后利用酒精灯在这块铜片的a点加热。然后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开始了,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观察发现铜片上的蜡是由a点为中心慢慢地散开,最后到达b点的,发现了热的传递不是直线形的,而是由一个点出发向四周扩散的。以上案例中,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开展了探究活动,但是,他们的实验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生只是对教师说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思考的成分。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只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操作工”,探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让科学探究回归实效

(一)基于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性教学的实质是“以师为导,以生为主”,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放手给学生。然而,由于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教学都是“灌输式”教学,想要他们一下子接受探究性教学是很困难的。但越是困难越值得挑战。细细分析学生不能接受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不习惯;二是没方向。针对这两个症结,教师只需要在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出有效的探究情景即可解决。在科学这门学科中,很多都是对生活中一些科学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小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往往是不能有效地把握其本质特点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给学生展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这样,就能为他们创设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从而促使他们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性质》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视频:一个人拿出一只塑料杯,把一团棉花用双面胶黏在塑料杯里面的底部。然后这个人把这只装有棉花的塑料杯竖直地向一个水桶里往下压,一直压到这个水桶的底部。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塑料杯里的棉花肯定被水浸湿了。但是,这个人拿出这只塑料杯时,里面的棉花依然是干的,并没有被水桶里的水浸湿。通过观察,学生觉得不可思议,棉花为什么没有被水浸湿呢?于是,他们便会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这一生活中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冲突,他们认为水一定会把棉花浸湿,但实际的结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意料,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基于学生实际,选择探究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他们选择探究材料,探究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好物质基础。在第二次教学中,笔者准备了10种材料,这些材料也来自生活,如蜡烛、气球、陶瓷、皮毛等,舍去了塑料尺、纸、铅笔等物品。学生检测完老师准备的物品之后,可以检测自己准备的要检测的物品,并进行记录。在这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即使老师多次提示,检测时间到了,填写好实验整理记录单的时候,还有学生想继续检测。在汇报过程中,开始有了疑问,如铅笔盒明明是铁做的,但是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不亮。猜测的结果和验证的结果也不再是整齐划一。两次的实验教学,结果大大不同。相对于第一次实验教学,教师省力了,只要准备10种检测材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变大了,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想研究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效解决科学材料准备中存在的问题,便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让科学探究的路走得更好。

(三)基于学习需求,优化探究过程

只有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才能成为终身难忘并受用的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学习。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这同时也满足新课标关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需求”,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升探究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冷热与温度》这一课时,为了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测量水的温度”这一操作探究活动。在开展这一操作探究活动之前,笔者让他们对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进行自学,并在自学的过程中对其中一些重点内容进行圈一圈、画一画,要求他们对这一探究活动进行思考。这样,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思维空间,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在测量水的温度时,为什么要用温度计的上半部分?2.在测量水的温度时为什么要等到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温度?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也就等于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的基本方法。小学生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高涨,都能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以上案例中,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之所以有效,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需求”,有了这种“需求”他们就会有探究的动力,从而让探究过程得到优化。总之,探究学习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高效方式,我们要对探究学习的本质进行深入认识,要善于从探究情境、探究材料、探究过程三个维度进行优化设计,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回归实效。

参考文献:

[1]周建云.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之思考[J].成才之路,2014,(6).

[2]王立华.紧扣“三点”,让科学探究更有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5,(9).

[3]黄海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

[4]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5]钟媚;高凌飚.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6).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2

一、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依据

(一)班级主题课程

开展区域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班级主题课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依据班级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筛选出其中适合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幼儿个体间在兴趣、需求和能力方面差异较大的内容;二是幼儿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操作材料等就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是幼儿必须在不断探索、反复操作中,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才能获取经验的内容。上述三类课程内容如果放在相应的区域中,由教师提供多元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则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美术活动“画秋天的树”放到了美术区,原因是教师经过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对于树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能够自己感知、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美术作品了,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表现了。再者,幼儿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绘画所需时间大不相同,集体教学活动会导致有的幼儿难以尽情发挥,而活动一结束,所有颜料和工具都要收掉,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如果将此活动放到区域中进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教师只需提供三类物品:(1)将各式各样关于秋天的树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张贴于美术区桌上或墙面上,便于幼儿自主欣赏、学习。(2)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3)架子、夹子等展示用具,便于幼儿自己将绘画作品及时展示出来。又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祖国”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学习民族舞的内容。教师将各民族舞蹈视频投放到音乐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欣赏或学习。有些幼儿能力强,每次进区学习一种舞蹈,很快就将几种舞蹈全学会了;有的幼儿特别喜欢蒙古舞,每次进区只学习这一种舞蹈。再如,中班幼儿在探索“泡泡”的活动中有一项学习用吸管吹泡泡的内容,幼儿必须亲身实践、多次尝试,才能慢慢建构起关于如何吹出泡泡、如何吹出大泡泡、如何长时间地保留泡泡等经验。为此,教师将这一内容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二)学科领域内容

教师在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确保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且有前后联系的。为此,教师可依据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系统地来设计与投放材料,保障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有层次地在区域活动中得以落实,避免遗漏。这样做还可以促使教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更敏感,指导更灵活,支持更有力。

为此,我们在数学区按“数与量”“图形与空间”两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健康区按“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科学区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音乐区按“歌曲”“舞蹈”“打击乐”“欣赏”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美术区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制作”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语言区按“倾听”“表达”“阅读”“书写准备”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小、中、大班,同个区域同一系列的材料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阶段在语言区虽然也有“书写准备”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于“倾听”“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内容,且“表达”也更侧重于口语表达。在“书写准备”方面,教师只是会提供一些纸笔,一方面满足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幼儿模仿成人书写动作的兴趣,为中大班的“书写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大班,“书写准备”就成了语言区的重点内容,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供相应材料,创设前书写环境,引导幼儿逐步学习用图画、符号等来“写”《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学习计划》《班级日记》等。由于每个学科领域的每个系列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每个系列中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如,在语言区的“倾听”系列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有故事,又要有儿歌、儿童诗、语言游戏等。“表达”系列既要有前书写表达,也要有故事、儿歌表演等;既要有经典的故事、儿歌等,也要有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儿歌等。“阅读”系列既要有故事书,也要有科学类图画书、百科全书和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等。

(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满足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实现自主化发展。

1.时刻关照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1)了解幼儿的兴趣。采取定期讨论的方法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内容、什么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如,教师在一次和大班幼儿讨论时,了解到他们最近对“怪兽”非常感兴趣,想要在美术区画怪兽,做怪兽玩偶和面具。在和幼儿讨论要用到哪些材料时,幼儿提出,怪兽就是要怪,所以什么材料都可以。他们说:“蛋壳、小球、饮料瓶子、罐子、纸袋、纸盒都可以,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里带来。”第二天,孩子们就将家里的废旧材料都带来了,教师又提供了画笔、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和各种颜色的纸等。那段时间,男孩们几乎每天都到美术区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各式各样的“怪兽”。

(2)采纳幼儿的建议。幼儿常常会期望表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内容。如,有幼儿在观看元旦运动会上一位家长表演的太极拳后,向班上教师建议将表演视频放到音乐区供他们学习。教师立刻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和幼儿一起从网上搜索并剪辑了一套更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视频投放到音乐区,供他们欣赏和学习。

(3)发现幼儿的新兴趣。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由此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有什么新的兴趣,从而调整现有材料或投放新材料。如,教师在观察大班科学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已不满足于按多米诺骨牌原有的玩法玩,而是喜欢将多米诺骨牌向上叠加,还自发地和同伴比试谁叠得高。由此,教师在科学区投放酸奶罐、面包盒等更多“叠叠高”游戏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

2.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提供材料,弥补幼儿发展中的不足

(1)依据本班幼儿在阶段性发展评估中的不足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根据幼儿在上学期末的健康评估中呈现出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的情况,调整健康区的材料,不仅安排了锻炼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还专门设置了大肌肉运动区:利用大纸箱做了一个长长的转弯的“隧道”,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车钻隧道;利用矿泉水桶和PVC管制作“蹬架机”,引导幼儿躺在垫子上通过用腿踢蹬使水桶转起来,从而吸引幼儿每天主动到健康区进行锻炼,发展运动能力。

(2)依据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的观察诊断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和集体活动中学过的儿歌、故事相匹配的纸偶等操作材料,希望幼儿边讲述儿歌或故事边操作。可是教师观察两周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摆弄材料不讲述。教师分析,幼儿并不是不想讲,而是对这些儿歌或故事的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讲述。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若干播放器,一个播放器播放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可以跟随录音一起讲述,由一开始的只讲自己熟悉的句子和对话,到后面可以完整地讲述。正是由于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才推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3)关注不同群体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教师发现,音乐区中提供的舞蹈方面的材料有点偏女性化,无法满足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男孩的发展需要。于是,教师在提供民族舞视频材料时,特别搜索并剪辑了适合男孩学习的粗犷、阳刚的舞蹈,从而吸引了男孩积极地进音乐区来学习舞蹈。

二、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疑惑

(一)材料是一次性投放还是累加式投放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两种方式都可以,但要注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每个区域中的活动材料是充足的,班级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总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充足的,要让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余地。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全班幼儿平均分到每个区域参加活动为前提来准备材料。如,我园一个班幼儿是30~35人,每个班有数学、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和健康六大区域,这样,每个区域至少应能容纳6名幼儿同时参与活动。我们会依据活动内容的新旧程度,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材料准备的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先投放某种材料,然后逐步加入新的材料,还是一次性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同时投放下去。如,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不同内容的材料,然后逐步替换和增加材料,以满足不同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幼儿进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当我们希望所有幼儿近期都能够去探索一种新材料、获得新经验时,我们会投放足够数量的这种新材料,但不会撤掉其他材料,这样,幼儿探索过新材料后,还可以进行其他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而对于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材料,我们是累加式投放的。幼儿学过一个故事后,教师就将相关的头饰、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随着幼儿学过的故事越来越多,语言区始终有新材料不断加入,既满足了有些幼儿对新材料的渴望,又延续了有些幼儿对旧材料的兴趣。

(二)教师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后,幼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这时,要把材料撤掉吗?我认为,教师先不要感到沮丧,也不必立刻撤掉材料,可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为什么不感兴趣:是因为难度太大还是难度太小,是不是游戏性不强……了解了原因就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如,小班一位教师在数学区墙面上制作了一块“海底世界”游戏板,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鱼吐出大小不同泡泡的场景,每个泡泡都是教师截取不同口径瓶子的瓶口粘在板上做成的。教师提供了与之匹配的瓶盖,引导幼儿将其一一拧上以形成完整的“泡泡”。谁知,该材料投放后去玩的幼儿不多。教师观察发现:由于材料置于墙面上,与幼儿平时习惯的拧瓶盖的角度有差异,使得幼儿感到很难拧,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幼儿似乎更喜欢往瓶口里塞东西,而不是拧上瓶盖。于是,教师将游戏板移至桌面上,在保留一部分瓶盖“泡泡”的同时,增加了嵌入式“泡泡”和不同形状的嵌入式“礁石”,降低了幼儿拧瓶盖的难度,加入了幼儿喜欢的嵌入式操作,使活动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三)孩子对材料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幼儿厌倦了原有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对其进行升级改版。一是改变规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数学区游戏材料“瓶盖滑滑”,教师在底板上由里到外画了红、蓝、黄三个同心圆,最初的玩法是两名幼儿分别将瓶盖由外圈向内圈滑,比比谁能将更多的瓶盖滑入中心的红圈。一段时间后,幼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改变游戏规则,增加了骰子,谁掷的骰子点数大才可以滑瓶盖,点数小的停一轮,最后数一数各自滑入红圈的瓶盖数,多者为赢。骰子的投放改变了规则,增加了难度,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二是调整部分材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科学区“打气球”的活动材料,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的气球“口”刚好能套住打气筒的“嘴”,大小一致,在幼儿熟练后,教师加入了大口径的气球和小口径的打气筒,这样幼儿打气时要将气球口子捏紧以防漏气,操作难度增加了,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用不同口径的打气筒给同样的气球充满气所需时间是否一样,也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

(四)未设目标的非结构化材料怎么投放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3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和利用教学材料

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掌握的科学概念为“液体也能溶解在水里,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教科书提供的参考探究活动是用胶水或洗发液探究液体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用醋、酒精和食用油探究液体是否都能溶解在水中。在课堂观察中,执教教师并没有同时使用胶水和洗发液作为教学材料,而是使用有色墨水勾兑过的胶水设计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有色胶水是怎样进入到水中、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再用溶解的标准判断有色胶水是否溶解;学生对液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一定认识后,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该教师让学生预测是否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里,给出探究活动材料:酱油和食用油。课后访谈中问及该教师为什么不用洗发液而用有色胶水做实验,他答道:洗发液溶解在水中的过程可能产生泡沫等,对学生的观察活动容易造成干扰,将胶水调成有色的,便于学生观察液体溶解时的动态过程;当问及为什么用酱油代替醋和酒精时,他回答:醋和酒精很刺鼻,酱油则比较温和,而且醋和酒精溶解时的特点酱油也基本类似,能够对溶解概念中重要的观察点“均匀”和“透明”产生相似的效果。学生能够根据观察活动探究均匀是指颗粒的均匀还是颜色或气味的均匀,透明是指没有颜色还是不混浊等问题。

可见,该教师在进行教学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时,并未完全按照教材示例准备材料,而是在一番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而其选择的依据,最重要的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利用教学材料。所谓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一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着想,如此例中没有选用刺鼻的材料;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胶水着色;三是有效支撑学生建立概念,如两个活动都更充分地设置了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其次,以学习者为中心,还应该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出发进行设计,如本例中有色胶水的提供,如果能将色素和胶水同时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引导他们发现有色胶水更易进行观察,则势必提高学生学习的元认知水平,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开发和利用教学材料

在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理清了本单元的教学逻辑:《油菜花开了》一课中带领学生探究花的组成部分和花蕾的变化过程,推测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花》,比较各种花的构造,预测花的哪些部分与繁殖有关;接着探究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及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种子的萌发,再迁移到动物的繁殖。整个单元围绕“新的生命”话题,实质上探究了植物和动物的繁殖过程。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带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对春天的各种花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花的构造,希望学生能够发现花的哪些部分与繁殖有关。教师课后反思时对教学效果十分不满意,他认为:首先,学生观察到的校园里的花结构都差不多,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比较差强人意,而且学生没有找到雌花和雄花,如果能找到南瓜花就能引发学生探究雄花和雌花是否能结果,对花的哪些部分与繁殖有关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繁殖概念的建立;其次,校园里的花很多是观赏花,而且大多还未到“花果同树”的时节,学生难以观察到花是否能结果,以及哪个部分变成了果实。

根据教师提出的这一现实问题,我们进行了仔细探讨,认为本节课所选材料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是花的哪一部分膨大成果实,花发育成果实需要哪些要件。在教师的先前教学实践中,已探索过按顺向思维提供教学材料对学生建立概念的影响效果,则可按逆向思维向学生提供教学材料,寻找一朵“与众不同”的花,看能否引起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于是我们在校园里寻找理想的教学材料,最终选定了正在“花果同树”的人工栽培观赏植物重瓣“杜鹃花”,其雄蕊已瓣化失去花药,花朵凋零后子房并未膨大成果实,正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且有事实证据的理想材料。本节课在找不到自然状态下的南瓜花时,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杜鹃花作为教学材料,正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组织教学材料的体现。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不断尝试并寻找对学生建立概念和图式最佳的材料和组织呈现方式,增加教学的探究性。

三、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开发和利用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的选择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教学材料时,还应关照到具体的教学内容。然而,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开发和利用教学材料并不等同于以教材为唯一标准或受教材束缚,它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精选教学材料,从教学需要出发按方便灵活性、科学性、低成本高效益等原则组织材料。

1.方便灵活性

小学科学教学因其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尤其在小学中低段,更需要提供大量直观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充分探究。很多版本的教材都为学生安排了动物养殖、植物栽培和长期观察的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等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学校教学组织模式的限制,不利于长期观察和课堂教学的调和。如种植凤仙花、天气记录、太阳方位和影子变化等,一节课如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本上就没有亲身经历探究的机会,如果按要求做相应实验则周期拖得太长等等。其实,综合考量科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以及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矛盾也并非不可调和。如有的学校用“地豆王”代替“凤仙花”,对植物的一生进行观察,地豆王45天接近两个月的周期比凤仙花近四个多月的周期短得多,也能用相似的教学内容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如油菜花的观察,用白菜花代替也能取得一样的效果。而类似地球自转、课程与教学公转周期的观察、月相变化和天气变化等观察,则可以考虑将观察时间缩短,用一定量的观察结合科学推理、模拟演示、资料辅助等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长期观察。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遇到这些障碍时要先分析教学内容的意义和价值,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取舍和组织教学材料,努力实现科学教育目的。

2.科学性

教师让学生认识到严谨的实验需要控制变量,然后设计了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球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进行沉浮规律的探究活动,再用浮在水面的小瓶子逐渐加水下沉的活动继续探究质量和体积对沉浮的影响规律,接着介绍潜水艇的科学原理意在对科学知识进行应用。在教学中执教教师并未理解教材意图,没能理清学生活动的内在逻辑,教学活动大致如是,但由于没理解教材意图使得其教学材料的利用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她将上一课时学生探究孰沉孰浮的材料和数据再次进行回顾,直接引入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发给学生每组两个体积不同的立方体,讲解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由于学生之前对探究目的并不十分了解,并且教师没有告知学生两个立方体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只观察到现象,并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论,探究活动变成了学生动手做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

接着进行小瓶子和潜水艇的探究活动,然而效果依然不理想。原因一则是先行探究活动中学生并未真正理解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所以不能理解小瓶子的实验所包含的科学原理;二则是潜水艇模型的材质太差,即时充满水也不能下沉。本节课在很多活动紧凑的衔接中闹哄哄地收场。课后访谈中,教师表示的确没能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想着要完成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她说,提供给学生的立方体和潜水艇都是配发的学生学具中的材料,小瓶子是自己花了很多心思才找到刚好能浮在水面,加少量液体即可下沉的材料。可见,即使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开发和利用的材料,如果使用不当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本节课对教学材料开发和利用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注意使用材料的科学性,科学实验的证据和观点之间没有建立逻辑链,导致科学方法和科学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探究活动”没有体现探究的特点。同时,学具的粗制滥造也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发利用教学材料时,还要注意材料本身及使用的科学性,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组织教学材料。

3.低成本高效益

抱怨没有科学教学材料无法上科学课的教师当然长期受“断粮”的困扰,却没有想过科学课也可以有另一番上法。教学材料的准备需要消耗科学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科学教师为准备材料可谓绞尽脑汁,他们可以攀上悬崖采摘合适的植物种子,可以去食堂搜集发霉变质的食物,可以从江边抱回笨重的大石头……为教学疯狂痴迷的科学教师俨然成了常人眼里的拾荒者,只要对教学有用,他们能把生活废弃物当宝一样利用。一个塑料袋、一个矿泉水瓶,可以用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在一次教师参与式培训中,我们看到教师发挥了他们极致的创造力:一个塑料袋可以用来做捕捉空气的活动、作为制作降落伞研究空气的浮力、测量风向、摩擦起电、呼吸的过程等探究活动,装些食物可以演示肠胃的消化作用,封住瓶口轻轻敲打就可演示声音的振动……这些都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的智慧,虽然某些专业的实验器材不具备不好置办,但教师们却能够想办法利用较少的成本做出较高效益的教学具,把科学课上得有声有色。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4

1.1明确思想,统一认识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对本科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是规范高等学校办学与管理,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措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我院充分认识到迎评促建对提高学院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2006年初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工作小组,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珠江医院《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学院上下明确了思想,统一了认识,牢固树立迎评促建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院动员、全员动员,“人人皆知、人人过关”,全院同志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使命感,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分认识评估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对本科评估的目的及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1.2明确任务,统一方向

为迎接预评估,学院提出了“全员参与、领导当先、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院一盘棋,成立了评建领导小组,评建办公室,机关工作组,督导小组,临床评建组,其中临床按照业务分工分了14个组,每个组的任务都非常明确。稳抓评建重点:一是各种评估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员、学员的准备;三是硬件条件的准备。学院、教研室、三级学科三个层面按照评建要求准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3明确计划,统一步骤

我院的迎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学院组织专家及评估领导小组成员与校本部专家共同赴外院参观学习阶段;②学院组织评建专家集中学习,制定《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织实施方案》,迎评工作全校动员阶段;③2008年5月份学校自查阶段;④2008年7-8月份请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⑤2008年9月份迎接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⑥2008年12月迎接教育部专家检查;⑦学校整改阶段。根据各阶段要求,学院各部门从全员迎评知识掌握、教师学生培训、座谈会的准备、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迎评材料的整理等五个方面,积极准备,同时进行自查、自纠、自评,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根据学校两次自评的情况,外校专家模拟评估检查及广东省教育厅本科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情况,总结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问题对下一步工作重点作详细的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各处(室、部)、各教研室、科室的任务分工,制定了严格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

1.4明确细节和重点,统一部署

由于我校前身为第一军医大学,从为部队培养医科人才到为地方培养人才,面临人才培养对象,办校方针的转变,在行政、管理、教学等方面与地方院校存在差异。而采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根据我校参加外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经验,针对我校实际,加深评估方案中部分指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细节和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并统一进行部署落实。例如关于迎评材料的准备方面:明确了分卷材料要严格按一、二级指标中的各观测点进行准备,对这部分内容应逐项准备,突出重点和特色。关于迎评准备工作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方面,强调了关键指标的准备是迎评资料准的重点,注意基本数据的一致性。对评估指标观测点中最易出现的问题,考察与考核中易出现的问题作等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2加强建设,注重质量是迎评工作的核心

2.1加强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近年我院每年投入教学经费300万元,进行各项教学基地,教学硬件软件设施和教学办公设备的改进。新增了各项内外科教学式教室、外科操作技能训练室、外科手术室及动物实验用房共1450mm2。学院新增了数字化教室350mm2,用于多媒体教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学网络建设,教师课件及视频材料经归类上传方便学生自学和复习。所有临床课程纳入了计算机试题库管理。增加了师生互动园地,课外辅导专栏等,便于师生课外交流学习。学院2006年申请了全国腹腔镜培训基地,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设备的购买和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针对临床医学院部分科室人员结构欠合理,部分临床教研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尚可,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仍未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方案,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从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着手,以名优教师为示范,组织中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并每年进行中青年教师“教学擂台赛”,教研室、教学督导组、优秀教师点评的方法,迅速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教师。学校及学院设立了教学基金,鼓励中青年教师申请教学基金及发表教学论文,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探索、课程建设及临床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尤其我院的双语教学及查房示范课件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通过上述措施,我院临床师资队伍稳定,具备了成熟的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我院更是严抓教学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本科教学督导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办法》等制度和文件。内外妇儿科以第6版教材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特色和发展,重新编制了《临床医学教材》、《临床医学进展》,汇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对卫生部本科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研究,使学生在学习临床基本知识的同时,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医学探索热情。各科室及各教研室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秘书,整理各种教学档案及课件,教研室记录手册、临床教学记录手册、教学过程实时记录、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2.3严抓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评估成败。在传统的课堂观摩教学和临床实习评估工作基础上,我院进一步建立起符合我院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实施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事故一票否决制度,同行评议制度,督导委员会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制度,院系教学状态评估与考试过程监控制度,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和试卷评估制度等,增强了教学质量意识,建设了教学质量文化,构建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确保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4严抓临床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成才关键,也是评估检点内容之一。为此,在强化训练的同时,学院编印了《临床实习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临床基本技能强化培训,对临床各科室常见技能内容进行了规范化整理汇编,并对各项技能设立考核标准。规范制作了包括外科无菌术,切开、缝合、止血、打结以及各种穿刺术等示范多媒体课件。录制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教学查房录像,各类外科手术操作多媒体材料等。建立实习医师外科操作手术室,购买试验动物,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专职操作培训。在此基础上,科室筛选病例进行实习医师“主刀”操作,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3归纳总结,完善材料是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材料准备亦是一个艰巨而琐碎的工作,主要包括自评报告在内的背景材料,佐证材料和备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也可以说是对学院多年来教学工作的总结回顾,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更好地规划今后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作持续发展[3]。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准备工作小组,学习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有关材料,将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深刻领会评估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各工作小组分工明确,对有关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归纳和整理。各临床科室及教研室组织专人收集整理原始材料,并进行加工整理,一般由科室教学秘书或行政住院总医师负责收集整理;材料撰写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加工,进一步整理各项备查材料,撰写初步总结材料;材料审核小组专家则对照评估指标和要求对撰写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查,查漏补缺,不断规范,不断完善。各教研室、各处室撰写自评报告,学院汇总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材料的准备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突出特色项目,注重内涵。备查材料目录,自评结果及多媒体汇报材料通过学院专家小组论证及大学,省专家小组评估检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完善性和科学性。各专项评估结合学校的教学状况、基本统计数据,自评报告等材料公正、客观;定性材料要有依据,具有说服力,定量材料要数据真实准确,有利于专家组结合进校实地考察作出评判。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科学项目游戏;探索;主体

多年来,幼儿园一直过分强调集体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培养,强调上课,忽视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往往把本应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置于被动地位,幼儿的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机会,使其能在快乐中学习,并培养他们探索、学习的主动精神。在科学项目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常设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园沙、水、树木、运动器械等常设环境,是幼儿认识自然,探索科学的现成环境。如:为什么幼儿一见到沙、水就那么喜欢,总玩个不够,这与沙、水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在晨间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予以利用,可引导幼儿带着各种器皿、材料去玩沙、玩水,在玩中探索,去发现沙、水的特点,以及沙、水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又如,园内花草树木是幼儿认识的对象,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园内花草树木生长情况和四季变化规律,也可进行不同植物之间的比较等等。如:在组织幼儿餐后散步时,教师可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用目测来比较各棵树的粗细、高矮,让幼儿懂得粗和细、高和矮都是相对的,是相互比较而言的;也可让幼儿双臂合抱准确的测树木的粗细。只要教师有意识的对幼儿园常设环境加以利用,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的兴趣和习惯,积累丰富的认识经验,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必要的材料

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实现的,而材料投放则是科学项目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环境。要使幼儿在科学游戏活动中能主动与活动材料(环境)互动,就必须考虑材料的投放要有丰富性和启迪性,能启迪幼儿主动操作探索。如在科学游戏“什么物品会沉,什么物品会浮”中,活动目标是要求幼儿知道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会浮或会沉。我在材料提供中注意到材料类别的代表性,能说明沉浮性的基本材料分成珠、片、棒、块等形体类和金属、竹木、塑料等质地类大量投放,让幼儿主动操作探索,在操作中获得沉浮的经验。而在科学游戏“同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中,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感知同一材料制成的不同形态物品,沉浮现象不一样,并在操作探索中感知原因。在投放材料时,我只投放会沉的材料制成的不同形态物体,除珠、片、棒、块形态外,增加了瓶、罐、盒形体的物品,给幼儿以启迪,使材料的投放在落实目标和培养幼儿主动性中发挥“会说话”的作用,这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维更活跃,探索更主动。

三、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种游戏中

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首先活动要能吸引幼儿,使幼儿有兴趣参与活动。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最喜欢游戏,所以寓学习于游戏之中,使整个活动过程富于情趣,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科学游戏“小动物耍杂技”,教师先出示一块板状的小动物模型和三角形木块,让幼儿试一试,将三角形和小动物分别站在桌面上,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幼儿首先被动物的可爱形象所吸引,又带着问题试一试,一个个都激动得叫起来“小动物站不住,小木块站得住”。教师问为什么,幼儿有的说“三角形下边是平的,小动物下边是弯曲的”,有的说“木块厚站得住,小动物只有一层板,很薄,所以站不起来”。紧接着教师又提出小动物耍杂技的任务,让幼儿将小动物插入三角块的槽里,看看能不能稳稳的站在桌面上。此时幼儿很想让小动物站稳,积极性很高,站得稳的就拍手叫,站不稳的急着叫老师。在反复操作中,幼儿发现了让小动物站得稳,首先要找准三角形木块的中心点和小动物的中心点,两个中心点对齐了,小动物就站稳了。幼儿就是在这样充满乐趣的活动中了解了“平衡” 这一自然科学的表面现象,学习探索的方法。又如“认识人体的肺”这一科学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用可乐瓶、气球、吸管等材料做成肺的模型,让幼儿去探索肺的奥秘,知道人在吸气、呼气时肺的运动状态,并得知肺的功能,吸进对人体有用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本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在教师的隐性指导下,促成幼儿潜在的主动性充分发挥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知识经验的缺乏,还不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预定的目标。此时,教师恰当、正确的语言、动作、表情对幼儿的行为起积极的作用。如科学小实验“磁力的穿透本领”,教师让幼儿玩磁性教具“娃娃跳舞”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磁铁能在塑料板下面吸引娃娃跳舞?”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磁铁能吸铁)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说“娃娃脚上别着回形针,磁铁可以吸住回形针,娃娃就跟着动。”此时幼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需要老师的暗示,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磁力的穿透性,那么幼儿学习探索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的暗示,幼儿也无法继续探索。这时,教师说“你们边玩边想,为什么隔着塑料板还能吸住板上面的回形针?”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继续探索,终于体会到“磁铁的力气像妈妈缝衣服的针一样,会穿过板吸住回形针。”又如在科学小实验“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中,教师的指导语是:“请小朋友选择同一种材料做的不同物体,将他们同时放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在幼儿探索之后,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幼儿只会说“铁罐、瓶子中间没有东西所以会浮”此时,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而是说“你们再去试试看,想一想,为什么用会沉的材料制成瓶子、罐子后会浮?”在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后,幼儿自己总结出“铁罐是空的所以会浮,可乐瓶中间是空的所以会浮,玻璃瓶中间是空的所以会浮”,最后也是幼儿归纳出“空心的东西会浮,实心的东西会沉”。由此可见,教师指导的隐含性,更能体现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到教师是伙伴,是助手,是参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维更活跃,探索更主动。

总而言之,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而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其角色的转换、观念的转变、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又对幼儿主动性能否充分发挥构成重要影响。教师只要在科学项目游戏活动的设计、实施中做个有心人,相信幼儿探究、发现、质疑、再探究的能力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6

在小学初级教育阶段,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它的学习不能够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传授式的教学,因为科学素养及科学意识是不能够进行传授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逐渐把利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和思考事物化为自己的自身素养。对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小学生而言,他们极易对那些丰富多彩的科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用比较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和心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族和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和环境去学会学习科学和应用科学。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狭小的学习空间的束缚,利用课堂之外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一、善于利用学生周围资源,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课堂之外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深入地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将其主动渗透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对于学生周围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1.生活化的活动资源往往会在科学教材中得到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主动钻研并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科学知识的获取需要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和认识的过程逐步地进行分析和钻研。在小学科学知识的课堂学习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和经历每个科学知识的来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为之设计的观察、研究和认识活动中来。如果教师设计和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善于发现隐藏在学生周围的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原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面对这些新鲜又特别接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教学内容,教材中仅有的那些结合实际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完全不够。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近距离地接近和了解学生周围的生活事件、现象及情境,并且经过教师的整合将其转化为一个个具有超强探究性和操作性的科学课堂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极具生活特色的问题的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知识的来源——生活,体验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知识的真理。

3.注重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科学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科学知识的单独学科之中。因此,教师要突破学科的限制,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大课堂,提倡学生在科学教学中选择与其他学科知识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和钻研,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找到更加广阔的应用途径和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科学知识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头脑充电,更加愿意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生活化的科学探究形式,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现代化的教学设计。科学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和依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科学活动在学生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下进行,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探究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理解和牢固扎实掌握,并且能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学习思想及有效方法,获取更加广泛的科学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有效的科学知识探究,然后再将科学知识反作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

在进行科学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充足的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够凭空进行,必须拥有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材料,这是小学生进行生活式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探究材料越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越发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收集和采用最为接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材料,避免学生因为材料的陌生感而丧失进行继续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生活中经常用的一些材料,如直尺、白纸、小刀、塑料瓶、小鼓等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想到的所有办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得到教师的要求之后结合教师要准备的材料回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和欲望。而且,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比较容易地想出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

生活化的问题也会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及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愿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科学课堂应更加趋于生活化。

三、注重课堂外的知识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7

1.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科学课教学是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45分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在学校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方面,除了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室开放,还可以通过非定期的时间段,比如周末、课间等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正常教学利用。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学是科学课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可以在课前制订充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结合每次课的特点,准备实验器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历课本中的科学现象实例,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定期式利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科学课教师的工作安排,可以适当在每周中午和下午的放学后,划出一定的时间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以通知公告的形式,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实验室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适当调整开放时间和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满足部分学生的科学学习热情,又能较好地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和培养学生兴趣两不误。

不定期利用。可以根据学校的科学兴趣小组或者课外辅导班的课程安排,由有兴趣的学生向实验室指导教师提出开放实验室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探究。当然,在这样的开放方式下,学生除了要做好实验教学的要求外,还要完成相关实验结果或实验心得的记录,以备教师查阅。

2.做好实验室资源的储备工作

在实验室内教师可以设置实验工具箱,放置平时实验和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如气球、乒乓球、弹簧、石头、易拉罐、金属条、废钥匙、塑料瓶、吸管、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筹并不断“添砖加瓦”,这样既施展了学生自制学具的才华,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了便利。

小学科学课本中的实验器材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而实验室平时并不具备,需要教师和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准备,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自制教学器材,为实验室教学做好充分补充。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自行设计、制作和开发的教学用具、器材、资源,由于都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的,因此实用、经济、方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四年级的“电路游戏板”教学内容中,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我发动学生收集一些电子零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路游戏板。为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制作了教学用具。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教学

“精彩源于生活”,因此,在新课改下,科学教育应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科学,了解科学,并在头脑中形成科学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清晰概念。那么,在科学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学生,引进生活内容,提供探究,才能让科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并充满欢乐与多元色彩,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探究是科学课程的关键所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持久动力,促进学习的提高。因此,科学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让学生融入探究。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大多为学生所熟悉,很容易让学生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切身体验科学的学习价值。以学习小学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了如下生活化情境:同学们,大家想知道玩具熊是如何变成“北极熊”的吗?今天,老师将实施“魔法”,给大家秀一下。教师拿起手中的玩具熊,与班上某位女生的头发进行摩擦,以达到吸引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师演示完毕,玩具熊在瞬间变成了“北极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吗?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讨论起来。教师抓住学生激情,在恰当的时机引出“静电”。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参与欲望愈加强烈起来,教师随即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有一名学生提出冬天晚上睡觉脱下毛衣时,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声音,这就是静电。从以上案例得知,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深层探究欲望。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五、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教室并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场所,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展教学场所,让学生在室外学习,并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科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所需,在室外展开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创新应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总之,精彩源于生活,生活就是课程资源的大宝藏,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学教师应不断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设计生活化活动,提供探究机会,提高教学有效性。当然,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授课时,科学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才能更受学生欢迎,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江道告.让生活化走进小学科学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5)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9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整理、归纳和学习,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范围加以拓宽。同时,教师要能够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有效地筛选和整理教材中的内容,争取使自己设计和选择的教学活动和内容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也就是说,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开发和利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乡的有效资源,把其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优雅和价值。这样,对于小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做才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科学教学资源,来更好地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笔者的以下做法是否合理。

一、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中进行深入的挖掘,而最充分的科学教学资源就是教育部推行的教材,而且课程改革之后,每套教材中都为教师配备了一张光碟,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教学资源,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把资源整合得更加适宜科学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学习《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这节课程时,我将教材和光盘中给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通过我的设计制作出非常吸引眼球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将物体和材料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物体和材料。同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任务,让学生收集身边可再利用和开发材料的资料,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不同的物品,然后在课堂中将自己的资料和做的成品拿出来和同学进行互动和交流,看谁完成的任务最佳,谁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牢固。再如《水》这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通过生活中存在的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对水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品质。在观察这些动画作品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不断进步,知道科学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将知识牢固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死板的教学资源更加形象灵动化

科学教育的理论性比较强,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教师无法将这些知识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发现和总结出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让死板的教学资源重新获得新生,更富有多彩和灵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如学习《植物生长》这节课时,种子的发芽过程、成长过程以及开花和结果的过程都是一种静态的变化过程,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的只是变化之后的一个状态,并不能看到其生长变化的全部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理解起来就会缺乏生活依据,不能够彻底透彻地进行理解。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精神,我利用了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从网络中下载一些植物生长的录像和视频材料,然后再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计算机将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重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清晰地观看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将种子发芽、花蕾开放的瞬间事件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慢动作播放,让学生亲眼观看这一美丽动人的时刻。

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内容,虽然课本中描述得非常生动和形象,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描述的一些事物学生根本就没有亲眼见到过,想要让学生很好地想象具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科学课本中描述的内容通过课件的制作和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看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这样我们就把教材中死板的教学内容、静态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形象和生动,赋予了知识生命,让其更加具有灵性,使得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付出和努力,花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设计和制作,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全面、顺利地接受科学知识,教师一定愿意并且及其乐于进行这样的付出。

三、不断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

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科学主题学习网站在科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这种网站将科学教学中不能够直接观察和研究的教学内容分成小的教学专题,然后将其进行整理,以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用网站的表达方式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是作为多媒体教学的资源提供给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网站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充分地发挥网络的教学优势及作用,对于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对网站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以便利用这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对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四、努力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科学教学资源中对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十分重要和关键。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会受到科学教师素质的严重影响,教师也是科学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影响者。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具有课程设计的权利和义务,要给教师留有充足的自由创造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对科学本身还是各个学科领域都要有一定的审视能力,而且要会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我们的科学教学课堂。教师的整体科学素质决定着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就显得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开发和利用教师素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我们科学教学的进步和提高。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材料;选择优化

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老师不可能将数学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全部接受老师所讲述的知识,这一点我想就需要老师很好地去把握这个尺度。

我认为要把握这个度,老师就要使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尽可能的有用的知识经验,老师必须要在选择的教学材料和资料上下一番工夫。我认为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一定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特别是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本来就没有那么成熟,也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这就决定了他们只是被动学习,如果老师所找的教学材料不是学生喜欢的,那他们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没有兴趣,也就别提什么学习成绩的提高,老师业务水平的上升。

一、选择的材料一定要有时代性

现代科技和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老师要知道老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要最大限度与时代同步,及时关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时代信息。相对陈旧的教学材料而言,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习前沿的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实现更广泛的迁移。

二、教学材料要有迁移价值

在老师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具有时代性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教学材料的选择老师一定要有教学材料的迁移价值。老师要有典型的实例和丰富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的教学不会那么空洞,也不会让讲过去的知识让学生没有什么印象,有了丰富的实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和形象的记住老师所要讲的知识,老师也要尽量选用有着迁移作用的材料,在材料的引用中,老师可能是在讲授一个知识,但是在引用的材料中又可以影射出其他的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合理安排教学流程,认真做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