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习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9 09:49:52

德育学习材料

德育学习材料篇1

近期我参加了党史学习教育各项活动,通过重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提升了政治站位、强化了使命担当。下面,我围绕“学史崇德”专题,结合个人学习中的所思所悟,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史崇德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点任务,贯彻落实好学史崇德这一要求,就要站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上,在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筚路蓝缕、苦难辉煌的历史中,从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中汲取党史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涵养提升道德修养、始终崇德向善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追寻初心使命,赓续精神伟力,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凝聚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强大力量,激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血脉。

一、“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政德即为政之德,是党员干部为官从政的政治坚守。党的百年历史和实践充分印证了政德之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的教化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一直处于变动中的政权得以留存,并带领人民在斗争中最终获得胜利,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益于党风对民风、政德建设对社会道德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腰缠万贯的“讨米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私分明、清正廉洁的为政之德。

二、“大德”立根本、管灵魂、定方向。

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回首百年党史,这种“大德”指引着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在新时代,“大德”仍然是激励党员干部奋起开创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1950年10月,在的支持下,毛岸英随志愿军入朝作战并英勇牺牲。在“家”与“国”的抉择中,毛泽东舍小家保大家,这是何其宽广无私的大爱!他的夫人杨开慧同志也是如此,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在上有年迈老母下有三个未成年孩子的艰难选择中,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留下遗言“死不足惜,只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这又是何等勇敢、大义凛然的壮举!正是无数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担当起时代重任与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的大德”。

三、“公德”是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直接体现。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三大任务之一,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打土豪、分田地,让穷苦大众翻身做主人。当年瑞金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上下两层13间房子,不仅住着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还住了普通群众、孤寡老人。苏区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把自己当作“人民的长工”;从领袖到士兵,都同老百姓一块苦、一块过,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深刻揭示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四、“私德”关系到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德育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德育教育;策略

一、立足教学内容,做好德育教学准备工作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之美

高中数学教学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它包括了高中数学的所有重点和难点。要渗透德育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挖掘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美,渗透具有数学特色的德育。教材里往往包含一些德育的内容和外延,是综合性的学习材料。例如,几何图形的对称性美、数学符号的抽象性美等都是数学特有的美。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享受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的乐趣。同时,数学也具有思维之美。为了学好数学,学生们需要细心、自信、毅力,才能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在遇到难题时,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坚持不懈,做到以心为旨,德智并举,将德育全面渗入到数学教学中。

(二)结合数学家事迹鼓舞学生

在学习新知识点的时候,教材中通常会附注新公式发现者的生平信息。教师可以将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作为情境导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公式先产生感性上的认识,进而增强对理性知识的探究欲。教材中的数学家资料比较单调、死板,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整合语言,为学生精准地叙述出来。[1]数学家是活生生的人,将具有情感性的人与公式定理联系起来,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教师可通过生动阐述数学家的成长经历来鼓励学生,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三)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相关因素

高中数学中不乏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题目,材料题通常设置的情境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应当重视这些题目,以此为据点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材料,特别是现实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这些材料或与经济发展相关,或与社会事件相联系,或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为学生拓展延伸一些相关内容,拓宽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德育。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我们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时事知识,如科技发明、科学研究和创作成果等。这些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实现,让学生既能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添学习动力,又能够对我国现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爱国情操。对许多学生来说,数学非常枯燥,并且很难理解和掌握。[2]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如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等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

(二)适当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明确学生在数学课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始自主思考。数学是一门充满平衡美和哲学美的学科,它有其内在的矛盾发展规律。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通常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时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团结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道德教育不是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也不是为学生制定行为规范,更多的是让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和启发,把自己的老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因此,教师需要平衡自己与学生的关系,通过外部表现让学生对自己产生尊重和信任。[3]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批评或赞扬,而是要“对事不对人”,对学生一视同仁,仅就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果来评价学生,而非根据学生成绩盖棺定论。

德育学习材料篇3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筑行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简称ECO,就是将某个建筑物整体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综合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能够使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能源在该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能、低耗损、无废弃物、无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就是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原则为依据,探索人类、建筑物、自然界这三者之间能良性循环的和谐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而且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生存环境理论。这种生态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追求与发展的大方向。为了建筑行业、城市发展、自然环境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建筑行业的各个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的学者们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向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支撑它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并将这置于比经济发展和其它发展更为重要的地位上。建筑材料行业是建筑行业的基础行业,建筑产品成本的近70%属于建筑材料的费用,每年建筑行业的材料消耗占全国材料消耗量的比例都很大,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使用,因此生态建筑在建筑材料使用上要求改变以往的高能耗、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生态建材是采用生态的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使用工业、农业或者城市固态废弃物所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建筑材料。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学数年来,渐渐与建筑专业学生、学生家长、各建筑公司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可以从现在建筑行业的可执行性方案中,补充教材对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价等方面的不足,让学生把建筑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建筑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但通过与在校生定期的座谈会、毕业生工作后的跟踪调查、实习单位领导与师傅们的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建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在建筑行业的生态建设规范了解甚少。由此可见,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生态道德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对自然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意识。中职建筑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处处体现着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生态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社会与现实建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建筑科学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良好的生态价值观面对现代建筑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要求建筑行业所有工作者以生态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中职建筑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道德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中学生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伟大责任感。中职建筑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习惯。本文是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筑专业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总结如下:对将来要在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讲,其生态文明素质要求的主要内容有:

(1)学习“十”会议精神,切实做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要立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进程,又要注意美化建筑周边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与生存的空间。

(2)参与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的工人,以及各工程队的工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也要定期地参加培训,在建筑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与施工工艺与方法,组织建筑公司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先进建筑思想与理念,以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3)教育建筑工人们,从思想上做到节约建筑材料,不要浪费建筑原材料,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处处以主人翁的态度爱惜建筑材料,做好建筑资源的使用与循环使用,完成自己负责的建筑工作。

(4)严格按照工程师所设计的图纸和设计要求,对建筑工程科学地组织施工,确保每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在原材料的使用和现代化机器设备安装环节上,不能以次充好,不要偷工减料,需要全体建筑工作人员有着高尚的道德去完成任务。这些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

三、中等职业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

培养对策对中职建筑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下面一些办法:

1、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班级教室向学生展示,以激发中职建筑生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3、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形式

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专题片等手段,将建筑材料使用,建筑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声觉的形式配以教学内容,展示基础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4、实地考察比较形式

这是指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建筑工地、到生产材料的工厂中去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美、体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污染,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才能避免生态的恶化现象,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5、征文形式

即教师针对建筑行业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采取征文的形式,提高对当前建筑中这一问题的生态认识,来加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的目的。

6、建筑专业的实训

中职建筑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工地的实习训练,至少要三个月到六个月,让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对建筑行业有一些亲密的接触,并充分体会生态道德对建筑行业的重要性。所以今年年初在学生去建筑公司、建筑相关单位实习前,实训处所制定的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中,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生态道德培养”的专题知识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建筑公司的技工、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建筑公司对生态道德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布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收集建筑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对生态文明建设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感悟文章,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习中,实训处老师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等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与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生态文明道德方面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分别谈话,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拿出整改意见;同时对这些学生加强关注,加强实习跟踪。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要上交“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在实习鉴定中专门辟出一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评价,并在实习成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突出建设公司对他们的评价以及由此赢得的建筑行业负责人对他们的器重。

四、总结

德育学习材料篇4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14-02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研究新课程下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落实德育新课程标准,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现状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紧。仅仅凭借课本、教材、纲要和一些守则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了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鉴于油田地区经济较发达,文化生活较丰富,学生知识面较广的实际,德育的形式更应该灵活多样。

2.教学过程不完全适应学生的主体需求。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把学生作为被塑造的客体,结果导致与目前学生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

3.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4.结果认识与行为不协调。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学生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二、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环境对有效形成意义建构的作用。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属性。

2.教育传播理论。现代教学借助计算机传播教学信息,教学设计就必须依托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认为教育传播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等信息是由预定的教育目标和确定的教育对象所制约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时,必须仔细研究教育传播的特定对象——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情景。

3.系统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方法论原理,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效果大于部分功能效果之和。教学要处理好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素材类型选择和描述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2.开放性原则。德育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素材资料的各个部分需要不断增添新内容,以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教学信息资源,这是内容的开放性;同时,素材资料是以可独立使用的,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添加、删减和重组,体现了使用方式上的开放性。

3.目的性原则。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是德育学科的显著特点,因而材料的选择、编写(辑)应紧紧围绕教材知识点,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目的服务。

4.系统性原则。知识点是选编素材资料的基本依据,应按教材主要知识点的顺序有系统地编排各类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具体教学内容不遗漏,保证素材资料的覆盖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

5.生动性原则。多媒体网络技术本身就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德育课的资源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使教学的方法手段发生深刻变革,彻底摆脱德育课程的单一化、简单化、学科化的倾向。

6.仿真性原则。就是针对教材某一章节的德育点,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悟道德,反思行为。

四、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

1.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学科资源。是指教材的文化内涵,包括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环境资源。包括校园的布局、花草树木、景点、各类专用教室等。

(3)文化资源。包括名人名言、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刊、小报、唱国歌、队歌等校园文化。

(4)活动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开展的艺术节、运动会、主题班队会、传统节庆活动等。

(5)社区资源。主要是指油田学校所处的社区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如居民小区、文化广场、青少年宫、江汉油田第一口油井纪念碑、水杉公园、科技馆等。

(6)教师资源。主要是指教师的师德规范。

(7)学生资源。如校园之星、特长少年、优秀班队干部等。

(8)网络资源。指网络上提供的大量德育资源。

德育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 德育素材 有机渗透 自觉内化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教育性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将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与德育自身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将数学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一、使用好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德育素材。老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贯穿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1.用好课本中的数学史料。教材中的“你知道吗?”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突出贡献与劳动人民的智慧。对此,要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2.用好课本中的图表材料。这些图表直观形象,是德育的生动教材。

3.用好课本中的数据材料。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理解和比较,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把握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学习过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过程,也是良好的意志、品德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合作共进的精神。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在一起学习,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需要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材告诉我们:中国人均水资源约2200立方米,大约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5%。此时应适时教育学生:虽然我们身处水乡(昆山),仍然要珍惜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在“统计”教学时,让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脑、电话、电冰箱、小轿车的数量。在编习题时,呈现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和资料,通过提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信息,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赋予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气息,引起学生共鸣。

三、培养好学生的个性品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个性品质应通过反复不间断地训练来实现。教师要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要循序渐进,又要贯穿始终。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态度。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如在进行计算训练时,要求学生边审题边思考:题目是否抄错?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进行简便计算?怎样验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及时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防止以后再错。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在得出某一结论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推敲和验证,以理服人,这样既发展了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为其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德育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46-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样化,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和教学难度随之加大。另一方面,学生到职校就读就是为了毕业后能谋求一个相对较好的职业,所以对能直接提高他们职业技能的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不能直接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德育课一般兴趣不大,这就增加了德育课教学的难度。再有,部分德育课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德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现阶段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些分析和探讨。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德育课重视不够,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认为:德育课不重要,因为德育课不能直接提高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德育课是空谈的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不得不开设这门课。一些德育课教师还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比较僵化,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应试实用观念未转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主动学习离不开观念的指导,离不开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由于社会及教学评价观的影响,学生将德育课当作一门不得不需要应付的课程来看待,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学习德育课没有兴趣,平时学习无所谓,考试只求及格过关,因而就出现“教师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考到哪就学到哪”的现象。

(三)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意识较弱,厌学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没能考上高中,才就读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一方面,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在学习上感到吃力,因而容易对学习丧失信心;另一方面,不少中职生的家庭条件相对差些,这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从而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勇气和信心,厌学心理较严重,有的干脆自暴自弃,放弃学业。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让学生能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享受成功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师还应当赏识自己的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课程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角色定位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能有效提高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德,所以在中职学校必须开设德育课。其次,领会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转变旧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应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由教师单向传授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进行《依法生产经营》这一章节的教学时,选择“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先由教师或知道这一事件的同学简介“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三鹿毒奶粉事件”?它有什么危害?对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有哪些影响?这一事件有哪些警示作用?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讨论,组长记录发言情况,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巡视指导,对学生的问题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可参与其中的讨论;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注意指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当处理教材,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德育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教育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景,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与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不要东拉西扯,故弄玄虚,用来哗众取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国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等积原理”。(等积原理的内容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截得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一千一百多年后的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利(1595—1647)在他的名著《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才提出这个公理。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数学家巴斯卡(1623—1662)在1653年才开始使用这个“三角形”早四百多年。这些素材,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介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敢于争先,为国争光。

另外,学习数学史还可以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因而,在介绍国外数学家的成就,特别是他们对数学科学的执着追求,对当年教会迫害的反抗精神等都应让学生知道了解。我们也看到外国教材中多有中国的《九章算术》、幻方、曹冲称象等的介绍。数学贡献是全人类,故而,进行德育教育仅限于中国数学史,以免太狭隘。再如在等差数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著名德国数学家高斯的生平事迹,以让学生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二、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互动的课堂中生成德育体验的生动细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1.创设情景进行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情景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利用史料激励进行德育教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教材中许多数学史料,能激励起学生由衷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利用数据材料进行德育教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德育教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三、德育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德育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图文材料;小学;思想品德;作用

现如今,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对于图文资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蜻蜓点水,没有挖深挖透。笔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图文材料,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培养情感价值,减少思品课程小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小学思品教材中《伸出爱的手》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活用图文教材来充分发挥小学思品课程的有效性。

一、运用图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师的讲课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在课堂开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教师利用思品教科书上的图文材料巧妙地设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活跃的课堂探究气氛,为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奠定基础[1]。

在进行《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给全班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全班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是否帮助过残疾人,如何帮助的,体会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与困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学生自主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出“如何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这一教学情境,然后表扬鼓励班级中真正回顾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生活困难的同学,这一部分自我总结的展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巧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明白编辑意图,让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最方便的学材。

笔者总结出《伸出爱的手》这节课教材的正文内容主要是回顾体会学生在成长中的爱与关怀,总结小学生在乐于助人方面的变化,学习帮助他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了解自身的角色变化,学会承担新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笔者了解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过渡,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上关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转变”的图文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案例分析[2],案例如下: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交流。走访镇民政部门的小组还向大家介绍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民政部门给全镇的残疾人都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免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免交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民政部门统一支付;每个月有30 到50 元的生活补助,节假日,镇、村、民政部门还派人给残疾人送去慰问钱物;生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活用图文材料,创造教学情境与活动

要增加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和参与课本知识学习的程度,就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使用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将图文材料变换成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探索时间,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06年春晚文艺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视频。当我说出这个舞蹈是由一群聋哑人演出的时候,原本课堂很兴奋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我。一学生举手了:“他们听不见,那怎么跳的那么整齐呢?”此时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是把学生们平时的文艺节目的照片拿出来,和千手观音的图片对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尤其是参与了节目的同学,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及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四、借用图文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成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思品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要充分借用图文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教材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和兴趣,借用《伸出爱的手》这一课中课后“阳光行动”栏目,在课堂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中的故事,欣赏故事中的图片,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伸出爱的手”这个主题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主要按照人物、故事简介、故事意义的思路写出自己给予残疾人的帮助,并写出自己对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感同身受,更加体会到自己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有了新身份、新生活和新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不能和小学一样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学会自主学习[3]。

五、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活用图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 2013, 28 (10):122-122.

[2]徐霞.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旬刊, 2014, 5期:126-127.

[3]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 2013, 10(10):245-24

德育学习材料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00-01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把思想品德教育置于首位。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中有一句话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是英语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这说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正常进行 保障和促进作用。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劳动教育等。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

首先,英语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和班主任的事情,与科任的其他教师无关,也就无所谓结合英语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职责。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学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学校、班主任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代替不了科任教师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各科任教师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互相代替。所以,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且必须是英语教师的职责。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质量。良好的班级秩序,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坚强的学习意志,这些品质无疑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然而这些品质无不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有关。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和英语教学无关,而是关系密切。

第二,要善于进行身教,一方面,教师的思想品德、品格形象,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言教的效果。如果教师的师德高尚,言教就更有说服力,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思想道德修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问题实事求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具体奉献精神,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谦虚好学,尊重学生,要衣着整齐、大方,做到发常理,须常剃。

第三,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材进行,教材本身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而编写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含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可结合教材第66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第二册第19课进行爱劳动教育;结合第三册第90课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结合爱科学教育;结合第三册第14课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等等。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教师日常教学中所选的教学材料,也蕴含着一定的思想,代表着某种观点。这些材料的思想、观点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起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思想性。首先,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练习和测试等材料的内容,要求思想健康,语言地道,有利于广大学生视野,了解现代信息;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或改写材料)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切不可兼收并蓄,尤其不要受其负面影响。再次,教师可通过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

第五,举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形式,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生动活泼的实际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奋发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些品质都是当今的激烈竞争时代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所以教师要经常地组织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并号召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包括:朗诵、唱歌、讲故事、书法比赛、词汇竞赛、游戏、英语演出、英语板报、英语小报等。

现在的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见识很广 从生理心理角度看,他们的身心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独立思考,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师不再是唯命是从。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使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予以德育教育一段时间,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否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一个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更不应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

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和英语教学密切结合,即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切忌牵强,影响教育效果。2.思想品德教育要点到为止。毕竟,作为科任教师,应以教学为主。课堂上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掌握分寸,点到为止,切勿喧宾夺主,影响教学。3.一般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相结合。在对全体学生进行一般性教育的同时,对个别现象要进行个别教育,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弥补一般性教育的不足,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

德育学习材料篇10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二)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三)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加与减、乘与除、积商的变化等),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四)培养一些优良品质: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如保护益鸟)、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