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学习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2 12:53:57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1

1 指导全面复习,学会举一反三

1.1 政治教师引导复习,当好领航员。

从微观上来说,考点的全面复习,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复习每个考点,包括含义、性质、地位、作用、途径,与相关的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从宏观上来说,,一是要按照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复习所有的考点,不能挑挑拣拣;二是要强调重点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点在学科中的位置,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心中有主干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政治生活考点“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为例,必须掌握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意义,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权威和无权威的政府的区别,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心中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知识树”,就能应对类似的高考试题。

1.2 要求学生以教材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学生自主复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教材、复习用书,进一步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近几年来,关注思想政治教材也已经成为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试题选择了教材中的材料,一些设问也直接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看复习资料、做各种模拟试题上,而对政治教材重视不够。为了适应高考要求,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引语、名言、正文、辅文、插图、设问栏目、相关链接、综合探究、专家点评、理论评析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当前高考的要求。因此,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进行自主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归纳同类知识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带面”——以看到的某一个知识点为切口,带出课本上与之类似的其他知识;联系相关知识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阅读教材串线”——以看到的某一知识点为起点,把课本上与之有内在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比较易混知识是阅读教材时的“以点对点”——把课本上易与这一知识点混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材时这种正确处理了前与后的关系,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教材的效率和效益,真正收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良好效果。

2 引导发现问题,激发思维活力

帮助学生针对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中的现象提炼问题,让他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题中之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媒手段快捷,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每天从各种信息渠道获得的新闻较多,若能把学生经常遇到的又暂时无法理解的现象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试着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就不仅对政治课的学习有特殊作用,而且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如学生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看到了我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讲“2011年必须保持物价稳定”,就要对“保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予以了解,在高三年级的综合复习中围绕这一问题,从经济、哲学、文化、政治四大块内容对保持物价稳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然后进行理论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办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存疑质疑的丰富的背景资料,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资料,为挖掘、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提供相关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从已理解的问题上延伸或演绎出新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从而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 做到三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高考文综在“稳”的基础上追求情境和设问的“新”和“活”,因此我们在政治复习备考中要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相关学科结合点,从而真正做到三个“结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复习备考原则。

3.1 生活观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文综政治高考试题不仅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越来越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与心理实际,有的试题涉及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观察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同时进行理性思考,把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方法用于观察生活的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水平。我们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可尝试由外联内,即在看电视读报纸的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某则新闻或某个问题跟教材知识点联系密切,我们就可及时把课本上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自觉地加以分析与说明。我们要做有心之人,随时关注社会生活,并联系教材知识深入分析与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 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

文综政治高考试题往往以时政热点为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并要求考生整合教材知识来组织答案。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平时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力求找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交汇点。把时政热点与政治学科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关键是要领会时政材料中隐含的国家意志与命题意向。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例,经济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发展速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符合人民利益,也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共同富裕的方向,也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政治发展上的和谐要求——重点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就是要求党和政府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哲学生活角度思考的和谐社会要求——主要涉及辩证唯物论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如何解决涉及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物价、医疗、教育和就业等问题。

3.3 学科内综合与学科间相结合。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2

一、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课标版试题的异同

2012年的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无论是大纲版还是课标版,其共同特点是:难易适中,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渗透新史观。

1.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紧扣考纲要求,第一卷文综历史选择题都是12道,但大纲版文综历史选择题安排在地理学科选择题后政治学科选择题前,课标版历史选择题则安排在地理、政治学科选择题后。第二卷非选择题,大纲版历史材料解析题仍然为37题,三科综合题的题号顺序有所调整,历史角度的设问被置于39题的(1)(2)问。课标版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则继续保持两道大题,分别为25分与12分,以及选做题(4选1)每题各15分的形式。通过对2012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考纲的比较,笔者发现,两套试卷结构稳定,试题的命制没有拘泥于教材,也没有游离于考纲之外,都做到了情景创新、古今贯通及中外关联。

2.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学科特点。大纲版与课标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制遵循了知识为基、能力立意的原则,做到了以教学重点为切入点,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了历史学科特点。试题清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如,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7题和课标版的40题都涉及了两次工业革命。大纲版试题运用了“世博会”的情景材料,涉及了全球史观下中西方文明的冲突,考查了学生对工业革命这一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课标版试题则以日常生活中的交通信号灯为切入点,提供了交通信号灯变迁的材料,并设计了如下问题:(1)交通信号灯诞生的背景是什么?(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3)根据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科技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变了城市生活。从问题设计的角度来看,其考查了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包括工业革命爆发的背景、新技术与新发明的出现及其影响等,做到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生在作答时,应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准确合理地提取有关信息,并积极调用储备知识,有效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阐释。

3.传承文明,关注社会转型。高考历史试题的立意积极向上,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渗透着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出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并且非常关注社会转型。如,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历史试题37题与课标版41题两道题的背景材料实际上给出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等史实,展现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要求考生做到史论结合,运用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等对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4.课标版考纲与大纲版考纲的主要区别。课标版与大纲版考纲的主要区别如下:课标版考纲四个考核目标中,每一层次的要求都比大纲版考纲表述得更为具体;大纲版考纲的能力要求针对的是文综三科的共性,课标版考纲针对的则是历史单科;在能力的定位上,大纲版考纲主要涉及理论性知识、综合性能力的考查,课标版考纲主要涉及考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2012年课标版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24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对应考点为汉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监察制度;25题利用民间传说创设情景,考查了宋代世俗文化,对应考点为古代商业经济发展对世俗文化的影响;26题考查了明清工商业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动,对应考点为古代经济中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27题考查了王阳明的心学,对应考点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宋明理学;28题考查了清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29题考查了中央内阁的职权,对应考点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明清君主专制;30题涉及了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晚清民族工业兴起,考查了民族实业家的思想与品行;31题考查了20世纪20年代前后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的影响;32题考查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33题考查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34题为案例情景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与实质,对应考点为古希腊罗马中的罗马法;40题为材料解析题,对应考点为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

为了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现将课标版考纲的具体要求和增删的考点列举出来,以供高三历史教师和广大考生参考。课标版考纲新增的考点包括以下内容,其中,中国史部分包括:(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度)。(2)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3)手工业的三种形态。(4)宋明理学(包括陆、王心学)。(5)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6)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7)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8)国有企业改革。(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其中,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增内容)。(1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世界史部分包括:(1)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宗教改革。(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4)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5)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7)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其包括世界文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等)。

课标版考纲删除的考点包括以下内容,其中,中国史部分包括:(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3)北洋军阀的统治。(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部分具体史实。(5)新中国建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6)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曲折发展时期的政治运动。(8)“”中的史实类内容。世界史部分包括:(1)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2)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选修中保留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3)亚洲革命风暴。(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的过渡。(5)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选修中保留第二国际)。(6)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保留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7)亚洲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2013年甘肃省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是: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中心,整合历史课程资源,创设新情景,以能力立意,以新史观为引领,重视对考生阅读与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二、2012年甘肃省文科考生文综历史试题作答情况分析

1.考生作答的基本情况。2012年大纲版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遵循了考纲的基本要求和命题指导思想,体现出了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社会史观指导下的命题特点,凸显了立足现实、取材历史、展望未来的原则,这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试卷在继承2011年试卷表述风格的同时,推陈出新,有所发展。纯粹知识记忆性的题目已不可见,全是以能力立意的题目,有的题目从内容到观点都不拘泥于教材,习惯于死记硬背的考生对此会感到非常迷茫。

历史试题12题考查了秦汉文官名称;13题考查了唐代重农抑商思想延续的内容;14题考查了唐宋元文化的发展;15题考查了清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化;16题考查了近代历史人物中的李鸿章;17题考查了近代海关管理制度的变化;18题考查了国共对峙时期对红军新的认识与理解;19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生产资料的变化;20题考查了法国政治民主发展历程中的巴黎公社;21题考查了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22题考查了二战中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23题考查了二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历程,即北约与华约的相关内容;37题(1)中考查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举办博览会的时代背景和作用,(2)中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状况,(3)中考查了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理念的变化;39题(1)中考查了汉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背景,(2)中考查了西汉加强统一的历史作用。

鉴于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单选试题所给材料容量较大的弊端,2012年的单选试题则缩减了材料容量,题干所要表达的信息更为清晰、明确。试题与往年相比,更加强化了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单选试题要求考生在对历史阶段特征准确把握的前提下,阅读、理解所给材料,全面解读相关历史概念,依据设问角度选择正确答案。综合题37题以世博会的历史发展为主题,展示了全球史观下人类文明(包括中国)发展的历程,彰显了人类未来发展所应持有的理念。该题立意高远,符合时展要求,设问角度科学,能力考查指向明确。39题考查了汉朝加强对岭南统治的背景等内容。其都要求考生必须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深入地掌握历史主干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生作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审题不够细心。审清题目要求,仔细地阅读相关材料是答好主观试题的前提。但很多考生因理解能力较差,审题不够严谨导致失分。如,2012年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37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考生只有根据要求答出背景和意义才能保证得分。(2)不会利用给定的条件进行答题。其主要表现为:考生综合分析与阅读能力较差,难以有效提取相关信息,语言表达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不会使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的表述,所述内容烦琐空洞甚至出现明显的错别字。如,37题第三问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一、二和三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特点分析概括出“发展理念的变化”及其原因。很多考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发现所问问题与三段材料之间的关系,只能依靠思维定式作答,想到哪答到哪,最终导致得分偏低。(3)存在不良心态。如,存在投机心理,不同问题采用同一答案;肆意发挥,答题漫无边际;心理紧张,未找准答题位置。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于知识和能力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理解知识与记忆知识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教材与其他复习资料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对于长期努力与短期突击关系的认识出现错位等。

三、备考方略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材除了在每框教学活动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外,每个单元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些探究课题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重视,但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等原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综合探究课的整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因此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迫切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整合实施的一般方法

1.教材角度:全面分析、理解、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其认识国情,更好地理解并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到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其具体的目标各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为根据,要在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综合探究课的整合。

2.教师角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正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形声合一等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它比其他媒体更直接、更有效。那么,如何巧设情境呢?首先,要明白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提升发展潜质。其次,要根据探究主题选择合适的情境。如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新闻报道、社会观察、时事热点等题材来创设情境;借助直观形象的小品、音乐、漫画、录像等来渲染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体验式活动情境如辩论、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等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探究课《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伸手?!”为题的讨论课,以“吉林省的马德因‘伸手’卖官被判刑”和“湖南省某些派出所干警因为不伸手使青年张衡生冻死路边而受到法律惩办”两段视频为背景,组织学生就这一话题展开对是否要“伸手”的讨论。通过视频这种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引出问题,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探究情境,产生求知欲望和探究乐趣。

3.学生角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围绕主题开展多种活动进行自主探究。

(1)围绕主题,搜集、整理资料。

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可采用的方式之一,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它的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使他们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作用。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之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文化专题资料(如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西方文化、建筑文化等),制作成小册子、PPT文件或光盘等。在每个单元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搜集整理的专题为背景,运用学过的知识,分别对以上专题展开论证。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不仅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展了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资料搜集、处理和分析资料等多方面的能力。

(2)小组合作、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从搜索信息到传输信息再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使综合探究课学习有了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在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综合探究课《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教学中,根据教材的思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工具,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整理归纳写成发言稿,最后展示本组讨论的结果。这种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其沟通与合作能力。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到不同岗位上搜集岗位成才、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同时根据本地区实际写一份模拟创业方案。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4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有新思想,要拓宽教学视野,做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商谈者、促进者、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关注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政治素养,重视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倡导自学探究。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课程标准》的思路,充当课堂教学的对话者、商谈者和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些问题,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才能真正地解放学生,学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冷落和贬低发展、探究,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学科相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极端处理,死记就行。评价的标准也是看你记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政治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课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时政热点、名人轶事等),把思品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一、善于发现,利用资源

(一)教师要用好教科书

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

(二)扩展空间,运用资源

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意见》,可从以下方面去指导。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认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4.“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突出弘扬民族精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5.祖国统一突出“一国两制”等。此外还有《中学生之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走向世界的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三)引导关注,挖掘资源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武警支队、少教所等;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根据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在国旗下讲话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

(四)学科整合,拓展教材

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品课讲成纯政治理论,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品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品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创造开发,利用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光盘、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精心提炼,引入活泉

(一) 把握“转”机,寻找“出路”

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要提高高中政治思想课教学质量,寻找“出路”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转”机:

(1) 从素质教育理论看,素质教育普遍性、发展性、全面性要求实现三个转移:

1.学习转移,能力培养。

“为人生做准备”。这是教育社会化的根本要求。在此意义上,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应在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上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还应随经济发展日益加速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评价与分析、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组织材料与查明关系、综合、在新的领域应用、创造性、利用不完整的信息作决策、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使其面对工作技能的不断变化而应付自如。

2.重心转移,启迪心智

学习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能、增强后劲上来,具体地说,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摄取信息与表达信息的基本素养,将学到的知识“活化”,能够“投入运转”,具有很强的生成力。(这种生成力是指通过内在结构体现知识系统之间的必然 联系以及有效的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社会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因此,高中政治课改革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有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背景性(上下文)知识”。以往的教学把大部分时间(70%)用于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上,现在应致力于把握“背景性知识”以及区分(选择)和综合(重新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等认知能力。这是实现掌握知识及改善运用和扩展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双重目标之最佳途径,由此实现从“授受教学”(教师奉送答案)向“问题解决”(教师引发思考)的转变。教师以一名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等角色发挥作用。

3.道德引路,潜移默化

由单一教育转移到全面的基本素质教育,保证学生获得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所以,在初中思品教学中,也应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防止学生道德滞纳、人格失调、思想混乱。

把握好以上“转”机,方能保证思品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从社会学理论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中青年群体所发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类型的转化——青年转型同步发展。当代青年转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生理上由晚熟转向早熟,此为转型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2. 心理上从被动反应转向自觉认知适应型。

3. 劳动类型上从体力型转向智力型,青年择业意识转向重智力劳动。

4. 社会角色类型上由单一型转向多样型。角色选择上摈弃了“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的价值观,树立了按劳分配、平等竞争、等价交换、效益至上等现代社会价值观。

5. 在生活方式上,消费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交换等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了解和研究青年转型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找到“入脚点”,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 从教学关系上看,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转为教与学双主体。

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显示,30.8%的学生认为思品课要吸引人主要因素在教师,其中教师驾驭教材和驾驭课堂的水平最重要,40.8%的学生则认为主要因素在教学内容,其中教材外辅助资料的学习、运用最重要。由此看来,教师如何驾驭教材运用辅助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教师通过引进和利用辅助资料拓展教育空间,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辅助资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全面提高各种基本能力和素质有更大的能动性。

综上所述,将理论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相结合,高中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从科学、合理引进和利用教材外辅助资料“入脚”,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以适应各种“转”机的根本要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原则”引路,勇于探索

运用辅助资料开展教学是高中政治课备课和上课的基本环节和内容,但在新形势下,必须要从引进及利用的根本原则出发,对辅助材料的内容、类型、运用的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由教育转型、社会转型、青年转型而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原则,坚持教材内容为主,教材外辅助资料为辅的引进原则,对教学内容作深加工。本着这些原则,我在高中政治课教学引进和利用辅助资料上作了如下尝试:

1. 适应社会信息化特点,青年学生生理心理早熟以及生活方式开放的特点,(1)增加、扩展辅助资料引进的信息量、范围、种类,使教学内容密度大,信息量足,时代感强,形式多样、丰富。从而满足学生胃口。(2)引进途径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用辅导、推荐等方式收集资料,推动课堂学习。(3)精选辅助资料,配合教材内容,对所选资料进行整理、组合,或扩展,或压缩,使40分钟教学内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层次清晰。通过以上三方面基本准备工作,使辅助资料更具科学性、教育性、适度性,不喧宾夺主,不哗众取宠,不堆砌材料,使教材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2. 适应青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开放意识、角色多重性以及培养人才多种基本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探索辅助资料的多种运用方式:

(1) 联系法。理论学习联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充分利用事实材料。a理论学习与生动、典型、有现实意义的事例结合,此为最基本的方法。如忠实履行义务结合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和太行山区人民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感人事迹;讲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结合美国总统大选(小布什当选)系列报道,深入浅出,说服力强,易激发学习热情。b将知、情、行统一于辅助资料中,既保证了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完整性,又将知识学习和能力、素质要求紧密联系。c所选资料充分体现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d注意文理渗透,以理辅文。如用化学的物质能量转化实验说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用物理光的折射体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等。

(2) 引路法。以各种辅助资料引入新课,新颖别致。a科学理论引路,如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来论证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然后对“贡献是人生价值主导方面”展开讨论。b着名论断引路,如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引出“发展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引出“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数据图表引路,如用“中、美、日、印等国一百万吨工业产值(美元)数据”引出“资源配置的重要性”。c典型问题引路,如“团员烧香拜佛是不是自由的表现?”等。用各种辅助资料引路,既有新鲜感,又使材料相对集中,既调动学生思维,又有很大启发性。

(3) 主题法。提出学习主题,教师收集材料,将理论知识学习、材料运用分析、思想素质教育和谐统一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典型的是“讨论法”。

(4) 激活法。通过新颖、信息感强、逻辑性强、趣味性强的辅助资料灵活多变的使用,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更高水平的求知欲,使课堂富有生机。a导入新课活,如小故事、事政新闻等,以撬“头”来带动摆“尾”。b总结全课活,利用辅助资料达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举一反三、情感升华、落实行动等作用。c典型材料设问活,如结合荔枝上市、落市价格变化的实例,将商品、价值、使用价值、价格、供求大小、价值规律等众多知识点联成网络,层层设问,环环紧扣,直至水落石出。d反项思维设置障碍,以“死”激活,即使用一些看上去与结论相悖的辅助资料进行教学 ,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自主寻找答案。

(5) 情景法。主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政治课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形象生动。如用网上漫画一只红杏出墙来说明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用课件水变牛奶、牛奶变水的小魔术分析现象和本质及其关系等。学生积极参与融入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方法可根据教学目标综合使用,使学生融成对问题的整体认识。

(三) 排除“障碍”,拓宽新路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辅助资料的引进和利用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辅助资料的运用要适度,要保持其辅、补充性,不得“越位”,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用好辅助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教师要做好材料的分类、筛选、综合、更新等工作,注意材料的代表性、时效性及教育价值。

3.材料使用要到位:加工选用到位、课堂引进时机到位、综合教材到位、层次发分析到位、使用教学时间到位、教学过程六环节中材料利用整体把握到位。

4.材料使用要注意读、议、析、结四环节,尤其要重视分析,从而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努力排除以上“障碍”,才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利用辅助资料开展教学,有助于转变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期间分析材料、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需求和能力,以及得到道德、审美、价值规范、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的提高。

因此,教材外辅助资料的有效利用是对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机和谐的结合点,在新形势的需求下对其加以改革和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一环。

面对教师来说注重辅助资料的引进和利用,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掌握、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能使教学基本功得到提高,能全面塑造个人形象,增强个人魅力。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5

随着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班班通”工程顺利投入使用,网络走进教室,在教学中将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与政治课程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中,增加教学效果的直观性,知识的生动性和科学性,素材展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让它以特殊的表现手法,更好地、真正地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等资源的优势作用,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树立自信心

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展示素材的直观性,形象生动,教师很容易控制进度,极易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应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材料、音视频文件或图片信息,再现题材情境,调动学生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尽快抓到素材的主旨要素,便于理解材料的内涵,从而提高对素材的把握程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真正落实思想政治课的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教育时,首先听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趣引入,铿锵有力、激人奋进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渲染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思想政治课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理解材料主旨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中间穿插播放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后,全国民众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上下一心共度国难的救灾视频,学生为之动容,那份热爱党、热爱家乡、军民一家人、大灾有大爱的情感油然而生。这一教学效果的取得归功于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二、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所谓道德判断能力,就是个体运用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观念,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这一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学生从材料上体会到的表象思维要科学准确,能正确分析材料的本质,并能做出科学合理的想象与假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材料表面,而应挖掘材料内部所隐含的深层次含义。为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科学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综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深度,适时提供给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思想政治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从而做出准确的道德判断,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所在。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笔者从网上下载一些吸毒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搜集一些有关吸毒的经济支出,播放当前盛行的婚丧大操大办的录像,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情境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问题情境生动而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能集中精力思考教材中的相关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教学时,笔者针对本课内容多、容量大等特点,运用Flash制作系列漫画,如暖水瓶事件、搭配销售,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这些资料贴近学生生活,形象生动,趣味性强,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分析、体会漫画中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受到了损害,然后让学生讨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途径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气氛浓厚,通过这种方式,在巩固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取向。

三、运用多媒体的信息处理优势,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能力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6

一、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

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教材在高一教材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C60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二教材中介绍了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三教材中介绍氯碱工业里新型的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要通过对新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绪言》中首先介绍了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院人员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晶体表面开展原子操纵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以及李远哲教授对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等新科技的介绍。这既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把化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讲明,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与能源

能源也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能量观点,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里提出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在《卤素》中新增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在几种重要金属中增加了“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在《原电池》一节介绍了化学电源和新型电池等。化学与能量、能源观点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进步责任感。尤其是在第二轮新教材改革中增加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三、化学与环境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治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中,化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大幅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与能源一样,化学与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化学教育中增加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部分,因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环境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钥匙”,环境教育与能源问题的提出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公民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现代化学教育的蓝图规划,是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的一种重要体现。

四、化学与生产、生活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 高三复习课 学生主体性 发挥途径

复习课既源于新课,在层次上又高于新课,它是在新课的基础上提高能力的课。它既要解决过去新课学习中存在的疑点,又要为学生在新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复习课要真正行之有效,除了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外,还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会对教学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复习课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让学生在明确考点和考题特点中发挥主体性

1.考点是国家考试中心依据教材和大纲,按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要求,提出的当年学生应考必须掌握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应达到的能力要求。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复习应考的目标、方向。学生掌握了考点才能有正确的复习方向和目标,否则复习起来就漫无目的。

2.3+x下的考题具有背景材料专题化、知识运用综合化、能力要求多样化、素质考核全面化等特点。因此,要求学生熟悉考点,对考题特点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主动性、方向性和积极性,否则复习起来就会盲目、被动。

二、在选择教学方法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方法得当,事倍功半;方法不当,事半功倍”。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以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的总称。教师要学会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否则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怎样选择复习方法?

1.立足学生实际。选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必须立足学生主体。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并进行研究。以预见学生在接受知识时遇到的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和会存在怎样的思想问题,等等,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选择最佳方法。复习课的方法有很多。从掌握知识的本身逻辑顺序看:有以知识点复习,以板块复习,以结构复习和专题复习,等等。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角度看:有学导式,讲练式,启发式,等等。只有选择最佳的复习方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立足学科特点。在3+X考试模式下,各科知识内容丰富,联系紧密、且面广。要求学生不但掌握单学科内政治、经济、哲学之间的知识联系,而且将单科知识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综合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各科知识结构,整理知识系统络,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以上实际情况,不但要求教师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选择好最佳的复习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复习课上不出特点,学生听起来很乏味,效果差。如在复习哲学的时候,针对现行综合科考试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采用“学导式”和“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等四个板块复习,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网络。同时,又用哲学知识分析地理学科中的气候的成因、地质构造等问题;用哲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诸如辛亥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等问题。这样易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性,有利于学生答题时寻找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得出完整的答案。

三、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3+x考试模式下试题的重要特点有背景材料专题化和知识运用综合化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同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的减轻企业负担、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扩展;政治领域中的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简政放权;文化、科技与等领域的保护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既是广大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又是每个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材料。如①对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立足教材,分析其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哲学意义、文化意义。还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奥林匹克运动会简介;中国与奥运会的关系,等等。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北京举办奥运的优势;北京申奥与环境治理的关系,等等。②对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加强纪律建设,推进从严治党”的背景材料:我要求学生从单学科内分析出其体现的政治学道理,体现的经济学道理。

四、在练习纠正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复习教学中,练习与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同样需要教师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三复习中练习的形式一般分为单学科和综合科练习。无论哪种练习,它的主要目的都不是给学生评定成绩或作证明,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某种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和能力上,用以对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的一种测试,以便把教学效果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通过练习反馈给老师,让教师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及查漏补缺。同时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中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理解。

2.评讲试卷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简单化。在练习题评讲时,一要由教师或学生对其答案分析理由;二要选取重点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编制答案,教师精讲;三要选择典型题细讲。在理解、巩固的基础上,把题目变形;或从不同角、不同学科要求学生思考;或使用题目延伸,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总之,高三复习课必须立足于学生、教材、试题和综合科的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复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否则,收效甚微,达不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泉.“三疑”课堂的几个关键问题讨论[J].亚太教育,2015,02:40-42.

[2]李哲.以人为本――高中政治教学新课改的理论之源[J].赤子(上中旬),2015,04:278.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8

------文综政治主观性试题解题技巧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毛银 734500

文综试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依据考试大纲但又不拘泥于考试大纲,强调考查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系统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所以文综 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根据这几年的文综试题,学科间综合只是在主观题中最后设置1--2题。从2004年开始,文综试卷中,政史地各占100分,其中,政治单项选择题48分,问答题52分。单选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较为简单,学生得分率较高。问答题尤其是政治主观性试题,却是一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许多考生面对政治主观性试题,不是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就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如何解答主观性试题。成为每个同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下面就主观题解题类型和方法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

一、分清试题类型

主观性试题根据其设问和解答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限制型和扩散型。

1、限制型试题:

限制型试题主要有两两种,第一种其设问一般是“材料体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或是已有结论了,不用你去归纳,而是要把你的思维集中到这个结论上,重点分析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这种题目的答案就包含在材料中,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就可以分析得出答案。第二种是题目明确要求运用哪部分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这种题目不要求你去过多地分析材料,而要把重点放在这个原理上,在充分阐述原理的基础上,找到原理在材料中的具体体现就可以了。

例:东北某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由于生产成本高、技改资金少、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企业负担重等原因,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度陷于困境,该企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该企业加快了调整和改造,从国外引进一批关键技术,能过消化、吸收、创新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再将技术输出,使对外出售技术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开发出硅钢片等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双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重新夺回市场;调整内部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技人员在人员中的比重,下岗分流富余人员9千余人。

2003年,该企业盈利14亿元,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飞跃,率先走出了一条由弱到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该企业的变化过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这是一道典型的限制型试题,解答此题,须首先知道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然后分析这些观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就可以了。

2、扩展型试题:

这种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你对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应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说明了什么?”等,这种题目通过分析材料不能直接得出完整的答案,需要你去进行发散思维,去归纳、总结方能得出结论。这类题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你多角度,从不同的方面去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既要在宏观上分析出回答问题的角度,又要在微观上找准设问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够全面地解答问题。

例:材料一:2004年1月25日,《经济日报》报道,近年来,我国很多假冒伪劣产品的平均产值在1300亿元左右。

2003年4 月14日至25日,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具体部署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等重点商品的不法行为,整顿房地产、汽车、建材通信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价格秩序。

请结合材料,用经济学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这就是一道扩展型试题,通过分析材料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我们运用整个经济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其原因,涉及的知识点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调节的弊端、不正当竞争以及市场交易原则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

二、解题中应着重注意的环节和问题:

1、 审题: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题目所属学科,是单科的还是学科内综合的,还是学科间综合的试题。

(2)、审设问,确定答题方法,判断出该题是限制型还是扩展型,是从哪一个角度回答。

(3)、审材料,每一句材料都有一个或多个“有效信息”,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这是分析和解答政治主观题的关键。所以在审题时一定要多读几遍,认真分析,找准关键字。如果是限制型题目,则要通过对材料逐句分析,分析出设问中提出的基本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怎样体现的。如果是扩展型题目,则要通过分析材料,找出教材与材料的结合点。

2、解题方法:

在解答主观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的方法主要用在审题阶段,既思考过程中,要在弄清材料每一层意思的前提下,再去从总体上把握材料,做到先分后总,通过逐个分析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做答时,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一般应采取先综后分的方式。

3、整理答案:

整理答案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深入理解,找准答题切入点。在明确题目所属学科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深入理解题目,把握“意境焦点”,明确题目要求,准确地选择相关知识点。

(2)、仔细分析,确定解题思路。明确知识点后,则要用基本原理或基本理论结合材料中的现象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分析时要着重把握材料与试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且要分清主次,选择与题目要求具有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知识去解答,要从不同角度,全面的回答问题,有些题目还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使答案做到与时俱进。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9

一、多读。包括读课内的教材和课外的各种材料。引导学生认真地去读书,教材中正文宋体字部分学生大多比较重视,要在加强理解和运用方面下功夫;教材中的楷体和仿宋体部分,不仅内容丰富且易理解,因而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去阅读。读报、读《时事》、读漫画等也是很好地读“材料”,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材料”学生喜欢也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我常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学生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揭示问题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善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注意有效性和针对性。在设计问题时,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指导,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产生求知的渴望,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其各种才能得到发展。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提问。因为新问题的提出是新的可能性、新的假设,标志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思考的深入,增强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的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通过质疑、释疑,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勤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学习反思。对于设定的教学情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种途径中寻找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对一些经典题目尽可能多地设计思考题型,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材料)?如果不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选择题会怎么设计?非选择题双又会怎么设计? 等等。而学习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每一模块、单元、课、目的学习之后,回忆其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和收获,有助于更好地领悟教学的基本观点,提高学习能力。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回顾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如一道关于哲学生活的材料题,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我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我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材料还揭示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这样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能说。让学生说,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政治术语描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阐述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因此,我经常根据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指导其口头描述所观察、学习的内容,以及考虑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让学生爱说、想说、敢说,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说出来,以期达到政治课的德育目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会写。包括揭示社会现象和撰写政治小论文。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如因特网、影视广播、报刊杂志等,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将信息中所蕴含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道理揭示出来。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各种信息的能力。二要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这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我们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后进行适当的训练。如讲完“生活与消费”时,可布置学生撰写有关“货币与生活的关系”、“对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某商品价格波动的前因后果”等课题。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了解到有关生活消费的现状,提出了自己比较深刻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创性、新颖的观点。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表达的能力。

六、综合探究。新课程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编排了一组综合探究的内容,综合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综合探究教学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综合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

综合探究课是一种基于案例、综合知识、创设情境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由于教师特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不同,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形式也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程序,其教学的过程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开展探究――交流研讨――归纳反思――展现成果。下面列举几个“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1、辩论会(或辩论赛)方案型《正确对待金钱》

2、调查方案型《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3、案例和践行体验型《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综合治理学习材料篇10

关键词: 高考政治 解题难度 命题趋向

政治一般是指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政党、国家等团体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项决策的过程,政治学就是专门对政治进行研究的学科。高中政治的主要内容有生产与分配、交换与消费、市场经济、我国国家机构、我国各项重要制度和唯物论辩证法等内容。高考正是检查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效果的手段。高考政治试卷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为难学生。科学的高考政治试卷,应该既能够考查学生对各种政治知识的掌握,又能够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思考、探索,从而取得进步。

一、高考政治在命题方面的四个方向

(一)将计算引入图形题

在我国以往的高考政治卷当中,图形理解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题目类型[1]。图书理解题往往由一些树形图、柱形图、比重图和各类表格组成。图形题的考查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表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与学生从内到外、从易到难的思考习惯是相符合的。在近几年的高考政治卷中,图形题增加了一些需要学生进行一定计算的题目。这些题目往往跟经济有关,学生需要通过经济相关的知识,求出表中缺少的或者是问题需要的数值。这种设问的方式给政治试卷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考查的角度更加全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数学能力。

(二)问题设置趋于精准

在政治试卷中,哲学主观题的答案往往会比较开放,描述多种多样。因为教师在进行评分的时候,只以答案是否包含知识点为准,答非所问的点不予扣分。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到材料中寻找答案,将寻找到的内容一律当做答案的要点。这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只会让学生养成不细致思考的惰性。不过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命题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调整了设问的方式。比如2015年的贵州文综试卷第40题的第一个小问题,就要求考生分别对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进行概括。这就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材料,对材料中的要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选择辨别。

(三)不再采用分情境的设问方式

综合探究题一直是具有代表性的主观政治题型[2]。一份政治试卷的命题质量如何,从综合探究题的设置上就能够看出来。以前的综合探究题往往给出多段材料,每段材料有不同的情境,题后有几个分别针对每个情境的问题。近年来的综合探究题发生了改变,发问不再仅仅针对每个情境,而是从材料整体出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要能够快速地通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寻找答题要素。这样的命题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更严格。

(四)问题偏向于做法和措施

在以往的政治主观题中,往往侧重于考查定义和探究原因,注重考查“是什么”“为什么”。一道题目有四个小问题,往往有三个都是问的原因和意义。在从2012年高考起,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比如在2015年天津高考的政治卷中,就有12、13、14三道大题对解决方案和对策进行提问。这种改变是高考政治命题的一大进步,促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命题方式,也是对于我国传统教育中“学以致用”思想的一种体现。

二、从高考命题中得到的启示

(一)抓住知识的侧重点

由于高中政治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的知识很复杂,在高考中很容易出现命题贪多贪全、主题不突出的情况。高考政治命题,一定要遵循“注重基础知识,考察主干知识”的原则。考官在命题时,不要追求那些冷门、生僻的知识点,要将大部分的考试内容放在考查学生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要设置专门的提问,这样才能方便教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针对性,节省精力,增强复习效果。

(二)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在高考复习期间,教师和学生往往只把精力放在不断做题上。这是一种高考复习上的误区。根据现在的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复习时要加强学生这几项能力的锻炼,平时注重学生阅读题目中产生的误区,纠正学生思考问题出现的偏差,最好能抽出相应的课时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全面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不仅是为了满足高考的需要,而且是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与时政紧密相关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进行,考试命题出现了贴近百姓生活,讨论社会热点和时代话题的趋势[3]。目前这一趋势已经出现在我国多个地方的高考试卷中。这一命题方向是为了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原则之一。广大师生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关注时事。学生最好坚持收看新闻节目,了解国内外的各种时事和政府的最新政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不要热衷于猜题、押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强化复习效果上面。

教育改革的开展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的改变,而且体现在高考命题的改变趋势上。由我国近几年来各地的高考试卷来看,高中政治卷已经越来越新颖,考点越来越突出,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改变复习方式,在复习时有所侧重,与时事相关联,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中,相伟.江苏高考政治卷深化解题难度的四个命题趋向[J].教学与管理,2013,1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