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调查措施十篇

时间:2023-06-05 17:59:40

审查调查措施

审查调查措施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残阳铺水中”为你整理了这篇文章,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和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调查报告

根据省厅下发的2020年上半年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和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情况跟踪审计调查操作指引,肥城市审计局派出审计组,自2020年4月2日至5月8日对肥城市2020年上半年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和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促进优化营商环境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调查。重点审计调查了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总工会以及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部门单位,部分调查内容追溯到以前年度。

2020年上半年“一次办好”审计重点关注了 “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一窗受理”改革推进、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情况方面。减税降费审计重点关注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未按规定取消、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减免中小企业房租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

一、推进“一次办好”政策方面

1.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方面

(1)“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推进情况。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于2019年7月11日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一窗受理”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实地座谈查看,大厅窗口基本实现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

(2)事前告知服务情况。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网站宣传、公众号推广、印刷各式宣传品等做了精细化、颗粒化、图表化、可视化的事前告知服务,指导性强,有利于企业和群众提前了解办事相关事宜。

(3)政务服务“好差评”情况。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于2019年7月16日印发了《肥城市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施方案》,依托政务服务网,设计政务大厅办事评价系统,通过扫码、意见箱、留言本、电话回访、监督热线反馈等进行评价。

(4)帮办代办情况。肥城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8月22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肥城市重点项目全程代办实施办法>的通知》,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2019年8月7日印发了《关于推行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制度的方案》,帮办代办“重点项目审批、市场准入、社会事务和农业事务”等事项,还设置了自助服务区,工作人员可以提供网上代办服务。

2.“一窗受理”改革推进方面

(1)由审批事项的部门科室向审批中心集中情况。机构改革后,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已按照“应划尽划”的原则,划转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

(2)政务系统整合情况。肥城市对纳入山东政务服务平台运行的事项,已基本实现“一网通办”和“全程网办”。政务服务平台省、市、区、镇(街)数据互联互通,纳入政务服务平台的事项基本可以实现网上咨询、网上预审、网上办理等操作。

(3)行政许可事项集中情况。肥城市2018年10月26日印发《肥城市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组建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实施意见》(肥政发〔2018〕5号)文件,将181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集中到行政审批服务局,暂不划转需进驻大厅的行政许可43项,不划转也不进驻大厅的行政许可4项,另外划转关联事项69项,收费事项8项。

3.热线建设管理方面

肥城市已根据要求将各类服务热线统一整合到泰安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所有热线均由泰安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工作人员接听,积极组织接线人员业务培训。肥城市民生服务中心接收泰安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信箱、行风热线、非警务求助事项处理系统、省政务热线、国务院督查、12315、12319及微博等平台提出的政策咨询、服务投诉、意见建议和举报投诉等诉求,能直接答复的直接给予回复,不能直接答复的由市民生服务中心转到具体办理咨询、求助、投诉的单位解决,按照诉件种类确定办理时限。非紧急诉求事项确定为5个工作日,对于特别复杂的热线事项,可申请延长办理时限,延期时限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

4.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改革情况

肥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2019年9月2日制定了《肥城市关于进一步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的实施方案》。本着更加快捷、便民的目的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业务情况,对个人类型的不动产登记流程图进行了修改并对海域登记流程图进行了删减,其它类型登记流程图无改动,经修改、删减后流程图由38个变成33个,其中:肥城市领域内无海域,删掉了3个有关海域登记的流程图。并把修改、删减后的流程图于2019年8月底上传到政府网站进行了公示。不动产登记窗口数量和工作人员按照1:1.2配备,不动产登记大厅配齐评价器、查询和复印设备。主动为企业提供延时、错时、上门、帮办、代办服务,鼓励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提供预约服务。

5.优化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方面

(1)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情况。目前我市按泰安市级部署,统一使用“泰安市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系统”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自然资源、人防等的审批也全部使用该平台办理。

(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情况。中共肥城市委、肥城市人民政府2019年12月5日制定了《关于建立流程再造工作体系全面加强制度创新的实施意见》(肥发〔2019〕19号),大力推进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一个窗口提供综合服务、一张表单整合申报材料、一套机制规范审批运行,不断优化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3)区域评估推进情况。2017年10月24日肥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投资建设项目区域化评估评审工作的通知》(肥政办发〔2017〕37号)文件,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考古勘察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等纳入区域化评估评审,评审工作在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直接使用相关区域化评估结果。

(4)审批流程情况。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2019年10月11日印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管理办法(试行)》,2019年11月8日印发《关于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的实施意见》(肥审批字〔2019〕17号),进行贯彻实施。推行工程报建告知承诺制,落实工程建设容缺受理管理办法,落实工程报建并联审批、“竣工测验合一”改革,缩短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流程。

(5)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办理时限情况。通过抽查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两个“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业务档案,未发现审批办理超时现象。

二、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方面

1.不动产登记收费方面。

省厅下发疑点对52家企业是否属于小微企业缴纳不动产登记费情况进行落实。52家企业缴纳不动产登记费49200元。抽查肥城石横特钢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肥城鑫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泰安科创能源有限公司、肥城星辉置业有限公司、泰安万瑞置业有限公司、肥城市鲁强置业有限公司、泰安翦云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泰安市鼎昌机械有限公司、肥城泰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瑞浩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泰安鑫泽金属科技有限公司11家企业,发现除泰安万瑞置业有限公司属于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中型企业外,其余10家企业属于小微企业,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不动产登记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规〔2016〕2559号)“三、收费优惠减免。对下列情形,执行优惠收费标准。……(二)免收不动产登记费(含第一本不动产权属证书的工本费):……3、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申请不动产登记的;”的规定的小微企业免征不动产登记费的情况。

2.工会经费、工会筹备金征缴、相关制度制定方面。

(1)市总工会2020年第一季度已按照规定为5家免征增值税的小微企业全额返还上缴的工会经费,合计金额1646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4月底市总工会制定了对缴纳工会经费的小微企业返还工会经费的具体流程,健全收缴台账及管理制度。

(2)2019年以来,肥城市按要求有5家未正式成立工会的企业向肥城市缴纳工会筹备金。按规定,等5家企业分别正式成立工会后,市总工会予以退还企业所缴60%的工会筹备金。经市总工会核实,截至审计日,有4家企业均未正式成立工会,暂不符合退还企业60%工会筹备金的要求。

3.政府定价管理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未取消方面。

肥城市发改局已根据上级(鲁价综发〔2016〕58号)文件规定,对29种要求放开服务价格的收费,全部按要求放开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已根据(鲁价综发〔2018〕90号)文件规定,对城市绿化补偿费、防雷检测服务费、城建档案技术咨询服务费等19种服务价格执行市场定价。已根据(鲁发改成本〔2019〕613号)文件规定,对汽车鉴定费、律师服务费、基层法律服务费等5种收费项目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相关文件已进行公示公告。

4.减免中小企业房租政策措施落实方面。

按照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企业项目全面复工达产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要求,抽查肥城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和肥城市交通管理局2家单位,对单位承租户减免房租已落实到位。

5.电子政务平台收费方面。

泰安公共资源交易网--肥城公共资源交易分中心平台免费向企业和社会开放,未发现有强制购买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也未发现有以技术维护费、服务费、电子介质成本费等名义收取经营服务性费用的问题。

审查调查措施篇2

关键词:反补贴;司法审查;WTO;事实审;法律审

WTO协定中《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司法审查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我国加入WTO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的承诺,于2001年11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为《反补贴条例》,该条例在2004年3月被修订)第一次规定了司法审查制度。200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反补贴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初步构建了我国反补贴司法审查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采取反补贴措施行政程序的法治化进程。

一、司法审查是反补贴措施法治化的标志

1.反补贴是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秩序的重要措施

加入WTO之后,反补贴措施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反映了我国对WTO规则认识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管理政策的变化。在传统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各国主要运用关税等手段限制进口,以实现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产品冲击的目的。WTO成立后,成员方的关税税率大幅度降低并且受到了很大的拘束,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从而使运用关税等手段达到限制进口的效果不断缩小。相应地,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手段,逐渐演变成国家为管理对外贸易秩序频繁使用的政策工具。有统计数据显示,从1948年关贸总协定成立到1994年年底,关贸总协定所受理的244个国际纠纷中,有46个与补贴或反补贴措施有关,占同期纠纷总数的18.85%。自1995年WTO成立至2o01年3月23日,共提出反补贴案件38件,占同期纠纷总数的16.67%,是WTO受理的纠纷中比例最高的类型。

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各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管理的主要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例如,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将进口补救作为外贸政策和保护国内产业的主要手段,以取代过去长期使用的关税和其他海关壁垒。例如,美国在从1979年到1995年期间共处理的反补贴案件多达440余件。J进口补救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实质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反倾销针对的是单个或几个企业的行为,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保障措施是非歧视地同时对所有出口成员实施;而反补贴则是直接涉及政府行为。事实上,补贴又经常是引起倾销的一个重要原因,容易导致受补贴的产品向国外倾销。所以,对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补贴产品,西方国家曾频繁使用反倾销调查,而不是反补贴调查。但是,这不影响反补贴作为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秩序的一个重要手段的地位。我国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在2004年4月被修订)第五章规定,维护对外贸易秩序的国家措施有三类:保障措施(第29条),反倾销(第30条),反补贴(第31条)。

2.司法审查标志着反补贴措施的法治化

司法审查在现代法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原因就在于其抑制行政专断的功能。对反补贴措施进行司法审查,是维护反补贴措施遵守必要的行政程序和公正标准的不可缺少的法律机制。从补贴制度的演变来看,随着《关贸总协定》于1948年生效,其第6条、第16条和第23条的规定开创了国际补贴和反补贴法的历史。[33《关贸总协定》第6条规定了征收反补贴税的问题,将“反补贴税”界定为:为了抵销任何产品在生产、制造或出口时直接间接给予补助或补贴的目的,而征收的一种专门税。在第10条“贸易规章的公布与执行”中,只是规定了对有关海关事项的管理行为,每个缔约方应保持或尽快设立司法、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所以说,它对反补贴的司法审查的规定是不明确的。1979年东京回合达成的《反补贴守则》(正式名称叫《关于解释与适用GATT第6条、第16条、第23条的协议》)对司法审查也言之不详。1994年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3条对此第一次作出了规定,凡是规定反补贴措施的成员方政府立法都应当规定司法审查制度。这一新规定为各成员方使用反补贴措施提供了一个司法制约机制,有利于防止反补贴措施的滥用,为受到反补贴诉讼的利害关系人请求进口国提供司法救济确立了国际法上的依据。

我国有关反补贴的法律规定首先是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7年国务院根据该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这是我国关于反倾销反补贴的专门立法。但上述法律和行政法规都没有对司法审查问题作出专门规定。第一次明确规定对反补贴措施进行司法审查的是2001年l1月国务院颁布的《反补贴条例》。该条例第52条对司法审查的规定比较概括,只限于向法院提出诉讼的权利和可以纳入司法审查的事项。在200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反补贴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它对反补贴案件司法审查程序作出了专门规定,涉及受理范围、管辖、当事人、证据、审查内容、判决方式等问题,其中核心是法院对反补贴行政决定的审查范围和干预程度。法院应在何种程度上尊重行政机关的决定,特别对反映行政管理专业特长的事实认定上,是确立反补贴司法审查制度的关键所在。对反补贴措施进行司法审查,是在成员方国(境)内保护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它的确立则是反补贴措施司法化的标志。

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司法审查的具体规定和语义诠释

乌拉圭回合达成的WTO反补贴守则,即《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是作为GATT1994的组成部分列入WTO协定附件1A的。它结束了1979年东京回合反补贴守则只约束其“签约方”的历史,对WTO所有成员均有强制约束力。WTO{反补贴协议》,广义上说,还包括(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反补贴部分、第16条、第23条以及相关的协议、决议、宣言、声明等。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3条对“司法审查”作出规定:“国内立法包含反补贴措施规定的成员均应设有司法、仲裁或行政庭或程序,其目的特别包括迅速审查与最终裁定的行政行为有关。且属第21条范围内的对裁定的审查。此类法庭或程序应独立于负责所涉及裁定或审查的主管机关,且应向参与行政程序及直接和间接受行政行为影响的所有利害关系方提供了解审查情况的机会。”该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这些内容就构成了成员方通过国内立法、司法及行政措施应当履行的义务。

1.司法审查的主体

按照该条的规定,已经在国内法中包含了反补贴规定的每一成员方都应在其国(境)内针对反补贴措施的司法、仲裁或行政庭或程序。这表明,还没有在国内法中规定反补贴措施内容的成员方不受该条款的拘束。该条规定的司法审查,在形式上包括由“司法的、仲裁的或者行政的裁决机构”进行的审查,而不限于司法机关的审查。有人因此认为

WTO协定中的司法审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可以是司法审查,也可以是行政审查和仲裁。WTO协定之所以这样规定,实际上是由于各国法治水平不一,不能一概采取法院审查相互妥协的结果。我国在加入WTO议定书中承诺,“如果最初的上诉是向行政机关提出的,应当提供选择向司法机关继续上诉的机会”。所以,我国采取的是将法院审查作为终局的审查方式。

2.司法审查的范围

该条规定司法审查的范围特别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行政行为的最终裁定以及属于第21条规定范围的裁决复审有关的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的最终裁定”是指行政机关对反补贴案件的最终裁定,而非初步裁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1条规定的裁定也属于司法审查的范围。依据第21条,其审查范围包括:(1)反补贴税的时间和程度;(2)对反补贴税措施的复审;(3)对证据和程序规定的复审;(4)对承诺的规定。

3.司法审查的效率性

该条对司法审查的效率给予了重视,要求“迅速审查”,旨在防止有关当局或当事人滥用诉权拖延对反补贴作出裁决的t]J,-I司,避免司法审查制度流于表面而无助于利害关系人。反补贴措施在行政机关作出最终裁定后即可实施,司法审查程序的启动不会阻止该项措施的执行,而这些反补贴措施又有可能给利害关系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司法审查程序一经提起就应该迅速地作出结论。一般认为,对反补贴案件的司法审查的时问不应超过成员方现有的关于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时间。

4.司法审查的独立性

该条对反补贴案件司法审查的独立性也提出了要求,即此类法庭或程序应独立于负责所涉裁定或审查机关。司法审查的独立性是现代法治的一个基本要求,它所要求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独立,而且应该是实质上的独立。如果成员方设立的反补贴案件司法审查机构或程序不能真正独立于作出反补贴措施决定的主管机关,得出的结论则有可能不公正。

5.司法审查的可参与性

该条规定应该向所有参与行政程序及直接和间接受行政行为影响的利害关系人提供参与机会,享有了解审查情况的知情权。这有利于确保司法审查的公正、公平及透明度。

三、我国反补贴司法审查的制度构建和创新

先后颁布的《反补贴条例》和《规定》,初步构建起了我国反补贴司法审查的法律制度,并有所创新,推动了我国涉及WTO行政案件司法审查制度的建设,将对我国行政审判的独立性、公信力、司法观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反补贴司法审查的资格

资格的有无及其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司法救济的程度。一般来说,只有利害关系方才具有资格。《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12条第9款规定,“利害关系方”应包括:1、被调查产品的出口商或外国生产者或进口商,或大多数成员为该产品的生产者、出口商或进口商的同业公会或商会;及2、进口成员中同类产品的生产者,或大多数成员在进口成员领土内生产同类产品的同业公会和商会。上述规定不妨碍成员允许国内或者国外其他各方被列为利害关系方。

我国的《反补贴条例》第52条未对享有诉权的人作出明确的界定,但第19条对利害关系方作了规定,即“申请人、已知的出口经营者、进口经营者以及其他有利害关系的组织、个人”。该规定是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12条第9款相对应的。所以,具有原告资格的人原则上就是这些利害关系方。《规定》第2条将利害关系人更准确地界定为“向国务院主管机关提出反补贴调查书面申请的申请人,有关出1:3经营者和进1:3经营者及其他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反补贴司法审查的范围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3条将司法审查的范围规定为“与最终裁决和属于第21条规定范围的裁决复审有关的行政行为”。该条对司法审查范围的规定是对成员方在国内法中确定司法审查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该规定将反补贴司法审查的范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最终裁决有关的行为。例如有关补贴和损害的最终裁决;一类是《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第21条规定的复审行为,此类复审是在实施反补贴税之后一定时间内,主管机关主动或应利害关系人的要求对是否有必要继续征税进行的再审查。对于经复审作出的继续征税或终止征税的决定,利害关系方可以请求司法审查。

按照我国《反补贴条例》第52条的规定,对下列决定可以提起司法审查:

(1)依照本条例第26条作出的终裁决定。即有关补贴和损害的终裁决定。该条例第26条规定:“初裁决定确定补贴、损害以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成立的,商务部应当对补贴及补贴金额、损害及损害程度继续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别作出终裁决定,予以公告。”外经贸部对倾销及倾销幅度作出的终裁决定和国家经贸委对损害及损害程度的终裁决定,其性质均属于行政最终决定。

(2)依照本条例第四章作出的是否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以及追溯征收的决定。按该条例第四章的规定,这些规定包括:一是否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终裁决定确定补贴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征收反补贴税。二是否追溯征收的决定。终裁决定确实存在实质损害,并在此之前已经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的,反补贴税可以对已经实施临时反补贴措施的期间追溯征收。终裁决定确定存在实质损害威胁,在先前不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将会导致后来作出实质损害裁定的情况下已经采取临时反补贴措施的,反补贴税可以对已经实施临时反补贴措施的期间追溯征收。

(3)依照本条例第五章作出的复审决定。这些复审决定包括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建议作出的保留、修改或者取消反补贴税的决定,或者由商务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商国家经贸委后,作出的保留、修改或取消承诺的决定。《规定》第1条包括了上述三类决定,并在第四款作了开放式的规定,即还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的其他反补贴行政行为。”应该注意的是,例如临时反补贴税决定等临时措施、反补贴主管机关不发起反补贴的拒绝决定,以及终止反补贴调查决定目前尚不包括在司法审查范围之内。

3.反补贴司法审查的标准

司法审查的具体标准涉及到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程度,包括对行政程序认定事实和运用法律的审查程度,甚至涉及是否对事实进行审查(是事实审,还是法律审)。审查的程度同时也是对行政机关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的尊重程度或者干预程度。

反补贴的案件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并且直接与国家的外贸政策相关。反补贴司法审查是采取法律审还是事实和法律一并审理,WTO各成员方当中存在不同的做法。我国在起草反补贴条例时,对是法律审还是事实与法律同时审进行过讨论。但是,在《反补贴条例》中未对审查标准作明文规定。因此反补贴案件司法审查标准只能依行政诉讼法的一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结合该法第54条理解,可以发现我国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是一种广义的审查,即不仅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即是否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还需要审查事实,审查事实又是通过认定事实的是否充分和确凿进行的。《规定》第l0条对反补贴措施进行司法审查明确规定包括五个方面: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是否、行政法规是否错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职权和是否。

4.反补贴司法审查的裁判方式

我国《反补贴条例》未对反补贴司法审查的判决方式特别规定。《规定》第10条则作了明确的规定。对反补贴司法审查案件的判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维持有关反补贴决定,即被诉反补贴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行政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判决维持;(2)被诉反补贴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反补贴行为: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行政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3)依照法律或者司法解释规定,可以作出其他判决。例如,如果主管机关不发起反补贴程序的行为可以提讼,法院在认定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成立时,可以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5.我国反补贴司法审查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1)划分了事实审查和法律审查

《规定》第6条规定,法院对被诉反补贴行政行为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合法性审查。在此之前,我国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并没有作如此明确的划分。其意义在于法院可以对行政行为中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采取不同的立场、方式进行审查,在事实问题的认定上可以给予行政机关更多的尊重。同时还表明,法院对反补贴行政行为可以进行全面审查,而不限于法律和程序上的审查。

(2)确立了案卷审查规则

案卷审查规则是一个重要的证据规则,是指法院以被告的案卷记录作为审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规定》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据被告的案卷记录审查被诉反补贴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被告在作出被诉反补贴行政行为没有记入案卷的事实材料,不能作为认定该行为合法的根据”。它首次提出了“案卷记录”的概念。由于反补贴行政程序复杂,行政机关必须形成案卷,这样规定有利于促使行政机关完善案卷,认真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立场。

(3)肯定了最佳信息规则

审查调查措施篇3

关键词:免疫系统论、专项审计调查、研究

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在总结过去我国审计25年实践经验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念,积极探索该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以及对于加强廉政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思考

1、“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

“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其工作的重点是切断产生问题的“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审计“免疫系统”主要是重在预防,把事后监督推移到事前控制,把重点问题的解决转向问题的预防。这实际上就是要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让国家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都处于这样一个免疫系统之中,积极防止火源的产生、有力控制火源的扩大蔓延。

2、专项审计调查针对性强

目前,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事项有目的有重点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指是指审计机关主要通过审计的程序,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的专门调查活动。近年来,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一般采用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专项调查客观上目的更明确、内容更具体、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

3、“免疫系统论”与专项审计调查的内在联系

“免疫系统论”思想重在预防重在预防,事前切断火源。专项审计调查是有重点的带着问题的审计调查。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重在问题的预防,是经济事项发生前的事前防御,后者则是经济事项发生后的检查、考核。二者有所不同,但也是有内在联系的,把“免疫系统论”运用于专项审计调查中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更要在“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同类问题的防范,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

二、“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思想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要转变过思想,首先就是要转变对专项审计调查意义的认识,转变调查目标,把目标转向到同类问题的预防上来。

1、重新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

“免疫系统论”理论下实施专项审计调查,首先就是要重新认识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要找出预防同类问题发生的措施,要把专项审计调查的意义与目的上升到同类问题的“免疫”上来。同类问题的“免疫”一是指事前有效地预防问题的发生,不产生问题;二是指产生问题,但能在问题产生的苗头阶段及时发现,并通过免疫自稳的作用控制事态把事件处理在其初级阶段,最小化降低经济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和经济损失。这就要求在实际的专项审计调查中转变思维方式,从带着疑问寻找问题的方式转变为凭借丰富的经验的高度的执业敏锐感洞悉问题可能产生的苗头,并要落实到一些列的免疫措施和上去,不能等到问题不可收拾时才有所反映。

2、转变思想要注重落实到行动中

认识到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重要意义是第一步,第二步就要把免疫思想落实到专项审计调查的行动之中。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系统总结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有益实践、积累知识和经验,并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探讨与合作,深入剖析问题,深究根源,把握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在把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问题预防措施,提交有关部门参照实施。认识在专项审计调查发挥作用的落脚点就是在质量上,为了保证专项调查的质量,还可以积极探索有效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围绕“免疫系统论”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专项审计调查,分析和把握其特点,设计不同的专项审计调查方式,对各方式的“免疫”性进行比较,选择采用。

三、 把握“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各环节的重点

要把“免疫系统论”运用到专项审计调查之中,指导专项审计调查的实践,必须把从专项审计调查的环节入手,把握每个环节的重点。

1、事前准备阶段如何体现“免疫”思想

专项审计调查的准备阶段中“免疫系统论”的思想主要是表现在调查方案的编制上。审计调查项目的计划方案是整个专项审计的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指南,所以一个充满“免疫”思想的专项审计计划方案,必是“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顺利实施的保证。在编制转向审计方案时一定要考虑调查的目标,其目标不仅仅包括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如何对同类问题的预防。既然要体现出“免疫”的思想,那么更要注意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根据现有的情况推测事态的发展趋势,由已经暴露的问题联想到可能存在的问题等等,这一点在计划方案中也要有所涉及。

2、事中实施阶段“免疫”思想的实现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讲的就是要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及时控制问题,所以在专项审计调查的实施阶段,收集的证据质量就十分关键,关系到对事态的把握和问题本质的认识,从而影响到对问题的及时控制和预防。专项审计调查在收集证据时,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方案收集证据,还要在收集中注意分析不同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问题组成的各个方面,关注并问题的发展趋势,该趋势的发展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如果是不利的要怎样加以控制。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处于苗头阶段的问题,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采取一些列措施将问题处理在初级阶段,最大限度的减小损失。

3、事后总结阶段如何突出“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的事后总结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全面的认识。二是对已经存在问题和潜在问题都要有详细的披露。三是一定要有同类问题的预防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具体可行。简 单的讲,总结阶段不仅要“救火”,还要体现切断“火源”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体现要落到实处,必须出具具体可行的同类问题防范措施,提高有关部门论证、参照实施。同时对于本次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发现潜在问题并实施预防的事例也要认真总结,详细记录,推广这种思维模式。事后的总结还要进行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分析找出潜在的问题,并就潜在问题的处理形成初步意见,这也是“免疫系统论”的要求。

四、“免疫系统论”下专项审计调查要注重考核与评价

1、考核与评价要有体现“免疫”思想

“免疫系统论”下的专项审计调查也不例外,要对其进行考核评价,必须有一个标准,标准有在三个方面。一是是否按照调查方案有序的推进各项审计工作,各项计划的内容是否顺利完成。二是调查结果是否真实全面的反映了经济事项的各个方面,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准确、对问题的记录是否完整,等等。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的体现,是否体现了“免疫”思想,是否采取了符合“免疫”思想的实际行动,“免疫”措施是否适时开展,其效果如何等。这三个思想在考核评价中“免疫”思想考核的比重可以略大。

2、考核评价要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

以“免疫系统论”的思想来推进专项审计调查总会经历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推行之初,应多注意对经验的总结与提高。从专项审计调查整个活动中寻找实施“免疫”思想的成功事例,总结分析,给与肯定的评价。典型的事例还可以拿出来用于交流学习,相互借鉴推广。对于审计调查过程中“免疫”思想实施不成功的案例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同时可以督促相关责任人员对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问题的苗头阶段没有发现,为什么当时没有能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模拟当时情景,就现在来看如果当时预测到将要发生的问题,那么该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讲问题扼杀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低,今后如何有效的预防类似的问题发生。

3、要注重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

这里讲考核评价结果的落实主要是指对于考核评价中有“免疫”功能的措施,要得到实施,要保障其能够实施。在考核评价中予以肯定的应该推广的可以预防某类问题的发生的措施,或是可以主动发现潜在问题、苗头阶段问题的方法,也或者是可以将问题处理在苗头阶段,将损失降到最小的措施。这些措施和方法要得到落实,可以由政府主要责任部门出台一个办法。在办法中对落实的责任主体、落实的实施条件、落实的预期效果、落实的监督主体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路,具体的办法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姚敏.郭道扬评述”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访著名会计学家国道杨教授[M].《中国审计》,2008年16期;

审查调查措施篇4

根据2002年3月5日颁布的总统令1,美国对包括钢材、长板在内的主要进口钢铁品种采取保障措施,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30%不等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的最为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和以往出台的保护钢铁产业的贸易救济措施相比,此次钢铁保障措施具有涉及国家众多、被调查产品范围广、保护措施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由于此次钢铁保障措施调查是在世界经济衰退,钢铁生产能力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其调查伊始就遭到了世界主要贸易国的强烈反对。欧盟、日本、韩国、巴西和中国等国家向WTO提出申诉,要求成立专家小组审查美国此次保障措施调查是否符合WTO的有关规定。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主要钢铁出口国还纷纷拟定了总金额高达数亿美元的贸易报复清单。美国国内的钢铁产品进口商和下游产业生产商也对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提出了批评,认为其破坏了正常的贸易渠道,并造成了下游产业原材料成本的大幅攀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对钢铁保障措施所产生的严厉后果进行修正。自2002年3月20日钢铁保障措施正式实施以来,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根据总统令授权陆续共了八批钢铁产品豁免清单,对数百种进口钢铁产品豁免适用保障措施2。

二、产品排除在美国201钢铁产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作用

美国在201钢铁保障措施中采取产品排除,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平衡的需要。与反倾销和反补贴一样,保障措施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措施,其目的是为因国外产品进口而遭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一国国内产业提供救济。但是保障措施的调查和实施往往涉及众多利害关系方的利益,除国内产业外,还有被调查产品下游产业的利益、最终消费者集团的利益以及可能受他国贸易报复影响的产业的利益,即公共利益。实际上,产品排除就是在国内产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提供了一种利益平衡的机制,在保障措施过于严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通过产品排除来弱化保障措施的效果,以取得各利害关系方之间利益的重新平衡。

自美国政府启动产品排除措施以来,多达数百种的产品得到了豁免,其主要受益方为欧盟和日本,这有效地缓解了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因201钢铁保障措施所产生的贸易摩擦。事实上,自美国公布产品豁免清单以来,欧盟和日本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进行贸易报复的计划,而转向争取更多产品豁免的谈判。

三、美国201钢铁产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与反倾销调查中产品排除的区别

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与反倾销调查中的产品排除存在如下两点主要区别:

(一)法律依据: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产品排除的法律依据在于利益平衡的要求,即平衡要求采取保障措施的国内产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产品排除既不能妨害已经实施的保障措施的基本目标,同时应考虑国内其他利益集团的要求。反倾销调查中产品排除的法律依据在于“一种产品一个案件”的原则,即一次反倾销调查只能针对一种产品进行。为保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仅在调查机关确定的一种产品的范围内进行,调查机关可以通过审查产品排除的申请,将与被调查产品无关的其他产品排除出调查范围。

(二)实施效果:由于两者的法律依据不同,因此在实施效果上也存在相应的区别。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是保障措施适用范围的排除,即在决定对被调查产品采取保障措施后,再通过产品排除的程序,将特定产品排除在保障措施适用范围之外。反倾销中的产品排除是调查范围的排除,即在确定了被调查产品后,通过产品排除的程序,将特定产品排除在调查范围之外。

四、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实践:

以下是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关于产品排除的几个主要问题,从中可以了解美国产品排除实践的主要依据和法律程序:

(一)产生过程:WTO的《保障措施协定》和美国201条款均没有对产品排除做出相关规定。但在保障措施调查进行的过程中,美国商务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处建立了一套程序,允许利害关系方就某一进口钢铁产品提出豁免适用保障措施的申请,条件是该种产品不能从国内产业得到充分的供应3。根据2002年3月5日的总统令4,美国贸易代表处被授权在保障措施实施后依据已经建立的程序,继续审查利害关系方提出的产品排除申请,正式公告其做出的产品排除决定,并根据其决定修改海关税则号(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以使被排除产品豁免适用保障措施。

(二)法律依据:正如前述,产品排除实践的提出主要是公共利益的要求,即通过产品排除缓和公共利益和国内产业利益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产品排除的实践也反映了WTO《保障措施协定》中的“适度保护原则”和“逐步放宽原则”的要求。

WTO《保障措施协定》第5条第1款规定,“一成员应仅在防止或补救严重损害并便利调整所必须的限度内实施保障措施”5。第7条第4款规定,“在根据第12条第1款的规定作出通知的一保障措施的预计期限超过1年的情况下,为便利调整,实施该措施的成员应在实施期内按固定时间间隔逐渐放宽该措施。如果措施的期限超过3年,则实施该措施的成员应在不迟于该措施实施期的中期审议有关情况,如适当应撤销该措施或加快放宽速度” 6。

按照上述要求,如果一项保障措施过于严厉,在实践中超出了“防止或补救严重损害并便利调整所必须的限度”,通过实施产品排除,缩小适用保障措施的产品范围,就可以防止出现过度保护的情况。另外,由于保障措施一般适用期限较长,即使某项保障措施在实施的当时是适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变得过于严厉和不适当,同样可以通过产品排除加以调整。

迄今为止,美国贸易代表处已经分八批公布了数百种进口钢铁产品的豁免清单,同时按照2002年3月5日总统令,在保障措施的有效期内,美国贸易代表处将根据新的情况继续审查有关产品排除的申请,并在每年3月公布新的产品排除清单。

(三)考虑因素:对产品排除的审查均是根据个案的情况做出的,按照美国商务部的说明,给予产品排除是为了保证美国钢铁产品的消费者可以获得那些美国国内产业不能充分供应的钢铁产品,而且产品排除的决定不应减损对国内钢铁产业的保护,这是美国政府在审查所有产品排除申请的两个基本出发点7。

具体而言,美国贸易代表处和商务部在分析产品排除的申请时会考虑如下因素:(1)目前该产品是否在美国生产;(2)该产品是否有其他替代产品;(3)是否由于质量方面的要求而限制了对国内产品的使用;(4)该产品的库存;(5)是否有即将投产的从事该产品生产的美国企业,且该企业投产后可以向市场供应足够数量的产品;(6)其他相关因素。

(四)负责机关和法律程序:虽然总统令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处负责产品排除的工作,但实践中有关产品排除的审查工作是由美国贸易代表处和美国商务部共同负责,最终决定是由美国贸易代表处负责公告。

以下是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有关产品排除的主要程序8:

(1)申请人向美国贸易代表处提出书面请求9。申请人包括进口产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消费者或其他利害关系方;

(2)如果申请人请求进

行某一产品排除的审查,美国贸易代表处为申请人确定审查编号,并发放申请者调查问卷。如果申请人反对某一产品排除审查,贸易代表处将向其发放反对者调查问卷10;

(3)申请人回答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调查问卷答卷;

(4)美国贸易代表处会同美国商务部对产品排除的申请和答卷进行审查,必要时与申请人进行会晤讨论提交的资料或要求提供新的资料。

(5)做出正式决定,并由美国贸易代表处公布产品豁免清单。

五、对中国钢铁产品保障措施调查的借鉴意义

与反倾销和反补贴相比较,保障措施是针对不特定国家的(non-selective),因此保障措施影响的国家众多,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且根据WTO《保障措施协定》第八条的规定,受保障措施影响的缔约国有权要求采取保障措施的国家对其进行贸易补偿,在无法就贸易补偿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还可以对采取保障措施的国家进行贸易报复11。

从美国钢铁保障措施的实践来看,产品排除成为美国政府与其主要贸易伙伴进行贸易谈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美国的钢铁保障措施引起了其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和日本的强烈反对,欧盟和日本均要求美国对其进行贸易补偿,并拟定了数亿美元的贸易报复清单。但是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美国配合谈判的需要,陆续公布了八批产品排除的清单,将若干欧盟和日本对美出口的重要钢铁产品排除出本次保障措施调查范围之外,通过减轻欧盟和日本钢铁生产商对欧盟和日本政府的压力,美国政府为自己在贸易谈判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性。实际上,在这八批产品豁免清单后,欧盟和日本实际已经放弃了其贸易报复的计划。

中国此次钢铁产品保障措施调查涉及11大类24种进口钢铁产品,共计84个税则号,涉及国家和地区主要有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台湾等,上述国家已经与中国政府就此进行了多轮磋商,可以预见在保障措施正式实施后,中国与上述国家之间将产生更大的贸易摩擦。当然,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自不可与美国同日而语,与这些国家就保障措施举行的贸易谈判中将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如果爆发贸易战受损害最大还是中国。所以如果能够借鉴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中产品排除的经验,就能够实现“维护民族产业利益的坚定性”和“贸易谈判中的灵活性”有效的统一,在未来的保障措施调查中最大限度的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1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7529 of March 5, 2002

2 有关产品豁免的具体内容可参见美国贸易代表处网站:www.ustr.gov/sectors/industry/steel.shtml

3 转引自Fact Sheet: Exclusion of Products from Safeguard on Steel Product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ugust 22, 2002.

4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7529 of March 5, 2002

5 译文引自《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汉英对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6 同上

7 转引自Fact Sheet: Exclusion of Products from Safeguard on Steel Product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ugust 22, 2002。

8 有关调查程序的规定可参见美国商务部网站:ia.ita.doc.gov/steel/exclusion/

9 对书面请求内容的具体要求可参见 Federal Register: October 26, 2001(Volume 66, Number 208)。

审查调查措施篇5

杨麟北京市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一、背景

根据2002年3月5日颁布的总统令1,美国对包括钢材、长板在内的主要进口钢铁品种采取保障措施,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高达8%-30%不等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进口钢铁产品采取的最为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和以往出台的保护钢铁产业的贸易救济措施相比,此次钢铁保障措施具有涉及国家众多、被调查产品范围广、保护措施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由于此次钢铁保障措施调查是在世界经济衰退,钢铁生产能力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其调查伊始就遭到了世界主要贸易国的强烈反对。欧盟、日本、韩国、巴西和中国等国家向WTO提出申诉,要求成立专家小组审查美国此次保障措施调查是否符合WTO的有关规定。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主要钢铁出口国还纷纷拟定了总金额高达数亿美元的贸易报复清单。美国国内的钢铁产品进口商和下游产业生产商也对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提出了批评,认为其破坏了正常的贸易渠道,并造成了下游产业原材料成本的大幅攀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下降。

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对钢铁保障措施所产生的严厉后果进行修正。自2002年3月20日钢铁保障措施正式实施以来,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根据总统令授权陆续共了八批钢铁产品豁免清单,对数百种进口钢铁产品豁免适用保障措施2。

二、产品排除在美国201钢铁产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作用

美国在201钢铁保障措施中采取产品排除,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平衡的需要。与反倾销和反补贴一样,保障措施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措施,其目的是为因国外产品进口而遭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一国国内产业提供救济。但是保障措施的调查和实施往往涉及众多利害关系方的利益,除国内产业外,还有被调查产品下游产业的利益、最终消费者集团的利益以及可能受他国贸易报复影响的产业的利益,即公共利益。实际上,产品排除就是在国内产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提供了一种利益平衡的机制,在保障措施过于严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通过产品排除来弱化保障措施的效果,以取得各利害关系方之间利益的重新平衡。

自美国政府启动产品排除措施以来,多达数百种的产品得到了豁免,其主要受益方为欧盟和日本,这有效地缓解了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因201钢铁保障措施所产生的贸易摩擦。事实上,自美国公布产品豁免清单以来,欧盟和日本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进行贸易报复的计划,而转向争取更多产品豁免的谈判。

三、美国201钢铁产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与反倾销调查中产品排除的区别

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与反倾销调查中的产品排除存在如下两点主要区别:

(一)法律依据: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产品排除的法律依据在于利益平衡的要求,即平衡要求采取保障措施的国内产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产品排除既不能妨害已经实施的保障措施的基本目标,同时应考虑国内其他利益集团的要求。反倾销调查中产品排除的法律依据在于“一种产品一个案件”的原则,即一次反倾销调查只能针对一种产品进行。为保证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仅在调查机关确定的一种产品的范围内进行,调查机关可以通过审查产品排除的申请,将与被调查产品无关的其他产品排除出调查范围。

(二)实施效果:由于两者的法律依据不同,因此在实施效果上也存在相应的区别。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是保障措施适用范围的排除,即在决定对被调查产品采取保障措施后,再通过产品排除的程序,将特定产品排除在保障措施适用范围之外。反倾销中的产品排除是调查范围的排除,即在确定了被调查产品后,通过产品排除的程序,将特定产品排除在调查范围之外。

四、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的产品排除实践:

以下是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调查中关于产品排除的几个主要问题,从中可以了解美国产品排除实践的主要依据和法律程序:

(一)产生过程:WTO的《保障措施协定》和美国201条款均没有对产品排除做出相关规定。但在保障措施调查进行的过程中,美国商务部和美国贸易代表处建立了一套程序,允许利害关系方就某一进口钢铁产品提出豁免适用保障措施的申请,条件是该种产品不能从国内产业得到充分的供应3。根据2002年3月5日的总统令4,美国贸易代表处被授权在保障措施实施后依据已经建立的程序,继续审查利害关系方提出的产品排除申请,正式公告其做出的产品排除决定,并根据其决定修改海关税则号(HarmonizedTariffSchedule)以使被排除产品豁免适用保障措施。

(二)法律依据:正如前述,产品排除实践的提出主要是公共利益的要求,即通过产品排除缓和公共利益和国内产业利益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产品排除的实践也反映了WTO《保障措施协定》中的“适度保护原则”和“逐步放宽原则”的要求。

WTO《保障措施协定》第5条第1款规定,“一成员应仅在防止或补救严重损害并便利调整所必须的限度内实施保障措施”5。第7条第4款规定,“在根据第12条第1款的规定作出通知的一保障措施的预计期限超过1年的情况下,为便利调整,实施该措施的成员应在实施期内按固定时间间隔逐渐放宽该措施。如果措施的期限超过3年,则实施该措施的成员应在不迟于该措施实施期的中期审议有关情况,如适当应撤销该措施或加快放宽速度”6。

按照上述要求,如果一项保障措施过于严厉,在实践中超出了“防止或补救严重损害并便利调整所必须的限度”,通过实施产品排除,缩小适用保障措施的产品范围,就可以防止出现过度保护的情况。另外,由于保障措施一般适用期限较长,即使某项保障措施在实施的当时是适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变得过于严厉和不适当,同样可以通过产品排除加以调整。

迄今为止,美国贸易代表处已经分八批公布了数百种进口钢铁产品的豁免清单,同时按照2002年3月5日总统令,在保障措施的有效期内,美国贸易代表处将根据新的情况继续审查有关产品排除的申请,并在每年3月公布新的产品排除清单。

审查调查措施篇6

一、诉前证据保全的性质

(一) 诉前证据保全的性质

首先,诉前证据保全属证据保全范畴,是证据保全的特殊形式,其性质与证据保全相同。对于证据保全的性质,历史上曾经存在两种解释:一是源于古罗马法的非讼性质的证据保全,目的在于记忆、保存证据,且法院仅限于在尚未传唤对方当事人之前为一方当事人将证人陈述做成书面记录。二是诉讼性质的证据保全,这种保全最早出现在中世纪寺院法,要求实施保全时双方当事人均须在场,其作用不仅在于固定、保存证据,还在于为即将进行的诉讼预先实施证据调查和事实认定。现代法上非讼性质的证据保全已不复存在,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认为,证据保全属法院证据调查行为,如认为证据保全是一种特殊的调查取证方法证据保全是证据调查收集制度的一部分,是法官对证据做出预先调查并以期获得待证事实的心证过程等。

其次,证据保全属证据调查的范畴,属法官主导实施的职权行为。这在法国立法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法国立法没有明确提出证据保全的概念,证据保全的相关规定是通过证据调查具体措施规定来设置。法国证据保全主要规定在《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以下简称法国新民诉法)第一卷适用于所有法院的通则之第七编提出证据第二副编证据调查中。证据调查又称审前准备措施,是指法官应当事人请求或依职权命令采取的查明当事人所提出的各种证据的措施,是法院对证据形式的裁判运用,即法官收集、调查证据的方法,诸如调查、询问证人等。因此,诉前证据保全作为预先证据调查,也属于法官职权行为之一。

(二) 诉前证据保全的特性

除上述基本属性之外,诉前证据保全还具有独立性与争讼性两大特性。

1. 独立性

诉前证据保全具有独立性,独立于诉讼证据保全。基于上世纪末现代型诉讼的大量出现和诉讼爆炸引发司法资源紧张的时代背景,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改革了证据调查制度,通过扩展诉前证据保全功能增加证据收集手段,强化审前证据收集程序,从而达到促进确定事实、诉讼集中化审理以及实现纠纷诉讼外解决的目的。从各国立法来看,法国、德国两个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均设置了独立的诉前证据保全程序。法国1973 年12 月17 日法令改变了立法上证据程序仅为已发生诉讼之附带事件的传统思路,改变了禁止实施预备性的调查、鉴定的做法,在原有第二副编中增加了实施诉前证据措施的规定,即新民诉法第145 条如在任何诉讼之前有正当理由保全或建立对解决争议可能以来的事实证据,应任何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得依申请或依紧急申请命令采取法律允许的各种证据调查措施,建立了为预防和准备将来诉讼而进行证据调查的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in futurum)。该规则将法国诉讼证据调查措施延伸至诉前,具备了多元化的制度功能。德国《民事诉讼法》在1990 年修改中引入了不以证据保全为目的之书面鉴定的规定,同时通过扩大诉前和诉讼外证据保全的范围,将原证据保全制度转变为以谋求纷争早日解决为目的的独立证据调查程序。经过改革,德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保全程序从附属于民事诉讼程序的附随程序转变为具有独立功能、独立于本案诉讼的独立程序。可以看出,德国法规定的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比法国的更具有独立性,因为法国诉前证据保全由证据调查程序中特殊条款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所包含,而德国立法却通过设置独立证据调查程序将诉前证据保全纳入规定之中。不过,无论是法国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还是德国独立证据调查程序,均将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与以预先固定、保存处于危险状态的证据为目标的传统证据保全制度相区分,单独设置适用的条件和程序。一方面,这种制度设计是为了适应现代型诉讼司法实践的需要,实现程序公平。以医疗纠纷、产品责任侵权纠纷为代表的现代型诉讼,原告多为利益受到侵害的普通公民,而与纠纷事实相关的信息因科技含量高、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基本由被告掌握,依靠通常的证据收集渠道,原告几乎不能接近和占有有效证据资料以支持其诉讼请求,当事人双方诉讼地位实质上不平等。为维护普通当事人利益实现诉讼公平,证据保全制度有必要突破传统的起诉在先而证据在后的做法,预先进行证据保全,协助当事人收集证据资料,以促进案件的集中审理和保障诉讼实质上平等。另一方面,设置独立的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也是缩减讼源、节省司法资源的必然要求。由于诉前证据保全具有的证据开示功效,当事人通过诉前获得的资料可以评估事实、预见诉讼结果,因此纠纷存在和解、调解的可能。立法理应通过设置适当的规则,充分发挥诉前证据保全蕴含的增大诉讼外纠纷解决机会、预防诉讼功用。由于诉前证据保全超越了传统诉讼证据保全的制度功能,其程序规则也随之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变化。这些程序规则有的与传统诉讼证据保全制度并不完全相容,甚至有些还相抵触,为确保诉前证据保全功能的发挥和制度的良好运行,立法应当独立设置诉前证据保全制度。

2. 争讼性

诉前证据保全应属争讼程序。正如德国学者认为的,独立证据调查制度是一项在判决程序之外进行证据调查、实现预防性事实认定的证明程序,以存在对立双方当事人为前提,属争讼程序[7]874。德国立法没有规定诉前证据保全适用争讼程序,如规定,保全申请得不经言辞辩论即做出裁判。同时,德国立法也赋予了当事人一定的程序保障,如在情况许可时,应将保全申请与裁定的原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并且传唤其于确定的证据调查期日到场。对方当事人于证据调查之日可行使听审、辩论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在法国,由于理论和司法实务界普遍认为,在争议进入诉讼之前,法官指定鉴定人或保存与事故有关证据,会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较大影响,如不对其进行限制,势必会损害相对方利益,且导致程序滥用,因此法国更明确地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的诉讼程序性质:原则上适用紧急审理程序,特殊情形下适用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法国紧急审理程序属诉讼程序,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为非讼程序,但会在一定条件下因反向对审规则的适用而属诉讼程序。

二、诉前证据保全的类型和条件

(一) 德国的诉前证据保全

德国立法根据功能作用的不同将独立证据调查程序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适用条件和措施:一是当证据存在灭失或难于使用之虞时进行证据保全;二是经对方同意的证据保全;三是为确定事物现状而采取证据保全。第一类证据保全为传统意义上的证据保全,运用于诉前,而第二、三类证据保全则为扩充功能后的证据保全,具有阐明和确定事实关系、预防诉讼的作用。第一类诉前证据保全,以证据存在灭失或将来难以收集的危险,即紧急性为条件。第二类经对方同意的证据保全,是指当事人双方达成合意,进行证据调查,双方并协议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事实。此类证据保全实质上是证据契约,设置的目的除了保存证据之外,还在于确定案件事实关系,从而有利于未来诉讼集中化进行,提高诉讼效率。第一、二类证据保全,既适用于当事人起诉前,也适用于起诉后。第三类确定事物现状,是指保全对象即使不存在灭失的危险,但只要确定该事物的状态对于申请人而言具有法律上的利益,也可实施证据保全。此类保全不仅能保障权利人收集证据资料的权利,还可促进当事人在收集事实资料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实现纠纷诉讼外解决。德国民诉法规定,一方当事人若存在法律上利害关系,可以申请由鉴定人进行书面鉴定以确定某种事实或法律关系,适用范围主要是:确定人身状态或物的价值;确定是否存在人身或物的损害;确定为排除人身或物的损害支出的费用等。此外,为防止证据保全成为当事人摸索证据的手段,该类证据保全排除了认证及当事人讯问两类方式。

(二) 法国的诉前证据保全

法国人不像德国人一样擅长于抽象概念和建构逻辑,法国诉前证据保全立法也不如德国立法那样具有严密的体系和清晰的逻辑。法国立法没有明确提出诉前证据保全概念,也没有规定其具体类型、适用条件。法国《新民事诉讼法》仅以第145 条规定了诉前证据调查适用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而有关诉前证据保全的具体适用情形、条件、程序规则和措施范围一部分分别规定在证据调查紧急审理程序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中,一部分则由最高司法法院通过判例确定。表面上看,法国立法对诉前证据保全的规定是零碎的,但通过收集研究各部分规定和案例规则,仍能总结出其特有的制度规范。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没有采取德国立法上针对诉前证据保全的适用情形而抽象出三种不同层次保全类型的做法,只是从要求保全申请应具备合法性的角度笼统地规定诉前证据保全的基本条件:出于合法原因对对解决争议可能有决定作用的事实证据进行保全或确定。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立法规定相同,法国最初也规定证据保全应用于证据有灭失危险之时,旨在避免原告提起诉讼之后无法取得证据[8]。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法国最高司法法院认为,实施诉前证据保全,法官不需要查明是否存在紧急情况,也不要求案件在实体问题上不存在严重争议。法官需要确定的是诉讼有可能发生且可能发生的诉讼有充分确定的标的和依据,而争议的解决有赖于当前请求采取的证据调查措施。当然,这种措施的实施不应侵害他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当前法国理论及实务界公认的诉前保全条件主要有三项:一是时间上的预先性。即申请人需在任何诉讼发生之前提出申请,若诉讼已经起诉于法院,证据措施的申请应依证据调查规定提起。二是措施的合法性。证据保全措施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即由技术人员进行的证据调查、勘验、咨询、鉴定等。三是理由的正当性。这要求申请人为保全请求所做的说明并非凭空想象,而应当具有肯定的利益,以便法官可以从中推导出申请人的申请具有正当性。申请人请求正当与否由法官自主衡量,但法官应当对其判断予以详细说理。需要注意的是,证据保全措施不应以获取商事主体的商业秘密为目的。

与德国相类似,法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也具备多元化功能,不同的是法国诉前证据保全功能多元化并不是通过立法直接设置不同类型的保全来实现,而是通过适用审判程序间接体现。法国绝大部分诉前证据保全适用法国特殊诉讼程序紧急审理程序。法国新民诉法第484 条规定:紧急审理的裁定是指在法律赋予并非受理本案诉讼的法官命令立即采取某种必要措施之权力的情况下,应一方当事人请求,另一方当事人到场或对其传唤后,做出的临时性裁判决定。紧急审理程序在性质上属于诉讼程序,适用对审程序及普通诉讼程序规则,即保全裁定须经法庭辩论方能做出,庭审法官应听取双方的主张、理由并调查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双方当事人在申请和反申请的对席交锋中有机会了解对方的诉讼意图并分析、预测未来诉讼结果。许多当事人在经过保全请求的紧急审理之后往往主动履行义务或达成和解,解决纠纷。因此,适用紧急审理程序使法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具备了与德国第二、三类诉前证据保全基本相同的功能作用,起到了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实现纠纷诉讼外解决以及预防诉讼的效果。从法国司法实践看,案件若经过紧急审理程序,当事人大多不再提起诉讼。

对于诉前证据保全措施。由于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被视为证据调查的延伸,有学者认为其适用措施类型应与证据调查规定的措施一致,即包括四种类型:法官亲自审查、当事人亲自出庭、第三人声明、由技术人员执行的审前准备措施。法国最高司法法院通过判例限制了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的适用范围,即仅以新民诉法第231 条至284 条规定的内容为限,具体包括证据调查、勘验、咨询、鉴定等。因此,法国诉前证据保全排除了案件系属法院后才能进行的法官亲自审查、当事人亲自出庭,也排除了属证人证言的第三人声明,而仅保留了由技术人员执行的审前准备措施一类。此外,司法判例还规定紧急审理法官不得命令没收或者扣押书证。

三、诉前证据保全程序规范

德国、法国立法不同程度地确定了诉前证据保全的独立性和争讼性,但由于立法特点的不同,两国关于诉权证据保全具体适用程序的规定仍存在较大区别,并且各具特点和优势。

(一) 德国独立证据调查程序

根据德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前证据保全申请应当向本案管辖法院提出,情况紧急时则可向讯问、鉴定人所在地或应勘验鉴定物所在地初级法院提出。法院以裁定形式裁判诉前证据保全申请,对于驳回申请的裁定,申请人可以提起抗告。在对方当事人权利保障方面,德国独立证据调查程序赋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保障:诉前证据保全申请只能由申请人提出而不能由法院依职权行使;除情况紧急或出现妨碍证据保全的情形外,应将保全申请和法院裁定送达对方当事人,并告知其应于证据调查期日到场,以及其享有的听审、辩论等权利。若相对方因未接到合法通知而缺席,该证据调查结果在案件实体审理时则不得使用。此外,如申请人有合理理由无法指明对方当事人,法官则应为不明的相对方委派人,以保护其在证据调查程序中的合法权利。

德国立法还设置了诉前证据保全和解协议规则。即在证据调查中,如果双方当事人基于所收集的事实资料已具备和解可能,法官可依申请组织当事人双方进行讨论并达成和解协议,并且此类和解协议可以作为执行依据。此外,对于证据保全结果与本案诉讼程序的关联性,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若相对方及时收到了证据调查通知,那么依据独立证据调查程序认定的事实,与本案诉讼中法官经普通证据调查认定的事实效力相同,并且除特殊情形外,对同一事项不得重新调查。在后续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依职权直接认定独立证据调查结果。由此可见,德国独立证据调查程序既强化了诉前证据保全促进诉讼、实现诉讼经济的功能,又起到了快速解决纠纷、预防诉讼的作用。

(二) 法国诉前证据保全程序

法国诉前证据保全属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依据新民诉法第145 条规定,应适用紧急审理程序或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也正因为适用这两类程序,诉前证据保全而与适用普通诉讼审前预备程序的证据调查程序相分离。对建立、保全证据措施有管辖权的紧急审理法官,是隶属于有权就争议实体做出实体审理的法院的紧急审理法官。紧急审理程序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以是否适用对审程序为区别,它们是法国《新民事诉讼法》设置的为在紧急情况、存在非法侵害、案件较为明确或法律有明确规定等情形下迅速、简便审理案件并做出必要的临时性措施的程序。紧急审理程序性质上属于诉讼程序,适用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规则:程序以申请人提交传唤状而启动,提交传唤状产生中断时效的效力;以对席审理为原则,缺席裁定为例外。而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由于无须传唤对方当事人而参照适用法国非讼程序规则。但不管是适用紧急审理程序还是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诉前证据保全只能由申请人提出而不能由法院依职权做出,并且法官以裁定形式裁判申请。

由于适用紧急审理程序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法国诉前证据保全程序保障规定较德国更加全面和严格。首先,虽然立法没有规定诉前证据保全申请应适用紧急审理程序或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而是交由法官自由裁量,但司法实践确定了由于民事审判以对席审理为原则,除申请人能证明其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不能经对席审理而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以外,均应适用紧急审理程序的原则[14]。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只有情况十分紧急无法或不能传唤对方当事人到场时,法官才会决定适用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进行非对席审理并裁定诉前证据保全申请。其次,紧急审理程序和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均强调保障被告防御权。若适用紧急审理程序,紧急审理法官应确保在任何情况下,被传唤的一方当事人在得到传唤状至参与庭审之间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准备防御。若法官认为提交传唤状的一方当事人(即原告)指定的开庭日期不足以让被告准备防御,那么法官可以将该时间予以延长。若适用依申请做出裁定程序,则通过适用独特的程序反向对审规则,保障当事人获得对席审理的权利。该规则是指法官未经对席审理,裁定做出证据保全,裁定送达被申请人后,被申请人有权向做出裁定法官提出撤销裁定的异议。该异议一经提出将产生引入对审的效果,即法官将适用紧急审理程序恢复对保全申请的对席审理。反向对审规则是法国保护被申请人防御权,衔接诉讼与非讼程序,协调程序公正与效率价值冲突的一项创举。再次,法官对诉前证据保全申请做出裁定后,无论是保全申请人还是申请相对人均享有全面的救济途径。法国《新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被驳回的申请人,以及经反向对审程序败诉的当事人可向裁定做出法院所在地区的上诉法院提出上诉。但由上诉法院第一院长做出的裁定以及依照法律规定裁定为终局的裁定除外。而对于上诉审法院做出的终审裁定不服的当事人还可以向法国最高司法法院提起上告。

四、我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

我国2012 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81 条对原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做了修改,即增加了第二款有关诉前证据保全的规定: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该条款在立法上确立了诉前证据保全的合法性,并规定了其适用的基本条件、管辖法院,具有积极意义。但条款内容过于简略和原则化,缺乏具体的制度规范,不利于司法运用。笔者认为,我国未来诉前证据保全制度的设置,可借鉴德、法两国的合理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现行立法。

(一) 明确诉前证据保全性质

诉前证据保全抑或诉中证据保全,均为法官主导的证据调查行为,属法院职权行为,因此行使诉前证据调查的主体应为法院。然而,在我国长期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诉前保全由公证机关行使的观念根深蒂固。事实上,我国立法对于公证机构、公证行为的性质定位长期以来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界定。目前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公证制度虽在形式规定上各异,但在本质上均认同公证机构为非官方的社会组织,即更多体现了其民间性。公证机构的非官方性决定了公证行为并非国家公务行为,亦非司法行为,公正实为高于普通协议证明力的契约行为。诉前证据保全由于多是对物勘验、对人询问以及资料文件保全等行为,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当事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等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这些权利非经司法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侵犯,因此诉前证据保全应为司法行为且实施主体应只限于法院。行为性质的不同决定了行为主体的区别。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由公证机关进行的诉前证据保全效力在案件诉讼中也长期面临效力难以认定的困境。我国未来修改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法时应将公证机构实施诉前证据保全的职能移除,并将其纳入民事诉讼法中予以规范,如此不仅可以明确公证行为的实施性质和主体,也有利于证据保全制度的规范统一。

此外,鉴于诉前证据保全所具有的丰富的制度功能和现代世界的司法改革潮流,我国有必要借鉴法、德两国立法经验,将诉前证据保全与传统诉讼证据保全相区分,并通过设置合理的类型条件和程序规则,确立其独立性,以促进诉前证据保全多元化功能的发挥。

(二) 补充诉前证据保全类型及条件

为使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具备可操作性,设置合理的保全类型及条件实为必要。法、德两国的立法经验提供给我国两种不同参考:法国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不对诉前证据保全进行分类而仅规定保全申请为可接受的前提条件;德国独立证据调查程序以证据保全的不同作用层次为标准对证据保全进行分类,并规定其适用的不同条件。我国在考虑借鉴法国抑或德国立法模式时,除了应考虑立法习惯的接近程度外,还应考虑该制度在该国的特定设置背景。法国诉前证据保全包含于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之中,并原则上适用民事诉讼证据调查规则,但由于法国民诉法同时规定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适用独立于普通诉讼程序之紧急审理程序,使得法国诉前证据保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诉讼证据调查程序,并且还将紧急审理程序具有的特殊功能,如促进当事人达成和解、诉讼外纠纷解决的机能,引入了证据保全之中。正因为法国紧急审理程序所具备的多元化功能,法国立法只需规定具体制度,如民事保全制度、证据保全制度等,适用紧急审理程序,即可实现具体制度功能多元化的目的。这样的立法选择优势在于既可以避免各类制度以适用对象不同情形为标准进行分类形成的条块分割和逻辑不周延,又能实现经济立法。但是这样做,会导致制度规则凌乱分散,不具逻辑性,不成体系,容易给司法实践带来困惑。与法国立法状况形成鲜明对照,德国立法以精密的立法技术和严谨的逻辑体系著称,其独立证据调查程序系统地规定了证据保全的种类和条件,规定了程序的启动、运行、结果效力及执行等,有利于人们对证据保全制度的整体理解和适用。

结合我国立法及司法现状,我国并不适宜照搬法国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制度。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功能的发挥是以法国紧急审理程序运行为基础,而紧急审理程序为法国本土几百年司法实践积累的法律成果,虽有其合理之处,但与我国现行民诉法的逻辑体系存在太大差异,若将其引入则会对我国现有民事诉讼立法格局形成极大冲击,改革成本很大,加之我国民诉法尚未规定专门证据调查程序,预防性审前准备措施对于完善我国诉前证据保全制度不具有太大借鉴意义。德国体系化的独立证据调查程序与我国立法现状和思维习惯较为接近,比较适宜我国借鉴。我国现行民诉法规定的证据保全制度与德国独立证据调查程序的前两类大致相同,我国可通过充实和完善现有的立法规定而扩展诉前保全制度功能,无需对原有立法体系进行推倒重建式改造。具体来说,德国立法将传统的以紧急性为要件的证据保全,经由双方当事人合意达成证据契约的保全,发展为确定事实法律关系而实施保全,其功能作用是不断递增的,其适用条件和具体保全措施限制也随之递增。这样,保证了证据保全制度在功能扩展的同时,也较好地协调维护了相对方合法利益,避免了制度被滥用,提高了制度运用实效。我国可参照德国的做法,设置诉前证据保全具体类型和适用条件。我国现行民诉法虽然新增了诉前证据保全的规定,但未进一步对其进行功能划分。笔者认为,为扩展证据保全制度功能,根据适用阶段和情形的不同对诉前证据保全进行分类,十分有必要。

(三) 完善诉前证据保全程序保障

法、德两国立法都重视诉前证据保全中当事人的程序保障。但相较之下,法国诉前证据保全由于基本上适用对审程序的紧急审理程序,证据保全裁定需经双方言辞辩论做出,对相对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显得更加严格。我国立法也应强化相对方程序保障。例如,诉前证据保全只能依当事人申请提出,而不得由法官依职权提起,此为诉前证据保全与诉讼证据保全制度之间的重大区别之一。此外,虽然我国并不适宜引入法国紧急审理程序,但仍应采纳类似法国立法的严格的诉前证据保全审查程序,即原则上保全申请须经对席审理和言辞辩论,方能做出裁定,这对于诉前确定事实法律关系类保全申请尤为重要。紧急情况下不能或无法通知对方当事人时,作为例外情形,证据保全裁定可由法官依一方当事人申请做出,但裁定应附理由,并且应为相对方提供充分的程序救济途径,如自裁定送达和执行后提出异议、上诉等,使得相对方当事人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也使得法院有机会及时更改不当的证据调查方式。

(四) 建立诉前证据保全与案件诉讼关联制度

审查调查措施篇7

根据中支内审工作部署,二oo九年6月份和12月份分别在全行范围内开展对内部控制管理风险的分析评价活动。依照内控评价方案,分“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审”五个方面内容对支行内控制度进行评审,将定期风险分析评价工作渗透到全行每一个职能股室、每一个工作环节和每一个岗位。我们将评价的监督对象确定为一线营业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以重点股室、关键岗位、薄弱环节的审计为主;有针对性地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建立的各项制度,注意内控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拓展了评价范围,提升了评价层次。通过审计评价,共发现重要岗位尚存在十多项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一一列出,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和建议,并书面报告市中支和支行领导,督促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全行得到严格落实。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调查工作

我们根据本行的重点工作、簿弱环节及风险点确定审计调查项目二项。分别是《对瑞安支行集中采购管理情况的调查》、《对瑞安支行外汇法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的调查》。

今年8月份对支行集中采购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管理上的欠缺和不规范的操作,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

今年11月份对支行外汇法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现场询问、调阅部分档案资料和观察临柜操作情况,基本了解和掌握了瑞安支局外汇管理工作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瑞安支局能够较好地执行外汇法规,及时贯彻落实外汇政策,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业务授权分责明确。并能根据上级局的内控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各项内控制度予以细化补充,及时修订完善了各项外汇业务操作流程、外管股各岗位工作职责、外管股人员考核办法,建立了《内控督导检查办法》。但也发现了不少一问题,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提出整改建议,基本得到整改落实。促进了外汇管理部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外汇法规政策,严格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今年我们通过审计调查,共发现了违规现象20余项,提出整改建议20条,大部分已得到整改落实,分别撰写的调查报告已呈报给支行行长和中支内审科。

(三)积极开展审计发现问题“回头看”活动

在行长亲自督导下,我支行由内审牵头,认真组织开展了对20*年度以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做足做细“亡羊补牢”工作,强化了整改落实,巩固了审计监督成效。

1、领导重视,强化整改意识。布置安排对20*年度以来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检查事宜。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整改意识,主动查找风险隐患,坚决杜绝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2、精心组织,确保整改实效。安排专人对所有审计项目进行逐一梳理,认真排查问题整改情况;并要求各部门将自查情况、未整改原因及下一步具体整改措施报内审部门。内审在各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进行了再检查。

3、强化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制定了瑞安支行内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经过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认定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性质和情节等采取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并给予经济处罚。

4、严格督促,实现整改目标。针对个别未整改到位的问题,督促,制定下一步具体整改措施。通过开展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回头看”活动,真正实现了“整改促完善、整改促提高、整改促进步”的目标。

审查调查措施篇8

则应诉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保持和不断扩大在巴西的市场份额

中国是巴西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也是巴西反倾销调查主要针对国。中国对巴西主要出口机电、化工、轻工和纺织产品,其中钢铁、化工和轻工产品是巴西近几年反倾销的主要调查对象。

对出口商而言,应诉巴西反倾销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配合反倾销调查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如果通过积极应诉获得相对好的裁决结果,则应诉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保持和不断扩大在巴西的市场份额。企业在遭遇或可能遭遇反倾销调查时,除了需要了解反倾销调查程序如何进行之外,还必须注重开展下面的工作。

积极预防反倾销

如果出口企业察觉面临反倾销调查威胁时,首先要尽量调整价格,以保证产品不低于正常价值销售,使得巴西的竞争对手无法指控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同时,企业应规范财务会计制度,使得内销价格、出口价格、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项目清晰准确,以便在应诉反倾销调查时,可及时、准确、充分地提供信息,从容应对调查。

全力配合调查

一旦调查启动,是否配合调查是很多涉案企业反复犹豫的一个问题。在大多数案件中,配合调查虽然耗费时间和金钱,但也有机会获得较好的调查结果。

首先,当调查机构裁决对涉案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时,不配合调查的企业通常会被征收更高的反倾销税;

其次,企业如果不配合调查,调查机构将使用方提供的信息和公共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裁决,这往往导致倾销问题被扭曲和夸大。而配合调查的企业提供的数据会被调查机构作为裁决的依据,从而为企业获得低税率提供了可能性。

认真填好问卷

调查开始后,包括出口商在内的相关当事人会收到调查机构发出的调查问卷,出口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一般为40天内)完成并提交答卷,答卷必须提供尽可能充分的信息。若企业在调查期内并未出口过涉案产品,可要求从调查中排除。问卷为葡语形式,提交给调查机构的所有文件和信息都必须是葡语的,如果存在作为证据的非葡语文件,则应以“宣誓翻译”的形式翻译成葡语。

针对出口商的调查问卷涉及企业在生产、销售、财务等各方面的信息,除问卷、涉案产品、案件情况等说明外,主要包括A、B、C、D四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A部分主要要求提供:公司基本信息、组织结构和关联关系,财务和会计制度,销售流程,涉案产品信息;同时要求按照附件A中的表格格式,提供调查期内内销市场、出口巴西市场以及出口第三国市场的涉案产品的销售金额、数量和价格信息。

B部分主要要求提供在比较市场上的涉案产品销售信息,并对如何按照附件B中的表格格式提供相关信息给予了说明。

C部分主要要求提供对巴西市场出口涉案产品的销售信息,并对如何按照附件C中的表格格式提供相关信息给予了说明。

D部分主要要求提供涉案产品的生产成本,对如何按照附件D中的表格格式提供生产成本信息给予了说明。

调查问卷的答卷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提交到巴西贸易保护局,答卷的格式必须严格遵循调查机构的要求,比如提供公开版本和保密版本、将相关数据和材料按规定编排并提交电子文档、提供货币转换方法。

申请延期

答卷应在问卷发出日起40天内提交到巴西贸易保护局,过期提交的答卷将不被接受,相关信息将不被采纳。

如果无法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答卷,当事人可向巴西贸易保护局申请延期30天。延期申请应在交卷截止日前提出,当事人必须提出适当理由,比如因法定假日耽搁了时间。

延期申请可采用如下格式:

主题:延期申请;

收件人:巴西贸易保护局;

内容:列明公司名称地址,反倾销案件名称等信息,申请延期的理由和时间;

落款:发信人姓名和职务以及公司所在地和发信时间,并附上发信人名片。

申请价格承诺

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如果出口商自愿提高对巴西的出口价格,停止对巴西进行倾销出口,则调查机构可以中止调查程序。这种提高出口价格的价格承诺建议一般由出口商或出口商行行业组织提出,调查机构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如果价格承诺被接受,调查机构会公布相关决议,宣布接受价格承诺并中止或继续调查。

根据需要,签署价格承诺的出口商必须定期提交执行承诺的情况报告,并且必须接受调查机构对相关数据进行核查,未履行相关义务则视为违反承诺,对违反承诺的出口商将重新开始调查或采取反倾销措施。

充分利用复审

最终反倾销实施后,当事人还可以通过复 审改变反倾销措施,复审包括三类。

日落复审:最终反倾销措施从采取措施之日起5年内有效。在5年期满前,如果巴西国内产业希望延长措施,可在到期前书面提出复审要求,调查机构就此进行的复审称为日落复审。复审结果可能裁决延长反倾销措施,也可能终止反倾销措施。

期中复审:最终反倾销措施实施一年后,当事人可申请对反倾销措施进行复审,称为期中复审。出口商可以通过期中复审证明其产品不再对巴西构成倾销,从而取消或降低反倾销税。

新出口商复审:调查期内未对巴西出口过涉案产品的企业,可要求对其进行复审,决定该企业的反倾销幅度,称为新出口商复审。通过新出口商复审取得无税率或低税率,企业可实现开辟巴西新市场的目的。

开展游说和交涉

审查调查措施篇9

关键词:水利普查水土保持统计

0 引言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毗邻首都北京,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60万。分为坝上土石山区和坝下丘陵区两个地貌单元,境内有永定河、大清河、滦河、内陆河和潮白河五大流域,是典型的风蚀和水蚀调查区。坝上的康保、沽源、尚义、张北四县是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风蚀调查的重要区域,市辖区及十三个县区全部为水蚀调查区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调查区。总之,水土保持调查涉及全市所有地区,因此做好水土保持普查工作事关重要,也为今后做好水土流失调查提供了依据。

1 坝上四县精心准备,切实做好风蚀调查

张家口市和各县区水利普查办都高度重视水土保持风蚀野外调查工作,在普查办专门成立了水土保持专项组。①在开展风蚀外业调查之前,市县水普办根据风蚀调查需要,专门购置了GPS、数码相机、画夹、测绳、钢尺、签字笔、铅笔、记录本和计算器等设备。普查人员仔细阅读了各调查单元地形图图幅编号,掌握各县野外调查单元数量和位置,分析并研究调查单元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形特点,统一安排部署了外业调查路线和调查时间。②调查人员到达每个调查单元中心位置之后开始调查,由填表人员记录调查表相关信息,严格要求调查单元信息与风蚀野外调查表数据完全对应,且填报数据完整齐全。③在野外拍摄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照片时,严格要求垂直投影拍摄,无物体和人员阴影,并能清晰地显示25cm×25cm视场范围内的地表状况及钢卷的刻度,照片分辨率都在1280×960以上,并清晰显示出拍摄日期。④外业调查结束后,在复核人员和审查人员对填表数据现场复核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复核和审查,确保调查数据准确无误,然后及时将数据导入计算机。⑤当上级普查组来核查时,水土保持专业普查人员携带所有调查工具,能准确无误地把核查人员带到野外调查现场,并且与GPS上的定位一致。对于核查组提出的基本情况、地表粗糙度、地表覆被状况和照片等情况一一做出了准确回答,得到了上级核查组的肯定。

2 克服天气炎热的困难,保质保量完成水蚀调查

按照国家水利普查办的统一部署,7月至9月是水土保持水蚀野外调查的时间,全市共有357个水蚀野外调查单元,占河北省1263个调查单元的四分之一,在风蚀调查的基础上,各县积极准备保质保量完成调查。①各县派出熟悉水保工作的专业技术骨干积极参加省级水土保持水蚀野外调查培训,认真学习水蚀调查的技术规范和相关指导,领取相关调查底图和调查表。为了更好地做好野外调查工作,各县水普办都非常重视,配备了专用车辆和调查所需要的设备,积极开展水蚀野外调查工作。②各县区水保普查人员在调查之前认真研究野外调查单元底图,对所涉及到的乡镇具置进行详细的划分,对无法到达的单元提前与相关的乡镇进行了解,并及时将情况上报上级水普办。③在历经三个月的艰辛工作中,普查人员克服调查单元地处深山老区、山高路远、布满荆棘等不利因素,携带普查所用工具,在现场利用GPS对每一个调查单元进行多次选点定位,用红笔勾画调查单元底图,并拍摄标示照片、地块照片、宏观远景照片和水土保持措施照片,现场填写P502水蚀调查表,在室内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清绘,于9月底完成了357个调查单元全部调查。④按照国普办质量审核要求,各县区对调查成果采取普查员自查、普查指导员复查、普查机构复核的步骤一一进行了审查,对调查中存在的疏漏进行了改正。⑤国普办和省水普办对张家口市的水土保持水蚀调查工作高度重视,曾两次专门到我市的相关县区进行指导。携带相关调查设备深入野外调查点并查看内业资料整理情况,对我市的水土保持水蚀野外调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

3 收集资料,认真做好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做好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是科学、真实获取水土保持数据的重要保障,是成功做好水土保持普查的保证。整个措施普查工作分为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审核和数据汇总四个工作环节,其中数据审核即质量控制,是最重要的环节,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各阶段、各环节。①各县区高度重视,相继成立了由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组成的水土保持措施普查领导小组,认真查阅各年年鉴、统计资料、调查资料及工程设计和验收资料等相关资料。并把各种数据发放到乡(镇)或村收集相关资料。②乡(镇)村级普查员收集各项措施原始资料,并进行相应的调查、核实、丈量各项措施,核准后形成第一手资料,填写普查措施表,签字盖章,并上报县级普查机构。③各县区普查机构召开成员单位专家座谈会,对各种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实际选取最有代表性、最科学、最合理的数据进行填报,写清数据来源和出处,并填写专家评审意见上报市普查办。④市级普查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召集水土保持技术骨干对辖区内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情况进行审查和汇总,撰写相关的文字材料,上报省水普办。⑤国普办和省水普办根据各市县上报的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数据情况录入相关系统,并对相关市县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纠正。

4 结语

水利普查-水土保持调查是整个普查中重要一部分,切实搞好调查工作对于重大水土保持工程和相关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一个详细的统计,对今后编制新的水土保持规划和进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上图为国普办专家对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水保普查情况进行审核

参考文献:

审查调查措施篇10

一、批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未予明确规定

在此次的修正案中,在技术侦查措施一章中,对需要采取措施的时候,都规定为“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可修正案到此止步了,此章中并未规定采取措施的核心问题,即何为严格批准手续。现实情况显示,在修正案未通过之前,技术侦查权主要由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来行使,在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及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虽也规定“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但在需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实际的做法是由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自行审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此次的修正案规定的公安机关与检察院亦会同时陷入同样的陷阱,即以自己的标准为终极标准来判断法律是否合理,是否值得去遵守。比较域外采取技术侦查的相关规定,美国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司法审查机制对技术侦查权进行规制,在司法审查机制中,向法官提出申请,由法官签发令状,法官享有更多的侦查监督权;在法国分三步走来完成侦查过程,即“初步侦查、现行重罪或现行轻罪的侦查和正式侦查”。[1]在检察官的监督、指挥下,由司法警察主要负责初步侦查和现行重罪或者现行轻罪侦查的进行;正式侦查(预审)则由预审法官负责,正式侦查作为初步侦查和现行重罪或现行轻罪侦查的继续,司法警察可以在预审法官指令下进行正式侦查。

二、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缺乏监督制约环节

修正案中对批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程序未予明确规定,必然会引起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缺乏监督制约的问题。如前文所论文的那样,现行的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实际做法是使用机关的自行审批。此次修法新增的技术侦查措施的适用与启动,仍然沿用传统的“内部审批”模式,缺乏中立第三方的介入、审查,会造成外部监督的缺乏。这使得修法后刑事侦讯的 “两方组合”呈现出行政型程序特征[2]。在这种行政型程序结构中,侦讯者的权力因为缺乏牵制而过强、过大,凌架于应讯者之上,而应讯者则因为缺乏中立的监督而面临权利被侵犯的局面。或许可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审批和执行程序,试图用内部监督克服此缺点,但是侦查机关审批、执行权利的扩大化并非单靠内部监督能解决的,故侦查机关滥用权力也成为一种必然,应讯者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和救济也不可避免。

三、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条件过于笼统单一

在修正案第一百四十八规定了在几种性质的犯罪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笔者认为,规定的几种性质的犯罪划分的标准为“重罪”,即符合“重罪”原则,此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但过于讨论“重罪”是抽象的,在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根据刑法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知晓重罪与否应与三年为分界线,轻罪的最高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些学者主张的是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其重罪与否的标准应与五年为分界线。故,因对重罪的标准不一致,导致在出现重罪与否的案件要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时就陷入了僵局,加上现行的审批制度,其最终重罪与否依然还是自行决定。与此同时,使用技术侦查措施的条件过于单一还表现为,采取措施并未考量案件的难易程度,在遇到修正案所规定的案件时,容易造成“一刀切”。

四、“必要时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进行核实”的问题

该条规定在如果使用该证据可能危及特定人员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特定人员真实身份等保护措施,必要时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根据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既然在刑诉法新增技术侦查一章中已经赋予技术侦查措施所获取材料的证据资格,就应当遵循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辩护人对采取技术侦查获取的证据材料在审查以及进入法院程序时对其进行查阅、复制、摘抄此类证据并在法庭审判中有进行质证的权利。当然为了保护特定人员或防止侦查秘密的泄露,应当对此类材料做特殊的处理。但在刑诉法中规定“必要时由审判人员在庭外对证据进行核实”似乎与被告人和辩护人对此类证据的知情权和质证权相冲突,是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一种限制。纵然相信法官会公平公正的对所获取的材料进行审查,但要知道,刑事诉讼所涉及的是被告人切身的利益,涉及到其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甚至生命权的剥夺,此条规定将被告人对此类证据的知情权给以排除,无从得知此类证据(往往是决定被告人命运的关键性证据),从而可能导致对判决的不服,对司法权威失去信心,更会使其对司法公正产生质疑,对判决的服判性可想而知。因此,为了保障被告人的知情权,在对应当保密的部分进行必要处理后将此类证据提供给被告人,让其进行核对并发表意见。

五、技术侦查的内涵问题

学界关于技术侦查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侦查是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各种侦查手段的总称。不仅包括电子监听、电子监控等技术侦查手段,也包括在一般侦查中存在技术运用的侦查手段。在与秘密侦查的关系上,认为两者是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3]第二种观点同《国家安全法》与《人民警察法》对技术侦查的概念界定,认为技术侦查指侦查机关为了侦查犯罪而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包括电子侦听、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录像、秘密获取某些物证、邮件检查等秘密的专门技术手段,强调其特殊性,实质系狭义上的技术侦查。[4]第三种观点认为秘密侦查分为三种:技术类侦查措施、诱惑类侦查措施、派遣秘密调查人员类侦查措施,并主张技术侦查是秘密侦查措施的一种。[5]

从有关“技术侦查”的5个条文内容可以看出,立法者把秘密侦查措施和技术侦查措施作为两种不同的侦查措施加以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