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感想十篇

时间:2023-06-05 17:59:07

股票投资感想

股票投资感想篇1

白羊座:比较适合做短线,刚开始做股票时可能会有好运,但做长期投资,缺少耐性的白羊还是少碰为好,一旦被套就要抓狂了。

金牛座:非常适合做股票投资,格雷厄姆便是这个星座的。土象的你沉稳有耐性,代表财富的守护星金星也会给你带来好运,长短线都适宜。你是惟一几个不会因为股市的上下起伏而影响自己的星座之一。

双子座:你是非常聪明的风象星座,但不适合做股票。短期高科技类的股票兴许可以为你带来一丝幸运,但你天生摇摆不定的个性,是投资股票的大忌。

巨蟹座:你有土象星座没有的敏感,但是缺乏安全感的你往往宁愿把钱存银行或者买基金,而不愿意尝试风险。所以,股票投资仅占巨蟹理财的很小一部分。

狮子座:你的性子很急,与白羊相当。闷头安安静静研究股票,不是狮子座的你能够适应的。财在你的眼里远没有名来的重要,你更喜欢做政客,而不是投资客。

处女座:很适合做股票投资的一个星座,巴菲特就是这个星座的。有代表智能的水星守护加上精算师一般的头脑,耐性又极佳,头脑灵活、情绪稳定,巴菲特提出的“长线持有”,相信将来会在你身上得到印证。

天秤座:慵懒优雅的天秤座,更喜欢想象,而不是埋头与各种数据图表打交道。爱打听各种消息、耳根子软是你的弱点,客易造成投资失误。

天蝎座:代表重生的星座,即使失败,也可以重新站起来。你的感觉敏锐,但与金牛、处女等土象星座相比有时稍显性急。只要培养耐性,你也是很适合做股票的。

射手座:你最好不要碰股票这类风险投资。粗心大意的射手座,耐心不佳外加容易冲动,还是安心做些别的事情好了。

摩羯座:你的忍耐力、心理素质极佳,只是因为由代表困难挫折的土星守护,所以就不那么走运。而在股市里,实力、头脑和运气,是一样都不能缺的。但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你,往往会有很大的成就。你的占有欲极强,是最喜欢玩收购之类游戏的星座。

股票投资感想篇2

[关键词] 中小投资者 心理偏差 投资行为 影响

中国股票市场经历21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投资的重要渠道。有人在股市里获得巨额财富,有人在股市里倾家荡产;股市是一个制造神话的地方,也是一个制造悲剧的地方;股市给人以希望,也给人以绝望。在我国股票市场,以中小投资者为主力,个人投资者账户占 99.97%,其中小户和散户占 88.08%。他们资金量较小,知识经验相对贫乏,信息来源途径单一、不正规且掌握比较滞后,对政策的把握不够精准,抗风险能力差,等,在股票买卖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差。这些由个体认知、情绪、态度、动机、意志等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对其投资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容易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和非理性决策,出现一些非理,因此有人说“炒股玩的是博弈,心理的博弈”。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存在,从小处讲影响到个人投资成功与否,从大处讲影响到整个股市健康发展。在中小股民身上存在种种心理偏差,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一、过度自信导致轻率入市与过度交易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难度大的任务时会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任务难度越大,越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做出某种决策的时间越短,对该决策的自信心就越大。在投资市场,产品价格的预测是一个难题,尤其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大量信息做出判断,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更容易过度自信。

投身股市的人都相信自己可以在股市里赚到钱、赚到大钱。虽然他们也知道“入市需谨慎,投资有风险”,也听到股市中赚钱的只有少数人,但坚信自己就是“少数人”,这种心理状态会让他们有意无意过滤损害他们自信的信息,关注那些能增强他们信心的信息。看到或听到身边有人在股市里快速赚了钱、发了财,心里盘算一下,感觉自己的学识、才能、智商等都要比对方更胜一筹,入股市也一定可以赚到大把银子,出现高估自己赚钱概率、低估自己投资风险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一些人轻率入市。2006年1月到2007年5月是中国股市大牛市时期,股指疯涨,由1161点飚升到4208点(有人形容这是一个闭上眼睛,用纸团扔到哪只股,买下它都可以赚钱的时期),在同一时间内新开户数量为2856.02万, 1400万人蜂拥入市。这其中有的是对股市有些研究,虽然觉得股价较高,泡沫成份多,但相信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最后一手,觉得是入市的一个好时机;也有许多对股市不了解、没有投资基本知识与经验的人,他们看到红红火火的投资市场,搞不清楚股市这潭水的深浅,也忍不住加入进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没过多久,股市由“牛”变“熊”,当看到自己帐户上的金额激剧缩水,他们更急于证明自己,频繁交易、过度交易,急卖急买,一只股票捂不到三五天就觉得不稳――怕跌;看到其它股票涨得好,追高换股;买到手的高价股转瞬间开始狂泄,卖出的股票又红火起来,时时踏空;不论上涨还是下跌,他们不愿放弃任何操作机会,仓位一直处在高位。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新股民来说,无知者无畏,他们更容易过度自信。总恨自己手中资金太少,同时手握多只股票,总是这山望得那山高,总是看到比自己手中涨得快的股票,喜新厌旧。事实证明股票换手过快,增加了交易成本,收益率反而较低。

二、贪婪恐惧心理丧失理智难挣钱

华尔街有句经久名言,贪婪与恐慌推动了市场。贪婪与恐惧是投资人最大的心理弱点,它们会严重扭曲投资者对现实的了解,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平日里难以做出的决定或行为。一些操纵股价的机构正是利用中小投资者这一心理弱点,设计一个个陷井,致使投资人在投资行为上屡犯错误、中了庄家之计。

贪婪是新股民身上常见的一种特征。贪婪使许多股民失去理智,失去科学的判断力,不知不觉中踏入险境。买也贪婪,卖也贪婪;涨了还想涨、跌了还想跌;总幻想在最高位抛出手中的股票,在最低位购买看好的股票。贪婪的结果不是踏空就是套牢,在应该进场的时候反而割肉出场,在应该出场的时候反而追高买入而深套其中,成了山顶站岗人。从希望开始,由于贪婪到失败结束。某股民今年2月9日12.38元买入新民科技,随后8个交易日,新民科技股价涨到16. 7元,涨幅达35%以上。朋友劝他出仓,持续的涨幅使其处于狂热状态,失去理智及应有的判断,相信分析师几个月内目标价值到27元,就是不出仓。3月3日,该股开始回调,他仍盲目乐观,认为回调一下更会猛涨。结果,该股一路下跌。跌十个点,不愿走;跌深点,又贪涨回;跌惨了,又贪翻本。苦守了几个月,错失了出仓的大好良机,直到6月22日,该股跌至10.53元,亏怕了,终于亏不住,斩仓出局。此君投资目标订得过高,“想赚足最后一块钱” ,致富的欲望过于急切,贪婪使之忘却了风险,难以做到见好就收,原本可以赚到的反倒是亏了。

恐慌是投资者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在老股民身上表现更为显著,它会影响到进一步的股市投资行为,加剧人们的盲目与冲动,在不适当的时机抛出买进,丧失大发赚钱的机会。今年4月19日始,沪深两市A股跌风突至,不少股民对这场大风暴的来临毫无心理准备。每天股市开盘,荧屏闪烁,股市似过山车,跌了再跌,成千上万的股民惊魂未定。惶恐不安者有之,大哭所失者有之,强作镇定者有之,跳楼自杀者也不乏其人。恐慌心理还会蔓延,持股者见大盘不断下跌,谈“股”色变,风声鹤唳,纷纷“多翻空”加入杀跌行列,个股一泻千里,割肉的股民越来越多了,有人亏怕了,发誓从此不再涉足股市。中小散户投资者容易出现股市好的时候盲目乐观,股市不好的时候盲目悲观的心理特点,乐观与悲观容易影响人的判断与操作。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当大家都在杀跌的时候,或许就是机会的来临,好好研究股市,选中一只业绩好的股票或正在启动的股票,在大家纷纷逃离市场、股价低的时候买了它,拥有一段时间,是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的。

三、心理害人害己害市场

股市绝不是,而一些股民却误认为中国股市就是投机,抱着这种心态入市的人并不看重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而是带有一种浓厚的投机行为,总是梦想一夜发财,恨不得手中的股票一下子就涨几倍、数十倍,制造创富神话,因此他们特别偏好于短线操作。在这种心理引领下,他们的投资行为胆大妄为,用吃饭钱、养命钱投资股市。当他们在股市上稍有获利后,便利令智昏,像赌徒一样,频频加注。有了钱便买股,发了工资就进了股市,有的卖房卖车,有的借贷融资,不顾风险投入股市,“赌对一把赚,赌错一把算”。投资个股不考虑基本面是否具有爆发性、成长性,不考虑政策是否支持其发展,不考虑国内国外经济货币环境,一味追求趋势,追涨杀跌。当他们失利后,输红了眼,不惜背水一战,孤注一掷。俗话说的好,十赌九输,用心理去炒股,对股民本人贻害无穷。南京股民方某用银行卡套现炒股,幻想在短时间内能大发一下,事以愿为,亏空25万元,银行催缴还款,方某整日心神恐慌,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最后选择跳楼自杀。用心理去炒股,对股市也是十分有害的。心理推高市场,泡沫成分增大,透支未来业迹,给市场带来巨大风险。

四、成瘾心理影响工作生活与健康

由于股市的刺激效应,不少股民出现炒股成瘾的症状。具有炒股成瘾的人往往想方设法弄到钱来炒股,不顾风险投入股市。与股市有关的事务占据其绝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成了其生活的重心。上班时间偷偷看大盘走势,查看信息,闭市下班后到股吧里“潜水”,无节制地在网上阅股评、查评级、看信息、寻主力资金流向趋势;股市一开盘就相当的兴奋,不能看盘则“股瘾”难耐,不盯着大盘心不安,一天看不到股市信息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遇到炒股的人话特别多,聊得特别投机,和不炒股的人在一起觉得没话题。心系股市,什么事不愿做,什么事也都干不成。将精力和工作时间都投入炒股,丧失工作兴趣,缺乏工作成就感。

沉湎于股市的人也容易导致身体机能、情绪上的变化。近2个多月,股市的“跌跌不休”,股民疲倦和烦躁更为显著。《中国城市“股民”健康状况报告》,近三成的网络股民每天持续在电脑前工作及炒股的时间为5至8小时,超两成股民甚至达到了8至12小时,有接近一半的人(49.5%)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由于长时间盯着屏幕,运动量过少,眼睛干涩疲劳,头晕脑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下降;绝大部分时间面对机器,与人缺乏交流,生活简单随便,变得自我中心,烦躁更感疲倦,以至生理紊乱、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出现种种心身症状。

五、盲从心理导致被动买卖加剧

该买什么、什么时候买,该卖什么、什么时候卖,有些人缺乏自己应有的判断,喜欢听从他人的意见建议,尤其是那些自诩有内幕、有经验的人。跟风、追涨杀跌,具有较强的盲从性,都是一种被动行为。造成盲从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在购买股票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查找相关信息,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综合以识别其真假,投资者感觉自己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精力有限,相信证券师或投资机构掌握更多的内幕信息等,对证券师或投资机构推荐的股票不管是否熟悉、成长性如何一味地照单购买。二是从众心理造成的。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判断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个人去接受这种判断,以免被排除在群体之外,这就是从众心理。在股票买卖过程中,从众心理随处可见,股价越涨,风险越高,股民却愈有信心;股价越跌,风险越小,一般的投资者却越来越担心。也有人原本做了深入的研究,决定投资某只股票,但当受到群体意识的压力,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听信他人意见而陷入迷惑甚至贸然改主意,或多或少地产生从众心理[5]。巴菲特不买“不了解的股票”,而一般的投资者买的股票大多是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对自己了解的倒是由于看到了其中不少的负面消息而舍去。研究表明对所投资的企业越了解,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6]。盲目投资、盲目跟风会降低投资效益。

股市像“过山车”,心理也历经“过山车”。 股民的心理和操作行为,决定其对股票买卖判断、成败、盈亏。炒股想挣钱,必须把心态调节好,克服人性弱点,涨跌看淡点。

参考方献:

[1]黄中南.我国权证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分析[J]. 特区经济,2011, (03) :112-113

[2]徐韫帆,陈玲,王清流.投资者过度自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J].新金融,2008,(04):42-44.

[3]尹海员,李忠民.我国新股民过度自信现象及其效应研究[J].西部商学评论,2008,(02),79-88.

[4]唐现杰,任松涛.投资者行为偏差及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6,(0)4:149-152.

股票投资感想篇3

对任何问题和事物都可以用仰视、平视或者俯视的角度或者眼光去观察它们,至于具体以哪种角度去看,基本是取决于人的思想高度。仰视的角度是看不清楚事情全貌的,这样经常会被一些东西蒙蔽了自己的眼睛,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平视的角度也是很难看清楚事情本质的,因为平视的时候当事人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所以会导致看得不够深入;唯独以一种俯视的角度去看问题,当事人自己才能置之事外,把问题或者事情的本质给探究清楚。

本篇笔者想离开股市的技术面、基本面、政策面等方面,泛泛谈谈投资中人的心态、思想以及思考的行为方式。

投资本质上是最需要理性的,理性的根源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做投资就是学思考。做投资如果只停留在技术面、基本面、政策面等表层上,那到了一定高度后就很难提升了,脱离这些表层的东西,投资的更高层次应该是哲学层面的思考。一旦哲学层面思考出来的理论基本上可以用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方面,可以解释人类的所有活动,或者说是生物界的所有活动。

做投资忌讳机械地“拿来”主义,机械地照搬他人的理论和观点这是非常可怕的,结果会搞成四不像。学会思考才能学会投资,用拿来主义的心态去拷贝他人的思想永远都进步不了,更不要想有超越。

需求导向理论

只用两个字“需求”几乎就可以概括生物界的任何行为活动。任何人做出任何一个举动,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是出于满足某一方的某种“需求”、“目的”、“想法”或者“渴望”。不管是人类日常的人际交往、商业行为或者隋感交流等等任何行为活动也都是出于同上一样的推动力。站在更高的视角完全可以把“目的”、“想法”或者“渴望”用“需求”来替代,这样分析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这就是笔者自己定义的“需求导向理论”。

有些人平时总喜欢在一群朋友中夸夸奇谈,做出这样行为的人可能是出于满足他自身的几种“需求”:一有可能是炫耀他的口才好;二有可能是炫耀他见多识广;三有可能是炫耀他有主见;四有可能是炫耀他比别人聪明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是出于满足当事人当时不同的“需求”。

“需求导向理论”用在商业上同样可以如鱼得水。任何的商业行为只要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它就有价值,价值的大小取决于需求的多少和满足需求的程度。当当网满足了人们能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书的需求,京东商城满足了人们能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数码设备的需求,携程网满足了提高人们出行预定酒店和机票效率的需求等等。很多新型的商业模式都是在满足人类传统需求的基础上,让人们能以更低廉的付出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些商业模式才能成功。

商业行为中要特别注意的方面就是“客户体验”,如果商家的各种服务都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那该商家肯定宾客盈门。“海底捞”火锅为什么会火爆,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该商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客户需求”。讲个细节大家应该都有感受,一般在餐馆吃饭如果遇到客人爆满的时候,想叫店家换双筷子如果没叫个两三次,服务员是听不到的,而在“海底捞”火锅,客户只要一抬手示意服务员就会立刻上前服务,这只是其中一个细微的区别,但是正是这个细微的不同,让客人感觉到该商家的服务周到。

用“需求导向理论”也可以剖析情亲、友情、爱情等人类的情感意识,这就靠读者朋友们自己去领悟和体会了,笔者在此不想去点破情感方面的“需要导向”应用,也不忍心去举例剖析人类情感意识方面的需求;因为笔者自己私下多次分析后,自己后背都凉了,感到“需求导向理论”太强大了同时也太可怕了,所以笔者觉得在情感方面自己宁可做个感性的人或者说做个“大傻帽”。总之不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要用“需求导向理论”去分析情感意识形态,否则会觉得生活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情感方面还是乐观、豁达、感性一些会比较好。

绕了一圈回到股票投资本身,人为什么要买卖股票,主要的“需求”应该都是为了资产增值(除了一些老人家是排除寂寞或者活动脑筋以免得老年痴呆症)。那从大的方面看,只要不利于投资增值的行为都不应该有,所有的行为都应该最好是有利于投资增值的。在不断学习投资的过程就是鉴别哪些行为是有利于投资增值的和哪些行为是不利于投资增值的总和。最后的结果就是最大限度(永远不可能全部)的使自身的投资行为都有利于投资增值,这样也就达到了最初的“需求”――买卖股票是为了让自己的资产增值。

关于笔者的“需求导向理论”写一本书都说不完,该理论存在于人类行为活动的任何时刻和任何方面,很多地方笔者只能点到为止,否则讲得太入骨了,很多人在情感上都接受不了,有悟性的朋友应该可以领略其中的一二。做投资有很多忌讳

股票投资感想篇4

他可以每天到超市买菜,

他可以拿着一本牛津辞典

陪伴病中的父亲,

他可以在声名鹊起后

在父亲的膝前尽孝,

他可以暴着青筋喊出:

“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他称自己为:

“我只是很普通的演员。”

他常像个孩子般地微笑,他可以每天到超市买菜,他可以拿着一本牛津辞典陪伴病中的父亲,他可以在声名鹊起后在父亲的膝前尽孝,他可以暴着青筋喊出:“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他称自己为:“我只是很普通的演员。”以下文字是他博客里的自我介绍:

喻恩泰,身高约1.75米,目测玉树临风,瘦而不弱。品貌端正,性情温和。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生活朴素,很少买新衣服。在家经常帮着做家务。在外和朋友吃饭老抢着付款。有的朋友评价他天真、单纯,有的朋友说他有点闷、不善言辞,有的朋友说他幽默、和气、随意、没有架子、讲义气,颇具当代杰出青年候选人的风采。

如果你仔细观看喻恩泰在《武林外传》中的演出,其实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敬业。从一个细节就可看出他演戏时的投入――当镜头在主拍其他演员时,他的表情仍配合得很卖力,并不因为不在拍他而放松。我们相信他演戏时的专注一定就像《喜剧之王》中周星星演的尹天仇,只要导演没喊停,即使被一大帮人打也不会抱怨半句。

“秀才”其实是“股神”

在《武林外传》中唯唯诺诺的“秀才”,到了股市却成了胆大心细的“勇士”。自从2006年拍完电影《大话股神》,喻恩泰说自己只专心致志干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回学校读博士。另一件是一脚踏入股海。

“我是在1500点的时候入市的,当时电影刚拍完。股市也刚刚从影片开拍时的1000点升到这个位置,关机饭的时候大家说好了都要入市,我凑个热闹就参与了。”本来是误打误撞进入股市的喻恩泰,没想到却从此深陷股海不能自拔。他笑称,自己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的大牛市中获利不少,在股市赚的钱比他拍戏挣的收入还要多。

在股市收益颇丰,当我们把“资深股民”的称号送给“秀才”时,“秀才”连忙用“武林外传腔”说:“哪里哪里。我不过是股市中的一个小票友,资历还浅还浅。”不过,和任何一个深陷股海的股民一样,谈起股经,喻恩泰滔滔不绝:“其实我觉得,股票很简单,就是低价的时候买进,挣到钱的时候就赶紧抛掉套现。大家都在追涨的时候你要谨慎,熊市大家都在害怕的时候,你就可以多点勇气,胆子大一点。”

尽管被圈内好友爆料说最近股票套牢,但喻恩泰却极力反驳说:“没有啊,熊市也可以赚钱啊。我前两天才给别人推荐某某股票,果不其然大盘都在跌,这个股票还在涨,都涨70%了,股值创了新高。”问喻恩泰,究竟是凭什么选择股票的时候,“秀才”又开始大秀股经:“其实你要看看哪只股票涨幅不够,还有上涨的空间,当然具体要考察很多条件。”

其实喻恩泰只是个买股新手,但他绝对是胆子最大、热情最高的。当我们问他把多少资金放在股市比较合理时,喻恩泰说:“我想,对一般人来说把三分之一的资金放在股市比较合理吧。”不过话虽这样说,喻恩泰最早的时候几乎把全部身家都押在了股市上,“大概有几百万元吧,不过像我们演员的话,收入方面的压力比较小,大不了再回去拍电影、电视。”

喻恩泰也跟记者讲述了自己在股票涨跌时经历的心理波动。他告诉记者,有段时间他的财富一天增长几十万,把自己都吓坏了,“你想象一下,一个普通收入者的财富突然每天涨几十万,连续一个月,那会是什么感觉?”喻恩泰称,在股票狂涨的那段时间里,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暴涨。于是他开始恐慌:钱是不是不值钱了?物价是不是要飞涨?这个世界是不是不正常了?“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一种虚幻的财富妄想症和不安全感。”但是理性分析之后,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正常的,“经历了几次大跌之后,才发现毕竟在股市中赚到钱的人还是少数。”

“秀才”的股经

喻恩泰说自己并不是因为要接戏才对股票感兴趣。他看了《大话股神》的剧本觉得不错,又不耽误上学就接了,大约是在戏拍完的时候才进入股市的。

“在2006年拍《大话股神》之前,我对股票市场这个概念没有好感,因为身边有太多让我激起同情心的例子,长辈们收入不高,可是据我的了解,把他们和周围的同事、朋友都算上,似乎每家每户都有一笔钱套在股市里,很多家庭平时节俭自律,几毛钱的可乐罐都舍不得扔。但谈到股市里套牢的那几万块钱,竟都出奇地坦荡,捂着呗,总有出头的日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时候被套牢的人太多了。大众化麻痹了人们的痛感。”

喻恩泰继续说:“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一直聊股市,总是预感一波浪潮即将到来,尤其在低谷之后人们更加期盼美好的未来,正好电影结束我不再接影视剧了。2006年9月。我回到学校读书,市场上从此又多了―个散户。”

那么,喻恩泰的炒股原则有哪些呢?他总结说,一是反向原则,当别人恐惧的时候自己要有信心,别人贪婪的时候,要提醒自己恐惧,要看到股票下跌是个很好的机会,这时候很有可能买到平时看好却买不到的股票:第二个原则是选择牛市进入;第三是选择业绩好的股票。

谈及如何判断股票业绩好坏。喻恩泰说,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相信股评家或是身边的朋友,他们给的消息可能是套子。他目前很看好保险类的股票。它们可能会涨得很慢,但一直都在涨。

炒股也让喻恩泰的心态更健康了。他说自己懂得了人生是起起落落、要看长远的道理。他不在乎跌还是涨。因为他基本不看盘,他在用自己百分之一的头脑和千分之一的精力在炒股。他很清楚自己的主业是什么。

如果赚了很多钱,喻恩泰打算去做公益。他说自己不是个奢侈的人,学生时代赚的第一笔4位数的收入就拿出一半捐给了希望工程,当时他还是个穷小子。如果他将来有很多钱,会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

喻恩泰爆料:明星们这样炒股

2006年12月份,在从西安回北京的飞机上,我和黄磊聊到了各自的投资经历,得知他从未炒股,说完彼此的理想之后,我突然决绝地告诉他股市一定会大好,当时我好像运用了些气场,大致说了类似这样的话,尊重自己的财富就是尊重自己,积极地规划起来。人生的意义将会更有效地放大,炒股吧,股市里即将挣到的那些巨款可别乱花,我们要将这种福报回馈社会,黄老师这时候很细心地点了一下头,补充说,对,这些钱要珍惜,或者还可以拍个电影,不用看脸色,保持纯粹的艺术追求。

接下来几个月,我和黄老师平常的聊天中就多了一个话题,经常是我们俩津津乐道,何炅、谢娜、袁泉在旁边觉得如堕五里雾中,每当社会上传言股市见顶,担心大盘

可能有风险的时候,我们总会拿身边的这几位好友出来说事儿,他们不是还没买股票吗?股市远远没有到头呢。

语言有感染力,有一天谢娜决定买股票了,我告诉她我买了什么股,什么价位可以出,我再三强调了股市的风险性,指出在哪几种情况下这只股票会跌,娜娜这次没有再犹豫,当即建仓,第二天,那些情况都发生了,我们经历了“五三0”。

那几天我和黄磊只要一见面,都会做沮丧状捂住脸,然后齐声清唱一句:眼泪不是为你而流,是为股市而流,这样我们唱了5天。娜娜第五个跌停时将手里股票抛了,然后大盘开始回暖首次见红。此后,娜娜似乎买什么跌什么,抛什么涨什么。

一天在化妆间,黄老师正在抱怨,万科这么稳的股票怎么今天也在跌?在众人当中他渐渐地把目光集中到了娜娜身上。娜娜此时有些局促,真诚地解释她没买万科。不要什么股票跌都赖在无辜的她身上,黄老师没有深究,放过了她。一会儿,娜娜把我拉到一边,叫我千万保密,她的确买了万科,现在暂时被套,问我要不要出,我说先拿着吧。同时希望她以后能帮帮我们的忙,别我们买什么她就跟着买,会出事的,心理上容易产生阴影。

过几天万科涨疯了,黄老师面色红润。我突然意识到娜娜那边兴许是有了什么动作,我问她,是不是把万科出了。娜娜一脸惊讶,你怎么知道我割肉了,前面还不好意思说呢。

明星炒股有时候风险更大

1、选择基金规避风险

2006和2007年股市行情不错,很多人都像“吕秀才”一样,把手里大把的现金投入到了股市当中,但这只迈出了第一步。目前,投资股票获利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股票价差收益;二就是股息分红。所以如果您选择了短线投资,身边一定要留些备用金,毕竟老百姓和演员的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对于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投资理财产品,专业理财师普遍认为,在日渐成熟的中国金融市场,如果你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跟踪股票,尤其是拍戏繁忙的演艺明星们,进入股市有时候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明星们最好还是选择一些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因为开放式基金属于长期投资工具,风险较股票小得多。

在证券投资中,即使是专家也无法保证自己所购买的股票全部赚钱。个人投资者资金有限只能购买几只股票,上涨的话会赚个盆满钵满,下跌的话则会损失惨重。而基金却可以凭借集中的巨额资金分散投资于多种证券,实现资产组合多样化,使每个投资者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变小。

基金投资可以随时变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收回自己的投资。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让基金经理们集体对中国的股市持乐观态度,未来的二三十年将是投资者积累财富的黄金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基民收益明天会更好。

2、投连险适合高收入人群

另外,2008年投资投连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投连产品特别适用收入较高。愿意承担高风险、具有理性投资理念的消费者。

股票投资感想篇5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股票市场投资行为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强烈的投机性质。我国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一方面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上市公司会公布相关的数据及财务状况,但个人投资者很难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羊群效应”。国外的金融研究及投资领域,行为金融学早已被纳入主流金融理论体系,在投资策略的制定中,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也正在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并未正式投入到实践领域的分析,还停留在对其相关理论的引进和学习阶段,但我国股票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中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上的交易数据完整,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很好的判断投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股票市场上价格的形成和投资行为还并不是建立在对任何信息的反映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因此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基于行为金融学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不仅能使行为金融学在国内得到充分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国内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也能维持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Sinha(2015)通过实证分析从信息、投资者心理基础以及投资者的偏好等因素来分析了影响股价变动的原因。Shabarisha(2015)通过实证分析,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启发式偏差和投资者的偏见在投资中的作用。Sayed(2014)通过实证分析,对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投资时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苏政豪(2016)通过实证分析对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处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从三种对象的股票投资决策的处置效应中,得出了投资年限高的投资者,要比投资年限低的投资者,有着更加弱化的处置效应。孙英博、戎姝霖(2016)通过实证分析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股票市场总体波动性的影响较为微弱,机构投资者参与对股票市场波动有微弱的平抑作用。

三、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一)心理学理论

人在认知或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不能完全接受所有信息的,而且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和记忆来对信息进行“存储”,但是人们对于感知是有选择性的,而选择的范畴往往与他们的个人期望有关。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们做出决策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代表性启发,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当人们对某项事情进行评估时,人们会更倾向于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与此类似的事件,根据处理以往事件的模式来对现在的事情进行相同模式的判断,而并不考虑其概率。小数定律及赌徒谬误便是典型例子。

2.可得性启发,是指人们更倾向于根据回忆相关信息的容易程度来对事件做出推断,因此人们在做出决策之前的第一个想法,很可能是映像最深刻的那一个。而对于影响可得性启发偏差的因素分别有所接受信息的时效性,事件的新颖性和生动性,情绪一致性,和事件的想象性。

3.锚定与调整,是指人们在进行量的估计时,首先会设置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不断调整,最终达到自己认为的一个理想数据。但在现实中存在两个问题,初始值的设定不准确和锚定值的调整不充分。

(二)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度量目标对个人激励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M=∑V*E来表示,其中M代表激励效用的大小,V代表目标对于个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E代表期望值。对于个人来说,当目标的价值越大,对实现目标的期望越高,这个目标的激励效用就越大。

(三)前景理论

该理论中有两大定律,第一,在人们盈利的时候,往往会更倾向于谨慎地做出下一步决策,并不参与冒险;当人们遭遇损失时,却往往显得冒险行事。第二,对于盈利和损失所带来的感受,人们的感知程度是有差别的,亏损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盈利所获得的快乐。

四、对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设计

调查报告采用了线上+线下的调查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分析我国个人投资者在以下5个心理作用下的具体表现,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对这些表现进行具体解释,为了能增加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对主要类型的问题设计了两个或以上题目,从而减少被调查者可能存在的不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作答。

(二)调差报告的分析

1.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往往體现在人们会高估自己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而低估事实的重要性。而过度自信心理又可以进一步体现在自我归因和证实偏差的心理现象上。通过分析得知,超过60%的个人投资者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投资判断能力,经济环境不佳时,大约50%的投资者则选择减少持有仓位的60%左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性。一半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将亏损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大部分投资者对自己的决策都具有很高的预期。结合这四个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股市上的投资者相对以前能更加合理地进行投资行为,开始逐渐尝试去理性地看待整个股市的运转。

2.后见之明。后见之明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当人们在看待事情发生后的结果时,会认为这个结果比事前预测时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提高自信程度。调查显示,回顾往年股市的波动情况,有80%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当股市大跌时政府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只有6%的人认为政府将不会采取任何措施。这说明事后认为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的投资者远远高于事前能够预测到的人数,也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后见之明”。

3.锚定效应。锚定效应具体表现在人们在对进行对事物判断时,往往会根据所接受信息的第一印象,也就是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者印象深刻的程度。调查发现,在作出决策判断时,有65%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受到了给定值的影响,因此“锚定效应”效果明显。

4.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在股市中表现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情绪上往往会受到同类群体行为的影响。65%的个人投资者是通过他人的分析及建议进行投资行为,有34%的个人投资者是通过自己分析来做出决策,说明我国股市的投资群体逐渐形成了自主投资的理念。

5.政策依赖。政策依赖的具体表现在股市的运行并不是单纯依据市场的自身规律而进行调整运转的,而是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过度干预。有71%的个人投资者认为政府股市暴跌应该出台政策参与救市,有97%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地将相关政策纳入自己决策方案的制定中,说明了中国股市的运转的确受到政府行为的很大影响,其在股市中依然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后发现,我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虽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过度自信及羊群效应现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锚定效应和政策依赖效应较为明显,且产生这些效应的心理因素无法避免,投资者只能通过提升对自己心理意识的认知并加强自身对投资分析的能力来减弱自己认知偏差的程度。

(二)建议

1.对中国股票市场建设与监管的建议。

(1)明确政府在股票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位置。在整个市场中,政府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对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持,而并不是通过股市这一媒介出台政策来调控经济,因此政府目前对市场的调控虽有一定必要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力度和频率。

(2)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我国股市的参与者大部分仍然是中小投资者,属于信息获取群体中的“弱者”,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衡量一个市场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必须不断完善并实施与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制度,约束企业、机构的行为,维护广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非理性投资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高市场运转的效率。

(3)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既能够相互制约又能够相互协调的多层次监管体制,而并不仅仅是由证监会来进行全权管理,从而造成监管的不完备性及单一性。

2.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建议。

(1)投资认知上的建议。投资者应该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认识,在制定决策时,权衡利益和风险,选择自己所能承担风险范围内的投资方案。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不断学习来储备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投资技巧,不断分析以提高自己的把控能力,不断总结以提升自己决策能力。投资者还应该树立起维护自身投资权益的意识,特别是国内的中小投资者。

(2)投资策略上的建议。个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更好的收益,如反向投资策略,对于过去表现较差的股票进行买入行为,而对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进行卖出行为;动量投资策略,在进行交易操作前,对股票的收益和交易量进行值得设定,当股票收益或者股票收益及股票交易量同时满足设定值,那么就对股票买入或者卖出;成本平均策略,按照投资计划,以不同价格分批次对同一种股票进行买进或者买出,来达到对成本进行分摊的效果;时间分散策略,延长投资的期限,随着对某个产品投资期限的延长,市场的风险会逐渐降低,且资产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Paritosh Chandra Sinha.Stocks’ pricing dynamics and behavioral finance:A review[J].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2015(5). 

[2]苏政豪.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处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3]孙英博,戎姝霖.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 

股票投资感想篇6

[关键词]储蓄 保险 股票 房地产 邮票 投资 理财

常言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要受穷”。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仅要创造财富,还要善于打理财富。对于我们工薪家庭更应学会科学理财,相对有限的资金更需要进行精心规划、合理安排。让有限的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让我们的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储蓄

说到家庭理财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把钱存到银行,才感觉踏实,的确储蓄投资是最方便、灵活、安全、风险小的一种投资方式。缺点是收益少、见效慢。九十年代初,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大于10%,爸爸刚毕业,省吃俭用存钱,每月留出生活费,余钱存一年定期,坚持月月存钱,确需用钱叫就花到期的钱,到期不急用的钱接着转存。就这样,爸爸妈妈成家、买家具没用奶奶、姥姥家的钱,全靠自力更生,储蓄高利率帮了大忙。

目前大多数城市家庭一般都有一笔闲置资金,对这部分资金,谁都希望好好利用它,发挥其最大效能。追求财富的最大限度增值,正在成为人们的追求。与此同时,银行已经不是钞票的唯一去处,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式和机会,股票、债券、房地产、邮票等投资市场日益活跃。

二、买保险

谈到家庭理财,保险具有经济补偿的保障作用,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其特点主要表现为:1从投资的动机来看,保险与储蓄一样,都足以现在的闲置资金为将来作准备,达到家庭经济生活的目的。2保险是有众多投保人共同参加的经济互助合作行为,能够使被保险人的危险分散,由大家共同分摊损失。3保险投资的保障作用大、保险范围广。

说起保险,我们家深有感触,爸爸是对新事物敏感,思想超前的人。1994年,听妈妈说,爸爸的同事给他的两个儿子都买了平安人寿保险,爸爸坐不住,开始做妈妈的工作,准备给我买人寿保险,由于妈妈的反对以失败告终。直到2001年10月,爸爸一个同事回老家骑摩托车撞到电线杆上,警察从他的证件中查到工作单位,打电话过来正好爸爸值班,单位立即去人帮助料理后事。爸爸这位同事只给有病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留下了一万元存款和摩托车意外身故保险赔付金一万元,保险对他的家人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爸爸不顾妈妈的反对,终于为全家人都买上了平安保险,后来妈妈私下跟我说,爸爸抱怨她好几次,现在想起来那时买保险优惠多,早投资早受益了。

三、炒股

在所有的投资方式中,股票可以说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方式之一,但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活动。爸爸早在2000年就在证券市场开了户,但一直没有操作,直到2003年,当时大家炒股正热火朝天的时候妈妈终于出动了,买了第一只股票郑州煤电,记得当时不知道买了多少股,反正挣了120元,高兴的我们一家人奢侈了一次,吃了一顿肯德基表示庆贺。2005年前后妈妈又买了医药股、银行股、煤炭股等等,由于妈妈不懂什么股票知识,光凭感觉跟风顺势买,挣了就卖,赔了就先抱着,风风火火折腾了四五年,大约挣了三万元左右。至今妈妈还唠叨石油、石化被套,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

爸爸没有买过股票,喜欢买基金,认为基金比较稳妥、省心。2003年爸爸为妈妈买了一份保本基金,一直没有变化,直到2005年发现有了明显升值,妈妈开始经常去银行买基金,2008年金融危机后基金被套,妈妈不再关注。爸爸从2007年底开始买了3年基金定投,年收益率10%,感觉既能攒钱,又比零存整取收益高得多。

四、买房

俗话说:地生金,房生银。在所有投资行业中,房地产以其利润大,风险小的独特魅力,长期以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投资房地产除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外,最重要的是可以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但房地产也有它的风险性,主要是房地产不能移动、投资数额大、变现困难。

2002年我们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刚要火的时候,爸爸看完《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开始骑着助力车到城里调研,每次回来都拿回好多宣传单,然后一家人讨论房子的地理位置、环境、交通,学校、医院离得远不远等等,当时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买成。后来交了两次定金竟然也没有买成。直到2007年才买了两套本单位房产公司建造的住房。现在一家人回想起来,如果当时咬牙买房的话,早翻几倍了。

五、集邮

谈到邮票,爸爸真是津津乐道,爸爸集邮最开始主要是爱好,后来发现有投资价值。爸爸常跟我们说邮票是“小百科全书”,邮票的历史是人类进程的小小缩影,它有独特的魅力,集艺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增值性于一身。邮票的种类大致分为六类: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小全张与小型张。2003年初爸爸在有经验的集邮同事指导下买了一部分好邮票,2007年又买了《八仙过海》、《青藏铁路》《崂山道士》、《乐山大佛》等多封小型张,年册年年买,现在一直收藏不台得卖,爸爸说在集邮网上有的价格翻了一番。每每空闲的时候,爸爸都会拿出邮票让我和弟弟一起观赏,爸爸一页页的翻,然后一页页给我们讲解,我和弟弟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如果有人和我谈论邮票的话,我还能夸夸其谈一阵呢。爸爸有空闲的时候还会上邮票市场转转,和人家谈论谈论,了解一下市场行情。和当地邮局保持着联系,看看去年的年册到了没,今年的年册什么时候订等等,还定了一份《集邮博览》,以便及时了解更多的信息。

六、结束语

看看我家的投资真是多姿多彩,有苦有乐,不管是投资股票还是房地产,我们家虽收益不大,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家收获快乐不少,让我懂得了从小就要树立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商。

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进行理智的思考和长期的理财规划,并且深知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虽然我们家收入除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外所剩不多,但我相信只要根据家庭的收入进行有效规划,台理支出每一分钱,养成学习投资理财知识的习惯,经常总结投资得失,掌握经济走势,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的眼光,就能够不断提高投资理财收益,就能够用有限的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爱我家,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参考文献

[1]边智群朱澍清主编,《理财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王紫杰《跟富爸爸说再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杨文进何志刚《投资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石赞《成就一生的理财计划》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股票投资感想篇7

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投资股票,其中有专职的兼职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从年龄上讲,有中青年,也有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对股票有各种各样的期望。有些人想发财致富,有些人为了生计,有些人为了买房,还有些人是为补贴儿女,以至孙子,等等。可最近几年,什么都涨,尤其是住房成倍成倍地上涨,而股指和多数股票不仅不涨,还长期下跌,也分不到多少红利,结果很多人的期望都难以实现。

对股票寄予厚望的不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投资者,还有管理层、上市公司和与上市相关的机构投资者。而后者的境况要好很多,对股票的期望一个一个都变成了现实。股市设立的初衷是通过发行股票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资金,为国企解困。随后又为民企解困,促进多元经济的发展。接着为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服务,为振兴各地区的经济服务,为发展文化产业服务等等。短短二十多年,以各种名义大量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我国A股市场的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些年来,股票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利润和税负,同时也造就了成千上万个亿万富翁。只是由于股市长期低迷,继续大规模、高速度地发行股票遇到了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对股票的高期望值也是难以实现的。

对于股票的高期望值,还表现在近期的“维稳”行情上。近期,管理层采取了许多“维稳”措施,很多投资者又抱有很高的期望,以为会有一波大幅反弹行情。实际上,只反弹了不到一百四十点就开始震荡反复,存量资金在调仓换股,场外资金入场并不积极,行情并不像投资者想象的那样好。当然,这波行情还没有结束,由于中国十月制造业PMI升至50.2,人民币连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行情又有了新的变化。不过,冷静想一想,“维稳”行情并不等于大幅上涨,而是保持稳定,或者稳步震荡攀升。如果期望值过高,就会失望,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会影响到股票的操作。

以上几方面给笔者的感悟是,各方面对股票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而降低对股票的期望值,无论对投资者的心态、对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管理层来说,降低对股票的期望值,就是不要只考虑大规模、高速度地发行股票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也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考虑如何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更要考虑如何推动改革和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功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方面广大投资者的呼声很高,已经引起了管理层的重视,特别是近一年来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市场已经在起变化。

股票投资感想篇8

【关键词】股市,羊群效应,投资者,政府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经济学中的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充分,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

一、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不仅是心理学中一个经典效应,也被广泛的用于解释现代金融市场中一些不能为正统理论所解释的问题。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指出:“从事股票投资好比参加选美竞赛,谁的选择结果与全体评选者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能得奖;因此每个参加者都不选他自己认为最美者,而是运用智力,推测一般人认为最美者。”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至,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应,纷纷出逃。

二、股市“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

1. 很多股民缺乏专业的炒股知识,没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跟风成为一种习惯。中国的股票产生不过二十年,众多股民并不清楚股票市场运作的机理。这些股民看似“兢兢业业”,每天热衷于奔波在交易所和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但在他们操持的业务上往往都是颗粒无收。也许他们也曾博览过一些旁门左道的炒股秘籍,或者曾不懈的尝试过一些自认为有效的博弈秘法,但是却很少有人会从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了解股票市场,了解股票价格的决定因素等等,最终还是输给了股市残酷的现实,然后不得已选择了跟风的招数。这样,一旦成功不但有了收益又有了与人炫耀的资本,即使不幸失手,也因为有众多和他同一战线的跟风者而感到安慰。

2. 股民始终难以克服贪婪和恐惧的心理。在股市形势一片大好时,股民普遍都表现出极度膨胀的热情。已经涉足股市的股民纷纷加大资本投入,希望获得更多收益;未曾涉足的则争先恐后的开户,也希望能够分得股市走高的一份好处。在股市形势低迷的时候,股民则是忧心忡忡,热情像股票指数一样从高处急速坠下。已经入市的纷纷出逃,担心自己的投入会受到损失;没有涉足的则是深感畏惧,对自己还没来的及入市感到无比欣慰。回想07年我国股市的红红火火,当沪指冲到4000点以上时,已经有人指出股市市盈率过高,担忧股市泡沫的破裂带来整个股市的大崩盘。当股指迅速蹿升到5000点时,贪婪的股民开始嘲笑那些提出担忧的人们是在杞人忧天。当股市更迅猛的站上6000点后,更多人开始坚信股市站上10000点绝无问题,我国每年超过8%的实体经济增速足以解释市盈率过高的“小问题”。然而是泡沫就终有破裂的时候,当实体经济终于无法支撑股市过快的增速时,股市的崩盘开始了。从最高点下坠的速度远胜过当初股市上扬的速度,在迅速的崩盘中众多股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从众,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甚至直到2000点以下,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仅有15倍左右都不敢再入场。盈利时贪婪,亏损时恐惧这是所有股市中股民的通病,只不过这一真理在中国股市不成熟的股民身上表现的更为透彻。

3. 股市中难免会有一些暗箱操作或是有人恶意的散播错误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引起市场机制的失灵。比如某些基金经理利用职务的便利,进行“老鼠仓”交易,或者某些庄家为了赚取更多价差收益,采用各种手段操纵市场,这些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加剧股民的从众心理,其原因在于人们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得到的就是所谓的“内幕消息”。当然这些类似的行为都是被国家法律所严令禁止的,但在利益面前往往有很多逐利者斗胆触犯刑律。这些反面事例无疑会随着股票市场的日趋成熟而逐渐减少,而基于此类原因产生的羊群效应能否随着机制完善而消亡则有待时间考证。

4. 在股票市场中,从众投资的风险同样也来自一些外界的引导,例如分析师的推荐。

一只很有价值的股票刚被发现时,市场并不会给它充分的价格,这时只有一两位分析师推荐,股价也涨得也不是很多,一旦越来越多的分析师认识到它的价值并开始推荐的时候,股价开始大幅上升了,并在一定阶段飚升,这时所有的分析师都开始推荐了,投资者这时再投资此类热门股票,其超额收益将比较有限。这就是市场的定价,当所有的人都开始关注一只股票的时候,是很难从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获得超额收益的。

三、政府弱化股市“羊群效应”的政策建议

1.加快市场化进程,增强证券市场及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减少非市场性的政府干预。行政政策的干预虽然往往是出于稳定股票市场的目的,然而由于羊群行为的存在,使得政策效果不能尽如人意甚至适得其反。而且政策的效应是暂时的,由其所产生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冲动却是持续的, 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势必要保证证券市场的独立性。

2.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向市场提供及时、充分、准确、廉价的信息。出于信息披露成本和其他利益的考虑,上市公司往往不情愿披露自己的信息或者往往不会完整真实的披露自己的信息,这就需要成熟的法律法规来强制保证证券市场信息的规范披露。除了法律规定外,还可以建立包括相互监督制约在内的严格的公开监督约束机制,使上市公司信息被动披露,更有效地推动信息披露的改进。

3.培养投资者的理性投资理念。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专业指导和培训等方式,向尽可能多的散户投资者传播正确的投资理念和专业的股票知识,促使其从梦想一夜暴富的投机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并且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如果想要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必须保持一种独立和创新的精神,还需要充分了解所投资的资产信息,不应该轻信道听途说的传闻,投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股票投资感想篇9

一场表决会,一场看似乱哄哄,毫无章法的会议,却在中国证券史上写下了一笔。当天计票结果,流通股通过率为61.97%,未能达到参加表决的流通股份的2/3,仅仅少4.76%,方案没有通过。民主的法则是一人一票,证券市场则是一股一票。现在,证监会给予了流通股股东3/2,也就是一倍半的权利。谁也想不到会有这么多的流通股股东会参加投票,谁也想不到流通股股东对股权分置改革会有这么高的积极性。而此前,流通股股东对股东大会根本就没有兴趣。中国股民不是不喜欢民主,不喜欢行使自己的权利,不会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是这种权利被人漠视得太久太久,都成为一种理所当然。

一场表决结束了。但它所显示出的股民的捍卫自己权利的精神给随后的公司以警示,使大股东看到了普通投资者的能力。第二批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后,大股东再也不敢怠慢,纷纷与投资者恳谈,6月23日后几乎每天都有几场投资者交流会,中信证券甚至把交流会开到全国6个城市,如此公关,投资者得到的待遇今非昔比。那些投资规模庞大的基金公司接待日程变得空前紧张,而部分公司的沟通时间难免“撞车”。一时间,车来人往,好不热闹。为对投资人示好,宝钢股份还把自己原定的10股送1.8股的对价方案改成10股送2.2股加权证,也算是未曾与投资者对仗,先做出了谦恭的姿态。

权利面前,投资者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这个市场中一直通行的潜规则。200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会同多家证券公司做的大型问卷调查,在“权利意识”这项,只有50.3%的被调查者知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有知情权。而在“质询与建议权”这项,97%以上的投资者,或者认为行使质询和建议权没有意义,或者不知道如何行使,或者不愿费心费力去行使。可以想见,这样的市场环境,投资坐享公司业绩成长几乎是空谈,因此也就有了如下数字:78.6%的个人投资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为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只有11.7%的个人投资者进入股市是为了获得公司分红的收益。投资决策上,两成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决策时几乎不做什么分析,而是凭自己的感觉随意或盲目地进行投资。在“投资风险意识”这项,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甚至90%以上投资者认为股市投资“风险很大”或“风险较大”,与此同时, 高达45.9%的个人投资者自认为风险承受能力很弱。

股票投资感想篇10

    机会成本概念与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分析    

    在我们引进的经济学概念里,“机会成本”深入人心的程度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活跃于经济学理论学术界,而且深得现实经济生活里各方面的器重,甚至于扩展到了政治体制、法律观念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至于在金融投资、股票、证券行业里,“机会成本”常常与风险概念一并使用,成为投资决策与风险判断的最重要的方面。不谈“机会成本”而言投资者,多半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投资者。

    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它是指在生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一种货物占用资源而不能用于生产另一种货物的价值。换言之,就是当一种资源只能用于生产一种产品时,未被选择的生产产品的价值大小,就是被选择的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如一批钢铁用于生产机床时,它们就不能被用于生产汽车,生产汽车产生的价值便是生产机床的机会成本;同样,当钢铁用于生产汽车时,生产机床产生的价值就是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生产者只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决策上做出选择,择一而须弃另一,择得合适,便是机会成本低下,经济效益好;相反,择得机会成本高者,经济效益就不好。由于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选择定的生产产品的成本,它更大程度上是观念性的。

    无疑,这是一个很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经济学概念,当它从生产领域引入到投资领域后,投资资金便作为资源来看待了。在投资的选择上,择一而不能投另一,便有投资的“机会成本”考虑。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无一不是在投资项目的多方面对比与选择后才完成的,那种被列于选择,而最后又没有投资的项目,自然成为了机会成本的计算主体,在这一主体上投资可能得到的全部的价值收益加上投资价值量,就是被选择定的投资的机会成本。

    当机会成本概念引入投资领域时,相应地,人们对于风险的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投资活动里,人们通常只从投资活动本身计算成本,如投资咨询成本、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成本、投资的生产资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它构成了投资的实际成本。一个投资项目或对象,只有耗费于其上的各种支出才是成本计算范围内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投资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投资后产生的收益,投资成本水平高低则取决于收益的多少,它与投资活动范围以外的项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这种成本概念下的投资风险,也就是投资后可能没有任何收益,而且可能损失投资资本的结果。有了机会成本概念之后,投资者便将风险的范围扩大了,如果投资的项目或对象虽然得到了收益,但没有达到预计的水平,没有达到投资于另一个项目或对象可能产生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说,投资实现的收益水平并没有高于机会成本,这便是投资的不成功,投资没有得到“机会”性收益,投资决策错误,与此相关的投资决策与活动就是风险巨大型的。

    正是这样的投资机会概念和投资风险概念,使得投资者对于投资的考虑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投资者不再简单地将投资的直接收益作为评判投资成本与否的标准,而是将收益与风险和“机会成本”联系分析,对投资的成功要求大大提高了。相应地,人们推出了新的风险分析办法,并且推出了大量的避免风险的工具与方法,试图在任何一次投资活动中,都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将风险降低到最小水平。金融衍生产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应当说,当前的金融衍生产品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主要还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它似乎在表明,凡是与金融活动相关的产品,无一不可以来“衍生”一下,利率可以,股票指数可以,外汇可以,债务当然也可以。因此,我们目前还根本细分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大体与金融活动相关的期货、期权、调期、回购等都在金融衍生产品范围之内。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定义为已有金融产品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新的投资对象。显然,作为投资对象,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就是清楚的:一是避免风险功能;二是投机套利功能,投资就有投机的可能,金融衍生产品不是一般的投资对象,投机功能就是强大的。就金融衍生产品的避免风险功能而言,在投资者风险概念扩大了的情况下,金融衍生产品的这一功能似显得更加招人喜欢,也更显得地位突出。

    以股票期货指数为例来讨论。对于单个投资而言,股票投资可能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投资之一,这就产生了投资避险的要求。股票指数期货正是应这样的要求而“衍生”出来的产品。对于一个有多种股票的投资者而言,股票指数期货就是最有效的避免风险的工具了,它以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反的操作。一定时间后,股票的价格真的下降了,投资者手中的股票贬值了,他的投资受到了损失;但是,股票期货也下跌了,他通过买入股票期货来对冲,赢得了期货市场上的正向收益,结果,该投资者没有损失,或许还能赚点,最普遍的情况,便是损失得很少。

    同样,如果一个投资者卖出股票后,做了空头,股票价格上升,而且显示出了继续上升的热头,这对于投资者是一个损失,他需要别的方式对这种损失进行补偿,于是,他需要买入股票期货来避免这种风险,如果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他出售股票的损失也就越大;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上,股票指数期货价格上升,卖出合约可以得到相当价值的收益,这样一收一付,正负相抵后,至少也是风险减少,股票指数期货的避免风险功能表现得格外充分。

    在这样的股票市场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反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留心到如此的事实:如果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做的是多头,而同时并不利用期货市场上的避险保值功能,那么,投资者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出现:一是股票的价格上升,股票的投资者将抛出股票,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二是股票的价格下降,股票的投资者由于资金周转等问题,他不得不抛出,由此蒙受较大的投资损失,与既做股票市场多头,同时又做股票期货市场上的卖空来说,投资者可能赚得痛快,也可能赔得惨重,收益的波动曲线是大幅度的;而利用了股票期货市场者,就在不赔不赚和小赔小赚之间波动,曲线是平缓型的。

    同样,当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做的是空头时,在不利用股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由于价格下降而庆幸抛得及时,减少了损失或是获得了收益;相反,如果股票价格上升,投资者则可能后悔抛股票过早,形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情况不同,如此的投资活动的收益波动曲线是高波峰和低波谷的。如果利用了股票期货市场,则拉平了收益的波动曲线。

    可见,用不用股票期货来做反向操作,实际上是投资者对投资做不做保险的选择,如果做了,投资者就不再有投资损失的巨大风险,但同时,它也使投资者得到较大收益的可能性消失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风险是避免了,但赚取大钱的机会也丢掉了。我们承认,这的确是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保值避免风险的功能。但是,如果认识只是停留于此,我们的思想就显得过于狭窄了。

    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避免做股票投资的风险,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夸大机会成本的观念在作崇,投资者将股票投资的非实际成本过于计较了。在多头投资者那里,他将股票价格可能下降而形成的风险夸大了,但他又不想马上抛出股票,由此利用起了股票期货产品;在做空头的投资者那里,他将股票价格可能上升而形成的风险夸大了,但他又没有办法不做空头,他也就利用起了股票期货产品。多头者想持有股票,空头者不想马上投资,都是以相反的操作作为机会成本来考虑的:多头怕抛了股票会有更大的损失,而空头则害怕马上买入会极不合算。这样的结果,机会成本成了投资的最主要考虑,同时又被放置于放大的地位上,投资者便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最后,干脆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保险”,夸大的机会成本马上变成现实的风险度量,投资者用股票期货消灭了风险,也消灭了增加收益的机会。

    但是,机会成本毕竟不是实际成本,在进行股票投资时,考虑机会成本是必要的。若是过于计较,结果就失去投资本身的意义了。在进行任何投资时,投资量、实际成本支出、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量是四个真实的需要计算的指标,一个股票投资者做多头时,他应当对股票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如果他估计股票价格将下降,最简单可靠的反应是将股票及时地抛出;一个股票投资者做空头时,如果他估计股票价格将上升,他就应当在股票市场上及时地买进,以待谋利。如果投资者的估计错了,投资者将需要支付的是实际的投资损失量或是实际成本。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保险”价值,实际上是一种将手中现有价值延续到一段时间后不变的做法,它与股票投资者对市场的分析与判断不再有任何关系,市场是升是降,投资者手中的价值基本不变。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投资么?就此而论,股票期货产品的保值功能是消极的工具,它使投资者没有了投资价值的变化风险,也没有了投资价值增加的积极力量。

    问题还远不止于此。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千千万万,如果每个投资者都是如此进行操作,不论做空头还是做多头,投资的风险都由股票的期货市场操作“保险”住了,那么,股票市场的价值变化也就将基本稳定了。从总的情况分析,现代的股票市场,不论是发达国家的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都具有“零和交易”或是准“零和交易”的性质,即是股票市场有人赚钱,一定是他人赔钱所致。在投资者都用股票期货来进行保值后,股票市场便一定是超常地稳定了,没有人能够利用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了,这样一来,股票市场的存在便有了问题,没有投机的股票市场,还有什么投机者呢?就是一般的投资者,谁又不想低价买入而高价卖出呢?股票市场的存在又还有什么必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