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3-05-28 09:48:09

制造业发展趋势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1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

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

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

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

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

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

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

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

0强”名单整理。)。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

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

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

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

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

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

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

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

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制造业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

有两种: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

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

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在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近

年来日、美、欧跨国制造公司实行了新的分工,在亚洲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推进

企业联合和技术合作;此外,还建立越来越完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

了连接发达国家企业和亚洲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及将生产、组装工作化、外

部化,使得“制造中心”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材料和工业设备行业的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为普遍的技术来源的母国中心趋势(Dalton and Serapio,1999

)。

3.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

21世纪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国市场的发育。全球技术创新中心

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

依附科技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如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几乎在所有重大技术

创新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并未谋求恢复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

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和综合国力来控制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使得制造业规模、制造业

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

世纪之交,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

能源技术领域都确立了领先优势。美国不仅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

完成了制造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

的新时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东亚地区的信息产业在技术、生产

及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性。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

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

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的。

4.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途径多元化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

产和国际化研究开发机构网络,这是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

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

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建立和扩展将其供应商、顾客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体

系。尽管这些体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动机却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跨

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成为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在

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重

点已经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诸如生物、制药和化工这样的行业,企业知识基础的发展是核

心能力的关键,因此,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是获取技术创新的重

要源泉——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目前,从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

化的情况看,其海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世界相关领域知识高地附近。而从东道国的

角度,鉴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所以积

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设立研发机构,就可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科

技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

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

”。(注:参考消息,2004-01-24)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如何,与世界跨国

制造公司比较差距又在何处?通过对贸易结构、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外商在

华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飞,一直实行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

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的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中国GDP排名已经上升

到世界第六,制造业贡献过半。同时,中国也成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

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数目比重达72.96%:2003年达570亿美元

,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此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了一定优势地位

,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12.

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2002年顺差为303亿美元,2003年为255.3亿美元)。

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份额仅在5%左右。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

、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

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这种贸易结构逐渐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

跟踪主要产业的特化系数(注:特化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数值越大

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的变化来观察。关志雄(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

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

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注:联合国SITC分类,

特化系数计算值分别为:中国内地化工产品-0.40、原料分类产品-0.02、机械类产品

-0.08、杂货产品0.76。)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

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3.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有33家制造业企业

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

列,其中2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注:根据《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

年12月1日数据整理。)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蓬

勃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

以看出二者主要差距:首先,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进一步的加深,其机械制造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给我国的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近些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完善,也使得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传统落后经济的影响,其机械制造行业在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都同世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认清国际发展形势,以此来调整和控制自身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当前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从而使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能够在短期内得到飞速的发展,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的地位。

一、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

目前,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主要发展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地位的基础化

机械制造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在种类、数量和贡献上具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其所生产的产品更是其他一些行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地位。

2.经济的规模化

目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扩张,外贸机械制造的规模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各大跨国企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各大机械企业通过不断的联合重组,以及对主干业务在投资研发上的加强,使机械制造系统的个性化和成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更加的适应当前多样化的市场变化形势。

3.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一是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二是在本国生产,并将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

二、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在今后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具体包括:

1.规划策略创新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要想振兴机械制造业,使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机械产品能够牢牢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就必须要进一步的适应当前及未来国际机械制造市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趋势,掌握机械制造行业在今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技术,创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生产规划策略,从而有效的把握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多领域技术的融合

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其机械制造技术是向着多领域技术相互融合、作用的方向发展的,尤其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需求的增多,其机械制造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同其他领域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作用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多领域技术的融合成为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全球性产品的研发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参与到国际机械市场中的机会和范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使得所生产的机械产品在研发上也要向着全球性产品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我国制造的机械产品能够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而不断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服务性思维的拓展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机械制造行业正逐渐向着完全化的买方市场过渡,也就是说不是机械企业按照一定的固定规格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是按照用户所提出的个性化、特殊化的具体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鉴于此,服务性的管理思维势必会成为今后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思维管理方式必定会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更新。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管理、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相关企业和科技人员要积极的完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勇于攻破技术壁垒,加快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机械行业真正融入到国际机械市场的贸易竞争当中去,促进和推动我国外贸机械行业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胡克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2(06).

[2]邓 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先进制造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0).

[3]刘唐根: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3)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99—02

“十二五”是青海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青海制造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制造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和《青海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及要求,为推动青海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在青海省的推广和应用,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按照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总体部署,在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青海“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围绕“深化应用、服务增效”这一主线,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1 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

加速推进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支柱产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工作。通过改造优化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研究开发能够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核心技术产品,构建辅助企业发展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探索利用RFID及嵌入式远程状态监测等技术开展实时数据采集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多系统集成应用和关键流程的组合应用,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深化管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青海省大型企业跨区域经营、生产和管理一体化的工业发展模式。

1.2 深化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信息集成技术应用

以装备制造业作为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深化企业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提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决策等各个层面上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进一步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

以三维(CAD)技术为核心,大力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中小企业工业辅助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化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青海省制造企业从单纯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型转变,开展产品设计与制造企业间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集成技术的研究,利用信息与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动态技术联盟,探索出一条适合青海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服务模式。

1.4 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

根据青海高消耗企业所占比重较高这一实际情况,树立节能降耗信息化示范企业,大力推进生产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快管控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1.5 构建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构建基于网络的中小制造企业产品设计、虚拟制造、人才培训等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具体需求,应用现代信息化集成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提高青海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降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提升中小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1.6 完善信息化咨询服务体系

结合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以提升青海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完善具有信息化咨询、IT外包、运行维护、项目监理、信息系统测试以及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技术队伍。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化示范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联盟,重点培育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咨询、监理、人才培训的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起覆盖全省的信息化技术推广、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2 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领域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以青海省装备制造园区建设为载体,支持企业之间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集成优化管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量刃工具和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深化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开展产品设计数据与机械加工中心信息化集成技术研究,建立数字化生产车间,提升企业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能力,使企业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潜力、低成本转变,实现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逐步建立数字化企业。

2.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化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4

[关键字]全球化 挑战与机遇 先进制造技术 阶段化

中图分类号:TD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机械制造行业的特点

1、经济趋于规模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各大跨国公司纷纷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

发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潮流。各大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系统成套能力,

使其富有个性化,并具备市场竞争力,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

2、国家高度重视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机械制造行业自然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机械制

造行业不仅在全国的工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能为新技术的诞生以及新产品的开发

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3、跨国企业联合并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各大跨国企业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具优势的合作伙

伴,此时联合并购成为合作的最佳手段。联合并购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企业产品结构,降低

了企业投资建厂的风险,扩大了企业市场份额,使企业获得了最大利润。

二、机械制造行业的现状

1、挑战与机遇并存

机械制造行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决定着整个制造行业的水平高低。我国机械制造行业起步晚,条件差,发展着实令人堪忧。在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其它行业对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投资不足,造成资金短缺,使得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最后,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重大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美、亚、欧制造业格局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使得我国机械制造技术落后的局面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伴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体系在发生着重大转变。所有这些机遇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我国机械制造行业能抓住机遇,又快又好发展,那么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定能得到振兴。

2、问题众多

(1)合资重心放在别处

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在拯救了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给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在这条道路背后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众多大型跨国企业纷纷闯入我国制造行业,并将合资重心放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却冷落了我国原有的机械制造行业,阻碍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

(2)技术黑洞大量存在

国内许多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大都打着“进口产品”的旗号来获取更大的利润,其实这些机械都是他们自己通过精细制造得来的。广大消费者认为他们引入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自然这些机械就要比国内生产的更好,从而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样一来,消费者会认为只有外国的进口设备最可靠,只有外国生产的产品最有质量。然而让这些大型企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得不到国人认可的本国制造行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这不仅使得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会让广大消费者对本国机械制造行业失去信心。

(3)国家不能重点扶持

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技术黑洞的大量存在与国家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关注程度有关。国家没有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对机械制造行业进行保护,从而造成技术黑洞大量存在,而且许多企业领导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对员工做出一定的创新性激励。再者国家没有尊重底层员工的知识产权,不是无条件拿走就是另作他用,这使得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多年停滞不前,并且没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

三、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1、考验严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机械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趋势必须要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国家必须鼓励机械制造行业鼓足干劲,一鼓作气的生产出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带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向技术先进化和装备精良化迈进。

2、制造技术先进

自从国家提出先进制造技术概念以来,机械制造行业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便充满了信心。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向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迈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先进制造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以技术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达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目的;(2)与先前机械制造行业高度注重专业化分工不同的是,先进制造技术将工作重心放在员工多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发扬上;(3)如今,减少中间层次和中间过度环节的先进网络结构得到许多大新企业的亲睐,取代了以前机械制造行业扁平化的网络结构;(4)员工工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从以前的分工工作到现在的并行工作,从以前的以缩短工作周期为目标到现在的以提高工作质量为目的,无不体现了先进制造技术的独特优势。这一切让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出现了以下几种发展趋势:(1)以自动化为主的先进制造技术将取代以手工为主的落后制造技术;(2)机械制造工程越来越精密化;(3)传统的加工方法向更高层次的加工方法迈进。先进制造技术将带来一次全新的技术变革,把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带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3、阶段化的发展进程

(1)功能自动化阶段

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制造行业实现自动化提供了可能。一些新型发展技术的兴起为机械制造行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技术、物料管理计划等一系列自动化的生产管理系统。

(2)信息集成化阶段

利用计算机完成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形成信息集成化管理系统,解决了先前机械制造行业在设计、加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

(3)生产过程优化阶段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许多企业意识到不仅信息集成化能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而且生产过程的优化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生产过程的优化注重产品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和重组设计性,能提高研发者开发产品的能力,能将企业调整成具有全球制造模式的全新企业。

四、总结

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从原来的起步晚、技术差到后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再到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到最后又迎来了可喜的发展趋势,这一切都见证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历程。虽然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还没有达到世界先进的一流技术水平,装备也算不上精良,管理模式也不够全面合理,但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并不会停滞不前,并不会受到“产品外国化”的冲击,而是会朝着一条属于自己独有的道路向前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一定会引领世界机械制造潮流,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徐功森;《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社科论文;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9月25日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5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长期受短缺经济抑制的纺织品服装需求迅速膨胀,极大地刺激了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全面完成了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有力推动和支撑了纺织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世界化纤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趋势的带动下,化纤工业作为纺织品服装的原料产业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我国化纤及其制品凭借较为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国际市场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

一、国内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外纺织市场需求快速扩大,化纤工业连续7年出现了近20%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纺织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我国化纤工业总产值已达到69亿元,总产量达到309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化纤生产大国。

我国化纤工业的历史是从1957年开始的,首先恢复安东化纤厂(后为丹东化纤厂)和安乐人造丝厂(后为上海化纤四厂)。20世纪50~60年代,国家又成套引进粘胶长丝技术建设保定化纤厂、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拉开了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序幕。

我国初步形成人造纤维工业体系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化纤、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1963年,我国引进日本万吨级规模维尼纶技术和设备,建立北京维尼纶厂。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集中资金,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先后建成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4个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至此,我国化纤工业初具规模。

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套引进大规模、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工程。至“七五”末即1990年,我国已能生产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产能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化纤成为最早开放的市场产品之一,我国化纤工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世界化纤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装备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实现了年产10万吨大型聚酯成套装置及配套直纺长丝设备国产化,迅速提升了国内技术水平,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中国化纤产量达到51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至今我国化纤产量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进入21世纪后,化纤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并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济规模显著提高,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产业集群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产业基础的加强,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国产化聚酯及涤纶长丝工程与技术(从300吨/日到1200吨/日)的开发与广泛应用为代表,中国化纤工业技术产品全面升级,已完全具备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为世界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截至2010年底,我国化纤总产能已达到3090万吨,是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52万吨产能的59.4倍,中国在世界化纤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化纤加工量占中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例,化纤纺织品及服装出口量,化纤人均加工量,化纤工业对全国GDP贡献率,以及中国化纤在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应用领域比例均不断提高。化纤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生产原料,化纤及下游加工产业也成为中国纺织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

二、我国化学纤维制造业相关数据分析

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情况分析

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4年的174.33亿元到2011年的734.08亿元,增长了4倍多。2010到2011年有了巨大增长,变化接近2倍。当年与上一年相比普遍有提高,只有2009年与上年相比投资额降低,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化纤增长率下降。2010年开始持续缓慢提升。

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析

从2007年到2011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经历了“V”字形,由2007年最高18.2突降到2008年2.2,降幅将近9倍,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2009年大幅回升到10.2,此后缓慢增长,到2011年增长速度达到11.0。预计到2020年之间会持续增长。

按行业分规模化学纤维制造业主要指标(1998~2010)

①化学纤维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67737.14亿元到2010年的698590.54亿元,增长了近10倍。1998年到2001年间增速缓慢,始终低于100000亿元,自2002年起至2010年工业总产值有了巨大增长,每年平均增幅1.2倍。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6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顾问 蒋明炜 1.前言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本文仅就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作一些研究,供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2.机械制造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问题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由于受到30-40年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1)生产计划控制的模式落后 尚未实施ERP的机械制造企业几乎100%采用台套计划的方式。即以产品最长生产周期作为构成产品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过分夸大的提前期是造成库存和在制品储备高,流动资金占用大的根本原因。生产计划与采购计划脱节,零件成套水平差,不能准时交货。或者用高储备来保交货期。距离现代管理方法物料需求计划MRP、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相差甚远。 (2)企业应变能力差 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订单装配M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MTD,大规模定制MC。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3)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差 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4)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 制造业产、供、销、人、财、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存在大量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分散、缺乏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大大影响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5)科层式的组织机构而不是面向业务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一般业务流程不合理,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不规范,随意性大。 (6)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管理的优劣因人而异。尽管通过ISO9000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文件,执行的效果可因企业和管理者而异。 (7)管理工具落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手工分散管理或微机单项管理的阶段。有的企业也建立了全厂的计算机网络,但应用仍是分散的,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8)现代化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差。例如:敏捷制造AM、虚拟制造VM、准时生产JIT、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3.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械制业管理水平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 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 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的特点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下面就这些特点加以论述: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下图列出生产类型的划分: 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交货期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软件功能和逻辑符合所在国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人们严格遵守合约,重计划、守纪律。 应当说,ERP较好地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所谓的“主人翁”精神,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他们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守时性差。所以西方ERP在中国的应用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这个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就其自然属性而言,中外企业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适用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企业管理受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ERP一定要考虑国情化。例如,ERP中的财务软件,它必须符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在现阶段还要处理“三角债”;以物易物的“磨帐”处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计划价逐步接转,差异分摊的方法;既有财务应收帐,还要记录销售应收帐;双重工时定额等。 (4)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5.械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从管理思想、系统性能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讲述其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的发展 1.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这样一种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经过生产制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它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C将必不可少。 2.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CRM既是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机制。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的总体战略。在经营管理范畴中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通过快速建模工具和参考模型库,加快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的体系结构和软构件技术,通过标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完全可以构建虚拟制造的环境,支持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EPM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置各个部门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的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并与分配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员工的报酬和奖励。并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EPM包括计划、管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5.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不能指望用一个通用解决方案去适用所有行业,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业务细节时,必须拥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另外专业化的ERP软件产品其开发周期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成本低等特点。 (2)系统性能的要求 1.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ERP系统需要发展商务过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 2.为了使广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广大员工进入应用系统,ERP系统必须提供对内对外的可集成性和灵活性。对内ERP系统要与CIMS、OA、立体仓库、条形码,数据挖掘等系统紧密集成。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集成,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 3.支持集团公司业务。支持多公司、多组织,跨地域的商业运作模式。 (3)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统性能的要求,ERP软件开发平台必须采用以下技术:1.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将客户扩展到整个Internet网络上,采用J2EE或.NET开发平台,实现客户端的浏览器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的多层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模块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构件的搭建与跨环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间件的支撑。 2.了使ERP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须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通信协议和数据库系统。使应用软件真正做到独立于操作系统(NT,UNIX,Linux),独立于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独立于硬件平台。 3.了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软件开发要采用软构件技术。 4.支持分布式应用系统。新一代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也可根据需要剪裁成中小型应用系统。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管理软件的一个特征。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非常不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文章讲述了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从管理思想、ERP系统性能要求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谈了技术发展趋势。供ERP软件供应商开发软件和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机电一体化网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7

文献综述

学者封凯栋(2013)就产业升级中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该学者以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展开分析。该学者发现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活动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关系,从而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深入发展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提出了自己富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学者刘宣祥(2011)就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展开了具体研究,该实证对象以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集群作为具体实例展开。该研究发现,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主要以低成本、低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集群面临许多挑战,急需通过转型升级来赢得发展新优势,打开发展新局面。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作为具体实例展开分析,对其在具体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所面对的金融支持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学者蒋文怀(2013)就我国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展开了具体的研究,认为先进制造业在我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工艺水平等制约,却伴随着它出现了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该学者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两种业态融合规律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对两种业态融合的规律进行理论论证,这里所说的两种业态分别是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理论论证的方法采用最优化分析角度展开。

对于上述两种业态,本文认定现代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先驱产业,也就是说只有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以及对应的服务提供,才能保证先进制造业的平稳、顺利发展。对于上述每一种业态,我们认为其直接投入要素均只有两种,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由于先进制造业的前驱业态为现代服务业,从而导致其投入要素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资本、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同时考虑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沟通效率、传输损失,我们在此引入冰山系数,作为衡量两种业态之间的保真系数。基于以上约定,上述两种业态组成的小循环经济体的目标就是追逐其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约束下,我们可以将上述约束行为转化为最优化模型,具体如下公式所述(参见公式1、2):

(1)

(2)

说明:变量L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α1;变量K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β1;变量Y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产出,其对先进制造业的贡献系数为γ2 ;变量L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α2;变量K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β2;变量Y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产出;变量θ代表冰山系数;变量A为资本投入的总约束;变量B为劳动力投入的总约束。

对于形如公式1和公式2所确定的产出最大化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拉格朗日条件极值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的处理,我们在此得到了其如下解(参见公式3):

(3)

对公式3中的两个等式进行求解,即可得到下式(参见公式4):

(4)

这说明在两种业态的经济体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资本配置、劳动力配置要符合上述公式(公式4)所述的要求,才能达到理论最佳值。仔细分析公式4中的配置系数,我们不难发现:就资本配置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先进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的资本贡献系数的增长速度,那么先进制造业的资本配置总量就应该逐步提高,才能够实现最佳产出;反之,则应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资本配置,才能实现最佳产出。同理,就劳动力配置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贡献系数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贡献系数的增长速度,那么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配置就应逐渐提高,才能实现最佳产出;反之,则应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配置,才能实现最佳产出。而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和劳动力贡献系数均对应地高于服务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和劳动力贡献系数。

与此同时,我们分析先进制造业与冰山系数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到下式(参见公式5):

(5)

只要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产出贡献系数大于零,就必然会导致先进制造业的产出是随着冰山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按照冰山系数的理论定义,随着冰山运输距离的增加,冰山系数逐渐降低,这足以说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越发紧密的融合趋势。

综合公式1至公式5的分析结果,我们基本可以明确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业态融合的必然趋势。下文结合上述分析,对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动因与趋势性进行具体的研究。

从珠三角地区实际发展展开两种业态融合研究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珠三角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我们首先对该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扎实的调研,从而获得了研究所需的数据,将其汇总,得到表1。

从表1中的数据较难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变化特征,故我们采用数据拟合的方式将离散数据转变为连续数据,并通过对应的连续曲线将其表出,从而得到图1、图2。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珠三角地区工业产业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至2000年,在此阶段工业产业增速与第三产业增速基本保持相当。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2002年,工业产业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速。第三个阶段为2002年至2007年,工业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第四个阶段为2007年至今,整体看来,工业产业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速。纵观整个观察周期,工业产业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出现迅速下降的趋势,且在局部年份的增速已经接近于0。从图2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就业总人数呈现出类似倒置的V字形变化规律。倒置的V字形的最低点分别位于其左右两侧,分别为2001年和2011年,就业总人数增速降低到2%左右;就业人数总量的增速最高峰出现在2005年,最高峰值为14%左右。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珠三角地区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来解决产业发展举步不前的尴尬局面。

按照前述理论分析研究的结果,产业发展必须是动态的发展和动态的协调。结合到珠三角地区而言,就是在边际产出逐步降低的现实压力下,通过创新、引进先进制造业来优化、替代现有的落后制造业,来提升边际产出能力,与此同时按照前述研究确定的动态协调机制,对与先进制造业相对应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宏观的配置或者优化,以使宏观经济的整体产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直至最大化提升。在这一具体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产业转型下的业态融合。具体如下:以深港澳经济圈为依托构建新的产业集聚区,进行业态的融合;以扩大内需为背景展开外贸型企业的转型服务,进行业态的融合;以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为时代背景,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第一种方式,重点是抓住深港澳经济圈发展的时代机遇,以珠三角地区为一个整体,承接深港澳经济圈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机遇、现代制造业发展机遇,利用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地区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这一特点,加强与其沟通协调,逐步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制造业能力。与此同时,面对香港地区生产成本较高的现实情境,利用珠三角较为低廉的劳动成本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对于第二种形式,要充分利用珠三角已有的出口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将出口产品进行有效地转型升级为内销产品,从而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滞销缺口由国内充足的内需需求缺口来填充,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接续发展。对于第三种方式,积极利用本地区具有多年成熟的工业生产和工业管理的优势,以及与香港毗邻的地缘优势,多渠道、宽口径引进多种人才来珠三角创业发展,实现珠三角地区落后产能的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前述理论研究所得的协调机制,即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有机、动态协调发展机制,由此才能保证产业转型、升级效果的最佳化。

结论

本文选定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具体对象展开实证研究,对珠三角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获取了其发展的关键数据。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该地区产业转型的紧迫性进行了论述。随后,就珠三角地区如何进行产业转型,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具体融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三条富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2013(2)

2.刘宣祥.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探讨―以云和县木制玩具产业集群为例[J].浙江金融,2011(8)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机械齿轮;加工工艺;发展趋势

1.齿轮加工

1.1 锻造制坯 当前汽车齿轮的制造技术中,热模锻仍然是齿轮件广泛使用的毛坯锻造工艺。近年来,楔横轧技术在轴类加工上得到了大范围推广。这项技术特别适合为比较复杂的阶梯轴类制坯,它不仅精度较高、后序加工余量小,而且生产效率高。

1.2 正火 这一工艺的目的是获得适合后序齿轮切削加工的硬度和为最终热处理做组织准备,以有效减少热处理变形。一般的正火由于受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使得工件冷却速度和冷却的均匀性难以控制,造成硬度散差大,金相组织不均匀,直接影响金属切削加工和最终热处理,使得热变形大而无规律,零件质量无法控制。为此,采用等温正火工艺。实践证明,采用等温正火有效改变了一般正火的弊端,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1.3 车削加工 为了满足高精度齿轮加工的定位要求,齿坯的加丁全部采用数控车床,使用机械夹紧不重磨车刀,实现了在一次装夹下孔径、端面及外径加T同步完成,既保证了内孔与端面的垂直度要求,又保证了大批量齿坯生产的尺寸离散小,从而提高了齿坯精度,确保了后序齿轮的加工质量。另外,数控车床加工的高效率还大大减少了设备数量,经济性好。

1.4 滚、插齿 加工齿部所用设备仍大量采用普通滚齿机和插齿机,虽然调整维护方便,但生产效率较低,若完成较大产能需要多机同时生产。随着涂层技术的发展,滚刀、捅刀刃磨后的再次涂镀非常方便地进行,经过涂镀的刀具能够明显地提高使用寿命,一般能提高9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换刀次数和刃磨时间,效益显著。对于差动挂轮,进给,刀架角度等参数的合理凋整,能保证后续加工质量稳定。

1.5 剃齿 径向剃齿技术以其效率高、设计齿形和齿向的修形要求易于实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大批量汽车齿轮生产中。

1.6 热处理 汽车齿轮要求渗碳淬火,以保证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对于热处理后不冉进行磨齿加工的产品,稳定可靠的热处理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1.7 磨削加工 主要是对经过热处理的齿轮内孔、端面、轴的外径等部分进行精加t,以提高尺寸精度和减小形位公差。齿轮加工采用节圆夹具定位夹紧,能有效保证齿部与安装基准的加工精度,获得满意的产品质量。

1.8 修整 这是变速器、驱动桥齿轮装配前对齿部进行磕碰毛刺的检查清理,以消除它们在装配后引起噪声异响;并且通过单对啮合听声音或在综合检查仪上观察啮合偏差来完成。

2.齿轮加工技术与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齿轮加工行业对制造精度、生产效率、清洁生产、提高质量的要求,制齿机床及制齿技术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2.1 数控化 由于通过将机床的各运动轴进行CNC控制及部分轴间进行联动后,具有以下优点:1)增加了机床的功能,如滚削小锥度及鼓形齿轮等变得极为简单。2)缩短了传动链,同时采用半闭环或全闭环控制后,通过数控补偿可以提高各轴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从而提高了机床的加工精度及唧值,增加了机床的可靠性。3)换品种时,由于省去了计算及换分齿挂轮及差动挂轮、进给及主轴换挡的时间,插齿机还省去了换斜导轨的时间,从而减少了辅助加工时间,增加了机床的柔性。4)由于机械结构变得简单了,可以设计得更有利于提高机床的刚性及使热变形降到最底。5)各轴间没有机械联系,结构设计变得典型化,更利于实施模块化设计及制造。

2.2 高速高效 当前的齿轮加工制造中广泛应用齿轮加工机床,如滚齿机、插齿机及磨齿机的高速化主要是指机床拥有高的刀具主轴转速和高的工作台转速,它们是提高切削效率的主要指标。传统机械滚齿机的滚刀主轴速度通常最高为500r/rain,工作台转速最高为32r/min。随着齿轮加工刀具性能的提高,齿轮加工机床的高速、高效切削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成熟,齿轮滚齿切削速度由100m/min发展到500~600m/min,切削进给速度由3~4mm/r发展到20mm/r,这使滚齿机主轴的最高转速可达5500r/min,工作台最高转速可达800r/min,机床部件移动速度也高达10m/min;大功率主轴系统使机床可运用直径和长度均较大的砂轮进行磨削,有利于增加砂轮寿命,也有利于操作者选择最优的磨削参数来完成磨削加工。

2.3 高精度 齿轮的加工方法很多,如插齿、滚齿、剃齿、磨齿、研齿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由采用了高精度、具有预加负荷的高刚性直线导轨、滚珠丝杆、滚动轴承、电主轴、力矩电动机及数控技术,使高速加工条件下的齿轮加工机床精度得到保证并有所提高。电主轴精度一般为径向振摆0.002mm,轴向0.001mm,环形转矩伺服电动机定位精度达0.5'''',重复定位精度达0.01'''';直线运动轴的定位精度小于0.008mm,重复定位精度小于0.005mm.滚齿及插齿尽管为粗加工,但在高速切削的条件下仍能达到DIN6~7级精度,为其后的精加T丁序获得高精度提供了保证。

2.4 绿色环保 切削过程中应用切削液可提高刀具寿命,改善加工表面质量和利于排出切削热而不致引起机床的热变形。但是,在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液的飞溅和形成的油雾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操作者的健康特别有害,为此,通常是将加下区用护罩封闭起来,安装上油雾分离器,使排出的只是不含油的雾,而切削油则重新流回机床内循环利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因为变质切削液的更换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湿式齿轮加工中消耗的切削液及切削液附加装置的费用占加工成本的20%左右,采用高速干式切削能提高2—3倍以上的加下效率,刀具的使用寿命是湿式切削的2—5倍,因此,干式切削降低了单件齿轮的加工成本。高速干式切削既可减少切削液的消耗和冷却处理装备,又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件齿轮的制造成本。

2.5 智能化 数字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的智能化水平更高。齿轮加机床要实现误差补偿、温度补偿、自动平衡、防撞功能、过载保护、有无T件自动识别、装夹工件是否正确、工件是否已加工过、对齿啮合、加工余量分配、刀具磨损、在线精密检测、自动修整砂轮、零编程界面、多功能加工软件、切削下艺专家系统、机器人在机床间搬运工件时的自动识别、远程控制、远程诊断等功能,虽然智能化是齿轮机床提高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复杂零件加工、精密加T和实现无人化生产的基础,但还必将不断完善和提高。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9

一、引言

在国内已有的关于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相似性系数、区位熵以及产业分工指数等方法。陈耀基于我国30个省区近40个工业行业的数据,计算出各省区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1],指出我国1998年以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总体上并未出现严重趋同化,1984至1994间各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值显著下降。蒋金荷通过产业分工指数以及区位熵分析,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从1995年至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来看产业结构的同构性是减弱趋势,且专业化趋势明显[2]。No-cole则将α趋同和β趋同引入到产业结构趋同的检验当中,通过分析过去30年欧洲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数据,分析了整体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结果显示趋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表现并不明显,反而在非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成熟产业表现明显[3]。本文拟通过α趋同和β趋同两种检验方式,选取西北五省(区)即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将其25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的面板数据,从具体的工业行业角度出发,测度2000年以来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效应,具体判断西北五省区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关系。α趋同和β趋同最早是被运用在检验收入趋同的分析研究当中,由Barron和Salai-Martin(1992,1995)提出,Barron和Salai-Martin将趋同从严格的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分为α趋同和β趋同。众多学者在进行有关趋同的各类经验研究当中,普遍采用α趋同和β趋同来检验趋同性并且测度趋同速度。

(一)α趋同

α趋同是指各国或各区域之间人均收入差距随时间推移而逐步缩小的趋势,通常衡量α趋同的一个指标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等于D槡t/μt。Dt为样本方差。如公式(1)所示,其中μt是yit的样本均值,i表示国家,t表示时间,N为样本数目,yit表示国家i在时期t的人均收入。

(二)β趋同

β趋同是指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比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更快的趋势。β趋同又被分为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绝对趋同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都将最终变成相同的人均收入水平。检验绝对收敛一般采用方程式(2),其中,i代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t代表样本的期初时间,T代表样本的期末时间,yit代表期初的人均产出,yiT代表期末的人均产出,A为常数项,μit为误差。条件收敛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初期人均产出,而且还要受到资源禀赋、要素流动以及产业结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4]。通常的检验模型如公式(3)所示。

二、西北五省工业产业结构趋同σ检验

为了进行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在收入趋同研究中所采用的α趋同检验的基础之上,我们建立一个指数SHEN(IndexofStructuralHeterogeneity),用以测度不同省份之间产业结构发展的异质性。我们通过不同省某产业的工业产值份额以及总体平均某产业的工业产值份额两个参数来进行计算[5],公式如下:公式(4)是用来判断某国具体某行业的趋同效应,我们通过将各行业的趋同效应加以综合分析,也可以以此判断该省份的整体趋同效应。由此公式我们也可以推导出一个指数用以测度N个省份所有S产业的整体趋同效应,公式如下:运用这个指数,我们可以通过测度每个省份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关系与总体平均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度变化,来分析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的趋同效应。

如果SHEN指标的数值呈增长趋势,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发散趋势;如果SHEN指标的数值是降低的,则说明是收敛状态。为了进行西北五省产业结构α趋同检验,我们采用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的25个工业行业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见表1.1。从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α趋同检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SHENs指标的数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行业为B07、C13、C14、C17、C25、C26、C27、C31、C32、C34、C35、C39、C40、C41、C44,即呈现收敛趋势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即这些行业在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的地区间结构差异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存在趋同的变化。

SHENs指标的数值总体呈增长趋势的行业为B09、C16、C21、C28、C33、C37,即呈现发散趋势的行业主要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这说明了产业在五个省份之间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

我们通过表1计算出的数据,分析各行业SHEN指标的数值均值,以此来判断所有省份总体平均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可知各行业SHEN指标的数值均值由高到低排序结果。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在地区间的结构差异度最大,其次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与西北五省每个省份的资源禀赋有着极大的关系,石油和天然气主要要产地为新疆省和陕西省,而青海、甘肃则所占比例较少,宁夏的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陕西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的工业产值占西北五省总产值的份额由2000年的27.7%上升到2009年的44.7%,新疆省的份额在40%到50%之间变化,而甘肃省与青海省则保持在5%到10%之间小范围波动,宁夏省除了2000、2001年达到3%以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在0.1%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各省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工业产值占西北五省区石油与天然气总产值的比例如表2所示。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石油与天然气开采行业的SHENs指标数值总体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各省份在石油与天然气开采行业的结构关系呈现出先分散再收敛的变化状态,在最近的几年里是表现为趋同趋势的。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又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该检验与实际情况是非常符合的。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受原材料产地以及运输方式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因此同样呈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即SHENs指标的数值总体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可以看到,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新疆、陕西与甘肃。其中陕西的份额由不足20%增长到33.96%,而新疆与甘肃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从45.40%和33.95%下降到31.38%和27.80。而青海和宁夏的份额虽然极少,但是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尽管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差异度很大,但是五个省份之间仍然呈现出差异缩小的趋势,总体来看还是呈现出趋同的趋势。

三、西北五省工业产业结构趋同β检验

那么我们尝试将收入趋同检验中的β趋同检验方法引入到对产业结构趋同的检验当中,可以以此分析得出西北五省区工业各行业的水平分布和结构份额在区域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趋同的趋势。绝对收敛虽然有着严格的假定条件,比如相同的生产函数、投资率、资本折旧率以及人口增长率等,不过由于技术和偏好等结构特征,一国内的区域要比不同的国家更为近似,因此该假定对于一国内部区域间是合理且可以采用的。并且,在中国内部来看,西北五省区由于其固有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共同特性,则更为相似,可以认为符合绝对收敛的假定条件,因此本文采用绝对收敛检验。绝对趋同的计量检验方程是通过增长率对常数项和初始收入水平进行回归,初始收入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就表明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存在绝对β趋同。

本文具体选取的衡量指标为西北五省区工业各行业产值oit和各行业工业产值在整个地区工业中的份额rit。待检验方程如下:其中,i为行业,t为时间,oit为行业i在第t年的产值,rit为t年份i行业工业产值在整个地区工业中的份额。检验结果见表5。

首先我们分析公式(6)的检验结果,西北五省区之间在各行业的水平分布角度来看是否存在产业结构的绝对趋同可以从β1的结果来判断。从西北五省区的工业各行业的水平分布来看,趋同系数β1为正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从大到小排列为C21、B09、C16、C28、C37、C33;趋同系数β1为负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绝对值从小到大排列为C15、C32、C41、C36、C13、C27、C44、C31、C35、C14、B08、B06、C25、C34、B07、C17、C26、C40、C39。从表4.4的西北五省工业区域产业结构β收敛性的检验结果来看,趋同系数β1显著为正的行业为: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说明这些行业呈现出异化的趋势,即地区之间产业分布的差异度在逐渐扩大,发展速度不平衡。趋同系数β1显著为负的行业为: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在地区间的分布呈现趋同的趋势。

分析公式(7)的检验结果,从西北五省之间结构份额的角度来看,其产业结构的绝对趋同β2通过的结果加以体现。趋同系数β2为正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从大到小排列为:C21、B09、C37;趋同系数β2为负的行业按照趋同系数绝对值从小到大排列为:C28、C33、C16、C27、C41、C36、B08、C44、C15、C35、C13、C14、B06、C32、C31、C25、C26、B07、C17、C40、C34、C39。从表4.4的西北五省工业区域产业结构β收敛性的检验结果来看,趋同系数β2显著为正的行业为: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说明这些行业从西北五省区之间结构份额的角度来看呈现出异化的趋势,即地区之间产业分布的差异度在逐渐扩大,个别地区成为中心而其他地方发展较慢。趋同系数β2显著为负的行业为: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这些行业从西北五省区之间结构份额的角度来看在地区间的分布呈现趋同的趋势。

制造业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依赖度;服务化;生产服务业;新型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09-04

一、引言

服务要素是制造业生产经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制造业产出和生产率有着重要的影响(Park,1994;Windrum & Tomlinson,1999;Antonelli,2000;Tomlinson,2000;OECD,2001;Drejer,2002;Banga & Goldar,2004;Pilat & W?lfl,2005)。从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在研究服务投入与制造业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函数法,即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改进形式,把自变量由资本和劳动扩大到能源、原材料和服务(OECD,2001;Banga & Goldar,2004),甚至把自变量换成实物资本、劳动和商务服务(Drejer,2002),或者是物质投入、劳动和知识密集型服务(Windrum & Tomlinson,1999;Antonelli,2000;Tomlinson,2000),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来考察服务投入对制造业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二是投入产出法,即运用投入产出表揭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并从两者的关系中分析服务投入对制造业的贡献(Park,1994;Tomlinson,2000;Pilat & W?lfl,2005)。

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服务投入对制造业的影响,但是对制造业的服务投入变化趋势的分析略显不足。事实上,如果缺乏对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服务要素变动规律的研究,就无法全面理解和把握服务投入对于制造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Uno(1989)曾在投入产出框架下得出日本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服务比重不断上升的结论,但是这一研究不够深入,并且研究对象仅限于日本,不具有普遍意义。在此,笔者拟以OECD中9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样本数据,通过计算依赖度来考察制造业服务投入的变化规律。文章第二部分介绍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及样本数据,第三部分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揭示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服务化趋势,第四部分对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化趋势的原因进行简要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

二、方法与数据

Park在研究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依存关系时是以太平洋地区8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为基本数据,通过计算依赖度进行的。所谓依赖度,就是指在某个行业的生产中,某项中间产品的投入系数(又称直接消耗系数)占全部中间产品投入系数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中间产品投入系数之和。

运用依赖度数据,可以衡量产出对某项投入的依赖程度,或者说某项投入对产出的重要程度。因此,以若干国家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计算依赖度数据,以此观察和衡量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程度的变化趋势,进而考察制造业服务投入的变动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OECD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笔者以OECD中的9个成员国(包括日本、荷兰、加拿大、美国、法国、丹麦、澳大利亚、英国、德国)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投入产出表为原始数据,运用计算依赖度的方法,分析制造业对服务投入依赖程度的演变规律。由于各国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不同,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此处把时间大致分成20世纪70年代早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早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早期和90年代中期。受数据资料来源所限,澳大利亚、英国、荷兰有5组数据,德国只有4组数据。各个国家各时期对应的投入产出表的年份详见表1。

在这些投入产出表中,1990年及其之前的投入产出表是从OECD网站上下载的1995年版数据,90年代中期的投入产出表是向OECD索取的2002年版数据(该版本是对1995年版数据的补充),两个版本的行业划分略有区别。因此,考虑到分析的需要,笔者把制造业的各个行业进行汇总,并把服务业的各行业进行分类。具体来说,服务业按照Park的标准分为四大类:(1)生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机器设备租赁业、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研究与开发、其他商务服务业;(2)分销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3)通信服务业;(4)社会及居民服务业,包括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国防、社会安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其他社区、社会及居民服务业。把服务业划分为四大行业,有助于深入研究制造业服务投入的变动趋势。

三、结果与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和数据,分别计算各个国家制造业对全部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分销服务业、通信服务业和社会及居民服务业的依赖度,从中发现各类服务投入的变动规律。

(一)制造业对服务业依赖度的变化趋势

表2是OECD中9个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依赖度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中期的变化情况。其中,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90年代中期比70年代早期增长10个百分点左右,而德国90年代中期比80年代早期也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加拿大、美国、丹麦、荷兰,如果不考虑90年代中期的数据,依赖度增长幅度不大,增长1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90年代中期数据,依赖度增长幅度则较大。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各国制造业对服务业依赖度的增长幅度不同,甚至有些年份是负增长,但是总体来看,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二)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依赖度的变化趋势

表3显示的是OECD中9个国家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依赖度的变化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依赖度的增长幅度都较大,尤其是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1.67%增长到90年代早期的11.02%,到90年代中期则为16.71%,增长了9倍。尽管澳大利亚进人80年代中期以来依赖度变化不大,甚至90年代早期比80年代中期还下降了1.6个百分点,但是90年代中期与70年代早期相比,还是增长了4.6倍。德国90年代中期与80年代早期相比增长了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近1倍。而其他国家,包括日本、加拿大、法国、丹麦、荷兰,90年代中期的依赖度比70年代早期都增长了1倍~2倍。

(三)制造业对分销服务业依赖度的变化趋势

表4显示,除日本和澳大利亚制造业对分销服

务业的依赖度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外,其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早期的依赖度或增或减,变化幅度都不大,基本上是1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只是在90年代中期才有较大的增长。

(四)制造业对通信服务业依赖度的变化趋势

表5是OECD中9个国家制造业对通信服务业的依赖度。表5显示,除极个别年份外,其余年份的依赖度都不到1%。这表明在制造业的全部中间投入中通信服务业只占很小的比重。从依赖度的变化规律来看,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到90年代早期依赖度呈下降趋势,只是在90年代中期略有回升;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先升后降,并且90年代中期的依赖度低于最早期的依赖度;其余国家的依赖度基本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

(五)制造业对社会及居民服务业依赖度的变化趋势

从表6可以看出,日本、法国、德国制造业对社会及居民服务业的依赖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日本和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依赖度要低于90年代早期,尤其是日本下降幅度很大,下降了5.4个百分点;澳大利亚的依赖度基本上呈下降趋势,80年代以后的依赖度要低于70年代5个百分点左右;其余国家依赖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时升时降,但总体的变化幅度不大(除英国80年代中期和荷兰90年代中期的依赖度以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OECD中9个成员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制造业中间投入出现服务化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依赖度的大幅上升所致,分销服务业、通信服务业、社会及居民服务业对投入服务化趋势的影响较小,甚至由于制造业对其依赖度的不断下降而产生相反的作用。

四、几点思考

针对服务要素尤其是生产服务在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所占的比重日趋上升的现象,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制造业企业日益重视生产服务业的创新功能

生产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商务服务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知识、创造力、营销和管理技能,使其成为“创新之桥”(bridges for innovation),商务服务业被认为是技术变化和经济进步的主要驱动力(Czarnitzki & Spielkamp,2003)o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各类生产服务业进行产业链合作,共同进行研发活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创新机会。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企业为了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日益重视生产服务的投入。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制造业企业注重依靠生产服务提高效益和质量

制造业的生产活动是以充足的资源为前提的。但是,资源的过度利用会带来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放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量消耗土地、有色金属、森林、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做法,转向靠生产服务的投入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的生产方式。新的生产方式在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由于重视服务要素而使制造业企业的中间投入呈现服务化趋势。

(三)服务资源外置使制造业企业扩大了向外部购买服务要素的范围

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服务要素,这些服务要素或者由制造业企业本身提供,或者由其他服务企业提供。与从外部购买服务要素不同,制造业企业自己提供的服务不列入服务业产出,在统计上也难以体现出来。过去,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经营的稳定性,往往自己经营整个价值链。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产生了从外部购买服务的需求。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企业从外部获取服务资源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服务资源的外置使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服务“外部化”并纳入到统计范围,因此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来的服务投入呈现扩大趋势。表3中有些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数据较上一时期的数据有较大增长,可能与此有关。

五、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