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5-06 18:20:02

关于父亲的作文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1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父亲节献礼作文今天,是父亲节,是我们神圣而伟大的父亲的节日。

据说,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1920xx年诞生于美国。1920xx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当她有一次参加母亲节时,想:为什么世界上没有父亲节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先生,在美国华盛顿农场,独自一人,父兼母职抚养六名子女长大成人,最后,威先生因过度劳累而死。

1920xx年那年,正好是威先生的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过完母亲节后。那时,她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的付出,并不亚于任何一位母亲。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父亲节。为人子女的我们应该在这天向爸爸问候一句,跟爸爸聊聊天。我想对我的爸爸说:”我爱您,永不渝!“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没有父亲的父亲节父亲节近了,父亲却独自远行了。

人群中,我开始逃避这个节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静静怀念、默默流泪。耳畔萦绕着那首流行于八十年代的张行的歌:你曾经牵着我的手,走过草地,踏过山坡,你说那青山永远挺立,流水它不会停留。哦,爸爸,为何你走得匆匆,来不及告诉我,你就走。为何在我最需要您的时候,牵不到你的手……

有一幕景象始终在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不召自来。

那是在父亲昏迷后,年逾九旬的奶奶老泪纵痕的在病榻前呼唤:儿啊,你什么时候可以醒来,什么时候会再喊我一声妈。。。。。。那份凄凉让你不得不相信:我们人是有一个大限在等着我们的。无论你多么年轻、无论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你怎样气壮山河、无论你有多少爱与被爱,死亡都是存在的,没有人能够抗拒。

那时候常常在心底许着为父母尽孝的宏愿,却不知道命运从来都是这么充满着偶然。总以为自己还年轻,以为来日方长,以为可以等到一切都水到渠成时再从容尽孝,却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拥有父亲的时候,从不曾陪他过父亲节;没有了父亲,才知道原来一个普普通通的节日也会带给你无限的伤痛——没有了父亲的父亲节,想打个电话问候,电话那端永远不再能传来那慈爱的声音;想买束鲜花祝福,却只能静静地放在墓碑旁。纵有千言万语,也中能一个人默默地呢喃:

您走了尘世中,再没有那株给我遮风挡雨的老树

您走了静夜里,想起您的时候,我会有一丝孤独

您走了旅途上,再没有您坚强的扶助

您走了但您会看到,风雨中一棵小树在披风沐雨、抽枝吐叶、坚强生长

您走了但您会看到,我已学会给自己的孤独疗伤

您走了但您会看到,以后的路上,我会走得更加坚强

您静静地远走了呵风雨过后、尘烟散尽

我会给您一个最灿烂的微笑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好好珍惜自己

没有你的岁月里,我会保重我自己

亲爱的爸爸

祝您父亲节快乐!

关于父亲节的作文:我给爸爸做早餐今天的早饭由我来做,因为今天是父亲节,我要给爸爸做一顿早餐,让爸爸也尝一尝我做的饭。

早上我一起床,就赶快叫上妈妈来到了厨房。做什么饭呢?爸爸最爱吃面片了,还是给爸爸煮面片吃吧!妈妈说:“首先要切一个西红柿。”我就先洗了一个西红柿,把它放在案板上切。妈妈告诉我切西红柿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千万别切着手了。我听了妈妈的话,就开始切了,我小心翼翼地切了一片又一片,西红柿终于切好了。

妈妈把锅放在炉子上,倒上油,等油热的时候,把切好的西红柿放进去炒了炒。我就赶快接了一碗水,准备往锅里倒。可是,我又有点害怕,怕油溅到我的手上。妈妈就拿着我的手和我一起倒,顺着锅边慢慢地往里倒,没有烫着手。没什么可怕的,我就自己又往锅里倒了两碗水。

妈妈说:“等水开了就可以放面片了。”我就在一边耐心地等着开锅。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开始“咕噜咕噜”地冒小泡泡了,泡泡越变越大,锅里的水就像滚滚的江河水似的,来回地翻滚。妈妈告诉我,这样就是水开了。太好了,终于可以放面片了。

我迫不及待地用手抓着一大把面片使劲地往锅里撒,锅里的水一下子溅了出来,我赶快把手收了回来,幸好没烫着我。妈妈说:“不能使劲地往锅里扔,否则会烫伤手的,要从锅边轻轻地往锅里放。”原来煮面片也是很不容易的呢!听了妈妈的话,我就又抓了一把面片轻轻地往锅里放。

放完了面片,我又拿了两个鸡蛋,开始打了。我先把它们放在池子旁边磕一磕,再掰开,让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流在碗里。打好了以后,我又拿筷子使劲地搅拌,让蛋清和蛋黄混在一起。

锅里的面片就像一条条白色的小鱼,在不停地游来游去。妈妈告诉我面片快熟了,我就赶快把搅好的鸡蛋倒了进去。我看见鸡蛋在锅里飘来飘去,慢慢地变成了一片片金灿灿的小树叶,非常漂亮!最后,面片煮好了,我往锅里放了一勺盐,又放了一点香油。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2

Father's Day exists almost all over the world to honor and commemorate fathers or forefathers. In the Roman Catholic tradition, Father's Day is celebrated on Saint Joseph's Day, March 19, though in most countries Father's Day is a secular celebration.

In recent years, retailers have adapted to the holiday by selling male-oriented gifts such as electronics and tools. Schools and other children's programs commonly have activities to make Father's Day gif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lebration of Father's Day was Mrs Sonora Smart Dodd, born in Creston, Washington. Her father, the Civil War veteran William Jackson Smart, as a single parent raised his six children in Spokane, Washington. She was inspired by Anna Jarvis's efforts to establish Mother's Day. Although she initially suggested June 5, the anniversary of her father's death, she did not provide the organizers with enough time to make arrangements, and the celebration was deferred to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 The first Father's Day was celebrated on June 19, 1910, in Spokane.

Unofficial support from such figures as William Jennings Bryan was immediate and widespread.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was personally feted by his family in 1916. President Calvin Coolidge recommended it as a national holiday in 1924. In 1966, President Lyndon Johnson made Father's Day a holiday to be celebrated on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 The holiday was not officially recognized until 1972, during the presidency of Richard Nixon.

父亲节是一个节日来庆祝父亲和育儿男性,就像母亲节庆祝母亲节。通常赠送礼物来庆祝父亲和家庭的主要事件。父亲节是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日子庆祝。

父亲节的存在几乎世界各地的纪念,纪念父亲或祖先。在罗马天主教传统,父亲节是庆祝圣约瑟夫的一天,3月19日,尽管在大多数国家父亲节是一个世俗的庆祝活动。

近年来,零售商已经适应了假日销售以男性为主导的电子设备和工具等礼物。学校和其他孩子的项目通常有活动让父亲节礼物。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3

【关键词】儿童发展;父亲;父亲教养研究

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父亲影响孩子的方式与母亲不同。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需要父亲》一书的作者凯尔·普赖特(K.Pratt)也认为,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方式不同。现有的研究日益表明,父亲同样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能够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他们不仅有独特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天赋,而且孩子会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依恋。研究发现,婴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取决于情境,例如,婴儿伤心或恐惧时最依恋母亲,而在游戏时最依恋父亲。许多婴儿在1岁末都能与父亲形成安全依恋,特别是在父亲能积极地参与抚养活动的情况下。

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可以追溯上世纪70年代对“父亲缺席”(由于在二战中许多男性丧生,大批的孩子失去父亲)的研究,可以看出,关于父亲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历史还是极为短暂的,而我国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很多研究还只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重复验证。

一、我国父亲教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更多的局限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进行父亲教养研究的还只是少数师范院校的心理系的一些的专家,他们对父亲教养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心理学层面,考察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对此研究还非常少。

(2)研究的范围较窄且不够深入。目前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父亲教养与儿童行为、认知发展、角色意识、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对影响父亲教养的一些因素的分析,但对于父亲教养对儿童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影响,影响父亲角色意识的深层心理机制以及父亲教养、母亲教养、祖父母态度、社会支持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儿童的发展的、现代核心家庭与传统大家庭中的父亲教养有何区别等等尚缺乏相关的研究。

(3)研究对象的来源比较单一。目前关于父亲教养的研究大多选择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及其父亲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青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则相对较少。此外,已有的研究大多选择城市中的儿童和父亲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农村父亲参与教养情况进行的考察很少。

(4)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我国已有的父亲教养的研究中大多是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有个别研究辅以访谈法或通过观察录像收集资料,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二、父亲教养研究的未来展望

(1)父亲缺失研究的文化差异。目前,西方学者对父亲缺失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父亲缺失的影响与文化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父亲缺失影响的角度和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与西方更为开放的婚姻观相比,我国传统文化对单亲母亲的包容度更低,她们背负着更多的压力。因此我们在对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加以借鉴的过程中,应“批判性的吸收”,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父亲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寻找测量父子依恋的方法。在依恋理论提出的依恋分类模型中,母亲是主要的依恋对象。实际上,父亲与孩子之间也存在依恋,虽然分离焦虑显示了大多数孩子对母亲的偏爱,但婴儿会在他们刚出生的一年里差不多对父亲和母亲同时产生依恋。考虑到SSP(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er)“陌生情境法”是应用于母子依恋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质疑用这种方法去评价父子依恋的准确度。由于这一模型过于强调对母亲的依恋,使得很少有人研究父亲的作用。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在父子关系的背景下采用SSP, 或者寻找其它具体针对父亲的依恋测量方法。也有研究者认为,有必要采用不同于SSP的方法,在强调探索与依恋平衡的前提下,来评价父子依恋的质量。

(3)探索父亲角色的跨文化研究。目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关研究者对父亲教养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父亲教养的比较、同一国家中不同种族父亲教养的比较等。另有一些研究者对中国、日本、韩国三个亚洲国家的父权的历史、三个国家的父亲形象,以及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做出了比较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为我们对父亲教养的跨文化性理解提供的有利依据,同时,也为今后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4)深入挖掘父亲角色意识的心理机制。这一方面主要关注的是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影响是如何从外显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心理因素的。不论在教养方式,还是在文化程度等方面,归根结底都属于外在的环境影响因素。近年来,研究者们已开始将注意的焦点从外显的、直接的影响因素转向探究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上。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注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意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重视父亲角色研究的双向性和动态性。父亲教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已不容置疑,父亲之所以对孩子有如此特殊的影响,与父亲的社会角色、男性特征、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他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些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父子关系本身就是父亲与子女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忽略任何一方来探讨二者的关系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双向性的研究原则,从而在总体理论层面上,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父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为提高我国家庭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江苏教育,1984,(7-8).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2002,(6):95-103.

[3]桑标,唐剑.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J].心理科学,2000,(3):279~284 .

Human Development,2004,47(4):193-219.

[4]陶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19-23.

[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4

关键词:寻父  精神  生理  审父 

一、命中注定的寻父历程 

《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四子(长子德米特里,次子伊凡,幼子阿廖沙,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与父亲费多尔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表述对象。小说中四子在不同的心理寻求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展开自我的追寻父亲的历程。 

(一)寻求爱的父亲 

在父子关系问题上,长子德米特里·费多洛维奇与父亲费多尔·费多洛维奇之间的拉锯战始于德米特里三岁被扔进仆人格里戈里的木屋中。长子米卡的成长过程中,父爱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对于父亲费多尔持有一种敌视但是渴求真正的父爱的状态。由于父子关系僵化,米卡和父亲费多尔之间以金钱的需求为纽带,从开始争夺财产开始,到争夺格鲁什卡的爱为父子关系的激化点,在父子秩序的定位中,处于一种非父非子的状态。 

但是通过米卡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米卡对于父爱的渴求。在生父被杀的当晚,米卡误伤了老仆人格里戈里,第一反应是拿出手帕,“他把它按在老人的头上,毫无意义地竭力想擦干他额上和脸上的血”。在对仆人费妮亚和军官彼得·伊里奇的解释中,米卡整个人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古怪而不知所措,写下了“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自己的整个的一生”。莫克罗叶最后一夜的纵情狂欢后得知格里戈里得救了,兴奋地说:“使我再生,使我又重新复活了……这个老人,诸位,在我只有三岁,被大家遗弃的时候,他是亲手抱大我,在水盆里给我洗澡的,他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从一心求死到欢庆新生的变换,体现出对老仆人爱的感恩。 

同时在米卡被宣判的时候,赫尔岑斯图勃医生以证人的身份被传讯,讲述了一磅胡桃的故事。二十三年后米卡因此再去拜会医生,“你一辈子记着我在儿童时代送你的一磅胡桃”。这种对往昔爱的接受以及而今爱的感恩,是米卡父爱缺失的成长中的亮色。 

(二)精神的父亲 

次子伊凡·费多洛维奇相较于长子米卡对于父爱的寻找,更多地是在思考自我扩展到人本身的真正的父亲是谁,从生物学上的父亲费多尔,最初给予关爱的老仆人格里戈里,收养人彼得洛维奇·波列诺夫,延伸至人的创始者上帝,对于真正的父亲的认识不断地加以认可、否定,寻找不到可依靠的父亲来获得心灵的平静,自我的安宁,陷入了对父亲身份的反叛。 

从最初脱离收养人的帮助起,他就开始与父亲的角色人脱离。十三岁离开收养人,大学时期陷入经济上的困顿,被迫半工半读,但从未与父亲联系,在与阿廖沙对《宗教大法官》一诗上帝的讨论中对天父上帝和教皇持怀疑批判态度。伊凡的寻父是对父亲身份的怀疑乃至于审视,对于父亲的否定以至于反叛。 

(三)心灵的父亲 

幼子阿廖沙在作品中串起了整个线索众多的故事,将四个人的寻找过程融为一体。相对于伊凡对于父亲的否定和反叛,阿廖沙对于父亲的寻找,他摒弃了生物上的血缘的联系,更多地是在寻求父亲所能给与的信赖感。在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生父费多尔,仆人格里戈里,收养人波列诺夫,都不具有深厚的父子之间的依赖,“从不过问自己是靠谁的钱生活着”的阿廖沙把父亲的养育职责看得无比平淡,“不能听谈论女人的某种言语,某种说法”的极端与生父相反的行为,是对儿时父亲记忆的反感和拒绝,乃至于对宗教的热爱是出于对佐西玛神父的热爱和父亲般的依恋。 

在阿廖沙身上是处于与生父完全对立的所在,从与人交际天生的惹人喜爱,孩子般纯净的心灵,极端害羞和贞洁,慷慨大方而没有金钱的概念,这些特质是完全非卡拉马佐夫气质的存在,是对父亲的逆反。阿廖沙寻找父亲的过程,是对血缘上父亲的摒弃,对精神上父亲的追求。对于生父、收养人这类非精神的父亲,他认可但没有依恋。 

(四)生物的父亲 

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作为被当作上帝的人白痴丽萨维塔·斯麦尔佳莎娅与费多尔的儿子,是作为孤儿被老仆人格里戈里养大的,而后作为费多尔的仆人。在他的头脑中,父亲的角色是一直被憎恶的,没有父亲的认可,使他失去了自我身份和自我归属。由于得不到血缘上的认可,失去了儿子的身份而沦为仆人,导致了他对生父以及兄弟的妒忌,意图报复。他意欲通过挑拨激化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借助父子之间的矛盾来实现自我的复仇。可以说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父亲的追寻是意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自身的地位,是对父权制的归顺,摆脱底层的孤儿身份,获得父权制社会的认可。 

至此,四个儿子对于父亲的不同的追求,显示出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心智成熟度的不同,所展示出的对于父亲的不同的需求,由得到父权制的身份的认可,父爱的给予,对父亲的精神的依赖,真正的父亲的寻求,不断深入。 

二、以父之名下的审父 

从对共有的父亲上帝到生身之父,养育之父,精神之父的不同的需求,延伸出对父亲的不一样的评判标准。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失是他们共有的状况,父爱的缺乏导致了他们对外部力量的自卑,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在男孩的成长中,父亲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男孩通过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建立自我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及自我的认可。 

在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子追寻的是不同类型的父亲,大致上可以归为两类: 

(一)物质实体上的养育者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的首先是生命的赐予者角色。在对父亲的追寻中,长子德米特里和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父亲的含义的理解和定位更多是基于此。 

对于物质实体上的父亲而言,父亲一角的缺失,首先在血缘上失去了与秩序、传统的联系,以及证明自身价值的参照物。就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而言,这体现在对实际上的养父格里戈里的轻视和利用,对于生父费多尔的憎恨,以及极力摆脱私生子身份的自我厌弃。得不到承认的私生子身份一方面使他失去了对费多尔财产的继承权,与兄弟们无法平等交流,屈居仆人之位,另一方面在严守父权制的俄罗斯,私生子的身份使他没有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长子德米特里来说,当父亲与自己只有血缘关系,没有尽到父亲的职责,那么对于父爱的渴求,对于真正的父亲的寻找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二)精神领域的领路人 

对于接受过教育的次子伊凡和幼子阿廖沙,父亲已经不单是养育者的角色,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支撑者。相对于阿廖沙求助于宗教的天父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我的舒适,伊凡对于父亲,从生身之父到共有的上帝都是心存疑虑的,如《宗教大法官》中对于宗教所宣扬的上帝的公正、爱人、平等等传统的教义的反驳和摒弃。以生活实例来举证上帝的“不作为”,并未实现传统教义中的救世主的功效,并未践行“爱”的真谛,佐证自己对于上帝——共有之父的质疑和申讨。 

阿廖沙不关注“养父”所给与的金钱,对生父费多尔也持保留态度,“对于父亲的大叫大嚷和连枕头褥子一起搬回家的命令,他是一点也不害怕的”,对依赖的“精神之父”则保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正因如此,对佐西玛长老逝后由犹疑到坚信,正视自我对于父亲的态度。 

三、弑父是最终的结果 

在西方社会的契约理论中,父子关系是基于父子之间的责任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的债券,当抚养的责任已成,彼此独立,成为了一种自由的模式,父子之间成为自我自由意志的表达。由寻父而来的对于父亲的审视,对于父亲行为的不能理解而造成的对于父亲的厌弃,继而引发出弑父的最终结果。基于不同的人生阅历和自我的审视,四子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于父亲厌弃之后的绝望,成为了名义上或者实质上的弑父者。 

(一)实质上的弑父者 

斯麦尔佳科夫作为得不到认可的私生子,在整个的弑父的过程中是以主导者以及实际上的执行者的面目出现的,他以示弱的方式,将伊凡其拉入弑父的计划里。他借助于一番关于人生道德的理论,将伊凡拉入了弑父的阴谋中,以思想上的弑父者论处,致其陷入精神上的弑父罪恶中。 

(二)名义上的凶手 

德米特里在与父亲的沟通中得不到回应,父亲从感情上的支撑者变成了实际上的情敌和财产的阴谋夺取者,成为了彼此之间的敌对者,抹杀了父子之间的秩序和责任,父不是父,子不是子,父子秩序的破坏造成了父子亲情的沉沦。父子之间对于爱情、金钱的争夺将矛盾激化,彼此之间宣于众人的仇恨将弑父的名义坐实,在弑父行为发生后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罪犯。 

(三)摇摆的父亲的信仰者 

阿廖沙,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提供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心智成长的领路人。一见之下即产生信任的佐西玛长老,相对于生父,入修道院是“代表着他的心灵从黑暗超升到光明的出路的全部理想”,对于所选择的领路人也是极为信赖,“对于长老奇迹的力量,阿廖沙是完全相信的,正和他完全相信关于棺材从教堂里飞出去的故事是一样的”,此时是对于父亲所拥有的绝对真理的信服。 

在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中,父亲代表传统,是对于原有精神生活的信赖。父亲在背离了原有的生活责任之后,维护不了原有的制度,在子女的成长中起不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没有担负起父亲养育和教导的责任,同时在子女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并未起到老师的先导作用,父子关系过于紧张,没有在子女与现实社会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父亲代表了伦理情结,由于父亲本身的丑角化自我,放纵、恶行、不作为,颠覆了传统中的父亲的英雄般的形象,在四子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德米特里在情爱中对于父亲行为的复制,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父亲恶行的变本加厉的弑父,伊凡由生父行为延伸出的对于共有之父的否定和反叛,阿廖沙对于生父行为的极端摒弃和颠覆。正是父亲的缺乏导致寻父而至厌父,甚至弑父。父子之间的对立,或者是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仇恨,对原有的父子秩序造成了破坏,弑父行为的发生对于传统道德的否定,对父权制社会传统权威的颠覆,由寻父—审父—弑父的不断进阶,延伸出了现实社会中秩序的崩溃。 

寻父源自失父,在父子关系的互相背离中,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冷漠的,缺乏一种父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形成一种正常的父子关系,老卡拉马佐夫的酗酒,贪色,投机,以及小丑般的言行,导致他失去了父亲代表的高大,负责,慈爱的英雄形象,是对父亲的颠覆。在四个儿子对父亲的追寻中,形成了一个环,因为父亲的非父行为而产生对于“真理”的追寻,德米特里对于父爱的给与者格里戈里的生死虚惊,从误以为自己“弑父”到获得心的安宁,伊凡追寻精神上的真理之父——对于上帝的追问,斯麦尔佳科夫对于生身之父的自我验证,阿廖沙对于所信赖的“父亲”的由信到疑,而后复归信,这种逃离背弃,而后能回归的过程,是获得了真实的“父亲”的基准。 

参考文献: 

[1]杨经建.以“父亲”的名义:论西方文学中的审父母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6,(1):161—164. 

[2]耿济之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3]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张世君.隐喻的父亲主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4,(16):94—100.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5

【关键词】父亲 幼儿 家庭教育 角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25-02

一、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主要优势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远去。在父亲这一角色下,是责任的代名词。男性被定位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思想的引领先导,这也充分肯定了父亲角色的发展力度。由男性所奠定的社会环境促使公众对父亲这一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父亲的教育应该更加坚硬果断,更具力度。

(2)教育理念的塑造

父亲对教育理念的塑造能够对孩子的性格、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在幼儿懵懂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幼儿日后的为人处世和行为作风。美国科学家乔治?麦克曾经对数百名男性进行了“学习能力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男性的改革意识、学习能力更强于女性[1]。对于幼儿来说,父亲所具有的教育理念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同时,父亲的教育方法能够以男性思维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3)人格魅力的影响

父爱对幼儿来说,除了是一种情感需求,更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催化剂。Hoffman(1966、1970a、1971)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父亲能够进一步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使父亲能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英雄[2]。让孩子能够学习和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提升幼儿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

二、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发展现状

关于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一直以来,中西方探究意识有所不同。我国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探究在起步上就晚于西方,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呈现为讲座、论坛等。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父亲对于自身教育角色的挖掘塑造。特别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慈母严父”的教育结构,父亲主要作为经济支柱而存在,而并非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严重影响了父亲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角色投入。

三、提升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具体对策

为了改变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模式,在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角色投入上,笔者建议从家庭教育氛围、个人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加强,让父亲和幼儿之间的角色模式更加融洽。

(1)构建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性格来源与一个温暖、和谐、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来说,“玩耍”、“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此,父亲应该从“游戏教育模式”上入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自己能够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孩子一起走入他们的童真世界,并带领他们尝试生活中的不同环境[3]。在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幼儿的天性。

(2)明确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为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父亲要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即不能骄纵孩子的任性,也不能辜负孩子的天性。每一个父亲都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孩子的理性意识。

(3)加深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安全感一大半来源于父亲。为此,在父亲这一教育角色中,要在思想理念的革新上立足传统文化,充分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通过《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等思想,构建严谨的家风、家训。在奠定男性教育地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充分引导父亲在幼儿生活、学习上进行长时间的融合,更加关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父亲在参与抚育儿童的时间内,能够对孩子的责任意识、性格特点、学业成绩、道德规范、社交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父亲不应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人,而是幼儿教育的领路人。父亲要从家庭教育的幕后走向台前,与母亲一起共同承担起对于孩子的教养责任。更加关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发展,不断提高儿童交往能力、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升、为父亲教育角色的确立形成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畅.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5,(4).

[2]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3]魏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 2013(11).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6

[关键词]父亲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83-03

[作者简介]孙彦(1983-),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教师、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家庭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人们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宽广的教育生态和影响幼儿成长的因素。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斯宾塞说:“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在孩子教育中,无论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无论是智力训练还是道德、品质的培养,父亲都起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就会导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良状况,称之为“父爱缺乏综合症”。现实生活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对缺失以及幼儿成长中对父亲的迫切需要是引发本研究的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宝鸡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期待所得研究结果能为幼儿家庭教养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宝鸡市的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三个城区共选取6所幼儿园作为研究样本,以3岁~6岁幼儿的父亲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7.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问卷设计主要围绕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父亲参与的频率、父亲参与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运用SPSSl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亲对参与幼儿教养的认识

1.对自身在幼儿教育中角色的认识。

关于对自身角色的认识,问卷调查显示,有28.7%的父亲认为自己应“以赚钱为主,必要时也要管教孩子”;59.5%的父亲认为在“赚钱的同时要积极辅助孩子的母亲管教孩子”;还有10.7%的父亲认为“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教养中,赚钱相对而言不重要”。在回答“父亲的主要职责是什么”时,大多数父亲认为“男人当然要赚钱养家”“负责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孩子的教育”“赚钱养家,教育孩子缺一不可”。访谈中我们还发现,有小部分的父亲认为“孩子年龄小,谁管教都一样”“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等。

2.对自身参与幼儿教养作用的认识。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父亲能够认识到自身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有93.8%的父亲认为自身参与幼儿早期教养很重要,只有6.2%的父亲认为不重要。访谈中被问及“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独特的影响”时,大多数认为父亲的作用在于“树立男子汉的形象,教给孩子男子汉的气魄和男人做事的风格”

“对孩子性格发展有影响,如坚强、勇敢、独立”等。

(二)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频率

调查显示,每天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父亲占总数的20.1%,1小时~2小时的为33.6%,2小时~3小时的占24.6%,3小时~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分别有10.0%和4.2%。由此可见,约有78%的父亲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3小时以内,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时间总体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7.6%选择“其他”这一项的父亲中,大多是长期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包括在外地工作或是经常出差等。这说明,由于工作等原因,部分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三)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

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日常互动、教育指导、关注监督、规则约束、情感表达、学业鼓励、间接支持、成长计划、自我提升。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虽然父亲在各维度的参与状况参差不齐,但大都处于3分以上,所以总体上来看,父亲的参与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间接支持平均得分最高,表明此项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常互动,而在自我提升方面参与程度最低。

根据对上述九个方面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内容总结如下。

1.非常重视为幼儿提供间接支持,并以经济支持为主。调查显示,91%父亲在间接支持方面,主要是“承担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的责任”,接着由高到低依次为“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和活动场所”“满足孩子基本的需要”“营造对孩子发展有利的环境和家庭关系”。

2.对幼儿的学业鼓励和规则约束较多。调查显示,有90.3%的父亲表示“经常”和“总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其次才是“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鼓励参加各种兴趣班活动”。在规则约束方面,“嘱咐孩子在幼儿园好好表现”的选择率最高,有86.5%的父亲选择这项;后面依次为“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选择最少的是“制定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3.对幼儿的情感表达以表扬鼓励为主,且肢体语言多于口头语言。调查显示,在情感表达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当孩子事情做的好或表现出好品质时,给予表扬或鼓励”,接着依次为“用抚摸、拥抱或亲吻等身体语言对孩子表达爱”“孩子心情不好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做错事或不听话时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孩子说爸爸爱你”等。

4.比较注重对幼儿社会知识的教育,但实际指导偏少。调查显示,父亲在教育指导方面,“教孩子文明礼貌行为”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教给孩子交通安全或健康卫生方面的常识”“教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为孩子提供角色或榜样示范”,选择最少的是“指导孩子阅读或写作业”。

5.在关注监督方面主要以幼儿的安全为主,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调查显示,在关注监督方面,各项选择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监督孩子的安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家人沟通有关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看的书或电视节目”“关注孩子参与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交朋友的情况”。还有16.3%和35.3%的父亲分别表示“从不”和“很少”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表现。

6.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以谈心、游戏居多,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照看较少。调查显示,在日常互动方面,“与孩子谈心聊天”选择最多,接着依次为“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带孩子看医生或打预防针”“陪孩子一起做他们想做的事”“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去幼儿园接送孩子”,选择最少是“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亲子活动”。在该选项中,有高达17.3%的父亲表示“从没”与幼儿进行日常互动。

7.自我提升行为偏少,但自我提升意愿较为强烈。调查显示,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与邻居或亲戚朋友交流育儿方面的知识或方法”,其次是“阅读关于指导孩子教育的相关书籍”,最后是“参加有关机构专门的育儿知识培训”。可见,现实中父亲在自我提升方面的行为比较欠缺。但调查同时显示,65.1%父亲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

四、研究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愿意为幼儿教养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传统文化所赋予男性的角色在当今社会仍然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大多数父亲能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角色以及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但是观念中仍是将赚钱养家放在第一位,这与整个社会的导向和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在调查中,有些父亲不仅履行着自己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责任,同时也积极辅助母亲一起来教养孩子,但也有小部分父亲存在认识片面、角色观念传统陈旧等问题。另外,大多数父亲愿意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当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男性和女性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社会角色分工,母亲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以及抚养子女的责任,而父亲作为经济支柱,更多地承担着家庭的经济责任。

(二)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社会性知识的获得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亲都普遍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状况,这与我国传统的父母教养观念相一致。但根据学龄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应要求他们掌握多少知识或技能,因此应更多的以鼓励学习为主,目的是从小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和意愿。在知识类型方面,父亲更关注幼儿社会性知识的获得,会尽可能多的为幼儿准备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的知识。但是,父亲也应该注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养,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规则要求幼儿遵守,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在情感上对幼儿以支持和鼓励为主,能够与家人交流幼儿教养的问题

父亲不再是传统中严厉而权威的代表,在情感上给予幼儿更多的是支持和鼓励。原因在于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有了改变。但由于一些父亲本身不善于外露的情感表达,或是不好意思对幼儿说出表达爱意的言语,因此他们喜欢用身体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幼儿的情感。同时,我们发现父亲比较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且能够与家人交流沟通有关幼儿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与幼儿教师的交流明显偏少,对幼儿在园的情况关注不够。

(四)与幼儿的日常互动不足,但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的愿望强烈

调查发现,父亲与幼儿的日常互动在各个方面相对都比较欠缺。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父亲将大量时间投入在了工作中,所以造成没有机会或精力与孩子进行日常的互动交流。受传统的社会角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照料管教幼儿是做母亲的职责。虽然多数缺乏对于幼儿教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但都表示愿意参加一些辅导班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技能,说明他们有着较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意愿。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颜真,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67.

[2]父亲是孩子成长的特殊催化剂一对话《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作者东子[N].中国教育报,2009-08-27.

[3]李文道,孙云晓,赵霞.父教缺失的研究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74.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7

最新父亲节演讲稿:爸爸,请理解我敬爱的爸爸:您好!爸爸,您知道吗?有时你那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像一根根针一样,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常常说我丑的人是谁?常说我只有一身的缺点而没有任何优点的人是谁?常常看不起我的人又是谁?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做

父亲节演讲稿范文参考:感恩父亲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

父亲节演讲稿:生活中的父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更多的是在赞美我们的母亲,赞美伟大的母爱!却非常少的谈及父亲与父爱。其实,父亲更加值得赞美!父亲虽然在生活中,不注重细节、细腻,可是,父爱如山,父亲教诲你前进的方向,父亲担负着家庭的重任

父亲节演讲稿400字:父爱如山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就要到来了,大家知道那一天是什么节日呢?没错!那一天就是父亲节啊!还记得我以前曾读过余光中先生的《我的四个假想敌》,读的时候,我只觉得这篇文章风趣、幽默,读完以后,回味时才想到文中的父亲之所以会将女儿们的男

父亲节演讲稿(4篇)本文目录2017父亲节演讲稿最新父亲节感恩演讲稿模板最新父亲节演讲稿范本父亲节演讲稿例文精编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

父亲节发言稿:感恩父母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

父亲节的演讲稿4篇本文目录父亲节的演讲稿关于父亲节的演讲稿父亲节演讲稿:献给父亲节的爱最新关于父亲节主题演讲稿:献给父亲节的爱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献给父亲节的爱》。

父亲节经典演讲稿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就要到来了,大家知道那一天是什么节日呢?没错!那一天就是父亲节啊!还记得我以前曾读过余光中先生的《我的四个假想敌》,读的时候,我只觉得这篇文章风趣、幽默,读完以后,回味时才想到文中的父亲之所以会将女儿们的男

最新关于父亲节主题演讲稿:献给父亲节的爱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献给父亲节的爱》。亲爱的同学们今年的6月17日市父亲节,也就是每年的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这个由外国人率先设立的节日,他同样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国情。

最新父亲节发言稿:感谢我的父亲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感谢我的父亲》。每年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这个由外国人率先设立的节日,它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对父亲的尊敬和对长辈的爱戴,他同样符合我们中国人。

17年度父亲节演讲稿范文样本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母爱深似海,父爱重如山。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功绩。年就开始有人建议确定父亲节。年月,人们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

父亲节演讲稿范文模板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

父亲节演讲稿范文精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130班的肖霜。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由我来为大家演讲。再过几天,也就6月19日,同学们期待已久的父亲节就要到了!父亲是无私的,父爱是也是伟大的。

父亲节演讲稿:爸爸,这辈子我做你女儿每个女孩,都会有一个强大的爸爸,因为每个爸爸在孩子心中都是强大的。都说,女孩是需要宠的,而最先宠她的那个男人就是她的爸爸。宠她一辈子的男人也只会是他爸爸。

最新关于小学生父亲节演讲稿范文参考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就要到来了,同学们那一天是什么节日呢?对!那一天就是父亲节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父亲节的由来吗?原来它源于美国,在州士波肯市有一个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

最新父亲节教师演讲稿范例参考hi, everybody. this father s day weekend, i d like tospend a couple minutes talking about what s sometimes my hardest, but always mymost rewarding job – being a dad.

最新关于父亲节演讲稿范本父亲1946年入党时,还在山东革命老区,全国还未完全解放,党的工作时刻受到来自敌人的威胁。20岁的他担任了乡党委书记。当时党员开会都是在半夜秘密召开,散会时还不能一块儿走,相互之间不得见面,可见当时的形势何等严峻。

父亲节致辞:纪念伟大的父亲祝国内外伟大的父亲:节日快乐!健康长寿!借此盛大的节日,倾述我的情怀,追忆我的父亲,以表达我对伟大的父亲深切缅怀,激发斗志,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后代。父亲,是我常常追忆、思念的人生导师。

大学生父亲节演讲稿模板:爱与感恩谁都知道,母亲是伟大的,何以故?母亲十月怀胎,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那父亲呢?亦复如是!父亲的慈爱如大海,让子女有汲取不尽的生命之泉;父亲的教诲像一盏灯,为子女照亮前程;父亲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亲节讲话稿范文:默默的读着父亲的爱我心目中的英雄不是赫赫有名的老板,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大家都认识他,他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父亲!在儿时,父亲给我们的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善于言表。

最新父亲节演讲稿范文精选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就要到来了,同学们那一天是什么节日呢?对!那一天就是父亲节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父亲节的由来吗?原来它源于美国,在 州士波肯市有一个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

父亲节演讲稿:感恩父亲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我首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知道本周星期日是什么节吗? ------对,是父亲节。今天我在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亲》。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赞美母亲,赞扬母爱,很少谈及父爱。

父亲节演讲稿:感恩父母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同学们,从哪里来?听到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的到来。

精选父亲节演讲稿范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130班的肖霜。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由我来为大家演讲。再过几天,也就6月19日,同学们期待已久的父亲节就要到了!父亲是无私的,父爱是也是伟大的。

最新父亲节感恩演讲稿模板提起感恩,所有的同学不由得想起每天起早贪黑和我们一起上学,或者完全可以说成比放学铃声还准时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在以前的生活里,我感觉我和妈妈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但是就在三年前,妈妈选择了去当学生,很不情愿地丢下了我和我

父亲节的演讲稿:爱与感恩的节日谁都知道,母亲是伟大的,何以故?母亲十月怀胎,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那父亲呢?亦复如是!父亲的慈爱如大海,让子女有汲取不尽的生命之泉;父亲的教诲像一盏灯,为子女照亮前程;父亲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亲节的演讲稿:父爱无声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父爱无声》。今天,是西方国家的父亲节,后来传入了我们中国,但我们中国是一个善于博采众长的国家,对于这样一个满怀感恩的节日,是应该收到我们的关注与欢迎的。

17年度最新父亲节演讲稿选文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还有首歌这样唱道: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节演讲稿:特殊的礼物今天就是父亲节了,我送什么礼物给爸爸好呢?思来想去还是送一张贺卡给爸爸最有意义。因为我还小,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不会挣钱。所以,我送这个特殊礼物给爸爸最合适,又很有意义!我的父母,生我、养我,送我上学读书,花了不知多少

最新父亲节演讲稿范文精编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父爱如山》。文学作品中有关母爱的比父爱多得多,日常生活中妈妈也比爸爸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言谈之中,就连昨天的父亲节也是在母亲节之后才有的,而且父亲节也没有母亲节那样隆重热闹。

父亲节演讲稿范本:感恩父爱一提到父母,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父爱如山,博大深沉;母爱似水,细腻温柔。是啊,自从父母用幸福的笑容迎接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父母就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养育我们。扶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说话,送我们去学堂,伴我们一天一天渐渐长大。

父亲节演讲稿:感恩父爱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还有首歌这样唱道: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

最新父亲节演讲稿范本新编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就要到来了,同学们那一天是什么节日呢?对!那一天就是父亲节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父亲节的由来吗?原来它源于美国,在 州士波肯市有一个杜德夫人,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

父亲节演讲稿范文精编是谁,用虬劲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是谁,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园?是您,父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父亲一座山,胸怀宽广,容纳百川父亲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使我们远离灾难父亲一艘船,载着我们,乘

父亲节致辞亲爱的父亲们,大家好!老爸,今天是父亲节——属于你的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请允许我献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还记得上次我帮你染黑发的时候么?看着那一片片的白发,我突然眼睛不知怎的酸涩起来,爸爸,不知不觉你已慢慢的老了。

父亲节的国旗下演讲稿:伟大的父爱老师、同学们:6月19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父亲对我们来说太伟大了,它是家里的顶梁柱,是我们生活最有力的保障,父亲默默地支撑起我们温暖的家,他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证。相对于温柔亲切的母爱而言,父爱是深沉的。

最新父亲节国旗下演讲稿范文大家好!今天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母爱深似海,父爱重如山。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功绩。年就开始有人建议确定父亲节。年月,人们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

父亲节演讲稿范文样本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xx年8月的一天早上,我的表哥秦海林早早的就来到儿子干活的工地,教儿子怎么样放线,父子俩六点多就开始干了起来。

父亲节国旗下讲话:爱在父亲节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每年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同学们,谈到父亲节,我们应当知道它的由来。192017年,居住在华盛顿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在庆贺母亲节时产生了一个念头:既然有个母亲节,为什么不能有个父亲节

父亲节演讲稿:感恩父爱一提到父母,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父爱如山,博大深沉;母爱似水,细腻温柔。是啊,自从父母用幸福的笑容迎接我们来到这个世上,父母就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养育我们。扶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说话,送我们去学堂,伴我们一天一天渐渐长大。

父亲节主题演讲稿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x,下周日我们又将迎来一个特殊的节日6月17日父亲节。这个节日我们常常会忘记。我们总记得母亲,他们生养我们付出了艰辛,父亲呢?在我们眼里,父亲总很忙,早出晚归,陪我们玩耍的时间是那么少,甚至我们有时请他帮忙

父亲节国旗下演讲稿《爱在父亲节》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爱在父亲节。同学们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今年是6月17日。生活中、我们更多的在赞美母亲,赞扬母爱,很少谈及父爱。

父亲节国旗下讲话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感恩父亲。 同学们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今年是6月21日。生活中、我们更多的在赞美母亲,赞扬母爱,很少谈及父爱。

父亲节感恩演讲稿350字朋友们大家好!可能是要到父亲节了吧,最近常听到这一首歌感恩的心我也去找来听过,听了之后让我感触特别多,所谓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

小学父亲节国旗下讲话稿范例参考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感恩父亲》。每年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在人类爱的长河里,父爱和母爱一样伟大。

父亲节讲话稿:父爱依然岁月长河缓缓流淌,太多的往事如其间朵朵晶莹的浪花。其中最令我最后悔的是和爸爸的那次吵架。吃饭吧,干了一天活也累了。嗯,吃!父问我答。话中都带着情绪,他不高兴,我不情愿。

关于爱在父亲节演讲稿例文推荐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爱在父亲节。同学们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今年是6月17日。生活中、我们更多的在赞美母亲,赞扬母爱,很少谈及父爱。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8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9

[论文摘要]《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称谓,正如戴昭铭所说:“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这种称呼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亲属称谓之丰富完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得专著,所收古代亲属间称谓语二百有余,分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其中多数称谓语今天已不复使用,有的词义发生了变化,也有一部分已演化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亲属称谓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婚姻关系,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语言在变化,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所传承的汉文化信息也不可避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尔雅·释亲》中直系亲属以男性祖先为主.女性为辅,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我们最早阐述亲属称谓的历史文献《尔雅·释亲》中曾记载了五代亲属的称谓:“父为考(父亲称为考),母为姚(母亲成为批)。父之考为王父(父亲的父亲称王父,即祖父),父之姚为王母(父亲的母亲称王母,即祖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祖父的父亲称曾祖王父,即曾祖父),王父之姚为曾祖王母(祖父的母亲称曾祖王母,即曾祖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王父,即高祖父),曾祖王父之姚为高祖王母(曾祖父的母亲称为高祖王母,即高祖母)。”“考”和“姚”是对已逝的父母的称谓,“考”的含义是成,即一生的德行已完成;“姚”配也。指与考相配。这说明在经过母系社会进人到父系氏族社会之后,母亲—女性的地位已显然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是男尊女卑观念在称谓上的早期体现。

    “夫—妻”本是表明配偶关系的基本称谓,但“妻”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等级中并无相应的位置,《释亲》以“夫”“妻”分类,并立有“妻党”一节,但却无夫妻的解释,这或许同样是由封建社会中妻的地位所决定的。在封建社会中,“妻”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以“夫为妻纲”为宗旨的“七出之条”,头条便是“无后”。可见“妻”直至养育儿女之后,才有可能取得正式合法的地位。而有了儿女便升格为“母”,在亲属中的等级地位也立即会有质的变化—特别是有了儿子之后,母亲—女性的家庭、宗族地位才为稳固。

    《尔雅·释亲》据传记载的是周代的亲属称谓词,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的多数称谓词语时至今日仍在沿用。《尔雅·释亲》是亲属称谓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的有关著作大多在此基础上加以调整、补充,深人引发。由此可见,《释亲》中的称谓词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间的复杂关系:周代社会是父系社会,以男j胜祖先为核心,父系称谓以同姓为标志;此后的一夫多妻制,又因财产的继承权问题而必须确定嫡庶、妻妾的不同地位,母系称谓则愈发复杂化了。这对封建家庭女性称谓体系一直维系了几千年。

二、《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母之昂弟为舅”。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姑舅。但在《尔雅·释亲》又云: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为姑”。夫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从这样的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姑舅”相当于今天的“公婆”。“妻之父为外舅”古人为了和指公婆的舅姑有所区别,就在妻子父母的称谓前加上“外”。即男子称岳父为“外舅”,岳母为“外姑”,妇人称公公为“舅”,婆婆为“姑”。把公婆称舅姑、岳父岳母称为外舅外姑,据考证是源于人类母系氏族时期的族外群婚制,不同血缘的两个氏族之间的男子互相婚配到对方去延续生命,“出嫁”的男子还是自己氏族的成员,而所生子女却归属女方,这样当下一代的男子再互相“出嫁”到对方去的时候,就有了对上一代“舅姑”的称谓。只是当时的舅姑不只指公婆,还兼指岳父岳母,因为互配的男女双方是群体的兄妹关系。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确立之后,民间婚姻习俗还崇尚亲上加亲的“姑舅交表婚”,即男子娶舅舅的女儿或姑母的女儿为妻,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岳父(外舅),姑母则是岳母(外姑);女子亦以舅舅的儿子或姑母的儿子为夫,于是舅当然被称为公公(舅),姑母则是婆婆(姑)了。这种交表婚制直到现在一些偏边农村还存在。姑舅即“公婆”的亲属称谓在古代诗文中很常见,如唐朱庆徐《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唐杜甫《新婚别》:“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嶂。”“姑舅”相当于“公婆”的称谓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一种特殊的家庭制度。随着这种家庭制度的取消,这种文化现象也载入了历史史册。

三、《尔雅·释亲》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

    亲属称谓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作为亲属关系的起点和纽带的婚姻制度。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蒙昧时期实行群婚制,野蛮时期实行对偶婚制,文明时期实行的则是一夫一妻制。而在从群婚到偶婚的过渡时期,大约还有伴侣婚制和交表婚制。《尔雅·释亲》作为我国研究亲属称谓的开始,它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亲疏关系,系统的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亲属称谓制度。据此,我们可隐约窥见这种上古婚姻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及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形态。

    《尔雅·释亲》:“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姐,后生为娣”故郭璞《尔雅注》云:“同出,谓俱嫁事一夫。”意即共夫的姊妹互称“娣拟”,即女子同嫁一个丈夫,年长的女子称谓“姐”,年幼的女子称谓“娣”;古代兄弟之妻也可以互称“女以娣”。《释亲》又云“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姐妇”,意为兄长的妻子称弟弟的妻子为娣妇,弟弟的妻子称兄长的妻子为姐妇。可见,“娣姐”实有两层不同的含义:(1)共事一夫姊妹间的互称;(2)兄弟之妻间的互称。从表面来看,二者差距较大,但结合我国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形态的发展来理解,就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

关于父亲的作文篇10

关键词:父子疏离;父亲权威;家庭矛盾;角色期待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51-03

父子疏离是指父子相互之间由于有效沟通的缺失,而产生的疏远、压抑、淡漠等非正常父子关系状态。其实质是由于父子对双方之间存在的问题采取回避、逃避的态度,进而发展为情感上的隔阂、疏离,它是父子关系不协调与潜在父子冲突的一种信号。父子关系作为人际关系中最亲密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关系,其好坏不仅会影响子女对生活的态度及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会影响父亲的生活质量、家庭幸福感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沟通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科技化、工具化”的今天,研究父子疏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父子疏离问题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现状调查

我们项目组在对相关和相近研究文献进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父子疏离问题调查问卷》,包括父子疏离事件问卷、父子疏离现状问卷和父子疏离后续影响问卷三方面内容,共计五十四个问题,涉及父子疏离的原因、程度、疏离形式、后续影响等等。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及访谈的被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76份,回收率88%;其中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9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父子疏离现状

调查发现,有68.75%的被试认为与父亲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其中54.38%的被试意识到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有疏远的迹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3.12%的被试与父亲关系紧张,9.75%的被试与父亲关系一般,只有18.38%的被试认为自己与父亲相互之间非常了解。整体上看,大学生父子感情相对来说较为一般。

2.引发父子疏离感的事件

《大学生父子疏离事件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列举的33个事件中,引发父子疏离的最主要的10个事件中,有3个事件是在“父亲控制”维度下的,有3个事件是在“父对子角色期待”维度下的,有2个事件是在“家庭关系”维度下的(见表1)。这说明大学生对父亲控制的不满和对来自父亲的责备最容易引起父子感情疏离。

3.父子疏离的形式

大学生父子疏离较多的表现为言语疏离和情绪对立。从性别差异看,女生与父亲的言语冲突和情绪冲突多于男生。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言语冲突也有一定下降,但情绪冲突发生的频率相对保持稳定。在父子冲突的主动性方面,大学生父子疏离通常是由大学生本人或者是大学生与父亲共同引发,但也有部分是由父亲或其他家庭成员引发。可以看出大学生成为父子疏离中较为主动的一方,这可能跟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有关。

4.父子疏离的后续直接影响

《大学生父子疏离的后续影响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列举的15个后续影响中,排在前5位的影响如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61.88%的大学生在与父亲沟通不顺畅,发生冲突之后,表示“保留各自意见,互相理解”,这虽无益于父子之间存在问题的真正解决,但也并非毫无意义;54.38%的大学生表示会“平静耐心地跟父亲谈判”,这或许能够促进父子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45%的大学生会“请求其他家庭成员支持自己”。由于有第三方的加入,对于父子关系的缓解将取决于第三方的作用方式;此外,另有41.88%的被试选择“与父亲冷战”和39.38%的被试选择“沉默以对”,有可能导致父子关系的进一步疏远。可见,以消极的方式应对父子之间矛盾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父子疏离有可能成为他们之间日后隐藏的问题。

二、影响父子疏离问题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及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影响父子疏离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父亲的权威

古人强调“君子不亲教子”,主张“易子而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父亲权威,严格父子间的等级关系。事实上,在古代中国,父子间的等级是相当森严的。父亲的形象更多的是“严父”,而不是“慈父”[1]。这一点从古代文献中即可获知。如今,90后大学生的父辈多为60后,他们所处的时代、接受的教育与成长的轨迹决定了他们对于父亲权威的集体潜意识的认同。

在父亲权威这一集体潜意识得到认同的前提下,父子疏离现象普遍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调查表明,除了政治话题,子女在多数问题上与母亲讨论得更多。父子疏离常常由于父亲的权威意识,导致过多干预和控制而引发。由于父亲与子女在年龄、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可能导致两者在观念上的不同并引发冲突。

(二)家庭矛盾

在家庭中,夫妻间的矛盾、子女与父母间的矛盾总会存在,而且还有一些矛盾会危及家庭的存亡。父子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一个子系统,很难避免不受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家庭中夫妻间的矛盾不论是否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对于子女的消极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这些矛盾和冲突会造成子女无形的压力,他们通常会将家庭不和谐的责任归因给家庭中的某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加之自己对父母之间矛盾的独特认知和理解,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导致疏离。此外,从父亲和母亲这两种社会角色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上,母亲温婉、和善、细腻、顾家这些特质更能够得到子女的认同,父亲强势、沉默的特质更容易成为与取得子女认同的阻碍。

(三)角色期待失望

在父子间,“天然关系固然存在,但不十分坚强”[2]。父子关系的情感纽带远不如母子牢固,这是由父亲的角色地位决定的。从婴幼儿时期,父亲对于子女来说接近是一个陌生人,父亲能吸引子女的,是他的神秘色彩和英雄性格,是他从外部世界带来的新奇和刺激。所以,子女对父亲的角色期待是神秘、新奇而又富有刺激的英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的认知能力逐渐完善,发现父亲并不是理想化的、万能的,童年时期对父亲形象的期待会经历一个挫折,导致对父亲角色的失望。再加上父子间天然的情感纽带并不十分牢固,所以在孩子对父亲的英雄角色地位之期待失落后,不可避免地导致父子疏远隔离,甚至对立抗拒。

反过来,父亲对子女的角色期待失望,亦会导致父子疏离。就目前社会上的角色分工而言,母亲是生活型的、平常的,通常她对子女没有过高的期待,只求平安;而父亲往往是事业型的,富于理想化的,他希望通过子女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或让子女从事自己梦寐以求而又根本无法实现的事业,或自己已经非常成功而想让子女将这种成功延续下去。总之,在某种程度上父亲会把子女当作自己实现不朽价值的载体,通向永恒的手段,这就是父亲对子女的角色期待。但子女与父亲之间价值观的分歧,极有可能使父亲对子女的期望落空,在这种失望情绪的影响下,也很难避免父子之间的疏远隔离。

三、改善父子疏离关系的建议

如果父子疏离是非冲突性的、时间较短,尚不构成问题,对父子双方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当父子疏离持续存在时,就不得不引起重视。结合调查统计分析,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父子疏离的干预和处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变父权至上的认知

“观念决定行为”,传统的父权至上的认知是导致父子疏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立和谐融洽的父子关系,必须从改变父亲的认知观念入手。即通过角色换位,修正父亲原有认知中的错误意识,形成“父子平等”的观念。

(二)加大父亲对子女生活的参与度

调查表明,父子关系的疏离还与父亲对于子女在成长中的参与度相关,而父亲权威对父亲这一角色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父亲的参与程度。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父亲对日常生活的积极参与,不仅可加深父子间的相互了解,密切父子感情,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增进婚姻关系,并让父亲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促使父亲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此外,父亲对子女的日常生活事件的参与程度、参与水平,还依赖于妻子和亲属网络微系统的支持,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文化、亚文化环境等宏观系统的制约。因此,依据社会支持系统,加大父亲“权威”参与的日常生活化,推进父亲专业教育和培训,组织开展婚前、育前、青春期教育,开展亲子假日游,让父亲真正参与到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是改善父子疏离的必要途径。

(三)运用优势视角化解家庭矛盾

实践证实,当家庭成员彼此间处于低亲密度、低表达性及高矛盾性的家庭环境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疏远,彼此很少向对方倾诉他们内在感受,出现矛盾和问题时更倾向于逃避问题或者直接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其他成员。因此,正视家庭现存问题,积极化解矛盾,增进家庭成员的亲密度,对于改善父子疏离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专业社工的介入,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并分析目前家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各自应负的责任。接受家庭现存问题。避免对问题存在回避、逃避的心理,运用优势视角寻找家庭资源。

其次,根据不同的案主情况,建立适合他们的情感纽带,并为有问题的家庭提出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如:减少离异对子代的精神伤害,淡化离异对子代的影响;消除父母的暴力行为,防止家庭暴力引发子女的焦虑情绪;亲代应摆正自身对子代的态度,避免将子代作为实现自身理想的替代物等。

(四)及时有效的沟通

本研究调查显示,疏离感取决于父子的世界观是否一致以及相互沟通是否及时有效。就客观存在而言,父亲和子女、老年人和年轻人由于生活的时代、接受的教育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他们在生活态度、道德观念、思想认识以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这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代沟是父子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果父亲正视子女的成长,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那么有效的父子沟通能增进亲子间彼此的了解,减少误会,改善父子疏离关系。父子沟通技巧的养成,需要父亲与子女双方在家庭生活中不断的共同实践,创建良好的亲子氛围。父子关系疏离虽然有其自然性,但在更大程度上也能代表父子关系之间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父子双方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做好自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积极改善相互间的关系。大学生基本已经离开家住在学校,与父亲相处的时间每年大概只有一两个月,父子沟通的时间则更短。但可以利用假期,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及时进行心灵情感的交流。父子双方在沟通的同时应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多听、多想,少批评、少指责,尝试接纳对方的观点和意见,加强父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改善父子关系疏离的状况。

此外,父子双方还要注意调整心态,避免相互间过高的角色期待。

美国学者科尔曼夫妇认为父子关系的演进过程是:父子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其一,早期的父子关系――理想化;其二,成年时期的父子关系――疏远和矛盾情感;其三,孩子自己成为父母后――和解。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一般多发生在青年时期,并且这种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但是通过父子之间的相互体谅,家庭系统的有效支持,社会对父子关系的积极倡导,能够平稳尽快的度过父子疏离这一阶段,并防止父子疏离造成更大的父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融洽的父子关系不仅能够促使子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会有助于父亲平稳渡过中年危机,使父亲能够以更好地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老年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