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习惯十篇

时间:2023-05-06 18:15:08

成功者的习惯

成功者的习惯篇1

习惯一:成功者清楚地了解他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成功者虽重视事情的结果,但更重视事情的目的,而目的清楚则有助于他达到结果并且享受过程。

习惯二:成功者下决定迅速果断,之后若要改变决定,则深思熟虑。一般人经常在下决定时优柔寡断,决定之后却又轻易更改;成功者之所以能迅速下决定,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价值层级和信念,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因此能有系统的处理。

习惯三:成功者具有极佳的倾听能力。倾听并非是去听对方说的话,而是去听对方话中的意思。倾听的技巧包括:一、倾听时不打断对方的谈话;二、把对方的话听完;三、即使不需要记录,你都可以听出对方的意思;四、把所有的问题记在脑海,等对方说完后再发问。

习惯四:成功者设定“当日计划”。成功者在前一天晚上或一早就会把当天要处理的事情全部列出来,并依照重要性分配时间。他管理事情而非管理时间。

习惯五:写日记。写日记的法则:一、保持弹性,重表达思想,而不用太多严格规则;二、持续;三、用来设计你的生命价值和中心思想;四、记录每件事情的差异化;五、记录特殊时刻及事件;六、解决问题;七、学习问更好的问题;八、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宣言;九、把每日写下的东西在月底复习;十、深化自己的记忆和经验。

习惯六:做喜欢的事。

习惯七:勤于练习基本动作。

习惯八:运用自我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就是把目标用强烈语气不断念出声音,告诉自己,让潜意识无法分辨真假,因此相信它。

习惯九:运用冥想的技巧。当你不断想象自己达成目标时的情景,潜意识会引导身体做出那些效果。

习惯十:保持体力或创造更多精力。

习惯十一:成功者人生的目的通常超越自我,立志为大多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使命而非为金钱工作。

习惯十二:成功者有系统。成功者都有一套方法来整理思想、行为,因此能不断实践在自己身上,并且教导别人。

成功者的习惯篇2

人的习惯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得失成败决定于习惯的好坏。一个有梦想的人会始终保持良好的习惯,并全力以赴地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意外的成功就会光顾他。叶圣陶先生曾经十分重视习惯的作用,他说:“教育就是要要养成习惯。”习惯独立思考,习惯正确利用时间,习惯积极的创新认识,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在某一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有位记者问诺贝尔奖获得者:“您认为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获得的收获最大?”他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回答:“在幼儿园里。”这是因为他在幼儿园的时候,得到过老师和小伙伴的帮助,养成了帮助他人、正直勇敢的品德,规律的作息习惯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归功于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他的如此真挚的话语让我领悟到:好习惯,益终生。

成功的道路总是为有良好习惯的人准备的,这或许不算是一条捷径,但是能够选择它的人就一定能够走向正确的人生通道。良好习惯的具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会的,有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实现。假如人生是一个方程式,那么习惯一定就是这个方程式的解题思路,它影响着人生的结果。方程式的解答者是我们自己,我们把生活中的各个细节都转化成为解题思路并运用于方程式中。良好的习惯就是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良的习惯就是错误的思路,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开方程式。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过程是必经之路,只有懂得习惯,在习惯中经受住磨练和苦痛,方能得到好的结果。习惯接出的果实是成功,习惯的过程源自生活,因而习惯不需要假设。我们的一念决定了成功和失败,习惯了生活的人通常能够抓住成功的机会,他的举止言谈就宛如河水一样平静,使人无可挑剔,让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变得顺畅起来。当你深刻了解了生活的本质以后,你便会感受到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是习惯的使然。纵然身处黑暗里看不到希望,在黑夜降临人间的时候,是良好的习惯让理想的光芒打破黑暗的笼罩,给人以光明。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成功,成功也从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的习惯决定了它的走向。

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阶梯。萧伯纳曾经说过:“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那么要想攀登上成功的顶峰,需要具备怎样的习惯呢?要善于捕捉新事物。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有一个记笔记的习惯。有一天,一个记者问他:“你都记些什么呢?”他笑着回答说:“我所记的是人们稍纵即逝的细小想法、争吵、对话、题材的片段、各种各样的琐事。”正是由于他的这些好习惯,才成就了他的写作才能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要敢于质疑。孙中山年幼时在一家私塾读书,他的先生对学生十分严厉,不少学生都很怕他,甚至不敢去看先生一眼。他的老师有个习惯,就是让学生将每篇文章都背诵得熟烂于心,不然就要用戒尺打。一开始孙中山也是这样做的,可没过多久,他发现有些课文没有背诵的必要,所以他去请教先生。意外的是先生竟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只背诵重要的课文。还要善于总结自己。老年的齐白石说过:“我的一生有3天没有作画。”他一生都坚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作画,而那三天是因为要事缠身而无暇作画,可是齐白石仍然觉得可惜。更要约束自己。晚年的唐玄宗习惯沉迷酒色,直接导致安史之乱,这就是一个反例。好习惯的形成总是需要有惊人的毅力。假如马卡连柯没有毅力,也许就成不了著名的作家,更不会在苏联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孙中山的敢于质疑的习惯,既让同学们得到了解脱,也帮助了现实。假如齐白石不坚持每天都作画,那么我国就会少一位绘画天才。假如唐玄宗不那么沉迷于酒色,或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在人生的道路上,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习惯不好,就没有马卡连柯的名垂青史,就没有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也不会有齐大师。所以,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之人没有一个不是拥有良好的习惯,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受益良多。没给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坚持每天早上默读墙上的好词好句,一年又一年的读下去,他的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与他良好的习惯密不可分,最后他成为了讽刺小说家中的佼佼者。作为前苏联最伟大的文学家的列夫?托尔斯泰,他一辈子都对体育事业有浓厚的兴趣,一直坚持下去,他用无比充沛的精力写出了诸如《复活》《战争与和平》等一批不朽的文学名著。这些前辈不但具有良好的习惯,而且还会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这也成就了他们未来的辉煌。不管是马卡连柯,还是马克・吐温,或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用于良好的习惯,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尽管不能像他们那样伟大,那样持之以恒,但是自身的良好习惯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们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力拼搏的重要铺垫。纵观当前的现实生活,很多青少年和家长都没有真正重视这一点。不少的学生为了升上重点学校而没日没夜地学习,家长为了孩子而把一切的家务包办。如此一来,就算他们考上了好的学校,但却因为缺乏良好的习惯而不能自理,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生活。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大意是没有经过用心雕琢的玉就无法来铸成精美的器物,不能好好学习的人就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

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明年的六月十八日我们就毕业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我不能看清自己,不能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那么会对我以后的人生带来很不利的影响。不管是我上大学,还是在外工作,那些似乎很不起眼的坏习惯或许就会误了我的未来。例如,凡事总喜欢问别人,不自己思考探索,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懒惰的思想,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的想法,失去自我。因此,一个小小的坏毛病也会让人养成难以纠正的不良习惯。我们都有自己的习惯,但是不能被习惯左右,以习惯为借口安于现状,我们应该在坚持好习惯的同时,打破坏习惯的枷锁。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永远不会因为我们而停留,它的流逝是那样悄无声息。因此,我们必须珍惜现在,把握好每一天,从小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磨练自己,为自己成为国家栋梁而不断努力。正所谓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不良的习惯则贻害终生。

成功者的习惯篇3

《习惯的力量》是一本可以改变人类生活轨迹和生命历程的书。数百年来,人们对习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过去20年里,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市场营销人员才真正了解习惯的运作机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改变习惯的方法。依靠习惯的力量,有人写“饮食日记”就能减肥,酗酒之人可以戒酒,“飞鱼”迈克尔・菲尔普斯在泳镜进满水的时候,依然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一个EQ有障碍的高中辍学生也能成为优秀的星巴克门店经理,深陷困境的企业只改变一个安全标准就能够重整旗鼓……作者用上述一个又一个的案例,从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神经学以及营销学的角度解释习惯的奥秘,让人们了解到行为如何变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如何改变人的命运。

我们身上的习惯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认为,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习惯的诞生有三个重要的步骤:第一,暗示。存在一个暗示,能够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惯常行为。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可以是身体方面的,也可以是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奖赏。存在一个奖赏,让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欲望出现。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

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如何去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把握自己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要想改变旧有的习惯,描述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改变起来却往往非常艰难。比如说,戒烟、戒酒、戒掉暴饮暴食和其他顽固的习惯是“小菜一碟”,但真正的改变,需要我们去了解驱动自己产生这种行为的神经渴求,并且有坚定的决心才行。作者特别提醒,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有当好的习惯对我们有足够的奖赏,有足够的神经渴求时,好的习惯才能被塑造出来。如果我们保持一定的暗示和奖赏,就会慢慢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不过这还不够,还要相信这种改变,如果有可能,最好形成信仰,改变就会真正成为现实。

阅读中逐渐觉得,书中探讨了一种惊人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冲突:一方面是对于“习惯”越来越复杂精密的科学认知,包括习惯的形成、破坏和改变;另一方面却是商业公司利用这些知识,试图控制人们的习惯并从中牟利。如果作者关于那些习惯来自于天性的想法是对的,那么所有尝试摆脱坏习惯的努力都将无功而返。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的,应该是如何辨别和区分蛛丝马迹的线索,辨别哪些线索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这些坏习惯。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其他的规则来获得相同的收益――包括事业和个人的成功――同时避免养成那些坏习惯。

成功者的习惯篇4

弹指间一个假期又过来了,40多天就这么过来了。

22天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日阅读30分钟。

一个假期过来,我看了这么多本书:《格列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新月集》,《牙齿天天晒太阳》,看过N遍的《哈利·波特》系列(一部分),《读者》和《意林》等此类杂志……

看起来不可思议——22天,每天30分钟,22乘30等于660分钟折合11小时——不可能啊。

其实我所说的每日30分钟是建立在每日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从夹缝中挤出的30分钟。事实上,我坚持把平时看电视的30分钟变成看书的过程中,大约快3周时,我就能自动抵抗诱人的电视节目了。所以,我也可以说成21天养成一个习惯。

可这是为什么呢?我上网查到了这样的资料: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看完之后我恍然大悟——一个习惯的形成只需21天!

一个假期是40多天,2个习惯养成周期啊!要是我早点知道,早点利用,到现在我不一定能添加多少个好习惯呢!廖主任常说:“好习惯,好人生”,确实是这样,有了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好的身体,更加饱满的热情来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有了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成就无悔的人生。

如果你只做一个暂时性的改变,然后就回到老习惯当中——你认为怎么样?这个看起来就不再那么困难了:坚持21天运动,然后就可以放弃了;保持书桌21天整洁有序,然后就不用管它了;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21天后照旧看电视——这倒是简单了,可好习惯呢?终究未养成。

改掉自己的老毛病,养成好习惯很难,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战胜自己。

成功者的习惯篇5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成功的发展情境。所谓“成功发展情境”就是学生成功地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得到满足,从而体验到认识活动快乐的情境。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和接受能力出发,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切忌贪多贪杂,一味地按教学进度行事。最好让学生能当堂掌握并消化所学知识,让他们得到成功的情绪体验而产生兴趣。

二、确定学生的主动地位

1.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书写端正,字迹清晰,不出错别字,不应付作业,这个习惯形成了,无论对学习的基本功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培养,都是必要的。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要把学生自己动手的环节包办了。例如,让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学生能够自觉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那么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刻骨铭心,而且也容易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切记老师不是管家婆。

3.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要让学生扩大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走进课外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走进阅览室,加强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只有读书成为学生想要的东西,学生才会有自觉性,才会有学习的推动力。

4.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

平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交叉练习,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注重自己偶然的感悟、摘录优美的描写,积累名人的典型故事等等。这样材料多了,以后的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这一能主动地并且是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信、自立、自律等优秀品质养成的过程,能写好一个字、说好一句话,写好一段文章。这些小小的成功积累,必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当然这一过程中老师的鼓励、陪伴、耐心都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成功者的习惯篇6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都逐渐衰减,便秘也成为消化道功能减退的一个常见表现,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但老年人习惯便秘并不一定是由疾病引起的,往往是由于肠壁松弛、老化,加上缺少运动而造成的。老年人每天大便1次或2~3 d大便1次,若无疾病影响,都属正常,若3 d以上不大便,就属于习惯性便秘了,习惯性便秘不但排便困难、痛苦,而且由于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有毒物刺激肠黏膜,还有可能导致肠瘤的发生。现将我科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58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通过淡盐水+穴位疗法,收到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65~83岁,平均73岁,习惯性便秘病程6个月~3年。通过查体,收集整理资料,配合医生做好相关实验室、胃镜、肠道内窥镜等检查,排除肠道疾病、原发病及异物引起大便秘。

1.2 方法 将58例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20例,实验组采取淡盐水+穴位疗法,对照组未采取此措施。

1.3 治疗方法

1.3.1 每天早晨空腹喝1杯500 ml淡盐水(1杯水中加3~5 g食盐)或温水500 ml蜂蜜40 g,食盐5 g调服。

1.3.2 按摩 增加肠蠕动,按摩左侧天枢穴下(约位于脐左边3 cm,直下1 cm处)至有明显酸胀感是即按住不动,坚持数十秒钟后就会感到有便意,此时在配合屏气以增加腹内压力,即可排便。

1.3.3 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了解排便生理,解除焦虑,改变不良习惯,排便习惯。每日早晨定时半小时或1 h去厕所,培养建立正常排便习惯。

1.3.4 判断标准 观察1~2 h。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3周后每日排除成形软便1~2次,并养成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有效: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排便困难;无效:症状无改善。

2 实验组患者经过淡盐水+穴位疗法

其中29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并养成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有效率76.3%,其中9例症状也有所缓解,占23.7%,而对照组20例中仅3例症状缓解,占1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

实验组3829(76.3)9(23.7)0(0.0)

对照组201(1.0)2(10.0)17(85.0)

3 讨论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肠道功能发生变化,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下降,饮食量也相对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活动量减少,又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忽视正常便意,排便时注意力不集中在排便上,排便姿势不良等因素,久而久之便可产生习惯性便秘。

4 护理

4.1 精神与心理调护 老年人身体虚弱,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原发病及便秘,对其身心的损害,更易产生自卑、焦虑、恐惧的心理变化,因此要针对性地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疏导工作,避免因住院造成环境改变,生活规律打乱等精神因素刺激。

4.2 饮食 护理人员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交谈,了解其饮食习惯,鼓励老年人适应增加食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如:水果、芹菜、韭菜、白菜等,必要时可用些能产生气体的食物,如:洋葱、盐豆、萝卜等以刺激肠蠕动,对体重正常,血脂也不高的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可指导其多吃含油食物,如:芝麻、蜂蜜及植物油的功能,肠道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如:浓茶、咖啡、辣椒等。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饮食指导及健康宣教工作,根据个人饮食习惯选择合理食物,经常变换饮食花样种类,注意色、香、味具全以增加食欲。

4.3 生活规律化 每日进行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作深呼吸等适当的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和轻度体力劳动,以强壮身体,增强食欲,提高排便,辅助肌的收缩力,达到预防和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目的。

成功者的习惯篇7

关键词:良好习惯;养成;终身受益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35-01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很多习惯,有些是好习惯,也有一些不良习惯,不良习惯,努力去改正,好习惯要大力发扬,在我们的学生中,要培养哪些良好习惯,这些习惯怎样培养呢,下面来谈一谈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就习惯而言,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不好的习惯,不利一生。以下一些好习惯,如果养成,会受到大益。

1.读书的习惯

书是一种工具,任何人都要用到的一种工具,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经常读书,就会从书中得到知识,汲取营养。虽然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从网络上可以查到所需要的资料,但是书,作为一种工具,仍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上面的知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上面的知识,我们仍然需要。

2.写日记的习惯

古今中外很多伟大的人物、学问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们从记日记中获得了极大的收益。记日记不仅能帮助人练字、练笔、练记忆力,更重要的还能帮助人提高观察问题的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

记日记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重要的是如何把记日记的习惯培养起来。写日记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写下去。一般人写日记的规律是热两天冷两天,糊里糊涂过半年。老师提醒一下,便记两天,写后又冷下来了,把写日记的事抛之脑后。坚持写日记,也是意志的锻炼。我们的责任是使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3.使用礼貌用于的习惯

使用礼貌用语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她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对于使用礼貌用语的人,人们赞赏,乐于同这样的人打交道,这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不使用礼貌用语,是一个没有礼貌的人,这样的人,人们不愿意同他打交道,甚至有些厌倦,这样的人,怎么会成功呢?所以说,使用礼貌用语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关系到事情的成败。

4.找好方法的习惯

获得成功会使人高兴,人们期望的就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件事的成功。一项事情成功,是人的期望,但最可贵的是使我们掌握了获得成功的方法,便容易事事成功。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具体的方法,一些好的方法。做为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多研究一些成功的方法。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方法之中,不同的学科,也有不同的方法,有的重理解,有的重记忆。研究方法,掌握方法,事半功倍,不研究方法,不掌握方法,事倍功半,甚至会碰壁。

5.取不同意见的习惯

一般来说,所有的人都爱听好话,表扬的话,不爱听批评的话。只要听到人家的不同意见,便火冒三丈。这样的人,把自己打扮成“一贯正确”者,似乎他比任何人都高明。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并不聪明。有的人当面不提意见,背后意见却是一大堆。这样的人,也知道别人对他有意见,以"我不怕"为盾牌,绝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把自己和别人隔离开,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呢?

听和接受是不一样的。听取别人意见而不是让我们无条件接受所有意见,听了不同意见要进行分析,对的接受,不对的便不接受。现在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怎样培养听的习惯,对人家的异议不但肯听,还要耐心听。不管对人家的意见同意或是不同意,接受或是不接受都要耐心地听。帮助总结自己听取反面意见的好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提不同意见的人出自不同的目的。尽管动机不一样,即便是某人提意见的动机不那么端正,听取他人意见对自己也是带来益处的时候居多。我们要多总结这方面的经验。

6.怎样养成严律己、宽待人的习惯

成功者的习惯篇8

一、作为班主任要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班主任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班主任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如果要求学生要守时、珍惜时间,而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迟到、早退;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规范,而班主任在讲课时却信手在黑板上书写……试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班主任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板书要简洁、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按时上课、不能拖堂等等。班主任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二、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就要致力于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曾经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班主任的“管”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三、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必须持之以恒

习惯是经过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

有句话说得好:“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命运。”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去做是不能形成习惯的,要持之以恒。要学会持之以恒,就要目标始终如一,不能见异思迁。面对每天的预习、复习、测试,单调而又枯燥无味,即便坚持一段时间,测试成绩也不见得立竿见影。如果此时学生气馁、放弃,必然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形成。班主任如何在学生最脆弱的时候适时给予帮助呢?我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固然重要,但同时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就更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四、培养好习惯要从细节做起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课堂上学生的听讲表现,包括坐姿要端正、精神状态要饱满、回答问题要响亮等等,班主任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五、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要从小开始培养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道:“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学生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六、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

成功者的习惯篇9

关键词习惯 习惯法 候补性规范 授权

作者简介:李遐桢,华北科技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王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讲师。中国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016-03

刑法以罪刑法定为基本原则,排斥习惯法;但是民事纠纷,法官不能以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而拒绝裁判,否则可构成拒绝审判罪。豍虽然现代社会产生新习惯法的可能性似乎不存在了,然而,还是有很多国家的民法典直接规定习惯法是民法的渊源,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习惯与习惯法有何区别?习惯法的效力根源何在?习惯法与制定法的效力孰优孰劣?法律又是如何规定习惯法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司法意义,更何况在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这一大背景下讨论这一问题呢!

一、习惯与习惯法的关系

习惯,是指被人们反复惯行的行为形式。例如,风俗、礼仪等。在众多的习惯中为人类的法意识或法感情所共同惯行者便为习惯法。因此,习惯与习惯法多纠缠于一起,对习惯与习惯法进行清晰的区分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日本《法例》第2条规定:“不违反公共秩序及善良风俗的习惯,限于依法令规定被认许者或有关法令中无规定的事项者,与法律具有同一的效力。”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条规定:“民事,法律未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此处的习惯是指单纯的习惯抑或是习惯法就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民法典”第1条的习惯应指单纯之事实,在适用上须为法律所未规定之事项,并以不违反公序良俗为限。但多数学者认为,“此处的习惯实为习惯法之意。”日本法学界普遍认为《法例》第2条规定的习惯是习惯法之意,具有法源效力。笔者认为,习惯是一种单纯的事实,尚不足以具有法律的效力,而习惯法之所以能贯之以“法”是因为它是一种法律渊源,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日本《法例》第2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条所规定的习惯具有法源效力,应是习惯法之意。

各《民法典》又在不同地方规定了习惯,这些习惯究竟是不是习惯法,就很有疑问。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有些学者《民法典》其他部分的习惯仅指单纯的习惯,这些单纯习惯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时,具有法的效力。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民法典》其他部分特别规定的习惯不具有法源效力。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民法典》其他部分规定的习惯与第1条所指习惯一致,都是习惯法之意。在法国,有的学者认为,习惯分为“契约习惯”和“法定习惯”,只有后一种才具有“确信习惯确定的规则强制性的”特点,才构成习惯法。但是,也有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无论“契约习惯”还是“法定习惯”都是习惯法。在日本,学者普遍认为,日本《民法典》其他部分规定的习惯与《法例》第2条一致,都是习惯法之意,但日本《民法典》第92条规定的习惯是例外,仅指单纯的习惯。笔者认为,各国或地区《民法典》各部分规定的“习惯”作何种解释,但都不否认它们具有法律的效力,是习惯法。因此,从法律的规定来看,习惯法存在两种形式:其一,民法典总则规定的法源宣示性的习惯法,例如瑞士《民法典》第1条等规定的习惯法。其二,民法典分则部分特别规定的习惯法,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81条、第784条等规定的习惯法。

我国没有制定民法典,目前我国关于习惯的立法多散现于单行法之中,且多用交易习惯一词代指习惯,尤以我国《合同法》为代表。在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交易习惯是单纯的习惯,还是习惯法,学术界鲜有讨论。笔者认为,虽然《合同法》是调整法律行为的法律,但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交易习惯都是习惯法而不是单纯的习惯,与日本《民法典》第92条的规定不同。日本《民法典》第92条规定:“有与法令中无关公共秩序的规定相异的习惯,如果可以认定法律行为当事人有依该习惯的意思时,则从其习惯。”此处的习惯之所以能够约束当事人的行为,是因为当事人有依该习惯的意思,也即当事人的意思决定了习惯的适用而不是来自于法律的授权援引,正因如此,日本学术界认为本条规定的“习惯”不是习惯法。按照我国《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且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可以按照交易习惯确定。可见,此处的交易习惯之所以能够确定合同的内容,来源于法律的授权,与《日本民法典》第92条规定的习惯存在天渊之别。所以,它是习惯法而不是单纯的习惯。我国《合同法》第61条使用的交易习惯与日本民法该条的规定最为接近,第61条规定的交易习惯尚且属于习惯法,我国《合同法》其他地方规定的交易习惯远比第61条规定之交易习惯的强制性更强,更应属于习惯法。

转贴于中国 http://

中国二、习惯法应具备的要件

习惯法与习惯不同,前者来自后者。但是,一项习惯在具备什么条件下方可转化为习惯法呢?对此学者见解各异。有的学者认为,一项习惯具备了下列要件即可转化为习惯法:(1)待决事项确无制定法规定;(2)要确认的习惯是确实存在的;(3)该习惯长期以来被当作具有约束力的规则来遵守;(4)当事人均属于该习惯的约束范围之中,即当事人双方或多方都知道这一习惯并受习惯约束;(5)习惯必须不与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有的学者认为,习惯如何始有法之效力,其要件有四:(1)需要外部要素,即该习惯确实存在与惯行;(2)须有内部要素,即人人须有法律的确信;(3)须为法律所未规定之事项;(4)须有法律之价值,即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有的学者认为,习惯法以一个实质因素和一个心理因素的结合为前提:(1)实质因素是要有一个古老、固定、众所周知且一般的习惯;(2)心理要素是人们要依据一个强制性规则行事的信念。也有学者认为“认定存在习惯法与否,关键并不仅仅是它的实践,而是要看它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确信”,即人们是否普遍认为它是正确的,是否普遍认为它具有法律的效力。笔者认为,一项习惯能否成为习惯法,并不在于该习惯是否历经长久,而主要在于人们是否将该习惯作为法律来对待。因此,习惯上升为习惯法首先必须得到民众的确信,这也是习惯之所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根本原因。其次,当事人必须都受该习惯的约束,否则,习惯不足以成为当事人之间的法律。最后,习惯并不一定是法律没有规定的事项,因为在特定情况下,制定法虽然做了规定,但授权习惯法具有修正该规定的效力。例如,日本《民法典》第219条规定的“习惯”具有修正制定法的效力。

三、习惯法的效力

(一)习惯法效力的传统认识

习惯法与制定法孰优孰劣,即制定法的效力是否高于习惯法,曾经存在过激烈的争论。以法学巨儒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认为,从历史角度观察,制定法来源于习惯法,且法律如语言一样,存在于民族意识之中,法律随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民族的壮大而壮大,最后,随着民族对于其民族的丧失而消亡,法乃民族意识的体现,习惯法是实在法的基础,习惯法的效力高于实在法。德国历史学家摩塞尔甚至极端地认为:“制定共同的法典只会为专制主义铺平道路,因为专制主义就是要根据很少的规则来实施强制。”因此,这些学者认为习惯法的效力高于制定法,其本质是反对制定法而拥护习惯法。这种观点已经被各国制定法典的现实击得粉身碎骨。

从明确规定习惯法为民法的渊源的国家来看,法律多规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适用习惯法”,也即制定法的效力原则上高于习惯法。例如,瑞士《民法典》第1条等。在论述此问题时,学者也多认为习惯法具有补充制定法的效力,具有填补法律漏洞的功能。但也有学者认为,习惯法具有与法相同的地位,新的习惯法可以使老的制定法失效;而习惯法也随时可能被一部新的制定法所变更或取消;习惯法的地位并不高于制定法且不能与民法典的规定相抵触。究其实质,这两种观点并无实质区别,即都认为习惯法在效力上要屈从于制定法,为弥补制定法的不足而存在。

(二)习惯法效力的解析

有的学者提出了更为可行的观点,主张“习惯法的地位根据领域不同而异。”也即在不同的法律领域,习惯法的效力不同。笔者认为,习惯法的效力与法律的效力实际上就是习惯法与法律规范的效力之比较。法律规范分为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当事人不能约定排除强制性规范,但是当事人可以约定排除任意性规范。因此,习惯法的效力是否高于制定法,应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解析。

1.习惯法与强制性规范的效力比较

习惯法与强制性规范的效力相比,存在二种状态:其一,法令明确规定习惯法旨在修正强行性规范,习惯法的效力原则上要高于制定法。例如,日本《民法典》第219条前2款规定了水流变更权,但第3款则规定:“习惯另有规定的,从其习惯”。其二,法令规定习惯法旨在弥补强制性规范的不足的,其效力原则上低于制定法。换言之,制定法没有规定的,习惯法具有弥补制定法的功能,此时习惯法的效力低于制定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85条规定:“法律、法规对相邻关系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可以按照当地习惯。”也即习惯法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的功能,其效力低于制定法。

转贴于中国 http://

中国2.习惯法与任意性规范的效力比较

习惯法与任意性规范之间的效力孰优孰劣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当有任意法与习惯法存在时,习惯法实际上就处于优先地位。”笔者认为,任意性规范分为两类:其一,候补性规范,即当事人在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能够自动成为合同内容的规范,我国《合同法》第62条的规定就属于此类。其二,非候补性任意规范,即它们虽然是任意性规定,当事人也能约定排除,但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时,它们不能自动成为合同的内容。我国《合同法》第62条规定:“依照《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合同内容的,适用下列规定。……。”而第61条恰恰确立了交易习惯具有弥补当事人意思表示欠缺的功能。因此,交易习惯具有优先于第62条的规定优先适用的效力,也即习惯法的效力优于法律规定的候补性规范。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是考虑到人们自发形成的习惯法由于更接近社会现实,比一般抽象的补充性法律,能更好地表达当事人的意思。因此,当涉及补充当事人意思时,习惯法优先于补充性法律。而习惯法与非候补性任意规范的效力孰优孰劣应参照其与强制性规范的效力加以确定:如果习惯法旨在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其效力原则上低于非候补性任意规范;如果法律特别授权习惯法旨在修正法律规范,其效力原则上应高于非候补性任意规范。

(三)习惯法的举证责任

习惯法存在与否,除主张之当事人依法提出证据外,法院应以职权调查。笔者认为,纵观各国法典,习惯法的功能有三:其一,习惯法能够修正强制性规范或非候补性任意规范。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781条的规定:“水源地、井、沟渠及其它流水地之所有人,得自由使用其水。但有特别习惯者,不在此限。”这里的“特别习惯”就具有修正强制性规范的功能。其二,习惯法能够弥补强制性规范或非候补性任意规范,填补法律漏洞,此以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条为明证。其三,习惯法能够补充当事人的法律行为,以免法律行为因欠缺某些事项而无效,此以我国《合同法》第61条的规定为例。在习惯法承担修正、弥补强制性规范或非候补性任意规范时,它们具有法律的效力,是裁判的依据,法院原则上须援引此一习惯法,而不需要当事人提出主张或者证明。但是,如果习惯旨在确定当事人之间法律行为的内容,仅能根据法律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约束当事人,因此原则上须由诉讼当事人主张并证明该习惯的存在始生其效力。所以,在当事人对合同的质量、价款或者报酬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且不能达成补充协议时,如果当事人一方主张按照交易习惯来确定合同的质量、价款或者报酬等内容时,主张者应承但举证责任。因此,原则上应由法院主动调查与援引,当事人无须承担证明该习惯存在的责任,但在例外情况下,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四、法律对习惯法的授权

法源性意义上的习惯法原则上不需要法律的确认就具有法律的效力,也即法律的确认或者授权不是习惯法成立的要件之一。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法律还是对习惯法的适用作了规定。这些规定不仅仅包括各国民法典在法源部分的宣示性规定,即“法律所未规定的,以习惯”;而且民法典的字里行间也四处显现着习惯法的影子。这些“影子”将民法典宣示的习惯法弥补制定法的功能作了延伸,使习惯法成了修正制定法的有效手段。法律的这种规定与将习惯法直接上升为法律并不相同:习惯法的内容一旦经确认而成为现行法的一部分,即成为法律规范,就不再是习惯法,属于立法问题;而在法律授权援引习惯法时,法律没有规定习惯法的具体内容而仅仅是“援引”,属于授权问题。所以,法律对习惯法的授权与习惯法上升为法律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法国学者认为,法律对习惯法的授权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换言之,法律对习惯法的授权包括直接授权与间接授权。

(一)法律对习惯的直接授权

法律对习惯的直接授权包括明示的授权和暗含的授权。明示的授权是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应当援引习惯法,各国民法典有很多这种“援引习惯法的授权”。例如,日本《民法典》第269条第2款规定:“有与前款豎规定不同的习惯时,从其习惯。”法国《民法典》第663条等也有类似规定。所有这些“习惯法”都具有法律授予的权威,多具有高于制定法的效力,能够修正制定法。

法国学者j.carbonnier认为:“法律对习惯法暗含的授权是指习惯法潜在地参与了一些法律概念的分析。因而,在适用这些概念时,法官事实上必须参照习惯法。那些与善良风俗有关的法典条文,以及规定负责保管或者管理他人财产的人,必须像个好当家地那样,也就是谨慎稳妥地行事的条文的适用,尤其如此。”有的学者对此评论道:“这一观点似乎不妥,事实上,不论涉及的是善良风俗、好当家或者过错,法官不局限于参照以前的实践。它的决定始终有主要是道德的基础。……,承认法律对习惯法暗含的授权,会导致剥夺习惯法规则的主要特征……。”笔者认为,诸如善良风俗、好当家等这样的概念源于道德,是道德在法律上的映射,应从道德的角度对善良风俗等诸如此类的含有道德因素的概念进行分析。习惯不能违背善良风俗等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成为习惯法的条件之一,所以习惯法也受到道德因素的控制,也即习惯法必须是合理的,或者至少不是不合理的。因此,人们在分析善良风俗等道德性较浓的概念时不能不受习惯法的影响,习惯法已被法律暗示于这些概念之中。

(二)法律对习惯的间接授权

法律对习惯的间接授权是指法律对习惯法的授权仅仅是间接的,也即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时,法律的授权才发生效力。例如我国《合同法》第61条、第125条为了完善和解释合同,法律规定参考交易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交易习惯是作为补充或者解释当事人意思而出现的,就是法律对习惯的间接授权。

注释:

豍《法国民法典》第4条规定:“法官借口法律无规定,规定不明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审判者,得以拒绝审判罪追诉之。”

豎前款是关于收去权、买取权的规定,笔者注。中国

参考文献:

[1]刘得宽.民法总则(增订四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黄立.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法]雅克·盖斯坦,吉勒·古博著.陈鹏,等译.法国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日]富井政章著.陈海瀛,陈海超译.民法原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日]四宫和夫著.唐晖,钱孟姗译.日本民法总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8]李永军.民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郑玉波.民法总则.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0][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成功者的习惯篇10

本研究将初中生学习习惯分成三个等级,分别为:较差、一般和良好。据调查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如下: 

表1数据表明,学习习惯较差的初中“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79%;仅有31.21%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良好。说明,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总体状况堪忧。 

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异比较与分析 

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进行t检验,看两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一步分析学习习惯中八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在学习计划上的得分差异高度显著(p=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计划性要显著好于“留守儿童”;在复习上得分差异显著,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复习习惯明显好于“留守儿童”。其他六个维度,除作业外,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考试、课外学习、应用等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虽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也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均好于“留守儿童”。说明,缺乏父母双方有力的监管,会极大地影响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 

3.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人的很多活动还属于他律水平上。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对孩子学习习惯的监督与指导功能弱化,一旦缺少了强有力的监管,初中生的自律性又不强,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不良。这是造成了多数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主要原因。如果父母双方外出,由祖辈监护孩子,祖辈责任心虽强,但体力和知识水平不足;由其他亲戚监护孩子,由于这类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施教时大多瞻前顾后,“有所为,有所不为”,遇到阻碍时,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即便是父母单方外出,也会因为余下的一方在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后,再无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督促孩子的学习了,这都会导致家庭功能在指导“留守儿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的弱化。 1.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将初中生学习习惯分成三个等级,分别为:较差、一般和良好。据调查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总体状况如下: 

表1数据表明,学习习惯较差的初中“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79%;仅有31.21%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良好。说明,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总体状况堪忧。 

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异比较与分析

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进行t检验,看两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非“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进一步分析学习习惯中八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在学习计划上的得分差异高度显著(p=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计划性要显著好于“留守儿童”;在复习上得分差异显著,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复习习惯明显好于“留守儿童”。其他六个维度,除作业外,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考试、课外学习、应用等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虽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也可以看出非“留守儿童”的情况均好于“留守儿童”。说明,缺乏父母双方有力的监管,会极大地影响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