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技术创新十篇

时间:2023-05-05 11:35:50

护理技术创新

护理技术创新篇1

1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1]、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

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

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3]。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

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护理技术创新篇2

在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下,技术创新活动更符合创新的规律和要求,也使技术创新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这种动力之源则是知识产权制度特有的激励机制和保护机制,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机制成为激励企业从事创新行为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源。总理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这一观点指出了知识产权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知识产权保护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其特有的以利益为核心的激励创新的机制保障了创新主体对其创新成果的垄断性收益。它使创新主体形成了一个创新———高额投资回报———再创新———再高额投资回报的技术创新良性循环机制〔4〕,这样将使技术创新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复次,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新成果的保护手段,也是评价技术创新是否成功,以及创新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特别是评价自主创新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是技术创新成果权利化和法律化的体现。技术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后,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知识产权确权,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技术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同时,技术创新活动是否成功、创新的成效如何,知识产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评价指标,在自主创新中知识产权更是具有基础性作用。最后,技术创新对知识产权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是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创新也深受技术创新的影响。从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发展来看,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产权制度变革范围。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范围和边界进行了限定,它通过对创新的激励、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和市场化激励反作用于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从促进技术创新层面看,知识产权制度应符合技术创新规律和内在要求,重视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运行中,除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的情况存在外,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机制不够健全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如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中介机制、知识产权融资机制等、产学研知识产权转化机制等。

一、模仿、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产权制度授予知识产权人的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凭借这一专有权控制市场,从而获取创新的收益。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一部分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转化为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时,知识产权人能够凭借知识产权的垄断性获取较多的垄断性利益,技术创新的外溢性程度相应降低,知识产权制度能有力地促进技术创新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此时,技术创新者能够通过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私人性质的独占获取市场竞争的优势。但是,当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较弱时,技术创新外溢性程度加强,知识产权人难以禁止他人的模仿行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就会受到影响。从理论上讲,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模仿行为进行了抑制,但其抑制的程度和范围则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模仿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调动本土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但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技术模仿的成本〔5〕。有研究证实,技术模仿国家在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存在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一种观点则主张,南方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由于增加了模仿成本而不利于其技术进步〔6〕。还有研究通过建构动态均衡框架,发现“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和高模仿率能够使得最初知识薄弱的地区迅速缝合知识缺口并转为技术创新,到那时这样的地区自然会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动机”。〔7〕从人类知识和学习的角度来说,模仿是人类知识进步的阶梯,人类是在模仿、学习中获得知识并不断演进的。在市场经济社会,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出现后,对知识及其传播、利用的自由与知识产权的私权性发生了冲突,知识产权制度试图通过建立专有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专有权利与公共领域、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对价和平衡机制解决知识产权人的私权保护与公众对知识和信息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平衡始终具有动态性,并且深受一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与此相适应的是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发展中国家则相反,主张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从最理想的角度讲,一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应由其经济和科技文化水平所决定,并且随着该水平的提升而逐渐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这就是所谓“知识产权保护发展阶段论”。在二战后几十年中,较宽松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使得一些国家比较容易贯彻这一点,如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凭借国际上相对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助推其国内企业模仿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了技术跨越式发展。这也能够解释上述实证研究得出的模仿到一定阶段后引发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的结论,因为在模仿过度的国家和地区,无法成长自主创新的空间,率先创新者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化的蔓延,使得借助于知识产权制度遏制无序的模仿成为必要和可能。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整体上采取的是模仿创新的战略,在对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进行模仿的同时,也并非不存在国内的自主研究开发。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对于模仿和自主研究开发自然存在显著的影响,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较低时模仿的环境比较宽松,因而有利于模仿,而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高时,对企业的自主研究开发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以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越来越提高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模仿也逐步让位于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政策的演变就体现了这一点。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将其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联系在一起,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当然,上述“知识产权保护发展阶段论”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来越高的国际保护环境中适用空间几乎不存在。在众所周知的世界贸易组织新体制下,Trips协定提供的高标准、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切断了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经济、科技和文化水平决定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政策空间,也打乱了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发展节奏,使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上不能遵循从模仿到弱保护再到强保护的过程。当初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接受Trips协定的内容,是出于获得市场准入和先进技术的考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工业品和原材料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性较强,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的依赖性也较强,为了获得更大的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出重大让步。这种新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格局使得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受到了更加严格的限制。不过,即使是在现行比较严密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中,技术、文化等领域的模仿仍具有普遍性。原因主要有:第一,知识产权制度不宜也无法完全禁止模仿,知识产权制度禁止的模仿属于复制、仿制、剽窃、抄袭等缺乏创新的“照葫芦画瓢”的行为,却不能禁止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模仿创新的行为。不同的知识产权法律禁止模仿的着力点不同,如著作权法不禁止对他人思想和观点的利用,限于禁止对作品思想表达的抄袭,专利法禁止的是照搬受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不禁止绕过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技术方案。知识产权制度对模仿的禁止也与其保护力度有关,知识产权的弱保护自然会为模仿形成比较宽松的环境,反之亦然。第二,与创新者竞争相比,模仿者也有其竞争优势,如不用承担高额的开发费用和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创新的不确定性较小,而创新者则面临较高的创新成本、创新的不确定和高风险性等问题。与模仿者相比,在不考虑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其从事创新的动力之一是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获得超额市场利润。甚至在有的情况下,当模仿者从竞争者创新溢出效应中获得的收益大于创新者获得的利润时,创新者研究开发投入的动力就更容易受到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当发明出现后,越是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越是容易被模仿。埃德温•曼斯菲尔德、马克•斯瓦茨与萨姆•瓦格勒等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48项样本中,申请专利的占70%,但获得模仿许可的只有1项,其中有60%的创新在4年内被无偿模仿。理查德•卢因等人在1986年的一项调查则发现,即使是申请了专利的创新成果,在3年或几年内,在129个行业的创新中都被模仿了〔8〕。当然,如上所述,在知识产权制度下并不是要禁止模仿,禁止的是带有侵权性质的公然仿制、复制、抄袭等缺乏任何创新或独创性的行为。不过,实践中的大量的案例还证实,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不够或者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因素,存在模仿者后来居上,将创新者淘汰出市场的现象。如CT扫描仪、Bowmar公司的袖珍计算器、施乐公司在计算机鼠标、图标等一些关键产品上的发明创造。在这些案例中,有不少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公司模仿小公司的创新成果迅速占领市场,并遏制了小公司的技术创新。这些事例也证明了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上述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体现的是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强度大小与对模仿禁止的程度和范围直接相关。现有关于创新企业与模仿企业收益关系的研究成果也认为,企业模仿创新技术的成本越低,对创新企业的收益影响也越大。如果大多数创新收益都让模仿企业所占有,那么企业做出先导性发明创新的意愿将大为降低甚至丧失。这样,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规模越来越大,研究开发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成果如不受到专利保护,将会极大地遏制其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9〕。上述观点表明,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和保护水平才能够避免模仿者夺取超过创新者创新成果实现的利益,否则将极大地抑制创新者的创新活动和投资者对创新活动的投资。

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的影响

关于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问题,在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国家与落后国家存在一定差别。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其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更为明显,知识产权制度表现出与技术创新更强的适应性,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市场机制很不成熟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的空间有限,在创新成本、创新激励等方面都受到较大制约。这当然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特点有关,如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外生性而非内生性,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经历从模仿到创新、从弱保护到强保护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所推动的,而且基于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总量远比发达国家要少。国内相关研究建立的理论模型表明,知识产权制度能否促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该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会降低该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反过来,当该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于某一临界值时,提高该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会提高该国技术创新水平。另外,知识产权制度的质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对技术创新都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者技术能力不强时,随着GDP增加会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当人均GDP超过一定临界值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0〕。这一结论表明,为使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国家的技术创新,需要确定适当、合理的保护水平。从知识产权的经济学角度分析,也可以解释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才能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外溢性,这是由于技术创新成果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所决定的。技术创新的外溢性,是指技术创新活动能够给他人带来一定的利益,但创新主体却不能获得必要的补偿,从而使得创新主体获得的个人利益小于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的外溢性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存在密切联系。立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协调知识产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保障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接近的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制度。为激励技术创新,显然需要保障创新者必要的私人收益率,为确保这种私人收益率,促使创新的外部性内部化,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换言之,知识产权制度将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内在化为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中,提高了技术创新活动的私人收益率,并借助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的微观机制合理调节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利益分享,促进技术知识的创造和有效扩散,从而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11〕。从经济学的分支福利经济学的角度,也可以理解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技术创新的匹配性。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意味着知识产权人从消费者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创新产生的社会福利的一部分让渡于知识产权人,或者说社会福利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另一方面,它会相应地提高知识产权人的私人收益率,从而相应地增加其从事创新的动力,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总体上却会增加社会福利。当然,这里的消费者和社会福利损失与创新者的收益增加及其带来的创新动力的增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上的,并不是保护水平越高总体的社会福利水平也越高。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和能力培养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创新的投入能力、创新的扩散应用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等内容,由自我研究开发形成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产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两部分形成,并研究了企业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扩散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之间内在联系。该文得出的结论是,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自我研究开发投入成正相关的关系,认为“较优的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应于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较优的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应于较小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根据该结论,进而认为由于我国自主研究开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适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较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不能过高。但由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日益提高,我国应加大自我研究开发投入,通过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激励自我研究开发投入特别是企业的投入,同时也应重视技术引进途径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12〕。本文赞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结论,在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下,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的作用体现为企业增加对自我研究开发的投入以及对自主创新扩散应用的发展,当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较高时,这种激励作用增大。在当前知识产权国际化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随着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强度,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也增强了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能力,可以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关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中,有相当多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自身发展。例如,有观点主张在静态意义上,知识产权保护会强化发达国家企业的市场力,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而在动态意义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则会减缓发达国家的创新速度〔13〕。应当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笼统地认为只有不利影响,而应当辩证地分析。发达国家为了在发展中国家寻求投资与开拓市场,无疑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护理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技术 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

一、技术创新的经济内涵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日益突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时,技术创新已不再是可有可无之物――它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这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对技术创新做出的界定。简言之,技术创新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发明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在源泉。可见,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其核心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更大的经济目的。正因如此,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

二、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一项技术创新可能因为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而被竞争者迅速模仿甚至剽窃,并丧失市场份额和领先地位。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随着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这一现象已屡见不鲜。如何鼓励并保护技术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要面对的问题。国内外长期实践证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政策手段和长效机制。

所谓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确认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权利人对其在科学文化领域内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以促进知识发展,推动人类进步。在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认识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现实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本身所带来的收益。由于创新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而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却不能反映其原始成本,因此就需要通过对市场进行干预来鼓励创新。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为技术创新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保证,成为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它的出台是社会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措施,使技术创新者对其创造的知识拥有垄断性的产权,以使其获得高额垄断收益。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没有创新。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它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在某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控制权,知识产权正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种资源。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必须制定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它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建立了公平竞争的规则。如各国的专利法都对专利的申请、授予专利的条件、专利的审查和批准,专利的权限、终止和无效,专利的实施与许可等都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犹如体育比赛的规则,对所有参加竞赛的人都是公平的,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必须遵守的,这就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依法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实施保护。对于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各国政府都通过行政的或司法的方式予以惩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

2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各国专利法都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将其发明内容用充分完整的说明书公开,并在法定期刊予以公布。这些最新的技术情报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据权威部门统计,世界上每年的发明成果90%~95%都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专利文献是人类技术创新的历史记载,也是人类智力成果的宝库。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国外,发明创造(专利、商标)估计已超过四五千万件之多。这样,企业通过对专利文献检索,能够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动向,从而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能够抬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从而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最新的技术和水平。不仅如此,还能使企业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缩短技术创新时间,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据有关资料统计,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创新时间90%、降低成本75%、减少风险60%的效果。同时,知识产权法(主要是专利法)规定:同一项发明只能授予一项专利,实行先申请原则即专利授予最早提出申请的人。这种规定,一方面鼓励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促使企业提高创新效率,激励企业率先创新而获取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加速整个社会(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3 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

技术创新资源包括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人力和设备。我国对研发的财力投入一直严重不足,一年的费用仅300多亿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只占美国的1/40。我国的科技投入本来就不足,科技资源本来就贫乏,再加上长期以来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开发,又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制约了我国科技的产出成果。有时花费了巨资研制产品,但当产品鉴定时却发现国外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就拥有了相同的专利产品,这是科技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因而,产权保护中的专利制度在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研发起

点和水平、避免人、财、物浪费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专利文献进行检索,改变闭门造车的局面,做到知己知彼,在最新最高的起点上确立科研课题,站在巨人的肩上往上攀登。

4 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

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措施,诸如技术鉴定、成果奖励、等,这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直接后果是只重成果鉴定和评奖,不重市场,终究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许多新技术被束之高阁直至流失,并不能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这是我国科技政策和管理向强化技术发明转化和扩散转移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规则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把保护和鼓励技术发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作为根本出发点。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对发明人的奖励和回报,重点不是在技术发明完成后,而是在技术发明市场化以后,从其创造的效益中提取。发明人的奖励与其发明所创造的效益挂钩,创造的效益越大,其获得的报酬也就越多。这将大大调动科技人员将其技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积极性,改变我国大多数科研单位步履维艰的局面。

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1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开设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课程,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树立产权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 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现代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已并非厂房和设备等实物资产,而是能带来超额利润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知识财产。它们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除了企业传统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以外,企业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制订企业知识产权策略,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到实处。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监视与企业有关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动向。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以防止盲目开发,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企业除了根据其规模、经营性质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外,还应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事务。

3 努力获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从设想、发明、生产到推广应用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它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它从输入各种信息开始,经过探索性的复杂过程,最终生产出智力成果。技术创新要获得成功,不能按常规走路,不能靠强迫命令,只能靠激励、靠引导、靠良好的法律环境来调动广大从事技术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技术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创新成本越来越大,风险不断增加,企业被授予相应的知识产权后,可凭借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的高额垄断利润,收回投资成本,既能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又可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企业为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单位物质条件、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率,使创新成果符合有关规定。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更不能离开人才。不充分重视人才,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进行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把智力创造成果和商业标志转化为商品,并确定了如何分配利益的标准。从性质上讲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一种财产权利。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利用知识产权机制,奖励技术创新人。论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奉 梅

摘要:本文从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入手,论述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客观而全面地阐释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创新中的效用。

关键词:技术 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

一、技术创新的经济内涵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日益突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时,技术创新已不再是可有可无之物――它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这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对技术创新做出的界定。简言之,技术创新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发明转化为商品并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动态过程,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在源泉。可见,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其核心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更大的经济目的。正因如此,技术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

二、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一项技术创新可能因为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而被竞争者迅速模仿甚至剽窃,并丧失市场份额和领先地位。在信息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随着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进行,这一现象已屡见不鲜。如何鼓励并保护技术创新,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要面对的问题。国内外长期实践证明,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政府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政策手段和长效机制。

所谓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确认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权利人对其在科学文化领域内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以促进知识发展,推动人类进步。在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认识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采取有

效措施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现实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本身所带来的收益。由于创新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而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却不能反映其原始成本,因此就需要通过对市场进行干预来鼓励创新。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为技术创新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保证,成为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它的出台是社会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措施,使技术创新者对其创造的知识拥有垄断性的产权,以使其获得高额垄断收益。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没有创新。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它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最终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谁在某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谁就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控制权,知识产权正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种资源。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必须制定一个公平的竞争规则,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它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建立了公平竞争的规则。如各国的专利法都对专利的申请、授予专利的条件、专利的审查和批准,专利的权限、终止和无效,专利的实施与许可等都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犹如体育比赛的规则,对所有参加竞赛的人都是公平的,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必须遵守的,这就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依法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实施保护。对于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各国政府都通过行政的或司法的方式予以惩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

2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有效的法律保证,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各国专利法都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必须将其发明内容用充分完整的说明书公开,并在法定期刊予以公布。这些最新的技术情报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据权威部门统计,世界上每年的发明成果90%~95%都能在专利文献中查到,专利文献是人类技术创新的历史记载,也是人类智力成果的宝库。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国外,发明创造(专利、商标)估计已超过四五千万件之多。这样,企业通过对专利文献检索,能够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动向,从而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能够抬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从而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最新的技术和水平。不仅如此,还能使企业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缩短技术创新时间,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据有关资料统计,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减少创新时间90%、降低成本75%、减少风险60%的效果。同时,知识产权法(主要是专利法)规定:同一项发明只能授予一项专利,实行先申请原则即专利授予最早提出申请的人。这种规定,一方面鼓励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促使企业提高创新效率,激励企业率先创新而获取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加速整个社会(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3 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

技术创新资源包括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人力和设备。我国对研发的财力投入一直严重不足,一年的费用仅300多亿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只占美国的1/40。我国的科技投入本来就不足,科技资源本来就贫乏,再加上长期以来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开发,又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制约了我国科技的产出成果。有时花费了巨资研制产品,但当产品鉴定时却发现国外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就拥有了相同的专利产品,这是科技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因而,产权保护中的专利制度在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研发起点和水平、避免人、财、物浪费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大公司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专利文献进行检索,改变闭门造车的局面,做到知己知彼,在最新最高的起点上确立科研课题,站在巨人的肩上往上攀登。

4 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

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措施,诸如技术鉴定、成果奖励、等,这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系统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直接后果是只重成果鉴定和评奖,不重市场,终究不能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许多新技术被束之高阁直至流失,并不能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这是我国科技政策和管理向强化技术发明转化和扩散转移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产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规则是按市场机制运作的,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把保护和鼓励技术发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作为根本出发点。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对发明人的奖励和回报,重点不是在技术发明完成后,而是在技术发明市场化以后,从其创造的效益中提取。发明人的奖励与其发明所创造的效益挂钩,创造的效益越大,其获得的报酬也就越多。这将大大调动科技人员将其技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积极性,改变我国大多数科研单位步履维艰的局面。

三、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1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公司内部开设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课程,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和掌握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树立产权意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培训,增强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 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现代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已并非厂房和设备等实物资产,而是能带来超额利润的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知识财产。它们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除了企业传统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以外,企业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管理机构,负责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制订企业知识产权策略,保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落到实处。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监视与企业有关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动向。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以防止盲目开发,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企业除了根据其规模、经营性质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以外,还应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为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事务。

3 努力获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护理技术创新篇4

关键词:公路;公路养护;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公路行业的发展,行业改革也日益深化,再加上养护市场的开放,所以在当前我国的公路养护急需新的工程办法,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的管理方式,最终实现公路养护工程的突破。由于我国公路以建设为主,在养护方面较为缺少,导致许多道路出现断裂、破损等现象,所以,创新公路养护的工程,培养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提高公路养护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增强公路的养护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是保障人民出行安全和延长公路的使用期限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公路养护工程的现状

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的公路的养护人员,大部分是从普通公路的养护人员调配上来的,他们的经验大多停留在普通公路的养护上,没有及时接收公路的养护经验和知识,而且整体的从业素质较低。不过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吸收,注重对公路管理部门和养护部门的队伍建设,并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到一线的工程中来,使公路的养护团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组织结构建设情况较好

由于我国的公路养护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多样化、较紧密的组织结构,既有专业技术型团队,也有综合管理型团队;既有以管理为主的机构,也有以专业技术为主的结构。不管各个部门及企业的组织结构如何,值得肯定的是,每个部门及单位都设置了专门的养护机构来进行公路养护的工程,这种多样化又合理的结构是我国公路养护工程的基本保障。

以公路建设为主,以养护为辅

我国的公路大部分是以建设为主,但是忽略了对公路的养护。管理部门多将公路的建设设为一级任务,当道路出现问题的时候,多以修补和拆除重建为主要手段,而不注重对公路的日常维护,导致公路的提前老化和损坏。

管理措施相对到位

随着公路在我国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公路管理部门结合了多个地区的公路养护实例,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并制定了不少公路养护方面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为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些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在公路养护工程中,也发挥了其功能与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何在公路养护的工程中寻求创新

通过对我国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在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也创下了不少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在公路养护管理工程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并在工程中不断的推陈出新,最终将更新、更好的管理和养护经验贯彻到公路的养护管理工程中。

团队方面的创新----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公路养护工程需要更高新科学技术的推动,其中高新技术的人才是公路养护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养护企业要多吸收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这些人才投入到公路养护工程中去,将所学的更多优秀的技术、更新的方法应用到养护工程中,打造专业性、创新性的团队。同时,要加强对已有养护人员的培养,既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素质,也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原有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整个工程团队向着更科学、更专业、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在养护工程中推行机械化技术

随着公路养护工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技术已经无法紧跟时代的脚步,所以唯有创新工程的技术,才能最大效率的完成公路养护的工程。要在公路养护工程中广泛采用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才能加快公路养护工程的进度和养护工程的质量。传统的公路建设和养护大多采用人工铺设的方式,在现今的养护工程中可以加大对机械工程的投放,多采用机械设备加入到养护工程中,才能大幅度提升养护工程的质量。通过对不同的机械设备的功能发掘,找出机械设备的巨大潜在能力,使机械设备达到最高的效率。增进工程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保养,保证机械设备能在最科学最合理的状态下最大的发挥自身的工作效果。

管理手段方面的创新----改“建设为主”为“预防为主”

传统的公路养护观念和管理模式急需要改变,不能停留在以先建设再修补的思想中,应采取预防为主的管理手段,在建设完公路后,根据公路的长度、成分等制定对应的定期养护方案,在未出现损坏和断裂的情况下,由专业人员定期对公路情况进行检测和日常维护;再公路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由现场的工作人员首先进行初步维修,防止出现更大的损失,在维修人员到来之后,要根据公路情况及时进行修补,断裂的情况下要及时对道路进行封锁,防止车辆对公路进行再次的损伤,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理念方面的创新----吸收国内外的科研成果与养护经验

对公路养护来说,最重要的是对理念的更新。这种更新可以来源于企业和内部员工对于国内外最新公路养护成果的学习,也可以来自于对国内外公路养护经验的考察和学习。所以,公路养护部门和企业要多走出去,定期组织人员对于公路养护方面比较有成绩的企业或者城市、国家进行考察,多多吸收公路养护的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成果,多多学习公路养护方面值得推荐的经验,同时也要多多总结本企业在公路养护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多进行交流和讨论,从理念入手,逐步转变原有错误的观念和方法,提升公路养护的前瞻性与创新性。

三、结语

公路养护工程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公路养护部门也企业从理念到技术方面的革新。这不仅仅是企业的创新,更是整个公路养护行业的创新。总之,在创新公路养护的道路上,唯有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对我国公路养护工程进行创新,切实提高公路养护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玉刚.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护理技术创新篇5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保护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周期很长,使得部分企业不能保证自主经营的模式,并且也不能实现自负盈亏的效果,比如林业企业。目前林业企业的现状是需要实施技术创新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其长期处于研发处于停滞阶段,需要开发的设备需要更换,购置和重组需要的经费数量非常巨大,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并且,创新技术的实验需要时间,其周期相对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试制容易造成很大的失误,一旦失败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林业企业分布区域分散、规模不大的特点,所筹集的资金很有限,并且行政区的划分林业区域具有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等天然原因,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进行存在障碍,适用范围局限。项目风险大,银行不愿意在这些项目上投款。完全改成市场化形式的筹集资金的可能性不大。

1林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林业是一项绿化事业,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效益,林业企业从其可能从事的任何生物技术性基础研究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其生态、社会效益相比,都是无足轻重的。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其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利润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2林业企业技术创新分类的政策

支持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林业基础理论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有着较强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而对林业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却较低,在生态、社会效益的补偿机制还未真正贯彻落实的时候,这些研究却缺少激励作用,除非有游离于企业之外且成本较低的技术创新资金(如政府补贴)注入。否则,林业企业对这些基础性研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应用性研究是指林业实用技术、商品林攻关技术等对林业企业具有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减少运营成本、扩大市场容量、取得较大利润的技术研究。政府对这两类的研究应起怎样的支持?不论哪一类研究,政府的支持都应放在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上。而政府诱导林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措施,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林业企业进行资助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3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全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4%,低于其他行业。这不仅是由林业周期长的特点和长期以来国家在林业政策方面的偏差造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林业科研管理体制所造成的。科研与推广缺少必然的联系,因为经费投入就给到鉴定,合同指标就定到鉴定。拥有林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项目立项及其立项评价、经费预算管理等,还是停留在鉴定阶段,还没有彻底地涉及到项目的推广应用阶段,那么技术创新人员还是追求成果的项目数量、发表的论文数及科研成果奖项。由于林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大,生态、社会效益长期得不到补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林业技术创新的经费还要政府支持。技术创新既是一种技术行为,也是一种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行为,“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果政府不重视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体系就是一个不完整体系。再者,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无偿使用,也是阻碍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4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散

支持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报废、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过程包括从创新构思的产生到创新实现,直至创新成果投放市场及改进创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及其逻辑关系。具体地说,技术创新过程是新产品的营销或新工艺的首次商业应用所涉及的技术、工程、设计、制造、管理和商业活动等风险。当然,可以把风险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如分为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等。不管技术创新的客体风险和技术创新过程风险,还是其他什么类型的风险,最终都要落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上。包括林业企业、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员或其他出资职工和提供林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的政府部门。

4.1由于林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巨大生态、社会效益,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从资金投入上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4.2促使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保险制度的形成。由于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性较大,保险公司往往不愿意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保险,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对林业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保险。

4.3对“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个人、企业的所得部分应免征所得税。同时,真正贯彻落实现行税法中关于技术创新得的税收优惠政策。

4.4为了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企业之间、林业企业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供求联络,政府应在技术需求、技术供给之间搭建信息桥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创新设备、新产品市场前景等信息,以减少技术交易成本。

5做好林业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保护

护理技术创新篇6

关键词:单孔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护理研究

近年来,以更小创伤、更快恢复、更佳美容效果的SA-LESS手术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应用,是目前腹腔镜发展的新方向。SA-LESS是一种新技术,以往的护理模式难以适应。针对现有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对健康愈加重视,这给护理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新的要求。传统的单纯治疗的护理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在临床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护理服务理念,建立新兴的护理模式,以适应患者的要求。

1 护理模式创新重要性

1.1在以"专业与基础并重、服务与技术齐驱" 理念的指引下, 全新护理模式正逐步在临床上得到开展[1]。其概念是指在整体护理活动中,对病房进行护理管理模式创新,深入探讨各项优质护理细节,并将医生、护士参与为中心的思想融进护士的护理操作程序及健康教育中,医护共同协作,实现医护知识、技能互补,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

一个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医生针对患者个体化的病情特点为护士进行专业的讲解,而护士就自己不理解或有异议的问题向医生提出,从而极大地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明确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护士将患者详实的临床资料及时提供给医生,让护士成为医生的"眼睛",及时提供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效果、身心状态等各方面准确的资料,有效地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医护之间达到最优化的协作与互补。不仅加强了医护合作,提高了医务工作效率,构建了一个医生、护士之间的沟通渠道,而且拉近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也为患者更好更快的康复提供了保证。

1.2以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为代表的更加微创、美容的新型腹腔镜技术正引领着外科手术的第三次革新浪潮[1]。与不同微创技术结合,通过胃、食道、结直肠、阴道、膀胱等自然腔道进入体内进行手术,术后患者体表无手术切口和瘢痕,实现了"无瘢痕"手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美容效果好,心理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

而因受技术和特殊器械的限制,泌尿外科SA-LESS系列手术临床应用尚处于兴起阶段,国内泌尿外科SA-LESS除我院外未见报道。相应的护理措施也正在探索中,无过多的经验参考或借鉴。因此,更谈不上建立SA-LESS相应的创新护理模式。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针对现有护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NOTES技术的临床护理进行了经验总结,也尝试对其护理模式进行了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在迄今开展的近100余例SA-LESS手术中,无1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2 护理模式创新实施模式

SA-LESS为一新兴技术,手术的安全性关乎其"生命",术后每一例患者都需一级或特级护理,需要医护双方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此护理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我们在现有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分层小组制来护理患者,即由三线(组长)、二线、一线组成的医生系列和二级责任护士、一级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组成的护士系列共同构成一个新的治疗护理小组。在医护一体化诊疗小组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制定SA-LESS护理常规,定期培训及考核,并及时更新;建立SA-LESS临床护理路径表,与医疗同步[3];护理工作实行夜班包干制,杜绝责任护士不固定,避免护理不连续性。由责任医生带领责任护士查房。每个护理小组再按照年资、学历、职称、熟练程度等进行护理细化分类,具有多年护理技术积淀、有能力、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作为二级责任护士,年资低的护士作为一级责任护士,负责轻患者护理。二级责任护士除了管理好自身的SA-LESS患者外,还要全面了解本组其它SA-LESS患者的整体情况,指导一级责任护士开展工作。各护理小组还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护理难度的提升变化进行动态管理,最终实现让每个护理人员尽职尽责,每个患者享受到细致精心的护理治疗,让患者的健康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医护一体化"新模式的实行不仅使医护搭配更优化,为SA-LESS技术的临床医疗安全扎下了一道坚实的屏障,也给SA-LESS技术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造就了一支更为敬业、专业的护理团队,有效提高了护理要素质量、过程质量及终末质量。

3 结论

因此,本项目在积极配合我科开展SA-LESS技术、构建SA-LESS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泌尿外科SA-LESS新型、完整的临床护理工作专业技术规范,进而构建成熟的SA-LESS护理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保证泌尿外科SA-LESS技术的顺利开展和不断改进。通过SA-LESS新型护理模式的探索,缓解"住院难、住院贵"的问题,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节省人力资源,提高护士的职业自豪感,促进护理专业发展,深化护理工作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玺,薛义军, 邹晓峰, 等.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J].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12,1(1):11-13.

护理技术创新篇7

1.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把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升到促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智力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期间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这一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对智力成果完成人民事权利的保护,体现了国家发展科技、鼓励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政策意志和战略目标。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呈现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刻变化,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调整利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秩序,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尤其是许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善于运用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和管理手段;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等科技管理工作中还缺少知识产权内涵;科技成果转化中各种知识产权纠纷还不断发生,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机制的形成和良性运转。

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总量和质量,既是增强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解决技术创新源头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对国际竞争,变压力为动力的必然选择。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技术创新,保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经济竞争优势方面的至关重要性,采取积极措施和有效政策,强化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全面运用知识产权政策,正确调整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体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保障智力劳动及其成果价值的市场化实现。

2.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指导和宏观战略研究。当前,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紧紧围绕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规范科技管理,调节利益关系,激励和保障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深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以增加我国知识产权总量、提高原创性知识产权质量为目的,扶持和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当前科技发展的政策方向和重大课题,突出重点,研究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对策,提出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报告。要在宏观上和战略上加强各相关高新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态势研究,掌握和了解国外及其他地区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积极应对,寻找突破。要通过知识产权宏观战略研究,准确确定"有所为"的技术发展领域,并采取有效的倾斜政策,增加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经费的投入,指导高新技术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控制能力,并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提升技术创新在科技、经济竞争中的实际效益。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经济措施,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登记计算机软件版权以及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依法取得知识产权,确保我国知识产权总量特别是原创性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加,扩大技术创新的科技储备。

二、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

1.调整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激励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目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仍是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主要渠道,由此形成的科技成果仍是我国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应当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证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在保证重大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创新为目的,鼓励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保障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科技人员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是调整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各方当事人技术、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杠杆。要逐步调整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除以保证重大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并由科技计划项目主管部门与承担单位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外,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形成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可以由承担单位所有。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发明权、发现权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精神权利,属于对项目单独或者共同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技人员。承担单位应当依法落实并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承担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相应的转化制度,应对其所有的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采取必要措施,依法申请相关知识产权并加以管理和保护,对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有责任寻求法律手段予以制止。对于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采取或者不适当采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及无正当理由在一定期限内确能转化而不转化应用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的,科技计划项目的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另行决定相关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并以完成成果的科技人员为优先受让人。

2.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科技规划、重大专项、专题、课题的立项和进展,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选准高起点,突破国外专利封锁,选择最优化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路线,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要从知识产权管理入手,提升科技计划立项的质量和科研目标的准确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应当以独立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该项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评估报告为基础,并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产权信息分析。要结合研究与开发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当的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使科技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的具体情况,单列资金,用于补助承担单位取得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费用和维持费用;对于有国际市场前景的,可以补助承担单位用于取得外国相关知识产权的申请费用和维持费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完善与否,应当成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申报或者投标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的资格指标之一。

3.改革科技成果管理和鉴定制度,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提升科技成果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要逐步实行科技成果鉴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大幅度减少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科技成果鉴定机构组织科技成果鉴定之前,应当要求科技成果完成者提交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对于需要申请专利的,应当要求当事人及时申请专利后再行组织鉴定。

4.增加各项科技管理工作的知识产权内涵,将知识产权拥有量及其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状况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科技奖励评审等项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及其保护与管理制度完善与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技术产品评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请等的重要资格指标和条件。要改变科技奖励以及科技人员职称、职务评定中重视数量、轻视知识产权的传统观念和模式,将形成并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及其质量作为评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科研贡献及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科教兴市(县)活动中,要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列入各地方、各部门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步推行知识产权考核指标体系,并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建设完备与否、管理水平高低,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1.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创新是知识产权的源泉,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动力。知识产权制度是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实力的法律武器,是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性,要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经济、技术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要从创新战略和经营方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把知识产权的形成和使用纳入本单位研究与开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和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并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确定研究方向和技术路线,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起点、水平、质量和效益,避免重复研究或发生不必要的侵权纠纷。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当逐步形成通过掌握和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并不断创新,进一步形成并取得新的知识产权的良性发展机制。科研机构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改变由课题组和项目完成人提出知识产权申请并承担相关费用的简单做法,主动对其内部科研组织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并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将知识产权做为本单位的无形资产予以重视并统一管理。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要克服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心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信心。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创性发明专利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有效的支持政策,在计划安排和经费投入上对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实施予以重点倾斜。各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及其创业服务机构也应当对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状况进行监控,随时掌握相关信息和动态,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能力。

要继续开展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并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目标,丰富试点内涵,提高试点质量。科学技术部将分批选择若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环境建设的试点推动工作,按"试点先行、逐步深入、以点带面、指导全局"的工作原则,帮助和指导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培训教育、战略指导、业务交流、专项服务等工作,摸索出有助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及配套的规章制度,并逐步交流推广。

2.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知识产权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人员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择业自由的体现,也是鼓励创业、创新,促进科研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实现科技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要继续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调离、辞职、离岗、兼职等方式创办、领办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其作用。科技人员流动应当依法有序地进行。科技人员在流动中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国家和单位的合法权益。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科技人员流动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支持正当合理的科技人员流动。

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对本单位的技术秘密予以严格界定,并采取相应的合法、有效的保密措施。单位未明确界定或未采取适当保密措施,或者有关技术信息的内容已经公开、能够从公开渠道直接得到的技术信息,科技人员有权自行使用。单位在对技术秘密予以界定并采取保密措施的同时,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切实保障科技人员依法享有的获取相应报酬和奖励的权利。科技人员在流动活动中,可以利用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和掌握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但不得将原单位拥有的特定的技术秘密擅自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侵害原单位的技术权益。对于以流动为名,故意利诱他人披露相关技术秘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切实保障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要严格按照《合同法》、《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界定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属,尊重单位对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对于非本单位任务来源或本职工作任务,仅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单位和研究人员之间可以以协商方式确定成果权属,协商不成的,研究人员在交付约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使用费用后,可以依法享有该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进一步贯彻落实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及时、充分地兑现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政策,切实保障科技人员创造性劳动的经济价值实现。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要求,兑现相关的奖励措施,支付相关报酬。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对于拒不支付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应得报酬的,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及相关人员有权通过法律手段予以追偿。

要积极探索和推广企业期权激励机制,依法保障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其他人员获得与其创造性劳动价值相适应的股份,使高新技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得以有机的结合。

4.加强技术合同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技术提供方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或者知识产权许可实施获得相应收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转让科技成果,进行技术交易,应当严格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有关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以及技术入股、联营、培训、中介等合同,并且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有关知识产权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等事项。签订技术合同应当合法、公平、诚实信用、互利有偿,充分体现并保障技术商品价值的实现,有利于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任何一方不得通过技术合同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者侵害他人技术权益。要通过技术合同中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享的合理约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实际效果。

要保障技术交易的各方当事人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分享科技进步的利益。技术合同的各方当事人应当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履行技术合同的效益和水平。受让技术成果的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技术合同的约定支付技术使用费和报酬,不得随意拖欠、拒付。约定提成支付的,应当切实保证提成基数的真实、准确。出让技术成果的当事人应当保证知识产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技术成果的实用性和完整性,保证技术咨询和服务的质量,不得有意提供虚假技术或者故意隐瞒技术成果瑕疵。

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技术合同的认定登记工作,加强对技术市场及技术交易活动的管理,切实保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质量,并与财政、税务部门密切配合,保障国家有关技术交易财税优惠政策的实现。

四、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提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1.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努力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及科技成果评估和鉴定机构等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支持这些机构的发展,使之按照市场需求,强化其中介服务的功能和作用,积极面向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及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主动指定或委托这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务,使之既是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完善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的重要社会支撑力量,又成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有效开展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有力助手。

2.推动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和管理的社会组织建设。要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各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自发组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性和维权性社会组织,发挥其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方面的集体运作功能,建立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形成专业性或区域性知识产权保护组织,自发开展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积极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协助和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自我保护和管理能力,监控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协调会员单位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建立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逐步提高我国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深入普法,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1.切实抓好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面向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大力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要针对不同对象和层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养、业务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持久、扎实地抓紧抓好。特别要注重指导和帮助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和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好的知识产权专业骨干队伍,充实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力量。

2.积极加强与司法机关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的密切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和协助司法机关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对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依法审理和查处,保障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得到公正、及时的处理,制裁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切实维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努力为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并可接受其委托,组织或者指定有关专业机构和专家就有关知识产权纠纷中的专业技术性问题进行鉴定和评估,提供技术咨询。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维护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人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主动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各项活动中也应当自觉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勇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依法保持自己的技术竞争优势。

护理技术创新篇8

摘要:秦皇岛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被秦皇岛市政府列为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性产业,但汽车零部件产业却存在着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路径在于产学研与创新联盟地有机结合。本文主要是从制度构建角度出发,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创新主体与政府各自以及共同的责任,提出知识产权不仅保护创新主体的利益,也会提高创新主体研发效率。

关键词: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 制度构建

知识产权是对某些智力成果的予以保护的一种民事权利。它的体系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论是作品,还是商标的标示,还是创造发明,它们都是人类智力创造的结晶。近现代的社会的发展史,从一个角度看,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那么,这其中促进人类不断进行科学技术发明的动力,不但来自于经济利益,而且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完善。所以,整个人类科技进步史,也是知识产产权制度演变历程。特别是在当代,每个国家都把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当做国家的发展战略来看待,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是处于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汽车制造水平过程中,我们无论是整车制造还是汽车的零部件制造都和国外的先进技术有相当大的差距。作为后起之秀,如何能够追上甚至超越他们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秦皇岛作为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也吸引的不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例如:日资企业旭硝子汽车安全玻璃(秦皇岛)有限公司,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秦皇岛邦迪管路系统有限公司等。形成了以特种车辆、汽车轮毂、汽车玻璃、汽车管路、轿车门、汽车线束、倒车镜等为主导的产品结构。秦皇岛开发区从自身的区位、市场、资源和产业配套等优势和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发,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开发区重点鼓励发展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重点引进和发展高端汽车电子、发动机、变速箱、变速器、转向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建成与京津错位发展的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那么,要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政府除了积极地完善配套设施、予以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外,最重要的是积极地完善和坚决地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器重人才、保护他人智力成果的制度氛围,才能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链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秦皇岛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有:1、企业组织架构混乱,2、企业的品牌效应小,3、企业技术创能力差,4、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缺乏等等。对于企业自身的组织体系问题除了按照公司法规定进行设置外,主要是投资人(股东)的现代企业化意识不强造成;对于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小的问题,主要产品的性价比差以及缺乏适当营销宣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问题,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既取决于资金与人才,还取决于企业创新制度建设。技术创新联盟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都是秦皇岛市汽车制造业可以考虑的创新路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实它既是企业自己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维护自己合法利益问题,也是防止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问题。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可以划分为企业自己的问题以及企业与政府的问题两个部分。知识产权保护就属于企业与政府共同面对的问题,而且,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也绕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问题。所以,本文是在两个层面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在秦皇岛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首先,在企业层面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的作用。秦皇岛市的汽配行业具有“散、小、乱、差”的特点,但是,其技术创新是一种高成本的风险投资,存在很多的

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建立“官、产、学、研”的技术研发体系。在该体系中,首要前提是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围绕重大、关键及核心的汽车零部件,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攻关、重点突破,从而掌握相关技术的主导权。此外,要积极强化该体系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方面的作用,增强技术再创新能力。那么,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主体建立知识产权应对小组是十分重要的步骤。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已经存在着近乎一百年多年制造历程,这其中申请专利予以保护的技术不胜其数,但是,一般专利的保护期也就20年,所以,有着很多免费而且不侵犯他人权利的技术可使直接使用,要不进行甄别,你就得多走弯路。另外,知识产权小组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筛选出所需的技术储备资料,再看看有多少已经申请获得专利保护,并判断能否根据逆向工程破解技术难点,并加以创新,独辟蹊径地形成另个新专利技术,从而绕开现有的专利技术。同时,根据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特点结合相关其他创新主体的专利技术做出是否申请专利予以保护还是通过技术秘密的方式予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专利必须公开技术特征,但技术秘密不用公开技术特征,所以只要保密得当,可以很长时间不被人知道。所以,一开始技术研发队伍就应该配有知识产权战略小组,从技术研发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路径、技术研发成果的保护等方面积极参与。这样可以高效地完成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创新任务,而这一点恰恰是国内创新主体不关心的,他们只关心技术研发队伍如何搭建,技术人才如何引进,以及技术研发经费的如何投入等,忽视了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重要性,在他们看来,法律知识与技术无关,更与技术创新无关,殊不知专利制度与技术的创造密切相关。所以,改变观念重视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是秦皇岛市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

在上述创新过程中,对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创新主体来说,正确地判断自己的创新成果的性质非常重要,这个创新成果能否以技术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主要取决于是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是产品发明还是技术方法发明,方法发明一般可以通过技术秘密方式予以保护,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发明一般很难通过技术秘密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汽车零部件的产品发明往往使用在千家万户使用的各种汽车上,别人很容易通过逆向工程破解你的技术,所以,最好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智力成果。作为专利来说,其所要授予专利权的前提是权利人必须公开它的技术资料。受专利权保护的发明创造的技术资料是所有人可以查阅,但不能没经权利人授权或者许可而使用、销售、出口等。当然,技术秘密方式与专利方式的不同还在于技术秘密不用上交专利费之类的费用,而专利的申请、专利的持有都得缴费,有些时候可能会成为你的负担。所以,创新主体自己应该借助知识产权知识合理合法维护自己利益。

其次,在政府和企业共同层面上,构建一个和谐的知识产权制度氛围十分有价值。作为政府来说,除了招商引资工作要做好之外,还得为企业健康持续稳健发展提供制度保证。一般意义上,人们理解的制度问题是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往往是些经济性的政策。那么,作为最重要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则往往被人忽视,更不用提知识产权制度。秦皇岛市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如果能够积极帮助企业、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而且,在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能够充分地尊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认真地依照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审理案件,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就可以营造一个鼓励创新、保护创新、吸引创新的软性的制度空间。那么,这就可以持续地吸引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来秦皇岛投资兴业。作为企业来说,也可以积极响应政府与其建立畅通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道,例如,企业与政府可以合作建立官企知识产权战略办公室。这个机构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向企业传递政府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方面的信息,向政府传递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关注与理性的要求。这样,企业、社会、政府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构建知识产权制度氛围。中国社会往往重视短期利益、表面效益、物质成果,忽视长期利益、内在效益、精神成果。制度的构建就成为奢侈品。秦皇岛市在这方面如果真正注重技术创新的长期性、内在性、制度性,那么,秦皇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效益、含金量就会薄集厚发。

最后,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秦皇岛市汽车零部件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主要得改变观念。要看到技术创新是需要创新土壤的,这个条件就是制度的创新。所以,形成一个尊重创新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法律制度的良好法治环境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唐杰,杨沿平著:《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王莹,陈力华著:《后过渡期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商场现代2009第二期

[3] 许治,师萍著:《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 发展 战略》,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五期

[4] 靳俊喜著: 《中国汽车产业与汽车市场发展前瞻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第五期

[5]董炳和著:《科技创新法律保障制度研究――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中心进行的考察》,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版

[6]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8]李明德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护理技术创新篇9

关键词:绿色创新;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城乡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大,这就使我国工业和建筑业的废弃物增多,从而就造成了我国城乡严重的污染,所以国家对于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在逐渐的提升,因此就提出了要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政策。因为只有使这两者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我们国家的污染程度降低,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也能够提升环境保护产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一、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现状

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体的规模逐年递增。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根本。近几年,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增长速度都在逐年递增,环境保护产业的总收入也在逐年递增,从事环境保护的人员也在逐年的递增,这就证明了环境保护产业将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通过把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自己的科技实践相结合,从而缩短了与世界环境保护产业间的差距。现在我国的主导产品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我国在对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的处理上、垃圾的填埋和噪音的控制上,都已经能够自主的进行研发,并且能够使用相应的自主研发的配套设备,使污染的治理成本有所降低。

二、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势头很猛烈,可是其设备和技术的供给能力,以及环境保护的治理能力,都与世界的领先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政府在财务等政策中对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支持力不足,对于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污染治理的认识度不高。环境的专业技术的咨询和培训机构、环境的基础设施的运营机构等这些环境服务行业发展的滞后。以上的相关问题都说明了,我国的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市场的秩序需要规范化的管理。环境保护产业是我国战略性的新兴产业要重点扶持的对象,能够积极引导传统型的环境保护产业,使其得以有序发展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也在进一步的落实。我国现今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市场监督的机制水平还很低,所以国家对于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这一政策也没有起到一定的重视。由于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市场的监管不严,从而导致同行间的恶性竞争现象不断的出现,所以我国的市场秩序需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三、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意义

第一,绿色创新是我国实现环保目标的主要支撑。当前我国一项长期发展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的和环境友好的社会体系,争取实现环境和发展两者的战略转型。我国对十二五时期工业等产业的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做出了规定,其指数一定要同比上年有所减少。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高速的增长,这就使得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持续的增长,从而为污染的减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在我国的很多工业等企业节能减排的空间不够,这就使得我们要采取更高效的治理措施,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只有充分的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才能够突破我国污染减排在技术和设备上的难关。

第二,绿色创新能够提高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相较于世界的先进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的,且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力也不高。我国只有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开发力度,才能够使环保的服务和产品的附加值有所提升,从而才能够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进而能够带动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技术水平薄弱的重点,在于过多的注重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而没有真正的结合外来的先进技术,研发出我国自己的技术。我们要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大环境保护产业其自身技术的研发,大力的推广我国自主开发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第三,绿色创新能够促进我国新兴的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要想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彻底的实现绿色转型,就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环境保护产业中的环境服务是其重要的部分之一,环境保护先进技术的使用,能够推动制造环境保护装备的创新发展,从而能够实现我国环保的根本目的。

四、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建议

第一,要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就要加强创新的政策和环境的政策两者相互结合而成的顶层设计,从而能够使政策体制的障碍得以破除。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中的顶层设计,是要从工业企业转向生产与服务两者相结合的结构方式,政府主要的扶持对象应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并且同时要与扶持小型企业两者相互结合。我国政府要对创新性的政策保持一个很高的重视度,同时还要保持环境政策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政策性的风险有所减少。

第二,要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就要大力推广技术的研发力度。要想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所以只有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企业的财政支持,才能够鼓励环境保护企业积极的研发先进的技术,进而有效的实现污染减排。

第三,要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就要建立一个需求带动产业的体制。环境保护产业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要积极的研发绿色创新技术,要利用环境税、环境保险和资源能源税等市场的机制,作为其基本的经济政策,同时还要鼓励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从而能够提升环境保护企业的融资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使我国的环境污染率从根本上减少,就需要我们充分的促使绿色创新和环境保护产业相互融合的发展,这有这样才能还我们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也能够提升环境保护产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护理技术创新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土木工程建筑需经历勘察、设计、施工三个阶段。同时,所运用到的学科知识包括了土力学、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工程机械、工程设计、工程测量等等,即结构复杂且门类众多。所以,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为了更好的迎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应注重针对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规范和创新,继而通过技术资源的不断提高,增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稳固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以下就是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要点问题的详细阐述。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现状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在施工任务、技术规范、工程条件等的指导下,合理化确定具体的施工方法,以期满足建筑工程使用要求。而从现阶段土木工程发展情况来看,在21世纪70年代,土木工程建筑领域的发展就已经实现了110层、高443m高层的建筑设计。在70年代-80年代之间,一些飞机库、体育馆的建设已经达成了跨度是200m的建筑设计目标。但在这些高层、超高层建筑领域发展背景下,新结构、新施工方法、新材料等也逐渐涌现出来。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土木工程建筑中每层建筑耗时逐渐缩短至2-6天[1]。此外,在大跨度层盖结构施工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注重依据施工条件的不同,开发了多种施工技术。包括高空散装法、整体吊装法、整体提升法、高空滑移法、预制拼装法等等。而在钢筋混凝土施工方面,主要涉及到了现浇技术等的应用。即现阶段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注重趋向于高效益、高质量、节能等发展方向,所以,必须进一步落实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工作。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2.1钻孔灌注桩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期间,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稳固性,注重创新钻孔灌注桩技术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钻孔灌注技术应用时,应做好测量定桩位工作。即按照工程红线图,定位基准点、水准点。待测量定位后,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核查定位是否准确,若准确,则对基准点和水准点进行标记,记录桩座标。其次,待定桩位测量完毕后,应进入到挖护筒施工阶段。即先确定放线桩位中心,而后,在距离中心点约3m的位置打入四根钢筋,并保证钢筋打入的对称性。最后,待钢筋牢固后,依据土木工程实际地质情况,选择护筒材料。包括木护筒、砖砌护筒等等,并保证护筒内径要比桩径大20cm左右。而在护筒埋入时,将护筒平面偏差控制在5cm以下,斜度偏差控制在1%以内,深度在3-7.5m之间,就此达到最佳的挖护筒施工效果,满足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要求[2]。再次,待挖护筒施工完毕后,需进行清理工作。然后,用吊车把钻机吊起,并保证转盘中心、护筒中心、天车保持垂直。而后,进入到钻机成孔工作。即利用钻机进行钻进,且调整好泥浆比重,用浓泥浆钻进至强风化粉砂层,达到钻孔灌注桩施工目的。但在钻进工作实施完毕后,必须针对孔中心位置、孔径、倾斜度、孔深、沉淀层厚度、清孔后泥浆指标等进行核查。如,清孔后的泥浆相对密度必须在1.05-1.2之间。而含砂率应小于4%,由此满足钻孔灌注桩施工要求。

2.2基坑支护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期间,注重创新基坑支护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常见的基坑技术包括了钢板桩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桩柱列式灌注桩排桩支护技术等等。这些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环境,应注重开发加筋水泥土锚桩支护技术。加筋水泥土锚桩支护技术,是把钻孔、注浆、搅拌、加筋等一次性完成的施工技术。在加筋水泥土锚桩支护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支护施工效果,需在具体施工期间,通过锚固端扩大的方式,将地锚和竖立桩合理化布局成“人字型”、“多排式”等结构,缩短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工期。同时,因加筋水泥土锚桩支护技术与原有支护技术手段相比,可节约30%-50%的成本,所以,应强化对其的应用。但在加筋水泥土锚桩支护技术应用时,为了达到最佳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效果,应注重结合施工技术应用特点,将加筋水泥土桩锚支护深度控制在10m,而深厚比是1∶1或者1∶1.5,且增加加筋水泥土重力坝式抗滑体,就此增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稳固性,达到高质量工程施工目的。例如,某地区在商场建筑施工中,因施工区域地质条件是粉细砂和粗砂。所以,在基坑支护施工中,采取了加筋水泥土锚桩支护技术,并注重将支护深度控制在12m,达到了高效性工程施工效果。

2.3新型预应力技术

在土木工程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也应注重创新预应力施工技术。包括先张法、后张法、体外预应力等新型预应力手段。而在新型预应力技术具体应用期间,应注重配备具体的施工设备。包括预应力连接器、Ovm预应力筋锚具、真空灌浆泵、千斤顶等等。待施工设备配备后,依次进入到清理台座、穿预应力钢筋、安放预埋铁件、调整初应力、张拉预应力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拆除模板、切断预应力钢筋、构件起吊堆放、继续养护等工艺操作中。但在新型预应力技术具体应用期间,为了避免质量问题的凸显,应注重科学选用钢绞线。即按照《超级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规范,选用强度是1770mpa或者1860mpa的钢绞线,而钢绞线产品规格应是1×7-Ф17.8mm,就此满足土木工程建筑使用要求。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期间,注重引入新型预应力施工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所以,应强化对其的应用。

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措施

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技术创新效果,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1)强调创新理念。即土木工程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就是技术实力的竞争。所以,在土木工程建筑项目发展期间,必须强调创新理念,并注重通过专业培训方式,向施工技术人员灌输技术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在施工环节中,倡导新型预应力施工技术、新型基础支护技术等的应用,就此提高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水平,达到最佳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效果;(2)建立创新机制。即为了更好的践行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工作,应注重建立创新机制。在创新机制导向下,组建一支创新团队,由创新团队负责新型施工技术的开发工作。同时,在创新机制构建的基础上,土木工程建筑企业应注重组织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活动形式向施工技术人员宣传最前沿的施工技术知识,让他们将新型施工技术手段应用于各个施工环节,达到最佳的工程施工效果;(3)应用创新技术。即在土木工程建筑领域施工技术创新期间,应积极引入新型预应力技术、桩锚支护技术、旋挖技术等等。

4结论

综上可知,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多样性、协、综合性、固定性、流动性等特点。所以,在复杂的建筑工程施工环境下,应从强调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机制、应用创新技术三个方面入手,落实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工作。同时,注重结合土木工程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推进钻孔灌注桩技术、桩锚支护技术、旋挖技术、预应力技术等的发展。即经过技术的创新,稳固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地位,逐渐趋于稳定性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卢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和创新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30(2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