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馆的设计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6:57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1

学生姓名

浓浓

学  号

   12345678

二级学院

学院

专  业

   级    班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指导教师

职   称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限

(根据本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安排填写)

   2019年 9月 2日起至 2020年 5月 10日止

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地点

学院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耳熟能详的地标性传统文化景点,成功转型为一代超级文化类大IP,成为国内外博物馆争相学习的典范。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化身成为“网红”。到2019年,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超万件,文创产品收入年营收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如今,故宫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样板。故宫“年轻化”,文创的创造性开发和新媒体传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故宫的成功并未带动国内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腾飞,文创产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从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其他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借鉴之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本文着重分析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营销与传播的成功方法,从研发,新媒体平台与营销渠道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发展模式。文内除分析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外,还分部分展示了故宫品牌的营造 ,包括故宫系列APP,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博物馆内文物知识的传播,而且丰满了故宫亲和的形象;“故宫六子”的拟人化推广,不仅与古代文化相对应,而且极受观众喜爱。

 

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及预期进度: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活动策划、视频资料,然后到故宫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对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设计方案: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开发情况,包括开发理念、模式和特性;第二部分研究故宫文创产品的新媒体营销,包括故宫系列APP和故宫线上商铺;第三部分则是分析故宫文创品牌的跨界合作。

预期进度:

1、2019年7月1日-5日: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议,安排指导老师;

2、2019年7月6日-9月1日(暑假):选择研究范围,酝酿选题;

3、2019年9月2日-11月24日:定题,修改和提交开题报告书;

4、2019年11月25日-2020年5月4日:毕业论文写作、修改、定稿、提交;

5、2019年12月23日-29日:毕业论文写作中期检查;

6、2020年5月4日-5月10日:毕业论文相似度检测;

7、2020年5月11日-15日:小组答辩;

8、2020年5月15日-17日:大组答辩;

9、2020年5月22日前:毕业论文工作建档、总结、评优等工作。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春晖,范文静.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4):37-41.

[2]石珺婷.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分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中国报业,2019(08):10-11.

[3]赵迎芳.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20(04):169-176.

[4]宋云飞,张云笛.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展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9,5(06):124-126+137.

[5] 王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J]. 设计,2019,32(11):142-145.

[6]陈子焓,王晨奇,刘珈莉,刘倩.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分析——以故宫出品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0):78-80+90.

[7]王威娜.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8]史灵歌,孙子惠.社交媒体时代故宫文创产品的网络营销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8-25.

[9] 何依宁. 新媒体时代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文化传播路径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19,5(04):54-56.

[10]刘东昂.媒介融合背景下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以《上新了·故宫》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107-108.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研究意义、创新点、前期准备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2

端门数字博物馆由清华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的师丹青老师担任主设计,《设计》杂志将通过此次专访,带领读者抢先推开这道“印象之门”。

在传统建筑中建设的全新数字形式展厅,与实体形式的展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它以“数字建筑”、“数字文物”的形式,充分突出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把院藏珍贵文物中较为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或实物展览中难以表达的内容以数字形态呈现给观众,以新媒体互动手段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需求,同时又保障了文物安全,更可以激发观众对实体文物的兴趣。

端门数字博物馆将在不断引入最新展示技术的基础上,定期更换展览主题。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第一期数字大展的主题为“故宫是座博物馆”,其中包含“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紫禁集萃・故宫藏珍”、“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三大区域,通过完整的参观流线,从故宫历史、馆藏、建筑三个方面向观众简明扼要地介绍:“故宫是什么”、“故宫有什么”、“来故宫看什么”。观众由此对故宫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博物馆产生直观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安排其后的参观活动。本期展览共策划开发9个数字展项:展项(1)属于“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区域,展项(2)-(8)属于“紫禁集萃・故宫藏珍”区域,其中(2)(3)(4)三项属于书画藏品系列,(5)属于器物藏品系列,(6)(7)(8)属于宫廷原状及生活藏品系列。展项(9)属于“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区域。

(1)数字沙盘。“数字沙盘”位于端门数字博物馆的正中,基于故宫博物院建设多年的高精度全景建筑三维模型,通过沙盘动态演示和交互控制,并辅以视频演示,以形象直观的“数字立体地图”进行“数字导览”,向初次来参观的观众介绍紫禁城肇建、故宫博物院成立、今日故宫博物院概况、展览导引等全景信息。

(2)数字书法――兰亭序。《兰亭序》以“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享誉天下,院藏《冯承素摹兰亭序》因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已佚的原作而广受世人关注,但因受到自身材质的限制,很难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展览,而且相比于绘画作品,书法作品非常抽象,承载了更多哲学内容而难以理解。因此,该项通过模拟“曲水流觞”活动,用“数字毛笔”、“数字水墨”仿真书写,一方面让观众无障碍欣赏这幅传世佳作,一方面用互动手段让“深奥”的法书藏品贴近现代观众,带领人们在描摹间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3)数字绘画――写生珍禽图。黄荃《写生珍禽图》为五代宫廷绘画大师黄荃唯一可信的传世作品,其上描绘的二十四只栩栩如生的禽乌昆虫,造型与绘画技法令人惊叹。本展项通过数字高清影像让观众看清作者用笔的笔触毫末,同时让画作中的飞禽昆虫“活起来”,让观众真切地体会到该作品“鲜活如生”的特点,在趣味交互中深入理解藏品的价值。

(4)数字长卷――韩熙载夜宴图。该项目是“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故宫书画的全媒体传播策略和关键技术研究”的一部分,与故宫官方网站“名画记”、APP等多种形式一起,共同实现同一件书画作品的线上、线下多层次、多角度解读和展示,为观众提供极为丰富的藏品信息和交互体验。本项目在8x2米的超大屏幕上,让观众通过高清影像欣赏原作以及画卷中的家具器物、印章题跋等精彩细节,并通过与真人同比大小的人物展示,让观众对画作呈现的空间和历史场景有更鲜活的认识。

(5)数字多宝阁。故宫作为国内馆藏最丰富的博物馆,藏瑰纳宝,品目繁多。近年来,正依托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不断努力构建“数字文物”体系,更好地实现藏品的保护、记录、研究和展示。本项目是以数字形态进行藏品展示的尝试,精选近百件故宫典藏器物,包括陶瓷、玻璃、金银器、玉器、青铜、漆器等,实现“可以摸文物”的“数字多宝阁”,向观众提纲挈领式地展现故宫博物院丰富的馆藏,同时还通过二维码与移动设备相结合的方式,为对藏品产生兴趣、有意一睹实物的观众提供参观路线引导。

(6)数字宫廷原状――三希堂。三希堂位于紫禁城养心殿之西暖阁,面积仅4.8平米,还被扇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因乾隆皇帝收藏、欣赏三件稀世法书珍品并衍生出三希堂法帖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以其局促空间映射“内圣外王”心态而意味深长。但由于面积狭小难以开放,观众只能隔着玻璃张望。本项目首次尝试利用高清投影系统构建起三面包裹的沉浸式立体虚拟环境,高度仿真模拟三希堂,使观众身临其境地“零距离”欣赏宫廷原状陈设,感受宫殿室内空间。该项目今后将用于展示同类室内环境,解决文物保护和观众欣赏的矛盾,让观众“走进”故宫的珍贵建筑空间。

(7)数字宫廷织绣。故宫博物院藏织绣18万余件,工艺非常精湛,其中部分藏品色彩保存极为完好,令人叹为观止,但由于对保存和展示条件要求极高,很难经常与观众见面。本项目选取其中“织绣画”的类别,通过大小触摸屏联动的交互技术,让观众看清这些珍贵藏品的精微细节,看懂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并“看到”织物中蕴含的“织”、“绣”、“织加绣”等工艺技法。

(8)数字宫廷服饰。电视剧中色彩绚丽华美的清代宫廷服饰深受观众喜爱,但服饰之美不单在于工艺繁复、赏心悦目,还在于它契合礼仪、彰显身份,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本项目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宫廷服饰,用直观的视觉形式表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虚拟试穿的趣味环节,带领观众掌握宫廷服饰选择搭配的简单要领。该项目与故宫博物院《清代皇帝服饰》APP内容相互呼应,构筑线上、线下深度解读文物的体系。

(9)虚拟现实剧场。故宫博物院15年来持续从事故宫文物建筑数字化记录、展示的研究,基于高精度的三维建筑数据,研发大型虚拟现实作品,迄今已累计6部作品,从不同角度深入展示紫禁城建筑的规划布局、建筑工艺、内檐装修、宫廷陈设。端门数字馆将以虚拟现实剧场的形式向观众集中展示这些研究成果,以高度沉浸感和可互动的模式,帮助观众在视听效果的震撼中感受紫禁城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配合首期数字大展,将播放《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作品,时长15分钟,再现清代康乾盛世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带领观众沿中轴线从南往北游览紫禁城,以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的视角,充分领略紫禁城的宏大与壮美,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礼仪制度。

《设计》:这个项目前后一共耗时多长时间?

师丹青:2011年故宫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方案,我们的概念最终中标,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们继续在做概念设计和预演,看这件事情可不可行,如何操作,有没有在古建筑空间中做多媒体互动体验设计的可能性。最终可实行的设计方案刚刚完成,目前已经进入内容制作,现场搭建、装修施工的阶段。

《设计》:故宫数字博物馆选择建在端门是为什么呢?

师丹青:端门在故宫的位置非常独特,是故宫的第一个门,但是也因为介于故宫和天安门之间这个“尴尬”的位置多年来―直闲置着。故宫多年来一直希望能够在这里做一个虚拟的故宫展览馆,多年来已经做了大量的文件高清晰扫描的工作,但是仅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子文档,无法让观众看到。此次展览就是让观众能有机会近距离观赏故宫的宝贝。

《设计》:最终定下米的项目名称是什么?要传达怎样的理念?

师丹青:最终中标的项目名称叫“印象之门”,意在让观众在端门就能够有一个对故宫的整体印象。这个印象分为两个层面,“故宫博物院”一为“故宫”,是帝王的居所建筑;二为“博物院”,有无数文物珍玩,这扇“印象之门”就是通往故宫的大门。

《设计》:整个展览的面积是多少?

师丹青:端门城楼内共有60根直径大约92厘米的红漆楠木柱,11米多高的挑空,正面36扇门窗,采用菱花格式,窗下部为雕花裙板。整个面积大约为1230平方米。

《设计》:在端门这样一个文物古建中做数字化的展览,都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

师丹青:端门本身就是一个明代的文物,用这么一个完整的文物级别的古建做全数字化展览,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是世界上的首次,所以提前做了很多调研,一是技术层面上,要考虑到安全和防火以及不破坏建筑等方面,在内部加装的设备在制式、格调、风格上与古典的空间融为一体,而不是在里面单独搭了一个数字化的空间。在整个过程中故宫的专家参与了一轮轮的论证,毕竟我们不是文物专家,只能从设计角度上提意见,安全性被放在了核心的位置上予以考量。

《设计》: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吗?

师丹青:因为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条件,所以有一些需要大量用电的或者需要在建筑上加装元件的方案最终不得不放弃了。比如地面上这个大屏幕,曾经计划在大殿的地面上满铺LED屏幕,这样就可以通过屏幕制造出来的光影效果来演示故宫的一天。又比如曾经计划在门窗的菱花窗格上安装薄膜式LCD,通过改变其透明度制造出炫目的光影效果。但是都因为安全方面的考虑放弃了’毕竟保护文物是首要的。

《设计》:在与故宫专家的沟通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的问题么?

师丹青: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我们的设计方案中并没有选择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劳动密集型的动画效果,我们的创意是利用“夜宴”这个概念来给观众一种交互体验。故宫的想法是不等同于原画的观赏体验,但是因为《夜宴图》的尺幅关系,做成原画的动画版难度太大了,更不要说互动了。我们最终做了一个临场感的方案,通过光影效果来与这幅画互动。通过技术手段,观众能够手持虚拟的蜡烛光源与画面进行互动,感觉就像自己水中的光源照亮了画面,甚至去亲手点亮画中的蜡烛。

《设计》:你之前做过的包括电影《阿凡达》户外交互装置等交互项日都是很现代的,故宫数字博物馆这个项目是你的第一个古典项目,对你来说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师丹青:其实交互体验理念上是一样的,现代的或是古典的只是体现形式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故宫这个项目操作起来就像是在钢丝绳上跳舞,受到不同层面的限制,有技术层面的、安全层面的等等,最难的则是在于沟通,需要在专家的坚守和现代手段的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比如《韩熙载夜宴图》的互动设计当中,因为传统的中国画是没有光影效果的,所以这个方案与故宫的专家沟通了很多次才得以通过。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3

关键词: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北京故宫

艺术衍生品是由艺术(文化)作品衍生出来的特殊商品,是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体,属于文创产品,亦多属于旅游纪念品的范畴。2012年开始,北京故宫的管理层,想改变收入主要靠门票的模式,适时调整了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尤其对艺术衍生品进行深度发掘,使2013年北京故宫的在售商品一举突破5000种,艺术衍生品热卖,带动相关产业,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2014年在售的艺术衍生品更是突破6700种,销售额亦直线上升,一举超过9亿元。2015年销售额达到近10个亿,销售额同比虽然没有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这是建立在游客限流的基础上的。2015年6月13日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实施限制游客人次的方案,每日限流8万人次。因此,这份成绩单依然引人侧目。

1 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潜在消费者众多

任何商品都离不开消费者,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的潜在消费者数量众多。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已达到约10%。国内游人次近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015年国内游人数约40亿人次,同比增长约10.5%。国内游出游人均消费约857元,同比增长约2.1%,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约27611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约6584亿元。北京曾是元明清的都城,文化底蕴厚重,景点众多,是不少国内外游客一生中至少去一次的地方,而故宫由于其极高的知名度、关注度,又是必去之地。

2015年北京故宫年游客人数居然达到1506万人次(据《北京旅游绿皮书: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6)》:2015年北京共接待入境游客约420万人次),如果不是因为限流,2014年游客人数就会突破1525万人次。实际上,早在2012年,北京故宫游客已经赶超了法国卢浮宫,成为世界上唯一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的博物馆。2012年10月2日,北京故宫更是创下单日游客18.2万的纪录。而且,全年几乎没有明显的淡季。单从客流量看,国内规模相仿的旅游点都不能与北京故宫相比。如此庞大数量的潜在消费者,加上其还有网络销售渠道的消费者,对艺术衍生品销量的推升起了极大的作用。

2 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的研发接地气

要使潜在消费者变成真正的消费者,在艺术衍生品研发上必须下功夫。毋庸讳言,中国艺术衍生品的潜在消费者文化素养有高有低,但总体偏低,与外国游客相比还多有不如。大部分游客对北京故宫收藏的艺术品不甚了解,如北京故宫十大镇馆之宝,除了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对于西晋陆机《平复帖》、宋代沈子蕃缂丝《梅鹊图》、清代金瓯永固杯、元代张成款雕漆云纹盘、宋代青玉云龙纹炉、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清代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清代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商代酗亚方樽等另外9件缀跻晃匏知。研发艺术衍生品必须接地气,不能曲高和寡。有时研发的艺术衍生品和历史文化稍微搭点边就能被接受,如热卖的“紫禁中秋徽章”和北京故宫关系真不大。

鉴于不少游客的历史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影视剧,而北京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皇宫,许多炙手可热的宫廷剧就是以此为大背景展开情节的,如《金枝欲孽》《大清后宫》《甄执》等,甚至穿越剧亦以此为背景,如《宫锁心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等。上述影视剧基本属于戏说和胡说。一般游客大多对稍有深度的故宫元素、故宫故事知之甚少,倒是把“萌萌哒”“帅帅哒”“酷酷哒”“臣妾做不到”“朕亦甚想你”“朕就是这样汉子”这些词句和北京故宫联系在了一起。北京故宫研发的与皇帝、皇后、嫔妃、格格、阿哥相关的“呆萌”艺术衍生品很接地气,上市后大受欢迎亦就不奇怪了。

3 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的品质还有提升空间

是研发艺术衍生品较早也是较成功的文博场馆。与合作研发文创产品的得意典藏公司,2005年开始和北京故宫建立合作关系。这极大地推动了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的研发,由此诞生了不少构思巧妙的作品,如“紫禁城建筑尺”就把神武门、午门、保和殿等故宫元素结合在产品中。但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的品质在总体上还有可提升空间。

首先,大部分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不太注重三维造型设计,外形常与普通商品无异,仅在杯子、水壶等器物上印个卡通造型的明清官员或故宫猫之类的图案,甚至只加上“故宫”两字就算文创产品。目前的3D打印技术能在三维产品研发中帮上大忙,可以使个性化小批量定制成为可能。其次,不少设计稍显生硬地嵌入了故宫元素,对产品的实用性考虑不足,如果说“天穹伞”、“陶俑伞”完全具有实用性,那“顶戴花翎官帽伞”、“龙头老大遮阳龙帽”则只能算勉强可用,但戴着“朝珠耳机”上街确实需要勇气。另外,北京故宫这些附加值很高的艺术衍生品,其质量却常被人诟病,如做工粗糙、材质差、一用就坏、一碰就坏。不过,从大趋势看,北京故宫和在艺术衍生品研发上的差距的确在缩小。

4 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热卖现象是否能被复制

截至2015年底,中国有4510家博物馆(其中非国有982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296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48项(其中文化遗产30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4项),世界遗产总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这中间,像北京故宫这样的顶级存在虽是极少数,可亦有一批底蕴深厚的文化景点、文博场馆。北京故宫艺术衍生品的热卖现象还是有可能被复制的。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游客去美术馆、博物馆这些文博场馆的频次并不高,即使去,也只有少数游客会在内购买些纪念品。一方面,绝大部分文博场馆自身特色或规模不够,很难参与研发出令人满意的艺术衍生品。另一方面,除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少数文博场馆,不少文博场馆的领导对艺术衍生品的认识还停留在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上。场馆内所卖的多数是书籍、明信片、徽章等商品,品种不多,还同质化,往往连涉及镇馆之宝的艺术衍生品亦没有研发。在法国,每3名文博场馆的游客至少会有1名在艺术衍生品销售商店停留,停留的游客中,每4名中至少会有1名购买衍生品。在中国,游客购买艺术衍生品的频次远远低于1/12。就因为起点低,中国游客购买艺术衍生品的频次上升空间不小。这其中,还有许多文章好做。

参考文献:

[1] 西沐.全球格局中我国艺术衍生品产业的发展[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6).

[2] 张爱红.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创意开发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5(4).

[3] 雷茜.艺术衍生品发展现状及趋势[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4

博物馆就是这样应运而生。不同时期的博物馆,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是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当时的人们梦想“收集一切知识”;而现代博物馆则与整个西方列强对全球的殖民和掠夺有关,到了20世纪,发展中国家开始狂热地保护自己的过去,要向西方国家讨回自己的文物了。

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世界一切知识

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有一座标志性的图书馆,它修建在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图书馆(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主体建筑为圆柱体,顶部是半圆形穹顶,会议厅是金字塔形。圆柱、金字塔和穹顶的巧妙结合浑然天成,多姿多彩的几何形状勾勒出该馆的悠久历史。

令人称奇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亚图的主体建筑都像是一轮斜阳,象征着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在的花岗岩质地的文化墙上,镌刻着包括汉字在内的世界上50种最古老语言的文字、字母和符号,凸显了文明蕴藏与文化氛围的构思和创意。这让人想起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口号,“收集全世界的书”,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有了收藏的意识,也有了这样的雄心。

英文物馆(Museum)一词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为“缪斯的居所”。缪斯为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女神,最初司职歌舞、演出,后转为诗词的庇护神,进而延伸为一切文理科学的保护神,最早建于古埃及亚历山大市的图书馆便因之得名。

古亚历山大城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在尼罗河口建立的城市。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开始了马其顿・希腊统治时期,并在随后的10年里建立起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逝世,帝国迅速崩溃,埃及这一富庶之地遂为亚历山大大帝副将托勒密所有,开始了托勒密王朝时代。

这个王朝统治埃及长达275年,虽然以武力开国,却附庸风雅,对文化事业有相当大的兴趣。托勒密一世和二世统治期间是托勒密王朝的黄金时期,这个世纪里,其都城亚历山大里亚也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和希腊学术科学中心,取代了雅典的地位。为了标榜自己的文化品位,他们决定修建博物馆,因此,亚历山大城也被称作公元前3世o希腊化世界的“文学之都”。

包含着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内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约建于公元前280年,由托勒密二世菲拉德尔费斯(公元前285年-公元前244年在位)和其父托勒密一世索塔尔(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83年在位)修造于其皇宫附近。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关于博物馆描述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斯特拉博的记载。该博物馆由非常庞大的建筑群和花园组成,存放绘画书稿的储藏室和宴会厅间有柱廊相连。公元270年,博物馆建筑被帕拉米亚的女王基诺比亚破坏,然而这种教育和研究机构的作用仍持续到5世纪。

和现代博物馆纯粹收藏的功能不同,亚历山大博物馆有非常强的实用功能,它由多个学院组成,每个学院有一名首席教士负责。博物馆仿效雅典哲学学校,全部由政府投资与管理。聘任学者的工资初期由埃及国王、后来由罗马皇帝支付。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仅为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图书馆有400000集合卷和90000非集合卷,几乎包括了所有古代希腊著作和部分东方典籍。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集教育、收藏与图书馆为一体,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文化机构。

为了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历代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些强制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有一则传说更讲到,当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档案馆内。托勒密三世得知此事后便设了一计,以制造副本为由先用一笔押金说服雅典破例出借,可据说最后归还给希腊的实际上是复制件,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

由于亚历山大里亚有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存在,因此来此学习、访问的学者不计其数,这也滋养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且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学术的巨人。比如:文学大师卡列马胡斯、史学家曼涅托、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天文学界的骄子阿利斯塔斯和克罗迪斯・托勒密,医学家希罗费罗斯等。阿基米德也曾经来馆工作,他发现了直径和圆周的比率、螺旋理论和重心率。据说,阿基米德螺杆是他在埃及发明的,直到今天埃及仍用这种装置汲水。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亚历山大博物馆有着接近完美的博物馆理想:收藏知识,启迪未来,它也代表着当时文明所达到的高度,但是最终,它毁灭于战争和火灾。如今,人们只能从古代的相关典籍中,去品位它曾经的辉煌。

大英博物馆:掠夺or收藏

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命运是很多古代建筑的写照,自从人们掌握了点火技术,即使在冷兵器时代,再精美的建筑也挡不住一把火。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是英国国家博物馆(British Museum),中国人习惯翻译为大英博物馆。很多中国人知道它,是因为这里是马克思为他的不朽之作――《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许多来自中国的参观者都来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

和亚历山大博物馆一样,大英博物馆也以其图书馆著名,因为英国国家博物馆的起源就是汉斯・斯隆爵士捐赠的私人图书馆,汉斯・斯隆爵士是一位古玩玩家,同时也是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1753年,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去世后,按照其遗嘱将遗留下来的71000件个人藏品及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部捐赠给国家。英王乔治四世改建新馆时又捐赠了大量书籍,到1823 年,英王乔治九世又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直到1973年,图书馆分出,建成不列颠图书馆。

但是,如果仅靠斯隆爵士的收藏与英国王室的捐献,大英博物馆世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它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大批藏品始终未能公开展出。

伴随着大英博物馆历史的,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成为全球性帝国。英国人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运抵伦敦,数量之多,大英博物馆放不下,只得分藏于各个博物馆。尤为重要的是,英国不但占领了印度和埃及,也对中国进行了掠夺,而这三个地方,正是世界古典文明最璀璨的地方。

埃及文物馆分为木乃伊和埃及建筑两个馆,是大英博物馆中最大的专题陈列馆之一,这里展有大型的石雕、庙宇建筑、为数众多的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各种首饰。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 5000多年以前,藏品数量达10万多件,其中包括19世纪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从法国国王拿破仑手中夺取的古埃及艺术品。

东方艺术文物馆则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物十多万件。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大英博物馆称古代中国藏品与古代希腊、埃及收藏一并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敦煌壁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皆为大英博物馆馆藏。

对中国来说,大英博物馆每一件珍贵中国文物的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受辱的故事。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如今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本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被称之为“镇馆之宝”。

大英博物馆与大英帝国,在意义上有其内在相似性:大英帝国是对全球的殖民统治,而大英博物馆则是对全球文化的“收藏”。不管是殖民统治还是文物收藏,都是当时“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优势的体现。以敦煌壁画为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就写过这方面的故事,如果壁画不被英国人带走,以当时中国的情况,可能损害更为严重。

对中国文物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种双重的苦涩,只有中国有了自己的博物馆,有了保存文化的意识,并且有了保存的实力之后,对文物来说才是真正的福音。160年之后,中国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帝逊位,一个现代国家开始诞生。

从故m到故宫博物院:第三世界的缩影

作为世界上延续最好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一直不缺少古代珍宝。即使在现代考古业诞生之前,中国人就认识到收藏的重要性。元、明、清三代,都把都城设在北京(明代最初在南京),长达数百年的时间,财富一直在北京聚集和沉淀。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大体上就是今天的故宫所在地,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鲜活的,尽管权力更迭,但金银玉器以及无数的字画,一直都是皇室的最爱,它们作为财富被保留并遗传下来。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故宫作为中国最高级的博物馆,使命从此开始。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当时的北京,军阀派别林立,但是经历了辛亥革命洗礼的军阀们,对故宫倒是非常看重,也有打起这些文物主意的。

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等21人组成。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下建古物馆、图书馆,这有点像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格局,不过这里的图书,主要还是收藏。这个委员会作为故宫最早的管理团队,对文物进行了初步清查,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

在世界上,它虽然是最年轻的博物馆,但是由于中国历史的伟大传统,它又是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

1926年,李煜瀛、易培基受到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离开北京,清皇室要求溥仪回宫,故宫博物院存亡危在旦夕,临时董事会、理事会改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以支危局。1927年9月,所控制的政府又宣布成立“故宫管理委员会”,强行接管故宫博物院。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到此,故宫作为部级博物馆的地位总算稳定了下来,但是距离全面抗战的爆发与日军占领北京,已经不到10年的时间了。

故宫的遭遇,在发展中国家很有普遍性,当人们开始收拾起破碎的山河,兴办博物馆的时候,却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范围更大。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故宫文物不得不南迁,历尽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嵋山等地。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日伪从故宫掠走铜缸、铜炮、铜灯亭计149件,溶毁制造武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政府再度接管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

尾声

大英博物馆开馆100周年后,正是英国在全世界掠夺的高峰。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5

卡地亚敏锐认识到传承的重要,将珠宝、钟表及器物相整合,于1983年创立“卡地亚典藏”。每件典藏作品都由卡地亚通过私人藏家、交易所和拍卖会,依据风格、灵感、来源、材质以及技法和工艺等标准精心挑选。

这一精心构思的典藏汇集了冠冕、项链、手链、耳饰等珠宝藏品,以及包括17件“神秘”时钟在内的时计作品。烟盒、化妆盒、粉盒、文具、书写笔和硬岩小雕塑等珍贵器物,令这个丰富的典藏更臻完善。从最古老的1860年代,到1990年代晚期,这些作品不仅见证了卡地亚165年的悠久历史,更广义地来说,亦是自19世纪末以来的装饰艺术的历史。

卡地亚典藏目前一共收入了近1500件作品,并且仍在不断扩大。非凡的文化意义,使其获得了众多博物馆的关注,从1989年在巴黎小皇宫的第一次大型展览开始,卡地亚典藏已经在20多个全球最顶级的文化艺术机构举行了面向公众的展览,其中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斯本卡洛斯特―古尔本金安基金会博物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1号门廊神秘钟,1923年

铂金,金,凸圆形珊瑚,缟玛瑙,黑色珐琅;透明水晶表盘、立柱和佛神像,玫瑰式切割钻石,透明水晶传动轴。

喀迈拉神秘钟,1926年

金、铂金,黄水晶(表盘),玛瑙(喀迈拉),软玉(波浪),缟玛瑙,珊瑚,玫瑰式切割钻石,珍珠,凸圆形祖母绿,红色、黑色珐琅。

“水果锦囊”晚装包,1930年

金、铂金,雕花红宝石、祖母绿和蓝宝石,明亮式切割、圆形旧式切割和单式切割钻石,天然珍珠和编织种子珍珠织物,象牙色珐琅和丝绳。

天堂鸟胸针,1948年

铂金、白金,1颗祖母绿切割钻石,2颗方形切割钻石,991颗长阶梯形切割、明亮式切割、花式切割钻石。这枚胸针为特别订制的作品,难得一见的体量(长20.20厘米,重156.45克)使这枚胸针成为二战后极为罕见的高级珠宝作品。

猎豹胸针,1949年

豹身铺镶钻石,蜷伏在一个重达152.35克拉的凸圆形蓝宝石上。

回顾历史 传承经典

1989――1990年巴黎 小皇宫博物馆卡地亚艺术展

小皇宫博物馆(Petit Palais Museum)的“卡地亚艺术展”揭开了一系列即将在全世界展开的大型回顾展的序幕。此次展览由小皇宫博物馆馆长吉尔・加扎尔(Gilles Chazal)主持,吸引了创记录的26万名参观者,仅次于安德烈・马尔罗(AndréMalraux)在1967年组织的图坦卡门展所吸引的汹涌人潮。此展览自私人藏家手中租借了大量藏品,与其时羽翼未丰的卡地亚典藏同时展出,其中包括一整套独一无二的法兰西学院院士剑。

1997年纽约 大都会博物馆卡地亚190――1939年回顾展

1997――1998年伦敦 大英博物馆卡地亚1900――1939年回顾展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与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联合主办“卡地亚1900-1939年”回顾展(Cartier 1900-1939),庆祝卡地亚150周年华诞。此次展览讲述了卡地亚设计的传奇故事,横跨现代风格早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大英博物馆著名策展人朱迪・鲁多(Judy Rudoe)与大都会博物馆设计部专家史都华・约翰逊(Stewart Johnson)经过细致研究,编写了展览图录。纽约展览为期四个月,吸引了42万余名观众。次年,芝加哥富地自然历史博物馆再次举办了这一展览。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与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联合主办“卡地亚1900-1939年”回顾展(Cartier 1900-1939),庆祝卡地亚150周年华诞。此次展览讲述了卡地亚设计的传奇故事,横跨现代风格早期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大英博物馆著名策展人朱迪・鲁多(Judy Rudoe)与大都会博物馆设计部专家史都华・约翰逊(Stewart Johnson)经过细致研究,编写了展览图录。纽约展览为期四个月,吸引了42万余名观众。次年,芝加哥富地自然历史博物馆再次举办了这一展览。

2004年上海 上海博物馆卡地亚艺术珍宝展

卡地亚典藏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了首次在华展览。这座博物馆采用醒目的圆形建筑形式,以纪念馆藏的青铜器珍品。此次展览由中国团队策展和设计,将私人藏家贡献的当代高级珠宝作品与卡地亚典藏的藏品同时展出。其中一个展厅特别展出了设计师工作室的设计草图。卡地亚是第一个向中国公众展示其工作全景图的珠宝商,尤其是品牌历史上特有的以中国为灵感的作品。

2009年北京 故宫博物院卡地亚珍宝艺术展: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

全世界最顶级的博物馆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向珠宝商敞开自己的大门:午门展厅位于北京故宫的入口,通常只举办与皇室宫廷历史相关的展览,比如凡尔赛宫、辉煌的拿破仑时代、或者是沙皇帝国。此次展览以“卡地亚,皇帝的珠宝商”为主题,由故宫博物院策展。展览吸引了235,000余名参观者,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众多以中国为灵感的珠宝藏品。藏品由名贵的玉石、漆器或镙钿等材质精雕细琢而成,中国传统的图腾纹样(比如龙)便装饰在这些奇珍异宝之中。此外,饰以喀迈拉形态的珠宝和门廊系列神秘时钟也在此次展览中大放异彩。

2012年台北 皇家风尚――清代宫廷与西方贵族珠宝

卡地亚典藏受邀与沈阳故宫馆藏品一道,在举行了一场大型皇家珠宝展。展览展出了东西方宫廷珠宝,既包括为王公贵族制作的家传珍宝,也包括受皇室贵胄的启发为显要客户打造的珠宝。中西方文明对珠宝设计的交互影响,令观众大饱眼福,得以欣赏到卡地亚工作室制作的大量臻品佳作。这些藏品大多以中国雕塑和古董为原型进行设计。展览由古代文物部首席策展人蔡玫芬(Tsai MeiFen)女士在周功鑫(Chou Kung Shin)女士的指导下策展,率先采用了多学科整合的方法,将卡地亚典藏变成了吸引艺术史专家广泛关注的特殊领域。

2013年12月4日――2014年2月16日法国巴黎大皇宫卡地亚:风格史诗

2013年12月4日,卡地亚典藏环球之旅将迎来极为重要的一站――法国巴黎大皇宫。全新展览为期三个半月,由大皇宫荣誉厅首席传承策展人劳伦・萨洛美(Laurent Salomé)策展,将以“卡地亚:风格史诗”为主题,通过解读卡地亚的传奇历史,展现丰富的艺术理念和变迁的时代品味。作为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殿堂级品牌,此次回归巴黎的展览无疑将成为卡地亚典藏环球之旅中的一座丰碑。

“卡地亚:风格史诗”是一场关于艺术史的展览。作为艺术作品,卡地亚的创造力在多变的用途与风格的演进中得以呈现。解读从1847年创立至1970年代的卡地亚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仿佛开启通往造型艺术实验室的大门,深入这个优雅精致的珠宝品牌,探索那些兼具内在之美与社会功用的珠宝与配饰。

600余件珠宝、器物、钟表,与礼服、外套、配饰、家具、绘画、广告摄影、版画和时尚杂志一道,向观众讲述艺术理念和时代品味。展览深溯品牌历史的每一步重要举措,透析卡地亚的每一次风格演变的根源。200多张手绘稿,无数的档案文件(存货簿、创意记录本、与和平街圣店相关的手绘稿、照片、石膏模型……),将观众带到了卡地亚作品幕后的故事。

此次展览是卡地亚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展览,详尽展示了为卡地亚奠定地位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创作过的所有类型作品,从加冕皇饰到最私人化的用具:化妆盒、烟盒和腕表――现代主义时期的三大经典象征。卡地亚历史上所有经典作品都在此次展览中展出,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系列精美的冠冕,生动再现了卡地亚工艺大师的巧夺天工,以及客人不断提出的更高要求。为了突出展示制表对卡地亚的重要性,展览还展出了数量空前的神秘钟,共15座,每座神秘钟都是美学与工艺方面的传世佳作。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6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促进文保单位进行文创开发、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很多博物院积极开设新部门开展文创开发工作。与此同时,“坐拥”大量文化基因的博物馆,在文创开发上并非像想象中那么风光,或是一帆风顺。

IP时代:当“大英百物展”遇见故宫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先是落脚中国国家博物馆,再落脚上海博物馆。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直到我们创造的当今世界,大英博物馆100件(组)向人们讲述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浓缩世界史。

在这个讲究IP的时代,“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天然是博物馆文创的大IP。自三月来到中国,各类相关文创产品层出不穷。电子阅读器Kindle开发了几款保护套,应用到的元素有古希腊文明的陶瓷碎片和古埃及文字记录的托勒密五世登基诏书等,一经上市就拥趸无数。生活品电商野兽派根据“贵族游戏”的天鹅棋盘开发出几样很多人看起来美丽而无用的东西:丝巾、纸镇、荞麦枕。

将“百物展”系统性开发文创的是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其自半年前开始酝酿并自主研发了近50种涵盖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的文创产品,它们被命名为“世界的故事”。这些产品除了笔记本、冰箱贴等,还包括“狼人杀”桌游,虎符军令、日本艺妓等形象都被纳入牌面。同时,上博的茶室还供应与展览相关的蛋糕、咖啡、曲奇饼干等可以吃的文创产品,你可以坐下来点一块“伊西斯”慕斯蛋糕,配一杯“芭丝特”拿铁,或再加上一块“赛克迈特”巧克力(伊西斯、芭丝特、赛克迈特为埃及女神),作为观看展览的延续。

相关数据显示,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衍生品销售额在18天内已达300万元。除了上博自主开发的产品外,还有部分自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等漂洋过海而来。芭丝特和阿努比斯玩偶、刘易斯棋子周边等都是迅速脱销的网红产品。这种“文创盛况”并非中国式意外。根据2015年的统计,大英博物馆艺术衍生品营业收入年均高达两亿美元。

在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博物馆文创IP大约非故宫莫属。

“故宫博物院研发的8600余种文化产品中,针对观众需求制作了成系列的各类文化产品,尽量满足观众对故宫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10亿元,还打造出“雍正”等文创网红。

据记者观察,故宫的文创产品首先在故宫内的商店内有售。几乎每一个景点、展览附近,都有相关的文创商店。同时,故宫文创在电商和微信等不同平台均有销售,其品类也有所偏向。比如,天猫旗舰店的产品包括典藏复制品、出版物及商务型衍生产品;微信平台上有一家故宫文化珠宝,海水江崖、故宫玉兰等元素被应用于丝巾、手包和各类首饰上,与领域内的品牌和更专业的人联名设计,因此你可以看到陈妍希的项链、芭莎珠宝的手包等。淘宝店则更倾向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比如同样是扇子,店里既有脱胎于《千里江山图》、秀气的真丝团扇,也有雍正手书“朕甚是想你”、略显中二的折扇。店里的明星产品是各类胶带,“紫禁城营造”系列甚至可以拼凑出一整个紫禁城。还有一家隶属故宫的淘宝店叫做“朕的心意”,产品都是各类“宫廷点心”。在各种精致酥糕之外,有一个产品类目叫“典籍活化”,目前在售产品是灵感取自《海错图》的曲奇饼干。

实际上,故宫在研发文创产品时,也不是一味讨好市场。据单霁翔说,文创产品也要带着博物馆的尊澜入市场。样品打样常规在四五次以上,往往每件产品都需历经数月磨合才得出品,有一些文创产品已经变成了“国礼”。

为何人人爱文创

博物馆文创产品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火。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又有时尚创意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以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主题举办的各类展览会、学术交流会开得也是如火如荼。如何让观众参观完博物馆之后,再购买一两件有纪念意义的商品,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正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共识。

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商店被称作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在这里,观众对展品的兴趣和认同可以通过文创产品实物化,进而转化为文化消费。中国博物馆文创在多年沉寂后迅速爆发,则首先得益于政策红利。

自2014年开始,我国各部门出台各类政策,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及至2016年5月,文化部等部门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确定92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鼓励试点单位探索通过博物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投资设立企业,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2016年也因此被认为是博物馆IP运营元年。

对于每一个城市而言,博物馆既是地域名片,同时也是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IP。这两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促进文保单位进行文创开发、推动“文物活起来”的背景下,很多博物院都跃跃一试,积极开设新部门开展文创开发工作。

比如,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金兽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的最重的金器。1982年,这个分量十足的家伙被当地农民一锄头挖出来后,以其憨态的模样、精良的工艺赢得了众多粉丝。除了复制品,金兽还被开发成橡皮等文具,可欣赏把玩。

苏州博物馆的热销产品是“衡山杯”和“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衡山杯”为汝瓷作品,杯底造型似一枚文征明印章。“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则来自苏博内文徵明手植藤这一独特馆藏资源,其种子被采集并予以特别包装,限量发行1000盒,推出首月即销售一空。

博物馆文创在山东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后,国家文物局选出92家单位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其中山东有4家入选,分别是山东博物馆、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和青岛市博物馆。

据记者走访发现,相关单位都已经在文创研发方面做出了尝试。

2016年的“第六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东博物馆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博物馆展览元素参加此次盛会,现场展示中山东博物馆以香、茶、琴为主题的观众互动活动,文创产品与十几个展览主题相呼应形成系列产品。在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开拓思路,探索吸纳多种供应合作方式,推出了文物复仿制品、文具、邮品、生活用品、服饰等几十类产品,兼具实用性及一定的收藏价值。

济南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其在成为试点单位之前就已经开始在文创产品方面进行了尝试,设计、生产了多种适合少儿的文创产品,而且和博物馆的馆藏结合紧密,能充分显示出济南市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厚度,对于济南市博物馆的宣传也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此外,山东其他很多和文创产品有关的文化单位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工作。如山东美术馆推出的倪萍画作《温暖的季节》定制款限量纱巾,产品长3米、宽90厘米,观众十分喜爱,已几次断货。山东省图书馆曾利用珍贵古籍文献资源策划了限量版图书《十美D》《圣谕像解》《济南“五三”惨案资料汇编》《齐鲁儒学文献珍本丛刊》等,这些图书是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需加大整理力度并向文创产品转化。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7

然而,此故宫非彼故宫。这里要说的是有着600岁高龄的真故宫。正如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彦风所说:“电子媒介让更多人都能接触到艺术和文化,故宫从红墙里走到了红墙外,不像原来那么保守。”的确,现在的故宫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自2013年开始,故宫密集推出了文化创意产品:继不久前举行的“爱上这座城--故宫和小伙伴们的聚会”上成立了“紫微星系”粉丝团之后,元旦佳节故宫微信公众服务号“微故宫”正式上线,而手机应用还将于近期推出,青少版网站也将于2014年底上线……另有数据表明,目前故宫博物院开发的特色文化产品已达5000余种,这当中既包括贵金属、器物、雕漆、珐琅等传统类别,也有冰箱贴、玩偶、手机壳等新潮产品。为保护故宫文化遗产、宣传故宫文化,故宫方面显然在发力。

但相关专家指出,要让这些文创产品深入人心,还需要找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故宫在内的国内博物馆要做的还有很多。博物院院长冯明珠就曾说过,博物馆不能远离观众,要多举办与人们亲近的活动。据了解,在“数位故宫”“智慧创意故宫”“大故宫”等战略规划推进下,博物院已日渐形成文创领域的三大社会品牌,即基于69万件精良藏品的文化教育品牌、基于文创能力培养的人才开发品牌,以及基于当代设计产业的合作营销品牌。2013年,一款普通的胶带纸因为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迹“朕知道了”而卖到断货。

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由此看来,600岁的故宫发力“文创”已别无选择。

链接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8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

中图分类号:TM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121-01

一、博物馆及其衍生品的概念

1、博物馆的概念

博物馆,国内部分地区又被叫做博物院。最早是从奴隶主的宝物库演变而来,开始仅具有收藏功能。发展至今,博物馆已成为融搜集、保藏(保护和收藏)、陈列、研究、传播(宣传)教育代表自然和人类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遗产或实物的文化教育机构、古代建筑物、古代遗址地或社会公共机构。

2、博物馆衍生品的概念

博物馆文创产品,又称博物馆衍生品,是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创作基础或对象,经过创意设计生产出的能够承担传播、教育、实用和装饰功能的产品,产品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包括博物馆展览、博物馆出版物、博物馆社教产品、博物馆知识产权与其他行业嫁接出的产品及有形的、在博物馆商店或其他渠道销售的文创产品。狭义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仅指最后两项。在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可以更加深入地被定义为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创作基础或对象,经过创意设计生产出的能够承担传播、教育、实用和装饰功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品,产品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

二、博物馆的类型

划分依据不同,博物馆的类型各不相同。按照博物馆藏品的种类,外国博物馆分为艺术、历史、科学和特殊四类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刚按同样标准被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四种类型。在我国,保藏并展出文物的场所才可被称为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保藏有文物,如果展出才被认为是博物馆范畴。在我国行政体系中,文博系统负责管理博物馆,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将含有文物展出的场所都划归博物馆,无论文物是可移动还是不可移动的,展出文物的数量的多少,因此,中国国内博物馆种类较多,其中是综合、历史类博物馆最多,还有一些是名人纪念馆、以古建筑为主体的博物馆和以艺术品为主体的艺术馆。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意对象分析

根据创作经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意对象多为展品或馆舍,没有展出的藏品一般不在创意之列。也有特殊情况,博物馆因馆舍限制,展品不多,但是明星藏品也有可能被创意。随着文创的进步,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意的对象已不再拘泥于藏品实物,可以根据实物进行二次创意,甚至对生活方式、场景、环境进行创意。

1、特殊类型博物馆

在我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常被归入综合类博物馆。实际上,北京故宫的馆区是明清皇家宫殿,因木结构建筑的自身情况和保护建筑文物的需要,常展陈列的展品仅占全部藏品的0.5%。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对象是宫殿,包括建筑和建筑中生活的人们―――明清帝后、格格、宫女、待卫、总管、锦衣卫,甚至还有官员,除了人物形象还有人物服饰和日常用品。北京故宫最具代表性的“宫廷娃娃”家族系列产品以紫禁城内生活的猫为创意的“故宫猫”系列产品,“朕”系列的文房用品、智能手环,龙袍系列文具、服饰、包袋,官员朝珠纬帽系列耳机、雨伞,《皇帝的一天》、《大内咪探》APP到最近的狗衣,无一不是兼顾实用与文化内涵的产品,颇受消费者喜爱。

2、历史类博物馆

历史类博物馆的藏品以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为主,展览也以年代顺序或各年代横向展示,如首都博物院的历史类展览是以国内外双年代顺序展示。因此历史类博物馆或展厅的文创产品的创意对象多为历史类文物本身。例如: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被誉为开古埃及文字的钥匙,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令人不敢小觑。罗塞塔石碑被制作成了几乎是可能想得到的任何品种的纪念品,有罗塞塔石碑拼图、笔记本、笔、钱包、卡套、电脑包、冰箱贴、鼠标垫、T恤、伞、背包、U盘、镇纸、摆件、茶巾、围裙、隔热手套、杯子、杯垫、海报、明信片、钥匙圈、甚至还有发泄海绵,既小巧玲珑、实用又具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3、艺术类博物馆

在国外博物馆实践中,十分重视展品的艺术价值,展出的方式以艺术形式进行分类展出,展出或以国家、时代进行排列,或以作者、术时期进行排列,而历史类博物馆的展品中大多数又同时具有艺术的价值。因此,艺术类文物可以说在世界上占有最大的比例。基于艺术博物馆的文创创意对象则是艺术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复制与再加工,复制的是艺术品的内容,再加工的是其形式。

4、文学性叙事设计

文学批评家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道“文学是一个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组合体”。④文学性叙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是一种展现诗意中的象征主义或者源自文学的叙事性设计方法,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从读者的角度,通过语法、逻辑、数学等思维方式来解释和理解产品,将内化文学意识承继下去,嫁接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赋予其文学性和历史性,世代相传,超越现实的具体因果链条而构成主体的带文学气息的文创意识。叙事本身是围绕事件或者情节的一个重心进行的,文学性叙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为了表达意境、思想或者情节,就围绕文学的一个关注点进行。如国家典籍博物馆的《“人间词话”铅笔套装》(图7),此套装封面采用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中最为知名的“悬思―苦索―顿悟”三重境界说片段,内置10支印有国家图书馆标志的铅笔,铅笔盒封面上借用此片段,意在鼓励人们要有所追求,明确目标,锲而不舍,必能成功。

5、风俗性叙事设计

风俗性叙事的设计一般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内容来表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特定的主题,这与地方的风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彩的民情风俗使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元而厚重,也为民俗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素材和生活环境。⑤博物馆文创产品风俗性叙事的设计不仅有助于群众了解民俗历史,而且为风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路径。

结论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博物馆进行经济创收的重要途径,亦承载着宣传和弘扬博物馆文化的使命,开发、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对于博物馆的发展经营十分重要。用叙事的视角来解读和分析博物馆文物,是提出一种全新的设计观点,尝试一种古代与现代、实物与内涵的整体性思维模式。叙事性的分析理念与设计方法最终需要落实到现代产品与古代文物的实体元素上,通过对文物结构、行为、寓意的挖掘,使博物馆文创产品更具有生命力。从叙事性视角解读与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把握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不仅对文物有保护传承意义,也对群众的心理文化建设有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第三届“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颁奖仪式圆满落幕[J].设计,2017,(06):155-157.

[2] 邱凯悦.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

[3] 2016第三届“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赛[J].中华手工,2016,(10):6.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9

这种卖萌的行为与故宫博物院以往给人严肃的形象并不相符,但是这并不是故宫博物院近来唯一的卖萌行为。而且,全国的博物馆单位中,通过各种手段向公众卖萌的也并非只有故宫博物院这一偶例,苏州博物馆就曾推出过文物饼干。

为什么博物馆愿意放下身段,纷纷向公众卖萌。对于博物馆来说,这种卖萌推广手段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与好奇,记者采访了广东美术馆的王嘉博士。

台北博物院“朕知道了”衍生品扯开卖萌大旗

博物馆界的卖萌鼻祖当数博物院,2013年7月份,博物院推出了“朕知道了”的纸胶带。这款纸胶带是康熙皇帝真迹的复制品,因为康熙在批阅奏折时,常在文末朱批“朕知道了”、“知道了”,所以将其字迹与纸胶带做结合,推出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衍生品。这款纸胶带不但推出不久就销售得非常火爆,而且在网上引起很大关注。

从“朕知道了”开始,各地博物院纷纷推出具有创意的艺术衍生品。故宫博物院在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开发的艺术衍生品种类丰富。从故宫博物院在淘宝上开设的旗舰店可以看到有Q版人物、文房用品等衍生品。据不完全统计,故宫至今已经开发了近6000种特色文化产品。上文提及的苏州博物馆所推出的文物饼干以其镇馆之宝秘色瓷莲花碗作为模板,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也推出了以古蜀面具为原型的文物饼干。

可以说,博物馆的创意衍生品从一开始的文具用品,慢慢延伸到了其他方面。故宫博物院这时所推出的《雍正行乐图》除了是衍生品之外,也是另一种可以广泛传播推广的方式。而在此之前故宫博物院古书画复制师王赫在个人微博上的“蓝胖子穿越系列”作品也引起很大的轰动。通过重新绘制,王赫让日本动漫人物哆啦A梦穿越到明代蓝瑛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图》、清代画家任熊绘的《万壑争流》和家郎世宁的《乾隆皇帝殪熊图》等中国古画当中。

博物馆的封闭性是造成公众距离感和陌生感的重要原因

在平常公众眼中,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还有艺术空间都被当成“高大上”的场所,对博物馆等地方抱有敬畏感,因此较少踏入。但是,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来。“把博物馆、美术馆变成殿堂式的场所,并不是博物馆本来想要达成的目标。”

王嘉介绍说,中国的博物馆是在参照西方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西方的博物馆承担着大众美术教育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艺术院校的课程直接在博物馆中开设,或者学生们直接到博物馆临摹名家作品。“中国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他们在西方接触艺术的时候,主要也是通过博物馆。”王嘉说,“徐悲鸿和高剑父是很典型的例子。徐悲鸿在巴黎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去美术馆临摹作品。高剑父和高奇峰、陈树人有一个区别,就是他没有进过正规美术院校。但是高剑父通过博物馆了解日本艺术和西洋艺术,这是他进行艺术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渠道。”

但是,普通老百姓对博物馆存在敬畏感,也是不争的事情。王嘉认为这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博物馆的封闭性。“对博物馆来说,安保性能是最重要的,排在服务功能之前。对于安保性能的考虑,博物馆必须是全封闭的空间。虽然博物馆是公共空间,但是这种封闭性给公众的感觉始终是公共空间当中独立的一部分,所以就造成了距离感和陌生感。”

为了打破这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博物馆必须采取多样的方式,消除公众心中的敬畏感,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其实只要公众能走进博物馆,看看博物馆及感受这样的艺术气氛已经是很好的了。不一定说要对作品有怎么样深入的了解,但是这种艺术体验是必要的。”王嘉说最难的往往是怎样让公众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所以卖萌和创意衍生品是非常好的推广尝试。

博物馆卖萌是大势所趋

对于博物馆越来越多地开发出创意衍生品、推出卖萌作品的方式,王嘉认为是在新环境、新潮流下的大势所趋。因为文化传播最终要与时尚文化融合,博物馆如果要推广、吸引更多的公众,就不能保持着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文化发展的语境这些年来也是在不断变化,这些年新的词汇不断产生,比如‘我伙呆’(即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不明觉厉’、卖萌等新词的传播和使用速度比以往更快。”

故宫博物馆的设计篇10

博物馆及美术馆的开放历程

早在1980年代以前,为了推广艺术人文,台湾的美术馆即采取免费政策,博物馆也以低廉的门票,希望降低门坎,让人们愿意走进来。这套票价一直维持到今天,即便是中央级的国立故宫博物院,票价也只调整至150元台币,国立台湾博物馆门票更是只要台币10元,完全是30年前的水平。这样的票价陪着台湾民众走过了最贫穷的年代,也走过最富裕的年代。如今,博物馆和美术馆非但不须打着“免费”的旗号来招揽客人,还可以举办付费的展览,让民众心甘情愿掏腰包。 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导览人员的讲解.让民众对展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曾担任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副主委的张誉腾,目前是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见证了台湾博物馆从1980年代的―百多家,到如今六百多家的盛况,也看到民众从低票价的诱因,到现在冲着展览内容而来的成长历程。“这样的累积进阶需要时间,而博物馆的经营也会因此产生变化。”张誉腾说。

早年台湾的公营博物馆或美术馆完全由政府补助,因此可以推出极低的票价,甚至免费参观,但也正因为没有“票房压力”,很容易流于官僚,缺乏创新的动力,民众在失去新鲜感之后,参观人数就会停滞不前。1980年代之后,文化政策从原本的“由上而下”的教化,渐渐转为“由下而上”的有机成长,博物馆与美术馆开始与各级学校结合,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并透过媒体与企业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藏品举办特展,藉此唤起民众自发性参观的意愿,同时因为另外收费,也达到博物馆拓展财源之目的,并运用作为下次策展的经费,形成良性循环。

这样的转变当然不是一蹴可几,张誉腾记得,早年台湾的博物馆内也曾出现一些穿着拖鞋进来吹冷气的民众,就像大陆现在遇到的问题一样,这是必经的过程。这些人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是他们纳凉之余,多多少少会看一些艺术品,了解博物馆或美术馆有什么不同的气氛,下次当他再进来时,如果开始穿衬衫打领带,那就有进步了!

而当台湾的博物馆开始花心思策展,以较高的票价举办特展时,参观的民众也产生“质变”!有一些“逐展览而居”的人,只要哪儿有办红火的特展,他们就往哪儿去,这群人被张誉腾戏称为“文化秃鹰”,他们不见得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只是喜欢追逐潮流,但也无妨,因为展览看多了,“秃鹰”也会转型为不同的观众,就像以前喜欢走马看花的台湾旅行团,现在崇尚精致旅游一样,当广度有了,深度就会出现。

同样以举办大展来吸引民众的故宫,两年前更开放周六晚间为免费时段,以嘉惠平日必须上班上课的年轻族群。十年来,故宫的参观人数已突破344万,足足比十年前多了两倍以上!故宫教育展资处处长朱惠良认为,展览内容是否丰富多元,才是故宫的制胜秘籍,尤其近年来发展的数字教育媒材,更是口碑之一。

故宫有大量珍贵的馆藏,以往静态展览的方式已不足以吸引民众,因此馆内人员积极研究深入浅出的展览方式,以高科技将展品数字化,与参观民众互动,让民众在游戏之余,也能了解展品的内涵。以最近推出的帝王展为例,展场设置的互动桌上有六个公仔,公仔内部安装了芯片,选择不同的公仔放在桌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影片。例如选择穿朝服的公仔,就会出现一匹马送奏折到宫中,皇帝用朱批的画面。

今年初,故宫更在冷门的书画区开辟多媒体室,以六台计算机告诉大家有哪些不可不看的字画。其中一幅南宋的《静听松风图》更采取交互式设计,只要对着感应器掮风,画中的藤蔓就会伸展蔓延,十分具有童趣。朱惠良表示,当时为了测试效果,故宫特别开放各级学生参观,听取他们的意见,其中有美术班的小学生不但玩疯了,还把参观经验画成了《静听狂风图》,让工作人员笑弯了腰,也不得不对孩子的创意刮目相看。

图书馆的开放历程

而在图书馆方面,台湾的图书馆采取免费开放的政策,也有数十年的历史。以台北市立图书馆(北市图)为例,1980年以前,办理借阅证需要两百元台币的保证金,并以每本书的定价酌收押金,而且一次只能借阅两本书。后来为了鼓励阅读,便将保证金及押金的收费项目废除,增加一个人借书量为五本,并且推动“家庭图书证”,一张“家庭图书证”可借20本书,也就是说,一个四人的小家庭,四张个人借间证加上家庭图书证,一次可借40本书回家!

北市图副馆长袁美敏表示,1983年政策初开放时,图书馆的图书也首次从闭锁式转为开架式,当时尚无安全辨识系统,馆内的工作人员都很疑虑,担心图书的遗失率会因而升高。然而到2001年回顾检讨时,发现十多年来,图书的遗失率非常低,显示市民的水平相当不错。至于市民把图书馆当成自家客厅休闲往来,袁美敏则是乐观其成。

“我们现在还是有很多民众来吹冷气看报纸,每到周末假期或寒暑假,更可见一家大小前来,川流不息,整个图书馆像菜市场一样热闹!”袁美敏说,尤其是“家庭图书证”开办之后,还有爸爸妈妈拎着旅行箱,一借就是几十本。

为什么图书馆可以变得像菜市场一样热闹?袁美敏认为,创新的服务很重要,收费并不是主要关键。早年市图借书并不是很方便,除了馆藏不够丰富之外,还书也是麻烦之处,但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不是每个馆都有足够的空间置放书籍,因此市图便研拟了“通借”和“通还”的便民措施,只要透过计算机预约,市民就可以在邻近的市立图书馆取书,而且可以在任何一个分馆还书,这样的贴心设计,大大增加了市民借书的意愿。

此外,市图也推动“一馆一特色”,强化每个分馆的藏书主题,以增进市民使用的动机。例如西湖分馆的特色是音乐类藏书,西园分馆的特色是中国医药类藏书,中仑分馆的特色是漫画类藏书,以绿建筑特色闻名的北投分馆,则以环保类藏书为特色,这样的安排不但有效分割了图书馆的空间,也让市民更清楚自己的需求所在,找到最翔实有用的数据。

而为了营销推广“阅读”,市图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去学校邀请师生认识小区图书馆,并针对各年级设计不同的参观主题与内容,引起广大回响。2008年,市图更鼓励团体办证,只要学校提供班级学籍数据,他们就会将借阅证力好送到班上。过去十年来,图书馆的借阅人口已成长90万人,去年更达到办证人口突破60万人的目标,今年将数字学生证与借阅证结合的方式,会使学生更容易接触阅读资源。

“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袁美敏笑道,“为了推广阅读,大家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境界!”图书馆平日便举办“说故事活动”,由馆内的志工固定帮孩子们说故事,让孩子们从喜欢听故事,进而到喜欢看故事。此外,市图更从2006年起,推出代表台湾特色的“Bookstart阅读起步走”运动,以设籍台北市且家有六至十八个月婴幼儿的家长为对象,举办“婴幼儿父母学习讲座――开启宝宝阅读之门”,并赠送阅读礼袋。今年起并将此项运动扩展至三岁幼儿,举办“婴幼儿父母学习讲座――培养小小爱书人”并赠送第二份阅读礼袋。图书馆也将成为培养亲子共读最直接、有效的场所。

经营品牌更胜廉价

根据调查,台北市荣登2008年的幸福城市,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为“教育力第一”,而去年台北市也得到“阅读力第一”的荣衔,能够拥有这两项“第一”,北市图功不可没。“培养长久的阅读人口,是图书馆重要的使命。”袁美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