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十篇

时间:2023-04-01 22:30:53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1

从没有听过上得如此有意思的说明文,只见一堂关于说明文的课,没有说明文课堂的沉闷,没有说明文课堂的无趣,师生间愉快而主动地交流,如行云流水,四十分钟的时间,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留下的是关于两座建筑中文化的密码,仿佛礼堂中流动的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很早就听过朱彬茹老师的课,一堂是《五柳先生传》,一堂是《饮酒》,对朱老师上课的独到创意是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朱老师总会从学生的兴趣这个角度出发来构建课堂,努力把课堂营造成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天堂。我觉得这正是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以生为本”的生本教育课堂。

《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是八上说明文单元里的两篇课文,记得在上这个单元的时候,我总是异常痛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就像朱彬茹老师在课堂开始时的情境再现一样,课堂上讲解说明文知识,十分无趣,学生都提不起对语文课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这个老师如何把课上好?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朱彬茹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细微处挖掘文本,身体力行地告诉了我:只要抓住学生的兴趣,说明文也有春天。朱老师创新地将两篇课文串在一起,捏合为两座建筑,以“百度知道”提出问题:如果你可以选择住在苏州园林或故宫博物院,你会选择住在哪里?细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理由。学生又有选择权,成为课堂上什么内容的主人。这正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理念中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这一设计大大激起了学生阅读这两篇说明文的兴趣,兴趣来了,学生读文本也就认真多了,学生对文本读得认真了,课堂回答的内容也就有了质量的保障。课堂上朱彬茹老师独具匠心地抓了学生回答的两个点是让我最最难忘的,也是让我最受启发的。第一点是两座建筑中所种的植物,主要是讲苏州园林第七段,有书带草和芭蕉,朱老师很好地进行了挖掘创新,书带草有冷冷清质,淡淡书卷气,颇受文人青睐,芭蕉也是文人所爱的植物,举例杜牧的《芭蕉》: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学生对这些有浓厚的兴趣,而说明文中也出现了浓浓的文学味道,让我听得如痴如醉。稍有遗憾的就是没有听到本段中的另一种植物――竹子的解读,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也是一种高雅的颇受文人青睐的植物。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渐入佳境,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做什么?学生都给出了诗意的回答:看书、写诗……因为这种悠闲惬意的感觉学生已经从文本描述的这个环境中感受到了,而语文课堂要传达的东西也就水到渠成了。故宫博物院中植物都集中在御花园,大小建筑二十多座,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字里行间显示的就是一种高贵大气。对比中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其实就代表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第二点是两座建筑的色彩。苏州园林广漆,白色、浅灰色,不刺眼;而故宫博物院朱漆,金色、黄色、红色、鲜明、辉煌。不同的颜色学生讲了不同的感受,一个与世无争,安静闲适,一个君临天下,灿烂辉煌。朱老师又很好地做了拓展挖深,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故宫以大为贵,是皇帝住的地方,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感,和学生拓展介绍了退隐文化和皇权文化。学生在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么多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得到文学甚至是文化的熏陶,知道了建筑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一种心灵、一种文化的密码,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他们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生本课堂自然其乐融融。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2

在聋校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传统的 “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也就觉得阅读索然无味,从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孩子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才能被调动、被唤醒,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起聋生的阅读欲望。

(一)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被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孩子们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给我看,在我的赞扬声中,他们表现得那样满足,体验到了学习的幸福滋味。上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课文和表演结合起来

对于聋生来说,表演是他们最擅长的,恰好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常常让聋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习活动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创设,使聋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便于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收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执教公开课《小壁虎借尾巴》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用处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特点,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

(三)课文绘画艺术相结合

绘画艺术手法是聋校语文教学中方便、效果好的一种将抽象文字形象化的方法。如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绘制一张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就可将错综复杂的文字描述转换成直观的视觉形象,使聋生能较好的理解课文。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可用线条勾勒出荷叶和的裙共有的圆形、舒展张开、高高耸立的形状,借以帮助聋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指导聋生阅读方法

(一)运用词典,做好记录

聋生课堂上,时常回发现他们上语文课不带字典、词典,也发现他们学过的课文里,书上干干净净没留下多少记号。从这点出发,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阅读的一般方法,作为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师方面第一,每个学生要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培养他们勤查词典的习惯。第二,打开课文,要做好如下几件事:给课文自然段编号;给生字、新词注拼音;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仍然不懂的做好记号;逐句逐段的仔细阅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写段意、归纳中心;看课后练习题,在草稿本上试着回答,不会的做好记号。

(二)抓住关键词语

有些词语处于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交汇点上,抓住了这关键的词,即可牵动全文内容,又可透视文章的中心。例如《我的战士》一课中的“纹丝不动”就是这样的词。埋伏在山坳里之所以纹丝不动,这是因为什么?这是因为山坳距离敌人十分近,“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得话能听得见”。如果稍微动一下,“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一旦那样,“我们志愿军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敌人控制的‘三九一’高地这颗毒牙,从而把战线向南转移”的任务就难以实现了。那么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一词上上溯下治,前后拓展,思考:为什么会纹丝不动?从“纹丝不动”可看出的什么品质?并画出有关隐蔽情况的动词,揭示出人物的品质特点。这就通过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3

采访是从新近出版的《中国文博名家画传――单士元》切入的,书的作者正是单嘉筠。走进她那间陋室,笔者甚为惊讶,室内陈设简单之极,四处堆放的都是资料和文稿。从1995年服侍重病的父亲并帮助整理文稿起,十余年,单嘉筠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对父亲遗作的整理上。虽然只有初中文化,虽然只是退休女工,却要在那些艰涩的学术手稿中爬梳,拜师求学、钻研整校,其中付出的心血令人钦佩不已。但成果却让单嘉筠欣慰:1997年,单老的学术专著《我在故宫七十年》出版了;2008年,记录单老一生的画传也与读者见面了。她说,虽然父亲1998年已经离我们而去,但这些年专注于整理父亲的旧稿,翻阅了大量父亲的文章和照片,我始终觉得,一直和父亲在一起。虽然也苦也累,但父亲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受用终身。

翻开《画传》,单嘉筠带着笔者一起,再一次走进单老的世界,回顾了单老与故宫结缘74年的历程。

192B年:走进故宫点查文物

这是单嘉筠珍藏的一张父亲旧照,拍摄于1925年年初。照片背面有单老晚年亲笔追记的一段文字,道出了拍摄缘由:“余进入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员会时,即为近日习称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廿余日。在北京大学教授提携下,参与清点故宫文物事务。时余为无知青年,随侍点查文物各组仅能缮写号签等微细事。更对文物知识阙如也。一日,余在乾清门前散步,摄影委员前辈观余青年学生,则告为余拍照,乾清门檐下棉帘卷垂状,乃为清末皇宫旧状,今则无矣。当日照相季节天气尚寒,余服长袍马褂足着棉靴宛如老学究。此照近70年前事也,其时余年仅18岁。”

清末民初是个极其混乱的年代。1924年11月5日,控制北京政局的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清末逊帝溥仪被逐出故宫。11月20日,由民国政府组织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目的是清理故宫财产昭示天下,并为开放故宫做准备。委员会聘请北大教授和一些社会名流担任委员,又找到一批年轻人参与点查的具体事务。单士元就是在那时第一次走进故宫的。他当时是北大历史系的一名学生,与兄长单士魁一起报名(1930年,其堂弟单士彬也走进故宫文献馆,他们被称为开辟明清历史档案先河的“单氏三兄弟”),经审核通过后,便加入到点查队伍里,任务是挂号码、贴标签。当时点查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比如,点查之日要有部队把守紫禁城门,工作人员须佩戴证章方能人内,点查物品时以不离物品原摆设之地为原则,点查时每组分为执行和监视二部,互相监督,以防物品丢失等。

点查时正值寒冬季节,气温有时在零下十几度,在蓬蒿满地衰败萧条的宫苑里工作,十分受罪。当时点查分上下午两班,工作人员每天工作半日,意味着要在冰冷的宫室中站立三四个小时,而且为了防止偷窃行为发生,还要穿上特制的无口袋工作服外罩,袖口处用带子系紧,双手无处可藏,也无处取暖。单老当时只有18岁,一班下来,粘贴挂签时冻僵的双手已经无法弯曲,双脚疼如刀刺。所以第一次领到7个银元的津贴,他马上买了一件棉褂和一双棉靴,以抵御寒宫之冷。

点查工作中除接触文物外,还要翻阅大量的历史档案,于是,北大的一些师生便在点查之余,利用初步整理的历史档案,出版了一份以介绍历史知识为主的刊物《文献》,单士元有幸被邀请担任校对,这也是他接触历史档案的初始。

溥仪被逐出宫以后,社会上渴望参观皇宫的呼声很高,点查工作进行了10个月之后,1925年10月10日,在清王朝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纪念日里,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同日对外开放。由于单士元兄弟在点查工作中表现良好,而且学习成绩优秀,均都被留用,参与故宫博物院的筹建工作。

1926年:接收整理军机处档案

这是1927年单士元在北大历史系读书时的留影。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一边继续点查宫中物品,一边筹建两馆一处,即图书馆、古物馆和总务处,以开展整理、研究文物档案工作。图书馆分设图书和文献两部,当时单士元在北大研究的课题恰好是明清史和历史档案,于是被分配到以保管和整理档案史料为主的文献部。他在北大教授沈兼士的带领下,和同仁们一起,在宫内各处收集散存的历史档案,集中保管,着手研究。同时还专门编辑出版《掌故丛编》,后改为《文献丛编》,这是最早以发表档案文献为主的刊物。

经过不懈的努力,宫中档案的整理和统一管理渐显成效,1926年年初,文献部决定有―个大举措,从民国政府国务院那里接收清代军机处档案。

军机处是清雍正年间设立的临时机构,后发展成为清王朝政治枢纽机关,直至清王朝灭亡,所有政权号令都由此发出,其保存的档案是海量的规模。为此,乾隆年间在军机处下专门设立了方略馆,作为收藏档案的库房。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他深知军机处档案的重要,随即下令将军机处档案搬到总统府内。军阀混战时期,这批重要档案被搁置了长达15年,鼠咬虫蛀,无人问津。直到故宫博物院成立,他们才向北洋政府提出请求,要将这批档案拨归故宫进行整理。

单士元参与了军机处档案接收的具体承办和整理工作。当时,面对“卷帙缤纷浩如烟海”的旧卷,“观其名而不识其内容”,整理工作真不知从何处下手。那时,档案目录学尚未建立,单士元等人在导师陈垣教授指导下,编制档案目录解题,即对档册的名称进行解说,并摘录档案中所记一事,作为体例,简称“档案释名”。这样工作了一年,为百余种档案释名的工作终于完成,这种方法得到同仁们的认可,随后在整理清内阁、内务府等宫中各处档案时,也都依照此方法进行。1936年,单士元专门撰写了论文《档案释名发凡》,发表后得到普遍共鸣和学术上的充分肯定。这一方法对档案管理学贡献极大,被称为导航之作,它将渊源已久的我国图书目录学的方法,运用到杂乱无章且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整理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档案目录学的设想,使档案整理有了规范。

军机处档案在抗战期间,曾随故宫文物一起南迁,辗转西南各省,抗战胜利后被运回南京,随后大部分又被运回北京。1948年,政府逃往台湾时,将存于南京的古物和历史档案带走,而度藏于故宫的军机处档案,则随其他宫中档案一起,成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重要馆藏。

1930年:整理内阁大库残存档案

凡是提到清内阁大库档案,这张照片似乎是唯一留存的影像记录。读者有所不知,照片右二正在低头捆扎档案者,即为单士元先生;右五带眼镜者为单士魁先生。

内阁大库是清王朝保存档案的库房,存储着历朝的档案和皇帝的实录、史书等。1910年,年久失修的大库有一角塌陷,急需修缮补漏,这样,就需要把库藏档案移出。于是,一大部分档案被辗转搬到国子监,剩余部分仍留存库中。1914年,北洋军阀政

府在国子监成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将这批档案视为基本藏品。不久,筹备处迁到故宫办公,这批档案也随之重回“故里”,堆放在午门外朝房和端门的门洞里。1921年,北洋政府财政奇窘,政府各部都需要自筹款项来维持。为了给职工发放工资,教育部想到了所属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些“断烂朝报”,于是“斥其所藏四分之三”装入8千麻袋,以废纸的价格卖给纸店,获得4千银元。当内阁档案中的一些残本零页在市面上出现后,北京城轰动,清朝遗老罗振玉随以高出售价三倍的价格,追回了这批档案。但内阁大库档案并没有就此逃出被转卖的厄运,1928年,这批档案被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纳入囊中。虽然都是成批转让,但几经转卖,每一次出让者都会将一些珍贵的档案扣下待价而沽,这样就使这批内阁大库档案分散在多处。

就在大部分内阁大库档案在市场上以商品的身份被转卖的时候,历史博物馆尚存在内阁大库的那小部分档案引起了专家的关注。1922年,原北京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获得了代为保管和整理这批档案的权利,成立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但当时搬到北京大学国学门的档案却只有62箱1502麻袋。那个时代,战乱频仍,直到五年之后的1930年,对这批残存档案的整理工作才开始启动,由文献馆馆长沈兼士和曾任图书馆馆长的陈垣负责。单士元身为北大历史系学生,又在文献馆工作,当然也加入到整理行列。

单士元晚年曾回忆过当年整理的状况,“当日,文献馆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在内阁大堂中进行整理工作。先请任抬运之工人,每二人肩抬一筐,至内阁大堂,整理人分在若干长木桌旁,在桌上放置档案包,或捆扎成堆的档案,或进行清除成寸的积土,分清何种旧档,然后按照朝代年月排,在原有纸包皮者,或用线挂有签条者,一律保存原档上。当日指导者陈垣教授、沈兼士教授告知:‘严格遵守秤不离砣的原则。’其意是:凡与档案原件上所附有一切文字、记号,不能轻易撤去,为了以后细致整理时,有原来记录依据。”

在整理内阁大库档案的同时,单士元还成功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他以《清代文字狱》为报考论文,受到教授们一致好评,并开始将明清史和历史档案、考古金石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33年,单士元研究生毕业时的论文,也值得大书一笔,这篇名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的论文,填补了《清史稿・表》之阙。当时《清史稿》刚刚问世,这部清史的撰写仍依据纪、志、表、传的旧体例。其中“表”的部分定为皇子世表、诸臣封爵表、藩部世表、大学士表等,唯独缺少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晚清时期,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时都打着通商的旗号,故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这个主管外交事务的机构,在清史上留有重要史迹。单士元具备了几年整理、研究清代历史档案的基础,他利用军机处档案等史料,在导师的指导下辑成此表,详明核实,出色完成了被专家教授们称为“可以补旧史之阙,可以拾清史稿之遗”的论文。

这张照片是单士元(左二)晚年与故宫一些老工匠的合影。单士元晚年有言:我的第一专业是对历史档案的研究,从事古代建筑探研是第二专业。

单士元与古建筑结缘,要从20世纪30年代被邀请加入营造学社算起。这是朱启钤、梁思成等人创办的第一个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学术团体。单士元虽在文献部供职,但走进故宫之初,就对这一群恢弘的建筑萌发了浓厚兴趣,于是整理档案时着意收集有关皇城营造规划的史料,每有心得便写出札记发表。闲暇时还对这群古建筑进行实地调查,甚至深入到建筑工艺技术等专业研究领域。这些经历,也是解放后国家修缮故宫时,选择由他来主持这项工作的原因吧。

解放后,单士元作为旧职员仍留在故宫工作。历经战乱,当时的故宫不少房屋已经漏雨倾斜,急需尽快修缮。国家文物局希望找到一位能够担当主持修缮故宫重任的专家,经梁思成举荐,单士元上任,从此将工作重点转到故宫建筑上。

1954年:为修缮故宫专门成立了建筑研究组(后扩充为研究室),单士元任主任,他与同事们共同制定保护修缮规划,确定了“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16字维修方针,成为故宫古建筑维修的基本原则。古建筑维修中有瓦、木、扎、石、土、油漆、彩画、糊八个工种,在旧社会,从事这些行当的工匠地位低下,主要通过口传身授传承技艺。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样身怀绝技的工匠已不多见,于是单士元提议成立工程修缮队,通过各种可能条件,到社会上聘用那些技术娴熟的师傅们到故宫来传授技艺,自己有空也讨教几手,由此与那些工匠们结下了友谊。他深知工匠对于古建筑修缮的重要性,曾筹划为一些老工匠、老技师们拍摄影视图像,把活的“人间国宝”珍贵资料保护下来。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4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结合,就是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中,让它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好“助理”。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更喜欢有激情,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语文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因为它具有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集图、文、声、画于一体,更具吸引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传统的语文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把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从而使学生不爱听语文老师的“唠叨”,甚至厌恶语文课堂,语文成绩自然就很难提高。心理学家说,“兴趣是人们对事物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趋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教学课件时,要运用多媒体,设计出跟课文很贴切的图、文、声、画,让学生在听课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旅游路线,制作出精美的旅游课件,教师做“导游”,学生当“游客”,沿着自己设计的旅游路线,加上自己的精彩讲解,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免费旅游参观了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风景,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以来,学生对语文课就不会有厌烦、厌恶的感觉了。

二、网络,为学生看世界增加一扇窗

记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虽然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笔者认为,这些同样适用于中学生、大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堂阅读教学时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网络,可以为学生看世界增加一扇窗。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材有关的优秀的阅读信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自己所要的阅读信息,一来节省了时间和购买阅读材料的费用,二来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

如:学习完《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后,让学生去读《水浒传》,去读《三国演义》;学完《香菱学诗》后,让学生去读《红楼梦》。等等。

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网络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以来,既丰富了课外阅读,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三、运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想象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有一种说法: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减退,动手能力减弱。他们觉得现在的学生喜欢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如电影、动画、图片等,这样会减弱学生阅读、写作时的想象力,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笔者认为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在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作品,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审美价值,需要发挥想象去慢慢品味。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成长经历不同,学生却发现不了这些作品的美,以致于学生情感和学生情感难以得到真正的沟通。多媒体课件的介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力、理解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5

关键词:美术课;特殊;备课手段;资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36-02

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欣赏作品与讲解课题时,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字和直观图片,因而使教学不能按照设想的要求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留意一下生活中的各种书籍、电视节目,把相关的资料收集保存下来,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运用于教学,那么它将会弥补与充实因教学资料不足带来的缺陷。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并加以分类、整理、总结,你会感到,它给教学起了一个极佳的帮手作用。

收集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实物。

一、文字资料

各类书籍、报刊、杂志都是收集的源泉。不论是通篇,还是段落以及片言只语,凡是与教学有关的都可以收集。

在初一年级的第一课上,以扩大视野、提高兴趣为主题,我引用了一些收集的资料。如《报刊文摘》曾刊登的文章,文中叙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的美术家们巧妙地利用构图和色彩制作道具,把红场掩护成莫斯科一条普通的街道,从而幸免了轰炸。

在赏析名画《蒙娜丽莎》时,先引摘了迟新的文章《“微笑”之谜》。文章揭示一桩鲜为人知的事,即名画的失而复得。“1911年,卢浮宫博物馆悬挂的这件无价之宝忽然不翼而飞了……在丢失期间,来卢浮宫画廊中看“空墙”的人,竟然比过去12年看“杰作”的人还要多,可见珍贵的东西失去以后,人们越觉其珍贵……。”这段前奏,打破常规,让学生能悉心地体会名画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一些文学作品对建筑、绘画、雕塑作了精辟的描述。美术与文学皆属艺术类,彼此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为此,我收集了一些文章,如禾子作《长城,留在我们身后》中有关八达岭长城的描写、梁衡作《晋祠》中有关圣母殿的片断、于敏作《姑苏两日游》中对留园的描写、刘白羽撰写的《昆仑山的太阳》中的敦煌莫高窟、朱自清笔下的《莱茵河》中的科隆大教堂、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对建筑正面的描绘,柳鸣九在《巴黎散记》中对名画“蒙娜丽莎”描述等等。将这些作品融进教学,朗读后录音,或者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把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相结合,就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

二、图片资料

首先最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挂历,因为挂历尺幅较大,图像清晰。挂历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建筑,风景,雕塑,环境装饰,工艺,插花,服装等等。经过选择,都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如在美术欣赏课上,结合课本,有针对性选择一些作品以增补和说明。例如在初二教材中《以形写神》一课,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各类建筑和形形的人群,画面中印刷模糊,人物太小,学生常引以为憾。于是我收集了此图特写镜头的挂历,当我把它展示在黑板上时,几乎班上所有的学生都为大幅清晰的画面中所显示的人物形象而赞叹不已。

课本因受版面的局限,一幅作品也只能印一个侧面。如“悉尼歌剧院”是一张远景,为了更好地体会它那不凡的外观,我收集了几张不同角度拍摄的近景、远景及内景的照片。

挂历也是色彩教学的好帮手,朝晖夕照掩映着的山川名胜所呈现的冷暖色调、舞台灯光下演员服装肤色的色彩变幻、远近烟云雨烟雾的明暗虚实变化,都是美术课上色彩教学的很好资料。

明信片涉及的艺术题材也很广泛,可以说集绘画、建筑、工艺、雕塑之精华。在“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一课中,课本上讲了故宫,而将收集的明信片中与故宫太和殿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宫殿的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合理地充实进去,那黄瓦飞甍、雕龙石柱、重檐九级丰富了教学。同样,把印有苏州留园的明信片引入中国古典园林欣赏一课,使之与课本中的颐和园、拙政园、避暑山庄结合一体,使学生对中国四大名园有一个全面的欣赏。

除了挂历、明信片外,还有各种贺卡、请柬、门票、邮票、封面设计、说明书等等。如贺卡、请柬上常印有图案纹样,有单独、角偶、二方、四方连续纹样,这些均可作为欣赏、参考、教学之用。在邮票与门票中,有许多照片与绘画,其艺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条件的话还可将票面进行复印放大处理,也可利用实物投影仪欣赏。另外,诸如一些宾馆、商品、机票,我们都可以收集作为教参或用于教学。

三、录像资料

收集与中小学教学有关的资料,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多样化。可在空闲的假期里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容,用于课堂教学,这样既灵活方便,有经济实际。

可将一周的电视节目报细览,然后将需要的内容标出。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删选和剪辑。

有的内容往往会在一个频道或不同的频道重播。在播放第一次时,最好不要急于录下,先仔细观看一遍,同时,把不需要的内容记下,以便在下次播放时删去,顺利进行录像。有时一个内容较短,可与其它相应的内容分别先后录制在一辑上。比如我在录制的一辑工艺欣赏“竹编”“餐馆内的器皿造型”“躺椅”都曾是节目中的一个片段,经过组合,成为一个欣赏课题。又如《綦江旅游》《纪录频道》《故宫》等一些教学录像片,深受学生喜爱,这些直观形象的教学片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实物

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它们的造型和色彩确实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研究。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6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好的导语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稳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1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窥见全文的奥秘所在,领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单刀直入地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思考的火花。如教《我的老师》时,板书之后提问:“我”的老师是谁?“我”仅有一位老师吗?为什么这位老师最使“我”难忘?这位老师在“我”脑中留下了哪些难忘的印象?这样直截了当地就课文题目提问,抓住了文章的要害,帮助学习生理清学习班思路,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很快形成思维指向性,为找出完整而准确的答案去认真听课,就容易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路径也很清晰,达成试用与较高,同时,样的语文教学也能为学生学会以事写人提供一些借鉴。

2 描写导入,身临其境

游人观山不喜平,学生听课也是如此。教师的课要上得有曲直有浓淡有粗细有疏密,这样的导入才有吸引力。特别是优美散文以此法导入效果更佳。笔者讲授朱子清的《春》,就是这样开课的:同学们,春为岁首,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彩笔描绘春色,草绿了,花香了,风暖了,雨甜了,欲知朱自清笔下的春草绿,春花香,春风暖,春雨甜,就要认真学习课文《春》。这时的学生也象春天的小鸟一样活跃起来了。

3 实验导入,感知认识

实验是直观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眼观目睹,心领神会。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先让学生准备两只玻璃杯各装半杯水,准备一勺盐和两只鸡蛋。一上课,就让学生先把鸡蛋放入两只水杯,观看沉浮现象,然后从一只杯中取出蛋,将一勺盐放入,搅拌后再把鸡蛋放进去,比较两只杯中蛋的沉浮现象,学生回答:第一次两只杯中的蛋都沉在水下面, 第二次放盐的杯中,蛋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情趣浓烈地打开课本,认真读书,由感知到认知,对死海不死的含义领会得更深刻。

4 故事导入,趣味横生

语文课最忌讳平淡无奇,没有情节起伏,更不能上成生硬的政治说教课。陶冶学生情操要引发其情趣,故事引入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如上《故宫博物院》一文,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三分钟左右的历史小故事:故宫何时缘何修建,设计、耗时、耗材、人力物力、规模、科技含量、艺术价值等,配合一些网络图片,学生一听一看,兴趣盎然,主动开始阅读起来。又如《出师表》一文,我选让知道诸葛亮和刘禅的同学自己给大家讲一讲,同学纷纷举手,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笔者也收集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诸葛亮和刘禅的一些故事,并谈到当时国家的政治时局,魏、蜀、吴所拥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各个政治家的抱负等。平时本来阅读量不够的学生,立即开始关注起课文内容来,为文本的教学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多媒体妙用,情境交融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特殊效果。如教七年级下册《观舞记》,课前让学生用心欣赏一段印度舞蹈视频,结束后让学生从印度舞者的动作、服饰、神情等方面谈对印度舞蹈的初步认识,不仅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提前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导入到了对课文的学习。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7

为此,我们在面向新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环境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胆地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借助计算机网络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动机

讲授《故宫博物院》时,我们紧紧依托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组织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其做法是:

1.整体学习导航。全班共48名学生,分成3个小组。

第一小组:以故宫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网上和图书馆去收集资料,并写出简短的介绍,突出对故宫的第一感性认识,为学习与研究故宫的历史创设感官素材,提供感知与联想最佳的网络保障。

第二小组: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研究故宫的旅游线路及各个景点介绍,分化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是通过材料感知对故宫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旅游热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第三小组: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研究故宫的典故和人物传说。其目的是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扩展与提升,特别是通过故宫的典故和人物传说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涵,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自主化学习新意识。

2.学习观察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们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带来了可能。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将共同研究和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形成有关故宫的学习与体会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发言。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查询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的下载,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来进行多媒体文稿的制作,一步一步讲述自己的查询与研究成果,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全班内展示。

第一小组: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故宫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找到了许多有关故宫的网站,学生能从上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要区分网上信息的真伪。

第二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找出了不少书本上未列出的景点,并下载了文本对此景点进行的详细的描述。学生在浏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积极性,发现了“原来我也行”。 转贴于

第三小组:主要研究故宫的典故和一些相关人物。同学们不但在网上查阅到了与故宫直接、间接有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如建造故宫的原由、龙凤上下的起因,还了解到不少诗文对故宫的描述。诗文之间,既有对故宫建设的记录,也有对此旷世之作的赞叹,既有对它所受摧残的哀戚描述,也有对它青春再现的欢欣称颂。读来如临其境,掩卷良久,其情其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魂牵梦绕、神游不归。

最后,由遴选出的6位同学,分3个小组,根据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制作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文字稿件。虽然在技术和画面上有所欠缺,但仍基本符合教学要求,达到了学习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声画并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如在讲授周密的《观潮》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展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那种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上下起伏的趋势,人们的惊吓声和欢呼声,把学生带到了钱塘江边,学生对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技巧跃然纸上。在讲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放一段录像,把西北汉子奔放、狂野、矫健、洒脱的形象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它那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感慨艺术的魅力。声画并茂、视听并举的学习情境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唤起了有意注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8

1999年6月23日对中国建筑界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期待已久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将于9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面对即将的《北京宣言》及数千计中外建筑师参加的“建筑奥林匹克”盛会,《建筑创作》杂志社一行并未专程赴人民大会堂主会场采访,而是于6月23日9时准时推开了处于病危状态下的张大师病房的门。在征得医生的同意下,我们如同往常一样与张大师热情交谈,当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同去的摄影、摄像师们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可谁也无法料到这竟成为我们的最后一次影像记录。整个探望的时间只有30多分钟,我们最后聆听到他对建筑师的嘱托、听到他对20世纪40年代故宫中轴线建筑测绘图的片断回忆,我们也代表组委会向他送上20世纪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奖的奖杯,张大师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及北京民族文化宫双双获奖。这段感受我立即以随笔形式撰文刊发在1999年6月29日《中华建筑报》上,后编入杨永生先生《建筑百家回忆录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一书中。

对于6月23日的往事,我一直记忆着,随着我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追求及对优秀文化遗产的敬重,我倍加感到张大师有诸多超越一般建筑师的地方,这不单是他传统建筑设计技艺的功底,更有他文化自觉的创新精神。对此我略谈几点感受与联想:其一,张大师于20世纪90年代将他于1941~1944年主持测绘的北京中轴线古建筑图的玻璃底版交我保留。2005年1月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特组织著名古建专家精心将它编撰出版《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一书,迄今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西班牙建筑遗产研究中心的官员认为,这是迄今他们见到的最为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资料书。明清北京紫禁城宫殿体现了封建皇权的威势,作为中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它堪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瑰宝。1941年初,朱启钤面对北平明、清两代保存下来的大量古代建筑遗物,极为主张必须及时对其实物精确测绘以防战争损毁之不测。同年6月,朱启钤推荐北平基泰工程司张建筑师担当此任,此动议立即得到基泰关颂声的大力支持。为避免失节之嫌,张以“建筑师张叔农”之名,与伪北平都布局签订承揽测绘故宫中轴线及主要古建筑的合同。对此张大师回忆道“为了保存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青年学子们不惜冒险,深入仔细的做法,令人感佩,是自觉自愿的贡献,摄影师林镜新身先士卒,探身在脚手架之外,对构件、彩画作了多种留影。”对于此次测绘的意义与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指出“这是一次记录和保存明清紫禁城宫殿资料的重要活动,由于它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唯一性及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一定要绝对地、完整地、忠实地保存其原状,使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持续保存下去……1941年6月开始工作,张锦先生身先士卒,带头爬上鼓楼屋顶的正吻,为大家树立了榜样。这套图绘制精密、数据完整,远远超过目前古建筑测绘图的精度。”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也撰文提出“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上与北京故宫的关系也很密切,如1931年维修故宫南角楼,1932年拟定文渊阁修葺计划和南董殿维修计划,1934年拟定景山五亭计划等。”张大师在回忆录中说道“一个30余人的精干班子在1941年6月初成立起来了。学校统一承认到现场报到参加工作的同学提前毕业。没有这个精干的集体,没有一个共同为保护祖国遗产争气留念的动力,不可能聚集得这么快,更不可能做到精心实测、精心绘制大图,更不可能在清苦生活中忍受伪币贬值的煎熬而始终斗志不衰,从而取得杰出成果。”

其二,张大师是人民大会堂的总建筑师(赵冬日大师是人民大会堂的方案创作者),对于人民大会堂建筑的改造张直到1999年冬季,还拖着病榻的身驱赶赴现场,研讨设计方案。重读张镩大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的作品表中,可发现许多合作者的名字,电气工程师王时煦教授正是出现名字较多的一个,仅在张《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中就可查到1951~1972年他与张配合的设计项目17个,尤以友谊宾馆(一期)、文化部办公楼、原水产部办公楼、前门饭店、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为最著名。这位早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北京院第一位电气工程师,系国内著名建筑防雷专家,他晚年除继续研读建筑防雷问题外,还倾心于回忆并追溯北京20世纪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设计的经历。2003年已近八旬高龄的王时煦先生还完成了十多万字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始末》资料,其中记述了一代建筑师、工程师的建设经历及“故事”。截止到2000年统计,长安街上建筑和作品最多的建筑师当属张镩。在《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中张回忆道是总理“水天一色”的设计思想给了全体竞赛者以启发,于是他用满天星斗的设计既示意了高天、又适应了人工采光、通风的均匀分布的要求。在与张大师的多次访谈中,他曾反复希望我们关注并记录下他的“十个创作观”,他体现了一位献身建筑设计事业65载的建筑巨匠的创作心语,我尤感这是对当代建筑师有益的设计哲思:“(1)端正立场、观点、方法、讲究时间、条件、地点:(2)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3)熟悉历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4)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避免机械唯物主义;(5)传统比例尺度相关,大式小式依据则例;(6)统一各专业矛盾,靠基本功及技法;(7)学习城乡规划设计,深入城市设计分区;(8)倾听群众不同意见,领会领导者意图。”(本文刊于1999年7月9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信息・网络》总第40期2版)

其三,2006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国家文物局,有关委部等机构的支持下开始了以建筑文化传承与普及为重点的活动如2006年3月27日召开《图说李庄》首发式、2006年3月29日~4月1日携带此书赴四川李庄开展了“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

四川行”活动;2006年6月6日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举办了“品味东四”建筑文化遗产基层行活动,2006年6月9日成功推出“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首发活动;2006年9月为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出版传记体书,旨在宣传鲜为人知的建筑师文化;2006年9月21日借亚洲建协大会在北京召开举办了以中国木构建筑艺术欣赏、中国现代建筑摄影师五人作品展等五项展览;2006年11期《建筑创作》杂志首推“田野新考察报告”等。所有这些都属于建筑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实践,都属于《建筑创作》杂志社把握中国建筑文化走向彰显独特的文化追求的决心。应指出,这些寻根活动,不仅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更在于用昨日的奇迹锻造出今日的辉煌。作为一个以报道中外最新建筑设计作品并推荐优秀建筑师的传媒机构,我们已通过挖掘建筑师“口述历史”的系列活动,时刻警示自己要保持一种学术的新鲜感,题材再古老,理念也必须是现代化,题材再西方,引进后也必须对中国建筑师有启发性;题材再热点,也要保持住科学理性与民主意识。为此,在“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活动系列报道后,于2006年6期在《建筑创作》杂志社刊出“从梁思成纪念活动获得的现代启示”的文章,旨在寻到对当代建筑师有益的文化启示与联想。如汉代建筑虽十分诱人,但能见到的空间艺术很少了,但可以将雅安灿烂的汉代文化做一概览。其一,汉代经济繁荣、风华物茂、文化造诣较高,已为石刻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充裕的条件,最有影响力的珍稀实物“标本”是樊敏阙,高颐阙,它能让今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其二,设计文化博大精深,仅汉砖的种类就极其繁杂,在东汉石刻馆可看到那些昂首挺胸、雄姿矫健的瑞兽,有苍劲古朴的纪年砖、形象逼真的画像砖、粗犷流畅的几何纹砖,庄重古雅的吉语砖等;其三,通过文化的认知,理解“阙”的含义,这里通过“阙”这个载体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与历史神话,在这里庄重而华丽的建筑风格令人赞叹不已。总之,由汉代建筑遗构可知晓历史,解读遗存,品诗读文、细嚼慢咽,从而感悟到可贵的华夏建筑文化精神。

在2006年10月结束的上海国际建筑文化交流活动中,联合国副秘书长多次赞赏“扬州经验”,并亲自授予扬州市“2006年度联合国人居奖”。“扬州经验”告诉国人,一定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建设。扬州市有近2500年历史,仅城区就有500多处历史建筑。今天步入这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主城区却很少见到10层以上的高楼,所到之处是白墙黛瓦,人们在流水桥边悠闲徜徉,很具特色。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针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指出:中国有数不尽的文化艺术遗产,这些珍贵的建筑文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中国建筑师如何向世界展示这些建筑的精髓,是整个中国建筑界面临的挑战。我感到,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在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间,成功地建立某种联系,它既是建筑物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在历史变迁中的自然转换,也是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再创造。这也正是世界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国人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主动向古人“借”智慧的意义所在。应该说,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中国建筑界兴起的文化研究热,在2006年又有了大发展,除了一系列大展,论述、高峰会议外,建筑与文学、建筑与绘画、建筑与影视的交叉日渐频繁,在媒体传播及书刊出版上最为显著,但必须看到,迄今除纯理性的建筑文化研究类专著外,更为系统地讲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传播的系列集尚未出现,为此呼吁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挖掘出来,形成大众视野、深层文化阐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好书。仅就建筑基本构件元素讲至少就有,台基、斗棋、柱、梁、枋、屋顶、瓦、门、窗、天花、匾额、彩画、扇、屏风、叠山、理水、阙、台榭、楼阁、亭、石幢、桥、塔、牌坊、影壁等;从反映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精神出发,力求创作出能审视中国古代建筑及其灿烂文明的大集成。必须承认,我们的建筑专家、传媒机构、出版社、文化艺术人士都还未形成合力,从而使能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教学水平的作品不能问世。作为有志为中国建筑文化建设普及与开路的探索者,要求我们勇于思考,稳健地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多维演绎、还是整体的平淡;无论是文化的激辨,还是超越的努力奋争,都要为行业的年度发展做好盘点。基于此,我们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言是: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急需政府、学术团体及企业的参与和规划;

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度急需建筑师的关注度;

中国建筑文化的普及更需文学艺术界的支持;

中国建筑文化走向社会需要系统化的科普读物;

中国建筑文化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急需建立基金会;

中国建筑文化的国民意识急需从中小学建筑课堂教育抓起;

中国建筑文化普及的广度深度及趣味性必须源于影视作品的传播;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9

马衡晚年,在“三反”运动中不再担任故宫院长之职,而得以有闲暇重返故纸堆,梦圆于金石的研究。马衡先生于1955年3月26日因病逝世,家属尊其遗嘱将先生毕生收藏的包括青铜器、印章、甲骨、碑帖、书籍及法书、绘画、陶瓷、牙骨器等一万四千四百余件全部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1952年,祖父马衡先生在“三反”运动中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时任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的过问下,才被允回家静候公安部结论和组织安排。回家后,本以为很快会有结论,但经过一个月无所事事的等待煎熬后,仍杳无音信,使马衡终于回到久违的古纸堆,开始“整理零星旧拓片”。看着久违的金石拓片,已是暮年的老人慨叹道:“汉魏出土已将三十年,所集材料亦甚丰富,但在此时期因接办故宫之故,不能从事整理研究。今日开始工作,以期完成此著作,但不审能如愿以偿否?”

马衡开始重新走进“凡将斋”,整理校点跋著《汉石经集存》,续写他那因接办故宫而中断的金石之梦。从马衡当时部分日记里,可窥见小雅宝胡同四十八号冷清了许多,日记所记内容明显减少。但时而可见老人仍然在惦念着故宫事,关心着国事、天下事。在寂寞孤独中还有金石梦和亲情友情能够给老人带来一些慰寄:

六月二十日(廿八日星五)晴热。下午李道生来谈成都往事,已如隔世矣。

廿一日(廿九日星六)夏至节,晴热。故宫及历史博物馆每逢星期一停止开放。

七月一日(初十日星二)共产党建党节,连年是日大雨,今日独晴。晚乙尊(李松蒲之子,京剧程派传人李世济之父)来谈。

六日(十五日星期)晴。下午四时忽阴云密布,六时大雨如注杂以冰雹,虽云好雨,但庄稼受损失。

七日(十六日星一)小暑节,阴,有阵雨。今日为日本侵华十五周年纪念日,大山郁夫等六人致书,代表人民致歉谢之意。王碧书来言,于上月下旬回院工作。昨日大雨恐房屋不免添漏,嘱其致意沈洪江及早检查。

八日(十七日星二)阴,时有阵雨。整理零星旧拓片。

十四日(廿三日星一)昨夜大雨,晨晴。午后又有阵雨,旋霁,理书发现《独笑斋金石考略》(光绪丁庚刻本)二册,为北大研究所藏书,当再搜索,不知尚有他书否?应一并送还。晚,乙尊来。

十六日(廿五日星三)晴云。跋《元景造像》,读《I、辞通纂》

廿二日(六月初一星一)上午晴,下午大雨。汉魏出土已将三十年,所集材料亦甚丰富,但在此时期因接办故宫之故,不能从事整理研究。今日开始工作,以期完成此著作,但不审能如愿以偿否?

苦苦等待“三反”运动结论的马衡终于重返凡将斋,此或天假闲暇,促其完成《汉石经集存》之作也。

廿三日(初二日星三)大暑节。终日阴雨。先整理熹平石经,

廿五日(初四日星五)晴。汉石经鲁诗――国风五十录石校毕,恐尚有遗漏,随时发现补入。

廿六日(初五日星六)晴。校汉石经鲁诗――小雅,告一段落。

廿八日(初七日星一)上午大雨,下午阴。出门理发。校鲁诗毕。碎石可连缀者尽量合之,计得百五十五。

廿九日(初八日星二)竟日大雨,温度降至八十度以下。校公羊传毕。合连缀者计得三十四石。

卅日(初九日星三)阴。校春秋毕,计得五十七石。晚,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送来考古人员训练班教学计划,列余名于文物常识铜器及古代铭刻教研组内。拟与立庵联系后再作准备。

卅一日(初十日星四)阴。校论语毕,共得卅二石。

八月一日(十一日星五)晴。立庵来商考古训练班课程之分配,余拟讲古代铭刻之石刻部分,共五小时。校仪札毕,计得(按:空白未记)

二日(十二日星六)晴。下午校易经毕,计得十六石。

三日(十三日星期)晴。各经拓片所缺尚多,今日又觅得一包,缺者具在,当从新补校之。

四日(十四日星一)晴。唐立庵、张宛峰来商考古训练班教课大纲。补校诗、礼,易、春秋四经毕。

五日(十五日星二)晴。补校公羊、论语、尚书毕。旁晚挈思猛出外闲步。

六日(十六日星三)晴。草教课讲义。

八日(十八日星五)晴云。旁晚风有雨意。草讲义完成大半。

十日(二十日星期)阴,傍晚雨。草讲叉毕。

十一日(廿一日星一)晨雨,竞日阴。录讲义清稿。而目光昏g。时作时辍,自晨至夕尚未毕事,此从来未有之现象也。

十七日(廿七日星期)阴云。单士魁(编者按,清史专家)来,未见。留一书谓石鼓将陈列于中和殿,询余意见,因上书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请其注意数事。

二十日(七月初一星三)晴。目前检出《两汉会要》,有王国维及北平图书馆印记,《独笑斋金石文考》有北大研究所印记,皆整理木简时由西北科学考查团借来者,尚有德人康剌特著《楼兰》一册,系著者赠罗振玉而罗又赠研究所者,为钱玄同借去,钱又转借于卓君庸,展转二十年,抗战胜利后,钱已物故,余屡向卓索取,始于解放前交来,今一并捡出,于上午送研究所

君收。赴北大红楼晤裴文中、唐立庵接洽考古人员训练班讲课问题。

廿一日(初二日星四)晴热。校石经颇有所获。约立庵参观北大研究所石刻,晤严文儒,其中以郭季妃、郭仲理二墓石为最早亦最精。晚吴妈来电话续假,其女已以大脑炎症死去。吴孀居十余年,仅此一女,小学已将毕业,思想颇前进。廿日前以外祖母暴病,随其母前往省视,竞罹此厄,惜哉!

廿五日(初六日星一)晴。赴北大红楼讲课二小时。思猛投考育才已被录取。校石经无所得。

廿七日(初八日星三)晴。校石经略有所得。

廿九日(初十日星五)阴。履儿送思猛入育才住读。校石经有新发现,颇感兴趣。

三十日(十一日星六)晴云,下午雷雨不断。校石经无所得。

九月一日(十三日星一)晴。校石经略变方法,取其类经者汇为一类,从头一一校之。今日先从鲁诗开始,略有收获。

二日(十四日星二)晴。继续校鲁诗。

三日(十五日星三)晴。整理仅礼、春秋、论语毕。成侄偕其二子重芳、庆芳来,二子孪生,聪明才知相着,同入少年儿童队,今年在小学同校同班毕业,又同被保送师大附中肄业,学行皆在水平线以上,亦一时佳话也。

四日(十六日星四)晴。校易经、尚书、公羊毕,无所获。

五日(十七日星五)晴。重理一遍仍无收获。傍晚自大雅宝胡同豁口出城闲步,信步而返。

六日(十八日星六)晴。又检得许光宇藏石拓本多罗氏未著录者,喜出望外。思猛归来,述学校一切制度殊满人意。

七日(十九日星期)晴。昨得许光宇拓片,补缺不少,现所渴望者,如仪礼、乡饮酒、尚书序等, 不记得我皆有之,至今尚未发现,为闷之至。

八日(二十日星一)白露节,阴,下午晴。校石经,仅得二石,石各一字有半,今后缀合工作成绩无多,当从事于分经校其异同,以为备订旧文(从实验上窥见汉石经之一斑)之资料。

马衡校石经月余,时有所得,时无所获。有时更能发现前人疏略错误之处,补前人研究之不足:

九日(廿一日星二)晴。校鲁诗,知罗叔言疏略处亦仍不免,如邶风遣字及我今、不说,引书多误。

十日(廿二日星三)阴雨。校石经毕,鲁诗郑风订正罗氏亦有扶苏一石之误。

十二日(廿四日星五)晴。罗氏集隶于小雅大田一石有一“”字,疑为《湛露》“匪阳不”之“”。今于此石之外,又发见湛露后题一石,其前行适为瞻海后题,可证罗氏假设之不误。惜罗氏未之见也。

十三日(廿五日星六)晴。洗澡修脚。校鲁诗毕。思猛回家。

十四日(廿六日星期)晴。旬日前考古训练班约集体前往清河镇参观,订今晨七时半,余至红楼时才十五分,全班已先时出发。怏怏而归。取鲁诗残石之不知何篇者,逐一复检,仍无所得,遂校尚书。晚道生来。

十五日(廿七日星一)晴。校尚书毕,颇有收获。

十六日(廿八日星二)晴。校易经未竞。

十七日(廿九日星三)晴。校易经毕,继校仅礼。

十八日(三十日星四)晴。校仪礼毕。纲伯来谈。

廿一日(初三日星期)阴。有胡悦谦者,颖上人,安徽省文管会派来参加考古训练班学习者,携宋高宗书钱起诗卷来请鉴定,后有陶宗仪、鲜于枢等跋,乃赝品也。章矛尘偕郑石君来访,石君新自杭州来,在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不见十余年矣。下午朱豫卿来,彼与徐森玉来自上海,乃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约来审定书画者,长谈而去。校春秋粗毕。

廿二日(初四日星一)阴,夜雨。重校春秋并开始校公羊传。

廿四日(初六日星三)阴。上午徐森玉来谈。下午咸侄来,共饮,九时半始去。校论语。

廿五日(初七日星四)晴。校论语毕。傍晚陈梦家来言,已脱离清华入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言外似有惆怅之意。

廿六日(初八日星五)晴,早晚甚凉,中午甚热,所谓枣核天气也。从未寻出之拓片中再加搜索,又拾出八九石,此后恐更不易矣!张鲁Q上午来。偕寿华阅厂肆以黄山墨一盒,贴报以藏石拓本六种。

廿七日(初九日星六)晴。将拓本复校一遍,仪礼、论语毕。

廿九日(十一日星一)晴。赴房地产管理局登记,十时去,十二时返。工会昨开成立大会,未去。今日由学习第廿四组组长金玉、副组长张筱卿来传达大会之决定,自今日起开始学习:上午七时半至九时半阅读文件,下午二时至五时讨论。拿拟明晨前往参加。今日校鲁诗邶风毕。

十月一日(十三日星三)晴。国庆节盛大典礼未能参加。仍埋头校石经鲁诗已毕。

八日(廿日星三)寒露节,晴。薛天恩以余年高,谓组织可以照顾,不必奔波参加学习,婉词拒之。整理尚书毕。

廿四日(初六日星五)晴。整党学习今日开始,由何良弼讲课,下午讨论至五时半始散。履儿对莉珍意气太盘,认为不堪改造,殊失治病救人态度。

廿五日(初七日星六)晴。与何良弼谈,似甚谦逊,盖部队中政治委员也。晚约张鲁盒、张纲伯等晚饭。

廿八日(初十日星二)晴。余心清(编者按,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嘱梁蔼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来,谓将为冯玉祥营葬于泰山,并刻其诗一首,嘱为一书,允之。

据查,冯玉祥墓为泰山花岗石砌成,墓壁上正方横镌郭沫若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外嵌冯玉祥先生侧面铜质鎏金浮雕头像以封穴。头像下嵌黑色磨光花岗石方碣,碣高1.09米,宽1.9米,上刻隶书冯玉祥收于1940年5月30日自题诗《我》。

我 冯玉祥

一九四零年五月卅日

平民生 平民活

不讲美 不求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已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由于马衡书录《我》诗时没有署名,冯玉祥将军墓的这首言志诗乃出自马衡之手笔,恐怕今已是鲜为人知的事情了。

卅日(十二日星四)读刘少奇《论党》。

十一月一日(十四日星六)晴暖。略受感冒,下午讨论会时精神不振。思猛应回家而久候不至。晚饭后履儿来,谓遇其同学云,与诸儿戏故不来。

三日(十六日星一)晴。休息。捡出汉赵宽碑拓本。此碑于一九四二年出青海乐都,旋移置青海图书馆。一九五一年开群众大会于馆中,失慎碑亦焚毁,度藏文物之地,防火为第一要务,群众运动根本不相宜也!

四日(十七日星二)晴。自今日起上下午学习皆在余家,作本组总结成。

五日(十八日星三)晴。正学习间,白玉佩来通知,下午二时。各组去听报告。余如时往,晤薛天恩,谓,今日之会乃为评薪,需时三日,余可不必参加,遂回家。

八日(廿一日星六)晴。上午至东四买药不得,终日写稿。思猛今日又未回家,殊萦怀也。

九日(廿二日星期)阴寒。竟日写稿。钜壤下午往看思猛,坚嘱其星六回家。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因我连续两周不回家,继母云妈妈骑着自行车到先农坛育才小学找到班主任赵润老师,希望他督促我下周按时回家。而今看了爷爷的日记,我才知道云妈妈是奉爷爷之命行事,爷爷的遗墨中充满了对我的惦念和关爱,而我却又是如此地不懂事,不但不能给他老人家一丝慰际,反而让他牵挂。真是悔恨不及!

十日(廿三日星期一)晴。上午写稿,下午往看两湖戏剧《醉打山门》,湘剧饰鲁智深者为谭宝成,武功身段皆臻化境,是以压倒一切。《宇宙锋》汉戏较京戏细腻,陈伯华饰赵艳容,唱作均佳。晚问周立来,言彼等开评薪会四日已毕,所有人员皆分配于文化部所属各机关。彼与朱家濂等四十余人分在电影局,明晨即往就业。

十一日(廿四日星二)晴。昨来不值,今日复来传达文物局之意,以为故宫三反学习之领导者(公安部)因尚有七人未处理,全案不能结束,拟属余先到文整会工作,与星枢计划未来工作。允其明日前往。写稿完毕。

经过数月努力著述,《汉石经集存》终大工初成,爷爷颇为欣慰,叹曰:“读刘申叔《今文尚书无序说》,驳陈寿祺之十七证,似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新出汉石经,竟有廿九篇之序,事实胜于雄辩,以此知考证之难矣!”

马衡集毕生精力收集汉石经残石、拓片,在遭遇其人生中冤屈耻辱的非常时期,忍受病痛,坚持完成了《汉石经集存》这部巨作,对汉魏石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而从马衡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汉石经拓本的跋文中,不仅能看到他为此所付出的心血,也看到了考古家们“前仆后继”探索历史的风彩:

碑阳钤鉴藏印章:“光绪壬辰黄县丁氏于圃购得曹魏三体石经”、“凡将斋藏魏石经残字”、“马衡叔平”。另有马衡题:“魏正始石经尚书无逸、君爽残碑未断时拓本。十二年秋得于洛阳,翌年冬装成。 此石今已凿而为二,损君爽篇题一行六字,及前一行七字,后一行十一字。”王国维题跋:“千载何人知拓墨,二经全帙溯萧梁。开元零落十三纸,皇占丛残百数行。岂谓风流仍正始,直将眼福傲欧黄。尚余君爽篇题在,梅本渊源待细商。叔平四兄属题。观堂王国维。”

碑阴马衡题:“魏三体石经春秋僖公、文公残碑。今凿损第十六行二十六字,及前一行四字、后一行十七字。”另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马衡跋:“此碑正面刻尚书无逸、君爽三十四行;阴刻春秋僖公、文公三十二行。十一年冬出于洛阳城东卅里之朱圪村。出土时拓工赵道传拓十二本,次日即为村人白姓者凿成二石。此为初拓十二本之一,余三至洛阳始求得之。其后又出此碑之残字数石,今悉依其原有行次补于阙处。尚书……补三石,春秋……补五石。其尚书‘嗣前’等字一石则黄县丁氏旧藏,廿年前出土者也。此本在今日可称为此碑之足本矣。他日更有所出,当续补之。”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马衡再跋:“此本既装成,又得残石拓本甚多。其可确知为此碑之碎块者……凡十六石。皆依其次第补装之。盖装成以后,先后补字已三次矣。”

据马衡题跋可知,这块魏三体石经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洛阳出土后的第二天就被凿成了两段,因此未断时的原拓本更显珍贵,而马衡其后三赴洛阳才求得此本。此石碑阳刻有《尚书》的《无逸》篇结束与《君爽》篇开头的部分文字,碑阴刻的是《春秋》中《僖公》、《文公》部分文字。但在此拓本上,除大块残石外,马衡还将搜集到的多块细小残石拓本考订其文字先后位置,尽量地拼合复原裱在轴上,可谓极费苦心!

这等待运动结案处理意见的半年时光,却成就马衡完成了《汉石经集存》,算是他于不幸中的大幸也。

1952年底,马衡平静地接受了“故宫三反学习之领导者(公安部),因尚有七人未处理,全案不能结束,以属余先到文整会工作”的安排。看得出老人是有心理准备的,他曾信赖的陈列部主任王世襄、保管部主任杨宗荣、副主任李鸿庆及朱家玫绕呷撕罄聪群蠡袷停包括自己在内的周立、朱家濂等四十余人被调离故宫。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篇10

涅瓦河畔,彼得大帝策马直立的青铜像由叶卡捷琳娜二世采纳狄德罗的建议下令修建,由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尔科内建造, 纪念碑因普希金的叙事诗《青铜骑士》而得名。这里以海军部阶梯式的塔楼和金色长针为背景,右侧是圣埃萨大教堂的金色圆顶。人们相信,如果新人选择这里见证爱情,彼得大帝会给他们带来好运。这就是圣彼得堡年轻人开始新生活的仪式,每一步都离不开艺术,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冬宫”二百年的艺术宝藏

圣彼得堡的斯拉夫人会每天不断重复他们的快乐,“我们为城市的过去和将来感到骄傲,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而自豪。”施珊娜热情地说,这是一位漂亮的斯拉夫姑娘。当他们乘公共汽车或有轨电车经过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时,他们会习惯地仰起头。

被称为称“冬宫”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包括5座不同时期兴建的建筑:冬宫(1754-1762年)、 小艾尔米塔什宫(1765年)、旧艾尔米塔什宫(1771-1778年)、艾尔米塔什剧院(1783-1802年)、新艾尔米塔什宫(19世纪初)。据历史记载,冬宫建筑奠基于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女皇执政时期,历时8年完工;这座占地9万平方米的3层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成为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之作。建设冬宫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叶卡捷琳娜大帝, 1762年,在暗杀了丈夫彼得三世之后,叶卡捷琳娜成为女皇。两年后她就开始大兴土木,为冬宫加盖了小艾尔米塔什宫作为她与朋友们的休闲处所,并将从德国购买 的225幅包括伦勃朗、鲁本斯等人的名画藏于楼中,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珍奇楼”。后来她又修建了大艾尔米塔什宫用做图书馆 , 藏书超过280万册,其中包括伏尔泰的全部个人藏书。他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圣彼得堡最好的朋友,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书信来往。叶卡捷琳娜还修建了一座剧院以及若干用于消遣的花园。叶卡捷琳娜大帝即位期间,不断收购艺术品,在冬宫收藏了大量 的名画、珠宝、雕刻、瓷器等,这就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起源。皇室将收集来的艺术品收藏在涅瓦河畔这座白色和金色的宫殿里,这里收藏了所有时代的油画,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到凡·高和塞尚的作品都有。1917年,革命者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上百万件艺术珍品。随后,社会主义革命者将许多没收充公的个人收藏品集中到这里,让冬宫的藏品大量增加。

“不夜”的文学之城

19世纪,圣彼得堡在文学艺术方面大放异彩。如果说彼得大帝谋得了俄罗斯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大,那么,可以说普希金成就了俄罗斯文学的巅峰。普希金是一位出色的俄罗斯诗人,但他首先是一位圣彼得堡作家,普希金的文学活动开始于圣彼得堡,也是在这里结束的。

由于纬度高,圣彼得堡在夏初时会出现白夜的奇观。每到6月,在太阳不会落幕的日子里,圣彼得堡都要举行“白夜艺术节”(6 月21至29日)。长达8个月的冬季过去,圣彼得堡人迎来了节日。各种音乐会、歌舞会和其他演出通宵达旦,并借此向来临的夏天致敬,这时是了解圣彼得堡最好的季节。漫步圣彼得堡,你也许还会遇到拉斯科尔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罪与罚》的主人公。铁匠巷5号,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地方,现在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物馆所在地。

吃喝玩乐旅行攻略

怎么到达这里:最简单的办法是坐Sapsan 高速列车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车程大约3小时45分钟和4小时45分钟,每天有6班车;莫斯科发车时间为13:00,18:45,16:30,16:45,19:25和19:45。

吃什么:一千零一夜餐厅:晚上20:00-23:00有现场音乐和肚皮舞演出。人均消费300-500卢布。

住哪里: Dom Dostoevskogo酒店:位于圣彼得堡中心,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这里生活过。舒适的客房拥有等离子电视,免费无线上网,每晚2000卢布。电话:921 947 76 56。

特别提示:1.四月至五月气温升高,这也是这里一年中最危险的时刻,你应该时刻警惕巨型冰柱融化,会有刺穿头顶的危险。2.5月9日的胜利日 ,这一天冬宫广场会有传统的阅兵仪式。3.纳瓦斯基街,尤其城市观光巴士上,小偷比较多。

“兄弟,跟我来吧,跟我去莫斯科。”这是尤里·多尔戈鲁基在争夺王位世邀请自己的盟友去一个叫莫斯科的边界点庆祝胜利时说的。这也是莫斯科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提及到,这是莫斯科被世人所认识的开端。从此1147年,成为莫斯科所诞生的日子。当时的莫斯科只有很小的一块三角区域,被低矮的堡垒守护着。所有的庆祝活动都在这个堡垒外的空地上举行。而这个堡垒就是现在的克林姆林宫,理所当然那个庆祝活动的地方就是如今的红场了。不管从历史还是地理上,这里都成为了莫斯科的中心。莫斯科的24小时之旅就从这里展开吧。

8:00

一大早就来到红场可以避免拥挤的人群,但是静谧的广场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奇景观。红场的地面全部由鹅卵石铺就,四周都是历史遗迹和建筑奇迹。在这个广场转一圈,可以去世界知名的十大百货商店之一的古姆商店购物逛街,或者欣赏广场上的教堂,再或者在列宁陵墓前对这位伟人送上深深地敬意。

10:00

避免了拥堵的人群就会省掉很多的时间去参观更多的景点。用上午剩下的时间去参观克林姆林宫吧,这可是俄国的标志性建筑。里面的建堂大部分是在15世纪时修建的。圣母安息大教堂的绚丽壁画令人赞叹不已,抬头将教堂内的壁画全部看遍才发现脖子早已酸痛不已。还有俄国第一沙皇伊凡雷帝的皇家陵墓也值得一探。

12:00

斯大林曾经毁灭了俄罗斯最宏伟的教堂——基督教救世主大教堂。最初他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对拿破仑战役中中东正教的胜利。值得庆幸的是这座教堂在1997年得以重建。阿拉巴特大街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当地人爱称这条大街为“自由街”或“步行街”。这条与普希金大街平行的街道全长约2公里,不允许任何车辆驶入,街道两旁排满了各种店铺,大多是出售各类艺术品的商店,也有冷热饮店、小吃店和咖啡店等。这条街最吸引外地游客的,还是街边的商店汇聚了琳琅满目的俄罗斯代表性工艺品。出售工艺品的店铺,规模并不太大,但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民间艺人们自制的各种工艺品,如各种木雕、漆器、刺绣品、毛织品等,也有各类油画作品。最传统的工艺品要属从沙俄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木头彩绘套娃“玛特留沙”。这里有个地方是普希金故居,普希金和他美丽妻子的雕像矗立在大门前,引得过路人纷纷和他们留影。据说店铺前的空地上常有人在发表各类演讲,题材随意,既可以批评现任政府,也可以谈论某个领导人,或对影视界名人的私生活进行抨击。这样的演讲活动只允许在这条“自由街”内进行,如果在其他地方举行,警察就要干预。

14:00

在新潮的Kvartira 44(意思是44公寓)吃上一顿晚一点的午饭,Kvartira 44是根据它最初所在地的地址命名的,这个舒适的看上去像旧式莫斯科的老公寓,在每个角落都有椅子和桌子。这是复古了苏维埃时代的餐馆,最好的菜肴都是家里做出来的。

16:00

一定要留时间去艺术殿堂Muzeon,这里是集艺术博物馆和历史课堂于一身的艺术殿堂。这个不断变化的雕塑公园是从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开始把所有雕塑都集中在这里。现在这里汇集了很多现代的艺术作品,从滑稽有趣的,到刺激新潮的,应有尽有。与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相对的莫斯科河上,耸立着彼得大帝和古罗马战舰的雕像。

18:00

穿过这条街,我们去高尔基公园逛逛,公园的大门有五颜六色的旗子和旧式的旋转木马。在充满乐趣的主题公园中走走停停,尝尝可口的冰激凌,或者到摩天轮上转上一圈。

20:00

夜晚在莫斯科大剧院度过绝对是莫斯科出去最令人兴奋的经历,在六层的大礼堂观看演出,绝对能感受到激动人心的气氛。然后,在O2结束你一晚的莫斯科之旅,在丽嘉酒店的阳台酒吧上享受清凉,呡一小口你喜欢的鸡尾酒,看看360度的城市景观,然后为这完美的莫斯科一天之旅画上圆满的句点。

00:00

基日岛是奥涅加湖湖面上的一个小岛,位于彼得罗扎沃茨克东北约66公里处。原来这里只是芬兰族举行民族固有宗教仪式的场所,12世纪大批俄罗斯人迁移到此,形成了俄罗斯人的村庄。

如今整个基日岛都被辟为风景保护区,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木结构教堂为代表,还有19世纪形形的农村牧舍、粮仓、磨坊及仓库。这些建筑物组成了一个美妙的原木建筑群,被俄罗斯人称之为 “没有屋顶的博物馆。”

渡船从奥涅加湖码头处出发可前往基日岛,岛上的一切都保留着居民生活的原始状态,粗大木头砌成的农舍和牲口棚,泊在湖边的木船和晾晒的渔网。在岛南端,诸多的木结构建筑分布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