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心方案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28 08:43:24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1

鄂尔多斯体育中心场地位于康巴什区北端的高新科技园区内。体育中心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个子项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34 366.67m2。其中游泳馆建筑面积47369.11m2。地上3层。地下1层。

其总体规划框架明确、清晰。规划用地被规划道路切分成东、西两块。体育场位于西侧地块西南部,形成体育中心的核心。综合体育馆位于西侧地块东北角,退让出西北侧空间形成整个体育中心的主广场,并与西侧东康快速路毗邻,沿道路徐徐展开形成进入康巴什区的标志性建筑群,主广场向东南方向延伸。同东、北两个次广场自然连通。使体育中心无论在功能和规划布局或是在整体形象上均达到和谐统一。游泳馆位于东侧地块偏北部。同综合体育馆沿北侧主干道弧线展开,围合成半圆形前广场,此广场作为体育中心一期的主广场。规划道路沿广场中心自然引入地块。转化为内部道路,中心做绿岛放大形成缓冲停车带。一场两馆通过“巨柱”结构的疏密排布使造型在意向上呈现连续、扭结的空间形态,传达出“蒙古摔跤”的喻意,充分体现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各场馆通过观众集散平台连接,加强建筑群的整体感,同时方便建筑间的联系。体育场主体建筑位于绿色坡地、台阶构成的基座上,成为建筑群的核心及更重要的景观焦点。其余两馆在高度上依次递减。整体造型上形成“金马鞍”意向。体育场与体育馆的中心点距离为591.00m,体育馆与游泳馆的中心点距离为418.50m。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的高度由西向东依次递减,分别为85,48,36m。

2、游泳馆概况

游泳馆位于体育中心用地的东侧,建筑造型延续了整个体育中心的风格,并结合了自身的功能特色,营造出宁静和柔和的建筑特点。建筑功能包括三部分:比赛大厅、嬉水乐园和健身中心。

游泳馆在赛时主要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任务。游泳馆的基座有效地组织步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系统。

游泳馆建筑面积47369.11m2。地上3层。地下1层。屋顶长轴161m,短轴124m,柱最高点为36m,看台总座位数4 180席,其中固定坐席3192席(包括残疾人坐席8席)、主席台贵宾席92席、临时坐席898席。

3、功能设计及内部交通组织

游泳馆由紧密结合的两部分组成。圆形部分为与比赛相关的功能。由圆形发散的部分为嬉水乐园、健身中心区域。地下一层为设备机房及库房;地上一层为运动员功能区、贵宾接待及休息区、赛事管理区、场馆运营区、新闻媒体区、安保区、嬉水乐园区及其配套区等。二层和三层为观众使用区域。

一层(±O.Om标高层)平面场心按甲级体育比赛等级布置比赛池。一个25m×25m跳水比赛池,池深5~6m;一个设有10条泳道的标准游泳比赛池50m×25m。池深2.2~3m。其中8条泳道用于比赛。两端均设有出发台,正式比赛出发台位于比赛池西北侧;游泳比赛池东南侧设置了一个6条泳道、50m×15m的热身池,池深1-2~1.5m;比赛池与热身池距离>10m。东西池岸宽度>8m,南北池岸宽度>5m。可满足游泳、水球等水上项目甲级比赛要求。嬉水水池(待专业厂家配合设计)紧邻热身池东南侧。可作为嬉水乐园对公众开放使用。

一层平面西南侧分别布置运动员区(游泳和跳水比赛分别设置出入口)、贵宾区和媒体区。贵宾入口设于中心轴线上。由门厅进入贵宾接待厅,再进入贵宾休息室,由独立设置的两套电梯和楼梯分别上至二层游泳比赛贵宾席和北侧跳水比赛贵宾席。安保区紧邻贵宾区。媒体区设置单独出入口。运动员等可通过颁奖大厅进入比赛场地。一层平面东北侧布置裁判竞赛管理人员区、后勤管理区。东区和西区通过南北两端的环形走廊相连。一层功能用房可通过简单调整转换功能,赛后合理运营。

二层及三层为观众服务空间。观众可通过室外大台阶和坡道到达二层(6.0m标高层)的集散平台。观众通过集散平台进入东北和西南两个观众入口大厅,大厅为半月形,开敞明亮,并可通过高窗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东北侧看台为普通观众席。观众通过7个通道(净宽2.6m)进入看台区域;西南侧看台在视线最好的位置分别设置游泳比赛主席台看台区和跳水比赛主席台看台区。这两部分区域设置独立出入口,由封闭楼梯间和电梯通向一层贵宾区域。并在二层看台后方设有单独的卫生间和贵宾休息室。记者席位于主席台附近。残疾人坐席分4组,共8个座位,设于入口通道端,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其余为普通观众坐席。除主席台外的观众通过5个通道(净宽2.6m)疏散。普通观众经通道进入看台区域后可上行或下行到达坐席。半月形大厅内中心位置可布置岛式零售店服务处。并布置电话亭等服务设施方便观众需求。观众大厅都设置观众医疗点。两区域大厅可通过南北两端的环形走廊相连。观众卫生间位于后段看台下,数量满足《体育建筑设计规范》配套指标。看台共容纳4180人。包括主席台坐席82个,残疾人坐席8个。

比赛池轴线南端悬挂一个6.2m×4.6m的电子显示屏。底标高12.0m。两侧看台上方各悬挂一个3.5m×1.5m记分牌,底标高12.0m。

观众亦可通过入口大厅的两部直跑楼梯到达三层观众休息平台(11.2m标高层)。由此下行进入观众看台区域。观众席后部留有后走道。便于上层观众应急疏散。灯控室、声控室、总控室、计时计分、评论员室及广播室集中布置在东北侧看台后方。方便观察对面主席台和整个比赛场地。

一层平面南侧独立设置了嬉水乐园人口、门厅和高档更衣、洗浴、桑拿区。嬉水乐园门厅设有服务台及休息区,通过更衣、桑拿区可直接进入热身池和嬉水乐园。市民也可以从游泳馆东侧的室外台阶上到二层嬉水乐园入口。并通过热身池上空的室内连廊到达南侧的健身中心,健身中心通过自动扶梯与一层更衣、桑拿区连接。在二层健身中心区单独设置了客房服务台。来宾可通过客房服务台的观光电梯到达嬉水乐园三层休闲包房区。

4、游泳馆看台设计

4.1 看台平面设计

看台为单层,固定坐席共14排,临时坐席布置于固定坐席之后。共3排。中间局部4排。标准看台排距850mm,座距500mm。座席为靠背椅。其中第1排看台排距为1400mm。6.0m标高横走道处的看台排距为1100mm。主席台为跳水比赛和游泳比赛分别设置,分别位于水池正中视线较佳位置,合计82个,数量满足《体育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主席台共3排。第1排排距1500mm。第2排排距2 000mm。第3排排距1300mm。均为VIP坐席。

4.2 视线设计

游泳馆的设计视点选在比赛泳道(第2~9道)外侧边线。视点定在水面标高。采用逐排升起法。c=0.12m。在保证视线前提下。为将来方便施工。对逐排升起高差作了一些规律性的调整。

4.3 剖面设计

全部观众从室外0.3m标高经大台阶或坡道上到二层集散平台。由此进入观众入口门厅6.0m标高。由门厅进入看台区域。游泳馆看台坐席由东西两侧单层看台组成。

贵宾经平台下±0.0m标高进入游泳馆贵宾区。通过分别设置的两组电梯和楼梯到达6.0m标高的贵宾临时休息区,再进入贵宾看台。

残疾人坐席共8个,位于西侧看台。观众由坡道上至层集散平台。进入6.Om标高观众入口门厅。并直接到达同一标高的残疾人坐席。

5、赛后利用

设计充分考虑场馆赛后运营:1)一层东北侧赛事管理用房可合并使用作为健身房、配套更衣淋浴用房及部分办公用房,形成小型健身中心,向公众开放;2)一层西南侧的贵宾区可改造作为高档会所使用。媒体区的新闻厅可作为多媒体视听用房。其他房间可以合并或独立设置作为娱乐休闲用房;3)嬉水乐园结合热身池,通过与专业厂家配合设计形成大型水上乐园,配套更衣、淋浴、桑拿区,二层独立设置健身中心和咖啡茶座等休息区,上方三层设置了休闲包房、室等丰富的商业空间。使游泳馆赛后成为鄂尔多斯市民休闲娱乐的水上场所。

6、立面造型材料设计

游泳馆造型犹如一只晶莹的海螺躺在鄂尔多斯体育中心公园的绿色丛林中。36根高耸且富于韵律感的混凝土柱将建筑围合并承托起护体系。巨柱同体育馆相协调统一并向东展开。自然围合形成中心市民广场。

巨柱采用预制混凝土模板作为外表面装饰。混凝土墙浇注后模板保留。形成外表面直接作为结构体的外饰面。模板拼接时。有意将单向留出50,100,200mm三种模数的窗洞口,错落出现,形成强烈的韵律感。预制混凝土板上镶嵌黄色的卵石颗粒。阳光下反射呈金黄色。宛如建筑的“金色铠甲”。与粗犷大气的主体结构相得益彰。混凝土模板预留不规则的孔洞。呈下密上疏状。既满足采光需求,又丰富了建筑表面的肌理。平台疏密有致的彩色穿孔板编织成3m~4.5m不等高的遮阳带。取意蒙古摔跤战袍飘带。柱子之间镶嵌晶莹透明的菱形悬索玻璃幕墙。为室内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

屋面从东北侧“喇叭体”开始呈台阶状上升。至圆形屋面部分结束。喇叭体屋盖部分为钢结构桁架。圆形屋盖部分为钢结构网架。屋顶采用复合隔声吸声保温加芯板金属屋面体系。屋面周边由于标高变化,形成垂直方向上的空隙。在此设置玻璃天窗。为室内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并产生变化的光影效果。

7、结构选型

7.1 混凝土看台结构

游泳馆呈圆形+螺旋线形。与体育场和体育馆风格相同。周边环绕36个斜向巨型柱列,巨型柱倾角15°;内部设比赛池、跳水池、热身池和戏水池。底部圆形部分平面直径124.5m。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体系,剪力墙围成的周边巨柱和看台框架梁柱共同组成承受竖向荷载和抵抗水平力的结构体系;巨型柱平面尺寸3360mm×6180mm,壁厚300mm。一般柱网尺寸8.4~9.7m。柱截面大部分采用600mm×600mm。南北向各设看台一层。高11.2m。坐席约4000个;1 5.0m标高处广播室外侧设24m跨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看台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其余楼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

巨型柱围成的主体结构外侧四周为平台,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上与主体完全脱开。因平台长度较长。设多道伸缩缝以解决超长问题。

游泳馆屋盖采用空间钢桁架结构。钢桁架的布置形式与建筑的天窗和屋盖脊肋协调一致。屋架上覆保温的金属复合屋面板。

楼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体系。由于结构超长。为了尽量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采用了楼板厚度较大的无次梁的大板体系,板厚为160~250mm。

看台观众席同时也是下层建筑的屋顶和护结构。还是建筑的外装饰。具有承重、防水、围护、装饰的作用。在外观和抗裂方面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设计采用了预制纤维混凝土看台板的方案。看台板与看台框架梁以锚栓连接。周边用建筑密封胶密封,既牢固、美观。也起到了防水的作用。同时减少了结构的温度应力。

7.2 钢屋盖结构

游泳馆的屋盖平面呈圆形+螺旋线形。圆形屋盖的直径约为126.2m。螺旋线形屋盖的最大跨度约为73.7m。为与建筑形式协调一致。并尽量体现出粗犷、剽悍的建筑个性。圆形屋盖采用空间钢桁架结构。每榀主桁架均支承在周边环绕的斜向巨型柱(剪力墙筒体)之上。形成屋盖的径向主肋。主桁架高度为:跨中处7m,支座处6m。环向桁架则主要起支撑作用,跨中和支座部位的环向桁架适当加强,并适当增设支撑,以使整个屋盖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钢屋盖上弦标高处。设置水平钢桁架将周边环绕的斜向巨型柱连为一体。螺旋线形屋盖采用主、次桁架结构。主桁架为高3.2m和4m的空间钢桁架,支承于两端的巨型斜柱上;次桁架为高1.6m的平面桁架。

钢桁架的布置形式与建筑的天窗、屋盖脊肋协调一致。上弦支撑系统结合屋面檩条布置。其上覆盖保温的金属复合屋面板。钢结构杆件采用热轧无缝钢管。杆件连接采用相贯节点与节点板相结合的形式。

8、节能环保设计

8.1 建筑节能措施

建筑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体型系数约0.1,小于0.3,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的规定;窗墙比系数分别为:东向为0.440。西向为0.314。南向为0.432。北向为0.314。所有外窗均采用断热铝合金型材。玻璃采用Low-E双层中空玻璃。外门窗气密性为4级。幕墙的气密性为3级。屋顶采用80mm厚挤塑聚苯保温板保温。所有填充墙均采用非粘土砖砌体,以节约土地资源。

8.2 暖通节能措施

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内蒙地区标准DBJ03-27-2007的相关规定落实各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如采用合理的防结露措施。采用水蒸气渗透阻大的隔汽材料。隔汽层设置在靠近室内侧。保温层设置在靠近室外侧;采用DDC控制系统,实现能量的可调节;适当采用变频技术和适当的水力平衡措施。并设置分室调节、分室控制措施;长期使用的戏水区空调系统冬季采用低温热管显热回收装置。观众区设置下送风系统;采用焓值控制技术,实现空调系统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空调设备采用环保冷媒;通风空调系统和设备设置区域采取必要的消声和减振措施,等等。实现节能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2

关键词:CDIO;案例驱动;VB程序设计

Visual Basic是一种语法简单、易学易用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被广大高等院校选作文科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文科类学生,如何提高VB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1]。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各授课班级的选课人数也明显增多,使VB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以深圳大学为例,近三年来,各文科类VB授课班级的平均选课人数均超过135人,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以讲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引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激发文科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新型框架[2],CDIO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优良的实践可操作性、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普遍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赢得了众多高等工程院系的关注和青睐[3-4]。VB程序设计是一门工程类课程,很适合采用CDIO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开展教学。为适应文科类VB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评价标准为指导[5-6],探讨CDIO视野下案例驱动[7]的文科类VB课程教学方式,并介绍深圳大学VB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和取得的成果。

1CDIO的理念与标准

CDIO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全球几十所著名大学倡导的现代工程教育框架,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的缩写。“构思”指明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制度等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设计”指制定开发的产品系统所需的各种计划、图纸和算法;“实施”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包括硬件制造、软件编程、测试、检查和验证;“运行”指对产品系统的维护、优化和淘汰等。

CDIO基于经验学习模式,植根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料丰富的条件,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以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型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全过程中不断学习,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集社会、历史、科技于一体的大系统适应与调控能力等四方面得到全面训练。表1是指导和检验CDIO实施方向和质量的评价标准。

上述12条标准是对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指引和评价系统,中心思想是利用这些标准引导工程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依据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可用资源满足工程教育的需要。其中,第1、2、3、5、7、9、11条标准是CDIO评价标准的核心,也是CDIO教育模式与其他教育改革模式的本质区别,另外5条标准则是对CDIO模式的进一步补充和丰富。

CDIO教育大纲以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关联,而不以某一工程领域或项目中涉及的具体知识为导向,是一种通识教育。就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言,CDIO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主动、综合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点的内涵和关联,在学会具体知识的同时切实提高应用技能。

2CDIO视野下案例驱动的VB教学研究

作为工程类课程,VB程序设计是完全可以采用CDIO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但CDIO只是一个产品导向的教育指导原则,对运作的细节并没有硬性规范。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面向对象采取灵活有效的机制。作为文科类计算机基础课程,VB程序设计的教学对象均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语言的大一学生,而各授课班级人数又较多,照搬CDIO所列出的“以团队综合设计型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的思想并不合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文科类学生普遍善于接受感性类的知识,不习惯严格的抽象逻辑教学方式。而文科类学生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依托VB语言,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程序的基本逻辑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使学生熟悉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语言思维方式和能力”,而不在于具体语言细节的纠缠。

案例教学直观生动,符合学生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 CDIO 一样符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且案例规模可大可小,在教学上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为此,我们采用案例驱动的方式研究并实践CDIO视野下文科类学生的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具体而言,CDIO视野下案例驱动的文科类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从CDIO标准1出发,在教学之初给学生介绍CDIO和案例教学的理念、模式与优势,使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新教学方式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式的区别,让学生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并能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以CDIO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方式。

其次,CDIO标准3和4要求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并设计良好的概论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精心、系统准备和选择重点突出、内容连贯、难度适中、类型多样的教学案例,从而弥补“以教材为中心”的不足,又能使整个VB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体化、系统化;又要以简单、典型、有趣的案例入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了解VB程序设计的相关概念和运行方式等,高效完成CDIO标准4所要求的“工程概论”课程讲授任务。

再次,CDIO标准 9 和 10 要求教师有较高的CDIO 教学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准备合适的VB教学案例,而且能围绕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设计高效、合理的教学流程,包括案例的布置、分析、讲评、实现、测试、改进等。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典型的教学案例,采用精讲多练、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VB程序设计的精髓,而不拘泥于VB的语法细节。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灵活地引导学生从纵、横两个方面扩展教学案例,使学生主动学习,积累综合型的学习经验,达到CDIO标准7和8的要求。

此外,CDIO强调“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上机实验提供充分的场地和设备保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实现和扩展教学案例,还要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充分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与经验,这也是CDIO标准5和6的要求。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3

瑞士公司的方案在中标后,首先面临的就是深化修改的问题。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的业主是采用法人招标的形式,当时业主还没有产生,只能由海淀区政府代行业主的职责。由于真正的业主缺位,所以许多问题都定不下来。此时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瑞士公司的中方合作单位开始介入方案调整。由于设计周期和设计费的问题,瑞士公司在做体育馆方案的时候并未找一家负责体育工艺的公司配合设计,所以北京院介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按体育工艺的要求对体育馆的平面做了整个修改,也得到了瑞士公司的认可。这一轮刚修改完,业主就产生了。于是对方案的修改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也开始真正面对设计上的难题。

瑞士公司的方案极富想象力,构思大胆。内部空间丰富,亮点颇多。但设计上的亮点往往也是技术上的难点。出于使商业文娱设施和体育馆在运营过程中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该方案将一个6万m2的商业及文化娱乐设施放置在一个18000座的大型体育馆屋顶上。这种做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由此造成建筑体形庞大。对于其上部的设施来说,结构、通风、采光均存在问题。为此该方案在建筑顶部设计了一个10m高的立体桁架,通过上部设施内部布置的12个双曲面体,将体育馆的屋顶和6层楼板吊起来。这12个双曲面体在最初的设计中有四种功能:结构构件、采光。通风、消防排烟。该方案将上部设施的室内设计为一个连通的空间,共7层,每层楼板做成互不相同的自由曲线形,从而形成类似喀斯特地貌的室内空间。在建筑的四个立面设计了四个各7000m2的LED大屏幕。设计者试图通过四个巨大的显示屏,使建筑立面成为一个传递信息的载体,从而形成一个观众可以从内外同时观看比赛或表演的场所,并在平时提供一个广告外墙。为了解决两个大型设施同时使用的交通问题,体育馆观众入口层的地面不得不放到地下8m的位置。

中标方案的这些特点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和巨额的建造费用。首先是一个6万m2的商业设施与一个1,8万座的体育馆同时使用的交通问题。尽管经过多方优化,建筑师给出了解决方案,但也只是理论上的。真正到了体育馆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交通一实行管制,商业设施就很难正常使用。其次是结构问题,在中方技术人员介入之前,瑞士公司对投标方案中的结构方案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结构体系中用双曲面体吊挂体育馆的方案优化为一个30多m高的立体桁架,整个商业实施都放在桁架内,因为多了许多斜撑、吊柱之类的结构构件,空间效果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样一来12个双曲面体的结构作用就消失了,只剩下一个采光和消防排烟的作用。即便如此,结构也已异常复杂,消防、抗震等问题都难以解决。北京市消防局的专家看了该方案后,认为这是所有奥运场馆里消防问题最难解决的一个。外立面的大屏幕则存在光污染、高耗能。可视距离过远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造价过高,投入与产出极不成比例。

业主接手项目后,觉得原方案实施起来难度过大,造价过高,就要求北京院主持方案修改,瑞士公司则变成了业主的顾问。根据业主的要求,北京院对瑞士公司的方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对体育馆内部交通流线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大型环形车道,优化了进入上部设施的天桥。采用分层分区的手法,将体育馆特殊人员、观众和上部商业娱乐设施的人流、货流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层次和区域内,基本解决了内部流线不清,两种设施无法同时使用的问题。

将整个项目分解成两大部分和四小部分,从建筑分区上解决了消防设计中的重大难题,为消防性能化设计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原方案在设计中未考虑消防设计的问题,整幢建筑在空间上相互连通,这样使消防设计几乎无法进行。修改后的设计将整个建筑分解成体育馆和上部设施两部分,同时又将体育馆再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特殊人员用房,一部分为比赛大厅和观众休息大厅。上部设施也再次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中庭,另一部分为使用空间,所有自由形楼板全部取消。这样一来使得体育馆的消防设计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原来的室内空间效果已经荡然无存了。

消防性能化设计单位利用国际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对双曲面体的通风、采光、排烟作用进行了模拟检验,发现双曲面体的消防排烟作用极其有限,而且原方案设想利用双曲面体为体育馆提供天然采光,但根据奥运会电视转播的要求,不允许体育馆内有自然光线。在业主的一再要求下,双曲面体由原来的1 2个减少至4个,使得上部商业设施的空间更加完整,并节约了造价(一个双曲面体的造价达到数百万元)。外立面的大屏幕也大大缩小了尺寸,变成一块小屏幕。

2004年中,修改后的初步设计完成,就在即将开始施工图设计时,传来了”节俭办奥运,重新优化奥运场馆设计”的消息。在新的政策指导下,北京院对方案实施了进一步的优化。优化后的方案将上部商业设施完全移走,从而大大简化了结构的设计难度,而且消防问题也不存在了;将观众入口大厅由地下放到地上,从而简化了交通流线:将外立面大屏幕取消,重新设计了外立面。最后的实施方案建筑面积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只剩下63000m2,造价也大幅度降低。项目定位为设施完善的大型篮球比赛馆,兼顾其它项目。

修改设计后的五棵松体育馆作为大型篮球比赛馆有以下特点:

①观众席紧靠比赛场地

比赛场地尺寸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体育馆的使用性质。五棵松体育馆的场地在活动看台全部打开时,是按篮球场地设计的,而国内大型体育馆在坐满观众时其内场一般是按手球比赛设计的。也就是说五棵松体育馆内场尺寸较国内其他大型体育馆内场尺寸小。第一排观众距篮球比赛场地的边缘近。大家经常从电视上看到NBA的比赛。观众席一直延伸到比赛场边,赛场气氛热烈。这种布局不论是对观众,还是对运动员以及电视转播均有很大的好处。但由于我国大型体育馆均为综合体育馆,为了满足多功能的要求,第一排观众在观看篮球、排球比赛时距离场边很远,视觉质量不高,且不利于场上热烈气氛的形成。五棵松体育馆在设计时,采用了较灵活的策略,既不追求在坐满18000人时能举行所有比赛,而只考虑篮球及场地比篮球小的项目的比赛。这样可以使五棵松体育馆区别于北京市已有的大型场馆,个性鲜明,并节省了投资。

②特殊人员用房满足最高规格篮球比赛要求

在国内同等规模的体育馆中,五棵松体育馆特殊人员用房完全按篮球比赛配置,而且标准相当高,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如一般球类馆的运动员更衣、淋浴设施都做两套,五棵松体育馆做了6套,每套都在120m2以上。

③信息显示系统配置标准高

五棵松体育馆在场地中心上方,设置了符合篮球比赛要求的中央斗型屏。该斗型屏共有8块显示屏,其中4块图像屏,4块文字屏,同时在场地东西轴上还有两块大型文字屏。显示屏的配置数量之多和质量之高堪称国内罕见。

④极佳的每座容积指标

观众总座位数去除比赛大厅的体积就是每座容积指标,该指标是建声和电声设计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通风。空调设计的重要参数。五棵松体育馆由于内场尺寸小,平面布局紧凑,其每座容积指标仅为19,2m3。这个指标为声学设计。节约空调能耗和节约土地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⑤别具特色的立面及外墙技术

在五棵松体育馆原设计中。立面是一个LED大屏幕。外墙构造为一个多重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LED屏幕。外侧玻璃幕墙、幕墙结构、内侧玻璃幕墙。经过数次优化设计,外墙的LED屏幕和双层玻璃幕墙已经不存在了。

修改后的五棵松体育馆的体型为一个简洁的正方体。为保持建筑简洁现代的风格,建筑师希望通过对立面肌理的处理,利用玻璃和光线之间的关系,将体育馆外形设计成一个不断变换光影的“宝盒”。为此,建筑师提出了一个外挑玻璃肋单元式玻璃幕墙方案。为了表现体型和材料的纯洁性,并突出光影的作用,方案采用了600mm外挑密肋式构造,同时在外侧没有任何金属构件。这一样式在国际上尚无先例,而且在构造上极富挑战性。为了解决好美观。日常维护、节能等多项功能的要求,在外立面上采用了多重镀膜的手法。

首先在最外侧采用了中科院自主开发的纳米易洁镀膜,该项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项技术一改过去易洁玻璃采用憎水材料的方法,采用了纳米级超亲水材料对玻璃进行处理。一旦水接触玻璃表面就会形成均匀的水膜,同时完全浸湿玻璃和污染物,最终通过水的重力将附着于玻璃上的污染物带走,从而达到清洁的效果。

为了减少太阳辐射对建筑物内部的影响,建筑师在外挑玻璃肋和幕墙的第二面上进行了彩釉处理。这样使得该幕墙拥有了大量外遮阳设施,大大降低了玻璃的遮阳系数,从而减少了太阳辐射对室内的影响。同时在幕墙的第三面上增加了一层低辐射镀膜,可以有效地防止冬天室内热量向外辐射。

通过纳米材料镀膜、彩釉、中空、低辐射镀膜等多道立体设防。使五棵松体育馆的外墙性能得到很大改善。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4

[关键词]高职 教学计划 培养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必须为贯彻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在新一轮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渐推行。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历程,国家对编写教学计划有过指导性文件,但对人才培养方案还未曾颁布过相关的文件。目前,缺乏制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共同遵守的框架和质量标准,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的随意性,并带来质量标准考核的不可操作性。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对规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系统规划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基本相同。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我们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三是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教学环境、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四是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它的系统性和实施措施;五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学制是指修读年限,高职的标准修读年限一般为3年(2年),根据学生学分修读情况可实行弹性学制2~5年(2~4年);招生对象是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种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其他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区别

1.在设计思路和原则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除了计划性,更侧重它的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框架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等相关条件和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既方便学生就业,又能促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5.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改变了教学计划 “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打破了注重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牢笼,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以我院为例,将长期以来教学计划沿用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改为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性实践、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6个模块,各个模块的课程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突出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还可增设特殊的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6.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教学计划那种“粉笔加黑板”的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训)室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倡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在真实的环境中实施教学,采用引导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教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7.在教学环节上。人才培养方案为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环节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学时从30%增加到一般不低于总学时的50%。第六学期原则上全部安排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上不少于半年,根据专业实际还可单独设置有利于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

8.在教学安排上。一是学制及学期的变化,学制上,由原来的学制3年(2年),根据学生的学分修读情况,可弹性为2~5(2~4)年;学期安排上,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情况,每一学年由原来的两个学期可灵活设置成多个学期,将常规的教学时间安排与寒暑假、周末和节假日打通安排教学任务。二是课程学分计算方法的变化,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可从传统的理论课每18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每36学分计1学分,改为除集中实训的项目每周计1学分外,其他统一为每18学时计1学分,突出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导向。

四、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注意事项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需要组建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和配套的相关教学制度等。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才能避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

2.依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要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确定培养目标,使其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是培养模式定位的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应体现出区域性特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同,对人才的规格、层次的要求不同,这些不同都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最终反映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3.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在确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构建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设计要突出职业性,使培养目标不脱离高职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4.按照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体系。要将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确定的标准转化为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过程为依据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使教学内容对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意义和价值。构建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或过程导向的渐进式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实践教学内容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的获得及胜任工作为目标的相关课程的课程体系。同时,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根据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5.围绕课程设置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模式要注意贴紧企业岗位工作实际,把企业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秦葆,刘雨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初探[J].人才开发,2010(6).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5

论文摘要: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很关注的问题,而怎么提高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系统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分析教学思路。

一、引言

现在公认的教学模式有三种,分别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突出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思想和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束缚,学习的主动性也很难发挥出来,以至于学生进入到大学接受大学教育时还是被动接受,与教学改革思路和社会、国家对大学生的期待相差甚远。大学教育的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如何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如何让学习者学习到系统的知识,会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现在笔者将自己在《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过程当中的改革方案拿出来,供广大的教育同行指导与批评。

二、实验对象分析

本次试验对象为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0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系统设计》这门课程开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本专业的很多理论课,对于传统理论课的讲授法已经有所厌烦。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与同学协作学习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平时的小组学习大部分是敷衍了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同时,此阶段的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工具,但是不能有效应用,还不会用系统的方法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三、课程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较为紧密的课程。在讲解过程中选用大量的不同模式的优秀课例来让学生学习,让学生设计出不同模式下的教学课例是以往的教学要求。尽管学生学了一学期,能够按照模版设计出不同模式的课例来,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对模版机械、简单地套用和模仿,没有创新,对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还是稀里糊涂。

四、具体改革环节的叙事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针对这几个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过程和设计思路,并且能将所学到的设计思路应用到各行各业去,学习主题就定位为:面向行业的《教学系统设计》的运用。

在第一节课上,笔者就明确告诉学生本门课程的任务和预期达到的整体目标,告知学生本门课程和其他理论课程的上课模式有所区别,整个学习过程由电子学档记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尽可能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学习内容主要通过学生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和作品。任务有以下几种: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设计出一个面向行业的培训方案;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多媒体资源开发的方案,并在学期末根据设计方案做出作品;3.以个人为单位,自选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课例。具体讲到不同的部分,对这三大任务下面细化的内容进行填充。如:讲完学习者特征分析后,就要求学生分别作出面向行业的对象分析报告和开发的多媒体资源的适用对象分析,以及自己所选教学内容的学习者分析。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认真听讲,下课也知道该去找哪些方面的资料,该怎样用所学的知识充实哪个部分的内容。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觉得很充实、很忙碌。

由于各小组的设计主题都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商量,按照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所确定,因此涉及很多领域,学生的小组协作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面向行业的培训方案和多媒体资源的开发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面向移动收费员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面向果农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面向育婴师的培训,有的小组涉及的是图书馆资源有效利用的培训方案,有的小组涉及的是酒店管理和消防员的培训。而且在设计这些文案的同时有些组还开发出了相关的电子作品。如面向果农的培训方案的设计,同时还设计并制作出果农专题网站。每个学生都在尽力为自己的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每个学生电子学档中的内容都很丰富。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按时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有过程的设计又有整体的设计还有相关的作品。还有些学生利用我们所学的学习工具完善内容,如有学生用思维导图作出结构图。

学期的最后,笔者结合设计的最终作品和平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选了两个组的设计方案做模拟演练,一个组是笔者认为表现最好的组,另一个组是相对不太好的,要求全班学生根据这两组设计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整体效果较好。其他没有被选中的小组都觉得有些遗憾,每个组都非常想现场模拟培训。

五、教学总结

和以往学习《教学系统设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相比较,改革效果很显著。改革后学生不论是在哪种形式的课堂上,表现得都很积极,听课都很认真,课后也愿意和笔者交流课上存在的问题。讨论课也很投入,并且在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方案,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六、存在不足

尽管笔者认为改革非常成功,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改革初期学生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了不适应性,不习惯独立探索学习,也不习惯协作学习。

2.在进行小组学习时分组并不是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来分的,所以有个别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3.笔者在任务的设计与分配上没有和学生进行较好的沟通,造成有些小组没有理解任务,完成的程度差异性较大。

4.最后的模拟培训时间过于紧张,很多小组觉得意犹未尽,觉得没能演示很遗憾。

5.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有利用Model平台或者其他的教学平台,可以和学生及时的就各项内容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得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

但是从整体上看,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成功,也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一些技能。笔者希望能在未来的其他课中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希望广大的专家和同行能给笔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改进。

参考文献

[1]baike.baidu.com/view/333105.htm?fr=ala0.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6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方案设计;决策标准;路径选择

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期,作为导航,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有28所高职院校经评审成为2006年度立项建设单位。目前,这些院校的“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已在网上公示,成为高职领域倍受瞩目的热点。反复学习领会后,有几点想法与同仁交流。

一、正视“设计壁垒”

审视正在公示的各个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设计方案的行为过程,不难看到,从上至下,对于建设方案非常重视,高职学院更是致力于方案的策划和关键环节的设计。研读各建设方案,几乎开篇都是总结和提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身办学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彰显领军者们在高职院校管理决策、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等层面的能力;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主要工作。

但是,长期以往的思维习惯,迫使自己从“方案”的两端思辨、就方案本身比较,一些问题不断萦绕:为什么要准备建设方案?依据是什么?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方案目标和评价标准定位在哪儿?这些方案真的切实可行47操作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呢?高职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反思中发现,许多问题需要从决策标准予以考究。示范性院校建设中,中央财政将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百所院校改善教学试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为此,各推荐院校基本就是围绕几个关键点对建设方案竭心进行设计。这几个关键要素也就成为各个已被推荐和正在准备参加下一轮竞争院校选择决策的行为核心。能否满足这些主要约束条件便也成为建设方案设计者们的主要应对目标。结果是:一方面,在方案创建中,高职学院规划的能力得以提高,管理团队理解政策的水平得以提升,学院的工作重点有了明确的指向。另外一方面,由于决策标准的引导,创建方案中的认识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真正的服务对象被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就业方式变化面临的实际问题无人关注;二是方案中关于专业前景的可行性分析,仅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出发,忽略对劳动力使用情况和来源情况的剖析;三是强调“产学结合”只站在己方的立场,未能考虑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的具体条件,特别是方案操作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引发的问题;四是就方案本身而言,更多的局限于确定目标,忽略了更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工作方法和对将来预见性的判断及其抉择,可见,“一柄双刃剑”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未能避免囿于自身的“设计壁垒”。

二、考量“决策标准”

决策是管理者面对实际问题,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做出决定的过程。决策标准就是在一定价值观念指导下满足需求的行动准则,它发挥着指导和约束作用。它应具有目的性、前瞻性、选择性、实施性的一般性特点。其中如何选择定位目标十分关键。

部级示范校的人选条件定位在:达到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可谓高屋建瓴。因此,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和示范性院校的人选条件,在选择和确立建设方案时,决策标准应有两个层次的考虑,即方向层次和操作层面的具体标准,这是与问题相关的行动和后果标准。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分析,还需要对事实标准、价值标准、效率和效能标准以及溢出标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后再做最后的选择。而且在选择时,还需对具体操作阶段的特殊价值标准进行选择,是“最优决策”,“满意决策”,还是“渐进决策”?都须结合具体情况讲究策略。

从公示的建设方案分析,设计者们仅仅注意对“国家设定目标”的要求保持一致,只注重少数几个重要决策变量,忽略了现实和价值的交互作用,将方案建立在一种想象中的理想状态,简化了现实,忽略了其复杂性,有些一厢情愿。

尽管一些方案中考虑了一定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关性,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相结合。但对于决策的先进程度、决策的可行程度、决策的效率、决策过程所付出的代价、风险问题、不确定性等问题没有给予关注。许多方案中缺乏相关因素分析,只是将学院作为一个独立存在体进行自我设计。

三、明晰“路径选择”

查阅资料,对一些高校进行效益分析不难发现,高效益的院校都有很清楚的标准,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制定出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高职教育需要一个更好的规划、更高的管理标准和更新的视野。作为示范院校需要更清晰的策略分析,需要一种系统的、理性的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笔者认为,许多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更多体现的还是功能管理思路和策略,如果系统地考量示范性高职学院的评价标准,就会觉悟到这是在全球视野下,立足我国实际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迈向效能管理的航标。在对各个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的过程中,2007年初,教育部高教司、财务司和财政部教科文司成立专门机构,启动运行绩效与监控信息分析项目。定期“网站观测简报”,建立信息采集与绩效监控分析系统,这一举措本身就是绩效管理的最好体现。

教育为经济服务、与地方经济联系的问题是各个方案都特别提及并在专业(群)、课程(群)建设中着力描绘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是简单的,内涵建设离不开企业需求,教育质量具有波动性,劳动形态具有模糊性、活化性、灵活性和效益滞后性。教育管理决策要从“差异”状态出发,体现一定的批判性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更需要鼓励和开发人(教师、学生、管理者)的潜能。要由重视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检查的职能转向到赋予教职工(学生)以强烈的工作(学习)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而事实上,恰恰是这些更为重要的部分被我们忽略掉了。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张远增.可持续发展的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7

一、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我国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一是以传统的图案为设计基础;二是以西方广泛推崇并且相当普及的“三大构成”为设计基础。而如今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通常以第二种为主导。第一种体系注重图形与图案,是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偏重艺术训练;第二种体系则以“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基础训练,注重形式美,由二维到三维空间,从形式至色彩都规律化、程式化,培养学生理性地分析美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一直都是以传统的图形、纹样、图案的设计为主要的训练手段,以传统样式为素材,以民间工艺为表现对象来进行艺术设计教学。但随着改革开放,大量西方事物不断涌入,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艺术院校也深受影响。“设计基础”这一领域的教育,改变了以往以图案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再注重工艺美术式的训练模式,引入了“三大构成”设计理论,全盘接受了西方的培养方式与体系,忽视了我国的手工艺艺术与民间艺术等传统元素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试分析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受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历史背景的制约。 首先,文化艺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受经济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融合、信息化的普及、信息产业的崛起等等,这些都要求现代艺术设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之相适应。 而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教学理论与时机都不成熟。为了迎头赶上,所以一切以“拿来”为上。另外西方国家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使得中国大众有了一种强烈的崇洋心理,习惯于把西方的事物奉为圣典。而正是在这盲从的影响下,使得艺术设计教学正逐渐丧失应有的本土文化传统,全盘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与方法。 其次,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相对落后,从理论、实践到教育体系都不够完整。这些可以从我国艺术设计院校的师资水平、教材取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窥见一斑。 此外,现今社会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迫使艺术设计院校不断加快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步伐。而以“三大构成”为主的设计基础教育,正好迎合了这一“快速”要求。传统图案设计教育要求学生进行大量古代图案临摹与绘制的基础训练,在此过程中不断吸取营养来更好地领会我国深厚的传统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领悟美的能力、提高基础设计技能的目的。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说的是从自然中提炼出形象与感觉,最后形成心中的意象与美的内涵。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培养感性的直觉和对美的领悟力。图案设计还很重视寓意与象征,这一点也对设计者的文化背景提出较高要求“。三大构成”则正好与之相反。它以“点、线、面”三要素来概括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形象,以色彩的形成与配置表达视觉规律。美变得简单和概念化,概括成为“形式美法则”,美都可以方法化、程式化、规律化。只要从这些规则、规律、方法出发,理性地分析形象,归纳要素,就可以掌握美学规律和标准。任何人都可以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产品,可以达到人对美的追求。设计变得简单、易学。这种速食、快餐式的培养,只需要很短时间,在短期内就可以打好基础,从而达到“快速”培养设计人才的目的。但它的弊端显而易见:缺乏了艺术应有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脱离了文化背景。虽然外表形式优美,但往往并不耐看,太机械化,缺少人情味。 其实,这就突显出了一个西方文化的审美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之间的问题。双方的概念与准则在中国的土地上显得尤为冲突。 二、传统的回归 1.传统的文化艺术价值 一百年前列强侵略与随之的社会动荡,使得中国民众常以一种卑微的心态看待西方事物与文化,而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以一种粗暴的态度。古老的、民族的常被认为是“落后的、不现代的、不时尚的”。但是中国艺术是需要中国文化作为其背景的,是要站在民间文化的根基之上的,是离不开传统文化滋养的。 那如何理解“传统”呢“?传”即传布和流传,由上代交给下代“。统”即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系统。总的说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俗、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1]P112-113。传统文化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共为一体。它一直存在,不会受西化影响而改变或消亡“,民族的才是永恒的”。 设计只有具备自己民族的艺术特色,适应民族的审美习惯,作品才会与大众产生共鸣,为我们所喜爱。 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的继承与发扬,经过长时间的取舍,所留下来的其实是最为优秀、最具竞争力的精髓。它们成为传统艺术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光辉。 西方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态度。我们赞叹着西方优秀雕塑、绘画、建筑、设计精品的同时,其实也能发现那些精品身上无一例外地有着西方传统的影子,无一例外地都是西方深厚传统文化底蕴造就的艺术作品。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古希腊艺术有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艺术的深远影响;古罗马艺术是古希腊艺术的传承;而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又以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为载体;学院派、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的发展与延续等等。西方现代艺术虽然是百家争鸣,也是因为艺术家们站在了传统的“肩膀”之上,凭着对其深刻的理解与发扬,才使他们的作品得以被世人称颂。所以传统是“根”,只有在“根”的滋养下,艺术设计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p#分页标题#e# 2.中国设计师的身份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影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全盘西化等等,这些都对中国现代设计师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由于历史与国情的原因,中国设计师不能够象西方设计师那样有足够时间经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运动和碰撞。而这些经历是能在每次失败或成功后明确其发展方向与道路的。中国设计师一开始就生活在西方设计的阴影之下,接受着西方现成的艺术设计。太丰富与太迅速的设计信息,深深影响着这一代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与思考方式,中国设计师迷失了自己的身份。 我们应该看到对于中国才起步、很不成熟的设计来说,西方的影响起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设计是需要物质与技术的保障和支持的。西方现有的成就可以缩短我们的时间,成功的道路似乎并不漫长,彼岸近在咫尺。其实真正在彼岸,需要我们用漫长时间去探索,求得自身的传统美学修养与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语言,而这就是中国设计师的身份。 现代设计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包装行为,体现着外在形式美,关乎市场与生产。但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这些。它需要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与传统文化。设计师是这种行为的具体实现者。 中国设计师在完成作品美学风格的创造之外,更需要达到内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统一。这样才能唤起中国大众的内在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亲切记忆。透过表面形式美的包装,中国大众能看到传统的儒雅、民俗、禅幽等。这样的作品往往更会被人们所接受和铭记。 所以中国设计师应自省其身份,带着中国古典美学眼光,带着中国大众的审美心理,带着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体现出中国式的智慧、意境与精神,将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更好地融合。 3.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国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具体表现通常为图案、纹样,这些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的主要手段与形式。很多优秀的图案、纹样得以代代相传,不仅仅因为它优美的形式,更在于它的深刻寓意和它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中国的艺术或华丽或朴素、或高雅或通俗,不拘一定形式,但有一定内在永恒性:立意、意境的含蓄和悠远。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特性,也是与西方艺术的强大差别之处。 中国传统图案体现优美形式,体现美妙意境,体现美好的精神追求。例如民间图案的“喜上眉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连年有余”,绘莲花与鲫鱼。而男女之间美好爱情也爱用图案寓意来表现,例如“鱼戏莲”,绘鱼游莲花、莲叶间,鱼指男莲指女等等。这些传统图案与文字的谐音寓意共同使用,使得人们对其含义理解更为迅速与直接,印象深刻。并且这种间接的表现也符合着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有识之士、文人士大夫,更爱追求这种含蓄与道德精神的体现。他们注重自身修养与意志磨练。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感受到其高远的人生感悟与艺术哲理。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与传承者,所以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人文精神”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运用了中国传统的现代设计例子,但常停留于表面,借鉴中国传统某一特征、某一色彩、某一形式,进行复制加工,便以为得到精髓。其实,他们只得到了传统的美丽外衣,缺少了这“些人文精神”。 优秀的设计作品必定是在满足审美心理的前提下体现出大众的精神追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与内涵的。 例如:靳埭强先生所设计的中银集团与中国银行标志,以铜钱为象征。孔方铜钱图形在中国影响几千年,大众的概念已根深蒂固,所以用此来做金融机构银行的象征,合适又贴切。并且在铜钱标志中隐含一“中”字来点题,它的符号化符合设计原则。再比如中国联通标志所用的是中国结造型,原为佛教密宗的八种吉祥物之一,称为“金刚结”。汉化佛教取其“佛说回环一切通明”之意,成为广为流传的吉祥图案,是大众喜闻乐见、熟悉亲切的图案。并且也隐含着中国联通之“联”与“通”之意,恰当点题而又尽显中国传统意味。 所以只有在设计作品中把握住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着精深的美学修养与艺术思想,与大众的文化情感有着共鸣,才能体现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特色。 三、艺术设计教育的再思考 由于现今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使得文化艺术的传承、创造能力与民族个性在教育中体现出重要地位。以图案为设计基础的教育方式不应该被废弃,并且要在新的形势下被赋予新的内容。具体实现于现代设计教育中,首先应该恢复民间艺术考察课程,让学生理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其次应该增设培养学生美感的课程。因为中国传统艺术不仅是在形式上,更要在内涵上进行一种感性的把握。通过培养学生审美心理以及对美的直觉,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不会缺少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艺术考察,许多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元素蕴藏在民间,需要设计者去发现与感悟“。民间采风”,即是采集中国原生态的东西,然后用艺术的眼光与手法进行取舍、提炼与加工。这是对自身传统艺术修养的提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鉴于此,我国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全盘西化,当然也不能全盘本土化。在引进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借鉴西方优秀设计同时,也要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艺术。中西结合,中学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教育,注重中国优秀艺术的传袭与西方艺术相结合的同时,突显出中国的本土化、民族化与独特性。韩美林先生曾说过“: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在新形势下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中西结合,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还是需要我们的深思和再探索。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语文教学;原则

一、引 言

20世纪初,“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到现在已有百年的历史,期间,语文教学进行了多次探索和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初等教育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初等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致使教育内容单一,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差,严重地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未明确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致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设计不合理、课堂组织没有中心、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最后也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大力强调终身学习、行动学习、创造学习和多元智能的培养。相对而言,行动学习是持续积累行动知识、发展创造力和多元思维的关键因素。相应的在以往的接受式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由“师本位”转变为“生本位”;由被动式接受知识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构建知识的方式;由过去过于注重学习效果转变为更为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培养;由过去的教师乐于“讲”转变为乐于“倾听”。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认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应由旧有的教育思想向“建构主义”教育思想转变。

建构主义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体现在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指导方面,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大目标、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都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许多教育工作者结合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许多尝试,“建构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其次,在现实创新方面,语文学习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它既反映了学习的结果,又体现了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对“学情”的研究、对学法的指导,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它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最终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往的学习理论大都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即把事物的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以外的东西,是完全由事物本身决定的,学习就是单向的刺激或信息的接收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客观主义相反,建构主义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的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1984年,Palincsar和Brown曾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的支架式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他们把训练重点放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阐释、预测。2000年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西方日渐盛行,迅速影响并波及到了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言必称建构主义”成为教育界的时尚。国外学者将其视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甚至誉之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2000年以来,国内也对此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有:关士伟和臧淑梅(2005)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关学案设计的研究非常必要。学案设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为先导”的理念;学案设计应以实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设计应体现师生民主,师生平等,师生互动,主动探究。刘可新(2010)提出,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侯晓路(2011)对学案学习效果不佳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观察和反思,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学案设计上,并进一步提出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应主要从转变观念、理解什么是学案和怎样合理设置学案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安排习题等方面进行讨论。余文正(2011)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案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以学案教学实施的过程为切入点,探究了学案的设计、学案的实施,阐述了学案导学在促进教师成长层面的意义。王文(2012)指出,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案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学案设计是核心。因此,要对学案和学案教学的理论进行探索。郭美萍(2012)认识到,学案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瞩目。学案的设计要有简单明了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方法与策略、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整体性,要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要创设学习情境。

综合已有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用于语文教学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讨论了建构主义指导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建构主义指导语文教学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延伸,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个体认知结构论”。该论点特别强调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灵和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成为了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不应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裁剪”学生,而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体的潜力与优势。因此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式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学生引领学习方向。就教学结构而言,“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学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强调教学中“学”的第一性,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肯定与重视,强调教育要承认和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活动和效果的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因而张扬着人文主义精神和对个人价值、尊严的尊重。首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应该“从尊重人出发,整合所有的教育因素,又回归人的发展,以此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轴心,并把它看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尊重的教育中,人的发展是根本目的,尊重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精神。远程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个体行为。如果不尊重教育规律,不尊重学生个体,在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就无从谈起。

2.创设情境的原则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情境性。它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对意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对前人总结归纳的知识的接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真实情景中自我体验建构而来的。比如真实性任务、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因此真实情境的创设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创设,注重培育,而不是设计

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源空前扩展。教师不是完全预先设定好的学习内容的信息序列,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会因此而超越教室的界限。为了分析、思考某些问题,学习者可能要做现场测查和实验,或者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查阅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也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等直接访问有关专家或实际工作者,所有这些信息都可能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课程和教材的含义被大大地扩展了。同时,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

建构性的教学往往会把学习置于一个更真实、更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更多地让学生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而不是直接接受基于这些数据而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能够“动脑想”、“动手做”、“做中学”,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协作学习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协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所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学会合作”是21世纪四大“学习支柱”之一,写作能力的培养要从学校学习开始。不同的学习者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一项认为,发挥各自的优势,贡献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视角认识同一问题。融合大家的力量完成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地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学习者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之中围绕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生成公共知识,并对这种公共知识对象共同进行持续的改进。因此,建构性学习需要更加充分的社会交流、切磋和协作。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观点交流、辩论等形式,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外化为共同体的只是对象,并围绕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这些知识对象。而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者要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在建构性教学中,教师开始时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从学习者的见解出发进一步进行提炼和概括。

协作学习的原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将更加充分、更为开放。另外,在建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建构主义的教师通过对所有的学习者报以希望,给予鼓励,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够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

4.完成意义建构的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时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从学习的目标(即预期结果)来看,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的理解,形成真正的知识,以至于形成自身意义的建构。知识获得是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知识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名词概念、规则原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或者只是有一些片面的理解。而建构性学习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切入某个知识领域或学科的“核心问题”、“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而不是简单“覆盖”表面的知识点。建构性学习促使学习者对一个领域中的曾经或正在探索的往往有争议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讨论,由此建构起对该内容领域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方法的深刻理解。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而是进入内核性内容,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完成其自身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 熊哲宏.皮亚杰哲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芒,徐晓东,朱京曦.学与教的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George W.Gagnon.Jr,Michelle Collay,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 Stephen L.Yelon,单文经(译).教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丽,温恒福.近30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9

为了更好地贯彻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致全国教师慰问信的精神,鼓励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推进“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研究,将心理学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调适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加强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班会和家长会品质,优化学校心理生态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教育局和秦皇岛市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究院将于2013年12月16日至17日在秦皇岛山海关举办全国首届“‘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论坛暨体验式班会、家长会”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魅力体验 健康筑梦”

体验式班会、家长会将心理学技术和体验式活动融入班会、家长会实践之中,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有助于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拟邀专家

拟邀请教育部门相关领导、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教授及领导、国家示范校在“体验式班会、家长会”实践方面的资深专家。

三、参赛对象

中小学、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校长、分管德育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和教研室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心理教师、德育干部及骨干教师等。

四、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体验式班会、家长会设计方案(含该课视频光盘)评奖活动。

第二阶段:全国首届“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论坛暨体验式班会、家长会大赛(2013年12月16~17日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举行)。

五、大赛说明

1.体验式班会界定:体验式班会是根据“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将心理学技术运用于班会实践之中,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与反思,在表达与分享中提升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增进心理健康,达到自我成长、互助成长和共同成长的目的。

2.体验式班会内容:本次评选设小学组、初中组和高中组三个组别。内容包括:生命教育、学习心理、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情绪调适、自我成长、团队建设、青春期教育等主题模块,也可自选主题进行方案设计。同一教师至多可同时参评三个方案。

3.体验式家长会内容根据“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理论,将心理学技术运用于家长会之中,让每位家长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反思和分享,不断提高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水平。体验式家长会主题自选。体验式家长会增设幼儿园组。

4.参评资料要求:参评资料须包括体验式班会、家长会设计方案和该课视频光盘两项,缺一不可。

(1)体验式班会、家长会原则上为每节40~45分钟,设计方案体例包括:班会(家长会)名称、设计背景、设计思路、前期准备、设计流程、学生(家长)感言、班主任课后感言、资源附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主编、译者)、篇名(书名)、报刊名称及日期或期次(出版社及出版年份)、页码等项。体验式班会课例参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官网:。

(2)该课视频光盘原则上也为每节40~45分钟,高清或准高清均可,文件格式为:avi、 mpeg、rmvb、wmv。

5.评奖方式:从所报送的参评作品中,评出二、三等奖;在现场展示比赛中,评出一等奖。颁发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及秦皇岛市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究院具章的获奖证书,优秀作品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并择优收录进相关丛书和音像书籍中。

6.参赛作品提交方式

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作品评审费。请将体验式班会设计方案纸质稿和该课视频光盘各一份寄至南京市秦淮区四方新村8村,金陵老师收,邮编210007,联系电话:18094238929。并请将班会设计方案电子稿发至邮箱: ,截止日期为2013年11月25日。请在班会、家长会名称下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详细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内容。

7.版权声明

参赛作品须为本人原创,参赛者确保对参赛作品享有版权,参赛者作品涉及肖像权事宜由参赛者自负。参赛作品不得重复参赛,也不接受在其他比赛获过奖的作品。本次活动组委会永久享有免费使用参赛作品的权力。

六、报名方式

为保证会议质量,将控制参会人数。报名表下载网址: ;报名表请于11月25日前发至邮箱: ,过期恕不接待。

七、相关信息

1.本次会务费900元/人,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住宿交通费自理。

2.会务组联系人:金陵老师 18094238929,刘景绘老师 13315355551,王策老师 010-88810835。

3.E-mail: QQ群:331439275

4.请于2013年11月25日前预交会务费,付款后请短信通知13315355551以便确认。

账户名称:秦皇岛市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究院

体育中心方案设计篇10

关键词 :评价;教学设计; 教案; 运动技能

要做好一个体育课的评价方案,首先要做到制定者必须了解体育课中的各种要件,并具备长期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实践经验,才初步具备一定的能力。还有借鉴其他同行的好的办法及建议,才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我多年的总结和借鉴同行们的观点,初步形成自己认为较为合理的评价方案。主要从课前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三个方面入手着重分析评价方案的实施办法。

一、课前评价

(一)教师制定教学指导思想和内容的评价

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是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学科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的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健康深入的发展,内容的安排是否按学龄分阶段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以上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开山之笔。

(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评价

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会造成学生大部分不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造成在体育课中实施困难,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反之学生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潜力,过高或过低只能取得事倍功半效果。目标的制定能使80%以上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制定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是否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心情况,同时是否考虑到差异学生的教学,关注优等生的培养等,也就是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都是评价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完善的标准。

(三)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不等同于教案,教学设计是体育课中的总的纲领,而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节点,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组成部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对教学设计有个合理的评价。

体育教学设计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时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的安排是否按照运动技能形成基本规律制定的方案。教学分段是否合理,是否按运动技能形成四个过程,即泛化过程——运动技能获得的阶段;分化过程——运动技能改进阶段;巩固过程——运动技能稳定阶段;最后到自由化——即运动技能定型。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运动技能形成的科学性,同时要考虑学生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在每个学年段《新课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四)教案的评价

教案的评价是评价中的重点,同时是体育教师课堂中实施的依据和手段。故看教案的编写是否合理,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组织是否严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步骤是否清晰,教案的编写是否充分考虑到差异学生的合理安排。处理好统一要求也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又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尽量使每个学生多学有所得。同时对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强度能否做到科学具体的安排等。场地合理布局,器材的摆放,安全措施,保护与帮助等。对不可测的指标不予考虑。这是体育课评价的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二、课中评价

课中的评价也是通常一节体育课的全部流程演练,教师的引导学生按教案的流程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所以人的因素是评价的重点。故课的评价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教师的能力评价

首先评价的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甚至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看口令是否正确、洪亮、简单、清楚、明了;讲解过程是否有一定的感染力,做到语言配合动作。动作的纠正要做到简单易懂,是评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其次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评价。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建立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上,否则教师不可能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故对体育教师管理能力评价着重从课堂组织学生能力;体育骨干的运用能力;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发现错误动作并及时更正的能力;教师能根据本校实际合理安排场地与器材综合使用的能力等。都是教师能力评价的要求。

然后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评价,一个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兴趣。教师应有健康的体魄,富有朝气和蓬勃向上精神,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力。动作的示范正确规范,优美流畅,有一定的观赏性,能激起学生模仿的兴趣。

(二)学生的综合评价

第一是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程度,即是课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如何,学生是否心甘情愿的参与到课的练习中。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表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帮助和配合完成教学既定的目标,第二是学生身心特征的表现,就是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神态,面色等一些体表特征,如出汗、面色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疲劳度。使得学生在身体锻炼的同时,心理也得到一定的熏陶,也就是说的育智和育德,这与教师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对该项的评价是从较高的要求出发的。

(三)师生互动能力的评价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的时机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或是帮老师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故评价师生互动,要考虑到合适时机、互动的效果、互动的艺术等。

三、课后评价

课后教案的实施情况的分析,是否按照教案的流程顺利的完成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的任务。是否有遗漏,颠倒顺序,与设想的有多大的差距等,然后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自评,要体现出的本节课优点及不足。总结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更正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教师是否意识到本节课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是评价一名体育教师能否改进与创新的前提。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评价,才能是对一堂体育课的全面评价。

总之,是无论是何种评价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过于细致,造成评价过于繁琐,缺乏可操作性,评价过于简单,又不利于评价的实施,因此我仅起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