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04-25 08:22:50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初中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教育的需要,更不符合培养人才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从主导变为引导,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笔者研究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期望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方式

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其语文素养一定不会差,这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总是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主导着学生的一切学习行为,将学生的学习环节安排的非常M,导致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更不可能萌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很难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出,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今,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更新较快,这便需要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能够自己学习和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究竟如何才可以培养出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呢?以下是笔者具体的分析,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善于发现新知识

发现是认识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因。想要达到发现的教学目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中精心的设计,以此设计来引导和激发学生探究、领悟和发现,进而达到学有所获和发展思维的目的。鉴于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前便具有了学习的准备,相关知识的了解,这样学生的语文思维才有起点,发现才会有根据。所以,对于每一节课,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去预习,教师要先深入的研究教材,将重难点找出之处,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的阅读,与此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之时养成标注的习惯,这样便可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正式上课之时,教师要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此方面的重视,指名学生读课文,将字词障碍清除掉。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按照自我指导模块进行自学课文,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我指导模块中的问题相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点,使学生真正的发现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善质疑,具有自学能力

1.针对大标题提问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述,更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和人的眼睛具有一样的作用。如果在学生学习之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此点,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更加简单且快乐的学习到知识。鉴于此,教师要重视运用启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大标题去发现问题、提出文,之后再通过认真的读课文去解决问题。比如对于《灰雀》《燕子》这类以动物为题目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题目着手进行提问:燕子、灰雀是什么样的动物?作者为什么以动物为题目?又为什么要写以此为论述点?等等,之后让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课文阅读、思考、分析。这种方式,学生不但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更使学生认真的去读课文,分析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和思想,从中受到渲染,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再如对于《掌声》《一次成功的体验》等以事件为题目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此事的开始、经过、结果进行提问:主人公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又是怎样做的呢?结果是好的吗?这样学生探究课文之时,有正确的提问方向,便可以促使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时,便是文章理解透彻之时。

2.找寻课文要点,对此进行提问

针对课文中的要点进行学习,可以循循渐进的将教学引向深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和课文的主旨内容,张开学生想象力的翅膀,达到有效的延伸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孔子拜师》一课时,在学过第二自然段之后,可以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孔子是怎样拜师的?然后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子为什么亲自出门亲迎孔子?孔子为什么每天不离教师左右,随时向教师请教?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深入地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只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

【结 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初中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真正的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2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深度。在初中语文中,学生需要这种能力对作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进行解析。【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自主能力在初中语文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作文的创作需要创新,并且自发的学习通常都是高效的。通过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能力得到提升。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中,新课程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结合实际以及营造良好氛围等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下面,通过三种方式简述初中语文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鼓舞自助学习,良好氛围的营造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营造,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能力培养的平台。良好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营造良好的氛围:(1)对语文课本中即将简述的内容有初步了解。(2)通过多种媒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3)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启发,进而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和文言文是学生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在学习蒲松龄的《狼》,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生词和注释,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狼》的影片,最后,让学生结合影片谈一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见解。通过营造一种具体的氛围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能力得到培养。在《诗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的理解关于诗句中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对诗句所表达意思的揣摩,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更深层次的提升。比如,《诗经》中采用的句式都是一一对应的,上下句的意思也具有一定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意思的理解程度来记忆课本表达的内容,使学生掌握背诵的技巧。自主能力的提升及培养需要学生在某种环境下得到启发。因此,,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能力来说,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考虑课本中主要思想,提供其所需的环境。2.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主能力师生互动教学主要指的是老师通过游戏或者多媒体的方式和学生互动将所要教授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愈发容易。并且,学生可以在和老师互动中增进彼此的感情,使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困惑。并且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人物传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因为,人物传记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互动的前提,例如,在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中,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深刻的映象,通过自己对课本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充分的反思,从而使自己的自主能力得到提升。多媒体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已屡见不鲜。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和课件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由于多媒体的特性,可以将所讲述的内容充分全面的展现出来,同时,其极具生动性,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于课本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多媒w也是教师和学生常见的互动方式之一。例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文章的背景和音乐。在有音乐的背景下,老师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情景下,得到启发。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启发,使其获得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互动学习是增进学生和教师间交流的一种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都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课本之外的知识。同时,也使自己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自己多思多想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学习理念的思考。教师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3.结合实际,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初中语文的课文内容,常使学生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将课本中的内容结合实际,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使自己学习的能力不断的提升。结合实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感觉有更加现实的感觉。通过,其对现实的总结,可以产生出不同于课本中思想的想法。例如,郑振择的《猫》,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猫习性的任务。让学生观察猫的日常行为,为课本中学习猫提供一定的基础。学生可以通过预习课文,对课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有目标的观察猫的习性,结合课后习题,自主的对猫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可以有不同于课本内容的发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再例如,《荷叶》中,学生需要对荷叶的基本形状及形态有基本的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荷叶的品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为《荷叶》中主要是通过对荷叶具体形态的描写来突出荷叶的高洁品质。但在北方荷叶是极其少见的,学生不能透过对荷叶直观的观察其品质。所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实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高效的一种途径。因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的启发。所以,结合实际才能更加具体并且详细的体味作者当时想要表达的情感。初中语文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课本中课文的赏析,更多的是一种对作者背景及其当时的遭遇的感受。通过,结合实际,才能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被学生准确的感受。并且,在学生对作者思想的思考中,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4.小结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在初中语文阶段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首先,说明了自主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学习的氛围有一定的关联。合理的情景可以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在氛围中得到启发。其次,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使学生有正确的自主能力培养方向。最后,通过与实际中的实例相结合,激发和挖掘学生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积极性。由于个人经历的有限性,不能使所讨论的问题面面俱到,希望广大读者可以多多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3

【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信 培养 积极性

新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方式。所谓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学习,即自己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地质疑、发现、探究。语文科的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上,俗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能力至关重要。

怎样培养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作为教师,也许你不经意地对学生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简单的一个,随意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多加以鼓励学生,特别是一些自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鼓励,让他们战胜了许多原来以为不可能战胜的困难。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功是成功之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学生就相信自己的能力,接着就会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有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觉,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兴趣是起点,但不能停留,自主探究的兴趣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即教师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 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励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境界,更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读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起点。个人独立阅读,整体把握文章,自主清扫字词障碍,作适当的圈点勾画,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楚文章脉络,记下自己感受等。在课堂上除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外,还让学生们大胆地互相质疑、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节选中的教学中,就有学生大胆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周团长留下炒面给小战士,他自己却爬进了水塘里,他为什么要爬到水塘去牺牲呢?”,问题提得非常好,于是就有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分析出来“当时红军过草地,严重地缺粮,为救自己的战士,毅然地把炒面让给战士吃。

教学时,即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还要勤动手记笔记,勤动脑思考问题。

四、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中学语文教学无疑以课堂为主,如果能抓好课外阅读,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写作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关键,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得从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首先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的景、物、人、事等,凡是有能让自己感动,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事情记在日记里,作文课时,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说自己的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感动人。

要想学生对习作感兴趣,首先,作文命题必须紧密联系课文,必须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根据课文的安排,教师要有一个通盘考虑,因为每个单元前的一两课都是本单元习作的一个范本,平时讲课要有效地进行写作指导,可根据课文仿作,这样,能学以致用,减少学生写作的难度,有收获,又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感而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事物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才能表达得越真实、越深刻。学生认识到自己周围原来有取之不尽的题材,观察事物和写作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批改作文和讲评也要有方法,批语要持肯定,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即使是写得很差的作文,也不要批得一无是处,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互改作文,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对评改中的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老师评改时尽量给高分,评讲时不但给予优秀习作表扬,也要表扬有进步的习作。只有这样激励面宽,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以上所谈的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浅薄观点。当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语文教学就能勃发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页.

[2]《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第115页.

[3]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1)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2)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3)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4)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5)“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5

传统语文课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教育形势的需要,那种“上课背课文,背后忘课文”的现象阻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何为“自主学习”,其实是在老师正确引导下,通过自学、质疑和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与大家共勉: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说:“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初中语文是“工具性”学科,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遵循“少讲几句”的原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自己不能讲的,经过我的启发诱导后,还是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讲。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指导学生从基础知识、文体结构、写作方法等方面去分析,让学生按照读、划、写、说等步骤去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文自学过程:“读”,指的是学生通过预习,能够运用工具书(字典、词典)等,把文章中的字词弄明白,上课时就能把课文“读通”;“划”是有读做基础的,在读的过程中,“划”出文章重点词语、段落层次、文章结构等;“写”就是要求学生进一步动手、动脑,写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说”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在班上讲解课文,回报学习成果等。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图画,从“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那一幅,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网络等,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画,有的写了一首诗,有的制作了课件等等,这样学生就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了课文内容,试想,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学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成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郑蔚萍.新课程改革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方法策略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语文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的学科,从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出发,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语文教学效果停步不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多么重要。为了能够改善这一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教学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受我国教育大背景的影响,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功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认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既缓慢又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因而教师对学生的习惯培养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在课堂氛围不活跃的环境下,难以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的教学进度变慢,从而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没有多余时间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3.学生认识层面上出现偏差,过于注重自己所得的成绩,对于教师所要求的培养书写习惯、使用正确的文具工具等方面,都没有给予重视,从而使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能有效完成。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积极指导下开展切合学情的自主学习。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老师都希望学生是听话的孩子,“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理念根本无法落实。要想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体验、发现和探索知识,我们就必须贯彻新课改精神,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氛围,把课堂的主宰权还给同学们,让大家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语文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汉语言有很多抽象概念和模糊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经典作品中存在的多义性和丰富性。同篇文章常常提供给不同读者不同的理解角度和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科学地指导同学们学会阅读、积累和运用,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塞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扬学生所长的教育过程观、发展性为主的教育评价观、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观”,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通过教师讲、学生评,学生讲、教师评和学生讲、学生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积极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及时做出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或师生讨论,通过讨论,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民主的氛围。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多种多样、观点不一,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互相评价,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启发,加上语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鼓励学生提问和创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教师的点拨下重新进行思考。同时,对于教师的讲解,如果学生认为有不足之处,可以大胆地提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当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想法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具体想法,不将自己的想法直接强加给学生。对于一些学生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究,直至找到最合理的答案。

3.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学会学习”已不仅仅是一句空话。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要求。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字词学习法、语言积累与运用法、阅读的方法等。学生的学习方法多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4.搭建平台,给学生创施展才能的空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来学习,更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这样,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更多了。

三、结语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把学生学习需要放在第一位,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受应试教育的限制,对于学生的培养总是过于重视成绩,而没有关注学生本身,所以就会造成学生对于动手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钻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课堂教学中和谐的氛围

对于学生的教学工作,教师以往只是单方面的输出,至于学生能够接受多少的量,就没准确的把握。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课堂上的“权威者”,这样的思想让课堂的气氛一直处在一种僵硬的状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打破这种现状的最有效办法。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畅所欲言,对于各种意见看法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一种互相交流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二、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对于自主学习平台搭建的基础是需要教师给学生在信息、人力和环境资源上的提供。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进行完全自主的学习,也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无法顾及或者遗忘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更加不受约束。

三、课程任务的明确规划

在课程任务中,对于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量,教师必须有相对严谨的把握和控制,并且在进行阶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质疑随时提出来,从而达到走一步做好一步的效率,让学生也能够系统有章法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四、组织合作探究组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难免会碰到无法解答的疑问或者思维的短路,所以探究小组的开展可以在语文的学习中起到互动交流的作用,让学生在机体的参与中可以共同进步,也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起到了适当的锻炼。

总之,在自主学习的价值取向上,对自身的要求、自觉性的培养都有着强调作用,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除了对学生知识累计的要求,还需要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足够关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应试教育下,卷面分数固然重要,但在今后学生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学习的素养则显得更加重要。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8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1.联系实际提问题。在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哪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我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学生答:“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问:“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展开讨论。

其次,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作出结论。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容易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会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二,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9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特点的一个平台,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而不能由教师唱独角戏。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敢于张扬学生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迸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可是,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限制,从来也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过多地强调分数,强调多记、多写、多练,而这些都是语文教师给设计的,不管学生愿意做还是不愿意做,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然而实际上,学生学习语文,关键是有一个主动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则会想方设法来学习,如此他的自主能力也就提高了,并打破教学模式一贯的呆板、机械、沉闷和单一的做法。可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活”起来,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第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语》上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然后才能正确运用教学方法。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的,学生的能力不是靠听老师讲就提高的,还必须会做,愿意做。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发自内心地愿意、喜欢去做,积极思维能力才能显现出来。学生不是课堂上的观众、听众,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要角色。他们主动提出疑问,主动去解决疑难,主动去获得新知识,主动去温习旧知识,主动去巩固和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旦形成,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凡是学生能够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的作用是自觉参与,主动引导,耐心帮助,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努力合作探索,深入研究,如此就可以显现师生之间的正确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先让学生走进春天的天地,观赏春天的景色,然后看看他们想怎样写。在学生有了描写、歌颂春天的激情后,去动笔勾勒自己眼中的春天。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春》,这样他们学习课文,不仅有兴趣,而且效果也会很高。

第二,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打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人关键是和中信心,没有信心的人生不可能是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特别是他们的身心还不是十分成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必须让他们找到自信,看到自己的优势,认识到自己的亮点。这就需要辩证的态度,需要客观的眼光,需要发展的思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调动起了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学习也就有了热情,有了动力,有了方向,当然也就有了效果。

教师进入课堂,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他们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现象入手,使他们找到心情愉悦的关键点,注意力很快集中。当然,教师所选择的引入话题要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多引角度,让他们思考、讨论、研究,把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导向一个适宜他们心理的轨迹,他们的主动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教师必须深入学生的心理,设身处地地从他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以激情来感染,以爱心来激发,以喜爱来调动。为了使学生找到自信,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故意卖破绽,然后让学生说,教师以“我理解错了,同学们理解得对,看来你们的能力确实不低,这真应验了孔子的那句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呀。”学生通过这些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篇10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美好情感体验,塑造良好品格,提升语文素质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时内容,联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物、事物,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兴趣世界之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先放一段有关济南冬天的画面,明媚的大明湖、滚涌的趵突泉、暖暖的阳光、可爱的小山如此情境,再配上合适的乐曲,激起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创造如此意境,使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能自主去体会课文中作者创设的几幅画面所体现出的美妙意境。情境激发了兴趣,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体验自己潜在能力被挖掘展示的过程,也是体验快乐的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

二、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⑴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⑵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⑶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⑷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首先,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会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