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行业分析十篇

时间:2023-04-14 08:21:43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燃气行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企业发展

2016年是国家全面推进创新发展的一年,认识、适应能源发展新常态,坚持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发展动力转换,对燃气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国家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能源及燃气行业连续出台了以促进科技创新为主导,培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科技创新政策。为了对燃气企业的科技决策提供支持服务,现对2015年燃气行业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分析判断,为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燃气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燃气产业环境

随着环保压力增加和非经合组织国家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全球能源的使用向低碳环保化趋势发展,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桥梁并在发电和交通运输领域将保持快速增长。BP公司2014年出版的《BP2035世界能源展望》预测,2012—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为1.5%,天然气年均需求量增长速度约为1.9%。至2035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将达到与煤炭、石油相近,均为26%~27%。

2创新政策环境

2.1创新驱动政策情况2.1.1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7月29日,总理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11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2.1.2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6月13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18日,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内容将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2.1.3突出企业的创新主置2015年国家出台的创新政策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置,利用多种政策组合鼓励全社会各个领域支持自主创新,引导企业主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奖精英调动创新积极性,发挥企业“话语权”,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2.2燃气及相关产业政策情况2.2.1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气价改革持续推进2015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气候变暖、气价缺乏竞争力等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在2015年4月和11月两次调整价格,了《关于理顺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的通知》和《关于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并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实现了存量气和增量气价格并轨,大幅下调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为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2.2.2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针对环境恶化、治污降霾问题,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2015年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若干意见》要求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增加天然气供应。2015年3月24日,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联合制定《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指出天然气增加供应的任务,增加常规天然气生产,加快开发非常规天然气;加快主干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强调了推广分布式供能。2.2.3天然气网上交易诞生2015年7月,随着中国首单管道天然气现货网上交易的诞生—中石油西气东输1400万m3的管道天然气被上海管网以2.6109元/m3的价格摘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7月1日正式宣告投入试运行,为日后形成天然气市场的“中国价格”奠定了基础。8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交易中心会员数量已达到100余家,市场各方主体正在逐步参与到交易平台中来。2.2.4碳排放交易体系即将启动2015年10月,中美两国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14年,国家发改委了14个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2015年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全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和管理系统。

3燃气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3.1能源结构改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2015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优化,一次能源消费出现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估计为42.4亿t标准煤,同比增速为-0.5%。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至63.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占比分别升至18.0%和5.9%。中国煤炭消费量中发电约占一半,可以逐步在供热、工业燃料、发电等领域加大“以气代煤”力度。过去天然气供应不足,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限制使用煤改气,但是随着供应能力的提高,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天然气供应充足。3.2加大二氧化碳减排力度,鼓励使用低碳能源天然气,节能减排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契机对环保的诉求是天然气消费量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国家已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变革,进一步向低碳方向发展。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利用量达到3600亿m3。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将是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会带来一些产业的发展机遇,如,新能源、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出现研发创新高潮,另一个机遇是国际合作的机遇将会增多。3.3天然气发电是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潜力所在从世界各国能源使用情况看,发电用气量占总用气量的比重约为37%,大部分天然气的使用主要用于发电。而且,随着用电量的增长,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使用量将持续增长。电力部门的发电需求均是大多数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天然气发电是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潜力所在。天然气热电联产等方案都是能源高效利用的典范,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是煤炭的近一半。因此,天然气并不是当前能源问题的一部分,而是能源问题解决办法的一部分,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高度契合。3.4传统能源比重已开始下降,新能源必成主力对于我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行业内预测其主要有3个方向:一是提高低碳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实现增量调整;二是提高石油、天然气在化石能源比重,降低煤炭的比重,实现存量调整,并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三是提高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降低煤电(火电)比重。能源的结构优化调整现正朝着计划目标靠近,而地方政府也在陆续推出相应的扶植政策。

4燃气企业发展展望及建议

4.1让科技创新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燃气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从科技创新管理、科研经费投入、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应围绕创新政策,提高创新活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发挥人才作用,制定促进科技成果配套政策文件,形成可操作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撑。4.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管燃气行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但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研发活动不活跃,除了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外,燃气企业应用活科技人才,释放创新潜能,提高系统内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4.3强化企业“十三五”科技规划的引领作用国家“十三五”科技规划目前处于编制中,燃气企业应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推进“十三五”科技规划编制,规划内容应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按照中省科技规划的重点方向和基本思路,使得规划更加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加强企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指导。4.4大力提升“政产学研用”结合水平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和陕西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企业的关键技术和需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可采取多种联合方式与科研院所、高校加强互动,建立创新联盟。促进资源共享,依托对方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4.5互联网+智慧能源,推动企业大数据发展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国家更是把能源互联网作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突破点,燃气企业也应借助“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发展,构建企业内部的能源互联网,建立生产、经营、市场、科技系统的有效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机制,重点一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能源行业;二是如何通过精准、精确的大数据调控,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率。

参考文献

[1]2015年度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出台的政策文件[Z].[2]戴洪余.创新管理,快速发展成功之道[J].云南科技管理,2007(4):65-67.

[3]毛杜若.创新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J].陕西水利,2007(2):9-11.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均方差法;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443-04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农业区域内各科技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其强弱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1]。客观、科学地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区域明确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目前已有一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王亚伟等[3]采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张鑫等[4]采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广东、江苏等12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唐炎钊[5]提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对广东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杨艳萍[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李宗璋等[7]借助SPSS 10.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25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了评价与分析。杨竹莘等[8]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还有部分学者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与分析[9,10]。上述方法都需要行业专家对问题的各层权重进行赋值,因而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操作。因此,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该模型中的权重采用均方差分析法来确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人为性的问题,同时也简化了评判方法,并利用该模型对湖北省2006~2010年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

1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指对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本身所蕴含的能量进行评价。建立科学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工作和基本前提,也是做好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11]。在严格遵循评价指标选取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并针对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特殊性,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结合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从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能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以及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4个方面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以及它们的计算公式见表1。

2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

灰色综合评价是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作为指导,来比较各备选方案的优劣程度。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主要遵循以下步骤[12]。

2.1 确定最优指标集V*

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2.3 确定评价矩阵R

2.4 确定指标的权重矩阵A

3 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结果分析

3.1 实例分析

3.2 结果分析

根据关联度大小可知,湖北省2010年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于其他年份。

本研究以关联度大小为参考,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投入能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2010年湖北省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1)对构成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要素而言,一方面,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关联度持续上升且相差不大,且在2006-2009年期间,这3个指标的关联度上升平缓,2009-2010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升。近年来,湖北省采取了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等措施,使其这5年来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稳步上升。但是,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联度却有着一定的波动,2006-2007年变化不大, 2007-2008年有了大幅度上升,而 2008-2010年关联度急速下降,这与湖北省没有利用好可用且有限的资源息息相关。

2)从综合能力上看,2006-2010年的关联度上升比较平稳。综合能力是投入能力、发展能力、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从上图可以看出,由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急剧下降,即使投入能力、发展能力和产出能力上升,综合能力也没有很大提升。所以,湖北省应该注重全面能力的提升,从而大幅度提高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本研究利用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和纵向比较法,选取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通过上述分析,农业区域科技创新应该是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现状,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发展而超前无限使用子孙的资源。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某一地区长远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为了力争能在全国农业科技甚至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湖北省应该给予可持续发展能力于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不足的地方在于没有将湖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省市进行纵向比较,因而无法知道湖北省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大概处于什么水平,这也是下一步要加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秀文.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1(5):25-30.

[2] 唐炎钊,方 旋,邹珊刚,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评估——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2):69-74.

[3] 王亚伟,韩 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19-124.

[4] 张 鑫,陶化冶,隋金雪,等.基于可拓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42-45.

[5] 唐炎钊.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2001年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37-43.

[6] 杨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中原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2007.26(6):15-19.

[7] 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5):8-11.

[8] 杨竹莘,张军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9):17-22.

[9] 冯岑明,方德英.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140-142.

[10] 郑雨苹,张良强,郑建锋,等.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评价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58-63.

[11] 张 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新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将是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国家整体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一件大事。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2009年,全国专利的63%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5%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然而,科技部研究中心2011年底完成的一份调研评析报告却传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信息: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出现下降趋势,盈利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严重影响了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环境不容乐观;二是高级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差;三是政策引导和扶持相对不足;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创新资金短缺;五是专利意识和保护力度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六是产学研结合尚有欠缺,实效有待加大。

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企业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认识自我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要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能力要素包括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方面。根据对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问卷发放与回收,并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影响创新能力的要素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研发人员创新胜任能力

研发人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核心资源,是创新实施的主体。研发人员及其团队的创新胜任力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研发人员的创新胜任力由显性的胜任力(如知识、技能等)和隐性的胜任力(如理念、动机等)组成。激励和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动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2、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企业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企业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往往决定了自主创新的绩效和成果。

3、企业内部创新文化

培育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是形成创新智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进而推动着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应该把自主创新的组织利益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培育员工对创新失败理解与宽容的文化、轻松的员工交流与创新协作的文化等。

4、企业融资能力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线”,其融资途径包括银行信贷、担保、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上市等。融资政策的宽松度、融资渠道可选择的多样性、融资渠道转换成本的高低等因素,均有可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融资产生影响。

5、政策与法律制度

政策法律制度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紧密。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让其获得充分的“滋养”,进而获得成长壮大的机会。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制度的作用,应主要是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规范主体”、“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自主创新的优先利益分享者”等。

6、产业集群环境

产业集群环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依托,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动、其他优秀自主创新企业的示范、产业集群之间的充分互动以及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扩散的传导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7、社会中介服务

中介机构的服务包括融资中介、上市中介、技术中介、人力资源中介、综合类中介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业和行业也展现出越来越细分的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亟须得到中介机构的支持,以帮助其提高创新绩效。

8、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而言,良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应该“鼓励创新、容忍失败”,有利于鼓励各类资金投向自主创新活动,引导和推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等。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和实际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评价,我们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正相关作用的要素分为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大类,每个大类下面还有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前面分析的影响因素中,有些可以直接用定量的方法测评、确定,有些则需要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将主观问题转化为定量描述,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错综复杂、模糊不清的问题分为若干层次,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进行定量分析,可以防止对某类问题出现前后矛盾的主观判断。几十年来,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它也适用于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分析评价。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 科技金融 高技术产业 湖北省

一、引言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实行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离不开要素的投入,特别是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衍生出科技金融这一概念。在本文的定义中,科技金融是涵盖科学技术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配套金融资源以及政策支持服务,其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资源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形成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科技金融目前发挥的效果如何,以及各个变量作用方式的分析在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当前研究主要关注于以下几方面:对科技金融这一概念进行理论定义(赵昌文,2009;房汉廷,2011;洪银兴,2011等),一般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内容范畴;科技金融指标变量的选取,包括产出指标(王海、叶元熙,2003),金融投入指标(吕江林,2012)等;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作用研究(林毅夫、李永军,2001;余泳泽,2011;R.Levine,1993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例如科技企业融资困难、对科技金融某一指标(例如政府投入)作用机制的研究、全国层面科技投入产出分析、科技金融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实证分析、高科技园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等。

上述文献对于了解科技金融含义以及对其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较少根据实际情况对省际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于作用机制、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经济理论的解释。目前我国完整的科技金融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其作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的贡献之一在于,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定义科技金融系统,不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作用机制分析,同时对于系统中各个具体变量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梳理,从而对整个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贡献之二,在于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省际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科技金融实际运行情况,通过实证来验证在经济理论下对科技金融作用情况的预期,并且对实证结果做出了具体分析,而不拘泥于先前的研究成果。

二、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从总体来看,科技金融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资源,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的作用可分为直接、间接两种:

第一,从直接作用来看,科技金融是作为一种资金来源,属于资本要素投入。鉴于高技术产业自身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二者存在高度契合,因此,科技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资金投入到具体企业中,不管是购买装备、建设厂房、研发试验等等都是推进产业发展,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由于高技术企业风险较大的特点,许多高技术企业同时还面临一定的融资困境。

第二,从间接作用来看,科技金融这个体系发挥的功能不局限于提供资金支持,本文将其归纳为“延伸效果”。例如,风险投资机构还可以进入决策层,通过市场化管理对经理人进行激励约束,或者经验丰富的风投机构能够直接参与企业运营管理,利用自身专业化优势监督指导投资决策,辅助企业创新成功;通过成立高技术产业引导基金带动民间资本对增加对初创型高技术企业的投资;专营的科技银行除了降低高技术企业融资成本和门槛之外,还开发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在融资的同时加强了对高技术企业发展、管理质量的监督,间接促进企业成长。总之,间接作用的表现就在于,除拓宽基本的融资渠道之外,在提升服务企业的经营水平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针对上述归纳的直接、间接作用方式并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目的在于探究针对湖北省科技金融结合效果如何。鉴于科技金融系统中既有企业自由资金、政府配套专项投资,也融合了金融市场的资助,作用方式各有差异,同时交叉重叠的政策也会使最终作用效果复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科技金融系统中各变量进行具体分析。

本文认为企业自有资金代表着研发最原始的投入,是科技金融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以及配套的融资方式可以总结出,企业自由资金投入明显的特征是高效,即不仅能够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而且效果显著,这通常与资金的稀缺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方式、重视程度等有关,因此在本文的体系构建中,特意搜集了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代表着企业内部自有资金的投入)这一指标,来进一步证实企业自由资金的作用效果。

对于政府财政经费对R&D投入而言,目前的研究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多数研究表明政府科研资助对企业研发有激励作用,但李左峰等(2012)学者通过细化政府补贴类型后总结出,政府R&D补贴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存在,既取决于企业技术商业化能力,也取决于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水平,还可能受到企业所有制、研发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最终结果要根据样本的情况实际分析。本文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下去,根据具体样本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分析再看实际效果。

对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效果(包括银行贷款、风险机构投资等),目前的研究结果相对一致。理论和实证层面都证实金融机构的支持对于企业融资进而研发、产业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实证中,本文会根据实际情况,去验证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效果。

三、实证研究――以湖北省高技术产业为例

湖北省地处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过渡地带,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和全国交通枢纽,科教文化资源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承东启西肩负着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战略地位。因此,在发展模式上湖北省要力争从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自主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质量的提升,并且要强化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湖北省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一大亮点是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后全国第二个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科技部公布的最新全国高新区排名,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列第三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高新区排名第二,显示出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在2009年国务院的批示文件中明确指出,东湖高新区可以参照中关村科技高新区的有关政策,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探索科技金融高效合理的作用机制不仅是东湖部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湖北省“十二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都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试图揭示其中的作用关系并找出当前科技金融所取得的成效,并湖北省为科技金融体系的健全完善提出相关的建议。

1、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文着重考虑科技金融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最终选取的样本周期为2003――2011年,以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政府财政投入、金融机构贷款数、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构成研究变量,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年鉴》、《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其中的创业风险投资数量通过《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整理补充得到。

所选变量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科技金融变量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变量。变量的选取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金融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研究,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变量包括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从衡量角度来看,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可作为“量”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质”的指标。考虑到实用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只是一种小的改进(叶子荣,2011),所以选用有效发明专利数作为衡量企业年度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代表技术的突破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可以反映出高技术产品技术的可信度、成熟度以及技术附加值,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直接的体现;因此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经济含义,选取这两项来衡量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科技金融的四大变量是本文的主要解释变量。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代表着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对于我国相当部分尤其是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来说,企业自有资金是其初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代表着科技金融体系中底层的投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投入代表国家层面资金对科技领域的支持,是科技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技术创新基础保障,一般是通过对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引导基金等方式来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金融机构贷款数主要是指政策性、商业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对高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在信用体系健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缓解科技创新的资金压力,从而起到促进作用;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对于初创期、成长期的高技术企业融资非常重要,并且如前文所述,经验丰富的创投资金还代表着对高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管理,既通过融资直接支持创新活动,也通过管理间接带动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为了下文分析方便,下表对文章中所涉及的变量及其缩写做了整理,便于分析。

2、计量模型

鉴于文章分析目的和数据特征,以及前人所研究成果,本文选用最普遍采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科技金融促进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函数表示如下:

Techi=ARDF■■GC■■FC■■VC■■e■ (1)

其中Tech代表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指标,代表着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RDF、GC、FC、VC分别代表研发项目内部支出经费、政府财政经费投入、金融机构贷款数、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坠,?注,?酌,?准,?浊分别代表企业内部资金投入、政府资金投入、金融机构投入、风险投资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弹性。e代表随机误差项。

考虑到本文分析中所用样本数据较少,为解决内生性和自相关等问题,先对(1)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下列(2)式:

lnTechi=lnA+?琢lnRDFi+?茁lnGCi+?酌lnFCi+?准lnVCi+x (2)

进一步使用GMM(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检验。GMM方法不仅在动态面板数据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在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中也有理论意义。对于有限样本来说,其估计结果也会更有效。因此,最终使用GMM方法验证模型为上述(2)式。

3、实证结果与分析

从实证结果来看,总体来说科技金融指标变量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有着较好的解释能力,下面对科技金融具体变量的解释能力做详细分析。

(1)从高技术产品出货值这一指标变量来看,研发资金投入和创业风险资金投入作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且都为正向关系。政府财政支出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贷款对于高技术产品出货值解释力明显不足,鉴于这两项投入资金的作用机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偏误,直接拨款和贷款的目的性和影响可能会打折扣。目前,湖北省科技金融尤其是针对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金融创新体系还有待于提升,特别是科技银行在对高技术产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上需要加强,需要对高技术产业金融服务进行创新,落实好金融投入特别是科技银行对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的作用(殷兴山,2010);相比较而言,企业自有资金支出(R&D项目内部支出经费)和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对高技术产品出货值促进作用则较为明显,尤其是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每增长1%,能促进高技术产品出货值增加约1%个单位;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每增加1%,相应能提0.1%的出货值,符合分析预期,反映出这两项资金在使用效率方面比较高,成为缓解高技术产业融资压力、分散风险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从有效发明专利数来看,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数和创业风险投资数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贷款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作用显著为正,符合预期的分析。企业内部R&D项目支出经费弹性最大,每增加1%的企业R&D投入会带来0.32%单位的有效发明专利产出。作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指标,有效发明专利数直接体现出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R&D经费和市场创业风险投资数量是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强有力的,代表着高效率的资金投入。实证一方面说明企业目前是而且应该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的资金配置效率要高于政府投入和金融机构的投入,另一方面说明,高质量的创业风险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对其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这有区别于对高技术产业出货值的影响。对比可以看出,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更主要还是表现在其创新研究领域,金融市场的效率大于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这也为今后科技金融政策体系的制定和改善提供了一定方向。

(3)无论是对高技术产业出货值还是有效发明专利数而言,政府资金投入都不显著,缺乏解释力。对于政府资金投入效果目前已有专门的细致研究。由于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与科技体制发展的不同步,会导致政府资金投入的滞后性;对于湖北省而言,政府资金投入的滞后效应为3-4年,高于发达省份的平均水平;现有政府直接投入还包括直接拨款、低息贷款、政府采购等内容,各类政策的投入效应交叠或者抵消,较难分析出实际的作用效果。本文分析认为,现阶段政府资金投入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多部门管理政府配套资金导致资金定位不准确,最终影响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主要是构建健全的科技金融投入体系,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因此政府投入主要是针对初创期和成长期面临突出融资问题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在中后期应该让位于主要的市场金融资源来配置科技金融服务。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没有对不同阶段企业政府资金投入的效应区别分析,也可能是造成政府资金投入不显著的原因。总之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政府资金投入的效果问题值得重视,在资金的投入方式、数量、落实情况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也许会有值得完善之处,以最大程度发挥政府对高技术产业配套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1、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了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影响。实证部分以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和配套的科技金融系统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数据的经济意义、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最终选取2003-2011年度数据,有效发明专利数、高技术产品出货值等七个变量,分析了科技金融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的绩效问题,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在本文所讨论的科技金融体系中,企业内部R&D经费支出和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对于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作用最为明显,表现出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代表着目前高效、专业化的资金来源,另一个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对高技术产业贷款,也是科技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政府资金投入对湖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作用不显著,可能与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有关。

2、政策建议

(1)政府应该探究对高技术产业财政投入方式,重点是初创期和成长期阶段,同时提高资金投入的管理方式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在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方面与财政直接投入相配合,协调配合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效率。

(2)鼓励现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拓宽科技融资渠道,创新并开发推广符合高技术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例如知识产权抵押、健全信用体系、设立专营科技银行、降低信贷门槛以及调整绩效评估考察方式等,使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能够在科技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重视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规模和质量,特别是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助高技术企业一臂之力,同时创业风险投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经营管理的专业性,积极参与到科技企业前期的经营管理中,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企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3(6).

[2]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 叶子荣、贾宪洲:金融支持促进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吗[J].财经科学,2011(3).

[4]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6).

[6] 薛澜、俞乔:科技金融:理论的创新与现实的呼唤[J].经济研究,2010(7).

[7] 殷兴山: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J].武汉金融,2010(11).

[8] 孙杨、许承明、夏锐: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9).

[9] 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

[10] 余泳泽:创新要素聚集、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评论,2011(2).

[11] 房汉廷:促进科技金融深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1(1).

[12] Cassar.G.:The financing of business start-up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19).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5

浙江省大学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二、项目背景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聚集着丰富的创新资源,它不仅是新的知识、技术和制度的载体,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的载体。创新是大学科技园的灵魂,大学科技园的一切活动要围绕创新来进行。可以说,创新是大学科技园根本属性,离开了创新活动,大学科技园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20xx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36.50万人,R&D人员25.11万人;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739.15亿元,同比增长24.65%;R&D经费内部支出478.61亿元,同比增长13.03%。

浙江省除了1所国家重点高校浙江大学以外,还有23所省属本科院校,其中56.5%集中在杭州。身处浙江这块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的土地,这支庞大的科技力量已经以各种方式融入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大潮之中,与浙江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浙江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征程中,这支力量必然会在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各个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打造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浙江省出台的《浙江省科学技术“xx”规划》中提出,至20xx年,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主要指标比20xx年实现翻番。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力争达到1.3%;研发人员40万人年,其中企业研发人员32万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2万亿元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力途径。高校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在政策、资源、人力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创造条件,高校也相继利用园区浓厚的创新文化、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等优势,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和创新实践活动,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优势。

三、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第1章:大学科技园项目总论

1.2.1 前瞻可行性研究步骤

1.2.2 大学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基本内容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背景

(3)项目承办单位

(4)项目建设用地

(5)项目建设期限

(6)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7)项目开发建设模式

(8)大学科技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3 前瞻对大学科技园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1)前瞻项目政策可行性研究结论

(2)前瞻产品方案可行性研究结论

(3)前瞻建设场址可行性研究结论

(4)前瞻工艺技术可行性研究结论

(5)前瞻设备方案可行性研究结论

(6)前瞻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结论

(7)前瞻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结论

(8)前瞻社会效益可行性研究结论

(9)前瞻环境影响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2章: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分析与前瞻预测

2.1 大学科技园项目涉及产品或服务范围

2.2 大学科技园行业前瞻市场分析

2.2.1 政策、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分析

2.2.2 大学科技园市场规模分析

2.2.3 大学科技园盈利情况分析

2.2.4 大学科技园市场竞争分析

2.2.5 大学科技园进入壁垒分析

2.3 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前瞻预测

第3章: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场址分析

3.1 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3.1.1 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3.1.2 项目建设地土地权类别

3.1.3 项目建设地土地利用现状

3.2 大学科技园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3.2.1 项目建设场址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3.2.2 项目建设场址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2.3 项目建设场址经济条件

3.2.4 项目建设场址交通条件

3.2.5 项目建设场址公用设施条件

3.2.6 项目建设场址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3.2.7 项目建设场址法律支持条件

3.2.8 项目建设场址气候条件

3.2.9 项目建设场址自然资源条件

3.2.10 项目建设场址人口条件

3.3 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地条件对比

3.3.1 项目建设条件对比

3.3.2 项目建设投资对比

3.3.3 项目运营费用对比

3.3.4 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3.3.5 项目场址位置图

第4章:大学科技园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4.1 大学科技园项目技术方案

4.1.4 推荐方案工艺流程图

4.2 大学科技园项目设备方案

4.3 大学科技园项目工程方案

第5章:大学科技园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5.1 节能政策与规范分析

5.2 大学科技园项目能耗状况分析

5.3 大学科技园项目节能目标和措施分析

5.4 大学科技园项目节能效果分析

第6章:大学科技园项目环境保护分析

6.1 大学科技园项目建设场址环境条件

6.2 大学科技园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3 大学科技园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6.4 环境保护投资预算

6.5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6.6 地质灾害及特殊环境影响

第7章:大学科技园项目劳动安全与消防

7.1 编制依据和执行标准

7.2 危险因素和危害程度

7.3 前瞻安全措施方案

7.4 前瞻消防措施方案

第8章:大学科技园项目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8.1 大学科技园项目组织架构

8.2 大学科技园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第9章:大学科技园项目实施进度分析

9.1 大学科技园项目实施进度规划

9.2 大学科技园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10章:大学科技园项目投资预算与融资方案

10.1 大学科技园项目投资预算

10.2 大学科技园项目融资方案

第11章:大学科技园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11.1 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1.2 前瞻对大学科技园项目销售收入估算

11.3 前瞻对大学科技园项目经营成本和总成本费用估算

11.3.1 费用估算基础数据

11.3.2 年总成本费用估算

11.3.3 年经营成本估算

11.4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1.4.1 利润总额及分配

11.4.2 现金流量分析

11.4.3 投资效益分析

11.5 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11.6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1.7 不确定性分析

11.7.1 盈亏平衡分析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今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申报成功,下设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湖南农业大学也将技术创新管理课程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故此,引发了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涉农产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应该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推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获得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从涉农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入手,培养好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培养现状入手,然后,从涉农产业的需求并结合农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对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阐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检索各大期刊数据库发现,目前直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研究的较少,仅有国内学者汪传雷等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中指出,对其搜集的22所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课程设置进行整理发现,有77.3%的高校开设了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的课程,位居榜首[1]。为了能够充分剖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为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专门从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和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1.1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为了对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内容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主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管理领域的书籍篇章布局来梳理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内容。国内学者吴贵生在《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内容涉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技术选择、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术转移与交易、技术信息与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组织管理等[2,3]。2011年编著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在阐述了创新的概念、类型、作用、运行规律和管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独特的创新之路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中国产业和企业创新案例来说明其观点[4]。国内学者赵晶媛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内容,论述了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项目管理、过程管理、风险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及其各自特点、技术创新的测度与评估、技术创新能力与培育、技术创新组织与激励,为技术创新管理者提供一整套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5]。国内学者雷家骕、洪军在编写的《技术创新管理》中,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了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模式与发展;第二模块,是技术创新的实现过程,包括前景性高技术的获取与破坏性创新、企业的生产及工艺创新、企业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企业的市场开拓与服务创新;第三模块,是企业创新的管理,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要素;第四模块,是技术创业,包括创新的特殊实现形式———技术创业[6]。国内学者周寄中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中,先按管理科学的四大管理职能,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对科技创新管理的对象展开论述,依次包括:国家科技计划、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活动组织、科技创新与成果商业化过程、科技创新的评估控制与激励,然后,从当今科技创新管理的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剖析,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智力资本、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业、企业技术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和科技创新文化[7]。1.2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既包括专门的学位教育,也包括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等。但是从目前查阅的资料来看,尽管有些地方开展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培训,但是由于资料不够全面和具体,因此,仅通过对专门的学位教育了解一二。设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高校网站,仅有中科院大学对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目的、要求,以及主要内容等列出[8]。主要讲授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进展,以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原则,整合技术、管理和创新政策等知识,培养既熟悉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理论性评价与研讨为主,辅以有针对性的案例。学习要求主要有4点:①掌握技术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②通过案例讨论熟悉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流程和实践;③能够针对企业创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④初步具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建新企业及进行创业企业管理的能力。由于其采用的是周寄中老师的《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作为教材,因此,其教学内容与书中内容保持一致。综上所述,随着技术创新备受瞩目,技术创新管理也愈发受到重视,但是关于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却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体系,这自然也体现到了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上。

2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伟大目标,从当前涉农产业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实际出发,结合农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摸索出符合涉农产业需求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2.1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结合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由于不同的产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既有共性,又有所区别。对于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必然要围绕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来开展好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设计。但涉农产业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的需求分别代表了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需求,如何将这两个层面的需求转化为培养内容,需要对涉农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发现其内在联系,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二是,如何将农业院校资源优势转变成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优势。技术创新管理是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其培养内容和方式都具有独特性。如何把农业院校已有的涉农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培养优势,需要在对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农业院校的学科门类和专家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使更多的农业院校的专家资源、平台资源等走进涉农企业,更好的支撑本地社会经济发展。2.2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定位首先,根据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对培养进行定位。在涉农产业中选取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作为样本,研究涉农企业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然后,对已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机构,进行调研了解技术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趋势及职业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明确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提供可行性保障。根据从食品产业和生物产业部分企业了解的情况来看,企业需要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研发管理的人才,二是,能够从外部引进技术并在内部实现产业化管理的人才。从企业需求定位来看,培养内容将主要涵盖研发管理和技术转移的内容。然后,积极借鉴已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机构的经验,对培养方式进行定位。通过对农业院校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情况和培养资源进行分析,然后,再与综合性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农业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同时,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背景、内容和效果等进行分析,预判农业院校开展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就要主要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背景的人,或者对技术管理有一定经验的人,在培养形式上除了必要的理论传授以外,需要更多的配以研讨、实例分析和技术创新管理模拟等。最后,充分发挥农业院校资源优势,使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融为一体。依据院校的资源特征、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需求趋势和就业趋势,以及院校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采取避强定位的方法,差异化地对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定位。依据农业院校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建设一套符合农业院校特点的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农业大学的动植物科学领域、农业科学领域的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4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这说明学校在这些领域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涉农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学科专家团队的力量,聘请这些专家为学员讲授科研的历程,研讨与企业合作的经验,让学员通过生动的案例掌握技术创新管理的精髓,同时,也帮助学员聚集一批专家资源,全面推动产学研合作。

3结语

上述关于农业院校开展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全国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培养的资料仅通过网络进行搜集,没有专门向各个机构索取;二是,涉农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需求仅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对若干业内人士的访谈形成,没有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大范围调研。今后还将在这两个方面,对农业院校开展涉农产业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作者:史敏 罗建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汪传雷,乐亚鸣.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J].中国市场,2013,(17):88-93.

[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赵晶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雷家骕,洪军.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7

1)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由自身的行业特点所决定,建筑施工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局限性较强,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活动基于某一具体的工程项目,而每个工程项目都有项目费用控制、业主方要求、设计方确定、施工方成本控制等多种因素,如果该项目本身不具有创新性,那么科技创新关注的重点就往往落足于小改小革、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新产品的运用、新技术的研发需要较大额度自主资金投入,对以营利为目的施工企业而言,很难激发其主动性。

2)自主创新条件受限。

绝大部份建筑施工企业都存在项目性质单一、技术成熟的特点,前后项目在施工技术的运用上差异不大,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的外在条件不足,不易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工艺创新。

3)存在科技创新趋同现象。

企业下属多个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下各自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工程项目分布于国内、国外,点多面广,由于建立互通、直观、统一的网络工作平台工程量较大,目前尚未建立,因此存在不同的项目部进行类似或者相同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得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面上重复投入,效率不高,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4)企业研发平台作用发挥不够。

虽然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到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专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但在收集国内外研发现状、分析市场需求、研究目标制定、研发机制建设、研发机构运行等方面还缺少方法和经验,缺少一个适用于具有上述各项特点的建筑施工企业的有效模式,导致研发平台的运行缓慢,研发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5)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专利、工法、成果数量较多,但与国内同行业相比,还没有某项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很难说具有核心竞争力,这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由上而下的总体策划、系统的研究制度设计与实施有关。

6)产学研活动深度不足。

与相关高等院校、设计院所、科研院所已经建立有战略合作关系,就单个项目相也有一些联合协议,但合作的层面,目前主要集中在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进行技术服务的层面上。在研究与开发具有前瞻性、竞争性的技术方面还缺少细致深入的沟通与探讨。

7)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够,认为科技创新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不大。作为施工企业经营者,更关注企业当前的利益,重视产值规模与数量,而对于需要资金投入并且存在失败可能性的技术研发,往往嘴上说重要事实上却并不关心。随着资质升级所必需的指标完成,经营者最初的迫切心理往往会减轻。

8)缺乏复合型的科技创新人员。

科技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性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高,企业在招人用人时并非以具有科技创新性为迫切要求,以致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施工一线员工有科技创新条件却没有综合总结能力,有创新思维和总结能力的往往在领导岗位不从事技术业务,两者很难结合。

9)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施工企业生存环境欠佳,压价接标、垫资施工、工程款拖延等现象严重,使得企业紧张的资金问题愈显突出,因此很难对科技创新投入。

2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当类似企业经过某一阶段的全力冲刺而后进入科技创新工作的平台期,企业需要认真思考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重新梳理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与思路,以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方法和措施。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重新调整科技战略规划。

科技战略规既是科技创新管理部门提供给企业高层的决策支持,更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规划要充分调研,综合考虑市场竞争需求、企业战略转型需要、核心技术确立、研发平台资源、技术人员能力、产学研配置等因素,以使制定的规划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指导性。

2)重视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要有针对性的做好科技信息的分类整理和分析,加强调研,认真研究企业主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切实为企业技术研究提供方向和指南。要研究更加有效的重点课题研发模式,要把立项前期的可行性分析作为重点,确定课题负责人在团队里的主导地位,制定好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由其组织团队做好科技项目的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风险分析等,策划项目的优势技术和亮点,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实施提供保证。

3)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研发方向。

科技创新工作很重要的功能是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技术储备,这项工作仅靠建筑施工企业几乎是完不成的任务,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着想,早策划、早入手,将技术研发与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4)提升员工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

要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相结合,下大力气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研发人员的复合型能力。特别要注重针对技术能力突出的骨干,加强其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能静得下心、有团队意识、具创新分析能力的人才,能够有意识地将经验积累下来,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织化,通过领军人物带动全体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升。

5)考核要严格,奖励政策执行要到位。

为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企业制定有针对领导层的考核政策,将科技创新方面的业绩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促使其对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也有针对研发人员的奖励政策,具体到每项技术成果的产生过程。但是在实际实施中要加强落实。对领导层的考核要逗硬,要让平时领导“感觉”不到的科技创新在考核时有所提醒;针对技术人员的奖励要落实到位,管理者要摒除将科技创新奖励与效益工资混淆的观念,要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才能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导向。

3结语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 金融体系 财政支持

金融支持能够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金融机构的组成也能够提高金融支持的力度。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能够使资源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能够影响战略性资源的配置和优化组合。金融系统如果功能比较完善,而且运行的效率比较高,其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大量资金的支持,从而降低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风险。为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进行了扶持,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体系的统一和完善。但是,我国在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在对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的利用中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所以,应该分析相关的原因,找出我国在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对我国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加以完善,实现金融和科技的良性互动。

一、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一)科技创新的界定与金融支持的主要方面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科技创新指的是对科学研究和对科学的原创性的革新,主要包括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或者企业。金融系统对科技创新做出的贡献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金融系统能够帮助科技型企业找到融资的途径,能够提供大量的资金,而且在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其二能够帮助企业抵御各类不确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产业的分析,在金融支持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动员储蓄。金融系统能够为科技型的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融资的途径,能够通过银行、债券等方式,或通过股票和证券的发行等方式,将较为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企业再通过商业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发展一些新型的创新项目,从而能够使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企业能够规避风险。创新型的企业在进行科技产业创新的过程中,通过金融系统能够防范各类金融风险。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的资金,其风险性比较高,金融市场能够将风险分散化,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能够降低企业的收益性风险。

发挥金融中介作用。金融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出其金融中介的作用,能够使信息的成本降低,而且能够实现各类科技产业的配置。金融系统在发挥金融中介作用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调查和整理信息的方式,找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从而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和资金。

(二)科技创新产业的特点和金融支持的特殊性

科技创新产业一般依托于科技型企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其科技含量比较高,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容易造成较高的风险,同时科技创新产业借助科技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产率,也是一类高回报的产业,而且科技作为一类无形资产,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是生产高科技的产品为主的,其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企业在发展中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但科技创新中存在漫长的过程和相当的难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的开发,然后需要产品的小试、中试、再生产,再投放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研发中存在着诸多隐形的风险。而且如果在前期出现了技术不稳定的问题,或者产品的生命周期达不到要求,再或者技术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市场的风云变幻等原因都是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存在风险。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还面临竞争对手可替代产品的面世和全球竞争的压力,或面临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这些都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高风险。

高回报性。高新技术产业一旦研制成功,不仅大大提供了生产率,而且可能给整个产业带来颠覆性的跨越式发展,所以其回报也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实现对优势技术项目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在市场上能够形成品牌化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企业的利润上升空间也会比较大。

较多的无形资产。科技型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科技型企业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其产品的优势在于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从而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在创新过程中获得如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这些都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

科技产业具有自身的特点导致了其在接受金融支持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性特征,在进行科技创新过程中,其研究的成果从小试、中试到应用到产品的生产环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够维系。而科技企业在起步阶段,以及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资金问题一直是创新发展的重点,而且企业本身属于高风险行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特别多[1]。通过对我国的科技型企业的分析来看,要想进行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系统为其提供直接的融资渠道,由于科技型企业大多是无形资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析这些无形资产,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的问题,无形资产很难做合理的评估。因此,金融系统在为科技型的企业提供融资的途径中,应该在分析其特殊性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机制。

二、我国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与金融体系也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国政府也制定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系统的革新不能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金融体系还不能满足一些科技创新企业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出现金融支持体系明显的滞后性特征,这些问题都导致金融支持体系的实效性降低。

(一)科技创新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比较多,导致了金融市场不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如果仅仅依靠市场,高新技术产业是不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因此,在市场调节失灵后,必须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一定的融资途径,在对一些小微企业,应该发挥出金融系统的支持作用。如今,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这些方针明确指出要强化金融支持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是,由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多,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企业的数量在上升,这就导致金融体系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尽管政府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增强,但是还是存在局限性。我国投入到科技创新中的R&D资金只占不到GDP的1%,我国的创新投入不足,而且我国对于科技的投入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该在创新型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强化科技投入的比例。

(二)科技创新的银行信贷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还不是特别成熟,虽然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民间有大量的社会资本,但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很少有进行直接融资的,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进行间接的融资。我国的各类信贷体制还有待于完善,很多科技型的企业在向商业银行贷款中遇到障碍,我国的信贷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建成的,这种模式只能以银行为主导,而且在贷款中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原则,对一些大型的公司而言,贷款相对较容易,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初创科技型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商业贷款的难度非常大。在信贷体制建设的背景下,受我国的信贷体制环境和制度的限制,首先是保证金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金融系统在执行一系列操作中只是按照相应的流程,不能灵活处理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特殊问题,银行信贷的管理流程过于单一,信贷的流动性比较差,而且其收益型原则存在不完善的地方[2]。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国有成分的银行一般不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中小型的科技型的公司中,也不能有效地把握市场的动态,不能准确地分析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不能够在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资金的补贴。

(三)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尽如人意

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金融服务水平对企业创新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创新的主体已经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但是,金融服务的方式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导致了创新和金融支持存在着严重的不匹配。金融体系主要能够提供融资的服务和信用的担保,但是中小型企业在进行融资中,金融机构设置的门槛又过高,而且市场化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地发展起来,导致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阻。

三、相关建议

我国应该通过推进政府政策体制创新的方式,完善我国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政府是金融市场的主要领导者,通过建立政府政策的方式,能够提高金融支持的力度,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支持体系发展较慢,所以政府需要在财政上给予支持,实现金融服务体制的创新。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财政支持,近几年,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已经设立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基金,但还需进一步扩大基金容量和更多形式多样的运作模式,让更多的企业获得基金支持以促进创新的力度。另外,通过强化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方式,通过对科技创新产业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商业银行信贷体制的改革,能够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弥补科技创新中的资金问题。

四、结束语

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其资金的投入比一般的企业要多,尤其是一些初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体系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我国的金融体系还是存在局限性,政府部门应该通过政策的完善,打破这些局限性,使金融体系能够与科技融合,共同创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9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基于ISO9000的固井质量体系建立与运行探讨

大型炼化企业海外员工安全归属感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知识管理在区域物流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商务中的顾客信息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价值界定与表示方法研究——基于可拓学

集团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管理体系研究——以R集团公司为例

当前我国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研究

ISO9001:2008版最新动向及主要修订点对照

基于企业文化的平衡计分卡研究

新经济形势下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浅析消防部队会计内部控制对策

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基于实现素质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讨论

研究生课程网上评教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机械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干部培养与管理思考

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动机及合作行为的分析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

区域创新驿站建立的借鉴及应考虑的问题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研究述评

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间的内部风险问题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科技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BSC和PCA的港口物流绩效评价

基于“管理蜜罐”思维的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思考

基于DEA方法的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的IT外包多项目优选

并购品牌整合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

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

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

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管理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融资模式与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创新型国家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学术创新团队的研究——以S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为例

长沙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国内外主要公司专利发明者合作的计量与比较——以数字信息传输技术领域为例

科技评价定量指标体系——工程技术项目的事前评价

独立学院内涵发展中的科研建设

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

安徽省世行加灌三期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绩效结构理论述评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分析及对策研究

FDI溢出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1997—2007数据

山东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绩效系统评价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应措施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组织模式探析

科技创新行业分析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都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技术创新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因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只占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己高达80%左右,互联网出现后,已提高到90%。这对于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以上,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占到60%以上的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从三个不同层面上的研究,即宏观、中观、微观。宏观上主要是从国家或者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小旭、邵云飞(2005)(2003)等则采用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线性研究,将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3、4、5类三种并通过主成份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因素,但对区域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关系并未做研究;卢时雨,赵树宽,鞠晓伟(2008)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涵义出发,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范德成,唐小旭(2009)、万勇(2009)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进行分析。中观层面主要是通过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主要代表人有:陈傲(2007)、田长明(2008)、李武威(2009)。微观层面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农业(李杨、杨锦秀、傅新红,2009)、高新技术产业(郭春、张光明,2009)、制造业(李海涛,2009)等。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点,从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出发,收集了能代表我国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几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提炼出3个主因子,得出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到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全国所处的位置,最后将天津市与在同一类别的各省市进行横向比较,给出政策建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以来,学者们便开始了大量关于创新的研究。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有学者明确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并形成了关于技术创新的系统理论。由于国家、领域、看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学者们给出有关技术创新的含义也是各不相同,这里不一一列举。综合各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它包括从一种新的技术设想的产生,到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制造并首次商业化实现的全过程,也就是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再到产出的过程。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根据本文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界定,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在“尽可分解”原则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指标选取的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最终确定24个指标为初始指标,(见表1)。

 

(三)分析过程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以达到简化数据的目的。并借助于聚类分析法将各省、直辖市进行分类。

 

本文利用SPSS17.0对2008年31个省、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2009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和《2009年全国科技统计年鉴》。

 

1.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公式为:

 

=×0.6+0.4

 

其中,i=1,2…30;j=1,2…29。其i表示样本数量,共30个省或直辖市;j表示指标数量,共30个指标;是第i个省市的第j项指标评价分值;是第i个省市的第j项指标实际值;是第j项指标最小值;是第j项指标最大值。

 

2.实证分析

 

首先对本样本是否适合因子分析进行了检验(见如表2)。

 

结果显示,KMO值为0.800,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概率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一般情况下,KMO值大于0.5,指标适合作因子分析)。接下来求出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其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3)。

 

根据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了3个主因子,且3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93.841%,一般情况,提取的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0~85%以上就比较满意了,因此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很理想。

 

利用SPSS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4所示:

 

根据表4可看出第一主因子F1在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R&D人员、科技机构活动人员、科技机构活动人员、参加科技项目人员、企业办科技机构数、机构仪器设备原价、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消化吸收经费、企业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产值、出口、专利申请数、拥有发明数的因子载荷量较大,方差贡献率达到了50.215%,而且这几个指标主要是代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能力,因此被命名为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因子。

 

第二主因子F2在科研基建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新产品销售收入、购买国内技术经费的因子载荷量较大,方差贡献率达到了33.269%,这几个指标主要是代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被命名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子。

 

第三个主因子F3在新产品开发经费的因子载荷量较大,并且方差贡献率达到了10.356%,因为新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企业的基础创新,因此被命名为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因子。

 

随之,我们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3个公因子各自的得分,然后再根据各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计算出综合得分。其中第一主因子的权重为0.502,第二主因子的权重为0.333,第三主因子的权重为0.104,则综合得分公式为:F=0.502+0.333+0.104,从而确定各省市的综合排名(见表5)。

 

最后利用组间联结的系统聚类方法将全国各省、直辖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为4类,结果见表5的最后一列,计算出各类中的样本得分可以将以下四类进行排序,具体结果如下:

 

三、结果分析

 

1.根据本文表5中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将四类分别代表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较强、一般、较差。从中可以看出,广东,山东,上海,江苏四省市属于第一类,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强;浙江,辽宁,北京,天津四省市属于第二类,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出于不断上升阶段,而第三类有河南,四川,湖北,安徽,福建,河北,山西,湖南,重庆,黑龙江,陕西,吉林,内蒙古,江西,云南,广西,贵州,技术创新能力一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有待提高。从表5中可以看出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属于第二类当中的最后一名,综合排名第8名,处于中上游水平。

 

2.从单个主因子的情况来看,天津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运行能力、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情况处于全国的中游水平,但是可喜的是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却处于比较好的水平上,但相比同一级别的其他省市,还不是很理想。

 

3.具体比较同一级别的其他三个省市(见表6),可以看出天津市在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R&D人员、科技机构活动人员、新产品开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都是排在第二聚类中的最后,尤其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跟其他几个省距离甚远,说明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不足,这也直接给技术创新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些指标的偏低导致了天津市在与同一级别的省市相比时缺乏必备的竞争力。

 

四、增强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建议

 

与同类别的其他省市比,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前文的定量分析,提升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运行能力方面,企业是主体,所以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尤其是天津市相比其他省市,在技术创新的人力、无力、财力上的投入明显较低,同时政府应该起到辅助作用,利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和扶持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技术、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因此应加大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投人以及技术改造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消化吸收经费的投入,同时政府应保护那些技术开发相对弱势的产业部门,并且积极扶持天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在技术创新环境营造方面,我们应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从而保护企业创新的成果,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同时要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创造和发展知识产权。并应大力发展和培育中介机构,进一步通过企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来培养创新主体问的交流、互动,促进创新资源、要素和成果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