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30

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案例篇1

——漯河新星双语学校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案例

六一班姬楚源家长 陈亚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中学习的榜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做父母的我们应当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教会孩子生活的技能,使孩子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我家孩子今年11岁,是新星双语学校六年级一名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性格开朗的小女生。从早慧班开始,我们一直就读于这所学校,我觉得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育,也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我对于孩子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会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学会关爱。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人,在集体生活中会有集体荣誉感。在生活中,我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一向非常和谐,即便是偶尔闹些小矛盾,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立即化解。而且家人也都非常默契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我家孩子的眼中,不存在家庭矛盾这样的问题。

第二,奖罚有度,实事求是,孩子发脾气时冷处理。孩子做对了,我们要及时夸奖;孩子做错了,我们也要及时地纠正。奖励和惩罚都要有度,适可而止。虽然现在的教育提倡多称赞孩子,但在称赞孩子方面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达到目的一味盲目地夸奖称赞。当然批评要有度,如果批评过度,甚至诋毁打骂孩子,慢慢孩子就会变得叛逆。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还是坚持讲道理说服教育,而且就事说事,不能翻旧账。当孩子任性发脾气时,要冷静处理,让孩子自己去闹,做个旁观者,等孩子把不良情绪发泄过后,冷静下来的时候和她交流,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也会好一些。

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是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所以我们无论是做事做人,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较重视个人修养:尊老爱幼,同情弱者,说话讲究分寸,在潜移默化中,姬楚源也成了这样一个孩子,平时遇到有困难的同学,她总是热情帮助;遇到有困难的家庭,她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年阴阳赵老家邻居一家四口急性肉毒素中毒,住进北京301医院,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直催我们全家快点捐钱,而且又把自己所赞零花钱全部拿出来捐赠,在她的带动下,我们全家共向邻居捐献2700元钱。

第四,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姬楚源从小胆子比较小,缺乏自信心,上课很少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来我与老师进行了沟通,在我的引导鼓励和老师的点名提携下,孩子慢慢开始主动回答问题了。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她兴奋地给我讲她今天上课举手回答了一个少有同学知道答案的提问,老师说回答正确,孩子特有成就感。我也借此机会给孩子讲要相信自己,要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一次就像一个转折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和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现在的她比起之前判若两人,不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经常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第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能力。对于姬楚源的教育,我一直重视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孩子应当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经常与孩子交流,问她一些简单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与孩子一起交流分析,给孩子讲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对于孩子的培养我主要放在作业的检查、指导上,平时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会适当的给姬楚源补充一些奥数题,有空的时候,让孩子练习,目的并不是为了做多少题,我关注的是孩子的思维方式,看她会不会分析问题,然后我们共同讨论,有时甚至为了一种解法争得面红耳赤……

第六,重视平时的学习,轻视考试成绩。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甚至对老师的提醒、批评不屑一顾,可一到考试结束,就迫不及待地给老师打电话、发微信询问成绩,殊不知,这样不但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百害而无一利。我始终认为,对于孩子学习的关注,功夫应该下在平时,所以,我对于孩子作业的检查、辅导,以及作业的质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甚至会一项一项地检查,一题一题地讲解……这样,平时知识掌握牢固了,考试就轻松自在多了,孩子不会有压力,家长更不会有顾虑。同时,对于孩子的成绩,考试结束,我就不再过多地评论,三言两语总结一下就完事,更没有进行过奖励或惩罚,所以,在我们家姬楚源看来,学习就是学生的任务,像大人上班一样自然,学好了才算是完成了本职工作。

家庭教育案例篇2

关键词:组合家庭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他们缺少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逃学、厌学、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抵触行为、小偷小摸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现将近几年我就本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学生汤文渊所进行的教育加以分析总结:

一、基本情况

汤文渊,男,11岁,四年级学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跟老师唱反调,乐意和老师对着干。

在汤文渊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汤文渊就是因为长期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人际关系冷漠。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的教育是溺爱有加,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很少。放学后,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三年级时,有了一个继母,继母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他对继母的教育爱理不理,甚至翻白眼,还不服气地说“关你什么事”。出门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乡下,从不给继母说一声,继母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有一次我找汤文渊的爷爷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爷爷说,他妈妈说了他,他就不回家了。听到这儿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是继母对自己的孙子不好。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二、原因分析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汤文渊起初寄宿于爷爷奶奶家中,致使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亲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有了继母之后,孩子总是把继母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看成是跟他过不去,因而反其道而行之。

3.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另一重要成因。

这孩子由祖父母照顾,父亲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们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溺爱疼爱有加,可惜教育不足。留守孩子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缺少自律意识。

4.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

目前我县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和你对着干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让他慢慢地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我和汤文渊的家长联系,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他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告诉他,继母对他的教育是为他好,从心理上让他接受继母,并理解继母的做法;让他的爸爸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改善继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汤文渊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汤文渊的继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还是有关心自己的人。因为这个孩子比较敏感,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这样的话,在家里,继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导的工作。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对于这类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谈话,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动态、和继母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继母融洽相处的方法,告诉他继母对他的肯定,表扬他的课堂思维很好,很多难题都能解决,作文写得也很不错,他感觉有些羞涩,可我明白他打心里高兴。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慢慢的疏导和教育,让孤傲的他和班级有了汇集点。

5.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我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汤文渊已经有了进步。现在的汤文渊和他继母之间的隔阂已明显好转;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得也还不错;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用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绝对不能定义为“小偷”之类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家庭教育案例篇3

1. 思想方面:孤僻,不愿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遇到问题自己强迫自己忘记。

2. 身体方面:不愿运动,常常出现头昏脑胀、想吐,经常犯病。

3. 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读不读书很随便,有时来学校读书,有时不来,来学校能认真完成自己做的作业,做不起就不做,也不愿意寻求帮助,学习成绩不太好。

二、个案背景

1. 该生母亲是二婚,她与前夫生有一儿一女,前夫出意外去世了,后来嫁给该生的父亲,42岁才生下他。奶奶说,当时怀起他时他妈打算不要,但男方强烈要求生下来。母亲生下他后第七天起,他就一直由奶奶喂养。随后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孩子L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2. 该生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到七八岁时,爷爷也去世了,奶奶又找了一个老伴,奶奶和老伴经常闹矛盾,并且奶奶还信封建迷信,性格又比较古怪,还自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奶奶视孙子为宝贝,宠爱有加,特别是生活上吃什么很将就孙子,隔代教育效果差,造成该生从小就不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事情,就常常去想,又想不明白,也不愿意寻求帮助。

三、原因分析

通过和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一起分析该生的情况,我们发现,造成他现在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

1. 家长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也不懂得做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让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由心理问题发展到身体出问题。虽然该生有父母,但是,其父母亲因为忙于生计,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丢给年迈的奶奶,平时也很少交流。听孩子说,就是父亲偶尔打电话也是问问奶奶在做什么,吃的啥,奶奶身体好不好,从来没问孩子身体怎么样,在学校如何,与同学交往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人问的感觉,严重地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觉得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解决,所以他常常去把些事情拿起来想,想不明白,遇到好与不好的都去想,特别是他受到委屈的事,他也不去辩解,就强迫自己把这些事忘记,想忘记得一干二净。他说自己把拳头握紧,进行深呼吸,但还是不行,这样有时肚子里的东西就想吐出来。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强迫症状。

2. 由于孩子是奶奶代管,奶奶教育方法落伍,只知道孩子的吃喝拉撒,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奶奶还经常说他妈妈没管他,爸爸也没拿多少生活费。再加上后爷爷与奶奶的不和谐关系,经常粗言粗语,也给孩子心理造成了阴影,孩子说他不愿把心理的秘密告诉大家,他怕说出了别人会说他是疯子。他说有时就想摔东西,把东西打烂,这样又觉对不起奶奶,因为奶奶还是很关心他的。所以他有一点不舒服就不愿来学校,并且听到学校下课同学的闹声和过道的震动声,头像要炸了,他只想在安安静静的环境中想问题,不愿意别人来打扰,这样形成了自闭症。

3. 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一般的学生等同,没有采取必要的特殊措施。.按照学校正常的教育程序,是教育不好这样的学生的,但大部分老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付出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也是因为老师教育教学任务重,本来班上的学生就多,时间紧。学校心理咨询也只是摆设,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学校也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四、转化措施

针对该生的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采用特殊的教育措施,具体说来,分以下几步来进行教育:

第一步:进行家校沟通,学校把该生的父亲母亲以及该生的奶奶分别喊到学校来,和学校老师一起商量对该生的教育方法。分析了该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告诫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当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善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的母亲,不要把自己身体不好,与家庭关系不好的现象带给孩子,我们要求家长在一段时间内,要和该生生活在一起,多给予生活上心理上的关心和沟通,多和孩子出去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亲子和谐。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不要操之过急。尽量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奶奶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说他母亲的不是,大人之间也要和谐,奶奶与后老伴的关系要处理好。

在学校,召开班级所有任课老师会议,在对待该生的心理问题上,老师统一思想,统一要求。同时要求老师们尽可能地发现该生的闪光点,想办法提高该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老师们要随时注意该生的表现情况和任何一点进步,及时反馈,及时表扬。

第二步:家长学生老师一起制定该生的心理健康疏导计划。

1. 该生先到正规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等到心理得到控制后再来学校。

2. 对该生的学习先适当降低难度,该生的家庭作业和其他同学有所区别,量也适当减少,题目也是最基础的。并且,与家长约定,只要该生在某一时间段认真完成了家庭作业,可以满足该生一个小小的要求或给予适当的奖励。

3. 针对该生到学校害怕闹声的特点,教育班上的学生下课不要在教室和楼道疯打,尽量给他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还有让跟他要好的同学与他一起玩、谈心,让同学把发现的情况告诉老师,老师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4. 家长学校一起努力,共同关注、关心孩子,上学放学由父母亲自接送该生,规定正式的作息时间,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

第三步:由管到扶再到慢慢放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让该生养成最基本的生活、学习习惯,达到学校最基本的行为要求。然后,班主任老师和班干部一起商量,发动班级同学,一起帮助该生,让该生慢慢地融入到班集体中。

经过一期的共同努力,现在,该生已经融入了班级的正常交往生活。表现好了,也愿意来学校读书,有事也愿意跟老师讲,能和同学一起游戏玩耍了,学习上也基本能跟得上,基本上达得到一个正常学生的标准。

五、启发与反思

随着社会上重组家庭现象的增多,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一些大龄妇女身体不适,生下孩子无心照顾,经济条件的限制,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过早承受了家庭的矛盾,其性格、智力、情绪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和扭曲,而且也导致了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利的因素,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学习心理教育的知识,了解心理疏导的方法并采取的措施,利用教师的特殊身份,关注和关心着这个群体,协调好监护人和孩子的关系,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一)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望关心,渴望关注,但是,对别人的关心又抱怀疑态度,游走在正常学生的生活边缘,从而导致他们大部分人性格内向、不擅交流,思想上产生偏差。行为上与正常孩子不一样,教师要多组织班级活动,让班级全体同学都来关心他们,拉近他们和老师同学的距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同学集体对他们的关爱。

家庭教育案例篇4

关键词:全人视野;家庭教育的泛化性操作;扩容性家庭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在科学史上,一段时期,人们把细胞当作“胶冻”,可想而知,由此人们对生命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错位。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了“DNA”,才知道细胞组织的活动,取决于“密码”,于是,我们生命科学才有了崭新的历程。

同理,我们对“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不加以深度观察与考究,只是按原有的“惯性”去推动家庭教育,那一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完全错位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对“家庭”的解构,只有对“家庭”定位清晰了,家庭教育的各项实务才会取得真正实效。

再者,我们对“教育”不加以认真推敲,家庭教育也只能被误解在“教育”的“附庸”或者是“旁门左道”里,使得欲施力者无所适从。

试问,家庭内部的一切事务,都可归属家庭教育呢,还是部分事务属家庭教育?如果是部分,这个“部分”又该怎样划分?

一、现状的挑战:理到用时方恨少

虽然,现在的家庭教育可能由教育部门发起,也可能由妇联发起,也有其它行政部门或其它机构组织在进行,但归根到底,家庭教育必须回答一个逻辑起点的问题——这个“教育”最终指向哪里?是学校?是社区?是企业?是社会?还是家庭?

笔者在实务中,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案例1:学校求助:某学校三年级学生扬言要跳楼。

案例2:社区求助:某社区一家庭冲突引发110常被拨通,警署请求社区协助,社区向机构求助,据悉冲突源是一位辍学的初中生。

案例3:家庭求助:某家庭发生重大暴力冲突,丈夫杀妻未遂入狱,小学生女儿目睹受惊吓需要安抚,家庭如何继续?母亲万般无奈。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推断,以上案例都属“家庭事务”,即使是案例一,也可以推断,孩子的过激行为的原因也可能是“家庭问题”。

如果要把以上个案列入“家庭教育”,首先要回答,这属于家庭教育范围吗?就目前状况,我们的理论似乎很难明确回答,我们现行的规章更难回答。以上例举的案例究竟应该归谁管?遇到家庭问题,似乎都是“利事有人管,实事少人管;好事大家管,坏事都不管;功事抢着管,私事无从管”。

再者,要把以上案例列入“家庭教育”,必须回答,对这些个案使用什么方式解决,才符合“家庭教育”?

是把家庭教育“固化”,归在一个和风细雨的学术圈里等闲视之,还是把家庭教育操作“泛化”,去迎接挑战、大胆实践并去扩充理论呢?

我们的理论必须根据现实所发生的一切,严谨、确切、概括地回答:家庭教育的对象是谁?家庭教育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二、对象的解构:人在哪里

回到前述的三个个案,学校可以说,孩子跳楼是家庭问题;社区可以说,家庭冲突是家庭问题;母亲说,我们家庭出了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出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人”解构清楚。

人是什么?成了教育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

早在公元前300年,有名希腊哲学家叫狄奥金尼斯(Diogenes),在大白天提着一盏灯笼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他重复着一个问题,“人啊!你在哪里,我要找一个‘人’,‘人’在哪里?”

这位哲学家面对物欲横流,人性败坏,以独到的方式表达他对人性回归的呼吁,我们称他“白昼提灯”。

2300年前希腊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也在拷问我们今天的教育:一方面,再也不能通过教育,把人“丢了”;另一方面,要振兴教育,把“失去的人”“得”回来。

人的成长,总是从家庭出发,经过教育,走向社会,并继续不断地接受教育,走向完善的过程。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促使人健康社会化的过程。

人是社会的人,还是学校的人?或是家庭的人?从宏观看,“人”只有两种可被划分的属性,一种是家庭的“人”,另一种是社会的“人”。“社会人”,就是按体制、文化等非自然属性划分,而“家庭人”则是按联姻、血缘等自然属性划分的。学校的存在,只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某项教育形式而已。

按人的成长、发展的连续性法则,“人”一定是从家庭出发,不断走向更广大的社会,但同时又每天根植于家庭。他的成长方向应该是:不断去正确地适应社会并作出贡献,去充分实现包括家庭生活在内的一切生活范畴内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实现,是以人类伦理价值为导向的一切价值。

然而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少不了受教育的过程,教育权是人权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此看来,家庭教育不外乎也是关于“人”的教育,若问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有何不同?概括地说:是场域的不同。如果我们不回避问题,就应该如此定义家庭教育功能:“在家庭范畴内有计划地影响人,去解决家庭中人的问题,并去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是:

“家庭中的人”。人,是不可以被割裂的一个整体,当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割裂现象,就提出了“全人”的概念。简言之,“全人”就是把人放在所有存在的关系中来考量,就是放在“人我”关系、“物我”关系、“自我”关系、“天我”关系中来考量。

人们观察到,人有IQ(智力商数),EQ(情绪商数),KQ(学识商数),GQ(灵性商数)的存在,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这四部分相互影响,只有当IQ,EQ,KQ,GQ得到均衡发展时,“人”才会趋于健康,人的生活才能获得美满。这四个方面互动影响,不可割裂。强化了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其它方面;而其它方面受了影响后,又反过来制约了某一方面。目前,由于教育强化了KQ,使人的发展偏了。

因此,进一步讲,家庭教育要直面家庭问题,就必须以“全人”的视野看“家庭中的人”。

三、教育的归正:不当“城管”育全人

目前,关于教育的划分,已经十分明确,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被称为三大教育支柱。然而,如何科学地把社会、学校、家庭划分得恰当,以达到教育的一致性、完整性,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如果把这些划分的前提建立在行政上,那么,教育势必出现“城管”现象,就是“各自一街,各管各路,各不越界,各得其果”。

如,公民教育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然而如果公民教育的内容不放到学校,不放到家庭,那么,等一个人成年了,再要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很难了。又如,“情感教育”应该放在哪里?“生涯教育”又应该放在哪里?等等。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郭美美事件,保钓示威伤人事件等等,充分说明,教育不能割裂进行。

社会一系列显性的问题无不在问,人应该受到怎样的教育?我们如此用心在投入教育,改革教育,我们真正合格的“人”又在哪里?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如果说教育应该由学校承载,那么,学校就应该承载“人”的全部;反之,如果教育要承载人的全部,那么,承载教育任务的各个场域必须是相互融合的,它的独立系统,必须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从历史范畴看,学校仅仅是被固化下来的教育形式,是为在法定的某个年龄段必须受教育或者是因社会的需求而设置的场域。当“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等等新的概念提出来后,“学校”的形态也就被更改了,因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多样的、多变的,目的只有一个:培育人。

然而,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使我们很难回答“钱学森之问”了。目前,教育被追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在哪里?人,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去培育真正的人,才有可能把“人”找回来。换句话说,得到真正的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责任。

被夸大了的学校教育,使得我们的意识中,只要提到教育,就与学校联系起来;学校,又与“作业”联系起来,仿佛一离开学校,人受教育的权利就终止了。如果人离开了学校再提“教育”,那只是成年人思考的关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他自己很难联系。

社会教育,是人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人的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人的教育。怎样让这三大教育彼此独立,又彼此融合呢?

不顾其它场域,只顾自家领域的教育,是非人道的教育。如果学校教育不顾情感教育,生涯教育,公民教育,等等,学校只顾知识灌输,这就完全是一种“去人性”的过程。

回到家庭教育。当下的“家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在教育系统的大多数人看来,只是学校教育的“助理”,所实施的范围,也仅围绕着“在校学生的家庭问题”,这是一种狭隘的家庭教育观,是学校教育下位概念下的家庭教育。当把“家庭教育”让位给了“学校”,而学校教育的定位又出现了偏差,这就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定位。

而在教育系统外,一般传统的普遍认识上,家庭教育也仅限于“成年人在家庭中对子女的教育”。

人们一般认为,“子女教育”是学校的事,等到学校呼唤“家长”,成人们才不情不愿地到校报到,接受所谓“家庭教育”,目的也仅仅是为让孩子去适应学校。这种以学校目的所推动的家庭教育,就目前来讲,充其量也只能是“应试”的帮手。

当然,“子女教育”还会涉及学龄前的早教,因此,家庭教育也会由妇联牵头。但这种牵头,因为缺乏理论上的深度支持,执行上也有所限制(如:面对有在校学生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妇联操作也很难“落地”。

当我们以学校视野来看家庭时,我们只能看到“学生的家庭”;我们以社区的视野来看家庭时,也只能看到“居民的家庭”,等等,因为是局限于自己的立场,看“家庭”都是不全面的。

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家庭问题并勇于去解决它,我们就要打破这些有局限的视野,上升到“全人”的视野,以“全人”看家庭,这样才能去真正面对家庭问题的本质。

从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定义来讲,对人有计划的正确的影响,就是教育。

为什么有了课堂才是“教育”?为什么有了教材、有了课程才是“教育”?既然教育是“对人的影响”,那么,只要能产生“影响”的方式都可称“教育”。讲座、协谈、辅导、治疗,应该是教育方式,宣传动员、常识普及,也应该是教育方式。其实,只要是应用各种资源对人有计划地实施正确影响的过程,我们都可以叫“教育”。

有了“全人”视野,我们就可在“家庭”这个特殊的场域,找到实施对人产生具有实效影响的切入点,也就找到了能产生实效性手段的依据,而这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多样、活泼、适合各种人群的手段,我们都可把它们列入“教育”;就此,就可建立“扩容性家庭教育模式”。当家庭教育的适应面被扩大,就可以承受来自更多家庭的、变化莫测的问题,就此,我们就可以在“全人”视野下,生成家庭教育丰富的特殊内容。

四、先哲的启发: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正心

《大学》中提出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定有其考证基础与内在逻辑关联。我们一直在谈“教育强国”,却很少提及“齐家”对“治国”作用何在,其中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更难提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与“强国”的关系。目前的教育强调了人的KQ,忽略了全人。

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教育功能的异化,使得我们在“用人”时找不到“人”。

先哲启发我们,强国之道在于“齐家”。

“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家”之于国的重要,已被众人渐渐重新接受,问题在于如何“齐家”。

先哲给了我们更好的启发:“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些告诉我们,“齐家”的手段在于“知意心身”这系列的启蒙过程,就是“全人”的“4Q”引导。“身”是“人我关系”上的行为表达(EQ),“心”是“自我关系”的感悟(IQ),“意”是“天我关系”的意念(GQ),而“知”正是“物我关系”格物的结果(KQ)。《大学》似乎表述了“4Q”的相互关系,如“行为修养”要经过端正心志;而端正的心志,“意念笃诚”就可使人内心清洁、善恶分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不自欺,就能达成具有“慎独”、“自谦”、“毋自欺”的品格。

《大学》告诉我们,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域,其能让人不自我欺骗,看到自己的真实。《大学》说:“‘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家”。先让人在家庭中发现自己怎么看子女的,在家中修好身,从家庭管理的本身看到自己的问题,由此才能对社会负责,才能治国。

先哲的齐家思想,是建立在一个“平天下”的理想的基础之上,而且《大学》的基本前提,在于“明明德”,齐家是为了“德满天下”。“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这是一幅和谐、美满的图画,是我们人类终身为此努力的目标。《大学》最后说道:“此谓民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齐家最终的目标就是建立“以义为利”的国度,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国”。

这给我们更重要的启发是:家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解决目前学校、社区、企业所出现的“家庭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去推动建立从家庭出发的健康的“全人”目标,并帮助人们成为“以义为利”之民,去促进实现人为将来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宏愿。

《大学》扩大了我们家庭教育的视野,把家庭教育仅有的“学校视角”、“社区视角”,等等,推到了关于“平天下”的“全人”视野,推到了建设“以义为利”的社会高度,换句话说,先哲启发给我们的,就是以“全人”视野看家庭。

五、横向的比较: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态理论

教育为了“全人”,齐家为了“明德”,这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有的对象及其任务。然而,要让家庭教育的基础理论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独立性,必须回答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家庭”是什么?回答了“家庭是什么”,才能具体划分家庭教育实施的场域及操作的边界。

我们看到,使用了“全人”的概念,让我们在“三大教育”的目标上有了交集,那么,“全人”能否让我们把“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划分出来呢?

我们知道,家庭,这个社会细胞是由“人”组成的,而链接她的“DNA”是情感,一般称家庭是一个情感系统。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家庭,是由情感联结的,以婚姻关系为核心的亲缘关系构成的总和,是社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单位。

引入“全人”的视野,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家庭是满足“全人”成长的最基础的单位。

人生活在家庭,人的基本表征的场域在家庭,人与人最裸的影响是在家庭。因此,能否让一个人健全的基本条件,是家庭关系的影响方向。

1950年代以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雄霸欧美心理及精神治疗界。之后,从实务治疗的经验中,一个又一个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及辅导员,开始质疑弗洛伊德理论对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性。同期,基于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的种种研究,在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的倡导下,系统理论诞生了,家庭研究及家庭治疗在理论思维上兴起了一个大波澜。

家庭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家庭犹如一个生态系统,每一个在家庭中的人,都受着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在这个以情感为纽带的关系中,家庭成员互相依存,又相互独立,每一个角色都被期待,角色责任成为理所当然,而角色能力与责任的不符又形成了很大的张力。配偶间的期待及现实差距会是家庭冲突的核心,亲代问的期待与现实差距又是另外一种冲突,有时两种冲突会交织在一起。

往往,家庭角色的满足程度,又直接影响到了家庭成员的另一个角色:社会角色。一个人往往会是多重身份,如,一个丈夫他可能又是儿子,又是父亲,这种家庭的多重身份,还需要他随时转换成经理或科长等等,能否当好经理、科长,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丈夫、父亲、儿子的角色是否有满足感有关。往往,和谐家庭出来的成员,社会角色相对就比较健全,这也印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

同时,家庭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在她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特征。家庭生命周期是一个天然的环境,它限定了个体的自我认同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影响力。

家庭,是一个不断随时间变化的系统,家庭成员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人联结在一起。随着时间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年龄也就发生了变化,社会角色也随之不同。

在连续的血缘承传上,一般可以表示:离家:独身年轻人婚姻:新夫妇有年幼孩子的家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送孩子离家,继续向前发展生命晚期的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个体的发展任务只有在重要的情感关系的环境下才能够发展,并且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情感关系就是家庭。

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的问题解决,包括社会性的功能障碍等,只有把他置身于环境考察,并参照特定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正常”功能标准,才能有效。同时,对个体的成长促进,同样也是如此。而这个被考察的环境,最重要的场域就是家庭,离开家庭谈个体问题的解决以及个体的发展,纯粹是空中楼阁。

同时,我们看到,家庭的成员联结有着不同的层次,根据家庭生态理论,人类系统是一个多层面的互动,这个层面包括:个体,直系(im—mediate)家庭,延伸家庭,社区,文化群体以及更广大的社会;每一个家庭存在,都是由一群个体组成,他们在各个层面上互相影响着。

因此,家庭不是一个独立存在,而是与不同层面互动着的关系存在。个体的“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的“家庭环境”考察,也必须是整全性的。

以上就是从“全人”视野所看到的,“家庭”是一个广义的存在。因此,把“家庭”概念狭隘化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应对“家庭问题”与“家庭成长”所带来的挑战的。

引入“全人”概念,恰恰让我们能从一个全新的高度接纳并应用家庭生态理论,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去考察在家庭中某个个体所产生的问题,并去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生成以“全人”为依归的家庭范畴内的各种理论。

从“全人”视野来看,家庭是完全独立于学校、社会的一个情感系统,完全可以由“以婚姻(法律)联结为核心的一切亲缘关系”划分出范畴。只要在这个关系范畴内的一切个体的“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都可以“全人内容”加以介入、干预。如果认为教育就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那么在“以婚姻(法律)联结为核心的一切亲缘关系”中实施“问题解决”与“成长促进”,就可视为“家庭教育”了。

六、实际的操作:“全人”视野,融合与超越

当我们有了“全人”视野,我们就可以很坦然地面对前述的四个案例,一、它们属于“家庭范畴”内的问题;二、只要能产生正面影响力,各种方式都可实施,就此,就可以把它们归入“家庭教育”,进行相对独立的操作。

有了“全人”的视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个案中的“个体”所显现的问题,无不与他们的家庭有关;我们也可以诊断出他们的家庭在“全人”平衡的某项维度上所出现的问题。

案例1简记:

操作一:紧急与该学生协谈;对该学生家访。了解发现:(一),该学生父母冲突时,母亲常以“我要自杀”相回应;(二),父亲有暴力倾向;(三),该学生扬言自杀时,有登楼举动;(四),该学生扬言自杀前,是与班主任发生冲突。

操作二:对班主任进行“个体”性干预,了解其家庭,发现有“4Q”缺陷。

操作三:调整班主任。辅导员在掌握班主任家庭背景情况后,安排与该学生协谈,向班主任演示与该生交流的方法。

此案操作思路:

一、诊断:学生“自杀”不是轻生,乃是与班主任冲突的过激表现。

二、措施:调整师生关系;

三、要点:掌握冲突当事人的家庭环境情况。

四、介入要素:“全人4Q”因素。

在此案的解决过程中,班主任受提示后,消除了对学生的敌意,不压制,而是进行情感链接;同时告知该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提示应对的策略。该生获得尊重后,主动与班主任合作。

此案的解决较迅速,校内的紧张获平息后,进一步被告知“家庭对学校的隐性影响将会造成显性干扰”,由此推动建立家长学习体系,组建了与原“家长委员会”全然不同的“家庭教育联合会”。该“联合会”借校方资源独立操作,由受过家庭教育培训的家长牵头组织,组织家长学习,组织资源为家庭谘商服务,组织资源进行对症下药的个案指导,长期关注家庭。该“联合会”作了具有独立法人功能的尝试,初步获得成功,取得了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实验基地资格。

案例2简记:

操作一:社区座谈:邀请社区干部、家庭成员到场,澄明情况,让家庭成员表明意愿(辍学学生回避),据介绍,该家庭中辍学学生患有强迫症,正在服药。

操作二:脱敏观察:征得监护人同意,让该学生入住机构,与家人暂时脱离。

操作三:会诊:机构协同精神科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各自进行独立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

操作四:对症下药。

(一)现状:观察结果发现该学生无强迫症,却具有强烈的自我否定倾向。从“家庭理论”看,该学生家庭模式具有“非正常性”;近期,该学生母亲因车祸死亡,学生自诉家庭成员有向其类害行为。

(二)干预:1.家庭干预,告知其不良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影响;2.个体干预:摆脱丧母及类害阴影,引导其作社区志愿者,关心他人(按4Q)。

此案经操作后,家庭冲突趋于平息,也让社区看到家庭教育常识普及的重要性,就此,推动某社区建立“家庭学习系统”。

案例3简记:

操作一:咨询辅导:导人家庭系统理论,分析发生事件的根源,安慰并解明女儿伤害的治疗原理。

操作二:撤销离异:此案当事人已提请诉讼,准备离婚,判决在即。经辅导当事人主动撤诉。辅导理由:冲突所产生的创伤的医治方法不是回避,而是修复;冲突是因家庭成员自身的“4Q”成分不全,需要补足;彼此要得到充分的原谅,才能得到医治;分离会固化伤口,特别是对女儿的治疗不利。

操作三:持续陪伴:引导当事人进入生态团体(即机构根据生态理论组建的被辅导家庭群),彼此互动。

此案还在继续跟踪过程中。当事人已主动向狱内丈夫投信,表示愿意原谅,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婚姻过程中有造成对方伤害的事实并表示歉意;女儿也陆续向狱内父亲投信,父亲也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家人联络致歉。

以上案例二、三的操作引起社区关注。社区在接纳家庭生态理论的同时,被推动组建家庭学习系统,称“家庭学堂”。

笔者所在机构推动建立的某社区家庭学堂,被评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

案例操作表明,操作都是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定位后进行的,其过程站到了“全人”的视野,以国学齐家思想的目标为动因,依据了“家庭生态”和“全人教育”理论,从而结合了传统意义上家庭教育的许多元素,并应用了家庭治疗的手段。

总之,以上案例的操作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的融合与超越,既保全了原有家庭教育的功能,如对社区、学校的协助,同时又延伸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对“家庭”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与治疗,并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性陪伴。这样,既达到了当下问题的解决,和谐了一方区域,同时,又对“细胞”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疗,以防备下一步的“异化”,这对社会各层面的良性影响起到了“保全”的作用。

七、浅显的归纳:家庭教育应该称为“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

学科应该不断进步与完善,家庭教育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而学科的进步与完善离不开实务,纸上谈兵的学科理论,一定不会具备真正的指导意义,也得不到实效。

“家庭教育”,离不开对“家庭”的探究。“家庭教育”不能只见学校视野下的“有学生的家庭”,也不能只见社区视野下的“有居民的家庭”,更不能仅限于社会视野下的“有公民的家庭”,等等。狭隘的家庭观,一定会让我们的理论偏颇,操作狭隘,实效甚少。

以上案例的操作,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泛化性操作”,可能会被某些专家、学者批评为“不符合学科理论的越界”。然而笔者认为,把许多边缘性的问题都纳入本学科来研究、探讨,正是完善本学科的最好方法。

在以上的案例操作中,关键是引入了“全人”的视野。于是,在观察家庭时,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而是系统地、全面地、动态地去看待家庭。就此,就可恰当地理解国学的精髓,并可去参考当代西方较完整的家庭生态、家庭系统理论。当结合国情有机应用,就解决了一般看来较为重大的个案。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庭,建立家庭教育系统理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家庭。只有当我们从“全人”的视野看家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看见“有人的家庭”,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去尊重、理解、学习、应用先进的家庭生态理论,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尊重、理解、学习、应用我国先哲们早已陈明的“大学”理想。

我们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家庭范畴内的“全人”,由此,我们才能真正建立相对独立、完整,又与其它教育有交集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交集的核心就是“全人”。家庭范畴内的“全人教育”,就可以与学校范畴内的“全人教育”,与社会范畴内的“全人教育”,形成良好的“全人教育”链,以真正达到教育得到“人”的目标。

家庭教育作为学科,必将形成完全独立的又与其它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理论系统,从而为家庭教育设立法规,并能依法进行独立的、系统的操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案例篇5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3.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懂也不会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4.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源自家长不学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没多管教自己,更谈不上有教育方法,自己还是长大了,生活得还好。因此,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学习和借鉴。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让其认清教育发展形势。可列举身边成功及失败的教育案例,使家长认识到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娇惯、疏于管教、缺乏正确引导,是导致少年失足、误入歧途的直接原因;相似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看清当今教育形势,不用老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孩子受到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在生活中,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不学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

2.培养学习型家长。家长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其原因是家长文化基础差,对孩子教育以及对教育形势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型家长。学校可以要求家长读几本名人传记,思考身边的成功教育案例,多看教育频道有关孩子成长的专题片,多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3.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4.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上。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第一、考上大学。

5.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就家长教育观念开展培训,分年级制定培训计划,搜集身边教育案例,编写相关教材,安排资深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任务。

6.开展家访式座谈。针对思想偏激或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师以家访形式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使其懂得教育孩子是门科学,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源自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成功家庭教育案例的思考与分享。

7.利用网络、电话培养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可利用电话或网络等便捷手段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8.借助外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极个别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对学校教育和要求不以为然,与学校配合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请社区领导、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信赖的人与其交流,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9.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家庭教育案例篇6

幸福家庭应该是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外在标准与内在标准、自我追求与外部供给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方案案例2021年最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方案案例2021年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家庭为切入点,本着“关注本县全人口,贯穿家庭发展全过程”原则,整合社会资源,解决家庭在生产、生活、生育、健康、养老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家庭发展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推动计划生育向家庭计划回归,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幸福美好的正宁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创建目标

以“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力争通过4年的努力,逐步提高计生家庭的幸福指数使全县60%以上的计生家庭达到幸福家庭标准。

三、创建标准

一是科学生育。即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二是健康生活。即身心健康,精神饱满,热爱生活。三是守法诚信。即遵纪守法,明礼守信,热心公益。四是勤劳致富。即勤俭持家,科学生产,生活宽裕。五是幸福和谐。即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风民主。

四、实施步骤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在“__”期间的工作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20__年2月至5月)。选择试点,部署任务。率先在城乡、社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政村抓点示范做好宣传发动,开展创建工作。

(二)推进阶段(20__年6月至20__年6月)。坚持分类指导,抓好落实。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评估阶段(20__年7月至9月)。对创建活动进行评估,总结经验,表彰典型,研究安排下一阶段任务。

五、活动内容

创建工作重点围绕“科学生育、健康生活、守法诚信、勤劳致富、幸福和谐”等五项内容,大力开展“两倡导、三促进、”活动,推动创建目标的落实。

——倡导科学生育。鼓励育龄群众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申请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防止意外怀孕,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基本杜绝多孩生育。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出生缺陷干预,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落实住院分娩实名制登记制度,实施孕产期全程跟踪服务,保障母婴安全。宣传教育家庭成员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注重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和素质提升,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打击“两非”行为,全方位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的社会环境,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或趋向正常。

——倡导健康生活。宣传普及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常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家庭观和幸福观。深入开展生殖健康进家庭行动,以计生服务站所为依托,以新农合和医保为保障,以WIS系统为支撑,及时免费落实安全有效的节育措施,及时提出调整或终止避孕措施的建议,在县服务站和中心服务所开展乳腺、宫颈和生殖道感染等疾病的诊治,开展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关怀活动,实施老年健康保健服务,全方位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

——促进守法诚信。面向家庭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家庭成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实行计划生育、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等义务。面向社会开展诚实守信教育,教育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真诚待人,诚实处事,重信誉,守信用,讲信义,以诚实劳动获取合法利益。——促进勤劳致富。全面落实《庆阳市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实施细则》,围绕家庭成员新婚、怀孕、生育、节育、子女成才、安居、创业、养老全过程,对计生家庭落实“惠一生”的奖励优惠和服务政策。不断完善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重点支持计生家庭、零就业家庭、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就业和创业,推动扶持家庭政策从救济型向发展型转变,提高家庭“造血”功能,促进家庭持续发展。

——促进幸福和谐。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则、维护公德、扶贫济困,营造明礼、友爱、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方案案例2021年二

为了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根据区上的安排统筹,结合我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案例。

一、工作目标

以“创建幸福家庭,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力争通过4年的努力,使全乡80%以上的计生家庭达到幸福家庭的目标。分步实施的目标是:20__年至20__年,全系统分别有20%、40%、60%、80%以上的家庭达到创建目标。同时每年要评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事迹突出的家庭作为“幸福使者”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幸福感召”巡回报告演讲活动。

二、工作内容

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围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文明富裕、身心健康、和谐幸福、奉献社会”六个方面展开。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幸福家庭的前提。科学合理制定人口计划,最大限度减少计划外生育,坚决杜绝计划外多孩生育,全额征收社会抚养费,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使全乡农村计划生育率在完成年度计划的同时,呈逐年上升势头。

——优生优育。优生是幸福家庭的希望所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建立起出生缺陷预防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孕前预防出生缺陷实验室筛查、孕期重点监控、围产期保健和随访工作,全乡婚前免费医学检查达到98%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到85%以上,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到1%以下,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引导家庭成员有计划、负责任科学生育,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注重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和素质提升,重视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明富裕。致富是幸福家庭的重要保障。采取“政策引导、基地带动、产业扶持、部门联运、资金引导、社会参与、项目运作、典型引领”等多种帮扶救助方式,大力扶持计生家庭特别是计生困难家庭勤劳致富,结合产业计划,帮助计生家庭发展一个产业,掌握一门致富技术,通过扶持,在“__”期间使被扶持的所有计生家庭实现收入增加、生活富裕、富足祥和、安居乐业,实实在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幸福。

——身心健康。健康是幸福家庭的基础条件。通过经常性,长期性的宣传引导和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提高生活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培养家庭成员科学文明、低碳环保、“空巢”家庭实施生育援助;配合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为少男少女解疑解惑,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建立幸福家庭“六优”促进中心,创办幸福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促进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方案案例2021年三

为增强党员干部家庭成员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构筑家庭廉政防线,经研究,决定在全镇开展以“树廉洁家风?创幸福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进万家活动。现就有关事项方案案例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引导和激励党员干部家属知廉、守廉、助廉,推动反腐倡廉关口前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惠及全镇人民的“幸福凤林”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廉政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和感染,增强廉洁意识,逐步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维护家庭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活动内容

个人是家庭的细胞,建立廉洁社会,先要树立廉洁家庭,建设廉洁家庭,先要倡导廉洁个人之风,要围绕“树廉洁家风?创幸福家庭”廉政文化进万家活动主题,重点抓好“七个一”:

(一)发放一份倡议书。向镇机关、镇属各单位党员干部、村民小组以上骨干家庭发放一份开展“树廉洁家风?创幸福家庭”廉政文化进万家活动倡议书,倡导家庭成员发扬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积极、乐观、向上的廉政家庭文化,让家庭成为充满和睦亲情与温馨的空间,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

(二)开展一次格言征集。以“创学习型家庭、做廉洁型公民”为目标,组织党员干部及家属开展以“读书与廉政”为主题的家庭反腐格言征集活动,加强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党员干部及家属开展以“家庭与廉政”为主题的“贤内助、廉内助”座谈会,倡导党员干部家属既当贤内助,又当“廉内助”,把好家庭廉政关,以家助廉、以家促廉,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四)组织一次警示教育。适时组织党员干部家属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等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家属的廉洁意识、法律意识和自警意识,增强做好家庭助廉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五)召集一次签名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及家属参与“争当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签名活动,引导家庭成员自觉保持廉洁,发挥廉政建设助手作用,形成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六)组织一次“廉洁幸福家庭”评选。以“争当廉洁贤内助,筑牢家庭防腐墙”为主题,在全镇开展“廉洁幸福家庭”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路、样板示范,引导党员干部和家庭成员共筑反腐倡廉家庭防线。

(七)举办一次廉政文化建设成果展。以“廉荣贪耻、幸福家庭”为主题,深入挖掘各村廉政建设好的经验做法,举办廉政文化建设成果展,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秉公用权。

四、实施步骤

“树廉洁家风?创幸福家庭”廉政文化进万家活动从8月开始至12月结束,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8月下旬)。制订活动方案案例,下发活动通知,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发放倡议书,广泛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组织实施阶段(9月- 12月中旬)。按照“七个一”的内容逐项抓好落实。

3.巩固提高阶段(12月下旬)。认真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把成熟的经验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巩固活动成果。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求。成立“树廉洁家风?创幸福家庭”廉政文化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由王红梅任组长,徐小明、钟炳根任副组长,毛延兵、朱志华、郑成才、周世有、严英军、周祥富、冯洪梓、刘慧军、王厚成、毛立武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毛俊秋兼任办公室主任,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班子成员要协调好业务分管单位、联系村抓好此项工作,扎实推进此项工作。

2.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镇纪检、宣传、文化、妇联要按照市里的文件要求,紧密联系与配合,积极协调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面完成各项活动内容。要与“三个年”、“最美凤林人”等活动相结合,不断创新载体,提升参与度,扩大互动面。

3.注重预防,务求取得实效。镇纪委要深入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家庭助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采取应对策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要把开展“树廉洁家风?创幸福家庭”廉政文化进万家活动融入党员干部及家属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做到常学常讲,坚持不懈,使家庭廉政文化成为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努力消除和克服腐败现象,创建廉洁家庭,建设和谐社会。

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方案案例2021年四

一、活动目的

通过广泛开展契合家庭需求、群众喜闻乐见的寻找活动,加深对群众的了解,增强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责任意识;通过深入挖掘、宣传“最美家庭”感人事迹,大力弘扬符合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家庭道德规范,引导党员干部以群众为榜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加深干群之间的感情,汇聚建设富强文明幸福美丽新__的强大力量。

二、活动组织

寻找__“最美家庭”活动时间为__年3月10日至5月10日。

活动设立组委会,由县委副书记胡明刚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夏齐勇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从明、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晏业焕、县妇女联合会主席胡利荣、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鲁述坤任成员。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县妇女联合会。

三、寻找对象

__县内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美德的家庭均为本次活动寻找对象。

四、活动步骤

(一)活动启动。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县妇女联合会、县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印发《__县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实施方案案例》,同时在__电视台、中国__网、__妇联微博等媒体开设专栏,争取移动公司支持发送活动信息,在全县播发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通知和倡议书,吸引广大家庭参与。

(二)推荐方式。候选家庭推荐将通过组织推荐、群众自荐两种方式进行。

1、组织推荐。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各乡镇、开发区、高铁新区、县直各单位于4月10日前择优推荐1—3个候选家庭,并依托城乡社区“妇女之家”普遍建立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专题宣传栏、壁报、展示平台,举办故事会、座谈会,组织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等多种方式丰富活动内容。

2、群众自荐。在__妇女网登载《__县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实施方案案例》,家庭可自行登陆__妇联官网活动专页或者关注__妇联微博,下载表格。纸质版就近向所在乡镇妇联、单位妇委会申报,电子版直接发送到县妇联邮箱。

(三)事迹展播。在组织推荐和群众自荐的基础上,择优选取20户候选家庭,在__电视台、中国__网、__妇联微博等媒体进行事迹展播,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晒”家庭幸福生活、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未来梦想。

(四)评选表彰。事迹展播结束后,在中国__网进行公示,网上投票选出10个家庭。联合主办单位对__县十佳“最美家庭”进行表彰,并上报参加孝感市“最美家庭”评选活动。

五、活动要求

(一)广泛发动。各乡镇、开发区、高铁新区、县直各单位要以扩大群众参与率和活动社会影响力为目标,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城乡“妇女之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女性相对集中的工作场所、女性社会组织等广泛开设活动宣传平台,张贴和播出活动宣传画、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引导妇女和家庭踊跃参与。

(二)精心组织。各乡镇、开发区、高铁新区、县直各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活动具体方案案例,精心组织实施,并及时报送活动开展情况、“最美家庭”新闻热点及重要线索。

(三)突出重点。各乡镇、开发区、高铁新区、县直各单位要将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讲文明树新风、巾帼志愿服务等活动结合起来, 使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互融合、共同促进。

(四)及时推选。候选家庭要填报推荐表、事迹材料(1000-1500字)、家庭生活照片1—2张,均一式3份。各乡镇、开发区、高铁新区、县直各单位要按照时间要求将相关材料加盖公章后报县妇女联合会办公室,并将电子版同时发送42188____@diyifanwen.com。

联系人:汪___ 联系电话:722____

附件:__县“最美家庭”推荐表

__县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__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__县妇女联合会

__县广播电影电视局

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方案案例2021年五

__社区“5·15”国际家庭日活动方案案例

为了进一步推进幸福家庭创建工程,提高流入人口幸福感、归属感,我社区以“5〃15”国际家庭日为契机,在辖区内开展“圆梦东塘 幸福启航”暨流动人口幸福家庭创建活动。

一、目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我街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如何更好地服务管理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成员,也成为了我社区当前计生工作的难题。通过“5〃15”国际家庭日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家庭更了解当前计生政策,更了解我街计生服务管理内容,拉近常住城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距离、拉近计生管理服务单位与育龄妇女的距离,为社区计生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地区经济繁荣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活动时间 2012年5月15日下午2:30-5:00

三、活动地点 __社区

四、活动对象 外来农民工家属、子女,流入经营户家庭

五、活动内容

(一)政策宣传。主要宣传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和当地政府向外来人口提供的均等化服务内容。发放计生宣传资料、育龄妇女在计生方面权利和义务知识,以及妇女保健知识内容等资料,同时进行版报宣传。

(二)“圆梦”行动。在我社区“六都国际”建筑工地有流入农民工近千人,活动期间,我们与开发商沟通,选十位农民工邀配偶到东塘工地探亲,免费向其提供幸福婚房;亲子服务;组织街道司法服务、劳动保障、医疗、计生、民政等相关部门在现场提供相关服务、咨询;“一卡通”的现场演示、发放、服务。

(三)计生家庭大擂台。参与家庭由农民工家庭和流入经营户家庭组成,暂定十户。分组参与计生知识问答和游戏竞赛两个环节,按成绩进行奖品颁发。计生知识问答内容以育龄妇女维权、妇女保健知识为主。

__社区

家庭教育案例篇7

关键词:特殊家庭;学校教育;指导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成人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的增大,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学生家长的离婚率也越来越高,这类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那么,该如何教育这一部分学生呢?怎样才能把这一部分为数不少的学生带出沼泽地呢?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指导相结合是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最好途径。

案例1.曾经笔者班上有个女同学叫肖莉莉,父母感情不和,使其心理受到影响,成绩一落千丈,与师生关系不和。我通过与她最要好的同学交谈后,了解到她是怕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她取笑她;我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更加关心她,常开导、启发她,并找曾取笑过她的同学谈话,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属于落井下石的不光彩行为,并号召他们向肖莉莉同学伸出关爱之手;我还找到她父母分别做了工作,母亲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刚开始父亲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仍然坚持要与她母亲离婚,肖莉莉同学认为父亲不再爱她了,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她病得更重,并住进了医院。为此我又找其父亲深谈了一次,让她父亲意识到他有可能永远地失去女儿,或害了女儿一辈子,她父亲获悉后意识到了他的离婚行为已不只是个人行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心灵上受到了很大震动,加上肖莉莉的母亲确实有很大改变,他们就又和好了,肖莉莉又有了一个完整的家,人也恢复正常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一年后还专程回来看望我,感谢我,说我既拯救了她的家庭,也挽救了她的未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的完整和睦对学生的重要性。当学生家庭出现危机时,作为学生的老师,我们不但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还应对父母晓之以理,尽量避免一个家庭的破碎。

案例2.易晓刚,高一学生,是一位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学生,父母在他还未上小学前就因父亲的脾气太大而离异,法院把他判给了母亲,母亲在重组家庭时,他不愿一起生活,就一直由姥姥、姥爷抚养长大,不知是父亲的遗传基因起了作用,还是常年远离父母的关系,晓刚的脾气也很躁,对不听他的话的同学动不动就拳脚相加,上初中时有一次因用刀子捅了人而被劝其转学,读高中仍没有大的转变,脾气还是很躁,自控力仍很差。老师们竭尽全力进行了劝解、开导,想尽了各种办法进行教育。但因父母都离得太远无法管教,姥姥、姥爷年纪大了,管不了,家庭教育这一环始终很薄弱,没有能够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该生最后因严重违反校规、校纪,严重影响班上其他学生学习,屡教不改,被学校劝其退学。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家庭教育相结合,一旦家庭的教育成为薄弱环节,学校的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家庭教育案例篇8

一、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接触法律实践的最直接、最经济的途径。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运用具体的案例去形象地说明法学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其中的案例是指一个实际或虚拟的情节事件。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19世纪末,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郎戴尔将“苏格拉底方法”引入法学教育之中,与英美法的创制相结合,形成了流行于当今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注意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优点在于活跃课题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对不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来说可能适得其反。显然,一门或每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用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现实的。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第二,先放后收。即在讲完案例后,应当先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议。第三,课堂上应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案例分析宜安排在基本理论讲解之后,辅助学生对理论的印证和理解。

二、丰富诊所式教学

诊所式教学在国内高校正逐渐普及,但是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古老的科学,法学和医学在价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医学技术在于预防和治疗人的不健康的身体,而法学技术在于预防和治疗人的不健康的行为,但二者的价值都在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促进社会主体的健康发展。在科学的传承方式上,两者也相辅相成,互为借鉴。诊所式教学方法就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病和治疗),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直面各种社会冲突和纠纷,从而巩固法律知识,培养法律职业能力,最终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提高。诊所式教学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如今在美国,诊所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校外当事人诊所和模拟诊所,等等。2000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七所院校率先在全国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开始把诊所式教学方法引入法律教学实践的实验。目前,我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设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随着我国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诊所式教学方法必将得到广泛地应用。

三、鼓励建立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是指为学生创建―个法庭场景、让学生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感受庭审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对本科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法庭旁听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看中学,学中看”,亲身感受庭审程序;同时,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的模拟法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是检验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途径。让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案件处理,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何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模拟法庭的设计大体为分为三个阶段。1.模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教师选择案例素材、分配案件角色、布置模拟环境、进行彩排预演,等等。庭前准备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着模拟法庭效果的成败。2.模拟审判阶段。该阶段,程序是最重要的,必须与诉讼法相关规定相一致。同时,法庭上的座位安排、各角色的着装也要与实际相同。教师应当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给参与审判的学生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锻炼学生应变和现场表达的能力。3.模拟后的总结阶段。模拟庭审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在模拟庭审中的角色分析一点评,并指明该案的重、难点问题以及法律依据或法理依据。这样就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地反馈到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家庭教育案例篇9

【关键词】家庭经济状况;儿童人格独立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30-0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由重视科学技术为主发展为以人为本,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环境。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

目前,学术领域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与个体独立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较缺乏。何莉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①,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了解区域中小学生的人格、自我意识,并探讨城乡中小学的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个人人格的关系;邱勇强的《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②,综合国内外对贫困女大学生群体性的研究,分析其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思考,并构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提高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王勇的《浅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③,围绕家庭教育与儿童独立性格的养成、儿童社会生活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要构建良好的儿童社会化环境,必须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涉及社会学、教育学中家庭教育方面、发展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需要综合考量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为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建设做好保障。本文通过对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正向支持的探索,提出儿童人格独立性培养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希望在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案例法、观察法、访谈法。研究中要关注所涉及信息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对收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要进行统计、总结、归纳、提炼,实验结果验证假设。采用“实例模式实例”的方式建模。

三、建模过程

首先明确建模目的,即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指导,通过对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诸要素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人格独立性的正向支持,构建在其发展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地位,同时要体现家长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在观念上正确引导儿童。

找出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建模。第一,由个性案例分析各具有人格独立性的人群,其成长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出特定人格特征需要的外部l件。特定的学科理念中,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幼儿阶段的发展。三四岁阶段会影响中高层次的语言学习,因为冷漠的外界环境会导致其缺乏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丧失更多的表达自我和深度沟通的可能。

第二,分析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了解这部分人群在人格上的发展,以及自身所处的外部条件,变劣势为机遇,发挥优势迎接挑战。学前阶段的自我概念和人格成长若受到负面的影响,会否定自我,难于界定自我,不了解社会道德与是非标准,因为缺乏适当的家庭教养而产生行为上的缺陷。

第三,实例分析,也是研究重点所在。具有人格独立性的人群如何看待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人格独立性方面的影响作用(以问卷形式产生),对独立性人格具体表现、实现路径进行调查(专家、教师、辅导员、学生的看法),然后导出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运行模式等,分析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条件。

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人格独立性正向支持的探索,将为幼儿现在和将来适应社会打下成长基础。

注释:

①何莉.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

②邱勇强.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向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③王勇.浅谈学校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家庭教育案例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family influence of oxygen therapy complianc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nursing.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0 - January 2014 respiratory medicine treated family oxygen cure 110 cases of COPD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y patients,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of 55 cases. And random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plan, team for individualized care and health education.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xygen therapy compliance and oxygen time comparison. Results the team number of oxygen for 50 patients (90.90%), control the number of oxygen for 15 cases (27.27%), the team oxygen ratio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eam average oxygen time 10.21 + / - 4.22 h, control group average oxygen time 4.01 + / - 2.00 h, the team average oxygen tim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PD home oxygen therapy compliance,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can be applied in clinical.

Keywords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OPD; Home oxygen therapy complianc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指空气不能顺利进入和排出肺脏的一种疾病,患者多数伴发肺气肿和支气管疾病[1]。患者呼吸困难,病程长,严重影响生活和健康。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家庭氧疗能够缓解COPD患者临床症状。本文研究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家庭氧疗依从性的影响,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COPD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59-77岁,平均年龄:68.2±3.8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1±1.1年。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7.2±3.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4±1.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随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家庭氧疗的重要性,对家庭氧疗中发现问题可来院或致电询问。

研究组进行个性化护理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根据患者理解能力,讲解家庭氧疗的必要性。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健康档案,和护理计划。为患者建立氧疗档案,记录病情变化、氧疗时间、氧流量等。由专人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家庭氧疗进展情况和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

患者出院后6个月进行复查,统计患者院外家庭氧疗是否坚持和氧疗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氧疗依从性统计

统计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氧疗依从性,可见,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吸氧人数和未吸氧人数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吸氧人数为50例(90.90%),对照组吸氧人数为15例(27.27%),研究组吸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吸氧时间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吸氧时间,可见,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吸氧平均时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平均吸氧时间10.21±4.22 h,对照组平均吸氧时间4.01±2.00 h,研究组平均吸氧时间显著超过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内科老年人常见病,没有特效方法治愈,只能通过增加吸入空气氧含量、扩张气道、改善基础病等方法缓解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期[3]。有研究结果显示[4],COPD患者每天持续吸氧15h及以上,能够延长60%的患者生存时间至5年以上,26%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至10年以上。家庭氧疗是缓解COPD患者呼吸困难的有效方法。家庭氧疗能够提高患者体内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等血气指数,改善机体组织和气管的缺氧情况,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减缓肺心病的并发[5]。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阻肺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由于大多数慢阻肺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促进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