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案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8:58

研究性学习方案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活动 评价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一直被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所关注的一项学习方式,包括教材的编排也为其作了准备,特别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专门创设一些课后思考或者讨论环节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对于常规的阅读,原来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已经做到很好,但是对于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改中一直提倡和强调的,需要老师在引导和鼓励下提高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就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教师引导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成果。

陶行知于1937年7月在重庆合川县草街子凤凰山上的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当时育才学校设立了“育才幼年研究生制”,招收幼年研究生27人,并在各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其中课题丰富,比如从残碑断砖以及和尚坟墓中考证古圣寺的历史,研究苏德战争等等。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忽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他看来“教学做”应该是统一的,这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求充分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扬创造和实践的精神。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要“教学做合一”,说的就是教师主导的“教”,学生主体的“学”,实践的“做”的统一。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法论。

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活动必须符合要求且做到合理有效。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如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信息资料的收集能力、处理和判断等。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等。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以评价“中学生近视”课题为例,要注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度,以及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的解决问题和处理判断的能力,综合评定一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和研究性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是主体,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渠道多途径,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即所谓的“学以致用”,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风气和良好的学习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要做到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如遇到的困难、有什么需要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重点的指导。总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思想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做。不要设定所谓的“答案”,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淡化结果的关注度,转向对过程的体会,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与默契,在引导与主动学习中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0. 6.

[3]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课程・教材・教法2000.08.

[4]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1.

[5]李萌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2006年第3期

[6]《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2

1、充分阅读:阅读不是简单地读课文,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完成个体学习,让学生了解一切显性知识和简单的隐性知识,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可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朗读指导让每个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情感,真正让阅读成为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发现问题:怀疑是获得新知的源泉,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学生个体阅读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学生疑惑的地方,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3、探讨研究:学生对发现的问题的研读,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教师在这当中既可作为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模式应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环节来设计、安排与实施,建立实际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专业建设的应有之议与必然之选。

一、以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为核心的日常性课程实践

(一)案例教学

1.专业教学案例库现状与建设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际管理类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它通过教师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课前阅读、思考,课中讨论、交流,课后总结、提出或设计方案等系统规范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体验案例所涉及的现实(或曰实践)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接触、体验和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思考的实践习惯与能力。案例教学中案例库建设是其首要的基础性环节与工作。案例库建设需要专业任课教师具有扎实深广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案例储备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研究案例的实践能力。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相对薄弱,科班出身的公管类教师都较为年轻,较为年长的教师则多从别的专业转型而来,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体现为公共管理理论结构的不够完备深入、实际案例数量储备的不够丰富以及理论分析实际能力的不够专业与深化,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的不够扎实。因此,要构建较为完善的案例教学模式,必须先从教师水平的提高入手。既要提高拓展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加自己的案例储备、训练自己分析研究案例的习惯与能力,还要以专业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案例,才能具备建设案例库与组织案例教学的基础能力。

2.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许多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有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分析的专门课程,在其他专业课程授课中,授课老师也在运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然而,专设的案例教学课程其内容往往因过于宽泛而难以划定、易流于随意且难以组织;结合课程进度而设置的渗透在各课程内的案例教学更能让学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更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及其在现实中存在状态的体认,因而变专门案例分析课程为各课程内设案例教学环节更为合理。而许多教师正在尝试运用的案例教学也往往因学时所限难以把握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讨论的时间分配,也难以深入开展,案例往往只用来作为理论的证明;即使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前阅读思考,再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却因学生理论储备的不足与专业分析能力不强常常流于就事论事、发发牢骚、泄泄心愤而已。因此案例教学的组织须有较为扎实的计划与实施安排。首先,实践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环节的严谨计划与实施安排。要求每个教师在既定的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的学时要求下,确定课程各章节的重点及其理论讲授的方法与时间安排,确定每讲的经典案例,计划案例教学的时间、学生理论知识与案例准备的时间与要求、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与目标要求,老师对课堂的组织方式等。计划与安排甚至案例都可打印成集开课之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课程进度心中有数,提前预习与思考。其次,教研活动对教学环节实施与改进的保障。以上环节的扎实实施与有效实现,需要院系浓厚的科研教研氛围和严谨的科研教研习惯的引导、督促和保障。专业竞争力的增强、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术能力的提升,需要合力,需要现有师资坐下来静心静气扎扎实实研究些问题、解决些实务。科研活动教研活动应当常规化、规范化、实际任务明确化、检查汇报与交流讨论务实化。在常规的严谨的科研教研讨论交流中完善培养方案、编著案例教材、改进案例教学方法、形成案例教学特色,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

(二)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一改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学生听取知识、记忆知识点、回答问题、用所学理论要点简单回答考试论述题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就某个或几个专门问题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所学课程内容及其所涉现实现象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对问题的探究而进行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研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每章重点内容及其现实现象提炼研究问题,组成课程研究问题库。在课程开始初期将所有问题发给学生,在对每个问题的所属范畴、所涉领域、基本理论作简要介绍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取研究问题,展开研究。可对每章节内容选择名额加以一定限制,各章节选题学生数大致相当,可以小组研究的形式进行。对每个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要求与步骤安排。无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研究性教学法都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需要准备好教材,即案例库和研究问题库,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步骤提前作出全面详细的计划与安排;一方面需要教师自己对案例和问题本身有较深较透的理解与分析,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具备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有效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能力与素养。一旦教师群体具备了这些能力与素养,就能将规范、严谨、科学的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日常化、深入化、扎实化,学生的实践习惯与能力也就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与具备了。

二、以探索专业问题为核心的长期性基地实习

(一)基地实习的现状

建立实习基地实现校社(社会组织或社区)共建、校事(事业单位)共建、校政(政府机关)共建是当前许多高校都在走的实践教学之路。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一般将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个学期的某一或某二周。实习方式多是参观、讲座及为实习基地打打文稿、出出板报、参与组织应时性活动、做一些事务性的打杂类工作等。实习之前都有实习计划与任务书,实习之中安排了实习指导老师,实习之后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与总结。环节清楚,手续齐全。然而,事实上往往是有计划与任务书却没事先发给学生与实习指导老师,计划与任务内容也不具体、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度与内容缺少必然联系,学生并未带着专业的视野与要求去实习基地。没有明确的实习要求与具体的实习步骤以及较为理性的专业视野与思维,学生往往实习之前对实习满怀憧憬与期待,一到实习基地之后很快就觉得没有事做,或所做的“小事杂事很是无聊”。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往往把学生送到实习基地,把学生交给实习基地指导老师之后,就不去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了,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交齐实习报告和总结后进行批改,批改完后给予实习成绩,认识实习的环节就算结束。并不组织学生对实习的过程、内容、收获、心得、难点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解惑。实习教学的开展并不深入,实习的效果甚微。

(二)基地实习的改进

1.实习任务

、步骤与目标的明确化、具体化在去基地实习之前,应该对实习任务、步骤与目标作出明确、具体的计划与安排,切忌大而化之。对实习的总任务、总目标作出规定之后,应对实习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作出要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指导老师的要求和任务都要明确化。具体明确计划之后,应当进行实习动员,将计划书发放到学生与指导老师手中,让学生结合各组的实际情况作出更细一步的安排与计划,让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也有章可循有针对性。

2.实习准备的充分化

首先为去不同实习基地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习任务、建立有针对性的实习课题库,对课题库中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意义、存在状态加以介绍,对每个课题的阶段性实习任务与目标作出明确要求,对每个课题的研究总目标、要获得与解决的具体目标及其最终成果作出明确规定。然后在实习前一段时间将课题库发给学生和实习指导老师,让学生选择课题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并将实习老师与学生组对接,让实习老师与学生组在已有实习计划与任务书指导下具体安排本组的实习进程与步骤,进而使实习计划化、目标化、规范化、有序化进行。

3.实习时间的长期化

基地实习应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前期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课题及其研究状况,找出自己的兴趣点与探究性现实问题,后期即可带着问题到基地去继续进行实践性研究,也可在查找资料了解研究课题的同时,定期到基地去充实课题的现实内容。因此,基地实习可以突破用认识实习的局限,而与课程实践的日常性和长期性相结合。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探讨问题,探讨问题的同时紧密联系社会,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它让老师在教授理论的同时紧贴实际,紧贴实际的同时活化已有理论积淀,活化理论积淀的同时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三、以结合时政探索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短期调研性假期实践

(一)假期实践的现状与可行方式

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是许多高校对学生的一致要求,但那一般是对学生成长的社会经历的总体而模糊的规定,除了“三下乡”之类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小分队之外,多由学生自己联系社会实践单位,回校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许多学生依靠家长或朋友的社会关系在实践报告上盖上公章,自己根本没有实习却胡乱写上“报告”内容上交就能拿到学分。与专业学习和研究挂钩的假期实践要求不多,近年来有些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探索实践教学时开始将假期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的确是种不错的尝试。假期实践可以是对研究性教学中问题探讨的延伸,也可以是对基地实习专题的深化,还可以结合社会涉及面广影响较众的现实公共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探讨与研究。

(二)假期实践的组织与开展

安排暑期实践也要做好详细扎实的计划,首先要结合年内或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公共问题及学生专业教学进程编制好假期实践问题库。对库内每一问题的基本情况、研究价值、探究目的、探究步骤及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与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与达成的成果进行详细的计划与说明。然后在放假之前一段时间将问题库发给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与准备。再确定并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践方式,并安排各种实习方式的先后顺序。准备充分后再进行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实践。在实习的每一阶段与步骤都要做好阶段性的记录与整理、概括与归纳,直到最后写出扎实的总结报告。回到学校后进行汇报、交流、讨论,并形成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特征与要求

(一)以问题探讨为核心,各种方式交叉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无论是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还是基地实习、假期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都要求将学生的参与作为课程组织的主导方面,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查阅、调研、工作、交流、讨论、思考、写作融合为一的多元互动形式。通过学生参与让学生自己学会如何了解历史与现实、发现并思考问题、加工整理与分析归纳材料、写作实习计划与调研报告、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等,既接触现实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又在实践学习中提升实践思维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二)以组建案例集、问题库为实践教学组织开展的坚实基础

案例集、问题库的运用需紧密结合课程进度确定所属实践环节与方式。尤其应对每个案例的运用要求与各步骤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作出明确计划,对每个问题的研究步骤及其具体要求与目标作出细致安排。这些计划与安排需要教师作出大量的研究、编写工作,但一旦编制出品,就可成为实践教学很好的教材范本。

(三)以课程实践为牵引和维系各实践方式的轴心与纽带

课程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是理论传授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第一实验田。从理论上讲,各门课程即使是最深奥的哲学课都可与实际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传授的生动形象、在情理相得、理趣相生中收到上等教学效果。因此理论课程的实践化教学应该成为专业教学的主导方式,倡导或规定各任课老师在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内积极开展与探索各种方式的实践性教学。每个老师都为自己的课程建立了实践课题库及其具体实施计划与目标要求,就能与各实践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起来。每个老师都能在自己的课程、自己的课堂里实行研究性探讨性教学,让学生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问题或研究方向,也能引导学生较早地树立起专业意识与兴趣方向。学生可以在不同老师的不同课程里确定自己的兴趣问题,并将自己的兴趣问题带入基地实习与假期实践中进行深入研究。

(四)以导师制为最佳教学组合方式

不同老师所授课程不同,所建问题库不同,学术关注与研究兴趣点也不同,刚好适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学生可在不同的课程里选取研究问题,跟着该课程任课老师(作为导师)带着研究问题穿插于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专业学习起步阶段就能在导师的指引下培养起专业学习、专业思考、专业研究的习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院系支持、培养方案的确定是保障

1.任课教师能力的提升

如上所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任课老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然而地方院校本专业的现有师资都相对薄弱,既要做到理论扎实涉猎广博,又要做到储备丰厚见识深广,既要编出适用详尽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案例集与研究问题库,还要能带着学生进行研究与实践,本身底子不厚的任课教师要能胜任这些工作就须给自己好好充电,院系领导要给这些老师创造好的学习深造环境,或进修或访学或升学或放假学习研究,都是提升老师水平、编制实践教学教材与方案的好途径。

2.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及其经费的支持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然引起课时调整、上课模式、考核方式等的变化,带来培养方案的极大变更,需要学校的鼓励与支持。带着学生查阅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基地实习、实践考查、撰写研究成果都需要较多的花费,也需要学校给予经费保障。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4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公共管理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论、传输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学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学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1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6-31.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5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 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 

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 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 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性交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 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 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學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 

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 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 

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 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

     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 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學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 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 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 

[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 教学 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中专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7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评价;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很多问题被凸显出来,其中一个比较困难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本文以如何科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探索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工具设计评价方案,同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提高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分析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从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的能力。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步入青春期,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相对小学生来说进一步增强,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力上处于高速发展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但自觉性往往较差,因此要关注、提高评价的监督作用。初始能力上,经过小学六年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操作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软件来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网络教学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效率这一要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评价,主要工作体现在: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发放和回收评价量表、成绩的统计与分享、成绩公布等等。

(三)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依托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条件。这一特色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考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将知识知识目标负载到能力目标之中,重新组合两者的关系,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专业能力、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等。例如,具体的评价设计中课体现在,学生的选题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开展,这样有利于课程知识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出发,研究并制定针对初中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比较全面、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很难做到单一的、定量的评价,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发展。所以我们采用以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方法。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开题时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和结题时的评价,同时要体现了评价的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即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导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形式。

评价标准要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来制定,也就是要在充分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本文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下,选题标准:课题来自课程内容,选题科学,依据可靠,课题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施阶段的评价标准:按时按量完成课题,研究思路能根据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解决遇到问题的方法合理、恰当。研究过程的记录能反映课题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整理规范,实验数据完整、真实可靠、数据整理规范,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解释与说明。[1]按时参加活动,态度端正,服从指挥,善于与他人合作。结题阶段的基本评价标准:课题研究方法恰当,且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能综合课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且具有创新性、建设性。[2]

评价权重:评价权重的分配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决定的。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评价中的诚信意识和认真态度,约束学生自评的随意性。这就需要通过评价量规所占权重的合理分配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在我们的实践中,考虑到时间、经历等问题,利用已有的、合理的、基本符合我们实践的权重分配为借鉴基础,综合考虑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配评价权重,最终确定:开题评价占总成绩的20%,过程评价占60%,结题评价占20%。[3]

三、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

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进展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设计上初步设想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为时间进程,即从开题、实施、结题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开题阶段的评价工作,研究性学习初期向学生发放《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方案》,并对评价做相关说明和指导,向学生阐释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小组同学共同建立电子档案袋,学生选定题目后,由评价小组对开题结果进行评价。其中对开题报告的答辩以及开题答辩的评价需要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我们确定了两次小组汇报,小组选出发言人汇报近期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定期监督,也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在实施阶段的评价工作包括对两次汇报的评价,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题阶段主要包括对结题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成果展示汇报、答辩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个人的最终成绩是在小组成绩之上进行评定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评价方式是,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级系数)。个人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的个人等级系数分别是“1”、“0.9”、“0.8”,也就是说,如果小组成绩为90分,个人等级为B,最终的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为90*0.9=8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又体现了小组内的层次差异,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

结束语: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这一评价体系,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促进从制度的高度保证了研究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9

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资源是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囿于课堂的狭小圈子,相对封闭;师生关系是单向地、直线地发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贯彻。这些都制约着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青岛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应该放在何处?这是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历史教育改革首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为目标,构建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历史“学习共同体”,使师生双方良性互动,教师努力充当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学生研究性学习,对历史学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难度。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学生学习历史,远不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可以依靠解题获得成功的自信.从而树立持之以恒钻研的兴趣。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只有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手,才能真正使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我们几经论证,开始尝试以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乡土历史选修课作为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我们除在课内专门开设乡土历史选修课外,还开辟社会教育领域,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学生到社会上搜集乡土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于是,档案这种一直不为中学历史教学所重视的特殊的历史资料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学习中,学生走进档案馆,翻阅那一卷卷泛黄的档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处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进而促进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档案是历史的特殊载体,它与学生课堂上接触的教材等历史载体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未加雕凿”。加工前的历史载体显然要比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更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产生无穷的探究欲望。没有主体探究欲望的研究性学习是流于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不会产生持续的、长久的学习效益的。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对加工后的历史载体(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与乡土历史相关的课题,然后到档案馆中去探究未经加工的历史(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提炼出符合历史本相的有效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近年来,青岛市一些学校以利用档案为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搞得有声有色,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经验。其中,青岛第十九中学结合学校地处胶济铁路附近,铁路职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在高一年级进行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时,组织学生分期分段进行胶济铁路简史的研究性学习。如,对去青岛档案馆查阅、摘抄档案资料的学生,先经过简短培训,使他们对查阅档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档案馆的目录卡片,根据卡片的内容提要和编号,查阅全宗、案卷。面对浩繁卷帙,学生们一开始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时教师充分体现其主导作用。教师巧立一些专题,以指导学生资料的搜集,诸如:“通过德国总督府编制的文件,分析德国殖民者修筑胶济铁路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胶济铁路管理当局的年度报表,分析胶济铁路的修筑功大还是过大?”学生们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时间,走进档案馆。他们足足搞了一个学期,搜集了大量专题性资料。在学期末举行的总结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精心设计了一张醒目的统计图表,将德国修筑胶济铁路的投资与铁路修成后掠夺的财富放置在一张表上,使人一目了然。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对德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进了剖析。前往档案馆的同学结合搜集的第一手资料指出,德国殖民者投资修筑胶济铁路,是需要加倍“回报”的,那就是他们要长远地掠夺铁路沿线的财富,已经掠夺的44%多万马克不是其终极目标,因为这个数字是根据胶济铁路当局1898年至1914年的报表统计的,如果不是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夺占青岛这个意外事件的话,德国殖民者的掠夺会进一步发展。尽管同学们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却是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学习实践的产物,从中透射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这正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依托档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让学生走进档案馆学习历史,可以改善历史教育结构,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营造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研究性学习方案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财政学》教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7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教改立项资助项目“PBL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3XN11)的研究成果之一。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从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以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其中,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文献综述与假说提出

《财政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及与相关学科渗透的多重特征。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本科阶段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具有以下特点:传授财政学中关于财政的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李新、焦耘、莫亚琳、兰相洁等人的研究,都强调了《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递与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性。

由于财政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抽象性,其知识框架所包含的内容覆盖面广且层次错,因而对于本科生而言,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需求,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研究认为,如果在课堂原理讲授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将原理进一步具体化,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帮助。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财政学》教学中,李新、兰相洁提出的具体应用方法仅针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应包括案例设计、导入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四个阶段的观点。魏松认为,除了讲授式案例教学外,财政学案例教学还可以采用讨论式案例教学、分组辩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案例教学等,但并未进一步说明各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具体运用方法。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非财政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往文献并未展开太多讨论,绝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没有提供更加详细的经验证据。但是,无论是考察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还是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均需要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方式和实际效果展开经验研究,获取经验证据以得到有益结论,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本研究是在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改革实践主要通过三种具体形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本科《财政学》教学:第一步,将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以下简称“课堂案例教学”),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实社会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案例搜集和分析工作(以下简称“个人案例分析”),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发、独立探索为主,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第三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由笔者提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源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财政学案例,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成自我学习,最后由教师对案例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促使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更好地结合,实现掌握知识点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以下简称“小组案例分析”)。

根据以往的文献结论,本研究希望检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观效果之间的路径关系,即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否能够提高学习该课程的主观效果,是否会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由此,研究提出的待检验假说为: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包括课堂案例教学方法、个人案例分析方法和小组案例分析方法的引入,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检验上述假说所需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调查对象是已学完《财政学》的本科生,采用电子邮件发放、回收问卷。据统计,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270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220份,对回收较早的20份问卷与回收较晚的20份问卷中认知型变量进行无回复偏差检验,结果表明回收时间不同的问卷没有显著差异。

二、变量测量和描述性统计

1.变量测量。研究中包括三个主要变量:第一个变量为案例教学法引入变量,具体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引入程度、个人案例分析引入程度、小组案例分析引入程度,变量测量主要通过度量调查对象对三种教学法引入程度的主观感知水平来进行;第二个变量为学习兴趣变量,兴趣的两分法,即个人兴趣、情境兴趣在学习兴趣的经验研究中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本研究对学习兴趣变量的度量包括四项测量题项,兼顾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第三个变量为学习效果变量,本研究对学习效果变量的度量主要通过度量调查对象整体上和分项目对学习收获的主观感知来进行。

2.描述性统计。表1显示,调查对象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学习效果都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从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见表2),主观学习效果与三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引入和学习兴趣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学习兴趣与三类案例教学法形式的引入也呈正相关关系,这为假说提供了初步证据,也为应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提供基础。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由于涉及中间变量的影响和潜变量的测量,本研究的经验检验主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展开,模型拟合情况和结构模型系数见表3和表4。从表3可看出,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各拟合指数均表现良好(RMSEA

2.建议。上述研究结论对于《财政学》课程及类似财经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于特定教学对象开展财经课程的教学,应该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定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法与具体方式。从结论来看,非财政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财政学》课程时,对于以各种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具有现实需求的,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其中,特定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方式,不仅通过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还对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直接作用,在这种发现的支持下,可以考虑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如“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等以小组讨论为重要特征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预计会起到显著作用,但具体效果需要进行教学实践和相应的研究才能证实。

本研究以《财政学》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案例教学法引入、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有意义的经验结论。但本研究的假说提出和测量工具设计以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者的教学经验为主要依据,且研究者来自经济学领域,对教育学尤其是学习兴趣理论的研究经验有限,虽然经验结果通过了信效度检验,但理论支撑仍尚显薄弱,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新,等.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1).

[2]焦耘.认知过程的特征及财政学教学改革浅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兰相洁.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运用之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2).

[4]倪秋菊.非财税专业的财政学教学心得与改进设想[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