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课件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8:55

分数除法课件

分数除法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理解比值的含义,知道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谈话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知识。

(一)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2),这是谁?

关于杨利伟,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出示课件3),杨利伟叔叔就是乘坐“神州”五号飞上太空的,实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出示课件4)这就是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时的情景。杨叔叔能干吗?

(出示课件5)杨利伟叔叔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板书:15÷10

10÷15)

B、师: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师: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师板书:15比10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师板书:10比15

我们来看一看,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的比一样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师: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比是有顺序的。

D、师: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例如:我们班有男生22人,女生2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呢?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师(课件5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42252÷90)

B、师: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师板书: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不同类的两个量相比可以得到一个新的量,如:路程∶时间

=

速度

总价∶数量

=

单价

3、归纳比的意义。

A、师:刚才的两个例子,都是通过两个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什么是比?聪明的你能说说吗?(学生试说,教师总结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师板书课题)

B、学生读比的意义。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师:关于比,我们课本第44页还有很多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出示课件6)自学,并概括相关知识点,看看谁最能干。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怎样求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2、学生代表汇报,师补充板书。(15∶10

10∶15

42252∶

90)

师质疑:比号和冒号有区别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3、学生代表汇报,教师用(课件7)逐一出示: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15

10

=

15

÷

10=

比值

=

比的前项

÷

比的后项

即时练习

: 3 ∶

2

=

3 ÷ 2

= 或1.5

8 ∶

1

=

8 ÷ 1

=

8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大家想一想:比与比值有什么区别吗?

(三)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出示课件8)小组讨论:

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系(相

于)

区别

比的前项

∶(比号)

比的后项

比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A、小组代表汇报,完成上表。(课件出示)

B、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与除法、分数这三者的内在关系,应该怎样表示?引导板书:

a

b

=

a

÷

b

=

C、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15∶

10,可写成(师板书),仍读作“15比10”。

2、(出示课件9)(b≠0)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算式中,除数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师补充板书

3、师质疑:(出示课件10)可是,在比赛场上,我们常常用比分的形式来表示两个队的比赛结果,这里的比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一样吗?这里的12∶

0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看。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订正时指出(课件出示):各类比赛中记录的比分,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是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的意义不同,它只是借用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深化提高。

1、(出示课件11)判断对错我能行。

(1)小明身高1米,爸爸身高1.7米,小明与爸爸身高的比是1︰1.7(

(2)

既可以读作十五分之七,又可以读作七比十五。

(3)把1克盐溶于20克水中,盐与盐水重量的比是1︰20。

(4)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可以为0。

2、(出示课件12)完成课本“做一做”的第1、2题。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2)

3

︰(

)=

24

)︰

8

分数除法课件篇2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的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但它有别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了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的重视,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研究的成果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彰显时展最靓丽的光环。

一、创造条件,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使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要达到的要求这两者之间从矛盾走向同一,使教与学从对立走向和谐,和谐之日,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发展之时。多少年来,人们都在苦苦的寻觅,矛盾从对立走向同一,需要一个中介,它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同时也包括教学背景的支持,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呢?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撇开其它的因素,笔者单就“创造条件,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今天的学习一定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影子,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或者在前面的学习中找到这样的基础,今天的学习是曾经学习的延续。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组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精心创设教学背景,激发学习的兴趣,使背景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条件,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学习活动。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结合本地方的特点,时下正是脐橙丰收的季节,(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课件出示一张张脐橙丰收的画面,师说:眼下正是脐橙丰收的季节,黄橙橙的脐橙挂满了枝头,这丰收的景象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勤劳的橙乡人们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远方到来的客人。小红摘了15个脐橙招待客人;小明摘了23个脐橙招待客人。(课件分别出示15个和23个脐橙。教学背景与教学内容衔接)如果5个脐橙装一盘,那么小红摘的脐橙可以装几盘?小明摘的脐橙最多可以装几盘?(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新课导入自然、流畅)

教学的效果表明,由于情景源于学生的生活,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抽象的数学里出现,唤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待教师的问题提出,在背景条件的支持下,学生以积极的、迫不及待地学习状态解决了问题,正确回答出“小红的脐橙可以装3盘,小明的脐橙最多可以装4盘”,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回忆,“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为紧接着学习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和有余数的除法创造了条件。它不容置疑的验证了当教学背景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准备作用下,对新知的探究、理解、掌握已经是顺理成章,犹如探囊取物,难道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智慧的课堂?难道说学生的智慧之旅不是从这里开始吗?

二、激活已知,为迁移做好铺垫

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具体的背景下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通过背景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问题上升到数学的高度,才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围绕“15个脐橙,每盘5个,可以装几盘?”和“23个脐橙,每盘5个,最多可以装几盘?”两个问题,先是学生口答,“15个可以装3盘;23个最多可以装4盘”,然后提出怎样列式呢?在课件“分”的辅助作用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求一个数里有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分别列出算式“15÷5,23÷5”。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之后,首先根据“15÷5”得出“15÷5=3”进而提出,在这以前我们能够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那么用竖式怎样计算除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此,教学自然,流畅地从已知导入到新知,拉开了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帷幕。它清楚的表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学的责任在于将已知激活,遵循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并纳入到一个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流程中去。

三、旨在探究,教与学相辅相成

新的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学习过多的沉溺于机械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提出了要大力提倡探究学习的要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反对接受性学习,反对教师必要的讲。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该讲的必须讲,而且要求讲得清楚,讲得到位。使教师的讲成为启发、点化、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先导。紧接上面的教学,教师按 15 的顺序给学生清楚地讲“15”是被除数, 15,“ ”表示除号,“5”是除数 ,“ ”表示等号, ,“3”是商,它表示3个1.所以要与被除数的个位“5”对齐, ,这里的“15”表示分去了15个,它是3与5 的积, ,分去15 后,没有剩余。这个环节突出教师的教,通过讲让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竖式除法和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为下一步探究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也为比较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点确定了参照物。正是由于有了教师的教,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和竖式除法的书写格式,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试商的方法,因为3乘5等于15,所以15除以5商3。这个以教师 的“教”为主的学习过程,无论从书写格式,还是思维方式都充当了学习“23÷5”用竖式计算的先行组织者,创造条件,真实的体现了教师 的“教”着眼与学生的“学”。那么

接下来学生怎样学呢?立足于学生探究学习,教学要求学生用竖式独立计算 ,待学生完成之后,计算在充分肯定成功探究的前提下,在质疑问难时突出两个问题:一是比较 与 两个算式,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什么地方?二是为什么商“4”,你是怎么想到的?前者在比较中掌握在计算除法时,除到最后,还有剩余,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并板书课题;后者旨在理解算理,因为4乘5小于23并接近23,所以商4,初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分数除法课件篇3

第一次执教:

1.创设情境:(电脑课件)五筒和两个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列式:52÷2=?

2.探索算法。

师:你会计算吗?请你试试看。

(学生开始计算,但好像有点困难,过了好一会儿,才有同学举手)

师:大家停下笔,我们先听听这位同学是怎么算的。

生1:我先把50除以2,等于25,再把2除以2,得1,所以合起来是26。

师:你能想到把52拆成50和2,再进行除,真不容易。大家听懂这个方法了吗?

生2:我是用竖式算的,先把5除以2,等于2,多了1,就是12,再除以2,得6,一共是26。(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把这个竖式写在黑板上(板书:[2 52] ),看看该怎么算。谁再来说说看?

(还是没几个同学举手)

师:我们还是请你来说吧。

生:先把5除以2……

师:我们来看这里(指着课件情境图),5就表示5筒羽毛球,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2筒,还剩1筒……(边点击课件边完成竖式的板书),请你们照样子完成书上的竖式,同桌两个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

分析:

纵观本堂课,学生的兴趣不高,发言交流不积极,虽然基本会用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但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模仿,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重视操作,没有好好发挥操作在计算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条小学生学习抽象知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教材通常是遵循这个原理来编写教学内容的。本课教材中的情境图的设计颇是用心良苦:用5筒表示5个10,另外2个是单个的,它的意图就是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理解算理。把5筒平均分成两份,只能每班先分2筒,剩下的一筒无法直接分成两份,所以要拆开和另外单个的2个合起来再分,这就是被除数首位不能整除后余数的处理方法,即要和个位数合起来再除,这里的操作,其实就是演绎了竖式的算理。然而第一次试教时,老师没有好好领会,课上并没有准备操作学具,只是在课件中制作了这一操作过程,以教师演示来代替学生操作,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时机也把握不对,课堂上,当大多数学生对两个发言同学的方法感到疑惑时,教师就急着结合板书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显然有些困难。因为此刻虽然教师在点击课件演示操作,但此时的操作只能算是一种假操作,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怎么会真正理解呢。因此,要正确理解操作在本课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操作来进行“手的思维”,理解算理。

经过研讨,听取大家意见,该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第二次教学时,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第二次执教:

1.情境创设。(略)

2.探索算法。

师:算一算52÷2的结果,如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

(这时,大多数学生都开始分起小棒来)

交流:(实物投影)

生1:我是把52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分成2份,数了一下,每份都是26根。

生2:我是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把它打开,和2根合起来是12根,再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每份26根。

师:为什么剩下的一捆,要把它打开后和2根合起来再分呢?

生:因为一捆不能直接分成2份。

师:这两种方法都得到了每份26根,你喜欢哪一种分法?为什么?

生:第一种方法比较麻烦,第二种简单,因为先分整捆的比较方便,我也是这样分的。

师:你们认为呢?

师:看来,这是一种好方法。谁再来说一说,用分小棒的方法来帮助计算52除以2,是怎样分的?

同桌互说(边分边说)。

师: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2 52] )谁来说说,按照刚才摆的过程,先算哪一位?

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

接下来怎么除?

……

分析:

第二次执教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显得非常活跃。最关键的是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不管从课堂氛围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都令人满意。

第一,通过操作,激发参与兴趣,积累活动经验。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小学生的智力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操作性学习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时基本上都要借助于直观手段和实际操作活动,在学生的操作交流过程中,他们是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要经过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活动,思维得到锻炼。让他们感受到操作的必要性,是因为直接计算52÷2有困难,才借助小棒进行操作的,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这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变“要作”为“我要操作”。而第一节课的操作是教师点着课件完成的,学生是被动地看着教师演示,且不说有没有兴趣看,就是看了,也不一定看明白了;第二节课是通过自己亲自动手,经历探索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引发了数学思考,效果当然大不相同了。实践证明,只有经历自己真正的思考与实践的,印象才更深。

第二,通过操作,加强直观感知,发展数学思想。

分数除法课件篇4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难点和其中的规律,我决定进行一次新的教学尝试。

教学实践:

一、课前作业,独立探究

当天,布置如下的探究作业。

二、课堂实践,交流提升

1.通过口答唤醒已有经验,做好新旧知识间的有效对接。(略)

2.讨论提炼,把握知识的本质。

师:同学们,“3吨黄豆……”这道题有答案了吗?通过探究,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

生1:答案选①。因为3÷1.2表示把3吨黄豆平均分1.2份……3表示的是黄豆……求的是黄豆……(生1支支吾吾,语言断断续续)

师:你探究了吗?一组题完成了吗?

生1(点点头,声音小):我和爸爸一起做的,我会做。(师将她汇报的习题结果投影在银幕上,其他学生连声说道:“对的,全对,我也是这么做的。”)

生2:老师,我是用整数除法平均分的意义来推想的。如第1题,10÷4=2.5(元),表示把10元钱平均分4份,就是平均分到4千克香蕉上,每千克香蕉分得2.5元钱,就求出每千克香蕉是2.5元;4÷10=0.4(千克),表示把4千克香蕉平均分10份,就是平均分到10元钱上去,每元钱上分得0.4千克的香蕉,就是1元钱可以买0.4千克的香蕉。

师:不错,讲得既清晰又完整。谁能再具体地说说选择题答案选①的道理给大家听听?

生3:3÷1.2表示把3吨黄豆平均分到1.2吨油上,每吨油上分得了多少吨黄豆,求得的就是“榨1吨油需要多少吨黄豆”。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谁还有别的想法?

生4:老师,我知道她的想法,我妈妈就是这样指导我的。如第2题,第一个问题求每小时做的零件个数,应把“18个零件”当作被除数,列式为18÷4.5;第二个问题求的是时间,应把“4.5小时”当作被除数,列式为4.5÷18。上面的选择题,求的是“需要多少吨黄豆”,应把3当作被除数,所以答案选①。第1题和第3题都可以这样来想,直接列出除法算式。(此时,有好几个学生小声地嘀咕着,说他们也是这样来区分的)

师:知道你妈妈这样教你是为什么吗?

生4:有点搞不清楚谁除以谁,但妈妈就叫我用这样的方法区分,列式能既快又对。(问生1是不是这样想的,她羞涩地点了点头)

生5:现在我懂了,知道求什么就把什么当作被除数的道理了,实际上就是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来推想的。

师:你以第3题为例完整地说一说,好吗?

生5:求“平均每米钢丝重多少千克”,就是要把重量0.2千克平均分到长度0.25米上,可得到每米重0.8千克,把重量0.2千克来平均分,当然就将0.2当作被除数了;反过来,求“平均1千克重的钢丝长多少米”,就是要把长度0.25米平均分到重量0.2千克上,可得到每千克长1.25米,要把长度来平均分,就是将0.25当作被除数。

师:讲得非常好!谢谢这几位发言的同学,让我们对这样的问题解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的,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可以借助整数除法的平均分意义或数量之间的关系来帮助理解。这样不仅能单纯地记住解题的方法,而且能深刻地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谁还有什么疑惑,让大家讨论解决?

生6:做探究题时,我也是仿照整数除法意义推想的。为了区分,我是记住问题中的“每什么”,那么这些数列式时就为除数。如求“每千克……”“每元钱……”“每小时……”,则以“多少千克”“多少元钱”“多少小时”为除数。听了大家的想法,我现在清楚多了。

生7:我还有疑惑。像18÷4.5=4(个),按照平均分的意义,就是把18个零件平均分为4.5份,每小时加工4个零件,但怎么平均分成4.5份呢?4个零件是不是1个小时加工的呢?0.2÷0.25又怎么平均分?0.8千克一定就是长1米的重量吗?(学生静静地倾听并思考)

师:听明白他的疑惑了吗?我要特地夸奖一下他,敢于把自己的疑惑给说出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这句名言送给每一位同学,希望大家学习中多问一些“为什么”。

师:谁也有像他这样的疑惑?(一些学生点点头)是啊,除数是整数时,我们可以去实践分一分来验证,或者想象一下分的过程帮助理解。可除数是小数时,平均分怎么操作呢?想不想跟着老师一起分分看?挑个最容易的我们一起试试,好吗?

指导学生画出“18÷4.5=4(个)”平均分的示意图,如下。

师:通过实践,我们验证了每小时确实加工了4个零件。其实,每道题都可以证明所得结果就是每份数的量,只不过都用具体分一分或画图的办法来验证难度太大了。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一下子还找不着方法)

师:刚刚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用的是什么策略?(这时,部分学生茅塞顿开)

生8: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2倍转化成整数思考,原题就相当于9小时加工了36个零件,可得每小时加工4个零件。

师:为什么要同时乘2呢?

生8:同时乘2才能保证商不变(商不变的性质),这样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成了整数,易于理解。

师:同学们,商不变的性质告诉我们,不仅仅18÷4.5与36÷9、180÷45的值都是4,同时这个4所表示“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的意义也是不会变的。大家用这个更为简单的转化方法验证一下其他题吧。

生9:0.2÷0.25可想成0.8÷1=0.8或20÷25=0.8,0.25÷0.2可想成1.25÷1=1.25、2.5÷2=1.25、25÷20=1.25……

师: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要常想到用它,可使未知的问题借助已学的旧知来解决。

……

教学思考:

1.基于问题描述及问题成因的思考

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二)”后,只要让学生做“一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5公顷。平均每小时耕地( )公顷,平均每耕地1公顷需要( )小时”这类题目(即使题目中出现的都是整数),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会明显降低。为什么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单独出现的题时正确率很高,但将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后,学生却反而不会了?

(1)从不同角度丰富小数除法含义的理解与平均分含义理解的冲突。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他们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教学中,教材多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设计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借助具体数量关系列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式。同时,教材还在练习中让学生根据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列出除法算式。教材从多角度丰富学生对小数乘除法含义的理解,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联系整数乘除法的意义很容易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意义,因而列式时没有学习障碍。如教材P93例5(7.98÷4.2)及P95例6(1.1÷0.55)的教学问题设计,都是让学生用“总价÷单价=数量”这一数量关系来列式,避免了求单价用平均分理解的情况出现,这是教材有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上述探究题,却让学生从除法平均分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问题的抽象性之间发生冲突,导致解题出现错误。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即便到了中高年级,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但学生思考问题时仍然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学生解决上述教学中的问题感到棘手也就理所当然。此外,混淆两个问题也是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之一。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对常用数量关系的提炼和介绍,如“1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香蕉”“平均每加工1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等,导致学生得不到已有数量关系知识经验的支撑,所以解题出现错误在所难免。

(2)计算方法掌握的主要教学目标与教学忽视小数除法计算意义理解的冲突。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理解并掌握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笔算方法,会用小数的计算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反观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教师更多的是引领学生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逐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能够正确计算,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除法计算意义的理解。教学中,学生感受小数与整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发展类比迁移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重点体会转化的策略及获得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等,更多的是体现在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层面上。我认为学生借助具体情境容易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但还需教师引导学生把初步形成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如题目:“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短袖衫用布多少米?”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计算结果,而是追问:“21.45除以15,是否可以理解成把21.45米平均分成15份,求每份是多少?”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加深他们对小数乘除法意义的理解。

2.基于本次数学活动的思考。

根据分析,类似上述教学中的探究题是学生学习小数乘除法时的难点。陈洪杰老师说过:“以纸笔形式解题虽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常态,但真正的学习不是‘解题’,而是‘问题解决’。”那么,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如上述教学,课前安排自主探究环节有以下的意图:首先,让学生进行专项问题的自主探究,这样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避免课堂上思考的只是那些思维敏捷且敢于发言的学生,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其次,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与精力进行探究,以便课堂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助于他们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与理解;再次,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有差异,但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各有提升,实现“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目的。

分数除法课件篇5

[关键词]数学课本 自主建构 指导阅读 深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33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载体,如果教师整节课都没有让学生翻开课本,只是通过课件学习新知,这样虽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通过对课本的正确导读,激励学生自己读课本,逐渐学会自己学习。

一、以疑导读

疑就是问题。教师可在阅读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数学课本中概念、公式等的表述既简练又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可通过有启发性、层次性的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约分”一课时,教师提问:“约分需要约到什么程度呢?”在学生看书后,教师再问:“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学生回答:“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教师继续提问:“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就是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能是1。”教师追问:“能不能是其他的数?”学生回答:“不能。”“什么是公因数?”“分子、分母公有的因数。”“约分时,你觉得约成什么分数最好?”“约成最简分数,它是最简的形式,就没有办法再约分了。”……以疑导读,加强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数学概念。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画一画、写一写,即动手实际操作一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动带读,引导学生借助画一画将题目中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形,从而化难为易,降低思考的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教师提出问题:“从图(略)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条件是‘男生抓了13个红圆片’和‘女生抓了8个蓝圆片’,问题是‘哪种圆片抓的多’‘多多少个’。”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说:“怎样求呢?可以借助桌上的圆片摆一摆。”于是学生借助圆片,摆出红圆片和蓝圆片的个数,从而把题中的文字转化成图形。教师继续问:“你能把红圆片的个数分成两部分吗?可以试着分一分。”因为红圆片和蓝圆片是一一对应排列的,学生从中很容易看出红圆片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红圆片和蓝圆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红圆片比蓝圆片多的。通过摆图形,把题意展示出来,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以议促读

议就是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分数除法”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学习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然后交流算法。在学生学会分数除以分数后,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果用甲代表被除数,用乙代表除数,这个分数除法怎么算呢?有人说‘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就会对分数除法中分母“0除外”这一个条件更加清晰明了,从而加深印象,强化了学习效果。

四、以比引读

比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区别来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有些学生对周长增加或减少没有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出示课本上的两道题让学生加以区分:(1)把两个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2)把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解决第(1)题时,可让学生借助正方形拼一拼,学生拼好后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解决第(2)题时,再让学生借助正方形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也是24厘米。最后,教师提出问题:“比一比,它们的周长与原来图形的周长有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第(1)题将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减少了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第(2)题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周长增加了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教师追问:“从这两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图形拼起来,有的边挡住了,周长就减少了;图形分开,里面的边露出来,周长就增加了。通过这样的操作和讨论,学生容易发现周长增加和减少的规律。

分数除法课件篇6

具体内容请点击:课件整式的除法下载.ppt

课件简介:

第一章整式的乘除7整式的除法(第1课时)

知识回顾

1.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分数除法课件篇7

[关键词]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对比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26-00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这为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或多位数打好了知识基础。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我决定让学生在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多次对比中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一、对比操作过程,复习平均分的概念

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分后是否有剩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我采用了分小棒的活动。

[教学片段]师(课件出示:6个苹果,每2个一袋,能装多少袋?):请你读一读题目,再用小棒代替苹果后分一分。

生(齐):6个苹果,每2个一袋,能装3袋。

师(课件出示:10个玩具,每袋装4个,你会怎么分?):请先用小棒代替玩具后分一分,再想一想这题和前面一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1:10个玩具,每袋装4个,我可以分出2袋。

生2:我有补充。10个玩具,每袋装4个,可以装2袋,还多2个玩具。我发现这题和前面一题都是在分东西,但是前面一题是平均分,分完后没有多出来的,这题分完后还有多出来的。

师(课件出示:8块橡皮平均分给3个人,你会怎么分?每个人可以拿到几块?)请先自己分一分,再和同桌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生3:8块橡皮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可以拿到2块,还多出2块橡皮。

师:是的,我们把这样分完后还有剩余的除法叫作“有余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数学知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对比操作,能感悟到分小棒的结果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正好分完,其二是分后有余。

二、对比计算过程,建立除法新模式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算式表示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再一次摆小棒,有效建立起除法与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师(课件出示: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请动手摆一摆小棒,再用一个算式记录下操作的过程。

生1:10÷2=5(人)。

生2:10-2-2-2-2-2=0。

师:生2这个算式连续减去2是什么意思?0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2:这里的“2”表示每人分2支,减去5个2就是说可以分给5个人。0就是说分给5个人后就没有了。

师(课件出示: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3支,可以分给几人?):请先动手操作,再想一想怎么用减法和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生3:减法算式是10-3-3-3=1。

师:3和1是什么意思?

生3:减法算式中的“3”表示每人3支,“1”表示把10支铅笔分给3个人后还剩下1支。

生4:我们可以把减法算式写成除法算式“10÷3=3(人)……3(支)”。

教从学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从减法和除法算式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不仅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还让学生比较了“正好分完”和“分后有余”的异同。

三、对比练习过程,巩固有余数的除法

除了布置作业本中的练习,教师还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分东西的问题,通过写一写、分一分、画一画,对比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这两种模型。

[教学片段]师:请设计两道题目,要求包含“正好分完”和“分后有余”这两种情况,并列出除法算式。

生1:(1)把9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算式是“9÷3=3(个)”;(2)把9个橘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还多几个?算式是“9÷4=2(个)……1(个)”。

生2:(1)14朵花,每人2朵,可以分给几个人?算式是“14÷2=7(个)”;(2)14朵花,每人6朵,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朵花?算式是“14÷6=2(个)……2(朵)”。

师:生1和生2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3:他们的算式都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都能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结果。

生4:虽然生1的是求每份有几个,生2的是求可以分成几份,但都有“正好分完”和“分后有余”这两种情况。

分数除法课件篇8

本班有学生15人,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3、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因此应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方木块、小棒、钉子板、卷尺和测绳、七巧板、钟面、转盘。

五、教改实验专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分数除法课件篇9

本班级学困生有顾嘉琪、曹越、樊欣艳、黄海涛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培养,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除法、认数、千克与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及认识分数。

1、除法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2、认数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

3、千克和克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然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

4、加和减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减法。

5、24时记时法主要有两部分:认识24时记时法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6、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教学各自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周长的计算。

7、乘法内容主要包括: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及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8、观察物体主要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

9、统计与可能性主要让学生会画“正”字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0、认识分数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简单的分数,通过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

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万”,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两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不等。

2、数学思考方面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3、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教学措施1、实施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

2)分析应

3)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培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2)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3)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分单元教学进度目次周次单元或章节内容教时本单元重难点一1-3除法11课时重点:除法的笔算

难点:商末尾有0的除法二3-4认数6课时重点:万以内数的认读。

三4-6千克和克5课时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难点:建立正确的千克和克的重量观.四6-8加和减10课时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五8-924时计时法6课时重点:24时计时法

难点:经过时间的计算六10-12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

难点: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七12-15乘法14课时重点:乘法的笔算方法

分数除法课件篇10

关键词:安卓;javaEE;学生签到;自动办公;室内定位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054-02

Abstract:At present,most of the campus attendance is still based on the roll call by manual work.It is not just a waste of lesson time,but also arise substituting for each other to take attendance.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grasp the situation.The system implements the absenteeism reminder,attendance check,attendance statistics,online attendance,etc.It is convenient for teachers to be in the know of situation of campus attendance concurrently.

key words: Android; javaEE; campus attendance; office automation; indoor location

目前,高校任课教师大多以点名签到的方式进行学生出勤统计,以手工方式进行统计汇总,是非耗费课堂时间。为了解决传统考勤方式的问题,减少任课教师的负担,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简化考勤方式,本系统利用创新利用室内定位技术结合安卓与javaEE技术开发设计了一款基于室内定位技术的学生签到系统。本系统采用安卓与JavaEE技术,Mysql作为数据库,实现了C/S结构的考勤管理系统。本系统有三种用户角色:学生、教师、管理员。学生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考勤情况,如有异议即可向系统管理员或者相关任课教师提出反馈。教师主要是查看授课班级的出勤情况,可以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查询。管理员任务是负责学生课表、教师表、学生表、授课表等数据的导入导出日常维护工作。其中,学生端、教师端在Android端登录,管理员功能在Web端登录。

1 软件总体结构

本系统的管理员功能在Web端实现,Web端使用JSP技术作为表现层,采用BootStrap、JQuery等富客户端,提高浏览器兼容性。后台采用SpringMVC、Spring、Mybatis开源框架集成开发而成,引入mail、短信接口进行信息及时推送,减少了消息的延时。采用Mysql作为开发数据库,使得在数据库端控制部分数据完整性成为可能[1]。采取jExcelAPI开源模块读写excel文件,实现了从excel文件中读取学生表、教师表、班级表等功能,以及从数据库中导出数据到excel文件中去。

本系统的学生和任课教师用户是在Android端登录使用。安卓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便携设备,在人群中使用占比较大,可以满足签到系统大众化的需求[2]。安卓端采用最新的Matrial Design设计语言,这让按钮的弹入弹出、卡片的滑入滑出以及不同界面之间变化的方式都具有了物理质感,增强了用户体验。本系统利用Android本身的wifi工具包获取周边wifi的相关信息并执行相关算法完成了室内定位功能。本系统使用开源的HttpClient框架实现APP与tomcat服务器的长连接,并且实时接收来自服务器端的信息推送。

2 系统实现

本系统分为以下功能模块:

・ 公共模块

・ 学生模块

・ 获取周边wifi相关信息

・ 室内定位模块

・ 查看出勤信息

・ 反馈异常信息

・ 教师模块

・ 查看班级当堂课出勤信息

・ 按条件查询出勤信息

・ 导出出勤记录

・ 审核反馈信息

・ 管理员模块

・ 学生、教师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

・ 授课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

2.1 公共模块

该模块主要用于验证用户是否存在以及权限合法性,并根据不同身份返回不同标示码。将该模块作为通用接口,Web页面通过ajax异步交互技术实现,Android端使用HttpClient异步提交方式。如果用户输入用户名不存在或者密码错误则系统会返回有关错误提示。如果信息正确则会显示正确的页面或者Activity,用户可以根据功能模块进行相关操作。

2.2 学生模块

2.2.1 获取周边AP相关信息

首先建立包含响应扫描结果的接收器receiver,并且重载onReceive()方法,通过registierReceiver()方法将receiver向Android系统进行注册。getSystemService()方法用于获得操作WIFI设备的句柄。最后用startScan()方法启动扫描。扫描结果将包含WIFI的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MAC地址、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信号强度)等数据。

2.2.2 室内定位模块

RSSI测距在15m的近距离精度在2m以内,可以满足基本的室内定位需求,大多数无限传感网络节点远距离定位误差较大[3]。本系统利用高校教学楼wifi充分覆盖这一前提,在此基础上采集了每个教室的可接收到AP的数据指纹,并且形成了一个指纹数据库。在指纹匹配阶段,对每个扫描到的AP(Wireless Access Point,无线访问接入点)的RSSI值,设定一个选择区间[RSSI-q,RSSI+q],q为多次试验得到的经验值并且可调整,在指纹库中查找满足此区间的位置点,若有n个位置点落在此区间范围,则这些位置点分别取权值1/n,在其他的位置点责取权值为0。对所有接收到的AP做如上处理后,选出权值最大的位置点为估计位置。本系统并非得到准确的室内位置,而是精准判断学生用户所在教室即可。

每次上课时,学生只需要打开APP,用自己学号与密码登陆即可,无需其他操作,即可自动完成签到,此时任课老师可及时查看班级学生的上课情况。

2.2.3 查看出勤信息

学生看查看当堂课的签到情况,也可以查看过去学生本人出勤情况。查询出的出勤信息分为缺勤、请假、正常三种情况。

2.2.4 反馈异常数据

由于RSSI的多径效应,可能存在定位失败而导致签到失败的情况。本系统通过引入短信与邮箱接口,学生可及时向任课教师或者管理员反馈异常数据,管理员及时更新升级定位指纹数据库并将修改后的签到情况手动更新正确。

2.3 教师模块

2.3.1 查看班级当堂课出勤信息

教师可及时查看当堂课学生的签到情况。安卓程序设计里,使用AChartEngine绘图引擎,在安卓界面里可直观显示哪些学生缺勤。

2.3.2 按条件查询出勤信息

任课教师可按照日期、学生姓名、上课地点等多种查询条件查询学生出勤情况,并以统计图表的形式将数据可视化。

2.3.3 导出签到表

任课教师可将查询到的签到情况导出xls、txt等常见数据格式,以便课后做更精确的统计等等。

2.3.4 反馈异常数据

任课教师若发现本系统出现异常,即可立即向管理员反馈,以便减少损失。

2.4 管理员模块

2.4.1 学生、教师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

学生、教师登陆的账号、所在班级等数据,学生具有只读权限,只能由管理员维护这些数据,不允许个人修改,密码除外,个人信息的录入工作主要由管理员负责,管理员可依照人员变动,对人员信息增加、删除和修改。为了避免手工录入工作量巨大,本系统在Web端设计了上传xls文件,服务器端从xls文件中读取数据并插入数据库中,所有的学生信息按照设定的表单字段存储在服务器的Mysql数据库中[4],节省了大量时间。

2.4.2 授n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

授课数据包括授课教室、授课教师、授课班级以及授课时间。授课班级与班级中学生是一对多关系。授课时间由管理员录入,如遇到节假日、考试放假等情况,并将其排除在授课时间之外,APP端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端的推送,则在该时间段内不会执行签到功能。

3 结束语

本系统将互联网应用于签到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了网络在高校教学资源中的重大作用,解决了点名签到浪费课堂时间等等问题。利用C/S架构实现了移动办公。以权限为驱动有利于模块化设计开发,不同角色拥有不用功能,达到了考勤目的,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燕, 胡雯. Mysql数据库存储引擎探析[J]. 软件导刊, 2012, 11(12): 129-131.

[2] 李宁. Android开发权威指南[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