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关礼仪十篇

时间:2023-04-03 08:51:45

现代公关礼仪

现代公关礼仪篇1

语音类:是通过不同的语音来表示礼仪的意思, 即通过声音的高低、音色、语速、声调等来暗示不同的意义。首先声音表达要让人感到真实、朴实、自然;其次音量要控制得当,需轻柔时勿高昂,需低沉时勿喧哗;再次音调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谐有致。

口头类: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表达的各种礼仪,即以谈话的方式表示礼节。表达要注意时间原则、地点原则、对象原则。

书面类:是通过书面语的方式表达的礼仪,用于非面对面人际交往时所运用的。通过感谢信、贺电、函电、唁电、请柬、祝辞等书信形式来传情达意。其二大特点:一是礼节性;二是规范性。

二、身体语言类:分为表情语言和动作语言。

表情语言类:通过人的脸部各种各样的表情来传递的礼仪,人的脸部是人世间最丰富多情的一道风景线,包括眼、眉、嘴、鼻、颜面肌肉的各种变化以及整个头部的姿势等。比如人的眼睛是人的表情语言中语汇最丰富的,“眼语”是像灵魂的一面镜子,通过其可以观察到对方是否喜欢你、支持你。所谓深沉的注视表示崇敬,横眉冷眼指仇敌,眉来眼去指情人暗送秋波。

动作语言类:通过人的各种身体的动作传达礼仪。人的身体动作非常多,有手语、肩语、腿语、腰语、足语等。其中手语是语义中最丰富的动作语言,如用大拇指表示赞扬、了不起;伸出小拇指表示鄙视;在人背后指点表示不礼貌;拇指朝上表示好,朝下表示坏;向上同时伸出中指和食指成“v”字, 表示胜利();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形表示ok。

三、饰物语言类:通过服饰、物品等语言符号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意义的礼仪行为。一种是由服装、饰物化妆美容等代表的礼仪,一种是通过各种物品代表的礼仪。

现代公关礼仪篇2

【关键词】礼仪教育;和谐社会

礼仪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道德行为,体现出一定的道德精神。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执著向往和追求,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深度智慧和哲学思考,是中华民族开化史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为了确保社会和谐,必须从构建和谐的人伦关系入手。所谓礼仪,是指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中相互交流情感信息时所借助的某种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它与一定的社会风俗、习惯相联系,反映着社会文明风尚的程度,即具有一种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礼仪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学礼,无以立。”因此,现代人,不可能不学礼仪;现代人,同样不可能不接受礼仪教育。坚持时时处处按礼仪规范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举止文明,处世得体,也才能有“礼”走遍天下。

当前,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和谐社会,是人人讲道德、懂礼仪、行为规范的社会,就是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和道德礼仪习惯等在内的系统的社会规范并且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遵守的社会。人们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之中,无论学习、工作和生活,如果人际关系紧张,见面、相处、离别时连句客气话都不讲,那么工作中必然会矛盾重重,生活也索然寡味,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了。显然,讲究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剂,是人们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和行为准则。不容置疑,礼仪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礼仪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创造民主文明、公平正义、友爱诚信、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毫无疑问,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多渠道推进公民礼仪教育,普及公民文明礼仪知识。下面,笔者就如何普及礼仪知识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启蒙阶段。我国历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极为重视,将礼仪教育视为少年儿童的必修功课。虽然当代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礼仪教化已不及古代社会繁琐和严格,但礼仪教育仍然是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渗透入生活能力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推进公民道德教育,要求从儿童启蒙阶段抓起,将礼仪内化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民族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对他人尊重和关爱、具有很好礼仪的儿童是传承礼仪文化的关键实行者。人的习惯、态度和倾向一般在六岁以前形成,学前儿童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和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是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礼仪的第一位教师,所以家庭礼仪教育是孩子学好礼仪的最有效办法。

规范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教育,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这句话,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前提和核心内容,然而,当今社会,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却偏离了这个前提和核心。某些学校为了讨某些领导的欢心,对学生家长有个交待,一味追求学生的成绩,却放弃了学校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危险品,这种教育是对学生、对社会、对民族不负责任的一种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各班主任、教师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通过礼仪教育,对我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礼仪教育,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有灿烂的文化,它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儒家学说告诉我们,礼为天下先,以礼治国、以礼治家,可见,学会文明礼仪非常重要。 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了无数文明雅士,古有孔融让梨,今有雷锋助人为乐。文明礼仪让孔融和雷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更需要用文明礼仪来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8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中国既遭遇了损失惨重的汶川大地震,又成功举办了两届扬眉吐气的奥运会,还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飞船……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间的大爱不正是文明的体现吗?奥运健儿,奋力拼搏,志愿者们,微笑服务,“北京欢迎你”不正是文明的最高口号吗?中国宇航员那开仓向世界招手的时刻,不正是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又创造了新文明的奇迹吗? 那么,在这充满希望的2009年,我们又该怎样让我们的礼仪洋溢在校园呢? 看,课堂礼仪它教会了我们要尊重老师,对老师有礼貌,还要积极发言,在这样有序、文明的氛围中汲取我们所需要的知识营养。瞧,校园礼仪它教会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同学之间要讲文明语言,要互相帮助,互相进步。 同学们,让文明礼仪走进校园,让它像美丽的衣服一样穿在我们的身上,像美丽的文字和优美的动作一样镶嵌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像一颗颗闪光的露珠浇灌在我们的心上。让我们自信地挑起传承文明礼仪的重担吧,让我们的心美起来,让我们的校园美起来,让我们的祖国强盛起来吧!

深化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单位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明渗透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终身接受教育。人生一世,必须交际。任何一个正常人如果打算完全回避人际交往,都是绝对不可能的。进行交际,需要规则。没有规则,人际交往难免各行其是,难以沟通,难以修成正果。

“礼”的含义是尊重。从本质上讲,“礼”是一项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礼”所规范的是一个人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社会的基本态度。“礼”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并尊重社会。每一位现代人都应该尊重自己。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尊重自己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尊重自身;其次,要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最后,则要尊重自己所在的单位。每一位现代人都应该尊重别人。因为“来而不往,非礼也。”一个人不尊重别人,就难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尊重别人,具体要求往往有所不同: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教养。每一位现代人都必须尊重社会。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生活于社会。尊重社会,将美化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并有助于人类的最优化发展。尊重社会的具体要求是:首先,要讲究公德;其次,要维护秩序;再次,要保护环境;最后,则要爱国守法。作为一名现代人,不学礼,则不知礼。不知礼,则必失礼。作为一名现代人,不守礼,则会被他人视为不讲礼。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被他人视为不讲礼,则往往无人理!现代生活已经告诫人们: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现代生活已经提醒人们:必须学礼、知礼、守礼、讲礼,必须时时处处彬彬有礼。礼仪教育,必须是终身教育。

途径与方法。制作出普及公民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教育资料(文字小册、图片或许讲座PPT),对各种群体进行文明礼仪知识教育,是普及公民文明礼仪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公务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对他们进行公务礼仪知识讲座,让这部分人更加懂得有意识塑造并维护自己良好形象的重要性,也明白如何去塑造并维护良好形象,对维护政府形象无疑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再例如,教师的形象重于生命!教师礼仪的核心是真善美:情感真、动机善、行为美。真善美的老师,是令人愉悦、受人欢迎 的老师,真善美的老师,是真正能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老师。

政府在礼仪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教育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明渗透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单位和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组织职工或居民进行礼仪文化的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本课题研究成果,给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建议。

总之,中国是“礼仪之邦”,重视礼仪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礼仪是有关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礼仪教育,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当代道德规范和礼仪形式,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而言,公民礼仪素质教育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渠道、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方法来进行,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推进。值得强调的是,礼仪教育,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铭铭.想象的异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2]王健敏.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朱永新,王智新,尹艳秋.当代日本道德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58-67.

[4]金正昆.国际礼仪概论[M].北京人学,2006.

作者简介:

贺亮明(1964-),女,汉族,籍贯湖南湘乡;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授职称,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文学。

现代公关礼仪篇3

关键词:公关礼仪 人才素质 课程设置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

一、开设《公关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一)《公关礼仪》是新兴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断向前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设置上,涌现了许多新兴的学科,这些学科正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公关礼仪》是这些学科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但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观念意识上,对《公关礼仪》课程未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公关礼仪》课程一直被视为选修课而不被任课教师与学生重视。有些学校对任课教师不加选择,谁课少谁顶上,有些学校不为课程的开设创造方便条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认为开设好《公关礼仪》课,对社会、对学生本人都有诸多好处。早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就对礼仪的作用作过许多重要论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在治国安帮、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得淋漓尽致,开设好《公关礼仪》课意义重大。

(二)开展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时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大学生中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塑造完美“人”格的支柱

从理论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当代学生的综合形象可以从它的三个层面入手分为三维形象,即表层形象、中层形象和高层形象表层形象,即仪容、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中层形象即知识、能力、社会行为等;高层形象,即心理、观念、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这三维形象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共同支撑一个大写的“人”。因此,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讲,《公关礼仪》课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学生择业、就业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要处理好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外公众关系,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建立民主、高效、勤政、廉洁的政府是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建立起一座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开性以及增强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并且,各行业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设立了相应的礼仪形式规范,用以约束本行业内部或对外交往的需要,如:商业需要学习商务礼仪,秘书要学习秘书礼仪,宾馆人员要学习宾馆餐饮礼仪。因此,掌握好礼仪的有关知识,己成为职业学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支持、乃至谋职的重要手段。

二、开设《公关礼仪》课程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好《公关礼仪》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与公关礼仪追求人际和谐的终极价值不谋而合,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信条对学生道德修养情操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意义。公关礼仪强调的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正是一个人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公关礼仪》课极其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自身修养,调整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如:《公关礼仪》课要求学生性格开朗,宽宏大度,情绪稳定,善于自控,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高尚的情感和情操。可见,《公关礼仪》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对于学生处理好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

《公关礼仪》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处理好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当代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往、相处,甚至有些人还缺乏最起码的礼貌,如:不注意尊重别人。学习礼仪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礼仪规则要求“尊重他人,给人愉悦”。彼此互相尊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才会减少磨擦和纷争。《公关礼仪》不仅以它的一系列理论规则教育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真诚与尊重的原则,同情与关怀的原则,自信与谦逊的原则等等,还通过一系列具体可感的行为举止体现出来。学习《公关礼仪》可以使校园的面貌焕然一新,使它拥有更加和谐、融洽的氛围,这种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好《公关礼仪》这一学科,对其以后走向社会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的教学更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才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陈晓燕关于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思考[期刊论文]-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7)

王彦.徐逢春高职院校礼仪教学应强调“四个结合”-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林艳艳对高职院校开展公关礼仪教育的思考-科技信息2009(33)

现代公关礼仪篇4

关键词:企业礼仪文化功能构建

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生产力、优秀企业文化就是先进生产力已成为普遍共识。后危机时代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广大企业的共同追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沟通及融合能力是企业应对危机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企业礼仪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为民族的行为习惯,成为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企业礼仪是企业进行的各种例行活动,如待人接物的礼节、庆典、处理公共关系的方式、信息沟通等。企业礼仪文化是企业员工关于企业礼仪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1]。它是企业文化在企业礼仪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象征着企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塑造着企业形象,使员工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密切人际关系,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为企业的崇高目标献身的群体意识。

二、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企业,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和谐相处理想境界。在企业建立起高度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关系,形成企业职工主体共有的礼仪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通过积淀一旦稳定形成,就成为激励职工勤奋工作、勇于竞争的强大动力。企业礼仪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形象塑造。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整体的印象和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它不仅靠企业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条件开发,更要靠每一位员工从自身做起。企业形象塑造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企业员工形象,员工是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传播企业的有关信息;企业领导形象,如领导者的仪表、气质、工作方法和作风、交际方式等外在形象,以及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创新精神、道德水平、信念和意志力等内在形象。

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如IBM公司的汤姆斯·约翰·沃森、标准石油公司的约翰·D·洛克菲勒、杜邦化学公司的庇埃·杜邦、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等,往往成为他们所开创或造就的工业的一部分,并以他们非凡的魅力和成就成为其所代表的企业不可取代的象征。许多消费者就是由于对这些人物的信任或者喜爱而崇拜他们的产品。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若每位企业成员均能做到热情礼貌、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就能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企业形象自然而立,其产品或服务就能受到消费者的信任和肯定,同时也可以为吸引人才、集中人才创造优越条件。

2.教化激励。良好的企业礼仪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仪的尊重和约束作用。礼仪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具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2]。礼仪作为一种道德习俗,它对企业的每个人,都有教化作用,都在施行影响和教化。另一方面,礼仪的形成、礼仪的完备和凝固,已成为一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传统”的力量世代相继。教化接受者自觉调整人类现实生活中相互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冲突,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唤起和激励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企业员工的进取心、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地爱护企业、关心企业,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使企业充满无限活力,这是一个现代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3.仪式传播。仪式通常被视作一种标准化的、表演性的、象征性的,由文化传统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一种沟通和维持群体活动的途径[3]。常见的企业礼仪仪式有工作仪式、慰问仪式、走访仪式、升旗仪式、表彰仪式、团拜仪式,以及企业的庆功会、表彰会、誓师会、厂庆、开业典礼等活动。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生活的礼节和仪式》中,不仅将企业典礼、仪式列为企业文化构成五项要素的第四项要素,而且认为企业应通过礼节、仪式向员工灌输企业的工作程序、办事标准,并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

仪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企业文化传播的载体,许多文化观念正是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活动才得以体现。迪斯尼的会计人员在工作的前三个月中,每天早上上班时,要站在大门口,向所有进来的客人鞠躬、道谢;海尔工厂每天要召集一次6S班前会,让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站在两只大脚印上面向同事们介绍经验;IBM的员工每天第一次见面时都相互行礼,并道“早”或“好”;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全体员工每天早上八点钟诵读松下精神,高唱公司歌曲。这些强有力的、适宜的仪式文化正日益被众多企业看重,并成为实施发展战略应对更高层次竞争的基本要素,仪式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认同感及其英雄意识促使员工内心得到极大的展示和满足。

4.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法制建设仍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法制建设,企业会陷入混乱,各种形式的犯罪会使社会陷于瘫痪;同样,礼仪规范也不可缺失,礼仪缺失,人们将丧失文明和理性,粗俗和丑恶将代替礼貌和美好,最终会使社会充满罪恶。礼仪能够通过认知的方式,帮助企业职工理解礼仪的价值及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道德精神和礼仪素质[4];同时,它还能够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方式纠正企业员工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员工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讲究礼仪的人同时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

礼仪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企业不仅需要礼仪,而且需要规范、健康、文明、现代的企业礼仪来保证企业文化的延展和延续,需要礼仪去树立信仰、浓厚氛围、形成习惯、传递信息、表现企业个性。

三、企业礼仪文化的构建

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法则支配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总是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的力量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1.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应该融企业常规战略管理与文化管理于一体。战略制定时要突出强化企业领导的礼仪文化意识并使其贯彻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企业礼仪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礼仪、交际礼仪、工作礼仪、生活礼仪、节庆礼仪等。企业礼仪的要素主要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职工个人,也可以是企业组织或职工群体)、礼仪客体(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礼仪媒体(礼仪活动所依托的沟通媒介,它包含人体礼仪媒体,如仪容、仪态;物体礼仪媒体,如服饰、器物;事体礼仪媒体,如人事交往)以及礼仪环境(礼仪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时空条件,它可以分为礼仪的自然环境与礼仪的社会环境)。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必要时对员工的行为实施奖惩,赏罚严明是管理的巨大动力。另外,还要对企业各层次员工加强相关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礼仪文化修养,因为员工是企业任何一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完善的礼仪文化将成为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2.从企业日常管理的角度来说,融企业员工礼仪文明交往与日常工作为一体,注重员工的心理基础建设和行为表达能力培养,并在日常岗位管理中实施。价值观是心理基础建设中最基本的任务,它是驱使员工行为的内部动力,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人性“向善”是心理基础建设的核心,加强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的熏陶和学习,“向善”的力量足以使员工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足以使员工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一言一行”是礼仪文化交际表达的载体,主体的施礼、客体的受礼,无论使用何种媒介,在何种环境下,其礼仪规范都是通过员工的言行举止来表达。企业应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强化内部各种信息的及时沟通,提高文化生产软实力。企业还应注意在主要社会公众中建立起强有力的信誉基础,拥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良好声誉,制定易于理解的公司政策及其手册和综合全面的新员工工作安排,建立起乐于遵从公认的、实力很强的专业人士建议的文化氛围。

3.就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来说,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是实现企业礼仪文化工程的有利条件。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它不是独立王国,后危机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企业的精神价值传统和企业员工自我形象塑造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的功利化倾向与市场的多变和多样需求与企业人才流动之间的矛盾影响着企业文化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为企业礼仪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新阶段的礼仪标准与要求,是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发扬光大。现代企业礼仪文化及观念的树立,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大中,徐文中,孟凡驰.中国企业文化大辞典[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6

[2]蒋璟萍.传统礼仪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0-3-19,(7)

现代公关礼仪篇5

礼仪与商务谈判的关系一:商务礼仪对企业的重要性。

首先,商务礼仪的恰当运用可以为公司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给客户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商务礼仪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可以说商业礼仪已经成为建立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良好的商务礼仪的展示,能够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氛围,但凡是一个优秀的企业都是拥有着良好的企业文化,比如众所周知的英特尔公司他们企业文化就是:他们不要求所招收的员工有多么的高学历和高才能,只需要你对工作有很好的稳定性以及你拥有着很强的工作耐心就可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公司招收的不是人才,而需要的能为公司添砖加瓦的螺丝钉。

商业礼仪包括了语言、表情、行为、环境、习惯等等,相信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在社交场合上,因为失礼而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并因此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由此可见掌握商务礼仪在商业交往中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所以,学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身处职场,是否懂得和运用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礼仪,不仅反映出我们自身的素质,而且折射出未来的企业文化水平和经营方针。我们的一举一动,行为举止都时刻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所以,不管在任何社交场所下,只要我们做为员工代表着公司,就一定要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现代公关礼仪篇6

一、传统礼仪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当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原始礼仪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西周的周公“制礼作乐”,十分注重以礼教推动礼制,一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谈,堪称遵礼的典范。特别是到春秋时期,孔子积极提倡礼仪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经中,讲述礼仪的精神实质与行为规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礼》、《仪礼》和《礼记》,通称“三礼”,成为历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在孔子看来,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学礼,无以立”,而孔子所设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其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学规》中开宗明义地对学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礼仪要求。凡此种种,中国传统礼仪教育有效地实现了礼仪在全社会的推行,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也保证了礼仪在历史上的连续传衍,“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正是由此产生。

二、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可以使传统礼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可以塑造完美人格,激励个体成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体具有教导、规范、约束、平衡的作用,影响和造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促使社会协调、稳定、有序的向前发展,起着准法律的作用。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传统礼仪文化提倡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忠厚、慷慨仗义、乐于助人以及服从大局等等;在个体价值观定位方面,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强调仁者爱人、遵守礼规、止恶扬善。这样的价值取向教导,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人们心目中不成文的评判标准,教导着人们应该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促进个体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往往是具体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见微知著地体现着中国经济发展后的文化价值观,由此表明一个民族的精神取舍,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体,正是无数中国人的言行,塑造了中国的整体形象。

三、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聪明睿智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当取其精华,摒弃和剔除其糟粕,努力塑造讲求文明礼仪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都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礼仪规则、处处礼让三分、谦逊有礼、祥和融洽的美好社会。

(一)加强理论研究,建立礼仪学科体系

目前我国礼仪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滞后,传统礼仪更没有在理论上形成一整套的学科体系,无法较好的指导我国的礼仪教育。以礼仪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论,礼仪学理当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然而“在那些缤彩纷呈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中竟难以找到‘礼仪学’的一席之地。不仅全国性的‘礼仪学会’尚未闻名,《礼仪学》之类的刊物也没发现,而且专门从事礼仪研究的机构也极为罕见。”因此,应尽快构建礼仪学学科体系,深人系统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礼仪建设,不仅有学理的研究,更有对礼仪实践的总结和探研,特别是要对建立科学的礼仪教育的体系,包括对礼仪教育的适用范围、内容、模式、途径等进行探讨研究,为现代礼仪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指导。

(二)完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也不容忽视。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小学(幼儿园)、中学、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对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完整的学校礼仪教育体系。目前,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般是将礼仪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但都没有专门的礼仪教育内容,地位不突出,内容不明确,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往往出现礼仪教育的缺位。而作为我国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也没有涉及中国礼仪文化及教育的内容。

因此,在学校礼仪教育中,应对其礼仪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根据学校礼仪教育的不同阶段,采取分阶段重点教育;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既有传统礼仪文化内涵,又富有时代特征,能被广泛认可的系列教材。

(三)大力开展全社会的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礼仪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每个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都应掌握和遵守的以示尊重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提升礼仪素质,涵养温良民风,保证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各行各业应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全方位地开展礼仪教育。如在社区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编写普礼读本;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对全民进行礼仪宣传等等。

(四)重视家庭在礼仪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公关礼仪篇7

[关键词]政务礼仪;渊源;意义

一、礼仪的渊源和概念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礼仪发展史,礼仪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最初是和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礼”,原意是敬神,后来演变为敬人,从古代对皇权的敬畏、治理国家的需要,演变为一种普遍的对人的敬意,并逐步发展为领导干部今天所讲述的现代礼仪。

1.敬神。“礼”,原意是敬神。从甲骨文(禮)的字型上看,礼字的“示”代表神,“U”表示祭祀用的器皿,“丰丰”意为两串玉,礼就是一个人双手捧着装有丰盛礼品的器皿呈上。通过双膝跪地以示祈求的虔诚;呈上物品表达祈求的敬意。

2.敬人。礼仪后来演变为敬人,从古代对皇权的敬畏发展到现代对每一位社会人的尊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的礼治主张,他把礼视作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同时也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管仲也曾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之。”

先秦时期,马车前面一般都有一根横杆,称作“轼”,供乘车人手扶,以保持身体平衡。依据轼的这种功能,相应地制定了“式”礼。当乘车人乘车途中遇到尊者、贤人,都要凭轼垂首,点头示意,表示因车行迅疾,不便行礼,以此表达尊敬之意。《史记》中记载,魏文侯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每次经过贤士段干木的居所时,都要行式礼,以示尊贤之心。在当时传为美谈,结果魏国招揽了大批贤才俊士,成为强国。

到了汉武帝发展为独尊儒术,废除百家,以礼治国成为一种基本的国家政治制度,但封建制度慢慢地导致礼仪逐渐转变成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手段,所谓“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禁锢思想,导致礼仪走向异化。但随着民主化的进程,礼仪在不断的被破坏与被重建中逐渐地突破宗教性和政治性的藩篱而走向民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进步的民主人士倡导“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僵硬的封建礼仪被废除,由对神灵与统治者的敬意扩而广之,演变为一种普遍的对人的敬意,并逐步发展为我们今天所讲述的现代礼仪。

(二)礼仪及政务礼仪的定义

现代礼仪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平等互敬,具有尊人自尊的内在意义。同时,这些现代礼仪就像剂一样使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杨金波认为,礼仪要拆开来看,礼是内在的尊重,仪是外在的表现。领导干部讲礼仪,就是强调用仪表现礼,用外在的行为表达内在的尊重。礼仪就象剂一样,车子有了剂,车子跑得更快;人与人之间多了一点剂,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Etiguette”,意思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后来,礼仪这个外来语融入英语,就变成了“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具体来说,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并共同遵守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各种行为规范。三者缺一不可。而政务礼仪是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特定的含义。它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场合应恪守的有关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目前,党和国家各级机关的工作人员都纳入到公务员管理范畴,因此,政务礼仪又叫公务员礼仪。

二、政务礼仪的内涵和意义

(一)政务礼仪的内涵

1.人格平等,尊人自尊。无论是我们强调的礼仪是自律还是敬人的行为,它都限定了一个前提,即:双方的人格是平等的,无论职务高低,彼此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过对别人人格的尊重来实现自尊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新世说·宠礼》上有一个小故事:说大学士阮元刚刚退休回乡,去一个寺院游玩,方丈正在写字,见阮元一身布衣葛布的粗布打扮,就以为是普通村民,礼节怠慢,漫不经心地说:“坐!具茶!”就头也不抬,仍写他的字。写完问道:“贵姓?”阮元说:“姓阮。”这个方仗以为是阮元的族人,于是加礼说:“请坐,泡茶!”方丈又问问了他的字,阮元如实相告。方丈一听,大惊失色。“惶遽失措,拂炕,请上座”亟令泡好茶,待以上宾之礼。因为阮元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大文人,方丈乞求墨宝。阮元沉默了一会儿,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对人的尊重,不仅是对领导、贵宾的尊重,更包括对同事、朋友、下属及弱势群体的尊重,可以说,人格平等和尊重是礼仪精神的实质所在。

2.共情包容,真诚待人。礼仪不是机械的客套或应酬,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用理解和宽容来减少磨擦,化解矛盾,实现和谐。也可以说,这个礼之前只有加一份真诚和理解,礼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3.以人为本,体现关怀。在充满人性关怀的理念下,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来弘扬人类的大爱至善。作为公务员,更要时时刻刻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而且要让百姓感受到这份温暖。

(二)政务礼仪的意义

1.学习遵守政务礼仪,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个人素质。从字面上看,讲政务礼仪是要求机关干部在工作场合要共同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实质上从自身来看,一个良好的政务礼仪的遵守者,它一定是公务员人格自律的显现,同时也一定反映了干部内在的道德与精神。康德说:“这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终生景仰和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苍穹,而另一个就是我内心的道德准则。”现在,国家积极倡导“公务员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素质和形象是什么关系?素质简而言之就是道德品质;素质的外衣就是领导干部要讲述的礼仪修养,点滴言行。所以公务员学习礼仪,不仅提升形象,更能强化领导干部的素质。这也是政务礼仪的第一点,它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个人素质。

2.学习遵守政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礼是尊重,仪的规范,尊重与规范之间要有个桥,就是交往与沟通能力,体现为对别人的善意和礼貌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别人还愿意接受,做到“问题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美国的学者布吉林提出人际交往的一个3A法则,也就是accept,appreciate,admire,学会接受对方,重视对方和赞美对方,这个赞美对方用领导干部中国文化来理解其实是肯定对方。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不和别人打交道,不是一个神就是一个兽,领导干部政务礼仪的学习过程也是对他人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过程,像布吉林教授强调的礼仪上不失范,成为受欢迎的人。

3.学习遵守政务礼仪,能改善和维护国家的形象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眼中,公务员是政府的化身。贾庆林就曾说过:“我们每个公务员在群众面前,代表政府…在外国人面前,代表中国。”实际上,这种个体代表整体的事例,说明个人规范了行为,政府及国家的形象就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礼仪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在岁月的淘洗中日渐成熟。有一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以说,分寸感是礼仪的最高技巧,古代礼与履(鞋)相通,领导干部穿的鞋必须要舒适、适合;礼也一样,过和不及都不能表达敬人之意。所谓“礼仪使人接近,礼仪也使人疏远。”这时刻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尽量恰到好处地运用礼仪,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

礼仪从小处看,对党政干部个人来说, “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礼仪从大处看,对国家来说,“家尚礼则家大,国尚礼则国昌。”美国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也讲:“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也是真正的力量所在。”礼仪事小,却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学礼、用礼、知礼作为党政干部必备素养之一,政务礼仪在机关工作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园.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干部的礼仪修养.黑龙江史志,2009(14).

现代公关礼仪篇8

一、礼仪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特殊机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既需要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先进的社会治理经验,更需要立足本土,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去寻找智力支持。反观礼仪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与深刻影响,正是基于其发生作用的特殊机理,从而促进了社会治理的创新。

(一)礼仪文化是协调社会关系的特殊纽带社会治理对象是社会整体、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个体,其实质不外乎是治理发生于其中的各种社会冲突和利益矛盾,从而理顺各种社会关系,充分发挥群体、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优势与积极性,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只有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社会成员才可能在这种共同文化价值观的指引下持续互动,获得社会关系的协调及社会矛盾的缓解。从传统中国的社会治理来看,以中庸、和谐为要义的礼仪文化,其蕴含的礼让、尊重、敬虔、仁爱等要素把不同社群融合于家庭、宗族和国家之中,为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伦理规范和价值引导,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特殊纽带。正如清代学者凌廷堪所言:“三代盛王之时,上以礼为教也,下以礼为学也。君子学士冠之礼,自三加以至于受醴,而父子之亲油然矣。学聘觐之礼,自受玉至于亲劳,而君臣之义秩然矣。学士昏之礼,自亲迎以至于彻馔成礼,而夫妇之别判然矣。学乡饮酒之礼,自始献以至于无算爵,而长幼之序井然矣。学士相见之礼,自初见执贽以至于既见还贽,而朋友之信昭然矣。盖天下无一人不囿于礼,无一事不依于礼,循循焉日以复其性于礼而不自知也”。这种人人自觉学习并且终生践行“礼”的风气就是传统中国社会所形成的礼仪文化共识,对传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保持了传统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不同社会主体都在经济的快速变化中寻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利益诉求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利益诉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在这种利益诉求多元化带来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交往应该基于一种合作的愿望。正所谓有礼才能有节,有节才能有序,也才能更有利。社会治理建立在社会成员对共同的事务达成一定的共识与妥协的基础上,这不仅是礼仪文化与社会治理交集的体现,更是礼仪文化在推进和完善社会治理方面如何发挥功能的逻辑。作为和谐文化的礼仪文化,天然地成为协调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结构、统一不同思想的精神纽带。在社会治理中引入礼仪文化并融通和强化,可以在社会群体等社会结构之间,形成礼仪文化共同体,使社会成员从内心自觉地维护自己生存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从而构筑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心理。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呈现出多领域、多类型、多方面以及突发性等特点,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明显增多,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亟待破解,需要从礼仪文化中寻找和挖掘智力支持。

(二)礼仪文化契合了社会治理刚柔相济的基本需求现代治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以各行为主体间的多元合作和主体参与为治理基础,以民主、协商、沟通为主要对话方式,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刚性管理作保障,也会成为一盘散沙”[2]。在现代社会,礼仪文化中一部分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被纳入到法律规范及制度规范中,已经具有了正式制度的外在强制性特征,而礼仪文化中那一部分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通过浸润和陶冶的方式雕琢国民德性,形塑高雅气质,是弗里霍夫所讲的“良心造就公民”,具有柔性治理的内在自律性特征。成功的社会治理应该是综合治理,是刚性治理和柔性治理的结合,单靠某一种治理方式是不能实现“善治”的。比如法律治理属于刚性治理,而且法律治理只有在行为主体违反了法律规范之后才能对主体的行为实行强制性惩治,具有滞后性。政治治理实行政府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政府大、社会小,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政治治理属于强制性的单一管理,是典型的刚性治理。诚然,从文化即人化这个广义的视角来看,社会治理无论是采取法律治理还是采取政治治理抑或二者兼治的形式,都无法脱离“文化”的统领,谓之法律文化、政治文化或者制度文化。但是,从对人们发生作用的角度而言,这些包括宪法、法律、规章、条例等在内的制度文化,强制作用于社会成员,社会成员无法抗拒只能遵从,违者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或者制度惩罚,具有刚性约束力和直接强制性。礼仪文化则不然,它融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于一体,契合了社会治理对于刚柔相济的需求,弥补了其他治理手段的不足,在社会治理中合理利用礼仪文化的功能,有利于促进社会实现“善治”。一方面,礼仪文化中的一部分内容,比如国家祭祀活动与拜谒方式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司法、政务、军务等礼仪方面的规定,或者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或者以制度规范的形式规定,都具有严格的“刚性”约束力,对祭祀、司法、政务以及军务活动进行规约。有关国旗、国徽和国歌的礼仪,更是以宪法条文的形式对行为者进行约束。即便是企业管理领域的礼仪规范,也具有强制性特点,成为企业自上而下强加执行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礼仪文化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比如风俗、习惯、仪式等的约定俗成又属于非正式制度,不是依靠社会的强制力对社会成员发生作用,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染植入人们的意识之中,通过作用于人的内心,进而提升人的觉悟、完善人的品格来实现社会的柔性稳定。因此,利用“礼仪文化的传统积淀性、规范约束性和民俗渗透性来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并由此达到群体行为协同和整个社会和谐的目标”[2]是大势所趋。

(三)礼仪文化通过人的自省和践履而达到社会的善治社会治理中的法治、政治等治理方式,需要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工具做后盾,依靠外在的强制力达到治理的目的。维护这些暴力工具并使之正常运转,需要支付管理、建设、维修、控制和监督等中间环节的费用,这些中间环节可能会滋生腐化、变质等有损法权和国威的事情,严重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效果,甚至产生更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礼仪文化参与社会治理更多的不是基于外在强制力,而是由内而外的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内在驱动力,促使社会成员逐渐养成和谐、尊重、包容的现代公民意识,最终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公民道德,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率,这是由礼仪文化的形式和本质决定的。著名礼学家沈文倬先生指出:“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意思就是礼仪渗透在现实生活中,从其外在形式来看,始终贯穿着社会成员的审美体验,体现着社会成员对美的追求。而“礼仪活动的每个参与者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既是对方欣赏的对象,又是以审美目光欣赏对方的。这样无形中礼仪实施的过程,转化为一个审美的过程,交往双方相互感悟,从审美的视角认识、把握对方的言行、思想,以使情感得到一定的交流”。[4]16经过千百次的审美积淀,道德意识得以形成,这正是礼仪文化的内在本质。内在本质的化成,又对外在形式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荀子云:“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种学礼、践礼从而铸就礼德的过程,既是礼仪文化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的体现,也是社会成员对现实生活秩序认可程度的体现。这个过程和哈耶克所言的“自生自发秩序”或“增长的秩序”是一致的。通过内心自省与外在压力的结合,实现社会的善治,省去了常规社会治理的控制、监督等中间环节,不需要政府直接插手具体的治理事务,而只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制订与引导上去。通过礼仪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认同力、感召力来促进社会治理,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工作量,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容易调动各方面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真正对社会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礼仪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遵循礼仪文化作用的机理探求治理观念的转化礼仪文化通过学习和传播的过程,形成两种机理:一是礼仪从观念、行为到习惯的内化机理;二是从规范、风俗到秩序的外化机理。根据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机理,把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之中,探求社会治理观念的内化与外化,是社会治理的认识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引导,社群参与,都离不开人这个社会个体,因为人是组成政府和结为社群的核心要素。人的德性修养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的优劣。礼仪文化雕琢国民德性,涵养公民素质。通过加强礼仪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礼仪文化教育之中,为社会治理输送高素质的现代公民,即培养具有向善、包容、适度、和谐、尊重、谦让品格的公民。这种公民品格的形成,必须遵循礼仪文化从观念、行为到习惯的内化机理,使社会成员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识,在内心成长出礼德的精神,去除非礼行为,养成守礼、循礼习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体现出高度的礼仪修养与教养。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基本的礼仪规范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该且愿意遵循并去践行的,这不仅基于内在向善求美的驱动力,也基于外在舆论压力和利益压力,这正是礼仪作用机理的外化,通过压力机制发生作用。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中若不懂得遵循礼仪规范,不仅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阻碍和麻烦,而且还会感受到一种来自外界舆论谴责的压力。因此,礼仪规范成为引导社会成员顺利进入社会组织、群体并打开局面的指南。而一定的礼节、仪式在一定区域内流传日久,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或者节日、庆典中必须要做的一个程序时,就发展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即民俗。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治理。遵循民俗,区域成员就能获得情感上或者其他方面的满足,反之则招致舆论的压力和利益的压力。民俗对外来者的言行也往往会起到规范和震慑作用,使外来者基于外在的社会舆论压力而谨小慎微,从而对异域特有的仪式和规定保持尊重,拉近与他人的距离。礼仪文化正是通过内化机理和外化机理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从短期来看,这些外在压力的存在,能够通过约束社会成员不去从事某种活动,或者通过给予鼓励而支持、强化社会成员从事某种活动。从长期来看,一旦这些礼仪规范的约束作用持续下去,随着时间和次数的累积,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都有可能发生某种改变,从而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二)把握礼仪教育的环节形成治理的长效机制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不同社会成员的礼仪文化教育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礼仪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暂时无法凸显其优势。要想把礼仪文化真正融入社会治理之中,必须抓好礼仪教育和实践养成两个环节。礼仪教育要取得实效,规范、合理的礼仪教材是关键。目前,国内出版的礼仪书籍及教材已有不少,但普遍存在缺陷,使得许多教材的礼规各出其门,甚至相互矛盾,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规范性。针对这种现状,必须有组织地综合有关礼仪学、民俗学、伦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针对各社会阶层的特点,撰写礼仪系列教材,使社会各阶层能借助教材,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培养文明的习惯和素质。从当前现实来看,实践养成出成绩见效果,需要多方联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确保公民礼仪素质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礼仪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作用。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公民践行文明礼仪。总之,要从整体上规划公民礼仪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形成礼仪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以适应礼仪文化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

(三)抓好契入的关键推进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治理政府要积极培育和构建礼仪文化体系,准确规划、推进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治理。总体来看,需要政府做的事情有:充实礼仪师资队伍建设、做好礼仪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推进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制定、路径设计、所需财政预算和财政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需要在宏观把握方面下功夫,积极倡导、推动礼仪文化建设,切实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礼仪文化建设,努力践行文明礼仪。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礼制建设,把各行各业基本的礼仪规范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或者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从而能够让所有社会成员清楚明了地遵循并去践行。此外,政府还应该通过开展比如国家公祭、国庆典礼、重大运动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等一些特殊且富有纪念意义的礼典仪式去倡导、渲染学礼、践礼的风气,抓好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两个关键,推进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之中,从而取得社会治理的实效。

三、礼仪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未来趋势

(一)礼仪文化将在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中发挥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论述了既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又要创造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个论述阐明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文化的力量主要在于通过渗透于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以涵养、凝聚、提升民族精神。著名学者胡鞍钢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前天的中国(1840-1949)、昨天的中国(1949年之后)内生性演化而来,绝不是外生性移植而来。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更具有‘中国性’或‘中国特色’,它是由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传统、历史轨迹、历史选择所决定的”。[5]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凝聚人心的礼仪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根基,如何在多元化条件下,构建尊重传统、包容多元的礼仪文化以促进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题中的应有之义。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培育开放、包容的现代礼仪文化,在提升和完善人的精神价值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公民道德,提高文化创造的效率和价值,增强社会治理的水平。这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方法论。

(二)礼仪文化将成为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从根本上看,软实力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对任何国家的发展不可或缺。“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6]纵观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的竞争。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表现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文明度。这两个方面通过公民的文明素养体现出来,可以说,国家软实力提升的过程,实质就是公民文明素养提高的过程。在国际化的今天,中国想在世界舞台上一显风采,必须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目前最具可操作性的就是重树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用礼仪的方式约束公民的言行,利用礼仪的传统积淀性、规范约束性和民俗渗透性,为建设和谐文明的国家社会形象创造有利条件”。[7]因此,把礼仪文化融入到社会治理中,对于增强礼仪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改变国民精神淡薄、社会道德失范、公民理性缺乏、公民素质不高等方面具有其独到的优势。

(三)礼仪文化将随着社会治理创新而实现自身的创新从公民治理的需求上看,随着大量社会自治组织的出现以及新媒体的兴起,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和途径不断得到拓展。公民普遍不希望被控制、被强制,而是渴望被尊重、受重视,得到以礼相待,主张参与、协商、合作与对话。这种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式与手段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和支持,而这种认可和支持使得社会治理更为有效。然而,“这些年,一些单位包括有的领导机关,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遇到矛盾绕道走,问题摆着拖着长期得不到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使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摆在那里没有用,群众反映很大”。

现代公关礼仪篇9

[关键词]礼仪;商务活动;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崇尚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礼仪,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商业社会竞争激烈,要比别人优胜,除了卓越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而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优雅的专业形象和卓越的商务礼仪。

一、礼仪及商务礼仪的含义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与客户交往的行为规范。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二、商务礼仪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商务活动日趋繁多,礼仪也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规范行为。礼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规范各种行为。在商务交往中,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规范,双方就缺乏协作的基础。礼仪规范可以使人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利于确定自我形象,尊重他人,赢得友谊。

2.传递信息。礼仪是一种信息,通过这种信息可以表达出尊敬、友善、真诚等感情,使别人感到温暖。比如,带客户出去吃饭时你的举止得体与否也许就决定了交易的成功与否。在商务活动中,恰当的礼仪可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信任,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

3.增进感情。在商务活动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双方可能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礼仪容易使双方互相吸引,增进感情,导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反之.如果不讲礼仪,粗俗不堪,那么就容易产生感情排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对方造成不好的印象。

4.树立形象。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省。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以,时刻注重礼仪,既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商务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并正确的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就一定要掌握商务礼仪的技巧。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能很有效的促进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试想一下,一个微笑,一句关怀都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温暖,并且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也随之愉快起来,何乐而不为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不仅可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能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商务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但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商务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商务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商务礼仪是构成形象的一个更广泛的概念。而形象就是商务人士的第一张名片!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企业自身的形象以及员工的形象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形象和气质以及在商务场合中的商务礼仪已成为在当今职场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已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表现。

商务礼仪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18%需要专业技术,82%需要有效的人际关系的沟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掌握好商务礼仪,从而更加有效的与他人沟通,取胜于商海。商务礼仪的运用不但体现了个人的自身素质,也折射出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水平和企业的管理境界。在商务场合当中,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最大限度地避免人际冲突,使商务场合的人际交往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满足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被尊重的需求。良好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往氛围,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

有故事说到某公司总经理因为交易对方的销售经理不懂得基本的握手方式而不进行下一步的合作。这个故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在商务活动中,商务人员个人形象并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个人所为之工作的企业,因此,在商务场合当中,商务人员的仪容、仪表、仪态,一切的言行举止都格外重要,每个员工的良好形象,在商务交往对象眼里都是企业良好的形象,而任何一个员工的不良行为,都会破坏整个企业的良好形象。

学习商务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是否懂得和运用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礼仪,不仅反映出我们自身的素质,而且折射出我们企业文化水平和经营方针。我们的一举一动,行为举止都时刻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所以,不管在任何社交场所下,我们一定要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人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行象。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务往来变的越来越频繁,商务礼仪在企业的商务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誉。现代市场竞争除了产品竞争外,更体现在形象竞争。一个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公司或企业,就容易获得社会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商务礼仪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塑造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由此,礼仪在商务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运用商务礼仪对于商务人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袁桂娟.公关与商务礼仪[M].北京大学

现代公关礼仪篇10

关键词:政务礼仪;渊源;意义

引言:现在对于我国来说,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需要领导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然而,在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将面临利益主体两极化、决策失误零容化、社会风险多样化、熟人文化同质化和政绩评价显绩化等挑战。

一、礼仪及政务礼仪的定义

现代礼仪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平等互敬,具有尊人自尊的内在意义。同时,这些现代礼仪就像剂一样使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更趋和谐。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杨金波认为,礼仪要拆开来看,礼是内在的尊重,仪是外在的表现。领导干部讲礼仪,就是强调用仪表现礼,用外在的行为表达内在的尊重。礼仪就像剂一样,车子有了剂,车子跑得更快;人与人之间多了一点剂,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政务礼仪的内涵和意义

(一)政务礼仪的内涵。(1)人格平等,尊人自尊。无论是我们强调的礼仪是自律还是敬人的行为,它都限定了一个前提,即:双方的人格是平等的,无论职务高低,彼此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过对别人人格的尊重来实现自尊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2)共情包容,真诚待人。礼仪不是机械的客套或应酬,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行为。用理解和宽容来减少磨擦,化解矛盾,实现和谐。也可以说,这个礼之前只有加一份真诚和理解,礼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3)以人为本,体现关怀。在充满人性关怀的理念下,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来弘扬人类的大爱至善。作为公务员,更要时时刻刻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而且要让百姓感受到这份温暖。

(二)政务礼仪的意义。(1)学习遵守政务礼仪,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个人素质。从字面上看,讲政务礼仪是要求机关干部在工作场合要共同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实质上从自身来看,一个良好的政务礼仪的遵守者,它一定是公务员人格自律的显现,同时也一定反映了干部内在的道德与精神。(2)学习遵守政务礼仪,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礼是尊重,仪的规范,尊重与规范之间要有个桥,就是交往与沟通能力,体现为对别人的善意和礼貌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别人还愿意接受,做到“问题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三)新常态下党政干部要善于运用政务礼仪。(1)要自律。自律是礼仪的前提和出发点,自律决定了礼仪。所以作为党政干部,不仅需要学习礼仪,而且还要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除此之外,党政干部还应该把礼仪作为自我意识的道德追求及自我修养的自觉行为,而不仅仅当作一种表面、一种任务。一方面,需要不断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管束的能力。例如,在一些公共场合,党政干部要特别注意遵守公共秩序,要善于自我管理和自我管束。另一方面,要做到表里如一,即要做到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信仰和本质。(2)要认真。在公务活动,党政干部需要做到认真、细致的遵守规范。不论是接听电话,还是接待群众来访或者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都应该做到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在接待群众时,要做到热情服务、礼貌服务,要从细节入手,从细节中体现出认真和一丝不苟。除此之外,应该将领导与群众一视同仁,不可以仅仅对待上级部门或领导时礼貌热情,而对待群众却敷衍塞责。(3)要适度。在我国古代,“礼”与“履”相通,意思是鞋要好穿,就必须要适合。所谓适度,就是指在运用礼仪时要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实际上,分寸感是礼仪实践的最高技巧,做过头或做的不到位,都不能表达敬人之意。所谓“礼仪使人接近,礼仪也使人疏远”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在公务接待中,有些同志不顾对方的感受,恨不能全天候的陪同,不留给人家一点的私人空间,结果很可能是自己费时费力,对方还不一定能够满意。因此,党政干部在礼仪运用中要特别要把握分寸,认真得体,有礼有节,要和谐适度。

三、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在不断开放,不断进行交流,同时对党政干部政务礼仪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礼、知礼、用礼是每一个党政机关干部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新常态下,党政干部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运用好政务礼仪,这样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单位形象、维护干部形象,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协调沟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为我国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