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务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22:35:01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1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宁波市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

(1)地域归属感现状。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

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 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3.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

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2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3

一年来,我认真贯彻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按照“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做到讲党性、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发挥了决策部署、统筹协调、推动落实、服务大局的领导表率作用,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执政水平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把科学的理论作为加强修养、坚定信念、指导工作的有力武器,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工作执行力。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工作能力。坚持把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作为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注重向实践学习与向书本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决策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科学性。三是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各项工作发展的行动方针。

二、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岗位工作

(一)狠抓城乡建设,城乡惠民工程上新高。为全面做好城乡建设工作,把我市城镇建设成为和谐文明的新兴城镇,我委先后启动对主要公路沿线100个村规划编制、100个村屯巷道硬化、“一楼一房”建设、廉租住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10000户农民建房等工作,截止11月底,100个村规划编制和巷道硬化已圆满完成;“一楼一房”已开工200个,完工199个,完成投资3169.10万元,占计划投资总额的105.96%;10000户房已竣工约9399户,竣工率为94.5%,共投入资金85622万元;为1967户符合条件的申请保障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发放金额累计228.32多万元。此外,还积极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和“三求“文化惠农工程,截止11月15日,建好文艺舞台32个,篮球场32个,文化卫生综合室31个,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村31个。“三求”文化惠农工程一度被盛赞为“xx模式”。

(二)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突破。督促完成了《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5)》编制审批工作。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组织了中心组团、来华投资区中心区、河西区、教育园区、城北商贸组团、城南综合组团、来华投资区南区、红水河两岸景观等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积极组织体育公园、高速路两厢、行政中心轴的城市设计编制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切实抓好重点城建项目。根据市委市政府做好重点城建项目的要求,提高xx城市形象,积极开展“桂中水城”和30栋高层建设。目前“桂中水城”工程项目中的水系布局已总体通过专家评审,江北城区水环境整治规划基本确定水量需求、水位运行标高等相关指标、中心组团(城北片区)水系景观方案设计完成第一期,文化公园、中央绿化带已进入施工阶段。此外,协调30栋高层建筑目前已经全部开工,封顶6栋,59栋正在开展相关的项目前期工作,前景乐观。

(四)房地产业稳步推进。为认真完成自治区下达给我市10亿元(经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为11.5亿元)房地产投资任务,扎实做好房地产相关工作,截止11月15日,房地产总投资额完成9.23亿元,占年度任务的80.2%;销售面积43.18万平方米,占年度任务69.7%。同时,为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责我委牵头召开了两次房地产高层座谈会,解决房地产实际问题32项,提振了房开企业信心。

(五)严管建筑市场,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为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我委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的问题,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加强安全巡查,排除安全隐患,建筑市场秩序稳定,安全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截止11月15日,共检查在建工程267项次,工程投资21.38亿元,建筑面积256.2万平方米,发出整改通知167份,停工整改25项;进行招标备案有61个,其中53个已完成招标工作,建筑工程招投标率达100%。

(六)加大规划执法力度,违章建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督促对违章建筑的日常规范管理和巡查,力求做到发现一起,拆除一桩。为打击部分群众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趁机抢建的现象,截止目前,累计下发停工通知572份、限期拆除通知书325份,已有效拆除违法建筑455间,约31850平方米。

(七)征地拆迁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牵头抓好西三村、市人民医院新址等处的拆迁工作,了西三村,解决了建市以来最大的拆迁难题,保障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解决了新华路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和大道两侧宅基地置换工作,两处建市以来的拆迁安置难题得到圆满解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廉洁奉公,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一年来,我注重树立建规委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团结协作。一是讲政治,增强步调的一致性。摆正自己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维护建规委形象。二是讲团结,增强班子的向心力。在工作中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凡事以大局为重,遇到问题不推诿,能办的事情就尽量去做。三是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提高思想觉悟。深入系统地学习了《没有任何借口》、《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两本书,认真领会危机意识下作为一名公务员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谨记“两个务必”要求,慎言、慎行、慎微、慎独,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不断规范工作圈、净化生活圈、谨慎社交圈。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管住自己,严格要求亲朋眷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三项政策”的政策机遇和优势,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主线,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束缚水务系统干职工手脚和阻碍水务事业发展的陈旧观念,凝聚系统干职工智慧和力量,以与时俱进的理念,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积极的作为,从容应对城市转型对水务工作的新挑战,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保障。

二、目标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思想大解放促进观念大转变,以观念大转变推进发展大转型”的要求,认真开展大讨论系列活动,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思想观念明显更新

一是适应城市转型要求,制定水务工作科学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能力有新的提高;

二是按照城市转型要求,用好政策,争取项目、资金,抓好水工程建设,机遇把握能力、政策执行力和实践操作力有新的提高;

三是围绕城市转型和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水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继续加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新的提高。

2、服务思路更加明确

一是围绕新兴接替主导产业发展,着力建设更为高效、廉洁的水行政环境,打造更为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二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这一根本,切实加快推进水务民生工程建设;

三是围绕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努力加强城市供水、防洪、排污等工作,以优良的城市水环境助推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目标,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河道采砂、水源保护等工作,不断推进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3、水务发展活力更加彰显

一是抓紧抓实重大水务工程建设,为城市转型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二是继续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一切不适应转型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适应转型要求的新的体制机制;

三是大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保障水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城市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四是开创更好的资本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省资金支持,不断完善水务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增强资本运作能力。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水务局“我为城市转型作贡献”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罗铭权担任组长,纪委书记许文龙、副局长吕志辉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吕志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张红丽、黄春玲、陈张勇同志为办公室成员。

四、主要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深化内涵,突出重点;创新形式,突出特色;贴近实际,突出实效”的要求,扎实开展好三个系列活动。

(一)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板报、标语和机关网站等载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1、制作“水务人为城市转型作贡献”专题板报。要求局机关及局各下属单位制作一期专题板报,刊载活动开展的有关情况和优秀研讨文章。人教科负责局机关板报制作,并对下属单位板报制作进行督促检查。

2、悬挂宣传标语。局机关大院、各水库管理局办公楼及主要进出路口悬挂一至二副宣传标语,市供水公司机关、水厂及各营业网点各悬挂一副宣传标语。此项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由局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

3、局机关网站实时有关工作信息。信息编撰由局活动领导小组负责,信息由防汛办负责。

(二)研讨活动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组织发动广大干职工深入研究和探讨,进一步增强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形成一批水务服务城市转型的理论成果。

1、开展领导班子中心组专题学习活动。将有关城市转型的政策、重要论文、先进经验列入中心组学习内容,在11月中旬组织一次中心组专题学习。此项工作由人教科负责。

2、举办一期科级以上干部研讨班。在中心组学习结束后,安排2-3名班子成员或外请专家教授对局机关及局直单位科级以上干部进行授课,并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11月下旬开班,研讨班集中学习一天。此项工作由人教科负责。

3、开展一次“水务人为城市转型作贡献”论文评比活动。10月下旬,编制学习研讨提纲,并发至系统全体干职工,要求各单位学习和个人自学,并组织论文撰写。12月上旬,开展全系统论文评比。此项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三)推介活动

评选一批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促进转型发展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发广大干职工参与热情,进一步兴起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

1、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即将开展的“十大民生工程”评选活动。由水管科负责。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毕业论文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

二、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城市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是社会改良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的结合体。但究竟什么是城市规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此均未获得过共识。我们认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城市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规划则是一种意识或意志的表述,两者相互关系的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内涵。

三、城市规划要坚持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笔者结合多年实践与理论的探讨,认为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科学性。规划是龙头,规划是前提,规划是保证,因此城市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对城市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要科学,要符合当地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要科学编制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局部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以免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重复建设,避免今年起楼,明年炸楼,今天破路,明天挖坑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城市规划要坚持超前性。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技术指标来指导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在利用规划对各种城市资源进行配置时有效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的杠杆,以集约合理为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城市资源资本的潜能,使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功能,成为创造财富的龙头。坚持城市规划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O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要留有余地,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

(三)是要坚持连续性。城市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城市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工作总结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变化而变化,应该一届政府接着一届干,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

(四)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群众性。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更趋于科学合理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要实行“阳光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批前、批后要公示。让市民行使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监督权。规划审批后。向社会公示规划图纸和文字内容,让市民了解、遵守并监督规划的实施。

(五)是城市规划要坚持生态性。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水**融、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努力提高规划制定和修编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协调。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市长是城市规划工作第一责任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城市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龙头作用。有城市规划修编任务的地方要组成专门班子,提供必要的支持。拿出高水平的工作成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加强对城市规划修编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相关规划搞好衔接。

其次,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培养规划人才。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高城市规划的科技含量。城市规划的编制要有长远眼光,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要改进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完善城市规划的公示、听证制度,考虑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就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问题。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城市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第三,要依法制订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修编的地方。首先必须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修编的目标和任务,留学生论文并按法定程序认定、报批和备案。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保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做好《城市规划法》修订工作,以及有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

第四,要完善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城区、各类开发区、卫星镇及城市地下空间。要发挥省级城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保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要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立必要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不是仅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可以解决的。它面临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城市规划出路在于创新,在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6

关键词:生态学 生态规划 景观规划 人工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60-02

生态学主要研究有机体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其生物及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国会要求联邦政府所有机构“在资源导向型项目的规划和开发中,倡导并使用生态信息”。

景观是使某一区域的地表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构成特征,是多素的组合,包括了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并由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组合而在。景观是人眼所见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与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不断雕琢的作品。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论述在景观规划中要明确的一些问题并进行相关的探索和思考。

一、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将生态学运用到景观规划强调的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与知识,并将之运用于规划与变革,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创造更为可居的环境。景观,作为人与自然过程的综合体,也成为现代规划较为多的一个尺度。但在新的时期,大量的经济、社会与技术力量推动着一系列变革,同样,这些变革也影响着全球的景观,如:人口的迁移与消费,城市化,连通性与网络化,科技、经济与政治,文化与艺术,教育与人类服务,全球性与区域性的环境过程等方面。用生态学观点去反思我们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会得到很大的收获,而将其应用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可以提供的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观念主要有两种理解方式:传统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并不损及满足后代需要的能力。而新的可持续发展认为,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未来的环境潜力,依靠利息生活而不消耗自然资本。

因此,将生态学的生态规划方法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将能够综合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麦克哈格对生态规划的框架的总结认为:“适宜与相符是健康的标志,而适宜的过程也即是健康的馈赠。”对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与社会系统,最适宜的环境即是能够提供维持其健康与幸福的必要(能量)的环境。这一观念并不受尺度的限制,它既适用于在花园中确定植物栽种的位置,也可以指导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可以认为生态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生态学与“反规划”思潮

在面临日趋严重的人地关系危机,基于对现代规划的反思,将生态学思想融入到规划设计过程当中的“反规划”(Anti-planning Methodology)的思潮业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无疑将成为后现代规划界的新思维。以逆向思维以应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的“反规划”理论则认为,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如果把“城市与环境”比作“图与底”的关系的话, 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城市当作“图”,环境当作“底”来设计的;而“反规划”理论则是“图”、“底”易位,将环境作为“图”先行设计{1}。俞孔坚等人就此方面在国内较早进行了尝试,并运用于台州等地的规划实践中{2}{3}{4};彭德胜以沅江市为例,探讨了“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5}。邱强以重庆都市区规划为例,“反规划”理念应用在山地城市空间拓展中。作为“反规划”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以维护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规划理念的体现{6}。同时,EI思想的启发意义还体现在强调从单纯的“保护”开始走向利用EI来引导城市的开发,从而实现“EI导向城市发展”途径{7}。俞孔坚,李迪华、李伟等运用EI的理念和对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8}。在我国湿地资源面积逐渐萎缩,质量持续下降,自然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日趋明显的背景下,科学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到区域生态安全{9}。因而,对于诸如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服务价值的自然基底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则应当更加注重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和实现,即将其视为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及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证更为充分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三、生态学与景观规划的战略

以生态学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我国著名的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先生提出了规划的“十大战略”{5},得到了众多学者和规划者的关注。笔者认为从生态学的视角下来探讨和学习景观规划,他的这一理论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现简要介绍如下:

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高速公路及城市盲目扩张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山脉被无情地切割,河流被任意截断,照此下去,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下去,自然环境将不再可持续,人类自然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

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独具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

3.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关。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如水泥护堤衬底,裁弯取直,高坝蓄水等等。

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由水、土、水生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众多野生动物、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5.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稍加注意,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人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这些具体的规划途径包括:(1)沿河林带的保护。(2)沿路林带的保护。(3)改造原有防护林带的结构。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

6.建立社区无机动车绿色通道。利用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绿色步道及非机动车道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关键在城市设计过程的把握,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活力。

7.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本单位人员享用,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形成了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而现实的安全和管理等考虑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让公众利用开放绿地的过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

8.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在现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

9.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人,而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得以消费的农副产品,同时,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10.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很难看到各地丰富的乡土物种被有效地使用。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鄙视乡土物种;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的苗圃系统。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四、生态学与人工基础设施设计

相对于作为自然系统基础结构的人工基础设施概念,生态基础设施的另一层含义是“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对人工基础设施采取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来维护自然过程和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

1.自然湿地的恢复及湿地水系的梳理。依据现有河流和湿地进行人工水系疏通与改造,且通过人工修建湖泊等水力设施进行水情控制,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生境多样性,特别是鸟禽生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

2.废弃物的生态化生物处理设施和工程与生态化的能源生产相结合。进行废弃物的生态化生物处理,并将其与生态化能源生产工程相结合,以解决景观内部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能源选择上,优先考虑如水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和循环经济利用模式,提高物质利用率,以生态化的模式,有效地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3.人工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和构建。在限量的人工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考虑将生态适宜性评价与景观体验性评价相结合,将景观敏感度分析与生态敏感度分析以一定方式叠置和量化,进行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和建设,强调人工小品设计风格与湿地自然纯朴的风貌相一致,取材的本土化;在植被配置等人工景观介入方面也应注重乡土植物系统的合理选择及其生境营造,以达到人工基础设施的生态化。

注释:

{1}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著.周年兴,李小凌,俞孔坚等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6.

{2}刘海龙,李迪华,韩西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城市规划,2005(9):69-75

{3}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1):1-12

{4}俞孔坚,李迪华.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Z].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2004,115-124

{5}俞孔坚,李迪华,潮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9-17

{6}俞孔坚,李迪华.城乡和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1

{7}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8}俞孔坚,李伟,李迪华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1:69-75

{9}彭德胜.“反规划”理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0.12(5):31-36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7

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内涵剖析

1.关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内涵的讨论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新的命题,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也不系统。对其内涵的挖掘与表达,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一是主张“水生态+文明+城市”,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是水生态、文明与城市的集合。强调水生态系统完整性,强调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二是主张“水+生态文明+城市”,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是水、生态文明与城市的集合。强调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要素。强调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水生态化。三是主张“水生态+水文明+水城市”,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是水生态、水文明与水城市的集合。强调水与生态、水与文明、水与城市的关系,树立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中的至关重要因素。强调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和水管理严格、水行为文明,以及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城市居民水意识良好等方面。强调城市水系建设与社区水体景观构造,倡导“因水制宜,以水定城”理念。

2.对水生态文明城市本质要义的认识城市的发展要以保护水环境、维持水生态平衡、社会和谐以及宜居为先决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为人民群众生活美好、幸福服务。在此背景下,水生态文明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和城市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建立,满足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等要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物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是人们积极改善人-水-城关系的系统集成。其核心含义是人、水、城市交互共生的文化传承,以及相应文明成果的积累和追求。其内涵应该是尊重水的自然属性(水系、水体流动性、具有流域性等特点),发挥水的价值作用(水量和水质),升华水的生态功能(水生态和水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城市(或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深入理解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内涵

1.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环境承载能力为核心,积极营造生态绿色环境,营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景象。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地攫取、对资源无序地开发利用。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将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应用于城市水利工作的社会化管理方面水问题主要表现为水量、水质、水生态的问题。解决水问题的途径和措施很多,但从治本方面解决的只能是发挥管理的作用。比如,在水量方面,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都可以统称为管理型缺水,可以通过科学的、社会的、行政的管理方法来解决,这就要求树立社会化管理的思维。何为管理?水量不够,可以以用水总量为约束条件,调整城市发展格局、规模、产业布局,或者利用工程措施修建一些引蓄调水设施;水质不好,可建立监控、预警、预报系统,一方面限制排放,另一方面监控排放;水生态方面,要坚持保护优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作用,运用水生动植物合理搭配等非工程措施发挥水体的自净能力等等。

3.深刻领会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本质要求水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是人水和谐,破除水害的影响,使之转化为对人、对社会发展有利,由“亲水、近水”达到主动“爱水、护水”,以“水安全能够保障、水环境得到优化、水生态达到平衡、水资源永续利用、水文化不断弘扬”为重点任务,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明发展。(1)要查找城市(区域)中存在的水的制约瓶颈问题,进而对症下药,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华北地区重点在节水措施完善、地下水超采治理方面;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重点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长江中下游、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在黑臭水体治理、局部生态环境退化、水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东北、西南及江河源头等生态相对良好地区重点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方面。(2)要明晰城市(区域)水利发展的重点任务。总体来说,水利发展的阶段任务大体分为4个方面,即城市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促进水系连通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治理水污染的水生态修复保护体系建设、水资源信息监控平台体系建设。由于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各异,关注的重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时序不一,因此要列出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做到稳步推进。同时,围绕阶段任务,根据事权划分要求,确定不同的运作方式,或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或由地方财政解决,或通过市场方式运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3)要提前做好申请中央资金支持项目的储备工作。重点可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流域性、跨区域的大型控制性枢纽工程,二是有关民生发展的重点建设任务中的水利项目,三是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水安全保障工程。

4.践行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要增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意识,切实使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地生根。(1)“节水优先”不仅暗含着以水定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的思路,更暗含着要发挥水为生产、生活、生态服务,水为工农业、产业服务,水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不仅提出了用水总量的目标要求,还提出了用水的具体举措。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中的用水效率能否取得实效,就在于节水优先是否能得到落实。节水优先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2)“空间均衡”不仅强调要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尽可能做到平衡,而且强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上限,而不能无限制发展本区域经济,占用其他区域水资源,牺牲破坏其他区域的水生态环境。在一定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下,区域间的水资源单位经济社会效益应该大体一致,总体均衡。(3)“系统治理”突出在运用综合措施解决问题的思维,围绕山水林田湖各个要素,解决城市或区域水的问题,为社会发展服务。在行业内部,不仅要解决水量、水质、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还要解决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问题;不仅要解决城市水问题,更要解决农村、乡村、城乡接合部水环境问题。在行业外部,不仅要发挥水在山、林、土等治理上的服务作用,发挥水作为生产、生活、生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资源要素作用,更要加大水利与农业、林业、国土、住建、环保等部门协同作战的力度,杜绝各自为政、单兵作战。在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中,要求成立“政府领导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系统治理、综合推进的作用。(4)“两手发力”是解决重点工程建设问题的有效手段,一只是政府的手,一只是市场的手。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手段作用,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国家财政资金有限,水利在民生工作中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不可能占用较多的中央资金投资于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要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作用,除特大防洪保安、纯公益性的工程项目外,其他具有综合功能的项目可尝试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运作,探索出可行的途径。

三、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施举措

1.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谋划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生态安全,像抓环境治理一样抓水污染治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从而保障水安全。面对未来5~20年进行系统谋划,全方位制定水利发展规划,推进水利现代化发展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建设,促进人水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发展。

2.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思路谋划“十三五”规划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去认识与审视水问题,认真编制“十三五”水利规划,把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于“十三五”水利工作的全过程,让“十三五”水利规划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规划。“十三五”水利规划不仅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规划,更要成为水利管理的社会规划,要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并与农业、林业、城建、国土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为“多规合一”服务。规划前要摸清家底,明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和趋势。规划要将工作重点从“量”转向“质”,以存量高效循环利用为主、增量调配为辅,促进水资源环境与人口、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向均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增强生态意识,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随着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域周边的景观将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水利景观建设将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要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作为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在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设计、项目投资以及运行管理等环节统筹考虑景观及水文化建设,使水利工程在环境上与自然、景区相协调,促进水利工程成为美丽中国的“水丽工程”。

4.加强理论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要通过基础理论研究,解决水生态文明科学和建设路径、水生态系统演变机理和规律、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相关工作关系等问题。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科技项目需求分析与研究工作,比如在现代生态技术、环保技术和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引进、吸收和集成并推广应用。要及时总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水平。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8

在全区三城共建和城建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三城共建指挥部召开全区三城共建和城建工作调度会,是全区三城共建动员大会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总结分析前阶段三城共建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三城共建的工作任务,动员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真抓实干,迅速掀起三城共建的热潮,全面完成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刚才,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汇报了三城共建工作开展情况,区环保局、城管办、卫生局、文明办汇报了三个专题的实施方案,大家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表示同意。 自今年元月下旬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三城共建动员大会以来,区三城共建指挥部办公室做了不少工作,抽调人员全部到位,工作班子组建起来了,并制定了工作制度,具备了工作运行的基本条件。区环保局、卫生局、城管办、文明办等部门根据市创建办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开展广泛深入地调研,形成了我区建设环保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具体实施意见,工作见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进展不够快,方法不够多,劲头不够足。全区动员大会至今已整整一个月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因此,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 1、思想认识不适应。开展三城共建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城同创”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利用三城共建来治理我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顽症,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水平,从而带动我区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有的至今对三城共建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2、思路方法不适应。把创建工作等同于日常工作,工作没有新要求、新举措,流于形式,浮在面上。抓创建与日常业务工作没有很好的结合,导致创建工作缺乏内在动力。少数责任单位找不到突破口,工作就抓不到点子上,平推平拥,没有重点。工作落实不到基层,存在上热下凉的问题。 3、组织力量不适应。我已经在全区三城共建动员大会上强调,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和区各有关单位都要建立三城共建专门机构,抽调专人负责。有的虽设立了专门机构,但没有运行;有的虽然安排了专人负责,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这项工作上;有的至今没有专门机构,也没有专人负责。由于力量不足,人员不到位,所以工作迟迟开展不起来,工作方案也只是简单的上行下效,操作性不强,满足于目标分解,没有阶段性工作安排。 上述这些问题是我们工作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切实加以解决。关于三城共建的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我在动员大会上已作了安排,今天我主要讲具体任务和工作落实问题。 一、关于三城共建的当前工作 市创建办有关督导组已多次到贾汪现场督查。对于我们的工作,市督导组有肯定,但更多的是要求,针对个别问题甚至还提出了批评。市委、市政府要求年内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如因我们工作的失误,影响了全市的创建大局,不仅无法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待,也会影响我区自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我区是一个重点,任务相当艰巨。因此,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以及区各有关单位,从现在起要高度紧张起来,无论是建设环保城市,还是建设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任务,集中力量抓好落实。 建设环保城市当前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抓污染源治理,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源治理有三个重点:一是水泥企业污染整治。市政府 责令我区关闭的10家水泥企业,必须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关闭任务,达到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拆除主要生产设施的要求。关闭是一项硬任务,市政府要求比较严,操作时间也非常紧,各有关镇是主要责任单位,区环保局要全力配合,加强检查、督促,做好业务指导。在关闭过程中,要尽量考虑投资者和当地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限期治理的16家水泥企业,必须在今年3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做到稳定达标排放,通过市有关部门的验收。这项工作由各有关镇政府负责,环保部门负责督查到位。水泥行业整合问题由区计经贸委负责制定实施方案,逐个企业深入调查走访,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二是水污染企业整治。建平造纸厂等5家造纸企业要加快制浆工艺改造,按时限要求淘汰石灰法制浆,并强化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废水回收利用。特别是建平造纸厂的氧化塘建设任务,已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治理任务,并确保通过验收。三是烟尘污染整治。区环保部门要牵头做好城镇集中供热规划实施工作,逐步取缔城镇燃煤锅炉。区城管部门要加强对从事烧烤行业的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烟尘污染。环保基础设施当前的重中之重是抓好污水处理厂建设。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区污水处理厂已于去年底开工,区水利局要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污水管网建设要同步跟进,规划设计必须在3月中旬完成,并在同期施工。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区计经贸委、财政局要紧密配合,尽快争取已经批复的国债资金到位。各有关单位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赶工期、争进度,保证今年10月底前投入运行。 建设卫生城市当前要做好两项工作。即做好市容环境集中整治和除害防病工作。市容环境问题与建设环保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都有直接关系,在三城共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市容环境集中整治的时间、工作内容、标准以及责任单位在刚才讨论的实施意见中已经明确,并将形成文件立即下发各单位,请各单位务必抓好落实。这里我着重强调两个问题。一是工作责任问题。去年我区加强城区主次干道整治和小街巷设施建设,集中清理占道经营、乱设摊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容市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市容环境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放松管理必有反弹。近段时间城区乱停乱放、乱扔垃圾、乱设摊点等有所抬头。老矿办、夏桥办、城管办要认清市容环境的反复性,既要在集中整治中唱主角、负总责,又要借此机会建立一套长效管理的工作制度。重点抓好重点路段、重点场所以及社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大街小巷的“脏乱差”、“牛皮癣”等问题的集中整治。在工作中要体现严管重罚的原则,把管理、教育、处罚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镇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区里三城共建工作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把各自的环境卫生抓出成效。二是工作结合问题。在今年的各项城建重点工程中,其中有4项工程是道路整治,即206国道、贾韩路、育才路、泉涯路整治工程。4条道路的整治既是城建重点工程,也是三城共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中一定要搞好结合。这里我再次明确,城建有关部门和有关镇、办事处要对4条道路的整治负总责,按照整治要求抓紧实施,在工期上要服从城区市容环境集中整治的时间安排,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除害防病是建设卫生城市的又一个重点,但在实施方案上体现不多,操作性也不强,区卫生局要抓紧时间研究,把我区除害防病工作的重点、措施等内容形成方案,并尽快付诸实施。 建设文明城市当前要突出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基础工作,其它各项工作都需要宣传教育配合。宣传教育工作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服务于三城共建的各项工作,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第一,要从强化市民文明意识入手。有很多事,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关键是想做不想做。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市民真正明白一个文明市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自觉按照文明市民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第二,要从改变市民不良习惯抓起。有些问题,只要抓,就有成效。要把宣传教育同整治结合起来,针对当前市民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惯,专题研究,集中一段时间,实行综合治理,教育市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的行为做起,做文明市民,树文明形象。要按照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和入脑入心的要求,把建设文明贾汪的各项措施和要求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第三,要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始终。要面向广大市民、贴进市民实际、贴进工作需要,把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多层次宣传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重点指导基层广泛深入地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实践中受教育、上档次。宣传教育工作要由文明办牵头,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全力参与,形成合力。另一个重点是发动基层。要按照“三条线”分线作战、统筹兼顾的原则,扎扎实实开展好城区“创建文明社区”、农村“创建文明村镇”和机关“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推动各行各业文明建设不断的提高。各级党政机关要进一步深化文明机关创建活动,当好全区的表率;窗口服务行业要切实加大行风建设力度,让群众满意。 二、关于城建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在,我们基本确定了今后三年的城建战略目标,今年的城建重点工程有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并同各个责任单位签定了责任状。明、后两年的城建工作还仅仅是一个轮廓,还需要调研论证,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地说,在城建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量力而行。我们搞城建三年大会战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无论是工作量还是投资额在我区历史上都是没有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规划作为龙头,一步规划到位,三年分期实施。要结合贾汪实际,切忌贪大求洋,劳民伤财,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这里所说的量力而行不是指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量力而行,是尽力而为的量力而行,尽其一切力量,集中全区人民智慧,充分调动外力、内力、政策等各种积极因素,广泛地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量力而行不是保守,而是求实务实,无论是建筑工程,还是绿化建设,都要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措施去推进,办一件成一件,决不搞半拉子工程。 (二)充分准备。前期调研、论证、规划等事关城建三年大会战的各项工作,要从现在动手,早做准备,做好充分准备。工程任务、资金来源、项目争取、土地征用、拆迁安置、舆论宣传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牌。在准备工作中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规划。规划必须先行,城建重点工程没有规划设计就无法动工,就会影响城建工作大局。新城区启动涉及的路、水、电等无不与规划有关,5月底前规划局必须完成新城区修建性详规和供电、供水、排水、园林等各项专业规划。同时要尽早安排明、后两年进入新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二是土地。今年安排在新区建设的工程涉及土地达数百亩,由国土局牵头,农工办配合,3月底要拿出具体的土地征用方案。要深入到村组,和农民群众面对面交谈,确保方案稳妥可行。三是宣传。要把城建重点工程与三城共建工作的舆论宣传结合起来,不仅要贯穿城建工作的始终,而且要早安排,先造势,为大规模地开展三年大会战做好思想舆论准备,在土地调整、房屋拆迁等矛盾集中的地方取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三)抓紧动工。今年的城建重点工程共有五大类25项,总投资5.6亿元,其中今年要完成投资4亿元,任务相当繁重。在25项工程中,除拆拆迁开发、252公路运河大桥和新区办公楼建设属跨年度工程外,其余13项都是年内要完成的工程,跨年度的12项工程年内也要完成总投资的70%,时间非常紧。因此,所有承担任务的单位都要紧起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紧开工。拆迁开发的6项工程,涉及房屋拆迁1500多户,任务重、矛盾多,建设局等相关单位要从现在开始,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扎扎实实地推进。进入新区建设办公营业房的单位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尽快把资金筹集到位,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开工。 (四)让利于民。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实惠,让老百姓享受城市建设的成果,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心里装着群众、始终想着群众,真正把我们的工作任务与群众的可承受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房屋拆迁、土地征用、调整等要力戒简单化,必须慎之又慎。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要多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考虑群众的实际利益。总之要做好协调,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关于指挥部工作运行问题 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三城共建和城建工作指挥部,在座的各位都是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了办公室,内设了5个工作组,并明确了各组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职责。现在,我们基本确定了三城共建的工作任务和今后3年的城建战略目标,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在座各位的工作成效和拼搏精神;能否打好这一硬仗,取决于我们这支队伍是不是能征善战。当务之急要把我们这个班子调动起来,高效运作起来。具体讲,要做到“四个加强”。 1、加强调度,分步推进。目前,三城共建和城建重点工程的具体实施意见基本形成,现在关键是一项一项的抓好落实。为此,要逐级建立推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如工作调度制度、工作目标展开制度、工作自测制度等等。每个月干什么,每个阶段干什么,都要有具体的内容、实施方案和检查标准,并做到制度、计划上墙,实行挂图作战。调度要密集,我和指挥部的其他领导将随时调度各工作组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指挥部办公室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计划安排,一周一调度,一月一督查,并根据工作需要深入一线,具体督导,协调矛盾,解决问题。 2、加强协调,高效运转。开展三城共建必须强化分线作战,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统一协调,使各项工作有机衔接,高效运作。指挥部各成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指挥部办公室要担当起参谋、组织、指导、协调、督导、考核等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各工作组、各部门、各责任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提高效率。要坚持重心下移,特别要注重建立健全基层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基层的创建工作活力,把工作落实到基层。 3、加强督查,严格考核。要定期对三城共建工作和城建重点工程进行督查考核,重点工作要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抓深抓实。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指导、监督作用,广电局、《贾汪新闻》报社不仅要参与督查工作,而且要发挥重要作用。指挥部办公室要对媒体曝光和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事项立项督查,并将落实结果及时反馈,以扎实的作风推进创建工作。要对阶段性的工作进行考核,及时公布,并强化督查考核结果的运用,与党务政务督查、评先树优以及干部评定等结合起来。 4、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一是认识要到位。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区的大局看三城共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各行各业齐行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各责任单位必须服从指挥部办公室的统一调度,任何单位不得怠慢。二是机构人员要到位。区三城共建指挥部办公室抽调人员已到位,所有被抽调人员必须服从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安排,自始至终坚守岗位。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区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没有得力人员作保证,三城共建和城建工作很难落到实处,要舍得拿出精兵强将做这项工作。三是工作落实要到位。要经常对照区委、区政府关于三城共建和城建工作的总体方案,精心制定各自的具体方案,周密安排,真抓实干,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三城共建和城建工作是推动我区加快发展的大局,新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发扬连续作战、敢拼敢赢的作风,谱写好贾汪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9

【关键词】生产业消费业城市化市场化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城市水务工程论文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 理论方法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作为一个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涉及到一定范围内所有公众的利益,需要通过政府的管理来实施。城市规划规划管理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就是对规划实践形象的表达。

1管理后评估的含义与作用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本进行协调活动。其中政府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与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实现城市的建设的落实,城市的发展和良好的运营。我国城市规划的管理功能通常由各地方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承担,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是专门为城市管理服务的机构,是地方政府机构之一。城市规划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城市的正常运转一旦出现了问题都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提供更加舒适高效的环境和服务,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城市管理的好坏,还直接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发展。现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要发展必须要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这不仅需要在硬环境上提升水平,更需要强力打造城市的软环境,而城市管理水平则是重要的软环境之一。城市环境是否整洁优美,交通是否便捷,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社会生活是否有序,是否具有安全感和亲和力等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吸引力,决定着它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加强基础建设、改变外在形象的同时,还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 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2.1 城市管理的行政机制

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机构的行政领导体制。它包括城市管理系统中的诸机构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各自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城市管理系统在市政府行政机构序列中的领导及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市政府其他职能机构与他们的关系等。总之,城市管理系统内的各组织机关及其职能机关的关系网络,构成了城市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2.2 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及权责关系

城市管理系统内各机构的职能及权责关系。城市管理系统各组织机关的职能,由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其权责机构由职能体系所决定。

2.3 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制。首先是三级管理中的职能分工,如市级的宏观决策指导与综合协调职能、区级的分解与协调决策职能、街道级的执行职能。其次是事权分配及管理原则,如市级的规章政策制定权、区以及的决策指导权、街道的执行处理权。第三是指同一层级的各管理机构的关系。如区级的规划、建设、管理的不同于市级的体质形式。

3 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之间既相互连结、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又相互分离、互相否定。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是基础,创造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为城市管理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也对城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没有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没有城市的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是关键,是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的手段;城市建设发展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则要求城市有序管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另外,在规划、建设、管理的三者关系中,管理是中心环节,规划和建设是管理的物质基础。如果管理不善,优质的规划、建设的成果就不能巩固和维持,应有的效益也难以发挥。只有高明的管理,才能与优质的规划、建设相得益彰,而且还有补充规划、建设不周、不足的反馈作用。

4 规划管理体系后评估的构建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规划管理后评估研究较少,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规划管理的认识越来越重要,未来城市规划管理评估将是城市规划研究城市问题的热点,在此笔者借助英国审计委员会出台地方政府全面绩效评价(CPA)构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评估指标因子具体如下表格所示:

城市规划管理评估指标因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城市规划管理评估因子 规划落实的政策 国家、省级出台的相关政策

地方政府相关政策

资源利用评估 财政报告指标

财务管理指标

内部控制指标

服务评估指标 环境服务指标

住房服务指标

基础设施服务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指标

政府能力评估指标 成就指标

内部管理指标

5 蒲城县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现状概况

随着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蒲城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同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体系,先后成立了孙镇集镇管理办公室、孙镇环卫管理站、孙镇城镇规划建设监察大队,为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组织保证。有效地保障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使城镇建设工作迈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轨道。但是蒲城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相关的困惑:

1.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程序不严密

根据笔者调研得知,蒲城县在部分地区的建设情况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划编制情况进行,同时也并未经过法定的规划修编或变更程序。

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力度不够

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主要是针对城乡规划区内各建设项目活动进行规划审查,并核发规划许可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和建设项目管理两部分的内容。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严格执法与自由量裁的关系

2)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

3)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4)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5)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专业与综合的关系

7)规范化管理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

针对上述内容蒲城在保护文庙等历史文化建筑当中并没有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导致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减少同时周围建筑高度过大,同时了历史文化建设控制地带也存在着一些违章建筑。

3.城市规划监督检查管理部门薄弱

城市规划行政检查的的主要内容包括:道路规划红线界定、复验灰线及竣工验收等方面的内容。目前蒲城尚未设立规划监察中队,在规划和建设执行过程中,缺乏常设的有效的监督和执法力量。

4.缺少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环节

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是城市规划管理业务流程为基础。包括:“一书两证”的审批和发放,规划方案和建筑方案审批;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规的组织编制;规划实施监督检查;违章建筑处罚以及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等。蒲城咋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导致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周期过长,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

6 蒲城县城市规划管理的后评估

6.1 相关政策的梳理

结合不同的分类标准与方法,按照制定的主体分类对现有的政策法规和相关具体的执行措施进行分类,从中看出,蒲城县城市规划编制法规、管理条例主要体现在招商优惠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其他方面有所缺失尤其是城市建设管理方面。

6.2 组架结构

蒲城县城乡规划办公室现有以下几大部门:办公室、勘测规划室、规划监察大队、稽查股、法制股、规划股、财务股、村镇股。在行使各自的职责权利的时候带来了管理力度不够,缺失相关管理部门等方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可采取短期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2.明确各级之间和同级各部门间的只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

3.同时加强公众对城市规划知识的普及,中式规划宣传,不断强化居民城市规划意识。

6.3 编制管理

蒲城县城市规划编制的组织,由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政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现行的编制体系的技术意义大于管理意义,规划文件在使用中缺少刚性和弹性,同时,规划编制审批的程序周期较长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全公共参与制度,给各种社会群体提供平等参与规划过程的机会。

2.完善编制体系,对审批制度做出相应的改革,缩短审批周期。

6.4 实施管理

根据国家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律法规对《蒲城县小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实施办法》进行梳理发现该办法并未涉及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和缺少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方案审查阶段及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阶段,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加强规划的监督和做好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的批后管理等措施。

6.5 信息管理

蒲城县目前所涉及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现状地形信息、规划信息、项目办理存档信息等,它们主要以文件的形式直接存储于服务器硬盘上。规划的信息主要面向管理,在公众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

应当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业务流程之中。包括“一书两证”的审批和发放,规划方案和建筑方案审批;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规的组织编制;规划实施监督;违章建筑处罚以及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等。同时加大对公众的公开程度。

7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之间合作的加强社区、公众参与规划管理过程中来,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城市规划管理评估的研究应纳入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中,进一步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关系。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理论不足以及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和矛盾又影响了城市规划管理的效率。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研究成为迫切的现实任务。

参考文献

[1]桑东升.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及中国的实践[J].城市研究,2000(5):25—27.

[2]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