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职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09:46:16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1

第一条本任职条件适用于本省各类高等学校在职在岗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体范围包括: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院(系、部)团总支(支部)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部)党总支(支部)副书记,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院(系、部)党总支(支部)书记,学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工作部、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曾连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五年以上),以及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级领导。

二、思想政治条件与职业道德要求

第二条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岗。能全面、熟练地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工作任务。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学风端正,治学严谨。

第三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晋升教师职务: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纪律,或者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或经济损失,受到党内严重警告以上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未满一年者;

2.违反工作纪律,有违师德规范,造成恶劣影响者;

3.无故不接受工作任务,不履行岗位职责,年度考核不合格者;

4.违背学术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搞不正之风干扰评聘工作者。

三、学历、资历条件与任职能力要求

第四条学历、资历条件

1.考核确定职务条件

获硕士学位、研究生班毕业、获第二学士学位,或获学士学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年以上者,经考核合格,可确定助教职务。获博士学位,或获硕士学位后在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年以上,累计工作满三年者,经考核合格,可确定讲师职务。

2.晋升职务条件

晋升讲师职务,一般要求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限累计两年以上。没有学士学位的应担任助教职务五年以上;获学士学位的应担任助教职务四年以上;获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的应担任助教职务三年以上;获硕士学位的应担任助教职务二年以上。晋升副教授职务,一般要求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连续五年以上。没有硕士学位的应担任讲师职务六年以上;获硕士学位的应担任讲师职务五年以上;获博士学位的应担任讲师职务二年以上。晋升教授职务,一般要求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连续五年以上,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者,从事学生工作年限累计三年以上,具备其他专业博士学位者,从事学生工作年限累计五年以上。没有博士学位的应担任副教授职务七年以上(其中获硕士学位五年以上并任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的业务骨干教师,可按正常条件晋升);获博士学位的应担任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

第五条任职能力要求

1.进修培训要求

任现职以来根据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完成国家和省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规定的培训任务和其它继续教育任务,达到规定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教学与研究水平和综合工作能力。新任辅导员应参加由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学校辅导员上岗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2.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晋升讲师职务,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具有本学科较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具体从事学校某一方面或一个年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能针对新时期学生思想工作的新特点和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并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得到领导和学生的好评。晋升副教授职务,具有系统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有较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大学生中有影响的社会思潮具有较强的剖析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具体负责学校某一方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全面负责一个院(系、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完成具有全局意义的报告、总结、规章制度等。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创新,并取得较大的成效,其经验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晋升教授职务,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比较渊博的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的主要观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其中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遵循教育规律,依法治教,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善于在工作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开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所分管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独具特色,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改革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3.外语、计算机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或符合免试条件.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合格证书或符合免试条件。

四、业务条件

第六条晋升讲师职务业务条件

(一)教育教学工作

讲授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或卓有成效地指导过两次以上学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或心理咨询,或上党课,或面向学生开展形势政策专题讲座等。根据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活动。

(二)学术水平与业绩成果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社会上主要观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工作实绩要求

具有一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申报者当年学生测评满意率85%以上。

第七条晋升副教授职务业务条件

(一)教育教学工作

任现职以来,独立、系统讲授过一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效果好。或者结合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定期组织面向学生的专题讲座,上党课,开展心理咨询,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学术水平与业绩成果

1.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针对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知识,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新观点和新的工作方法。其研究成果对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任现职以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对实际工作有积极指导作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简称研究论文,下同)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成员(排名前2位)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含省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部门,下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科研奖励。

(2)公开出版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论著、译著或教材(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4万字),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3)作为主要参加者(前2名)承担省、部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学、科研课题,并通过成果鉴定,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4)作为主要撰稿者(前2名)起草的工作经验材料(在本人所主持的工作领域)在省级以上相关会议上进行过交流,或者撰写的调研报告为省级以上领导机关提供了参考决策。

(三)工作实绩要求

具有较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申报者当年学生测评满意率80%以上。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1次以上。

(2)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2次以上。

(3)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校级荣誉称号3次以上(荣誉称号的认定以证书签章是否为校级行政或者党委的签章为准)。

第八条晋升教授职务业务条件

(一)教育教学工作

1.独立、系统地担任过一门以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少于专职教师规定工作量的四分之一。教学态度认真严谨、经验丰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

2.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突出贡献。指导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并积极组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运用现代最新知识和政治理论,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是学校公认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带头人。

(二)学术水平与业绩成果

1.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运用政治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针对新时期学生思想的新特点、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规律性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积极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经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其工作实绩与研究成果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任现职以来,在省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核心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4篇以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高水平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正式出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术著作(本人为第一作者或主编,并撰写8万字以上),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承担并完成省级以上主管部门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1项,本人为主要设计者、组织者。

(3)作为主持者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科研奖励1次以上。

(三)工作实绩要求

具有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申报者当年学生测评满意率80%以上。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2次以上。

(2)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3次以上。

(3)个人或所带学生团体累计获得校级荣誉称号4次以上(荣誉称号的认定以证书签章是否为校级行政或者党委的签章为准)。

五、附则

第九条本条件中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第十条本条件中所要求的论文为公开发表在有“CN”、“ISSN”刊号上的学术论文;论著、译著或教材为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及论文集上收集的论文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只供参考。

第十一条教学、科研奖励等级及名次;项目、课题成果鉴定水平均以获奖证书和鉴定报告为准。教学和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研究成果和获奖,均视同于相应的科研论文、研究成果及获奖。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91-02

收稿日期:2007-02-10

作者简介:蒋礼文(1969-),男,重庆垫江人,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2006年7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明确、在选拔任用上缺乏专业化,致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能力下降,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开始下滑,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落后,这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顺利实施国家战略任务,就需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大多数只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跳板。

在高校,庞大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教师队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教育管理论文,并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式提到议程上,对于辅导员在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缺少专门针对辅导员的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甚至作为高校的多数部门将辅导员归为“打杂一族”,可以挥之即来,挥之即去,凡与学生有关的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喊上辅导员,一天下来,辅导员常常疲惫不堪。尽管辅导员如此付出,但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便却远不及专职教师,这种“高付出、低收入”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将辅导员职业看作是一个临时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从事大量的边缘性工作论文格式范文。

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学生日常管理,前者是主要方面。但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随着队伍的扩大而加强,反而有弱化的倾向[3]。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辅导员从事工作的重心往往由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偏移。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公寓部门等处室随时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往往必须是随叫随到,造成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大事小事都要找辅导员,学生的事事都离不开辅导员,使得一些本该由这些行政职能部门所作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由辅导员代劳,辅导员没有任何回驳的余地。在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思想开导者,又是学生的“勤杂工”,而在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在高校扮演者“保姆”的角色,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从事与学生无关的杂事、琐事,真正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更不用提用于进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习的时间了。由于长时间大量从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整体思想理论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水平的提高。

3.辅导员选拔任用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任用,有两个渠道:一是本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担任;另一则是通过招聘校外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些辅导员并非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岗前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而这些培训往往是粗略的,不系统的。作为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辅导员学生管理理论水平的下降。在具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从老辅导员获得的间接工作经验教育管理论文,还不足以弥补辅导员工作理论和经验的缺口。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大多由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担任,在各方面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但随着角色的转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就迫在眉睫。各高校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有一整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一,通过各种培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辅导员的头脑,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立场;其二,辅导员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自身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工作本领,同时在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其三,要定期安排和组织辅导员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信念。其四,辅导员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在选拨辅导员时,中共党员应优先录用。辅导员队伍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才能确保高校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的完成[3]。

2.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有效开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论文格式范文。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4]。由工作的泛化到专业化、职业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化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宣传、资源、工作三个方面进行支持和帮扶。宣传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板报、校报等宣传工具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立场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列入高校建设的正式议程;资源支持表现在学校的一切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应的投入,保障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辅导员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同时可以组织辅导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支持表现在院系分管的领导要多关注、多支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工作,在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对他们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要及时进行开导和帮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信心。

3.加强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的完善

完善保证机制,一方面要从政策进行保障,就是指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一致性,享有同等待遇教育管理论文,同时彻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在学校进行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评定职称时,学校要明确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系列评聘办法,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和体系,这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要从实际行动上进行保障,多数高校虽制定了完善的辅导员保障机制,但在制定后往往置之脑后,或在操作过程中置辅导员的利益于不顾,因此,高校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之后,一定要随之制定配套的督促措施,保证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的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扩招后导致的各种问题,高校体制改革,学生就业方式转变等等所有新情况、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5]。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必须在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深入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5]杨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 政治学习 变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30-01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高职院教职工政治学习是教职工接受党的理论教育,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措施。

但是,在当今社会经济背景以及高职院教师群体结构特点及新形势下教师成就归属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比如学习方法陈旧,仍然是学文件、读报纸、传达会议精神等旧有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造成教职工被动学习的多、积极进取的少,对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治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削弱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在2010年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七章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密切结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定期分析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分别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因此,我们结合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政治学习工作现状,就目前高职院教职工政治思想工作的特点、教职工思想现状以及政治学习改进的有效策略作了分析与研究,希望以此推动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有益开展,为学院全面发展打好政治基础。

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院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动态及学习现状,我们于2011年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教师来自文理兼顾的不同系部、学科,不同年龄段、性别、职称和党派、教育背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教师队伍结构和政治思想现状

我院由中职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教师队伍较过去十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高级职称、高学历及党员教师比例都有大幅提高,说明我院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遍认同,对现行社会体制是拥护的,能够积极投身于党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社会形势下,教师收入普遍偏低,使一些教师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失落感,难免会对教育理想产生怀疑,对自身政治素养的追求有所放松。再加上教科研工作量要求、教师年度考核、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职称晋级的评审条件和竞争,使大多数教师普遍感到现在当教师真的不容易,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由此以来,直接导致教师对待政治学习的态度变化:已经或多或少地逐渐放松了对自我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要求,对政治学习兴致不高,或者学习深度不够、浮于表面,或者以工作太忙为由干脆不学。

2 教师政治学习分析与思考

就目前我院教师政治学习存在的问题,结合进一步与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笔者分析认为有如下问题。

2.1 政治学习缺乏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系部或党组织大多采用集中式政治学习,一般都是系部主任总支书记、支部书记或支委、工会小组长组织学习,多以学文件、传达会议精神为主要方式,长篇累牍,往往教师在学习中习惯于“左耳听,右耳冒”,完全没有深入内心,更谈不上思想上的一致。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久而久之使得教师对待政治学习热情不高,要求也逐渐降低,只要安静地听讲即可。

2.2 政治学习内容大多注重“理论”,忽视了“联系实际”

有些政治学道理讲得太多,给人的感觉高高在上,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无法联系在一起,那么在教师看来,学习的只不过是一份文件,无法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2.3 政治学习缺乏长效机制的监督

目前,教师政治学习只注重形式,或者成为一种负担,只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上级任务布置了,教师们学了做了就算完成了,学得好不好,思想有没有统一,认识有没有跟上,没有进行跟踪督促,那其实就相当于间接放纵了。

3 政治学习变革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再三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时代变了,政治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只有创新政治学习的方式、方法,才能提升政治学习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快高职院的持续发展。

首先,文件、报纸可以读,但是需要增加读的趣味性。学文件不能照本宣科,被文件所累,我们要善于整合和文件相关的信息,比如文件精神的背景和政策与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全面地看待文件所涉及的内容,多在理论联系上下功夫。在学习过程中,还要能够搞活气氛,允许诙谐幽默, 允许会上争论,不搞“一言堂”,真正让教职工在活动中用心学习和思考,让教职工体会到政治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负担。

其次,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与教职工工作的联系,能够回答教职工在工作中提出的疑问或问题,能够通过学习向教职工传达他们关注的有关信息,只要在学习内容上找到与教职工的共鸣,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教职工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创新。不拘泥于一种方式,可以几种方式结合,多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比如时下流行的微博、空间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平台。在组织工作上也可以创新,由员工或小组轮流组织,更能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容易产生一些新意,使思想政治学习成为一项活跃的活动。

最后,建立完善的长效的学习机制。有很多政治学习内容,不能单纯用一个会议、一份学习心得简单了事。有没有真正地学懂,不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也不是看会议组织得好不好,而是要看真正落实得好不好。比如如何体现党员在工作中的先进性,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开展学院的改革与建设,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实际工作问题,这些具体工作的实施,都能从政治学习中找到答案。领导干部要融入教职工当中去,随时发现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变革中的新问题,保持和广大教职工的联系,通过政治理论的指导帮助教职工理智、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职工政治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思想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养,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一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院的美好明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士荣.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实践方法[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6).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社会主义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六项基本原则,工作中不断提高认识、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委员会。

2、按照构筑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并针对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制订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规划,按阶段、分步骤推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3、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立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课题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深入化、日常化;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研究,随时跟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学生思想变化情况,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努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4、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筹划“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提升第二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包括构建素质教育平台、构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活动基地平台和构建学生工作队伍平台等。

5、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政策引导力度,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落到实处。

6、依托优势学科和德才兼备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推进以德为先、厚德笃行,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业务课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7、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8、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余学习小组、马列学习小组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等多种组织,加强实践环节,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加大对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

五、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9、继续推进已实施的理想信念塑造工程、党员形象示范工程、文明道德修身工程、优良学风强化工程、扶贫助学励志工程、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

10、增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以生产实习基地、社区挂职实践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学实践基地等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在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1、构建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主动适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多样化的挑战,努力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设。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规划

12、整合校内资源,加强统筹和指导,形成规范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内容,以民族精神培育为主线,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文化和高雅艺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文化基地,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形成校内外文化良性互动机制,发挥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辐射源作用。

13、根据校园季节时令,引导学生设计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主题活动,搞好大学生科技节,青年文化艺术节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广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14、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使学生在更

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国外文化,较为全面地认知人类文明发展史,以“好书大家读”活动为载体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5、加强大学生的爱校教育,把每年4月作为大学生爱校活动月。在爱校活动月中,组织全校同学开展讲校史、谈校训、访校友、爱校园为主题的爱校活动。

16、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在校园总体规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园内建设健康向上、审美价值高的文化艺术景点,努力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

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17、加强以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研究生工作助理、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着力建设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主要从优秀毕业研究生选留。为保证专职辅导员的质量和数量,每年选留流动专职辅导员原则上20人。兼职辅导员从研究生中选配,兼职辅导员按照每3名折合为1名专职辅导员核算。

18、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坚持校内外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为主,建立轮训制度和主题培训制度,增强研究生工作助理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有计划地推荐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建立学生工作的科研立项制度,鼓励学生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

19、完善研究生工作助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要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实行优秀学生工作者破格提拔使用和不称职者末位淘汰制度。

八、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20、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保障机制,根据我校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并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认真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场所和设施。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专业化 职业化

高校辅导员是介于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学生工作环境、范围、需要的变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单一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职能转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职能。然而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却比较缓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不断适应新形式、新变化的辅导员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专业化。其次,这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呼唤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的出现。再次,这是由大学生的特点及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同时,学校在实施扩招后,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已经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最后,这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存在着职责不清、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精力分散、流动性大、队伍不稳等弊病,只有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2.辅导员工作多而繁重,理论基础需要加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目的正在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辅导员的职责、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大。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专业结构复杂,学生类别激增,这些特征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任务和难度的增加。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从党建到团建,从本科生管理到研究生教育,从课堂到寝室,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甚至催缴学费等特殊任务都归入学生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内,从而使辅导员的工作十分繁重,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忙于处理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是学生的“管理员”、“贴身保姆”,工作辛苦可想而知。辅导员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几乎无时间来从事教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所以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很难把学生工作做深做细。

3.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想不够稳定。

辅导员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是其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辅导员思想意识上的重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至关重要。但出于种种原因,纯粹因为热爱辅导员工作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很少。此外,高校教职工的晋升主要分行政职务提升和专业技术职称提升两种。而在行政职务上,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同样的学历和付出,甚至是更多的付出,却难以在职称和职务上得到晋升。和同事之间的巨大落差,难免会使辅导员的心理产生失衡。就专业技术职称而言,每个学校对职称的提升都有严格的硬指标,对职工每年授课的学时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都有明确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每天都被繁杂的学生教育管理事物压得无暇他顾,几乎没有时间来从事教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这些情况都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不稳,难以专心致志、无后顾之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1.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辅导员要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即不仅要研究辅导员的“出路”,而且要着力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如何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成就感,如何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上来。即要逐渐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性。许多有远见卓识的高教工作者都指出,要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辅导员职业化机制,使之成为光荣的终身职业,以使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2.职业化建设的方向。

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机制,严把进口关,选拔高质量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二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学习、学历学习等培训学习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辅导员能力。三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职责,根据高教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淘汰。四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晋升机制。对考核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积极向学校组织部门推荐成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在学校选拔干部时优先考虑。

3.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高校应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确定辅导员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制定辅导员管理制度,建立辅导员工作机构,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职权和待遇等。要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辅导员工作管理长效机制。包括完善选拔程序,严把入口关,切实保证辅导员的质量;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职责明确、赏罚分明,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设立辅导员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才能与潜力,使高校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构筑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模式,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必须探索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坚持专兼结合原则,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才能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课题“云南省独立学院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立项编号:GG11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的一项新的探索和尝试。它在保证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缓解高等教育供需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独立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针对独立学院新生思想行为特点,了解和尊重其认知需求,以服务为主,服务好其学习、生活及全面成长,切实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亟待探讨的新课题。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一、云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云南省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凭借母体学校的牌子,办学规模迅猛发展,学生数量大增,而相比之下教师队伍的建设略显滞后。师资队伍数量严重短缺,结构比例失调,稳定性不够高,科研能力薄弱,这已经成为云南独立学院办学的一大瓶颈。

1.数量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根据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高等学校辅导员的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还规定“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据初步调查,目前云南省7所独立学院的师生比例远不达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专职辅导员和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承担。从辅导员队伍来看,云南省独立院校的辅导员和学生比例将近达到1:300,专职辅导员在量上还有很大切口。从从事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来看,总体参差不齐,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单列马列部或马列教研室,专职任课教师数量从一人至十人不等,一个教师一个学期要承担近1000学生的教学。无论从管理队伍来看还是从教学队伍看都严重不足。

2.结构不够合理

从实际情况来看,云南独立学院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现象。在年龄结构方面,年龄主要分布在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青年教师比例较大,没有形成老、中、青梯队。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占到90%以上,专职从事教学的教师也占到80%左右。在学历结构方面,存在着博士毕业的教职工偏少,而硕士及以下学历的教职工过多的现象。在职称结构方面,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的偏少,中级及其以下职称的偏多。笔者所在学校具有副高及其以上职称及博士学历的专职教师基本为零。这种结构性矛盾已制约到独立学院发展。

3.教学及管理经验缺乏

当前云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由于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基本上没有教学或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积累,加之很多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虽然他们从学生转变成了教师的角色,但由于专业实践、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均缺乏,故在教学或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现象。

4.科研能力差

目前,云南独立学院一方面比较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强调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是学校存在的根本。但另外一方面也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奖励举措,有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如学术办或科研办等机构,也出台了科研管理的一些相关规定,有些独立学院还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进行了具体要求规定,有的要求甚至和其母体高校是一致的,每年也要对专职教师进行科研考核,并给予一定奖惩措施。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为了做好教学环节或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已经无暇顾及科研,每天疲于应付学生工作中或教学工作中的各种琐事,即便是已经意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也无法腾出手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时即便有时间有精力进行研究,但因自身能力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无力研究,最终导致科研工作情况欠佳。

5.稳定性不高

目前,云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稳定性不高的现象,教师普遍缺乏归属感。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国家政策的原因。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编制、教龄和工龄计算、职称评定、业务培训、社会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导致教师心理失衡,甚至有强烈自卑感,相当部分教师只要有丝毫的机会都想方设法到公办学校或其他事业单位。[1]第二是独立学院自身原因。一是发展目标规划不够透明,国家的政策及独立学院招生的可控性差。二是人事管理实行的是契约式管理,而且一般学校与教师签订的多半都是期限为一年的合同。独立学院与教师之间基本上体现为临时雇佣关系,教师随时都面临被解除雇佣关系的威胁,容易造成教师主人翁意识的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三是教师福利待遇缺乏吸引力。经常讲待遇留人,但当前云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较之公办大学的同行都要低一些。比如在住房方面,公办大学即使是新进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其住房问题,而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没能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四是教职工考核淘汰机制。实行这一机制本身来说是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活力及动力,但当运用不当时,随意性、主观性甚至暗箱性太强,就会给教师带来不稳定感。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独立学院教师缺乏归宿感、稳定感,产生严重的“跳槽”心理,把独立学院当作个人积累工作经历和谋求进一步发展的“跳板”。

二、云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新生群体的特殊性,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建设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制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各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阶段逐步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专职辅导员和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在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目标,逐步降低师生比例,实现发展中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保证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结构目标上,在办学效益和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优化这两支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学历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逐步建设起一支具有较强稳定性、数量适当、专兼职结合、学历层次高、专业匹配、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

2.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培养制度,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

一是在引进的同时加强培养培训。鼓励参加学术探讨培训,指导他们积极开展科研、撰写论文,创造多种途径,参与母体高校或其他相关机构的科研工作,逐步选拔和培养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各种技能评比,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对学历层次较低的青年教师,督促其制定进修计划,制定出具体提高的专业方向及可行的进修时间。给绝大多数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长期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二是实施人性化管理,为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创造良好环境。目前独立学院教师的许多合理的需要和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影响到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个人能力及魅力的发挥,所以学院各级领导应及时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努力为教师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赢得教师的信任,用人性化的管理来感化教师,用民主化的管理来认可教师,用制度化的管理来约束教师,努力营造一个“政策引人、感情留人、事业稳人”的温馨家园,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2]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逐步缩小与公办高校的差距,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努力完善保障体系、创造学术氛围、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能够静得下心来,留得下来工作,营造一个教师愿意来、愿意教、愿意付出一生心血来为之奋斗的理想环境,才能使学院的教师安心、放心、尽心地工作,最终实现师资队伍的稳定。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独立学院要尽快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及教师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采取物质、精神等多种激励措施及合理的考核机制激发教师尽最大努力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服务。机制的设立和执行,要消除“唯职称”标准,而是按照质与量的结合,参照教师的工作量及管理水平、授课质量、教学效果进行。

3.建立师徒帮带、共同进步的“扶持培训”模式

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年轻教师不管是从学术积累还是工作经验都还不足以独自承担任务。进入工作岗位后,他们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他们在工作的前几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需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才能早日成才。学校、学院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并在所在学科中选择教学科研上有较高成就的老教师当导师,实行拜师结对制度。“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计划的修订,使新教师明确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并为之努力,提高新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避免新教师在忙忙碌碌中耽误个人的发展。”[3]通过老教师、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师徒帮带作用,缩短青年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常规的熟悉与适应期。

4.加强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经验

独立学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必须不断向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学习,取其精华,为其服务。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起互助合作关系,建立合作基地,互派人员往来,互相学习,定期不定期展开学术交流,互派教师学习,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发展。

参考文献

[1][2]金国华,金鑫.独立学院转型期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3]罗明超、周国君.高校新教师角色转换的困惑及解决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 辅导员队伍建设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4-02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视。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内容更加繁多,工作事务更加繁杂,高校扩招带给辅导员的压力前所未有,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诸如对学生失去关爱与耐心、对领导和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感到烦躁、失眠、产生更换岗位的愿望等。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因素理论的简介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现状分析―基于双因素理论视角

(一)基于保健因素的分析――职业倦怠

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强度、学历职称和学术科研、经济待遇、职业归宿感等几个方面。首先,辅导员的数量配备不足和超负荷工作使其感到身心俱疲。其次,面对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的加大以及高校人事体制改革与人才竞争等压力,提高学历层次科研水平以及学习进修已经成为辅导员的迫切需要。再次,超负荷工作没有额外的报酬,经济待遇偏低也造成了辅导员的心理失衡另外,缺乏职业归宿感、休闲时间较少等因素也给辅导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长期处于工作压力的体验下,将会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它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等原因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人群,容易产生疲惫感,精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创造力枯竭,价值感降低,工作的消极状体还会影响到整个生活状态。

(二)基于激励因素的分析――职业发展瓶颈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身。学生事务纷繁复杂,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长久以来,高校辅导员成为“保姆”“、消防员”等的代名词。很多教师缺乏对辅导员工作正确的理解,认为辅导员从事的是事务性工作,专业性不强,什么人都可以做,部分高校甚至将辅导员岗位作为考核不合格人员的分流地。很多学生也因为辅导员职称低,很少从事教学工作而降低其在心目中的威望。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的岗位定位也比较模糊,有的定位教辅人员,有的定为行政人员,有的更是模棱两可。在晋升方面,辅导员主要通过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两种途径晋升,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职务晋升方面,受中层岗位数量的限制及教师的竞争,晋升的机会很少;在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方面,由于辅导员平日里忙于日常学生工作事务,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面对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学历、高科研要求,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边缘化的发展使辅导员在自身角色体验中刚收不到满足感和事业的成就感,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造成了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岗位留不住人的局面。

四、双因素理论在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中的应用探析

(一)基于保健因素的激励机制

1.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提高辅导员职业声望。辅导员队伍工作范围模糊、工作重心偏离,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使得辅导员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和事业的成绩感,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另一方面导致辅导员职能缺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不强。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再认识,是提高辅导员职业社会认同感的前提,进而成为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高校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校学生工作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岗位职责,明确其工作任务,改变辅导员被多头领导的局面,减少辅导员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的工作始终围绕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同时,选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担任辅导员,鼓励能力强的专业教师、管理干部兼任辅导员,让他们实际体验辅导员工作的艰难和辛苦,感受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从而改变他们对辅导员工作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增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和尊重。通过正确认识辅导员工作的劳动特点和价值,真正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门学科,切实理解、尊重辅导员的劳动,形成全校乃至整个社会尊重、关心辅导员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就可以大大改善辅导员的人际环境,提高其职业声望和心里满意度。

2.完善和健全辅导员考评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也是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激励的重要手段。高校辅导员的考评机制就是根据一定的考核原则、方法和程序,对辅导员进行考察和评价的机制。科学的考评机制必须以辅导员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规律,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范和考评制度,可采用36度绩效考核,做到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部门)考核与学生考核评议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使用待遇相结合,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通过考核了解和掌握辅导员的才能和水平,可以对辅导员的工作作出客观公平地评价,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同时,考核的结果也可为辅导员的奖励、培训、转岗、晋升提供可靠的依据,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岗位意识,服务于辅导员的发展。

(二)基于激励因素的激励机制

1.做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畅通辅导员发展出口。“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个人特征和个人需要,结合环境中的机会而制定的个人在职业领域未来发展计划的活动。”辅导员职业规划就是要倡导术业有专攻,结合各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发展意向,为每一位辅导员量身设定其职业发展目标,并为辅导员指明和开通通往职业目标的生涯发展通道,引导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学校德育目标结合起来。同时,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个人特长和发展意向,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好专职辅导员的转岗分流工作。对于政策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辅导员,学校可以推荐其向学校党务、政工和行政管理队伍分流或者积极向省直机关有关部门推荐、输送;对于既有学术背景又有学术造诣的辅导员,可以将其补充到业务教师队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者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为他们向未来思想政治专业专家和学者发展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分批选派辅导员到国外进修学习,培养更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对于连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满一定年限的辅导员,可以通过设立非领导职务岗位、解决他们的职务和待遇问题。

2.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提升辅导员的人力资本。如何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共同成长发展,使“育人”与“育己”相结合,提升辅导员的人力资本是高校辅导员激励环节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建立多途径、全方位、多渠道、分层次、重实效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体制,系统设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第一,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便于系统化,专题培训则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需要进行安排,对日常培训起到辅助作用。第二,工作理念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相结合。工作理念的培训能拓展辅导员视野,实际操作培训则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事务性工作的能力,两者结合有利于辅导员工作更趋完善与理性。第三,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辅导员之间的个性、能力参差不齐,全员培训无法完全达到预期效果,骨干培训可以让优秀辅导员起到以强带弱的作用,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第四,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对传承本学校以往良好的工作传统有很好的作用,但是缺乏开拓与创新的魄力。校外培训能获取新的理念,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血液,激发新的工作思路,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第五,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是辅导员入门的培训,是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进行初步了解的一个开始,而岗中培训则是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提升的培训。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相结合,容易形成长效机制,促进辅导员终身学习。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号:12514040]

参考文献:

1.刘路军,廖海洪,陈谢.论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

2.裴银伟.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问题与治理途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3)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高职教育是社会提升与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工作岗位分解继续吧的成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无足轻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力的象征和表现。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当前,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导致其有效性弱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从历史和现实的条件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起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

2、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的深化和完善,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识存在偏差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从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领导同志不是太多,少数领导同志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是为了维护学校的稳定,仅仅是院、系(部)总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两课”教师的事;一些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未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片面地认为高职大学生本来就“素质差”,朽木不可雕,教育热情不高,责任感缺乏,于是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落到了大多数不能代课的年轻辅导员和班主任身上。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设立时间不长,办学历史较短,一般院、系(部)总支书记的学历层次不高,而且过去从事的多是中专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他们往往沿用中专模式来管理高职生。辅导员、班主任多是新分来的年轻大学生,有的还是从机关科室、总务后勤精简下来的人员,不说学历层次,连起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都匮乏,更不用说探索、把握高职生的成长规律了。

3、管理不善

一是管理模式程式化。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院长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生处指定具体方案,由辅导员、班主任具体实施,而授课教师、一般部门干部职工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二是教育方法不对头。管理的多,教育的少;批评教育的多,自我教育的少;单纯说教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三是教育能力不强。仅以演说能力为例,对牛弹琴的多,抓住心理教育的少;居高临下的多,平等待人的少。

4、管理条件欠缺

这里讲的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软件主要指的是制度条件。比如,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没有或很少有切块管理的资金,他们组织队伍培训提高、对大学生奖优扶贫、开展党建活动等就会受到影响。再比如,一般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委员会都成立较迟或没有,也不如教学工作委员会那样健全运行,这样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筹协调必然会受影响。硬件条件涉及院、系(部)总支书记、辅导员的办公条件“,两课”教师的报刊音像资料,专门从事心理咨询教师的办公室、访谈室等设施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这一块一般投入相对较少。

四、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应成为“本科压缩型”,应有自己的培养特色。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领导科学决策、各部门精心协调,院系部负责、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教职工全员参与的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建立高效工作队伍,保障资金投入,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理论联系实际,不讲大话、空话

在学生的生活中备课。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生活,并立足于对学生实际情况去准备教学,做到深浅适度、有的放矢。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本地区、本省、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要特别留意与所授课程相关程度高的那些事件报道,这些资料可以作所授理论以现实的切入点在课堂上拿出来分析。理论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

开展新闻大讨论或时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素质。

(三)、以引导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要是采取学生易接受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点拨或用富有感性的评价来吸引学生,告诉学生要找出学习的内容、重点、要求我们掌握的内容,把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分享,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导入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

3、加强学生道德情感教育

(一)、充分利用外显的教育因素和潜隐的教育因素

我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德育课程主要由三类课程组成:即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德育课程主要是以下三类: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之为“知识性德育程”;二是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组织实施的德育实践活动,称之为“活动性德育课程”;三是由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等方面因素形成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称之为隐性德育课程。这种模式可称之为“知行统一模式”。

(二)、合理利用学生的质疑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对教育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让学生盲从和屈从,要么让学生从心理上排斥、反感、拒绝认同。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认同课程宣传的观点和理论,就必须让学生先进行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逐步澄清学生内心的迷茫,从而对教材陈述的观点和理论有一个合理的、客观的认识。这样通过质疑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选择获得的认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理性的认同。

五、结束语

因而在学院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怎么针对高职学院的特色,这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辅导,积极探索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是中国高校政治教育理论和教育工作者重视的焦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2]冀学峰.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思想政治职称论文篇10

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责任

1、面对应对复杂多元的网络舆论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强化网络先进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有效调控、强化正面、净化环境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4G手机普及,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崛起,网络舆论场更为集群化、复杂化,使社会矛盾的“燃点”增多、“触点”增大。互联网呈现了“四多一少一晒”的态势,上网的青少年多,占69%;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多,占77%;低收入者上网的多,占70%;互联网商业网站多,政府背景的网站只占少数;现在你“喜欢”的就到网上“晒一晒”,你“不喜欢”的也到网上“晒一晒”,人人成为网络舆论的记者和传播者。有些公共事件虽不一定因互联网而起,但都是因互联网而放大了影响力。网络发帖数量的增长,网络关注度持续升温,热点事件依然层出不穷,网络热点事件分布领域更为广泛,传统媒体与网络呼应更为紧密,“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更为凸显,“网络活动家”开始出现,网络舆论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把网络舆情作为社会的预警器,将网络舆情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将能否使用网络、能否发现舆情、能否应对舆情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加强网络先进文化建设,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中心工作顺利推进营造和谐网络舆论氛围。

2、面对社会深化改革要求,进一步做好舆论引导,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增进稳定团结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国梦”、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宏图,都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然而,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这给社会和人们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带来压力,反映在思想领域,就会产生焦虑、疑虑、畏难等情绪,也将带来社会和人民群众一系列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一些不正确、不健康、不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随之就会产生。同时,经济领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仍然不少,社会管理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不可避免地给人们思想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效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举措和重大战略工程的进展成效,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努力为改革发展消除阻力、减少压力、激发活力、倍添动力。

3、从慈溪市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形势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开展还面临新的形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去年,慈溪市委、市政府及时作出了“两大攻坚行动”和“三大建设”的部署,要求突出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辐射带动,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要求突出产业平台和创新开放的战略支撑,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要实现“十二五”规划,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既定目标任务难度加大、压力增大。为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理论阐释、深化认识工作,做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工作,做好振奋精神、鼓舞干劲工作,努力把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要求上来,切实使市委战略深入人心,使干事创业、加快科学发展成为最强音。

二、发挥政工职称人员作用的基本途径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面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员,我们一定要明确新的工作要求,努力担当,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挥政工人员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回升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发挥现有政工职称人员的积极性和创建造性,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比如给予他们相关的职称待遇,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一定的关心、爱护,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人格上不尊重,在职务升迁上给予重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稳定政工队伍,促进单位稳定和谐。我们公路运输有限公司注重政工人员的才能,党委提出让政工干部担任公司重要岗位,放手让他们组织员工学习教育,开展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特别对年轻有为的政工职称人员鼓励他们学历学习,评职称,在实际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加强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能力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