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封面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3 00:47:14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中职;光电子技术;课程设置

在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笔者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要求,重新对以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分析该专业人才在社会中所承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归纳出培养该专业人才所需的相关具体能力,并结合学校实训条件确定了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

一、专业建立初期开设的相关课程与存在的问题

我校光电子技术专业(LED应用技术专业)的设立构想是在2010年初形成的。当时本地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绿色照明产业,培养一批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满足LED新光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初中级人才,决定2010年秋季在我校(中职)新建LED应用技术专业。

在专业开设初期,并没有对当时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调查了解,只是根据中职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和学校的实训条件,初步制定出光电子技术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主要有以下几门:

光学基础课,是一门了解光的本质,光的基本规律和光学基本知识的课程,培养学生对光学基础知识的初步了解。LED封装技术课,了解LED芯片与LED灯珠的生产工艺过程,掌握有关生产设备的使用操作。LED电源驱动与控制,这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介绍LED驱动电源的各种类型与工作原理,是LED产品应用的重要知识。在开设这门课之前必须开设电子技术(模拟、数字)课程,这是电子知识应用的基础。同时还开设单片机技术课,实现对LED的编程控制。二次光学设计课,此门课是对LED出光效果的二次设计,使LED灯具更加符合产品的有关功能要求,采用的软件是Trace PRO,其功能是进行产品的建模与光学仿真。

以上几门重要的专业课的开设,使学生能够了解LED的基本知识和封装结构,并且基本上可以将LED灯珠应用于灯具产品上,懂得电源驱动与控制方法。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上哪些具体的工作岗位呢?又具有哪些必要的素质和能力呢?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适合的工作呢?我们并未详细分析和考虑过此问题。很明显这样的课程设置,不适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如何调整光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它更适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是光电子技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光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岗位与应具备的能力调查

1. 人才培养要适合相应的社会岗位和工作任务。

经历了前期的课程设置探索与教学实施,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人才的培养不能与社会对相应人才的要求脱离。故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对口专业的企业实习;通过派遣有关专业课教师到LED企业学习;通过走访当地很多LED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到当地LED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调查等,使我们对光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工作使我们了解到LED企业有哪些典型的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具体的素质,掌握哪些工作能力;了解到LED企业产品的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机制,LED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状况以及LED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对我们实现“实训即生产”的实训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帮助。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几个典型的社会工作岗位:LED封装工艺生产岗位、LED灯具设计与组装岗位和LED产品采购与营销岗位。

2. 典型工作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

LED封装工艺生产岗位是LED封装企业在生产LED灯珠产品过程中,需要操作有关设备的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对LED芯片与LED封装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要熟练操作设备机器,要求心明手快,手脚协调能力较强,还有能承受长时间上班的身体素质等。

LED灯具设计与组装岗位是LED灯具企业在产品外观创新方面对人才的要求。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能熟练使用几种产品外观设计软件,又能掌握简单的编程能力实现对产品的智能控制,并能正确组装有关LED灯具配件。

LED产品采购与营销岗位包括产品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和产品的宣传销售工作,故要求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文明礼貌的待人品德,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懂得产品销售的有关途径和方法等。

三、学习领域的新课程改革

在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调查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后,就可以考虑对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重新设置,但是笔者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应考虑另两个方面的因素,那就是中职学生的自身认知能力水平和学校的实训设备条件。

作为中职学生,他们不同于高职或本科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整体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厌倦,但对于动手操作等技能的学习却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故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不能太理论化,要多一些技能操作方面的训练课程,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训条件也是制约课程设置的重要因素。现在很多专业技能的提升都需要有配套的相关实训室及实训设备,否则实训课程无法开展,学生的技能训练也无法进行。我校的实训室建设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继建成LED封装室、LED检测室、LED驱动室和LED灯具组装室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校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新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适用于LED封装工艺生产岗位开设的课程有:光学基础课、LED封装技术课和LED检测技术课。同时配置了LED封装生产车间和一整套LED检测设备。通过以上课程和实训的开展,可以使学生适应LED封装工艺生产的相关岗位。比如LED固晶机操作工、焊线操作工、灌胶操作工和分光检测操作工等。

(2)适应于LED 灯具设计与组装岗位开设的课程有:电子技术课、单片机技术课和灯具设计课(Trace-PRO、PRO—E软件)。同时配置了单片机实训室、灯具组装实训室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实训室。通过以上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适合灯具外型设计岗位的人才和LED产品组装岗位的初中级技能人才。

(3)适应于LED产品采购和营销岗位开设的课程有普通话和应用文课、礼仪课、电子电器采购和营销课等。通过以上相关课程的开展,能培养适合于产品销售、来料检验、LED产品业务跟单和LED产品网上开店、实体开店销售等具体工作岗位的人才。

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设,应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要求开展,由社会工作岗位或工作任务归纳出具体的行为能力,再转换成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并进行学习情境或学习单元的设计。以上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来说,具体的课程设置应视特定的情况而定。

(作者单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2

形态是事物的“形式”和内心的“神”的展现,从美学的角度,以使事物生动的艺术魅力完美匹配指事物形式的状态。教材的形态美,可以从多重层面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有表面和内在,静止和动态等多方面美。高等院校体育教材是大学体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等院校体育教材的整体装帧设计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体育教材时,在满足大学生视觉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的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展特点,加强个性化教学设计,分析教材的形式塑造的现状,探讨大学体育教材的外形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6所高校的52本体育类教材进行装帧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出外在“形”呆板、内在“神”欠缺两方面的问题。

1  外在“形”呆板

教材从出版印刷再到大学生手里大致需要经过以下阶段:根据教材所针对的对象的需求制定教材的内容,然后教材编写好以后交给当地出版社进行后续的排版、印刷、出版、发行等几个方面。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力对教材出版商来说,倾向于简单统一的装帧设计,美术编辑和设计人员经常缺乏沟通,这使整个教材形美失踪。阅读一个(或几个)出版的出版商十年以上甚至几十年(或转载)材料,你会发现在设计和内容布局的形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的组成部分还是照搬照抄,不能加以变通;一些出版公司只为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竞争出版同类的教材,造成了市场上相同的教材课程资料竟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品种的现象。很多体育类教材的外在美并没有吸引学生,学生对课本的辨识度上有影响,让学生看到这本教材觉后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兴趣进行翻阅或查看。封皮、封底、书脊常规角度设计,通常是整体一个画面形成,分别出三个不同的面。而对外在“形”呆板定义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展现在封皮、封底设计上。现如今有些设计师不论从专业角度和设计水准上都有待提升,封皮颜色和外观的把控能力较差。设计师能够充满创意并能够贴切实际的运用图像及色彩并能与教材名称相结合,设计出具有贴近学生心理的封皮画面,才能在外在“形”呆板方面有所突破。针对6所大学52本教材外在形呆板方面进行了统计和调研,具体数据如下:  

将6所高校的52本体育类教材进行外在形呆板方面的统计,在使用公共体育教材的2所大学的教材里均存在外在形呆板的现象;在使用专业体育教材的4所大学50本教材里外在形呆板的教材有34本,长春师范大学9本,东北师范大学7本,吉林大学5本,吉林体育学院13本。通过表4可以看出高校公共体育教材与专业体育教材外在“形”呆板的教材占总数的69.2%,外在“形”呆板的情况较突出。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体育》,封皮颜色和画面单调,没有对大学体育课程特点有良好展现。

2  内在“神”欠缺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材的装帧设计在不断追求外在美的同时还要全面考虑内在美的价值,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是否与内容貌合神离,是否华而不实,是否能让学生在学习完后达到思想的升华,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动力等等方面都是相当重要的。我国出版书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晚于西方国家,虽然每年我们都会出版大量的体育教材,但是,部分编辑并不没有很好的展现与用心,为了设计而设计或是为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加急完成。在他们看来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是首要的目标,其他的都可以抛之脑后,什么教材的外边设计、内容排版、印刷质量等等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拼凑和组装传统的材料这个现象是很是常见。在编制教材,专著其他系统的职称和绩效指标体系问题,编辑书籍的目的不单纯,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材料的发展不利。许多体育类的教材都是基于文本的知识,并没有形成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比较繁琐的课本,学生在班级上课的过程中不看教材,教材最终形成一种摆设。

将6所高校的52本体育类教材进行外在形呆板方面的统计,在使用公共体育教材的2所大学的教材里均存在内在神欠缺的情况,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长春工业大学使用的人民体育出版社《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书籍内文字描述与插图搭配不协调、插图形式单一,不能清晰展现教学内容;在使用专业体育教材的4所大学50本教材里内在神欠缺的教材有29本,长春师范大学7本,东北师范大6本,吉林大学5本,吉林体育学院11本。通过表5可以看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与专业体育教材内在“神”欠缺现象的书籍己过半数,占总数的58%,内在“神”欠缺现象明显。比如:吉林体育学院所使用的《田径》,书籍内页插图简单,单色印刷且插画出现印制模糊甚至断点,章节排版有失规范,页面设计“有头无尾”。

二、教材装帧设计对学生影响的现状

研究发现,在公共体育教材方面,19.6%的学生认为很好,38.7%的学生认为较好,41.7%的学生认为一般。在专业体育教材方面,18.6%的学生认为很好,36.7%的学生认为较好,44. 7%的学生认为一般。由此看出不论是公共体育教材还是专业体育教材,学生非常满意的程度都相对一般,其中专业体育教材的一般程度尤为明显,所以这要求我们在专业体育教材装帧上更应该加强探索,找出专业体育教材的出处进行以书籍装帧方面的研究和改进。

从高校体育类教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情况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体育类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影响,在公共体育教材方面,影响较大的学生46名,占总数的26.5%,一般影响的学生59名,占总数的34.1%,影响较小的学生68名,占总数的39.4%。在专业体育教材方面,影响较大学生158名,占总数44.6%一般影响的学生139名,占总数39.3%,影响较小的学生57名,占总数16.1%。可以看出,在高等院校使用专业体育教材的学生(体育专业学生)对专业体育教材的装帧设计的要求和自身对学习兴趣的影响是很大的,说明学生对高校体育类教材装帧设计比较关注,因此,提高高校体育教材设计很有必要。

根据学生对体育类教材的满意程度和体育类教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从高校体育类教材装帧设计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心理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凡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的问题都有深远的意义。同样,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设计心理学也是高深的、有远大意义的,从心理学出发的艺术设计能体现科学的研究目的和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它属于应用心理学。人的意识决定了行为,我们通过研究应用设计心理学发现,它可以让人类更好的去了解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去诊释意识和行为的概念,人类的心理需求都可以通过它很好的反映出来。从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心理学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将心理学应用到设计学层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的呼唤,因此,高等院校体育教材装帧设计应该重视设计心理学的推广。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经济的发展毋庸置疑的让我们的物质水平大大提高。大学生正处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转型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和独立性,极端重视强烈需求意识等方面,面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找工作的压力他们的个性往往极易发生改变。他们可能会主动拜托教师的谆谆教诲、传统的说教、家长的喋喋不休等开始发泄自己、张扬个性、勇于追求内心所需。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反映的新时代的产物,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学生的需求相应的去改变大学体育教材装帧设计,以满足他们所需。这无形中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认真对待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稳每一步。

谁都喜欢美的事物,它不仅能满足一个人的眼睛,同时也能让人的心灵荡起一丝涟漪。教材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同样一本好的教材在满足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的同时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审美。教材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时机,同时一个点线,和一个抽象的符号提供对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服务,合理的利用教材不仅能在知识方面满足学生需求,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因此,设计教材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入是必不可少。

三、学生对教材审美需求方面的现状

为了解学生对教材审美需求方面的现状,从高校体育类教材封面设计、内页版式编排设计、内容和形态融合、插图设计、视觉效果类型几方面进行调查,得到结果如下:

在开展的问卷调查工作中,对长春市的6所高校的体育类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8学生对高校体育类教材封面设计评价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有65名同学认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封面设计一般,仅有11人认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封面设计很好,认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封面设计较差或者很差的同学有75人。而对于高等院校专业体育教材的封面设计的评价中在一般和较好之间的同学有87人,认为高等院校专业体育教材的封面设计较差或者很差的同学有75人。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前大学生对体育类教材的满意度不高,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上课的主动性,让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到比较厌烦,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表9学生对高校体育类教材内页版式编排设计评价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有71名同学认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内页版式编排设计一般,占总数41.1%,仅有18人认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内页版式编排设计很好,占总数10.4%认为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内页版式编排设计较差或者很差的同学有51人,占总数29.5%。而对于高等院校专业体育教材的内页版式编排设计的评价中在一般和较好之间的同学有180人,占总数50.7%,认为高等院校专业体育教材的内页版式编排设计较差或者很差的同学有129人,占总数36.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认为体育类教材的内页版式编排设计的效果仍然有待提高,这对学生接受课程的知识点和理解能力有影响,不能充分的让学生系统的进行专业学习。

从表10可以看出,在公共体育教材方面,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形态美融合有31人认为很好,占总数17.9%, 36人认为较好,占总数20.8%,51人认为一般,占总数29.5%} 49人认为较差,占总数28.4%} 6人认为很差,占总数3.4%。在专业体育教材方面,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形态美融合有48人认为很好,占总数13.6%,78人认为较好,占总数22%,112人认为一般,占总数31.6%,97人认为较差,占总数27.4% }  19人认为很差,占总数5.4%。因此,不论针对公共体育教材还是专业体育教材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他们对教材的内容和形态美是有待提高的,因此高校的体育类教材提高装帧的设计品质是完全有必要的。

表11高校体育类教材内容和形态美融合对学生的影响

从表11中看出学生对高校体育类教材的内容和形态美融合对学生是有一定影响的。公共体育教材方面,无影响的学生有67人,占总数38.7%,影响一般56人,占总数32.4%,影响很大50人,占总数28.9%。公共体育教材的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形态美融合的影响不高,无影响的人占多数。在专业体育教材方面,无影响的学生有109人,占总数30.8%,影响一般98人,占总数27.7%,影响很大147人,占总数41.5%。根据专业体育教材的数据来看,使用专业体育教材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与形态美融合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对高校体育类教材内容与形态美融合的提升有着很高的期待性,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好的事物往往令人过目不忘,外表美能在第一时间吸引阅读者的眼球。从心理学来看,内容编呆板,形式单调的很容易引起疲劳,当这种刺激以相同的形式和频率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会不断加重。为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设计教材时应该兼顾形态美与功能美,给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我们发放教材的目的无外乎有两个,一是延续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传教授业,二是提高阅读者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高校体育教材,所面临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因为它所面对的学生群体与一般的学生有很大不同之处。高校体育教材装帧设计采用了三维空间的设计方法,让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高校体育教材装帧设计应注意内容和形式共提高,在形式上我们采用直观的图像、在颜色上我们注意色彩的搭配、在布局上我们注意适当的比例,在排版上我们分清主次,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内容的设计,内容是教材的灵魂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特点打造适应学生的精彩教材内容。

所以,我们在不忘记教材内容和形态美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兼顾形态美与功能性的结合,只有二者相互统一,齐头并进,才能将高校体育类教材装帧设计达到新高度。表12学生喜欢的高校体育类教材中插图类型。  

从表12可以看出学生所喜欢的高校体育类教材中的插图类型,公共体育教材39人喜欢黑白图像,占总数22.5%,123人喜欢色彩绘图,占总数71.1%,11人选择其他,占总数6.4%。专业体育教材85人喜欢黑白图像,占总数24% ,235人喜欢色彩绘图,占总数66.3%,34人选择其他,占总数9.7%。无论是公共体育教材还是专业体育教材,学生喜欢的都有共同之处,都是以彩色绘图为主,说明目前高校体育教材在插图类型的使用上还有待提升和改变,在考虑有限提升教材成本的基础上以色彩绘图为主要插图形式,因为彩色绘图能够清晰的描绘出体育动作以及运动形式规范化,这样会潜移默化的从教材装帧设计的层面带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拉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同时有助于教师对教课的传授效果。

                  表13学生喜欢的高校体育类教材中视觉效果类型   

从表13可以看出,公共体育教材方面,}1名学生喜欢教材图文并茂,占总数41.1%,4名学生喜欢纯文字,占总数2.3%,6名学生喜欢纯图片,占总数3.5%,40名学生喜欢传统单色印刷,占总数23.1%,52名学生喜欢时尚彩印,占总数30%。专业体育教材方面,221名学生喜欢教材图文并茂,占总数62.4% ,11名学生喜欢纯文字,占总数3.1%,8名学生喜欢纯图片,占总数2.3%,49名学生喜欢传统单色印刷,占总数13.8%} 65名学生喜欢时尚彩印,占总数18.4%。根据调查可以看出,使用公共体育教材的学生仍然喜欢图文并茂、时尚彩印的教材,也就是说长春工业大学以及长春理工大学这种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对体育教材版式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非常积极的态度。而使用专业体育教材的学生更喜欢图文并茂的教材,对是否时尚彩印的要求不是很高。而对于教材主要以纯文字、纯图片的形式出现所喜欢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同时也说明在教材装帧设计时要严格杜绝此类情况的出现。学生喜欢的高校体育教材中的视觉效果类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文字理解能力是影响巨大的,在高等体育院校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当中要尤为重视,应当把提高视觉效果作为设计的重点工作并在实际设计中应用。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承受能力的现状

表14学生认为高校体育类教材价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我们在保证高等院校体育类书籍装帧设计完美性及实用性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一考虑体育专业大学生承受力。通过表14调查发现,公共体育教材中,66名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价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占总数38.2%,59名学生认为影响一般,占总数34.1%, 48名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占总数27.7%。专业体育教材中,158名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价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占总数44.6%,139名学生认为影响一般,占总数39.3%,57名学生认为影响较小,占总数16.1%。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使用公共体育教材还是使用专业体育教材的学生对教材的价格都是十分关注的,教材价格的高低对学生日常生活是有影响的。高校体育类教材的消费群体属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我们要把握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目标消费群的购买力,从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教材价格,满足大学生的教材定价需求后,这样会更好的拉动高校体育类教材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今大学生更加倾向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教材,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资金又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些学生因为教材定价较高会放弃对新教材的购买,到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手里或者到二手市场廉价购买。因此在保证教材工艺以及视觉效果最佳的情况下,采用降低成本的措施降低高校体育类教材的定价是尤为重要的。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体育类教材随着使用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教材数量也不断增加。出版社的发展也迅速崛起,在这短短几年时间教材的使用率、质量、设计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随着中国出版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情况下,出版社现在是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经济效益成为出版社所关心的,这影响着出版社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态度,体育院校教材装帧设计模式几十年来缺乏变化,完全无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阅读习惯,有些接触到国外的教材的学生对国内的体育类教材更是反感。作为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体育教材市场正在逐渐被冷落,虽然有些出版商对高校体育教材出版问题得到认识,并改善教材出版现状,但并未见到明显效果。

五、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年龄结构分析

根据表15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年龄一般都集中在20左右,他们这个年龄段正式蓬勃朝气、阳光向上的年纪,因此他们对色彩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拿到一本书以后,往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的颜色,进一步观察它们的文本,色彩可以先对读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合理的颜色搭配往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年龄段的教材装帧设计,展示以匹配打动他们的青春动感,心中充满活力的状态,审美观念。不同的颜色对学生的心理刺激是大不相同的,让这本教材充满阳光气息、积极向上,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红色系,这样可以让读者感到兴奋;如果这本教材以朴实平淡为主调,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用蓝色系的色彩搭配,因为这样可以使读者心情平静。好的设计师要学会用色彩和配图与大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带动他们的激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材的使用率。我们要正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年龄结构,高校体育教材的受众对象相对普及,在范围上基本涉及到每名体育专业大学生,所以在设计师在关于体育教材装帧设计的整体思路上要特别对待,因为涉及范围广,并且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比较集中化,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都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相对比较活泼,有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当然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追求精神,如果体育教材的装帧设计相对陈旧和低端,他们从开始就对教材产生厌烦和拒绝,结果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并且也会损害装帧设计人员的事业,因此,在关于高校体育教材的装帧设计的实施方案一定要正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年龄结构上的心理特点和当前社会的需求来制定相对完全吻合的、全面的实施方案。

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处在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相对比较具备健全的思维方法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问题比较全面的分析,解决方案的能力,无论在考虑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上都具有很大的提升。关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他们敢于开发新元素,创新和勇于探索,通过各种你想要的方式很方便学习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不局限于课本来学习,并且根据网络了解和保存的资料具有全面性,不但涉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都会收集到,还可以最先得知第一手资料,这是大学教师和教材所不能提供的,这样的学习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知识结构,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校教师和高校体育教材有了更高的要求。

六、从业人员素养方面现状

经过近年对书籍装帧行业的了解以及对当今书籍市场的调研和作者的工作经历,了解到如今教材装帧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艺术素养都有待提高及改善。

当今社会书籍装帧行业有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设计师们表现的极为突出,他们一旦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多少会影响到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材装帧设计的发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无私奉献是奢望,能守住本心不被外界金钱、势力、职位所影响的己经实属不易。职业道德在金钱的诱惑下也变得卑微不堪,客户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蛮横无理,而设计师们为了生计或是利益只能卑躬屈膝完全据客户的要求去做,顾客是上帝,一切以满足上帝的要求为准则。再加上各行各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设计师们为了拉拢顾客全然不顾职业道德,客户要求往东绝不敢向西,完全没有了自己主见,更别提创新精神了,他们往往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设计匆忙,草草了事,缺乏了社会责任。一些设计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封面,工艺和材料商,常常顾此失彼。设计师们不考虑购买者需求、消费水平、期望等多方面因素,万全凭借自身的想象,自我欣赏,追求个性。他们往往比较侧重于表面的浮夸而忽视了教材的内涵,如此做法只能一开始通过外表吸引人,走进去之后对他嗤之以鼻,徒有外表,缺乏内涵。读者对此的评价往往是比较低的。职业作风是指设计师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态度和作风。众所周知,体育生本来就文化底子单薄,在由高中向大学过度时期,常常比较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是专业课的基础,学好文化课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专业课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往往是极其厌恶文化课的学习才毅然决然的走向特长生这一条道路的,所以让他们定下心来去学习文化课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在从业之后时间本来很紧张、加之工作繁忙、压力大所以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设计从业者从整体上文化底蕴低,艺术性的文化意识水平差,这也是我国设计师们一直没有创新,设计行业停滞不前的一大原因。国外设计师们则与我国的设计师有着很大不同,他们大多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往往是先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投入到工作中,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办学;问题

我国民族院校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概括起来我国民族院校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

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是我国民族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源于我国传统的部门办学体制。部门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传统,早在1953年的《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指出“为使高等教育密切联系实际,有计划地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以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需与中央人民政府各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有步骤地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领导。”同时该决定指出:“为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建设及教学密切结合实际,关于高等学校的直接管理工作,得按下列原则由中央高等教育部与中央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其中包括“为某一业务部门或主要为某一业务部门培养干部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可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负责管理。”民族院校作为专门培养、训练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少数民族问题研究的学校,被视为一种专门学校或行业学校,直接隶属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在《政务院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的指导下,我国少数民族院校正式走上部门办学道路。由此形成了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主要是民族院校)条块办学的基本模式。

民族院校由部门办学所形成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因“条块分割”体制而产生的弊端日益显露,这种体制已成为阻碍少数民族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这种条块分割体制使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封闭系统,自我服务的“小而全”的体系,与民族有关的科研项目也主要有系统内部承担,难以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流形成一个生机活力的系统;另一方面条块分割使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难以利用一般高等院校资源形成合力,以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二、办学机构的相对封闭

专门设立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实施高等教育是我国独特的教育现象。在我国由于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民族院校的部门办学体制,使得我国民族院校自成体系、封闭办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办学状态。这种封闭状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封闭、科学研究的封闭和社会服务的封闭。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民族院校多处在边远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视野相对狭窄、教学方法落后,在科学研究方面,民委系统的相关项目也多由民族院校内部承担,由于民族院校相对封闭,基础学科薄弱、学科视野狭窄,科学研究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在社会服务方面,民族院校产学研结合程度较低,没有与社会、企业广泛接触,民族院校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联系长期处于一种脆弱的境地,民族院校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处于与社会、经济不贯通的封闭系统内。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发展,这种封闭办学状态给民族院校带来了巨大挑战。

民族院校的封闭办学状态与我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模式密切相关。专门设立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实施高等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民族院校的民族性、地域性和部门办学体制是形成我国民族院校封闭办学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院校大多设立在边远的民族地区,甚至是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使得民族院校被天然隔离开来。同时在管理体制方面,民族院校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在业务上受教育部指导所形成的部门办学体制,也使我国我国民族院校形成了条块分割和封闭办学状态。

三、学科专业的结构失衡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族院校长期存在着专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专业结构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一所高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是看其专业设置是否与其服务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看其专业设置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是否满足受教育对象的需要。对于民族院校来说,民族院校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体现在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否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满足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

我国民族院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长期以来存在着重文科轻理科,重基础学科轻应用学科,重传统学科轻交叉学科的现象,民族学院的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这种专业结构特点表明了我国少数民族院校专业结构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实际需要不适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各民族院校对对自身专业结构进行了一定能调整,这使得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得到不断改善,但由于民族院校自身改革进程缓慢,学校较少对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做出科学预测,对自身专业改造力度不大,使得我国民族院校专业结构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民族院校本科学生专业中,文科专业比例较高,而民族地区需求量较大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相对较低。同时民族院校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专业大多是民族学、民族史学、民族语言文学等,培养应用型民族高级专门人才不够,使民族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也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对理工科的需求较大。由于偏重文科、偏重基础理论,民族院校的许多专业,特别是民族学科类专业已陷入困境。

四、招生就业的两难困境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创办的。民族院校必须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双为方针,具体来说就是要采取措施使少数民族学生成为民族学院的主要教育对象,同时通过积极教育和引导使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能回到民族地区做出贡献。然而在当前的办学实践中我国民族学院在招生和就业方面都面临着较大挑战。在招生方面,《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意见》指出各民族院校在招生过程中要保持各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当比例,《意见》指出“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一般保持在659分-70%左右”。然而根据笔者对10所民族院校的调查表明:近年来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逐渐下降,甚至有的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除预科外)比例只占招生人数的30%左右。在就业方面,虽然各部门和民族院校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设立各种定向奖学金、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促进民族学生回本民族地区工作。但根据普林林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北京的比例很高,而愿意主动要求回到县级及县级以下民族地区工作的几乎没有,这主要是由于当前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人才流动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过去那种计划思维人才的调节方式面临困境。近些年来由民族院校培养的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我国民族院校的传统职能正面临着挑战。

五、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结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相对于主流民族的高等教育来说,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院校模式影响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品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民族院校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较差;二是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就业方面,民族院校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普遍不高,同时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民族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偏低。影响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源质量不高。由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学生文化起点低,学生差别大,综合素质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民族院校在招生时对少数民族给予少数民族降分录取的招生政策,客观上造成民族院校的整体生源质量相对偏低。其次,民族院校教学设施不足。由于民族院校大多位于边远民族地区,落后的民族经济制约着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民族院校教学条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扩招以后学生大量涌入,原本不足的设施更是捉襟见肘。再次,教学改革缓慢,学风建设难度大。民族院校教师探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偏重知识的传授、结论的给予,忽视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4

 

―、构建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

 

构建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微电子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学院“四环相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的四个环节完整统一,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想,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1.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调研。通过调研国内“成渝经济区”为主)微电子技术行业、企业等用人需求和要求,了解现有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及人才供需中存在的问题。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市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一代信息产业建设为重要支柱产业,建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建设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光伏组件及系统、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产业的重点项目为牵引,建成包括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模拟及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等项目的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未来5年将迈万亿元,成渝经济区将打造成西部集成电路的产业高地。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集团等世界级的IT巨头进入成渝,未来几年IT人才需求在20万以上,而现在成渝地区每年培养的相关人才不过2万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调查表明,近年来成渝地区IC制造、IC封装及测试、IC版图设计等岗位的微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紧缺。同时调研表明半导体行业企业却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学生在校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实践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论和教学论的角度阐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整理出具体的、能够涵盖职业岗位全部工作任务的若干典型工作过程,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序列化,从中找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技术知识和破译出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2]。通过完全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的“综合性”课程开发。

 

3.形成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存在的问题及半导体产业链过程:集成电路设计—裸芯片精细加工^封装测试—芯片应用—PCB设计制造,充分掌握现有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形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微电子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面向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及其相关电子行业企业,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既掌握微电子方面的基本技术,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可从事岗位: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半导体器件制造;IC制造、测试、封装;电子工艺(半导体)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简单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并为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后续提升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采用“微电子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微电子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三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即“533”课程设计方法。

 

1.确定行动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序化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在陈述性知识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增加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3]。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将本专业52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6个行动领域,即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晶圆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芯片封装、芯片测试、SMT技术。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谓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它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能表现出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并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我院召集企业专家和工作在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员,与学院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一起,召开课程开发座谈会,进行微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开发: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表面贴装”工作过程为主线,与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专家解析微电子技术专业岗位中版图设计师、半导体芯片制造工、IC测试助理工程师、SMT工程师、FPGA助理工程师等典型岗位,得出行动领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知识与能力。

 

3.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形成专业职业能力一览表。这些职业能力就是学习领域(即课程)中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打破原有16门专业理论课程和9门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6个行动领域转换为9个学习领域,即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微电子封装与测试、表面贴装工艺与实施、电子线路板实用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语言、单片机应用技术、FPGA应用技术及实践。根据微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要求,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第一、二学期: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FPGA应用开发实用技术、微电子封装与测试、SMT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

 

4.形成学习情境模式。学习情境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设计,由教师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教师执教能力和专长,由教师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实践的整体性把握4]。微电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形成的学习情境模式为:①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N/PM0S晶体管版图设计、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版图设计、触发器版图设计、电压取样电路版图设计、比较器版图设计、DC-DC版图设计;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课程以设备为载体形成8个学习情境: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工艺流程、硅晶圆制程、硅晶薄膜制备、氧化工艺、掺杂技术、光刻工艺、刻蚀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品检;③微电子封装与测试课程以工艺为载体形成4个学习情境:DP封装、BGA封装、CSP封装、MCM封装;④表面贴装工艺与实施课程以工艺流程为载体形成5个学习情境:SMT工艺流程的基本认知、表面贴装生产准备、表面贴装设备操作与编程、表面贴装品质控制、SMT生产线运行及工艺优化5个学习情境;⑤电子线路板实用技术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3个学习情境:单面板的制图与制板、简单双面板的制图与制板、复杂双面板的制图与制板;⑥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课程以电路设备为载体形成9个学习情境:收音机元件准备、收音机电路测试、收音机电路工作状态检测、收音机整机调整、收音机装调使用仪器的保养与维护、电视机元件检测、电视机电路检测、电视机的质量检查、电视机装调使用仪器的保养与维护;⑦C语言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编程的基本概念、C语言上机步骤C语言上机步骤、算法的概念、基本数据类型、结构化程序设计、函数的概念;⑧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以任务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跑马灯”电路分析与实践、单片机做算术、逻辑运算并显示、开关信号状态读取与显示电路的制作、交通信号灯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产品数量统计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两台单片机数据互传;⑨FPGA应用技术及实践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形成6个学习情境:课程概述、基于QualusII的原理图输入设计、宏功能模块应用、基于QuarusII软件的VHDL文本输入设计、VHDL设计、实用状态机设计。

 

三、试点实施效果分析

 

在教学实施上,重点是加强教师执教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由主宰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应该主动地引导、疏导和指导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相互协作开展对某一问题的学习探讨,从而获得新知识,得到探索的体验及情感,促进能力全面发展。经过我院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双证书”提高到100%,专业对口率从原来的48%上升到92%,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以上。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

 

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跟随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技能显著提升,同时结合我院的办学特色,努力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〇].职教通讯,2006,(1).

 

[2]余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ff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首珩,周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m职教论坛,2008,(9).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 专业办实体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适应”。要实现此目标,仅靠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仿真实训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大量的社会实践,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我院依托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成立了七个具有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专业实体。实体在对外经营承接业务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经过13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依托专业办实体,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依托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同校内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这些专业实体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 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体的主要领导和部分技术骨干都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既负责工程项目的管理,又承担着专业课教学任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创办专业实体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真正做到实训生产化,建立一个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开设最早的专业,自198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4年的发展历史,为社会输送了合格人才2300余人。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已成为必然。学院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寻找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多数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资助,这只能称之为有识之士的慷慨助教,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为了建立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校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我院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从1998年以来,我院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先后成立了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开元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开信招标咨询有限公司、开封大学建筑结构研究所、开封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开封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开封大学测绘服务中心等专业实体。其中,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市政工程乙级资质,是豫东地区资质最高、实力最强的监理公司之一;开元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具有行业最高的一级资质,是开封市唯一一家建筑工程材料社会检测机构,是市政府重点项目定点检测单位。每年,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在专业实体中进行学习和实训,可以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是实体中的员工。在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学生获取和积累了实践经验,获得了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毕业后的就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专业实体实际运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第一,兼顾效益”的原则。专业实体既然是经济活动实体,必然要按经济实体进行运作,在市场经济中,追求赢利是一切经济实体的共性,但赢利行为要为人才培养服务。

三、“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学校方面

依托专业办实体,创建了“专业+实体+行业”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4+1+1”三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带动学院其他专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重点专业;2004年专业基地被确定为部级“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确定为开封大学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2009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得到34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注重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合一、“岗、证、课”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咨询、帮助和陪伴作用,“教学过程中流汗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通过在专业实体的实训即能顺利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

学院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专业实体挂职锻炼,专业实体中业务精、水平高的技术骨干也受聘到学校担任相关专业技能课程或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近几年来,教师们通过在专业实体的挂职锻炼,完成5项设计、5项咨询、10项招投标、3项土地评估等工作,既服务了社会和企业,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专业实体的纽带作用,使专业和行业接轨,专业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收到了实效。目前,专业教师中有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一人,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师一人,国家注册二级结构师两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两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四人,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两人,国家注册造价师一人,省一级总监理工程师两人,还有16名教师具有河南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

(二)企业方面

一方面专业实体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学生全面接触,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都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能有效挑选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专业实体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每年承接的工程项目占全市工程总量的30%左右,依托专业教师的强大智力支持,解决了工程中所有的技术难题,连续4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监理企业,近3年所监理的工程获得了河南省中州杯、河南省优质结构等多项荣誉;开元工程质量检测公司承接着全市80%--90%重点项目及国家投资项目的工程项目检测工作,在本地区已处于领军地位,对开封市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三)学生方面

专业实体在通过社会服务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建筑施工、工程监理、概预算编制、结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等实习实训场所,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院学生在2009年中南地区结构设计创作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在开封市第一届图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在2011年河南省第一届图学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在开封地区结构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专业实体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育了“双证书”学生,即“双师”育“双证”。截止到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率为100%,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保持在83%以上。

四、“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专业办实体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实体的生产、经营、服务性内容应一致;其次,专业实体应有市场,能基本盈利;第三,要有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和相应的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我院在开办这些专业实体时,进行了认真和充分的论证,有了较大的成功把握之后才开始运作。

(二)要处理好学校与专业实体的关系

专业实体成立后,学校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下放了人事聘任权、财务分配权和生产经营权等,专业实体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学校通过指导、协调、督查、评估等手段,引导专业实体处理好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鼓励支持专业实体尽可能盈利“反哺”教育。

(三)要制订灵活的工作计划

要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要保持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又要满足专业实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做到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二者兼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我院通过“依托专业办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系统性、生产性和开放性,更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为建立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开封大学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总结报告. 2011-10.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封面设计;创作能力;传承与创新

美术教材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广大美术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的第14册七年级美术教材,其中有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关于平面设计的内容――标志设计,图表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暑假生活记录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也许是假期对于孩子的极大诱惑,也许是对自己亲自设计书籍充满兴趣,总之,对于封面设计这一课程,课后出现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作业。

回顾本次教学过程,首先,教材本身的设计非常好。美术13册的教材里安排了板报设计、字体设计等,这对于学生设计书籍封面都是一个很好的练习。美术14册编排了从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到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到图表设计,这样的编排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铺垫过程。学生从前面的课程里可以学到:图形变化(具象――抽象),字体变化(包括数字、字母、汉字),色彩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等等。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设计的作品更加充满想象力,更加的自由宽泛,所以我打破常规,封面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再局限于是暑假生活的范畴。并且把封面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安排为一个课时,在书籍装帧设计这一时段的课程里预留了充分的时间,使学生的书籍装帧设计能够更精致,表现形式更多样,作品内容更丰富。

一、课前思考

课前,请学生搜集各种形式及内容的图书(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准备一本)。如果能在古玩市场上淘到前后的书,或者是流行于六、七十年代的小人书,那就更好――可以结合实物,发现书籍封面设计的一些时代特征,有助于对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有关书籍印刷、制作过程的影像资料,同时搜集中外优秀封面设计图片、不同风格的内页设计素材。让学生对封面设计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制作材料的准备上,为适应学生设计时的不同需求,尽量多准备不同花色、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纸张,以及常用的如:直尺、圆规、曲线尺、剪刀等。

二、课堂节奏思考

环节一:课上,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换欣赏搜集到的图书封面;条件充分的话,可以把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些书籍封面设计作品展示给学生,融入必要的历史情感教育。

环节二: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评比,“你最喜爱的图书封面”,通过评比,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审美要求,由此来组织具有相似审美特征的学生进行分组作业,为交出高质量的作业奠定基础。

环节三:请学生们畅谈为什么喜欢这样的设计形式的理由。以此来展开学生自己设计作品时所需要的一些理论依据,防止“信马由缰”式的设计,做到“胸中有成竹”。

环节四:在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播放有关书籍印刷、制作过程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书籍、封面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对书籍封面的认识更加全面。

环节五:分小组设计书籍封面。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每小组安排图形设计师、字体设计师、色彩搭配师、整体设计师等。

环节六:选出部分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我最喜爱的同龄人作品”评比,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美术氛围。

环节七:优秀封面设计作品展示活动。利用校园橱窗,对优秀作品进行全校性展览,从而丰富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性。

三、课后反思

美术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近几年来,我们美术教学的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值得思考的是:除了创新之外,对传统美术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环节。所以,关于书籍封面的设计,传统意义上的封面形式也必须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理由的、有意义的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怪异、夸张的设计形式。

在学生作业中,也发现了一些类似于贺卡的封面设计作品。作品穿插了镂空、带有花纹的封面、带有立体粘贴形式的图案……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同事中一些人的观点比较宽容:这是学生大胆创新,打破封面固有形式的一种尝试,值得推广;另一种观点是:认为封面除了装饰之外更现实的作用是让人明确书本借助封面所要传达的信息,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翻阅,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的虚饰。

非常幸运的是,从这样两种观点看,我发现:其实追求更加美丽的封面设计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分歧在于:是实用性影响了封面的美观,还是美观虚饰了书本本身的价值。其实,我认为,首先在物质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更好的材质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一种简洁美观的设计理念依然是我们今天追求自由、舒适、环保生活的大众化需求。

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很多年了,如何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如何把美术课上好,如何引导学生对美术课更加浓厚的兴趣,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期间笔记心想,搜集整理了一些可能尚显幼稚的不成熟的理论,本文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浅显的记录了封面教学设计这一课的一些想法,希望能与广大美术教育专家、同行切磋、共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浙美版美术教材第13册、14册[M].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7

通过对本专业主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版图设计-FAB工程-封装测试-芯片应用”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其中“一体”指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两翼”指以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个支撑点。在专业能力上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掌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流程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封装与测试技术,具备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产品检测,集成电路生产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保障,集成电路芯片初步设计等能力;在方法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掌握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合理制定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能力;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踏实勤奋等精神。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构建“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结构配置而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在整个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内容的结构、能力训练的项目选取和教学实践的实施三方面来构建。1.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多层次、多模块、多环节按照IC产业链的“IC设计-IC制造-IC封装测试-IC应用”这一工作流程,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集成电路设计”、“微纳加工技术”“、芯片封装测试技术”和“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四大环节,从而构建“模块化、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同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对学生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角度,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专业基础实训,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共建实训室是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主体;第二层次是微电子技术专业中等职业能力实训,以校企共建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承担主体,实训内容为IC设计基础实训、IC制造、封装与测试实训等;第三层次是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为承担主体,内容为数字线路设计综合实训、IC版图设计综合实训等;第四层次是本专业综合能力实训,以多元化实训方式为主体,实现途径主要有: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实践创新以及社团活动等。2.能力训练的项目选取———分级、交汇、贯穿在本专业中,课程实践教学中项目的选取体现“分级”“、交汇”和“贯穿”的特点。项目类型主要包含:教学项目、模拟项目、企业项目。项目的选取根据对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为依据进行“分级”。交汇则体现在关联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训中项目的交叉,比如,在《IC版图设计》实训中选取的“非门”电路的版图设计项目同样可以用于《IC制造工艺》的实训中,二者相互补充,互为依托。所谓“贯穿”,则是选取的项目可以贯穿出现在实践教学的不同阶段,例如,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项目就可以贯穿至后期学期项目———单片机产品设计与制作中,实现一脉相承。3.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三课堂、三平台、多形式微电子专业本着“融‘教、学、做’为一体”“、产学研结合”“、校内学习与实习工作一致性”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三课堂”联动“、三平台”依托、多形式并举的实施体系。“三课堂”中第一课堂以常规的教学计划内的实训课程教学为主,属于必修部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以自主性学生活动为主。第三课堂则主要以真实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岗位实战为主。“三平台”则是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依托平台,即社会实践平台、技能大赛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多形式”则是指实践形式和实践场所灵活多样。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三课堂”联动“、三平台”依托,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灵活多样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多元融合”特色的实践条件体系

由于微电子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费用极高,一般高等院校根本无力承建。为此,本专业在实训条件建设上立足于“合作”,即在政府投入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社会资源,包括设备制造商、原料供应商、苏州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等,以“互惠共赢”的方式来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体现“多元融合”特点的实训室建设之路。目前,以政府投入或学校自筹资金方式建立了微电子基础实验室、IC版图设计实验室等。与设备供应商联合建设了EDA实训室和嵌入式系统开发实训室。此外,建立了中科院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与苏州瑞萨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瑞萨”定向班,初步探索出了体现“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本专业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项目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拓展和夯实专业技能实训,加强专业建设。学生在核心技能的实训主要依托苏州园区两大公共实训基地采用“实训嵌入课程、校内外课堂交替”方式进行。其中,借助中科院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设备和技术优势,完成半导体加工工艺实训。IC设计的综合实训则借助于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进行。这种方式一方面弥补校内实训项目资源和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企业真实项目,与校内实训形成能力递进式的训练模式,学生可在相关的职业岗位实践中担任不同的岗位角色,不断提升岗位能力,逐步建立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体系,从而实现由“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梯度转变。

(四)“软硬结合”的实践管理体系

整个实践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管理体系的科学组织、协调和约束作用。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上,主要依据学院颁布的实训室管理制度、考核手段,和各级管理机构,相互协调配合,负责实训室(基地)的具体规划、具体建设与日常管理。在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则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之下成立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在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实践(实习)计划、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报告等。

(五)“多元一体”的评价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通过课程和实训项目的考评来进行,紧扣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目标,重点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制定不同的考评方案,提出考评成绩的构成与比重。比如《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是一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该课程的考评充分体现“多元一体”的评价特点。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20%+期中20%+期末成绩60%(其中:技能考核占20%,理论考核占40%),其中,技能考核以纳米加工平台实训成绩为主。学生的实训成绩则由出勤、表现、实训报告、光刻产品质量共同确定。

(六)结束语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8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中心校组织召开了完小校长以上的教育干部会议,专题研究“教师访万家”工作。会上,集中学习了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教师访万家活动的通知》(x教字[2017]x号)精神,要求利用8月1日至3日三天时间集中家访,并就如何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各校召开了全体教师会,传达了教育局文件和中心校会议精神,根据本校情况针对性制定了落实措施。

二是做足家访准备强化宣传。除了教育局下发的《致全市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面对面家访情况统计表》之外,中心校印制了《致学生家长朋友们的一封信》,设计了《xx中心校家访情况统计表》,同时,每名教师配备了专用的家访记录本用于记录家长的诉求、意见和建议。家访前,要求家访教师熟知两封信的内容和学生在校表现,确保与家长的沟通效果。

三是搞好新老结合分工协作。各校根据教师情况,尤其是今年新分配教师情况,进行具体分工。要求两人一组,新老结合,以老为主,共同家访,新教师重点做好记录、照相等辅助工作。这样,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老教师熟悉学生情况的优势,方便了家校沟通,另一方面,带领新教师参与家访可以帮助他们上好岗前第一课,尽快提升今后的家校沟通水平。

四是领导带头家访以访促访。中心校要求,中心校站室人员要主动联系各自包靠学校,与一名学校教育干部或教师结成两人团队,承担至少5名学生的家访任务。各辖区学校从校长开始,每名教育干部都要与普通教师一样,参与面对面家访,而且家访量不能低于教师的平均家访量。另外,领导家访还承担另一个任务,就是除介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外,重点对本次教师家访的状况和效果进行调研,搞好反馈、反思与问题梳理。

五是实施过程管理增强效果。中心校实行每日汇报通报制度,要求各校每天下午五点前将家访情况汇总上报中心校办公室,包括班级人数、当日家访数、当日留存现场照片数、已完成家访数、已留存家访照片数、已完成家访占比数、征集到的家长意见建议等,由中心校家庭教育总协调员汇总通报,并相应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家访工作扎实进行。等全部家访工作完成后,在根据教育局要求系统整理相关数据和材料,上报教育局。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9

1.规范性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出版界同样如此,每种类型的刊物都有它相对应的规范,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和权威的代表,更要符合标准。仅就封面而言,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报包含诸多项目:(1)中文刊名(2)汉语拼音刊名(3)国际通用文种(如英文或拉丁文)刊名(4)中国标准刊号(包括国内统一刊号及国际标准刊号)(5)出版年份、卷次、期次(6)分版分科学报的学科属类(7)条形码(8)主办学校全称(刊名已反映主办学校全称者可不标)。不仅如此,在字符的使用方面也有很多讲究。在期刊封面设计中,期刊的刊名是很重要的一个设计因素。对于文字的选择,要从字体和字号以及期刊的类型和主题来考虑,要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强调并突出刊名,避免用花体或者异体等不符合规范以及学术期刊的严谨性的字体。

2.连续性原则

与通俗类刊物和独立出版的书籍不同,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是连续统一的。所谓连续统一性,是指以时间为单位,要求确定这一时期内,每一期刊物封面设计的一个走向和趋势,让读者可以清晰地察觉出,在此时间段内整体的学术氛围特点。而通俗类的刊物和独立出版的书籍则没有这样的要求,他们的封面设计是求新求异的,要最大限度地表现每一期的特点和优势,要充分地自我展示,尽量打破以前的模式。我们可以把这类刊物比作是单独的个体,而学术期刊是存在于集体环境中的,要遵循集体环境的纪律,展现出集体的气质和面貌。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学术期刊具有“集体性”,但是每一期期刊也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很多设计者会将连续性等同于一成不变,这是认知上的一个误区。连续性是要寻找每一期期刊之间的相同点并且延续下去,而不是给他们都穿上相同的外衣,彼此之间就像是克隆体一样。那么,设计者应该如何去确保连续性呢?首先,连续性的想法可以看做是封面设计的一个前提,设计者要讨论出整体表达的意境氛围;然后,将这种集体的意识贯穿在每一期的设计中,确立版面的布局、图形图案、颜色等其中一个或者几个要素。比如,我们可以保持颜色和字体的统一来确保“集体性”,通过变换每一期的排版和图形表达个体语言,这样既保证了连续性的原则,又展现了每一期的“个体性”,风格统一又充满变化。

3.统一性原则

学术期刊是学术权威的象征,在期刊的封面设计上也要充满知识性,要避免同休闲类或者生活类型等刊物混为一谈。编辑人员要充分了解学术期刊的定位,从期刊面向的读者群体出发,要符合学者、技术人员、喜好专业知识的读者的品味,竭力营造学术氛围的同时,结合艺术的表现手法,设计出,简洁、大方、严谨的期刊封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封面美术设计中,不管是具体还是抽象或隐喻的表现手法都必须紧密贴近刊物的性质和内容,切不可把一些与刊物内容不相及的图像生搬硬套于封面,否则会削弱刊物的主旨,给读者造成误导。不掌握期刊的本质,是无法实现和创造出好的封面的。学术期刊内容和封面的恰当定位,可为期刊巩固其在学术领域的地位注入强大的力量。封面设计是对多种信息整合浓缩并释放的一个过程,要求设计者具有较高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并且懂得如何用设计语言将这些信息表达出来。例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图3),从封面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当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这是有关自然、环境、科学等信息的刊物,这样的设计很简单直观又能充分表达出期刊的科学性;同样属于科技类学术期刊,《航天器环境工程》(图4),其封面背景也以地球为主,但是通过航天器卫星运行的轨道以及背景颜色所展现的深邃遥远的感觉,让人很直接地联想到了太空航天等内容。

(二)个性化原则

现今出版发行的书籍刊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除却内容之外,想要从中脱颖而出,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视线,便要求书籍刊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个性对于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缺少个性会稍显平庸,淡化他在其他人心中的印象,不过普通对于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缺点,但是对于设计来说,没有特点、无印象的设计却是致命的。从这个方面来看,梳理封面的个性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人认为,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封面是没有必要彰显个性的。这种看法很容易误导人们的想法——学术期刊是无个性的、无趣的。其实,学术期刊正是因为它的学术性,因此才在各类刊物中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所以,在封面设计时,也不应该抹掉它的特别与个性。就像衣服之于人一样,人的内在固然重要,但是好的形象在人物评价时会起到加分作用,正所谓是“内外兼修”。但是“个性”,并不是为了彰显特别而做出一些不符合自身特点的事,而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展自身的特点。清楚这一点后,在设计时就可以避免很多故意而为之的行为。比如:运用五花八门的、和文章内容或是期刊自身特点不相关的的奇怪图形;或者运用卡通漫画形式的封面都是不适合的。虽然在视觉上很突出,但与期刊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更称不上是符合个性化的原则了。个性化的封面设计,所达到的效果不只是第一时间汇聚读者的视觉焦点,学术期刊个性化的封面设计也是具有“品牌价值”的,它能够直观地、快速地让人掌握一本期刊的“品牌特征”:它的普及度、行业地位、美誉度等。想要快速地掌握这些,通过阅读几篇文章是做不到的。然而个性化的封面设计是一本期刊内在的融合与释放,是一本期刊的“代言人”。因此封面就成为了建立“品牌价值”对话的平台。学术期刊因其具有学术性和严谨性,在封面设计上会有诸多限制,常常会造成多个期刊封面似曾相识的感觉,形成独特的个性,是在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封面设计(图5),仔细观察可发现,设计者在设计时是极为用心的,颜色、图像的运用都十分有技巧。整个封面以蓝色为主,背景利用曲线形成一道道波纹,中心是一座帆船的剪影,每一处都同船舶与海洋紧密相连,但又不落俗套,独具匠心;《科学信号》(图6)的封面很有趣味性和科学性,像是被解构的分子或是细胞,又像是一个人在冲读者招手。这样的封面不仅体现了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原则,符合规范又具有特色。个性化的设计往往是具有艺术美学性的。设计时要充分掌握期刊的精神,并且利用各种元素——图形、线条等,各种表现手法——具象、抽象等,掌握各种表现语言并融合各种美学特征,这就是个性化设计的关键,这一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个性化的原则和艺术美学性的原则是不可分割的。在下文,我们将会具体分析艺术美学性的原则。

(三)艺术美学性原则

美学适用于各行各业,因为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寻找万物与人审美的和谐统一。从实用性角度来考虑,设计作为实用性美术,最为贴近大众的审美,因为设计的主旨是服务于大众的,可以帮助达到功能的实现。一个成功的期刊封面设计是具有“引力”的特点,它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提高阅读的兴趣,从而促进销量,让更多的人阅读;从精神角度来考虑,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具有艺术性的。设计师从整合内容、主旨,到提取关键要素,解构再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读者从欣赏封面的装饰效果出发,这种效果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并引起共鸣的过程,是艺术欣赏的过程。并且由于封面的设计融合了整本刊物的核心思想,是期刊精神的浓缩,随着每一期刊物的出版,期刊封面也阐述着不同时间段的精神,它是具有时代感的。好的封面会让期刊不仅仅是一本刊物,当它充分体现出人文艺术特征的时候,便有了收藏价值。所以,在期刊风封面设计中,美学的设计原则是不可或缺的。

1.简约的构图排版设计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思想就是“少即是多”。人们在经历了各种美术运动后,开始重新审视装饰和艺术,反对维多利亚时期过度装饰的风格,提倡简单的、抓住精髓的、具有实用主义的设计,不画蛇添足,反而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受和思考。极简的设计会带来精神上的放松,让人们从复杂的生活跳脱到一片干净、宁静的世界,这也是充满禅意的设计风格。简约的设计原则不仅对建筑设计有重要影响,而且也深入各个设计学科,国外很多优秀经典的刊物、书籍封面设计都遵循着这个原则。简约的设计不代表“零设计”“无设计”,而是简单大方,排除杂乱的排版、减少花哨的颜色和繁琐杂乱的图形、图案,使封面更加直观和清晰,更有秩序美。学术期刊代表着严谨的态度,过于复杂繁琐的封面会破坏这种知识带给人们的美感。简约的设计不仅符合学术期刊的精神风格,也符合美学的表现形式。像绘画中强调的“留白”,即以少许胜多许,留下相当多的空白,让读者品味有意味的形式,产生无限想象力。学术期刊封面的构图元素包括色块、符号、线条、图形以及其他装饰等。应用这些元素设计,既可以表达期刊的核心、定位、内容,也容易满足学术期刊简约的设计原则。如国外教育类期刊(图7),封面设计简洁、高端,将刊名置于中心,第一时间锁定视线,黑色的背景,彩色的线条,除此之外没有过多的装饰,但是却会让人思索良久;《编辑学报》(图8)同样也是利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简约的设计原则,其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三条线将整个封面做了切割,并且比例协调,像是黄金分割一样有一种理性美。左侧的空白让整个封面空间得到了升华,充满了张弛有力的味道。

2.色彩的运用

色彩在视觉传达中有着优先于图形与文字的优势,是视觉传达中最活跃的因素。色彩是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具有感情的表达方式,能够直观地体现出人的审美和品位。色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说:“不同的色彩传递给我们的情绪是不同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用心灵去体会颜色的姿态,对颜色产生情感的共鸣,恰当到位的色彩运用,对读者来说是一次美感体验。”在视觉传达中,不同色彩所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是迥然相异的,色彩表达了情感从而产生色彩心理。例如,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的色彩所产生的距离感是不同的,这就是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图9);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突出的感觉,温和的色彩给人圆滑的感觉;密集的色彩给人丰满的感觉,疏松的色彩给人简洁的感觉,等等。封面设计中的字体与色彩语言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文字的清晰程度即文字的识别性往往可以通过颜色表达出来,亮色相比暗色的字更能刺激人的视觉。例如《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图10),在图左边的设计中,刊名采用亮色衬于深色的背景上,既是深色面积较小,仍然在视觉上突出了刊名;右边的图中,刊名虽然与刊名背景做了对比,但下方的深色图像背景更加抢夺视线,所以淡化了刊名的清晰度。学术期刊的封面能否吸引读者,在成功的版面设计下,色彩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色彩是一种静态的语言,每一种颜色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再配合图案、文字,体现刊物的气质和格调,展现出很多不同的动态效果。设计时,可以选用黑白灰这种常用的组合方式,体现素雅和沉稳,彰显其深厚的底蕴。也可以打破常规,运用对比色、亮色与暗色、冷色与暖色等各种对比关系来获得色彩美的效果,体现出层次感,跳出以往学术期刊给人留下的比较沉重的印象,使读者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设计不能单一地看某一个颜色,多个颜色配合所产生的效果和象征性才能形成整体性。但从学术期刊的严谨性、严肃性、专业性考虑,用色种类不应太多,色彩的搭配不可运用得过分艳丽、浮夸、轻狂。相对其他的期刊,学术期刊颜色的选择应当贴合期刊的主题并且要符合期刊的性质,才能与相关领域内阅读者的审美情趣相符合。稳重、优雅的学术期刊封面色彩设计,会使学术氛围更加的厚重。颜色确实可以赋予一本期刊更多的生命力,但是它是从属于期刊的,不能跳脱出期刊的内容和风格,它是具有表象意义的。比如儿童阅读的刊物就不能用过于晦暗的颜色;男性阅读的刊物常用黑色,黑色显示刚毅的特征;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权威感,封面忌用颜色的堆积,哗众取宠。《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图11)和《航空学报》(图12)都没有多余的装饰,仅仅是利用颜色就有强烈的视觉感。图5中颜色的变化和选取都极为柔和不夸张,仿佛电子云一样的效果,证明了电子工程也是充满美的学科;《航空学报》在颜色选取上极为简单,蓝色和白色象征着天空,版面干净又有张力,将有限的封面空间无限扩大。

3.图像的应用

图像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认知感。当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远古时期的人们是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并传播文明的。经过岁月的变迁,人们发明了象形文字代替复杂的图形,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到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将文字看作是图形的一种,它们都是传达思想和内容的主要形式。图像之于表达外,它的艺术性是不能忽视的。当我们谈到可视的艺术时,是离不开图像的。现今的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中,图像的应用很广泛,但是却往往丢掉了其艺术的特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报的封面设计,相较于国外某些学术期刊,图像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常用的方法是把学校的背景图直接放到封面上,或者直接截取某篇文章中的图片放到封面上,这样的图像运用是缺少思想的,而《湖南城市学报》(图9)在这一点上相对做得比较好。它用手绘线条的方式将建筑物的外观呈现出来,这是一种艺术的变形,不但达到了使用建筑图像的目的,而且使封面更为简洁大方;而《现代职业教育》(图10)这种方式则逊色很多。除了上述例举的固定图形之外,系列化的图像应用,可以更好地做到增加阅读兴趣和利于收藏的效果。系列化不但保证了每一期刊物的独立性、个性,更是对每一阶段登载文章主旨变化的总结和表现。在具体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图像分为具象和抽象的两种形式,配合一些形式上的变化,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像医学期刊或者工学技术类期刊,因其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可以通过提取主要内容并通过抽象化的图形进行表达。

学校封面设计总结篇10

1.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的设置向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

2.教学过程

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学校占主流的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的被动状态。历史教学模式中一个“讲”字了得。 因此,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规定。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课程性质也就决定了历史教学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历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2.1 导学式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设疑导读――讨论交流――练习反馈.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导学”,通过学法指导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阅读教材的方法,比较异同的方法,评价历史的方法,解题方法等等,都应让学生掌握。)

2.2 讲解教学法

(基本环节: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反馈.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2.3 发现式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提高总结.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4 活动式教学模式

(基本环节: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讨论――总结课题.特点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虽然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但完全可以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可以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如讲授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组织学生模拟雅典公民大会或者民众法庭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2.5 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授课之初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授第一课“封邦建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封邦建国的条件是什么? 2,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3,分封形成了怎样的等级结构 ?4,西周封国和商朝封国有什么不同?学生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对“封邦建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老师这样的层层设问,学生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6 支架式教学

(基本环节:构建支架自主探究谈论交流建立体系练习反馈。特点是立足宏观,逐层推进,问题引导,自主攀登,师生互动,形成能力,感悟历史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但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