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诗歌十篇

时间:2023-03-18 09: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的诗歌

爱的诗歌篇1

肇东市第十一中学初二李渴鑫

有一种爱叫风华绝代,有一种爱叫痴心不改,有一种爱叫激情澎湃……(排比,用词精致,总领下文)

曾经,幻想着化成一缕春风,吹开诗人“情深深雨蒙蒙”的心窗;曾经,痴想着长出一双隐形翅膀,在诗海里遨游;曾经,梦想着长一对触角,碰摸到诗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继续排比,为下文做铺垫。)

突然,我发现一个秘密,一个深藏在诗里的秘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短短的诗句渗透着诗人无尽的思念与对已逝爱人的无尽爱意。死别的十年,痛苦的十年,惆怅的十年。苏轼对王弗的爱在如泣如诉的低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他每日夜里,眼前浮现痴心爱人旧日的容颜,他日复一日,对亡妻的思念可谓凄婉哀绝,刻骨铭心。他也许在想,那天涯另一边的孤坟,是否有人送上一束花,亦或是蝶儿跳支舞……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他的梦境里,王弗“小轩窗,正梳妆”,那不老的容颜,却又几分憔悴,眉宇间,萦绕着丝丝轻愁薄怨。是不满他一直不来看她吗?是啊,“十年生死两茫茫”,她多想听到爱人亲口对她说:“王弗,你在他乡还好吗?”可到头来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苏轼对王弗的爱,真可谓“风华绝代“,用词工丽,感人至深。)

哎!“情人怨遥夜,竞相起相思。”望着天上的皎月,如一面镜子,淡淡的月光。有人在肆意享受,有人却皱起眉头,这时,明月是唯一可传递思念的物吧?

情思陷入诗海,化作一尾小鱼,在其中游荡,愈陷愈深时,才泛游到诗海深处,无限风光在眼前:(与前文照应,又引出下文,文章意境开阔了,好!)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融情于水,以水喻情,爱同长江水一样绵长不绝。

“上耶!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诗意何等直白,但爱得何等坚决,地老天荒!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的又是何等的艰苦,何等的明白事理,何等的有境界!

(以上意境大开,爱的色彩纷呈,爱的摇曳多姿,真是令人感叹!)

然而,在诗的海洋,我又捕捉到另外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宕开一笔,意境渐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僵卧孤村不自哀爱,尚思为国戍轮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鸟爱巢,不爱树,树一倒,无处住;人爱家,不爱国,国如亡,家无着”, 同样是爱,爱得又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壮烈!

(如果文章没有此段,也可,但是没了深刻,主题就显得浅了。)

这一切在诗的海洋里掩埋,然而,这一切在诗的海洋里又透出熠熠的光来。这是爱的光芒。哀婉凄绝的、坚贞不屈的、优雅高尚的、壮烈激昂的……如一颗颗芬芳的饵儿,每天我在捕食、营养,每天我在丰富、壮大。藏在诗歌里的爱啊,给我插上破浪乘风的翅膀。

爱的诗歌篇2

近读他的新作《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组诗,却将另一个情感细腻、满怀懵懂、“君子好逑”诗者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现实中诗人真实的形象形成某种鲜明的反差,但仔细一想,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因为一直以来,“爱”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诗人苦苦追寻的那个“她”仿佛在诗里,又在诗外。我以为,这些或许只是诗人冥冥之中的一个念想而已,也许是诗人精神皈依的“伊人”。

《叩门的手,停在夏夜的门外(组诗)》是一组情感真挚、意象纷呈、叙事节俭、充满忧伤和疼痛的爱情诗。这组诗清纯、率真、澄明、宁静。诗人以清新、幽深的笔触探向灵魂的疼痛,以坚守和守望的姿态抵达内心的隐密。

在这组诗中,诗人不时将一个个充满阳光、青春亮丽“伊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想起,那个夜晚/一碗浓浓的姜汤,甜蜜的感觉盛满了/你美丽的酒窝” (节选自《雨中》);“你的眼晴,清澈”,“站在夏秋之交荷塘/我看见,那一汪/湿漉的春天” (节选自《溢出的,是春天的泪花》);“每一根头发,一丝不苟/每一根睫毛,昂首挺胸/灿烂,从里到外缩放” (节选自《初恋》)……在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浓墨重彩地将一个个“伊人”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欲生,跃然纸上。

诗人阿莱德雷说过,诗歌的作用“不仅是奉献美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达到人类灵魂的传播和深刻的交流”。在这组诗中,诗人以灵动的意象塑造风花雪月般的情感生活,揭示爱的神密性。通过“弦月”、“知了羽翼”、“伞”、“酒窝”、“湿漉的春天”、“梦想的翅膀”、“电扇”、“青松”等意象,以爱的名义在自己的诗意空间架起了一条条通往灵魂纵深的诗意通道。

深读这些诗歌,我们不难感知诗作意蕴丰沛,诗人的情感丰富多采、细腻真挚。“无数绽放的白色花朵/被过往的车轮无情地轧过/包括我眺望的目光/碎了的往事,从眼角滑落。”淡淡的忧伤背后站着一个芙蓉出水的姑娘。“你”是那样的楚楚动人,离“我”若即若离,仿佛徘徊在“过往”的时间之外,却又始终逃不出“我”的心灵空间,于是“碎了的往事”,只能“从眼角滑落”。

在这组诗中,其中《溢出的,是春天的泪花》是首非常生动凝练的诗作,短短七行诗,却将“你”的形象描绘得绘声绘色。“你的眼晴,清澈”,“柳风轻抚,你长长的秀发”。诗人仅用两句诗,通过正面和侧面两种不同的观照,将一个美丽动人女子的形象呈现出来。同时,在这首诗中,“你”的眼晴与“我”的心思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在“你”的面前,“我”是个透明人,“你”的清澈见底,犹如一坛碧波,将“我”的内心骚动照得一清二楚,“我”无可遁形。

爱的诗歌篇3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英;爱情;诗歌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诗

歌跨文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反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文化属性诞生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文化始终。“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小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五言或七言,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一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工整。即便是以长短句闻名的宋代,词的创作也受制于严格的上、下阙规制。于是,诗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也就含蓄多过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

(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与散文或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足够丰富的情感诉求,这决定了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远超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而这便使中英爱情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擅长比喻、夸张等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诗歌创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张等表达方式就离不开大量意象的运用,各种相关或无关的意象组合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比如秦观在《鹊桥仙》中用到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云、星、银汉、风、露”等都是寻常生活的意象,将其组合到诗歌中,“云、星”对应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历七夕节日有“乞巧”的习俗以及“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故事。诗人借此赞颂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并在最后点明了自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同理,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也有诸如“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等,这正是诗人心中对爱情的神往,“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三、中英爱情诗歌的不同

(一)表达风格的不同处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若干年前一位外国友人以图示法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窥见一二。当时这位外国人以从A到B之间的线路状态展示东西方人意见表达的不同。西方人是从A到B间的一段直线,中国人则是在A和B之间出现一团乱麻似的线路。类似的道理,中英爱情诗歌表达风格也存在这种不同。中国诗习惯于隐晦含蓄且曲折的表达,英诗则有一说一、直白清楚地全盘托出。比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漫漫长江万里长流永不停歇,而一头一尾的“我”和“君”首先在物理距离上已远隔重山不得相见,便愈发衬托出心头情丝绵绵无处倾诉的悲苦。而无法相见的情感落差惟有凭借共饮一江水稍得慰藉。如此丝丝缕缕的深情厚意偏偏只以一种近乎淡漠的含蓄表达出来,貌似压抑克制,却反而给予观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将情到深处的浓烈从诗人转到了观者一端,妙不可言。同时,正因初始表达的隐晦,又给了后续“只愿君心似我心”以厚重的铺垫,让“不负相思意”被前半段的淡漠描绘得反而激烈与坚定起来。而在与此类似的情况下,英诗则直截了当得多,观者往往只需要跟随诗歌字面意思阅读理解即可。比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类似的相爱却无法相守的表达则采取了层层递进的直白描写,首先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开始,接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然而是逐渐深邃、恳切甚至哀痛的“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直至最终的“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一种起于痛苦终于绝望的爱情直白,读来令人仿佛产生了切肤之痛。

(二)意境营造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诗歌在意境营造上与西方诗歌最典型的差异之处当属其虚实相间、虚从实来,这里的“虚”是意,“实”为境,正如同传统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量“留白”存在一样,中国传统爱情诗歌格外注重营造意境,明知是虚幻,然而观者却又确可感知,由此形成“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比如元慎《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以实物的描绘托情。“沧海”源自于《孟子.尽心》,用在此处的字面意为见过沧海之广阔无垠后,其他的水就失了气度。巫山是长江三峡著名的高峰,宋玉曾在其《高唐赋序》中称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胜过世间一切美颜。故而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在这里代表人世间致胜之美,此诗中指代的正是元慎夫妻情深已经到了堪比沧海与巫山的程度。由于已经拥有过如此美妙至极的爱情,故而当遭遇丧妻的落差后,巨大的冲击自然会让生者对俗世间的其他美色再无心肠,于是有了“取次花丛懒回顾”,且为了抚慰极度的伤痛,诗人不得不以“修道”为由聊以,转移一些丧妻后无法解脱的悲苦之情。而英诗则在意境营造方面略显逊色,虽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爱人或爱情的热切向往与追逐,但在表相的情感冲击之下,似乎其间可供观者回味之处稍有不足。比如爱尔兰的叶芝在《当你年老时》描绘了一幅真正的爱人会在年老色衰后依然怀有真爱之心的图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四、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鉴赏策略

在比较文学视阈下鉴赏中英爱情诗歌应当注意兼顾爱情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宗教等综合性背景。比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从古至今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故而其社会发展史中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而文化层面的男女地位也相对平等,因此英诗中有不少男性追求女性、倾慕和颂扬爱情的形式与内容。比如拜伦在《雅典的少女》中所写“我要依偎着那些定情的鲜花,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依偎着爱情的一串悲喜,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欣赏这类爱情诗歌时,常常带给人喜悦、激动甚至振奋的体验。但在众多中国传统爱情诗歌中,表达离愁别绪的形式与内容则占了相当比重。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则显然侧重于女性被动的等待。这显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其在爱情与婚姻中缺乏自主选择权,而是不得不受制于“三从四德”的禁锢与约束。因此这类爱情诗歌往往相对沉郁和压抑,在欣赏时需要有所分辨。

五、结束语

爱情诗歌作为以诗言志、以歌抒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诚然会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然而东西方漫长的历史演进也必然会在各自区域内爱情诗歌的内在属性方面烙印上质的差异。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研究中英爱情诗歌既要了解二者同样作为诗歌艺术内在的共性特点,也要充分把握其受到各自传统区域文化深刻影响而存在的独特个性。这不仅是为认识中英爱情诗歌在形式、结构、内容、状态诸方面存在的相似与不同,更是为了通过对诗歌的比较进一步开展跨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对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当代人来说,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品评诗歌艺术,并通过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爱情诗歌的异同分析提升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诗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论中英古典爱情诗之诗学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28)06:12.

[2]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2.

[3]魏阳莉.浅析古代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上旬刊),2015(8):27.

[4]聂珍钏.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5(21):7.

爱的诗歌篇4

关键词:所罗门《雅歌》;对话体爱情诗歌;伊甸园的模仿;女性化的抒情

一、《雅歌》(Sir has-sirim)名称如何神圣化

这卷书一开头的一段话就是“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1:1)。换句话说,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那么就是“最美的诗歌”“最好的诗歌”的含义。犹太语言认为诗歌和音乐本身就具有美好和神圣二重属性,就像君王本身就是伟大的,所以用“万王之王”这一种方式。换句话说,“美好”是诗歌的固有属性,也是与神圣相关的属性。“你们要赞美耶和华,……,鼓瑟弹琴赞美他,击鼓跳舞赞美他……”(旧约・诗篇:150)。就像大卫用弹琴唱诗为扫罗驱魔一样,也像先知书中众多美好事物是上帝的创造和恩赐一样,诗歌必须是宗教化的,而最美的诗歌也就是最神圣的诗歌。而且其中有关自然的、田园的意象,与中国的《楚辞》“香草美人”类似。在中国,《诗经》《楚辞》并列,被认为是上古先秦时期最好的诗歌。可以说,三者时代、内容、思想非常接近。西方传教士们翻译时,用“雅”这个中国《诗经》里面的术语,表示这一作品的重要性。“雅”是宫廷的、庙堂之上的,是不可玷污的,而中国周代也是“君权神授”论的政治,周王自称天子,可以说,这也是神圣的、宗教的符号。与王权相关的是中国最好的,与上帝耶和华相关的,是犹太民族和基督教社会认为最好的。《雅歌》看似世俗,但到处都有美好事物,加上开头的那句话,其实已经使其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了。至于诗歌中人物的“预表”意义,与新旧约的时代的对应,应当为后世解经家们的观点,这属于宗教,而非语言或文学。

二、田@和皇室

前面已经提到了,《雅歌》中间存在大量的景物描写,并且这种描写似乎存在“二元对立”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雅歌》,更出现在其他书卷之中,并且也是“二元对立”的。例如:《创世记》的伊甸园和以诺城,分别用来描写无罪的人和既有原罪,又有本罪的人。前者是上帝的恩典,即使犯了死罪,也有“兽皮”,后者是为了生存和躲避惩罚,但后者很快迎来了拉麦的复仇。《出埃及记》到《约书亚记》的埃及和迦南,前者安逸,后者充满危险,但后者是应许之地,前者是为奴之地。《启示录》的巴比伦和耶路撒冷,一个近乎地狱,一个类似天堂……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世俗的”“有罪的”几乎都在城市,并且都是繁华的城市;关于“神圣的”“圣洁的”往往除了迦南、耶路撒冷等应许之地以外,均和旷野、田园、沙漠、草地、江河等自然景物有关。这似乎显示出一个奇怪的事情:上帝似乎不喜欢都市文化。西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也有这种倾向,如华兹华斯等人就非常喜欢乡村,逃避都市,甚至于有些学者认为沈从文的作品受圣经,特别是《雅歌》影响很深。我们因此也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反推回去,试图还原田园和皇室之间的对立的深层原因。王学富指出过,沈从文主题、社会批判和美与爱的文艺宗旨――都与基督教文化发生联系。而在沈从文作品中,城市和乡村也是有这样差异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雅歌中对于“伊甸园”的描写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对抗:看似女主角追求男主角,实则男主角就是所罗门自己思想的体现。所罗门自己处于宫廷之中,但也处于异教徒的包围和权力斗争之中。他的嫔妃多为政治联姻的外族人,而所罗门自身也经历过争权斗争。“书拉密”女子的身份刚好是平民的女儿,这样的爱情是超越政治的,某种意义上也更符合犹太教的传统。(所罗门虽然也随从过异教,但晚年回归犹太传统了)

那么,“书拉密”女子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也就成了解释《雅歌》的“对话”的钥匙了。有人认为,“书拉密”就是“书念”,并认为这个女子就是雅比煞(大卫晚年身边的女子,亚多尼雅想要娶她,被认为篡权。)但笔者认为,这个纯属望文生义,因为《雅歌》用“书拉密”,而且只用一次(6:14),其他书卷根本不用这个词,而用“书念”。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书拉密女子”或许就像曹植《洛神赋》那样,拟构了一个女子,并通过写这个女子的爱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何况,除了“书拉密”,还有“巴力哈们”(8:11),也是不详。而且这两个词都是仅出现一次的。倒是“所罗门”这个名字作为唯一的男性人物曾经出现过名字。《圣经》中,作者自己作为人物之一,以第三人称写出来是常见的事,“摩西五经”和先知书都有过先例。《约伯记》也是如此,因为没有人平时说话也是诗歌形式的,而且作为写作最早的《约伯记》中的主要人名在后来也没有出现过,更重要的是《约伯记》是明显的戏剧形式,这和《雅歌》不一样,《雅歌》如果当做戏剧,连主角叫什么名字都没有体现,实在与戏剧没什么相似的地方,只能通过说话口吻判断人物,倒像戏剧旁白或内心独白。

参考文献:

[1][英]弗朗西斯・兰蒂.《雅歌》与伊甸园[G].孟令花译.见于梁工主编.圣经文学研究(第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32-153.

[2][加]戈登・菲、[美]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著.魏启源、饶孝榛、王爱玲译.圣经导读:解经原则(第三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1).

爱的诗歌篇5

摘要: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目睹生灵涂炭,痛感国破家亡,投身于血与火的抗清斗争。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改拟古习气,直面惨淡人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其诗歌呈现出悲壮、崇高的美感,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夏完淳 诗歌 爱国主义

易代之际的中国社会,往往会涌现出一大批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他们慷慨悲歌、长歌当哭,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明清易代之际的少年诗人夏完淳也是这样一位才子英雄。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松江华亭人。他自幼聪颖异常,五岁通五经、八岁能赋诗,有“神童”之誉。许多长辈为之作赋写赞,奖誉备至。夏完淳八岁时,随父谒见了大诗人钱谦益,钱氏写诗称赞他“倒怀常论日,信口欲生风。” 但他能从一个神童成长为民族英雄,实在是与他的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夏完淳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夏允彝,他是明末江南著名文社――几社的领袖,与“复社祭尊”的张溥齐名。夏允彝学务经世,谙习历朝典章制度,在当时享有盛名,四方人士争走其门。这样一位名高于世的父亲,自然会对完淳幼小的心灵产生莫大的影响。在父亲的精心栽培下,夏完淳一方面成为一个才华秀异、见识超群的才子;另一方面也成长为一个忠君爱国、富于忧患意识的志士。可以说,夏完淳的爱国主义情操深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国运时世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将这种忧患意识付诸实践,以期能够驱除异虏,恢复故国,实现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夏完淳体验着国破家亡的痛苦,投身于血雨腥风的抗清战斗,他的诗歌摆脱了拟古气息而具有鲜活的时代精神,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1 直面人生、正视现实

夏完淳出生于晚明士大夫家庭,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明末复古主义诗风的巨大影响;加之他少年得志,诗歌表现出绮丽、艳冶的六朝风情。讲究音律词藻,风格清绮而内容单薄。然而,山河破碎的痛楚却毫不留情地将这位少年才子从复古的泥潭拉回到现实的惨烈之中。置身明末动荡的年代,他十四岁从军、十六岁授命,投笔从戎的战斗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完淳在金戈铁马的洗礼中变得成熟而坚韧。战斗生活的体验又充实了他的诗歌创作,荡涤了他早期诗歌中浮华空泛的内容,注入了一股直面现实的浩然之气。如《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此诗是夏完淳于顺治三年(1646)在吴易军中所作。内容以所见义军同仇敌

忾之状即事抒写。诗的开头用“复楚”“亡秦”来抒写国仇家恨、反清图报,心

切志坚。接下来以极壮阔之景、极清峻之色表现战场的惨烈。他以写实主义的笔法记录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充满生活实感。

2 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夏完淳受父、师的影响,幼年时期就对国运时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当国逢离乱、异族入侵时,他毅然从军,救民于危之中。这时的夏完淳意气风发,激情高昂,充满理想。他的诗歌中洋溢着澎湃的激情和锐气。在《鱼服》中,他慷慨激昂,壮志勃勃。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表明自己矢志报国的决心和信念。

《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凭吊故国,悼念死者,更表现了乐观的积极战斗精神。散文如《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等,临难呈词,表明了绝不降清的必死决心和异常坚定的民族气节。

3 悲壮的风格和崇高的美感

明末社会动荡,朝廷腐败无能,崇祯帝刚愎自用。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城乡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倾覆之势已成定局。个人的力量阻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他用手中的笔将自己满腔爱国情思融入到对抗清复明理想破灭的苦痛中,显示出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高风亮节,慷慨而悲壮。《精卫》五古诗云: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诗人以精卫自况,实际上流露了一种悲怆的情怀。“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喻指抗清事业的艰难。沧海难平,遥遥无期,“志长羽翼短”只能“延颈振哀音”。茫茫东海又岂是小小精卫所能填平的?作者用精卫填海写反清复明大势已去,自知于事无补,仍尽其心力,表现其艰苦卓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其精神可贵而又悲壮。

爱的诗歌篇6

关键词:文天祥 诗歌 爱国主义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04-01

1 “闻鸡坐欲驰”的豪情壮志

文天祥自幼受父亲文仪的熏陶感染。公元1256年,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20岁的他考取了进士第一名。可天不随人愿,因其父亲病逝,为遵孝道,不得不守制三年。公元1259年守制期满,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启了他光明正义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时文天祥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他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雄伟的志向。其《夜坐》中“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立志报国、勤勉不已的豪情,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簸扬且听箕张口,丈夫壮气须冲斗”的雄心和为报效祖国建立不朽勋业的抱负,可见忠肝义胆、气宇轩昂。但因时事艰难,宋朝政廷软弱无能,自己的直言忠谏一时又不能被朝廷所接受,加以得罪朝中权贵,一时难酬抱负。但其奋发有为的思想、立志报国的志向一直没有变,“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铁石心存无镜变,君臣义重与天期”。

正由于其满怀豪情立志报国的雄伟抱负,使他即便在兵败被俘的日子里都能始终抱定“将以有为也”的信念,跟元军作不懈的斗争。

2 “饿死真吾志”的铮铮铁骨

公元1274年6月,元首忽必烈率20万大军大举进攻南宋政廷,南宋顿时陷入危急境地。此时的文天祥再也按捺不住了,要跟元军作坚决的斗争,于是他四处征集义军,招纳英雄豪杰。至公元1275年4月,文天祥已集结义军一万余人并开赴临安准备抵御元军的进攻,以保大宋江山。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作战英勇,但最终还是未能挡住元军锐利的兵锋,临安危急。

后谢太后派文天祥出城与元将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不料,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扣留住了,元帅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但文天祥软硬不吃,坚贞不屈。后行至镇江,文天祥借机冒险出逃,历尽艰难险阻,到达福州。因其不满张世杰专制朝政,文天祥离开朝政并辗转各地继续联络抗元义军,坚持斗争。至公元1278年冬兵败被俘,于公元1282年底在柴市慷慨就义。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文天祥此时被俘北行途经南安军,如不被俘本能回到故乡庐陵,所以诗人只能发出“归乡如不归”的感叹,可见其心情悲苦。想想自己身系拘囚,不能再为朝廷尽忠尽力,于是就决心饿死以殉国,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读来尤其感人肺腑。展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形象。

3 “眼看胡马泪痕多”的幽愤情绪

在南宋末年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天祥的诗歌还表现出深深的幽愤情绪。眼看南宋政廷一步步走向衰亡,加以自己的豪情壮志一时又难以实现,文天祥的心中不免生发忧虑和惆怅。在得罪权宦董宋臣被贬瑞州事,文天祥不由得忧心忡忡,“修复尽还今宇宙,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报秋风紧,颇觉忧时鬓欲斑”,虽身处异地,但仍然念念不忘要收拾旧山河。

在兵败被俘、身陷囹圄,南宋政权被元军步步蚕食直至灭亡的那段“非人世所堪”的日子里,文天祥这种悲伤幽愤的情绪在其诗歌中时有体现。可在目睹偏安江南一隅且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在遭遇元军大肆进取中原而显得手足无措节节败退的情景时,文天祥不由得悲从中来,心中的忧愤一时难以释怀。

又如“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独自登楼时柱颊,山川在眼泪浪浪”,“江山有恨销人骨,风雨无情断客魂。泪似空花千点落,鬓如硕果数根存”,“犹是江南佳丽地,徘徊把酒看苍天”,“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这些诗句无不包含着诗人那对祖国命运前途的忧患。

而这种悲伤幽愤的情绪,也正是文天祥忠贞爱国情操的重要体现。

4 “以身殉道不苟生”的耿耿丹心

其实贯穿文天祥诗歌始终的内在情结是其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耿耿丹心。在其词《酹江月》中“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可见其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和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至死不渝的忠贞。

这种愿意舍身殉国的大气魄,在其代表性长诗《正气歌》中有着最为集中的体现。他饱含深情的笔墨极力歌颂历来愿“以身徇道不苟生”的英雄人物,文天祥也更愿意以身效法他们,为追求“正气”而舍生取义,并且认为这种“正气”“当其贯日月”。因而,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可谓义无反顾。《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样“感情充沛,笔墨酣畅,具有深沉刚健、悲壮凄凉的艺术风格,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的英雄气概。”

还有,“挽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诗书礼义圣贤徒,竭心磬志尽匡扶”皆展现了一位爱国诗人坚贞不屈的威武形象。而且这份忠心从未改变,“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为收复山河,尽忠朝廷他显示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在我国诗歌史上,文天祥的作品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始终是一位铁骨铮铮、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英雄。他那心忧天下坚忍不拔“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的民族气节,构成了我国爱国主义思想宝库极为珍贵的一颗光耀千古的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王思.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贾文昭,徐召勋.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欣赏[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1.

[3]邓碧清.文天祥诗文选译[M].巴蜀书社,1990.6.

[4]张玉奇.文山诗选注[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2.

爱的诗歌篇7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部编本教材中杜甫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供大家参考。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杜甫现存诗歌1400多首,诗歌体裁广泛,其中表现其爱国情怀的诗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文分析,探索杜甫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并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杜甫诗歌的特点给出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策略。

从古至今,爱国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是我们拥有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团结的凝固剂,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各个阶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的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出现,传统文化选文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加。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的遭遇是曲折的,经历了仕途上的坎坷后又遇上改变国家命运的安史之乱。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渗透着爱国情怀。本文就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杜甫的诗歌为例,探究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给出部编本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策略。

1.部编本教材中杜甫诗歌的选文编排

部编本自2016年推广使用到2019年,七年级到九年级整个初等教育学段已全面使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纵观部编本初中语文的六本教材,不难发现古代诗歌占重要组成部分,杜甫诗歌更是灿若繁星。在六本教材的选文中,共有五首杜甫的诗歌,其中分七年级、八年级的上下册和九年级上册课文中各选入一首。《江南逢李龟年》和《月夜忆舍弟》分别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要求学生自己诵读诗歌,通过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自己把握诗歌语言、主题和思想。而《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主体课文,分别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部编本教材中選入的这五首杜诗,从时间上看,除了《望岳》作于作者青年时期,其余四首都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多也体现在安史之乱以后所作的诗歌中。

2.爱国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中的反映

1)入仕报国的抱负。杜甫出生于官宦世家,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安史之乱未爆发前),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同样也较多的关注在山水田园、拜访送别以及歌舞宴乐等题材上,表达了对盛世太平的歌颂与赞美,诗风充满激情与浪漫。《望岳》就以慷慨激昂的笔调描写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这首诗虽用大量篇幅写景,但杜甫并诗的最后写下的豪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勇攀高峰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杜甫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他的抱负和追求。即使后来仕途不顺,也想为国分忧。

2)忧国忧民的意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杜甫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创作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两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江南逢李龟年》和《月夜忆舍弟》就是创作于安史之乱下。这两首诗歌都反映出安史之乱给杜甫带来的不良心境,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国家动乱深深的无奈与忧愁。在动乱发生后期,杜甫的诗风发生了巨大改变,诗歌的创作更加关注战乱,直击时弊。杜甫用诗歌记录了战乱中叛军的蛮横掠夺抢杀行为,又无奈的痛恨统治阶层的无能,他用充满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人们遭遇战乱饱受摧残的深感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危急存亡的深深忧虑。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春望》就是此时杜甫爱国主义精神作直接的反应。《春望》的开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高度概括了被叛乱摧残后长安城一片凋敝的景象,都城被占领,昔日的山河如往常般存在,但江山易主,国家破碎,春天的到来,城中本是一派生机的景象,而看到的却是满目凄怆。全篇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景衬情,表达了杜甫对国家破裂的极度忧思。在《春望》中,杜甫描绘了政局动乱、国家凋敝、烽火连连、书信不达等生动的场景,从侧面衬托出了由于时事动乱,人们背井离乡,离别亲人,团聚不得的复杂情感,诗歌中无不显露着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这更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显露。即便杜甫没有能力改变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到了晚年,他依然心系国家,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多方灾难,在诗歌的最后杜甫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从这首诗中不难发现杜甫即使身处惨境,也并没有失去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担忧,这也他能成为我国爱国主义诗人杰出代表的重要原因。

3.杜甫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策略

语文是一门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综合性学习课程,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是影响深远的。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1]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部编本中的显现,那么如何利用部编本教材中的杜甫诗歌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1)反复吟咏,把握主题。从古至今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可以看出吟咏是诗歌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杜甫的诗歌大都韵律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在学习杜诗时,学生可以自由诵读,通过反复的吟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杜诗中深沉厚重的爱国情怀。部编本中选取的五首杜诗在文本理解上难度适中,普遍初中生在吟咏多遍后,都能读出杜甫诗歌的主旋律,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2)知人论世,体味情感。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大多基于所见所闻。早年,杜甫满怀抱负到长安城谋求官职,尽管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求得了京兆府的一个八品官衔,但起码也能参与政场,述怀抱负。在长安拜官后,获皇上批假恩准,杜甫便动身返家看望妻儿,不幸的是,在省亲的路上,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谋求官职之路本是艰辛,好不容易等拜官成功,却迎来了使唐朝走向没落的安史之乱,尽管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心俱疲,日夜思忧,但也正因为是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使杜甫的乱离诗永垂不朽,奠定了其“诗圣”的地位。[3]后来,杜甫就开始了琉璃漂泊的生活,其反映爱国精神的诗歌也大多在此期间创作。在学习杜甫诗歌时必定要结合杜甫的生平才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他的爱国情怀的伟大。

3)课外活动,拓展阅读。初中生的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有许多课余时间,除了可以推荐学生有关杜甫的书籍外,还可以在校园里举办以杜甫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课外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通过多方面的积累和拓展,对杜甫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更为有效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书本的阅读还是课外活动的拓展,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方式中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些活动中中学生不断受到熏陶和感染,爱国主义在学生心中也越发深刻。

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杜甫诗歌是进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我们要利用好课文资源,通过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爱的诗歌篇8

爱丽丝漫游仙境诗歌翻译赏析

《爱丽丝漫游仙境》,主要讲述了爱丽丝的梦境冒险经历。该书风格鲜明,故事情节虚幻离奇。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大量的胡话诗、英国式幽默、英国本土的谚语、诗歌和歌谣等。这些特点造成了与中国读者之间的隔阂, 因为不熟悉英国风俗和文化的中国读者很难理解原文暗含的意义,因此翻译该作品有较高难度。第一个中译本由语言学大师赵元任翻译,后来还有陈复庵先生的译本以及其他译者翻译的版本。

书中多次出现诗歌,诗歌翻译便成了译者翻译的重点。如在第十章(The Lobster Quadrille)中有一首叫做“TurtleSoup”的歌曲:

Beautiful Soup, so rich and green,

Waiting in a hot tureen!

Who for such dainties would not stoop?

Soup of the evening, beautiful Soup!

Soup of the evening, beautiful Soup!

Beau―ootiful Soo―oop!

Beau―ootiful Soo―oop!

Soo―oop of the e―e―evening,

Beautiful, beautiful Soup!

Beautiful Soup! Who cares for fish,

Game, or any other dish?

Who would not give all else for two

Pennyworth only of beautiful Soup?

Pennyworth only of beautiful Soup?

Beau―ootiful Soo―oop!

Beau―ootiful Soo―oop!

赵译本:

“体面汤,浓又黄,

盛在锅里不会凉!

说什么山珍海味,哪儿有这么样儿香。

半夜起来喝面汤,体面汤!

半夜起来喝面汤,体面汤!

涕溢糜餍汤!

涕溢糜餍汤!

半夜起来喝面汤,体面汤!

半夜起来喝面汤,体面汤!

陈译本:

“美味的汤,翠绿色,油汪汪,

热汤碗里等人尝!

这样的珍馐,谁不弯腰来欣赏?

晚餐的汤,美味的汤!

晚餐的汤,美味的汤!

美――啊美味的汤――汤!

美――啊美味的汤――汤!

晚――啊晚餐的汤――汤,

美味,美味的汤! ”

对这首歌词的翻译,赵元任译本是从中国文化角度入手,进行了一些创作,陈复庵译本则是严格的按照原文意思、格式和风格进行翻译。首先,分析“Beautiful Soup”的翻译。“Soup”在英文中指的是一种液体食物,由肉类、鱼类或者蔬菜的原汁与其他各种各样的成分相结合而制成的。赵元任译本将其译为“面汤”,主要目的使其与“体面汤”形成音韵上的协调,这样就形成他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但是这样和原意有一定的出入。而陈复庵译本就是直接翻成“美味的汤”,意思非常准确,但是音韵上的照顾就不如前者了。原文“Soup of the evening”的译文也不同“Soup of the evening” 实际上是模拟当时的流行歌曲《傍晚的星星》(“Star of the Evening”) 的打油诗。英文“evening”的意思是:“傍晚”“黄昏”“晚上”(从日落至就寝)。所以,原句的意思应该是陈复庵先生译本的“晚餐的汤”,赵元任先生译本出现了瑕疵。二人对原文“Beau-ootiful Soo-oop”的翻译差别也很大。陈复庵译本译为:“美――啊美味的汤――汤”,是非常巧妙地同时照顾了原意的意和形,上下文也一致协调,中国儿童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赵元任译本翻成了“涕溢糜餍汤”,是把“体面汤”的“体面”两字音拖长,再念出来的效果,是想模仿原文把“beautiful Soup”拖长读出的效果。这是用中文的词语组合来表达中文词语,非常中国化。赵元任翻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造, 自成体系,阅读已经成为读者的一种享受。但是,有些人认为考虑到这个作品的目标读者群应该是儿童,他们可能不认识“涕溢糜餍”这几个复杂的汉字,更无法领会到这几个字是拖长读音的“体面”二字,这种阅读的乐趣可能只有成年读者才能享受。

此外,书中有许多诗是模仿当时人们熟悉的诗歌而改写成的打油诗。但是这些诗歌都是英美国家人们熟知的,而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风俗的中国读者而言,非常陌生,不易理解。例如第五章 (Advice From a Caterpillar)中,爱丽丝背给毛毛虫听了一首打油诗:

原文:“you are old,Father William.”the young man said,

“And your hair has become very white;

And yet you incessantly stand on your head――

Do you think,at your age,it is right?”

赵译本:

威廉师傅你这么老,

你的头发白又白,

倒竖蜻蜓你这么巧,

你想这样儿该不该?

陈译本:

小伙子说:“威廉爸爸你老了,你的头发白又白;还要不断拿大顶,偌大年纪岂能耐?”

赵元任译本中“你想这样儿该不该”是口语化疑问句,不仅便于儿童读者接受,更符合原意。原文中问句是“Do you think?”有和读者沟通的意味。相反,陈复庵译本中“诺大年纪岂能耐?”是文言文反问句,不符合原文的风格,不利于目标读者群儿童的阅读和理解,和原文要传达的意思也有些出入,没有和读者沟通的意思。

除此之外,赵元任译本押韵工整,诗行整齐,“老”和“巧”和“head”的韵;“白”和“该”对应了“white”和“right”的韵。而陈复庵译本中,“了”和“顶”没有能够押韵。所以,在赵元任译本中,诗词的押韵与原文对应不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格律体,而是一种儿歌的性质。从朗朗上口的角度看,这是最佳的,使用了“倒竖蜻蜓”既形象又生动的描写,人物的动作跃然纸上,很容易使儿童和成年读者理解。陈复庵译本沿用了直接引用的写作手法,对应了原文的“said”,是忠实原作的体现。两种不同翻译手法都已经超出直译和意译的争论,是从深层次的异化和归化的角度,即文化方面上来考虑翻译问题。可以说二者的翻译版本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爱的诗歌篇9

有关爱心的朗诵稿一

你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

你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

你是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

你是狂风暴雨中的一把小伞

你是地震时伸过来的一双手

你是家破人亡时的嘘寒问暖

你是扶危助困

你是雪中送炭

是你让无家可归的孩子享受到父母的亲情

是你让沿街乞讨的老人得到儿女们的关爱

是你让流落他乡的陌生人流下幸福的泪水

是你让不幸下岗的工人燃起生活的希望

是你让为高昂药费发愁的病人感到人间的真诚

是你让生活在低层的人重见春天的灿烂

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份冷漠

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份仇视

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份无助

让爱心变成空气

弥漫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弥漫在眼睛看不见的角落

弥漫在心灵遗忘了的世间

有关爱心的朗诵稿二

爱心像花朵一样美丽芬芳

吐露清新的空气

美好的阳光雨露

源源不断地提供生长的希望 爱心像一棵大树那样茁壮 撑开绿色的生命歌唱

爱的小鸟叽喳出精神的力量 茂盛的枝叶不断向上

城市华灯初上 男领

或许 我还有写不完的作业 女领

男领:可能 我也会遇到爸爸妈妈的呵责

女领:有时 小小的世界会有大大的委屈

阳光 快乐 活泼

在爱的春风里沐浴

男领:在爱的夏雨中起航

爱让花蕾生机勃勃绽放

爱让雏鹰跃跃欲试展翅翱翔

所有人的爱 你们的健康快乐 我们的五月初阳

你们的茁壮成长 我们的花儿开放

合: 爱心 无疆 爱心美丽

有关爱心的朗诵稿三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没有心的沙漠

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啊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啊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

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 啊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啊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啊 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有关爱心的朗诵稿相关文章:

1.关于爱心的朗诵稿

2.有关爱心的朗诵稿

3.关于爱心的朗诵词

爱的诗歌篇10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四月的日子

半是灿烂,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快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外面的阳光是如此灿烂,

绿树环绕下的花朵繁簇紧缠……

我欢快的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确时时忘不了这是您送给我的珍贵礼物。

不想再提您对我的无微不至,

不想再提您对我的劳累辛辞。

它永远是未知数,

永远也写不完,捉不尽。

曾经您对我说,

我是您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

感谢上帝将我赐予了您。

现在我要告诉您,

妈妈,您也是一样。

母亲,您知道自己有多伟大吗?

在我眼里,

您是世间美好事物的化身,

永远是神圣的;

您是我心中的天使,

今后不仅只让您守护,

我也会守护着您。

也许别人会觉得夸大,

但对我而言不然。

面对这些贫乏的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