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十篇

时间:2023-04-12 03:19:20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1

一、《条例》的主要制度

《条例》建立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公示信息抽查制度、部门联动响应机制、信用修复机制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运用信息公示、社会监督等手段强化对企业的信用约束,以保障交易安全,营造透明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保障企业信息公示制度落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开通,各地2013年度企业信息公示工作也已普遍展开。

企业信息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

根据《条例》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应向社会公示的信息如下:(一)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三)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四)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五)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六)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作为市场监管主体,在履行有关企业登记、备案、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职责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应当依法予以公示。《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以下企业信息:(一)注册登记、备案信息;(二)动产抵押登记信息;(三)股权出质登记信息;(四)行政处罚信息;(五)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对这些企业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产生之口起20个工作口内予以公T。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行政处罚以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二、((条例》的主要制度对招标采购的影响

1.企业年度报告制度对招标的影响

以前,实行企业年检审批制,企业须提交年检报告书报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时间长、效率低。《条例》规定了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每年6月30口前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上一年度企业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即可,示再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年度报告内容限定为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企业开业、歇业、清算等存续状态信息,企业投资设立企业、购买股权信息,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东或者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企业网站以及从事网络经营的网店的名称、网址等信息,而对于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对外提供保证担保、所有者权益合计、营业总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纳税总额信息等,山企业自主选择是否公示。

以往招标时审查投标人的法律主体资格、企业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等,都需要凭借投标人提交的经年检的营业执照以及财务报表等资料评判,而且纸质证明材料难免有伪造、变造的可能,其客观真实性受到质疑,同时受手段所限,在有限的评标时限内对一些虚假信息也难以及时查出。如今,实行企业年度报告制度后,市场主体纷纷进行网上信息公示,资格预审或评标时可以通过登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便捷、准确地获知这些信息和有关数据。

2.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对招标的影响

为便于社会公众及时了解企业情况,《条例》规定企业应当自信息形成之口起20个工作口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如股东出资、股权变更信息,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知识产权出质登记信息,受到行政处罚信息等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条例》建立了政府部门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企业注册登记、备案、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登记等信息。政府部门和企业分别对其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负责。

企业信息是招投标活动中评判企业是否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资格、能力的基本依据。招标人可以直接调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的企业信息来进行评审,尤其是企业注册登记、备案信息、动产抵押登记信息、股权出质登记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以及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黑名单制度对招标的影响

《条例》设立了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诚信意识。《条例》要求企业必须真实、及时地公示信息,保障社会公众特别是交易相对人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条例》建立了对企业公示信息情况的抽查制度、对企业公示的虚假信息的举报制度。《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平规范的要求,根据企业注册号等随机摇号,确定抽查的企业,组织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信息和企业即时公示信息进行检查。企业未按照《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的期限公示有关企业信息,或者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向社会公示;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仍未履行公示义务的企业,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即黑名单。《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将企业信息作为重要的考慮因素,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上述规定,有利于督促企业提高自我约束力和诚信度,自觉向社会公示真实的信息,这关系到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招标人可以拒绝或限制其投标。招投标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条例》的规定,加强和完善对投标人是否列入黑名单的审查工作,以防范法律风险。如果列入黑名单的企业5年后移出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应当及时解除对其设置的投标限制。在招标采购活动中,若发现企业公示的信息有虚假成分的,可以依法举报,以促进建立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企业信用约束机制。

三、招标人加强招标管理的对策

《条例》对企业的监管山事前监管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企业年检制也改为报告制,有利于加大企业诚信约束力度,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后,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组织都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也能低成本、及时高效地实施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企业申报虚假信息的,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丧失信用则会失去投标机会或增加违法违约成本,这样能督促企业合规经营、诚信自律,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2

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是个体工商业经济在法律上的表现,其具有以下特征:

民法通则第29条规定: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即:以个人名义申请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经营、收益也归个人者,但必须按章纳税,对债务负个人责任;以家庭共同财产投资,或者.收益的主要部分供家庭成员消费的,其债务由家庭共有财产清偿;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其收入作为夫妻共有财产者,其债务由夫妻共有财产清偿;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的,其债务由家庭共有财产清偿。

个体工商户主要以商铺门店为经营方式,通过零售商品和提供民生服务为手段获得收入,一个注册个体工商户,背后至少有一个个体工商户主。有的个体户在生意做大后雇佣了许多员工,甚至超过100人,年业务规模超过1000万,基本已经形成小型企业的稳定规模,但只要没有注册公司,在统计意义上他或她就依旧是个体工商户,从一些专业市场上的大户,如服饰市场、建材市场、家具市场、水产市场、邮币卡市场、茶叶市场等上,都可以看到经营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个体工商户,有的甚至早已有前店后工厂,因为有一个在专业市场上的窗口,他们可以继续享受国家给予个体工商户的优惠政策。在个体工商户这一部分,平均每一个体工商户除户主本人外,提供了1.02个就业机会;平均每户的注册资金只有3.53万元。

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依据《个体工商户条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等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的报送、公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个体工商户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直接向负责其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

当年开业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自下一年起报送。

第四条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其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的年度报告相关工作。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委托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所开展其登记的个体工商户的年度报告相关工作。

第五条 个体工商户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以纸质方式报送年度报告。

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的电子报告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报送的纸质报告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条 个体工商户的年度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政许可取得和变动信息;

(二)生产经营信息;

(三)开设的网站或者从事网络经营的网店的名称、网址等信息;

(四)联系方式等信息;

(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要求报送的其他信息。

第七条 个体工商户对其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负责。

第八条 个体工商户可以自主选择其年度报告内容是否公示。个体工商户选择公示年度报告的,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年度报告并公示。

第九条 个体工商户发现其公示的年度报告内容不准确的,应当及时更正,更正应当在每年6月30日之前完成。更正前后内容同时公示。

第十条 个体工商户决定不公示年度报告内容的,应当向负责其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纸质年度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纸质年度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该个体工商户已经报送年度报告。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当组织对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内容进行随机抽查。

抽查的个体工商户名单和抽查结果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的抽查比例、抽查方式和抽查程序参照《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个体工商户公示的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举报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予以处理,处理结果应当书面告知举报人。

第十三条 个体工商户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报送年度报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当年年度报告结束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其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并于本年度7月1日至下一年度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十四条 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查实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其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十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依法履职过程中通过登记的经营场所或者经营者住所无法与个体工商户取得联系的,应当自查实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其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第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补报纸质年度报告并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恢复其正常记载状态。

第十七条 依照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更正后的纸质年度报告并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查实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恢复其正常记载状态。

第十八条 依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个体工商户,依法办理经营场所、经营者住所变更登记,或者提出通过登记的经营场所或者经营者住所可以重新取得联系,申请恢复正常记载状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查实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恢复其正常记载状态。

第十九条 个体工商户对其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有异议的,可以自公示之日起30日内向作出决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予以受理的,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核实,并将核实结果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将不予受理的理由书面告知申请人。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核实发现将个体工商户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存在错误的,应当自查实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更正。

第二十条 个体工商户对被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的,由上一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相关文书样式,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定。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3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文件精神

根据年初注册登记工作方案,积极认真学习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内容,按照局领导安排及时参加各类培训活动,认真学习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各项内容,积极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为我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切实做好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局成立了以局长高军为组长,副局长格登及纪检组长苏成刚为副组长,各股所室成员为组员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领导小组。做好了各项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一)推进工商注册制度改革,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一是积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新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于3月1日正式实施,“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11月1日在我州全面实行,我局认真做好改革实施准备,加强业务培训,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依法稳妥推进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工作,推行使用新版表格。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配套措施,确保新旧登记制度顺利对接、平稳过渡,使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方便快捷地进入市场领域。二是用好用活各项支持促进政策。认真落实好总局、省局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好的政策转化为推动科学跨越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大力推进"个转企"工作的开展,做好宣传讲解工作。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功能,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协会组织结构,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

(二)加快学习新登记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熟悉和掌握新登记制度的流程,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聚焦生产要素,真正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推进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登记管理职能,优化登记程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企业121户,注册资金155527.136万元。其中内资企业65户,注册资金122372.136万元,私营企业56户,注册资金33155万元。今年新登记内资企业11户,新增注册资本5500万元,新登记私营企业16户,新增注册资本4298万元。

(三)根据州局《关于转发工商总局启用新版营业执照和做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徇私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及州局换照工作要求,我局于2014年3月1日起对各类市场主体旧版营业执照展开了换照工作,截止目前,共换发各类市场主体执照552份。其中企业62户。在换照工作中做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精习组织、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在换照工作的同时,加强对企业数据的清理、补录规范工作。

(四)进一步做好藏传佛教寺庙社会化管理工作,引导寺庙经济健康发展。自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8人次,出动车辆7台次,为9座寺庙的900名僧侣做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通过全局工作人员的努力工作,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局企业登记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强化宣传、完善信用监管机制

(一)健全完善信用监管机制。根据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要求,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是新形势下工商机关改革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的根本路径选择。要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基础,按照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整合各类监管执法信息,加快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确保按时上线运行。认真落实总局、省局及州局的部署,我局于10月29日至10月31日对辖区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共420人次进行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暂行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暂行办法》以及年度报告的操作流程进行了培训及宣传。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4

首个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这一细化政策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小企业被青睐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是一种政府行为。

如何在政府采购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预算应当占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为了突出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扶持,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政府采购项目预算中,预留给小型和微型企业的份额不能低于中小企业采购预算总额的60%。

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两个比例的确定主要是考虑了以下因素:美国联邦政府支出中的中小企业政府采购份额目标是23%,欧盟中小企业中标金额占欧盟政府采购金额约40%。考虑到国际上对中小企业政策的接受程度和我国中小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国将该比例设定为30%。

依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小型、微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约为50%左右。为了体现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扶持,将中小企业份额中预留给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比重设定为60%。

对于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暂行办法》要求对小型和微型企业产品的价格给予6%—10%的扣除,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暂行办法》鼓励大中型企业和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小型、微型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采购活动。联合体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时,在联合协议中约定,小型、

微型企业的协议合同金额占到联合体协议合同总金额30%以上的,可给予联合体2%—3%的价格扣除;联合体各方均为小型、微型企业的,联合体被视同为小型、微型企业,享受有关扶持政策。

为了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根据《政府采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两部门制定了暂行办法,通过采取预留采购份额、评审优惠、鼓励联合体投标和分包等措施,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从我国政府采购的实践来看,很多获得较大份额政府采购合同的中小企业,的往往是国内外大型企业产品,由中小企业本身直接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较少,中小企业中标而大企业获利的情况非常普遍。

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享受政策扶持的中小企业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二是提供本企业制造的货物、承担的工程或者服务,或者提供其他中小企业制造的货物,不包括使用大型企业注册商标的货物。

政策细化是亮点

“将政策措施细化是《暂行办法》的最大亮点。”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表示,由于以往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不明确,相关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导致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处于不利地位。《暂行办法》对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对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李真真说,《暂行办法》规定政府采购份额超三成必须面向中小企业这样一个明确的标准,使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了可操作性。2010年全国的政府采购规模为8422亿元,按此计算采购规模的三成是2000多亿元,这么大规模的采购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将在其持续发展和解决就业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秘书长陈庆振告诉记者,在政府采购这块“大蛋糕”中,中小企业能分得多少直接关系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较之于大企业,虽然规模小、实力不足、专业水平欠缺,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往往是大企业无可比拟的,加上中小企业对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如何帮助中小企业争取政府采购订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发挥采购政策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立法也一再强调其重心是保护供应商的利益。然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情况差强人意。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在组织采购时往往求大求洋,青睐一些大企业和“洋品牌”,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往往会在参与采购的资格条件上设置资金、规模等门槛。“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踏入政府采购的大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需要政府的特别支持。”陈庆振说。

为确保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受益,《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限制中小企业自由进入本地区和本行业的政府采购市场,政府采购活动不得以注册资本金、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以及供应商规模条件等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选择性扶持

“与《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适用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以及《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一样,《暂行办法》是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项具体有力措施。”陈庆振表示。

此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联合通知称,为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就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政策进行明确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而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处长齐天生认为,政府采购也是在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并不是要采购一些价格、质量经不起市场考验的产品。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何红锋也表示:“扶持中小企业不应是简单的‘扶弱’,政府采购应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做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孵化器’。”

“国家在认定政府采购应扶持的中小企业时,首先应该认定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具有发展前景以及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赵勇如是说。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5

关键词:商事登记;商事登记制度;统一立法;现状及完善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

商事登记是指商主体或商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其主体资格,依照商事登记法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并将登记事项记载于登记簿的法律行为。我国既不存在一部专门的商事登记法,也没有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就商事登记制度作出相对集中而系统的规定,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商事主体予以分别立法。2014年,修订后实施的《公司法》正式删去我国公司登记中的“实收资本”条件,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由实缴制向认缴制转变。同年3月,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随即开始了整个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修改了《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登记法规和规章,同时颁布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暂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初步形成了以资格确认为基础,信息服务为主导,信用监管为内容安全和效率为目标的商事登记制度结构。这一系列的改革激发商主体和市场的活力的同时,也显露了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不足。不同的商主体适用不同的商事登记规则,而不同的商事登记法规之间存在混乱、模糊地带,阻碍了商主体商事登记的效率,造成市场准入的不公平。

2.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立法的体系。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到目前为止都没形成一套完整的立法体系,而是根据商主体的不同分散立法,这就导致缺乏统一的立法体系,导致法规之间的重叠和冲突。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各商主体之间登记条件的差异性,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律,并且对不同的主体采用不同的登记规则,大大加重了工商登记机关的工作负担,使得登记管理效率低下。而不同法规之间的模糊性也不利于统一规范的形成。如对“营业场所”、“出资额”等词语的不统一规定就导致了申请人甚至登记机关的混淆和延误。此次改革并没有推出统一的商事登记立法规范,在商事主体资格范围扩大后,这个问题也将更为令人头疼。

(2)过大的实质审查权力。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各商事登记规则中并没有就明文规定审查是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在实践中一般采取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审查标准。这是由于我国的商事登记即发放营业许可证,其中还需要审查商主体的经营范围等实质性问题。商事登记作为市场准入环节,往往需要时效性,因此仅对其进行形式审查时较为合理的。但登记机关的行政性质也却使其担任实质审查的角色,在一定程序上增加了商主体申请的负担和转变的难度。

(3)混淆了商主体登记和营业登记两种不同的效力。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是商主体营业执照的颁发许可制度,这意味着商主体在取得主体资格的同时也取得营业资格。首先要区分这两者,商主体登记是商事主体取得合法性运营的基础,是其法律身份得以承认的标志,典型的有法人;而营业资格登记是以商主体经营的范围和许可程度的限制。两者混淆使得商主体在确定营业资格前不能获得商主体资格的认证,可能限制了商主体的自由活动,同时该商主体营业执照的吊销却不一定使其在商事登记中除名。因此,法人登记和商业登记有必要分开进行。

(4)重事前把关轻事后监管。新《公司法》实施后,在推行公司认缴资本制度的同时,还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同年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于每年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这无疑是激发了商主体的积极活动性,但同时也给那些资信能力差的公司得以喘息、作假的机会,威胁债权人的利益。在市场准入原则下,登记机关对于商事登记的后续还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商事登记为社会公众提供商事主体的信用和经营情况的基本功能大大降低,导致对商主体的监控削弱。

二、域外商事登记制度的借鉴

1.域外商事登记的立法模式

域外的商事登记制度由于立法传统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商事登记法律形式,主要类型有:一是单行法模式,以单行法的形式来规定商事登记制度。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即采用此种模式,统一由《香港商事登记条例》规定;二是商法典模式,即在商法典中统一规定商事登记事项,其他企业法律不再规定商业登记事项。德国即采用此形式,《德国商法典》第二章对登记的管理、登记申请、分营业所登记、登记的公告等统一作出规定。三是商法典与单行法结合的模式,即商法典规定商事登记事项的主要内容,同时,另行颁布商业登记法,详细规定商事登记事项。日本即采用此种商事登记立法模式;四是公司法与单行法结合的模式,即由公司法和商业登记法分别就不同的商事主体的登记作出不同的规定,我国台湾即采用此商事登记立法模式。由于我国没有商法典,第二、三种模式都不能采取,根据我国目前立法形势,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法是比较合理的,兼顾市场的公平性和提高商事登记效率。

2.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的区分

对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进行区分管理也是大多数域外商事登记制度所认可的。同为大陆法系的德国就有两种登记制度,且由不同登记机关承担。一种是商事主体资格登记,由初级法院承担事务;另一种是营业登记,由营业局承担具体事务,两者都会被记载在工商业登记薄上。并且,两者之中,商事登记是任意的,而营业登记则是强制性的。这种登记机关的区分虽然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的区分却是必要的,是我国未来商事登记改革的趋势。

3.商事登记审查标准

所谓商事登记审查标准,主要有实质审查、形式审查和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三种。商事登记的形式审查是登记机关在审查商主体的申请文件时仅审查程序上是否合法,而采取实质审查的登记机关则有权限审查商主体提交的文件真实性及合法性。在英美法系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登记机关依托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仅对登记内容进行形式上审查,对于其真实由申请者自身承担;在日本,商主体一旦提交所需材料即可登记,登记机关也无权进行真实合法性审查。大陆法系中一般也采取形式主义审查标准。在德国商事登记是任意的,那么其审查标准无疑是采形式审查。

三、完善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若干思考

1.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法

根据我国商事登记现状,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立法是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单一的商事登记立法一方面有利于统一我国现行的分散凌乱的法规,适用于各个商主体,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了登记机关的登记效率,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在统一的商事登记法中明确商主体商事登记的范围,如名称、住所、法人、商主体类型、期限等,使得登记机关在审查认定时能够遵循统一的立法标准,提高商事登记效率,为商主体创造市场的自由空间和竞争力。

2.区分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

在统一的商事登记法明确区分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商事登记是商主体取得法律身份的认定,是营业登记的基础,适用形式审查标准;而营业登记则更需要对商主体的能力和资格进行严格限制,适用实质审查标准。我国现行的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审查标准也是出于未区分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政府的监管职能、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在这两者上是有明显差别的,对于营业登记内容的管理更能体现在保持市场自由竞争同时政府的安全干预职能。

3.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在看不见的手―市场支配竞争资源的同时,为保护公民权益,商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某一商主体在登记时合法,但可能随着市场竞争行为损害了相对权益人、甚至公民的巨大利益,因此对商主体行为监督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和公民。2014年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将商主体的年检转变为年度报告。这一方面是由于每年的年度检查不仅没有起到严格约束商主体的作用,反而产生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另一方面商主体的信息得不到有效提供。同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要求企业每年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机关提供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但是,应当如何确保商主体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这就应当在针对商主体的行为,建立健全商主体信用体系,发挥企业信用体系的作用,使其与商主体的经营直接相关,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维护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范健.《商法(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

[2]朱慈蕴.我国商事登记立法的改革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12.(06).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6

1.综治、防范和处理问题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反法律法规。

2.发改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宏观调控法律法规,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价格法、反垄断法、自治区发展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

3.经信(工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电力法、中小企业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及工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4.民族事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

5.国资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6.教育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等法律法规。

7.科技(知识产权)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法律法规。

8.公安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刑法、反恐怖主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居民身份证法、枪支管理法、出境入境管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禁毒法、消防法、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9.安全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

10.民政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收养法、慈善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兵役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烈士褒扬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退役士兵安置条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治区殡葬活动管理实施办法、自治区村务公开办法、自治区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自治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

11.司法行政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宪法、律师法、公证法、人民调解法、监狱法、禁毒法、法律援助条例、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

12.财政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

1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4.国土资源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开发登记管理办法、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法律法规。

15.环保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自治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自治区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自治区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16.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物权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物业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自治区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

17.交通运输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公路法、航道法、道路运输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8.水利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自治区塔里木河水资源管理条例、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自治区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自治区水文管理办法、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

19.农业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农业法、渔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0.林业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及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种子法、防沙治沙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自治区平原天然林保护条例、自治区义务植树条例等法律法规。

21.畜牧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原防火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自治区奶业条例等法律法规。

22.商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对外贸易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拍卖法、反垄断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直销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3.文化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24.卫生计生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职业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中医药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5.外事侨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护照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26.审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审计法、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

27.监察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修订后的行政监察法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相关贯彻落实意见、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

28.税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税收征收管理法、发票管理办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资源税暂行条例、房产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契税暂行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29.工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公司法、合同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广告法、自治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等法律法规。

30.质监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特种设备安全法、认证认可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

31.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品和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32.新闻出版广电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33.体育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及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34.安监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35.统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统计法、经济普查条例、农业普查条例、人口普查条例等法律法规。

36.旅游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旅游法、旅行社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自治区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

37.粮食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38.人防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

39.政府法制部门:对行政执法部门普及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仲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0.金融管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票据法、证券法、反洗钱法、保险法、外汇管理条例、征信管理条例、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反金融诈骗等法律法规。

41.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条例等法律法规

42.保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43.气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及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或系留气球管理、气象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4.地震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45.档案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档案法及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46.海关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海关法、海关关衔条例、海关事务担保条例、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进出口关税条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海关统计条例、海关稽查条例、船舶吨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47.检验检疫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

48.邮政管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邮zd、自治区邮政条例等法律法规。

49.通信管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

50.机要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商用密码产品生产管理规定、商用密码产品销售管理规定、商用密码产品使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51.语言文字主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其他行政机关或组织,重点宣传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

二、司法部门重点宣传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

5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重点宣传普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包括民法通则和合同、物权、侵权、继承等民事法律)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及“两高”的司法解释。

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科协、残联等社会团体重点宣传面向特定社会群体的权益保障和权利促进的法律法规

53.工会:重点宣传普及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54.团委:重点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55.妇联:重点宣传普及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56.科协:重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普及等法律法规。

57.残联:重点宣传普及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58. 老龄办:重点宣传普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治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等法律法规。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7

借款上限逼转九成平台

无疑,P2P头上的“紧箍咒”比预想中来得更急、更紧,拍拍贷总裁胡宏辉对《经济》记者表示,“P2P的千贷大战已经结束,仅联合存管被否定和贷款金融的上限这两个门槛,就足以让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网贷平台转型或者关门”,尽管监管也给出了12个月的过渡期,但对于大多数P2P平台而言,前景不容乐观。

而对于大多数平台而言,最具杀伤力的条款来自于限制借款。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对此表示,目前来看,《暂行办法》中对于P2P行业影响最大、最为直接的还属借款上限的设置、资金存管的要求。若这两项严格推行之后,业内预计90%以上的P2P都面临转型或淘汰,行业规模更面临大幅放缓、缩减。

《暂行办法》规定,同一自然人在同一借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融360网贷分析师李勇告诉《经济》记者,“监管明确了对于网络借贷的定位与引导方向,那就是鼓励小额普惠,防范信贷集中风险”。

的确,此项规则的意图非常明显,凡是大额的、面向大企业的、动辄数千万或上亿的融资是传统金融机构做的事情,这些银行能干的事儿P2P就别跟着添乱了,这一点很可能是吸取了此前e租宝造虚假大标的教训。但真若按照上述规定,即便放松条件至人均借款20万元,现有平台中超96%存在业务不合规,将面临调整。

据盈灿咨询的报告显示,以限额20万元为例,在选取的851家样本中超标的平台数量占比达96.83%,涉及待还占比达到73.07%,涉及借款人数占比为2.99%;而限额若为100万元,则超标平台占比为38.54%。“大多数平台小部分借款人的借款金额占平台借款金额的大部分比例”,盈灿咨询研究员陈晓俊表示,上述测试还不包括跨平台对借款人限额。

李勇还表示,这条规定对于网贷平台的资产端形态影响巨大,在当前P2P网贷平台所涉及的资产类型中,像大额企业借贷、房抵赎楼等房贷业务乃至部分车贷业务、供应链金融及保理业务等底层资产所形成的借款项目均可能超过限额“红线”。不少业内知名度高、成交规模大、投资人气高的领先平台都面临着业务整改和资产端转型,至于规模较小专注于某一类细分领域的网贷平台,若不能顺利找到符合监管规定的新资产端资源,则面临生死考验;而提前布局小微信贷、消费金融的平台,则获得了监管层面赋予的竞争红利。总之,此次《暂行办法》的落地,会引发行业新一轮洗牌,预计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大额标的项目由于资金巨大风险积聚,另外平台为了分散风险常常会有拆标现象的出现,而借款限额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陈莉对《经济》记者表示,借款限额一来有效防范平台风险集中,二是强调P2P作为普惠金融重要手段,主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和个人融资需求。普惠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小额资产又是普惠金融的关键,因此借款限额促进P2P回归普惠本质。

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监管规定如何贯彻实施。目前网络借贷行业并不存在一个全行业的信息共享系统,单一借款人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总余额是很难监测的,如果要实现这个规定,则需要建立一个全行业的信息共享机制。是否要建立一个P2P网贷行业信息共享系统?如果要建立的话由谁来负责建设和维护?这些问题在《暂行办法》中还找不到答案,有待未来监管细则的进一步明确,上述分析师如是说。

债权转让一刀切

据了解,在P2P个人借款方面,主要有3类业务,一种是消费信用贷,金额较小,一般都在20万元范围内;第二种是车辆抵押贷,一般的放款金额也可以控制在20万元以内,但有些大额的车贷业务也超过了20万元;第三种则是和房产相关的个人贷款,包括赎楼贷、房产抵押贷等,这种模式下的借款金额应该都超过了20万元的限额。

自2014年起,融资租赁公司嫁接互联网金融平台蔚然成风。由于业务资金成本与银行相差不多,加之2015年底多家股份制银行全面收紧一般性融资租赁公司的通道性银租业务以防控潜在风险,很多融租机构开始将P2P作为输血的新路径。董毅智告诉《经济》记者,“那些给中小企业直接贷款、与机构合作发放贷款、做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的P2P平台受到的影响最大,这几类业务的借款余额基本都在百万,甚至千万级别”。

“虽然P2P带来的融资量对整个融资租赁行业来说很微小,但至少让租赁公司,尤其是中小规模的租赁公司,在融资渠道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而记者查阅包括点车成金、懒投资、爱投资等目前存在融资租赁债权的平台,100万元到1000万元的大标同样屡见不鲜。

有数据显示,在目前从事融资租赁债权的40家平台中,除13家平台未对项目进行详细披露外,涉及传统工业设备项目的平台有12家,汽车租赁项目平台8家,其他租赁项目涉及物流重卡、医疗器械、新能源设备、航空等方面。从上述行业分布看,标的额度大显然是融资租赁债权的主要特征之一。

上述分析师还表示,融资租赁公司在互联网平台融资多通过债权转让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融资租赁公司将租赁资产的债权单一或打包至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融资租赁公司提供回购担保,即对债权进行“一对多”的转让;二是将租赁资产的债权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或保理公司,再把资产直接或打包后转让给网贷机构或委托平台销售,“但实践中常出现多个项目债权整体打包错配。”

此次《暂行办法》明确禁止P2P进行债权转让。即P2P不得从事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这对行业而言无疑是史上“最严限制”。此项一旦作为监管红线,许多平台势必需要重新调整业务方向和结构,为应对行业将到来的大面积调整,《暂行办法》也给出了12个月的过渡调整期。李勇对此回应,这一条进一步巩固了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行业地位,其实是明确了网络借贷机构主要从事个体与个体之间融资活动的撮合的纯粹定位,被禁止的这几类业务形式与信息中介以及小额分散的基本要求相悖。

事实上,这几类被禁止从事的业务形态,转让过程中资金和资产的匹配难以核实、资产信息不透明风险难以把控,并且还涉及了第三方增信的问题。另外加上对单一借款人在网贷平台借款余额上限的规定的影响,预计从事这几类资产运营的平台,可能都需要重新审视、整改其现有的运营模式,李勇说。

提高门槛后如何转型

但不得不承认《暂行办法》客观上对两类平台是利好消息,一类是此前一直深耕小微贷款,并且已经在市场占得一席之地的。另一类是已经对接银行存管或者已取得很大进展,即将和银行展开存管合作的平台。

此次《暂行办法》也再次明确了网贷机构的银行资金存管要求。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在采访中,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对《经济》记者表示,《暂行办法》明确了资金存管的具体规定,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客户资金实行第三方存管,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有助于将客户资金与平台资金隔离,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不难理解,此前P2P之所以被污名化,很大程度就在于平台公司能够直接接触出借人资金且没有任何监管措施,这就给P2P平台卷款潜逃打下了伏笔,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中旬,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平台有130家,其中上线直接存管系统的平台仅有39家。另外有一部分平台正在与银行对接的路上,更多平台自签订协议后,并无实质性进展,资金存管合规化进程进展缓慢。接下来,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有将近95%的平台会被“银行资金存管”这道坎淘汰。

再次强调信息中介属性,陈莉认为,回归到信息中介的本质平台才能稳步发展,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P2P作为中介渠道发展还未到位。现阶段平台信息披露不够完善,信用体系也还没成熟,因此P2P作为信息中介,不成熟的投资者风险较大,因此现在平台要严守信息中介定位,另外完善征信系统、信息披露工作以及风控手段。

对于平台来说,主动按照监管要求合理调整业务,落实到位,以适应监管给市场带来的冲击。另外,平台中涉及到房产、汽车抵押等大额贷款项目面临着调整,平台此后必须转型,另外着重小额业务的平台需要创新技术适应大平台转型的竞争局面,陈莉继而说。

是退出还是转型,对于目前很多平台来说还处于观望状态,业务彻底转型、合法规避监管、找准定位收缩业务是业内讨论最广的平台三条出路。投之家CEO黄诗樵向《经济》记者分析称,转型做消费金融(小额信贷)业务是目前平台的首选。

据记者了解,在过去半年多时间中,已经有不少平台由小微企业贷款转向消费金融贷款。不过黄诗樵同时指出,转型并不容易。这些领域不再是新来者的乐园,而是已占据优势的平台,展开精细化竞争的战场。平台们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完善的制度去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人均产出、提高风控水平、并且更深入地挖掘借款用户,不断扩大既有优势。以消费金融为例,平台转型会遇到几个关键难题,一是国内个人征信体系有待完善,基于现有征信体系不能有效判断风险,需要自己搭建征信系统和获取大量数据,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市场验证。二是去年以来,经过资本的大规模进入,消费金融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招募和组建消费金融团队也有一定门槛和难度。而前期不少平台已经进入,比较好的渠道基本上都被挖掘过了,新进入平台将遇到加大市场开拓问题。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8

虽然只是一个培训,但证监会对此非常重视。“主席助理、发行部及机构部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一位参会的证券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看来证监会是希望能够用这个工具解决券商的问题。”

非企业债非金融债

在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其他非金融类企业发行债券则由国家发展规划与改革委员会统一管理,证券公司发行债券这次得到了国务院的特别批准――由中国证监会监管。

“虽然证券公司也是金融企业,但是我们没有把证券公司发行的债券定位为金融债,也没有定位为企业债,这样证券公司发行债券只要遵照《公司法》和刚公布的《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不需要受到《企业债管理条例》的约束”,中国证监会一位人士说,“你看所有的文件都写的是证券公司发行债券,而不是写发行企业债券或者金融债券。”

1993年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对于企业债券的发行有诸多门槛,比如:企业必须在发债前连续三年盈利;债券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所筹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

相较之下,《公司法》及《暂行办法》的规定就更易于达标。《公司法》的规定较为原则化:证券公司发行债券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而此次《暂行办法》则作如下规定:公开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应为综合类证券公司,最近一期期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盈利;证券公司如定向发行债券,则最近一期期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5亿元。

西南证券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彭志刚向记者作了解读:“门槛比市场早期的预期要低很多。曾经认为需要三年盈利,现在降低为一年;如果这也达不到,办法也允许可以定向募集。”

写不进募集说明书的用途

在10月8日《暂行办法》正式生效之前,中国券商合法的融资渠道大致有三个途径:增资扩股、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以及进行国债回购。此外,部分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可用自营证券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实际上,由于涉及到股票质押风险难以控制和交易保密等原因,除非迫不得已,券商是不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资金的。

通过私募形式增资扩股,一直都是券商获得中长期资金的主渠道。在证券市场行情蓬勃向上的1999年到2000年,券商的增资扩股行动曾如火如荼。但这条主渠道在2001年后走到了终点,此后券商的增资扩股中,“债转股”居多(机构交给券商委托理财的资金,在市场转阴后颇多出现支付困难,因而时有转为对于证券公司的股权投资之举),而少有现金入股者,券商的资金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最早向中国证监会正式提出发债建议的是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国泰君安在2000年即希望发行债券,用于弥补公司由于早年国债回购和挪用客户保证金形成的不良资产。当时的国泰君安董事长姚刚并没有就此问题获得突破,他现在担任中国证监会发行部主任。

据记者采访所知,中国证监会曾明确向券商表示:证券公司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要与化解公司的经营风险、清理不规范的经营行为、消化解决历史问题等相结合。

按照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进行培训的指导思想,证券公司发行债券应当有确定的用途和相应的使用计划及管理制度,同时资金的使用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不得用于禁止性的业务和行为,不得随意变更募集资金的用途。但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大多认为证券公司发债有更直接目的。

“说白了,证券公司希望能够通过发债,把挪用的客户保证金、客户的资产,还有高息的资金给置换出去”,一位证券公司的投行部人士说,“当然这种想法只能说,不能够写到募集说明书上。”

“这里面最重要的操作就是把很多公司过去与客户签的保证收益的委托理财的资金全面进行置换,这样一来那些保证收益的资金至少可以把本金返还委托人”,这位投行部的人士说,“证券公司的账面情况会因为发债而迅速转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认为,券商发债不同于证券公司上市,债券有硬性规定,到期必须兑付。证券公司发债“救命”,就有责任合理运作投资者的资金。

兴业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宋淮松则认为,券商发债是双刃剑,使用得不好,则“可能让券商承受更大的风险”。他说,允许券商发债,也就是允许券商“借款”炒股。在持续下跌的市场中,外借资金越多,所造成亏损可能就越大。

有市场人士认为,受市场影响,证券公司的资产变动非常大,这就为如何确定证券公司发行的债券的定价,以及如何确定其投资价值带来困难。另外,发债对券商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诚信水平提出了考验,当然如果未来券商因未能如期偿债履约,理论上债权人可以要求破产清偿。新的“证券公司债”是否有这种较强约束力,值得人们持续关注。

“就看今年了”

《暂行办法》将于10月8日生效,届时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将正式受理证券公司发行债券的申请。而据《财经》了解,目前已经有很多家证券公司做好了发行债券的准备,正在与中国证监会发行部沟通。

“如果希望发行债券,只可能今年发,因为如果拖到明年,就肯定发不成了”,华夏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银国宏说。银国宏分析说,证券公司发行债券的条件中有一条是“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这一条件对证券公司影响较大。众所周知,在2000年之后,最近几年的股市行情难以令人满意,全行业亏损的局面在今年似乎也难以改观。如果争取在今年发行债券,2000、2001、2002这三年的平均可分配利润应该可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如果拖到明年,相信很少有公司在2001、2002、2003这三年中的平均可分配利润能够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

据统计,截至2002年,全国净资产超过10亿元的券商有45家,净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有70多家,但在去年全行业亏损的现实下,“最近一年实现盈利”的标准却难住了大部分券商,只有少数例外。如中信证券2002年年报显示,公司股东权益为511572.88万元,主营收入为82638.16万元,净利润为11007.58万元,每股收益为0.0453元,达到了相关规定的发债要求。

9月16日,中信证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申请定向发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债券的提案,并将在10月16日提请临时股东大会批准。中信证券计划面向合格投资者定向发行,并将请合适的机构对此次发行进行担保。发行利率不超过3.9%,期限为5年,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中信证券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的各项条件符合证监会对公开发行债券的要求,但是考虑到私募方式的融资成本比较低,公司还是选择了定向发行的私募方式。

据券商发债的暂行办法可知,券商的发债方式主要有公募与私募,区别在于公募发行后可以到交易所挂牌交易,但净资产要达10亿元且最近一年盈利。而私募的净资产只需5亿元,但不能到交易所挂牌交易,主要是面向合格的机构投资者发行。银河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对于公开发行而言,定向募集的债券对证券公司的条件要求低,但定向募集的债券存在流动性不足,风险高的特点。”

中信证券作为首家申请发行的券商,完全有能力以公募的身份发行债券,但却采取了私募的形式,可考虑的因素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公募发行需要有主承销商,从而付出一笔较大的费用。二是公募发行时间周期长,对目前的证券市场而言,行情的出现是随时可期待的。三是私募发行可以给特定客户予以关照,因为发行债券的利率3.9%,高于目前同期国债收益水平,对部分机构投资者而言有一定的吸引力。

据《财经》了解,目前国内证券公司发行债券都希望采用定向募集的方式,而不希望公开发行。除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公开发行能否成功也心存疑虑。

尽管证券公司普遍希望通过发债来降低融资成本,但是目前的市场环境似乎增加了发债成功的难度。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后,债券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相应的债券收益率出现上升,目前市场参与者普遍存在利率上升的预期。

海通证券债券部的钟智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近一周来债券的收益率普遍出现大幅度的上扬。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上没有5年期的企业债品种,最为接近的两个AAA品种为02中移动5和98中铁3。截至9月26日,前者的存续期为4.1年,收益率为3.79%,后者的存续期为6.1年,收益率为4.15%”。考虑到券商目前的经营状况,券商普遍预期的3.8%~4%的发债利率上限肯定会被超过。

除了利率上升预期外,信用等级的差别也可能提高券商发债的成本。目前的上市企业债均为AAA级,而证券行业的不景气已是路人皆知,单凭自身的资信显然会导致很高的发债成本。这样,如何降低发债成本就成为券商发债的关键。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9

按照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对食盐行业要坚持依法治盐。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明确各方管理职责,创新管理方式,实施依法治理。

同时,严格规范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资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参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食盐生产、批发企业的规范条件。省级盐业主管机构要依照新的规范条件对现有食盐生产、批发企业资质重新进行严格审核后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并在指定网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另外,信用体系建设也是此次盐改的主要工作之一。《方案》要求各级盐业主管机构建立食盐生产、批发企业及其负责人和高管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家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地方政府指定网站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对拟进入食盐生产、批发领域的社会资本要在准入前公示有关信息,并每年定期公示所有企业及其负责人的有关信息。对有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对行为后果严重且影响食盐安全的,要依法采取行业禁入等措施。

盐企资质认定只减不增 盐业体制改革应加快立法和信用体系建设,保障盐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此次盐业体制改革是在坚持食盐专营制度基础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食盐生产领域,与现有定点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并不意味着增加食盐定点生产和批发专营企业的数量。”长期关注盐改的律师邹佳莱对《小康》记者说。

据《小康》记者了解,各地按《方案》要求正紧锣密鼓对盐业进行改革。如山东省规定现有食盐定点生产和批发专营企业许可证不再核发,有效期延长至2018年12月31日。自2018年1月1日开始,现有食盐定点生产和批发企业依照新的规定申请许可,根据许可范围从事相应经营活动。而食盐定点生产和批发专营企业数量只减不增。

江西省盐业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省级盐企,通过增资扩股向社会释放了约53%的股权,引入了四家战略投资者,在全国盐行业中率先实现市场化转型。

改革后的食盐生产企业允许进入食盐销售环节,盐企可通过四种方式进行食盐销售。一是食盐批发企业(含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可通过自建物流系统或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配送合同,委托其将食盐配送到商超、销售网点以及从事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的单位等食盐终端用户;二是可通过自建分公司进行食盐销售业务,自建的分公司不得委托没有食盐批发许可资质的单位、个人开展经营活动;三是可通过自建销售网点直接开展食盐销售业务;四是可通过现有渠道开展食盐销售业务。

盐业改革应立法先行

国务院出台《方案》之后,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下发了《盐业改革过渡期的办法》。“《办法》要求各地在盐业过渡期内剥离盐业公司和盐务局职能,基本的倾向是取消盐务局。”邹佳莱说。

目前,江西省已经按照《江西省盐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撤销了各市、县(区)盐务局,剥离其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其中盐业主管职能移交工信部门负责,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职能移交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并在2017年底前,建立新的食盐专业化监管体制。

“在31个省市上报到发改委的方案中,都提到了2017年年底要全部完成职能转变,目前比较领先的是江西省、海南省、青海省,他们一步到位,直接撤销了盐务局。”邹佳莱说。

政府职能转变还在继续的情况下,盐业法规的确立和修改对食盐市场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盐业法规有三部,分别是《盐业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有些地方已经暂停执行《食盐专营办法》。在改革过渡期应该要立法先行,过渡期结束后,即2019年开始,盐业体制要完全依法运作。所以,修改法律法规的速度要快。到时如果还按照国务院出台的某一条政策,立法就落后了。”邹佳莱认为,我国现有的三部盐业法规可以合并为一部,从而明确盐业的执法标准。

完善信用体系筑好盐业准入门槛

按照国务院《方案》要求,各地要建立食盐生产、批发企业及其负责人和高管人员信用记录,纳入国家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地方政府指定网站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对拟进入食盐生产、批发领域的社会资本要在准入前公示有关信息,并每年定期公示所有企业及其负责人的有关信息。对有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实施联合惩戒,对行为后果严重且影响食盐安全的,要依法采取行业禁入等措施。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篇10

[关键词]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ExSpect软件;仿真;优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15-03

1 引 言

食品质量关系着百姓的生命健康。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多起由于食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百姓健康受到危害的事件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有效地保障食品质量,就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以及国家稳定。从物流角度讲,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缩短冷链物流时间,能够有效地降低食品变质的风险,提高食品的安全系数,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流程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制造业,冷链领域涉及的很少,为此,本文选取冷链物流中冷链物流企业的进货环节进行研究,应用ExSpect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对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相关的优化。

2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现状

本文以北京市A公司的进货流程为例。A公司是北京最大的冷链物流公司,拥有“京城第一大冰箱”——西南郊冷库,为客户提供集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资讯等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A公司的进货方式主要由两种,一种是上门自提,另一种是供应商送货。其中,供应商送货是主要的进货方式,占到了进货量的90%以上。因此,本文选择供应商送货的模式进行研究,自提模式流程与其大部分相似,可供参考。其进货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

从图1可以看出,供应商在决定出货后,要同时进行两步作业:一方面需要由仓库人员进行装车、配送、卸车等作业,这是货物的实体流动;另一方面,由业务部门通知物流公司准备收货,再由物流公司通知收获人员准备收货,这是供应商与物流公司沟通的信息流。当供应商送货到达以及物流公司收货员到位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可以进行验货,由收货人员和厂家的配送人员共同清点货物数目无误后收货员签单,并将货物搬运至暂存区存放。暂存区的货物存放一段时间后,直到所有供应商的货物到达,统一进行分拣,之后搬运到地下的冷藏库中进行储藏。

3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ExSpect软件仿真

在构建了上面所描述的A公司冷链进货流程后,本文采用了荷兰Deloitte&Touche Bakkenist研制的ExSpect软件包对前面所构造的流程进行了分析和仿真,得到下列仿真模型见图2。模型中的节点标示因ExSpect软件与图1的位置标识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4 冷链物流企业进货流程优化措施的提出

通过上面的仿真可以看出,按照各业务环节最初始的理论规范工作赋值时,冷链物流公司要完成一个从供应商出货开始到货物入库结束的进货业务流程,大概需要159.72分钟。其效率是非常低的。

4.1 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

观察仿真过程中货物流经各个库所用的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述两条并行业务流中:VendorPlatformPlatform1SupermarketReceivingAreaReceivingArea1BufferBuffer1Buffer2ColdStorage是一条关键路,该流是货物流,提高该并行流的工作效率将有助于整个业务流程的效率提高。不过,这种提高的幅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因为该并行流的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另外一条并行流就可能成为关键路。此时,再提高该并行流的效率对整个流程效率的改善是无效的。从这入手,本文提出如下的流程优化措施。

4.2 基于效率提高的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基于效率提高的流程优化,即在原有的流程结构基础上,设法降低各业务环节的实际耗时。基于效率提高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种。

(1) 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现行的流程中,冷链物流企业都是在集中多家供应商的货物后再入库,这主要表现在流程中暂存区暂存这一环节上。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家供应商到货时间相差较大的话,那么已送到的货物就要在暂存区一直存放,等待最后一家供应商货物的到达之后一并入库,这就造成了整条进货流程时间长,效率低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和供应商的沟通就十分重要。物流企业应该尽可能地统一供应商送货的时间,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货物在暂存区存放这一环节的时间,提高了进货的效率,同时降低了食品暴露在非冷藏环境中发生变质的可能性。

(2)提高作业效率。在整条流程中,像装卸、搬运以及配送这样的作业环节无法避免,因此只有提高作业效率,才能缩短进货时间,提高效率。在装卸、搬运环节,企业可以尝试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操作,比如可以使用叉车进行装卸作业,使用活动的流水线代替人工搬运作业。如果企业无法承担随之而来的高昂费用的话,那么可以短期内采用激励措施来激励员工,提高人工作业的效率等。但是长期来看,企业还是应该朝着机械化作业的方向发展。而像配送这样的环节,则应该使用科学的路线优化方法进行路线选择,或者改变运输时间,错开高峰期,提高行驶速度。

4.3 基于流程重构的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基于流程重构的业务流程优化是指进货流程环节的删减与重组,这样的优化对原有的流程结构造成了改变。基于效率提高的优化措施有以下几种。

(1)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以网络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代替纸张传递信息的方式,以自动化、机械化操作代替人工操作,减少流程当中的不增值环节,节约时间和成本。与供应商最大程度上实行信息共享,这样每次供应商在出货时自动在其系统内可以发生改变,物流公司的收货员可以同时在系统上得到收货通知,避开了层层通知的烦琐,减少了信息流传递的环节,提高企业反应的灵敏度。 但是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只是对信息流这条非关键流进行了优化,虽然不能使整个流程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对于提高服务质量和节省人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改串行流程为并行流程。从原流程中可以看出,物流企业每次都是在所有供应商货物都到达后进行集中分拣,这样的串行流程形成了很大的等待时间,加大了整个流程的时间,流程效率低下。根据改串行流程为并行流程的思想,企业可以来一批货物分拣一批,这样来货与分拣同时进行,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5 结 论

本文根据冷链物流公司进货流程现状,利用ExSpect软件对建立的流程进行仿真。在仿真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效率提高和流程重构两种优化措施。

利用ExSpect软件进行冷链物流流程的优化分析,是一种尝试。随着冷链物流的进一步细化和范围的拓展,利用ExSpect软件的进行复杂流程的仿真优化研究,有必要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