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0:55:46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1

风险投资也称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指的是对未上市企业以股权资本的形式进行投资,并为此提供管理和经营服务,扶持该企业的未来发展待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收取长期投资收益的行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也融入了国际竞争的浪潮中,在实现本身保值增值的同时也积极的对外风险投资来赢得更多的收益,以至于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二、风险投资理论

(一)风险投资项目中风险的识别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系统风险又称不可分散风险,也就是不能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它与整个市场的宏观环境相关联,也是所有参与者共同面临的,如政策法规、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分散风险,其分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1)技术风险具体表现为:技术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产品的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2)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意识风险、决策风险、组织风险和人事风险。(3)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接受能力的不确定性、市场接受时间的不确定性、产品竞争力的不确定性。(4)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投资资金需要规划的合理性和资信的不确定性。

(二)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评估

对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未来风险发生的概率,估计风险发生后的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程度。其目的是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科学化的预测和计划性的应对的基础上,有效的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后果以降低其不确定性。

(三)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防范

1、风险投资的策略组合风险投资策略的制定

伴随着对投资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高回报率与高风险的相关度极高。故在风险防范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投资组合来尽可能的规避高风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专业化、分阶段和多样化的选择。专业化投资战略主要体现在对某些特定行业以及投资地域上的集中度,由于通过对特定行业的了解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积累知识和经验,这对投资的前期评估提高了准确性也对之后的管理带来了便利。失败率也会随着经验曲线的积累而降低,一个机构避免失败的能力来自于相似的投资经理中吸取的经验。分阶段投资是指在前期注入一部分资金后,若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投资方可以停止对企业的继续投资。分阶段投资是避免问题和提高决策效率的有效途径。分阶段投资一方面减少了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也有效的促使企业家更加关注产品的长期发展曲线,适时地以市场为导线来调整产品的适应度。联合投资是指在同一投资伦次内,有至少两家以上的分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于同一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可能各自偏好于不同的投资方式,达到资本与资源上的联合。在多家机构的合作下,知识和资源的注入使被投资企业的禀赋更加充实。相应的,参与联合投资的机构越多,所掌握的信息也就越充分越能对企业进行多方监控。

2、风险投资中的委托问题

风险投资中,投资机构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存在非常典型的委托-关系,由于两者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成本。然而被投资企业的能力和努力使决定投资机构成败的关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能力不足的企业最有可能获得投资,而能力更像的企业一般保留有更高盈利前景的项目。然而企业得到风险投资后,他们可能会偷懒也可能选择一些有利于个人收益的项目,因而他们的行为并不能完全同股东的利益一致,他们可能继续运作那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委托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构建专业的团队对企业进行监管,强调信息的绝对公开,防止企业的短视行为以及消极怠工状态,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和调整。再次对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实施长期的激励机制,企业的发展与绩效挂钩。采用员工持股的方法有利于员工间的相互监督,全体员工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与监督来共同拥有更高水平的信息流。

三、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战略风险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布局也是企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基点,为寻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而制定的关于全局的策划和谋略。在经济全球化,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新的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及信息交流无国界的背景下,战略管理显现出其所独特的把控全局性和前瞻性。

(二)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风险,指投资缺乏严格的决策程序,对投资对象的价值评估与定价失真导致决策失误。主观方面,可能由于国有企业缺乏专业的风险投资人员,受到相关领域知识背景和能力的局限,对项目的可行性预测、市场调研及投资的报酬判断不准确,导致对项目的错误选择;客观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投资机构与被投资方存在的委托关系,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风险。三是政策风险,由于宏观经济与产业投资政策,汇率、利率的变动,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等影响导致的风险。

(三)融资风险尽管国有企业的融资大多来源于银行的贷款,虽然贷款利率相对于民营企业较低,但同样也存在信用风险和结构风险。

(四)财务风险指因财务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主要是在成本控制、投资收益等方面出现的风险。

(五)内部管理风险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的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导致监督约束机制不严,监督不力造成管理失控。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使得事后追责的缺失,导致最后造成呆账、坏账。

四、加强国有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机制

风险控制和管理是国有企业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往往会选择朝阳产业进行投资,例如:能源、绿化等项目。这类项目的风险较低,未来预期收益较为可观,但投资至产生回报的时间较长。由于国有企业的资金池较大,故即便选择了风险较低的项目也仍需考虑到收益率和贷款利率的比重。

(一)要建立国有资产投资风险的管控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同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同时也需承担投资失利的风险。但由于无人对投资进行监督,也间接造成投资的损失无人问责的状况,使得投资效率低下,投资浪费等问题: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聘请专人进行知识的培训。同时建立审计委员会、财务部门和法律咨询部门构成风险管理体系,严格遵循投资项目的审批流程和监管;建立风险评估和分析机制。根据市场的供需迅速做出反应,对项目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获取最新的数据进行评估,从而量化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

(二)加强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研究

国有企业投资通常投资效率低,投资项目回报时间长,这些都加剧了投资风险。由于国有企业为了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选择投资项目大多属于风险规避型,但由于项目风险和投资收益成正比,故可以采取专业化投资和联合投资。投资较为熟悉的项目,对其专业知识和市场前景把控较好的领域,使项目本身能通过联合投资的形式,让其实力更具有竞争力,通过联合投资也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但无论投资怎样的项目,都需要了解宏观环境,结合内外部因素,作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分析和研究,立足长远战略。

(三)规范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过程

投资项目的前期都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和专家专业性的判断,每一步的实施都应严格按照规划的策略进行,因为每一步骤都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构成风险。国有企业的风险投资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管并问责,使投资的过程中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2

关键词:网络企业风险投资商业模式

一、网络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企业是指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建立网站,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企业。这些网络企业所从事的商务活动主要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采购和销售,通过互联网对实体企业进行宣传和对其他产品进行网上营销,通过互联网向特定顾客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的人们提供虚拟的社区服务等。

网络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成本递减性;边际报酬递增;赢者通吃、强者更强;注意力经济下的“免费”原则。

二、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根据我国学者关于风险投资评估的研究和著名风险投资机构IDGVC、软银中国创投等的成功案例,可以知道风险投资企业选择投资项目时一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行业环境、创业管理团队、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商业模式、变现能力等。本文从创业管理团队、商业模式两个方面阐述初创期网络企业如何吸引风险投资。

1.创业管理团队。美国风险投资之父GeneralDoriot曾说:“可以考虑对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投资机构更看重管理团队的以下特征:

(1)激情。创业者必须具备激情,这种激情会感染周边所有的人。在一种激情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心态都会变得积极主动。这种激情同时也是一种带动作用、感化作用,会激励整个团队,甚至团队的新成员行动起来。

(2)互联网行业背景。从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案例来看,那些有着良好互联网行业背景的人很容易获得风险投资。如季琦在创办如家酒店连锁公司时,由于他在携程的成功经历以及和IDG多年的良好合作,使得IDG为季琦投资了l50万美元,不久又追加投资至200万美元。

(3)良好的教育背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处于高新技术企业顶端的网络企业,要求它的管理团队必须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如雅虎的杨致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硕士;搜狐的张朝阳曾在1986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并于199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4)创新精神。创新或创意是互联网世界的生存前提,无论是雅虎的网络门户模式,亚马逊的网上超市模式,还是eBay的网上拍卖模式,创新使网络企业具有无穷无尽的增长动力。

(5)团队结构。一个管理团队是由管理、财务、技术、生产、营销等各方面人才组成的,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投资者更希望网络企业的技术人员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更希望管理层利用掌握的信息按照顾客的需要调整发展计划,更希望企业的管理者有全球性扩张经营的长远目光。

2.商业模式。风险投资家在被问到“评估被投风险企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问题时,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会首先回答是商业模式。由于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分享、沟通和娱乐,因此,构建互联网商业模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效率,来替代传统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为例,在2007年9月举行的商界论坛最佳商业模式中国峰会上,PPG获得年度最佳商业模式第三名。PPG的商业模式是将男装交给七家合作企业贴牌生产,PPG负责产品质量的管理,然后通过无店铺的在线直销和呼叫中心方式,将产品直接交到消费者手里。这种直销模式,去除了中间商所赚的利润,同时将存货率大大的减低,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PPG的概念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其首席运营官黎勇劲就来自于PPG的第一家投资商,当时他的身份是集富亚洲董事。他选中PPG的原因有三:商业模式好、市场够大、管理团队能力很强。

(2)开发“长尾市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集中力量于某个特定的目标市场,或严格针对一个细分市场,或重点经营一种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GoogleAdWords、Amazon都是长尾理论的优秀案例。(3)寻找新的收入模式。GoogleAdSense是针对网站主的一个互联网广告服务,它面向的客户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型网站和个人,对于普通的媒体和广告商而言,这个群体的价值微小得简直不值一提,边际收益很少,且需求各异又使得边际成本大,但是Google利用自己开发的“搜索”技术,大大地降低了边际成本,从而能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广告服务,将这些数量众多的群体汇集起来,形成了非常可观的经济利润。

(4)吸引“注意力”。网络企业吸引用户注意力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点击数”,成为用户心目中能够经常想到的领域经营者,那么企业面临的商机是无限的。网络企业赢得注意力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关联性。网站必须有浏览者需要的东西,而且应该重点考虑用户访问网站是为了得到什么。②权威性。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在Google、百度随便键入一个关键词得到的都是成百上千的网站地址。要想获得高度黏着力,网站必须具备权威性。③参与性。参与性通常体现在互动、竞争、娱乐等方面。④共有性和个性化。如当当网有“我的当当”,使购物者比较轻松方便的管理自己的定单。

参考文献: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3

1.1样本选择影响风险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渠道顺畅与否,风险投资的IPO为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中小企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短短10年间上市公司数量从2004年的38家发展至目前的719家。中小企业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平台,同时风险投资也为中小企业注入了企业成长的动力。中小企业的发展与风险投资息息相关。选取制造业及信息技术业作为样本,一是因为基于以往研究,这2个行业与风险投资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二是因为这2个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对明显,研究的样本数据也大多集中于这两个行业。

1.2变量选择企业自主创新指标的选取在国内外都有各种不同的选取方法。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创新投入指标,包括R&D支出和R&D人员数;二是创新产出指标,包括企业申请的专利数及新产品的销售收入。综合分析以上指标,R&D人员数在我国企业的年度报告及各方面都较难收集到数据,将给问题的研究带来较大难度,同时R&D人员数在各个行业中有较大差距,不具有严谨性。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若作为自主创新指标,则对新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划分存在争议,而且一些新产品并不涉及技术开发,容易误导数据分析的结果。因此,本文选取R&D支出占营业额的比重(即R&D投入强度)和企业申请专利数分别作为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指标。考虑到专利数量是非连续型变量,而是一种计数变量,取值为非负整数,这给模型分析和解释带来困难。因此选择对数回归模型,并且将专利为0的对数默认为0,代表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

2样本数据分析

2.1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表中的描述性统计显示:2001-2013年100家上市的中小企业中申请专利最多为3020项,而最少为0项,其中申请专利为0的公司共有14家,申请专利的均值为107.77项,专利指标的方差较大,表现了各个公司专利申请数量差异较大,较大型企业如烽火电子的专利数多达3020项,较小型高新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较为稳定。风险投资指标即风险投资在企业十大股东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最大值达91.36%,最小值仅为0.98%,选取样本中风险投资指标的均值为28.89%,同时由于数据中专利数量为0的企业过多,加大了数据分析的难度,因此默认专利为0的企业专利取对数为0。技术公司投资指标即技术公司在企业十大股东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最大值为97.95%,最小值为0,由表可知,在信息技术业及制造业中,技术公司股份普遍占较大比例,方差较小。

2.2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将收集到的100家企业的相关数据导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变量相关性分析。R&D指标、专利指标与风险投资指标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反而,与技术公司投资指标和个人投资指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专利指标与技术公司投资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个人投资指标呈负相关关系。

2.3样本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如下所示的模型(1)用以探究风险投资、技术公司投资及个人投资对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模型(1)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由分析可知,个人投资指标与风险投资指标、技术公司投资指标之间共线性严重,因此将该变量从模型中排除。事实上,我们将企业股份归为风险投资、技术公司、个人投资三类时,其中个人投资比例的增加一定意味着另外两种比例的减少,个人投资比例与风投比例、技术公司比例之和为100%,也就意味着该变量在模型中并没有研究意义。然后,由anova分析可知,该模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对应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原假设,即各变量系数不同时为0的情况下,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所建立的线性模型是合理的。然而,由分析可知,因变量与风险投资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验证了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为了优化模型的拟合程度,我们建立模型。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同理得到该模型是合理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而且模型的概率P-值由0.013减小到0.004,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

3结论

从2001-2013年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我们并没有得到风险投资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分析结果是风险投资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然而技术公司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此,我们比较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公司投资两者的不同,认为是以下原因导致的结果:①技术公司的投资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相比较之下,风险投资就具有盲目性,很多风险投资更愿意投资一些收益稳定缺乏发展动力的传统技术企业,这与我国投资资金退出渠道不畅,相关规定不完善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风险投资在评估是否为一个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会考虑到相应的风险,在我国,一些较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控股较多,各方面的保障制度也相对完善,因此,风险投资更宁愿选择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较大型技术企业。②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因此在专业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公司比风险投资更具有准确的判断,从而激发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加明确地发展企业技术。③中小企业在专利申请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100家企业中申请专利为0的高达14家,专利申请同时有着部分集中的特点,如烽火电子注重技术创新发展的企业的专利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企业。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4

1.1高风险、高收益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具有良好市场潜力,预期能够在风险投资介入期内快速成长,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项目。在现阶段,风险投资的大部分项目都聚集在科技企业项目。但是从高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最终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在技术、市场、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稍有不慎,所有的投资就会毁于一旦。风险资本所投资的项目都是经过非常专业的风险投资家筛选和评价之后,具有巨大潜在市场和发展前景的项目。近些年来,大多数的风险资本投资的对象是处于信息科技、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企业。

1.2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投资风险资本是一种权益资本,而不是一种借贷资本,因此其着眼点并不在于其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而在于他们的发展前景和资产的增值,以便资金退出市场后取得高额回报。这有别于传统的贷富不贷贫的信贷原则。风险投资选定企业或项目后,通常要进行投资结构和方式的设计,同时要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份。这样风险资本和被投资企业可以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对称。

1.3风险资本具有再循环的特点风险资本以投入、回收、再投入的资金运行方式为宗旨,是一个循环的投资过程。投资者把着眼点放在风险企业的开拓阶段而不是成熟阶段,一旦创业成功,风险投资家即在风险市场上抛售股票,收回资本,获得巨额利润,风险资本退出。风险资本退出后,便会带着新的更大的投资能力去寻找新的风险投资机会,使科技企业不断涌现,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带来经济繁荣。

2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策略

2.1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在加强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中,应当通过政府和科技企业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体系,合理控制和规避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首先,进行政府采购,提供政府担保。科技企业在其建设发展的初期,其贷款行为受到商业银行的严格限制,进而导致其融资能力不足,因此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项目迫切需要一个担保人为其担保,以获取商业银行的贷款。由政府作为企业担保人为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贷款,可以大大提高贷款速度,因此,政府可以针对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设立科技贷款担保基金等策略为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此外,对于国家直接控制或参与,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投资项目,可以直接通过政府投资或政府采购予以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提供担保。其次,制定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予以支持。相关司法部门应当根据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状况制定支持其发展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地方法律、法规。科技企业是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科技企业发展较发达地区起步较晚,因此其基础稍显薄弱,这样就减缓了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同时,相关司法部门应当进一步规范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运作的法律、法规,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使风险投资行为权责明确,对风险投资保证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正常运营,合理避免其操作与运营风险,推动地区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长远发展。最后,将风险投资项目纳入政府创新体系。风险投资项目是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因此,地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将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纳入政府创新体系中,对其制定统一的推行计划。同时进一步完善地区的创新体系,提升地区创新体系层次,以此改变当前科技企业创新工作的现状,保证其风险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

2.2积极培养科技企业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在风险投资项目过程中,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运行不但需要熟练掌握高新技术,且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冒险、富有进取精神的技术人员,更需要具有金融知识并有较强风险意识的风险投资管理者。就目前来看,地区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较少,而近年来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与日俱增,所以复合型投资人才难以满足当前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发展。科技企业在发展其风险项目的同时应当积极培养复合型的风险投资人才。一方面,科技企业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高校等优势资源,通过与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设相关风险人才培养专业,以此满足市场对相关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对国内外风险投资人才的学习力度,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经验,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的风险投资者进入,以此提高复合型投资人才的质量。

2.3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资金、技术、人员、市场等相关信息还存在着沟通不畅,甚至是无法沟通的状况,这样的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风险投资项目的资金脱节、人员沟通障碍以及市场信息滞后等不良影响,这些都会影响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行,使其风险投资项目因为信息沟通不畅而遭受不必要的风险,使本来就短缺的风险投资资金也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所以政府应当根据科技企业的实际需要,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组织和建立畅通、便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局域网或者是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连接,使科技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等技术市场的行情信息,并获取风险投资资金的信息,保证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风险投资者提供适合的风险投资项目,也可以为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进而保证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资金的充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5

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发展阶段,金融投资市场还没有发展完善。金融投资是一种在实物基础上进行投资的投资方式。金融投资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出现的产品,它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金融业还存在很多缺陷,如金融工具还不先进,金融证券管理还不能实现规范化发展,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点等,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深入发展。形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范围内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时期,还不能给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我国金融投资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发展还不完善。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金融投资体系是发展我国金融业的重中之重,要求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企业金融投资风险

1.证券投资的风险。任何一种投资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如果企业的决策失误或出现盲目投资行为,就会造成回报率过低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就会严重损失企业资产。在遇到证券投资风险时企业金融决策人员常常会感到心理压力过大,做出的决定常常会出现失误,还有由于证券价格不断下滑而导致企业收入减少,有时还有亏损现象。如果证券价格出现上下浮动情况时,就会引发一连串反应,如企业看到证券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马上将大量资金投入,但没有深入研究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这种投资行为过于盲目,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是不应该采取的。

2.基金投资风险。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基金投资方式,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小额资金首先集中到专家手中,由专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投资。全部基金投资过程是由很多投资人员共同出资组成的,所以具有较高的安全级别,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如企业利用多种手段集中了大量资金,但没有配备专业程度较高的投资专家,就会为基金投资设置了安全问题;有的企业认为基金投资是一种储备自身资产的行为,购买过程中不重视基金类别,只关注那些收益高的基金,但同时存在较高的投资风险,这样操作就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投资风险。

3.衍生金融资产投资风险。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投资方式——衍生金融资产投资,对传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投资风险方面这种投资方法比证券投资和基金投资风险程度要高。这种投资方法需要控制企业大量现金,不利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现金流转,如果企业选择这种投资方法,就会引起本身资产价值的波动,也会给企业本身的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期权债券投资,假如操作正确就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假如操作出现失误的话,情况较轻时会大大减少收益情况,严重时就会导致本金亏损。企业在选择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时,要考虑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有:一价格风险,二被控制风险,三规则交易风险。总之,如果企业要想选择这种投资方法,则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导致企业遭遇严重亏损。

三、企业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1.管理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领导人员没有意识到风险的重要性,有的单位根本不配备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制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因此风险管理也要存在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个阶段。在项目投资的决策过程中、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后都要建立与其对应的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制度。

2.企业项目投资决策不当。管理人员进行决策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存在风险因素,引起项目决策失误现象,如没有充分研究项目的可行性,一些可行性研究报告只是摆摆样子,走一下过场。没有全面论证经济社会的可行性,没有准确计算投资成本和项目建设完成后的成本费用以及可以取得的经济效益,有的为了达到上项目的目的,随便改变各种基础性数据,依据计算结果判断过程。有的项目在明确建设以后,才进行有关资料的补充,导致出现错误的运行顺序。

3.不重视现金流的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现金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过去很长时期内考核管理人员时只是依据企业收入和利润指标,没有注意到现金流指标的考核。在实际运行中,有的亏损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它的亏损可能是不用支付现金的折旧和摊销;对于现金流不足的企业来说,虽然报表存在很高利润,但如果应收款项过多,就会形成运营资本不能维持运转,引起资金困难,会马上出现支付危机。

四、提高企业投资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一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建立合理的风险防范应急制度。如成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单位的风险情况,科学治理投资风险;建立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依据自身能够承担风险能力,进行科学投资决策;实行投资决策责任制,要进一步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管理;建立投资风险应对制度,严格管理风险损失。二建立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及时准确预测到潜在的投资风险,不断提升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基础上,全面研究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应对和防范企业投资风险时要全面兼顾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创造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

2.严格管理现金流。企业要严格管理现金流,才能积极应对财务风险。一是严格管理企业资产,盘活固定资产,促进资产加强流通和变现。二是争取减少存货、应回收货款、预付款等资金的运用,也可以利用增加贷款、发放债券、提高权益资本比率、减少分红等办法来提高易变现率。三是严格管理应收帐款,要拥有科学的信用政策和落实销售人员责任制,严格管理应收账款回收。企业要进一步关注经营性净现金流,不断提高利润,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选择的投资模式应该是经营性现金流较好的方法。

3.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进行金融投资时,由于金融投资的类型不同则会引起不同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要制订与其相对的风险应急方案,也就是利用合适的防范办法。一般情况下投资主体可以利用下面这些方法来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一风险保留,这种方式只需少量资金,投资主体负责支付;二风险转移;三风险消除。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不易操作,就是利用预测研究技术来实现预期收益。假如实际投资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为了解决风险就要采取一定的办法;四损失控制这种方法指的是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就要及时采取有关策略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进行投资前就应制订损失控制计划。

4.建设投资管理人员队伍。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也在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企业在进行市场投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具备专门的投资研究人才。只有具备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才有利于企业做好金融投资工作。再有,企业还需设置大量的投资管理人员,企业应该制订优惠措施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如可以提高薪酬和福利待遇,这种方法也对高水平的投资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公司还应加强对现有投资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也可以间接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五、结语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6

【关键词】委托理论  风险投资  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 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 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holmstorm ·bengt,1998. the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译载自《企业的经济性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1、6

[7] [8] [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编 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1996、9

[11] 徐新 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影响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

[12] 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p167-2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美] 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4] gompers, 1993 《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5] 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 黄美龙 《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硕士论文(2001)

[17] 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18] 张帏《基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的创业投资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7

【关键词】委托理论 风险投资 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 and 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 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 ,1994)、J.lerner 和Rodney 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 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 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 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的,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集中于风险投资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1] Holmstorm ·Bengt,1998. firm as a Subeconomy. MIT working paper.

[2] [3] [4] [5] 均译载自《的性质》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1、6

[7] [8] [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 鲁道夫·瑞切特编 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1996、9

[11] 徐新 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院

[12] 高程德《公司理论》P167-2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美] 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 出版社 1999年版

[14] Gompers, 1993 《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5] 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 黄美龙 《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硕士论文(2001)

[17] 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18] 张帏《基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的创业投资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8

IPO抑价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在中国及世界各主要股票市场中普遍存在(Welch和Ritter,2002;刘煜辉和熊鹏,2005)。已有研究发现,IPO抑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真实价值不确定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BeattyRitter,1986)。通常公司价值不确定程度越高,信息越不对称,IPO抑价率越大(Rock,1986;[8]CarterManaster,1990)。学者们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引入可有效减少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IPO抑价。本文主要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来解释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为实现该研究目标,一方面,需研究风险投资是否对IPO抑价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需研究是否存在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间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包括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三部分内容。下面理论分析这些研究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一)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直接影响主流文献发现,风险投资降低了IPO抑价,理论依据包括保证认证和筛选监督理论。在IPO过程中,相对于承销商、审计机构等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对于发行企业更加了解,出于维护自身声誉的目的,会诚实揭露和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并解读企业品质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信息,由此降低发行者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这就是保证功能或认证作用。Barryetal.(1990)认为,风险投资在筛选项目时有极为严苛的标准,包括清晰的认知、优秀的管理者和预期可实现的回报率(Fried和Hisrich,1994),被投资企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业绩和显著的增长潜力,因此风险投资的引入能够向投资者传递公司高质量的信号。同时风险投资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严格监督,比如增加董事会的独立性(Suchard,2009),防止其为了私利而损害公司利益,导致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整体内在价值要高于无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更低的IPO抑价,这就是筛选监督作用。Megginson和Weiss(1991)运用配对的方法,比较美国1983-1987年间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有较低的IP0抑价和发行费用。Lin和Smith(1998)[9]认为风险投资凭借专业的投资与分析能力,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IPO抑价;Jain和Kini(2000)[10]进一步研究了风险投资对公司上市之后业绩的影响,指出IPO后无论有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较IPO之前均有显著下降,但无风险投资参与的公司下降更多。张学勇和廖理(2011)[11]发现,外资背景风险投资参与支持的公司相对于那些非外资背景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IPO抑价率更低。陈伟和杨大楷(2013)[12]基于中小板样本数据实证发现,风险投资降低了IPO抑价,其中独立风险投资的降低程度最高,企业背景次之,政府背景则没有影响。也有学者发现,风险投资的引入提高了IPO抑价,理论依据包括声誉效应假说和逆向选择效应。Gomper(1993,1996)指出,为了创建和维护良好的声誉,向市场传递关于自身投资能力的有利信息,许多风投特别是年轻的风投通常选择较低的发行价并将所投资企业尽快推向IPO,导致高IPO抑价,这就是声誉效应假说。另外,在风投和被投资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风投无法准确获知和分辨企业的真实价值,当以市场平均价对所有企业定价时,优质企业可能选择内源融资,而只有处于初创阶段或者质量不佳的企业才会选择风险投资作为融资渠道(Amitetal,1990)。因此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风险更大,IPO抑价更高,这就是逆向选择效应。Gompers(1997)、张丰(2009)[13]、寇样河等(2009)[14]实证发现,风险投资支持公司的IPO抑价显著高于非风投支持公司;蒋健等(2011)[15]、陈工孟等(2011)实证发现,风投参与企业的IPO折价显著高于无风投参与企业,原因是风险投资以IPO折价来提早退出投资项目,且风投进入企业的时间越长,IPO折价越高,支持了声誉效应假说;李曜和张子炜(2011)[16]、游达明和曾蔚(2012)[17]基于创业板数据实证发现,风险投资显著提高了IPO抑价,存在逆向选择效应,逐名假设不成立。还有学者发现风险投资与IPO抑价无关的证据。曾江洪等(2010)[18]以2004~2007年间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风险资本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雷星晖等(2011)、李善民和陈旭(2011)发现,风险投资持股比例没有显著影响创业板的IPO抑价程度。可见,现有文献大多发现风险投资降低了IPO抑价,少量文献发现风险投资提高了IPO抑价,也有文献发现两者不相关。中国创业板设立的目标是为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高科技企业面临着新产品和现存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风险投资的引入有助于增加研发投入,降低高科技企业在技术竞争中的损失和威胁,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未来价值,增加投资者信心和发行价(TsaiWang,2008)[19]。同时,研发投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创新风险增加了企业与外部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此时风险投资的引入,通过发挥保证监督作用,能有效减小所引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IPO抑价(Luetal.,2012)[20]。由此提出假设1:风险投资的引入降低了IPO抑价率。

(二)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通常来说,风险投资的引入能够促进研发投入,原因包括:(1)资源互补。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融资的传统渠道形成资源互补,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因为多方面原因无法从传统融资方式中获得所需研发资金和管理支持,而风险投资追求高风险高回报并愿意提供相应的研发资金和管理支持,因此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完美互补(Tykvova,2000)[21]。(2)预算约束。银行与资本市场对创新项目融资时会遇到预算软约束,而风险投资融资可避免这一问题。创新项目一般有低成功率和企业家的高私人收益这两个特点,因此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对创新项目的融资上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预算软约束,并且创新项目失败可能性越大,企业家私人收益越高,这种软预算约束就越严重;风险投资能通过限制融资量和分阶段融资等手段形成预算硬约束,避免了银行和内部资本市场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为创新项目提供研发投入进而促进技术创新(Gebhardt,2009)[22]。(3)机制适应性。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机制,能有效适应技术创新的特征,提高了技术创新效率。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解决现代高科技成果商业化开发的诸多方面存在机制障碍,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合约方式和组织机制,通过共同组建企业突破了这些障碍,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过程的扩散,风险投资对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介入大大加快了技术创新的发展速度;二是加强了技术创新各阶段的联系,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吕炜,2002)[23]。对上述理论,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付雷鸣等(2012)[24]构建了一个以公司创新投入水平为因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相关指标为自变量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发现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要显著高于非风险投资。龙勇等(2012)[25]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介入会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降低技术创新风险。买忆媛等(2012)[26]使用“考夫曼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发现,风险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强于天使投资。综上本文提出:假设2:风险投资的引入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三)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度专业化、核心技术保密等特点,企业内部专业人士比外部投资者能更为合理的评估技术创新项目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R&D(研发投入)加剧了发行者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IPO抑价;其次,R&D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投资者难以准确估计公司的价值,加剧了“赢者诅咒”现象,为减少“赢者诅咒”的影响,企业倾向于抑价发行;最后,R&D过程不确定性很大,R&D投入越高的企业投资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溢价越高,为了吸引投资,企业抑价发行。由此提出假设3: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IPO抑价越高。(四)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在会计中,R&D通常列入公司的当期费用,而R&D形成的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通常以专利申请发生的注册费和律师费来表示,加之与R&D相关的无形资产的成功率较低。因此,R&D越高的公司,风险越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AboodyLev2000;Guoetal.2006);同时,JensenSmith(2000)指出,经理层忙于R&D投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报酬,因此R&D越高的公司,成本越高,IPO抑价越高。风险投资的引入,能够监督管理层(Barryetal.(1990)MegginsonWeiss(1991)),派出董事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Lerner,1995)[27],吸引有声誉的承销商来IPO(Shuetal.2011),由此降低由研发投入引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成本,显著降低IPO抑价。因此提出假设4: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显著。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由于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我国暂停了新股发行上市,因此本文以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开市至2012年10月31日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的355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拥有研发投入数据的样本为340个。研发投入数据来自对招股说明书的手工整理,其余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其中风险投资依据锐思数据库股东性质的“9-风险投资公司”。

(二)变量1.被解释变量:IPO抑价率(UPR,underpricingrate)。2.解释变量本文研究风险投资如何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其中,风险投资的度量指标是风险投资参与(VC,venturecapital),研发投入(RD,researchdevelopment)采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表示。3.控制变量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控制变量包括中签率(Lotr)、首日换手率(TO)、发行市盈率(PE)、发行费用(Cost)、发行总收入(Pro)、市场收益率(MKT)、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NAPS)、杠杆率(Lev)、公司年龄(Age)、年度变量(Year)、行业变量(Indu)等。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表1中,除RD只有340个样本外,其余变量都有355个样本。创业板upr均值为0.344,低于贺炎林(2011)报道的中小板均值149%、田利辉(2010)报道的主板均值267%、可见创业板推出之后IPO抑价率显著降低,笔者认为原因是在创业板中窗口指导的取消。RD均值0.06表示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这一数字远远高于李春涛和宋敏(2010)报告的1483家制造业企业0.01的均值以及温军和冯根福(2012)报告的923家上市公司0.04的均值,表明创业板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较大,这也与创业板中主要是高科技企业相一致。表2中,vc与upr负相关、与rd正相关,与假设1、2相一致。rd与upr正相关,与假设3相一致。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对假设1的检验———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我国创业板中风险投资会如何影响IPO抑价,表3、4给出了答案。表3分组统计结果中,upr的差值为-0.062,意味着引入风险投资的公司的upr比未引入风险投资的低0.062,这支持了假设1,表示风险投资的引入降低了IPO抑价,也与表2中vc与upr负相关的结论相一致。但该差值不显著(笔者计算得到对应的t值为1.489,p值为0.138),由此得到实证结论认为,风险投资对IPO抑价产生了负向影响但不显著,这与假设1不一致。表4的逐步回归结果也证实了该结论,模型(1)~(4)中,VC对upr虽然产生了负向影响但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风险投资对IPO抑价未产生显著影响,这与李善民和陈旭(2011)等对我国创业板的实证研究结论相一致。曾江洪等(2010)、李善民和陈旭(2011)虽然也发现了vc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现象,但他们只是得出结论认为,现有关于vc的逆向选择、声誉效应和认证监督理论没有发挥作用。与此不同,本文进一步分析不显著的原因,并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提出解释。笔者认为,模型(1)~(4)中vc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原因是没有控制研发投入的影响。众所周知,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中研发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并由此影响IPO抑价;同时,表3分组结果中,风投参与确实使得rd提高了0.7%。因此,很有必要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探寻vc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为此,在模型(4)基础上引入rd得到模型(5)、(6),以控制研发投入的影响。在引入了rd的模型(5)中,vc对upr虽然没有产生负向显著性影响,但t统计绝对值从模型(4)中的0.176增加到0.505,显著性提高了。为进一步控制住rd的影响,引入vc与rd的交叉项(vcrd)得到的模型(6)中,vc在5%水平下对upr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可见,基于倍分法(D-In-D)引入交叉项vcrd把研发投入的影响控制住后,vc对upr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这证实了假设1。可见,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来解释风投对IPO抑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表4控制变量中,to和mkt对upr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表示上市首日的换手率越高,招股日到上市日间的大盘表现越好,则投资者情绪越高涨,IPO抑价越高。pro、lotr、lev对upr产生负向显著影响,表示发行收入、中签率、财务杠杆越高,IPO抑价越低。因为发行收入越高,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透明度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IPO抑价越低;中签率越高,意味着投资者对该新股的追捧程度越低,对新股的需求越低,IPO抑价越低;财务杠杆越高,公司经理可用的自由现金流越小,经理盲目投资的可能性越低,业绩越好,IPO抑价越低。这些实证结论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

(二)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通过表4看出,虽然风险投资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但在控制研发投入的影响后,风险投资对IPO抑价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由此得出:风投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下面分3个部分进一步考察风险投资如何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1.对假设2的检验———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高科技企业引入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研发投入,以促进技术创新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我国风险投资的引入是否增加了研发投入?表3中rd差值为0.007,意味着创业板中风投的引入增加了rd,该增加值是否显著,表5的逐步回归结果给出了答案。表5模型(1)中,vc在10%水平下对rd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并且在控制了year、indu的模型(5)中,vc对rd影响显著为正的结论依然成立,这验证了假设2,即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为进一步考察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笔者把研发投入区分为IPO发行当年的研发投入(rd0)、前一年(rd1)、前二年(rd2)共三个阶段,对应模型(2)~(4)的实证结果显示,vc对rd1在1%水平下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对rd0、rd2产生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可见风险投资的引入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正向影响,且对IPO上市前一年的研发投入影响显著。在控制了year、indu的模型(6)中,vc对rd1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的结论依然成立。vc对rd1的影响显著为正的实证结论意味着,风险投资常在公司上市前一年显著增加研发投入,目标可能是为了公司更容易上市以便能够通过IPO退出而获得高额收益。表5控制变量中,lev在所有模型中均对研发投入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意味着创业板公司中财务杠杆的增加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显著的制约作用,显著降低了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eps越高研发投入越高,即公司盈利水平越高,越愿意也越有钱在研发上投入。Naps越高研发投入越少,在盈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每股净资产越高意味着公司资产利用效率越低,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越低。2.对假设3的检验———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研发投入会如何影响IPO抑价,表6给出了答案。由于表5中,vc对rd和rd1均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因此表6在考察研发投入时考虑了rd和rd1两个变量。3.对假设4的检验———风险投资、研发投入和IPO抑价为检验假设4,依据rd的均值0.0597构造虚拟变量drd_m(=1,如果rd>0.0597;=0,其他)。vc与drd_m的交叉分组结果见表7,其中panelA、panelB分别报告了rd、upr的分组结果。表7panelB中,研发投入高(drd_m=1)时,vc的引入(vc=0增加到1)显著降低了upr(由0.397下降为0.232,差值为0.165,在5%水平下显著),即在研发投入高时vc对upr产生了负向显著影响,发挥了认证监督作用;但在drd_m=0时,upr几乎不变(由0.342变化到0.341),即在研发投入低时,风投投资的认证监督作用没有发挥作用,vc对upr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研发投入的增加(drd_m由0增加到1),显著提高了vc对upr的负向影响,这证实了假设4。表7虽然证实了假设4,但没有考虑控制变量的影响。为考虑到控制变量的影响,笔者以vc=1且drd_m=1为基准引入虚拟变量,回归结果报告在表8。如果虚拟变量vcrd1的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vc=0且drd_m=1组合的upr值显著高于vc=1且drd_m=1组合,即研发投入高(drd_m=1)时风险投资的引入(vc由0增加到1)显著降低了IPO抑价;如果vcrd0和vcrd2的系数差异不显著,意味着vc=0且drd_m=0组合的upr值与vc=1且drd_m=0组合无显著差异,即研发投入低(drd_m=0)时风险投资的引入(vc由0增加到1)没有显著影响IPO抑价。因此,如果vcrd1的系数显著为正,且vcrd0和vcrd2的系数差异不显著,则假设4得以证实。表8模型(1)中,vcrd1在5%水平下对upr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且vcrd0和vcrd2的系数差异不显著(系数相等均为0.110),这证实了假设4。在引入了控制变量的模型(2)中,vcrd1在10%水平下对upr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且vcrd0和vcrd2的系数无显著差异(系数分别为0.116、0.0904,系数相等的F检验值为0.21,对应的概率为0.65),这进一步证实了假设4,即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显著,具有稳健性。

(三)风险投资影响IPO抑价的机理上面的实证分析证实了本文提出的4个假设,发现风险投资、研发投入、IPO抑价三者间存在密切联系。下面进一步分析风险投资影响IPO抑价的机理。风险投资对研发投入产生了正向显著影响(假设2),研发投入对IPO抑价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发投入的增加显著提高了IPO抑价(假设3);另一方面,随研发投入的增加,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来越显著(假设4)。因此,如果直接考察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则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正向影响(假设2和3)和负向影响(假设4)相互抵消,最终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影响不显著(如表4模型(1)-(4)所示),这从研发投入的角度合理解释了风险投资对IPO抑价影响不显著的实证结论,回答了引言中的问题。也表明存在风险投资通过研发投入影响IPO抑价的路径。在研发投入越高的公司中,风险投资对IPO抑价的负向影响越显著(假设4),其认证监督作用越容易得到发挥。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风险投资能够发挥认证监督作用,减小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IPO抑价。

四、结语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9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 博弈论

一、基于博弈论的“道德风险”理解

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当前企业融资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和贷款后的信息不对称,贷款以前的银企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现象,即银行不了解借款企业的投资风险时,随着贷款企业贷款成本的提高低风险的借款企业退出银行信贷市场的现象;贷款以后的银企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现象,即借款企业取得贷款后,银行难以了解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企业可能改变贷款投向,将贷款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项目。

本文主要针对企业融资中“道德风险”问题,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得出双方均衡的行为结果。通过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现实因素如何影响企业与银行间的信贷行为,银企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分析结果更能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即强调个体理性,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

本文的博弈模型设定为动态博弈。此模型中主要是考虑借款企业借款后,是按照合同规定投资低风险项目还是不按照合同规定去投资高风险项目,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双方均是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博弈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不完全的,企业知道自己是否按照合同进行投资而银行不知道。

本文的博弈模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款企业在借款后有按照合同规定投资项目与不按照合同规定投资项目两种选择;第二步:借款企业投资项目后是否能成功;第三步:借款企业投资失败后银行是否进行审核。

二、企业贷款后银企的动态博弈分析

(一)动态博弈假设

1.企业与银行签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A,投资某项目,企业交给银行固定抵押物为c(c

2.借款企业选择自己的风险状态,既可能投资低风险项目,也可能投资高风险项目。企业按贷款合同的规定投资低风险项目的概率为t,投资高风险项目概率为1-t(0

3.借款企业投资低风险项目时,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L,失败的概率为1-PL,成功得益s,失败得益s';投资高风险项目时,投资成功的概率为PH,失败概率为1-PH,成功得益u,失败得益u'。PL>PH,投资低风险项目成功的概率大于投资高风险项目成功的概率。

4.当借款企业不能按照合同规定还清贷款时,银行以q和1-q的概率选择是否审核(0

(二)动态博弈分析

首先,通过上面的假设,我们可以计算企业的总期望收益

Eπf=tPL[s-A(r+1)]+t(1-PL)q(s'-c)+t(1-PL)(1-q)(s'-c)+(1-t)PH[u-A(1+r)]+(1-t)(1-PH)q(u'-c-F)+(1-t)(1-PH)(1-q)(u'-c)

三、关于均衡解的总结

假设当企业的履约概率t>t*,银行如果意识到企业的履约概率t>t*,银行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就要使q=0,当银行的审核概率为0,企业的履约概率就要减小;当企业的履约概率t<t*,银行如果意识到企业的履约概率t<t*,银行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就要使q=1,当银行的审核概率为1,企业的履约概率就要增大。所以只有当t=t*才是企业履约概率的均衡状态,t=t*是使得混合决策达到均衡的企业的履约概率。

当银行的审核概率q>q*,企业如果意识到银行的审核概率q>q*,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就要使t=1,当企业的履约概率为1,银行的审核概率就要减小;当银行的审核概率q<q*,企业如果意识到银行的审核概率q<q*,企业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就要使t=0,当企业的履约概率为0,银行的审核概率就要增大。所以只有当q=q*才是银行审核概率的均衡状态,q=q*是使得混合决策达到均衡的银行的审核概率。

综上所述,在企业借款以后的银企博弈中,他们的混合决策的最优策略是两个条件:第一,企业投资失败时使银行审核的期望收益与银行不审核的期望无差异时的策略;第二,借款企业投资低风险项目与投资高风险项目无差别时的策略。在这两个条件情况下得到的q*和t*是企业与银行的违约与监督的博弈过程中混合均衡解。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罗发友,俞健.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信贷行为动态博弈[J].统计与决策,2006(4).

[3] 宋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6).

[4] 侯定王.博弈论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论企业投资风险论文篇10

关键词委托理论风险投资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Gompers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另外,萨尔曼、勒纳、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黄美龙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具体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轻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张帏和姜彦福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经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非凡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田增瑞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南立新和倪正东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非凡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