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格言十篇

时间:2023-04-12 02:56:27

保护环境格言

保护环境格言篇1

1、不让尘土进校园,只让美好到我家。

2、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否则人们会自生自灭。

3、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4、保护地球等于保护自己。

5、陆地、天空、大海,我们都要保护。

6、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7、为绿化环境做贡献,让地球妈妈更美丽。

8、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9、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10、人类应该为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感到羞耻。

11、建设“四化”离不开绿化。

12、地球妈妈需要你我的细心呵护。

13、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保护她!

14、只有保护环境,明天,美好的明天!就指日可待了!

15、破坏环境的人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16、快快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

17、请别乱坎树林,让空气更加清新。

18、因为人类的恶作剧,所以地球母亲在痛哭,快止住妈妈的眼泪。

19、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20、从自己做起,爱护我们的家园。

21、如果没有花草树木,我们还能吸收氧气吗?让我们保护花草树木吧!

22、保护环境卫生,减少生活污染,共建美好家园。

23、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24、保护绿化,爱护公物,从我做起!

25、手下留情,足下留青,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26、绿化是我们生存的希望,美化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27、环保行为,处处体现,文明整洁,大家坚持。

28、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间仙境,非常美丽。

29、动物是我们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0、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31、请不要向天空吐烟,那是地球妈妈的笑脸。

32、请爱护每一棵树,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泛滥的洪水和贫瘠的沙漠。

33、少抽一支烟,多栽一棵树。

34、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必须保护环境。

35、热爱我们的母亲,不要再让她伤心和失望!

36、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环境。

37、谁不爱家?谁不爱妈妈——保护地球。

38、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39、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会更美丽。

40、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保护环境是无限的。

41、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42、保护自生环境,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43、让我们来保护花草树木吧!看,花草树木在向你挥出希望的手。

44、参与绿色行动,保护美丽家园。

4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46、人类需要的是绿色,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拥有绿色。

47、有花有草,不摘花草,无花无草,应栽花种草,破坏环境,岂不可惜。

48、让水更清,让天更蓝,让花更艳,让我们的地球更美丽。

49、绿树成荫,花香扑鼻——理想家园靠大家。

50、什么时候垃圾筒也会下岗。

51、树木正在为净化空气而加班加点,请勿让绿色工厂倒闭。

52、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

53、门前院后种棵树,室内阳台养盆花,健康幸福到你家。

54、利用地球资源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保护地球环境是人类为了生存得更久。

55、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数自身。

56、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57、人类为什么总把环境意识抛在脑后。

58、绿化做得好,染污就减少。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

59、科技发展无限好,只是地球太难堪。

保护环境格言篇2

[关键词]环境规制;农产品;出口

[中图分类号]F74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21-03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或地区为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或安全而采取了各种环境规制。这些环境规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尤其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贸易领域,影响更为明显。

一、环境规制概述

环境规制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如对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利的限制、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控制、对工业设施和产品的规制、对环境污染型消费品的规制等。

我国环境规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期,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当时对环保重视度不高,环境规制水平较低;二是发展期,为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保力度加大,环境规制水平因此大大提高;三是提高期,环境规制水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提高。新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究其原因,一是我国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的加强;二是来自国际方面的环境保护压力;三是与环境有关的贸易壁垒的增加驱使规制不得不趋于更加严格。在我国环境规制趋严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二、环境规制对农产品出口的短期影响机理

环境规制一旦产生,首先带来的就是产品生产成本的变化,农产品生产成本将会增加,成本的增加则将明显提高产品的售价,产品价格竞争力因此将会下降,出口将明显减少。这便是环境规制趋严对农产品出口带来的短期影响的直观表现,也是短期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成本的产生

图1中的“成本效应”是指环境规制实施后,环境成本内在化,贸易产品价格中包括了环境成本,从而使产品的价格能真正反映其社会价值,以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纠正了环境成本的外部性。这里的成本可以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来考察:

1.产品生产资料准备环节,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准备。为满足现在或未来的环境规制,厂商在生产资料准备时会较环境规制前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在厂房配置时需满足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环境标准;在购置生产设备时需考虑其污染产生情况等环境约束;在购买产品原材料,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原材料时,因环境规制会较以往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些都会增加生产资料准备环节的成本。

2.产品生产过程中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符合环境标准的加工工艺和生产方法对生产成本的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不同生产或加工方法生产出的相同产品尽管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一样,但对环境的影响却可能大相径庭。因此,许多国家出于环境动机和贸易保护动机制定了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方法的环境标准,且这些标准在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致的“新中国”的背景下更为趋严。农产品要能顺利出口,必须满足进口国的这些标准。这无疑会对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厂商为消除环境外部成本而支付的成本,包括环保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政府排污收费、产品的高额环境税、购买排污许可的支出等。

3.产品检验环节。环境规制的趋严势必使产品检验环节更为严格,且出口到一些国家的农产品要能顺利出口,还必须取得相关的一些认证,检验、认证等费用的增加都会增加出口农产品的成本。

(二)贸易成本效应分析

图2描述了环境规制的贸易成本效应。D为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线(以较为乐观的弹性较小假设),MR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实行环境规制之前,或环境规制水平较低时,出口国厂商边际生产成本为MC1,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原则,此时的均衡出口价格为P1,出口量为Q1;当采取环境规制措施或环境规制趋严后,由于环境成本开始内在化或内在化水平提高,出口厂商的边际成本上升为MC2。此时均衡出口价格上升为P2,出口量下降为Q2。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环境规制导致的贸易成本效应主要有两个结果:一是出口农产品价格上升,产品出口量随之减少。即由图中的a点变为b点,这是环境规制导致厂商成本上升所致。二是环境规制趋严背景下,厂商的利润将明显下降。如图所示,除去共同利润方块A,规制前后利润大小可以通过左斜纹部分(规制后)和右斜纹部分(规制前)面积大小比较而得,而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右斜纹面积较左斜纹大许多,也就是说环境规制后,厂商利润降低非常明显。若我国农产品的实际需求弹性不如图中一样乐观(需求线D的斜率较小),那么厂商利润降低会更明显。

三、环境规制对农产品出口的长期影响机理

如上所述,短期内环境规制的成本效应占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对农产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而言,环境规制趋严带来的其他效应,如创新效应、绿色效应等将凸显,并对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非价格竞争力及竞争潜力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农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一)创新效应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

如果说环境规制的成本效应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么创新效应则是成本降低的代名词。波特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观点就是基于创新的观点。波特认为,污染其实是资源配置无效率的一种表现。而环境规制作为一种凸现的外在压力,对企业创新提供了关于无效率可能产生的来源、潜在技术改进方面的信息,所以说环境规制有可能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通过创新,一方面可以降低治理污染的费用、避免或减轻因污染所招致的收费、罚款和不良声誉的损失;另一方面,创新可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因此也可以得以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环境成本增加的负担。

创新效应对成本消解的大小取决于创新的程度。环境规制作为一种政府政策,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刺激了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关注。但企业的创新行为是否会真的发生或投入以及会因为环境规制增加,这一方面取决于政府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对绿色技术创新产权保护的加强等激励措施是否到位;另一方面取决于企业的利益驱动力要素是否明显,创新行为是否能给企业带来足够的利益吸引。总之,长期而言,成本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负面影响会因为创新效应而有所下降。

(二)绿色效应对非价格竞争力的影响

产品的非价格要素一般包括质量、性能、品牌、服务等,环境规制背景下,产品的非价格要素又多了一个考察点,表现在产品在生产、销售、使用等过程中对环境的友好性,本文称之为环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高的产品表明其在各个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小甚至有一定正的作用,而环境竞争力低的产品则对环境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从长远看,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影响产品的环境竞争力来影响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一般来说,环境规制的提高都伴随着环境竞争力的提高。在全球环保意识增强的背景下,环境竞争力的提高无疑给农产品出口增加了筹码;同时,环境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农产品突破与此相关的贸易壁垒。这些都有助于农产品的出口,本文称之为绿色效应。

长期而言,环境规制带来的绿色效应将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非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产品出口。

(三)形象效应对竞争潜力的影响

衡量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要看其现实竞争力,还要注意其长远竞争潜力,也就是竞争潜力的表现。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从短期看不利于产品出口,但长期而言,环境规制的趋严有利于塑造“中国制造”农产品的形象——绿色、健康。形象效应不仅能够增加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而且能让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不攻自破。同时,形象效应的产生还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进口国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利润。

总之,长期而言,环境规制的创新效应、绿色效应、形象效应将对农产品出口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创新效应对成本的消解,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成本效应对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不利影响;绿色效应对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有正向影响;形象效应则起到了提升农产品竞争潜力的作用。在这些效应的共同影响下,最终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对农产品出口是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还有待实证检验。但环境规制带来的创新效应、绿色效应、形象效应毋庸置疑,乐观地说,在当前全球农产品进口环境标准提升的背景下,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对农产品出口有利的可能性更大。

四、结论

国内环境规制的趋严必然对农产品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理论上而言,这种影响在短期和长期将有不一样的表现。短期而言,环境规制主要表现为成本效应对农产品出口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农产品出口产生负面影响;长期而言,环境规制带来的创新效应、绿色效应、形象效应等会对农产品出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也从负面转为较为乐观的态势。

[参考文献]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24-150.

[2]强永昌.环境规制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0-55.

保护环境格言篇3

摘要:

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了地理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源管理中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设计并实现了环境保护与污染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为环境保护与污染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地理信息;环境保护;污染管理

1引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全球性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中国地域辽阔,环境问题突出,面对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各种环境信息,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模拟、分析和评价,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客观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本文结合基于地理信息搭建的环境保护与污染源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进行论述,系统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为服务型政府提供环境监测、优化、管理、污染源控制、治理、消灭,政策制定、检验、评估、修正等,并为进一步探究环境问题成因提供了支持。

2系统设计

2.1设计思想

在系统设计和建模过程中,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法,遵守统一建模语言的标准规范,并渗透到设计、开发和实施环节,系统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设计思想:

(1)严格按工程化方法来进行组织和管理,做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

(2)按任务、需求、功能和技术指标,对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科学设计。

(3)严格制定数据标准和数据采集的技术规范,以保证数据质量。

2.2设计原则

在满足环保管理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建设以地理信息数据和环境监测专题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库,构建一个松散耦合、可扩展的服务管理框架系统。系统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和可行性

在系统的建设中,要利用成熟的技术和工具,同时考虑应用系统对处理能力的需求,防止发生性能瓶颈。业务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的完整性、更新,业务数据精确的地理位置、更新等问题也应考虑在内。实用性与可行性的思想贯穿了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符合环保资源管理业务要求、操作简便、提高效能、现势性强是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系统设计的出发点。

(2)安全性和稳定性

系统的应用性必须有高安全性,并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从技术角度,采用严格的安全与保密措施,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保密性和数据的一致性。在保证用户权限合法性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确保环保资源运行数据和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标准化和规范化

地理信息数据、环保专题数据和系统设计都必须遵照国家规范标准和行业规范标准,设计标准信息分类编码体系,规范系统数据库及元数据,建立开放式、标准化数据格式等。选择符合工业标准的软、硬件,采用组件式、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方法,对现有异构数据源进行容错处理,与在用的MicrosoftOffice、Adobe等软件兼容,实现数据交互。

(4)先进性与前瞻性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硬件更新换代迅速,性能价格比不断跃升。系统建立还必须充分考虑技术的发展趋势,如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WebGIS应用、OpenGIS规范及空间数据互操作等问题。同时在硬件配置和系统设计中考虑系统升级,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能力,技术处于应用系统领先地位,确保系统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5)系统性与易用性

环保业务数据之间关系复杂,业务综合分析和数据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互构性,需要按照环境管理的要素科学划分,保证系统在对象级别上具有较好的关联性、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满足系统数据和功能复杂性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尽量考虑用户的使用与操作习惯,做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

3系统关键技术

(1)WebService技术

系统中不同应用系统如何集成,是整个环保信息化过程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系统采用Web服务(WebService)来整合业务。Web服务是使应用程序可以用与系统无关、与编程语言无关的方式进行相互通信的一项技术。Web服务是一个软件接口,它描述了一组操作,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消息传递来访问这组操作。符合OGC(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OpenGISConsortium)标准的地理信息Web服务,同样可以类似消息传递。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是松散耦合的、可复用的软件模块,目的是在Internet上不同操作系统、硬件系统和编程语言间提供支持,方便应用的和实现。Web服务使用“发现”机制定位服务,以实现松散耦合,使用服务说明来定义如何使用服务,使用标准的传送格式进行通讯,其技术架构包括UDDI、WSDL、SOAP等。系统通过提供应用Web服务注册、集成、发现机制,系统将采用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构建基于Web服务的建模、装配、动态更改管理及制定的基础管理框架系统,提供一种可管理的、自我服务的模式。Web服务在业务集成上有如下特点:基于工业标准,减少在异构环境对私有适配器和连接器的要求。松散的耦合,请求不必针对特定应用的API。异步执行方式。在等待第一个响应的同时可以执行第二个响应。可靠性。保证消息被投递一次且仅有一次。安全性。必须支持鉴别、授权标准以保护被交换信息的完整性。

(2)XML技术

系统存在很多与外部系统/设备间的数据交换以达到共享的目标,这种数据交换是无法通过简单的HTML格式、ASCII字符或者数据库的数据转换实现无缝集成的。而XML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X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W3C为适应Internet的发展,解决上述技术难点而推出的新型Web语言,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订的SGML的一个精简集。它并不是类似于HTML的预定义的标识语言,而是用于定义其他标识语言的一种元语言。与HTML中有固定数量的标识不同,XML用于描述信息的标识可以自行建立,以强化特定专业数据的结构和关联。实现基于XML标准格式的分布式的多源异构数据统一访问,产生XML格式的数据流,使之通过各类Web服务实现在内部应用系统之间的传输,驱动成业务数据模型,实现环保数据的具体应用。

4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的目标是:以污染源数据环境测点为核心,整合地理信息、属性数据,通过具体应用需求,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数据库总体建设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两块。空间数据库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整合环保专题数据地理信息图层,构成环保地理信息的基础。业务数据库以污染源、环境监测点、建设项目为核心数据,扩展出在线监测、监控、视频数据、手工监测数据;监察管理数据、排污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等。空间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将被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共同为系统的应用服务。

(1)数据抽取

数据抽取的现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由外向内的抽取,第二类为至下而上抽取。第一类数据抽取:由环保应用子系统采集数据,数据存放在环保监测指挥中心外部,与环保监测指挥中心数据库在物理上是隔离的。如监测站的大环境监测数据等,这一类数据的抽取方式为。按照数据标准进行提取、清洗、转换等步骤,然后进入中心数据库。第二类数据抽取:在环保监测指挥中心数据库内,各个环保应用子系统的数据汇集到中心数据库。为了实现环境管理信息层次划分、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和数据等多种环境管理的需要,需要将上述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抽取,存放到环保综合数据库中。抽取方式是建立数据的抽取规则,由数据抽取引擎来完成数据抽取任务。

(2)数据交换与共享

建立基于元数据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元数据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它检索、访问数据库,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的系统资源,从而满足环保局内不同用户对不同类型的环保信息资源的需求以及数据交换、更新、检索、数据库集成等操作。将建立基础地理数据、专题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元数据库,建立完整、详细的数据目录体系。通过对元数据的管理,从系统管理整体把握系统内各类数据的类型、质量、精度、空间参考、生产更新周期、提供单位、使用权限等信息,通过系统提供的元数据管理工具进行编辑修改等维护工作。在元数据层面上,各种异构数据的类型、格式、精度等差异将对使用者透明,避免了因为数据的异构特征导致的信息共享障碍。同时,系统将对外提供元数据功能。数据交换与共享单位可以通过访问系统所的元数据信息,了解、查看和共享元数据,通过元数据的共享,进而实现对应空间数据的共享。

5系统开发和实现

按照既定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搭建的环保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流程图如图1所示。系统搭建后主界面及监控、统计界面,如图2和图3所示。

6结束语

系统结合地理信息、环保信息,建立“一企一档”,并结合“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对管辖区域内的环境持续改善提供长效动态管理机制。环保在线监测系统带来的海量数据,特别是空间支持决策系统夯实了基础,如何充分整合信息化的数据,拓展应用,让数据更好地为管理服务,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提升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胡筱敏.环境学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杨帆,孙水裕.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2009,(10).

保护环境格言篇4

毋庸讳言,凡是生产型的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污染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农资化工企业,这更是一个带来巨大压力的强烈信号。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企业的发展在环保这个沉重而无可回避的问题面前,至少存在着来自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政策压力。《决定》中体现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环境保护,通过体系、制度、原则等规范政府、企业、市场的行为,用法律的手段来追究责任,用经济的手段来调节资源,用价格的手段来反映生态环境损害成本。所有的这些,都是现在和将来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面对和遵照执行的政策要求;二是行政压力。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资源意识和责任意识,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官员的政绩观念。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同样加大了环保执法部门的执法权能。这些施诸于行政的要求和作用,必将成为行政之于企业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分担;三是市场压力。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以及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使用的环境容量指标控制等,市场因素和付费机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占用资源、生态环境损害的成本越来越高,监管越来越严格,这些问题,企业生产经营都不能回避;四是社会压力。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生态保护的难度加大,人们对生产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意识越来越强,这些情况致使社会对环境的忧虑也越来越严重,一些农资化工企业或者项目甚至到了很不受欢迎的地步。所有的这些压力,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有的甚至还形成了企业的困局,不容忽视。

同时,有一些企业,在对企业自身和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误区。过于强调企业自身利益,淡化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不能正确回应社会的质疑和监管,模糊和掩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回避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责任,人为地制造出一些矛盾和对抗性,使企业得不到良性的发展。这些问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内在原因。

鉴于此,笔者认为,农资企业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如何破题,实现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应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这里的责任意识,不是对企业自身而言的,而是企业对社会而言的。企业应该树立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这是一种企业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特别是一些农资化工企业和对自然环境影响深远的项目,更应该看到自身的问题症结所在,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待和分析问题;努力创造各种条件,牺牲一些企业利益,降低和消除企业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保护环境格言篇5

关键词:政府;职能;保护环境

在党十四大的精神提出之后,对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过程之中,各个级别的政府正在面临着职能转变任务。要怎样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现在人民政府需要研究的主要任务。在职能转变实践的过程中,只顾着短期经济利益,轻视环境的保护市场发生。为了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发挥政府保护环境的职能时,一定要制定有效可行的一系列措施,使政府在保护环境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将经济的发展与保护环境有效结合

政府的工作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社会生产力更好的发展起来,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造福群众。但是一旦只对经济效益过多的注重,而忽视了保护环境,这样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样是不能实现。因为历史上的发展也证明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的。最近几年来由于一些经济上的开发与发展,导致全球变暖、自然经济匮乏、洪水、涝灾、地震等现象时有发生,迫使人们付出了惨痛代价,如果对于发展与环境上关系解决不合理,不但会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并且还有着潜在的危险。所以对于州政府而言要将经济的发展严格监管,不是不可以发展,是要在发展的同时有效防治对环境的迫害。指定一系列的措施与法律对于一些开发利用严格监管,让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健康的发展。

二、将市场经济的体制与保护环境有效结合

在经济市场的条件之下,所有的经济活动一定要遵守一定的价值规律,实行等价的交换。企业所出售的一些产品是有价的,但是人民共享的环境却是无价的。而且有一些企业负责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不惜牺牲环境来取得企业经济的效益。他们浪费大量的资源与污染环境的一些落后工艺,用廉价成本生产出劣质的产品,这些现象都需要政府来监管。但是在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下,政策比较宽松,而政府管理也跟不上,使一些先进、节能、清洁的工艺不能得到更好发展,最终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健康,使环境遭到了破坏,阻碍经济的发展。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政府与人民共同的负责起来,开展合理的管理制度,制定人民监管的内容,对于一些生产低成本伪劣产品的企业严格进行查处,让社会市场的经济体制和保护环节有效的结合起来。

三、将国际合作与保护环境有效结合

在现在的国际之中,有很多的发达国家将在本国没办法处置的一些垃圾,运送到其他贫穷的国家,他们用没一吨外加10美元来当成诱饵,如果不是国家政府严令禁止,否则已经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了。在另一方面,在我国出口的产品之中有很多并没有绿色的标志,有的被国外以环保的理由拒绝了。所以,想要更好的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就必须要严格立法的监督,强制的推行少污染与无污染清洁的工艺。另外,对于一些环境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源。像我国的桂林、江南等地区是游览的圣地,这些都是我们人类宝贵的东西,有效控制对于环境的污染,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中国,有效发展我家的经济,所以队员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各级的人民政府也要负其自身的责任,将保护环境的工作从本质上抓起。

四、将政治稳定与保护环境有效结合

当今时代之中,环境的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政府力量之间的较量重要的一方面。例如在巴西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之中,已经有102个国家的元首参加了会议,这也被成为地球高峰的会议。这也标志着环境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题。就因为这样许多国家对于环境问题重视了起来。在中国我们的政权属于民主专政政权,它是为人民来服务的。我国的政府也在努力将经济有效发展同时,也将保护环境作为了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这也是政府与党为人民负责、服务的良好体现。一旦我们不对环境的保护注重起来,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那么就会导致环境恶化以及污染扰民等时间的发生,这必将会影响到政治的稳定。所以作为国家各级的政府来说,都需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将保护环境的工作紧抓,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安乐。

结语:总而言之,政府需要制定能够更好发展经济与社会的策略,就一定要从保护环境的方面来将经济更好的发展起来,但是反言之,环境的保护也需要经济来支持的。对于政府的环保部门要说,要主动的服务,坚持做到最好的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需要为保护环境提供有效支持,为保护环境、资源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对于政府保护环境的职能来说,如果政府没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就会导致环保失灵的现象,这样就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种负面影响。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出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职能,就要以市场力量来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改善,用法律与法规来有效纠正市场的失灵问题,以及公众们的监督与参与,才能够将政府的职能保护环境更好的发挥出来,将环境问题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J],社会科学文献,2009(25)

[2] 程媛媛,大部制框架下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职能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6)

保护环境格言篇6

关键词:网络环境;人肉搜索;人格权侵害;立法保护

2015年5月3日,一段四川某天蛳拢一男司机殴打女司机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开来,网友们纷纷谴责他的暴力行为。事件随着媒体挖掘,网民的人肉搜索,出现了转折。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显示,女司机多次变道导致男司机行车屡现险情,以及女司机平日乱开车的危险违章行为也被曝光,舆论的矛头调转指向了女司机,网友们认为女司机的被打和其恶劣的行车行为存在因果。接着网友也对女司机的一些生活隐私如行车记录,甚至开房记录进行了曝光,女司机的品行,社会评价也受到大众的质疑和指责。最终,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女司机于11日通过《南方都市报》发表公开信,表达自己危险行车行为的歉意,表示愿意接受相关处罚,同时也希望网络暴力的停止。通过事件,我们所应该看到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如女司机这样非自愿公众人物受到了来自网络暴力的侵害。[1]

在网络时代,非自愿公众人物越来越多。没有公众事件的发生,他们就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民众,没有网络环境的传播,他们的人格权也不会被网络暴力如此严重的侵犯。在人们对自身权利愈发重视的今天,对这类型的人物应该如何认识,他们的人格权利在网络环境中应如何辨析,进而如何保护值得深思。

1 非自愿公众人物的定义及其在网络环境中的特殊性解析

(一)公众人物的定义及分类

公众人物这一概念源自美国法,被定义为能够靠其地位本身获得实质公共利益的人,或者一个通过自己有意的行为将自己投入一项重要公众争议核心的人。公众人物也被区分为了三类型,分别是完全目的公众人物(public figure for all purpose)、有限目的公众人物(the limited public figure)以及第三类非自愿公众人物,是指在事件的最初并非公众所熟知的人物,本身也不具有公众兴趣的焦点,自身行为一般也不会涉及到公共利益,但是他们意外的卷入某些事件之中,从而成为了被大众熟知的公众人物。

在我国学界对于非自愿公众人物未有太大争议和细致的探讨。张新宝观点中按照主观意愿,将公众人物划分为自愿型的公众人物和非自愿的公众人物。其中非自愿公众人物是指主观上,当事人并没有成为公众人物的意愿,然而由于某些特殊的环境或者偶然的事件,突然处在社会聚光灯下,为大众关注。

(二)网络环境下的非自愿公众人物的特殊性

在网络环境下非自愿公众人物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他们不同于自愿型公众人物,是“被动的名人”。主观上,他们没有追求成为公众人物的意愿,甚至对抗这种趋势;客观上,他是媒体报道的焦点,处于事件的中心。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非自愿公众人物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成为名人的意愿,也不可能因此得到任何的利益回报,相反的他们还会承担私人生活被曝光所带来的痛苦。[2]只有少部分人会在事件其中受益,而大部分人会在人肉搜索或者网络言论中受到抨击、嘲讽、侮辱等网络暴力,自身的人格权受到严重侵害。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不可逆性,侵害当事人的信息在传播之后随时可能在未来的任何时间二次或多次伤害当事人。此时当事人作为普通个体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的人格权,公权力更应给予更多的保护于这些特殊主体。

2 网络环境下非自愿公众人物受到的侵害

(一)认识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侵害

在网络环境中,非自愿公众人物受到的侵害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首先是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侵害。信息成了某些不良网络服务商手中牟利的商品,他们利用网络上个人信息的可复制性,私下将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作为商品出售,信息被他们转化为了金钱[3]。网络服务商是网络侵害的一大实施者。除此之外还有广大的网络使用者,在挖掘非自愿公众人物信息的同时,过度的滥用了人肉搜索,人为的添油加醋,导向性的挖掘,甚至是对极度个人的隐私进行挖掘。这些行为大大超过了人肉搜索的合理范围,从而导致了对非自愿公众人物的侵害。

之后是大规模大范围的网络暴力言论。网络的匿名性给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民大可不必为自己的言论负责,肆无忌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良舆论,言论暴力都导致了对当事人的伤害,其中的诽谤侮辱更是不计其数。

再者是对人肉搜索的不同的运用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人肉搜索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之后带来的侵害涉及两种权利的博弈,即公民的知情权、舆论监督权和公民的人格权。[4]过界的人肉搜索带来了对公民人格权的伤害,对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的侵害。而对这两种权利价值的追求所产生的矛盾更可看作是人们对自身权利价值的取舍和衡量。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保护公民的人格权,如何平衡取舍,是每个立法者都会去考虑的难题。本文的立场重在保护较为弱小的非自愿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同时善用人肉搜索等手段,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不能让知情成为侵害行为的外衣。

(二)非自愿公众人物人格权受侵害的具体表现

“人肉搜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被人们应用,是科技和人工的结合造物。尽管现今发生的很多网络侵权案件都和“人肉搜索”有着关系,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它。[5]真正的伤害发生在人们在运用“人肉搜索”过程中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侵权行为或运用搜索结果进行二次侵权行为时。一般来说,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侵害行为较难侵害到人们的物质性人格权,如身体权、健康权等,但与人的精神利益有关的精神性人格权则会遭其侵害。

这些侵害的具体表现为:

(1)对非自愿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侵害,主要体现在网络的评论或者论坛中用恶毒的言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使他人受到侮辱;事件中,行为人故意捏造对当事人不利的虚假事实,恶意炒作虚假新闻或者引起不明真相的网友对当事人发起人身攻击,致使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而需要注意的是,公众人物在言语上有一定的容忍义务,即行为人是主观善意,主要言论的事实清楚明确,个别的言论上和事实可能有出入,不够准确,司法机关应不予为侵权。

(2)对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害,从已有的案例考察,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电话、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学历、婚史、健康状况等都会被公布在网上。其中不应被视为侵权的是工作单位、学历等一般信息,因为它们多与人格尊严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对这些信息的披露并不构成对其隐私权的侵害。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家庭住址、婚史、健康状况等个人私密信息的公开,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将会对个人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生活安宁造成巨大的伤害,已构成对非自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侵犯。

(3)对非自愿公众人物肖像权的侵害,主要体现在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下,故意的扭曲和丑化当事人的形象,并在网络中传播运用。如在“人肉搜索”中,网友往往只是根据主观的猜想臆断或者是为了一己私利图一时的爽快,就将当事人的照片上传到网络论坛中,除了一手发图者,接下来的侵害也随之而来。随后的跟帖中,有些不理智的网友进行再加工,对当事人的肖像进行二次恶意丑化,从而侵害了当事人的肖像权。

3 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非自愿公众人物的人格权

(一)网络环境中言论自由和人格权保护的平衡

在网络时代,网络的特性让人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更加便利自由,同时有些肆无忌惮。表达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顾忌的去侵犯他人的权利,因此当前法律应该致力于保护这些处于弱势的非自愿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同时避免限制了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做好二者的平衡。纵观各国法律,加强对公民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大趋势。[6]

做好二者的平衡,既让公民在言论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又能使之不被滥用为侵害人格权的武器。在网络环境下,人肉搜索带给我们获取信息上的便利,但同时应该防止它变成对公民人格权的侵犯,防止它演化为网络暴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51 条是对公民的言论自由的保障。它规定: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与此同时,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还应该受到两者的限制:(1)来自国家的限制,通常有国家安全、国家机密、新闻检查等方面的法律对其限制;(2)来自公民享有的某些民事权利的限制,主要包括来自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的限制。即使是言论自由也不得以此为借口,滥用权利侵害包括人格权在内的合法民事权利。[7]

(二)完善建议

本文提出几点建议关于在网络环境下保护非自愿公众人物的人格

(1)充实和完善我国人格权法的内容。网络时代,非自愿公众人物这类主体必然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如何保护他们的权利,从而正确的引导社会舆论风险都是立法的重点。在民法典的编纂中,人格权独立成编的呼声很高。《人格权》正在立法之中,非自愿公众人物的权利保障,可以在分论的各种人格权利中一定程度的体现。同时在整部法律中可以有特殊主体的类型化法条体现,其中非自愿公众人物可以列入其中。除了《人格权法》,还应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也是源自前面分析到的,人肉搜索对个人信息的大量挖掘。这部法规已经在制定过程中,而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保护在网络环境中个人信息。网络的广泛传播和便利获取,让一些不法分子获取个人信息轻而易举。因此法律应该注意在网络服务商对上传的个人信息下的审核义务,各网站管理者对下载个人信息的注意义务。眼下保障公民个人信息,需要制定好一部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时这样一部法律也能保障我国本土的市场主体面对现今国际贸易,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参与其中,能够与国际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接轨,也是保障我国市场主体在国际竞争的公平环境,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这样一部法律的出台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对于促进构建信息化法律体系,都有着里程碑意义。

(2)除了上层法律的构建,在法律中救济机制的调整也很重要。在对非自愿公众人物的救济中应该采用精神损害赔偿为主,惩罚性赔偿为辅的赔偿机制。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机制,主要看重精神损害赔偿的针对性,前面已分析了网络中的侵害主要伤害的还是当事人的精神利益。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利,并加重了对侵害人的惩罚,达到警示、预防的效果。一方面精神损害赔偿是通过物质手段对受害人进行抚慰,另一方面有组织,有预谋的网络暴力事件的侵权人应当施予惩罚性赔偿,敲响法律之钟,引人向善,否定这些侵权行为。

(3)除了救济手段外,设置一种新权利也是对非自愿公众人物的一种保障。如设立反驳权制度。反驳权,是为被新闻媒体的报道诬蔑、攻击,或是因错误的人肉搜索导致被伤害了名誉的当事人所设立的。当事人可以在对其实施侵害行为的媒体网站的原报道处,通过相同的形式,相同的刊幅,免费地登载反驳的文章,这是一项其针对加害媒体应当享有的请求权。[8]这项制度对于因报道受到名誉侵害或隐私被错误报道的人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保护措施。在同一媒体刊登反驳文章等于是澄清事实,说明真相的一次机会,对于弱势群体是一大助力,一个平等的机会,一个发声的权利,而且在网络传播下,正面传播效果会远高于传统媒体。

(4)司法程序上的保障。鉴于人格权的特殊性,是财产权的某些特性所无法相比的,精神上的伤害是最需要预防。因此,通过证明权利受到侵害或有受到侵害的可能,作为人格权救济的证明条件,而无需证明侵害人的过错。这样的设定有效降低了救济的适用条件,更易于当事人行使人格权请求权。预先的禁止令正是起到这样的效果。例如,事件发生后,非自愿公众人物进入了公众视野,当他们发现已有对其进行人身攻击、不实或者侵害隐私的言行在网络上流传,无法通过个人的力量去反驳或者澄清,此时他们可以向法院申请颁发禁止令,针对这些网络上的不实言论,网络传播的速度相当之快,这项禁止令也有相当的必要性。当然,禁止令的期限并非永久,主要是一种事前的救济方式。在诉讼进行中或完成后,由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判断禁止令。法院还应该根据事件的实际情况,当事人可能受到伤害的程度判断是否颁布禁止令,同时要求当事人提供担保。

(5)最后要谈到的是网络环境中的自律精神。网络作为现实社会一部分的延伸,不断发展的同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网络行为也会受现实行为,现实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如果多多关注网络中人们的言论,不难发现,有暴行,也有理性的声音,人们越来越多的发表独立的看法,也能分辨网络中的水军和键盘侠。法律的观念也更多地在网络中为人们去运用和坚持。尽管对网络的侵权行为,人们还可能认识不清。其中一部分是法律尚未完善,在摸索中前行,另一部分则是要倡导网民以及网络行业从业者的自律精神。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对自身行为进行监督,营造一个良好风尚的网络环境,网民也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和法律意识,合理运用人肉搜索技术,不在网络上造谣传谣。

4 结语

现实社会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法律的不断完善和进步。非自愿公众人物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人格权法的更多保护,这点在网络环境下尤其重要。相信随着人格权立法的不断完善和网民,网络从业者的自律精神不断升华,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人格权保护体系也会越加健全,从而成为推动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发展的助力。

注释

[1]摘自网络报道http:///news/china/story20150512-478907成都挨打女司机为鲁莽驾驶道歉 恳求公众放过施暴男司机

[2]洪波、李轶:《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当代法学》,2006 年第 4 期。

[3]刘德良:《网络时代的民法学问题》,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第 333 。

[4]代红梅:《从“人肉搜索”谈隐私权的保护》,《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 年第 7 期。

[5]杨立新:《解决“人肉搜索”中的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依法规范网络行为》,《专题研究》,2008年 10 月刊

[6]马贤兴:《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限制的法律探讨》,《人民司法》,2000 年第 11 期。

[7]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92-93 页

[8]五十岚清:《人格权法》,铃木贤、葛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212 页。

参考文献

[1] 洪波、李轶.《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类型及其名誉权的限制》[J].《当代法学》.2006 年第 4 期

[2] 刘德良.《网络时代的民法学问题》[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3] 代红梅. 《从“人肉搜索”谈隐私权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 年第 7 期

[4] 杨立新.《解决“人肉搜索”中的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依法规范网络行为》[J] .《专题研究》.2008年 10 月刊

[5] 马贤兴. 《公众人物名誉权、隐私权限制的法律探讨》[J].《人民司法》.2000 年第 11 期

[6] 张新宝. 《名誉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92-93 页

[7] 五十岚清. 《人格权法》[M].铃木贤、葛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212 页

保护环境格言篇7

美国经过20多年的司法实践积累,对高校骚扰言论的管制已日臻完善和成熟。本文拟以美国的法治实践为对象,对高校骚扰言论的管制焦点、管制目的、对象、程度等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遏制高校不当言论,重塑教师道德规范提供借鉴。

一、高校骚扰言论管制焦点:骚扰言论

管制与言论自由保障的冲突言论侵犯是一种常见的性骚扰形态。依据1997年美国教育部的指导原则,违法的高校骚扰言论可以分为“交换利益型”和“敌意环境型”两类。“交换利益型”是指行为人暗示或者明示被害人顺从其不受欢迎的骚扰言论,就能获得求学、就业方面的教育利益,否则就会受到不利对待。这类骚扰的被害人通常会具备经济性(economic)、有形(tangible)的物质损失,因为他们的考试评优、毕业推荐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师不当要求的默许之上。依据民权法第七章,只要被害人能证明其受到教师的胁迫、勒索或者恐吓而不得不顺从,行为人就需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

本文不再讨论这一情形。而“敌意环境型”则是指行为人通过展示图像、文字、物品,或发表歧视、侮辱言论等方式损害了他人的人格尊严,令人心生畏惧,感觉置身于“胁迫性、敌意性、冒犯性”的环境中,进而影响其学习、生活。[2]从字面意思来看“,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同于其他骚扰均强调受害人的某项人身权利被侵害,该骚扰的规范对象是整个环境而非具体权利。具体而言,行为人通过不当言论或态度开展攻势,给被害人营造出有“敌意、胁迫、冒犯性的氛围”。[3]这里的言论表达方式不限于面对面的接触,还有媒体、网络、电邮、手机视讯等。在美国,“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行为人同样需要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而且,所在高校也要一并承担连带民事责任。但是,“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管理与言论自由保障之间的潜在冲突引起了激烈的宪法争议。从公民权利的角度来看,“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管制容易与第一宪法修正案的言论自由相冲突。而且,言语或者态度造成的伤害仅是情感效果,一般远不及肢体动作来得剧烈,是否也应受罚往往受到质疑。另外,如果在大学校园中实施言论管制,言论自由需要得到特殊考虑。在“约翰逊案”(Texasv.Johnson)中,最高法院指明“言论自由的真谛是,国家不能因为某观点的内容令人生厌或不被认同,就限制公民自由表达”。很多人强调大学校园中言论自由的崇高地位,认为大学是培养公民的摇篮,也是学生和社会汲取知识和学会尊重不同声音的地方,应当容许自由交流。而言论管制将某些想法列为禁忌,束缚思想交流与真理发现,徒增个人的恐慌和社会的寒蝉效应。“大学应是言论的自由市场,对言论的限制规定是对大学的诅咒”。[6]因此,如何平衡基于女性主义脉络的骚扰言论管制,与基于自由主义脉络的言论自由保障两者之间的冲突,合理划定“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内涵,成为高校骚扰言论管制中的关键。

二、“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管制的目的

如何在管制高校骚扰言论的同时又不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取决于社会公众和司法机构对高校的认识。一些人认为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受拘束的言论自由,某项言论是否正确,应由言论市场上的公众判断,而非某个社会机构、个人去预先判断。在诸多言论的竞争下,言论终究会被大众发现其是否荒谬。言论自由的保障有助于让人们不受阻挠地发言和取得信息,让开放市场来决定哪些言论具有说服力。因此,美国宪法确立了言论自由保障的“内容中立”架构,即政府应当对任何价值取向的言论保持宽容和中立立场,言论管制一般不涉及言论表达的内容。教育部门从促进民主思辨与文化多元价值的脉络出发,应当支持各种言论立足于校园,为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辨、不同阶层参与公共对话营造机会。从这种见解出发,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大学校园的言论,维护师生的自我表达机会。然而,更多的人认为大学也应当是礼貌、包容和尊重人格尊严的地方,应当抛弃盲目的男尊女卑偏见。如有学者提出,高校骚扰言论的管制有助于促进言论自由。这是因为,在高等教育环境中,思想自由市场的形成需要让不同背景的群体都能参与和发声。言论管制可以帮助居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群体自由表达意见,从而维护教育活动的多元性参与。而且,校园中的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等现象也会随之扭转和减少。诚如学者所言:“大学有责任支持终结歧视的言论管制,并谴责造成歧视的不当言论。”[7]还有学者认为,限制校园中的言论骚扰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很多刚刚成年的学生初次离家求学,心理发展还处于脆弱阶段,在心智发展、自我定位、社会生活方面都非常依赖学校和教师。

一旦遭到言论骚扰,学生就会无法专注学习,失去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8]鉴于上述认识,美国法院从高校的教育目的入手,认为如果骚扰言论对教育活动构成“实质性干扰和中断”,教育部门的言论管制就不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这就意味着,高校有权为了实现其教育任务而合理管制“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如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案”(Silvav.UniversityofNewHampshire)中,高校的骚扰防治规定中要求禁止“具有性本质的言论,包括持续或反复性的幽默言行”。此案中,一位英文教师由于在课堂上经常讲色情小故事、打不雅的比喻而被学校处罚。该教师不服而诉至法院,但遭到败诉。联邦地方法院明确指出,高校固然应当维护课堂的言论自由,但是也有权出于维护“良好教学环境”的需要,合理限制违法的骚扰言论。第三巡回上诉法院进一步在“圣贝纳迪诺谷学院案”(Cohenv.SanBernardinoVal-leyCollege)中指出,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大学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大学教师负有维护教学环境的义务,需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和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具体而言,依据与大学教育目的关联程度的不同,言论管制可将整个校园大致分为三类场所:一是课堂教室,该区域与教育任务密切相关,教育机构负有严格监督师生言行,保障学生免受“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冒犯的职责。二是街道、餐厅、走廊、交谊厅等公共空间,该区域类似于市政大厅、公园等“公共论坛”,对言论自由的保障较强。不过,如果行为人持续性的骚扰言论严重影响被害人参与教育、学习活动,校方仍然有权管制。[11]三是学生宿舍,该区域有类似于家的性质,学生享有高度自主性,因此教育机构一般不予介入。而且,言论管制只能和教育管理目的相联系,必须是基于教育管理的紧迫需要,不能仅仅为了禁止性别歧视而实施管制。如在“天普大学案”(Dejohnv.TempleUniversity)中,[12]高校的反性别歧视规则为避免冒犯女性,严禁师生发表任何“具有性或性别动机”的言论。某历史系研究生在课堂讨论中否定女性参军参战、参与,因而被罚。他以言论自由受到侵犯为由,诉至法院。第三巡回上诉法院判决该校规违宪无效。法院指出,该校的反性别歧视规则的界限模糊,管制的言论范围过宽。只有当骚扰言论影响到他人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危害到整体教学秩序时,教育机构才有权管制。原告的课堂发言仅仅是合理的意见表达和学术交流,并未影响到整体的教学环境,不应限制。

三、“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管制的对象

依据最高法院的“双阶理论”(two-leveltheory),言论自由的宪法保障亦非绝对。该理论将言论划分为高价值言论和低价值言论两种,并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保障。高价值言论具有确保个人表现自我、促进社会交流和追求真理的民主功能,宪法对此给予高度保障。法院对高价值言论的管制措施会采取严格的审查标准。与此相对,低价值言论包括与猥亵言论、粗俗言论、诽谤言论、侮辱言论、挑衅言论、儿童色情与商业性言论。[14]这些言论社会价值低,因此宪法较少保障乃至不予保障。此外,仇恨言论也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低价值言论,是指针对特定族群故意贬抑、威吓或煽动暴力及偏见的言论。高校骚扰言论若是严重到构成猥亵、诽谤或挑衅的程度,一般不会得到宪法的保障。但是,宪法对这些违法言论的界定非常严格,并非所有的骚扰言论都能被直接纳入其中。只有从宪法保障言论价值的目的出发,具体判断某项言论促进社会价值的程度,才能判定出该言论是否值得保障。据学者归纳,高校骚扰言论主要包括性暗示言论和性别歧视言论两类。其中,性暗示言论和绝大多数性别歧视言论并不具有社会价值,教育部门将这些言论确立为“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并加以处罚。不过,性别歧视言论当中存在着两种例外情形,它们不属于违法言论。第一种是,情节轻微的性别歧视言论。例如有些嘲讽和取笑言论并无达到严重程度,典型的如“你是个蠢花瓶”,“女生天生不如男生优秀”。又如有些教师偶尔为之的粗鄙口头禅、随意评论,如“变态”等。第二种是,含有政治表达内容的冒犯言论。最高法院多次强调,如果一项高校言论的内容涉及政治表达,虽然形式上具有冒犯性,教育部门不得贸然禁止。如在“圣贝纳迪诺谷学院案”中,法院认为令人不快的性别歧视言论中不乏有公益性的政治性言论。例如与性道德、性别政治议题相关的政治宗教言论,这些内容涉及言论自由的核心领域,因此,也受法律保护。还有学者指出,有的课堂发言虽然由于情绪性表达而引发不快,但是它的主题是探讨男女在政治社会中的定位、同性恋的社会评价或寻找人们对性的适当态度,有助于健全民主程序和追求真理。因此,这类发言不算是“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

四“、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管制的程度

“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管制目的在于保障学生免于受到不当言论的冒犯。但是,即便教师的骚扰言论属于低价值言论而且具有冒犯性,教育部门也不能轻易加以管制。只有当言论的冒犯程度严重到受害人无法行使受教育权的程度时,教育部门的言论管制措施才算合法。美国教育部于1986年援引全美就业平等委员会(EEOC)的《性骚扰指南》,将“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的判断要件界定为:一是与“性与性别”密切有关;二是不受被害人的欢迎;三是对被害人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足以造成“使人感受到胁迫、敌意或冒犯性”的环境。其中,第三条关于“言论冒犯的严重程度”的判断是实务中的难点。从条文来看,“敌意”、“胁迫”、“冒犯”的内涵模糊,因而“言论冒犯的严重程度”很难做出判断。最高法院虽然在“海瑞斯案”中提出要结合言论的发生频度、严重程度、冒犯程度、是否影响被害人的学习生活等因素做综合判断,但是,法院仍然无法说明何种因素具有决定性,以及各项考察因素之间的重要性排序。斯卡利亚法官一度认为“言论冒犯的严重程度”的条款属于摆设,沦为无法指导司法实践的“礼貌守则”。法律难以界定言论的冒犯程度,不符合第一宪法修正案对言论管制的“禁止模糊”(voidforvague-ness)要求,将会给言论自由保障带来巨大威胁。一方面,个人无法预知违法性标准,导致其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法受罚,从而产生恐慌心态和噤声效应。另一方面,高校、教育机构为了规避雇主连带责任的风险,往往制定严格的言论预先管制措施,过度钳制师生的言论自由。有鉴于此,司法实务中近年来援引“被俘虏的听众理论”(captiveaudience)作为判断言论冒犯程度的标准。“被俘虏的听众理论”首见于“塞克斯案”(Saxev.StateCollegeAreaSchoolDistrict)判决,其核心是根据听众回避言论的可能性来判断言论冒犯的严重程度。简言之,被害人是否已经达到无法回避骚扰言论的程度。如果被害人可轻易回避,如退选课程或选择不接骚扰电话,则骚扰言论未达到“胁迫、敌意或冒犯”的严重程度。反之,如果被害人无法回避,如行为人对特定受害人进行持续性的邀约或展示,则骚扰言论就构成“敌意环境型”骚扰言论。其实,“被俘虏的听众理论”体现出的是对公民免受骚扰言论冒犯之自由的保障。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包括表达自由、不表达的自由、接受自由、不接受的自由四类。“免受骚扰言论冒犯之自由”就属于不接受的自由。当公民的表达自由与听众的不接受自由冲突时,法律优先保障的是公民的表达自由,其他人可以选择离场或者不予理睬。只有当冒犯言论是针对某人并致其无法回避时,政府才会转而保障听众的不接受自由。如在“博纳案”(Bonnellv.Lorenzo)中,[一名大学英文教师由于使用粗俗的课堂用语、带有嘲讽和暗示色彩的猥亵评论而被学校处罚。该教师坚称其用语没有针对任何学生,因而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原告败诉。法院指出学生在教室中难以回避令其不安的教师言论,属于被骚扰言论俘虏的听众。骚扰言论的冒犯程度是否达到“被俘虏的听众”标准,主要依据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而定。如某项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学校是否提供有替代性课程;学生事前对教师的教材选择、教课方式与授课内容是否了解。学生如果无法通过调课、选课等方式回避教师的骚扰言论,就意味着骚扰言论已经达到严重冒犯的程度。

五、美国法治对我国的启示

保护环境格言篇8

关键词:经济诱因;环境利益分配;环境税;排放权交易

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6011408

通过经济诱因的环境利益分配能够获得接受的主要原因在于环境资源问题是一种外部性问题,基本上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会造成外部性,但是完全禁止制造外部性的各种活动,却是不可能的。换言之,将外部性内化,“如果经济诱因能够改变外部性,则理论上环境资源问题这一成本外部化问题可被内部化而得到解决”①。 另外,经济诱因对于诱发集体行动、促进环境资源保育成果具备重要功能②。通过经济诱因的环境法调节与分配,可对环境利益的分配起到平衡作用。

一、总体考虑

经济诱因是环境经济学在环境资源问题上发展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环境经济学的重要观念就是限制生产量,以增加经济的“生态效率”,即通过减少经济对环境的影响,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正的经济诱因,即通过经济方式鼓励对环境有益的活动;负的经济诱因,即对环境有害的作业方式课税,来遏止其从事对环境有害的活动,若能使环境资源在市场上经由交易反应其真正的价值,则为资源使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具体来说,通过三个步骤实现经济诱因功能。

(一)环境商品化

环境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环境转变为商品 。 因为环境商品化之后,可以进而将环境物资及服务纳入经济模型,如此一来就能以分析其他市场商品的方式,分析环境物资及服务。在商品化的过程中,要将环境分解为物资及服务,物资包括自然资源等,服务则包括保护自然环境等。依供需原则为每件商品定价,就像其他的商品及服务一般,如此,环境元素就可以纳入到市场经济中。

环境商品化就是建立明确的环境资源产权,并进行确实有效的保护和履行,以避免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 。确定价格是重要的方面,主张保存取向认为,环境资源高市场价格及其所代表的高度经济价值经常导致资源过度利用甚至枯竭GEIST V. Wildlife conservation as wealth.Nature,1994:368,491-492;Noss,R.F.,Sustainability and wilderness.Conservation Biology,1991,5:120-122. 。而主张可持续利用则认为,高价是有效的经济诱因,可以激励环境资源拥有者投入人力物力管理自然资源与环境,从而有助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保存及利用。

Freese根据实证经验归纳了以下基本发现:资源价格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环境资源保护。价格过低使得环境资源拥有者无心于投入土地、人力与物力以从事保护,亦无诱因建立资源财产权,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若非被转做人为开发用途,或是处于开放自由利用的无人管理状态,两者皆不利于保育 。另一方面,资源的高价容易导致盗猎问题,或诱使国家或私人侵犯地方小区的固有传统产权。此外,在既有财产权一般并不明确的情况下,高价通常导致资源滥用,即使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也经常因贴现率过高而将资源利用殆尽。整体结论是:固然实证案例中已经有许多成功运用价格机制的例子,但若主要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环境资源保护的程度,则过高或过低之价格皆不利于保育。还有,即使在最佳的价格条件下,市场价格因外部性原因并未反映真正的社会成本效益,所以任何商业化利用本身均不可能达成资源的最适利用与保育。

(二)找出最适的环境保护标准

最适环境保护标准,应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决定,成本效益分析决定资源分配是决策者政策的基本考量。成本效益曲线可反映出供需,当环境保护的成本上升时,需求就会下降,因为民众较不愿为高层级的环境保护付费。

1. 成本效益目标

社会经济的生产能量是有限的,即使所有物品都是免费的,仍然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无限的欲望,物品具有稀少性。环境法律与政策就是要平衡环境质量的维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环境法律与政策的目标就要探讨,什么样的污染程度是社会可以接受的,“成本效益分析”是较佳的分析工具。

(1)环境保护的成本。环境保护的成本是指,“投资于污染防治设备,聘雇操作设备的人员,使用土地放置设备,或放置污染以待未来排放等使用这些资源的机会成本”。“环境保护总成本”与“环境质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越高的环境质量,其所付出的环境保护总成本越高,而环境质量越高,其边际成本也越高。

(2)环境保护的效益。环境保护的效益就是,当环境品质改善时,对于人类、动植物造成的损害会减少。“效益是我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及其所带来的满足或效用”。

通过货币表示的环境保护效益,将所有的效益加总之后,可以得出“总效益曲线”。随着环境质量的提高,总效益曲线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当环境质量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再改善所得的效益就很小,所以总效益曲线变为相当平缓。“边际效益曲线”是总效益曲线的斜率,因为边际效益是递减的,所以边际效益的斜率为负。

中从Q到Q2之间时,环境保护是有效率的。但是,环境保护最适标准也同时要满足“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图示中的Q1,是最有效率的环境质量点。在Q1的左边,环境质量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改善环境质量可以使社会的福利增加;在Q1的右边则正好相反,减少防治污染所节省的成本要大于所增加的损害,降低环境质量反而会增加社会福利。当“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总净效益”达到最大。因此,Q1的环境质量是社会所能达到的资源最佳配置状态,亦即最有效率点。

环境商品的货币价值确立了,就可以比较环境保护的效益与成本,并在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状况下,寻找最适的环境保护标准。

(三)制定法律与政策

当确定了最适的环境保护标准后,就要启动相关国家机关,制定环境法律与政策,以制度促使环境标准的达成。随着自由市场的思潮主导国家立法与公共政策,环境资源保护也经历了思想范式的转换Anderson T L, Leal D R. Free Market Environmentalism.San Francisco:Westview Press,1991;McNeely J,Economics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Developing and Using Economic Incentives to Conserve Biological Resources.Gland,Switzerland:IUCN,1988;Swanson,T.M.,&Barbier,E.D.(Eds.), Economics for the Wilds:Wildlife, Wildlands,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London,UK:Earthscan,1992. 。环境法律与政策也形成由管制过渡到诱因,更具弹性,更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制度机制,诱因型的环境资源保护机制是环境利益分配的基本手段,其中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是最主要的两种制度形式。

人类行为是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重要动因,经济诱因是现实世界中型塑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一般而言难以单靠道德劝说便可说服人们支持环境保护与在社会正义框架内型塑环境正义,更改分配环境利益,因而运用经济性法律与政策工具诱导出对环境友善的人类行为与环境利益的合理分配,是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上环境法律与政策制定开始强调地方分权、小区参与、赋权等做法。经济诱因的广泛使用,追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是环境法律与政策的主要目标Berkes F. Rethinking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Conservation Biology,2004,18 (3):621-630;Brown K.Innov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GeographicalJournal,2002,168 (1):6-17.。利用经济诱因达成保护、保存、可持续利用以及复原等环境资源保护措施促使法律与政策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度“创造”市场实现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的价值,防止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继续遭到破坏,并以此增加收益提高社会各层人民的福祉,是环境法律与政策的重点。

二、环境税:环境利益分配之国家手段

环境税会改变市场中现存商品及服务的价格,以内化“环境外部性”。因为经济相关只考虑生产及消费,并没有考虑到支持这些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以至于环境被排除于经济之外,也因此,生产商在设定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时,会将资本及劳动力内化为成本的一部分,但是却会忽略环境资源的成本。如此,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没有反映“实际的生产成本”,低价刺激需求,增加供给,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

(一)涵义说明

环境税是一个税系,而非单独的某一税种,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由政府建立一套分配机制,以合理地将成本反映到因使用环境资源或污染环境而获利之人身上,“使其在考虑减少自身之成本负担之前提下,自愿地避免或减少造成环境负担” 。“开征环境税可以引导市场主体改变不合理的投资方向,自动放弃一些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项目和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使产业结构整体上更符合生态保护的需要” 。

有学者认为,“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而凭借其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 。 “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纳税人分别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或生产使用有污染的产品者,课征对象分别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和有污染的产品” 。因此,“对于环境税,必须将其征收与支出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环境税的使用同样须纳入环境税法律关系的领域之中” 。 环境税不仅涉及污染行为,而且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不仅是环境损害行为的制约,也是对环境友好行为的鼓励。污染税或费是环境税的微观意指,“通常是以释放污染物质的数量为基础来计算的” 。 广义的环境税是国家“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 。 不但包括了污染税、自然资源税,还包括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税收和优惠政策、消除不利于环境的补贴政策和环境收费政策等。

(二)价值定位

有学者认为,“环境税既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能为社会公共事业(包括环境资源的保护、污染的治理及其他一些社会公共事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又可以真实地反映社会边际成本,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行为造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还可以均等社会收入,为社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 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

税收是影响财政职能,发挥财政服务于公共事业的重要财政工具,在市场失灵的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环境税的征收会促使从事征税行为对象的人们转而从事那些征税较轻的行为。“开征环境税,应该说首要的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着眼于对环境生态的改善与节能减排,这是国家考虑环境税的基本初衷或者最主要的目的”参见冯雅:《环境税‘十二五’出台可能性较大》,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环境税主要是针对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行为的单位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费用的大小可能是根据其排放(如土壤流失的价值损失),或者是其投入的使用(如肥料、农药等)。而税的负担是取决于民众的行为,偏离所欲达成的目标越远,则将负担越高的税赋,若民众符合这些环境目标,则不必负担任何税。因此,环境税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刺激积极削减污染,同时也刺激自然资源利用者和环境污染者研究和开发节约利用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与技术,促进技术创新。资源税的征收能鼓励生产者减少或避免此类资源的使用,使自然、生态资源的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低廉而且适合自己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排污税的征收增加排污企业的费用与成本,从而提高了无污染企业的竞争优势,刺激污染者采取更清洁的排放方式。同时,税收作为一种财政工具,税收的国家分配也至关重要,环境税的分配使用也应专门用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财政能力。由此可见,征收环境税可以改变成本和分配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资源的配置,促进自然生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2.外部性内部化

实行环境税政策符合污染者付费原则,其主要是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并遏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继续发生,同时也有对环境资源有益的做法,如污染防治设备的投资、自然资源的维持与减少利用等,将会得到税赋的减免、加速折旧、营业税及所得税的抵减等,以鼓励民众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环境税的根本目的为矫正外部性问题,在经济学中固然有正当理论基础,然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将如同所有税制一般会遭遇许多问题,例如是否造成所得分配恶化、税率的设定、税金的分配与用途等。西欧和北欧国家的实证经验已经显示,环境税制可以达成环境与社会双赢的结果 。 通过环境税的实施,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行为征税,引起税收相对人成本和效益的变化,改善社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使私人成本接近于社会成本,让价格真实地传递获取效率必需的正确信息,促进自然生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将环境资源因素反映到传统的税收体系中,使税收体系生态化,将税收的征收和税负重心由对劳动力的征收和利润的征收转移到会对自然资源无偿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与对生态造成破坏的行为和产品中,减少税收对社会经济的扭曲效应,使市场价格真实反映产品的成本。

3.环境利益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环境资源领域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造成环境利益的分配不公,并在社会结构的挟裹下,累积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机能的实现要求社会应当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协调分配机制。环境税能够较为合理地分配环境利益,如对自然资源利用者,环境污染排放者、污染产品使用者和环境保护的受益者实行税收调节,调整相应的负担方式,使其实现较为公平合理的负担分配模式;通过环境税的支出,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进行补偿,对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给予补偿与优惠 。 通过环境税的调节,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利益分配才有可能实现公平。除了环境利益的分配之外,环境税还具有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功能,为确保环境责任实现,环境税应当实行“专款专用”,获得其征税的正当性。环境税是以财政的手段,平衡及诱导环境利益的分配,应符合“群体用益性”。

(三)制度设计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开征具有环境性质的税种作为改善环境的经济诱因措施OECD,Taxation and Environment, Complementary policies,Paris,1998.。 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利用自然资源与对待环境的行为方式,是环境利益调控与分配的主要财政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推行税制绿色化,环境税发展迅速,在许多国家已出现了广泛的运用并呈现强化的趋势,作为中国税制改革与环境利益分配的重要组成,环境税应当形成制度建构。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环境税有望在湖北、湖南、江西、甘肃进入试点,在十二五期间出台的可能性较大,或将拟于2013年开征环境税;;http:///NE/02/5c/NE025cq8.shtm;http://.cn/Politics/beijing_news/2010/08/06/177434.shtml.。

1.费改税进程

税收制度以规范性取代收费制度的随意性,对于税种、税率、税基、免税、税收优惠措施等都有法律具体明确的规定,行政自由裁量空间小。启动中国的“费改税”进程,“将目前执行的排污费、污水处理费、二氧化硫排污费、大气污染费、环境噪声费、生态环境补偿费等统一规划改制为环境税” 。 按照“谁利用,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设置征税对象,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有害成分、治理成本和自然资源不同类别实行差别税率,引导征税对象积极投入资金研发技术与治理污染,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与降低环境污染度。将资源收费和生态补偿性收费等纳入环境税制。实行“费改税”,一方面可以“排污收费”的经验为基础作为建立中国环境税收制度的起步;另一方面环境税收的征收与监管统一于税务部门可以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并且能减少地方利益的侵扰。

2.资源税

1984年中国开征资源税,以调节资源开发者之间的级差收益为目的,同时促使开发者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1994年的税制改革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2005年调高了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2006年开征了石油特别收益税 。在现行税制架构中,资源税是一种级差税,开征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不论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这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开发者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诱因也有限。因而,应当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除可计量的矿产资源都应当纳税外,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动植物资源、滩涂资源、海洋资源、地热资源等应列入税收范围。税率应当采用从价征收的方式,根据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设计幅度定额税率区别对待,“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税额高于可再生资源的税额,稀缺资源的税额高于普通资源的税额” 。同时,纳税人由生产主体扩大到消费主体,“国家有必要通过税收手段对公民所涉及的消费活动进行调整,以鼓励或限制对某些物品的消费,从而改变或引导公民的消费行为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 最后,应当调整资源税的计税依据,以从价征收而不是消费数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以环境利益的角度扩大资源保护范围。

3. 污染税

污染税包括排污税、污染性产品税两个部分。排污税是以对大气、水体排污和排放固体废弃物者征收的税种。应开征统一的排污税,经过费改税的进程,统一排污税应当涵盖排污费的范围,而对各种环境要素污染采用不同的税率。征收范围包括企业或其他单位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超标噪声等,包括垃圾税等。排污税的税率应采用差别定额税率或者幅度定额税率来分别确定。

污染性产品税主要是对在制造、消费或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利用大量资源能源生产制造的产品,以及稀缺资源使用的产品课税,通过税收提高污染性产品的价格,从而减少对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与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如果污染性产品有替代产品,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因此,“可以替代产品和污染性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差为税率课征,利用价格机制来抑制或取消污染性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和引导有利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方式。

三、排放权交易:环境利益分配之市场手段

排放权交易制度创造一个市场,此市场让污染者可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市场的目的在于,“允许污染者自行选择最适当的污染控制方法,进而降低整体的污染减量成本”Brennan Van Dyke,Emissions Trading to Reduce Acid Deposition,100 Yale L.J.2707(1991). 。 由供需市场来决定污染权限的价格,权限交易市场必须建立在将环境资源视为财产权,并允许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价者的原则下,首先管理机关先决定环境质量标准,此标准为单位时间内可忍受的污染程度,再将每年可忍受的污染量假想为污染权,即以人为方式创设一个市场。排放权交易制度赋予排放源最大弹性,使其得以最低成本达到主管机关之管制要求,通过交易行为使权限流通于企业间,而企业于生产时,若排放污染物,则必须做污染防治工作或向政府及其他企业购买排放权限,管理机关更可藉由发行限额的许可量来管制污染排放,以达到改善环境品质之目标。理论上,采行排放权交易并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时,边际削减成本得均一化且社会整体的削减成本亦为最小化 。 排放权交易有两种模式,信用交易模式和许可交易模式。

(一)排放量确定

环境主管机关确定适当的排放权量是建立排放权市场的第一步骤。排放总量的确实是环境主管机关对于未来环境质量的政策决定,其决策的对象可区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为空气污染防治区,其次则为受管制的污染物及其可容许的总排放数量。空气污染防治区的设定关系到每个地区的空气质量,以及受规范者的范围,于此决定时,环境主管机关必须考虑地理位置、建筑密集度、气候概况,也应考虑该地区的经济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等因素,是一个综合性政策决定。考虑空气污染防治区的同时,也必须一并考虑受管制的空气污染物的种类。确定受管制污染物后,则是进一步依据空气污染防治区的范围,设定该区域内“可容许的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其目的除了环境质量的确保外,更重要的是将“排放权”,或“环境资源”,界定为“稀有物”,而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有财产,而必须拥有排放权始可排放空气污染物。于此前提下,始可通过市场机制,对于排放权设定价格。为了确保交易制度的运作,此排放总量必须是“逐年递减”,对所有受管制的对象产生“减量压力” 338 。空气污染防治区与污染物的确定,也并不是“先后”的问题,而应该是一并整体的考虑,交互参照,考虑相关因素之后,才作出的决策。

(二)排放权分配

在确定了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第二步就是进行排放权的分配。排放权分配为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课题,因为不同分配原则将产生显著差异的利益分配及公司的市场价值。在信用交易模式下,设定既存污染源的排放基线,在许可交易模式下,分配权限给既存污染源。排放权涵涉排放量的限制和可交易权利两个面向。对于排放量的限制而言,受排放权分配的污染源的总排放量不得超出排放权的数量,因此,排放权则属对于污染源的限制,且属于直接管制的模式。在“管制增量”上,要求污染源不得增加既有的排放量;在“指定减量”上,要求既有污染源必须明确“降低”其既有排放量,形成一种“污染减量”的压力。对于“可交易权利”而言,“是排放污染物的权利和可在开放的市场进行交易的权利”JAMES T B T,Daniel DUDEK J. Institutional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Successful Transferable Rights,6 Yale J.on Reg,369(1989).。总量管制结构下,要求所有的受规范对象,必须拥有排放权,才能合法地排放空气污染物,因此,“排放权”又具有“许可”的性质,许可受规范对象于特定范围内享有污染物排放的权利。换言之,在受分配的排放权范围内,法律许可污染源享有排放特定数量污染物的权利。在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计下,“排放权”又具有一定程度的“财产权”性质,成为开放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客体。

(三)排放权交易

排放权作为一种可交易的权利,是指拥有者享有该权利使用、收益、处分的权限,进而可以在市场进行交易,取得一定程度的对价,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就卖方而言,其出售所拥有的“排放权”,降低了拥有的排放权数量,进而其可排放的权利范围受到“更严格”的排放量限制。而相对于买方而言,因为交易可增加可排放的数量。因此,买方于排放量的原始限制上,因交易而“放宽”其限制,可以进行“合法的超量排放”。在信用交易制度下,投入污染防治设施,获得低于基线的排放部分,经认证之后,取得差额排放权,而在许可交易制度下,受分配的权限,从零到全部均可自由交易。

当市场可以完全运作时,企业就会依照其需要,到市场上去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生产量下降的企业,或者改变污染排放方式的企业,就可以出售所拥有的排放权利。新进企业,或者实际生产量超过预期时,就会成为市场上的买方。所有的买方与卖方,透过竞标与出价,就可以确立污染权利的价值。虽然污染权利的价格会上下起伏不定,“但总体而言,是会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为经济成长的需要”94。

环境主管机关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仅扮演调整的角色。但是,环境主管机关所能采取的行动,仍然必须明确规定,以确保市场机制的进行,并且维持公平性。此外,污染权利的发行也可以有不同的期效,亦即其时间的长短不一,有些为1年期,有些则为3年、5年期,让企业可以有所选择,因为有些企业需要确保其排放的权利,而对于长期效的污染权利有所需求。

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运作动力在于,不同污染源之间的防污边际成本,或称防污能力的差异,通过不同防污能力污染源之间的抵换,而创造交易市场上的买卖双方。就参与市场的人员而言,所有人都可以购买、出售污染权利。环保团体也可以购买权利许可,增加市场需求。买卖双方通过各种协商、信息收集,进而完成交易。通过制度设计,“让市场参与者可以更低的成本而找到交易的对象,同样的,交易双方也可以更低的成本对于交易的客体达成合意,完成交易”交易方式约有下几种:(1)相对交易:由欲进行交易之买卖双方直接进行接洽磋商,或由居间人居间中介,而个别成立契约之交易模式;(2)店头交易:在经纪商营业处所专设之柜台,以议价方式进行交易之方法,基本上亦属相对交易的类型;(3)交易所交易:买卖双方委托依法设立之交易所会员,于交易所所经营为排放权集中交易市场,以竞价方式买进卖出排放权。可设置专供排放权交易的交易所,抑或是利用既有之证券交易所;(4)混合方式:系搭配上述各种方式的交易模式,视情况不同,而同时进行或分别进行交易。参见吴明陵《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之研究》,载《黄宗乐教授六秩祝贺——公法学篇(二)》,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17页及以下。 。科斯认为,过高的交易成本会阻碍交易的进行,甚至导致交易的失败,降低资源使用的效率。在辅助交易的机制上,则可以建立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让买卖双方以低廉的成本,找到交易的对象。有效率的交易平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各种充分信息的提供,交易的对象、交易的数量、金额等,都可以在交易平台上获得,自然可以促进交易的进行。

为落实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运行绩效,必须通过严谨的监督体系。其内容包含排放的监测、交易申报与追踪和排放的查核 。 排放交易制度执行机制目的在于,确保受管制的污染源遵行排放权交易制度,要求其确实进行排放减量的工作。一旦未达成排放减量的目标,即属违法,应加以制裁。此外,违规者亦将在未来失去与违规量相等的排放权分配。

从“公有地的悲剧”开始,是完全没有管制的阶段,任由每个人极其可能地使用环境资源。到了侵权行为侵扰阶段,由法院处理相关当事人之间的纷争,此时则开始以“财产权”的概念来处理污染问题Ronald 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in:The Firm,the Market,and the Law,1988:119. 。之后,经由政府主管部门的介入,以直接管制的手段,要求人民必须具备特定要件后,始可从事可能产生污染的行为。因为直接管制的效率不彰,在环境经济学的催生助长下,开启了“经济诱因”的管制手段,即演变出环境税(费)、补贴与排放权交易等手段。经济诱因手段与直接管制的差异,在于政府干预的程度,前者相对的属政府低度干预。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引导比较有弹性的方式来保护环境资源的质量,污染源可以自由地进入一个区域,却不会使空气质量变得更糟。经济成长在此机制下是被允许的,只要该成长并不会抵触空气质量的保护。由于既存污染源可以贩卖排放权,他们污染控制的意愿自然会增加。所有的个体都可以在这个弹性的机制里,获取相当的利益。污染控制当局可以免除掉控制成长的需求,也不需要决定对既存污染源所增加的限制。既存污染源可以从权限系统中,获得增加污染减量的补偿。对于新增的污染源,他们有机会可以进入这个区域里,而这在命令控制手段中却难以达成 [21]。

参考文献:

JACOBS M.The green economy: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future[M].London:Pltuo Press,1997:86-116.

GORDON H.S. 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The fisher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4,62:124-142.

FREESE C.H.Wild species as commodities:managing markets and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M].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8.

PAUL B D.环境经济学与政策[M].黄宗煌,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26-30.

陈慈阳.环境法总论[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352.

曹明德,王京星.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价值定位及改革方向[J].法学评论,2006(1):92-96.

王明远,李长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研究[C]//中国环境年鉴.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6:453.

王伯安,吴海燕.建立我国环境税制体系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1(7):26-30.

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07.

SANFORD E G, WESTIN A R. Tax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NewYork: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91:9.

王克强,樊喜斌.论中国的环境税——税收手段治理环境[J].绿色中国,2005(4):21-24.

黄耀辉.一举两得的环境财政改革:改善财政和提升绿色所得[J].农业与经济,2003(30):89-119.

姜涛.论环境税收制度[C]//吕忠梅,徐祥民.环境资源法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6.

丛中笑.环境税略[J].当代法学,2006(6):101-104.

王克群.我国资源税发展演进及未来改革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10(1):56-59.

张炳淳,卢磊.环境税制的功效及其现实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3):54-57.

秦鹏.生态消费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73.

张清溪.经济学理论与实际(上册)[M].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189-191.

DALES J H. Pollution,property &prices: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cs[M].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8:93.

保护环境格言篇9

1加强对沟通的认识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它包括意见、情感、思考等的交换,借助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方法来表达。实践表明,沟通无时无地不存在,在给病人介绍住院规则和环境、护理指导或卫生宣教、搜集病史、实施护理措施等过程中,都包含着沟通,有效的沟通是护士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确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

沟通包括非语言性沟通和语言性沟通。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用自己的语言、行为与患者进行心理的沟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及要求,有针对性的向患者提供正确的信息、满足其需求,以减轻其痛苦,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1.1非语言性沟通包括护士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专业知识及技术、职业道德等,这些都影响着沟通的效果。

1.1.1良好的仪表风度是缩短护患距离的基础当患者来到医院,首先受到导医护士的接待,而且患者接触最多的也是护士,如:导医护士陪同病人检查、送新入院病人至病区等等,以至病人来到病区,还是由护士接待病人、安排病床、做入院宣教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产生很深的心理影响。护士端庄的仪表、亲切的语言、良好的气质和风度,能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被尊重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

1.1.2熟练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技术是一个合格护士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护士对于患者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及技术咨询,不能给以满意的答复,那么就失去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高超、娴熟的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1.3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护士必备的素质之一救死扶伤、一切方便于患者、服务于患者,用细致的爱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发现和解决不利于患者治疗和恢复的各种心理反应,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获得患者的高度信赖。

2影响沟通的因素

2.1生理因素任何一方处于疲劳、疼痛、饥饿等状态时,会使其难以集中精力而影响沟通,但当这些生理因素消失后,沟通就能照常进行。

2.2情绪因素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如生气、焦虑、兴奋等。因此,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患者隐藏的感情和情绪,同时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确保护患沟通的顺利进行。

2.3认知因素认知即个人对待发生于周围环境中的事件所持的观点。由于个人经历、知识水平、兴趣、价值观的不同,对人与事物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就会有所差异,在与患者沟通时要尽量考虑到对方的语言习惯、文化层次与职业等因素,少用专业术语,这样才能被他们接受和理解。

2.4性格因素性格是指对现实的态度和其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开朗、直爽、热情、大方的人比较容易与他人沟通;而性格孤僻、内向、固执、冷漠的人就很难与人沟通。护士要接触形形的服务对象,所以应善于把握各种性格的人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地做好护理工作。此外,还应加强自身性格的锻炼,培养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品格,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5文化因素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时代都会有特定的文化特色与传统、信仰等。一般文化传统较为接近的人在一起会感到亲切、自然,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关系,而生活、习俗、信仰等有差异时,容易使沟通产生障碍。因此护士在与患者接触中,要充分了解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6物理环境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的环境,使患者能得到放松,从而积极参与沟通。

2.7社会环境善于把握环境,适时适地进行护患沟通,以促进护患关系的发展和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恐惧和孤独感,生活自理能力的缺陷,特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认识以及格外受到治疗照顾,更多需要的是想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采用的治疗手段及后果如何?需要安全及和谐的环境。因此,护理人员要格外关心病人,时时注意病人的病情及情绪变化,做好解释工作,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交流,提供信息,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及语言支持,创造温馨的环境,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最终取得有效的沟通。

[!] 4正确运用沟通艺术沟通

按传递方式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前者是使用语言或文字的沟通,后者是伴随着语言沟通所发生的一些非语言性的表达方式的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气、语调、手势、眼神的流露等。由于病人的年龄文化素质、领悟能力等高低不一,性格各异,他们的处事方式、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多种交谈方式,尽可能把医学术语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非语言沟通,保持微笑、从容、沉着的表情,倾听过程要集中注意力,身体微向前倾,保持双方眼神的交流,适时地用“点头”、“嗯”等表示理解,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4.1注意外在形象仪表举止等外在形象对良好的第一印象形成至关重要。护士应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服饰整洁、步履轻盈、面带微笑、语言和蔼。因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使护士在短时间内赢得患者及家属的好感乃至信任,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非常重要。

4.2交谈时注意交谈技巧交谈作为护士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不仅取决于护患之间的关系,还决定于护士能否恰当地运用各种交谈技巧。而交谈技巧与沟通效果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技巧的运用和友好情感的注入、信任关系的建立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交谈技巧的作用。

4.3充分准备无论是评估谈还是治疗谈,都是一种有目的的交谈。交谈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患者、赢得患者的信赖,护士应在交谈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选择合适的交谈时间,明确交谈的目的与任务,了解患者过去与现在的病史,选择适当的地点与背景等。

4.4注意言语的规范性、情感性和道德性说话是为了把信息传递给别人,因此言语要规范,在与患者交流中应尽量使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多说普通话,少用方言,避免使用专用术语;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要清楚、通俗易懂;此外,言语表述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4.5言语与情感言语常被看成是护士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护士职业道德修养和服务态度以及心理素质的体现,因此要在言语中体现出对患者的同情、关怀、体贴的情感和对患者诚恳、信任、尊重、保密的态度。

4.6学会倾听倾听在人际沟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认真倾听是对患者关注和尊重的表现。

4.7适当反应在交谈过程中,护士的反应非常重要,它是沟通达到目的的关键因素。

4.8运用移情即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位置,并通过认真的倾听和提问,确切地理解对方的感受。移情是从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如果一个人不 能很好地理解别人,体验别人的真实情感,就无法使自己的交往行为具有合理性和对应性。因此,移情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是建立护患关系的基础。

4.9记录每次谈话后做记录非常重要。但注意在谈话过程中最好不要记录,因为会影响到倾听和理解,也会给患者带来压力,阻碍沟通的顺利进行。

5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对护患沟通起决定性的作用。鉴于患者的社会职业、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人们对疾病的态度各异,要使这些千差万别的人达到治疗康复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护理则是一项最精细的服务艺术。服务艺术是指护理工作者在履行自己的使命中,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同时又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及矢志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高尚品质。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护理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本科毕业护士已纷纷涌向各大医院,但不能否认还有一部分护理水平较低的护士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这些人大部分在农村或基层医院工作,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学习,知识缺乏,技术不熟练,缺乏沟通技巧;不知道怎样与患者交谈,不能客观评价患者的心理问题,更谈不上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与沟通。因此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同时提高护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保护环境格言篇10

关键词:新疆;环境保护;一带一路

想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建设中有效实施新疆环境保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发展,首先就要改变以往新疆环境保护的措施,能够做到预防污染,而不是在污染后控制,在经济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的发展下新疆环境保护问题成为目前发展的重点。本文便是结合新疆的环境保护问题展开有效分析,能够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新疆环境污染现状

1.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新疆地区最为严重的污染现象,大气污染主要是由沙尘暴引起的,特别是在新疆的沙漠地区,此现象更加明显,沙尘暴污染对新疆的环境保护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新疆的南部沙尘暴现象尤为严重,4到10月期间是沙尘暴的高发期,虽然这类情况随着发展在不断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杜绝。在发生沙尘暴现象时新疆地区的环境污染指数严重超标,空气质量也不符合相关标准,污染值与沙尘暴的持续时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持续的时间越长沙尘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大[1]。在新疆地区机动车也是主要污染之一,机动车的污染对大气污染有着直接的影响。

1.2环境破坏以及其它类型污染

植被污染以及水污染也是破坏新疆环境质量的源头,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地下水的开采与利用过于频繁,导致新疆个别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同时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同过对新疆北部地区地下水位的检测,其中包含的化学物质与含油量有着明确的规定,地下水水质在2003年到2009年时,地下水质量持续恶化,就新疆地区而言能够达到优化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区域占据总面积的60%,这也就说明新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普遍存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情况,这也就导致新疆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在新疆的平原区域,其中地下水水质呈持续恶化的趋势,水质中蕴含大量的化学物质,近几年地下水水质污染的情况不断严重,严重影响环境质量[2]。

2加强新疆环境保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1加大监管力度,控制破坏现象

就2016年度新疆地区的工业园而言,将水质量不符合标准未通过质量检验的污水排入到沙漠中,排水量较大的同时还擅自采用地下水,这一现象被相关单位曝光后企业才停止污水的排放以及擅自取用地下水的行为。在新闻或是广播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各个企业向新疆地区的沙漠腹地中排放污水的恶性事件,对排放污水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后发现企业自身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新疆地区大多企业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重污染问题,由于新疆地区人员稀少,因此就企业而言,对重污染企业的监管就成为目前最为严峻的问题,总的来说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监管力度不够,企业便根据此点大量排放污水。随着现代化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想要控制此类现象,除了对水污染加大监管力度外,对于一些能耗较高的企业要限制企业的数量,只有从根本上减少重污染企业的数量才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同时还要加大新疆地区的监管力度与执法力度,能够结合新疆地区自身的特点采用民众执法的形式对新疆地区的各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发现存在污染现象的企业要及时制止并且让其处理,一旦企业的违法成本提高将会自行杜绝违法污染的现象[3]。

2.2发展绿色产业,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新疆地区地理条件的优化,风能企业的开发与有效利用便成为新疆地区今后发展的重点,并且结合新疆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煤制气的环境保护技术,煤制气环境保护技术能够使新疆的地下煤炭资源朝着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地下煤炭资源转为天然气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煤炭的燃烧现象,减少大气污染,还能够使天空变得更蓝更明亮[4]。针对新疆地区不同种类的污染而言,处理措施是不同的,因此针对其它类型的污染新疆地区推行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出行主要是推行电动车,而绿色产业主要是要发展节水农业,此类技术能够减少种植期间的水资源浪费,在最大限度上节省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的推行不仅是针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是针对新疆地区的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新疆地区应当根据此形势来进行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发展,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的发展。

作者:苏华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梁勇.坚持两个可持续发展加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29-32.

[2]古丽努尔•阿布力来提.大力加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J].商业文化,2010,(0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