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标语十篇

时间:2023-03-28 17:36:41

社区服务标语

社区服务标语篇1

1、直接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2、手边留情花似锦,足下止步绿如茵。

3、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4、搞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建设管理有序、文明详和的新型社区!

5、实行社区自治,选好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

6、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

7、掌握消防常识,遵守消防法规。

8、尊重选民意愿,保障选民的民主选举权利!

9、建优美环境,创和谐小区。

10、创安全文明小区,建安居乐业家园。

11、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

12、居委会委员居民选,居委会委员为居民!

13、维护公共安全,严禁高空抛物。

14、关爱小区家园,倡导品位人生。

15、搞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推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

16、爱护公共环境,制止乱堆乱放,乱涂乱画的行为。

17、安全自检、隐患自改、责任自负。

18、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

19、民主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实行社区居民自治的第一步!

20、加强居民民主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详和的新型社区!

21、提高物业管理意识,提升物业价值。()

2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圆满成功!

23、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4、积极参加选举,行使当家作主权利!

25、消防常识永不忘,遇到火情不惊。

26、主持公正,依法选举!

27、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

28、加强党的领导,是搞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的根本保证!

29、爱护公共环境制止乱堆乱放,乱涂乱画的行为

30、实行直接选举是居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31、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32、搞好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社区服务标语篇2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语言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18-03

一、语言环境建设背景

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明确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赋予广西北部湾新的历史使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是华南、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与前沿地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北部湾经济大开发,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语言环境建设。语言环境是“人力资本”,是软实力,也是投资环境,具有经济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创设一个与区域经济大开发相协调的,和谐开放的社会语言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语言环境建设意义

1.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语言环境是一种投资环境,具有经济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其资源性特征所决定的。随着全球化进程,人类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密切,语言不论对国家、群体还是个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语言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在区域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社会,经济行为要超越地域和文化上的限制,要考虑区域语言状况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以排除障碍,实现语言的经济价值。当今,开放程度、对外合作和交流频度、国际交流的通畅程度已经成为国际性经济区域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此情况下,一个国际性经济区域能够通过语言资源在快速发展中准确地向世界表达自己,及时吸收与共享来自其他国际区域的信息和技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就显得非常重要。

2.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语言环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需要公平、诚信、友好、互利、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人际与社会关系,而语言正是沟通人际与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桥梁。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在这一目标要求下,区域经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作为支撑,这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环境是指语言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它包括语言的多元、开放、无障碍沟通、积极的对外宣传;语言环境的国际化,能促进经济共同体间的政治互信,促进跨文化交流、服务于区域经济合作体间的经贸活动、经济与社会相关活动的组织、协调,不同语言经济群体间的信息处理与交流、知识共享、服务共享等,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3.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交融来看,语言环境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交融的基础,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与东南亚构成的泛北部湾区域,包含有中华(儒家)文化、印度(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南亚土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泛北部湾文化由于区域、地理、历史等因素影响,有文化的认同性。那文化、儒佛文化、华人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理念是泛北部湾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和纽带,并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认同的文化纽带。充分认识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形态与理念,认识文化交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文化交融发展有赖于语言环境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北部湾开放开发尤为重要。纵观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除了多元文化经济社会文化交融的需要之外,国际经济合作区域还可以容纳丰富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说,通过语言环境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与传播,挖掘文化生产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北部湾开放开发赋予语言环境建设的重任。

当前,北部湾经济大开发正风生水起、热潮涌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保持强劲增长。2009年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4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的战略任务,提出要加快完善与东盟的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要全面实施这一战略任务,建设开放、友好、和谐、国际化的语言环境,为北部湾经济大开发提供语言环境保障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语言环境现状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北部湾经济区背景下的语言环境建设,我们对该经济区的语言环境现状做了相关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本区域经济背景下的语言环境规划现状:政府到社会各机构,是否有相关的语言环境规划;

2.语言环境规范:根据经济区对外开放环境需求及有关语言文字规范,调查本经济区范围内的语言环境标识规范问题,包含路牌、路标、港口运输、经济园区、重要公共场所指示牌、媒体中心、政府部门、宾馆、接待中心、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不同载体的语言标识规范的现状;

3.语言服务环境体系建构的现状:主要对语言环境建设中的公共信息服务、语言处理服务系统及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的语言服务环境建设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

4.语言服务专门人才的培养:对本经济区内的教育机构,如高校等和政府、社会在语言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路径、数量和质量及其培养机制进行调查。

从调研情况来看,北部湾经济区语言环境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问题有:

第一,北部湾经济区目前没有统一的语言环境规划,对语言环境规划方面重视不足。

第二,北部湾经济区目前没有统一的语言环境规范,经济区内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统一的规划。经济区内的道路、政府机关、经济园区和星级宾馆等语言标识使用的语种以中文为主,其他语种普及率低。

第三,北部湾经济区公共信息语言服务以中文和英语为主,其他非通用语言服务不足;缺乏有效的语言服务系统和运作机制,未能满足经济区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需要。

第四,多方参与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仍待完善;在人才的类别、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以通用语言人才为主,缺乏非通用语言人才和高级语言服务人才,以单一语言为主,缺乏复合型的语言服务人才。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北部湾经济区语言环境建设需要解决特定区域经济条件下的语言环境建设规划,环境建设原则、环境布局、环境规范、语言服务环境体系与语言服务的专门人才培养等具体问题,是一个整体工程,应综合地认真考虑,探索其解决途径。

社区服务标语篇3

关键词:国家电网;95598客户服务;发展历程;语言特色服务;服务设想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69-03

一、国家电网95598客户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历程

(一)国家电网95598客户服务的发展

国网公司系统内原来对于95598服务不尽相同,有的省公司集中在省级层面,有的集中在市级层面,客户服务标准差异较大,客户服务质量监督较弱。为全面提升公司优质服务水平和整体运营效率,2012年7月13日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客户服务中心成立;2014年10月24日全面集中27家省公司的电话和网站业务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公共服务中心,实现95598 全业务集中;2015年6月21日上线运营公司电子商城,2015年6月底建成投运南北园区,初步建成世界服务人口最多、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电力客户服务中心。

(二)国家电网95598客户服务的创新

95598客户服务是以客户和公司创造价值为导向,优化整合服务资源,以“两全三化”(即全业务、全天候,管理精益化、服务专业化、发展多元化)供电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提高供电服务和社会责任履行的综合管控能力。

1.实现了95598全网全业务集中运营,提供了统一的客户服务。建立了统一的95598呼叫服务平台,建设了统一的95598智能互动网站;建立了网上营业厅,统一受理客户的各类诉求,实现了95598运营统一管理,快速响应,高效处理客户诉求。

2.强化了服务质量管控,实现客户服务可控在控。通过统一受理客户诉求,及时发现服务方面存在普遍性、敏感性、苗头性的问题,切实防范服务风险。

3.集约式的服务评价体系,为公司营销决策提供有效支撑。按照“数据来源可靠,评价方法科学”原则,深入挖掘客户服务历史数据价值,以“业务规律抓得住、服务差距找得准、供电建议提的实”为原则,全面、客观和准确评价公司整体服务状况。

4.拓展客户的服务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服务。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在线服务的同时,以电话、网站为核心,微信平台、短信为补充,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国家电网“95598”对藏语的要求和运行现状

在国网客户服务中心成立之前,各网省对偏远少数名族电力客户的服务水平、标准不统一,服务质量监督较弱;在故障报修修、投诉、举报、建议、表扬、意见等业务处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服务数据,针对少数民族客户服务资源价值未充分挖掘及统一进行分析,在公司电网建设、营销服务、业务拓展等方面的利用都不够。通过国网95598客服中心对少数民族语言统筹考虑,彰显了国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和普遍服务的重要体现。

目前,青海客户服务中心按照国网要求设立属地藏族语言坐席12名,全部为安多藏族,作为国网客服中心青海地区少数名族语言客服代表,业务质量全部纳入国网客服北方分中心统一管控,实现服务受理标准、业务分类标准、共党处理标准、质检标准和回访标准的“六统一”。95598全网全业务集中以来,青海藏语的受理量每年以13.5%比例呈上升趋势,截至目前,累计受理青海省藏语电话131 797通,派发各类业务工单144 252 件,业务运行正常。

三、青海藏区电网发展的过程

电网是巴颜喀拉山和莽莽草原的脉络,电力使世世代代依靠酥油灯照明和牛粪取暖的草原牧民人家一下子就跨入了21世纪这个信息和网络时代。这在草原,是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十一五”以来,青海公司紧抓西部大开发和青南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开展了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青海农村“户户通电”工程、果洛联网工程、玉树联网工程。这些工程大多地处高寒缺氧的边远山区,一年之内仅有不到半年的施工期,且山大沟深,不通公路。青海省电力公司广大员工硬是靠手抬肩扛、人拉牛驮、煨火融冰等原始方式,将成吨的材料运往施工点。电力工作者发扬青海电力“五个特别”的高原精神,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工作信念克服意想不到的重重困难,使青海藏区电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的青南藏区电网,是条条银线延伸、座座变电站星罗棋布,确保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纵观青海藏区电网建设发展,青海公司针对藏族群众群体特色开展了多种特色服务,通过“优质服务进矿区”“阳光服务进社区”“供电服务进万家”等活动,对藏族的节日及宗教仪式,开展供用电安全隐患排查、节假日保电、寺院用电安全专项宣传、寺院相关人员用电安全培训、民族寺院供电线路改造等活动,向藏族同胞提供特色供电服务。深化了国家电网服务理念,全面实现供电服务承诺,履行社会责任,用贴心的阳光服务、精心的重点服务、用心的超前服务、真心的延伸服务、凝聚爱心的特殊服务,让政府放心,让客户满意。

四、青海藏区客户的供电服务受理情况及基本诉求特征

(一)藏区客户各类业务受理量概况

2014年6月28日至2016年3月31日,青海公司全业务共受理1 273 606件客户诉求,其中,受理藏族客户用电诉求125 636件,占受理总量的9.86%;在125 636件客户诉求中,包括故障报修20 443件、投诉123件、举报53件、意见325件、建议14件、表扬6件,服务申请1 707件、订阅97件、业务咨询100 570件、催办2 298件;从受理量可以看出,受理业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业务咨询、故障报修及催办业务。

2014―2016年,青海公司受理藏族客户用电诉求呈稳步递增趋势,2014年青海公司受理藏族客户用电诉求19 291件,2015年青海公司受理藏族客户用电诉求84 556件,2016年青海公司受理藏族客户用电诉求21 789件,客户用电需求持续增长。

(二)藏区客户地域受理差异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下属7家县市供电公司,其中,以黄化供电公司、海南供电公司、海西供电公司、海东供电公司最为集中(见下图)。

(三)受理藏区客户业务诉求特点

以受理业务类型的维度观察,藏区客户普遍习惯在业务咨询、故障报修及催办业务上反映自身用电诉求。

业务咨询业务:客户在用电业务咨询上反映出的诉求集中表现在停电信息查询、电量电费查询、业扩报装咨询方面。

停电信息查询:藏区客户在停电信息查询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计划停电、故障停电、临时停电的信息查询;电量电费查询:藏区客户在电量电费信息查询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当月发行电量电费查询,电费余额查询;业扩报装咨询:藏区客户在业扩报装业务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咨询不同类型的新装用电办理流程、业扩报装业务费用收取问题、材料准备问题等。

故障报修业务:在故障报修业务中,受理最为集中的是客户误报方面,以欠费停电误报、计划停限电误报、报修故障后自行恢复供电最为集中;其次,以客户内部故障问题受理较为集中;再次,在公网故障报修方面,以低压故障中的低压架空线路故障、低压设备故障普遍集中。

催办业务:客户在用电业务咨询上反映出的诉求集中表现在对复电的时效性催办、受理信息补充方面。

复电的时效性催办:藏区客户在复电的时效性催办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催办计划停电延迟复电情况、对故障停电处理进度的催办;受理信息补充:藏区客户在受理信息补充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客户报修或反映问题时,联系电话、故障地址等关键信息不全时,二次来电要求补充联系信息或备份其他联系方式;对已受理的客户诉求,客户二次来电补充其他诉求,要求进一步核实处理的。

服务申请业务:客户在服务申请业务上反映出的诉求集中表现在抄表数据异常核实、欠费复电登记及客户侧用电需求配合方面。

抄表数据异常核实:藏区客户在抄表数据异常核实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电量电费突增,正常用电未产生电量电费等电量电费问题;欠费复电登记:藏区客户在欠费复电登记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费控欠费停电缴纳电费后,要求供电公司尽快供电;客户侧用电需求配合:藏区客户在客户侧用电需求配合方面的主要诉求涉及客户报修后自行复电,要求取消报修及费控客户订阅电量电费通知短信,要求处理。

综合以上,在藏区客户的主要诉求中可以分为故障处理和营业业务处理两大类,而在营业业务处理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电费、业扩、费控诉求方面。

五、在国家电网95598体系下提升藏语服务的设想

(一)藏语座席配置技巧

青海藏区是除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以外的藏族自治地区,行政区划上包括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除玉树地区的藏族使用康巴藏语方言外,其余藏族地区使用安多方言。

青海电网95%的供电区域是藏区,为了畅通服务渠道、消除语言隔阂,向藏区群众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供电服务,国家电网95598客户服务体系实现了除玉树地区以外藏区供电服务覆盖,形成了95598与用电客户之间沟通无障碍、服务无盲区、响应更快速、品质更优秀的良好效果。不仅满足了青海藏区客户实际的用电需求,更使青海公司的优质服务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目前共设有藏语座席12名,其中现场管理1名,均为安多藏语坐席,倒班形式为四班三运转。

随着青海公司玉树六县及果洛西三县配网建设速度加快,该部分电网移交公司运营工作已逐步展开,为即将接入的新供电营业区提供95598客户服务工作也迫在眉睫。玉树地区语言虽以藏语为主,但属藏语康巴语种,与目前公司服务的黄化、海南、海北、果洛、海西等的藏语安多语种在语言上存在较大差异,为更好地服务玉树地区客户,体现国家电网普遍服务的工作要求,后续中心的藏语坐席将按照安多语种和康巴语种进行配置,代表国家电网95598服务体系解决玉树地区客户用电过程中的各种诉求。

(二)藏语话务受理技巧

藏语话务受理过程中,在遵照国网95598业务话务受理规范的基础上(即基本话术规范、回复话务规范、特殊天气应急话术特殊事件应对话术、回访标准话术、提升服务评价满意率话术),还应考虑到藏族客户的民族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藏语话务受理的技巧。一是让客户感知诉求得到被重视,如问候语:得姆(您好);结束语: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中间使用的呼应语都应做到规范和标准,让藏族客户能够感到亲切友好。二是在尊重客户意愿的基础上,保持灵活便捷话术;因受民族语言差异影响,藏族客户对于用电方面的法规法规及规章制度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那么在回答客户的问题时,避免出现生硬专业术语,而是引用简单而且易懂的藏语话术来解决客户的咨询和诉求,快速及时响应诉求、提供专业可靠服务。三是要有同理心;作为藏语座席需要更为耐心地与客户交流,站在客户的角度,认真倾听客户反映的问题,使用适当的询问方式,引导客户有效表述,快速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归纳总结,并且抓住沟通重点,及时掌握客户意图,有效安抚客户的情绪。

(三)藏民族节日保持情感沟通。

话术受理方面遇重要节假日期间使用节日问候语,如元旦、农历藏历新年(除夕至元宵节),国家重点关注的容易引发民族纠纷敏感日期(如每年3月14日)等,首先,让客户感到亲切友好和热情;其次在业务受理方面,加强节日期间舆情管控工作,遇有突发故障大范围停电时启动人员应急预案,特殊情况、重大舆情问题应及时上报。

六、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完整的民族语言特色服务,对青海省供电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该服务有利于改进供电服务短板、整合优化宣传渠道、闪现服务文化亮点等实施目标,同时也提高客户满意度,让优质服务更显创新价值,更具人文关杯。

参考文献:

社区服务标语篇4

自2006年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歆语工程”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特色新理念,摸索出了“高校支教、服务社会、担当责任”的资源共享、合作共建新模式。

为此,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专门批示:“歆语工程”立足北外优势,服务基础教育,具有推广意义。

2007年11月,《教育与职业》专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杨学义教授、校长郝平教授。

作为“歆语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他们一致认为,英语支教是学校的特色,语言类志愿者工作是学校的优势,重视德育工作是学校一直以来的传统。服务社会既是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的必经之路,也是探索我国高教发展新思路的重要实践。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支教的新名牌、北外的新名片――“歆语工程”应运而生。

“发挥学校优势 创立支教品牌 服务基础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杨学义

《教育与职业》:请问贵校启动“歆语工程”的初衷是什么?学校在高校支教方面具备哪些优势?

杨学义:多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极具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一直致力于发挥优势、增强服务、造福地方、反哺社会。“歆语工程”的目标就是促进教育薄弱地区英语教育,为优秀人才培养搭设平台,提供专业服务。

在规划“歆语工程”的主要目标时,学校首先强调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要靠教师。教师队伍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需要,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调统筹工作,发挥学校优势,创立支教品牌,服务基础教育,力争把服务基础教育的事做好,也为学校人才的培养积累更多有益的经验。

“传播美妙语言 架设沟通桥梁 共享和谐讯息”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郝平

《教育与职业》:从目前实践效果来看,“歆语工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今后的目标是什么?

郝平:“歆语工程”的宗旨是“践行志愿精神,传播美妙语言,架设沟通桥梁,共享和谐讯息”,凸显了北外特色,凝结着北外人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彰显了志愿精神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社区服务标语篇5

【关键词】沟通技巧、社区卫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95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无论从质和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而社区卫生工作者是整个社区所有人群的健康守门人,这就要求社区卫生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诊疗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社区所有人群。

何为沟通:

勾者,构筑管道也;通者,顺畅也。

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达成行动或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即沟通的品质取决于对方的回应。良好的沟通是要说对方想听的,听对方想说的。

何为社区卫生:

社区卫生是采用健康促进的策略,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群为对象,动员社区多部门合作和人人参与的综合。

1良好的沟通技巧应具备的技能要素

1.1医患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特别需要医者有仁爱之心,还要有人文知识,如对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及心理等知识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从职业标准来说需要有医学基本知识和医学伦理道德。缺乏人文素养,即便有再多的沟通技巧,他也难以情愿地与患方沟通。人与素养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条件,决定了医者主动与患者沟通的态度,是医患沟通技能应用和提高的动力所在。

1.2人际之间交往的第一次便是礼貌接触,礼貌言行会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社区卫生人员通过礼貌表现出对社区人群的尊重,仁慈友善,同情的心理。礼貌要养成习惯,社区卫生人员更需要在医疗职业中努力形成心理和行为的习惯。

1.3因为社区卫生人员沟通的对象时社区人群,语言沟通技巧要有相当强的医学专业性和通俗易懂性。沟通的语言主要需用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其技巧性。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通过目光,表情,语气,动作,形体及行为施加对社区人群和善的影响力。口头语言的技巧表现在:有的话不能说,有的话一定要说;有的话不可直说,而要婉转的说,有的话则要直说;有的话不让社区人群说,有的话则让社区人群多说。

1.4由于人的个性特征的多样性和社会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社区某些重点人群在表达意思时,常常不是直截了当,而是曲折迂回或含蓄隐晦,这就需要社区卫生人员通过社区不同人群及亲属的看似简单的语言和行为,领会他们的真实意思。确切地说善解人意是一种理解人心的能力,是个人的悟性,既有先天条件,又有后天努力的积累。

1.5作为一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要有宽容的心态和度量。有些社区人群特别是某些重点人群和亲属有时难以保持健康人的思维和心态,常受不良情绪的控制,易表现出自我,猜疑,又计较的言行。面对特殊人群过激的言行,社区卫生人员要心胸豁达,沉着冷静,情绪稳定,将其引导到有利于促进健康的方向上来。

1.6社区人群来自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社区卫生人员如果没有相当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就不能理解他们的真实意思,就不能有效地与其沟通,更不能解决在沟通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可以说,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帮助社区卫生人员提高见识和能力,增强自身内涵,是社区卫生人员成熟干练的标准之一。

1.7医学专业素质,即医生对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掌握能力,是医务人员与患方沟通的核心内容部分。社区人群中大部分都很看重医务人员各科的专业学识与能力,对于他们认定有专业权威的人,会比较乐意接受沟通,且依从性好,往往就“言听计从。所以,医生具有良好的本专业(专科)的诊疗技能就是当今医生的重要必备素质。

1.8对于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社区人群来说,医学知识相当深奥难懂。医务人员因对一般医学知识和诊疗常规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可以较流畅地解释,并习惯用专业术语讲话。而对社区人群而言,他们需要通俗的解释,形象的描述及确切的说明,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沟通。但是通俗的医学知识不是”大白话“,而是适度的通俗易懂。因为医学本身的专业性不可能”全通俗“,适当的专业术语是规范化沟通的前提。

2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社区卫生人员必须善于运用语言艺术,达到有效沟通,使社区各类人群能积极配合健康教育指导,促进健康。社区卫生人员语言美好是重要的职业工作技能,其中有医德内涵的表达,也更是医疗艺术的呈现,更是全民参与健康促进的合作基础。

2.1合适的称呼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起点。称呼得体,会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互相尊重,互为信任的基础。社区卫生人员称呼社区人群的原则是:要根据服务对象的身份,职业,年龄等具体情况尊重,因人而异,力求恰当。应避免直呼其名,尤其是初次见面呼名唤姓不礼貌,更不可用某种代号取代称谓。并以聊家常的形式谈及家人和朋友,以获取更多关于服务对象的信息。

2.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求语言表达清楚,准确,简洁,条理清楚。避免措词不当,思维混乱,重点不突出及讲对方不能理解的术语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用通俗话语言表达,尽量减少使用专业术语:如”里急后重“,说成:想解又解不出。

2.3在与服务对象语言交流中,特别需要卫生人员保持倾听的状态,这是卫生人员与服务对象交流的基本条件,否则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就会缺失,服务对象的合作态度也受到影响,倾听技巧,即卫生人员通过祥和的目光,主要注视服务对象的眼睛及面部,同时也主要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不随意打断或阻止患者的叙述,并伴以声音附和或表示“哦”“啊”等,必要时提醒服务对象说明某个症状和问题。

2.3在与服务对象交流时,应多用”开放式”“”封闭式“谈话方式,要避免”审问式“提问。”开放式“提问使服务对象有主动,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便于我们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生理和心里等信息。”封闭式“提问只允许服务对象回答是与否,在少数情况下,便于我们快捷有效地了解服务对象的生理和心里疾患的情况。我们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可根据谈话内容交替使用这两种谈话方式。

2.3社区卫生人员在为社区人群服务时,宜制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对某些特殊人群可以适当利用幽默语言,乐观向上,轻松诙谐,如用善意,鼓励,得体的玩笑调剂气氛,有时会像阳光一样驱散其心中的乌云,对其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增强自信心,重新树立自我。

2.4在整个健康促进的服务过程中,社区卫生人员要注意有技巧地使用保护性语言,避免因语言不当引起不良心里刺激。如在为社区肿瘤患者服务时不可直接对预后不良地结果告知病情,以减少患者恐惧,可以先和亲属沟通,以期得到患者亲属地配合。伤害性语言通过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机制扰乱内脏与躯体地生理平衡,可引起或加重病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沟通时应杜绝使用以下几种伤害性语言:①直接伤害性语言,如”你怎么这么不懂道理“②消极暗示性语言”你怎么这么迟才来,我们都快要下班了!“③窃窃私语。

2.5语气行为也是重要地沟通方式,在与服务对象交流时,社区卫生人员要态度亲切和蔼,语气平缓得当,尤其在对服务对象地心里问题进行干预时,它们往往比语言本身更为重要,社区人群中某些特殊人群:如慢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地心里总比正常状态下更脆弱,更敏感。同一句话,以不同地语气并伴随不同地表情和动作,会使之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句冷淡,生硬的话语会使其产生悲观或激动的情绪;而一丝温和的语气会使患者感到莫大的温暖和鼓舞。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语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6在整个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沟通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始终要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去想问题,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为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才能愿意参加到社区整个健康促进的活动中来,才能使我们社区的促进健康服务工作得到更好的延伸。

社区服务标语篇6

关键词:社区;国际化;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20-03

人类之所以选择社区生活的聚居方式,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社区的合作得到若干的利益和保障,这个目的的实现就是功能的实现。以功能为主题的研究,一类是经验性的分类研究。如于显洋把社区的功能分为一般功能和本质功能,一般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福利和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和宗教功能等七类;本质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功能等四类。另一类是功能主义的功能研究。功能主义的研究致力于发现一般规律,并依据规律性认识解释具体问题。望京社区作为北京市朝阳区的典型国际化社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本文的经验材料由望京街道办事处提供)。一、研究意义

(一)推进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管理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体系,汇聚多方力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

鉴于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央对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包括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注重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公共安全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等。在落实中央这些重大部署中,关键是在社会管理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实践中,各级政府已做了有益的探索。

北京市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2011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发展和建设和谐社区,是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区服务管理是社会创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十报告社会管理部分就明确提出要“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三化四区”工作目标中,也结合区域特点,在国际城市建设内容方面提到:为配合北京市世界城市建设,推进朝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朝阳区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文明和谐宜居、中外文化交融、适宜不同国籍人员居住生活的国际化社区。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在外籍人员集中区域,建立外籍人员服务中心(站),完善社区对外服务功能(《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服务和管理不同类别人群,是社区建没的重要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政治、经济地位的强势提升,增强了对外籍人员的吸引力,来华外籍人员数量与日俱增。作为北京市城近郊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朝阳区与其他市(区县)相比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外籍人员的在本区人口组成中占比较多。外籍人员大量涌入朝阳,朝阳区外籍人口与日俱增,对之加强服务和管理,将成为朝阳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按照功能定位,朝阳区是北京市的涉外大区。根据朝阳区社会办提供的最新数字显示,朝阳区外籍人员呈日益增多、广泛分布且分布不均的现象。在外籍人员大量涌入的情况下,既要与本国居民有区别地进行差异化管理,又要全力做好外籍人员的服务工作。

二、朝阳区典型社区实践分析

望京地区作为朝阳区配套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区域,作为社会转型中的典型社区,在加强社区服务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前导性和借鉴意义。

(一)基本情况分析

首先,望京地区具有人员多样化的特点。随着望京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继续加快发展,开放型国际化社区建设不断深化,望京流动人口国际化的特征越发凸显。同时,望京地区存在单一国别人口比重较大的特点。外籍人口中,韩国国籍人士占80%,约为1.6万人次。而韩籍人士群体内部的分化也比较明显,组成成份较为复杂。望京地区的韩国人中,除少数派驻官员外,大体分三类:驻京韩国公司工作人员、留学生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

此外,望京社区的外籍人口流动性大,居住性质也发生区别性变化。以韩国国籍人士为例,由于受入境签证时间的制约,长期定居的人较少。从签证有效期看,短者不到半年,长者8年之久。在望京的韩国人初期主要租房居住,后有部分开办被称为民泊的家庭式旅店经营或居住。现在在望京居住的韩国人士已发展到自购房或买房投资。

(二)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1.注重细化管理

望京社区深入探索外籍人全新服务管理模式,以不断适应望京向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于2010年建立了2个外籍人员服务站,入住望京的外籍人员办理入住登记手续既可以在区分局下属的派出所内进行,也可以在街道设立的外籍人员服务站进行登记。

同时,望京社区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在居民楼内张贴中、英、韩三种语言的公告,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针对外籍人在华工作和小孩在华读书的情况,与其工作单位和学校联系合作,加强企业对员工,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法律、法规教育。

2.注重文化引导

望京社区注重以文化活动和氛围营造为基础,通过搭建平台、优化环境等手段,增强外籍人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加强与韩国民间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相关情况信息。望京社区还以“文化”构筑起沟通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促进地区中外居民的交流融合。通过开展一年一届的望京国际文化艺术周、望京中外邻居节,进一步加强中外居民间的文化交流,持续开展中外共植友谊林、中外居民长走竞赛、中外宝宝明星赛、中外家庭厨艺交流、中外家庭结对子等特色活动,增强外籍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注重多重服务格局

望京社区努力为外籍人员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营造外国人到家的感觉,增强外籍人员对社区的归属感。2010年望京街道工委、办事处按照“新四区”发展战略要求,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国际化的眼光,结合地区实际,立足外籍人员服务站,形成多重服务格局。

(1)积极打造多方位服务格局

外籍人员服务站协助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开展日常接待境外人员的业务,如办理临时住宿登记、涉外法规宣传、境外人员的发现及核查、涉外入户调查、涉外情况沟通研判、涉外台账档案管理和涉外案(事)件处置等。

办事处相关科室牵头,联系对接辖区社会单位,广泛整合社会资源,为外籍人员服务。如律师事务所、医院、房地产中介、学校与培训机构、旅行社、文化公司、饮食餐馆、旅店等。以服务站为核心,建立对外服务的一张大网。只要外籍人员有需求,在服务站内均可为其免费、及时找到服务单位。这样外籍人员到服务站,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免费优质的引导员。外籍人员一踏进社区,就如同到了自己的家。营造“家”的感觉正是望京街道和外籍服务站的建站理念。

(2)积极打造面对面交流服务格局

“服务站”内硬件布局力求人性化,适合外籍人员文化氛围。“服务站”内专门配备外语能力较强的外事管理人员和外籍人员义工,实现管理人员与外籍人员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做到第一时间采集各类情况信息、做好服务需求登记,并争取在“服务站”内解决更多问题。同时在服务站内,设有宣传展板、电子触摸屏、宣传折页,采用中文、英文和韩文三种文字并存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外籍人员。

(3)积极打造跟进式访问服务格局

服务站受理的外籍人员事项,都通过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电话访谈、网上交流和联系协调服务单位,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三)社区管理问题分析

1.外籍人员社区归属感不强

这突出表现在外籍人员与地区人员融合不够,多数人对社区不了解,不参与让区活动,处于观望状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给国人与外籍人员沟通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障碍。随着在望京居住的韩国人逐年增多,带来了与之语言相通、习惯相近的我国东三省鲜族人到望京开展服务。这些服务行业的存在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鲜族人的生活需求。但在韩国人集中居住的小区,周边有很多韩国餐馆,韩国人乐于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开展交流活动,对社区尚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没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

其次,是对外政策尚不够细化,街道不能与各种外籍协会建立正常的日常对接。由于外事政策的制约及政治上的敏感,从官方角度与外籍人士的接触、交流,都持比较慎重的态度,只能有限地开展一些民间的组织活动,由于受时间、出席人员等因素的制约,与政府管理的期望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此外,是部分外籍人员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但主动性较弱,经常处于观望等待状态,需要社区通过多种渠道与之建立广泛的交流机制。

2.信仰、习惯差异激化矛盾

望京地区不同国别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差异,引发了居民间较多的矛盾,中韩居民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聚集的韩国人,以及在此开办小型服务业的我国东三省的流动鲜族人,他们喜好夜生活,有群聚喝酒的习惯,醉酒扰民的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部分韩国留学生喜好深夜进行体育锻炼,动作幅度过大,噪音扰民,也引起居民的投诉。而经社区民警警告后,通常也是无济于事,致使少数中国居民因不能忍受此类生活环境而搬迁。

3.政策法规缺失

国内关于外籍人士管理的政策法规缺失,使有效管理外籍人员缺乏依据和力度。

首先,由于出入境签证上不要求登记明确的去留地,给外籍人员管理工作带来被动。根据有关规定,外籍人员在入境后24小时内要到所在地的派出所进行登记,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外籍人员入境后的真实去向,出入境管理部门并不能与所去地的派出所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实际工作中,只能通过广泛发动社区干部、居民、流管员做到及时反映和清查核实,使管理总处在被动状态。

同时,对外籍人员违规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定,给外籍人员管理工作带来被动。从现实情况看,韩国人酒后滋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其违规行为地区派出所只能按相关的规定做最高500元人民币的处罚。此外,少数韩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经济发达,我国管理理念落后,产生一种“优势心态”,有轻视我国法规,放纵自己行为的现象。

4.专业管理人员稀缺

在望京地区,缺乏专业警力,协管人员少,这给外籍人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目前辖区两个派出所专业警务人员较少,且只能在对外窗口服务岗位,不能到基层社区。在外籍人员较为集中的社区,每个社区都有1000户、近万居民,其中有几百至上千名外籍人员,社区民警必须将50%的精力投入到外籍人的服务管理工作中。

此外,由于工资待遇过低,不能及时聘用到懂韩语的流管人员,也给地区外籍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因难。

三、国际化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外籍人员管理数据库

要实现社区的优化管理,应该建立派出所、街道和社区资源共享的人员管理数据库。将外国人纳入地区人口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可以借鉴望京街道的成功经验,在街道或社区设立外籍人员服务站。一方面协助派出所开展外籍人员居住登记。另一方面与派出所共同建立外籍人员数据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地区外籍人员居住情况,为街道和社区开展对外籍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基础。并且,通过采取“以房找人、以房管人”的模式,建立各社区外籍居民及民泊(旅馆)管理台账,进一步细化数据库管理。

(二)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派出所对外管理作用的同时,应注重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作用。可以建立街道、居委会、派出所联动工作机制,对外籍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和服务。定期召开由街道、派出所、居委会、物业公司和社会单位五方参加的共管小组例会,交流外籍居民管理的动向和问题,研讨工作措施。

(三)加强文化引导

社区文化是现代性文化中的一部分,社区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不仅要让外籍居民认可中国的文化,也要让外籍居民通过社区文化活动产生社区认同感。

对此,可以增设外籍居民汉语培训项目,满足外籍居民学习汉语的需求,为他们在中国生活提供便利,同时也帮助外籍居民了解中国文化;并且,要加强双语硬件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地区双语或三语牌匾标识的准确率,优化辖区国际语言环境。此外,应注重打造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各种品牌活动的开展,为中外居民的沟通搭建平台,繁荣社区文化,并不断提升街道的影响力。

(四)结合管理与服务

社区服务标语篇7

教语用[20xx]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相关省、自治区民委(民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国家语委委员单位:

现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以下简称《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党的xx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党中央以全党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凸显了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制定并实施《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深刻学习把握《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要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各级政府切实担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主导责任,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能,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将语言文字工作要求纳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年度工作总结、相关干部考核和教育督导范围,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要努力推动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机关行文规范、新闻出版编校质量、广播影视制作播出质量、工商行政监管和城市市容管理等范围。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把推动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

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xx年12月4日

附件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xx—20xx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三)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

(四)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五)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六)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七)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

第三章 重点工作

一、推广普及

(一)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二、基础建设

(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

(四)语言数据库和语料库建设

(五)语言国情调查

三、督查服务

(六)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

(七)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语言援助服务

(八)手语盲文规范和推广

四、能力提升

(九)构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

(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十一)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五、科学保护

(十二)各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记录和保存

(十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十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和保护

六、文化传承

(十五)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

(十六)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合作交流

第四章 创新与保障

一、创新理念思路

二、创新工作机制

三、创新管理服务

四、扩大对外开放

五、强化人才保障

六、提高科研水平

七、加大宣传力度

八、保障经费投入

序 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都对语言文字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树立和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一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视野、改革创新,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基础建设和管理服务,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服务教育现代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要健全完善语言文字法律制度规范,加强宏观政策指导。要增加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大培训测试及评估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

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树立各民族语言文字都是国家宝贵文化资源的观念,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实际的保护措施,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语言文字工作要创新理念和体制机制,要自觉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主动结合教育、文化、传媒、信息、商务等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监督检查和服务社会并举。科学规划各种语言文字的定位和功能,妥善处理语言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章 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xx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列入普法教育内容,增强教师、机关工作人员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全体国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

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到20xx年,普通话在城市基本普及,在农村以教师、学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重点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到20xx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社会基本普及,全国范围内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

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到20xx年,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达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要求,完成义务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加大《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力度。加强学校汉语拼音教学。充分利用汉语拼音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进一步发挥其在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领域,以及信息处理、国际交往、国际汉语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作用。

(二)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树立科学的语言文字规范观,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妥善处理语言文字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深入研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定和施行的规律,积极做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普及和应用的社会服务工作。

推进语言文字标准化建设。加强国家语言文字标准的统筹管理,健全语言文字标准的层级和体系。加快制订、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标准、应用能力标准、评测认证标准、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标准、外国语言文字使用规范,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处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辞书编纂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及时开展标准的复审、修订等工作。

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加强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语言文字基础工程建设,开展以语言文字处理为核心的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建设语言文字数据库、资源库和学习平台。

(三)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

强化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和公共场所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教材、图书(特别是辞书)、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的监督检查。加强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推进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工作。

加强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和引导。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打造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平台,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形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

做好语言文字社会咨询服务工作。建设语言文字应用咨询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为社会提供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和语言文字使用等的咨询服务。

(四)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立和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提高全社会对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升。

受过初等教育的国民普遍具备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的应用能力;具有中等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国民,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达到相应要求,具有较好的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表达、沟通的能力。全社会语言规范意识进一步增强,公民在公共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正确处理各种语言文字关系。依法妥善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汉语方言、繁体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及学习使用问题,努力营造守法、健康、和谐的社会语言文字环境。

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积极开展树立语言资源观念和科学保护意识的各项公益性活动。

加强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加强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推动语言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合理利用语言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建立和完善语言资源库,探索方言使用和保护的科学途径,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保存少数民族濒危语言。

(六)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

拓展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建立民间语言文字协商机制,促进语言文字学术交流和语言文化交流,为港澳台同胞学习使用普通话提供服务。

推进国际汉语教育。加强国际汉语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继续推动汉语相关水平测试向海外拓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继续发挥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在国际汉语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提升中文国际地位。促进中文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工作语言、国际会议的会议语言,提升中文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扩大、深化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

(七)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

研究修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争取在20xx年前完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订工作。及时跟踪、研究语言文字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和研究成果,研究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加强语言文字执法工作,增强公民依法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使有关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第三章 重点工作

一、推广普及

(一)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继续实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项目。完善部级和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项目标准,将示范校创建作为教育质量监测、高校教学评估、各级示范性学校评审等工作的重要内容。

继续推进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坚持“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的原则,调整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对尚未达标的城市加强指导、检查、督促。二类城市在20xx年、三类城市在20xx年完成达标验收。建立城市评估复检制度,促进已达标城市保持并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推动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范围。

开展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作。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农村地区,促进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整体提升。由省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根据实际制订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推进方案,开展试点,分步实施。

推进重点行业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推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适时开展行业规范化示范单位创建评估工作。推动军队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和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教师、校长(园长)普通话培训。新进教师普通话水平应符合教师资格所规定的普通话等级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园长)进行普通话培训,使其达到规定标准。开展部级和省级中华经典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列为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业务培训要求。

进城务工人员普通话培训。推动用人单位、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进城务工人员输出、输入地相关部门对务工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二、基础建设

(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统筹管理。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工作长效机制,构建和完善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相配套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加强语言文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建设,健全规范标准层级。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制订和修订工作。重点制订和完善汉字字形及属性、普通话语音、地名、科技术语、外国人名地名译写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及评测认证标准;研究制订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标准和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主导中国语言文字国际标准的制订。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研制人才的培养。

(四)语言数据库和语料库建设。

建设古今汉字全息数据库。收集整理中国古今汉字,包括国外应用汉字,理清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推动中国文字的历史传承、现实应用及国际传播。

建设中国百年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收集整理中国百年来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

建设国家语言资源动态流通语料库。继续建设面向语言资源监测的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和教育教材等国家语言资源动态流通语料库。完善现代汉语语料库。

(五)语言国情调查。

开展语言国情调查。调查特定地区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调查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语言使用情况,为制定相关行业语言文字政策和满足语言使用需求提供服务;调查手语、盲文等特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为制订完善手语、盲文规范标准,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提供服务;调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语言和外语词、字母词等的使用情况,加强对虚拟空间语言使用的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开展语言普查。建立定期语言普查制度,开展普通话、汉字、汉语拼音等使用情况普查;汉语方言的种类、分布区域、使用人群和使用变化状况普查;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的种类、分布区域、使用人群和使用变化状况普查;跨境语言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普查;外国语言文字在境内的使用情况普查。争取在国家人口普查及其他相关调查中增列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内容。

建立中国语言数据库。绘制多媒体语言地图,中国语言国情报告。促进语言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和社会共享。

三、督查服务

(六)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

完善社会语言生活监测平台。监测研究语言使用实态和语言生活热点,分析语言生活中的新现象,预测语言发展趋势,定期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语言战略研究。

打造汉语汉字学习平台。整合汉语汉字规范标准及信息资源,提供资源共享、技术开放的现代化助教助学模式,服务于中小学教学、公民学习和国际汉语教育。

建设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督查平台和测查认证系统。对传媒、出版物(重点是教材、工具书)、公共场所、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汉字输入系统中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进行规范标准符合性的测查认证和监督管理。

建设国家语言文字咨询服务平台和语言文字应用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开展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应用业务等的免费咨询服务。加强对网络语言、新词新语等的规范引导。组织开展外语中文译名的监测、规范、审定和工作。

(七)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语言援助服务。

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援助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建设国家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促进制订外语语种学习和使用规划。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及时为国家有关部门就我国海域、疆域等相关地名和天体命名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发挥语言社团作用,建立语言志愿者人才库,广泛吸纳双语、多语人才,为社会提供语言援助。

(八)手语盲文规范和推广。

加快手语、盲文规范标准研制。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修订通用盲文国家标准,研制通用手语国家标准,研制手语、盲文水平等级标准和手语翻译员等级标准。根据需求,研究制定少数民族手语、盲文。加强手语、盲文推广运用。结合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推广使用国家通用手语、盲文。培育和发展手语、盲文社会服务机构,为听力、视力残疾人提供国家通用手语、盲文翻译和语音阅读、提示等服务。加强手语、盲文基础研究。重视手语、盲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作用。

四、能力提升

(九)构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

推进和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加快推进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建设,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适时修订《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编写系列普通话学习教材,研制和推行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修订和完善《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大纲》,完善测试系统,加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推进力度。总结试点经验,修订和完善《汉语能力标准》和《汉语应用能力测试大纲》,推进汉语能力测试。

(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提升幼儿普通话水平。幼儿园要创设自由、宽松的普通话交流环境,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能清楚地用普通话表达,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中小学校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注重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

建立并完善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分级分类制订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将口语表达、汉字书写纳入语文教学和评价范围。

(十一)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教师资格标准中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将语言文字纳入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提高相关职业人群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健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职业标准。

提倡国民发展多语能力。在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需要,合理规划,为提升国民多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创造条件。

五、科学保护

(十二)各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记录和保存。

建设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科学设计,统一规划,调查收集普通话、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有声语料,整理保存和深入开发利用,科学保存中国各民族语言实态。

(十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

研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加快制订社会应用和信息化急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规范标准。做好少数民族语言的术语规范化工作。

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收集梳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信息,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库和传统通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大规模语料库。

(十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救和保护。

支持国家民委完成20种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调查工作,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丛书》。

六、文化传承

(十五)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

推进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经典诵读和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广泛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社团活动和校外活动。组织诵写讲下基层活动,对师生进行诵写讲辅导。加强诵写讲的研究,包括诵写讲与语文教育、养成教育、青少年成长、人文情感培养等方面关系和作用的研究。探索以中华经典诵读、书写教育为基础的诵写讲教育教学方法。

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社会参与平台。继续举办中华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赛事等系列活动。举办传统节日诵读活动。通过对传统节日经典诗文、民间习俗的梳理、筛选,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运用多种形式予以呈现,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遴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诗文及反映传统节日、各民族文化的优秀篇章,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以诵读、书写、讲解等形式予以记录、保存和展示、传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体系建设。

(十六)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合作交流。

服务港澳同胞普通话学习和培训测试。根据港澳同胞学习普通话的需求,对港澳同胞普通话水平测试、港澳地区教师普通话培训、内地和港澳地区学生暑期普通话交流项目提供支持和服务。合作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科学研究。

推动海峡两岸语言文字业务交流。积极推动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完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建设,推动两岸语言文字智库、合作开展普通话培训测试等项目的实施,举办两岸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及语言文化交流论坛,继续开展术语和专有名词等的研究规范工作,推动异读词审音、汉语文本简繁转换系统研发、字词对应数据库研制等方面的合作。实施两岸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项目。

鼓励海外侨胞来华学习汉语。举办海外华人华侨子弟“母语寻根”夏令营活动,实施海外华文教师普通话培训工程。

加大普通话培训测试的海外推广力度。深化与境外相关机构在普通话培训测试、汉语口语水平测试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境外的培训测试范围。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与国际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第四章 创新与保障

一、创新理念思路

更新工作理念。适应时展,积极培育和树立语言文字的新理念。语言文字是国家的战略性文化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资源;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的战略需要,是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迫切要求。

转变工作思路。语言文字工作要拓宽视野看作用,融入发展促发展,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主动与包括教育工作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努力探索新的事业发展增长点和工作着力点,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推进自身的发展。

完善工作内容。语言文字工作要自觉履行“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职责,努力实现工作内容的拓展,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做好语言文字社会咨询服务工作,坚持监督检查与社会服务并重;要注重语言文字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注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质量水平的提高,加大投入力度,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扎实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注重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主导责任,切实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能,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确保语言文字工作的有序开展。

建立健全语委议事机制。建立健全语委全体会议、语委咨询委员会、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及专家委员会,以及各专业机构、专项工作组等制度或组织。充分依靠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充分发挥专家群体的才智和作用。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及相关领域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其开展或参加语言文字方面的宣传教育、学术研究、业务培训、合作交流、维权自律等活动。

三、创新管理服务

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行政执法督查范围,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完善和细化执法程序和标准,切实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尊重和依靠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健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机制。

建立长效协调督查机制。将语言文字工作要求纳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年度工作总结和相关干部考核范围。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机关行文规范、教育督导、新闻出版编校质量、广播影视制作播出质量、工商行政监管和城市市容管理等范围,并建立相应机制或制度。

创新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和改进行政督查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实效。探索并建立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科技、自律等综合手段实施督查的新体系。建设基于数字网络技术的,覆盖广泛、查询便捷的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监督检查与服务网络平台,实行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

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协作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为经济、民政、国土、民族、外交、国防等部门提供语言文字业务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核心利益。通过与学校、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等单位的合作,为相关行业提供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培训、职业培训和评估测试等服务。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各种媒体和相关社会活动,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语言文字咨询服务和应急援助。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注重开发语言资源,支持发展语言产业,为社会提供多样化语言文字服务。

四、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语言文字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扩大中华语言文字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建立健全与相关涉外机构、对外传播机构的协作关系和协作机制,通过孔子学院教学、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培训、对外传播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节目交流、民间外交、青年交流活动等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中华文化,为展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和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发挥积极作用。

五、强化人才保障

创新管理队伍培训方式。建立培训制度,通过举办“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实施中青年骨干海外研修计划、语言文字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和专题研修、测试员提高培训等项目,对语言文字专兼职管理队伍开展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测试员队伍。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建立部级培训基地。

加大专家队伍培养力度。通过科研资助、出国研修、重点培养等方式遴选培养一批优秀的语言文字专家,改善工作条件,完善用人机制,进一步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术理论和政策研究、规范标准研制和咨询服务中的作用。

健全奖励制度。对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六、提高科研水平

发挥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围绕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规范标准,以及社会语言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强科研管理和机构建设。积极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团体的作用,重点建设好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升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重视研究成果的共享和社会应用。

加强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注重培养、扶持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支持其开展学术、业务研究与创新。提升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促进语言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开展研究,鼓励协同创新。

七、加大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方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学习宣传纳入普法规划和普法教育内容。继续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创新活动内容、载体和方式,推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提高普通话普及程度。编写有关语言国情、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规范标准等系列普及丛书。

构建宣传体系。加强语言文字网站、报纸、期刊和出版物等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创新宣传手段,加强舆论引导,注重对社会关注的语言文字热点问题的宣传解释,营造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规范使用的社会环境。

八、保障经费投入

社区服务标语篇8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是推动和支持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对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逐步增强,城市普通话普及程度和规范汉字应用水平有较大提高;重点领域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语言文字工作为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和山区为一体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省语言文字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普通话普及程度还较低,全省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37.94%,有近650万少数民族人口不通汉语;用字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语言文字工作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和经费不足,执法监督机制有待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滞后。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实现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目标,必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二、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目标,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使语言文字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教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任务。到2012年,全省范围内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语言文字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取得较大进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主要公共服务行业4个重点领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普及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工作初见成效。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普及,城乡人民普遍掌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技能,公共交际中没有方言隔阂,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采取措施,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

今后一段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改革发展为主题,市场经济为导向,依法管理为主线,应用规范为核心,服务社会为宗旨,努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各地要把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纳入法制宣传教育的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群众性普法的重要内容。各级行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要把普及普通话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管理内容,作为对干部职工的工作要求。在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广播电视、影视作品、有声电子出版物、各类会览及大型活动、公共服务行业中把普通话作为基本用语推广普及。

(二)大力推广使用规范汉字。各级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要树立依法使用规范汉字的观念,增强自觉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在国家机关的公务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汉语出版物、影视屏幕、机构名称、招牌和广告等公共设施、中文信息技术产品和在本地注册网站的网页、商品包装及说明、各类会览及大型活动中要使用规范汉字。

(三)建立和完善培训测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国家公务员普通话培训的通知》,在职国家机关公务员普通话必须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不合格人员要限期达标;要把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国家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上岗的依据之一。严格执行教师持普通话等级合格证书上岗制度。要把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项内容,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选先、教学成果评奖挂钩;全面实行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话培训测试制度,普通话不合格,缓发毕业证书。文化、商贸、邮政、电信、铁路、交通、民航、旅游、餐饮、娱乐、金融、医疗卫生等行业面向公众服务的从业人员,逐步实行持普通话等级合格证书上岗制度,合格标准及实施办法由省教育厅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开展汉字水平应用测试工作,对中文出版物编校人员、广告标牌设计制作人员、影视屏幕和计算机汉字输录人员等对社会用字产生影响的从业人员及高校学生,按有关规定,进行汉字应用能力培训和测试,并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培训测试工作由省教育厅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织进行。

(四)开展督导检查和评估。认真抓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到2015年,完成二类城市(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和部分三类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语言文字规范达标工作。要把此项工作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坚持“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的原则,立足于日常工作,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要深入开展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活动,在全省树立一批制度完善、工作到位、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字规范、师生员工普通话应用水平较高的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把语言文字工作达标作为评选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的必备条件之一,把街面用字作为市容检查整顿的一项内容,把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五)着力推进农村语言文字工作。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是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薄弱地区,也是今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语言文字工作要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落实。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变城乡之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不均衡的问题。要着力加强农村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保证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探索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交际障碍,为其就业和生活提供便利。

(六)正确处理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方言的关系。在坚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语言文字基本政策的同时,要牢固树立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觉认识到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并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规范社会用语用字的过程中,除法律允许使用的方言外,对滥用方言的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干预和引导。

四、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1.调整充实****省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为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领导,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省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充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语委)设在省教育厅,由省教育厅主要领导担任省语委主任,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省语委办公室与省教育厅语言文字管理处合署办公。人事、工商、民政、公安、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商业、金融、旅游、卫生、铁路、民航、交通、邮政、电信等部门共同建立语言文字工作协调机制,做到有领导分管、有相关部门负责、有具体人员(联络员)抓语言文字工作。调整后的省语委要积极发挥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督促检查各部门职责履行情况。

2.健全、调整、充实教育系统语言文字内设机构。州(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置语言文字管理专门机构,有领导分管语言文字工作,配备专、兼职干部1名—2名;县和县级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做到有机构和人员专管或兼管语言文字工作。做到机构、人员、职责、经费4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

1.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认真研究,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划、计划要认真审定,并制定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措施、办法。要关注社会语言文字生活的新动态新变化,及时解决新问题,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2.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共同管理和监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人事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普通话和汉字应用水平的教育与培训;教育部门负责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培养目标和日常管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信息产业等部门负责对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以及中文信息技术产品中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工商部门负责对企业名称、商品包装以及广告等公共场所设施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城管、市政、公安等部门要积极给予配合;民政部门负责对地名和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中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将普通话和汉字应用情况纳入有关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范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产品标志、说明等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商业、金融、旅游、卫生、铁路、民航、交通、邮政、电信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三)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经费投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对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保证语言文字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服务标语篇9

新西兰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有各种不同的管理结构、教学理念和附属机构,其办学形式可以是全日式、半日式或周期式。一些学前教育中心由注册教师任教,另一些由父母、家人或是护理者担任教育任务,也有一些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是以家庭为基础,在私人家中提供学前教育和照料服务,他们从注册教师的访问和建议中得到指导和帮助。所有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必须达到该类型机构的注册许可标准,并遵守新西兰《2008年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管理条例》的法规要求,该文件最新版本于2013年7月1日。

新西兰学前教育虽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但是也有许多以非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着眼于具体语言和文化”的项目,例如“利用毛利语和基于毛利文化的教学”和“利用萨摩亚语和基于萨摩亚文化的教学”。有些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基于某种教育哲学理念的项目,如蒙台梭利教育中心和鲁道夫施泰纳教育中心等。

新西兰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过去十年间,学前教育的入学率稳定增长。3岁至5岁的儿童通常每周参加20至22小时的学前教育。对于每个3至5岁的儿童,不论其家长的收入高低、属于何种种族和工作身份,政府都全额资助每周20小时以内的学前教育经费。

一、新西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近期与远期规划

2000年,新西兰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战略规划”,为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描绘了共同远景,并提出了“改善行动十年计划”,每十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实施成效做出相应调整。战略规划的核心是3个目标,每个目标都包含具体的实施策略。

1.提高学前教育的入学率

具体策略:关注入学率低的社区,尤其是毛利人、太平洋岛民聚集的社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区和农村地区;依据每个社区的具体需求实施规划;在提高优质学前教育入学率的过程中,重视政府的作用;支持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发展,满足学生、家长、家庭和社区的需求。

2.改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质量

具体策略:有效地实施课程;确保教师素质,控制师生比和班级规模,有利于高质量教学;为教师、家长、社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保障;保证优质教学,并不断反思。

3.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

具体策略: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家长、中小学校、健康和社会服务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0至8岁儿童的教育成就。

同时,该规划对建立满足毛利儿童和太平洋岛国儿童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也提出了具体策略。

为迎接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保持新西兰社会的活力和动力,新西兰教育评估办公室(Education Review Office)于2014年6月了《2014―2017战略目标》,旨在落实政府的教育优先发展规划,优化评审过程,提升教育领域能力,继续保障小学和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能。该目标将小学和学前教育体系的重心转变为以儿童和父母、家庭为重心,同时强调政府改善公共服务的能力,明确提出将使98%的2016年新入学的儿童都接受过学前教育。该目标的具体规划包括:促进小学和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包括毛利学校和毛利幼儿园)的发展;评估重点继续关注教育服务机构如何采取具体措施提高未很好地享受教育体系服务的儿童的成绩;加强家庭、父母、社区对儿童教育的参与;将评估重点扩展到个体的教育服务机构以外;支持基督城学校的重建。

二、新西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质量监管情况

新西兰的教育质量保障体制十分严格,由一系列政府的关键部门实施评估,保证教育的各层次都有持续、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效果。教育评估办公室是专门进行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的部门。

2004年,新西兰政府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层次管理架构”,规定学前教育的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1989年教育法案;第二是2008年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2008年托儿所管理规定;第三是学前教育中心、基于家庭和基于医院的学前教育服务、幼儿游戏组的办学标准。

“质量行动”(Quality in Action)是新西兰政府坚持实施的计划,涉及新西兰所有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目的在于使其达到国家统一的学前教育目标要求。该计划最主要的任务是督促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更好地实施1996年修订的《目标与行为满意度计划》(Statement of Desirable Objectives and Practices)。新西兰政府认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将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提出了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教育和照料服务的预期标准,要求每一个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必须将该标准列入自己的章程中,必须达到计划中详细规定的质量标准,并赋予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权力,使其结合自身具体的需求和情况,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体系。

教育评估办公室对全国范围的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服务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和公开报告,辅助政府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政策。该部门具备立法授权和运作独立性,能够对教育服务机构的质量监管、改进措施以及其他教育服务机构的干预措施做出权威判断,就现行政策和未来政策的发展向政府提供自由的和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一般来说,新西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每三年被评估一次。对于在历次评估中结果都很稳定,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评估改善教学质量的学校和机构,可能每四至五年评估一次;而对于教学效果和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或存在教育安全隐患的学校和机构,评估次数更加频繁,每一至两年评估一次;对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学校和机构,政府可以解散现有的管理团队,指定专人接管。私立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评估和公立的略有不同。评估涉及教育质量和管理质量的各个方面,所有的评估结果都向社会公开。

教育评估办公室的评估工作是信任性评估,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和步骤评估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整个流程公开透明。教育评估办公室首先发给学校评估材料,由学校进行自我评估,填写准确和最新的信息,并让员工和家长知情,同时教育评估办公室与学校管理层商定评估流程和内容;然后评估小组进驻学校实地走访,收集信息,与管理层、员工和学生面谈,观察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学校的自评材料,还与周围社区有关人员交谈;之后,教育评估办公室把初步评估情况(待确认稿)在20天以内呈交学校管理层,学校管理层则在15天之内进行反馈;最后,教育评估办公室于两周后公开最终报告。评估工作建立在教育服务机构自我评估基础之上,考虑到不同教育服务机构的不同发展阶段、背景、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服务机构的教学质量和自我改进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教育体系的运作水平。

三、新西兰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成本分担

新西兰政府资助学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五类:学前教育拨款补贴(ECEFunding Subsidy)、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20 Hours ECE)、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Equity Funding)、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每年补充经费(Annual Top-up for Isolated Services)和临时注册教师资助津贴(Support Grant for Provisionally Registered Teachers)。

学前教育拨款补贴是政府对完成注册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Licenced ECE Services)的主要资助形式,支付儿童在该类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中每小时花费的部分费用,以抵消机构运营开销。通过该拨款,每名儿童每天最多可获得6小时资助,每周最多可获得30小时的资助。

2007年开始施行的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是专门针对所有接受学前教育的3岁至5岁儿童,免除每位儿童每天最多6小时,每周最多20小时的学前教育费用。每个孩子不论家庭经济情况或国籍,都可以享受这种国家补贴,这使得更多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拨款补贴相比,该措施的单位资助金额更高。另外,对于每周剩余小时的学前教育费用,教育服务机构还可以替儿童申请“每周额外1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Plus 10 ECE)”。

“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是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社区、偏远地区和有特殊需要的非英语社区,为其提供额外的学前教育经费资源,以提高这些地区的学前儿童入学率。“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每年补充经费”针对的是地处偏远地区办学规模较小的已注册学前教育服务机构,且与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相互独立。经注册的私立或社区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偏远指数达到1.65以上,且每年从学前教育拨款补贴、每周20小时免费学前教育和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中获得的资助不足2万新西兰元,即可获得该经费。

临时注册教师资助津贴依照注册教师的需求对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提供额外资助。自2011年7月起,注册教师率在80%以下的受资助学前教育服务机构可以申请该津贴。

根据新西兰政府2013年2月的数据,2002至2012年期间,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大幅提高,从2002年的5.38亿新西兰元增长到2012年的15.62亿新西兰元;2012年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占整个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和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达到13.4%;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长了135%,从2002年的0.33%增长到2012年的0.76%;全日制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支出也有大幅提高,从2002年的5700新西兰元提高到2011年的9800新西兰元;2009年,约83%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支出都来自政府。

四、新西兰政府保障弱势群体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措施和成效

新西兰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群并存的移民国家,为了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语言能力儿童的需要,对弱势群体儿童进行帮助和支持,尤其是与其他民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的毛利人和太平洋岛民,新西兰政府在教育政策(如上述的“学前教育战略规划”和《2014―2017战略目标》)和政府拨款(如上述的“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经费”和“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每年补充经费”)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保障。2013年6月统计数据显示,毛利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去年增长6.2%,太平洋岛国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去年增长6.3%,亚洲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去年增长12%。并且2013年学前教育入学增长的儿童几乎全部是毛利人、太平洋岛民和亚洲人(共占98%)。

新西兰有专门的学前教育课程框架。相关文件显示,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鼓励儿童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并对其他文化理解和尊重,要求认可并反映出毛利人作为新西兰原住民的特殊地位。该课程框架明确了两种独特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即开设毛利语浸入课程(Māori immersion curriculum)和设立太平洋岛国幼教中心(Tagata Pasefika)。前者通过使用毛利语教学保护毛利语言、习俗、教学法,传授毛利知识、技能、信仰;后者支持太平洋岛国移民设立幼教中心,通过学前教育保留自身的文化、语言和传统。

新西兰政府在“质量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学前教育的质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以保障,学前教育对新西兰所有人都是包容开放的,不论何种种族。该计划要求每一个学前教育服务机构、整个学前教育领域以及整个社会认可并珍重多样性的存在。新西兰政府还专门开设了一些异国语言幼教机构,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政府会指派专业人士在幼儿园对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近年来,新西兰函授学校作为崭新的教学机构在新西兰幼儿家长中兴起。新西兰对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贫困、残障等幼儿群体的特殊教育方式、专业人士的介入等,体现了他们的全纳教育思想。

五、新西兰学前教育师资情况

社区服务标语篇10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商务英语 新模式

一、区域经济的意义

区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反映了区域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政策等的开发利用状况,即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格局,构成了国家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它们相对集中又分工协作、互动发展,被概括为国家总体战略。国家在这些地区较多地使用了区域政策,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当一个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集群、城市群等过渡形式,政府必然会给予一些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随着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核心经济圈带进入多元化调整重组过程,在沿海核心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将得到提升的同时,全国又将形成新的极化核心经济带,如正在兴起的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突起、海峡西岸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虽然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但正以一个全新的概念,促进着中国经济继续较快发展。

二、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人才新模式

高职商务英语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商务理论、语言与实务为主要内容,遵循教学客观规律,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我国商贸领域所需的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在传授国际商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商务英语专业较为明确地以对外经济贸易为主要职业领域,涉及外贸、物流、金融服务等多个具体行业,面向合资企业、外贸机构以及外资企业等工作场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务英语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并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1.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要求所培养的高职高专人才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积极开设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迫切需要的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市场进行理性定位,突出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商贸知识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商务英语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重新制定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建立科学的、适用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新型现代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立足本土,服务第一线的实用人才,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需求的高职商务人才。商务英语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一种新的能力型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并能够成功开展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开展项目合作,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要联系起来,建设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联的特色专业,推动区域各部分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2.商务英语教学策略

(1) 创设商务环境,实现“仿真”教学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要建立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环境,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直观地学习商务原理,使抽象的商务原则变得具体化,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由于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所应用的英语”,其语言教学的重心应体现出商务环境,对商务环境进行分析,让学生体验具体的商务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通过组织模拟商务社交活动的场景和商务场景中的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商务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培养学生商务社交能力。

(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发生的交际行为。因为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跨文化交际可能发生在国际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文化的群体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包括言语和非言语 、信仰与行为 、文化的多样性 、价值观比较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培养商务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上的差异常常是商务活动中的障碍。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在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形象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具体的影响。因此,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差异,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交际的有效性。所以,培养学生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了解自己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差异,入乡随俗,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技巧,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原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多元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和服务基地密集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应秉着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与政府和外贸企业合作项目的理念,努力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