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06:53:23

安全管理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篇1

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主要是指在电子文件产生初期,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模式应对电子文件安全的思想,其出发点是围绕实体安全需要指导和实施电子文件安全管理。

1.1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根源

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电子文件应用的初期,主要应用于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业务中,电子文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纸质文件的副本,所以电子文件安全还不是文档工作的重点,即使开始关注电子文件安全,也是在文档分离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照搬传统档案保护的安全管理思想也是顺理成章的。

1.2后端保护思想在实践中的表现

后端保护思想的核心是以文件实体材料的安全为主要保护对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行了一种权宜之计的“双套制”管理模式,即采取一式两样的方式,纸质版文件一套,电子版文件脱机备份一套。试图通过这种“双保险”的方式既保障文件内容的安全,又保留电子文件的特性。与此配套国家相继出台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GB/T13967-199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下文简称《规范》)等标准,从这些标准内容可以清晰的反映出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是被放在传统保护框架内进行的。如《规范》中的“7.1归档要求文件形成部门或信息管理部门应定期把经过鉴定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并按档案管理要求的格式将其存储到符合保管期限要求的脱机载体上。”“8.1归档电子文件的整理按DA/T22规定的要求进行,8.2归档电子文件以件为单位整理”等,这些规定集中体现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是按照《规范》中所指的DA/T22,即《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来实施。虽然在《规范》中的第3条对电子文件的术语和定义做了规定和说明,关注到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不同特性,但管理方法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调整。

1.3后端保护思想产生的影响

传统档案管理思想的束缚和固有管理模式的惯性使电子文件管理初期形态存在诸多问题,给电子文件全面的安全管理埋下很多隐患,主要表现在:在管理理念上,夸大了电子文件的不安全性对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阻碍了对电子文件安全性问题的积极探索;在管理实践上,“‘双套制’的存在为电子文件(档案)取得信任设了一道难过的坎。”也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少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如电子文件的流失、制作及保管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电子文件方便利用优势的丧失等等。2008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在机构大量生成和使用电子文件的前提下,有73.5%机构认为电子文件不可以代替文件独立行使文件的职能”,这种情况至今没有太大改观。由于实体安全为主信息安全为辅的后端保护思想,不是从电子文件本身特性出发量身定制,因而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所以,突破传统观念藩篱,建立符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成为继续探索的方向。

2前端控制与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任何新事物本质的发现,都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电子文件这一新形态文件的出现,同样需要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最初的几年,档案学界和业界对电子文件安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基本上廓清了电子文件与纸质等传统文件(档案)的不同,为找到真正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恰当的实践方式提供了指引。由此我国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进入了实体安全与信息安全并重的风险管理思想阶段。

2.1信息安全是表征电子文件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透过对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环境特点的研究,可知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相区别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计算机系统是电子文件生成和管理的必要环境;二是电子文件信息以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和存储。这两个基本特征应该成为探寻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出发点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重点。计算机系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产品,它具有升级换代快,个性化强(不同的用户可按需定制软硬件系统,造成格式多样,信息不兼容等问题),安全漏洞高科技化(操作系统、信息流转通道中存在后门、黑客、病毒等恶意破坏和窃取信息的操纵者等多种风险)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存在其中的电子文件形态多样且更新淘汰快,可操作性强,信息安全问题更加隐秘复杂,难以控制。照搬传统档案单一策略的后端的实体保护难以应对电子文件在生成和管理环境中面临的安全问题,只有将安全管理扩展到文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通过全程保护才能满足电子文件安全的需要。笔者认为上文提到的《规范》中已经界定了有关电子文件特性的内容,可为探求电子文件安全本质问题提供指导。《规范》中术语部分有三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即“真实性(authenticity)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后,确认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完整性(integrity)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有效性(util-ity)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这三个术语揭示了电子文件生成环境和管理环境基本特性的内涵,为确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目标提供了方向。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三个指标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电子文件生成系统的安全、文件信息内容及流转过程中的安全、存储载体的安全等纳入到一个完整管理系统中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和管理。所以,用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指标表征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文件安全的核心指标。

2.2前端控制全程保护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电子文件的产生使得人们更有必要以比过去大得多的热情关注文件运动的整体性,更积极的把文件‘从生到死’从头到尾的整个运动过程全面而系统地管理起来。”国际档案理事会也指出:“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范围的第一项原则是‘档案馆应参与产生和保管具有档案价值文件的电子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以便文件真实可靠,且适合保存。’”由此出发,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颁发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把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描述为概念阶段、形成阶段和维护阶段。这种有别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的描述是充分考虑了电子文件的特性,因而是符合电子文件运动规律的。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概念(或曰设计)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各种管理功能的实现。文档部门互相协作,科学指导是对概念阶段质量把控,满足生命周期全程保护需求的重要保障。具体做法是: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方案设计时文档部门要本着充分贯彻既瞻前又顾后的全局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管理系统具备为电子文件的生成、系统运行的过程控制和升级换代的日常维护等一切生命过程提供安全保障的功能。实际上,无论对纸质文件(档案)的保护还是电子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前端控制和全程保护都是必需的。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所有形态的文件与档案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价值形态,所以只有保障文件(档案)从制作形成到寿命终结的每一个阶段的持续保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文件(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3风险管理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的引入

前端控制全程保护与风险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都是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实施安全管理。风险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安全管理指导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用风险管理的思路来研究和管理电子文件主要是通过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或减轻风险事故的危害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档案界有关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是冯惠玲带领的课题组出版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该成果系统的阐释了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对策。该成果指出:电子文件风险是指“电子文件质量缺损及其引发其他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可能产生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负面差异”,通过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识别、成因的分析、风险的评估等系统的规划,有效监控风险,应对风险,使电子文件更加安全。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最能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的设计,二是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在本文2.2已做了阐述,主要是通过前端控制来贯彻风险管理的思想。至于对“元数据”功能的研究和管理问题,档案界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元数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元数据”是电子文件身份和内容的证明和封装,也可以表达为“元数据加上文件内容就构成了有证据作用的文件”。我国自电子文件产生以来,元数据的管理是比较最薄弱的环节。无论是“双套制”,还是专门的文档管理系统,一直存在“元数据”功能的残缺和管理缺位的问题,这也是长期以来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和档案性不被信赖的重要原因。因而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过程中坚持贯彻风险管理思想的指导和实践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用风险管理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和有成效的实践是电子文件备份制度的建立和推广。2009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确保国家档案安全,各级国家档案馆要通过建立异地备份库等形式,对本级重要档案及电子文件实行异地备份,对重要的电子文件还要实行异质备份,确保电子文件的长期可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同时要求这项工作要在2012年底前完成。备份的方式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种是主要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文件,通过建立专有网站或是开发应用软件对重要文件进行集中保存和统一备份;另一种是馆际互备,这是目前选择备份的主要方式。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国已有47对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达成协议,互为档案异地备份馆。此外浙江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本省情况,在2013年颁发了《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工作规范》(浙档发〔2013〕23号),包含了传统和电子文件所有档案的备份工作要求,把风险管理贯穿到所有形态档案管理过程中。国家档案局在2012年颁发了《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开始推进电子档案的集中保管。电子档案移交的前提是电子文件必须完整安全的归档,所以随着该办法的实施,对电子文件安全性全面认识和科学管理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前端控制全程保护的风险管理指导思想的贯彻也将更加有效。

3纳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安全管理思想阶段

网络时代,乃至扑面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已不断上升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的信息安全风险日益复杂,日益严峻,从国家整体和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的信息安全战略成为当今信息安全管理指导思想的主流。国家战略的目的是从国家意志的高度出发,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安全问题,制定国家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电子文件是国家信息安全的核心资源,为了维护国家整体信息安全,寻求宏观层面的政策、标准等管理力量的支持,将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纳入到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进行顶层设计和指导变得日益重要。

3.1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电子文件实践的深入,各种安全管理问题陆续展现。世界范围内对电子文件管理共性的认识和管理策略不断趋于一致,特别是一些信息化整体水平较高的国家,经历了由分布式管理到集中式管理的探索过程,在21世纪最初几年“纷纷以战略动议、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等形式提出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重大举措,”进入“以顶层设计带动总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的时期。我国在2006年以冯惠玲为代表的理论界率先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战略已经迫在眉睫。”随后她带领团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一书中。“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视角对电子文件管理全局性、基本性、长期性问题所进行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和基本制度安排。是一个国家对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基本态度和总体思路,其表现是法规、政策、标准、规划、项目等体现国家意志、带有全局性的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国家行为。”由于我国实行的文档分离管理模式,以及各自为政的电子文件分散管理现状等,使得电子文件失真失控,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系统论思想,将顶层设计思想应用于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中,“摒弃单一部门,单一技术方法的做法,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电子文件安全的重要性,协同多部门多途径维护档案的安全,”构建起基于立体的档案保护环境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

3.2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推进电子文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实现的途径主要从技术、国家政策、标准规范等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3.2.1技术层面的国家战略。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重大安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掌握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主动权的发达国家,成为垄断和控制发展中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者。美国微软公司对全球电脑操作系统的掌控,以及不断爆出的信息窃密事件,诸如斯诺登事件等,不断敲响信息安全的警钟。信息安全领域中高科技的窃密手段无孔不入,上到国家,下至个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睛的窥探,隐私难保,安全岌岌可危。主动进行风险监控、防范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办法是推动国家信息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考虑,国家已开始建设‘自主、安全、可控的IT系统’,把信息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电子文件的管理对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我国在2009年4月9日成立了版式联盟,该联盟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发起,联合我国版式技术应用领域产品与服务的制造者、使用者、政府和中介组织版式技术等部门,对广泛涉及档案管理、数字出版、数字办公、数字印刷、信息等领域的信息进行统一规范,为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长期可读性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

3.2.2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政策以其权威性、导向性、探索性、灵活性的特点可以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引导和支持。我国政策层面的国家战略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五年规划、信息行业的发展规划、文档部门的发展规划等自上而下编制和推行的宏观层面上的方针政策。2000年后我国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3年国家“两办”颁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并确立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目标。同时将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作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过程中的四个重要环节。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有着更直接的指导价值。文档部门对这些标准的解读与应用要重点的关注和研究。据统计,信息行业“在1995-2008年期间的信息安全国家标准共83项。”并且在这期间更新标准高达60%。由此可见我国在国家层面上对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跟进也比较及时,这为电子文件安全管理标准的研制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近年来国家档案局也开始重视顶层政策的设计,不断向国家安全战略靠拢,最为显著的成果是在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树立‘档案安全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思想’,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树立‘安全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与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相呼应,建立起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大工程,关系到体制、技术、法规等多层面的设计和协调,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将是复杂多样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层面要关照到所有的信息领域,真正做到统筹兼顾,确保推行的实效,信息资源(包括产生、流转、保存等)行业也要肩负起国家安全职责,为建立起强大的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全管理论文篇2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世纪”,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形态,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主体。为适应形势的变化,部队的安全管理理念必须进行更新,内容必须进行变革,以此促进部队安全管理的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知识管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部队安全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它是人类历史上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模式的科学管理以来的一次最伟大而深刻的革命,是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的产物。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知识管理是指知识经济环境下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的总称;狭义的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及知识的作用进行管理。本文所指的知识管理,是其广义含义。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管理理念上,知识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将决定着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水平。知识管理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开展。传统的管理以机器为中心,实行的是人被当作机器系统中的“配件”的刚性管理。知识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充分反映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2)在管理内容上,知识管理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要内容,包括对显性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并且以隐性知识管理为重点。特别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共享。

3)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进步并不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矿产、资源和一般资本,而是取决于其拥有的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管理就是促进这些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和实现。

4)在管理目标和策略上,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为基本策略。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5)重视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摒弃了传统管理的以追求组织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知识管理倡导组织在追求自身经济利润的同时,还应追求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6)在组织结构上,知识管理采取开放的“扁平式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这与以往其他管理形式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模式截然不同。

7)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知识集成和精确量化管理的技术保证。

三、顺应知识管理发展大局.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在当今的知识管理时代。部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和作战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此,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改革部队安全管理模式:

3.1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的特点要求部队安全管理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根本上实现部队安全管理知识的持续积累式、螺旋循环式和突变式发展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知识的积累中运用知识、在知识的运用中升华知识、在知识的升华中实现对部队安全的最佳管理,从而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孕育出强大的战斗力。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3.1.1组织结构的开放

以往的部队管理强调严格的制度、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以及知识信息流动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而知识管理时代的管理则强调以弹性、开放、自由和机会为特征的开放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边界具有高度渗透性.呈现出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从而保证信息的真正自由流动和部队安全管理经验的成员共享。

3.1.2管理手段的开放

开放式管理看重一切能够发挥成员创造力的方式方法,提倡革新观念,向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社会领域开放,向普通官兵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开放。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则是活跃官兵创造力,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价值共享,使得整个部队安全管理能力生成为一种新型的管理能力——“智力管理力”。

3.1.3知识信息的开放

21世纪知识和信息就是经济实力,就是部队战斗力。而知识和信息的生命力在于其流动性,并在流动中被人类共享。知识管理时代的部队安全管理必须向知识与信息开放,使不同官兵所拥有的不同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知识,为知识的分享、流动与创新提供最佳平台。

3.2守业式管理向开拓式管理转变

自建军以来,我军在安全管理工作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辉煌的成就很容易形成一定的惰性,局限和满足于以往的经验和成绩.带来守业式管理的各种弊端。而知识军事则时刻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守业式管理远远满足不了知识军事对于管理方式发展变化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在知识军事时代,必须实现管理方式从守业式向开拓式的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理念,要善于以新的思想思考部队安全建设,以新的视角观察部队安全动态,以新的态度对待部队新事物,并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要创造开拓式的安全管理环境,其根本目标是打破传统的封闭环境,使信息灵活流动.加强部队安全管理与社会安全管理经验与外军甚至外国的最新安全管理经验接轨,使部队安全管理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备真正开拓进取的环境氛围;最后,要采取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以开拓式的安全管理手段,创造良好的部队集体氛围,激发官兵创造热情,实现知识信息的流动与创新,提升部队安全保障能力。

3.3制度式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知识管理时代要求官兵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成为“专家型”战斗人员。而要使官兵具备这一素质要求,就必须打破以往的制度化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

所谓人性化安全管理是在深刻认识人在部队安全管理中关键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要实现从制度化安全管理向人性化安全管理的转变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1)转变安全管理理念,依靠人。依靠官兵所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提升部队安全管理水平。2)明确管理任务,开发人。部队官兵通常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安全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创造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和机制。3)把握成功关键,塑造人。官兵素质对部队安全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急剧变化的当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官兵个体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部队对官兵个体的素质要求.重新塑造自己。因此,塑造人是部队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4)树立终极目标.发展人。部队是革命的大熔炉.人性化安全管理的终级目标,是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不仅为部队培养优秀的战斗人员,而且为社会造就合格的、有责任感的公民。5)发挥组织功能,凝聚人。部队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部队安全管理不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培养、创造力发挥和高素质养成,还要研究如何发挥官兵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3.4现代化安全管理向知识化安全管理转变

现代化管理方式是以封闭的组织结构、严密的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结合上文论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知识管理时代,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方式必须向知识化安全管理方式转变。知识化安全管理就是要搜集并组织信息,将信息传给需要者,其核心就是管理信息的流动、扩散,以创造更多知识,让需要者正确且快速地获取知识。知识化安全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这才契合部队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最高境界。:

安全管理论文篇3

1.1安全基础管理工作闭环管理

管理流程:安全管理制度、作业规程、施工措施及政府或上级部门的文件、工作部署等相关要求贯彻学习组织执行监督检查问题反馈。2.2.2管理要求:各职能部门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矿井实际负责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生产及生产辅助单位根据工作任务结合现场实际编制作业规程、施工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矿办公室及时传达政府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文件、工作部署等。各责任单位负责管理制度、规程措施、政府或上级部门文件精神、工作布署的贯彻学习落实,并形成记录备查。职能部门对各单位贯彻学习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1.2风险预控闭环管理

1.2.1管理流程:辨识培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风险控制。1.2.2管理要求:各专业副总工程师负责本专业风险预控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每年初,根据矿井生产计划、接续布局和生产要素的变化,总工程师组织人员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辨识排查、评估分级、预测、预警、预控,形成《龙东煤矿安全风险预控手册》,同时对每个岗位风险进行辨识,修订《龙东煤矿岗位风险预控卡》。每月25日前,针对下月生产计划及生产要素的变化,总工程师组织人员对风险进行辨识排查、评估分级、预测、预警、预控,形成《龙东煤矿安全风险预控单》。各单位每月对自管范围内的风险进行辨识,及时更新风险预控单,各生产班组每班进行辨识并建立记录清单。各单位进入新施工点前,必须先熟悉作业环境,发动职工全面进行危险源辩识,然后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落实责任、报专业副总工程师审批后组织职工学习、签字。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风险预控措施,确保各类安全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1.3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

1.3.1管理流程:隐患排查分类定级建档挂号落实整改复查验收信息反馈隐患销号。1.3.2管理要求:班组(车间)每班进行现场隐患排查,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人员,将整改情况记录在班前会记录本和验收单上。生产及生产辅助单位每旬进行一次隐患排查,每旬第一天将上一旬隐患治理情况及本旬可能出现的隐患上报安监科,本单位留存一份备查。每月23日前由分管矿领导负责对本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分类定级、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间、整改资金及整改责任人,并报安监科汇总,形成《矿井月度隐患排查汇总表》。责任单位对排查出的隐患按要求进行整改治理,不能按期整改需延期治理的隐患说明原因报安监科,对整改完毕的隐患报安监科进行销号。安监科负责对各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汇总和监督检查。

1.4安全责任闭环管理

1.4.1管理流程:责任分工责任落实责任跟踪联责考核责任终止。1.4.2管理要求:矿级领导在负责分管专业安全生产的同时,按照《龙东煤矿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的要求,承包联系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分管专业及联包单位在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和质量标准化方面出现问题时一起进行联责考核。对于危险较大的作业场所进行重点联责监管。党委工作科每半年对矿领导联系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汇总报矿党委、行政。

1.5事故处理闭环管理

1.5.1管理流程:事故汇报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处理制定措施事故通报落实措施、吸取教训。1.5.2管理要求: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要立即将事故情况向矿调度室报告,矿调度室立即按程序进行汇报,开展救援。安全事故由安监站长、生产事故由分管生产矿领导组织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分析调查处理,做到一事故、一分析、一处理,一通报。安监科对事故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1.6“三违”帮教闭环管理

1.6.1管理流程:“三违”事实“三违”处罚拍照家访公开曝光安全培训座谈帮教重新上岗。1.6.2管理要求:安监员及各级管理人员发现“三违”,首先要制止,根据违章性质、情节对“三违”人员进行现场教育,使违章者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检查人员升井后在井口信息站或安监科详细登记“三违”人员的姓名、单位及违章事实,并按照矿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严重“三违”人员在经过处罚、公开曝光、安全培训、座谈帮教,如确实接受教训,经家属签字确认后,方允许重新上岗。

1.7安全培训闭环管理

1.7.1管理流程: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考试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培训效果评价。1.7.2管理要求:培训中心、人力资源科和安监科分别负责普通工种人员、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工作。各职能部门指导基层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编制上报本单位培训需求计划,并对上报的计划分类、汇总,结合矿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及上级对于培训的要求,形成矿年度培训计划。在培训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进行应知应会、“三大规程”及相关安全知识的学习,严格执行教考分离,考试合格取证后持证上岗。培训结束上岗初期三个月内,安监科牵头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联合对员工培训质量进行跟踪考察,对考察不合格的人员重新培训,并联责考核矿培训单位和培训教师。

1.8监督检查闭环管理

1.8.1管理流程: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落实责任制定措施落实整改复查验收信息反馈安全核查。1.8.2管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安监员严格按照《龙东煤矿安全检查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隐患或问题及时填写《整改通知单》反馈给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按照“三定”(即定措施、定人员、定时间)要求进行整改落实。整改完毕后,责任单位将整改落实情况反馈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负责对整改情况核查。1.8.3严格考核闭环管理与经济责任挂钩,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严格考核,奖惩兑现。闭环管理那一个环节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检查人员按矿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给予考核,考核结果当天在矿局域网进行公示。矿职工的安全收入占总收入40%以上,有效增强了职工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

2结论

安全管理论文篇4

------__石油分公司水东油库安全管理模式评析

摘要:安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水东油库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对企业安全管理思路和措施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油库、安全、模式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效益与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企业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保障力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大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后的市场更不允许企业无视安全生产工作。这就迫使安全管理的外延和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外延看,安全管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内涵看,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当前的安全管理必须树立全局安全观念。在我们石化企业中(尤其是油库、加油站等一线部门),强化安全监督、细化安全管理、深化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水平,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首要保证。

一、油库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

石化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管经营机制如何转变、机构如何改革,都始终不能忘记安全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永恒主题。安全是企业生产的稳定剂,安全生产始终摆在第一位,这是基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所决定。油库是油料储存、收发的场所,油库安全工作是其它各项工作的前提,是油库管理的生命线,是改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只有时刻处于安全状态油库的经济效益才能得以存在。油库储存的介质(油品)是易燃、易爆、易腐蚀、易产生静电的化学危险物质,内中蕴藏着潜在的危险隐患和职业病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事故。严重的甚至危害社会,政治影响恶劣。因此,油库安全生产的压力极大,不但对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对油库负责人、各级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特别是直接介人生产工艺运行的操作人员的行为安全要求更为具体和严格。这就要求企业的机制改革非但不能改变安全生产的特性,反而应当考虑如何适应它、优化它,从而保证油库“安全、稳定、健康、有序”的生产运转。这同时也是衡量企业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油库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油库安全管理是将油库作为一个系统,为实现油库安全而进行的有关决议、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的活动。在这项管理活动中,多数油库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存在若干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安全管理动力,重效益轻安全

近年来,石化企业大都出现了强调竞争、强调经营活动的硬性利润指标,而忽视安全生产隐性效益的趋势。有的甚至盲目抓销售、抢市场、争效益,在安全管理中忽视管理、忽视人的因素,忽视健全的约束机制,由此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安全第一的呼声已淹没在抢市场、争效益的呐喊之中。尽管工作安排也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市场占有率、效益成了第一。特别是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领导层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坚持效益第一,结果安全为效益让了步。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一些单位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追求短期效益,撤并了原有安全管理机构,甚至出现了取消专职安全员的现象。还有一些单位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安全管理机构,但具体人员身兼数职,原有的安全管理机构有名无实,日常的安全管理事务无人问津。即使在那些保留了原有安全机构和编制的单位,具体管理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参差不齐的人员,日渐繁多的事物使安全管理的主体力量日渐削弱。

2、安全管理队伍的结构缺陷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都是以改革为手段的,其中人事制度改革为重要的一环。在该背景下有些油库开始对原有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裁减,由此引发了安全管理技术人员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经验型人才多,专业型人才少;二是低学历、初级人才多,高学历、高级人才少;三是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多,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少;四是非安全专业的人才多,安全专业人才少;五是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加之油库原有的员工变动频繁、调岗、离岗、返岗的流速加快,从而弱化了员工的安全技术教育。甚至有些油库对员工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采取应付态度,缺乏针对性。对于新进员工也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和培训档案,普遍是即来即用。使一些未经安全培训的人员仓促上岗作业,这就为日后大量因违规操作而带来的事故留下了隐患。有的油库即使开展了安全知识培训,也大多形式单一。只是一味的要求员工牢记安全职责、熟读操作规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其结果往往是员工的安全知识考试成绩优秀,但安全意识却很差,对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缺乏了解。

3、安全现场管理缺乏力度

现场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方面的内容。小部分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没有做到“三不伤害”,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其次是有些油库没有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对兄弟单位发生的事故没有引起高度警觉,技术管理工作缺少人才支撑,日常的作业规程都少有人会编制,安全技术装备的使用和维护存在困难,其效能发挥大打折扣,致使安全生产典型事故仍有发生。

4、装备与技术水平低

尽管大多数油库经过数次整改,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由于多数油库的组建、投产比较早,工程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隐患;同时规划落后、技术陈旧、设备老化、带故障、超负荷运转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有些设施甚至面临淘汰。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危及油库安全,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水东油库安全管理模式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油库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大家都力图找到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在此背景下,中石化__分公司水东油库通过对经典

管理理论的吸收借鉴,并结合本库工作实际,摸索出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他们称之为0123模式(以事故为零为目标;以油库主任负责制为核心、以安全管理制度化为保证;生产作业标准化为基础;以全员教育、全过程管理、全线预防为措施)。

(1)、与时俱进,夯实“三基”工作基础,推进油库安全制度化建设。

规章制度是企业安全、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为满足油库业务的日益增长,切实解决规范化管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该库不仅严格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根据各作业操作流程,集思广义,不断完善各项安全制度。《设备、设施保养考核办法》、《各岗位服务承诺》、《环境卫生责任制度》、《发油、卸油、计量操作规程》的建立和完善为油库各项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建立油库主任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安全组织机制,负责安全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具体事务的处理。建立值班主任领导的门岗、安全员、巡查员具体负责,分工协作的安全检查级,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对油库的日常安全工作负责。

2、根据库内设备、设施的技术要求结合其工作环境,制订科学的维护、保养计划,确定设备、设施保养人,定期检查维护,保养、使用情况,并与个人业绩考核挂钩。

3、依照设备、设施及各作业环节的安全要求,逐级签订年度安全防火责任状,全员签订安全承诺书,划分了安全管理责任,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讲安全。

4、定期召开班、股级业务安全工作协调会,确定各时期安全工作目标,制订慎密的实施方案,强化现场管理,协调各作业环节的联系,认真听取各岗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追求长效安全和最大效率。

5、强化职工安全职责的检查、落实。遵照《安全管理奖惩条例》,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惩分明。

(2)、以人为本,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安全教育、培训是油库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培养职工安全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显的尤为重要。

1、继承发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唱响主旋律,弘扬中石化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知人善用,树立现代安全理念,在职工倡导“我自律、我安全、我监督、我服务”,“多一点主动,少一点等待”,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职工责任感和自豪感。

2、健全内部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精细管理,不断创新,变压力为不断进取的动力。

3、把油库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机结合起来,油库的发展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自由驰骋的舞台,个人的成长又促进了油库的发展,体现了团结、协作、奋进的团队精神。

做好油库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及时了解、掌握油库安全工作动态,针对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度年、季、月度安全工作计划,做到安全教育、培训有专人、有组织、有目标、有内容,采取讨论会、写心得、演讲、竞赛等生动、活泼、风趣、参与性强的方式,开展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注重实效。

1、根据油库实际情况,以班组为单位定期学习了《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定期组织各类预案的演练,开展了整治“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征文活动广大职工结合自身岗位的工作实际,认真反思在工作中出现过哪些不规范操作,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从而在其源头上加以整改、防范,使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月、全市防空演习、消防技能竞赛等活动,不仅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而且大大提高了职工消防安全素质。

2、及时传达了上级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积极布署,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各类事故通报,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隐患,提出合理化建议。

(3)、严格现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安全生产。

现场管理是油库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现场管理,油库的安全生产才有充分的保障。该库承担着全区80以上的油料中转业务,面对人员少、任务重、储量小、工艺设备落后、操作繁杂的客观情况,如何保证安全、高效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成了一大难题。

1、明确职责,狠抓各级安全检查制度的落实。加大各要害部位的监管力度,严防死守,强化安全巡检制度,制订防范措施,演练应急预案。在巡检中,坚持公司季检查、油库月检查、股周检查、班日检查,坚持每月召开安全会议,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落实巡检制度,制作了《油库巡检线路图》,使职工掌握巡检线路,明确重点区域,做到重点部位经常查,一般部位巡回查,查隐患、查漏洞,力争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抓好作业环节的现场安全监督,落实岗位复核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作业联系、岗位复核制度,严密检查油料作业和设备运行、使用情况,警钟常鸣、警示高悬,随时掌握现场安全动态,严肃处理各种违章、违规行为,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3、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各项安全隐患整改。该库本着安全,高标准、高质量的隐患整改理念,严格制定具体、细致的隐患治理方案,严格特种作业 报告审批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对施工单位进行资质认证,签订安全协议书,对外来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签订安全承诺书,发放油库出入证,确保了隐患治理安全、高效地完成。对一时无法整改的隐患,制订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了油库各项工作的安全运转。

4、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各类事故。事故的发生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关键在于广大员工要力戒麻痹大意思想,粗枝大叶作风,脚踏实地严格按制作规程作业,多看、多问、多听、多想,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4)、树中石化形象,创国际一流企业,确保油品数质量安全。

油品数质量是石化企业的生命线,保障油品数质量安全是油库业务工作的重心。为规避油品收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数质量纠纷,树立良好的中石化企业形象,该库认真传达了省公司《中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质量数量工作考核评分标准》,对油品数质量的安全管理做了如下要求:

1、每月对流量表进行校验,保证其在国家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2、每批次油品入库,必须经计量员核对、验收,化验员取样、化验,保证入库油品数质量达标。

3、加强油品质量管理,及时清除罐底水杂,改善油品储存环境,保障油品品质。

4、油罐车灌装油品,计量无误后方可出库,如因温度变化,造成油品短少,则调整发油密度,超耗部分进行补发,确保油品数量安全。四、油库安全管理模式评析

当前,油库普遍采取的安全管理模式有两种:第一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也称之为管理经验创新型。其内容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素质,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人的错误操作作为安全管理改革的中心内容。其设想是通过引进新的管理观念来减少人员,创新管理,并以此带动安全管理质量的整体上升。但这一思想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却忽略了管理方式的稳定性。形成了安全管理办法年年创新、年年淘汰的情况。甚至有些油库还陷入了以“可塑性”和“轰动性”为标准评价管理模式的好坏,而非以“科学性”和“可行性”来评价的恶性局面中。该模式在短期内也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却丝毫无益。

其次就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也称之为“设备更新型”。该模式认为大多数安全隐患都来自于设备的老化。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那就必须更新现有的安全设备,通过设备的更新带动安全效率的提高。但设备更新所带来的实际效果究竟有多大,能否起到推动作用,这还是疑问。因为设备更新是以资金的投入和专业人才的配置为前提的,而这恰恰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在资金和人才问题没有真正落实之前,设备难以更新,即使更新了也难以充分发挥其效能。

而水东油库所提出的管理模式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它是以“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就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以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技术来规范安全管理的运作。它把人和物的因素综合考虑并加以运用,总结出了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

五、进一步完善油库安全管理的思路

1、安全管理制度创新

人是受制度约束和激励的,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体制因素而非技术或其它因素。体制的功能就在于形成一个社会的激励结构,它促使人们向有利的方面前进,在这点上,水东油库给我们的制度创新已经提供了思路。

2、借助社会力量推进油库安全管理

自20__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及执业制度。这是对安全管理的进一步重视和措施保障。我们石化系统的各级油库可以利用安全工程师事务所或其它安全评估机构的技术优势为本单位提供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帮助本单位对不安全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重大事故原因并研究解决办法,同时向当地政府反映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

3、建立安全事故保险

建立事故伤害保险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不仅需要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还应将现有的保险内容扩展到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逐步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险机制,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

总之,要确保油库安全,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时代的进步对油库安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紧绷安全这根“弦”,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安全生产中创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巍孙联峰王利军《石化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考》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__年第18卷1期

安全管理论文篇5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省市的燃气安全管理监督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燃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对目前我国在燃气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 主题词: 燃气 安全管理 消防 保证体系 存在问题 1、概述 我国目前使用的燃气主要有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三个大类。燃气产业的发展领域大致分燃气汽车、城市燃料、燃气发电、基础化工四方面。 随着燃气事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生产与消费规模越来越大,使用场所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已跟不上燃气事业飞速发展的步伐。在政策、法规、标准及规范等方面的不同步、不配套等落后弊端也凸显了出来。近年来,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火灾、泄漏与爆炸等重、特大事故层出不穷,其等级与数量也不断上升,如98年3月西安液化气球罐泄漏、爆炸事故等,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给社会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燃气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因此,理清当前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新体系时提供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正是从消防的角度,系统地对当前我国在燃气消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和论述。 2、我国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机制现状 根据1991年3月30日由建设部、劳动部、公安部联合的第10号令《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定》的规定,建设部门是城市燃气安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消防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督部门,劳动部门作为燃气安全管理的监察部门和压力容器的主管部门。 作为消防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方面的业务,主要涉及:参与制定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并执行;负责相关消防产品的检测认证;对燃气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上的相关场所、管线、设备、用户进行防火监督管理;参与燃气灾害事故的处置;日常的消防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我国目前与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有三个,即《消防法》、《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关的消防法规和规章非常多,如《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城镇燃气安全管理规定》、各省市的《燃气管理条例》等;以及众多的产品技术标准和工程设计规范,如《城市燃气设计规范》、《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站设计规范》等。 3、我国燃气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燃气消防安全管理涉及规划、设计、建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日常维护及应急处理等环节,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组织专家研讨,以及对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和黑龙江等地的调研,就目前我国在燃气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安全管理机制不适应燃气产业市场经济发展 燃气产业涉及建设、能源、交通、劳动安全监察、农业等各管理领域,燃气行业的安全管理也涉及公安消防以及上述各主管部门,目前由中央和各地方的上述部门颁布有关政令,对燃气实施安全管理。但地方与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政令协调难度较大;同时我国南方和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气差异也较大,要求同一种安全管理机制或法规有时势必造成诸多不适应。 第10号令第四条明确了建设部负责管理全国城市燃气安全工作,劳动部和公安部分别负责安全监察和消防监督,因此,各省市的燃气安全工作应当由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但是,各地建设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在燃气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协调,使得各地区的燃气安全隐患整改力度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都在建设主管系统设立了燃气管理办公室或者燃气管理处,但由于受人员编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部门履行着行业管理的职能要大大多于履行安全工作职能,有的办公室只有几个人,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根本没有精力通盘考虑安全管理,而把安全管理的职能依托于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察等监督部门,或者让燃气供应单位自行强化安全管理。 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的燃气

安全管理论文篇6

一、班组安全管理

在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班组长必须做好下列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组员学习安全操作技术,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技能,提升本人和全组成员的自我保护能力;班组要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遵章守纪,检查员工安全完成任务的情况,设备环境等的安全状况,执行各种安全操作规章制度的情况,若发现有违章作业者应及时制止。对新员工或调动工作岗位的员工应进行安全教育等。班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班组长组织全体员工实施。班组长是班组生产的直接指挥者?

安全生产的目的是识别风险,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事故发生,降低损失;安全管理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安全检查、生产工艺技术安全管理、作业环境管理、物料安全管理、人员及责任制的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培训教育等;管理的对象应包括企业所有从业人员、所有设备设施、物料、环境和所有的作业活动。

二、安全生产责任

班组长是生产经营作业的直接执行者,负责一线安全生产管理,对本班组安全操作的具体贯彻落实,检查督促从业人员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遵守劳动纪律,不违章指挥、不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对本班组的安全负责,并及时传达上级部门有关安全的知识、法规和信息。告知员工在操作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危害,应该佩戴的防护用品,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和听从的命令。若发现新的危险是现场难以解决的,应及时与上级沟通汇报,以保证安全。

总之,各级安全责任人的都应做到五同时: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估事故预防工作。

(一)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班组长岗前安全培训包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有关事故案例;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班组有员工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当重新接受培训。班组在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或者使用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有关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班组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班组安全教育形式和方法可以有讲授、实际操作、案例研讨、读书指导等多种形式。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形式有:班前班后会、安全活动日、安全生产会、事故现场会、安全业务培训班等。

(二)隐患和重大危险处理

隐患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等方面的内容,一般结合企业有关要求进行,班组要关注在本工作岗位进行作业时是否有潜在的事故隐患存在,如能在自身的能力范围进行处置的及时进行排查处置,如属于较大的问题隐患,应汇报上级部门,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在没有解决之前,应注意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在企业的重大危险源有关岗位操作和工作的人员,应了解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和安全操作的有关要求。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对岗位操作的人员现场应急处置的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

(三)应急与事故处理

当事故发生,岗位操作员工,常常是第一目击者,班组要重视员工对事故的现场处置能力和快速响应。班组应经常组织员工进行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的演练。当发生事故时要第一时间上报领导。

三、班组安全检查

班组安全检查,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的机制,检查是对于安全绩效的监督和验证过程。通过检查实现对于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对于检查过程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采取及时的应急措施,以防止事故发生。

(一)安全检查的目的

了解企业的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发现问题或隐患,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检查过程及时进行信息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培训需求提出进一步要求,最终的目标是减少事故风险。在检查中,可以得到各种数据,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是对于班组健全工作的重要的绩效评估手段,也为将来的整改和事故分析提供很好的依据。

安全管理论文篇7

1.1基于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人为风险

除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特性的档案数据风险,数字档案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是要加以重视的一项风险因素。由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是近些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从电子文件的形成到归档保存,都应该有严格规范的程序管理、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和业务管理制度,而现实上却并非如此。一般来说,档案数据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样就造成了档案管理人员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还由于防范数字档案风险的成本较高,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难为了提高数字档案的安全性投入过高的资金。此外,因为档案管理系统是多用户、多管理的系统,如果管理不善或者管理人员的操作失误,很可能导致数字档案载体的损害及误删除、误覆盖、恶意篡改、越权访问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1.2基于自然灾害的档案数据风险

对于那些突发的灾难,如火灾、雷电、水灾、飓风、地震等,一旦发生,其破坏程度非常高,范围广,而且几乎没有预见性,很难进行预防,因此,无论是对实体档案还是数字档案来说,其破坏程度都是难以估量、极具毁灭性的。

2数字档案安全管理策略

2.1构建行之有效的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机制

首先,要贯彻前端控制思想。在数字档案安全预防措施中,前端控制是重要内容,实现事前预防、未雨绸缪,把灾难控制在萌芽状态。在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设计之初,就要对档案馆的抵御灾难方面的设计重点考虑,并且合理制定数字档案的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配套措施。为了防止由于软硬件升级过快所带来的读取问题,在选择设备时,要选择技术成熟度高的档案管理软件和普及程度高的数字档案存贮介质。对于档案技术力量进行合理配置和储备,不断地对数字档案运行环境进行优化。通过前端控制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字档案保存和维护的稳定性。其次,要开展日常维护、灾难备份、恢复和抢救等活动在内的全程管理。全程管理贯穿数字档案整个生命周期,通过有效的全程管理,对数字档案安全实现全程监测。最后,要对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后续监督和评价。划定数字档案安全评价系统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对有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地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高具体过程的效率,让数字档案信息更加保密、完整、易于使用。

2.2加强数字档案管理的人力资源建设

要建立健全安全审查制度、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培训和考核。数字档案是由人来进行管理的,因此提高档案人员的个人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提高安全意识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心。只有安全意识提高了,档案人员才会对数字档案工作真正重视起来,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于管理操作数字档案信息内容的档案员,尤其要加强安全保障技术的培训。

2.3采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2.3.1对数字档案进行异质转换所谓数字档案的异质转换,就是把数字信号转换成文字、图像、声音等信号,把数字档案转换成纸质档案、缩微胶卷、声像档案等,即异质转换或异质备份,对于重要的数字档案,这是对其长期、安全防护的有效途径。因为其脱离了数字信号的局限性,读取时不再过多地依赖设备和技术,读取方便,因此适合长期保存。经过异质转换的档案,脱离电子设备和环境,信息安全性提高,不易丢失。信息被"固化"到新的载体上,不仅避免的人为篡改的可能性,还可以对母本信息的真实性加以检验,甚至可以用来作为校正其母本的真实版本或可靠版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档案。2.3.2对数字档案进行迁移新型信息存取设备对旧型档案载体的不完全兼容性导致了必须采取数字档案迁移的措施。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正以飞快的速度进行升级、换代、淘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现在使用的设备就会被完全淘汰,不复生产,最终消失。以此,必须处于淘汰期的旧电子档案信息存取设备进行储备,用于迁移或载体转换时读取旧型档案载体上的信息。此外,新/旧信息存取接口转换设备也是要考虑的一项,如IDE/SATA接口转换器,接口转换设备可以有效延长旧型信息存取设备的生命周期。2.3.3对数字档案进行同质备份建立由数据备份系统、备份数据处理系统和完善的灾难恢复计划组成的备份与恢复系统。天灾人祸的发生难以预见,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将灾害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甚至完全避免。数字档案信息的备份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通常采取静态备份和同步备份相结合的方式。静态备份用以保证历史信息的完整,可以离线异地保存历史记录。同步备份用以保护当前系统的所有数据,适用于硬盘数据恢复、网络数据恢复、数据库修复等灾难数据恢复。2.3.4加强信息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数字档案安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完整性即是要防止数字档案信息被篡改或丢失,安全性则是要防止内容被非法用户获取。电子签名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是保障档案信息内容安全的有效手段。电子签名技术能够可靠地保证自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目前最成熟的电子签名技术就是“数字签章”;加密技术主要涉及加密、解密算法和密匙,数据加密技术可以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结语

安全管理论文篇8

安全监督管理属于安全管理的范畴,是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为达到预定的安全生产目标,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落实了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所进行的监视﹑督促和惩戒。

二、发电企业安全监督部门

为了监督、督促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要求,发电企业基本都设置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即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履行对各部门、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监督职能,主要职能包括对安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的监督管理以及设备安全的监督。按照中国电力《安全生产监督制度》规定,安全监督职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安全管理制度监督

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包括监督国家和上级单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规定、措施、要求的贯彻执行情况;组织或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标准、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审查和修订工作;监督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监督合同、协议中关于安全生产管理条款的执行情况;监督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情况;监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考试,组织安全生产监督网活动。

2.安全生产保证措施监督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监督包括监督“两措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监督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工器具、安全防护用品的购置、发放和使用情况;监督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组织或参加分析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重大或突出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监督发(承)包工程项目发包方“四项责任”的落实情况;参加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查、承包商资质审查、合同及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审查和签订、竣工验收等工作;监督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的落实情况;提出对安全生产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的建议,对安全生产事故负有责任的人员给予考核、处理的意见。

3.安全生产过程监督

安全生产过程监督包括监督涉及设备、设施安全的技术状况,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防护状况;监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开展情况以及查出问题和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组织、参加安全事件/事故调查处理,监督“四不放过”原则的贯彻落实情况,完成安全事件/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存在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应要求立即停止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并提出整改要求,下达《安全生产整改事项通知书》。《安全生产整改事项通知书》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人签发。对于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要会议要求的贯彻执行,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安全事件/事故整改等存在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的,向本单位行政正职或其授权人进行汇报后,下达《安全生产督办事项通知书》,限期解决,相关单位、部门必须及时上报督办事项的落实情况。《安全生产督办事项通知书》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提出、本单位行政正职或其授权人签发。

三、发电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1.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设备专责制和提高人员素质为重点,从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设备管理、安全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建立健全的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体系。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安全、可靠;解决安全生产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过程中,谁对哪些工作负责任,在哪些范围内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使企业生产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人员都随时、处处考虑到安全问题,落实好安全保证措施。显然,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的大部分工作由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来承担。当然,也包括体系内的安全监督管理。有必要强调的是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内的监督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督促),指组织者对被组织者的监督(督促),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承担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不同。

2.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是独立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外的体系。企业安全生产监督人员、部门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组成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网。企业安全监督部门作为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网的一级部门,原则上由本单位行政正职主管,对其负责,并接受上级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业务指导。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主要任务是监督、检查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全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落实了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是否保证了企业生产的安全可靠。为了保证安全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中国电力《安全生产监督制度》赋予了专职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和专职安全员以下职权。一是有权进入生产区域、施工现场、控制室、调度室等各类场所检查和了解安全生产情况。二是有权制止和处罚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生产现场劳动纪律的行为。三是有权对监督检查中存在问题的部门、个人进行处罚。四是有权要求保护事故现场,有权向本单位内任何人员调查了解事故有关情况,提取、查阅有关资料,有权对事故现场进行照相、录音、录像等。五是对事故的调查分析结论和责任追究有不同意见时,有权提出或越级反映;对违反规定、隐瞒事件/事故或阻碍事件/事故调查的行为有权纠正或越级反映。为了显示监督的严肃性、限制监督职权的无限放大,中国电力《安全生产监督制度》又要求专职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和专职安全员在行使职权时要负以下责任:一是维护正常生产秩序。在履行职权,制止和处罚违章时,应当说明情况,解释理由;二是因安全事件/事故调查需要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时,应为当事人保密;三是对隐瞒安全事件/事故或事件/事故处理不当的行为,应深入调查并对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说明。

3.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之间的关系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都是为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共同目的而建立和工作的。安全保证体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有实施完成的职责。安全监督体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有监督检查的职责。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相互独立、相互依存,是一种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安全监督体系是制约者,安全保证体系是被制约对象。

四、结语

安全管理论文篇9

地下铁道以其土地资源利用率高,高效快捷、运输量大等优点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欢迎。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开始建设地铁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地铁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不断得以提升,日趋发展成熟。特别是从政府角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于地铁工程的法律、法规,促进了地铁施工的规范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地铁工程迅速推进的同时,地铁施工安全问题还非常严重。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特点,使其在安全管理方面极为敏感。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地铁工程安全事故,经事后调查其主要原因都包括前期准备不到位、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不严或者是补救措施不及时等原因。地铁工程中立项、施工设计、施工等重要环节属于管理而出现问题,导致地铁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地铁工程施工现场往往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人群密集,建筑众多,使得地铁工程施工面临着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场地局促等困难。此外,还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对地铁施工安全有着重要影响。21世纪初,北京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的地铁施工安全事故,造成多人死亡。导致这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施工安全工作的漠视,施工没有严格遵循安全技术规范,违反工作纪律等。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必须严格落实地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切实保障施工安全。

2地铁施工安全影响因素

分析地铁工程施工安全影响因素繁多,下面就对其中主要因素逐一进行简要分析。

2.1环境方面的影响

地铁施工属于户外工程,自然条件和天气状况等环境因素对于施工过程影响很大。当工程在恶劣的天气条件或不利的施工环境下施工时,引发安全事故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比如施工现场土壤质地、地下水情况、天气恶劣等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常见的事故类型包括塌方、渗漏、涌砂等。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但妨碍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对现场附近的建筑和群众也有着严重威胁。

2.2施工现场周边情况的影响

地铁工程的实施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障城市交通通畅,因此,地铁工程往往会途径城市繁华地带。这些地区地上建筑繁多,地面以下也有许许多多的管道、管线,水、电、气等大量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给地铁施工造成较大的妨碍。在进行地铁施工时,必须小心对已有管线、建筑的破坏,这样不仅会导致经济上的损失,还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煤气管道的泄露和电力线路的破损,所引发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

2.3施工方案方面的影响

由于地铁施工条件的复杂性,使得地铁工程的各个步骤都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在开展每一项作业前,都要提前制定好科学规范、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案。但由于地铁工程情况复杂,在制定方案时难以将所有因素都考虑详尽,在施工时容易遇到意外情况。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所以,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尽可能地充分全面的收集现场信息,拿出最妥善的施工方案,并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2.4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的影响

地铁施工涉及到人员、设备、材料等方方面面,大量人员物质集中在施工现场,多道作业同时进行施工,彼此间难免会有干扰,这就需要如果工程管理人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保障工程进展平稳有序。此外,现场管理也是安全施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作业安全、消防安全和用电安全,都是地铁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部分。规范化的施工管理,是施工安全的基础保证。

3做好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切实做好前期地质勘测工作

在工程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对项目选址区域进行全面的地质信息勘察,重点采集施工现场的地质和水文信息,通过对施工地点土壤内部构造、组成颗粒粒径分布、土壤含水量、地质稳定性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同时要对现场地下管线分布情况等相关信息有着较为清晰的掌握,根研判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对地铁工程与管线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科学规划和正确选择,确保地铁工程与地下管线及其他建筑设施和谐共处,彼此间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要特别注意周边建筑设施的抗震能力,对于建造年代久远、抗震能力差的建筑,要确保地铁工程在其安全距离以外,防止施工造成的震动对其造成破坏。

3.2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地铁工程是项系统工程。要保障地铁施工安全,就必须采用系统论的方法,成立专门的施工安全管理机构,制定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办法和保障制度,采用科学的方法排查安全隐患,制定安全预案。同时,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从上到下,将安全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员,明确责任和完成要求,通过所有人的努力,保障整个体系的安全。

3.3加强施工过程监测

地铁施工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随着工程的推进,整个体系自身及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安全情况也随之变动。原本安全的部分也可能变得不安全。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利用专门的施工检测技术,对施工过程中项目主体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

4结束语

安全管理论文篇10

在现代社会中,电网已经成为给人们生活供电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而发电厂又是国家电网的核心,所以发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可以得到充足的源源不断的供电。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为了保证其稳定生产,就要不断的完善和改革电厂的安全生产策略,由于电厂本身的人员与生成操作的复杂性,往往很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网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电厂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2引发电厂事故的原因

在电厂生产过程中,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不高,但是如果发生事故,就是影响十分恶劣的重大人员伤亡事故,这会给电厂的经济效益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大体上看,日常发生的事故原因多为人为造成的,比如机械操作失误、管理不当以及操作配合不当等原因,而且这些行为都会对发电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通常这样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也在社会上有着十分不良的影响。同时造成电厂事故频繁发生还有工厂设备长期失修等原因,在日常运行的时候并没有注重平时的维护,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有效地处理好上述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3电厂的安全管理模式

3.1加强专业员工的培训

发电厂的设备数量众多,而且操作较为复杂,因此一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操作人员能否顺利排除小故障,使其无法恶化成大事故,就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了。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各设备的了解,从原理与操作两方面对其进行专业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使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与素质,做到不满足要求不让其上岗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受过专业培训的员工往往能迅速的找出问题所在并排查问题,这样能有效的减少事故发生的频次,因此应该注重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让事故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3.2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我们在日常的培训中,不仅要注重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也需要管理专员对各种安全知识了如指掌,同时能够熟练的进行各种业务技能,并将科学的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真正的传达到电厂的每一个角落,并在日常工作中将安全培训与考核纳入个人评价系统中,从根本上让每个员工都对安全意识有着深刻的认识。

3.3加强对设备的维护频率

在实际生产中,绝大多数的事故发生均是由于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落后所造成的,因此定期对发电设备进行维护也是保证发电厂安全生产的重要渠道。如定期检查发电设备的绝缘性能,以及通过超声色谱等高科技手段来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潜在问题,这都能够及时减少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应该设置技术专员,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检修,让其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

3.4明确专员的管理职责

在日常生产中,相关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颁布的相关安全生产制度,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使之更加适合本电厂的日常生产模式,通过设置安全检查员来约束工人日常的生产活动与操作规范,坚决完善正确的操作方式,同时还要加强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那些设备有着潜在的危险都要使之明确。在定期可以根据发现安全漏洞或者,来设置奖励与处罚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为了将管理制度深入人心,发电厂在管理的机制上要细化责任的分配,让员工知晓自己的责任所在,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落实安全管理办法,保证日常安全平稳的生产。

4电厂的安全故障防范与处理

4.1认真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条例

各发电厂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编写相关的安全生产与管理的基本条例,这是规范安全生产与操作规范的基本准则与重要保障,在操作员上岗前,都要仔细的学习相关条例中的规定,坚决执行条例内容,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形式,同时,安全条例的内容也要细致划分到每项工作上,同时匹配相关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敦促每个岗位的工人都能明确安全意识与操作规范,将安全生产条例真正的贯彻到日常工作中,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庞大的电厂工作安全平稳的运行。

4.2提高安全工作的考核力度

工厂在颁布与实施安全生产条例的过程中,为了检验各项指标与要求的完成情况,要经常性的进行考核与监督,将生产条例的内容做成口头与纸面上的问题,定期的组织相关一线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考虑到一些体力劳动者可能没接受过教育,可以采用口试的方式,考察其对各种规章制度的了解情况,在考核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相关安全督导员进行一定的安全培训,定期更新安全指导内容,以防止一些条例因为局限性而在实际工作中失去其本身的价值,这样在员工的自身学习与督导员的监督下,又可以防止安全条例中被忽视的小问题所造成的各种事故的发生。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