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朗诵稿十篇

时间:2023-03-31 10:05:40

抒情朗诵稿

抒情朗诵稿篇1

关于国庆节的朗诵稿一

我爱祖国十月的花,

她无比灿烂辉煌,

因为她在我的心中

有56中芬芳——

啊,这芬芳在我心中四季难忘,

从春天北方的桃花吐艳,

到严冬海南的稻花飘香,

从炎夏荔枝满树的福建山村,

到秋天葡萄成熟的吐鲁番果香……

天天有彩花开放,

季季有丰收在望,

在这些芬芳里,

我看到最绚丽的景象——

还有她的雪白和碧绿,

美如黎明的晴空,

未来的希望……

关于国庆节的朗诵稿二

金秋的风

送袅袅暗香而来

霜中的菊

献片片芳菲一季

吻夕阳余辉

爱溢出温柔的眼眸

望四野安详

激情飞上诗句

听黄河汩汩

载无数苦难历史

观河沙沉沉

积淀多少回忆

满目疮痍

是你旧时的容颜

儿时的艰辛

留下了不灭的烙印

风霜雪雨

半个世纪的搏击

渊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的足迹

历史的长河

翻滚着昔日英勇的浪涛

时光的琴弦

弹唱着今日辉煌的旋律

关于国庆节的朗诵稿三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天安门,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历史凝聚了宏伟,

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

这气势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

用苍劲的大手,

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

苦难的母亲,

擦去满眼的泪花,

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

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四大发明的荣耀,

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老子孔子的圣明,

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

讴歌我们的历史!

 

关于国庆节的朗诵稿相关文章:

1.迎国庆诗歌朗诵稿

2.国庆节经典诗词朗诵稿

3.2016国庆节诗歌朗诵稿

抒情朗诵稿篇2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跳珠

大风

吹散——去得快

湖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抒情朗诵稿篇3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抒情朗诵稿篇4

1.反复朗诵,品出诗味

诗歌语言凝练,诗意隽永,感情激荡。单凭一般的阅读或讲解很难透彻体会,必经反复朗诵才能以充分感悟。背诵下来,不时涵泳,其味会愈品愈浓。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诵训练作为重点,贯彻于诗歌教学始终。

诗歌朗诵训练,除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等基本要求外,还要根据诗的内容,正确掌握朗读的重音,停顿,速度,及抑扬顿挫等技巧。一般来说,教每首诗歌都应有范读或放录音,力求通过朗诵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读文脉,抓捕作品的语言形象,明悟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课堂上,可视具体情况,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小组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2.多种手段,引入意境

意境是诗歌对所描绘的画面,塑造形象的有机统一。诗歌的意境是从表现方法上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标志,是深入领悟诗歌意蕴和思想感情的关键,也是欣赏诗歌创造性艺术的核心。因此,引导学生品味诗歌,就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以实现与诗人感情发生共鸣。具体方法为:

2.1 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往往运用一些朗读技巧,能够如描如画,能够因声传情,使静止的诗句活起来,变得听得到,看得见的形象画面,将学生直接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情景交融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意美。

2.2 绘生绘色的描述。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使诗中的画面和意象渲染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能将诗人当时的处境,忽然听到捷报的心理反映、诗人和妻子的表情、行为,以及归心似箭的感情加以形象的描述和渲染,学生就会看到那种又哭又歌,欣喜若狂的激动人心的场景。

2.3 启发联想和想象。要依据诗中所提供的某些语言信息,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多侧面的延伸、补充、连缀意向及其蕴义,使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2.4 诗、画、音、像综合利用。教学中,若能将诗歌的朗诵与图画、乐曲、录像等结合在一起,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从而实现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常见的教学形式有:诗配画,配乐朗诵等。

3.抓住“诗眼”精讲点拨

我们说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是因为它言简而意永,往往因一字而尽传神韵。这“一字”人们称之为“诗眼”。教学时应抓住“诗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其妙处。诗眼不仅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选择和锤炼上,一些数词、量词、副词等也往往精妙传神。如《回延安》中“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扑”字固然用的精确,而用“心”作“话”的量词,用数量词“一头”表现“扑”的情态,用副词“登时”修饰“说不出来”,更增加了其形象性和生动感。

揣摩诗歌的语言,还要体味运用修辞的技巧。如《回延安》中的比兴和夸张,《梅岭三章》的借喻和借代,《木兰诗》中的铺陈和对偶,《乡愁》中的比喻、排比和反复……学习这些修辞技巧不仅可以更深入地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4.陶冶性情,涵养人文

抒情朗诵稿篇5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校园《古诗欣赏驿站》广播稿

甲:老师们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将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乙: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将中华古典诗词唱响校园,唱响神州吧!

甲:下面请欣赏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孟郊写的古诗《游子吟》

(播放《试听 》 两遍)

乙: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古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甲:古诗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相连,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甲:这种骨肉之情通过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唯恐儿子迟迟难归的心情,

以及作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讴歌: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从而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乙:是啊,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们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甲:领读:(主持人教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乙: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哟!相信在一遍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就会对这首《游子吟》心领神会的,也期待着你在校园的古诗歌唱比赛中,一展你的歌喉,欣赏你的风采!

(欣赏《试听 》 播多少遍,根据所剩时间而定)

甲:老师们,同学们,在一遍遍的古诗歌曲唱诵中,我们深深陶醉在这阳光般的母爱中了,让我们也放声跟着唱起来,在歌声中来结束我们的这次广播,《古诗欣赏驿站》下周一再跟大家见面了!

抒情朗诵稿篇6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诵读 联想 想象 意象 意境 诗歌创作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四川省全面铺开,如何把新课程理念用在教学中,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有许多困难、困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感受·鉴赏”的目标是: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要达成这一目标需做很多工作,而诗歌鉴赏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诗歌知识以及较强的分析、欣赏能力,而这些往往是目前多数学生所欠缺的。因而研究新课程下的诗歌教学就尤为必要。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下的现当代诗歌教学谈点自己的拙见。

一、诗歌教学要注重诵读

在教学中,诵读是诗歌学习、鉴赏的切入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开始。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宜于朗读和背诵。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明确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掌握语速和语调,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而略带一丝惆怅、惜别。朗读时节奏要轻柔、缓慢,语调要舒缓、低沉。

二、诗歌教学要抓住想象和联想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诗句间的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性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教诗歌时,就应尽量调动学生,力求通过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体现的社会生活。这对发展学生想象力更为给力。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最适合想象和联想,在教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趴在桌上,听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展开联想去想象丁香般的姑娘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的美,去想象美丽而哀婉的相遇,从而体会全诗营造的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师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联想去想象蓝天白云、潺潺小溪、岸边垂柳、河上康桥。然后把自己当成诗人,置身康桥,想象故地重游、乍逢即别,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三、诗歌教学要重视对意象和意境的解读

“意象”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并加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诗歌作出多义性的解读,从而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了“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清潭”等意象,这些意象既柔美轻盈,精致淡雅又深富意蕴,已形成一个色彩鲜明、匀称柔和的境界。

四、诗歌教学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诗可以言志,可以传情,也可以写人生。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品读诗歌,感悟人生”。当然有了感悟还不够,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每个青年都是诗人,学生时代更是青春勃发,诗情洋溢的时期。教师鼓励写诗是一个关键,教师的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可以让学生拿起笔,描绘生活,赞美青春,歌颂生命,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表达对理想的憧憬。所以,在学生学习诗歌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把诗歌创作的要求提出来。按照要求,一部分同学能写出了一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意向鲜明的诗歌。可以把其中的精品读给全体学生听,并打印出来粘贴在班级的墙上。甚至鼓励学生投稿,我校有《墨池》文学报,班上有个学生写了一首诗歌,我略加点拨后,发表在该报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印刷出来,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这更加激起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总之,诗歌教学,教师要舍得“情感投入”,要让学生了解触发诗人抒情的那些因素(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所见所闻),看清诗人抒情凭借的对象(人、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领悟诗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艺术形象,与诗人的感情共鸣而逐步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领会诗人的思想及诗歌的主题、内涵,从中受到熏陶,融通诗意,触发创作之灵感。一句话,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创作诗歌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抒情朗诵稿篇7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1.1 初读诗歌时,可选择与诗歌感情比较一致的民乐曲,做配乐诵读,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1.2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节奏、按节拍地吟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诗中的特定氛围。这就需要在读法上加以指导,主要是在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作具体示范性指导。当然,不必如古人那样各有曲调,只要慢慢读,适当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有一点抑扬顿挫的情味就可以了。

1.3 通过反复吟诵,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的感受,品味诗的意境。对于初学者来说,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

1.4 在训练中,近体诗和词中的小令,可先让学生背下来,然后吟诵;长一点的古体诗和中长调的词则可分层练习吟诵,最后也要能背下来。

2.授之以渔,锤炼技法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只需教给学生们一定的方法,让他们从中感悟,合理运用,其鉴赏水平就可自然提高,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就会大增,老师们也可轻松教学。我以为鉴赏诗歌可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是诗歌的形象性诗歌中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诗人情感的寄托,如《江雪》这首诗就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事物形象指托物言志诗中所吟咏的形象。如《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景物形象以所写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如《归园田居》中所描绘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就是一幅清新、恬静、淳朴的山村景象。

而诗歌表现形象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通过事件来表现。如《木兰诗》花木兰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事她女扮男妆,代父从军的事件来写的。二是用环境来烘托。《过零丁洋》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通过环境的恐怖与萧瑟还反映诗人飘泊无依的形象。三是运用描写。诗歌中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都是诗中表现形象常见到的。四是直接抒情。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思来者,独立于悠悠天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其次是诗歌的语言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考试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2.1 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类:

2.1.1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1.2 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2.1.3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2.1.4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2.1.5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2.1.6 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文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文人的个性。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杜牧的清健俊朗,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掌握文人的语言风格是另一层面上的知人论世。

最后是诗歌的技巧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2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2.2.1 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2.2.2 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2.3 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刘颁《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2.2.4 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2.3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2.4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2.4.1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4.2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2.4.3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2.4.4 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2.4.5 虚和实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4.6 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4.7 对照 又称对比,就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3.多样比赛,扩大视野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能力的赞扬、肯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重要的。而在诗歌教学中,恰恰能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激发起他们的斗志。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所以我会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些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的热情非常的高涨,几首诗一眨眼的工夫就让他们熟记于心。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而且还可以扩大到课外的诗词,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效果应该让人满意。

抒情朗诵稿篇8

1.激趣导入

兴趣是先导,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教学古诗时,可以用以下方式:1、配乐,教师描绘画面;2、猜谜引入;3、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4、课件出示诗歌描绘的情景;5、谈话、创设情景导入。

2.感知诗意

2.1 从插图感知读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研讨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2.2 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如《咏柳》等。

2.3 从已有的知识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古诗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诗的感知。这时,不必提过高的要求。比如《夜宿山寺》,学生在朗读几遍后,就可以粗略地知诗的大意。

3.解读诗句

学生对全诗大意有关整体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3.1 再现形象。诗歌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头脑中的形象转化。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3.2 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再现诗歌形象时,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是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

3.3 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得到。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通过联想当时的情景,可以理解古诗的内涵。

4.领悟诗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中隐含一些什么道理或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诗读懂读好读活。在教学时,可以依据诗所描绘的景象领悟感情,或者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如《赠汪伦》,可以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以播放抒情的轻音乐,老师充满深情地诵读这首诗;还可以配乐,男女生分别诵读。

5.进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在进入诗境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5.1 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5.2 复述入境。把诗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如《望庐山瀑布》等。

抒情朗诵稿篇9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 质量 提高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

一、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⑴学生课堂朗读少;⑵教师范读多。如果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就把课文读了,学生不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不会对这一课感兴趣,该掌握的知识点很难记住,课文真正的内涵领悟不出,把学到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文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预习和自学留出一定的时间,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求学生动手查字典,认识生字和解词并上黑板写出来)、流畅(要求学生各自把课文读出声音,反复读,达到熟练,需要背诵的课文就背下来)、读情(要求学生当堂单独或集体朗读课文,教师随后分析内容,使学生正确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仔细品味,揣摩语言,开始课堂训练之前,再叫学生朗读或背诵课文)。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学习文言文时,学生也不会轻易就带有畏难抵触心理,按照“四步读书法”一路学下来,该掌握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了,后面的课堂训练相对也容易了许多。

二、学生预习,强化训练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上新课前,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授新课,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总量,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⑴要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阅读时圈点字词,划出重点语句,最好做点旁批,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试看解答书后训练题,提出疑难问题等等。课前预习最好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使预习要求明确化、具体化;⑵要督促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真的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要有布置、有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检查,了解情况,心中有数,养成学生课前预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训练,首先要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背诵、写作能力。语文的实用性在于它的实践性,即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语文读写记忆活动,发展提高读写能力。可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名作尤其是优秀诗歌、名联警句以及一些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反复吟诵,用心体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美感,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其次是要求有背诵的习惯。背诵的最大用处在于培养语感,语言能力提升的基础在于语汇的扩大,而语汇的扩大则主要以背诵来完成。背诵是化别人的语气为自己的血肉,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能积淀成一种语感。最后,要结合教材的各种书面语体特点,正确指导学生写作,要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场景和情境。另外,如果语文教学无激情,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丧失“胃口”,届时任凭教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如何投入,也只是“一相情愿”罢了。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犹如航海之帆,丧失了便无法疾行水面,甚至停步不前。要想收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还应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⑴教学模式应该多样化。语文教师除应博览群书外,还应注重引导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⑵教师语言表达激情化。就范读课文而言,如果感情处理较好,渲染出课文描写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或者把课文描写的画面呈现给听众,这样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⑶教学知识浅显化。针对繁杂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捷径,便于学生记忆。

三、坚持练笔,培育写作

1、先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则日记,日记的内容非常自由,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实在是没有可写的可以到书本中或课外书中找一优美的语段抄下来,这样学生会没有顾虑,也没有任何负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2、让学生坚持每周练笔二至三次,重视实践,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刀要常磨才锋利,曲要常唱才上口,笔也要常练才能运用自如。练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者将观察所得,记叙几行;或者因读书报有感,评论一番;或者描写一段眼前景物;或者抒发几句胸中情愫:或者作些作文开头的片段训练,文章主体部分的拟提纲训练、作文情景设置训练:或者作些学生口述练笔训练,也可以教师不失时机的作文示范指导。

抒情朗诵稿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61-02

作者简介:李江超(1981―),女,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靖江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2005年江苏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材的选文内容和编排都得到了优化,诗歌方面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部分以主观题型出现,分值也逐年攀升。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相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而言依然薄弱,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缺乏主动性和热情,诗歌部分的得分率和答题水平,让教育界堪忧。为此,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浅吟高唱,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不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而且往往会被诗歌中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尝试使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1.导入情境式,激发学生朗诵的愿望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先让学生欣赏同名音乐,悠扬的古典旋律激发了学生朗诵这首诗歌的欲望。再如,笔者教《雨霖铃》一课时,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和动画,进而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意境,以之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教师泛读与学生自读相结合,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在进行诗歌学习之前或者学完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泛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审美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例如,笔者在讲解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读出缓慢而又沉痛的语调,以此体会我们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和疾苦。

3.分角色朗读与朗诵比赛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渗透和竞赛机制,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牢固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小组合作进行朗诵,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对角色的把握,在朗诵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进入角色扮演,从而对诗歌的内涵以及所流露出的情感进行真正的感悟。

二、斟酌诗歌字句,品鉴诗歌韵味

对古诗而言,诗人特别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与斟酌。贾岛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苏小妹之“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无不诠释着诗人炼字的艰辛与古诗的伟大魅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关键字句的鉴赏能力。

学习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在教授“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时,引导学生通过“穿、惊”两字的运用,深刻体会山势的险峻,以及汹涌澎湃的巨流对岩石的冲击。在学习晏殊的《蝶恋花》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运用的妙处。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这个“凋”字是用得最精辟的一个字,换成任何一个字都难以表达秋天的萧索悲凉以及作者满眼满心的伤感。

通过对诗歌字斟句酌的赏析,探讨关键字句的妙处,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三、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四、诗歌补白与改写,在创造与审美中提高能力

“留白”几乎是每首诗歌都会有的现象。每一个意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这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理解的不确定性以及差异性,这样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审美空间和回味无穷的效果。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单一地理解诗歌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不破坏诗歌原有意境和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对古诗中的补白内容进行再次改写。

笔者引导学生学习《长亭送别》时,积极引导学生对原诗进行改写。其中就有学生写道:“愿清风满载我的思念,吹向你的心中,需几日,比肩而坐,携手言欢划夕阳。十里长亭送别,历历在目,盼君满载思念而归。”这是学生在充分领会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而创造出的佳句。

实践证明,学生对诗歌的补白与改写是充满兴趣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分析诗歌技巧,感受诗歌魅力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是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一把金钥匙,而苏教版必修教材对此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在苏教版必修二中,“千古江山”就有两道相关的题目。如:“借古事比今事以抒发感情,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请你说说《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古事” 。而在必修四中也有类似的题目。所以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在显性和隐性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诗歌技巧的把握能力。比如在《雨霖铃》的上阙中,“寒蝉凄切……竟无语凝噎”这个部分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是对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描述。而下阙“念去去千里烟波

……”这部分则是虚写,是诗人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学生只有掌握了虚与实的技巧,才可以在实写部分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孤寂心情,也才能在虚写部分把握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而在《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中有相当多的典故,学生只有对诗歌中的典故有了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的忧愤。

参考文献:

[1]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