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抒情舞蹈的意象之美

时间:2022-07-20 10:35:15

新时期背景抒情舞蹈的意象之美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经典优秀的作品,从多维的角度再现与表现生活,使我国舞蹈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复杂、多样化,且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审美风貌。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抒情舞蹈在内蕴与气质、雅与俗的融合共通、生命之象的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揭示新时期舞蹈创作的美学追求,力图更清楚地认识舞蹈之美。

【关键词】新时期;抒情舞蹈;意象;审美特征

从1997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在《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它作为新时期文艺发展的指导方针,引起各位舞蹈界人士的思考,为舞蹈创作突破旧的创作模式,挖掘新的内容题材,扩展舞蹈的表现领域,编创者们不得不重新研究舞蹈的美学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思想。“抒情舞蹈”是能够表现人物的强烈情感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是抒发人物情感、情思的舞蹈形式。而“意象”是中国美学的传统概念,更是中国舞蹈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民末学者顾元起曾说“情至所托,要当以意为主”。“意”即观念、意识、思想、内涵,是内容更是情感。古代史学家章学诚对“象”更是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他认为“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这里的“象”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为“形象”;第二层则为“象征”的含义,“意象”则是主观情思和客观事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而抒情舞蹈在新时期是高产时期,这个时期的抒情舞蹈不再是纯写实的手法去抒发情感,不仅有神有韵更加具有其意象美。同时这期间,各国举行各种各样的舞蹈创作会、讨论会出现许多舞蹈进修班,这些举动和做法都是在进一步推进和探索我国舞蹈新形式、新风气、新格局的发展。中国传统追求的意象美在新时期的各个舞种中也是有所显现的。

一、抒情舞蹈的古典内蕴之美

舞蹈在古代是被称之为“乐”的艺术,而“乐”又包括了音乐、舞蹈、诗歌,这三者是融为一体的,相互配合,共同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众所周知,中国的古典舞是一门断层的艺术,中国古典舞在现代被重新定义为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他是从中国戏曲表演中发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做出新的创造,但是中国的古典舞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理论基础上的舞蹈。新时期古典舞是对断层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失传后的重新创造,编导在众多的古典题材里面寻求历史文化的精神与韵致气质,以表现其形神兼备、刚柔并济的民族审美。在古典舞的技能动作和身法运律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创造表现古典人物形象、古典民族精神和古典文化意蕴的作品,在古典题材上,中国的古典舞走过了一个由复兴到仿古到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复古典之态

新时期中国古典舞的创造,通过《丝路花雨》《文成公主》《铜雀伎》等作品开启了古典舞复兴之风,同时这个时期动作多以“形似”为主要特点。舞剧《文成公主》表现的是唐太宗为了巩固全国统一,维护汉藏两族团结,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这是根据这段历史史实创作,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手段,成功地塑造了文成公主的舞蹈形象,剧中还根据我国古代乐舞资料创作了一些具有唐代风格特点的古代舞蹈,如选美舞、武士们的盾牌舞、送别时的仪仗舞、最后一场的莲花童子舞等。而《丝路花雨》它表现了唐代中外交流的景象,礼赞了中外人民的友谊。这是在学者、专家的帮助下,经过深入研究,从两千多幅彩塑、四万多米壁画的莫高窟里保存着的历代舞姿图绘中,提炼出典型化的静态舞姿,探讨其动作流程态势使其“复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这部舞剧自成体系的舞蹈语汇,由此而引发了“敦煌舞派”的兴起,丰富、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园地。

(二)仿古典之风

舞蹈的复兴带来了风靡一时的“仿古舞创作之风”,舞蹈艺术者不仅能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挖掘艺术形象和创作灵感,还能从舞蹈的内容到形式结构上,得到更多创新和编排的可能性。因此,很多舞蹈家们扎根于本民族文化这块深厚的土壤上去寻找舞蹈素材和形式美。舞蹈以整体风格的吻合为出发点,如《编钟乐舞》《仿唐乐舞》《九歌》《长安乐舞》这些舞蹈在复兴的基础上都一尘不染地表现纯古典之风的意味。这些仿古典型舞蹈在有意识拒绝任何外来舞形式,它们展现了纯净的古典风貌。就像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通过挖掘史实材料再现历史的真实。如大型歌舞《仿唐乐舞》,其中容纳了较多的古代乐舞形象的著名舞段;又如《编钟乐舞》构思是来自于1978年湖北省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导力图再现中国古代楚文化的风采,查阅了浩瀚的文史资料,研究了大量的出土文物。以具有代表性的楚乐舞的形象资料为基础,对已有的古代民族民间传统歌舞形式的借鉴,以及精心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反映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风貌的舞蹈。

(三)创古典之韵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古典舞是从重温“古典之风”开始的,而最终走向对古风的突破。在复兴与仿古的基础上,我国古典舞开始对传统进行突破,编导们在探索古典舞的动态韵律下,去追求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与审美之韵的结合,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创造目的。可以看到《秋海棠》《扇舞丹青》《爱莲说》《书韵》《罗敷行》等抒情舞蹈作品都是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抓住提取戏曲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中,吸取了其神情韵味,进行中国典雅精神文化的展示。同时,还加强了舞蹈里面的技巧表演,通过技与情的结合,增加古典舞的魅力,如抒情舞蹈《秦俑魂》《木兰归》《师徒春秋》《金山战鼓》等,都以古典舞为主体,运用了武术、太极拳等,对旋子、空翻、跳跃等多种技巧加以组合与变化,使整个舞蹈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舞蹈的难度,这些高超的技巧,不仅展示了国人坚强、坚毅、顽强的形象,也展现出了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这正是古典舞之魂。抒情舞蹈《踏歌》《谢公屐》《水月洛神》《楚腰》《大梦敦煌》更是在复兴与仿古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重建了敦煌派与汉唐派两类古典类别。在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上,已达到神形兼备的创造目的。

二、抒情舞蹈的雅俗共赏

雅与俗是中国美学的一对范畴,“雅”指高雅、典雅;“俗”是指通俗、世俗。其实在艺术创造和艺术审美活动中,“雅”与“俗”在不同的方面体现各自的内涵,在审美上“雅者”具有一定的思想境界,艺术风格深远有意境,多具有一定规范的美学原则;而“俗”者多浅显具有一定的市井气,则多为自由、无拘无束。在革命年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都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和民间色彩,动作都是原生态的再现,真实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俗美”。而20世纪80年代后,各民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民族人产生了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面貌,在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上,在原本的层面上充分地反映了少数人民内心世界的变化。这一时期,经过创造者的努力,民间舞蹈题材变宽了,立意更深远了,形式更加多样,更加美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民间舞在创造方面追求“土、新、奇、美”的特点,一方面创造者以民族原生态生活、民族习俗、民族节日为素材基础,另一方面也力图让自娱性的民族民间舞摆脱单纯的情绪宣泄,以塑造具有时代风貌、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形象。这个时期,无论是少数民族舞蹈还是汉族民族舞蹈,都是“俗”与“雅”相结合。表现“俗”美的抒情民间舞蹈有《安塞腰鼓》《追鱼》《扇妞》《看秧歌》《找情郎》,都是以直白、逗乐的手法表现。如张继刚的舞蹈晚会《献给俺爹娘》是一个“俗”的审美典型,他抓住了两岸民族舞蹈的本质特征,用纯粹的民间舞蹈语汇表现了火辣辣的,浓厚的乡情,给汉民族注入了一种真实自然的生命情调。表现“雅”美抒情民间舞蹈有《残春》《孔雀飞来》《两滴水》《阿诗玛》《雀之灵》等,都是在提炼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雅化。这是一种取自民间经过提炼化、高雅化、规范化的审美产物,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民间舞接受了一个文化的输出与输入的过程,“俗”已经脱胎换骨,具有鲜明的“有意味的形式”,独立于民族文化之外的雅文化属性的审美属性。如抒情舞剧《阿诗玛》打破了以往传统舞剧的叙事结构,采取了交响编舞法叙述了一个淳朴与凄美的彝族爱情故事。剧中穿插了很多独唱、对唱、多重唱,唱词中融入了大量云南元素。这无疑将“俗”进行了“雅化”,更是将“俗”与“雅”进行了共通。再如舞蹈《黄河》《召木屯与楠木偌娜》《云南映象》《牛背摇篮》《出走》《母亲》都是“俗”与“雅”共融的体现。其中,《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将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雅俗结合,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严格意义上的“俗”舞是具有直白、活泼、喜逗乐、少规范,但却有着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生命本体追求,有浓郁的农民文化和市井文化的特征。而作为“雅”化的舞台民族民间舞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思考和哲学内涵。因此,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文化上的挖掘,将其上升为具有“雅化”的民族民间舞,是以“俗”为基础进行的升华,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把黄土象征为民族精神之根的《黄土黄》,有了把秧歌当作一生追求的《一个扭秧歌的人》,更有感叹时光易逝的《残春》,有了赞美伟大母亲的《摩梭女人》,更有了敬畏生命轮回的《阿姐鼓》。通过把“俗”美与“雅”美进行共荣与共通,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人生命运文化进行融合思考,是新时期抒情民间舞所追寻的。

三、抒情舞蹈的生命之象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性”在中国的重新确立,现代的价值观念也开始涌现,冲击着原有的价值体系,其中包括个人权利观念的兴起。这个时期是我国舞蹈第三个较大的发展时期。舞蹈不仅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进步,艺术的进取,它更加体现的是“生命意识的哲学复苏”。这个时期的现代舞具有独立的精神和对个性生命的崇尚。他们开始关注人的本体,关注当下人、当下生活,关注舞蹈本体背后的生命观。通过现、当代舞的方式最直接地表现生命之“生”与“在”,演绎生命的生气、生机,演绎生命的所在、自在、现在。

(一)生命之“生”

中国的现代舞,它通过反映人,研究人,围绕人的恶,生与死,生与在这两个主题进行一种艺术的反馈方式。歌颂领袖,缅怀英烈、弘扬真理的抒情当代舞《割不断的琴弦》《刑场上的婚礼》《血色晨光》《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再见吧妈妈》等,在挖掘人物的人性美、生命美上面,创作者努力地去表现真挚的人情,真实的人性,赋予人物以生活感悟、真实感、生命感。舞蹈《刑场上的婚礼》就率先表现人性美,表现人的生与死,表现革命者纯洁的美好爱情,它彻底地消除了对革命者不讲爱情的禁忌,拉开了新时期舞蹈对人性的艺术探索,对生命的艺术探索的序幕。例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展现了前仆后继的英雄们为国家胜利而舍生取义的决心,它体现生命的不屈和顽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舞蹈的生命意义在于追寻生命的价值,生命不仅有物质意义,还有精神意义。舞剧《一条大河》则是通过一群普通军人的悲剧性的命运,充分地展示出了人性的崇高和壮美,讲述着战争下的心灵、精神及其生存状态。舞剧《一条大河》曾被吴晓邦先生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编导对于“生命”“情”的刻意追求,使该作品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指向,使美学范畴中的英雄性、崇高性、悲剧性,在军事题材的舞蹈动作中呈现了新的亮点。其实,舞蹈本身就是一门显示生命的艺术,它凭借着人体去表现人们对宇宙本体的感悟和对生命状态“真”的体验,完成哲学和科学难以传递宇宙生命的“生”与“真”。

(二)生命之“在”

正如宗白华所言:“求返于自己深心的心灵节奏,以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舞蹈是符合宇宙秩序的生命运动,是表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例如:一束光,一片落叶,一条鱼儿,一朵雪花都是“生”的气象,从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小城雨巷》《那场雪》《潮汐》《希望》中投射出来;一副重担,一番深情,一群古稀,一批勇士,都是“在”的当下,此类“当下”,从《咱爸咱妈》《走、跑、跳》《穿越》《命运》的作品中展现出来。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以抒情的方式,大写意的手法表现了小溪汇聚成江河,江河终将流向大海的自然规律,表现着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小与大,少与多,弱与强,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哲理思索。舞蹈《走跑跳》没有描绘英雄壮举,表现的只是普通士兵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命状态,在群体的力量中激发出的生命能量,形成一幅男性阳刚美。作品从普通的队列训练中提取出人最基本的动态形式,枯燥乏味、艰苦异常的日常训练,在舞蹈中表现出排山倒海的恢弘气势,并且在走、跑、跳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一种进行时“在”当下时代的昂扬姿态。舞蹈追求个体生命与情绪进行自由地表达,呈现个人的生命经验与情感关怀,舞蹈要把人生、生命、万事放在宇宙的长河中、宇宙的流行中去表达。观众并不主要因其炫目的技巧、舞美或者完整的故事动心,而是为舞者真实的生命体验、生命表达而感动,因为舞蹈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四、结语

新时期的舞蹈无疑是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创造性的,展现了时代风貌、时代情感和时代精神。从新时期抒情舞蹈创造的发展来看,新时期舞蹈意蕴美主要在追求古典内蕴与气质、实现雅与俗的融合共通、表现生命之象的“生”与“在”这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这个时期创作思维的更新,创作的观念改变,创作的惯例突破,使舞蹈之美表现得更丰富、更复杂、更独特、更具有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352

[2](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第一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45,267.

[4]殷亚昭.新时期舞蹈的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1988,(02):34-4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231.

[7]王富仁.“现代性”辩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6.

[8]黄麒.现代舞:对生命意识的哲学复苏——胡嘉禄“现代舞作品晚会”观后感[J].舞蹈,1989,(2):7.

[9]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109.

[10]史红.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作者:谢兆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