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见闻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6:20:42

假期见闻作文

假期见闻作文篇1

寒假——大概没有一个同学不期盼的吧,寒假不只是休息日,它还是一个跨越新年的“节日”,下面是小编整合的学生寒假假期见闻主题作文范文,共同阅读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学生寒假假期见闻主题作文范文1除夕,好热闹啊!新年的钟声刚敲响,马路上已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噼哩啪啦的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北京天安门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穿过了大街小巷,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着得如同白昼,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等候多时的我,妹妹和爸爸妈妈也急急忙忙拿了鞭炮跑到楼下去放。爸爸兴冲冲地点燃了焰火。一下子,烟花腾空而起,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传出阵阵悦耳的声音,好像百鸟在为欢庆的节日唱赞美的歌。我们注视着如同白昼的天空,欢呼着,幸福之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高兴之余,爸爸的脸突然阴沉下来。令我和妹妹疑惑不解。容不得我们多想,爸爸就拉开了话匣:“现在的日子真是天堂的日子啊!”爸爸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使我们更加百思不得其解,急忙追问:“爸爸,什么天堂的日子啊?”“孩子,你们是不了解的呀!过去我们这些老百姓可苦啦!不要说放鞭炮烟花,就连饭菜都没有得吃。”

“你们看到今天年夜饭桌子上的菜了嘛,多么丰盛。这要是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啊!”爸爸点着了一支烟,吸了一口,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小孩现在简直是掉进了蜜罐里,什么没有得吃,什么没有的玩呀!过年出去拜年,餐桌上是‘三层楼’啊,红包里最少也有100元!特别是近几年,改革开放,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变化更大,连天鹅肉都能吃到。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那些新出来的娱乐活动,我们这一辈的都叫不出名来。你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是啊,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是提高了不少。这一切,全靠党的富民政策好,全靠党的领导好啊!

今年的除夕之夜,我们贴对联、挂年画、放焰火、看电视,尽管是忙了一点,但称得上是丰富多彩,使我在忙碌之中学会了许多。而最使我难忘的还是“听回忆”,爸爸的一席话使我对过去了解了许多……

学生寒假假期见闻主题作文范文2今年的寒假好像特别寒冷,全国各地都下起了大雪,很庆幸爸爸没有取消旅程,大年初二带我来到了我梦寐已久的地方—“六朝古都”南京。

南京玩的地方可多啦!有可养生治病的汤山温泉、有屹立600多年的明古城墙、有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有景色怡人的玄武湖、有古朴庄重的鸡鸣寺、有地势险峻的紫金山、还有中山陵和雨花台景区……

最令我雀跃难忘的是攀登被瑞雪笼罩的紫金山。在山脚下,我们一行十二人放弃了乘坐索道上山,简单吃了几根香肠,就整装出发了。我和爸爸妈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边走边在雪地上踩下脚印、摁上手印等留下各种各样的记号。走到了半山腰,咦!发现一片树林,那里白雪皑皑,玉树琼枝,我们就在那里疯狂地打起了雪仗。嘿!我打中了妈妈了,哈哈……而爸爸呢?轻轻摇了摇小树,小树好像抖了抖身子,把雪花轻盈地抖了下来,真有趣!

我们继续往上走,银装素裹的小树好像都在列队向我们招手,好像在说:“欢迎!欢迎!”

走到山顶,忽然大雪纷飞,大家都急忙竖起衣领,戴起帽子,把手藏进口袋,而我和爸爸妈妈却决定堆雪人。我先滚了一个大雪球做身体,又拾了一些小石头,包上雪当衣服纽扣,然后滚了一个小雪球做头,小雪人的样子初步搭成功,这时我已经满头大汗了。接下来就是给小雪人精雕细琢了。我用两粒又圆又黑的小石子当炯炯有神的眼睛,用一根弯弯的小枝条当甜蜜的嘴,用树叶当头发,用长枝条当手,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小雪”。可爱的小雪,眉飞色舞地咧着嘴瞧着我,好像在说:“我爱小主人,一起照张相吧!”“咔嚓”一声,我跟小雪照了一张相,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令人流连忘返的南京旅行,让我和大自然能够亲密接触,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寒假感受,我爱充满魅力的南京!我爱快乐的寒假生活!

学生寒假假期见闻主题作文范文3这个寒假,我干了很多出乎自己意料的事情,如:组织并主持了新年时家庭才艺晚会,回收家庭杂物制做成小信箱……不过,每次寒、暑假一过完,总有印象最深的事情,这次也不例外。这次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去中央音乐学院考钢琴五级的考试了!

寒假刚开始的几天,天气老刮大风。那天,我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考场。在考前的练琴室里练习时,我结识了几位朋友。不一会,有位非常慈祥的老太太进来了,叫了三个号,其中一个是我的。走了一小段路后,我便坐在了考琴屋子的门口。顿时,我的心情紧张起来,腰下开始轻微地发抖,虽然别人看不出来,但很显然我能感觉到。手掌心里紧握得出了很多冷汗,一下了觉得全身发冷。坐了一会后,老太太老师让我先进考琴房练一练,我坐到了琴凳上,一边自己安慰自己不要害怕,一边擦了擦冷汗,我挺直腰板,将脚平放在地面上,静心,开始演奏我已经弹过不下一百遍的乐曲。大约弹了五分钟,只见一位身上披着披肩的美丽的女老师进了我所在的十五号琴房,她坐下来,和蔼地说话,让我弹第五组音阶,我回忆着是降B大调,然后心里默数:“三、二、一、开始”,音阶弹到一半,她让我停,开始弹曲子,我突然担心她说我音阶不合格,一阵害怕让我忘了曲子。这时,我尽量平静内心,好让谱子又重现在我脑海中,我暗暗对自己说“别胡思乱想”,终于好多了!我又开始弹了,慢慢地,我越弹越有感情,也就越投入。最后,考试结束了,我轻松地走出琴房,就等成绩了。我祈祷说:“上帝保佑我一定通过啊!我还没有受过考级失败的打击。”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面对困难要临危不惧,不要退缩。假如我因为害怕而不参加考试,就没有通过的可能了。当然,我五级考试通过了,我真是太高兴了!现在,我正准备攻克六级呢。以后,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学生寒假假期见闻主题作文范文3发生在寒假过去了,可我还在回味寒假中的一件趣事——放鞭炮。放鞭炮是新年的习俗,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在新年是最有趣的事情。正好,我们今年的新年就在外婆家的“爆竹声”中度过的。

我们在除夕那一晚,来到外婆家,在客厅坐了一下,我的舅舅也在那,收了几封利市,舅舅的孩子便吵着要放鞭炮。刚好我们也买了些炮过来。妈妈对我说“你上去跟他们一起放,看好他们。”我兴奋地说:“好啊!”其实我比他们还要高兴。

我们飞快地走了上了天台,迫不及待的撕开了装鞭炮的胶袋,不过我看到鞭炮的种类也真不少:冲天炮、轰炸机、地老鼠、降落伞。最常见的火柴炮和沙炮也有,烟花也有不少。

我先让他们点几枝香过来,免得到时用火机时烧到手。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放了。“先放什么好呢?”我正在沉思。突然,我妹妹对我说:“先放‘降落伞’吧。我还没看过呢!”其他孩子也表示赞成。“好!”我装着一副“孩子王”的样子说。

接着我把“降落伞”放在平地上,点燃了导火索,便走到一边去。只见“降落伞”“吁”的一声就飞到了天空中,就是“啪”的爆了,最有趣的来了:一个玩具小人拿着降落伞从天而降。就好像是日本人来侵略中国的战斗机爆炸了,大家看到这个情形都高兴得连拍手掌。

跟着放“地老鼠”吧!我把香递给妹妹,让她来放。只见她把炮放在空地上,小心翼翼地点燃了以后,便走得远远的。“地老鼠”马上开始分散,到处乱窜,还闪着不同颜色的火光,可一会儿便熄灭了。我不禁感慨:它的“生命”虽然很短,但它也对人们做出了贡献,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正在我思考的时候,妈妈上来了,高兴地说:“大家一起放烟花吧!”“好啊!”很明显他们以耐不住性子了。就这样,在黑夜中,他们拿着各自的烟花,在欢快地走着、跳着。我不禁笑了起来!

因为我仿佛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在这片黑夜中闪烁着。今年的放着鞭炮过除夕,过得还真充实。下年,我还要来。

学生寒假假期见闻主题作文范文5大年初一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以及舅舅一家去金水湖公园游玩。公园里的人可真多啊,有的在散步,有的在练太极,有的在跳舞,还有的在玩过山车……

我想去划船,就让爸爸和舅舅陪我,妈妈生性怕水,就免了吧。湖边等待划船的人也不少,我们有条不紊地穿好了救生衣,然后等待上船。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和舅舅坐一边,爸爸坐一边,爸爸个头大,刚一上船,船就被压得倾斜了起来,吓得我大叫起来。不过,还好很快船便平稳起来,我们坐的是脚蹬船,这可是个体力活,蹬船的差事非老爸和舅舅莫属,我呢,就负责看风景好了。

柔柔的太阳,好像喝醉了酒,脸儿红彤彤的,正摇摇晃晃地往山后躲。脉脉的夕阳普照在水面上,仿佛为湖面蒙上了一层金纱,波光粼粼,好美啊!这时,一只大白鹅闯进了我的视线,她正轻轻拨动着水面,那样子悠闲极了,活脱脱一个美丽的仙子。这时,我仿佛也成了一只白天鹅,正跟她一起悠然嬉戏……忽然,一个浪头打来,把我从幻想拉回了现实,船摇摆不定,我吓得连声惊叫,可爸爸却镇定自若地说:“没事,没事,一点小浪而已,抓紧了就好。”哦,还好,有惊无险!

我们一边蹬着船一边观看着周围的景色,湖边有很多人拿着相机在拍照,一不小心,我们也成了照片中的人了,呵呵。此刻,我们不由自主的唱起了欢快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优美的歌声随着小船荡去。

假期见闻作文篇2

【关键词】假新闻;受众情绪;虚假需要

假新闻是指通过误导大众带来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或心理得到成就感的新闻或宣传。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予了普通大众发表言论的平台,但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的制作、发行和消费,降低了消息的门槛。近几年,社交媒体中假新闻泛滥,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由于我国在政经报道领域存在严格的政策限制与媒体把关,中国的假新闻高发于社会、体育和娱乐议题,更多地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统计发现,2018年下半年出现了465个热门舆情事件,都是我国网民较为关心的社会公共事件,其中24%的热点舆情事件属于公共卫生类舆情,占比最高。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它不仅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也给公众心理带来了众多威胁。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成为了公众发表言论、宣泄情绪的重要平台。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中假新闻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截至2020年3月27日,针对疫情相关的新闻,腾讯新闻旗下事实查证平台“全民较真”公众号从2020年1月18日起整理并了约403条谣言;“丁香医生”官方公众号整理并了共计103条谣言;“微博辟谣”官方微博也每日更新从各个官方平台收集的谣言讯息。这个时期的舆情场域纷乱嘈杂,假新闻快速传播的原因,是在某一方面迎合了新闻受众的情绪需要。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是新闻的受众,受众的接收效果和反馈转发等行为,体现了新闻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因此,了解与分析假新闻的受众情绪,认知其特点及影响,能够更好地提高受众的辨别能力,对打击假新闻的传播和散布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本文从部分社交平台的高热度的假新闻中,选取50例作为样本,运用归纳整理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见下表)

一、从受众情绪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假新闻的特点

虚假新闻所呈现的偏颇、成见和劝服性特征正是基于受众对新闻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原始动机,在新媒体时代被逐渐放大。

网络热点事件发生时,网民在对刺激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过程中,常常将可以满足个人需求和符合认知标准的事物纳入期待、愉快的情绪类属中,把违背社会要求和超出个人认知范畴的事物纳入恐惧、愤怒、失望的情绪类属中。在这一过程中,情绪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情绪不仅可以对认知信息进行选择、监视、阻止等促进或干扰,同时还能对行为进行支配,使之与环境相协调。因此,假新闻传播者便利用受众的这些心理情绪制造虚假的新闻话语。

为了探讨受众情绪对假新闻产生和传播的影响,本文在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虚假新闻的分析过程中,将受众对新闻需求的情绪作为研究的变量。根据心理学的类别,将情绪变量分为“正情绪”(包含期待、憧憬、开心、积极等心理因素),“负情绪”(包含恐惧、愤怒、悲伤、偏见等心理因素),“中情绪”(包含娱乐消遣、盲目信任等无明显情感倾向),并对所选案例进行了判断说明和定义。

(一)假新闻迎合受众“负情绪”的传播

假新闻制造者利用人们对疫情的关注和信息不对称性,贩卖、触发社会焦虑和恐慌,给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针对各地因发热瞒报被送医的谣言层出不穷,这些假新闻能让受众对不顾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人产生攻击和愤怒情绪。还有一些负面情绪如同情、偏见、歧视等,也很容易被利用和消费。例如“湖北产地的水果不能吃”刺激了公民对疫情重灾区的偏见和歧视情绪;“武汉青山区某隔离点有32名因疫情失去监护人的孤儿”博取受众的同情和怜悯之心。

研究数据发现,52%的假新闻是为了迎合受众的负面情绪,占比最高。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更倾向表达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与平时相比,人们在疫情期间的焦虑、恐惧、悲痛、偏见歧视等负面情绪更加敏感,使得假新闻制造者有利可图,也因此扩大了假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假新闻利用受众“正情绪”的传播

正面情绪包含期待、憧憬、积极、自豪等心理因素。例如“受疫情影响,游客减少,威尼斯出现天鹅和海豚游泳”让受众在疫情中对环境的改善投射了美好的愿望;“意大利大使馆防疫物资采购清单流出”鼓励了公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公益事业,尽管这种积极的情绪容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钟南山近日出征欧洲,指导其他国家抗击疫情”虽是误导性的新闻讯息,却能激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另外,针对教育部通知开学时间的假新闻最多,几乎每个省市都有相关的谣言流出,还有关于“疫情倒计时”和“武汉解封”的传闻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都反映了公民对结束疫情、恢复教育事业的翘首以盼。

面对疫情,愤怒和恐慌是人之常情。尽管如此,还有20%的假新闻利用了受众的正面情绪,以满足受众的期待而获取信任。这也是在整个嘈杂的舆情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的情绪波动。

(三)假新闻针对受众“中情绪”的传播

在疫情期间,受众对一些假新闻是没有明显的正负情感倾向的,这样的“中情绪”在假新闻中占比28%,主要包含娱乐消遣和盲目信任的心理特征。假新闻制造者便会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和认知盲区,进行欺骗或谋取利益。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新闻娱乐化成了媒体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种方式,而娱乐假新闻也因其娱乐性、通俗化而愈演愈烈。例如“里皮:中国下决心做一件事时执行力很强,除了足球”是迎合公众对国足的调侃;“马来西亚巫师病床作法抓新冠病毒后遭隔离”更是无稽之谈的消遣。此外,认知盲区也是受众接受虚假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疫情期间,大量的伪科学和未经证实的医学判断被大家盲目信任。特别是“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消息一出,立即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位,许多地区出现排长龙购买双黄连口服液的现象,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被抢购一空。因为受众对媒介話语所描述的现象或事物认知有限,这种有限性导致虚假新闻乘虚而入。

二、受众情绪对假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方面我国网民规模快速增长,众多普通公民争相成为传播者,通过生产和传播信息,满足自身情绪表达的诉求。另一方面媒体为了掠夺有限的注意力,抓住了受众对情绪驱动的信任,出现了大量博取关注的假新闻和情绪化报道,从而产生情绪共鸣。其中,受众的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受到外部刺激。

假期见闻作文篇3

请看下面几则报道:

今年8月19日,国内各媒体几乎同时发表了题为《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揭晓》的消息:享有“中国荷赛”之称的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奖盛典18日晚隆重举行,《挟尸要价》(冷漠的船主用两根牵尸绳拉着救人大学生半沉于水中的遗体讨价还价的场景)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

次日,《挟尸要价》被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公开质疑造假。照片作者张轶当即作出回应,称《挟尸要价》照片无假,“现场百十名群众都看到了挟尸要价”。(见8月20日人民网、凤凰网等的相关报道)

21日,《挟尸要价》照片的拍摄者公布了现场拍摄的全套照片,以回应造假质疑。与此同时,该评选活动的主办方成立调查小组展开调查。(见8月22日新京报)

8月23日的多家媒体刊登了《调查认定挟尸要价未造假》的报道,称:“今天上午,记者从‘金镜头’评委会获悉,针对该图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调查结论已出,认为《挟尸要价》的新闻图片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见8月23日法制晚报)

获“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挟尸要价》的真假之争虽已尘埃落定,然而中国新闻摄影的真假是非之争并未画上句号,甚至可以说是由此重被提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三起摄影作品真假辩,均属直至参与评奖时才被提起,人们对新闻摄影造假的关注和监督显然缺乏常态化。

我们看到,对新闻摄影造假,受众关注的广泛度和敏感度远不及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假新闻高。这或许与摄影记者的依其职业特性、技术高含量所构成的某种神秘感有关。

本人是“新闻采写、摄影不分家”的提倡者和实践者,亲身报道的我远洋船队西非捕鱼、我边防部队保卫南疆、中共一大南湖会址寻踪、圆明园遗址公园复兴等新闻,均是以自写自摄、图文并茂的形式见诸报端的。我从事新闻工作近四十载,发表新闻照片千余张,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新闻摄影个展,对新闻摄影的甘苦和内情略知一二,对新闻摄影真假的论题,自以为还有点发言权,不妨在“报人评报”专栏中理论几句。

新闻摄影造假,其危害性并不亚于假药、假酒、假奶粉,它欺骗受众,扰乱舆论,制造混乱,后患无穷。

因新闻摄影的特殊性,新闻摄影的造假大致包括内容造假、形式造假、技术造假三类,也有些新闻摄影的“假货”是内容造假、形式造假、技术造假“三合一”的产物。

周正龙拍华南虎堪称新闻摄影内容造假的登峰造极之“作”。

采取无中生有的手段编造假新闻,并以新闻图片的形式予以传播,即是新闻摄影内容造假的基本做法。

形式造假的操作特征,主要是人为编导式的摆拍。所照内容确属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但所拍摄的并非展现此内容的真情实景,而是拍摄者人为编排的假造。“”期间,此类“新闻照片”在报刊上比比皆是。值得指出的是,此类形式造假之风近两年大有回潮之迹。

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改进,数码技术以及PS技术的广泛采用或曰超范围流行,技术造假不仅在新闻摄影领域得以大行其道,又因其披裹着高科技的时髦外衣而较难被局外人识破,往往竟会使此类造假者理直气壮,甚至引为自豪。我的一位以新闻摄影为职业的朋友就曾为上述各项技术多次成功地弥补了其摄影功力之不足而津津乐道。在他看来,拍不好没关系,照片中缺了某个人或某个人物的表情不够理想,可以从另一张片子上换个人头过来;所拍的照片缺背景景物的陪衬,从网上扒下点素材一拼即搞定。

对我这位朋友颇为得意的“摄影术”,我不以为然。我认为,既然是新闻摄影,就应以真实为本。靠移花接木、东修西补制造新闻图片,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不可取的。拍摄优秀的新闻作品,凭借的是深入采访、摄影功力及抓取精彩瞬间的灵感和敏锐,绝非所谓“后期技术加工”之类的偷工取巧。这就如同摘取奥运金牌的体育健将,靠的是长期磨练出的真功夫和出色的现场发挥,而绝非服用兴奋剂。

今日的新闻乃明日之历史。此类堂而皇之见诸报端的假新闻图片立此存照,对后人,对历史而言,无疑是新闻传播方面的假文物,假古董,理当用“实事求是”的护宝锤击而碎之。而且应当是,一旦发现,当即击毁,以免谬种流传,殃及后人。这可以说是我们当代新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挟尸要价》之所以能以全票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并能在屡遭质疑之后使此殊荣得到捍卫,其关键点,恰恰就是两个字:真实。因此可以说,《挟尸要价》获奖者的胜利是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的胜利,是新闻摄影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典型案例。而张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被迫远离荆州,又让人同情,发人深思,足见用摄影镜头讲真话之难!

假期见闻作文篇4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使命主要是行使新闻事实告知受众的职能,新媒体在承接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功能之外,更加发挥自身的互动优势,推动受众向用户角色的转变。《意见领袖对受众的情绪影响研究》一文以教师聚餐事件为例,探究意见领袖与受众情绪的相关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2016年的美国大选为例,从假新闻的产生着手,探究假新闻背后产生的动因,详细分析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以谷歌AdSense联盟为代表的互联网流量变现广告模式催化了假新闻的产生。社交媒体在政治参与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聊天机器人、监管体制的缺失以及受众在传播中的双重身份加速了假新闻的蔓延。

【关键词】假新闻 传播机制 社交媒体 美国大选

2016年美国大选的结果与大多数美国主流媒体和许多选民的预期相左,Facebook也因为对于假新闻的传播不作为而被各界问责。目前,对于美国大选的文章多集中于研究政治架构或是对于大选中各类门事件的回顾和分析,而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鲜有学者关注,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价值空间。

一、社交媒体假新闻的产生

社交媒体假新闻的造假村是由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的主编克莱格西尔弗曼(Craig Silverman)最先揭露的,随后NBC、BBC、CBS迅速跟进调查。BuzzFeed新闻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假新闻网站大都来自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一个人口仅有4.5万人的小镇韦莱斯,当地人至少推出了140个美国政治网站。这些网站有听起来像美国风格的域名,如WorldPoliticus.com、TrumpVision365.com等等。①

运营这些网站的几乎都是青少年,大多数帖子都是从美国的边缘和右翼网站集成聚合或完全剽窃的。这些青少年编写一个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并到他们的网站,然后迅速把链接分享到Facebook上。从Facebook上点击新闻并访问网站的人越多,给假新闻网站带来的广告收益就越大。

此外,在马其顿这样的小国,精通网络的人甚至只是青少年都可以利用Facebook、谷歌来赚钱,这让当地少年引以为豪。大选结束后,运行这些网站的年轻人也知道靠大选带来流量的机遇结束了。虽然流量和收入将大幅下降,但他们之后可能会继续运营与运动以及健康相关的网站。

二、假新闻的盈利模式:谷歌AdSense联盟

假新闻的生产只是传播环节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传播假新闻。马其顿青少年为了增加点击率,在Facebook上买了大量账号,转发分享他们生产的假新闻。此外,他们用这些账号加入Facebook上的美国政治群体,垂直地把新闻推给那些支持特朗普的群体,让假新闻有针对性地传播到那些更容易相信假新闻的群体中,使得假新闻得以二次传播,再次拉动点击率。

目前互联网流量变现的方式主要依靠各大平台的广告体系,其中,谷歌的AdSense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广告体系。

谷歌现有广告体系分为两种:AdWords和AdSense。AdWords是一种通过使用谷歌关键字广告来推广网站的付费网络推广方式。AdSense是针对网站主的互联网广告服务,它的作用是将谷歌AdWords广告放进个人网站。如果一个网站加入谷歌AdSense,那该网站就成了谷歌的内容商,即允许在自己网站上显示谷歌提供的关键词广告。谷歌根据广告在该网站被点击的次数给该网站主支付佣金。Adsense是根据网站页面内容而不是搜索内容进行广告投放的,Adsense在谷歌搜索中也是单独在右侧成列,不影响用户原本的搜索结果。

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浏览会有百分之一的人点击谷歌广告,每次点击0.3美元,PV(page view,即页面浏览量)一般每个IP地址平均为2个左右,即1000个IP的话会带来6美元左右。马其顿青少年制作的假新闻一旦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轰动,一个月浏览量能达到500万IP,月收入能达到好几万美金,而当地的平均薪水每月仅有350欧元。

三、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

(一)社交媒体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特朗普的团队对于社交媒体的重视程度远甚于希拉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Facebook帮助特朗普赢得了美国大选,被人称为Twitter总统。作为社交媒体的发源地,美国总统近年来对于社交媒体愈发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被称为互联网总统,因为他在竞选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造势,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底层人民,获得了成功。

社交媒体在公民的政治参与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民众获取新闻的方式也愈发娱乐化和社交化,传统媒体失去了原先作为消息主要来源的优势。在本次大选中,主流媒体没有体现出本身的专业性,而是用自己的政治立场来参与报道。此外,美国大選后,BuzzFeed网站对虚假新闻网站做了一个综合分析,发现在读者互动方面,虚假新闻网站远远领先于传统纸媒和电视。

皮尤在2015年4月的报告中提到,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网络用户从Facebook获取政治和政府新闻,而这一平台受到来自朋友、同事等关系的驱动。②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的用户的比例仍在上升,这种上升不是由于技术的革新,而是更多的人从其他渠道转移到社交媒体上了,用户也更倾向于从不同的社交媒体获取新闻。③

(二)聊天机器人操控虚假社交账户

聊天机器人是一个用来模拟人类对话或聊天的程序。南加州大学研究显示,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超过1000个功能来识别Twitter上的账户,包括其朋友、内容、反映的情绪及每条推文之间的时间。通过该框架,研究人员声称发现9%~15%的Twitter账户是机器人。但报告称由于机器人的复杂性,在该检测模型下,复杂的机器人可能也被识别为人类,15%的数字只是保守估计。④

社交媒体中的聊天机器人其实还包括自动与其他用户交互的社交媒体账户,而且聊天机器人在公共政策问题、政治危机和选举等政治信息中特别活跃。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聊天机器人的数量明显上升,并蓄意增加候选人的粉丝数,在Twitter上,他们类似新的自动语音电话,影响和说服选民。在大选期间,聊天机器人发出了约40万条支持特朗普的信息。在美国大选第三次辩论之后,Twitter上自动的亲特朗普的账户推送的消息是亲希拉里账户的7倍。事实证明,大多数这类账户,是由聊天机器人操作的,这也是计算宣传的最新工具。⑤

《经济学人》看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认为聊天机器人将成为继应用市场之后,下一个科技前沿。⑥但随着聊天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社交平台不对此加以管控,人工智能操纵政治参与的倾向可能会愈发明显。

(三)监管机制的缺失

由于新闻获取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多样化,传统媒体失去了原本的优势,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使得受众也成为了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随着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的兴起,用户生产了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内容,以之前的监管体制和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理念来调控新时期的网络环境,力不从心,从而效果不佳。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作用削弱,控制新闻内容和舆论变得越发困难。在新兴媒体时代,信息过剩、信息高度自由的情况下,把关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Facebook去年6月突然裁去了热门话题板块Trending的人工编辑团队,从而导致算法推荐的假新闻多次上了热门新闻排行。公众因为假新闻对Facebook加以指责,但Facebook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社交平台并非媒体机构,因此内容仅仅是用户的上传和分享,与Facebook无关。自从Facebook出了即时文章栏目(Instant Articles)之后,内容不跳转到媒体页面而直接呈现在Facebook上,截断了媒体网站的流量,也使得媒体的浏览量和Facebook的新闻分发算法直接挂钩。

尽管算法在新闻推送和内容分发方面提升了效率,但要做到完全取代人工编辑目前看来还不可能实现。原因在于,虽然根据用户喜好进行个性化推送迎合了很多受众的喜好和使用习惯,但也非常容易带来内容质量的下降甚至是假新闻的肆意传播。在民众和媒体的谴责中,Facebook终于开始应对假新闻,并承诺会完善算法和体系来过滤假新闻。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2016年12月公布了Facebook解决假新闻的几项措施,包括用户举报、第三方查证、算法及内部判断、惩罚措施等。Facebook将用户举报的假新闻及其数据报告发送给第三方(如美联社和ABC)进行仲裁。如果该条新闻被认定是假的,那么Facebook会给它标记一个假新闻的解释,使这条新闻的排名下降。⑦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假新闻的传播问题,仅仅是加强了举报机制,把治理假新闻寄托在用户举报上,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目前难以推断和衡量。

(四)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双重身份

互联网时代下,受众已经从内容的消费者(Consumer)变成了生产消费者(Prosumer)。在社交媒体中,受众不仅仅只是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拥有了双重身份,影响到内容的媒体的公信力。受众的公信力能够决定与其相关的人愿不愿意相信媒体的新闻。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受分享者的影响有多大。

美国新闻学会(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和美联社的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了媒体洞察项目(The Media Insight Project)报告受众的信任度跟传播信息的信使更有关系。决定一位读者是否信任新闻内容的主要原因,不是媒体的公信力好不好,而是要看把新闻分享给他的人是谁。⑧人们更容易相信从自己信任的分享者处获得的新闻,此外,他们还会倾向于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在另一项研究中,YouGov(舆观)调查发现仅有4%的人能够正确地分辨假新闻。

奥尔波特提出了谣言传播过程的三种基本机制:简化(Leveling)、强化(Sharpening)和同化(Assimilation),⑨一人之言不能称之为流言或者谣言,群体性的传播行为才会产生谣言这一结果。有相同经验的传播者更容易互相传播谣言,也就是报告的结果呈现的那样。

(五)民粹主义的兴起加速假新闻的全球传播

在此次大选中,特朗普表现出的反传统、反建制、反精英的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底层民众的支持,但也表现出了民粹主义的特质。

民粹主义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者感知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⑩民粹主义虽然起源于19世纪后期,但民粹主义在当下却因为社交媒体的发展而崛起,社交软件的算法推送导致的群体极化让民粹主义者们的声音在社交软件上被放大和回音,民粹主义的兴起加速了假新聞的全球传播。

除了美国之外,德国、法国、意大利、缅甸、澳大利亚等地都受到了假新闻的冲击,2017是欧洲选举年,假新闻的治理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媒体和政府的共同话题。

德国目前的重点是规范社交媒体公司。德国将于今年9月份举行大选,但社交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大量针对该国的难民的假消息。立法会议员正在考虑立法强制Facebook在24小时内剔除假新闻和煽动性言论,违反将面临重大罚款。

英国隶属于下议院的文化、媒体和体育委员会(The UK House of Commons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mmittee)主席认为假新闻是对民主的威胁破坏了媒体的自信和公信。委员会还发起了一项针对假新闻的意见征集,调查主要关注到假新闻对于公众理解的影响,不同人口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的反应,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什么带来了假新闻的成长以及英国新媒体市场的特殊之处。

在今年10月全国大选之前,捷克政府在内政部已经设立了一个专业的分析和通信部门,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来监控内部的安全威胁,也将针对虚假宣传。据工信部说,它不会给任何人强加真相或者审查的媒体内容。该单位的Twitter页面上的推文解释说,他们将评估虚假信息是否严重影响内部安全,如果结果为是,它会通过公开可用的数据和事实,驳斥造假行为。

意大利反垄断局局长乔万尼皮特鲁泽拉呼吁欧盟成员国建立独立的公共机构网络,防范虚假消息,以反垄断机构体系为模型,而不是由私人的社交媒体公司来规范新闻业。在欧盟层面,额外的资源已提供给欧盟的中东战略司令部特别工作组,旨在对抗俄罗斯在前苏联国家试图影响通过误导和宣传投票。11

法国大选结果已经尘埃落定,有了美国大选的警示,此次大选打压假新闻的强度很大。谷歌新闻实验室联合法新社等17家新闻媒体启动交叉核实的项目,呼吁用户向平台提交疑似假新闻的报道并加以跟进。Facebook则和《世界报》等媒体建立联系,如果有两家媒体认定该内容是假新闻,则这条内容会被标注存在争议。

四、后真相时代:真相姗姗来迟还是辨别力的缺失?

《牛津英语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纽约时报》将后真相定义为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经济学人》发文说,后真相展现了这个新时代的一个核心问题: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

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2016年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特朗普被称作后真相政治的典型代表没有事实依据,仅是靠断言感觉是这样。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并表现出感觉是真相,相较于主流媒体的新闻,社交媒体的用户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新闻。

由于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用户作为自媒体新闻的者,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幅提升,但未受过训练的内容者很容易使得新闻变得片面、情感化甚至信息谬误。每天浸淫在社交媒体中的青年也习惯了在谣言和辟谣之中选择自己想要的观点。

此外,心理学上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前文提到的造假村的发现者克莱格西尔弗曼之前曾经做过研究,人在看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而是对信息产生质疑。就如人们在面对假新闻时,虽然新闻被辟谣是假新闻,但仍然会觉得感觉起来确实是特朗普会做的事情,而选择相信假新闻。真相只是变得很次要了。更多的民众还是愿意相信符合自己的观点的新闻。

假期见闻作文篇5

[关键词]假新闻;传播机制;治理;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91 ― 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一代社交媒体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加快了社会节奏,也加速了信息更新换代的频率。快节奏的新闻生产,片面追求独家新闻,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开始变得浮躁,导致新闻工作频频出现失误。假新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它不仅存在于中国的新闻界,也是令全世界新闻界头疼的问题。

假新闻是新闻的一个衍生现象,它是新闻事业发展不健全的表现。假新闻的传播不但会给媒体公信力带来伤害,还会误导公众,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假新闻严查狠打,但还是会有漏网之鱼。假新闻的泛滥,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问题,还是诚信危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它如同一个社会毒瘤,扩散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假新闻在社会上传播的时间越长,其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若任其发展,势必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假新闻也是学术界一直探讨的问题,研究假新闻的文章层出不穷,但是研究结果大同小异。同时,假新闻伴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衍生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对假新闻的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假新闻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老而不旧。

国内学者对于假新闻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度,研究成果也相对集中,表现在假新闻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的论述上。相关的专著较少,对假新闻的研究多零星的散落于不同的新闻著作中。比如,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杨保军的《新闻真实论》,吴飞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等,都有对假新闻较为详细的阐述。在中国知网上以“假新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7587条结果;而以“假新闻传播机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虽然出现也七千多条结果,但是与二者完全相关的文章却寥寥无几,可见业界并未形成对“假新闻传播机制”的系统研究。

一、对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的分析

学术界对于假新闻的成因分析多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主要在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比如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新闻元素不完整或受利益诱惑新闻造假等。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的《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的《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等文章中都将新闻工作者的从业道德或者专业素养的缺失作为假新闻的主要成因。其中,2011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的《假新闻的成因、危害与治理》,通过分析假新闻的判断标准和类型,提出了假新闻的四种成因,与其他文章不同的是,他将个人原因更具针对性地分成被动造假和主动造假。他认为被动造假的原因多是受到一些假象或者相关人员的蒙蔽,跟个人的业务素质不高或者判断失误有关;主动造假多是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或者麻痹大意甚至成本控制的需要。造成假新闻泛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环境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也给行业之间带来激烈的竞争,为了片面追求发行量或者收视率,部分新闻单位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制造引人注目的假新闻,给受众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还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另外,国家现在还未出台新闻法,仅有的行业规范、管理条例都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假新闻的产生与传播,这也是专家学者一直呼吁的。

二、对假新闻危害的研究

对于假新闻危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假新闻通过媒体传播到社会中,会给社会秩序、社会舆论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二是假新闻会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影响。人们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媒体本应传播的是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媒体刊载假新闻,传播虚假信息,就会丧失受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会受到损害,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就再无发展可言了。三是会侵害新闻当事人的利益。大部分的假新闻中会带有当事人的真实信息,会给他们造成声誉、心理或者人身的严重伤害,而这些伤害还会夹杂着社会人群的议论甚至指责,社会影响不易消除。杨保军的《新闻真实论》中第五章第三部分“假新闻及其防治”、2006年浙江师范大学廖向东的《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2011年山东师范大学程菲的《虚假新闻成因及对策分析》等文都对假新闻的危害进行了阐述。

三、对假新闻治理措施的论述

基于假新闻的生成原因,国内学者在假新闻的治理措施上的论述主要有:

首先,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恪守新闻道德职业规范,严格自律,杜绝有偿新闻、造假新闻。陈力丹教授在读完《新闻记者》2002年第一期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后,在第二期上就发表文章《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呼吁传播者要有理性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锻炼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2011年江西师范大学的李铁锤、熊茵在《当前假新闻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文中为记者和编辑正名,认为假新闻的出现并不是一人所为,记者和编辑往往没有决定刊发或者播出的能力,将责任全部推给基层新闻工作的观点有失公允。

其次,治理假新闻不能单靠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国家要建立健全防治假新闻的政策法规,用法律武器来对抗假新闻。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对假新闻严查狠打。2011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谭天、陈识在论文《媒介融合中假新闻的防范对策》中,通过具体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在媒体之间横向传播的真实性失衡,针对不同新闻类型,提出了不同的防范对策,同时,将监督落脚到社会和行业内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起到了参考作用。2011年经济日报新闻研究部副主任曹鹏的《反对假新闻要标本兼治三管齐下》,提出了反假新闻必须抓反面典型、一票罚下,终身取消从业资格、专业报刊要担负起监督新闻业的责任这三种防治策略,认为对假新闻应该实行“零容忍”。

最后,针对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假新闻现象,业界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2013年浙江省“网络媒体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方兴东等人的《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就对微信的传播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微信上的假新闻提出了治理策略;2011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张羽、侯逸君的《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以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通过分析微博的传播特点,提出了如何从事前、事中、事后来防范微博假新闻的观点。

四、假新闻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假新闻的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从法律角度来说,假新闻会对社会公共关系构成妨碍,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假新闻会使媒体的公信度下降。有学者具体分析了假新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侵害了具体当事人的权益;误导受众,制造不稳定因素;严重损害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引发社会信仰系统的崩溃。的确,严重的虚假新闻必将引起社会动荡,社会秩序、工作生产无法形成良性的运转机制,这一切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对于如何防范假新闻的发生,石立群提出了以下的措施:首先应当营造法治环境,加强对新闻事业的依法管理,完善和修补现在司法体系中的有关条款;加强新闻自律,新闻从业者要将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处理工作中各种关系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立监督机制也是提高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必要手段。

关于如何建立监督机制,也有学者指出,在媒介融合的阶段,假新闻的防范也离不开社会监督和行业监督。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闻信息互动性极强,社会公众通过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监督更加便捷和广泛。而其他媒体同行的监督则是源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客观新闻规律的约束。除了监督机制,新闻纠错机制却常常被忽略,事实上,防止假新闻扩散和再生产,新闻纠错机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也有学者认为应当从新闻从业人员的角度出发,整顿新闻从业队伍,实施强化教育,不能把新闻传播事业当做是一种谋取利益的手段,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关于探讨如何杜绝假新闻的对策,当前的研究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媒体的自律,媒体从业者应该重塑新闻职业精神,将新闻职业道德内化;另一方面就是他律,即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建立新闻监督体系以及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受众对信息的鉴别和过滤

能力。

结语

从这些文献来看,当前学者对于假新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假新闻的成因以及如何防范假新闻的发生都做了基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指导意见。2009年之后,假新闻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假新闻的范畴,很多学者把假新闻的原因归结到微博等新媒体的特征,但是根据《2011 年虚假新闻病理研究报告》和《2012年虚假新闻病理研究报告》,假新闻首发的媒体依然是传统媒体居多,网络媒体较少,因而网络时代下的假新闻的产生机制值得我们再次探讨。

此外,目前对假新闻的研究集中在假新闻的成因以及防范措施上,很多文章都缺乏对假新闻概念的厘清。很多文章并未阐述假新闻的内涵,开篇就提到假新闻泛滥的现象,进而阐述假新闻的各种危害以及如何治理。让人对假新闻的评判标准产生质疑。

〔参 考 文 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力丹.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J〕.新闻记者,2002,(02).

〔4〕刘保全.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J〕.新闻传播,2003,(02).

〔5〕陆地.假新闻的成因、危害与治理〔J〕.新闻记者,2011,(03).

〔6〕廖向东.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1).

〔7〕程菲.虚假新闻成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视听,2011,(02).

〔8〕李铁锤,熊茵.当前假新闻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J〕.传媒观察,2011,(07).

〔9〕谭天,陈识.媒介融合中假新闻的防范对策〔J〕.现代视听,2011,(03).

〔10〕曹鹏.反对假新闻要标本兼治三管齐下〔J〕.新闻记者,2011,(01).

〔11〕方兴东,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06).

〔12〕张羽,侯逸君.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微博假新闻现象探析――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J〕.今传媒,2011,(02).

假期见闻作文篇6

关键词:微博;公民新闻;假新闻;金庸“被去世”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由此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0年,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迅猛。最近刚评选出的“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微博”一词赫然榜上有名。微博“集合了即时通讯工具、短信、社交网站的优势,这种天然的杂交优势使其使用人数激增。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这些内容已为公民新闻提供了庞大的新闻源。”[1]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及公共事件中,微博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成为公共舆论的“发声地”更成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另一方面,微博也为公民新闻提供一个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微博者完成了向公民记者身份的转变,微博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公民新闻传播进入新时代。

不过,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就有弊,随着微博强大的媒体功能的呈现,2010年微博造假也“异军突起”,如影响恶劣的“鲁迅作品大撤退”、金庸“被去世”等假新闻都来源于微博。本文以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为例,就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的假新闻现象进行探析。

一、新浪微博金庸“被去世”事件回顾

2010年12月6日晚20时19分,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中岛”的一条信息瞬间引爆网络:“刚刚得到消息,著名武侠作家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与今年6月金庸首次“被去世”的谣言相比,这一次时间精确到分,还有听起来像模像样的“医院”,一时间这条微博被疯狂转发成千上万次,有媒体甚至迅速安排了悼念专版,题目都已经拟好,叫做“大哭江湖”。

与此同时,微博上也出现质疑的声音,诸如金庸生于1924年3月10日,网传却是1924年3月22日,首先是把金庸先生的生日搞错了。后来网友又搜索出致金庸死亡的疾病纯属子虚乌有,接着是消息中的医院“圣玛利亚”也不存在。

谎言逐渐被揭穿,真相越来越大白于天下。22分钟后,也就是20时41分,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微博上回应“金庸去世”传言,称“假消息,金庸昨天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另外,香港没有这家医院,造谣者也太不专业。其实大家自己google一下就知道了。”该微博短时间内被转载数千次。

21时08分,被广泛认为是最先不实消息的“中岛”在微博上表示自己被人利用:“我当时不相信有人会开这样的玩笑,我现在也不相信。可为什么会有人利用我来炒作?”随后,他致歉声明,并删除了“金庸去世”的原始微博。

网友“蔡照明”追踪了假消息的来源,认为谣言出自百度魔兽贴吧。也有网友认为谣言来自Twitter。目前,由于网上关于“金庸去世”的不实消息多数已被删除,因此谣言来源已无法证实。

二、假新闻传播背后所反映的相关问题

假新闻传播到此为止,但思考不能到此为止。撇开对造谣者品德的唾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应对假新闻传播的案例。从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到争相传播,到质疑,求证,最终辟谣,短短的1小时不到,充分展示了在微博公民新闻平台上一个完美的虚假新闻形成、传播到灭亡的模型。

(一)微博的快速传播能力以及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

微博是现在最流行的信息获取、传播和分享的平台之一,每条微博容量约为140个汉字,发送信息快捷且无须审核,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在身边时,网友在微博上的爆料远快于传统媒体。上海高楼大火发生后几分钟,就有事发现场的网友上传自己拍摄的照片。但随着使用微博的网友数量增多,微博上也出现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甚至自从金庸“被去世”事件后,网络上兴起了一种说法,“微博是谣言的诞生地”。微博真的是谣言的诞生地吗?

前不久,有媒体在回顾过去的10年时心生感慨,“因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技术的高速助推,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进程,展现着整个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的提升”[2]。在10月份的中原网络文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称,“微博最大的特点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信息,随时随地获取你感兴趣的或者关注的信息。这是互联网的一个新进展,它给人们的交流、社交、信息沟通,以至于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都带来新的空间。”[3]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载体的发达和多元,使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想一则消息轻而易举,而微博这种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便捷平台,更为信息“病毒”式集散提供了便利。

但是,也正是这些特征使得微博成为假新闻的集散地。“其一,140字的低信息容量很难全面客观地传递信息,容易滋生假消息;其二,字数简短,阅读和传播方便,加上多数是匿名,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就喜欢一些耸人听闻和刺激的信息;其三,微博传播极易变成情绪传染。”[4]这也正是金庸“被去世”能够快速传播的一大原因。不过,在公民新闻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发达,也为扑灭谣言带来了便捷。甚至可以说,由于用户群的海量,以及权威人士的介入,使微博具有了强大的自我纠错功能。所以这起假新闻事件中,微博给我们留下的还是“辟谣先锋”的美好印象。

在微博这个公民新闻平台上,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以共同的地位和身份言论。在这个平台上,不可否认的是会产生虚假信息。由于一些影响力小的虚假信息传播力太差而形不成危害,但面对“金庸去世”这等重量级的假新闻,网民们绝对不会听之任之,一定会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于是,在还不足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金庸去世”的谣言就被揭穿。这充分证明了微博具有无比强大的“自净”功能。“自净”的前提是尽可能多的参与,平等的参与。当话语空间中的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地位的时候,真相不出来都不行。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

(二)微博假新闻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微博拥有强大的关注和转发功能。“当你对某条微博进行转发和评论后,关注你的人都能看到你所转发的微博以及评论,如果他们感兴趣,便会再一次转发、评论,而关注他们的人也能看到这条微博和他们的评论……如此继续下去,经过无限次‘关注、转发’之后,关注的人数越来越多。”[5]被转发的微博在这种裂变式的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以“舆论领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既是传播的起点,又是传播的终点,都在这场壮观的信息辐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微博这种强有力的辐射力的帮助下,“意见领袖”可以轻松扩大自己在广大公民记者中的影响面。

目前,微博上的认证用户多为知名人士及媒体人员,他们在微博传播中充当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所以,这次假新闻的传播,不仅让微博尴尬,让那些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条假消息、为假新闻的传播推波助澜的人也很尴尬,尤其是一些所谓名人和意见领袖,就更尴尬了——这些被网站加了V(身份认证)的名人名博,未加核实的消息和毫无怀疑的转发,让假消息看起来更像真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意见领袖也有犯错的时候。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意见领袖们能够时时处处珍惜自己的名声与名誉,对自己不能有所把握的信息与新闻,干脆不转发,或者亲自去核实,去调查,这样就能避免假新闻的传播,使网络的天空更加澄明。

(三)微博假新闻传播中的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报道的“金庸去世”新闻被《中国记者》杂志社评选的2010年十大假新闻之一。为此,《中国新闻周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7日上午,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

资深媒体人吕怡然在东方网发表评论《为虚假报道担责的勇气可嘉》:“尽管这则‘客里空’并非出现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正刊上,尽管总监、总编们事先并不知晓那个编辑之作为,但是因《中国新闻周刊》乃隶属于中新社,而‘金庸去世’的消息又出现在其官方微博上,借助长期积淀的品牌公信力,致使虚假消息被‘当真’,以讹传讹,影响更为恶劣。在这个意义上看,老总难辞其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快捷。特别是随着载体的多元化演进,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条具有轰动效应的信息往往被多家媒体转载,以吸引公众眼球,赢得传播的主动权。在这样一种争夺战中,如果媒体不严格把关,必将带来严重后果。

当前,微博这个公民新闻的平台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获取新闻线索的平台。 “金庸被去世”事件发生后,有人慨叹,“微博爆料,你还相信吗?”随着微博的影响力的日益加大,把关相对严密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如今都纷纷在微博上开辟官方微博。《中国新闻周刊》遇到的问题与尴尬,也许是传统媒体在微博传播情境中同样面对的问题与尴尬。

三、公民新闻传播中微博假新闻的防范机制探索

为了杜绝假新闻的发生,微博所具有的自我纠错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来防范微博假新闻的出现。

(一)事前预防机制

公民记者作为微博平台的使用者,道德自律是最起码的底线。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也不能只考虑流量、收益、规模,而忽视事实真相、忽视法律底线、忽视社会的感受。金庸“被去世”让人清醒地看到微博的可怕一面,考问着微博的道德机制。

1.者自律。不少网友认为,这则“金庸去世”假新闻的微博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转发率和人气。但是,无论其目的如何,借助虚假的消息来吸引人,会破坏微博世界的“生态”。因此,作为微博的者即公民记者本人而言,要想树立自己的公信力,一定要自律,这个自律的底线就是要独立思考,并对信息着实地进行查证,确定其新闻源。如果对新闻要素的任何一点有怀疑,就不要。而信息的接受者也应学会谨慎,切勿不负责任地将信息“转发”。

2.主流话语适时引导。从微博发端的“金庸去世”谣言,却再次引来对网络,尤其是微博的无理性、情绪化及真实性的反思。当今中国公民社会远未成熟,政府与知识界有责任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进入微博这个公共空间,与众多公民记者一道共同成长,通过在微博这个公共平台上的交流或争论,达成共识,使现实社会理性有序地向公民社会迈进。

3.运营者可尝试对公民记者进行专业培训。微博作为公民新闻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我国公民新闻发展的新时代。只要注册个用户,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传递消息、表达观点,而当一条微博被关注和转发的数量多了,其传播效应将会成倍增加。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公民记者素质良莠不齐。如何提高这些公民记者的新闻专业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由网站编辑工作者担负起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职责,影响、教育、引导网民一起来抵制假新闻。其次,作为微博运营商,可以尝试在微博上开辟微博公民记者培训专题板块,定期进行新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网民新闻素养。

(二)事中审核机制

微博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真假新闻都能够在这个新闻平台上得到充分扩散。一旦微博者没有把好关,让假新闻传播开来,那微博运营商就应该对虚假的内容,采取必要的审核限制。第一,运营者可以尝试通过官方微博,吸引公民记者关注,以官方身份/微博形式转发辟谣内容;第二,运营者可以尝试借助微博页面的多个提示区快速传递重大谣言的辟谣信息,这个位置可以是微博首页微博框和微博区之间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通过微博的评论、私信等功能来实现;第三,微博系统可以尝试随时监测关键字在新微博中出现情况,在监测到传播内容包含相关关键字的时候,运营者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回复/跟随发博等方式主动提醒用户;等等。

(三)事后反馈机制

相对于《新闻周刊》的连续两次致歉以及事后相关责任人的被查处,我们发现微博并没有相关的惩处措施。可以做个假设,假如金庸“被去世”的消息是纸质媒体的,那相关索赔、诉讼等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但出现在微博上,可能就没那么多麻烦,这也许就是拷问新兴媒体道德与法制的关键。

如何制止微博虚假信息传播呢?新浪微博相关人员在接受《重庆商报》采访时表示,“他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官方微博账号,对已经认定的虚假信息进行辟谣。另外,还采取举报机制,发动网友来曝光虚假信息。因为微博信息太多,不可能做到对每条微博都逐一进行核实,只能采取官方辟谣和民间举报相结合的机制。”[6]另外,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在微博上,一些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知名媒体人、文体明星之间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而且讨论的话题很多都是公共事件。如果他们在维护网络空间纯洁性上能有更多的共识,愿意利用自己的见识和人脉为避免网络空间被滥用而相互沟通和采取行动,那对于网络空间的良性运转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自纠机制,应该建立在网络自治的基础上。

四、结 语

美国资深报人、媒体和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泰泼斯考特曾断言:“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和播客技术以及传播领域正不断出现的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普及,我们现在生活在有成千上万的公民记者的世界上。”[1]微博的诞生,让公民记者的声音多了一种展示平台,为公民新闻的发展也提供了最快捷的媒介技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民正在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成为“公民记者”,新闻活动也将由被传统媒体垄断向更多公众参与的公共活动转变。在这种微博公民新闻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假新闻,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象,但假新闻并非微博的专利,传统媒体也同样会出现虚假新闻。并且从犯错与纠错速度看,微博所用的时间更为迅捷。所以我们在正视微博公民新闻传播中假新闻现象存在的同时,更应该不断探索出预防和制止假新闻传播的应对机制,净化微博公民新闻土壤,使我国公民新闻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我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邹星.微博时代的公民新闻[J].文学界(理论版),2010(7).

[2] 几又.“全民记者”时代的“金庸去世”谣传[N].新闻晚报, 2010-12-10.

[3] 叶俊.微博元年的十件微博大事[OL].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10-10-30.

[4] 曹林.假新闻是微博的阿喀琉斯之踵[N].中国青年报,2010-12-10.

假期见闻作文篇7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 要】新闻照片作为新闻报道用来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其真实性受到广泛关注,在不同时期都有人采用不同手段制作虚假照片。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名利驱动,道德缺失,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这使媒体公信力下降,对受众和被摄对象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提高识别能力,加大监管力度等,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词 虚假新闻照片;成因;防范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相比文字的新闻报道,我们一般认为图片报道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更具说服力。事实上在接触新闻摄影之后了解到,近年来,媒体上出现的虚假照片事件不断,大量虚假照片被曝光。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陕西的“华南虎”事件和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曝造假事件。促使我们反思虚假照片的泛滥原因,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加强对虚假新闻照片的防范。

1 虚假新闻照片概述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照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而新闻学界认为,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鉴于此,笔者认为,虚假新闻照片就是照片所展示的画面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摄影报道。虚假新闻照片的呈现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1 摆拍

摆拍在新闻摄影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又叫做“干涉对象摄影”,是指摄影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出于某种需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态表现、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摄影画面构图形式、摄影用光等因素的考虑),采用设计、调度、整理、改变等手法,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或全部干预的一种摄影手段。可见,在新闻摄影中,摆拍是摄影记者处于某种需要,干涉被摄对象并使被摄对象发生一定程度改变的拍摄方法。如2012年11月17日出版的浙江《今日早报》头版刊一张登题为《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新闻照片,根据实拍照片,经证实女兵们看的是14日《人民日报》封底是第4版、15日《台州日报》封底是12版,这两版内容与报道内容“学习十八大精神”毫无关系。

1.2 杜撰

即虚构情景,没有根据的编造。如“华南虎”事件,2007年10月3日陕西省的一个村民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同时拍到了“华南虎”的照片。在照片广为流传后,得到的更多的是网友们的质疑。后经多方专家认证“华南虎”的原型实际上是一张年画虎。

1.3 场景重现

有事实依据,事后再现的新闻。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同步的,改变了时间也就改变了真相。有时候错过了新闻发生的时间,拍摄者将当时的情形还原进行拍摄。

1.4 后期制作

第一种类型是对照片的内容进行增删修改,在用胶片记录影像时期,底片难以经过暗房处理任意变换影像。有时为了适应政治需要而必须增删修改画面元素,才能符合发表要求。1966年8月13日在《黑龙江日报》是发表的《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就是一张用画笔修改的新闻照片。第二种类型是对照片内部元素进行复制粘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设备由原来的胶片转为数码记录。数码的影像可以经电脑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随意变换。2006年7月23日,刊登在浙江《今日早报》头版——《大雨袭杭百舸归》是一张经过电脑后期制作、将影像复制粘贴组合而成的照片,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照片中有两组影像是相同的,只不过前后位置有所变化而已。第三种类型是对不同的照片进行拼接合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图片编辑软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开始不仅仅利用Photoshop等数码软件对新闻照片进行简单的技术处理,比如剪裁、校色等。他们甚至开始对照片进行拼接、增减画面元素等处理,使得画面更加完美。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专业组铜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是经过电脑合成处理的虚假新闻图片。

2 虚假新闻照片的成因及其危害

2.1 虚假照片的成因

从各种虚假照片的案列看,它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具体原因,看似一个个个案,但实际上它们又有着共性。

首先,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媒体日益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无处不在。而一些利益集团正是看中了媒体在大众生活的重要地位,利用媒体谋取利益,它们或收买或诱导媒体做出虚假报道。而当今社会又充满了竞争与诱惑,新闻工作者很难抵挡诱惑,同时,许多媒体工作者为了抢到独家报道,赢得更多的读者,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报道假新闻,就使得假照片日益猖獗。

其次,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播学角度看,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并非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受众会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接收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受众的文化素养、动机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播媒介的传播品味和方向。当一些读者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较低,为了迎合受众,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新闻事件所带来的刺激,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便会给有所图谋的人造假的理由,毕竟假新闻的接收者是受众,而他们是在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假照片作为更为直接的传播形式,则更是为受众接受。因此,我认为受众阅读心理是假照片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新闻工作者自身的问题。虚假照片的产生是离不开摄影记者的。新闻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摄影记者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在复杂的社会生存中,有些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已经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主导,利欲趋势,他们便不惜造假。

第四,对制假者监督和处罚不力。我国对于假照片的监督仅限于读者和同行,局限在小范围内,发表前审稿不慎,没有弄清真相,出现报道失误。而且报道后经质疑认定为造假后的惩罚力度不大,报道媒体只是采取发表声明、道歉、更正、收回等补求措施,对造假者取消奖项、谴责了事。没有震慑作用,起不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2.2 虚假照片的危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假照片的传播,严重威胁着新闻的真实性,给新闻媒体、受众、被摄对象和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

首先,大量虚假照片的曝光,对媒体自身公信力的破坏力越来越强,新闻工作人员的形象也遭到污损。对受众来说,在这个深深依赖媒体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接收都来自于大众传媒,一旦虚假照片被曝光,人们对媒体的固有依赖就会被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虚假照片的传播对受众有着消极影响。受众是虚假照片的接受者,而虚假照片会歪曲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有些虚假照片传播会影响到受众的正常生活,传递负能量。

然后,虚假照片的传播会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生活。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信息传播十分迅速。虚假照片的传播会误导受众,给被摄对象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社会舆论会给被摄者极大地压力。

最后,虚假照片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干扰正常的社会信息秩序,新闻传播秩序,导致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侵犯。虚假照片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可能引发各类矛盾。

3 虚假新闻照片的防范措施

首先要提高新闻工作者道德水准。在一定意义上讲,新闻工作者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他们选择了信息,并传递给受众。因此,要杜绝虚假照片,首先要从传播者做起。新闻传播者需拥有自律精神,拒绝摆拍,拒绝拼接,拒绝弄虚作假,拒绝一切利益诱惑。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因此,杜绝虚假照片的根本方法就是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其次是增强新闻工作者的鉴别能力。新闻工作者要学习必要的图片识别真伪能力,图片编辑要对Photoshop等图片后期制作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是提高受众的新闻认知水平。努力提高受众教育水平,多角度新闻使受众对新闻有全新认识,真正的了解新闻的价值,自觉杜绝虚假新闻和虚假照片。

第四是建立健全监督和惩处机制。如成立权威的监管机构,由各界专家组成;制定严厉的处罚条例,针对造假现状,对处罚条例进行立法;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调查和处罚程序,使造假者无处可逃。

4 结语

新闻摄影应诚实的再现历史。如果一张新闻照片是假照片,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它在新闻摄影史上将一文不值,即使它曾经是经典之作,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伪造了历史,这是对新闻的亵渎,也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总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图片亦如此。因此,每个摄影师都应从自身做起,恪守新闻摄影职业操守,守住新闻摄影真实性这一底线。

参考文献

[1]徐忠民.新闻摄影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

[2]蒋铎.新闻摄影,防假于未然[J].新闻实践,2008(5):9-11.

[3]郭根生.新闻摄影的造假手段与识别[J].青年记者,2013(27):63-65.

[4]张新根.论数字技术在新闻摄影中的正确运用[J].大舞台,2013(10):168-169.

[5]何晓蓉.新闻摄影假照片初探[D].广西大学,2011.

假期见闻作文篇8

关键词:虚假新闻 中国记协 治理

虚假新闻是困扰世界新闻界的公害。坚持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是新闻媒体的共同责任。

虚假新闻的典型表现形式

1.无中生有。有的记者虚构新闻事实;有的把小道消息当成新闻报道;有的电视记者像拍电影一样制造新闻现场,找来几个当事人一起做“戏”。“乘坐出租车微服私访”是近期典型的无中生有的虚假报道。这类造假影响最恶劣。

2.细节失真。这类虚假报道的突出特点是,新闻的主要事实是存在的,具体细节上有出入。比如,报道引用的数据错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确切,事件发生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等等。虚假新闻的多数案例表现为细节失真。

3.夸大事实。这类虚假新闻虽然有一些事实基础,但对事实做了很多人为加工。有的记者对事实进行“合理想象”,并把想象出来的情节和内容添加进报道;有的随意夸张,把一分说成十分,把偶然说成必然;有的为达到吸引读者观看的目的,人为制造耸人听闻的标题,标题与报道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种现象在都市类媒体和互联’网表现最为突出。

4.偷梁换柱。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等手法,对事实进行歪曲报道。例如,有的地方法院针对“新国五条”颁布后可能引发假离婚提出司法建议,离婚后弄假成真、难以复婚的,法院不支持追索房产的要求。有的媒体将其解读为“要求复婚不予支持”。某地购房者因房价持续下跌要求退房,开发商向购房者提起继续履约的诉讼并获胜,购房者拒不履约被依法拘留,有的媒体将其解读为“不买房进班房”,这就是典型的偷梁换柱。

在现代社会,虚假新闻不仅违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严重伤害媒体公信力,而且会误导读者,破坏社会诚信体系,引发各种负面情绪,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由此,我们必须重视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出现的主要原因

1.媒体过度商业化、放弃社会公德。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媒体出现了过度的商业化倾向。有的媒体把版面、荧屏当作经营牟利的工具,新闻与版面当成商品,为了得到更多受众,不择手段大肆渲染炒作新闻事件,甚至同生产企业、公关公司勾结合伙炮制虚假报道。

2.没有认真核实消息来源。一个新闻事件通常有多个消息来源。有的来源于事件当事人,有的来源于“匿名消息”,有的来源于境外媒体。—个事件的消息源有时是多个,有时只有—个。值得注意的是,消息来源往往会选择性地信息,宣扬对自己有利而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会故意释放出—些错误的信息。一些媒体为了抢发独家新闻,往往偏听偏信一个信息来源,甚至对仅有的消息来源也不进行查证核实,因而出现虚假新闻。

3.轻信网络传播的消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数字技术编造、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新闻明显增多。目前,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新闻有三种形式:一是传统媒体刊发新闻网络媒体转载广泛传播;二是微博首发网络扩散。微博从2009年在国内开始大规模使用,其即时性、互动性更强,对微博内容的审核和把关更难。三是通过论坛、博客等不实网络信息一传统媒体取材,在不经核实、求证的情况下发稿网络媒体再次转载,这是目前网络虚假新闻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4.采编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有的编辑记者综合素质不高,事实把握不准,缺乏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对于一些专业领域不熟悉,又不虚心请教或者翻阅资料,而是凭想当然编发稿件,因此出现一些技术性错误。

5.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杜绝虚假新闻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有的媒体面对自身造假接受社会监督的意识很弱,对假新闻受害者提出的批评意见和改正要求不理不睬,对本媒体出现的虚假新闻很少公开澄清、主动道歉,有的造假者被查处后,改换门庭接着干。监督机制不健全,对造假者处置不严、打击不力,使造假成本低、代价小,容易使造假者产生侥幸心理。

治理虚假新闻的主要措施

中国记协高度重视虚假新闻治理,2∞3年以来围绕治理虚假新闻组织了一系列专项行动,近年来治理力度逐步加大。我们坚持教育与查处并重,对虚假新闻实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下一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1.成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我国新闻行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律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虚假新闻等典型案例进行评议,提出处理意见。委员会的最高议事机构是委员会全体会议,委员由新闻行业代表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由各有关单位推荐产生。目前,筹备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一是开展国内外新闻评议会制度调研,搜集我国有关评议机构、境外11个国家和地区14个新闻评议组织的相关情况,包括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香港报业评议会等。二是今年S月在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等5省(市)试点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年底总结试点经验,筹备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向其他地区推广试点工作。

2.推荐使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中国记协组织新闻界的优秀记者和新闻院校的专家学者,历时3年完成了课题调研,编辑了涉及9类、S2项问题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其核心目的是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与公正,保持大众传播的良好格调与品位。我们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供给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使用。

假期见闻作文篇9

关键词:都市报 节假日 停减刊 广告依赖 发行量

传播链主体视野下的原因分析

都市报传播链的主体构成包括:读者――报社――广告商,在这样一个利益相关的主体链条中,到底是谁,制造了都市报在节假日市场的缺席?

报社及其产品联系着传播主体的两端,分别对读者和广告商负责,而停减刊的决定也是由报社作出,因此,本文以报社为切入点,分析停减刊的原因。

报社。报社方面的解释是:每逢节假日,读者减少,特别是公费订阅读者退出读报队伍――广告商能够通过报纸吸纳的注意力减少导致广告投放锐减――在传播链条两端反应冷淡的情况下,报社如果坚持日常出版,必定导致亏损――因此,以广告收入为经济依赖的报社无奈选择停减刊――问题指向读者的节假日症候和报社运营背后的经济指挥棒。

1.负定价损失与广告依赖。都市报是典型的市场报纸:为市场服务,从市场获利。报社收入来源于两大板块: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从都市报经营现实来看,前者在报社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后者,实质上,发行收入的作用不在于获利而在于补偿部分成本投入。单一依赖发行经营的直接后果是发行越大,损失越大。只是比起赠阅发行,零售或订阅客户毕竟能够带给报社部分收入,而且毕竟是衡量报纸从数量到质量的一个客观数据,相对而言,赠阅发行所引发的数量泡沫难以作为考量报纸的参考指数。另外,在与广告商的业务洽谈中,售价发行量是吸引广告投入和保证广告价位的重要砝码。因此尽管存在负定价损失的压力和风险,报社仍然不放弃发行市场,只是在实际运作中,随行就市调整发行,节假日的停减刊就被报社解释为这一策略的运用。

在发行与广告两个市场中,报社更加依赖广告市场。当前,中国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实践着单一盈利模式,即广告盈利。因此,广告的这种决定性意义普遍适用。广告收入对于报社的意义不仅在于补贴剩余成本(实际成本-发行收入=剩余成本),更重要的是,报社整体经营状况的好坏几乎全部取决于广告收入的多少。

2.节假日出报成本上扬。一张报纸从前期的采、编到后期的印刷、运输、发行都意味着人力劳动,而人力成本在节假日期间要高于平常工作日的几倍,这在相关法律中有明文规定,《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坚持节假日照常规出报,报社必须为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员工支付数倍于平日的工资,将这笔开支计入成本,节假日的出报成本就会明显提高。

3.节假日资讯获取难度增加。节假日期间,党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大都放假关门,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是,第一,新闻来源主体相对减少。各大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员工通常是新闻聚焦的核心,而平日这些主体也是报纸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国内新闻版的主要信息来源,由于放假,消息渠道不畅,造成部分新闻主体缺失;第二,新闻权威的印证机构缺席。新闻报道通常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核实或解读,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而节假日这样的采访要求难以实现而导致报道困难。如果要获得与平日相当的信息,报社在节假日的投入必定增加。

读者。读者在节假日的流失被报社转换为两层意义:一是读者少了,即使照常出报也没多少人看;二是读者少了,相应的,看广告的人也少了,广告商因此减少投放。但问题是:读者为什么少?节假日的读者不再需要信息了吗?

普通百姓在节假日中的生活安排与工作日有所不同,最大的特点是丰富性、随意性。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度假方式的直接影响是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常见的度假计划包括外出旅游、探亲、亲朋聚会、聚餐、睡觉、上网、充电、锻炼身体、逛街购物等,如此丰富的安排占据了节假日的大半或全部空闲时间,为读报留出的闲暇所剩无几。同时,节假日因为无需工作,人们愿意随心所欲、悠闲自在地度过假期,那种需要付诸专注和一定费力程度才能有所收获的方式,比如读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和放弃。

节假日期间,读者呈现出与工作日不同的心理特征:轻松、娱乐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诉求。工作日中紧绷的神经和繁重的压力需要得到调节和缓冲,因此,人们更希望通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放松来满足节假日的特殊心理需求,体现在信息期待上便是倾向于非功利的“软”性资讯和生动活泼的编排形式。

在报纸接触方式上,表现出与平日大相径庭的特征:订阅和零售是接触报纸的两种途径。订阅又分公费与自费两种,公费订户的接触路径被节假日隔断,因为“人报分离”;自费订户也因为丰富的度假计划和节日报刊的内容空洞、版面停减而降低有效接触。从零售读报队伍来看,两种因素影响着报纸接触的通畅,一是老生常谈的报纸内容和版面问题,二是零售摊点在节假日期间或关门或流动,难以保持买报读报习惯。由此,从传播链条分析,节假日的报纸接触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

显然,当前都市报停减刊的处理方式回避了读者在节假日的特殊行为与心理特征,而并未进行相应调节与这些特征适度对接。当特别的信息需求不能得到特别的关照,当接触通道受阻,报纸读者自然会转向其他途径寻求满足,比如看电视、上网甚至听广播等,调查显示,节假日中受众对媒介的接触率并未降低,并且稳中有升,只是在媒介构成的分配上重新洗牌,最大的趋势是报纸读者流向其他媒介领域。如此看来,节假日中,读者的信息需求依然存在,由于报纸没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导致读者忠诚度下降,数量减少。

广告商。广告商投放广告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发行量背后的读者数量。上文分析表明,节假日读者数量锐减是个不争的事实,确切地说,主要是两个读者群体的数量减少:一是公费订阅读者,报纸留在单位收发室“休假”;二是零售读者,停刊或减刊都会对他们的读报兴趣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虽然还有庞大的自费订阅人群不能自动退出读报队伍,但是如今明智的广告商还有一个重要的投放参照,就是读者的质量,即购买力。公费读者被认为是强势消费者,也是广告商最器重的投放对象,这个群体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击退了广告商的热情。还有一个因素动摇了广告商的信心,如前分析,各种因素导致的留守读者的有效接触率降低,即有报不看、看报不专、传阅次数减少等现象,由此带来广告的千人到达成本增加、收益降低,这同样作为不利因素阻止了广告投放的脚步。

质疑停减刊的合理合法性

对报纸订阅者利益的侵害。老百姓似乎习惯了节假日停减刊的现实,但是谁赋予了报纸这样的自由和权利,是报纸的管理部门、读者,还是报业集团本身?

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报纸停办,应由其主办单位提前30天向登记机关提交书面报告及主管部门的证明文件,办理停办手续。报纸出版过程中,若报纸的主管部门没有承担或通过正式文件表示不再承担相应责任,则该报即自行失去继续出版的合法权利,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注销该报登记……”;第三十七条:“正式报纸需变更刊期、开版和发行范围的,由其主管部门向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中央单位的报纸,由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地方单位的报纸,由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变更,并报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由此可见,停刊和变更刊期、开版都不是草率的自行行为,而必须提供充足的理由,经由上级部门审批。主管部门对停减刊的批准是建立在保障读者权益前提之上的,而不是唯报社利益是从。

读者,是报纸的消费者,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对象。读者与报社之间通过订阅或购买建立起合同关系,同时受到《合同法》的保护。订户预定了报纸,在法律上就与报社达成了合同关系:订户有权利获得、而报社有责任和义务为其提供保质保量的报纸。《消法》的《法律责任章》中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但节假日报纸的停减刊却使约定无法兑现,订户的权利也无法实现。目前,我国的双休日及年节纪念日已达114天,接近全年天数的1/3。如果报纸每逢节假日就“瘦身”、就“停工”,那意味着订阅合同的1/3将不能得到履行,报社既有欺诈的嫌疑,同时,也是对读者知情权的一种损害。

媒介功能缺席,有损媒介信用。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必须承担新闻机构所应具有的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引导舆论等社会功能。而在节假日期间,社会众多部门放假、停工,导致社会肌体的部分功能缺失,特别是信息传导、社会协调的作用滞后或失灵。而与此同时,节假日集中出行和集中消费形成了社会的盲动与混乱,报社作为新闻机构的监督、协调与引导功能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报纸在节假日中实行停减刊处理,不仅不利于报纸社会功能的实现,同时必定有损报社的公众形象和媒介信用,谁愿意信任一个在紧要关头缺席的媒介呢?

设置报纸竞争的自身障碍。在大众传播的横向链条上,与报纸共同争夺受众市场的还有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接踵而至的各种新兴媒体。在节假日注意力争夺战中,由于能够与节假日特殊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相对接,电视和网络是报纸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事实证明它们也的确比报纸更具优势。电视的优势在于消费回报高于报纸:1.电视以声音、画面为载体的视听符号相比报纸的文字符号更加生动、形象,读解轻松、简单。2.电视的传播方式为多频道、全天候,并且“上门服务”,使得电视的接触途径直接、简单并且廉价,这是报纸缺乏的优势。3.电视的接受方式是家庭共享,便于营造阖家团圆的节日氛围,同时符合节假日欢乐、祥和的心理诉求,而报纸个人阅读、静心阅读的接受方式恰恰相反。4.节假日的电视节目精彩纷呈,在内容提供上恰当地关照了受众心理。而报纸的不作为处理与电视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以理解同样是大众传播媒介,同样在节假日,为什么一边是欣欣向荣,另一边则惨淡经营。网络对报纸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迅速及时、多媒体性、海量内容、交互性、无远弗届、个人化、便于存储……网络被称为“活力传媒”,在青年一代中,缺少网络信息获取和传播能力的人,往往会产生资讯焦虑,并由此敦促他们尽快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客观地讲,报纸正面临着横向传播竞争者的强大攻势,而报纸坚持节假日的消极作为――停刊或减刊,将影响报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使得消费者将目光转向其他竞争媒体。最终,负面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节假日的报纸,久而久之,非节假日的读者市场也可能受到牵连,报社自身的利益以及整个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莉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英]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2.喻国明:《从“一老”满意到“三老”满意――我国报业生存法则的变迁》,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3635。

3.张立伟:《报业压缩成本三大杠杆》,《新闻战线》,2006(3)。

假期见闻作文篇10

现代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存在新闻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虚假新闻具体指未能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的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真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①虚假新闻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周麟之指出南宋时期的小报报道“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彰显出虚假新闻的渊源。新时代背景下,虚假新闻表现为花样繁多的样式。

第一,新闻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编造新闻。曾经轰动整个中国的“华南虎照事件”,表象是个别记者受利益驱使,虚构出野生华南虎存在的“新闻”,其实质则是当地对巨大的旅游经济的期望使然,是经济利益催生了假新闻。由此可见,经济利益的诱惑,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和土壤,以此为目的而编造的虚假新闻也成为新闻的乱象之一。

第二,因为屈从于压力等因素,从业者隐瞒事实真相,编造新闻。此种假新闻以山西矿难后的“封口费”事件为代表。山西矿难后,从业者不是以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引导舆论,而是领取煤矿发放的“封口费”,然后昧心地瞒报事故的程度,缩减矿难的死亡人数。此类新闻彰显某些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人性的丧失,为新闻事业平添了一道耻辱的烙印。

第三,为着某种目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虚构新闻。2010年,玉树地震,央视4月22日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经查证,玉树抗震抢险中并无搜救犬死亡,搜救犬的动人事迹发生于四川汶川地震中。显然,这是个别记者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结果。

第四,因为政治的需要,新闻人对典型事迹任意拔高,虚构新闻。对此,人们从《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可见一斑。

第五,因为从业者责任心不强,以及对事实真相调查不实或道听途说而导致新闻失实。2010年7月27日环球网报道美韩军演时,中国空军数百架战机飞越青岛上空,后经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证实,这则新闻纯属子虚乌有,是未经任何核实、捕风捉影而予以报道的假新闻。

第六,新闻从业人员由于专业素质较低,任意地对事实加以想象,添枝加叶,导致新闻报道失实,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对英雄人物的描写,一方面是英雄行为可歌可泣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则是作者对英雄的心理活动和感受的“合理想象”,它使原本感人至深的英雄业绩和行为,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使原本值得人们铭记的英雄形象,笼罩了淡淡的阴影。

从以上分析,人们不难看出由于虚假新闻的“假”各有不同,导致了新闻乱象的复杂而多变。但不管何种新闻乱象,无不违背了新闻的精神本质——真实,背离了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永远坚守的真实原则,摧毁了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公信力。它警醒人们在新闻事业艰辛的道路上,应坚守新闻的真实原则,恪尽职守,远离虚假新闻,消弭新闻的混乱现象。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人们追根溯源,认清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根本上铲除虚假新闻产生的土壤,才能杜绝新闻乱象的发生。基于此,人们有必要探究和梳理虚假新闻产生的各种因素,以便防微杜渐,净化新闻环境。

毋庸置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闻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具体表现为,除传统媒体之外,近几年还出现了诸如博客、手机短信等多种传媒方式,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宽,新闻门槛的降低,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可乘之机,一时间新闻造假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阻碍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虚假新闻之所以如此泛滥,不仅有新闻者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梳理产生虚假新闻的深层原因,对于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可谓是多种多样。第一,时代背景下的利欲“诱惑”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新闻造假的原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也大量地渗入到媒体运作机制中。一方面,媒体原有机制的打破,促使媒体以自负盈亏的方式步入市场,其经营机制逐步呈现商业化趋势,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等成为不同媒体生存的基础。为此,媒体使出浑身解数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新闻人也逐步变得浮躁和拜金。他们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多的是受利益驱使,为金钱而报道“新闻”。一时间充满铜臭的八卦新闻等充斥媒体,既污染了受众的视听,也拷问着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与良心。众所周知,轰动一时的山西矿难“封口费”事件、“华南虎照事件”等诸如此类的新闻,媒体虽然暂时获得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利益,却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媒体生存的基础。

第二,任意拔高、恶意炒作导致新闻失实。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或多或少地具有政治因素,“事实要为政治服务”的逻辑思维多年来一直禁锢着重大新闻的报道,其间任意拔高的新闻报道不一而足。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以“政治宣传”为借口,以吸引受众的眼球、增加媒体的影响为目的,或歌功颂德,或报喜不报忧,或报喜隐忧,有意地任意拔高,导致新闻失实。2010年4月22日央视播出的《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的新闻就是如此。这条新闻意在揭示玉树地震后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提升玉树人民的抗震信心,但新闻中感人的搜救犬,经查证却不是出现在玉树地震中,而是在四川汶川地震中。显然,这也是为宣传而报道,任意拔高的新闻,它既危害媒体的公信力,也最终危害玉树受灾的人们。

第三,新闻从业人员的不负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是产生虚假新闻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经济利益追逐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一些职业道德缺失的新闻人在经济利益面前变得媚俗、浮躁和拜金,为着名和利而不负责任地制造虚假新闻。2010年6月1日,《北京晚报》刊登了“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的新闻,称一位因炒蒜而赚钱的客户为分散资金风险,刷卡1501万元购入56公斤金条,其后,《新京报》、《京华时报》等纷纷刊发相同报道。但事实真相经查证却是,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为达到促销目的,编撰了该新闻的原稿,而一些记者不负责任,未加核实便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予以报道,致使新闻失实,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第四,媒体为迎合受众的感受,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导致媒体竞争无序,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抢”新闻成为媒体相互竞争的方式,只有首先“抢”到新闻,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媒体获取利益。媒体为增加卖点,不计后果,一味地追求“独家”报道,致使第一时间报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2010年7月7日,《甘肃日报》刊登了“西安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的新闻,后经查实,此报道既无政府的文件作为来源,也没有权威新闻机构的新闻作为依据,只不过是个别记者凭借一个专家的演讲主观臆断的结果。该记者为第一时间“独家新闻”,根本不去对新闻的可靠性、真实性加以核实,而仓促见报,造成了不良影响。无独有偶,《新疆日报》2010年7月20日所报道的喀什房价两个月就翻倍的“新闻”,更是个别记者不深入调查、道听途说的结果,严重扰乱了喀什的房地产市场。此类新闻以偏激的受众本位主义为出发点,以媒体和个人的利益为目的,造成媒体间无序的恶性竞争,同时也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第五,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媒体监管机制的缺失,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虚假新闻有机可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技术得以在广大民众中广泛运用,手机短信、博客等,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表达观点、了解社会的平台,信息的呈现具有更大开放性的多元化特征。由此而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一方面,网络平台以传统媒体的小报文章为源头,不加核实地任意引用,导致背离事实的虚假新闻迅速传播;另一方面,多种网络平台不断转载的内容,被不负责任的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关注、报道,形成了虚假新闻的恶性循环,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2010年12月6日,《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了金庸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于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新闻,后经核实,金庸去世的消息纯属子虚乌有。同样,2010年7月22日四川新闻网、荆楚网等转载的“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的新闻,经上海康桥派出所核实,是恶搞的虚假新闻。类似以上杜撰、恶搞的网络新闻被传统媒体关注、转载后,迅速传播,以讹传讹,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和传统媒体的相互影响,导致虚假新闻呈爆炸式地向外扩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这些恶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媒体内部对新闻人的量化考核、淘汰制等措施,致使某些记者为完成任务或出于名利,再加上职业道德缺失,不惜拼稿、凑稿等,编造虚假新闻,而媒体却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致使虚假新闻得以蒙混过关,见之于世;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本就是虚拟社区,信息门槛过低,导致人人都可以随意信息,尤其是受利益驱使,片面追求点击率、经济效益,对网上的信息监管不力,或根本不实行监管,才使得虚假新闻任意泛滥。加上我们国家对虚假新闻制裁的法律不够完善、打击不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虚假新闻能以极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鉴于此,在新闻界采取多种措施,扼制、杜绝虚假新闻势在必行。

当前,要从根本上消弭新闻乱象,遏制虚假新闻的产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完善新闻法规,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打击力度,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对新闻从业人员,不但要进行专业素质的教育,更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第三,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提高网络媒体新闻的门槛,过滤虚假新闻,最大限度地控制虚假新闻的流出。第四,加强媒体自律和公共的舆论监督,净化新闻环境。新闻媒体在向人们传达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的同时,既要自身严格要求,也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净化新闻环境,共同促使新闻报道走上正确的轨道。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经历不断变革的新闻媒体,面对种种困难和利益诱惑,它一方面在不断地完善、发展新闻事业,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的多元性,致使新闻业产生了种种乱象,导致新闻公信力的降低,阻碍了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鉴于此,为更好地履行新闻的使命,消弭新闻乱象,杜绝虚假新闻是每一个新闻人、新闻媒体,甚至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