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十篇

时间:2023-04-07 13:43:55

心灵禅语篇1

2、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3、了结,是一场放过。不管是从眉头还是从心头,放过了别人,不是对他人的恩惠,是对自己的善待。面对远去的,念念不忘,心中不舍,不过是一种自我的折磨。学会了放手,才是对自己的真正解脱。你终会发现,原来人生最美的是释然。

4、可叹我去不得人间我知红尘百色样样鲜妍不似我这黄泉若你能常来给我讲讲这人间的风貌故事那便好了你若多来一时我便多欢喜一时。

5、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6、快乐,就是在平淡中窥见了神奇;幸福,就是于平淡中尝出了真味。快乐不是生活的赐予,而是心的领悟。幸福,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心地淡然。只有甘于平淡,不争,不执着,不计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

7、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灵禅语篇2

现代社会的特点是人类中心主义,也就是以人为本,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的思想与社会文化价值,都是为了世界和平,改善人类生活,荣耀上帝。

禅修所要觉悟的对象,是要与“真实自我”达到无分别的境界,佛教禅宗向来是把日常生活作为修行的道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皆不离禅,达到现实与理想的无分别境界;因此,禅修能改善祈祷者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释放祈祷者的内心压力,协助祈祷者舒缓生活的烦闷,调适身心。在基督教传统里, “冥想”须以“上帝”为取向,强调“教会”与“天国”的一致性、“无分别”。佛教“不二”的思想,也是如同基督教的“无分别”。所以,基督徒在灵修时,可以吸收禅茶观想的方法,以强化祈祷生活,有助于灵性的成长,达到灵修的目的,体现“真实自我的完整性”(Oneness of the real Self)。

禅茶的目的是要关注或反思自我存在的意义,禅茶的手段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从而“入定”,进行“止观”。止是止息散念,断除烦恼,净化内心;观是观想一处。证八清净。佛教两种最基本的禅法就是“止观”。基督徒借用佛教的“止观”、 “数息”等禅法,形成基督教的“默观”方法,充实基督教原有的“默祷”,达到“止观”的禅境,能在心灵深处见到主,与主结合为一。

禅茶是一种精神拯救之路, “禅”在英文里被译为meditation,原因是该词和基督教所讲的“灵修”相似。基督徒借禅茶来发展灵修生活,特别是祈祷的经验,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禅茶的顿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开悟的时候。修行者既无法自知,也无从预知,西方的“神秘”(mystery)一词最早用于1545年,是指“未被人的思维认识过,或是人的思维不能理解的,超出了理智或一般知识认识的范围”;神秘源于“神秘的技术与行事”方式。“神秘感”是“神圣感”里的非理性因素,是宗教生活的根基,禅悟是要返观自身,领悟没有任何执著的自我,即“无相”、“无住”之我。这种宗教哲学,要在静默之中祈祷,实现与主合一。

就“禅”的最高境界来说,修禅者要超越自我,体悟“无我”、“无相”。通过禅悟找到一条摆脱精神危机、解除压抑、获得幸福安宁的精神,禅所讲的“无我”、“无相”当作“无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朗然清明的境界,破除了心识的昏沉散乱,所以,这种解脱性的“无意识”,在人的意识结构里, “无意识”的部分要比意识多。若能体验到“无相”的真实自我,这种体验类似于基督徒对上帝的经验。禅宗的顿悟是靠自己的智慧,所谓“自性自度”。如果基督徒能以这样的禅法去向上帝祈祷,也就是富有禅意的祈祷,基督徒就可以成为“无相的祈祷者”(Imageless prayer),用“观想”的方式达到与上帝的同一,直接感受上帝之爱。

禅茶需要的是“活在当下”、 “用心体验”,而不是要用语言去说明修禅的终极意义,我们现在要的是静下心来,共同面对现代世俗社会的问题,塑造人生的意义、价值与生活目标,并不是要说服对方,而是要双方接纳对方。融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心灵禅语篇3

要问什么是禅?倒也叫人为难,因为禅是“不立文字”,“禅的本体是不可说的”,能说就不是禅。“禅”是梵语“禅耶”的略称,旧译为“思惟修”,新译为“静虑”。

昔日释迦摩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一花一笑间展开了神秘的传承,二十八传到达摩祖师,南北朝梁武帝时祖师来到中原弘法,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某日与门下弟子谈论佛法,弟子诸多论述,轮到慧可时,他只“作礼叩拜”,“一言不发”又回到座位。达摩说“你已得到我的髓”而把衣法付嘱,于是为二祖。今论“禅石”正如禅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二、什么是祥石?

禅石应以“禅”的哲学作为赏石的理论基础,以“禅者”的心灵来体会石头蕴含的“禅机”、“禅趣”。因此也应为“禅石”设定一个准则,其外貌应是“无相”、“自然”、“寂静”、“沉稳”的。禅石有三个特质:

(一)尚简

“实相无相”,故禅石不重形象的多,奇而尚简素平稳,

(二)尚静

“静虑禅定”,能使观者的心进入寂静澄明的境地。

(三)尚妙

“不立文字”,禅石的内涵应是“非说明性”、“非叙述性”,观者以心、眼观其妙处,以心灵会其妙境。

三、禅石在台湾

1988年春,台中喜爱石头的艺文界朋友,有文学家许政雄、艺术家陈庭诗、工笔画家江逸子、雕塑家谢栋梁、陶艺家蔡荣佑、文化中心主任粘锐波、秘书林辉堂以及笔者共八人,因赏石理念相近,取坡的诗句“八风吹不动”之“八风”二字组成“八风禅石会”,公推许政雄为首任会长。

同年4月举办第一次禅石展。6月出版《禅石》一书。1990年有立人高中校长何清松、陶艺家胡国禧、法院书记官黄文栋三人加入。后来陆续有艺品收藏家郑俊哲、骨科医师陈国光、直肠科医师葛国庆、现任总干事廖经珍、台中图书馆馆长苏忠、台中石友会前会长简森林、林雪玲、牙科医师陈世杰等加入阵容,今秋(2012年9月)为强化组织,邀约台中石友会前会长黄有为、施宗杰、王永泽、刘国明,现任会长朱文宗、台中爱石协会前会长何茂鼎等六人入会。续聘曾校长勘仁、新聘中华会前会长谢祖锡为顾问。

八风禅石会每年举办一次主题展览。例如“石头与空间的对谈”、“洞石之美”、“石头与人文”。并出版《禅石》、《水月禅心》、《八风石谱》等专辑。让各地石友有更深切的认识,让许多专业的石馆进石有更多的选择,例如高雄小港的林忠志到彼岸去选些含有“禅味”的无相雅石回来。便宜地买合理地卖,我们也乐于收藏。

台湾石界在八风禅石会的推广之下对于收藏石头有了更宽广的空间。知道只要能感动心灵的都可以收藏,不再局限于象形石,现在各地的石展多设有抽象组,这就是石界的一大进步。正如艺术家已从古典的宫廷画演进到随心所欲的现代抽象画,不再受光、影、景物的限制。但愿两岸石友打开心胸,走上更宽阔、更自由的赏石之路。

1997年在南投县中察视那远阔而幽静的无心山禅宗修道场,其中设有“无心禅石馆”,欢迎有心石友前往感受禅境。

祥石语录:

一则:禅石是以禅宗的平常心、清静心、妙乐心领受石中的禅味、禅机和禅境,在形式上追求石头的自然质朴之美,在内涵上探求石头的圆融庄严之德,而在心灵上则寻求石头予人的妙乐禅悦之境。

二则:大自然是一部没有字句而又至深、至广、至精、至微的大典,而石头是具体而微的自然,在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各人随缘而取、随分而得。哲学家从中领悟了宇宙的秩序和生命的智慧;文学家从中获得无尽的创作灵感和文学素材;艺术家从中获得胸中丘壑,变化而为腕底云烟,而禅家行者从中证悟,正如开发自信。

三则:禅石是以禅心、禅眼来观赏石头,外而关照石头的禅趣、禅境,证悟石头的禅味,禅意,但禅深似海,殊难蠡测,因此所谓的禅趣、禅境、禅味、禅意,也就难以确切言诠,只能因人根基之深浅而随缘领受。天机身者自然能从中获得禅悦,嗜欲重者恐难于契入禅石境界了。

四则:物中有道、石中有禅,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观念,一个人如果以禅法居心,外界就会由心而转,用一颗禅心、用一双禅眼关照的客观世界,禅就无所不在了。郁郁黄花是禅,苍苍翠竹是禅,悠悠白云、涓涓清流也是禅,准此以论,石头之中必然也是暗藏着禅理,而流露着禅机。

五则:从禅宗“本来面目”的思想来看石头,一颗混混沌沌,没有经过切割、人工琢磨,也没有经过油蜡粉饰的自然石头,才是禅石的本色。抹蜡的光泽显得花俏而媚俗,琢磨的奇巧却显得造作而矫情,不但和禅的精神背道而驰,也失去禅的自然生命,所以禅石的形和色该是质朴而自然的。

心灵禅语篇4

关键词:禅学思想;景观设计

禅学思想源远流长,其中融汇了佛、道、儒等中华文明精华,长期以来主要流行于东方众多国家。禅学所提倡的空灵、自然、简素之美,有着净化身心、止息烦恼的作用。近代以来由于日本的铃木大拙在欧美诸国的推广,禅学逐渐影响到了全世界,并使得欧美近现代景观设计也有所变革。禅意景观突破时空的有限进入无限,正好适合节约型生活空间中的造景,其中以中国和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得最多,并产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经典之作。

1中国现代禅意景观

中国是禅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地区。禅宗经典偏重“心性”的阐述,只要用心清净,做任何事情都是禅修。正如《维摩诘经》所言:“以园林台观而做佛事”。因而,自古以来中国禅宗寺院及文人园林就大量营造禅意景观,到现代仍然不乏佳作,如台湾法鼓山的农禅寺及水月寺两处景观道场,以及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禅学使现代景观园林立意更富哲理,看似平易近人却又能启人悟境。

1.1台湾法鼓山景观道场

台湾法鼓山农禅寺的观音道场,承袭开阔、简约的唐宋禅院古风,背山面海而建。造型方正朴实,运用新型材料与科技来展现禅的时代超越。建筑设有太阳能及蓄水功能,以科技营造水帘来体现水月观音的清净。道场用水供代替香灯,低碳环保。大殿空灵旷达,主供有魏晋造像风格的三方佛,此外没有多余装饰,只于门楣处悬挂圣严法师的手迹,匾额题名“本来面目”,内容出自唐代惠能所说的《六祖坛经・行由品》,经中有言“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禅宗力主通过“知非即舍”来回归“本来面目”,这种思想既是禅修的要诀,也可视为东方简约设计的主旨。

水月寺坐落于广袤的关渡平原上,背倚大屯山,面向基隆河,意在营造一处“景观道场”,取名源自禅语“空花佛事,水月道场”,寓意佛学“相有体无,缘起性空”的思想。然而禅学空性的理体为了方便人们了解,需要借因缘假合的事相来体现,禅意景观便应运而生。由于寺院地势低洼,常年积水,道场借势在主殿前围合成巨大水池。台北市大度路为人口,多层的树木屏蔽了寺外的喧嚣。夹道两边的墙体高低错落,行至尽头,莲花池畔“空中楼阁,水月道场”的主景豁然开朗。大殿以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西侧的巨大木墙刻有《心经》。长廊外,预制玻璃纤维增强了钢筋混凝土板上镂空浇筑了的《金刚经》,阳光照射下的经文,映在室内空间,恰似佛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不言之教。殿内殿外华光水影,亦幻亦真。

1.2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中国禅意园林代表的狮子林,曾经是贝聿铭祖父家的私宅庭园。儿时嬉戏其间的贝聿铭,禅学的种子早已种人了心田,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即可视为禅学思想影响下的结果。博物馆大量运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承袭现代主义一贯的几何形与点线面,造型简洁。墙壁空处与禅宗墨绘的留白异曲同工,灰白色调使人更加容易收敛心思。江南写意性造景手法的巧妙融入,呈现出东方禅学的空灵意境。苏州博物馆两大主题展区,分别藏有虎丘塔及瑞光塔出土的佛经、造像及供具,屋顶则借鉴两座塔的藻井制式,再现了原本的场所精神。庭园中背依补园的墙边,用泰山石切片来营造米家山水画意境,粉壁为纸,木石为绘。苏州博物馆庭园造景,巧于因借,远借天光云影、群山众流,方寸内仰观宇宙之大;近借琴棋书画、文玩清赏,咫尺间俯察品类之盛。场地虽小,却含藏了无尽时空,恰似《维摩诘经》“芥纳须弥”的境界。由此可谓是现代禅意景观的典范之一。

2日本现代禅意景观

禅宗寺院长期以来作为日本文化的中心,禅学也随之渗入了日本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禅修与造园皆为涤除心垢,算是殊途同归,因而逐渐形成以作庭为禅修方式的石立僧。平安时期的禅寺与池庭,算是禅意庭园的初始与发展。之后镰仓时期的枯山水与室町时期的露地茶庭又得到进一步升华。江户时代的精致的坪庭可谓是日本造园普及民间的典型。时至今日,禅学思想依旧影响着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如安藤忠雄设计的现代寺院建筑。石立僧野俊明禅师也活跃在日本造园界,甚至影响了世界各地。

2.1安藤忠雄建筑

安藤忠雄从材料质感、结构形态、场所精神来体现,简素、枯槁、自然、幽玄、静寂的禅宗美学,其建筑空间结构多以不对称来体现,材质本色的运用赋予了他“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称号。如抽象简洁的水御堂,安藤说“水御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佛教建筑”,其外观为椭圆形,象征诞生和再生。入口引导空间幽玄寂静,主调为清水混凝土墙的灰色和地面砂石的白色。“之”字形路线营造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走完则豁然开朗,一片莲花池映入眼帘。莲花是佛教中重要的元素,水御堂藏于莲花池之下,进入寺庙需得从莲池包围中的楼梯逐级而下,意味着心灵的洗涤,恰似“凡骨将死,圣胎自生”的禅语。走完楼梯,蓝色的光线逐渐变弱,直至一片昏暗,进入大殿后满堂红色一时顿现,红色常被作为佛教建筑的主色调。安藤在建筑空间转换当中,巧妙地营造出了禅修过程中的净化、死亡和重生。大殿排成方阵的柱子及屏风,则承继了日本传统建筑。

南岳山光明寺位于日本爱媛县西条市,主殿震后需重建。安藤在充分尊重了当地人文和地理环境之后,将大殿建在了一片水池之中,与水网密布的环境融为一体。为了呼应现存的钟楼和大门,大殿采用传统的木头作为建筑材料,屋顶高挑的椽子,纤细立柱和玻璃交替排列形成的外墙,尽显质朴空灵。

2.2野俊明庭园

栅野俊明是当代日本景观设计界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他出身禅僧世家,现为古刹建功寺第18代住持。将庭园当成禅修场所的石立僧,视作庭为修行的重要内容。因而野俊明深谙禅学及造园,一直遵循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作庭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追求造型美,更是把自己放在不同空间进行表现的一种精神性极高的活动。例如,位于日本松山市爱媛县今治市的瀑松庭,是今治国际饭店的中庭,庭园分为池泉与露地两大部分,布局顺应地势,东面有阶梯状层叠的一系列瀑布,以资游者视听之娱,在庭园一侧置有枯山水,白砂象征大海,花岗岩象征海上的小岛,庭前爱媛县树黑松苍劲稳健,瀑布动势紧迫。与之相反的是静谧的茶亭,“露地”围绕茶亭展开,让心灵在此得到平静。野俊明又为世人营造了一方净土。

心灵禅语篇5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通过妙悟、空灵、形神、自然、清寒、无法、简略、中道等八个方面,探求禅学思想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深层影响,对进一步研究佛学与中国绘画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禅宗美学;水墨;山水画;妙悟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99-03

中国水墨山水画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味,它的产生与发展既有儒道哲学的体现,更有佛教禅宗的洗礼与渗透,特别是唐宋之后,由于禅宗的普及,禅学逐渐取代了老庄思想在水墨画中的地位。水墨山水画讲究高远淡泊,提倡既兴作画,以达到“得意忘形,象外传神”的禅学境界,可以说中国水墨山水画与禅宗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禅宗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佛教宗派,是一种追求自心解脱,超凡脱俗的教宗,它对中国人,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们的思维方式、心理性格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禅学是一种超越式的直观,它脱离了所有世俗的观念,强调个人内心的自悟自得,但同时也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些特点非常符合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取向[1]。

禅宗与山水画结合并非偶然,老庄玄学的无为之道,使中国文人形成了以反向心性来体悟宇宙自然的内敛哲学,而禅宗的理论,更加促进文人画家们向自心的回归,他们希望通过“禅”的修持,找回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思想的解放。于是,在宋元之后的文人画家中,兴起了参禅悟道的风气,甚至到了明代后期,山水画家们几乎人人学禅、通禅,禅宗已经左右了当时文人画家的审美心胸。中国水墨山水画作为文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在意识形态上深深地体现了禅学思想。山水画家通过描绘自然的山川、河流、树林、大地等,表露出自身的理想与人格魅力,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们参禅修行的方式,禅宗为画家的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把中国画推向了东方美术的巅峰。

一、妙悟是禅与水墨山水画沟通的桥梁

禅宗提倡个体对自心本来面目的觉悟,而最终极的悟境就是涅槃之境,这是禅学的精髓。“悟”是参禅的目的,顿悟可瞬间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光明的境界,通过自身真实的生命体验,刹那间透过世间的幻象认清宇宙的真面目,洞察人生的真谛,反映了一种出世的精神品格。

水墨山水画家以“顿悟”为本,祁求瞬间超越时空,触摸最深奥神秘的心性,达到绘画的最高创作状态,此时,画家超越了绘画技法,超越了绘画本身,达到了“天人合一”。水墨山水画本身就是对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超越,它似禅悟一般,抛弃原有的模式,推陈出新,创造出完全崭新的绘画风格。

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中年之后开始参禅诵经,他的作品开启了中国水墨山水画历程,对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维深悟禅家三昧,巧妙地把诗、画、禅三者融会贯通,画作充满了禅悟的玄机,如他的名作《袁安卧雪图》,图中所画的雪中芭蕉,明显违背自然的生态规律,但若以禅学妙悟的眼光审视,却能领会到其中的奥妙。芭蕉寄托了人身虚幻、无常的佛学思想,《传灯录》有言:“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影出诸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而王维把芭蕉比喻为人身,外表看似坚实,内部却空虚如泡影。另外,芭蕉是生长在南方的,不可能在寒冷的北方冬季出现,雪中芭蕉正体现了禅悟超越时空的观念。王维的山水画不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描绘,而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沉思冥想后物我两忘的禅悟之境,不具有妙悟之心是很难读懂王维作品的。

“悟”的思维方式是禅与水墨山水画沟通的桥梁,没有悟就没有禅,同样,没有悟也就没有水墨山水画的神韵与超凡。以“悟”的慧眼看世界,自然会有“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的人生境界,这也深深影响了山水画家,于是,表现心灵、抒发心灵成为水墨山水画的主题。

二、水墨山水画空灵的表达体现了禅宗空观的思想

禅宗所要悟的就是“空”的世界,它以“空”为美,认位万有皆是假相,而本来面目是空空如也的真如之境,在禅者眼中,万事万物皆是空无所有。禅宗反复强调悟道就是悟空,但禅的境界并非一无所有,空中有无边妙色,那里有充满灵光的世外桃园,这也是许许多多文人画家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既然是空无所有,那么就不应以色彩作画,而只有黑白的水墨画正符合这一特点,表现空灵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最大特色。

明代画僧担当曾结茅云南鸡足山,息机养静,览藏十年,面壁十年,可谓深晓参禅三味。担当在《为惟默作画书后》有诗曰:“画中无禅,惟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指出作画应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画家的空淡清静之心也会随之与绘画融合。担当作画往往任心自在,依性而发,因此他的水墨山水画笔法率意,空灵绝妙,如作品《千峰寒色山水诗文册页》,画面有种冷寂空虚之感,可以体会到担当此时的思想已超越尘世,仿佛进入了一个“空空无大千”的世界,森罗万象在担当的画里只不过是一片幻影,而表现空灵之境才是最终目的。

与普通的写实绘画不同,水墨山水画并不是以完全真实地描绘出对象为最高标准,而是注重“空灵”的美学,在黑白的世界里,素净、纯真,有着特殊的美感。水墨画通过黑、白、灰等极其单纯的元素,构成无色的大千世界,在许多水墨山水画中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空灵”的流动,如董源的《潇湘图》、二米的云山墨戏、董其昌的淡墨山水画等,无不以表现空境为能事[2]。

三、水墨山水画形神观念体现了禅宗的般若思想

禅宗提倡悟“空”,反对执迷于世界的表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实相无相,及见如来”,明确指出,不要把万事万物放在心上,应不取于相,所见的山河大地,皆是“梦幻泡影”,要追求幻相之后的真理,追求一个无形的真如世界,这就是禅的般若观。这种思想反映在山水画里,就是不应执着于山川河流的外在表相,而要在画中追求超越于山水形态之外的神韵。中国水墨山水画讲究“不似似之”,太似则被相所困,有违禅宗的精神,不似又为欺人,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山水画应通过形而下的世界来表达形而上之道,以神统形,以意趣融化形体,做到形神完美结合,最终神超形越。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佛禅有着较深的研究,他曾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东坡的水墨画重神轻形,倡导写意性,他特别关注画面意境的表达,强调作品的“传神”。苏东坡重神轻形的主张无疑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如他的《枯木竹石图》《墨竹图》等作品,抒情写意,风度雅静,灵气飞动,透过那飘逸的竹石,能体会到一种幽幽的风韵。

禅宗主张超越一切外在的色相,把握宇宙的本真,这导致了水墨山水画家重神轻形的观念,普遍注重画外情韵的表现,对自然的表面现象没太多兴趣,所关注的是真如的妙意,因此,画作颇具神采之韵。

四、水墨山水画自然风格体现了禅宗的淡泊思想

禅宗主张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外人看来高深莫测的禅其实极其平淡,禅宗善于把深奥的佛理,以最自然,最平淡的物象来表达,禅希望回到淡泊的世界中去,抹去尘世对心灵的污染,回归清心自然的本心,认为淡泊才是最真实的美。禅宗这种平淡的作风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自然、淡泊,就是禅心,水墨山水画也秉承了这一思想,画家们纷纷追求淡泊的审美趣味。董其昌相当推崇“平淡”的风格,认为“平淡”是一种富有韵味的、隽永的含蓄美,如元好问所言:“豪华落尽见真淳。”因此,平淡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欧阳修曾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之也。”这也说明了表现淡境之难。

因为道是不可执意追求的,应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品味,因此水墨画也不必刻意追求禅意的表现,而应以平常之心随意而画,而画家宁静淡泊之心会自然而然地融入作品中。水墨画家因以无牵挂之禅心,摆脱所有束缚,任心自在,随性而发,还原自己本如明镜的心海,展现自己本就亮丽的心性,方能在画中表露出超然物外的禅意,绘画已成为享受生命的一种方式,欣赏水墨山水画犹如品尝一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茶。

五、水墨山水画清寒的表达体现了禅的冷寂境界

禅的世界是冷的,禅者往往在空虚、寂静,清枯里体悟宇宙的真谛,最高的禅境是孤立无染、冷寒寂静的。“两头俱截断 一剑倚天寒”,这正是禅世界,在冰冷清寒中净化灵魂。

受禅宗的影响,水墨山水画普遍具有清寒冷寂的韵味与格调,许多画家喜画寒林雪景,正是通过对雪的表达、体现清冷之美,其风气传至元四家、清四王以及四僧等。如元四家的绘画风格总弥漫着清淡、冷寒、寂寞的感觉,画面多描绘深邃的幽谷、朦胧的寒林、萧瑟的荒野,有着冷清寂静之感,寄托超凡脱俗的志趣。清初画家弘仁年轻时就隐遁空门,参禅学道,在清代四僧里他是最虔诚的佛教徒,因此他的山水画也是最能够体现佛教禅宗的精神。弘仁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体现了净静冷寂之美。弘仁长年远离世事,无牵无挂,在心态上已趋于清寂,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如《赠惟敏山水图》、《寄伯行居山水图轴》等画中,山峰由几何形构成,以清爽的线条勾画轮廓,显得静穆、洁净、冷寂。

寂与空是相联系的,反映了一种宇宙般孤独的心境,水墨山水画普遍有冷寒的意趣,无论是山林崖谷、或是旷野江河,总有一种冷落、清淡、寒荒之感。大道在于静默,清寒冷寂在外人看来也许太过消极,但也只有能忍受孤独的人方能体悟自然之大道[4]。

六、水墨山水画的革新体现了禅的无法性

《愣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炮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水墨山水画往往不太注重传统、现成的笔墨技法。南宋禅僧法常的绘画,有着浓厚的禅宗美学色彩,他的绘画作品是一种艺术化的宗教,不拘于任何成法,信手拈来,不假思索,不假造作,作品中那些观音猿鹤、龙吟虎啸、花香鸟语、山水风光,纯任天然,看似无法。在法常的画里,点线、疏密、浓淡、枯湿的构成,具有超验性,这种看似随意无法的笔墨形式,强化了画家的主体性,扩大了绘画语言的多义性,使绘画成为一种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打破常规性的活动。

无法而法的作品往往有着自由飘逸的风格,它往往不拘于常法,有着疏野闲放,超轶不凡的精神气质,有“逸”之风韵。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还把“逸品”列为神、妙、能三品之外。夏文彦说:“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法。”求笔墨之外就是提倡以无法为法。其实,无法并不是不需要技法,而是超越旧的条条框框,不被固有的技法所束缚,这是一种大彻大悟后的自由自在。

七、水墨山水画简略的画风体现了禅的简洁性

明代恽道生说:“画家以简洁为上,简者,简于象而不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禅宗与佛教其它教派不同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讲究以心传心,单刀直入的悟道方式,善于把博大精深的佛学简化为及其简洁的道理。

禅宗的语录言简意赅,在水墨画中,简洁与禅学的思想是密切关联的。山水画家认为,作画犹如参禅,笔法愈简练,意蕴愈深远,如果画法繁琐,景物太多,就难以达到“畅神”的境地。北宋画家米芾与其子米友仁,善用疏简之笔,以水墨挥洒点染来表现江南空蒙悠忽的山林景象,笔法简洁,草草而成,自称“墨戏”。米氏父子崇尚天真、简略的画风充分体现了禅宗简易的精神。米芾曾说:“山水古今相师,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便已”,他反对追求繁琐细节的绘画风格,认为这是匠人俗气之画,而追求随意简化的画风。如《云山得意图》、《潇湘奇观图》等作品,烟岚雾霭,虚幻相生,运用简笔淡墨表现山水,极具朴实、超凡的意趣。

萧疏简洁的画风流露出智慧的禅心,水墨山水画笔简意足,体现了直观的简约主义观念和卓而不群的禅风禅骨,它往往于小处见精深,画家在简洁中获得了乐趣,提升了性灵,通过简易的画面表现无限的宇宙。

八、水墨山水画的中道观体现了禅宗圆融的思想

禅宗提倡中道、主张主客圆融,提出与主客对立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全新的视角,标榜圆融之美,反对偏向任何一方,认为最高的真理应“不落佛边,不落众生边,不落有边,不落无边,不落凡边,不落圣边,即是无边身”。

中国水墨山水画虽然极力表现宇宙的空性,但最终并没有如西方现代绘画一样完全走向抽象,这也得易于禅学的中道理念。水墨山水画一方面反对“失真”,另一方面也反对过于拘泥于景物的细节,体现了中道圆融的美学观,以中道的思想指导绘画,可以摆脱“法障”。

董其昌的文人画美学观就有着中道的思想,他的山水画渗透着圆融之美,正如美学理论家姜夔所说的,妙品乃“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的境地。董其昌即反对作画“被物所役”、“刻画细谨”,过多地刻画对象,又认为不能彻底抛弃山水景观,走向抽象,而应该追求“虚实互用”的圆融美。他提出的“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画需熟外熟”等美学观也体现了一种圆融之美。作品如《山水图册》,在极淡泊中透着绚丽之美,在极简处有着极工之意,在飘逸柔和中具有张力,这是一种无纵横气的圆融无碍气象,有着圆成、圆荡、圆熟之大美[4]。

九、结语

禅宗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影响是巨大的,历代水墨山水画家无不具有禅学精神,把山水看成佛性的显现,他们的绘画无不是禅境的表露与显现,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探求禅学思想对水墨山水画的深层影响,对研究佛学与中国绘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征,有利于继承山水画的优秀品质,发展当代中国水墨山水画。当代山水画家在各种思潮与观念的影响下,更应该审视传统绘画的精髓,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山水画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2,111.

(2)皮朝纲.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92.

(3)马奔腾.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2001:63-65.

心灵禅语篇6

禅,梵语称禅那,本义为沉思或冥想。它自梁武帝时期从南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创始人是6世纪来华的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一般认为实际创始人是六代祖慧能。它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修习,故名禅宗。又因为它自称是传佛心所印可的内容,以觉悟众生本有的佛性为目的,所以又称佛心宗。禅宗传入时,中国已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它固有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禅宗有明显的优越性,这就决定了禅宗思想对中国人的意识不是征服而是融会,因此,禅宗成了儒、释、道结合的产物。它不像以往佛教宗派,尊崇佛祖、信奉佛经,而是从“自性是佛,不劳外求”开始,直至发展到“呵佛骂祖”,更不看经,声称“求佛求法,看经看教,皆是造业”、“有求皆苦,不如无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禅宗在衣、食、住、行一切日常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规范,它崇尚老庄“清净无为”,提倡“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它突破传统佛教篱笆,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

北宋正是禅宗炽盛时期,它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已广泛渗入到社会各界,它的影响已及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文人士大夫更是对禅宗趋之若鹜:欧阳修原来是反佛老的,但后来受禅悦之风影响,与庐山东林寺祖印禅师交谈之后便心悦诚服,“致士居颍上,日与沙门游,因号六一居士,名其文曰《居士集》”(《佛祖统计》卷四十五);坡曾自豪地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据考证,与苏轼有过交往的禅僧不下百人;黄庭坚早年在家乡洪州分宁时,曾拜黄龙派嫡传弟子晦堂祖新禅师为师等等。民族矛盾的深重和官僚制度的腐败,给士大夫造成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富贵无常、人生短暂,更使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禅宗教义中视人生如梦幻、生死无别,宣扬随缘任运即是解脱,强调一切现实问题的解决无非是自我心理的调节,这正与士大夫的需求一拍即合。在北宋,禅宗简直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了。

正是由于作为社会文化主体的文人士大夫纷纷介入禅宗,北宋的文艺观受到禅宗的影响是理所当然的,书论亦不例外。禅宗主张道由心悟,反对过多的言辞申说,以极为精练简短的言词,高度密集地传递某种思想意识,并特别强调词语使用和理解的灵活性,强调人在理解事物本质时的主观能动性。 北宋书论的小品化性格,正是此种思想在文艺理论上的落实,以禅论书正是这一时代的特色。欧阳修在其《试笔》中云:“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墨纸砚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学书为乐”这种思想代表了当时多数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是超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自然适意、百无滞碍生活方式的士大夫人生哲学的具体表现。欧阳修对书法的认识,诚如他的作书态度,追求的是一种优游自在的情趣,推崇轻松自如的挥写,把自娱的目的和创作过程中解衣般礴的心境结合起来。反映在书论的表述形式上,则自然采取了以抒发直觉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小品,与在禅悦之风影响下的士大夫自然、淡泊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相一致。苏轼被贬海南时,昙秀来看他,见苏轼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苏轼答:“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长短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在玩世不恭、嬉戏调侃的语义表层下深藏着的无疑是禅宗的“呵佛骂祖”那种蔑视权威和不为法所缚的胆魄,激励了苏轼敢于批评前代大家。“我书意造本无法,信手点画烦推求”,这里既有反法的思想,又有锐意创新的精神。禅宗强调本心,认为一切从自我的本性出发,即所谓“我心即佛”、“直接人心,见性成佛”。人心成为主宰,法便产生于此,所谓“一切法皆从心生”,“三界别无法,唯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苏轼从中参悟到了法的实质。在他看来,法不过是一种束缚,禅的实质乃解脱一切束缚,而真正的法是来自“我心”。一旦法与自我本性连结起来,不但使法变得灵活随意,而且使主体精神得以张扬。相比于欧阳修、苏轼,禅宗对于黄庭坚的影响则是刻骨铭心的,“幼安弟喜作草,求法于老夫。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心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是禅宗“本无”的一种内在体现,禅的出发点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即把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灭亡都视作一种“缘”一种超现实、超意志的存在,远在你认识它之前就存在了,并将继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它不可捉摸而又无法抗拒,也并无所谓生命的意义,因此大可不必将此无意义的存在横于胸中。所以,笔墨好坏、书之工拙、人之品藻讥弹自更不会横于胸中。北宋书家无不沐浴在这种时代思潮之中,他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引用禅宗习语、典故来议论书法,所以,北宋的书论往往带有禅家的“机锋”以启发人顿悟,深深地打上了禅宗的烙印。

心灵禅语篇7

关键词:宗教 日本 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38-02

宗教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任何一种宗教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国家,无论是神道、佛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还是现代社会兴起的新宗教,都在日本社会的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并且影响着日本人的文化和审美。

一 神道思想的影响――自然主义风格

神道是日本原始宗教,是占主要地位的宗教。日本国自称“神国”也是神道的传承。对日本人来说,所有的日本人都是神的后代。神道教的基本观点是:1.世界是自行产生的,它是优秀而完美的。2.是合乎自然应受到尊重的,和道德无关。3.“不洁”的东西,是不受尊重的,而神社的仪式可以把它净化。4.多神信仰,万物有灵,都是神的后代。5.日本人是神的后代,等等。

日本是个岛国,多火山、多地震,古代的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无常变化,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灵魂的,把巨大的岩石、茂盛的树木都被视为神灵降临的地方。因此日本神道教崇拜自然的生命,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祗。作为一种自然神教,神道教在每一个景色优美的山麓、水滨、密林之中都有神灵,因此也都有神社。神道教肯定人的价值、认可劳动能力,洋溢着人文精神。

对于自然的崇拜、祖先的崇拜,形成了日本人对自然风格的喜爱。除了在材料上尽量使用自然材料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营造出了一种自然的氛围。通过技法、颜色、比例、材料等给人以自然的美好感受,满足受众心灵上对自然的喜爱和依赖。同时,自然又是最具创造力和美感的,所以形成的设计产物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浮世绘(图1)是兴起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一种民间版画,描写风景及变形的风俗人情。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浮世绘大胆地表达人的性感美和自然之美,这都是与神道教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浮世绘的描绘方法根式简朴、素雅。无影平涂,使得画面更为简洁单纯,善于营造一种恬静又富有无穷韵味的画面。这些以简朴、素静的图形表达也体现了神道教对日本平面设计的潜在影响。

和服(图2)上的纹饰以花卉植物和一些活泼可爱的动物为主,常见的有樱花、牡丹、、芍药、梅花、松树、竹叶、枫叶以及蝴蝶、小鹿、孔雀、仙鹤等。这也与神道思想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日本的传统颜色观念里,白色是最受尊崇的。日本神道教认为凡是带色彩的都是不洁净的,唯有白色是神圣的。它崇尚白色并以白色作为人与神联系的颜色。在日本,白色象征的意义很广大致可概括为:1.生命的力量:面色白净标志着生命的光辉和美,日本人自平安朝自大陆输入百粉之后,直至镰仓时代,用白粉化妆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日本名著《源氏物语》、《荣华物语》等描述的贵族美人,几乎都用白粉化妆,之类的记载。妇女用白粉化妆,戏曲中的美女化妆也是浓施白粉。在田光一中的《日本舞蹈》(图3)的平面设计之中,画面中日本女子的脸就是白粉妆。2.尊贵:《衣服令》中白色排在第一位,天皇的服装就是白色,近代武士的服色也是白色为主调,以象征崇高的精神美。日本的国旗白色为底,日本的国家象征是覆盖着白雪的富士山。3.神圣:上文已谈到在神道教的观念中,白色是人与神相联系的色,日本的神社多为淡彩素色,神社中各物也为白色。4.美的理想:日本人认为死后升天是最理想的归宿,但必须要有一颗洁白的心。死后最美的所在,是一个白色的世界,所以他们的墓穴和陪葬物大都涂白色。5.格调高致。日本传统文化赞赏的“雪月花”一薄雪、残月、樱花都是白色。日本能乐大师世阿弥的艺术论《九位》中至高的艺术品位几乎都与白色有关。6.清明、纯洁、善良。与表示邪恶的黑色相对。因为对白色的钟爱,在日本平面设计中也被大量的使用。

在梅田医院的导视系统(图4)中采用的是纯白色的棉布作为医院导视标志的载体,在材质上可以给人以温馨之感,也符合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推祟。而白色是最容易脏的,一旦有污点就更容易被发现,梅田医院还采用了纯白色的棉布,是为了借着医院有能力管理其清洁性这点,来让患者感受到医院在空间设计上的高度用心。最干净的颜色白色,也是日本人对于洁净最高的标准。

二 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简洁、空灵的艺术风格

公元六世纪末,佛教通过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其间曾引起正反两派不同意见的争执,后由祟佛者获得胜利,自此开展日本佛教史新页。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日本的神道教思想相互同化、融合,形成了共同的领域范围,成为了日本宗教思想的一个整体。同时,佛教在日本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工艺、建筑、美术的进步,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禅宗在日本成立较晚,但禅宗在日本佛教史、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史,以及整个日本的历史上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禅宗来自中国。当禅宗发展至顶峰,在它最丰富饱满的时候,传到了东邻这个被称为“扶桑”的岛国。禅宗在日本人的生命活动中留下许多息息相关的社会心理痕迹,影响着日本人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书道、茶道、花道中积累下来的审美格调和艺术品位已成为日本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

1简洁美

禅宗倡导的是一种宁静、节制、简单、朴素的,而非宣泄、浪费、复杂、奢华的生活。禅宗中体现出的节制精神和祟尚朴素的生活方式,日本人对于禅宗的信仰形成了日本人俭朴、单纯、自然的文化,禅的实质也就是要通过自我调心,来达到主体自我与客体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实现精神上的超脱与安宁。深刻的自省、简素的器具和苦行修德的传统使日本人生来排斥杂乱与繁琐,力求在追索事物本质过程中达到一种简洁,注重物体的简素之美和传统审美意识的精神构造。因此,日本平面设计的审美观念也受其影响,一般秉持“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琢”的设计原则,形成了日本设计中单色的、直线的、单纯与简朴的形式语言。受禅宗“少则多”的简化精神的影响,日本平面设计形成了能表现复杂理念的简约形式,这种形式隐含“只传达要义”的精神,成为一种精炼的视觉语言。日本无印良品(图5)的包装设计,颜色多采用单色,形成了识别度极高的视觉体系。在标签的设计中几乎都使用了简单的色块将产品的标志、产品信息等文字进行简单分割排版组合,整体关系简单明了,看上去很简洁又有一种秩序美。

2空灵美

禅宗中“空”的思想突出表现为慧能所作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和“三无”的思想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中的“空观”即是自心清净,心灵保持空明自由而无所住,入世却不受其尘染,体现空寂淡然的心境。空灵是艺术的生命,只有空,才能灵,才能生义。所谓空灵,就是艺术形象隐含着丰富深远的东西,留给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充满禅意的作品,往往呈现出水月空花般的空灵美。

日本的平面设计中,也深入了禅宗的影响,而愈显灵性和深幽。因为禅意的设计艺术,始终表现出一种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艺术家们只有内心与外物合一,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方能步入禅宗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之境。有时又在艺术的表现上不含任何的传统视觉符号,它超越了对视觉符号的表面形式关注,认为美也存在于非具象的事物之中,将人对视觉的通常解读由表及里,深入到心灵的感知。以传统的“空灵、虚无”的禅宗思想为基础,融合日本艺术特有的“清愁、冷艳”的浓郁色调,追求艺术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开阔了对设计的思考。日本的设计艺术以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和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姿态,去探索新的艺术设计发展方向。在日本许多著名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空灵禅意的宁静悠远。原研哉设计的无印良品地平线系列的海报(图6)中,四副海报是来自世界不同的地区的广阔一望无垠的超级场景为底,为了就是寻找完整的地平线,完整利落地把整个画面一分为二,一片巨大的草原、盐湖和远处天际相交,好像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又好像涵盖全部。它们都呈现出看似空无一物,却能海纳百川的容器。海报给人空灵、静、虚的禅宗境界。

3生态美

生态美也就是所谓的自然观,禅宗所述自然观的特性,首先就是明心见性从而得以达到自然与人的“合一”,人本就是由自然而生,固自然的禅宗理念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日本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气质。且大自然对人类有着厚重的养育之恩,加之日本人本就对自然环境十分珍惜与关注。他们对自然都抱着感恩之心,反对随意无度地占有与浪费,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观念是与设计上倡导的生态、环保主义相吻合的。在无印良品的包装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多数是纸质的。纸质包装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无毒、无味,在自然界中能够很快腐烂,被降解吸收,对环境没有污染。这样的材料可以使产品回归本质。无印良品将这种既环保又纯粹的纸用来制作商品的标签及包装袋,就形成了一个独具一格的品牌体系,我们很容易通过这些产品体会到无印良品的自然纯朴、朴实无华的设计风格。

结语

心灵禅语篇8

他不甘心,心想禅法我也懂点,我也这么聪明一定能悟道的。在百丈禅师坐化之后,他就跟着以前的师兄沩山灵佑参禅。他的那点长处,沩山灵佑也知道,就跟他说:“你很是聪明伶俐,不过都用在研经学典上了。这种方法只是依赖概念的把握来看世界和人生,日子一长,就会执著于这些概念。这样是悟不到真谛的。你能把生死大事的根本说给我听吗?”

香严无言以对。看着他的迷茫之色,沩山灵佑又说:“生死大事的根本,也就是父母没有生你之前的根本。”

香严还是茫然,默默地看着沩山灵佑。他心中又开始想平时看过的那些经书,又开始想其中的概念和推理。沩山灵佑也不再开导了,知道他还没有悟出禅家真谛。

最后,香严禅师恳求沩山灵佑为其说破。沩山灵佑就说:“我不能给你说破。如果我现在替你解说,将来你一定会骂我。就算我说了,我所说的还是我的,也不会变成你的。”

香严禅师一听,大为生气,发誓道:“这辈子我再也不学禅法了,这样还不如做个到处化缘乞食的和尚。”于是,他就离开沩山,开始在各处云游。

他来到慧忠国师的遗址古寺里。他想从那里看看前辈的功德,事实上还是想有所启悟,就在那里暂时住下了。他在寺中挂斋、劳作,有时在寺院中竹林边想着自己的心事。

心灵禅语篇9

淑霞

嵩山无疑是厚重的,而待仙沟因禅宗少林,如江南的梦般轻灵娉婷。

天色还早,于是去登山。山中落叶铺地,林木青翠欲滴,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散落在地上,踩上去,心也变得柔软。山涧流泻着飞泉瀑布,落花在回溪里轻灵流转。拾一枚石子投入水中,看波光久久地荡漾。杏果、梅子正成熟,斑斓的叶,诱人的果,清脆的鸟鸣,无言的蝉语,聚集着漫天的烟雨,在嵩山举行一场盛世的欢宴,令心底的寂寞也生花。

驻足在绿苔滋生的石径,看变幻的云彩流散,远处的山峰没入云霄,近处的山峦凝翠滴绿,悬崖石壁上的松柏,山谷幽壑的清溪,存在几百年的道观。置身在这样如梦般的雾蔼迷岚之中,怎能不惊叹造物者之神奇,该要何等的气韵,才能造就这万物的精灵纯粹?

在观赏和等待中,终于夜了。

赶赴音乐大典的禅乐,就像赶赴一场前世未了却的约定。夜晚的待仙谷,没有了市区的燥热,只有清爽静悠。在山谷之间,尘嚣之外,坐于蒲团,迎风看水,听禅赏武。当古琴曲《花流水》的旋律响起时,坐在蒲团上的我,只觉有一股清流水注入心田,生命中的大美,皆成禅意。

生命的华美,只有在沉静的时候才会呈现出岑寂的底色。风从耳过,滋长着妙不可言的闲情。流水过处,潺潺着无边无际的感怀。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人们才能搁歇脚步,让心灵得以轻松。

舒服地坐在蒲团上,以莲花的姿态,观赏大典,作悠长的怀想。

音乐大典以中岳嵩山为天然舞台,以峡谷为剧场,以禅宗文化和少林武术为底蕴,动静相宜,音画一体,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和谐意境。

山涧飞瀑、雪夜古刹、月照塔林、颂禅法会、溪山坐禅、少林拳棍、女童牧归等情景,披着自然的彩衣,舒展着细致的蓓蕾,诉说着世俗和禅的呓语。心在物外、意在风中,牧羊女舞动着另一种清雅的风情,天人合一的意境,表现出禅宗对自然的礼赞和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澄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溢,剔透中渗着入骨的清凉。

关于山水,关于莲花,仿佛灵魂纠结了太多的情结。我的灵魂寄存期间,每个暗夜,遥望幽冥夜空,丰盈的心事就会渐渐地消瘦。想来,山水长存,莲荷终要残褪,人生终要谢幕。人生的忧伤就在于此,太轻难免虚浮,太沉了难免负重。待到老去,所有的一切都如烟如梦。每于此,心境总是悲欣交集。

我们坐定蒲团,随着音乐、灯光、舞蹈、功夫的奇妙变化,感受着清凉如水的禅意。当眼前耳边,今世界最先进的环绕立体声音响,与大自然的各种声响——水声、风声、林涛、虫鸣等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天籁般的禅韵。禅乐轻奏,禅意弥漫,青山无言地隐去,古典的桥梁横在山与水之间,穿过此桥,也许可以寻得一生的去处。寺庙隐于青山,神佛在头上,山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芬芳,如诗如梦的待仙沟,恍如蓬莱仙境,我在尘间沾染的浮躁归于沉静。

人在尘世行走,就会像倦鸟一样,想寻找属于可以栖息的巢穴。只是,空山空水,非岸非渡,离开了自然,哪里去寻找纯净的真实与永恒?而禅宗少林可以给你想要的梦,这个晚上你可以放下,可以休息,可以感悟,每个人都可以在这峡谷里汲起一捧圣泉,洗涤灵魂的某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在这禅意里触到一丝清凉,平静心底的些许烦躁。一切都从容圆满,如同我们祈盼的人生境界。

在佛的祝福中,大典圆满结束。归去路是来时的路,无法结庐而居,不得皈依山水禅境。采一枝荷花,在烟锁的山径,不知归路,不知归期。

心灵禅语篇10

“禅茶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后,茶道传入日本,禅茶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将“骷拧保wabi-sabi)引入茶道,结合禅茶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础。茶道始于中国,然后在世界各地被发扬传播。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茶道中的最高境界。

如何将禅茶一味的东方禅境设计于的室内中?塑造禅茶的境界,让如今生活在快节奏的疲劳身心的人们在拥有一种轻松、安静的禅境环境。

1.概述

“茶禅一味”

茶性“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由“静”达到洁净身心,涤除尘凡的境界。 茶性“凡”,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侧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透悟大道。 茶性“放”,人生的苦恼,皆因“放不下”,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半日光阴,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放松一下囚禁困锁的自然心性。“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和四大皆空的出家人,不是同样的心境吗? “佛法存于茶汤”所言诚然。禅与茶,味味一味,融合得没有精神与物质之别,真可谓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不知茶味。禅与茶,天生因缘,任何典故证实似乎都很多余。 茶中有禅?茶中何以有禅?根源在心中有禅!其实,茶中岂止有禅,茶中还有道、有儒,更有佛、道、儒的柔合。品茶是行禅的重要方式,茶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须知饮茶也如同坐禅一样,冷暖自知,禅道自悟。饮酒多为酩酊大醉,饮茶却能似醉非醉,化天地入茶道。很显然,在自然的“茶道”中,本身就已涵盖了参禅悟道的因素理会功能。 故“禅茶一味”也。

2.“禅茶一味”三重境界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禅茶三重境界分为一“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意境;二“禅茶一味”与开悟顿悟的相通意境;三“禅茶一味”与平常心的相和意境

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意境。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因此,用茶叶、农禅、饮茶、坐禅、茶事活动、禅宗仪礼等元素营造日常生活禅茶一味意境,结合大自然或营造大自然氛围,使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物质等一切存在交往,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所以,设计时可以提取和茶叶、农禅、饮茶与坐禅、茶事活动与禅宗仪礼等相关的元素,如建茶室、小院、农田;摆茶具、茶叶、佛元素;造坐禅等意境等等,都是营造禅茶意境的相融手法。具体如筑小室于竹阴树下,贮泉水,植草木,挂釜置炭,插生花,摆道具。移山川自然之水石于一室,赏四季风花雪月,感草木盛衰,以礼待客。听釜中松风飒飒,而忘世间忧虑杂念,一勺流出涓涓渭水,洗尽心中尘埃。真乃人间仙境也。如此,则赏天地自然之和气,移山川木石于炉边,五行齐备矣。汲天地之流水而品风味,壮哉!乐天地中和之气,是为茶道!坐泽庵所说的“赏天地自然之和气”,其意义一定在此。

第二重境界:“茶禅一味”与开悟顿悟的相通意境

茶与禅渊源深长,“茶禅一味”的精练概括,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其巨大贡献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个字,并非提示那提神生津、营养丰富的茶是僧侣们的最理想的平和饮料,而是在讲述佛教的观念,暗藏了许多禅机;自从谂禅师开启以茶入悟的法门之后,丛林中多沿用赵州的方法打念头,除妄想。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显然,禅师论禅,是要排斥法执、我执,以便自悟本性。执,即束缚。就如“吃茶去”,如拘泥于此三字,死钻牛角尖有可能成为人们理解上即“悟道”的束缚。因此禅宗是要人们做到“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也就是说要达到“内外不住,来去自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坛经》)的精神境界。禅茶的深厚基础,缘真实体验的深刻性。总之,饮茶不仅可以止渴解睡,还是引导进入空灵虚境的手段。所以,营造空灵虚境的空间氛围是表达“茶禅一味”与开悟顿悟的相通的意境。空灵虚境的室内空间氛围需要安静、幽静,让人处其中有静思、开悟顿悟的时空感。从而也可以使疲乏的、痛苦的心境得以放松,沉静。空灵虚境的室内空间陈设需要简洁,不需要过多陈设;色调整体统一不可花哨;光线柔和安静;材质多以自然材质为主。

第三重境界:“茶禅一味”与平常心的相和意境。开悟顿悟自然是高境界,而具备平常心是更高的境界。平常心的养成是和禅茶一味相和谐的、相协调的。主张人与道之间没有间隔,自然相契,,并有偈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临济语录》)至此不难看出,“平常心是道”的佛性论,实际上已经把慧能开辟的南宗禅所独有的那种自在无碍、随心所欲的活泼宗风发展到了极致。所以设计师设计时注意巧妙设计,营造一种随意、自由的意境。设计时考虑了人的行为习惯、心境等需求,达到 “遇茶吃茶,遇饭吃饭” 随心所欲意境。

3.“禅茶一味”三重境界设计注意以下几点

⑴注意禅境的主题意境设计师必须了解禅茶一味内涵,设计时总体把控“禅茶一味”三重境界,三重境界相互融合,整体统一。

⑵注意中式元素的整体运用 茶道始于中国,中式元素,应贯穿于整体设计概念之中。

⑶注意中式文化韵味体现。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设计体现中国文化思想内涵是设计思维过程中的必须考虑的角度。

⑷注意新中式的设计手法 新中式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业界人士定义为“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所以设计师必须多了解中式文化,让后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提炼元素,将中式文化及禅茶文化更好地运用于新中式之中。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