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9 12:49:24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1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平安建设工作放在重要日程上,一把手亲自抓,党委班子成员每周五召开民情分析会,每会必说平安建设工作。然后干部会上部署、督导。

“平安自治村”创建活动扎实推进。__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群众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着力解决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村级民调工作不利,安全稳定隐患难排除,村级热点难点问题不易解决的问题,实现稳定工作的村民自治。突出“五自”方针,实现“六无三不出两减少”的目标。“五自”即“政策法规自我教育、矛盾纠纷自我化解、安全隐患自我排除、重点人群自我管理、难热点问题自我解决”的总体要求,“六无三不出两减少”即“无安全生产事故,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无,无矛盾纠纷激化、民转刑案件,无‘__功’等非法组织活动,无上访案件,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矛盾纠纷总量减少,村内难热点问题减少”。开展“平安自治村”创建活动,有工作内容及工作标准,有保障措施,奖罚分明。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没出现一起影响全乡稳定的越级访和群体访事件,有力的维护了全乡的稳定。我乡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

一是加强乡村五网建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已建成29各村,投资2万元;视频监控方已建成29各村,投资50万元,安装探头数374个;巡逻防控网已建成29个村;预警报警网建成29个村,投资2.8万元;服务管理网建成29个村,投资5.4万元。

二是构筑综治工作中心、综治工作站、村调委会三级综治维稳工作网络。

加大建设投入。建起了高标准的乡综治工作中心,又投资6多万元进行了改造装修,进一步整合综治、司法、、民政、社保等涉及服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制定了“综治中心工作制度,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由党委副书记担任,还设有接待室、风险评估办公室和社会矛盾调解厅,对办公用品、各项规章制度、档案管理进行规范,配齐配强了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都能遵循依法、公平、公开、公正、便民、高效的服务原则,做到随时接待当场办理,对暂时解决不了的给当事人一个承诺,告知解决答复期限.化解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依法引导诉讼,确保各项维稳工作有效运转。

建立健全农村维稳组织,建立健全综治工作站,设站长一名和“一干两员”(综治工作专干、综治工作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共计4名人员,均由村“两委”成员担任,其中站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组成综治工作小区。综治小区在村级综治工作站领导下开展工作,每小区设区长一名。主要负责本区内的矛盾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治安防控工作;对重点人员进行帮教或稳控;对安全隐患和苗头及时排查化解;组织并督导本小区范围内开展义务巡逻,同时承担综治工作站安排的本小区相应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每邻近的10户设一综治工作小组,组长由小组内农户推举产生。主要负责本小组10户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紧急救助等工作,同时承担综治小区长安排的本小组相应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在各村建立一支5—15人的巡防队,开展治安巡逻防范工作。

三是提高维稳组织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管理、培训。__乡每年对乡村综治、民调人员进行2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法律知识学习、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由法庭、派出所等专业人员授课等。同时,不定期开展应急训练工作,使维稳工作队员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要求综治维稳人员能做到带着问题找原因、找症结、找方法,全乡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综治维稳网络,达到信息渠道畅通,处置反映

敏捷的目的。一是预防。坚持每月集中活动,参加活动人员是各村两委负责人、调委会主任、治保主任、乡综治、司法、、派出所工作人员,各村对矛盾纠纷、治安情况汇报,当月主要受理民间婚姻家庭纠纷、权益纠纷、农村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以及一些涉法涉诉案件的调解等情况。

二、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主动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依法调解、以情调解、公平解决纠纷。

1、在调解工作中,司法调解员擅于运用亲情、友情等讲道理、讲法律,使情、法、理有机地结合,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并耐心、细致、公正的进行调处,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积怨。2014年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共117起,调处117起,调处率100%,调处成功113件,成功率98﹪。及时有效的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2、挂牌督办调处按期办结率。2014年全乡没有挂牌督办案件。

3、矛盾纠纷日排查、周调度机制落实情况

每周五下午各包村干部汇报本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问题化解情况,要求每天排查,发现苗头及时报告,立即安排人员立即介入调处,及早化解,防止激化,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级,守住第一道防线。对于重大矛盾纠纷和隐患,边调处边稳控,并及时向乡综治工作中心报告,争取联合解决。综治工作中心通报各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问题化解和接待群众情况,对分流、转办、交办的矛盾纠纷和问题明确人员、时限和解决要求,加强督办,确保真正解决到位。 每周排查、分流、交办、转办的矛盾纠纷和问题要求本周内解决。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以推进综治稳定工作,促进全乡全年平安稳定和谐。

1、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健全乡、村人民调解组织,统一为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工作制度牌、标识、标牌、印章等,不断调整、充实人民调解员,落实规范化建设要求。

2、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吸收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等到调解委员会中,配强人民调解力量。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邀请调解专家讲解人民调解法律法规和矛盾纠纷调处的技巧方法,发放《人民调解工作手册》和《人民调解典型案例汇编》,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

3、“四抓”做实矛盾化解工作。抓超前预防。要求各村、各单位从抓早、抓小、抓苗头着手,及时掌握信息,消除隐患,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抓集中排查。各级调处组织定期组织力量集中排查,将辖区纠纷的种类、特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以及涉及到稳定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司法所。抓包案处理。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 “三包”,即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抓督查。乡综治办、司法所组织人员督查指导工作开展情况,部署任务。

四是继续实行矛盾纠纷以奖代补制度的制定。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2

一、整合力量,部门联动,积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

(一)建立乡镇(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积极与区综治办联动,于今年6月底前,在全区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由乡镇(街道)综治副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司法所所长担任常务副主任,成员由综治办、办、派出所、法庭、国土资源所、劳动保障事务所、林业站、城建等相关单位领导组成,中心依托在司法所,日常工作由司法所负责协调。在中心设立接待受理平台,由成员单位指派人员轮流值班,对群众的纠纷诉求实行“统一受理、分流办理、归口负责、限时办结”。

(二)建立健全联调联动机制。以基层司法所和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对重大疑难纠纷实行相关部门联调联动制度,进一步扩大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土地权属纠纷、医患纠纷、消费争议等纠纷的联调联动范围。司法所和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上述类型纠纷,应当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实行联合调解或邀请相关部门派员参与调解;对群体性纠纷或可能引发的重大纠纷,应当及时报告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通报公安派出所,启动联动应急预案。

二、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

(一)全面落实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析制度。区司法局和基层司法所要按照《晋安区民间纠纷排查分析例会制度》的要求,切实做好民间纠纷的定期排查分析工作,区司法局及基层司法所每个月必须召集一次排查分析例会,对当地重大纠纷苗头和隐患,对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进行认真的排查分析,并形成书面排查分析报告,报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为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提供预警信息。

(二)建立重大疑难纠纷信息报告制度。基层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对以下矛盾纠纷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

1、矛盾纠纷涉及人数在5人以上的(含5人);

2、纠纷争议事项涉及两个村(社区)以上的;

3、纠纷当事人在乡镇(街道)办公场所或其他公共场所聚众吵闹滋事的;

4、纠纷当事人打架斗殴的;

5、纠纷当事人有纠集人员上访迹象的;

6、纠纷当事人有其他危害社会秩序、公共安全行为的。

(三)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主动参与、防范在前。基层司法所要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涉及公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重点建设项目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要预测在前、防范在前、介入在前。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基层司法局要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人员参与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法制宣传、纠纷排查、疏导化解等工作,做到有预案、有队伍、有责任、有实效。

三、明确措施,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工作保障

(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根据《区委*年第一次常委会议纪要》精神,配齐配强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区司法局将组织基层司法助理员参加市局今年在全市开展的“司法助理员岗位练兵”活动,各基层司法所要认真做好村(社区)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司法助理员和调解员的四种基本能力,即对潜在矛盾纠纷的预警能力,对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对重大矛盾纠纷的处置能力,对突发矛盾纠纷的应对能力。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3

各乡(镇)卫生院,县直卫生单位、各民营医疗机构:

为确保全县人民过上一个欢乐、祥和、平安的节日,确保各级“两会”召开期间的社会稳定。根据__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委员会《关于切实做好20__年元旦、春节和各级“两会”期间社会稳定工作的通知》(彝综治维稳〔20__〕25号)要求,结合全县卫生工作实际,现就切实做好元旦、春节和各级“两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清形势,增强做好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我县经济持续增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稳定,治安良好,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县正处于各项事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时期,各行业的矛盾逐渐凸现;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影响很大;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增多,的可能依然存在,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别有用心的人也极力插手人民内部矛盾,我们面临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十分严峻。各卫生单位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当前社会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狠抓落实,确保元旦、春节和各级“两会”召开期间全县社会稳定。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开展以下工作

(一)认真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元旦、春节和各级“两会”召开前,要深入细致地开展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发现和掌握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要重点围绕食品卫生、疾病控制、医疗安全、医疗废物处置、特殊药品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压力容器、防盗、消防、电力设施、建筑施工、在建重点工程、大型社会公众活动、人员密集的公共活动场所等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严格落实“定人、定性质、定方案、定期限”的四定责任制,确定牵头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负责调处,做好教育和稳控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

(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要准确判断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预防和处置工作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做好稳定人心的工作作为做好预防和处置的关键。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尽可能把和危害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化解在基层,处理在初始阶段。

(三)认真做好工作。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及“属地管理”的原则,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单位 “一把手”是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处理本单位、本辖区内的问题,决不允许推卸责任,将问题推向上级、推向社会。严格实行“四定”、“三包”、“五亲自”工作制度,“四定”即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三包”即包案件调查、包问题处理、包人员稳定。“五亲自”即亲自听取案情汇报,亲自到案发地点调查研究,亲自主持研究处理意见,亲自和上访人谈话做思想工作,亲自签发处理意见和向上级报告处理情况。对各种案件进行梳理分类,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要给上访群众准确答复;对无理缠访、闹访等行为,要采取坚决措施加以解决。

(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把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对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安全工作的领导。在元旦、春节和“两会”召开期间,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查隐患、抓整改、保安全”的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堵塞漏洞,解决问题。

(五)要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要按照中共__县委政法委《关于做好农民工返乡期间稳定工作的紧急通知》(彝政法〔20__〕22号)要求,切实做好农民工返乡工作,把着眼点、立足点、出发点、归宿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返乡农民工疾病防控和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以及艾滋病防治的

宣传、筛查等公共卫生服务。三、严肃工作纪律,确保工作落实

(一)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矛盾纠纷、、热难点事件、、治安灾害事件、各种违法犯罪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情报信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围绕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的社会稳定工作,广辟信息渠道,及时准确获取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预警性、内幕性情报信息。一旦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故),在组织力量、第一时间、妥善处理的情况下,务必及时按程序上报对口部门和综治维稳部门。

(二)加强值班,严格请示报告制度。要确保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24小时有专人值班和领导同志在岗带班。值班人员要严格遵守值班纪律,不得擅离职守。遇到重大和紧急突发事件,要及时请示报告,不得延误。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即从20__年1月1日起至3月30日结束,实行周报告和重大情况一事一报制度,工作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各卫生单位在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的值班安排名单及联系电话,于12月31日前报县卫生局办公室。县卫生局办公室在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的值班电话是5121899。

(三)强化责任追究。在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凡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不良影响的,将严格查处直接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1、对突发性、群体性、易激化的矛盾纠纷排查情况瞒报、谎报、缓报、漏报的;

2、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未及时排查化解的;

3、排查措施不力,反馈不及时,致使矛盾纠纷升级的。

4、不认真化解矛盾纠纷,导致五人以上群体性越级上访的;

5、对已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工作不到位,致使矛盾纠纷激化,造成重大人身或财产损害的;

6、因工作不负责任,化解不当,对可能发生的矛盾隐患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矛盾纠纷激化转为重大刑事案件的;

7、在化解工作中,因违背有关法律政策规定或不负责任导致矛盾纠纷扩大,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8、在履行职责中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4

“早”字当头,唱响调解为民主旋律

“新农村建设起步了,可村里人减少了”,“生活好了,离婚的也多了”,“马路修宽了,邻里间却陌生了”,“招商引资多了,污染也下乡了”,这些变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当下社会生态和诉求结构。海安县通过大力开展“一线访查、一网覆盖、一站受理”三个一工作法,使大调解在服务群众中释放出正能量,调解员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中放开了手脚,找到了自身价值。

一线访查早掌控。畅通县领导定期约见网民、干部赴村下访、民生热线等群众诉求十大渠道,实现纠纷苗头一线掌控。针对群众身边多发易发的“小过节、小误会、小矛盾”,实施“一二三四五”工作法,即开展一线访查、条块两级管理、红黄橙三色预警、老干部老舅妈调解员特派员“四员”联动,分层分类分级分片分次“五分”调解,绝不让小事拖大。以“送小家温暖、促大家和谐”为主题,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专项排查,把家庭中有留守人员、外地媳妇、上门女婿、涉黄赌毒人员以及外来人员家庭列为重点对象,逐一走访,对因家庭纠纷报警3次以上的22户重点家庭建立专门档案,进行跟踪调处,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

一网覆盖早预防。一是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县城以50户左右设立单元,选聘5334名网格员担任矛盾纠纷信息员。网格员走村入户,发现隐患苗头及时上报,专职社工同步录入网格化管理平台,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汇报、第一时间协调。二是建立调解员与网格员互动机制。全县553名专职调解员和235名综治特派员全部下沉到基层网格内,在为群众打造15分钟调解服务圈的同时,对网格员上报的矛盾纠纷,按类型实行分层、分级、分类调解。三是建立网上调解机制。整合政府服务热线、大调解信息网、海安石板街、海安论坛等网上资源,24小时受理群众各种诉求事项,倾听网上的民意呼声,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全覆盖。

一站受理早化解。县财政投资一亿多元对县镇村三级调解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推进区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强专业调解力量。235个城乡社区,统一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即便是节假日,群众也可通过“调解一键通”。实现调解员上门服务。各专业调解组织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原则,健全完善首问负责、首接负责制,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化解。

“小”处着手,夯实化解矛盾主阵地

基层是矛盾纠纷的源头,更是化解的重头。化解不及时,就会“雪球”越滚越大,成为矛盾纠纷的“堆积中心”,甚至积重难返。近年来,海安县注重在基层小环节上下大力气,以小带大,有效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基础上的“瓶颈”问题,让小基础撬动大和谐。

做实小项目。一是社会管理心防工程。依托汪浴宇心理疏导与调解个人工作室,以心理协会为平台,整合资源,先后在30多家单位举行心理疏导专题讲座,成功进行心理疏导2185人,心理矫治1261人,心理危机干预88人,破解了一批稳定难题。二是空中大调解。利用法治热线栏目,走进电台介绍大调解,通过电波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就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现场解答老百姓来电咨询。三是配备调解指导员。在13个专业调处机构配备专业调解指导员,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参与矛盾纠纷的调解、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实现诉讼调解和专业调解的良性互动。

做活小机制。一是动态排查机制。以区镇调处中心为主体,组建精干的下乡巡回调解小分队,开展“下乡排查、下乡培训、下乡调解”活动,对突发或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提前介入,主动调处。2012年以来,小分队下乡72次,及时化解苗头15件,帮助解决问题69个。二是联动联调机制。县一级建立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联动调处机制,各区镇普遍设立公调对接工作站、片区检察室、片区法官、法律援助工作站,把各类矛盾纠纷关口前移,就地化解。三是群众参与机制。成立县综治协会、心理协会、老舅妈调解队、夕阳红调解队等群众性志愿调解组织,抓苗头,点人头,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仅全县821个老舅妈调解队去年就成功调解婚姻家庭纠纷1676件。

做精小队伍。一是专职调解员队伍。邀请调解专家、资深法官对专职调解员采取“化整为零”、“片区集中”等方法,讲法规、话实务、解实例,培养一线调解能手。二是调解志愿者队伍。壮大老舅妈工作室、片区法官、综治特派员、青少年法制教育馆阵地,整合计生信息员、妇女代表、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调解志愿者资源。全县108名老干部,先后参与调处迁坟、鱼塘承包、精神病人溺水身亡、癌症老人交通事故等76件敏感纠纷。三是信息员队伍。发挥环卫工、农村保洁员、投递员等1.1万名“红袖标”队员优势,统一配发工作手机,将手机号码分类编组,加入县短信平台统一管理,发现矛盾隐患及时报告。

实效为本,提升矛盾调处生命力

工作中,海安县坚持注重规范制度,强化法理情并举,严格绩效考核,提升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实效。

强化法理情并举。开展“涉乡情矛盾村居先调”。对婚姻、赡养、继承、邻里等涉亲情、乡情民事案件,法院在收案后立案前,委托村居专职调解员对部分民事案件进行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由法院予以司法确认,被群众誉为家门口的“法庭”。注重调解与普法相结合,组织各级调解组织深入到矛盾纠纷多、工作难度大的镇村进行现场调解,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增强广大群众法治意识。春节前,县劳资纠纷调处中心深入到企业、工地现场调解劳资纠纷,成功调解民工讨薪纠纷51起,为1823名民工追回工资1468万元,起到了“化解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5

以党的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综治委的工作部署,认真扎实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公司工作顺利开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进一步提高各类矛盾纠纷和处置能力,要实现“五无”工作目标,即无刑事案件发生、无治安案件发生、无灾害事故发生、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无参与组织人员和组织活动。整体工作绩效要实现“五个”提高,即: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明显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水平明显提高;执行政策法规的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深入扎实地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及时准确排查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前提和基础。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全面掌握本单位矛盾纠纷的总体情况,完善预警预测分析机制,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苗头和隐患,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的苗头要高度警惕,及时列入排查调处工作日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坚决防止形成现实危害。要坚持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系统全方位、多层面地深入开展调查摸排,切实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矛盾和问题排查彻底,为解决矛盾和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认真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组织工作组深入基层,通过走访用户、接待用户来访、召开大客户及行风监督员代表会议等办法,进行摸排梳理,扩大排查的覆盖面,确保把已经发生和正在酝酿的矛盾纠纷一件一件搞清楚,不留盲点和死角。对于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要逐一进行登记建档,归类梳理,逐件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切实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对于排查出来的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要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由公司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组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力量调处解决,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短期内难以彻底化解的矛盾纠纷,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理顺情绪、排忧解难,同时要逐一落实措施,防止矛盾积累,防止矛盾激化,防止矛盾汇集到上级。

(三)充分利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要增强调解意识,坚持把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手段,在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活动中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要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群众互谅互让、平等协商,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消除分歧和隔阂,真正达到定分止争、息事宁人的目的。要坚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和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教育引导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同时,要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防止为求得一时一事的解决而引起攀比和引发新的矛盾。

(四)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单位要以这次集中活动为契机,及时总结基层典型经验做法,固化有效工作模式,进一步整合综治、维稳、调解、等方面的工作力量和社会资源,健全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着力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紧密协调配合、联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切实形成及时、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个平台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努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为实现全面、动态、可持续的和谐稳定打牢基础。

(五)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治安防范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入贯彻落实镇综治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把思想认识、工作重点、力量配置、经费投入等切实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构建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完善公司治安防控网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定期对单位内部进行安全检查,不断提升技术防范水平;扎实开展安全文明住宿小区创建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坚决抵制和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陋现象,反对。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6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进一步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三进”工作,按照司法部《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的意见》(司发通〔2013〕13号)精神和省司法厅的统一部署,县局决定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现将《县司法局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按照全国、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全面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三进”(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着力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统筹安排、立足预防、重在化解、健全机制、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扎实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任务

通过开展活动,全面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三进”(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使群众表达诉求渠道更加畅通,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多年积累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减少,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协议履行率、人民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通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使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的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全面发展、创新,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三、主要措施

(一)结合全省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三进”活动,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在落实好司法部、省司法厅“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要求的基础上,以普遍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广泛动员司法所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深入到村组、社区、厂矿、企业,特别是困难人群多、矛盾纠纷多、工作难度大的村组、社区、厂矿、企事业单位,全方位排查摸底,重点排查涉及民生的医疗纠纷、交通事故、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山林土地、征地拆迁、互联网等矛盾纠纷,了解纠纷信息,掌握纠纷苗头,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完善人民调解委员会每半月组织一次、乡镇(街道)司法所每月组织一次、县司法局每季度组织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积极开展排查,不留死角。

(二)结合“三打两建”活动,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省厅关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参与“三打两建”活动的工作安排,配合相关部门对相关区域、相关行业和相关领域开展专项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通过人民调解化解;不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及时引导和转交给相关部门调处。

(三)认真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大力推进企业,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各基层司法所要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企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大力推进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扩大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可单独成立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原有的调解组织加挂一块牌子,充实部分专业人员,成立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还要抓好企业,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化建设,认真做好报表统计工作,使这些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真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作用。

(四)结合建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各基层司法所要按照县局转发的《关于建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的通知》(司〔2013〕08号)精神,迅速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特点、走向、风险和应对处置、化解措施的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准确掌握基层矛盾纠纷动态和特点,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工作决策提供准确、可靠、有效的舆情分析依据,更好地深入推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

(五)结合普法工作,深入推动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活动。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引导广大人民调解员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民法、人民调解法等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革民生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法律直接送到群众中,在群众中树立法律权威;通过大力宣传,把“调解优先”的理念深入民心;通过大力宣传,引导群众通过正常、合法的渠道和方式反映诉求,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氛围。

四、方法步骤

活动于4月28日开始,至12月底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4月28日至5月25日)。县局成立以刘华兴局长为组长,周宽古副局长为副组长,基层股、宣教股、社区矫正股、法律援助处、公职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司法局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各基层司法所也要参照县局的做法,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好镇(街)、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和方式广泛宣传“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全面实施阶段(5月28日至10月31日)。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组织广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对各类矛盾纠纷和苗头患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拉网式大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要在纠纷当事人自愿基础上,力求及时就地化解矛盾。对关系复杂、诉求多元、涉及部门多的疑难复杂纠纷,以及可能引发、越级上访等矛盾纠纷,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三)巩固提高阶段(11月1日至12月31日)。各基层司法所要坚持边排查、边化解、边总结、边提高,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工作的研究,总结好、提炼好、固化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出台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制度,探索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同时,要注意发现和树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和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活动要求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大调解机制建设提升年”活动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关注民生,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大局,创新工作方法,以镇和各有关部门为重点,集中排查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全面掌握各类矛盾纠纷的状况和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问题隐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通过集中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切实消除容易引发纠纷和冲突的源头性问题,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对人们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排查梳理、突出重点,分流调解。活动期间,镇、各有关部门矛盾纠纷调解率要达到100%,调解成功率要达到95%以上,调解协议履行率要达到90%以上,努力“三无”、“三不”的工作目标,即:无因矛盾纠纷激化酿成的个人极端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小的矛盾纠纷不出村、大的矛盾纠纷不出镇、疑难矛盾不出县。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单位和部门矛盾纠纷排查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三、活动步骤

这次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从年9月至12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组织动员阶段、全面排查阶段、分类化解和总结完善机制阶段。

(一)组织动员阶段: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政法综治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在政法综治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开展工作。镇、村及各有关部门要成立大排查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业务骨干迅速开展工作。各村、各有关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研究制定本单位大排查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时动员部署,分层次做好宣传发动,尽快形成大排查工作舆论氛围,确保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有序开展。

:根据镇里的统一部署,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以村、部门为单位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在排查范围上要做到不重不漏,在排查质量上做到实、细、全,确保排查全面彻底。各村、各有关单位要以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征地拆迁、劳动保障、校园全、土地流转、生活困难、邻里矛盾、经济纠纷、医患纠纷、交通肇事、经营纠纷、涉法涉诉、上访老户等为重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摸底,确保不留死角。在排查区域上,要重点排查企业、学校周边等地区的矛盾纠纷。在排查对象上,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闲散青少年、易肇祸滋事精神病人等重点群体及那些有严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可能报复社会的人员的排查。要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基本情况、成因及诉求、涉及人数逐项登记并建立台账,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在排查方式上,要实行定期排查和动态监控相结合,随时发现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以及苗头隐患,及时调处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

(三)分类化解和总结完善机制阶段:各村、各部门要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认真进行梳理和分析,按照纠纷性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程度、激化的可能性,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纠纷逐一研究制定化解措施,拿出化解办法,落实稳控方案,确保化解、稳控双到位。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当场或当天解决的要立即妥善解决;部分有理的部分解决,全部有理的全部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掌握实情,提出建议,由县、镇综治办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化解或报同级党委、政府研究,待条件成熟时解决;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问题,要加强教育疏导,争取群众的理解;对无理取闹、聚众闹事的,要严格依法处理;对特殊群体的挑头人物,要严格落实稳控措施。各村、各部门对排查出的重点高危人员,要逐人落实包案领导和责任单位、责任人,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行踪,做到监控全天候、防患于未然。对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公、卫生等部门要配合监护人依法强制进行隔离治疗;对情绪和行为偏执的人员,所在辖区和单位要指派专人进行思想疏导和心理干预,逐一落实监管责任人,切实防范和消除其偏执行为;对有极端行为倾向的人员,要严格落实监控措施和依法教育管理,有违法行为的要严格依法处理,坚决防止漏管失控、肇祸滋事。民政、教育、卫生、、环保、国土、住房与城乡规划、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和监等部门,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要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服务,并及时组织力量协调化解。对极少数疑难突出问题要采取挂牌督办、领导包案、集中会办、联调联动等方式进行攻坚化解,消除不稳定因素和问题隐患,防止酿成事端,公机关要全面掌握全镇高危人员基本情况,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做好高危人群的稳控工作。司法和公机关要以排查化解各类民间矛盾纠纷为重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民间纠纷转化成刑事案件。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缠访、缠诉等问题,要引导当事人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加以解决。要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无矛盾纠纷激化、无民转刑案件、无”的“三无”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活动。化解工作结束后,镇、村及各有关部门要形成完整的矛盾纠纷调处卷宗,及时整理归档。在此基础上,对本辖区、本单位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有利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工作要求

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是当前党委政府和政法综治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村、各有关单位一定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积极主动地排查矛盾纠纷,切实有效地解决矛盾纠纷,确保大排查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严格落实工作责任。为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大排查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镇综治办,办公室内设材料组和督查组。各村、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单位主要领导同志、分管领导同志为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动员部署,亲自督促检查,亲自协调解决问题。特别是拆迁置、医患、企业改制、劳动保障四个矛盾纠纷多发领域,主管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牵头制定本部门的排查化解方案。镇综治委要把大排查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综治平建设工作总体考核之中,并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实行综治一票否决,确保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不走过场,收到预期效果。

(二)切实强化督查指导。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大排查活动的督促、指导和检查,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镇党委、政府要成立镇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督查组,按照实、细、全的排查标准,对各村、各部门大排查活动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做到大排查活动不漏村组、不漏企事业单位、不漏城乡家庭、不漏任何社会单元。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8

--**州**县**彝族乡**村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典型经验材料

村党总支常务书记兼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胡-光-明

**州**县**彝族乡**村地处**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42公里。全村国土面积47.56平方公里,辖热水塘、哈铁等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18户,有乡村人口1030人,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76.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森林覆盖率达83%,是一个以发展泡核桃产业为主的林业山区民族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促进了农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市场经济转轨、利益格局调整和文化思潮变革等诸多因素影响,各种新型矛盾错综复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矛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着力化解农村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基层村级组织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村党总支、村委会在农村基层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和相邻之间纠纷的解决,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认真加以排查化解,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办法。

一、矛盾纠纷基本情况

2011-2012年以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跃龙公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在**村境内实施,以林地和土地权属、农户分家、婚姻、重点工程建设征占地赔偿和水源等矛盾纠纷为主的大批矛盾,致使我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量及难度不断增大,矛盾纠纷有上升趋势。

两年中,共发生矛盾纠纷173件,其中:林地和土地权属纠纷80件,占46.3%,农户分家纠纷35件占20.2%,婚姻矛盾5件,占2.9%,赔偿矛盾32件,占18.5%,水源纠纷21件,占12.1%。

究其特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矛盾纠纷的多样性。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广泛、复杂,往往是国家、集体、个体和多种经济组织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在盲目的荒地开发中,有的是“有地无证”,有的是“有证无地”,有的是“一地多证”,这就为村民、集体和开发者之间的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

二是矛盾纠纷的季节性。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农产品购销、农作物财产侵权、劳务报酬索要、水事纠纷都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因地埂地界、浇水用电等切身利益而引起的矛盾,来势猛,发展快,带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是矛盾纠纷的涉法性。随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民调组织及辖区行政部门不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性选择。

四是矛盾纠纷的群体性。农村矛盾纠纷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面广,易于引起具有相同利益关系人的共鸣,进而形成群体行为。这些矛盾纠纷若处理不当,解决不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极其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五是矛盾纠纷的对抗性。受利益驱动影响,由于水资源的不均性、有限性、紧缺性,极易形成农田灌溉水事纠纷,甚至引发打斗。因借婚姻索取财物、争夺遗产、分家拆产、逃避债务而激化的矛盾时有发生。

六是纠纷调处具有复杂性。就土地纠纷而言,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土地弃耕撂荒为由收回或转包农户的承包地,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以“土地经营权证”为根据受法律保护。但《土地管理法》又明文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在这里,法律和法律、法律和政策之间出现明显不相吻合,使得基层干部和政法部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无所适从,左右为难。

二、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从林地和土地权属、农户分家、婚姻、重点工程建设征占地赔偿和水源等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小康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适应、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随之凸显。

现阶段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西部的差距、城乡差距、各阶层的差距明显拉大,虽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变了均贫。但是,由于并没有达到均富,导致不患寡而患不均,由不均而导致心理失衡,由心理失衡而导致行为失控。个别地方因仇官仇富心理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启示和警示。

第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社会纠纷的剧增。随着原有的利益格局的不断变化,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家庭之间、社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利益差距与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且纠纷的性质越来越复杂。同时,多元化利益带来的冲突加上因制度未有效确立而产生的混乱与无序,产生了许多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纠纷,如土地承包权纠纷、劳资纠纷、消费纠纷、医疗纠纷等。

第三,市场机制不成熟,新旧体制产生巨大摩擦,社会控制系统不够完善并明显脱节,原有的管理体系力不从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由于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失范,社会诚信缺失,市场经济固有的各种弊病开始产生,受利益驱动,引发的各种纠纷层出不穷,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长。

第四,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共同体正在生成。以价值、观念共同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正在向利益共同的经济共同体转变。农民为参与市场的需要自愿组织的各种生产、销售、技术性协会正在生长、发育,这是经济共同体在乡村社会发育的征兆。另一方面,农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城市流动。与此同时这些农民又未被城市接纳,造成他们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权利一旦受损害,往往诉诸暴力或其他类型的自力救济。

因此,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类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信访数量同样快速增长。当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将可能转化成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烈度与强度不断地增强,引发更大范围、更加激烈的冲突。为此,尽快建立一种便捷、节约、高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紧迫而必要的。

三、巧妙化解矛盾纠纷的办法

哪里疏导化解矛盾的工作做得好,哪里农民的情绪就顺,社会秩序就好,经济发展就快;否则相反。农村矛盾纠纷都有一个酝酿--发展--激化的过程,要从源头抓起、从根本抓起、从全社会抓起、从平时抓起、从预防抓起、从调解抓起,“宜疏导不宜堵压、宜化解不宜激化”。除了违法乱纪的事件和最终需要解除人身关系的以外,均应耐心细致地调解,千方百计定纷止争。

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按照“形成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格局”的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实行“一天一排查”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村调解委和各村民小组长按照分管的片区每天分别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和收集,努力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实行“一案一办结”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分类,逐件按诱因、涉及人数、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登记建档,并逐一进行调解,调解后及时将调解情况报告乡综治办。对比较复杂或有可能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矛盾纠纷案,村“两委”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提出化解措施,明确包案责任人,及时组织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明确村级调解组的调解意见,并以书面形式送达。三是实行“一月一例会”制度。村调解委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分析全村维稳形势,研究解决矛盾纠纷难题,并按月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小组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工作被动的小组、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培养一支过硬的调解队伍。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优秀调解员,通过发挥其作用,使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础,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管好用好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结合村“两委”换届,对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整充实,明确其主要职责和任务。实行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月例会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调解员学习农村实用法律和调解工作方法。同时,通过落实“以案定补”、每年评选优秀调解员等形式,充分调动村级调解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有效整合基层调解人员。实行矛盾纠纷分级调解制,对家族或家庭中产生的矛盾纠纷,由家族长者先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再上报村民小组。对村民小组内产生的矛盾纠纷,由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先组织调解,调解不成的再上报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以及各界知名人士的作用。通过分级调解,有效整合调解人员,壮大了基层调解员队伍。三是对调解员进行专门培训。结合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以调解业务、调解方法、农村实用法律等为主要内容对村级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基层调解员全方位、多角度的得到培训。

第三,推广一套有效的化解方法。我村认真总结推广矛盾纠纷化解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基本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矛盾纠纷化解方法,并在全乡范围内得以推广,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一是注入真情调解。每位调解员在组织调解前,都要抱有一定将矛盾纠纷化解的信心和决心,把矛盾纠纷化解当做是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实事,都要认识到若不将矛盾纠纷化解,会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会升级为更大矛盾,影响社会大局稳定。二是规范程序调解。严格按规范程序组织调解,严明调解纪律,维持好调解现场秩序,对参与人有可能产生激动情绪的,安排专人稳控,防止双方矛盾升级,致使不欢而散。三是坚持依法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要将矛盾纠纷案涉及法律和政策宣传在前,让当事人理解明白。调解员在提出纠纷问题解决方案时,要尽可能按照法律规定,维护法律尊严。四是法情结合调解。在依照法律完全不能化解矛盾的基础上,要组织当事人协商,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供当事人选择,直至矛盾纠纷化解为止。调解员在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要发散思维,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和不触及第三方利益,有利于矛盾纠纷化解的方案都可以提出。五是用活村规民约。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约束不了,以及农村常出现的一些纠纷事项明确写入村规民约,依法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认真组织实施,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规定来组织调解。六是用活关键人物。在对有些矛盾纠纷进行化解时,要对当事人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查了解,若有一方当事人的亲人、朋友,或有利益制衡的人物,有利于矛盾化解的,要想方设法与其沟通,请其出面做思想工作,或出面参与调解。七是用活特定时段。在对有些矛盾纠纷进行化解时,调解员要对矛盾纠纷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找准矛盾纠纷化解的最佳时机,再组织调解。对已化解矛盾纠纷达成口头协议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补充书面协议。八是用活人性本质。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调解员要对当事人进行人性分析,了解矛盾双方需要什么,并顺着当事人的需求去做思想工作,直至双方当事人利益达成一致。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9

XXX办:

按照县委第XX届第XXX次常委会议定事项的工作要求,县XXX立即行动,研究部署全县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条例》宣传活动

县XXX下发了<关于开展《xxx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组织开展了《条例》的学习宣传、研讨及应用。县XXX在县委常委会上组织了学习,各镇(街道)、县级各部门将《条例》纳入了党委(党组)会;县XXXXX小组组织了相关部门,对《条例》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学习和研讨。

二、开展化解体制机制建设

(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县XXXX下发《关于开展化解社会风险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党政主要负责人是解纠第一责任人。下发了《关于调整县XXXX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调整了XXXX领导小组成员,各镇(街道)和部门也相应的成立了领导机构。下发了《XX县XXXX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工作督导,确保XXXX工作落地落实。

(二)建立预测预警预防预置工作机制。实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将被动调处向主动化解、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持续开展 “五进活动”“四级排查”建立重点问题人员、重点信访案件“两本台账”,实行“红、橙、黄”三个等级分类预警、动态管理,明确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解决方案和办结时限。

(三)完善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县委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诉源治理”推进XXXX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了“公调对接”“检调对接”和“访调对接”等工作。初步形成 “信息共享、资源共用、联动联调、资源整合”的工作格局。

三、开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治理

(一)抓住关键点着重源头排查化解。完善集中排查、专项排查和经常性排查相结合的排查研判工作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劳资关系、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涉众矛盾纠纷领域做到早排查、早预防、早化解。每月分析我县矛盾纠纷热点、难点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针对性开展源头预防和化解工作。

(二)重点防控可能引发“民转刑”矛盾纠纷。县XXX下发了《关于建立可能引发“民转刑”命案矛盾纠纷跟踪督办工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加大了可能引发“民转刑”命案防范工作力度。截止目前,通过落实低保、解决临时救助、协调拆迁款等措施。全年,未发生一案死亡3人及以上“民转刑”案件。

四、提升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活动报告篇10

一、寿光市推进民生一体化的实践

寿光市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推进民生一体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经济社会呈现城乡和谐共荣、均衡发展局面。

(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均衡城乡公共资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镇街道和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信息网络等一体化。

健全完善城乡道路,构筑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近五年,寿光市累计投入27亿元配套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城乡连接线建设,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寿光市通车总里程达3848公里,油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55.2公里,通车里程、密度位居全国县(市)前列,极大改善广大群众的出行条件。目前已经形成市区内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构建起现代化城市框架。周边镇街的主要通道进行改造升级,基本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周边900平方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寿光市本着“先急后缓,远近结合”的原则,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逐步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010年完成了营里、台头2处镇级加压站建设和6个镇缺水村管道铺设,解决了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计划到2015年全部解决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按照“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撤村并点,探索试行“大村庄”体制,建立大社区,实行集中供暖、供水,网络通向每家每户,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镇运、市处理,路面全部硬化,社区内卫生所、活动室、超市、幼儿园等一应俱全,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让农村社区居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二)统筹社保资源,建立起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寿光市积极探索建立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构筑起了养老、就业、保险、救助“四道保障”。开工建设了三期老年服务中心和市中心敬老院,实现了应保尽保;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了1.9%以内;实行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社会保险扩面每年新增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市财政拿出6000多万元,率先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亿多元;2010年份慈善总会募集资金1500多万元,使弱势群体得到了有效救助;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变了以前农民依靠土地和子女的家庭养老方式,转化为社会养老,农民实现养老不犯愁;从2009年10月份开始,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55元,2010年为全市60岁以上13.6万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达1.1亿元,提高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应标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目前,寿光市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筹资多元化、保障制度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全覆盖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教育卫生资源,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寿光市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乡教育更加均衡,投资3.1亿元新建、改造学校58处,全部镇街道中心学校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基本实现了高中到城区就读、初中到镇区就读,所有城乡适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子女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均衡卫生•健康寿光”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寿光市卫生系统健全了以市直医疗单位为龙头、镇(街道)卫生医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厂企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建起了“15分钟就医服务圈”,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无差别就医;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构建起“覆盖城乡,统一指挥,合理分流,就近派车,快速反应,有效救治”的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新农合的参合率和筹资额,提高新农合的医疗报销比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为全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做到有病及时治疗。

(四)统筹城乡社会安全资源,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寿光市始终把稳定作为头等大事,统筹城乡社会安全资源,各镇街道都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开展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整治”活动,同时搭建“三大平台”,构建“四项机制”,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大稳定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搭建“三大平台”,解决矛盾纠纷。一是依托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联合接访大厅,整合公安、卫生、司法、人社等调解力量,整合网上、市长热线、寿光民生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和矛盾纠纷化解信息资源,实行集中办公,统一领导,对矛盾纠纷“统一登记、分类接谈、现场处理”。对重大疑难纠纷联合“会诊”、联合调处,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二是依托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矛盾解决手段的有效衔接,认真开展好诉调对接,指导全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规范运行,把矛盾纠纷尽量解决在调解阶段,不能调处解决的进入诉讼程序,避免形成上访积案。三是依托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形成镇街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全面负责辖区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通过建立“三大平台”,妥善解决所有矛盾纠纷,2010年全市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调处率达到98%以上,解决各类矛盾纠纷2万多件,总量同比下降28%。

构建“四项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市委及维稳各专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一定时期、一个阶段矛盾纠纷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矛盾发生的规律特点,制定针对性预防化解对策,切实掌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二是网格化信息搜集机制。进一步织密信息网格,充分发挥全市城乡4966名网格化信息员的作用,加强业务培训,落实“发现、上报、调处、稳控”责任,确保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三是常态化排查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管理”、“系统管理”责任,各镇街、市直部门每半月一次,各村居、社区每周一次,对发生的矛盾纠纷和潜在的苗头进行彻底排查,建立管理台帐,落实解决部门、领导、时限。特殊时期实行日排查、日汇报、零报告制度,确保矛盾在最佳时机得到处置。四是动态化综合整治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实行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查找问题,跟进整治,确保将矛盾消灭在萌芽和初始状态。“四项机制”的实施,有利的化解了社会矛盾,犯罪率明显降低,人民群众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二、寿光市推进民生一体化的成效

寿光市推进城乡民生一体化,增强了寿光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增强了综合实力

寿光市注重民生,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推动城乡民生一体化,大大提升了寿光综合实力。寿光市连续9届跨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集中宣传的18个典型之一,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国试点县市,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寿光市位列26位,2010年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十大生态休闲宜居城市”。曾获得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 “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缩小了城乡差距

推动民生一体化建设,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近年来,寿光市采取转方式、调结构,优化生产发展方式,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寿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4:1,大大低于全国3.3:1的水平,农民生活富足,城乡收入缩小。最近几年,寿光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2010年,全市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达到15.3亿元,14个镇街道有70个村启动了公寓楼建设,建成了112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寿光有1个镇通过部级优美乡镇验收,其它镇通过省级优美乡镇验收。在农村居住的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环卫、社保、道路、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农民做到了“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靠社会”,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

(三)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寿光市加快民生发展力度,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加大民生投入, 2010年,寿光市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环保、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支出达到15.9亿元,成为财政的最大支出项目。财政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有利的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卫生、社会治安方面的保障,实现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生活安定、富裕,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推动城乡民生一体化建设,集中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寿光市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来加以突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提出了“城乡一体均衡寿光”,把经济发展同百姓的幸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据《寿光市“幸福指数”专题报告》调查统计,74.1%的人对寿光目前经济状况表示满意,77.7%的人认为目前城乡差距在进一步缩小,88.3%的人相信下一步的经济状况会更好,81.1%的人相信寿光未来几年内生活水平会继续提高。大大高于前几年的调查指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三、寿光市推进民生一体化的思考

(一)推进民生一体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推进一体化的核心。推进民生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不能以发展民生为借口,搞形式主义,搞强迫命令,搞形象工程,搞“政绩工程”,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寿光市在工作中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以人为本意识不断增强,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时切实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每个领导干部都把人民群众的幸福装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明确了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等方面的民生指标,并细化落实到现实工作中。成立民生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寿光民生建设工作,在考核中,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保障、群众就业、文化事业、社会稳定等工作的权重,政府确立起了“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价值取向,全面建立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2010年初确立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乡道路等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

(二)推进民生一体化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经济是推进民生一体化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民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民生的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民生事业发展,使民生事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如果民生事业建设滞后,各方面社会矛盾必然增多,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也就会增多;而且经济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寿光市最近几年加快发展步伐,财政收入不断增加,2010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3亿元,经济的大发展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支持力度,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民生事业的大投入、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寿光民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又为寿光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