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化解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2:44:32

矛盾化解

矛盾化解范文篇1

以人为本的矛盾化解机制

现阶段。直接关系社会稳定。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有的地方和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过分迷信权力的作用,习惯于以高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结果不仅难以有效化解矛盾,反而有可能使矛盾激化。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矛盾化解和平安共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2011年2月,汶南镇建立了全市第一家“平安协会”并很快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平安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作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总结推广了其做法和经验。短短3年多时间,313个“平安协会”全市各地发展起来,成为促进社会平安发展的重要力量。

平安协会”具有自治组织的性质。平安协会”党委、政府领导下。法律规定范围内协助做好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依法开展活动,由社团登记管理部门审批、群众自愿参与的群众自治组织。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接受市综治委的领导和业务指导,增强工作的权威性。党委、政府通过引导、组织和协调,保证“平安协会”正确发展方向,但绝不包办代替。

平安协会”把人民群众作为平安建设的主体力量。平安协会”主体成员由社会各界有较高政治觉悟和较强协调能力的人构成。平安协会”化解矛盾、促进稳定中发挥了避免群众与党委、政府正面冲突的防波堤”作用,其中“三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人员是主力军。由于始终致力于让群众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防止某些突发事件蔓延和矛盾激化的减压阀”作用,增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黏合剂”作用。直接参与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又促进了广大群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升。

这启示我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党执政的基石;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巨大力量。只有真心实意地相信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社会平安发展的良好局面。

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平安共建机制

社会稳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市委、市政府以“平安协会”为载体。逐步形成了以“三多”为重要内容的平安共建机制。

多元参与。就是积极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到平安共建中来。比如。使企业成为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市,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企业关注稳定、支持稳定、投入稳定已经成为一种风尚。2012年,市供电公司主动拿出900万元参与建设“平安灯”工程,全市917个行政村安装“平安灯”3万余盏,既营造了和谐安全的供电环境,又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多方互动。就是加强平安共建尤其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平安协会”亲临一线,党委、政府坐镇指挥。公安干警压住阵脚,基层组织迅速跟进,多方协同、多方互动。通过这样一种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平息了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而形成了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群众力量互动,事件联处、治安联防、信访联接、纠纷联调、问题联治、教育联劝、信息联享、案件联结、平安联创的三互九联”新机制。

多法并用。就是处理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做到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对症下药。尤其是注重通过对话和协商,坚持运用法律、政策、道德以及乡规民约等多种手段。使矛盾双方当事人满意,从而减少民事纠纷进入信访和司法渠道的流量,有效化解一些复杂矛盾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这启示我实现社会平安发展。采取多样办法。只有这样,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才能把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做到人民治安人民办、社会稳定社会管,真正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稳定与发展相互促进的社会管理机制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更好地造福人民。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兼顾,根本目的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把稳定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依托“平安协会”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初步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管理机制。

稳定与发展相统一。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稳定和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努力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平安协会”不是孤立地开展活动,一盘棋、一起抓。而是既着力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又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放到否有利于发展这个大前提下加以考虑。比如,汶南镇借庄村把“平安协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市场秩序,有力地推动了黄花菜产业的发展,仅此一项就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大幅度增加。

矛盾化解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矛盾;辩证方法;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目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防治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1]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我们必须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正确分析和恰当处理各类社会矛盾。

一、化解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坚持“多样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但具体矛盾的解决方式,则因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客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种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复杂、多样,规定了矛盾解决的形式和矛盾斗争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2]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社会价值观、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从解决矛盾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某些社会矛盾。从城乡基层到党政机关党政负责人的选配,应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再由组织任命,以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少数人任命少数人,被任命人只对上级负责”的干群矛盾。在公路、机场、桥梁、楼舍等重大项目建设上,可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公开项目的所有信息,让项目设计方、投标方、发标方、代表方、媒体方、纪检方共同参加听证,以减少领导干部腐败的机会,缓解腐败现象有增无减的矛盾。对于许多利益纠纷与矛盾,可以采取调解方式,使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尽力取得矛盾各方当事人基本满意的处理结果。

履行司法程序解决某些社会矛盾。这种方式,就是通过法律诉讼活动,由法院对矛盾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最终形成结论性意见并强制执行。这种方式适用于处理某些利益冲突较为严重、调解无效、不服行政仲裁的矛盾(如财产纠纷、离婚纠纷、土地征用纠纷、房屋拆迁纠纷等、劳动工资纠纷等),以及处理某些社会负面影响较大、提起公诉的对抗性矛盾(如制假贩假、走私贩私、贪污受贿、制毒吸毒、杀人、强奸、爆炸等)。

实行新的政策解决某些社会矛盾。从长远看,化解矛盾应从制度建设入手,这可以有效防止处理矛盾中的随意行为。劳动就业困难、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保障欠缺,这三大社会矛盾都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带有根本属性的矛盾,解决它们不能耍“小聪明”,必须靠强有力的、权威性的政策,因此要在制定与实施新政策上下工夫。

通过发展经济解决某些社会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它是解决当前中国许多社会矛盾的关键,只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越来越和谐。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根本途径就在于发展经济。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激活创业机制。要大力支持和引导创业,把促进就业、改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待遇当做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第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再也不能以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增长。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一定要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第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垄断行业的经济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通过税赋改革和转移支付,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物价的严格控制,相对提高居民收入的使用价值;将“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

二、化解涉及全局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重点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大的复杂的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在这些矛盾中,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由于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规定和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努力找出并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就能推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的发展。“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沉积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失业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先进思想文化与腐朽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引进外国技术与自主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与消耗资源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与卫生保健之间的矛盾;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劳资之间的矛盾;医患之间的矛盾等。面对上述矛盾,我们只有理清思路,从中找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带动一般矛盾的解决。

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当代中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已经为寻找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或者说主要矛盾提供了捷径,我们不妨直接引用其中有关当前中国社会重大矛盾的研究结论:“从目前来看,新的社会威胁主要集中在就业、穷富差距、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很多贫富关系、劳资关系、干群关系方面的社会矛盾问题,也都与这三个问题有关。”[4]这三个问题,就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三大矛盾,因为它们构成了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安全的严重威胁。解决了这三大矛盾,其他矛盾便会迎刃而解。三、化解新旧社会矛盾自觉坚持“扬弃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扬弃”就是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否定,既是克服、抛弃,又是继承、发扬。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周期性,但不是单纯的循环,而是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前进、上升运动。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呈螺旋式或波浪式。在人类社会领域,这集中表现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变动的。任何事物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就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为新事物所否定。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新生旧死、川流不息、万古常青的发展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5]

坚决放弃人民群众强烈反对的东西,自觉接受新生事物。在当代中国社会,凡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政策与法规,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反之就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对人民群众坚决反对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决舍弃,否则就会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由于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需要、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或趋势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坦然面对、自觉接受。当前,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6]要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必须坚决放弃现行的教育市场化的理念,坚决改革“盲目扩招”的制度,建立“政府提供岗位+院校定向分配+适量双向选择+鼓励自主创业”相结合的新就业制度。要解决贫富差距逐年扩大的突出问题,必须由政府强制性地规定垄断行业的工资与福利标准,必须加大对政府官员隐形收入的查处力度,必须在现行的低保标准基础上适量提高弱势群体(尤其是贫困阶层)的经济补贴标准,必须坚决废除歧视农民工的地方法规与政府文件。要减少基层群众上访事件,必须坚决查处对上访当事人管、卡、压的违法违纪行为,教育各级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接待上访人员,及时反映他们的诉求,尽全力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逐步建立起利于他们表达意愿、利于快速有效解决实质性问题的新制度。

培养耐心与毅力,不厌其烦地处理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局部性矛盾解决了,全局性矛盾依然存在。某些涉及群众眼前利益的矛盾解决了,但涉及长远发展的矛盾可能依然存在。在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矛盾解决了,那个矛盾还未解决,问题暂时还无法彻底解决。在处理某些群体性事件时,几经努力达成了口头协议,但制成书面协议时有关方面又拒绝签章了,结果使问题又回复到了原先的状态……上述现象的存在,是由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所决定的。由于社会矛盾的多变性、事物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增加了矛盾的处理难度,我们要有经常地、不间断地处理矛盾的思想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日报,2006-10-09(A1).

[2]矛盾论,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7.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日报,2006-10-09(A2).

[4]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社会意识: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

矛盾化解范文篇3

【关键词】制定;《调解法》;多元矛盾化解机制

中国是调解的故乡,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中国被实践了数千年,外国称其为“东方经验”,调解一直是中国十分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机制,调解作为纠纷发生后的最先介入的解决方式,在解决当地民间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平息相当一部分纠纷,使其不至于转化为诉讼,它的过滤筛选作用大大缓解了审判机关的工作压力,减轻了审判机关的负担,保证了司法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过滤筛选后的纠纷进入诉讼后通过司法调解也不至于演变成更为激烈的冲突和严重的社会对抗,有效防范了“民转刑”。这套制度的有效运作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政权稳固、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其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现有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调解功能的实效。及时制定一部统一的《调解法》,以更加充分有效发挥调解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一、制定《调解法》的现实必要性

(一)党和国家的要求。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精神;党的四中全会决定中强调“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乡村振兴战略有“治理有效”的要求;在2019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党和国家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解的优势和功能。(二)制定《调解法》是健全有效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的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争议也越来越多,需要有不同的争议解决机制。在现有的和解、调解、仲裁、复议、诉讼五种争议解决方式形成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中,调解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调解具有成本低,迅速和便利的特点;调解以其常识化的运作程序消除了诉讼程序给当事人带来的理解困难;以通情达理的对话和非对抗的斡旋缓和了当事人之间的对立;调解能弥补法律适用不能的不足,可以根据自主和自律原则选择适用的规范,如地方惯例、商业习惯和行业标准等解决纠纷,在“法律的笼罩下”进行协商和妥协,并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体现了自认的效益最大化和自治的价值取向。由于没有《调解法》,司法行政部门、乡镇司法所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实践中,乡镇司法员更多的是被乡镇人民政府抽调参与非法律业务活动,致使人民调解工作因缺乏司法所的有效专业指导而严重被弱化,导致大量的一般纠纷因缺乏调解这一道防线的有效“筛选”而直接进入了法院,以陕西省为例,全省基层法院受案率仅2017年度就上升了24%以上,2018年度在2017年度基础上又上升了20%,基层法院因人少案多苦不堪言。制定《调解法》,确立司法行政机关及乡镇司法所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减轻法院的办案压力,使有限的司法资源用在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上,势在必行。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司法部主管调解、仲裁、复议工作,其职责要求就是要在建立健全“非诉讼化”的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发挥主导作用。(三)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调解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严重影响了调解优势的发挥和调解实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有关调解的规定散落在有关法律、法规之中,未形成统一规范。我国现有的调解种类有:民间调解(包括人民调解、律师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诉讼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人民调解、诉讼调解、司法确认作出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对律师调解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对仲裁调解、劳动争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作了规定,行政调解则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中,是典型的“分散式立法”。2.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和调解的政策性文件对调解工作的规定不够完善。目前虽然有人民调解、诉讼调解方面的专门性规定,但是在律师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等方面,有关调解的规定和政策性文件依然过于简单、原则,操作性差,缺乏具体规范。同时,依照现有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除合法自愿形成的人民调解协议、法院调解协议有法律效力和仲裁调解协议经仲裁调解书确认具有法律效力外,律师调解协议、商事调解协议、行业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现有的法律并无明确规定,导致了调解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司法确认仅限于人民调解协议,律师调解协议、行政调解协议等调解协议能否进行司法确认并无法律依据,法院也往往以无法律依据不予进行司法确认。3.调解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调解组织范围太窄,调解人员的待遇没有规定等现实问题,影响了调解实效。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调解法》,没有统一的调解员资格准入制度。现阶段,我国众多的调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水平高低不一的现象十分突出,调解的质量不高。一些乡村的调解人员由于法律水平低,依宗族势力、依落后习惯和民俗进行强制调解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调解组织范围太窄,仅限于基层的人民调解组织,县级、市级能否建立调解组织,建立起的调解组织以及商事调解组织具有何种法律地位等问题,均不明确。调解员的待遇、政府采购调解组织的调解服务、调解队伍建设、调解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等问题均无法律制度安排,大大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四)符合世界法制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世界法制这个大背景下看,我国制定《调解法》,也并非独创。因为日本早已于1951年就将一系列分立的单项调停法统合为一,由国会制定并通过了统一的《民事调停法》,该法虽后经多次修改,但一直沿用至今。澳大利亚也于1991年出台了《澳大利亚调解和仲裁法》,美国也已于1998年10月颁布了《ADR法》(即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法),美国的《ADR法》所规定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有谈判、调解、仲裁等方式。因此,我国制定《调解法》,也是适应世界法制基本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调解法》的基本内容

由于人民调解、诉讼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劳动争议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等各类调解虽性质不同,但调解运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则是相同的,这就使得制定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调解法》有了共同的法理基础。在坚持调解共有规则的基础上,照顾到各类调解的特有规则,制定《调解法》,建立一个“大调解机制”是完全可行的。《调解法》立法难度并不高,结合法学原理和法治需求,《调解法》应规定的基本内容应有:1.调解法的调整范围和法律原则;2.各类调解的受案范围;3.调解组织的制度;4.调解员的任职资格、待遇及晋级、培训制度;5.调解程序制度和证据规则制度;6.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制度与司法确认制度;7.调解案件的监督审查制度;8.调解工作的主管机关和业务指导;9.调解与公证、仲裁、诉讼的衔接制度;10.调解的经费保障制度和政府采购调解服务制度;11.法律责任制度。法谚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及时制定《调解法》这一良法,必将进一步提升制度治理水平和社会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范愉,著.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94.

矛盾化解范文篇4

一、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

我局目前为止,已接到帮扶村村矛盾纠纷事件7起,(已化解4起)一是上房小组陆卫琴因丈夫前几年患白血病,家里花费巨大,现丈夫已去世,自己靠卖水果小生意维持生活,目前生活困难,要求我局帮助申请低保;二是年纪60多岁,家里一个儿子智力低下、一个儿子智力正常,要求申请低保服务;三是的因脑受伤造成痴呆,本人无劳动能力,儿子智力低下,家庭收入少,目前仅靠其妻打零工维持生活,生活困难,要求申请低保;四是的因丈夫去世多年,靠自己打零工生活,家中还有一个15岁儿子在上学,生活相当艰苦,要求申请低保;五是村民反映铁路桥洞内地面常年积水的问题,要求政府尽快解决,便于通行;六是、村民小组要求安装自来水的问题;七是村民反映藕栽种多年后,肉质变硬,表皮陈色,要求我局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与帮助。

二、目前已化解的矛盾纠纷

的家事情,我局上门核实情况,共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三年前丈夫死亡,大儿子正常,自己已婚在外面打工,小儿子因抢劫做牢,还有5年释放,女儿都已成家。自述女儿、大儿子常年不来看望自己,早年享受困难户求助,现自己在网吧扫地800元/月。已核实其上述情况,询问两个邻居与其述说情况一致,目前我局已通知其可申报低保。的所反映的家庭困难已核实,和其儿子办理残疾证明后,可申报低保。的家反映的情况,经我局上门核实,儿子已享受低保,其本人已再嫁他人,且身体健康,不符合享受低保待遇。村民反映的铁路桥洞内地面常年积水的问题,我局已经和市政府沟通协商,争取帮助解决问题。、村民小组要求安装自来水的问题,目前我局通过和市有关单位请示,现在答复安装。针对反映的莲藕肉质问题,我局准备组织的种藕专业户到广昌考察学习。

三、化解矛盾纠纷存在的困难

矛盾化解范文篇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骄人业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矛盾,有些矛盾还相当尖锐,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这一矛盾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前提下,社会矛盾又呈现出许多具体的类型,比如从矛盾对立双方亦即主体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干群矛盾、贫富矛盾、城乡矛盾、区域矛盾、劳资矛盾、其他矛盾,其他矛盾包括诸如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又体现为如下一些特征: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群体化、类型多样化、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极端化、矛盾总量扩大化等。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对社会矛盾进行化解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当前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机制及其评价

一般认为,“机制”一词系英语“mechanism”的意译,指机械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9世纪的一些生物学家在生物学分析中率先引入了“机制”的概念,用以指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结构及其活动规则。后来,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各自研究中借用了这一概念,泛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于是就产生了诸如“政治机制”、“道德机制”、“法律机制”等。1.政治解决机制。20世纪以来,政治学家开始把“机制”引入政治分析,“政治机制”概念已被政治学家普遍接受。政治机制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它既包含静态结构,又包含动态的程序;既包含内在的关系,又包含外部的形态;既包含显性的制度,又包含隐性的规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直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基于文化传统、政治体制、法治进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还会受到人治思维、人治文化的影响,这使得我们的政治行为尚不能完全纳入法制轨道,基于上述制度而设计出来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则很容易在人治的道路上徘徊。2.道德解决机制。道德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方面有赖于行为人内心自律,一方面有赖于社会舆论的评价。前者是主动遵守道德,后者是被动遵守道德。比较来说,道德主要是通过前者也就是依靠人们内心的自我强制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长期以来,我们在贯彻“以德治国”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容否认的成就,比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宣传、通过社会道德楷模的树立和宣传等等。但是必须看到的是,道德解纷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赖于行为人的严格自律,有赖于法律制度的外在强制作为支撑,道德自己无法承担起彻底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单纯的道德说教只能回归到人治的老路上去。3.法律解决机制。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以“三大诉讼法”为基本制度框架,以协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为基本流程的矛盾化解机制。当然这一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何完善这一机制,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进行阐述。4.关于信访制度。通俗地讲,信访制度的本质就是信访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启动一个较大权力来纠正一个较小权力的错误。信访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系统内部的自我纠偏,其本质仍然是人治的,其价值就在于弥补法律的不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信访制度有被主流化的趋势,信访制度的被强化,使法律逐渐被边缘化,于是又回到了人治的老路上了。综上所述,政治解决机制、道德解决机制、信访制度三者尽管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因其自身的人治属性,我们不能无限夸大、强化其解纷功能。依法治国,就是要使法律机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大显身手,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完善这一机制呢?

矛盾化解范文篇6

xx镇地处科右前旗政府南,东、西与乌兰浩特市、吉林省洮南市接壤,这里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总面积22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4万亩,全镇辖15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总人口2.1万,是一个蒙、汉、回、满等多民族聚集镇。我镇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镇15个行政村都成立了调委会有专兼职调解员83人,特别是2009年各村又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站进一步规范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在此基础上,xx镇综治办形成了这个调研报告。

一、我镇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做法与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及各村能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引,坚持“一手促发展,一手保稳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主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我镇社会总体上的持续稳定。

(一)领导重视,抓建设统一了思想认识。思想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力量之源,也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思想保障。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当做关系党的事业兴衰的大事来抓,从抓什么到怎么抓,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从长规工作到长效机制,我们构筑起新型防控体系。20xx年初在总结20xx年工作中,我们发现全年共调解纠纷100余起,这项工作不仅牵扯了镇党委、政府很大的精力,同时也影响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大局。基于以上认识,镇党委、政府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这几年矛盾纠纷涉及到的部门,率先提出了整合治安资源,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心这一工作思路,着力打造安全的治安环境、交通环境、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结合xx镇的实际情况,我们将维稳办、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经管站等部门纳入调处中心,让他们直接介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这一工作模式探索中,我们随前旗政法委赴外地考查综治维稳工作,通过学习,我们的工作思路逐渐清晰了,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在旗政法委的指导下,我们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调解格局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形成了以部门力量的整合、资源共享、镇村联动、携手调处为主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模式。

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立后,村级化解不了的矛盾在一楼信访接待室就能得到工作人员的接待,根据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归属,由职能部门接待处理,避免了以往来访群众直接上楼找领导的现象。既方便了群众,又使领导从处理接访中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建立机制,抓落实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近几年来,xx镇党委、政府正在逐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分析研判机制。

镇党委要求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做好日常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辖区范围内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触角前移,及早发现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将各类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延伸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工作触角,“变上访为下访,变关门为开门”,扩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覆盖面,将各个领域、行业和群体的问题都纳入了排查的范围,采取了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和特别防护期排查等方式,坚持“村组每月一排查,镇每季度排查一次”的制度,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频率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的台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强化矛盾纠纷情报信息工作,建立镇村两级情报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准确分析判断治安形势,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防止群体事件的发生,使80%以上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截止2009年末,村级调解矛盾纠纷37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镇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压力。镇、村两级机构按同一工作程序运转,上下联动,系统管理,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形成了以“大排查”促“大稳定”的工作局面。

2、完善以组织建设为主要手段的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机制。由于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对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主要是采取调解手段。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组织保证。xx镇村两级组织都成立了平安建设领导小组、综治办、维稳领导小组等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专门机构,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发挥了组织、协调、排查、化解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整合各部门力量化解矛盾纠纷为目的的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的建立,更使我镇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了更好地抓手。《xx镇综治维领导稳工作中心实施方案》和《xx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制度》等相关文件的出台,从工作原则、程序、制度、案件分理、人员守则等方面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行规范,将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层层分解,建立起横向和纵向的领导责任制,使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落到实处。

二、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及其成因

(一)我镇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纠纷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我镇作为前旗一个人口多、农业和工业基础较薄弱的城郊镇。虽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镇一些矛盾纠纷仍然突出,造成了部分地区的不稳定,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土地征用问题、涉农问题、林地(场)遗留问题、土地纠纷、家庭邻里纠纷、民事纠纷等。这些问题仍然是当前我镇突出的社会矛盾纠纷,影响了我镇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我镇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

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总是基于一定的成因的。只有对我省社会矛盾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村级治保会、调委会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是个别村的工作人员在实际调解矛盾中存在人情大于政策、法规等情况,使天平失衡,从而导致矛盾激化。二是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引发矛盾激化。

2、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矛盾。一是农村土地管理不完善,农民往往因为一垄甚至半条垄而引发矛盾,此类矛盾比较突出,占镇村调解的纠纷65%以上。二是村委会换届中各种利益关系矛盾。由于在选举中或多或少会触动各方利益,引发罢选、贿选造成等,使宗派利益激化。三是村集体中群众与群众利益的矛盾。这类矛盾由于历史原因化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我镇永兴村就是因为村集体菜田引发此类矛盾并且和村换届交织在一起。

3、法制不健全、群众法律认知不够,是导致社会矛盾纠纷的法律原因。一是法律规定不完善。如,对于信访问题,虽然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信访条例》,但这个条例中对少数人上访人员违反《信访条例》的一些行为缺乏刚性的处罚规定,从而造成了许多无理上访、非法上访甚至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纠纷。二是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广大群众不是不懂法,而是对有些法律一知半解,往往导致与法律背道而驰。

4、部分群众道德素质不高,是引发一些家庭矛盾的深层原因。具体表现在赡养老人、离婚、扶养儿女等方面。

三、建立化解我镇社会矛盾纠纷长效机制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化解矛盾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合理的组织体系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化解矛盾的组织体系,才能真正将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落到实处。今年镇党委、政府重点抓基层治保会、调委会建设,从实行目标管理量化分解到业务培训都做了细致安排,并着手建立长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矛盾纠纷化解队伍。

(二)大力发展经济,构建合理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大力发展我镇经济,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纠纷的前提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我镇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技兴镇、农业稳镇、乳业富镇、工业强镇”战略,努力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才能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我镇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进一步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信访工作是加强党和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要真正发挥“桥梁”作用,了解社情民意,教育疏导群众的作用,强化广大信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做到接待群众真诚热情,了解情况全面准确,答复问题耐心细致。要变群众上访为我要下访。

矛盾化解范文篇7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佛山市的实践启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社会矛盾,是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前提;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富裕和谐佛山为目标,把维护群众利益贯穿于党委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始终,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为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把握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经济社会转型较早,各种社会矛盾也显露得较早。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佛山市把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社会矛盾作为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前提,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分析和认识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佛山市委、市政府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引导各级干部坚决克服“只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认识,树立积极做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坚决克服“解决矛盾纠纷的事情有政法部门抓,与己无关”的片面认识,树立积极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同时,就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实际情况,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表现出的特点,为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奠定基础。

认识的提高带来实践的自觉。面对社会矛盾的多发高发态势,佛山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坚持经济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加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协调与平衡;把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注重在教育疏导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调处各种社会矛盾的合力,实现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努力形成以党政职能部门工作为主、社会力量和群众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矛盾防控和化解工作格局;讲究调处社会矛盾的方法策略,对不同矛盾实行分类处理,特别是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群体性事件;扎实搞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社会矛盾,着力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

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近年来,佛山市不断拓宽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路,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形成了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管理社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导作用。职能部门是社会管理的责任主体,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主体。佛山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党政职能部门和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工作责任,使其做到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尽其力。把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结合起来,发挥各级信访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和大信访工作格局,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访工作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大量社会矛盾。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基础作用。城乡基层是社会矛盾发生的突出领域,也是开展群众工作、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环节。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佛山市明确基层社区组织搞好社会自治的职责和在服务群众、调解矛盾、管理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基层社区组织从注重发展经济为主向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为主的转变;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农村“两委”能力建设,对农村“两委”实行财政补贴,确保农村“两委”干部安心做好群众工作;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按照发展经济与管理民事职能适当分离的原则,抓住并村并镇的机遇,将合并后撤销的镇改为办事处,专门承担社会事务和民众事务的管理职责,使党委和政府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关注民生、疏导民意、舆论监督的桥梁作用。新闻媒体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是疏导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佛山市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关注民生、反映民意,鼓励新闻媒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接受媒体采访制度、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解决民生问题责任人制度等,形成政府部门与媒体的互动机制。二是支持新闻媒体办好“民生栏目”,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深度报道,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引导群众和谐共处。三是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对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等的全程跟踪报道,支持新闻媒体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化解因政府与群众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矛盾纠纷。

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提供服务的纽带作用。一是推动重心下移。在镇、街道建立工会组织,在条件具备的镇、街道建立青年中心,完善妇联组织架构。特别是支持和推动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扩大服务对象,把非公有企业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列入重点服务和帮扶行列。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方式,探索群众组织社会服务的项目化运作。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工会重点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青团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妇联重点办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站。

为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佛山市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事务决策提供条件,为群众参与各种矛盾的解决搭建平台,使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提供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载体,避免出现因公共事务决策不公开透明而形成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二是创新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方式,避免出现因居务、村务、厂务不公开透明而形成管理主体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三是拓宽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避免出现因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公开透明而形成职能部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

建立健全利益保障体系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佛山市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的产生。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佛山市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将城市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制度推向农村,并逐步与城市居民接轨,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强扶贫助学、城乡基本医疗救助、特困家庭住房救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等社会救助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是民生之本。佛山市坚持把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的重大措施来抓。如建立健全就业目标责任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机构;加大再就业援助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等等。

建立健全农民利益维护体系。佛山市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和股权分配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化解农村矛盾、维护农民权益的新机制。一是通过在土地征用中让利于农民,做到与农民协商在前、项目报批在前、对农民补偿在前,确保农民基本生活有保障、就业有保障、养老有保障,大大减少了因农地征用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二是通过引入中介组织管理村级财务,防止因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而引发不稳定因素。三是通过推进“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扩面工作,为解决以股权分红为焦点的农村矛盾奠定制度基础。四是通过落实减负政策,使收费引发的农民与政府的矛盾基本得到化解。

矛盾化解范文篇8

一、积极推行“村聘民选”调解员进村入户调解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人民调解员“村聘民选”、“乡聘民选”模式。按照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的严格程序,从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五老”中聘请懂政策法律、文化素质较高、在群众中有威信、热心调解事业的同志为“村聘”人民调解员。在发生矛盾纠纷时,当事人可自主选择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时,在各乡镇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从每个村委会聘请1名人民调解员。在发生跨村纠纷或“急、大、难”纠纷时,由当事人自主选择“乡聘”调解员调处。目前,我县共聘请1253名村级调解员和160名乡级调解员。

二、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矛盾纠纷调处效能

一是严格执行请示汇报制。我局积极为各所设立电子邮箱,要求各所通过电话、电子邮箱、政务网等形式将工作动态向县委、县政府、县政法委、县司法局汇报。每月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当面专题汇报矛盾纠纷排查情况,对特大、复杂的案件进行分析研讨。

二是严格执行定期排查制。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村(居)每周、乡镇(街道)每半月一次大排查制度。特别要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并逐一建立台帐,落实专人负责,限时结案,做到案结事了。

三是落实联动联调机制。为加强沟通协作,合力调处矛盾纠纷。我局加强了与公安、法院、信访、土地等有关部门矛盾纠纷联动联调工作机制。

四是强化考核奖惩机制。我局年底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的,给予通报;因排查调处不力致使矛盾纠纷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发挥调解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各调委会和司法所以维护稳定为首任,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积极排查和调处各类纠纷。镇庙前村委会村小组与黄泥埠村小组因土地权属引发纠纷,村东后岭坑有一块山脚地,大约三十亩,近四十年来一直是由村在耕作,分田到户后,村小组分给各家各户种植,邻村黄泥埠村一直没有异议。去年,黄泥埠村把后岭山承包给本村村民刘文根,刘承包后,称后岭山包括山脚地都是黄泥埠的,用推土机将村村民的菜地推平,棚屋推倒,于是两村引发纠纷。司法所进行了调解,根据《民法通则》及国家有关山林权属争议调处规定,农民集体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凡连续使用已满二十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调解达成如下协议:争议山地后岭坑旱地,村自协议之日起再使用十九年,十九年后全部交还给黄泥埠村,归黄泥潭村所有,村所受损失,黄泥埠村负责协助解决补偿,双方不再有其它争议。

矛盾化解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着力排查化解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预防和减少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党集,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工作原则

坚持事要解决,注重预防。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积极帮助群众克服生产生活困难。统筹艰苦各相关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协调利益关系中化解和预防矛盾纠纷。

坚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确定排查化解工作重点,根据矛盾的性质、原因,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予以化解,做到息事宁人,定纷止争。

坚持齐抓共管,各方协同。充分发挥法定渠道的化解功能,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面深入检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强大合力。

(三)工作目标

集中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持越级信访总量、非正常上访数量及群体性事件持续减少的良好势头。

夯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推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建立健全信访信息网络,提高排查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能力。

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集中梳理、归口办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努力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明确排点。排查的范围包括信访突出问题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和苗头隐患。重点是:农村土地征用和承包、涉法涉诉等引发的信访突出问题;因环境污染、医患纠纷、食品药品安全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复退、伤残军人、抗越、军转、志愿兵、幼师、大龄民师等利益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产权纠纷,族群纠纷,村务管理纠纷,村庄规划,宅基安排等。

建立、完善排查工作制度。各行政村认真排查调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纠纷,企业重点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土地重点排查及调处宅基纠纷,经管重点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公安、司法重点排查调处涉法涉诉问题等。

各行政村各部门都要高度关注,深入分析社情民意,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逐件按诱因、时间、地点、单位、涉及人员、重点人员、事态发展预测等要素登记建档,并将相关情况报送党委政府,公安部门及时将搜集掌握的有关矛盾纠纷的预警信息通报给党委、政府,以便进行跟踪管理。

三、集中化解各类突出矛盾纠纷

加大对矛盾纠纷的调解力度。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作用,构建三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集中调处因土地承包、征用、宅基安排等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切实解决上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实际生活困难。认真梳理甄别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事项,并逐一建立台账,妥善研究解决。有政策规定可落实的,能够解决的,要限期解决,对暂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做好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等。

矛盾化解范文篇10

一、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各股室各单位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好工作部署落实,确保该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2.要健全工作网络。完善排调工作网络,充实基层排调力量,做到排调力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布,真正实现全覆盖。

3.建设台帐一体化制度。各单位要按时上报摸底表(各半月一次)并做好归帐存底。

二、进一步加大重点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各单位要利用五天时间,采取集中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排查,并建立台帐。实行“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化解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二是定期排查和滚动排查相结合,按规定时限上报综治办。

三、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力度

1、对已经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认真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调处措施,明确调处责任人,提出化解时限。

2、要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化解矛盾纠纷。

3、要落实跟踪问责,对化解了的纠纷要及时销案。对未化解的纠纷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的化解举措,对跨区域跨行业的矛盾纠纷,可报告上一级综治部门协调解决。

四、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督查督办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