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十篇

时间:2023-04-05 10:03:14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1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矛盾;化解机制;预防机制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001—06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而是尽可能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过程,也是预防社会矛盾纠纷、防止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和激化的过程。构建社会矛盾预防机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我国社会矛盾预防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预防机制是弥补化解机制不足的客观需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存在各种社会矛盾,除极个别社会矛盾外,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纵观学术界关于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观点,其中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和解。它是指社会矛盾纠纷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对话、查事实、找根据,最终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社会矛盾通过协商和解的,通常双方当事人都会对结果比较满意,这也有利于社会矛盾得到及时解决。第二,调解。它是指与社会矛盾纠纷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即调解人,依据矛盾纠纷事实和社会规范,在纠纷主体之间进行信息沟通,摆事实、讲道理,促成矛盾纠纷当事人相互谅解、相互妥协,最终解决矛盾纠纷的一种方法和途径。调解是以“调”的方式达到“解”的目的,它作为我国传统社会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基本形式。通过调解,不但可以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而且可以使当事人在问题解决之后仍和谐相处,因此,它是一种平等、自愿、便利、经济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第三,仲裁。它是指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中立第三方组成的仲裁庭进行居中评断并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法和途径,它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途径。仲裁具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费用较低、结案快速等特点,凡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都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第四,诉讼。它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审理、裁判、执行等方式,解决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活动。诉讼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具权威性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和途径。此外,、申诉、控告、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方法和途径。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特别是非诉讼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所谓非诉讼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简称ADR,在我国也被译为“替代性争端(或纠纷)解决机制”,它源于美国,原来是指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程序或机制的总称。200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是目前我国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法律依据。

现阶段我国确实必须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但是,化解社会矛盾是事后解决问题,预防社会矛盾是事前解决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在社会矛盾产生以后,通过一定机制加以解决的过程;而预防社会矛盾是在社会矛盾产生和激化以前,通过一定机制防止社会矛盾产生和激化的过程。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从某种角度讲是“亡羊补牢”,况且,社会矛盾一旦发生,无论是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解决,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只有防止社会矛盾的发生和激化,才能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耗费。因此,只有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是不够的,还应当构建社会矛盾预防机制。

(二)构建预防机制是解决我国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矛盾预防机制、防止社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重要前提。关于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社会矛盾,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有贫富矛盾、官民矛盾、政社矛盾和文化矛盾”①。这些社会矛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腐败、劳动争议、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城市建设、市场管理、医患纠纷、企业改制、违法集资、食品安全、农民工讨薪、安全事故以及养老、看病、上学问题等引发的利益关系冲突、贫富差距拉大等。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2

真情到时“结”自消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在复杂的调解过程中,我省的人民调解员为群众着想,体谅群众的疾苦,理解群众的烦恼,竭尽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老百姓生活中的“结”在真情中化解,同时暖了被调解人的心。

安陆市第三方调解处理中心成立于2010年8月,该中心以医患纠纷为主,兼处不服公安机关认定处理的自杀事件、学生意外溺水坠楼等意外事故死亡案件,以独立于矛盾双方的中立性为特色,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该中心设立了六室一庭,即接待室、调解室、咨询室、医务室、警务室、理赔室、巡回法庭。

2月21日,安陆市陈店乡连棚小学学生陈娜(8岁)在做课间操时晕倒,转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其父以学校未尽到义务为由组织数十人到乡政府、教育局、学校闹事,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教学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第三方调解处理中心介入后,开展了调查与听证,在查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促成了学校与陈父达成和解协议(学校给陈家补偿9.5万元),成功化解了一起。

3月10日,安陆市陈店乡伍店卫生所医生伍会元在上门为患者徐杉英输液过程中,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经抢救无效死亡,其家属要求要求赔偿60万元。经第三方调解处理中心了解,卫生所存在重大医疗过失,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反复协商,初步达成15万元的赔偿协议。

患者家庭的贫困,安陆市司法局长吴红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使这一医患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她多次跑相关部门,反复做工作,最终为患者家属解决了低保,解决了生活出路。此后,吴红燕还经常去看望患者家属,及时了解患者家属的思想动态,在患者家属情绪低落时给予安慰、鼓励和支持。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我们工作的身影;像春风吹拂着大地,像雨露滋润着禾苗。不要问我调解一起纠纷用多少时间,不要问我调解一起纠纷花费多大精力,我们用法律、政策化解矛盾,我们用真情、亲情温暖群众的心田……”吴红燕说。

她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以案定补”制度,把调解案件与落实报酬以“计件”补助方式固定下来,打破“大锅饭”,多调多得、少调少得、不调不得。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调解员报酬问题,进一步激活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案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通过人民调解组织得以妥善处置和化解,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倾心调解系民情

调解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的利益方方面面,调解不及时或方式不正确,就容易激化矛盾。一名合格的调解员不仅是矛盾纠纷的“灭火哭”,更是促进矛盾双方沟通的“桥梁”、“纽带”,只有采取柔性疏导、理性引导的方式,疏通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政策的正确理解,畅通解决诉求和的通道,才能保一方安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0年7月9日,汉川市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张秋仿调解工作室”在仙女山街道山后湾社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该市物色一批乡村矛盾化解名人,培养一批民间息纷解诉骨干,相继成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个人矛盾调解工作室35个。

在仙女山街道办事处山后湾社区,居民只要找到“张秋仿调解工作室”,进门时可能是满腔怒火,出门时却总能心平气和。今年48岁的张秋仿是仙女山街道山后湾社区居委会副书记兼社区调委会主任,从事社区民调工作多年,常年穿梭在社区的街街巷巷,奔走于社区居民的鸡毛蒜皮之间,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仙女山街道办事处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张名片,“要上访找秋仿”成为社区群众的口头禅。

该社区居民邹某是一名残疾人,20多年前,城关中学建设占用了他的承包地。10年前,他提出当时征用他的耕地时补偿费太少。根据政策,有关部门作了详细的答复,但邹不满意,不仅到汉川市和孝感市上访,还多次进京赴省上访。前年,张秋仿受理此案后,多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苦口婆心做工作,讲事实讲政策讲法律,邹无言以对,然后,张秋仿趁热打铁,协调相关部门,妥善解决了这个疑难。问起调解过的矛盾纠纷,按张秋仿的话说就是“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公开调解暖人心

应城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西南,地处江汉平原与鄂中丘陵的过渡地段,因地处要冲,应置城为守得名,素有“膏都盐海”之称。近年来,该市杨岭镇针对石膏行业劳资纠纷、工伤事故、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等矛盾集中。结合行业自身特点,适应社会矛盾社会化解的新形势,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专业化,于2011年1月1日成立了应城市石膏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

在石膏行业人民调解工作中,他们采用“四法”,即稳定情绪法、耐心倾听法、深入调查法、依法调解法。把握调解有利时机,找准争议焦点突破口,缓解和控制了矛盾激化。在调解方式上推行公开调解,做到调解时间公开、调解地点公开、当事人公开、调解结果和兑现协议公开。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3

一、打牢基层基础,加强基层调处组织建设。

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建设上,我县自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以来,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始终作为巩固和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一项保障措施来抓,在县乡两级分别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司法局和各基层司法所,负责社会矛盾纠纷的信息收集掌握,复杂疑难纠纷的排查调处和村组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跟踪回访和反馈已调矛盾纠纷协议的履行情况,对存在的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协调联合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在村委会(社区)一级,一方面,把选任人民调解员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按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要求,积极主动与乡(镇)党委政府协调沟通,结合村级组织换届和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调整充实和壮大基层调解队伍,任前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按照好中选优、优中择能的原则把思想品德好、年轻有文化、掌握一定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情况,群众公认的优秀同志选拔到人民调解工作岗位,对不适宜做调解工作的同志做到及时更新,对缺漏人员及时补充,村级人民调解队伍进一步优化壮大;另一方面,以乡(镇)党委文件明确村级调解委员会班子和工作职责,按照村委会大小和人口数量,每个村委会(社区)设调解主任1人,委员3—9人,为便于工作协调和职能发挥,根据各村委会具体情况,实行村级调委会主任专任或村委会干部兼任相结合搭建村调委会班子;其三,对村民小组一级,由乡级调解组织配合村委会(社区)根据平时了解掌握的情况,采取群众推选和乡村调委会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配群众信任、有一定法律法规知识和协调处理能力的同志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他们在最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特点,就地化解消除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截止目前,在全县8个乡(镇)、114个村(居)民委员会791个村民小组建有乡(镇)村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村民调解小组,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调解人员达2574人,其中乡(镇)村两级有调解人员992人,村民调解小组有调解员1582人,同时在县内接边乡(镇)之间,跨区域邻边县乡之间建立了接边地区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机制,与接边泸西、陆良、邱北、罗平等接边县乡签定了接边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工作协议,县内乡镇之间互签了联防联调工作协议,人民调解队伍的逐年发展壮大,调解组织和调解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延伸,各种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在基层一线通过调解组织的扎实工作得以遏制和消除。

在人民调解场所建设上,乡(镇)一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办公室在司法所,与司法所合并办公,设立有独立的调解室,做到了调解制度、程序、纪律规范上墙,有必要的桌椅等办公条件,调处的矛盾纠纷制作有文书卷宗,有台帐档案。在村民委员会和社区,遵循因地制宜、经济使用的原则,设立有单独的调解室,做到了有房子、有牌子、有印签、有桌椅、有台帐表册,按照卷宗规范化、文书格式化的要求,制作有法制宣传登记表、简易纠纷调处登记表、疑难纠纷登记表,卷宗档案实行一案一卷,统一格式,相关材料完整,手续完备,同时制定下发了下访调查、信息报告、回访反馈和工作纪律等规章制度,每月由司法所对工作开展情况和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一次督促检查,跟踪问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帮助指导和督促整改,村级调解室工作统一规范,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在人民调解队伍能力建设上。一是把调解人员培训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按照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就近组织,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现场调解培训、下乡培训等多种方式,邀请上级领导、相关部门资深人员,专门抽调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培训授课小组,对人民调解工作经常适用的法律法规、调解工作的性质任务、人民调解组织的受案范围以及人民调解的原则、程序、技巧和调解格式文书制作、剖析点评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授课,面对面辅导讲解,基层调解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熟知掌握和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为调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分批次有针对性地组织乡(镇)村调解主任参加上级培训、到邻县邻边和县内乡(镇)之间学习交流取经,吸纳借鉴他人经验典型为己用,提高调解人员在处理化解矛盾纠纷中的实践本领,近年来,我县在认真组织参加系统组织集中统一培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与邻县邻边的相互交流和观摩学习,在县内分批次组织调解主任进行现场学习交流,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效果;三是加强对基层调解人员经常性业务指导和帮助,经常性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实行司法所人员连片包村的办法抓好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适时对基层调解人员的业务进行指导和帮助,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基层调解人员的实战经验,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熟悉法律、掌握政策、精通调解、会做群众工作的调解员。

二、预防宣传为先,抓信息掌握和纠纷防控工作。

在调处机制建设当中,重点围绕“调”字作文章,在“防”字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矛盾纠纷统一排查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在抓好矛盾纠纷经常性调处化解的同时,坚持季度集中对社会矛盾纠纷统一排查,由各地制定符合其具体情况的排查方案,统一时间共同组织实施,切实做到认真细致,不留死角;接边地区以传真、电话、信函和人员往来保持经常性沟通与联系,做到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及早做好预防消除工作,从源头上遏制矛盾纠纷激化引发刑事治安案件。信息联络和反馈机制,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充分依托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人缘、地缘优势,及时收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源头,经常性分析矛盾纠纷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其解决的办法措施,从抓早、抓小、抓苗头着手解决问题,消除隐患。领导接待机制,把每月的25日定为局长、所长接待日,对群众的来信来访进行解答、回复、分流和督办。疑难复杂纠纷联合调处机制,在矛盾纠纷调处中,注重通过部门联动协作进行有效资源整合,提高调解的有效性,对复杂疑难纠纷需要两个以上部门联合调处的,及时向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和政法委报告,明确牵头部门,指定责任单位,相互配合,形成力量联动,开展联合调处,确保真正解决问题。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机制,对已经处理和解决的矛盾纠纷,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定人联系,不定时到其家中进行回访,做到经常性了解掌握协议履行情况、双方当事人思想动态和心里变化,举一反三,从源头上防止矛盾纠纷出现反复。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分管联系乡(镇)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基层司法所长为直接责任人,各地发生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调处或因工作不到位导致矛盾纠纷激化的,视其情况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引发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和聚众上访的,当年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当年不得参加评先评优。

在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坚持宣传与预防、宣传与教育、宣传与普法相结合,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以预防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采取散发资料、广播标语、开展法制讲座、设立法律咨询点、进村入户讲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和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坚持调解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在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处时,组织当地群众现场旁听,讲事实、辩法理,调处一片,教育一村,教育引导当事人和广大民众自觉学法守法,通过合理合法的正规渠道反映利益诉求,把调解的过程变为群众学法的过程。三是在基层人民调解室醒目位置设立温馨提示,教育引导群众在依法维权,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同时,本着遵从法律、尊重事实、互谦互让、以和为贵的原则,力求通过调解文化搭建双方心灵沟通平台,化解矛盾,并通过温馨提示营造良好调解氛围,使当事人双方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解决处理问题。

在抓基层一线情报信息工作中,结合实际,制定下发*县社会矛盾纠纷信息情报上报有关事项的通知,各地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充分依托和发挥当地村组干部、基层调解组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收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源头,定人连村摸排清查各地矛盾纠纷发生规律及其特点,注意随时发现新情况,掌握新动向,在基层一线遏制消除矛盾纠纷苗头。各地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信息情报,按照及时准确、客观真实的原则,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按月进行上报分析,特殊情况及时上报,做到矛盾纠纷情报信息来源准确及时,为预见、预防和化解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

三、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

在落实人民调解日常工作经费、培训经费财政承担的基础上,20*年司法局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充分调动基层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基层一线调解维稳功能,创新基层人民调解员报酬激励机制,把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与管理基层人民调解员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与财政部门协调沟通,并与财政联合行文出台了《*县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以案定补实施意见》,按照“谁调解、补偿谁”的原则,对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调处解决的矛盾纠纷实行以案定补,标准为简易纠纷每件定补5元,疑难复杂纠纷每件定补50元,热点纠纷每件定补100元,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200元,特别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300元的标准进行以案定补,把调解案件与落实报酬按调解案件难易程度以“计件”补助方式统一规范固定下来,以案定补的落实兑现按季度由县局抽人到各乡(镇)通过抽查、回访、阅卷宗等方式进行考核兑现。“以案定补”的落实兑现,避免了调解员在工作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以发放“计件”工资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调解员的报酬问题,进一步激活了人民调解工作,一是纠纷调处数量、质量有大幅度上升,20*年与20*年相比纠纷调处上升近70%,且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卷宗,痕迹管理走向规范。二是人民调解员积极性得到调动,化解纠纷能力显著提高。实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以来,遵循“谁调解、补贴谁”的原则,打破大锅饭思想,调解员在经济上有了一定补助,工作得到社会肯定认可,调解员主动介入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明显增强,“以案定补”实施以前的推拖慢延现象变为自觉行动,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的机制得到有效保障,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得以落实,基本做到案结人和,用较少的经费投入化解处理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成效显著。三是调解网络得到有效带动。按照构建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的要求,在县一级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委员会,组建了*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在县直相关部门建立了行政调解工作室,在乡(镇)健全完善村级调委会及村调解小组,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横纵结合的调解网络,调解组织和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延伸。人民调解“以案定补”的有效运作,体现了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民调解工作“埋单”的理念和要求,激化了基层调解组织活力,使人民调解工作方便及时快捷、操作成本较低、亲和力较强、兼之调解组织体系完善、调解队伍庞大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人民调解工作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坚持公正原则,狠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主动向党委政府请示报告人民调解方面的工作情况,用工作的成效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二是注重发挥基层调解人员扎根基层、联系群众、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特点,时刻关注各村各寨的矛盾纠纷发生动向和接边矛盾纠纷可疑迹象,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与公安、法院、土地、林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和接边地区的联络沟通,整合人民调解资源,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属性,明确责任主体,多家互联互通,共同协作解决因山林、土地、葬坟、资源争执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四是坚持领导联系、科室联挂基层司法所调处矛盾纠纷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联系村委会调处矛盾纠纷制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复杂疑难纠纷县乡两级共同协作解决;五是注重加强与毗邻泸西、陆良、罗平、邱北等接边地区的沟通协作与联系,以电话、传真、信函、人员往来等多种形式互联互通社会稳定动态和矛盾纠纷情报信息,对接边地区矛盾纠纷做到早预防、早介入、早消除;六是开辟老、弱、病、残、贫维权绿色通道,对老年人赡养就医、未成年人抚养就学、侵害残疾人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矛盾纠纷进行法律援助,发现苗头、及时介入,说理讲法,预防疏导,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七是认真做好“148”电话咨询解答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做到“148”专线经常保持畅通,有专人值班解答,对来信来访人员热情接待,当事人反映的问题能答则答、能办则办、急事特事及时向领导报告,属于其他部门办理的告知办理渠道和途径,需要提供上门服务的及时向领导汇报提供上门服务。20*年以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892件,调处成功9635件,调处成功率达97.4%,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96件109人次,防止民间纠纷激化转化为刑事案件121件826人次,防止劝解民间纠纷引发群众性械斗114件4868人次,避免和劝解民间纠纷引起群体性上访89件3237人次。基本达到了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分流、为公安排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愁的工作目的,人民调解的主渠道作用显著发挥。

在狠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同时,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配合。为督促落实已调矛盾纠纷协议履行,*县各级调解组织对已调矛盾纠纷实行回访反馈制度,定人定案不定时对已调矛盾纠纷进行回访落实,做到一般纠纷适时回访、重点纠纷定期回访,随时了解掌握协议履行情况和双方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心理变化,举一反三,从源头和苗头上抓死已调矛盾纠纷再次出现反复。同时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配合,创新调解工作机制,积极主动与人民法院沟通协调,建立人民调解协议履行和诉前民事纠纷调处机制,人民法院在受理已调矛盾纠纷协议履行案件过程中,邀请基层调解人员参加,依照法律规定程序,严格审查把关,对于调解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事实清楚明了的调解协议,在立案前和时依法依理说服疏导,教育引导,讲清说明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开导督促双方各自履行协议,自觉维护调解协议的严肃性,对于事实不清、适用法律存在瑕疵、调解程序不合法不规范的依法进行庭前调解,尽最大限度在调解阶段达成协议解决问题。

人民法院在受理尚未经基层调解组织调处的民事案件时,开展人民调解进驻法庭联合办案,由人民法院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在立案庭、中心法庭庭前调解和法庭诉讼调解工作中参与调解,在时或立案前通过人民调解程序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减少当事人在情感、经济等方面带来的负担,在村(社区)一级,通过基层“三室一庭”建设,优化便民利民措施,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资源,流动法庭与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联合办案,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做到警力下移、机制联动、现场办公、联合调处,许多民事案件通过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联合互动得到有效化解和及时处理,调解协议的合法有效性得到较好维护,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得到良好融合,联合互动功能得到较好发挥。

五、注重痕迹保存,规范卷宗档案管理。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中央、省、市及市关于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主动仗”,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风险,切实有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工作目标

深入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夯实基层基础,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工作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通过全面摸清涉疫情矛盾纠纷底数,及时准确评估矛盾纠纷风险,逐个事件落实化解疏导、稳控措施,确保一般矛盾纠纷不出及重大矛盾纠纷不出市,有效防止和个人极端案事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实现“六个坚决不发生”的目标,即:坚决不发生涉疫纠纷引发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案事件、坚决不发生涉疫进市进省进京集访非访活动、坚决不发生涉疫纠纷网上舆情炒作事件、坚决不发生涉疫纠纷影响复工复产案事件、坚决不发生涉疫纠纷引发重大“民转刑”案件、坚决不发生涉疫纠纷引发规模性和个人极端案事件。

三、工作内容

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着力从涉疫防控重点地区、领域、人群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研判,列出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化解。

(一)复工复产方面。因疫情防控产生的劳动关系、工伤保险、工资补贴、降薪减薪、裁员减员、权利保障等方面导致的矛盾纠纷;受疫情影响,从事商贸服务等行业的个人或经济组织要求减免相关费用引发的矛盾纠纷;各类经济组织因经营困难引发的停业、破产要求补偿问题纠纷。

(二)政策执行方面。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行政给付等行政行为,以及行政不作为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封闭管理方面。疫情期间实施封闭管理,因采取封闭村、封闭小区(楼栋)、封城、封路等措施引发的矛盾纠纷。

(四)其他有关涉疫情矛盾纠纷,本辖区、本系统受疫情防控影响而产生的其他突出矛盾纠纷。

四、方法步骤

(一)加强分析研判。对本辖区、本系统因疫情引发的矛盾纠纷特点规律要进行深度研判分析,提前预判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重大风险点,尽快制定工作预案,做到早发现、早准备、早预防,最大限度把矛盾消解于未然、将凤险化解于无形。在出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重大决策之前,要以法治的视角研究解决问题,切实加强合法性审查,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前置程序,坚决杜绝朝令夕改,坚决防止乱开口子、造成攀比,严防风险交织叠加、聚合升级

(二)全面深入排查。商务局紧盯十一个具体工作内容,从严从实从细开展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地毯式”、“拉网式”滚动排查,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一要细致走访摸排。以包保社区为基本单元,用好前期排查疫情、提供服务建立的群众基础,配合相关部门,广泛发动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及群防群治力量,采取“面对面+屏对屏”等方式,广泛倾听呼声、了解诉求,深入排查涉疫情矛盾纠纷。二要广泛搜集线索。充分利用好接待窗口、12345热线、部门窗口等渠道平台,加强对涉疫情矛盾纠纷线索的排查梳理,及时推送属地和涉事单位进行核实排查。

(三)建立规范台账。坚持“属地+涉事单位”共同管理原则,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归口办理,明确涉及行业领域主管部门,会同属地做好本辖区、本部门矛盾纠纷汇总、研判工作。要逐案逐人登记造册,建立台帐,一日一汇总,一事一研判,对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要制定专项方案落实相关工作,并及时报市委政法委综治维稳科备案。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5

近年来,农村各种矛盾纠纷日渐突出。责任田的犁沟、庄基地的界墙、鸡毛蒜皮的口舌甚至都要引发一桩流血事件发生,有些竟然酿出了人命案。在矛盾纠纷的背后,又掺进了宗族关系的复杂成分,使村子里人与人之间、户与户之间瓜葛不断,引发了农村不稳定因素。宝鸡市千阳县面对这一形势,合力拧成一股劲,巧手解开矛盾“疙瘩绳”,早抓矛盾早排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使“平安千阳”建设工程延伸到村村组组。今年1—10月份,全县农村基层调解组织共调解处理矛盾纠纷34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主要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和15%,各类民事纠纷下降33%,有51个村无刑事和治安案件。良好的治安环境为村民一心一意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矛盾要早抓纠纷要早排

农村的不少绿豆芝麻般的小事,只所以酿成大矛盾、大纠纷,主要是没人早调解早排查所致。千阳县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中,着眼于一个”早”字,让矛盾和纠纷刚一露头就及时铲掉。

面对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他们首先建立了10户联防网络制。每居住相邻10户为一小区,每小区设一名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负责法律宣传、治安信息报送、民事调解、评比公布、治安组织工作,履行五包责任:一包治安防范,二包帮教转化,三包纠纷调解,四包人口管理,五包评比挂牌。中心户长实行推磨转圈轮流值班制,每户值班10天,全县共设调解员644人,10户纠纷信息联络员217人。信息联络员都要通过村民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并在县综治办备案登记。两年来,县综治办与县司法局联合举办了10余期培训班,对所有调解员进行了《婚姻法》、《民事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法》、《森林法》等农村实用的法律法规培训,建起了排查调解矛盾的网络组织。哪里有矛盾有纠纷,都能得到及时反馈。

南寨镇朝阳村五组村民高银科、高金涛为旧宅基地树木之事相互争执,互不相让,经组上调解无效果,两家都要伐树,眼看一场争斗就要发生,村调委会主任马玉贵及时赶到现场,详细询问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弄清了事实后,让高银科补偿给高金涛30元后再伐树,使一场干戈化为玉帛。

千阳县在调解矛盾排查中要求各级组织和相关责任人必须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纠纷,在第一状态调处纠纷,在第一现场化解纠纷,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是千阳县在排查矛盾纠纷中探索出的又一好经验。村组干部距村民最近,如果能够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也就化解了双方矛盾,解除了双方怒气,消除了对立情绪。

为此,他们坚持分级排查、定期排查、重点排查、滚动排查制度,落实了村级每周一排查,乡镇、部门每月两排查,县综治办、县司法局在春节前后开展“百日大排查”。10户纠纷信息员坚持每天“房前屋后串一串,各家各户转一转,遇到生人问一问”的排查方法,并把排查情况当天报告村调解委员会,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就近由调解员调处。各村普遍建立了纠纷受理登记簿和纠纷调解记录,调处的每个纠纷都要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农民群众有事纷纷寻找村调委会调解。

采访中,张家塬镇王家庄村王永强说:“他家养了四头奶牛,需要青贮大量玉米秆,往年为玉米秆价格经常与邻里群众闹得不愉快。今年,村调委会提前预防,提出了各个地等的玉米秆指导价,咱就照此执行,节省了精力,减少了麻烦”。大湾岭村车家山组村民刘林强在玉米地里投放鼠药,毒死本村王跟虎家中4只鸡,并因此事王跟虎打伤刘林强。村调委会知道此事后,及时出面调解,在前3次调解双方与当事人均不接受处理结果,更不配合调委会工作。对此,镇、村两级逐人做工作,通过讲道理、说案例、学文件等办法,终于使双方认错,此事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谁管谁负责遇事不推诿

在矛盾和纠纷面前,不少人总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这样使纠纷和矛盾在踢皮球中越踢越大。千阳县是在解决基层矛盾和纠纷中,出台了“谁管谁负责的属地管理”方法。

“属地管理”就是谁管的事,谁就必须管,是谁的责任就要落实到人。他们首先建立了领导包抓制度,县上主要部门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创建一个平安村、一个平安学校,并建立了安全责任追究制,行使了“一票否决制”,乡镇与县上签定了“创安争优”责任书,村与镇又签定了“四包”、“四无”责任牌子,并悬挂在家家门前。记者在朝阳村看到,家家门前包绿化、包卫生、包路面、包治安的“四包”和无枯树、无坑凹、无三堆无发案的“四无”责任制牌子清晰可见。县领导说,这是千阳创建“平安千阳”活动的一个缩影。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6

一、人民调解工作情况:

(一)、调解经费落实情况:

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相关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共计392400元。

(二)、创新考核机制:

对人民调解实行“一事一案、一卷六表”以案定补考核,一是简易在2009年5元的基础上增加到每件定补10元,二是对疑难纠纷每件定补50元,三是对热点纠纷每件定补100元,四是对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200元,特别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300元。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并把考核经费直接兑现到调解人员手中,同时将人民调解委员会考核情况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年终对优秀工作人员及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三)调解队伍组织建设情况:

遵循“好中选优、优中择能”的原则,把品德好、有文化、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熟悉当地情况和群众公认的1582名优秀党员和年轻干部推荐为人民调解员,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人民调解组织,壮大了人民调解工作队伍。目前,全县8个乡镇109个村(居)民委员会791个村民小组均设立了乡(镇)、村、组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村民调解小组,并在县焦化厂等企业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做到“四有”,即有房子、有牌子、有印签、有桌椅,保障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有序开展。创新体制机制,千方百计解决工作激情、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信心问题。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集中统一排查、信息联络反馈、领导定期接待接访、社会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联合调处、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和责任追究落实六个方面的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把落实人民调解员报酬与调处解决矛盾纠纷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行“以案定补”调处工作机制,调动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高效开展。社会矛盾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得到妥善处置和化解,创造了××人民调解有史以来调解案件最多、调处成功率最高的历史,最大限度保障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调解基本达到了为县委政府分忧、为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愁的工作目的。

(四)规范操作程序,千方百计解决创新调解方法和提升调解水平的问题。首先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按照“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一批基层调解主任到上级进行专业培训和辅导。同时,由司法局牵头,以乡(镇)为单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分批组织调解人员对人民调解工作适用的法律法规、调解工作的性质任务、人民调解组织的受案范围以及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程序、技巧和调解格式文书制作等进行现场授课,面对面辅导讲解,提高了基层调解人员的法律法规应用水平,为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打下坚实基础。组织科室负责人及全体工作人员到局上进行培训10期,受训人员320人次。再次对村(居)调委会调解主任、调解委员采取集中到乡(镇)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21期;受训人员885人次;对村(居)、调解小组采取以会代训、调解培训、司法所工作人员下乡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受训人员2100余人次。例2009年5月5日至5月10日,县司法局、财政局、纪工委、司法所组成工作队一行8人分别到各乡镇及村委会召开培训会,共培训9期,受训人员150人次,在培训中具体做好5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组织村级调解员及全体司法干警学习各级关于矛盾纠纷排查相关文件,二是县局分管领导从5个内容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并提出要求,三是县第一纪工委徐书记就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四是结合各村各寨的地方特点,编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二十四孝图”、“普法四季歌”、“人民调解温馨提示语”以及民间群众自编自创的宣传社会稳定和谐的戏曲小品印发给大家。在人民调解室显眼的位置绘制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尊老爱幼、以和为贵等宣传图画,在乡(镇)农村人口密集场所组建法制宣传文艺队,利用农闲、节庆和大型活动广泛开展贴近农村、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法制文艺宣传活动,使群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自觉接受法制宣传教育。

五是播放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制作的《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其次是明确各级职责,严格调解程序。始终遵循“矛盾不上交、责任不推卸”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特点,节约当事人经济开支,立足一般纠纷基层一线解决,复杂疑难纠纷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逐级上报联合调处解决,做到一般纠纷不出村、复杂纠纷不出乡、热点难点问题不出县。2009年以来县乡两级司法行政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各内矛盾纠纷6068件(其中婚姻家庭1155件,赔偿860件,房屋宅基1115地件,邻里1066件,生产经营446件,债务345件,其它947件,调处成功5933件,调解成功率97.7%)。防止民间纠纷引发刑事案件23件251人次,防止群众性械斗37件1986人次,防止群众上访42件410人次,防止民间纠纷引发自杀42件42人次。在调解工作中,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33万元。再次是规范文书格式,注重痕迹管理。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工作原则,严格按照卷宗规范化、文书格式化的要求,全面收集人民调解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材料,规范制作卷宗,建立台帐,实行一案一卷管理。

(五)强化信息搜集,千方百计解决调解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问题。各地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充分依托和发挥当地村组干部、基层调解组织扎根基层、联系群众,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搜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源头,实行领导联挂乡(镇),乡(镇)领导和基层司法所、派出所等维稳单位联村,随时随地发现新情况,掌握新动向,在一线遏制消除矛盾纠纷苗头。各地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信息情报,按照及时准确、客观真实的原则,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按月进行上报分析,做到矛盾纠纷情报信息来源准确及时,为预防和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

(六)狠抓协调配合,千方百计解决协同作战、增强合力、提高效率的问题。一是全力整合调解资源。司法、公安、法院、土地、林业、民政等相关部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开展了人民调解进法院、进公安、进土地、进林业、进企业活动,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资源,多家互联共通,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属性,共同协作解决处理涉及山林、土地、资源争执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坚持县级领导联系调处矛盾纠纷。对于问题复杂、调解难度大或涉及部门多的矛盾纠纷,由县级领导牵头联系,协调部门联动调处,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复杂疑难问题不出县。三是认真抓好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配合。将人民调解协议履行与诉前民事纠纷调处有机结合,对于调解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事实清楚明了的调解协议,在立案前和时依法依理说法疏导,教育引导,讲清说明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开导督促双方自觉维护调解协议的严肃性。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使许多民事案件通过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联合互动得到有效化解和及时处理。今年以来,通过诉前引导,31件矛盾纠纷以人民调解方式结案;121件纠纷以诉讼调解方式结案;79名当事人通过诉讼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开辟维权绿色通道。在县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工会等群团组织和各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对老年人赡养就医、未成年人抚养就学、侵害残疾人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矛盾纠纷进行法律援助。五是认真抓好法律咨询服务和来信来访答复办理。在全县8个乡镇司法所开通“148”法律服务咨询电话,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和答复办理群众的来信来访。

(七)工作效果

一是调解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二是体现了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民调解工作“埋单”的理念和要求。三是注入了维护社会稳定新的活力。四是推进了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开展。五是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司法所工作情况:

(一)对年初与司法所签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通过查痕迹、阅卷宗、看档案、听汇报、瞧试点等多种形式检查考核,以文件的形式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进行通报,按照领导联系科室联挂对口督促整改落实。

(二)开展司法所长业务培训交流活动,一是开展“一事一案、一卷六表”的制作规范人民调解卷宗交流,把各乡镇制作的卷宗统一到局上相互进行交流,抓两头促中间,交流过程中,把比较规范的乡镇存留在中心调解室作交流。二是抓综合亮点工作交流,谁的亮点多、特色新,就定其为先进典型的交流点。通过交流对前名者到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三)抓好业务培训与村委会主任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把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司法所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考核:

2009年司法所规范化搬迁工作前部完成。内部管理上做好九个方面的完善工作:一是每个司法所统一设立六个办公室:所长室、办公室、会议室(含法律服务室)、值班室(接待室)、档案室、调处室。二是门口统一挂牌子:即××县司法局××司法所;三是统一使用四枚公章:××县××司法所;××县××乡(镇)人民调解委员;××县××乡(镇)法律服务所;××县××乡(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四是调解室统一悬挂司法部监制的微章。五是统一建立规范化建设事项及每日轮流值班制度,并把值班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号码做成牌子挂在大门的附近。六是各所统一为十三本台帐。七是文件及相关材料每年都要分类装订成档案资料保存。八是规范制作调解文书并由各司法所统一审核管理各村人民调解。九是按上级要求在司法所办公楼悬挂司法行政微章。

三、法律服务工作情况:

立足为民服务的宗旨,做细做实基层法律服务文章。在加强法律服务队伍执业道德,纪律作风建设,法律法规和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工业化发展、城市建设和企业改制以及群众的所需所求,拓展延伸法律服务领域,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2009年以来:担任法律顾问98家,民事诉讼206件,非诉讼事务12件,调解民间纠纷212件,办理见证83件,代书312份,解答法律咨询4257人次。

四、接边联防联调工作:

接边联防联调工作总共排查213件,调处213件,其中跨州市之间21件(赔偿6件、土地13件、生产经营1件、家庭1件),跨县之间10件(财产赔偿5件、婚姻2件、土地3件),本县乡与乡之间41件(土地14件、赔偿8件,期它19件),村与村之间141件(赔偿14件、婚姻家庭纠纷16件、土地山林81件、其它30件。

五、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调解在通信、交通、办公等费用上没有经济来源。

(二)调解室整体发展不平衡,建议把基层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有专门的建设经费,保证每个村都有独立调解室,使人民调解工作能够正常运转。

(三)各级调解组织培训工作势在必行,没有必要的专款培训经费。

(四)基层司法所行政人员编制不足,缺乏办公用费,司法所建设下差经费缺口大。

六、今后的主要工作计划:

(一)抓创“四无”工作,把创“四无”防激化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

(二)抓好调解人员的再次培训,提高调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抓接边地区矛盾纠纷联防联调。

(四)抓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始终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抓预防重调处,排解清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五)抓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工作,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六)抓内部管理落实和痕迹管理。

(七)抓队伍执业道德,纪律作风建设,法律法规和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工业化发展、城市建设和企业改制以及群众的所需所求,拓展延伸法律服务领域,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八)抓好对外宣传工作。

(九)抓抓村级人民调解及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十)抓“以案定补”考核创新机制。

××县司法局

二00九年十一月三日

××县司法局二00九年基层工作

总结及下步工作计划

一年以来,我们按照基层司法行政职能和各项目标责任制开展工作,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思路,将工作的重心下移,在司法所建设、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人民调解工作情况:

(一)、调解经费落实情况:

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相关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共计392400元。

(二)、创新考核机制:

对人民调解实行“一事一案、一卷六表”以案定补考核,一是简易在2009年5元的基础上增加到每件定补10元,二是对疑难纠纷每件定补50元,三是对热点纠纷每件定补100元,四是对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200元,特别重大热点纠纷每件定补300元。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并把考核经费直接兑现到调解人员手中,同时将人民调解委员会考核情况在全县范围进行通报。年终对优秀工作人员及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奖励。

(三)调解队伍组织建设情况:

遵循“好中选优、优中择能”的原则,把品德好、有文化、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熟悉当地情况和群众公认的1582名优秀党员和年轻干部推荐为人民调解员,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人民调解组织,壮大了人民调解工作队伍。目前,全县8个乡镇109个村(居)民委员会791个村民小组均设立了乡(镇)、村、组人民调解委员会或村民调解小组,并在县焦化厂等企业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形成了县乡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做到“四有”,即有房子、有牌子、有印签、有桌椅,保障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有序开展。创新体制机制,千方百计解决工作激情、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信心问题。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集中统一排查、信息联络反馈、领导定期接待接访、社会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联合调处、已调矛盾纠纷回访反馈和责任追究落实六个方面的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的基础上,把落实人民调解员报酬与调处解决矛盾纠纷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行“以案定补”调处工作机制,调动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高效开展。社会矛盾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得到妥善处置和化解,创造了××人民调解有史以来调解案件最多、调处成功率最高的历史,最大限度保障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调解基本达到了为县委政府分忧、为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愁的工作目的。

(四)规范操作程序,千方百计解决创新调解方法和提升调解水平的问题。首先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按照“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一批基层调解主任到上级进行专业培训和辅导。同时,由司法局牵头,以乡(镇)为单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分批组织调解人员对人民调解工作适用的法律法规、调解工作的性质任务、人民调解组织的受案范围以及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程序、技巧和调解格式文书制作等进行现场授课,面对面辅导讲解,提高了基层调解人员的法律法规应用水平,为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打下坚实基础。组织科室负责人及全体工作人员到局上进行培训10期,受训人员320人次。再次对村(居)调委会调解主任、调解委员采取集中到乡(镇)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21期;受训人员885人次;对村(居)、调解小组采取以会代训、调解培训、司法所工作人员下乡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受训人员2100余人次。例2009年5月5日至5月10日,县司法局、财政局、纪工委、司法所组成工作队一行8人分别到各乡镇及村委会召开培训会,共培训9期,受训人员150人次,在培训中具体做好5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组织村级调解员及全体司法干警学习各级关于矛盾纠纷排查相关文件,二是县局分管领导从5个内容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并提出要求,三是县第一纪工委徐书记就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四是结合各村各寨的地方特点,编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二十四孝图”、“普法四季歌”、“人民调解温馨提示语”以及民间群众自编自创的宣传社会稳定和谐的戏曲小品印发给大家。在人民调解室显眼的位置绘制邻里和睦、家庭和谐、尊老爱幼、以和为贵等宣传图画,在乡(镇)农村人口密集场所组建法制宣传文艺队,利用农闲、节庆和大型活动广泛开展贴近农村、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法制文艺宣传活动,使群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自觉接受法制宣传教育。

五是播放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制作的《人民调解工作程序》。其次是明确各级职责,严格调解程序。始终遵循“矛盾不上交、责任不推卸”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特点,节约当事人经济开支,立足一般纠纷基层一线解决,复杂疑难纠纷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重大热点难点问题逐级上报联合调处解决,做到一般纠纷不出村、复杂纠纷不出乡、热点难点问题不出县。2009年以来县乡两级司法行政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各内矛盾纠纷6068件(其中婚姻家庭1155件,赔偿860件,房屋宅基1115地件,邻里1066件,生产经营446件,债务345件,其它947件,调处成功5933件,调解成功率97.7%)。防止民间纠纷引发刑事案件23件251人次,防止群众性械斗37件1986人次,防止群众上访42件410人次,防止民间纠纷引发自杀42件42人次。在调解工作中,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33万元。再次是规范文书格式,注重痕迹管理。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工作原则,严格按照卷宗规范化、文书格式化的要求,全面收集人民调解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材料,规范制作卷宗,建立台帐,实行一案一卷管理。

(五)强化信息搜集,千方百计解决调解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问题。各地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充分依托和发挥当地村组干部、基层调解组织扎根基层、联系群众,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搜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源头,实行领导联挂乡(镇),乡(镇)领导和基层司法所、派出所等维稳单位联村,随时随地发现新情况,掌握新动向,在一线遏制消除矛盾纠纷苗头。各地对排查梳理出来的矛盾纠纷信息情报,按照及时准确、客观真实的原则,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按月进行上报分析,做到矛盾纠纷情报信息来源准确及时,为预防和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类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资源。

(六)狠抓协调配合,千方百计解决协同作战、增强合力、提高效率的问题。一是全力整合调解资源。司法、公安、法院、土地、林业、民政等相关部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密切配合,开展了人民调解进法院、进公安、进土地、进林业、进企业活动,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资源,多家互联共通,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属性,共同协作解决处理涉及山林、土地、资源争执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坚持县级领导联系调处矛盾纠纷。对于问题复杂、调解难度大或涉及部门多的矛盾纠纷,由县级领导牵头联系,协调部门联动调处,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复杂疑难问题不出县。三是认真抓好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配合。将人民调解协议履行与诉前民事纠纷调处有机结合,对于调解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事实清楚明了的调解协议,在立案前和时依法依理说法疏导,教育引导,讲清说明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开导督促双方自觉维护调解协议的严肃性。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使许多民事案件通过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联合互动得到有效化解和及时处理。今年以来,通过诉前引导,31件矛盾纠纷以人民调解方式结案;121件纠纷以诉讼调解方式结案;79名当事人通过诉讼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开辟维权绿色通道。在县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工会等群团组织和各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对老年人赡养就医、未成年人抚养就学、侵害残疾人和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矛盾纠纷进行法律援助。五是认真抓好法律咨询服务和来信来访答复办理。在全县8个乡镇司法所开通“148”法律服务咨询电话,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和答复办理群众的来信来访。

(七)工作效果

一是调解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二是体现了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民调解工作“埋单”的理念和要求。三是注入了维护社会稳定新的活力。四是推进了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开展。五是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司法所工作情况:

(一)对年初与司法所签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通过查痕迹、阅卷宗、看档案、听汇报、瞧试点等多种形式检查考核,以文件的形式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进行通报,按照领导联系科室联挂对口督促整改落实。

(二)开展司法所长业务培训交流活动,一是开展“一事一案、一卷六表”的制作规范人民调解卷宗交流,把各乡镇制作的卷宗统一到局上相互进行交流,抓两头促中间,交流过程中,把比较规范的乡镇存留在中心调解室作交流。二是抓综合亮点工作交流,谁的亮点多、特色新,就定其为先进典型的交流点。通过交流对前名者到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三)抓好业务培训与村委会主任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把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司法所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考核:

2009年司法所规范化搬迁工作前部完成。内部管理上做好九个方面的完善工作:一是每个司法所统一设立六个办公室:所长室、办公室、会议室(含法律服务室)、值班室(接待室)、档案室、调处室。二是门口统一挂牌子:即××县司法局××司法所;三是统一使用四枚公章:××县××司法所;××县××乡(镇)人民调解委员;××县××乡(镇)法律服务所;××县××乡(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四是调解室统一悬挂司法部监制的微章。五是统一建立规范化建设事项及每日轮流值班制度,并把值班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号码做成牌子挂在大门的附近。六是各所统一为十三本台帐。七是文件及相关材料每年都要分类装订成档案资料保存。八是规范制作调解文书并由各司法所统一审核管理各村人民调解。九是按上级要求在司法所办公楼悬挂司法行政微章。

三、法律服务工作情况:

立足为民服务的宗旨,做细做实基层法律服务文章。在加强法律服务队伍执业道德,纪律作风建设,法律法规和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工业化发展、城市建设和企业改制以及群众的所需所求,拓展延伸法律服务领域,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2009年以来:担任法律顾问98家,民事诉讼206件,非诉讼事务12件,调解民间纠纷212件,办理见证83件,代书312份,解答法律咨询4257人次。

四、接边联防联调工作:

接边联防联调工作总共排查213件,调处213件,其中跨州市之间21件(赔偿6件、土地13件、生产经营1件、家庭1件),跨县之间10件(财产赔偿5件、婚姻2件、土地3件),本县乡与乡之间41件(土地14件、赔偿8件,期它19件),村与村之间141件(赔偿14件、婚姻家庭纠纷16件、土地山林81件、其它30件。

五、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调解在通信、交通、办公等费用上没有经济来源。

(二)调解室整体发展不平衡,建议把基层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有专门的建设经费,保证每个村都有独立调解室,使人民调解工作能够正常运转。

(三)各级调解组织培训工作势在必行,没有必要的专款培训经费。

(四)基层司法所行政人员编制不足,缺乏办公用费,司法所建设下差经费缺口大。

六、今后的主要工作计划:

(一)抓创“四无”工作,把创“四无”防激化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

(二)抓好调解人员的再次培训,提高调解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抓接边地区矛盾纠纷联防联调。

(四)抓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始终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抓预防重调处,排解清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五)抓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宣传工作,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六)抓内部管理落实和痕迹管理。

(七)抓队伍执业道德,纪律作风建设,法律法规和理论业务知识学习,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工业化发展、城市建设和企业改制以及群众的所需所求,拓展延伸法律服务领域,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八)抓好对外宣传工作。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7

真心服务是化解矛盾的钥匙

党支部书记工作的舞台虽然不大,但他的工作事关千家万户,涉及千头万绪,邻里不和、夫妻矛盾、家长里短、赡养继承……这些问题看似是个人小事,与经济发展、工作全局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就会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不仅会影响邻里之间的和谐,而且还影响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所以群众的事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稍有不慎的话,小火星儿都可能会酿出大祸患。

群众间的许多问题,看起来纷繁复杂,但是归结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钱”的事。比如借钱还债引发的矛盾、子女之间为赡养老人或者是继承财产引发的矛盾、争地界引发的矛盾等等。二是“话”的事。俗话说得好,“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有的人说话不注意分寸,容易给别人造成一些误会;或者是有些人喜欢搬弄是非,把本来没有任何意思的话“以讹传讹”,到处散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本来好好的一对邻居,由于一些人说三道四,难免就会产生一些误会,时间一久就会引发矛盾。党支部书记要想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就不能高高在上,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将矛盾及时化解在萌芽之中。所以说,服务群众不仅要在生产上服务,也要在生活上服务,像贵州省黄平县文星社区党支部书记戴泽碧说的:“党支部书记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又是老百姓的勤务员、调解员,更是百姓的贴心人。”

及时了解群众,及时与群众沟通,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将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化解,不仅是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具体要求,更是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最大的危险则是脱离群众。只要党支部书记真正做到了心系群众,真正反映群众诉求,真正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干群关系自然就会和谐,就会有利于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矛盾解决了社会才稳定

一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怎么才能做到化解纠纷、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呢?

首先,要及时排查,防患于未然。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越是基层积聚的问题就越多。党支部书记要经常深入群众,特别是对于重点人群、重点问题进行走访排查,及时发现群众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苗头和隐患,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的苗头要高度警惕。对于走访排查出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症下药,一一彻底解决,千万不能推诿扯皮,否则只能导致问题越来越复杂。

四川省乐至县全胜乡落羊湾村党支部书记陈玉莲,在调解群众纠纷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派出所的“周二工作制、逢事说事制、月恳谈制”三个制度,充分利用乐至公安机关矛盾纠纷化解“115”机制,对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当事人。凡是村里发生纠纷,她都会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实地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次,村民张世界家的田埂被洪水冲毁,他认为自己的损失是村干部失职导致的,于是动手打了村干部。陈玉莲闻讯后,立即展开调查,多次到双方家中了解详细情况,进行苦口婆心的劝导,并对负有一定责任的村干部进行了批评教育,作出处理,终于使二人握手言和。事后,她又总结经验教训,对村组干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村干部在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上必须加以改进,以满足服务群众的需要。陈玉莲这种通过说服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得到了群众的支持理解,化解了矛盾,又融洽了干群关系。

2008年9月,该村8组李锡武接到一位自称远在浙江打工的小儿子李先勇的电话,说自己生病住院,急需用钱,要母亲寄5000块钱到指定的账户上。李锡武撂下电话四处筹钱。陈玉莲知道李锡武四处借钱之后,主动来到其家中。了解此事后,陈玉莲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用自己的手机给对方打电话,对方声音含糊,称其感冒,更引起她的怀疑;之后对方多次来电,区号显示为四川遂宁,原来这是一场骗局。陈玉莲的敏锐洞察,使得骗子的伎俩未能得逞,避免了村民遭受经济损失。近几年,落羊湾村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无一起上访事件。

其实,只要党支部书记能够用心去做,真正为群众服务,群众心里一定会有个公正的判断:只要说得对,老百姓就会听;只要做得好,老百姓就会跟着做。老百姓就认个“死理儿”,看你是不是真心为民。就像陈玉莲所说:“在纠纷调解中,只要认清这个理儿,不拉偏架、不讲偏理,老百姓就服你;调解纠纷时,还要‘见人办事’,掌握矛盾双方的性格是关键,只有了解双方的性格,你说的话老百姓才能听得进去,矛盾纠纷才能解决得彻底,不留后患。”

其次,要踏实耐心,以情感人。党支部书记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针对事情的具体原因,尽量耐心说服,做好思想工作,使问题能够妥善解决。不能怕麻烦,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要有“就是一块石头也要把它焐热”的决心。只要党支部书记能够做到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街道办事处京汉街党支部书记段金凤对此深有体会。她曾经用自己的真情化解了一位名叫刘友英的老上访户的积怨。因在老家参加非法集资,刘友英被骗数万元,多次上访都没有结果,怨气很大。段金凤知道后,多次和她沟通,每天去探望她,不仅从生活上给予热情关心和帮助,而且还和她一起到老家汝州相关部门协调此事,使她切实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温暖。她表示:“你们这么尽心尽力地帮我,我再也不会去上访了,也不愿意给你们添麻烦了。”

再次,在服务群众时,尤其要注重公平公正。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微小而平凡,复杂而辛苦,处理起事情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它容易,意思是只要你能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真心实意地替老百姓考虑,就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就没什么可难的;但如果党支部书记在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时态度不端正,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那最终就真难办了,就会造成“一家欢喜一家忧”,得到好处的人沾沾自喜,而吃亏的人会更加恼火。这样不仅不能解决旧怨,反而会添新仇,使矛盾更加激化,削弱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8

一、民主司法:构建基层人民法院的诉求表达机制

1.基层人民法院诉求表达机制的内涵及功能

基层人民法院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以完善民众司法领域利益诉求表达功能,保证舆情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民众合理有序表达诉讼和非诉讼利益要求为主要目的,依靠有关人员协同工作和有关制度、组织保障,包含各种具体工作环节并保持运行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诉求表达既是公民行使民利的形式,也是人民群众寻求权益保障的重要方式。米勒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正义的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其制度被安排成使人们能够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 而关于现实社会的许多正当的抱怨可以通过诉求这一原则得以表达。 诉求表达有利于增强政策的认同感,降低政策执行成本,直接利益如果得不到解决,政策不彻底执行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因而诉求表达成为监督政策执行并产生双向压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及时消除矛盾隐患,避免矛盾久拖不决,防止矛盾激化。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及时了解群众对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引导当事人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2.基层人民法院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的基本原则

(1)诉求表达应当遵循民主原则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让人民群众合理表达诉求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都有合理表达诉求的权利,公民在诉求表达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人具有超越其他人之上的表达特权,每个公民合法表达诉求的权利不能被剥夺。基层人民法院在完善民众的诉求表达机制上,应当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为每一名群众创设公平、平等的诉求表达平台。

(2)诉求表达应当遵循法治原则

诉求表达过程实际上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博弈过程。根据“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在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各方主体本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利益的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民众的诉求表达离不开法律的强制和规范。诉求表达的法治化原则,一方面要求民众的合理诉求应当通过合法的形式来表达,不能采用违法手段或损害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表达诉求;另一方面要求民众表达的诉求应当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非法的诉求不应当得到支持。

(3)诉求表达应当遵循畅通原则

诉求表达的畅通原则就是要求民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在相关人员和部门间传递,保证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高效地得到反馈和解决。诉求表达的畅通原则首先要求系统之间具有民众诉求的快速传达和反映机制,其次要求不同系统各部门之间性信息分析与传递的有效性,再次要求各部门之间诉求解决机制的协调性。基层人民法院为了能够实现民众诉求的畅通,首先应当设立民众诉求的受理机构和反映传递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民众诉求的分析解决机制,并进一步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机制,迅速处理和反馈群众的合法利益诉求。

3.基层人民法院诉求表达机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基层人民法院处于矛盾纠纷处置的最前沿,其诉求表达机制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诉求能否畅通传达和及时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辖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秩序。因此,基层人民法院应从诉求的发生机制、沟通机制、实现机制三个方面着力完善民众诉求的表达和处置机制。诉求的发生机制是诉求表达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要求便是充分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诉求发生背景及内容,为下一阶段有效沟通奠定基础。诉求沟通机制是诉求发生后,诉求处置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是诉求化解的有利时期,应当具备迅速传递和沟通民众诉求的沟通渠道,通过及时沟通当事人和相关部门,达到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扩大的目的。诉求的实现机制,是在沟通机制基础上无法及时处置的诉求,通过基层人民法院的进一步调解、判决或与其他部门协调对接,共同化解民众诉求的机制。基层人民法院在致力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当通过诉求的发生机制、沟通机制、实现机制的完善,建立和健全规范、协调、有序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来帮助和引导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和谐司法:构建基层人民法院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社会矛盾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各个具体事物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当前,转型时期的群众诉求和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领域的利益冲突,单靠技术手段或司法手段难以解决。只有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将法院工作摆在整个社会综合治理的大架构中来谋划,将法院工作更好地与社会各方对接,才能调动广泛社会资源预防、控制和化解纠纷,形成司法内外纠纷解决的良性循环。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沈德咏副院长指出:积极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将相当一部分社会矛盾还原到社会解决,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此,基层人民法院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的方法应当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制”转化,依托司法职能,依靠党委的坚强领导,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统筹诉讼内外的解决力量,有效避免、化解社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

2.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发挥各方治理的能量,来促进和完善社会管理,以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对于基层人民法院来说,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应当从构建大调解格局、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及建立涉诉案件处置与终结机制三方面入手,共享资源、多方协同,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1)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社会矛盾纠纷也随之复杂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柔性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009 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观念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实践证明,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是适应当前社会对纠纷解决机制现实需求的正确选择。基层人民法院在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应当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调解形式的单独或组合运用为手段,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联动参与,实现纠纷解决的资源共享机制,有效调处社会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基层人民法院在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机制的构建,实现矛盾纠纷的诉前分流和司法化解矛盾的时间前移。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广泛协调和聚集社会资源和力量,依托司法职能,通过党委的统一领导广泛调动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的资源,实现人民法院的诉讼手段与非诉讼手段的有效对接,形成与转型期矛盾复杂多发的现状相匹配的社会矛盾化解力量,有效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形成矛盾综合化解、社会综合管理的大平台,共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

(3)建立涉诉案件处置与终结机制

制度是诞生在新中国政法传统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发明,是一种中国式的纠纷解决与人权救济机制,也是权力上下运行及相互监督的一种特殊机制。 当前涉诉成为当事人就诉讼相关事项寻求法律帮助的重要方式,涉诉案件有利于监督法院的审判行为,促使法官提高自身素养和裁判水平,公平公正裁判。然而,由于部分当事人法律素质较低加之维权的错误观念,大量的缠防缠诉案件给基层法院的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针对涉诉中“缠防缠诉”案件及群体性上访事件,基层人民法院应当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支持,建立完善涉诉案件处理和终结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涉诉这一权利救济机制,合理化解涉诉难题。

三、能动司法:构建基层人民法院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社会风险,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风险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剧烈的社会分化过程,由其引起的社会结构的重组也必然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基层人民法院处于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前沿,集中了类型各异的社会矛盾,如何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变矛盾纠纷被动调处为主动化解,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是基层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由于社会风险不是恒定不变的,它具有动态性,对风险社会的治理也要经过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因此,基层人民法院在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效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重大事项和重大敏感案件的风险评估机制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人民法院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宗案件的审判,每一起纠纷的调处,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带来社会风险。基层人民法院在进行审判决策和面对重大敏感案件的调处中,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建立审判信息评估分析制度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审理矛盾尖锐的重大敏感案件时,应当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事先研判风险,积极应对风险,事前化解风险,防止因工作措施不到位和风险评估不及时带来社会矛盾激化的风险。基层人民法院应当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能力和社会风险预警水平,把风险评估工作具体化、制度化,根据社会风险评估结果及时研究司法对策,针对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预案,真正提高风险的预警和化解水平。

2.提前介入,加强对社会风险的排查

积极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是基层人民法院防控和预警社会风险的重要方面和措施,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定期对本院审理和执行工作中的重点领域进行矛盾纠纷的排查,密切关注因死刑案件、企业改制破产、土地征用和承包、城市拆迁、劳动争议等容易引发涉诉的案件,对可能引发的生产经营纠纷、产权性纠纷、涉农纠纷案件定期开展排查,及时研究分析动态,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争取以协商的方法解决纠纷。同时,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长效机制的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工作体系和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信息预警、梳理排查、研究分析、集中调处、联合督查、回复反馈等各项机制,化解疑难案件、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和预防,真正将社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3.以司法建议延伸审判职能,预警社会风险

司法建议是法院在审判工作中,以预防纠纷和犯罪的发生为目的,针对案件中有关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制度上、工作上所存在的问题,向他们提出的健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进行科学管理的建议。发挥司法建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基层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与社会管理创新、预警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基层人民法院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司法建议在预警社会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司法建议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司法建议工作讲评、跟踪反馈和情况通报等制度,形成基层人民法院加强和规范司法建议工作的长效机制。

4.以司法调研评估审判信息,预警社会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指出,“全国法院80%以上的案件、法官集中在基层,人民法院工作最突出、最直接、最重要的难点热点问题发生在基层,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首先反映到基层。”因此,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调研对于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为司法决策提供民主、科学的依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各类诉讼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审判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审判信息评估和研判机制,深入分析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为相关决策和案件审理提供前瞻性和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完善对社会风险的评估和预警。

四、结语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9

最近,记者深入汝阳县进行走访、调研,耳闻目睹了这一创新机制的效果,感觉到法官村长工作机制――党委支持、群众满意、社会认可、政府夸奖,的的确确是一件惠民、利国的好事情。

一、农业人口多、涉农纠纷多、农民多,是法官走进农村当“村长”的重要原因

村长,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人。在我国广大农村,乡村邻里如果有纠纷,往往先想到的是找村长;村长采用民间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老百姓感到亲切和信赖。

那么,是怎样的动机促使法官摇身变成了老百姓敬仰的“村长”?

经过深入调研,记者认为,汝阳法院的法官村长工作模式,是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农村人口多、涉农纠纷多、农民多的“三多”形势和基层法院面临的很多困境的必然选择。

汝阳县是河南省西部山区的一个部级贫困县,全县13个乡镇,216个行政村,2364个自然村,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7万,占总人口的86%。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涉及“三农”问题的纠纷不断出现,呈现出群体性、复杂性、对抗性等特征。从汝阳县法院近年来的司法统计数据来看,涉及“三农”的案件在85%以上(据了解,全国法院系统的案件87%左右在基层法院。)且特点鲜明:主体多元化、涉及面广、群众情绪大,纠纷的起因大多源自政策法律意识淡薄。

汝阳县法院涉法、涉诉的案件,当事人呈“四偏”特点:一是生活条件偏差,低于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占31.2%;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9.5%;三是年龄偏大,一般在 40岁以上,相当一部分在60岁以上;四是案外人偏多,占21%。在上访心态上,大部分上访人认为法院处理不公、不及时,办案人员违法违纪,或是对合法但不合情的处理结果不满意。

与“三多”叠加的,则是基层法院普遍面临的“三重难题”:一是案多人少矛盾。以汝阳法院为例,正式在编干警81人,实际从事一线审判工作的人员不足40人。受理案件数量每年平均在2500件左右,且呈递增趋势。二是民意沟通难。不信法现象普遍存在,当事人对司法廉洁的质疑到了挑剔的地步。三是社会压力大。压力一方面来自于案件数量、新类型、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增多,审理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性质的民意调查、绩效排名、通报问责等,不断影响着传统观念对法院工作的评价标准。

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出在传统的审判方式上。一方面,法官坐堂问案、居中裁判,使法庭成为诉讼技巧的竞技场,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法官们说:“农民说的话都不是法言法语,不懂得在法庭怎么举证和辩驳,法官还要当诉讼引导员,引着他们打官司。”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权利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理却不一定能打赢官司,转而通过或者其他极端方式维权。另一方面,法院被动坚守阵地打防御战,当大量诉讼涌入法院时,法官只能疲于招架,案件质量和社会效果难以保证。

二、法官村长工作模式,是新时期司法工作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马锡五式司法为民模式的新体现

“当初用‘法官村长’这个名称,一方面是想突出法院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汝阳法院院长胡博文解释说。

这些被老百姓称为“不拿报酬的编外村长”,并不是真的去村里当村长,法院的工作人员依旧正常在法院上班,但都要“包村”,负责处理二到四个行政村的纠纷。与一次性民意沟通方式不同,汝阳法院把这种工作机制定位为一种新的审判方式。

其基本工作模式包括纠纷化解机制、矛盾预防机制、民意沟通机制等三大类。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法官们要通过电话沟通、上门走访、入户排查等形式,排查化解发生在基层、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民间纠纷;采取巡回宣讲、现场办案、发放资料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对民调人员进行业务指导,为村两委处理村内事务提供法律帮助,与基层干部共同学习交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

记者看到汝阳县综治委与汝阳县法院联合下发的《法官村长工作方案》,其中向干警提出做好“五员”的工作目标,即做矛盾纠纷的排爆员、普及法律的宣传员、体察民情的潜水员、村组工作的指导员、法院与人民群众的联络员。

汝阳法院每名干警的手里,都有一本民情日志,随时记录下乡工作情况。他们有个“四步工作法”:进村排查―登记梳理―引导分流―分类调处。对于成功调处的纠纷,凡符合司法确认案件受理范围的,引导当事人进行免费的司法确认,不能调解的则进行引导分流。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重大不稳定因素,及时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

2011年9月26日,记者在三屯乡负沟村调研时,恰逢负责处理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法官村长尚月利和县司法局办公室的干部杨永亮进村给当事人一方送75000元的赔偿款,当事人一方的群众拿到了实实在在的钱款,激动地把我们让到院子里坐下,拿出来刚刚收的花生和柿子让大家尝尝,拉着法官村长的手,眼泪夺眶而出……

“每名同志都有几件令自己自豪的成功调解案例,”法院办公室副主任尚月利兴奋地说。她因为及时化解了一起因拌嘴导致老人自杀的停尸索赔事件,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体殴斗,县政法委专门对她进行通报表彰。这样的典例在法官村长工作机制推行之前是不能想象的。

截止2011年10月底,汝阳法院干警已经排查处理纠纷523件,而这523件纠纷全部是在没有到法院立案之前化解的。发放法官村长法律宣传资料万余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897人次,巡回审理案件313起,举办法制宣传讲座58场,包村法官列席村两委会议446次,指导民调组织人员525人次。法官宣讲团在全县20余所农村中小学的宣讲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主讲法官成了各校争相邀请的“香悖悖”。

“法官村长给当地群众带去了什么?是法律意识的普及,是村民诉讼的便利;更是一种深入群众、脚踏实地的工作新风尚。这样的普法宣传形式,是一场 ‘法律赶集’。”汝阳县政法委书记李强说。

三、法官村长工作模式把法官的单一坐堂判案变革成深入农村“全天候”服务老百姓的“村长”

调研中,记者深刻地体会到了汝阳法院司法工作的三个转型。

转型之一:纠纷解决主体由“单一型”向“多元联动”转型。

一方面,赋予了没有办案资格的干警化解纠纷的权利。法院综合部门的干警,因为工作性质所限,平时很少有机会与涉案人民群众直接接触,更不用说去调处纠纷。法官村长工作机制推行以来,他们和一线干警一样投入到了矛盾化解的实践之中,在化干戈为玉帛的场景中深受教育和鼓舞。据统计,在该院己经成功化解的523件纠纷中,非一线干警调处的有232件,占 44.3%。

另一方面,基层组织的干部也被法官村长的工作热情所带动。“人家法官村长不拿村里一分钱,还这样热情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我们村干部咋有脸拿着工资不好好为老百姓办事?”小店镇小店村民调主任王银明对记者说。

转型之二:办案方式由“被动办案”向“主动提前化解”转型。

从我国国情来看,很多老百姓对法律似懂非懂,当其权利受到侵害欲寻求法院帮助时,繁琐的手续、漫长的程序、“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像一堵无法跨越的高墙,“横亘”在法官与民众之间。而法官村长则拆除了这堵高墙,通过下乡活动变“被动司法”为“能动司法”,充分发挥法律专业特长,通过讲法理、说情理直接在村里化解矛盾。

下乡的法官村长说,感觉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以往开警车进村办案,群众看到警车就躲避,脸上表现的是惊恐、不解、不欢迎。询问时遮遮掩掩,问个路,群众都不爱告诉我们。如今再开车进村,看到的是老百姓的笑脸、或点头示意、热情搭话、端茶让座,临走时路边的群众一句“你走啦!”会让我们心里十分温暖。谁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这些乡村群众挺朴实的……

这不仅是村民对法院工作人员态度的转变,更是对其所代表的司法体系态度的转变。

转型之三:办案时空由“作息制”向“全天候服务”转型。

在汝阳县216个行政村的村部,都有块“法官村长”联络牌,上面公布着包村法官的照片、固定电话和手机电话,还有监督包村法官工作的电话号码。

正是这样的一块牌子,让汝阳法院干警的作息时间由八个小时转变成了“全天候”,老百姓深夜打电话求助时干警们也热情帮助排解。

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感言,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

记者在汝阳县调研时,感受到法官与老百姓的距离很近、感情上很亲。很多群众看到法官村长,老远就会直呼其名;还要拉着法官村长到家喝茶拉家常,彼此熟悉的程度耐人寻味,让人深深地感到了一种亲情。很多老百姓把法官村长的名字、电话号码记到家里的本子上、保存到手机里。老百姓对法官村长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都成一家人了,还客气个啥啊!

从种种个案中可以看到法官村长工作机制深受群众欢迎。

其一:申请救济方便。相对于找律师、写诉状及繁琐的立案程序,群众一个电话就可以找到居中调处纠纷的“中间人”,且这些“中间人”还是比较熟悉法律的法官。

其二:解决纠纷成本低。法官进村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交通、误餐、通讯等费用均由法院自行承担,这样真正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工作纪律,让老百姓亲切地怀念起我党革命时期鱼水情深的好传统。

其三:方便快捷解决问题。法官一般把解决群众问题的地点选择在老百姓的家中或者田间地头。这样的地点选择,可以消除群众“打官司”的紧张感,也确实免除了群众的车马劳累之苦。

其四:容易赢得信任。由于进村开展工作是在职责之外从事司法服务,因此,法院干警与纠纷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而这种“放下身段进农门”的做法,与群众心目中的“公家人”的日常做法不太一样,更具有亲和力。

胡博文深有感触地说,“法官村长工作制度不是我们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一拍脑袋就猛想出来的东西,是在汝阳法院党组对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实验。只要群众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我们会把它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内容,始终坚持下去。”

五、法官村长工作增强了人民法院的社会职能感,提升了党的威信和形象,是对社会管理的创新,不是瞎折腾

汝阳法院的法官村长工作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社会管理创新。

中央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人民法院是否也需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其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哪里?

对此,汝阳法院党组的立场很鲜明:

其一:法院不能缺少社会职能感,法院职能要积极向社会推进,构建积极融入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工作体系,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之下,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对矛盾纠纷实行分流疏导、综合治理,是转型期有效应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必然选择。

其二:中国特殊法律环境,必须正视不同当事人法律理解上的差异,我们不能以司法中立为借口,旁观于社会之外,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弃法律匡扶正义的职责与担当。

其三:在尚处于形成进程中的中国司法制度限制内,法官可以并应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智慧,通过审判以及司法主导的各种替代纠纷解决方法,有效解决社会各种复杂地纠纷和案件,实现司法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其四:能动司法的基本要求就是人民法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从源头上防治矛盾纠纷,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配合党委政府大局工作,综合治理,实现案结事了。而法官村长工作机制正是发挥司法能动性,主动与大局工作对接的重要接口。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讲话篇10

【论文摘要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按照“着眼大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基本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调解员和信息员的功能,使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调解,防止矛盾激化,避免集体上访。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国家行政村是开展民主法制工作最基层的单元,面向基层社会和广大农牧民在民主和法制工作中承担着提供法律保障、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普法依法治理和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等项重要任务。我们克拉玛依乌尔禾区乌尔禾乡查干草村在争创“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过程中,夯实人民调解工作,法治工作起步快、起点高、亮点多。2006年1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争创成功;11月迎来了全疆人民调解试点现场会乌尔禾分会场120多名代表的参观学习;接着荣获了2006年度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誉;2008年1月乡司法所荣获自治区级规范化司法所、“国家优秀人才贡献奖”等等。作为依法治理基础的人民调解事业应当如何加强,如何有效调处农村民间矛盾?笔者和市司法局、区乡依法治理办的同志一道,通过去年一年的边调研边试点,深刻心得到加强人民调解在维护我区基层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功能。

一、坚持党委领导,政府重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运用自己的力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自治性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司法局的业务指导下,去年年底,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人民调解试点工作各阶段性的任务。目前为止,共成立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5个、设立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10个,其中乡镇3个;街道社区3个;行业性人民调委会3个;中心石油企业新疆油田分公司百口泉采油厂人民调委会1个。有在册基层人民调解员57人。基层调委会组织的成立和健全,为我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进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能否深入下去并见到实效,关键在于领导的熟悉高度、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区、乡两级党委政府把落实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作为一项体现“三个代表”要求,作为新形势下建设“平安乌尔禾区”平安工程的具体举措,一项“民心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并且及时召开会议,认真学习司法部、市政法委、市司法局的相关文件,成立了区人民调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乌尔禾区人民调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运行程序,明确了试点单位和人民调解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对阶段步骤进行了周密部署,并深入基层调查探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分类指导。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以规范化建设为龙头,强基固本,夯实人民调解的基础工作

熟悉和宣传工作的到位是有序推动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宣传工作。从不同角度向干部群众宣传分析基层人民调解的必要性,把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性观念,提高对开展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必,作为推动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举办法律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积极向干部群众宣传人民调解,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二是外出学习考察人民调解工作。由上级领导、区领导带队组织各单位司法行政部门的同志和人民调解员到先后赴大庆、巴州焉耆等兄弟单位学习工作经验,促进了工作开展。三是加强资金的投入。先后为乌尔禾查干草村购置7000余元蒙、汉、维业务书籍;为乡制作宣传栏、人民调解制度公示栏、牌匾、配置调解厅桌椅等投入3万余元。为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我区坚持从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出发,以亮点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为10个基层调委会刻制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制作了调委会牌子。为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组织对全区57名调解员中的17人选送参加了市司法局组织的上岗培训。规范了各调委会业务工作制度,制定了案件登记制度、纠纷排查制度、学习制度、纠纷个案讨论制度及重大信息快报等制度。建立规范了民间纠纷受理调解登记册、民间纠纷排查记录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特色册、人民调解工作各类报表统计册、调委会各类工作布置总结等汇总册、调委会会议学习记录册、调委会辖区回归人员基本情况登记册、调委会机构网络人员统计册、信息快报册、调委会帮教工作登记册10种《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台帐》。

三、坚持机制创新,努力做好“三个结合”,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

按照“着眼大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成立了乡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中心,明确了会议内容、确立了四项调解工作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召开一次矛盾排查专题会议,基本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调解员和信息员的功能,使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调解,防止矛盾激化,避免集体上访。近三年来,在乡村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25件,调解成功121件,成功率96.8%。通过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乡村每个共产党员和调解组织成员既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又是一线的治安信息员。

在调解工作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结合”摘要:

1、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和“依法治区(乡、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我区乌尔禾乡的民主管理工作一直和市区同步进行,“四五普法”以来,乡村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有完善的村民换届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委会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村帐乡监的财务管理等村务公开制度。查干草村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在合法性、民主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下,先后建立了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这些自治制度的确立为规治纠纷,全面落实“以德调解”原则提供了丰富的适用调解渊源,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了强大的动力。依法治村工作的开展,使农村许多纠纷化解在民主法制、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譬如,查村的肉X浇地过程中过失淹了铁XX的5亩棉花,调委会主任才X同志多次上门帮助两家疏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很快当事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摘要:肉X自愿将本人过失淹掉的铁XX5亩棉田,恢复耕种,重新栽种上了棉花。当事人挽回了经济损失,两个矛盾家庭很快恢复了融洽。

2、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能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提供广泛的支撑和依托。区、乡党委通过开展“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大减少了家庭纠纷、经济活动纠纷的发生。乡助农咨询服务站、乡文化站、农业科技推广站在农闲时联合开展蒙古族的祖蜡节、买德尔节、重要节日的文艺晚会及每年元旦长跑比赛、棋排类比赛、农民赛歌会等丰富文体活动,使农牧民在农闲时,既学习科技知识又可以锻炼身体,促进交流,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现在的乌尔禾乡家家户户瓜果飘香,道路旁林带茂密,房前院后整洁清新,整个乡村在绿树环抱中。

3、设立矛盾调解中心,把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和和谐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联合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民政、土地、农机、计生、妇联、等部门,开展人民内部矛盾联合调解,才有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同时,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形成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共同参和、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联合调解工作体系,才能顺利地完成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各项任务。2006年9月12日,乌尔禾乡社会矛盾调解中心成立。中心成立后原来的基层调委会仍然存在。平时的一般民间矛盾纠纷先由基层乡调委负责,基层调委会解决不了的跨部门、跨行业及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再由调解中心调解。同时,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我们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方针,认真贯彻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有关计划生育工作、资源保护工作、耕地保护工作,依法调解涉法矛盾纠纷;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治安防范和农村治保工作,加强了对农村“两劳”重点人员的管理,建立了监控防范机制;落实了对农村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办法,进一步降低了重新违法犯罪率。

四、打造“助农致富咨询服务站”,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亮点

近年来,乌尔禾乡的查干草村的村委会切实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功能,打造助农致富咨询服务站,每年都要花费近万元的资金进行助农服务站的建设,从而在全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民风。为了把搞好普法教育作为划解矛盾纠纷的开路先锋,把法理和情理融合一体开展人民调解,首先,村调解委员会牵头在查干草村开办了一所法律学校,每月组织党员干部、村民组长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并经常组织村民上法制教育课。村里设立了一个法律图书室,村民随时都可以到图书室借阅法律书籍。其次,村调解委员会等村民组织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将计划生育、资源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作为宣传的重点,将这些法律知识的小册子发放到每户村民家中;经常制作宣传栏和悬挂横幅标语、宣传挂图…其三,针对各个时期农村工作及其农事活动的特征,请周边和丰等县的蒙古律师、法律工作者、辖区公安民警、人民法官等给村民讲法律课,民间纠纷调解知识课,组织宣传计划生育、农业生产、、禁毒、禁赌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四,培养乡土人才,区乡党委通过举办农牧民“科技之冬”培训等科技活动,使科技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村民们对区乡党委、村调解员的这种工作方式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村民的法律意识、科学文化水平从中得到了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