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环保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00:37:45

有关环保的作文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1

关于环境保护的话题

Our environ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our lives . We need the fresh air, the clean water and so on . In the past, there were many trees around us ,the air was fresh and the river was clean.But now,people cut down many trees. Air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oution are very serious . 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becomes very terrible . We shoul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First, we should plant many trees to keep water. Second , we can ride a bike or walk to the school and work.. Third , we shouldnt throw the dirty water into the river . Fourth, we shouldnt use the plastic bags. Finally, we can ask more people to join us. ​

【参考译文】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2

Keeping Water Sources Clean

Who is willing to drink the polluted water?It can cause us to be ill and even to die.We can't wait for a moment to protect our water sources.The water we use comes from oceans,lakes,rivers or streams.But many of these water sources are getting seriously polluted.Towns and cities are pouring dust into the water.Many people are throwing all kinds of dirty things into the water.Factories are pouring waste material into the water.Therefore,water sources have become so badly polluted that some of the water is unfit to drink or to use.Now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our water environment from being polluted.

【参考译文】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3

关键词:生态史;传统生态知;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096―06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有关于实现“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论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国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如何建设这样的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历史和当今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借助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复合性的关系考察,探讨生态环境保全的传统(乡土)知识(TEK: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的价值,以其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传统生态保护的乡土知识(TEK)能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构建出原住民族社区民众共同遵守的千古规则。这些规则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这一核心组成部分的作用分不开。

一、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

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流存在山地地区。据麦塞利(Messerli,1983)的研究,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居住在山岳。由于封闭,山岳地区的原住民族不太有跟外界接触的机会,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保持。

一般而言,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汇聚的地域。以生物多样性为背景,人类集团同它相互作用,形成环境与人之间、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生物多性性、文化多性性、地理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这里有适应上述多样性的民族社区的复合型生业。这些生业样式可分为高山草地农牧业型、亚热带山地火田型、台阶耕作梯田型3类。这些复合生业,皆是从很早以前人们不断适应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结晶下来的。研究由此产生的山地的复合性文化,为很多学者所倾心,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日本,1968年日本民族学会的《民族学研究》以山作为主题出版特刊集,川喜田、高山等,围绕山和平原的民族分化、山与稻作、山与交通、山的信仰、山地生产技术、狩猎、禁猎等作了有价值的研究。特别重要的是,许多学者针对现代化浪潮中出现的山区环境蜕化、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出现危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声疾呼,将环境保护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应该指出,早在1975年的《科学》杂志中,艾可霍尔姆(Eckholm,1975)就惊呼:“山地环境已经恶化,必须进行山地环境保全。”普里马康(Primck)和小堀从保护生物学的视点指出,山地地域是稀有生物存留的地方,保全与治理山地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全显得特别的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为首,众多的国际机构围绕着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问题,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互动问题,制定国际条约,提出政策建议,签订国际协定。由于人们对山地生态保全的关心日益高涨,1998年联合国大会把焦点集中于山地问题,确定2002年为国际山岳年。这一年,山本(2002)等学者,在日本《科学》特集“山的现在”(12号)中,从山的环境,山的生活与文化,山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和保护这3个视点,论述了全球各地出现的山地环境问题。

为何要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呢?从生态学的视点来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的稳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有巨大功能(如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森林有防止地球温暖化的作用等);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那些现在尚未被知道的、有用的生物染色体组,在将来对于变化之中的环境,也会成为有用品。换句话说,支撑人类的生存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减少,生态系统的永存会受到威胁。在国家资源的安全、医学遗传基因的保存、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全及保存居于关键的地位。日本学者秋道认为,以人为中心,构建有关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全的理念,是人为中心主义(anthropoeentrism)的需要。

在保全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因为二者之间有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互共利的复合性关系。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全是实现环境保护能否成功的关键,民族文化中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生态保护观与习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规范体系中,成为他们万古不变的戒律和行为的准则。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使人类最终陷于灭顶之灾。

关于环境保全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各学科的专家已经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进行过讨论,他们的许多成果虽然已被转化利用,不过,环境与传统文化的破坏并未因此而停息。爱森柏格(Eisenberger,1999)指出,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悲剧及不道德的行动,探求生态及文化系统两者的平衡发展,仍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斯特文思(Stevens)和得拉凯(DeLacy,1997)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保全中,文化多样性的保全特别有其重要性,文化多样性的保全将是人类共同的永恒主题。日本学者古川(2001)通过环境保全和破坏的地域学的课题研究,认为“尊重地球多样的地域与他们共同体的传统,能创造出新的共生智慧;多种多样的地域是由于自然与人和制度之间的切磋琢磨而成的生命体,一个一个的地域生命体构成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载体。”

现代的生态环境保全科学正被广泛应用,传统的民族生态学与之相配合乃至融合,对生态环境的保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保护,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成为不同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地基,成为人们构筑“人和环境的平衡”的法宝。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保持了多元的生态自然系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态系才能保持。反之亦然。关于这一点,普里马库和小堀(1997)的观点值得重视,他们认为,由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联性,在自然环境的框体中保全传统文化,可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双重目的。日本学者鬼头(1996) 认为,正是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的这件事,才得以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各种各样地域的生物多样性,存在于在那里人们靠此建立生业而得以生存的文化中,保持了那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结果,也就是守护了那里的生物多样性。秋道(2002)指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和生态系,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正是由此创造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也就是说,人类集团,通过生态环境,反复认识自然,即依存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才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001年,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的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略称:地球研,2002)的报告中,有这样的结论:“地球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在语言中含意最广泛的,是人的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呢?因人而异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如泰勒(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合总体。”既文化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事物作出的广泛定义。文化把环境作为背景具有象征性、继续性、适应性等的特征。麦卡兹(Meggers,1977)认为,文化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个适应体系,人与其他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来,必须维持跟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关系,人以文化作为媒介,完成这个适应过程。被称为解释人类学家的格尔兹(Geertz,1987)认为,“文化是被象征地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图形,有着被历史传承的特点。人们把有关生活的知识传承下来,使之持续发展而为人们所利用,被表现的是象征性的形式,被传承的是概念的体系。”鬼头(1996)认为,“所谓文化,因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联,所以是关系性的系统,各种各样链接的网络的总体就是其本身。”

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联,川喜田(1989)将其解释为主体性和环境性之间的互相作用。1999-2000年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云南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主管何耀华教授(2000)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环境适应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体系。他主张大力发掘有关各民族适应生态环境的物质生产技能、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民俗和道德规范。”上述对文化的各种不同的界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文化与人的生产生活及与环境的适应相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文化是同自然环境和人的经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系统。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的载体。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成它们的复合性并与之形成多层重合交织的关系。日本地球研认为“地球的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文化问题”的论断,一语道破了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值得我们借鉴。

二、传统(乡土)生态学知识(TEK)的价值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元凶,是水土的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土地的沙漠化、洪水和干旱等4个主要因子。传统的生态学知识,就集中在消除这4个破坏因子及寻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方面。

所谓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可从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的多样性这3个多样性方面来概括。日本千叶县知事堂本(1996)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如下的定义:“所谓生物多样性,是覆盖于地球表面生态系的动的机能。要把时间的流逝,人的生活和文化,特别要把开发等社会的主要因素放入视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后,环境保全应有的样式被全世界所关注。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开发会议(UNCED=Rio de Janeiro)后,157个国家签署的《有关生物的多样性的条约》正式生效。

这个条约,显示出生物多样性存在地区生态保全的重要性;原住居民对保护所起的作用特别被强调,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是生物多样性分布较高的地域,原居民族参加生物多样性保全不可缺少。关于原居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少数民族、先住民、原住民、土著、种族、部族等都可以指原居民族。我国所使用的是少数民族(ethnic minority group)这一名称。

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急速地向现代化迈进,乡土传统知识的存在出现了危机。乡土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全一样,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保护,因为乡土知识的丧失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当前,许多国家在旅游开发、国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有不重视保护乡土知识的倾向。施可特(Scott,1998)指出,这种倾向“来自上层的现代主义者的思想体系(high modernist ideology)”;为了很好地推进资源管理,他认为应该认识地方的知识、非正式的方法、乡土习惯及民间实际知识的重要性。众多的原居民族,在向现代化迈进的途程中,乡土知识面临着怎么样传承发展、再发现、再应用的问题。乡土知识多半是世界诸民族对待自然环境固有的环境保护的知识体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WWF)及联合国环境开发计划署(UNEP)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十分强调乡土知识的重要性。联合国的专家们使用乡土知识IK(indigenous knowledge)、地方知识LK(localknowledge)、传统知识TK(traditional knowledge)来表述,以此来提示原居民族知识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者列维・施特劳斯(L6vi-Strauss,1976),通过对未开化民族社会的分析,揭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及其依存的精致乡土知识IK(indigenous knowledge)的体系,这个体系与近代科学的体系都是独立的体系。日本学者大村(2002)指出,乡土知识与欧美的近代科学不同,不过,作为知识的成果有同近代科学对等的价值。

2002年8月,第3次东南亚大陆国际山地会议,对怎么活用原住民族的乡土传统知识,保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乡土的环境保全知识与它的构造的解读,是现代人类学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对此,秋道(1999b)认为,乡土性传统知识对资源的管理特别有效。在生物多样性保全或生态环境保全的研究中,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的重要意义,受到学者们极大的关注。贝尔克斯(Berkes,1993)认为,传统性的生态学的知识TEK有“历史性的继续性”;又指出(1999)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知识,是实践及信仰的总体。马库勒尼(Mcneely,1995)指出,TEK在今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还起着作用。

来多((Reid)和米拉(Miller,1994)认为,人类社会编织出了很多的资源管理系统,依照各自的地域环境条件很好地与之适应,是建设人与环境友好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正被广泛利用。拉巴汗(Nabhan,1997)和萨尔莫(Salmon,1999)认为,关于民族文化的生态学知识,已经经过了数百年,与生态学互相保持平衡,昌盛至今。大村(2002)提出,所谓TEK,是被原住民族把握住的全体环境,通过跟环境的互相作用,诸原住民族各自提炼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是知识、信念和实践的综合体的总称。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指出,中国各民族有着独自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对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是经过历史磨练而形成的千古规则,是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之一,依存于生物多样性,人类利用TEK,与变化中的生态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样式和生活方式。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有效结合

一、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环境因素,传统农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由于地质地貌、文化习俗的差异,人们对异地观光和体验农耕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实施环境保护与传统农业文化的有效结合,是开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很好途径。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正不断的将传统环境抛弃,而有的农村地区还保存得较好。值得一提的是要凸显乡村环境特色,只有对农村环境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足够宽泛的创作空间内,才能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环境保护项目。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不同地域的生态农业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去异地观察感受,从而领略某一特定地域的乡村环境和自然景观。农村环境保护不是单一的保护自然风光,还包括更多关于某一地区环境特色方面的内容,而且以乡村自然文化为主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农村的人文自然风光使乡村环境蕴含着淳朴的魅力,处处能让人们有一种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在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很容易让人进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农村的环境保护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乡村环境将仍然沿着与生态、文化、自然因素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环境特色是一个地区发展农牧业产业的根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环境优势。今后的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更加注重对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结合,在文化参与、文化渗透的基础上进行乡村环境保护的深层开发,尽可能使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环境保护工作相融合。

二、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在物质文明的同时有了对人居环境的需求,而参与极具文化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正是目标之一。目前大多数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渴望去远离城市的农村体验乡村生活,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回归自然,渴望在获得自然野趣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乡村淳朴的民风,接近传统的乡村自然环境。近年来,各地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形势,调整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把美好乡村建设与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探索有效开发途径。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部分农村,既有自然环境资源,又有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资源,而且以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需要面对当地极其丰富的地区环境特色,研究探索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环境保护工作项目。而且相对其它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乡村环境保护项目具有投资少,易于美化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等特点。长期生活在城里的人们非常渴望到远离闹市尘嚣的乡村,去感受安静舒缓的乡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的温馨,能够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可以从乡村优美的环境感受到喜悦,因而获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近年来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农耕环境正在改善,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建设,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又属于起步阶段,有着很大的研究探索价值。

三、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同时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又能改变农村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所以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产业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远景规划,坚持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搞好乡村环境保护,就要把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就要把开发新的环境保护项目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大力改变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是当前的主要趋势,只有建立在农业生产和自然、人文环境融合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才有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依托。今后我国越来越重视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鼓励在乡村设立生态旅游区,开展有关生态旅游和绿色环境保护农业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尽可能做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强化环境保护工作

新农村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飞跃。环境保护工作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人心所向。新农村建设需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注重关注乡村的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加强对已有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在实施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注农业发展的环境需求和方式转变,关注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村环境优势。依托农村环境资源,遵循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城乡一体化开发思路,强化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要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大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注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最终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体现环境美的感受。通过实施环境保护开发项目,营造出优美的田园自然风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农业结合的乡村美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与绿色农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实施,满足人们对无污染环境和食品的渴望,使现代农业生产走向自然、回归自然,享受环境的恩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共同保障农村环境建设的持续发展。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环保意识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把环境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小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制作活动课件以方法、步骤、目的为活动提纲,让环境教学开展得有实效。比如,我们要在平常生活中分类垃圾、不用的旧电池应该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开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等作为每次活动的题材。制订环保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现在的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环境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引用语文教学材料内容,学习好环境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教学的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老师教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对环境的美好联想,也能对大自然了解,从而能使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对大自然的欣赏,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爱护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污染,给我们的身心和生活就会带来不幸和灾难。课本中还有是叙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环境知识。让学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已经不多了,不允许再一味浪费和破坏,养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老师在教小学语文的同时,要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课本中还有一些古诗词和散文,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谐共处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此类文章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对学习语文更有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老师应该从平时学到的古诗词、描写大自然的课文中让学生熟读并运用到写作中,把自己对环境的热爱、保护之情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写有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去破坏环境的不好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改变社会问题。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使现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完善。

三、以环境教学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书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把环境教育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作文题目以环境问题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发现事物不同点的好习惯。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四、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植树造林,是它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净化空气,让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可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如《寂静的春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从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改变从我做起,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爱护环境。

总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个公民都有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小学生抓起,把环境教育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动员每个社会公民,为了社会为了我们自己把环境保护这项事业做到最好。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让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靠大家的力量保护环境,让地球环境更美好。

参考文献: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6

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各单位要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重点解读、广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战略举措,要致力于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基础,把生态文明理念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弘扬、把生态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主流之一来发展,并转化为人们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自觉行动。

二、着力把握正确方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一是做精做实主题宣传,把握信息的主动权。加强对环保工作“新闻点”的研究,突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相关决策部署、深度解读及环保重点工作、重大活动跟踪宣传报道。把握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突出我市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重点内容。二是有效引导社会热点,把握重大环境问题的话语权及舆论引导主动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配合媒体来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推动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健全环境舆情监控和研判制度,健全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在对环境舆论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主动回应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环保热难点问题。三是提高新媒体驾驭能力。在巩固提高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环保宣教官方微博建设,加强与门户网站、特色网站、人气论坛的深度合作,办好《环保大讲堂》系列访谈节目,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环境文化、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创新环境宣教形式,推动先进环境文化的传播

一是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创建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精品。开辟电视、网站环保专栏,曝光违法环境行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环保为民、惠民、靠民举措,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热情,提升全社会环境道德观。二是精心策划组织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在苏高校“大学生环保文化月”活动。三是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环境文化研究。大力发挥优秀环保影视作品、优秀环保图书和环保公益广告等的宣传教育作用。联合现代杂志社创办《乐活环保》杂志,联合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拍摄环保微电影,并开展“环保微电影”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联合市教育局编写《生态文明小学读本》,并抓好相关学校的试点工作。四是开辟环保主题教育基地,加快推进古城区少年宫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步伐。

四、着力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全民环境教育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结合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突出全民参与,推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二是积极推动绿色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按照有关创建目标要求,完成年度创建工作任务。开展生态文明街道考核指标体系研究,进行生态文明街道试点工作。三是加大面向社会的企业负责人、企业环保设施运营工作者、NGO组织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培训效果。四是认真落实环保部《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社会团体组织参与支持环保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今年将指导在苏高校组建大学生环保联盟。五是努力构建良好的环境保护公共关系。借助宣教载体举办各类环保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各界零距离接触环保、深层次了解环保。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7

[关键词]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80

1 问题的提出

从高职院校的教育属性来看,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高职院校的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如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都不能获得学院的剩余利润,都不能对其行使独立控制权,高职院校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因而,高职院校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人才培养无法回避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从环境保护的行业属性来看,与其他行业不同,环保行业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十将生态文明写入,国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当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更进一步地向中小城镇及农村推进,环保机构下移,相应地对高职环保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同时,目前环保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变化,相应地影响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但是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的研究只是零散地提到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等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缺乏专门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决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多。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本研究留下了空间,研究出影响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2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核心概念及分类依据21 核心概念

(1)高职环保人才培养。从人才层次上看,高职环保人才属于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区别于中职层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层次(应用性本科职教人才)、研究型本科层次(研究性本科学术人才)的专科层次人才。

从人才内涵上看,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10号)文件精神,高职环保类专业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村环境保护、室内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环境信息技术、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技术,等等。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应是与以上专业相关的人才培养。

(2)利益相关者。弗里曼在1984年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普遍性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上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1]受弗里曼思想的影响,将利益相关者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研究的最具代表性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在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一书中,他提出了大学“拥有者”概念,指那些与大学有密切利益关系的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2]文章认为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有一定“投入”和“受益”基础上的具有一定影响的各类主体(个人或群体)。

22 分类依据

文章根据多维分析法来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角色划分。多维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米切尔和伍德提出来的,即从合法性、紧迫性和权力性三个维度进行利益相关者分类。主要方法是暮戏ㄐ浴⒔羝刃院腿力性三个属性上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分值的高低来确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其类型。[3]所谓合法性,是指相互之间具有合法来源的利益关系;所谓紧迫性,是指相互之间具有紧迫感的利益关系;所谓权力性,是指相互之间具有足够影响力的利益关系。

根据以上划分依据,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权威利益相关者、核心利益相关者、紧密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等。权威利益相关者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在高职环保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强的合法性、紧迫性和权力性,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但权威利益相关者有政策导向的权威性;紧密利益相关者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有密切的联系,拥有合法性、紧迫性和权力性三项属性的两项及以上;边缘利益相关者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联系不是非常紧密,但有一定的关联性。

3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31 权威利益相关者

权威型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紧迫性和权力性,他的需求必须得到首要关注并及时得到回应。[4]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权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立法机构等。具体来说,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政府机构主要包括国务院、教育部、环保部、人社部、财政部、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省环保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等。权威利益相关者主要通过立法、颁布政策文件、财政拨款等方式对环保类高职院校进行指导。权威利益相关者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进行宏观管理、综合协调、统筹规划等。

目前,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最新政策文件有《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1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实施的意见》(环办〔2013〕38号)等,以及省教育厅、省环保厅等地方政府下发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这直接影响环保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等。

在我国,政府充分发挥规划、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等功能,通过生均拨款、重点项目建设等措施,直接控制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经费来源。同时,我国环保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中央集权管理(部分职业院校直属环保部)、地方环保部门管理、省部共建管理等管理模式,与政府环保职能部门联系相对紧密,行业型高职院校居多。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绿色制造人才需求的增多,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合作。

32 核心利益相关者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教师、学生。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先生指出:“所谓大学,非大楼,有大师之谓也。”教师是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从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影响力、紧迫性等三个维度来分析,教师都处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是“主动型利益相关者”,即教师(特别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绝对的主动控制权,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学生是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对象,是高职院校存在的理由,也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环保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直接反映在环保高职学生的成长、就业、创业等方面。按照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规律来讲,学生应该处于主动地位。但是,结合目前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从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紧迫性、影响力等三个维度来分析,学生属于“依赖型利益相关者”,即学生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力有限,处于被动状态。[5]这种状态有待改善。

33 紧密利益相关者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最终是由用人单位来检验的,但与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不同,高职院校的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行业产业、企业等。因而,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紧密利益相关者为环保产业、企业等,具体如下:①环保产业单位:“十三五”时期,我国环保产业投资额将实现突破,预计超过15万亿元。到“十三五”中期,环保产业投资在GDP中的比重预计接近3%;到“十三五”后期,环保产业投资将突破3%,产业发展重点由环境污染控制转向环境质量改善。毕业生在环保产业单位主要从事环保设备生产、销售、服务等;②工业企业单位:随着清洁生产的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所需的环境保护岗位越来越多,主要从事清洁生产、排污节能等工作;③环境服务及技术咨询机构:近年来,环保服务业作为新兴服务行业不断被广泛看好,环境咨询、环境监理、环境监测等第三方服务的崛起使得环保产业前景更加明朗。毕业生在这类岗位主要从事环境设计、环境咨询、环保设备运营服务等。除以上三类以外,也有少数毕业生在政府部门主要从事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

但是,目前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紧密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还未真正扮演好,高职院校与环保产业、工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还有待加强。

34 边缘利益相关者

高职环保人才培养的边缘利益相关者为学生家长、校友、捐赠者、市民、媒体、银行等。这类利益相关者能为高职环保人才培养提供各种办学资源,但联系并没有前几类那么紧密,有些是通过间接作用产生影响的。学生家长作为教育的购买者,其利益诉求基本上是通过学生来反映的,也基本与学生是一致的,但与高职院校的联系相对没那么紧密。校友、捐赠者作为环保高职院校的潜在影响力,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影响,校友、捐赠者的正面宣传、帮助就业、增加办学经费等作用不可小觑。市民、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高职环保人才培养产生了一定影响。市民的口碑、媒体的报道可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等。银行主要在办学经费方面与环保高职院校有合作,包括工资发放、办学经费贷款等,也是高职环保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边缘利益相关者。

文章列举了与高职环保人才培养联系相对紧密的几类利益相关者,但还有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这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29

[2]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3]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三维分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4):80-90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8

关键词:国有股份制 内部控制 管理深化 研究总结 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239-01

1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节的不足

(1)目前来说,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依旧是不健全的。在其工作过程中,不能确保其内部环节的有效协调,其法人治理观念是比较保守的,不能实行对新管理理念的应用,为了促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我们要进行其内部运作过程中的不足的分析。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国家处于优势地位,这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国银行的产权不明确的现象,不能确保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系统的稳定发展。由于上述环节的影响,也就很难确保其汇金公司的高层管理体系的健全,不能确保其相关政策环节、监督控制环节的完善,不利于其实际工作的有效展开。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公司治理框架,不能确保其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化应用,不能确保其经营体制的深化健全,不利于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反映,其责权利边界是比较模糊的,不能确保其相关环节的控股权的有效分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国家相关经营管理的干预也不能确保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深化应用,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过程中的难题。

我国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其内部控制措施的缺乏及其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不能确保其操作环节、利率环节、信用环节等的完善,不能确保其银行的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不能确保其相关金融结构的风险的有效控制,出现了一系列的麻烦,导致其风险控制环节的不协调运行。为了促进其我国的经济运作环节的稳定发展,我们要进行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更新,针对其运作过程中的不足,展开薄弱环节的优化,确保其风险预警系统的健全。进行一系列的理财产品的计量及其检测系统的健全。这些环节都是我们要进行的环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优化措施都不能有效实现,也就导致其信贷风险控制环节的不协调运行,不能实现对一系列的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控制,出现了一系列的运作过程中的麻烦。其风险评估体系也是不健全的,不能确保其深层次的应用。不能实现其银行的资源共享系统的健全,不能确保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其操作风险是比较大的,不能确实现其操作风险的有效降低,出现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措施的不协调运行。

(2)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运作过程中,政府起到主导得到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内部文化的健全,这不能确保其金融产品服务体系的健全,不能确保良好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化,不能确保其银行文化的不良影响的消除,比如其拿来主义的文化,不能确保其企业经济的稳定运行,不能确保其相关文化体系的健全,导致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建设系统的缺乏,不能确保其企业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2 关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

(1)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进行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运作模式的深化,确保其内部控制方案的健全,确保其产权改革系统的稳定推动,促进其相关产权结构内部环节的优化,确保其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减少政府的干预环节的控制,确保其非国有法人股东地位的提升,确保其董事会决策系统的健全,确保该环节的效益性,安全性的提升,以满足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促进实际工作的解决。突出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地位。内部控制的级别越高,内部控制越有效,所以,内控委员会的设置应该隶属于董事会,平行于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中关键环节,其重心应该是综合经营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以及经营执行力管理。同时,推行外部审计部门再稽审制度。由总行选择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各级行处进行全面稽审。

(2)为了满足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我们要进行其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环节的有效控制,促进预警体系及其风险评估体系的健全,实现其相关数据库的健全,有利于实现对其相关风险环节的有效控制,保证其动态分析环节及其管理环节的优化,保障其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其贷款模式的深化,促进其内部贷款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实现对银行贷款的风险环节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其风险评估系统的健全,满足实际银行工作的需要。风险评估应该成为银行制度化和经常性的工作,将事前风险评估和事中风险监控,定期风险评估和随机风险检测相结合,提高风险评估的效用。更新风险管理内容。我国银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新的金融业务、工具层出不穷,交易平台及结算体系也处于新旧更替当中。

在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相关业务的资金占用比例环节的优化,保证其非利息收入比重的提升,促进其满足银行整体业务运作的需要,实现对信贷业务扩展模式的利息收入环节的有效控制,避免导致其经营收入结构不协调的现象,促进其利息收入环节的优化,保证其新型经营收入结构的优化,以有助于银行内部收入结构的优化。进行其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模式的更新,促进其经济周期环节的深入理解应用,实现对其市场风险环节及其系统性风险环节的优化,保障其资产质量的提升,避免出现了管理风险的扩大,促进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满足其经济运作环节的综合效益的提升的需要。

(3)为了促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其银行文化的建设,促进其良好的工作氛围的确立,确保全体员工的自身操作行为的完善,促进银行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银行本身的发展特色,进行相关环节的优化,保障其战略创新环节的优化,有利于其管理理念的优化,确保其产品种类及其服务系统的深化,保证其新管理理念的有效应用,确保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其融洽的工作氛围的形成,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内控文化更多的表现为银行内部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内控文化建设,将管理意识、制度意识和法律意识根植于全员的思想观念当中,实现时时关注、人人参与内部控制,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以有效提高员工的自身的工作能力及其职业素质。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9

[关键词]文物保存;博物馆;质量标准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全世界都能用到中国制造的商品,同时也造成了污染物的过度排放以及资源的浪费,最终为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此种情况下,保护文物的工作便更加重要了。因为文物不可能长埋于地下,终有重见光明的一天,为了保护文物使其具有更长的保存时间是目前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本文具体从文物保护的现状以及环境质量的分析入手,谈谈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环境的质量标准。

1、我国文物保存及环境现状的分析

我国具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上至远古下至明清,其文物不计其数,现存于博物馆的文物也星罗棋布的分布着。博物馆的工作由其性质决定。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为环境造成了巨大伤害,博物馆的文物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环境污染对文物造成的伤害,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在短时间内对文物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各不相同,温度、湿度与光照决定了文物的保存程度。北方地区的城市污染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取暖方式与供电方式,因为北方的冬季需要靠煤炭供暖,不像夏天别那样空气更容易流通,污染物排放不出去就会造成环境更加恶劣。而南方地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酸雨,选取适当修建博物馆的地址与建筑结构是保证文物完整性的关键。若按照空气湿度划分,西北地区的空气较为干燥,东南沿海地区的空气温暖湿润,所以在建设博物馆的初期首先要进行实地检测,确保选取的地址合适。

2、影响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分析

对文物保存,有必要做一个保护的方案,首先应该对博物馆的内外做一个环境质量分析,分析存在哪些不利因素缩短了文物保存的时间。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各方面相协调,再进行综合分析。

2.1文物所处的环境温度

环境的温度对于文物保护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化学反应的速率变化,温度越高,化学反应的速率就会越快。因此,文物应该放置在温度较低的位置,原因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一旦过高就会使文物膨胀,受到破坏。如瓷器在温度突然升高的情况下就会破裂。

2.2文物所处位置的光线情况

光线因素对纸质品,针织品影响是很大的,会使这些文物退化。大家都知道历经沧桑的纸质文物都会发黄,在展出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光线因素。其影响的原理就是光线会被文物所吸收,诱使文物提早退化。木浆纸在随着阳光的曝光增加,变暗的程度也会增加。红色的漆器在2000lux、100天的连续照射下,颜色就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365nm紫外光下,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2.3文物所处环境的湿度

湿度也是影响文物保存的关键因素,这主要是博物馆所处位置这样一个大环境决定的。一些有机文物中含有水分,当外界湿度变少的时候,有机文物就会失去水分,当外界湿度变大的时候,文物就会吸收水分,文物的体积就会受到影响,加速老化。如果文物只铁质的、铜质的等金属文物的话,就会让文物发生化学反应,腐蚀掉文物。经过研究,相对湿度大于43%的话,就会让青铜生锈。而且,湿度大的话,就会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大肆繁殖,落在文物上,就会给文物造成破坏。

2.4文物所处环境的有害气体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空气中也总是漂浮着有害气体,不要以为这些有害气体只会给活着的生物造成影响,同样的,对文物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当有害气体是酸性的,就会给文物带来更大的破坏,这些气体会和文物发生化学反应,破坏文物。据研究表明,SO2浓度达到93ppb的话,就会让一些染料褪色,NO2为0.5ppm的情况下,就会让染料在十二周之后变色。O3浓度为0.397ppm的情况下,所有的染料都会出现褪色情况。当然了,这只是在其他的因素不会影响到文物的时候所测得的结果,环境是复杂的,所以,对于文物的损害情况也是复杂的。

3、博物馆文物保存几点注意事项

3.1对博物馆保存文物的观念

目前,我国的许多珍贵文物均保存于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所以政府要重视博物馆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下发明文规定等,这些都表现出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并且国家已经把文物的保护放在长期的发展战略中,在技术上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物重点保护机构,研究如何进一步将文物保存完整,使其不受环境侵蚀,广泛开展有关文物的创新科研工作,将上述方法进行试点,选择在各地区较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作为试点研究的实验区,充分分析与调整博物馆的环境,最终达到完整保护好文物的目的。

关于文物的保护道路困难重重,我们已经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各方均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竭尽全力为文物保护工作作出努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人为与非人为因素造成文物受损情况均十分严重,文物保护者要加强文物保护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将隐患遏制在萌芽中。要加强平时展出的巡查力度,适当清扫,找出能够使文物长期进行保存的地方,保证做好全面、彻底的文物保存工作。

3.2对文物保护有正确的认知

文物保护者应该认识到保护文物这条道路是漫长的探索之路。如何让文物保护的更好、更到位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工作者应该进行不断地思考的。文物的保护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做到的,需要每一位工作者的努力。由于试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很多的学科,因此,难度是非常大的,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协调工作。

组织专家进行实践探索,对文物保护进行更加规范化,让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的科学,更加的顺利。文物保护工作需要的资金是比较多的,资金是和博物馆的馆藏情况,建筑结构、当地的环境状况相关的,各地的博物馆情况不同,所以需要的经费也不同。首先对博物馆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如果,资金充足的话,可以选择恒温系统进行运营,如果资金不足的话,可以改变博物馆的硬性条件,像是墙壁,门窗等。

4、结束语

文物的保护工作还可以通过的大方向来进行,比如在博物馆的周围种植一些树木花草,不仅能够将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吸收掉,净化空气,还能够减少投资,节约成本,取得较大的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相信一定能够将博物馆文物保存的环境质量标准保持在合格之内。

参考文献

[1]高立崇,吕阳,王帅,陈滨.博物馆室内空气品质的调查研究及改善方案[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4(06)

有关环保的作文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2]。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扬弃和充分吸纳现有发展模式不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体现[3,4]。《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把保护环境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一系列环境保护举措的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成果推广,人民群众看到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希望。

2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环境保护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保护的难点热点问题,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环境保护,重视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十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更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国现有特殊基本国情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发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永恒主题。其重点是利用总量减排倒逼机制,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环境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作为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的着力点,更是处处贯穿了环保工作,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5]。

3构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

3.1突出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赋予环境保护的时代重任,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战略,提前谋划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争做环境保护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要在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转变方式调结构步伐,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环境保护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发挥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坚实根基。

3.2构建和营造有利于发挥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

要让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给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1)从国家层面制定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环境保护行业准入制度,切实做到经济发展政策和环保政策充分有机融合。(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配套的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援助机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同时,积极推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司法机关、人大和行政监督机关对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能动性,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对案件的督查力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法律支撑。(3)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依法保障公众环境参与权利。制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修改,参与环境“电子眼”监管,有效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4)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按照落实科学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3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1)严格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污染总量减排有机结合起来,优化环境容量配置,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2)提升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抓好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整治,控制扬尘、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置力度,实现固体废物垃圾集中处理,推进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提高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广畜禽养殖零排放技术,提高污水集中处置效率,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3)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连片整治资金投入机制,落实配套资金,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加强资金日常监管,有效保障专款专用,切实做到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成立农村连片整治工作专项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农村连片整治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取得新突破。(4)突出抓好环境执法监管,确保区域环境安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重大环境案件挂牌督办落实力度,建立严格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更重要是环境执法部门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污染源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增加对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督查频次,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和应急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为环境应急管理提供保障。

3.4重视和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1)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环境安全,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科技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对荒漠化、重金属、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深入开展研究综合污染防治核心技术。(2)统筹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优美宜居家园。全面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把经济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规划统一结合,结合当地实际和原有自然生态环境及特色生态产业,重点保护河流、生态湿地、山体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环境要素。(3)以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各级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实践中有效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