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22:29:47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09-03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2

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际,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自治州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发展形势,认真总结农村教育工作经验和不足,研究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任务,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努力开创全县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

这次会议,也是县委、县人民政府针对农村教育工作突出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部署的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下面,我就过去一个时期全县农村教育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教育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正确认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在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中,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把实现“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尊重他们的创新精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坚持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这些经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县农村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二是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四是教师整体超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并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亟待推进。五是教育“两基”负债较多,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特别是“两基”复验过后,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困难和问题存在,说明我县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的需求。

在召开这次会议之前,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到各乡镇针对辍学生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辍学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家庭贫困、家长思想观念保守、偏重眼前利益、缺少劳动力、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学习成绩不好、厌学等因素所致。从当前形势来看,辍学生问题不仅影响到今后我县“普九”工作、农村教育工作整体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影响到我县社会政治稳定。总理说过“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因此,全县上下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怀着深厚的感情,关注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和思路,全面落实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各项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两基”水平。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以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为重点,逐步推行九年一贯制教育。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民汉合校内涵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汉语教学。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提高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我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以上,初中适龄儿童少年纯入学率达到90%以上,残疾人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生控制在国家限定的标准范围内。

按照上述工作目标和思路,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普九”水平。

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措施。从目前形式来看,巩固提高“普九”工作,全面解决中小学生辍学问题,已成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站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着眼长远,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抓好。一是全面推行“双线控辍”责任制。即一方面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与各村民委员会、各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之间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另一方面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各学校校长与教师之间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通过一级一级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教育部门、乡(镇)、村、学校各自职责,使控辍保学工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年底,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目标责任书规定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考核,考核排名末位的单位,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同时还要予以一定的处罚。二是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指导工作。乡镇、村、学校也要及时建立督查通报与反馈机制,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三是制定“村规民约”,巩固“两基”工作成果。前几年,县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止辍学现象的发生,但严格说来,这些很多措施都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而只有“村规民约”这个村民自治组织的特殊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各乡(镇)、村要结合实际,在征求大多数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能约束村民,遏止辍学现象的“村规民约”,有效地防止辍学现象的反复发生。四是建立完善的扶贫助学保障机制。在实施科级领导干部“一助一”扶贫助学活动基础上,积极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设立中小学助学专项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的扶助。力争到2007年使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有关部门的协作,有效建立社会各界参与的控辍机制,确保辍学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进一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改善教育办学条件

8月底前要完成县小学民汉合校楼施工建设,确保在新学年开课前完成县小学搬迁工作,在搬迁过程中,教育部门要注意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制定出详细地搬迁方案,不能因为搬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体工程建设要尽快做好工程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按时开工,年底完成主体建设;博湖中学食堂建设要继续通过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争取能够尽快开工建设。教育部门还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情况,积极争取危房改造项目,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安全运转。

(三)深化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实践证明,有一个好的校长,就会有一所好的学校。要坚持把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作为选拔校长的主要形式,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学者型、专家型的校长队伍。积极做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定期提高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每五年一个周期的定期集中培训和优秀中小学校长到区内外教育先进学校挂职培训的制度。

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县教育部门要制定并实施第三轮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划,加快培训步伐,力争在2006年底以前,完成对全县农村教师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全员培训任务,2008年农村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80%,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高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达到90%以上。

(四)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当前,我县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都存在着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2、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双语”教学,切实加强民汉合校内涵建设。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这是我们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今年秋季要实现对新入校的一年级民族学生开设汉语课,每周加授两节本民族语言课,初中少数民族教学班除语文以外的课目全部用汉语授课。按照自治州要求,2007年全县民汉合校调整必须全部到位。当前,要认真总结我县民汉合校工作经验,完善规划,加大投入,改善设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巩固民汉合校成果。

(五)积极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按照自治区《意见》的要求,五年内实现“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新疆教育卫星宽带网”对农村中小学的基本覆盖。结合我县实际,按照“经济、实用、可靠、安全”的原则,在全县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构建覆盖全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力争实现农村初中具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整合后保留下来的村级小学,具备教学卫星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让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六)优化环境,形成大办教育的社会氛围

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发展的环境问题,进一步营造发展农村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要形成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教育工作机制。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主动为农村教育办好事、办实事。二是要严格控制对农村中小学的各类检查。凡违规到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要依法追究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三是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教育、公安、文化、工商、电信等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关闭学校周边的“三室两厅”和网吧,取缔非法摊点,拆除非法搭建物,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四是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教育。要大力宣传农村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关心农民疾苦、为农村教育办实事的领导干部,大力宣传捐资助学、支持农村教育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宣传辛勤耕耘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乡村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和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一直是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图谋渗透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坚固思想防线,维护好全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我县农村教育工作新局面

农村教育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多。全面贯彻国家关于农村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促进农村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

各乡(镇)要建立党政一把手主抓教育的工作机制,把教育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职责,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把它摆上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做到责任落实、计划落实、工作落实。要强化对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将农村教育工作纳入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督导检查力度,积极听取人大、政协、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教育工作的监督与质询,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分工合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3

工作站成立一个月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和支持下,在学校、当地领导、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工作站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0年10月14日,承载着母校的期望,怀着扎根基层、建设农村的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来到了汤阴县韩庄乡?河村工作站。一进站,工作站全体成员就在导师王建业书记的指导之下,认真讨论制定了工作站各项管理办法,找准了工作重心,明确了工作方向。在这一个月工作当中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目标,使得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顺利进展,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领导、老师的勉励,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站生活。

2010年10月14日,韩庄乡党委副书记郑学德、?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建业、?河村村委会主任王好军亲自赶到伏道乡迎接我们,并陪我们一块儿来到工作站。乡镇领导曾2次来到工作站看望我们,学院党总支书记郑东方学校老师、团委副书记程城老师也于10月30日专门从郑州赶到工作站看望慰问我们。领导、老师的殷切期望和鼓励支持让我对见习生活充满信心,乡镇领导的谆谆教诲、亲切勉励,使我们相信自己能在广阔的农村天地中得到成长,村委成员的热情接待、生活上的关心,让我们立志一定要为?河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 积极了解村情,充分进行调研,热情投入工作。

韩庄乡?河村位于汤阴县城北四公里处的京深路西侧,西与李家湾村相连,北与安阳县接壤,南与庵上村为邻。全村共有330户,1420口人,1400亩耕地,全村共有党员55名。村级主导产业为工业和食用菌,其中企业有20家,包括双枪三轮车厂、内衣城、梅花鹿厂、?里塑料厂、屠宰场、蛋鸡厂等,食用菌以金针菇为主,现有大棚130多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三家。?河村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村东0.5公里处有举世闻名的?里城。

?河村教育文化卫生工作也走在全乡前列,自然村委承担的综合治理、信访稳定、计划生育、便民服务等事项要比其他村相对繁多,然而村委成员各司其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力争把每项工作都做到优秀的精神,使我们倍受鼓舞,积极投身村委会工作中。

(一)积极完善工作站管理办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来到工作站的第一天,我们就召开工作站全体会议,就工作站安全制度、财务制度、生活制度等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讨论,并进行分工撰写,然后进行汇总修改,最终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以使我们能够在工作站一年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积极投入到亚新扩建土地丈量工作

很庆幸刚到工作站第二天,当其他工作站还在整理头绪的时候,我们已经投入到亚新扩建土地丈量工作当中来,这为我们熟悉农村工作环境,掌握农村工作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亚新钢铁公司位于韩庄乡大云村,是乡级龙头企业之一。由于亚新扩建,根据乡里统一安排,我们来到大云村参与了土地丈量工作。通过6天的土地丈量,我们真正了解了农村工作开展的难度,我们每天组织大家在一块儿讨论一天的工作,互相交流工作经验,以便使我们都能更快更好的成长。回到工作站,工作站全体成员就亚新工作每人都写出了工作心得和总结。通过总结,我们都收获了很多,成熟了很多。

(三)协助村委成员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环节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国家关注民生的好政策,对于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就医难、防止因病致贫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村中的保守落后观念及对新农合的认识不清晰使这一工作开展并不顺利,于是村委成员、小组长挨家挨户动员,我们四个人被分到四个小组,协助各组组长将收缴费用、参合名单汇总后填表登记,再进行勘误校对,秉着不能让我们的一点小失误影响村民报销医疗费用的原则,针对参保的1226人,我们花了三天时间整理他们的身份证、医疗证号码等材料,又审核填写所有续保户的旧合作医疗本,并协助会计发放新参保人员的医疗本。村民们都很称赞我们的工作仔细认真。

(四)参与“十佳农民标兵”的评选并撰写标兵先进事迹材料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农民奋发有为,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乡里统一安排, 10月26日至11月15日,我们协助村两委开展了第三届 “十佳农民标兵”评选活动。我们通过印发评选活动宣传页、书写固定标语、入户讲解等形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4+2工作法,最终评出了村里十佳农民标兵。村里评出来的结果要上报乡里参加评选,所以在村两委会上,标兵先进事迹材料的撰写我们主动承担了下来。由于刚到村里不久,虽然做过详细的调研工作,但是有些事迹我们了解的还不够透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标兵进行挨家挨户走访,挖掘更加深入的事迹材料,并认真汇总,最终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1)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大学生村官”乡村工作站工作总结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五)积极为村级教育做贡献。

到村里不久,我们就来到?河村学校,李风真校长带我们参观了校园,并为我们介绍了学校建立情况以及目前硬件设备及其他各种情况,据李校长介绍,学校各项设施包括教学条件在全乡都排在前列,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专业的体育课老师,导致现在全国小学生第三套广播体操 “七彩阳光”学生没办法学习。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站全体成员商量之后,我们就把这项工作主动承担了下来。利用空余时间,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利用一周的时间把这套广播体操传授给了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之后,与学生的关系慢慢熟悉起来,每天下课之后,他们都会到村委会进行学习,不会的问题我们会给与讲解,直到完全弄懂为止,通过这一段与学生的互动,我们得到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下一阶段我们计划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眼保健操等一系列活动。

(六)大雪降临,积极参加雪后救灾工作。

2010年11月,突然降临的大雪为?河村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村里的食用菌大棚在一夜间倒塌了二十四栋,造成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大棚,查看了大棚倒塌的原因、损失情况以及补救措施。了解大棚情况之后,我们及时与学校取得了联系,就这的情况向学校做了详细汇报,并及时与孙守如、申进文等研究食用菌方面的专家老师取得联系,就补救措施及方案进行了咨询,按照老师的指导,我们与村民一起,搭建大棚、转移菌袋,以使农民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农民群众对我们的救灾工作看在眼里,乐在心里。11月16日,汤阴县委书记李若鹏在受灾大棚视察工作时,亲切慰问了工作站成员,并对救灾工作给与了很高的评价。11月17日,汤阴电视台以“雪灾无情人有情,村官救灾受欢迎”为题对我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同时,我们赶到村里孤寡老人家中进行帮忙清扫积雪,虽然身体上有些累,但是能够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河村的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七)参加各种会议深入了解政府政策,学习农村工作经验方法。

我们时刻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学生,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每周,我们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像4+2工作法、新农村系列丛书等。另外,我们也积极参加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等各种会议,从其他干部身上学习良好的农村工作方法,不懂得地方及时提出来,保证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八)认真进行思考、总结,常与其他工作站进行沟通交流。

每做完一件事情,我们都会进行深入讨论,认真总结,其中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第二次。同时,我们还注意与其他工作站的沟通交流,除了平常的电话、短信联系外,2010年10月25日,王永国作为工作站代表在伏道乡参加了汤阴县站长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会上,学到了其他站很多宝贵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为我们以后的工作重心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的与外界沟通交流,也为了更好的把我们工作站宣传出去,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详细的记录了工作站工作进展情况,并做到及时更新,工作站博客地址为: blog.sina.com.cn/wangyongguo6688,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同学能够多提批评意见。

三、 农村工作的体会

一个月的见习生活我们受到许多领导、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感受到了村民的需要和肯定,对农村工作的认识由模糊渐渐清晰,慢慢融入到了农村这个环境中来。

第一、群众事情无小事。农村工作都是琐碎的,农民都是实实在在的,在农村,我们要把农民的每一件小事当重视起来,如果你都仅仅当做一件小事的话,你很难融入到群众当中去,工作会受到很多阻力。

第二、知识学习无尽头。也许曾经有过,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见多识广,什么不了解。哪怕或者是曾经有这么个念头,也是不合适的。首先别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基层工作经验难以工作。即使是基层干了一些年限,有经验了,也是要学习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一定要不断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充实自己。

第三、少说多做干实事。思想、知识的不完善,对于情况的不了解,没有全面的信息掌握,就枉下结论,是错误的不明智的选择。于己于人于事都无利。很可能还会坏事,或者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有时候村民来村委会找我们,认真接待是必须的,但是自己不能轻易下结论,尤其在材料不够全面、充足的情况下。

第四, 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

今后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应该是真正的更深的考验。为此,我们一定在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虚心请教,踏实工作,扬长避短,全面发展,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为?河村做贡献,为农大争光。

总之,我们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奋发努力,积极进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推荐同主题文章相关于:“大学生村官”乡村工作站工作总结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4

一、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方法:2014年,本调查采用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法,对样本县的农村教师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

2. 样本选择:本调查根据人均GDP将S省21个地级市(州)分为四层,根据每层地级市(州)的数量,随机抽取1-2个地市作为样本,抽取了6个地级市,每个地市选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所农村学校,共计24所农村学校。

3. 调查过程:采用自制的《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 部分,共计50道题。每所样本学校,按照“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1岁以上”4个年龄段随机抽取教师回答问卷。共发放问卷1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051份。走访党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等300人次,召开参会人员10人次以上的座谈会4场,了解、掌握了农村教师生存的一些真实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高,敬业精神退化

从表1可知,92.8%的农村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同时,在问到“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时,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充分说明了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信心。在“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的问卷中,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也说明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有92.7%的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这再次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较高的。

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表2),71.0%选择了“知识传递者”,45.5%的教师选择了“朋友”,39.1%的教师选择了“道德示范者”。这一方面说明农村教师的角色意识较强,职业认同度高;同时,也说明农村教师在教师角色上既继承传统,又有所更新,开始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虽然问卷显示,农村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较为认同,但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乡镇教育负责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在访谈中,却对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示出了担忧。他们认为:当前不少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不愿钻研业务、备课和批改作业,对学生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指导,每天的工作应付了事;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有的甚至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等当成了主业。

对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的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二是因为农村地区信息较为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较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三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对农村教师的奖惩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造成他们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四是由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较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五是由于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很多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

从表3可知,35.9%的农村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7.7%的教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9.5%的教师担任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3.6%的教师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有2.9%的教师担任5-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除课堂教学,农村教师每天还要花2至3小时的时间,批改学生的各科作业。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不足,教师兼课较多,一方面导致了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

此外,调查还发现农村教师教学任务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同地区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的差异较大。比如,L县一初中校核定的普通教师周工作量是12节课。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周课时在12节以下的仅有5人,且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11%;12-19节有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20节以上有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2%。这说明该校近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而在J县的调研情况显示,从抽取的样本学校来看,无论初中还是小学,语文、数学教师都只教一个班;绝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也只教1个班,最多也只教两个班;其余学科的教师一般也只教3个班。且班级人数较少,一般的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更少的仅20人左右。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比起L县的农村教师来说要轻很多。

二是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教师工作量的差异较大。以J县为例,位于城郊的M学校现有学生264人,6个教学班,教师58人;而该县比较偏远的T小学,现有学生1097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学班个数,T小学都是M学校的好几倍,但教师数量反而比M学校少。因此,该校教师工作量也在M学校的基础上成倍增加。访谈发现,该县教师工作量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格局。(即县城学校和偏远学校由于教师缺编,教师工作量大;城郊学校由于教师严重超编,教师工作量小)。类似J县教师工作量的情况,在S省很多地方都存在。这说明造成农村部分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分布性失衡。

此外,部分地区、学校教师缺编也是造成农村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比如,按Y市(县级市)人事局编办测算,Y市应编10719教师,现有教师9319人,全市缺编1400多人,再加上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学校缺编十分严重。学科配置不合理,艺体、英语教师奇缺,有的学科甚至到了无法开课的地步。再如,D县Z校共有学生1188人、18个教学班。按D县人事局编办测算,应配备教职工62人;而该校实有50名教职工,缺编12人,达19.3%。在50名教职工中,还有2名老师借调到其他单位,1名教师因病无法上课。该校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工作时间过长、管理压力过大、责任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大部分教师早晨7U30到校,下午5U20以后放学,工作时间长达9小时,而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班级人数过多,多数班级学生超过60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占60%以上,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工作负担。

(三)自我认可度高,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情况为: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感等方面。总体来看,S省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度较高,如有96.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非常扎实或比较扎实,有99.1%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有91.4%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有99.2%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96.8%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上完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99.6%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有99.3%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教好学生。数据见图1。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仅仅是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做课件只能做简单的PPT,不能制作如“微课视频”等稍微复杂的课件;使用多媒体也只能使用简单的,对“电子白板”等的使用较少;数学教学中能使用“几何画板”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不少学校都有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使用率很低。不少教师直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需要熟悉这些设备,并要制作什么课件,而自己对课件制作又不熟悉,还不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简便。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接受访谈的一位校长也坦言,为了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专门安排人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规定每学期甚至每周必须使用多少次,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未能转变,“强迫”的效果始终有限。种种情况表明,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很落后,对新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的接受、使用都较慢,教学观念更新明显滞后。

(四)工作瓶颈凸显,发展平台堪忧

如图2,对“您感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16.4%的教师认为班额太大,14.8%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16.0%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1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方法落后,9.2%的教师认为教学配套差,8.8%的教师认为教材太难,8.8%的教师认为教与考的内容不一致等。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教师显著增多。这说明经过课改的多次培训以后,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了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感觉到困难重重。

就几个影响、制约农村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言,既有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方面的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既有教材的问题,也有评价的问题。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是教师老龄化突出。以N县G小学为例,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53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数的41.5%;其次教师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①趋利性流动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比如,Y市与A市仅一山相隔,但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差异却十分明显。调入A市当教师,经济待遇立刻翻番。因此,近几年来,Y市每年流入A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均数以百计,加上部分优秀教师考公务员离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愈演愈烈;②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学校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教师大量调进县城学校工作,新的教师的补充远远跟不上教师流出的速度,导致了一些农村学校老教师偏多、低学历多、骨干教师少。从学生角度看,农村学校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以J县H小学为例,全校786人,其中“留守儿童”为570人,占到72.5%,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溺爱”等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教师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是工作任务的忠实执行者,工作缺少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师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教育决策较少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课程编制无权参与,对教学安排无权选择,对教学决策无权知情。受体制制约,教师习惯于按照领导指令办事,重视经验传承,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和杂务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等,只要工作能完成、不出错就可以了,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大多数教师不愿开拓创新,对复杂的矛盾变化刻意忽略或回避;对于教研活动,则认为太麻烦,甚至认为它加重了工作负担。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劳动,固化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禁锢了教师们的教学个性,很难完善个人的专业发展体系。二是专业发展可用资源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不够,使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简陋。其一,由于国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投入,不少学校配备了电脑、网络等,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不少农村教师“不能用”或“不想用”。其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的差异,使农村学校教师很难接触教育专家或优秀兄弟校的同行。其三,农村学校的图书馆配备落后,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很多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苦于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案例等学习资料。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无法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

三、对策与建议

1.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

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既有长期以来固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封闭”的原因,更有缺乏对长期坚守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形成正能量的宣传原因。为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着力推行教师管理的“县管校用”新机制,变“学校人”为“系统人”,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即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负责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工作,合理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工作态度不良和工作能力差以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学校退回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组织待岗培训及分流。二是要重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把农村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要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

2. 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失衡矛盾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不均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分布性不均衡造成的。为此,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编制配备要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差异的中小学编制,在边远农村学校探索实施“班师比”或“校师比”教师配置标准,切实落实对农村边远地区的师资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让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制度,推行城镇新进教师先到农村学校任教办法;大力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发挥优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协作帮扶。

3. 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

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性学科教师很难配套,为解决这个学科结构性矛盾,建议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全科式”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专科层次的技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师范教育学校应当制定“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或专业,加强面向农村学校教育实际的教师培养。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要加快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建立“校本研修超市”和“选修课程超市”,实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自选课程、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强化农村教师校本研修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混合学习;要建立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制度,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

4. 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需要更多的“舞台”。因此,一是学校要善于搭建教师展示平台。要搭建学习平台,这里的学习包括指点迷津的集体学习、汲取精华的自研自修、取真经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业务指导的专业引领等;要搭建交流平台,既可以是同一教研组内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组织教师的课改沙龙,还可以是网络互动研讨;要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是老中青教师的合作备课,可以是“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对比式教学,可以是创设“走出去”的外向性教研,可以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式教研,也可以是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个性化教研,等等。二是要在城区学校建立“农村新任教师留城培育基地”。农村新任教师先到城镇学校在岗学习,接受城镇优质学校的校本培育,1-3年后回编制所在的农村学校任教。与此同时,接收农村新任教师的城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县财政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城镇特优教师、中高(小中高)职称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1-3年,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建立“校际交流”平台。“校际交流”指中心乡镇学校与边远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等,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交流体系,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供保障。农村教师到城区先进学校学习提高,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指导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2]刘秋红. 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肖正德. 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5

一、完善农村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健全招聘管理机制

“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可见,“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学”的命脉所在,甚至也是整个农村教育的命脉所在。

农村职教和涉农专业的新教师可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和职教师资“特岗计划”,可以在津贴、职称方面制订优惠政策,实行必要的倾斜。要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造就高素质的教师,国家需要从职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当前就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育,欧美发达地区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建议高等院校探索“3+1”、“4+1”师范教育培养模式,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用三四年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确保有一年时间进行实践训练,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幼儿教师培养首先应该建设和形成一个中等幼儿师范、幼儿师范专科、学前教育本科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的梯级培养体系。

在推进教师资格考试的进程中,应确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与教师职业特点的公开招聘新教师的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研究制订分类型、分层次的公招专业化试题库,形成在纪检、人事等部门监督指导下,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选拔考核和管理机制。温总理说:“教育编制管理是保证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当他了解到一些地方文体、科学、信息技术类课程因为没有教师不能开,教育编制是按照生师比来确定时,他认为,“编制管理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要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可以将“生师比”与“班师比”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总理强调:“编制管理要保证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因缺教师而使教学内容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总理把教育编制管理讲到这个程度,紧紧抓住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还科学阐述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指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二、加大农村教师职后培训力度,

不断创新培训模式

为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方面的差距,必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国培计划”旨在为农村学校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目前主要通过高师院校在校师范生顶岗支教方式把农村教师置换出来参加培训,这不失为一种过渡办法。要使“国培计划”能够长治久安,并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更好的办法应该是根据一个区县教师编制总数,考虑教师培训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编制(5%-10%),以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在工作期间正常参加培训,真正实现“带薪培训”。

过去5年,重庆市开展了19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系列培训,其中,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市级专项培训达到8.6万人次。按照“国家培训作示范、市级培训抓重点、区县培训保全员、校本培训重教研”的总体思路,2011年,我们制定了《重庆市教师教育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系列行动计划。我们计划用5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农村教师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

要实现区县培训保全员的工作目标,做好新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必须突出研训一体化,以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为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新形势下的教师培训基地,我以为基本的职能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要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学习的园地;二是要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地;三是要成为广大教师展示交流的高地;四是要成为广大教师休闲度假的胜地;五是要成为广大教师热切向往的精神家园。

三、培育一批农村名师,

努力促进教育家的诞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农村教师成长,这几年先后推出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特岗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总理又从六个方面对党委和政府提出要求:一要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二要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三要关心农村教师身心健康,四要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五要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六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太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先辈献身农村教育事业,恰好呼应了温总理多年来一直倡导的教育家办学的理想,总理认为:“只有把中小学校长们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6

1农村教育的基本状况

驻马店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52所,其中,小学2344所(另有教学点558个),在校生100.26万人;初中298所,在校生43.5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生982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教职工67114人,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71%、99.33%。市中心城区现有公办小学28所,在校学生34890人,教学班477个,平均班额73人;公办初中14所,在校学生18845人,教学班280个,平均班额67人;农村小学2316所,在校学生967710人,教学班26881个,平均班额36人;初中284所,在校学生416555人,教学班9257个,平均班额45人。

2调查表明,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2.1乡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生活、住宿问题无法解决

由于乡村小学存在着教师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外地教师不愿意来,新增教师一般都是新招教师,因住房、生活问题无法解决,不能安心工作,这个问题如不能解决将很大程度地影响今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如:某小学,是一个偏远山区学校,离乡镇还有10公里远,去年新分来两个女大学生教师,因学校没有住房,生活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2.2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师资短缺和结构性短缺严重

第一,教师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上不合理,全市现有8万多名中小学教师,51岁以上的占23.9%,在职转正民师占教师总数的34.5%,教师年龄偏大,缺乏新鲜血液。年龄偏大问题在该市农村中小学较为普遍,尤其以小学更为突出。在农村教育工作实际中,年龄偏大,并没有显现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更多地表现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消极、不愿更新知识,以致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不愿学,教学质量下滑。这种师资结构状况直接损害着农村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农村教师新生力量又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为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在民师转正的教师中只有极少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大多起点学历偏低、达标学历是通过后期进修培训取得,因此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缺憾。在强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表现为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现代教育技术缺乏,已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可见,目前的“民转公”教师基础差、人数多、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第二,教师编制管理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处于超编状态。但实际情况是:教师总量不足,部分学科教师短缺,大多数农村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体育教师紧缺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小学按1:25的师生比例,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形势。有的学校按“师生比”不缺编,但体、音、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无专职教师上课,部分学校出现教师包班现象,很大部分小学都存在这种现象。教师编制管理跟不上教育发展步伐。

第三,现行的教师编制设置欠合理。现行编制标准的师生比不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且没有设置寄宿制学校工作人员、专职校医、心理教师、实验员、安全员、图书管理员等工作人员编制。寄宿制学校普遍缺少生活教师,生活教师配备工作已成为寄宿制学校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第四,教师实行区域流动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造成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困难,优质教育资源配备不合理的现象。现在农村中小学实行的是“人-编-卡”的刚性编制管理制度,阻挡教师正常流动,影响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教师管理缺乏淘汰机制,新教师得不到补充,想淘汰的没有办法淘汰,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教师的进取心、紧迫感逐渐淡漠,加上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终身学习体系尚不够完善,正常流动渠道又不畅通,队伍必然缺乏生机和活力。

2.3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强

农村任教的老师,没有多少上升的机会,包括职称评审就很难,也没有多少展示才华的机会。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多由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教师来承担,有进取心的农村教师难以得到推荐与展示的机会,农村教师参与培养、深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其次,工作生活条件差也是导致农村教师敬业精神不强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生活条件待遇差、教学设备简陋、职称评定难,加之社会保障措施的缺乏,农村医疗保障差,很多人不愿到农村工作,再加上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地位低、留守儿童多,学生不好教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大农村教师的爱岗敬业、积极奉献。

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均衡发展

严格执行驻政[2008]91号文件精神,要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合理地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折不扣地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采取强力措施,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3.2加快薄弱学校治理,缩小义务教育的校际差距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在经费投入上,城市教育费附加要优先用于改造薄弱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安居工程,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使农村教师能安心工作。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有力抓手,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奖励机制,努力形成薄弱学校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局面。要采取以强带弱、联合办校等模式和手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3根据学生人数的变化,教师编制实行动态控编

建议编制管理部门对教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不再核编到校,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配,划定一定区域作为核编单位,在每学年开始时,对本学年的教师及各种教辅人员的编制提出编制需求计划,经上报编制管理部门批准后,及时进行调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减教师编制,把调整结果报同级编制管理部门备案。要形成中小学校长、教师有序流动的制度,逐渐消除城区学校超编和偏远农村学校缺编的现象,促进县域内、区域内、地区间教师的合理流动,解决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缩小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间的差距,保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新核定编制,要充分考虑到许多农村学校地处山区、教学点分散、教学班较多但每班学生较少的实际,以教学班数量、课程设置和寄宿制学校实际为依据,以师生比为参照,科学、合理地核定教师编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定编办法。

3.4采用定向招录教师的办法

充分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把复合型教师作为今后农村小学阶段招录教师的重点;要多招录一些愿意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采取定向招录措施,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学科、年龄、性别上的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建议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出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办法,形成在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前对农村学校补充一次新教师的制度,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逐步改善。

3.5建立农村教师的退出机制

要重视当前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合格教师突出问题,尽快建立不合格教师离开教育行业的退出机制。如从政府投入农村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农村教师分流安置专项经费”,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及必要的医疗服务,让那些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又不愿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师退出教师行列,对在职教职工中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要实行内退,不占用教师编制。对长期有病不能继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病退,形成农村教师的退出机制,为农村教师的补充更新提供编制空间,又激发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6建立长效支教体制和城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

要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在市(乡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要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农村学校教师的良性补充机制,有效推进长效支教体制的建立健全。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7

一、要提高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的认识,强化各级领导对“远教”工程的管理力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公平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覆盖范围宽,涉及面广,必将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必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不仅要高质量的建设好,更要高效益的应用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上收到实效。为此,各项目县应成立“远教”工程管理及应用领导机构,制定符合实际的“远教”工程管理和应用计划,做好“远教”工程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应用和检查等方面的工作。各项目县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落实“远教”工程资源建设费和设备日常运行维护费,以保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各项目校的管理和应用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远教”工程的第一责任人。各项目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并确定1—2名“远教”专职或兼职技术管理人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应用计划等。要从设备的运行,资源的获取、利用、复制、管理、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到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全面抓紧,层层落实。通过实践,完善本校的管理与应用的新机制。

二、要明确“远教”工程的应用要求,坚决落实好应用方案,提高校长、教师、学生应用的自觉性

结合有关资料和农村中小学现状,“三种模式”校的应用要求应该是:

1、模式一项目校:教学光盘播放点(小学教学点)应用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同时利用播放光盘帮助教师备课,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教学点的光盘应用课要覆盖各年级、各学科,每周不低于2课时。并依托中心校(模式二项目校)保证资源的传送和更新。要做好播放记录,总结应用得失,撰写应用体会,不断提高应用效益。

2、模式二项目校:卫星教学收视点(完全小学)在搞好光盘播放应用的基础上,以收看空中课堂节目、进行同步教学为主,同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备课、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卫星所具备的功能,下载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排出课表和收视表,落实应用计划。每周各年级、各学科至少安排2次以上的教学观摩课或同步课。利用课余时间收看远程教育电视节目。每学期每个教师观看或同步上课要达到40课时以上,并做好笔记,撰写应用体会。学校通过整合电教设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实现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应用的普及率和效益。

3、模式三项目校: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农村初中)在搞好播放教学光盘和卫星教学收视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要按要求开设好信息技术必修课;其次要利用网络备课,形成电子备课制度,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研究;三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和研究,进行资源整合,开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整合。教师“远教”应用课每人每周应达到2课时以上,每学期要自制CAI课件1-3件,撰写应用“远教”设备、资源的心得体会1-3篇。

三、要加强对“远教”工程应用的培训工作,培训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素质的骨干教师,提高“远教”资源的应用能力

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校长、教师的培训工作,不仅要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校长进行应用理念的培训和对教师进行“三种模式“的应用培训。在培训方式和培训机制上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在培训内容上要不断更新,注重思想观念、技术技能等。各项目校要坚决按省、市、县的培训安排,确保人员,确保时间,确保质量,搞好培训工作。总之,要通过层层培训,人人培训,提高对“远教”工程及应用意义的认识,提高“远教”工程的应用能力,提高应用“远教”工程教育教学的自觉性。

四、要加强“远教”工程应用的教研工作,积极参加有关“远教”工程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远教”工程应用水平

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开展“远教”工程教育教学的研究,是“远教”工程应用工作的龙头,起着引导、指导、带动“远教”工程应用工作的重要作用。为此,要构建县、乡、校三级“远教”工程教研网络体系,成立各级远程教育教研组,在县电教馆和教研室指导下开展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研究工作。各校“远教”教研组要制定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并在实践中认真执行。要把面向学生,走进课堂,服务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定期开展活动,总结经验和做法;要强化校本研究,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研究新理念,探索新方法;要通过认真组织,积极参加观摩示范课、课件制作竞赛、网站制作竞赛、学生电脑作品竞赛、专题座谈会、现场交流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手评选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引导学校教师开展“远教”应用研究。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树立典型,推广新经验、新做法,形成学校周周有研究、教师人人重研究的良好局面,使“远教”应用研究经常化、制度化、自觉化。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8

理论界关于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关于财会人员基础薄弱的观点,如蒋道成指出,报账员对财务制度不够熟悉,票据管理不够规范,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把关不严,对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合规,会计人员心中没谱[1]。二是关于会计责任心不强的观点,如谭胜、骆月敏提出,财会人员责任心不强,爱岗敬业精神差[2]。三是关于提升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素质的观点,如张国安提出了打造爱岗型、核算型、管理型、综合型会计队伍[3],等等。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我国研究的热点,理论界关于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研究得较少。随着农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变化。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财政经费管理要求,促进中小学校事业健康发展,本文基于河南K县220所学校调研对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公办学校财会人员素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K县基本情况

K县辖18个乡(镇),526个行政村,总面积1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02.6万,耕地面积113万亩。K县现有农村公办学校575所,在校学生共有10.7万人。其中初中学校42所,在校生1.65万人;小学共533所,在校生9.05万人。农村公办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7862人。

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对象为K县220所农村公办中小学,其中初中学校36所,农村小学184所;涉及人员有18名中学校长,36名中心学校校长,184名小学校长,220名财会人员,164名教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此次调查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调查时间是2013年5月,为期两周。

二、结果分析

农村公办中小学校的领导及财会人员通过学习《会计法》、《中小学会计制度》和《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其素质尽管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1.财会人员年龄较大,专业素质较低

农村教师队伍中补充年轻教师数量在增加,但农村公办中小学校的财会人员仍然由老教师兼任。据调查,K县农村220所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中45岁以上的有79人,占87.8%(见表1),他们大多来自一线教学能力弱的老教师。专科以下学历财会人员有86人,占95.6%(见表2)。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仅有6人,占6.7%(见表3),其中拥有会计证的仅有3人。财会人员虽经历过会计专业培训,但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会计基础仍较差。财会人员年龄大,专业素质低,财务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导致财务管理出现记账不明,教师绩效工资和福利发放出错。因为算错账,24%的教师同财会人员争执过,2%的教师同财会人员发生过冲突。这样的财会队伍,已经不适应现在农村学校发展的需要。

表1 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年龄基本情况

表2 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学历基本情况

表3 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专业基本情况

2.校长财会化

1997年起实施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财会人员的任职条件和专业技术职务应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执行;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但由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具有财会专业背景的人员较少和农村小学教职工人数少,农村公办中小学的财会人员由校长兼任的较多。乡镇学校和100人以上的农村学校中,财会人员由校长兼任的有9人,占16.7%。100人以下的农村学校,教职工少,财会人员由校长兼任的有145人,占87.9%;农村公办中小学校长兼任财会人员的达154人,占70%(见表4)。

表4 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兼任情况

3.账目管理不规范

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由教师或校长兼任的较多,科班出身或专门财会人员较少。因专业素质差,会计基础薄弱,他们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见表5)。明细账和总账不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学校有186所,占84.5%;设立账外账的学校有101所,占45.9%;没有设立固定资产账目的学校有60所,占27.3%;固定资产账目记录不详的学校130所,占59%。

表5 农村公办中小学账目管理情况

4.财务部门人员少

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无论是专职人员还是由教师或校长兼任,负责财务的专门人员(报账员或会计)都是一人。农村中小学财务部门人员要么只有兼任财会人员的一名校长,要么是一名校长和一名兼任财会人员的教师。一名财会人员不但负责记账、报账,还负责现金保管和出纳。所谓的农村公办中小学财务部门事实上不够格。

5.财会人员集团化

农村公办中小学在乡镇中心校统一领导管理体制下,其校长和财会人员都由中心校直接任命。和中心校领导有关系的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有186人,占84.5%(见表6),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出现集团化,和中心校领导没有这样那样关系的教职工一般是从事不了财会工作的。

表6 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与中心校领导关系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问题的综合分析看,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是财会人员自身问题,如年龄较大,专业素质差,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是农村学校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如农村学校教职工少,校长财会化,财务部门人员少,财务内部监管不力;有的是中心校长用人唯亲,出现财会人员集团化。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特岗计划招录中要专门列出财会人员计划

无论是1997年实施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还是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都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财会人员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专业技术职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律制度执行。为提高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队伍素质,建议各省在特岗计划招录中专门列出会计人员计划,根据每县上报所需财会人员数量,招录一批具有会计证或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公办中小学。

2.高校财务管理、会计专业应加强教育财会教育

开设财务管理、会计专业的高校,除了让学生掌握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审计学等学科知识外,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教育财会知识和《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学习,同时鼓励相关专业毕业生参加“特岗计划”考试,为农村中小学财会人员培养后备人才。

3.加强学校财务内部监督管理

农村公办学校财会人员一般是由教师或校长兼任,专门的财会人员极少。教师兼任会计的学校,财务部门有两名人员,校长和财会人员之间虽有一定约束力,但财会人员在经费使用方面更多地是顺从校长;校长兼任会计的学校,等于财务部门只有一名人员,财务内部监督微弱,教师更不敢去过问财务问题。这样的财务部门易导致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学校财务内部监督管理。财务部门至少应该包括3人以上的财会人员,即在校长领导下,配备一名记账人员和一名出纳人员。

4.加强对学校教育经费的审计和督查

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越来越多,需要管好、使用好,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率。冒领困难生补助款和营养改善计划资金,挪用办公经费和校舍简单维护经费发放教师福利情况普遍存在,甚至还有利用虚报学生数、造假账套取专项经费,不同程度地私吞经费的现象。调查中,据教师反映,小学校长一年灰色收入为1~3万元,初中校长一年灰色收入为3~10万元。鉴于此类情况,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组成联合审计督查小组,定期加强对农村公办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审计和督查,防止教育经费乱用和流失。

5.实行中心校长交流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目前各地县域内教师交流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对缩小县域内城乡间、校际义务教育差距,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校长交流工作较为滞后,尤其是实行中心校长交流的地方更少。破解农村公办中小学财会人员集团化,应实行中心校长交流制度,建议对于任期满两届的中心校长要调离到另一乡镇任职。

参考文献

[1] 蒋道成.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审计报,2006-07-31(02).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9

今天我们召开2009年度全市教育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回顾20*年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2009年度全市教育计划财务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全市教育计划财务管理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根据市教育局各项工作部署,结合各县、区教育局,市属各有关学校计划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20*年全市教育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年,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计划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年来,各县、区教育局,市属有关学校负责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同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保障职能,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全市全年教育经费总额达14.3亿元,其中安排各级各类教育专项资金4亿多元。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全面提高我市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根据国家、省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年,我市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提高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并且从20*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启动实施了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工作。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巩固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列入市委、市政府要办好的实事之一。一年来,在市、县(区)教育、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保障办的精心组织实施下,新机制改革工作总体运行情况良好,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和完善。20*年春、秋两季开学前,我市按照“分项目,按比例”的新机制分担原则,足额落实下达各项新机制资金。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将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分别由2007年的176元、274元提高到20*年的230元、375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补助天数由原来的每年200天提高到250天,补助标准由每天1元分别提高到2元、3元;农村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由2007年的350元/平方米提高到20*年的400元/平方米。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幅增加。2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共投入专项资金3.4亿元。包括:安排8350万元,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受益学生60万人;安排18717万元,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其中市本级资金1405万元;安排1186万元,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其中市本级资金197万元,受益学生1.6万人;安排4032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年底追加安排公用经费1797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冬季取暖费支出。各项新机制资金的及时足额下达,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3、积极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全市共安排742万元资金,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补助学杂费。继续实施为城市低保家庭免费提供教科书,为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市、区两级共安排资金73万元,其中市本级资金44万元。认真落实城市生均公用标准,按照每生每年小学60元、初中100元的标准,市、区共安排公用经费390万元,其中市本级资金258万元。

4、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新机制的实施,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为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委、市政府都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改革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圆满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

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是20*年市委、市政府要办好的实事之一。为切实抓好这项工程,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我市制定了《*市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工程”的目标任务、资金分配和规划、实施和管理等内容。省级共下达我市“工程”专项资金350万元,规划为46所农村初中配置教学仪器,为240所农村小学购置体育器材。我市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在省定中标供货商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在满足学校基本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截至20*年10月,实际完成项目学校378所,进一步改善了我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学校和师生的好评。

(三)积极做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和生活条件,建设和谐、生态校园,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20*年安排我市工程试点经费600万元,用于我市尉氏县20所农村寄宿制初中的改水、改厕、建沼气等工程建设。为搞好这批项目建设,我市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市20*年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工程”实施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布局原则、试点模式、经费安排、工作责任、实施步骤等内容。20*年底,尉氏县20所试点项目学校的土建已完工,按计划将于2009年3月底前全部完工并点火试运行。

(四)认真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

20*年,我市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全市共安排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4032万元,规划校舍维修改造项目227个,改造危房5.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项目119个,维修项目1*个,新建校舍面积6.1万平方米。截至20*年底,全市除杞县尚有20个项目未竣工外,其他县、区所有项目已全部竣工,已竣工新建校舍面积5.1万平方米。以尉氏县、金明区、通许县进度最快。请工程进度较慢的县、区务必提高认识,改进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20*年5月,市教育局还对全市2007年度270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组织了检查验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障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五)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培训,加强学校经费预算管理。

20*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定制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专题培训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专题培训工作。市、县(区)两级先后对全市1551所学校(含乡镇中心校)的3200余名校长、会计进行培训。通过对新机制政策与经费管理制度的解读,对学校预算编制实务、预算编制软件操作、审计案例的培训,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顺利实施,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指导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实事求是的做好预算,提高基层中小学校长和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起到了显著的规范和促进作用。20*年底,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已初步编制了2009年学校经费预算。请各县、区教育局认真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财务管理,监督基层学校认真执行学校经费预算,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六)认真做好家庭贫困中职学生和农村普高学生资助工作。

从2007年起,国家决定建立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我市转发了国发[2007]13号文件,并制定了《*市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实施方案》(汴政〔2007〕71号)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资助体系,组建了相应的内部管理机构,对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年1500元进行生活资助。20*年春、秋两季,全市累计安排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3700万元,资助全市47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5万人次。此外,20*—200年还安排中央、省级公益金普通高中助学资金368.6万元,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资助农村普通高中贫困生3686人。新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建立,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激发了广大学子爱国学习的热情,更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七)继续认真做好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工作。

继续认真抓好计划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工作,为全系统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和下达我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统计法》、《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及时、准确、全面的完成全市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和教育经费统计年报的布置、编报、汇总和印刷,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各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今年的教育统计年鉴已编制印刷完毕,近日即可配发使用。

(八)认真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以及其他各项专项工程。

国家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对于改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我市通许县有2所初中纳入初中改造工程,投入资金360万元,建筑总面积为4500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3000平方米,学生食堂1500平方米。截至20*年底,所有项目均已竣工并交付使用。20*年,我市尉氏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获得批复,规划总投入28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200万元(其余80万元将由省里统一配置设备),规划新建校舍2500平方米,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实施。请尉氏县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力争今年3月初开工建设。

此外,我市20*年还安排或申报了逸夫学校项目、明德小学项目和金明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项目。目前,有关项目正在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积极实施。

(九)强力推进市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20*年是我市城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的一年,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一年来,全市共对*市十四中等10所直属学校进行了布局结构调整,其中:将大梁高中和外语中学,*市四职专和旅游学校,*市五职专和信息工程学校分别进行资源整合;将教育学院西校区搬迁至大梁高中,置换出教育学院西校区新建*市第十四中学西校区;将十五中并给禹王台区夏理逊小学,置换回滨河路小学、医院西街小学和学堂门小学,在原滨河路小学新建*市县街小学新校区。通过调整和撤并,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布局结构,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大大缓解了汴西新区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

(十)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提高教育财务工作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加快经费支付进度。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强化预算约束,严肃财经纪律。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管理,对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的调整以及预算内外资金的拨付均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同时,进一步明确资金使用方向,跟踪项目经费执行情况,加快资金支付进度。预算内外资金的支付进度都比往年明显加快。二是加大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检查监督力度。5月份,成立了*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检查组,对全市270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逐一进行检查、验收。10月份,对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新机制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三是认真抓好教育财会队伍建设工作。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资金投入额度不断加大,给会计人员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认真执行《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制度,切实加强教育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教育经费统计、会计电算化培训为重点,多次组织教育系统财会人员培训,培训学校校长和财会人员近4000人次。

总之,我市20*年教育计划财务管理工作,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向一年来默默无闻、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在教育计划财务及基建管理岗位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市教育财务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教育投入不足与事业发展的矛盾仍然存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发展还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比较薄弱;二是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矛盾仍然存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仍然不够严格,甚至存在挤占挪用浪费等问题;三是农村中小学校理财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如何帮助学校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四是县、区教育费附加管理较为混乱,欠征、乱管、乱拨、乱用情况严重,亟需规范和治理;五是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偏低,学校日常运转所需经费较为紧张。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9年*市教育财务管理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整体工作部署,已为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逐步推进,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我市对教育的投入和管理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全市教育计划财务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全市教育计划财务管理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精神,紧紧围绕我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以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实施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财务和工程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断开创计划财务工作新局面。今年,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是实现新时期教育全面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奠基性工程,是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一件大事。在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中,郭庚茂省长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全省校舍特别是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安全排查。”因此,切实搞好今年的新机制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必须一如既往、毫不松懈,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1、要严格按照我省确定的分担比例落实新机制资金。各县、区须进一步强化责任,在落实、分配和使用新机制资金时,不得出现政策的棚架,更不许挤占、截留中央、省、市新机制资金。如果因为学生人数的减少出现资金的结余,也要足额拨付农村中小学校,用于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不得挪作他用。在这一点上县、区教育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主管局长和计财股长要摸清本县、区学生人数、经费标准和可用资金额度,做到心中有数,当好教育局长的参谋,切实把资金落实好。

2、要保证县以下资金拨款渠道的畅通。各县、区要严格按照《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资金管理办法》,对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资金的管理特别是县以下资金拨款渠道进行严格规定。各县、区要结合自身实际,规范县级教育资金拨款渠道,既要保证学校及时用款的需要,又要防止资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管好用好各项资金。

3、要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各县、区要以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学校要实行经费预算管理,将农村义务教育的一切合理收支都列入政府预算,由学校编制预算,县级教育部门汇总、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这是一项工作量大、要求细致、影响深远的工作。从各县、区的预算编制情况来看,工作进展不太平衡,部分县、区对预算编制工作重视不够,开展的不太好。希望各县、区教育部门进一步向本级政府做好汇报,积极与同级财政部门协调配合,继续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的指导和培训,让每一位校长和相关财务人员熟练掌握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法,将学校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增强学校校长和财务人员依法理财观念,严防胡支乱用现象,认真落实好教育财务的预算编制、管理和执行工作。

今年,我省将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300元和500元。钱多了,要通过预算管理,切实规范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行为,逐步引导中小学校科学理财。市属各有关学校也要科学编制学校财务预算,搞好校务公开,切实做到合理开支,财务透明。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汴教计财〔2009〕2号),请各县、区,市属各中小学校切实按照《意见》要求,对本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认真自查、整改,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将在今年上半年对各中小学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专项检查。

4、要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各县、区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不得向学生预收费,坚决杜绝“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要高度关注新机制运行状况,及时反映和处理问题。2009年,我市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免杂费政策,继续开展为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工作,各区及市属中小学校要认真开展此项工作,认真落实城市低保家庭的有关优惠政策。

(二)切实做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

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作是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资金量最多的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使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资金得到保障。同时,省、市也相应地改变了过去大规模集中改造危房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的责任都下放到县级政府。这样,校舍维修、危房改造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级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在这里强调几点:一是各县、区要一如既往地重视校舍安全工作。要落实好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校舍日常安全检查,发现险情要及时处理,及时维修改造。学校有危房而不报告的,责任在学校校长和中心校校长,学校报告而没有及时得到维修改造的,责任在县、区人民政府和县教育、财政部门负责人,造成校舍安全事故的,将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二是要按照《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监管。20*年度未完工项目要保证质量、加快进度,务于2009年4月底前全部完工。今年5月,我市将对20*年校舍维修改造项目逐校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各县、区要按照实施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要求,根据本县、区资金额度,抓紧做好2009年项目学校的选定、规划和前期准备工作,并于3月20日前上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待批复后开工建设。三是要切实抓好校舍维修改造质量,各地要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对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并切实加强项目的管理,确保2009年维修改造项目的顺利完成。今年,省、市审计部门将对我市20*年度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希望各县、区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及时自查和整改问题,做好各项工作。

(三)抓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充实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1、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充实工程。为进一步解决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紧缺的问题,2009年,省政府决定继续实施全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充实工程,初步计划安排资金2500万元,按照0.5万元一所小学的标准,集中为各地装备一批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工程的实施遵照“建一所、成一所”的思路,以成建制学校为单位整体推进,实行政府招标采购。

2、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一是要继续做好20*年项目的建设工作,请项目县进一步抓好项目进度和质量,确保3月底前全部完工并点火试运行。4月上旬,市教育局将会同有关门组织验收。二是要搞好新项目的论证和申报。今年,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决定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省下达我市工程试点经费240万元。我市已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因地制宜,注重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专业支撑,确保安全,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选定*县的8所寄宿制初中为项目学校。目前,我市的项目规划已报省审批。请项目县积极协调县财政和农业部门,提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这两项工程都属于国家新增千亿投资的项目,是国家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通许县是农村初中改造工程项目县,目前正在进行2009年项目的招投标工作,要力争3月上旬开工建设。尉氏县是20*年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虽然资金下达较晚,但也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3月初开工建设。按照规划,我市2009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将待国家批复后立即组织实施。

(四)开展全市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检查评比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促进全市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市教育局印发了《*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十项规定》(汴教文〔2009〕25号),并决定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检查评比工作。此项工作是2009年度全市教育系统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将是今后我市教育系统的一项常规工作,共分为宣传发动、实施落实、自查整改和检查评比等四个阶段。各县、区教育局,局属各中、小学校要切实高度重视,站在创建和谐校园的高度将有关工作抓紧抓好,积极实施、认真自查,通过强力推进城乡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改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园环境面貌,促进师生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教育部门应有的贡献。

(五)开展全市中小学校舍基本信息调查工作。

2009年上半年,我市将开展全市中小学校舍基本信息调查工作。这是促进学校校舍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国家全面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的基本情况,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最基础、最准确的数据信息。凡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批准的中小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和攻读学校都在调查范围。按照全国统一部署,我市将在2月底前完成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训和工作布置;3月底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完成数据填报;4月中旬,完成市级数据汇总;全省此项工作将在4月底前完成。

(六)切实加强教育费附加的管理。

教育费附加对改善城镇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弥补教育经费不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教育部门可以掌握和机动的、资金量最大的经费来源,管好用好教育费附加十分重要。但是,从目前全市教育费附加的实际征管情况来看,县、区教育费附加征收不足额,管理和使用混乱等问题较多。去年,省教育厅、财政厅、地税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财〔20*〕381号),对政策进行了重新明确。今年,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协调财政、地税部门,对教育费附加做到应征尽征、足额拨付、规范使用。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教育费附加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和其他违规使用。市教育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区、县教育费附加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七)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化解普九债务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经过前一阶段深入细致的工作,对农村普九债务已全部锁定,各县、区教育部门要按照同级政府的实施方案,配合财政部门分批偿还。加强对局属单位的财务监管,配合有关部门核查锁定债务,制定和落实还款计划。同时,要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安排经费预算,严防新债务的发生。特别是对今后所实施的中小学各类建设工程,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实落实本级政府应有的投入,不得搞缺口预算,不许搞虚假配套或超标准建设,形成新的债务。20*年起,市教育局在评选年度先进单位时,已开始对发生新欠账和单笔支出超过3万元不履行报批手续的直属单位进行一票否决。

(八)积极做好中职及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配合职教攻坚计划的实施,启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近两年来,国家建立健全了中等职业学校资助体系,对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年1500元进行资助,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为每位受助学生都免费办理银行卡,通过国库拨付银行的办法直接将助学金发放到银行卡中。按照省、市确定的中职国家助学金的分担比例,国家补助900元,省财政补助180元,剩余的420元补助资金由市、县财政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分别负担。但是,个别县未落实地方配套资金,造成学生不能按标准享受国家助学金;部分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上报的中职资助数据出现很多错误,影响了助学金的及时发放;少数学校不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学生受助资格,甚至让个别不在校就读的学生,甚至普高学生接受资助,造成资助对象的混乱;少数学校存在着联合办学不规范,随意设置教学点,却并不履行教学和管理职能的现象;个别学校存在着让学生以助学金抵顶学费的违纪现象,还有极个别学校有虚报、瞒报现象,严重违反了有关政策规定。在这里我们要强调,各县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配套资金,各有关学校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加强本校资助管理工作,不得出现政策的棚架现象,否则市里将采取措施,对责任单位严肃惩处,涉嫌违纪违法的移交纪检和司法部门处理。

对于公益金农村普通高中资助工作,各县要继续按照相关程序,采取“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选定资助对象,审核上报受助学生数据,及时足额发放助学金。

同时,2009年我们要配合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实施,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启动*市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九)积极做好教育事业和经费统计工作。

要积极探索新时期教育事业计划统计管理模式,紧紧围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通过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研究,掌握真实数据,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总结篇10

《报告》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给予了持续的重视。在中央政策和资源的持续倾斜支持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地区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教育处于由数量普及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

师资状况

师生比逐年增大,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难题有效缓解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有了显著提升,城乡教师的学历差异较大

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

课业负担

学习时间总体合理,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

课业难度偏大,课业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

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课业负担更重

上学交通工具

农村学生乘坐的交通工具类型多样,以公交车为主

交通花费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至10%

区域差异存在,发达地区通勤情况更好

寄宿制学校建设

村屯学生寄宿较多,但基本以高年级寄宿生为主

硬件配备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多数学校配备生活教师,但专职化程度低

学生食宿较好,情绪稳定,能够全心投入学习

师资状况

农村教师“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

教师在学校教育以及教育变革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关键影响,同时也是教育变革或改进的核心影响因素。要衡量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就必然要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

(一)师资数量:师生比逐年增大,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难题有效缓解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农村教育也进入了由量的普及到质的提升的战略转型阶段。在此过程中,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数量的增减角度来看,2001年到2010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对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10年间小学和初中教师分别减少了15.89%和18.09%,年均减少1.59%和1.81%,2011年至2012年,乡村小学和初中教师的下降幅度分别达6.09%和8.76%,从绝对数量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基数上总体呈下降态势。然而,农村师资是否充足需要基于学生数量(师生比)和班级数量(师班比)进行判断。从师生比的角度看,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师生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乡村)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师生比从2001年的122.7和120.1,分别上升到2012年的116.9和112.5,也就是说,新世纪以来,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师资更加充足。从班师比的角度看,2001年至2010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班师比分别从11.37和12.81增大到11.85和13.66,小学和初中班均拥有教师数量分别增多了0.48人和0.85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知,农村学校的师资数量难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二)师资质量:总体质量提升明显,但城乡教师质量均衡仍显不足

在农村学校师资数量需求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师资质量问题更加凸显。衡量师资的质量状况,我们一般会从教师的专业积淀、职称晋升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因此,我们选取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情况来对当前农村教师的质量状况进行考量。在学历方面,我们对当前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最高学历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有了显著提升,这种提升表现在农村教师个体学历提升和农村教师群体学历整体提升两个方面。在学历的自我提升方面,以本科学历为例,乡镇和村屯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比例分别为15.66%和9.01%,而目前的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比例则分别为61.34%和64.81%,提升幅度非常明显。从整体来看,乡镇和村屯学校教师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1.83%和66.14%,而2001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2.56%,提升幅度达50个百分点左右。但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较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城市学校教师学历为本科的比例高达78.30%,较农村学校教师高出10多个百分点。单从学历比较来看,城乡教师的差异十分显著。

从城乡对比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职称存在较大差距。中学职称方面,从城市到县城,再到乡镇,“中教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减少,城市初中“中教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为18.77%,县城初中为16.98%,少了1.79个百分点,而乡镇初中则只有10.77%,比城市和县城分别少了8个和6.2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全国县城和乡镇初中教师的庞大基数,这一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从小学职称上看,县城小学“小教高级”所占比例最大,达55.94%,分别高出城市和乡镇小学7.56个和8.56个百分点。村屯小学最少,只有41.57%,比占比最大的县城小学少了14.37个百分点。乡镇初中和村屯小学成为职称短板。另一方面,隐藏在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差异明显的职称构成背后的,是城乡教师在职称晋升时间上的差别。调查发现,城市、县城和乡镇初中学校教师获得中教高级职称时的年龄分别为38.97岁、39.02岁和40.86岁,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小学教师获得小教高级职称时的年龄分别为32.98岁、32.24岁、35.71岁和37.41岁。城乡教师的职称晋升时间总体呈递增趋势,村屯学校教师花费的时间最多,尽管在村屯学校有一定比例的高级职称教师,但这部分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

(三)年龄性别:农村学校师资结构逐步改善,但城乡教师结构分布有待调整

年龄方面,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而“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城市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中间年龄人数占比例最大的“单峰”分布,县城教师在41~45岁年龄组比城市略少,但分布形态在总体上中间年龄教师人数占比例更大。而农村教师则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的“双峰”现象。以村屯教师为例,30岁以下教师占比达34.30%,呈明显的“年轻化”倾向,而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22.75%,“老龄化”问题突出。

性别方面,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群体基本呈现年轻教师“女性化”和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的特征,在25岁及以下年龄组中,男性教师仅占19.94%,女性教师占八成以上,而在56~60岁年龄段,男性教师所占比例猛增至96.25%,女性教师所占比例不足4%,并且,从低年龄段到高年龄段,男性教师所占比例每个年龄段(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9个百分点。另外,在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屯学校中,男性教师占绝对统治地位,各年龄段的平均占比为82.39%,即使在乡镇初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平均也达到了59.61%。

课业负担

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负担更重

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被长期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在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教育部就曾在多份重要文件中论及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要求监督、评估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那么,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如何?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课题组以课业的多寡、难易和劳累程度为切入点,对当前我国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进行了探究。

(一)课业负担多寡:学习时间总体合理,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

学生课业负担多寡程度,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课业负担多寡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特征。而家庭作业时间作为一个相对个体化的时间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课业负担多寡问题。事实上,学生家庭作业时间长期以来都是国家政策对学生课业负担进行调控的重要内容。2008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怎样呢?我们调查发现,初中学生的日均家庭作业时间为77.57分钟,多数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保持在教育部的规定时间之内。但依然有40.71%的初中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超出规定,并且表现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家庭作业时间逐渐增长的趋势,初一到初三学生的日均家庭作业时间分别为69.72、78.70、84.41分钟,超出规定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分别为35.76%、40.92%、45.55%。

(二)课业负担轻重:课业难度偏大,课业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偏重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承受能力的不同,对同一课业任务不同学生的课业负担感知不同。课业负担的轻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是课业难度感知,二是完成课业任务的劳累程度。课题组通过让学生自己对所学各门课程的难度感知,以及对完成课业任务后的劳累程度进行五级评定的描述,获得了学生课业负担轻重的一手数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业难度偏大,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在课业难度的感知方面,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65分,高于中值,有60.20%的学生感到所学课程难(比较难与非常难之和),也就是说,初中学生认为课程难度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完成课业的劳累程度方面,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11分,虽然也是中值,但总体低于课业难度感知,在完成课业后感到累的学生占总体学生的三分之一多一点(36.27%)。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学生对课业难度的感知与其对课业劳累程度的感知是显著相关的。

(三)课业负担结构: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课业负担更重

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同的年级、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以及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课题组调查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课业难度感受以及课业劳累程度逐渐加重;从村屯到乡镇、县城和城市,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劳累程度逐渐加深,但在课业的难易程度方面,乡镇学校学生的难度感受高于其他地域;从学困生到中等生、学优生,学生完成课业的时间逐渐增多,在课业难度和劳累程度维度上负担逐渐减轻。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这一点在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上学交通工具

农村学生的交通安全保障需加强

当前农村学生乘什么类型的车辆上学?学生乘车的花费情况怎样?乘车的需求和满足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课题组为此专门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了解。

(一)交通工具:类型多样,以公交车为主

学生究竟是乘坐哪些类型的车辆上学呢?调查显示,公交车、面包车/三轮车、摩托,以及私家汽车是农村学生的主要通勤工具。其中公交车是学生最主要的通勤工具,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41%,面包车/三轮车是学生选择第二多的通勤工具,小学和初中分别占13%和22%。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公交车的安全性相对高于其他几种交通工具,采用面包车/三轮车,以及摩托车通勤的安全隐患要明显高于公交车。但是,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防护仍然有待提高。乘车没有随车人员陪同的占84%,通勤车辆安全带配置情况也不理想,通勤车辆没有安全带的占43%,通勤车辆有安全带并且从不要求系安全带的占31%。从拥挤程度来看,不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面包车/三轮车,车厢的拥挤程度均十分严重,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这些车辆较拥挤。

(二)交通花费: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至10%

调查显示,在乘车上学的学生中,单次乘车花费不足1元的学生占13.17%,花费1至2元的学生占37.93%,花费2.1至3元的学生占25.71%,花费3元以上的学生占23.20%。如果按每月22个上学日计算,学生月均乘车费用介于44元至132元之间。考虑到学生的家校距离和通勤间隔,家校距离过远的学生每日通勤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单程通勤费在1至2元之间的学生每日通勤的可能性较大。以这部分学生来计算,如果学生每日在家校间往返一次,则每年的通勤费用在396至792元之间,2012年全国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是7 916.58元(其中甘肃最低,为4 506.66元),这一通勤费用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至10%左右,这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可能仍存在一定压力。

(三)区域差异:发达地区通勤情况更好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上学,这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较发达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公交车作为最重要的通勤工具,城市和县城学校学生乘坐比例远高于乡镇和村屯学校学生。这一差异趋势也类似地表现在私家汽车的选择上。在摩托车、面包车/三轮车的选择上,城乡学生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向,农村学生对这些通勤工具的选择比例高出城市和县城学校的学生。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状况发展较好的地区,学生通勤工具选择的安全性普遍较高。

寄宿制学校建设

硬件条件与管理水平待改善

在学校撤并之后,部分学生家校距离变远,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取校车通勤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两个方法。作为学校布局调整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和配套服务的达标和运转情况如何?寄宿生的构成是怎样的?其生活适应情况如何?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促使寄宿制学校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来源:村屯学生寄宿较多,但基本以高年级寄宿生为主

从寄宿生的生源地看,村屯学生是农村寄宿生的最主要来源,占所有寄宿生的85.7%。在小学阶段,村屯学生的比例高达92.5%;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住宿现象并不明显,学生住宿年龄普遍较大。在小学寄宿学生中,10~12岁学生占70.6%。从性别结构看,总体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女生占51.1%,略多于男生。从学段看,小学女生占53.0%,初中女生仅占46.7%。

(二)硬件条件:配备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硬件设施是寄宿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以住宿条件、食堂环境及生活健康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住宿条件方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配备了食堂,配备率达83.4%,但食堂的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开水房的配置率达58.3%,浴室配备率为65.1%。但人均居室面积达标率仅为39.5%。在一人一床的达标方面,达标率也仅为34.0%。从寄宿学校的住宿、食堂建设等硬件条件达标率来看,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寄宿管理:多数学校配备生活教师,但专职化程度低

在学生的生活管理方面,生活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寄宿制学校需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以照顾、管理寄宿生的生活。调查发现,配备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占63%,其中75.6%由本校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专职生活教师只占24.4%。这些专职生活教师大多为周围村庄年纪较大的村民,并无专业经验,同时也缺乏进一步的在职培训机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大多负责管理学生的作息和宿舍卫生,维持纪律,确保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等,对寄宿生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生活教师则较少关注。

(四)生活适应:食宿较好情绪稳定,能够全心投入学习

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适应性方面,课题组主要关注住宿生的用餐、睡眠和情绪控制情况。在用餐方面,调查显示,住宿生的用餐量与其在家时差别并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食堂吃饱饭,并且对食堂饭菜的满意度较高。在睡眠方面,由于学生宿舍通常有统一的熄灯就寝和起床时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能得到保证;在睡眠质量方面,大部分寄宿生的睡眠质量较好,在课题组调查的90名生活教师中,有77.1%的教师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睡眠很好,只有3.6%的生活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的睡眠不好。在情绪控制方面,调查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因为想家而显得焦躁不安。大多数学生能控制住自己的想家情绪继续学习,这一比例为89.2%。这可能与寄宿生的年龄较大有关。

成效回放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且城镇化趋向明显。义务教育中,中国继续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中西部22个省699个试点县的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还有11个省份在288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直接受益学生达3 000多万。

同时,全国约1.2亿名学生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 33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特岗教师中央财政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达到年人均2.7万元,中部达到2.4万元,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让农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成为现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则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

结论

发展农村教育尚需各方努力

2012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的第二个完整年份。在这一年里,我国的农村教育继续保持了近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从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角度全面审视农村教育各要素的发展情况,重点关注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课业负担、农村学校校车配置及运转,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等情况后发现,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在总体发展上有很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