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纲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4 07:08:07

两纲工作计划

两纲工作计划篇1

一、领导重视,两纲前期工作部署有序

州委、州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儿童发展工作,把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强化公共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实抓好。我局也高度重视两纲监测统计工作,根据州直妇工委的安排,全面部署了我局两纲监测统计工作和相关事宜。

二、精心安排,两纲监测统计工作层层落实

两纲监测统计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数据搜集难度大,且历年的指标口径要求一致,以保持其连续性和可比性。范围涉及到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人事局、人大、政协、组织部、教育局、劳动局等22个部门;内容涉及到基本国情、参政议政、劳动权益、教育培训、生存环境、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在参加全州两纲监测会后,我局立即行动起来,明确部门职责,将所有指标任务分解到,责任落实到人。

三、积极完成两纲监测报表

按照州直女工委会议的部署及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落实好了各项指标,对某些他们觉得有些概念含糊的指标,总会不厌其烦地询问清楚,并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将数据搜集齐全,做到了各项指标来源有根有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质量。数据收集齐全后,我局及时做好了数据整理工作,将各指标与往年比较,发现波动大的数据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注明。在布置填报的监测指标中,除常规统计报表无法收集的个别指标外,实际填报率达90%以上,且报表质量高,数据准确。

通过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及时完成了两纲统计数据的报表任务,并对照《规划》目标编写了妇女儿童监测评估报告,开展了分析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撰写《年——年儿童发展规划中期监测评估综合分析报告》和年—年妇女发展规划中期监测评估综合报告文章在省统计学会二年一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在省妇儿工委获得了一等奖。有力地推动了《规划》的实施,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结一年来我区两纲监测统计工作,虽圆满完成了监测统计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表现为:

1、两纲监测统计指标仍有一些“缺口”。主要是有些指标设置是以往统计体系中没有涵盖的,有些指标是正常的报表资料或根据相关资料也难以推算到的数据,如“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需要另外组织力量调查。

2、一些统计数据不够完整,不能保持口径一致性。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搜集各项指标数据,尽量将各项指标填报完整,不留缺口;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纲要、规划的目的意义。

五、明年工作思路

1、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两纲调研,结合实际,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

2、加强业务指导,严把数据质量关,正确反映全州妇儿工作的成果及实绩;

两纲工作计划篇2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二、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四总部、、8个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三、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两纲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妇女;儿童;保健指标;分析

“两纲、两规划”的全面实施推动了全县妇女儿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施10年,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如期实现“两纲、两规划”的完成各项目标,现将本区达标情况分析如下:

1 实施“两纲”、“两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1 领导重视,建立和完善组织网络,明确责任妇女儿童健康发展是“两纲”和“两规划”的重要核心,所涉及的具体指标占总指标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居全区各部门之首。区卫生局十分重视新“两纲”与“两规划”的贯彻落实。卫生局成立了“两纲”与“两规划”领导小组,各医疗保健机构的分管领导为责任人,建立了以区妇幼保健院和区疾控中心为牵头单位,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参与“两纲”具体工作实施。县卫生局还将“两纲”实施情况与监测工作纳入到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年度目标考核中,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保证了“两纲”和“两规划”的实施。

1.2 认真开展培训,大力宣传“两纲”,营造良好氛围 为使“两纲”与“两规划”及早得到贯彻落实,区卫生局及时组织召开了卫生系统贯彻实施“两纲”动员大会和培训工作会,对先去医疗保健单位实施新“两纲”进行了专题部署,对就位人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通过各种培训、讲座、学习班培训基层妇幼卫生保健服务人员,提高其对妇幼卫生保健的认识和技术能力,再让他们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卫生保健认识,使其能主动参加保健。

1.3 重视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指导及培训 提高妇幼卫生专业人员素质 保健院作为妇幼工作专业指导单位,非常重视基层工作的督导及业务培训。成立了分管院长为组长的妇幼卫生工作督导组,划片包干,保证每季度对全区乡镇卫生院进行督导检查一次,督导中将“两纲”工作与日常妇幼工作相结合。采取查房、门诊指导、院内培训等形式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了考核评分细则,规范检查指导内容。

2 我区实施两个“规划”妇幼保健项目的效果

2.1 “两纲、两规划”可量化指标 妇女儿童健康指标达标情况,妇女与健康领域从提高生命质量着手,强调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生殖保健水平,保障妇女健康权利。儿童与健康领域则加强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特别是关注农村儿童的初级卫生保健,核心指标孕产妇死亡率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达到了2010年目标。

2.2 婴幼儿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 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评价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标尺之一。且农村下降幅度比城市还要大,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达到2010年目标值。

2.3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逐年提高,死亡率降低 住院分娩是降低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途径。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一直都是100%住院分娩,超过65%的目标值。

2.4 降低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达到目标值。各医疗机构仍要规范儿童系统体检,建立儿童健康卡,做好体格检查及血常规、体格评价、保健指导,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2.5 待达标的妇女儿童健康指标

婚前医学检查的《两纲》目标值为大于80%,2005 年南川的婚检率为0.3%,婚前医学检查率待达标。

3 讨论

3.1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建议政府免费婚检,利用县婚姻登记处寻求改变办公用房的契机,建立一个新型的婚姻服务中心,为结婚当事人提供结婚登记、婚前健康咨询,新婚学校等一条龙服务。利用电视、计生平台加大婚检宣传力度,从优生优育,减少出生缺陷的角度,启发和引导公民增强参加婚检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婚检的自觉性。

3.2 加快建立和完善三级妇幼卫生网络建设,履行妇幼卫生服务功能 完善的三级妇幼卫生网络,是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基本保证,保健院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有着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的功能。应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发挥三级网的“龙头”作用;乡镇卫生院应尽快完善公共卫生的人员及基础设施配备,重视妇幼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我区长期以来村级网底薄弱,村医很少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及工作考核迫在眉睫,督促乡(镇)、村卫生机构承担起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等生殖健康相关服务以及妇幼卫生基础信息收集等职责。逐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妇幼卫生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

3.3 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体系 由于农村妇女生育保险制度和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未能建立,给患儿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同时,仍有贫困高危孕产妇由于经济原因未得到及时医治的现象,应尽快建立妇女生育保险,为贫困高危孕产妇提供生育救助。同时,儿童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切实解决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儿童不因病致残、致死,提高儿童生存质量。

3.4 抓住妇幼保健方面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加强农村卫生投入,解决村保健员的报酬。二是重点抓乡镇卫生院的产科建设。提高乡、村妇幼保健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抓好城市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医疗和卫生保健,在常住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体系趋于健全的基础上,将医疗保健网络的伸向流动人口的妇幼群体,实行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制。

两纲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67-03

国家教育部2009年1月8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以下简称《原则意见》),从2009年1月6日起执行,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现行教育计划如有不符合新《原则意见》要求的,以新《原则意见》为准,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计划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作者已就“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产生的背景、新计划新大纲颁布实施的意义、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特点、认真开展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大讨论的建议、贯彻执行新计划、大纲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过论述,(发表于《卫生职业教育》2008第24期)。本文着重于新计划大纲与原计划大纲的比较性研究,从培养目标的更改、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及课时分配结果分析、校内授课时数比较等六个方面,论证新计划和大纲修订原则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培养目标的更改

以护理专业为例。2001年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新计划大纲更改为: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更改为“高素质劳动者”,更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具体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为明确。

课程目标方面,2001年计划大纲知识内容的要求为“了解、理解、掌握”,技能能力内容的要求为“能(会)、掌握、熟练掌握”。新计划大纲更改为知识目标,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三者比例原则划分为6∶3∶1;实践目标,分为“熟练掌握、学会”二个层次,二者比例原则分为7∶3;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要求分为“学习、具有”两个层次。解决了原大纲中用行为动词作为目标要求不易操作实施和不具体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

原课程结构:理论课、实践实习课、生产实习。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占50%,总学时的10%用于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专题讲座。

新计划大纲为五个模块:

护理、药剂专业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其它专业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毕业实习。

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就业。

三、课程设置

原课程设置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新计划大纲课程更改为两大类:

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程

文化基础课

2.选修课程――均为自定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师资状况和学生的需求选定。

四、课程时间安排(见表1)

由表1可见,新计划大纲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

五、学科时间分配

新计划和大纲围绕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课时的重新分配。以护理、药剂专业为例,比较课时分配结果并加以分析。(见表2~表5。)

六、校内授课时数比较(见表6、表7)

七、讨 论

1.新计划及大纲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时间安排、学科时间分配”方面进行的更改,体现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规范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在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新一轮探索。

2.新计划及大纲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减少了校内学习时间,增加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岗位需求的能力培养为标准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符合中等卫生教育的实际状况及发展需要。

3.新计划大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1∶1.75,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占总时数的66.6%。增强实践环节及能力培养,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通过强化学生临床岗位能力和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能力的训练,符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生源的特点和就业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4.新计划及大纲扩展了选修课程模块的范围,并指出各地区单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开设相应课程,充分体现当前职业教育特色。

5.新计划及大纲在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教学原则、结构和要求基本一致,强调各地在保证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的前提下,课程设置、模块可根据各专业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体现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6.新计划及大纲调整了教学时间,每节课从原来的50分钟减为40分钟,使得总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如护理专业减少32.1%、药剂专业减少35.4%,这对校内授课的要求更为严格,要求老师要为每一节课做充分的准备,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才能完成课时目标的要求。

7.笔者认为,新计划和大纲对专业基础课和重视程度有所减弱,如《病原生物及免疫学基础》课程,1994年计划为76学时,1997年及2001年的计划为57学时,2008年的计划仅为36学时,该门学科涵盖三门课程,当前的课时量不能达到适用、够用、会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09]2号,2009.1.8

两纲工作计划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市实施新两纲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实施纲要的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动员各级、各部门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形成实施纲要的强大合力,确保纲要各项目标的完成,以此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下面我代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前段工作的基本情况及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作一简要汇报。

一、前段实施新两纲情况的简要回顾

自2001—2010年延州妇女发展纲要和延州儿童发展纲要实施以来,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各成员单位围绕两纲实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形成了实施纲要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为了切实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市里及时调整充实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乡镇、市直大委也都相应地调整充实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围绕市政府颂布的新两纲的全面实施,市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制定下发了纲要目标责任分解意见,并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各乡镇和市直各成员单位也根据任务指标和职责分工,及时制定了本单位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把任务指标层层进行分解,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为了切实加大实施力度,最近,我们调整充实了妇女儿童纲要监测评估领导小组、检查组和统计监测组,从运行机制上进一步保证了新两纲的顺利实施。

(二)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良好社会氛围。把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作为推动纲要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搞好两纲的宣传。亠是利用节日宣传。充分利用三八节、六一节、《妇女权益保障法》颁布纪念日等有利时机,通过举办三八节、六一节庆祝活动、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系列活动,组织儿童才艺大奖赛、小公民道德建设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儿童优先原则和新两纲的目标、任务等,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二是利用宣传月宣传。把每年的三月和六月作为实施纲要宣传月,通过上街发放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婚姻法小册子、发放两纲宣传资料等形式,使两纲深入人心。三是通过媒介促宣传。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常年开设《巾帼风采》、《家教园地》、《妇幼保健》等专栏,宣传“九五”纲要取得的巨大成绩及新两纲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今年三八节期间,在电视台、延州日报集中宣传第三届延州巾帼十杰、巾帼岗位明星,宣传她们在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的突出成绩,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尊重妇女、保护妇女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更加深入人心,扩大了两纲的社会影响,促进了两纲目标的落实。

(三)坚持齐抓共管,推动纲要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任务重。纲要实施中,我们依靠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实施,重点抓了妇女儿童教育、保健、参与、维权四大系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教育工程。就是多渠道、多层次抓教育,全面提高妇女儿童文化科技素质,从根本上推动妇女儿童事业的进步与发展。2002年底,全市3—6周岁学前儿童入园率城市、农村分别达98%和85.2%。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实施,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保持在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77%。城乡妇女接受实用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89%的城镇职业妇女接受了职业培训,80%以上的农村妇女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全市共有6832名农村妇女获得了绿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职称,其中276名妇女获得了中级职称,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是保健工程。就是抓好妇幼卫生保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全市共有26家爱婴医院、22所乡、镇妇幼保健机构,完成了“一无三配套”(无危房,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建设。全市乡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达27所,进一步加强了全市妇产科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壮大了妇幼卫生队伍。充实健全并不断完善了市、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孕产妇管理得到加强,妇女享有良好的生殖保健服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新法接生率、农村住院分娩率等大幅提高。到目前,全市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1.02/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6.73‰,低于(上级市)市平均水平,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已全面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参与工程。就是抓好妇女就业和参与社会管理,不断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程度和参政能力。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加强了对女干部的培养和提拔重用。到目前,全市机关女干部达到341人,市级班子中,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各配备了一名女领导干部,市直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达到45%。市、乡两级人大女代表的比例分别为23.3%和24.4%,政协女委员的比例为24%。女党员、女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有女党员7534人,占党员总数的11.43%,2002年来新发展女党员356人,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21.04%。妇女劳动就业和特殊保护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妇女就业比例稳中有升,就业领域逐步拓宽。到目前,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中女职工23311人,占职工总数的42.3%。加快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制度的步伐,进一步做好生育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工作。从去年8月份至今,全市共征缴生育保险费280万元,为898名女职工支付了生育保险金230万元。

四是维权工程。就是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市里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政策和规定。各级都围绕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积极开展活动,市妇联开展了“优秀妇女维权岗”创建活动。积极落实《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进行了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大检查和禁止使用童工大检查,特别是加大了乡镇街道、村办和民营经济企业的检查力度,切实保证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总之,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实施两纲取得了较大成就。这首先得益于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支持,同时也是妇儿工委全体成员密切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各位成员以及所有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形势,两纲实施工作还有不少差距:妇女参政比例偏低,农村妇女进“两委”比例偏低;妇女就业和再就业困难;流动人口中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教育、人身权利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事关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问题,都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以解决。

二、下步实施纲要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动阶段性目标实现的重要时期。下半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阶段性监测评估,希望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充分认识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重要意义。延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制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按照我市“十五”计划和省、(上级市)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今后10年我市妇女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战略上、政策上构建了妇女儿童新的发展平台。《延州妇女发展纲要》涉及妇女与经济、参与决策和管理、教育、健康、法律、环境6个领域38项目标,《延州儿童发展纲要》涉及儿童与健康、教育、法律、环境等4个领域18项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着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因此,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妇女儿童的进步与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妇女儿童发展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落到实处。

二是要广泛深入地抓好两纲宣传。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行动,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中继续增加宣传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纲要要坚持面向社会宣传,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面向广大妇女儿童宣传,提高其自觉实施纲要的责任意识。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面上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长期宣传与阶段宣传相结合。市里继续把每年的3月和6月定为两纲宣传月,统一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平时要利用各种会议、培训、活动等大力宣传两纲,形成宣传声势,做到集中宣传有高潮,经常宣传不断线,引导全社会关心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

两纲工作计划篇6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是什么?

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四总部、、8个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问:请介绍一下这次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问:如何理解“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答:“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问:如何理解“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答:“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问:为什么教育“十二五”规划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答: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问:“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问:“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什么具体措施?

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为什么把区域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

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问:如何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一是要落实责任分工。推动各地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两纲工作计划篇7

考试大纲是针对某一门课程制定的,用以规定该门课程考试的方法、内容要求、考试题型及试卷结构的一种指导性和规约性文件。考试大纲应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制定完毕,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渠道向学生。

考试大纲是规范考试方法和内容的重要教育文书,它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管理部门对考试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考试大纲一经管理部门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性质,不得任意更改和违反。第二,它是教师命题的基本依据。在什么范围内命题,命题的难度有多大,包括那些题型,各种题类所占的分数比例等,大纲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命题必须按大纲的规定执行。第三,它是学生考前复习的指南。一门课程的内容浩如烟海,复习必须有一个重点范围,否则很难抓住要点,有了考试大纲,学生复习就避免了盲目性。

(二)考试大纲的特点

1.法规性

考试往往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大事,必须做到科学、准确、公正,不可轻视,它需要法规予以规范。可以说,考试大纲就是考试的法规,如果没有它的约束,考试很可能出现随意化的情况,例如考试内容选择不当,考试难度把握不准,考试结构搭配有误等等。而考试大纲一旦颁布实施,就会对该门课程的考试起到长期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2.指要性

考试大纲并不是教学大纲的重复,更不能照搬教材内容。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提出的要求,专门针对该门课的考试制定的指要性文件。考试方法、试题类型、试卷结构等,自然无需多话,三言两语便可说清。但有关考试的内容要点的提示,却涉及广泛,必须在详略上准确把握。原则上,只点出重点掌握哪些问题,一般掌握哪些问题,了解哪些问题即可,这就是所谓的指要性。

3.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两个方面。首先对考试内容的规定要科学,重点章节、重点内容把握要精准。其次对考试形式的规定要科学,采用哪些题型,主观性命题和客观性命题各占多大比例,试卷结构如何安排,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根据之上。

(三)考试大纲的写作

1.标题

一般由专业名称(或年级名称)、课程名称、文体名称三部分构成标题。

2.正文

第一部分是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具体包括考试是开卷还是闭卷,是笔试还是面试等。考试时间以分钟或小时为单位。

第二部分是考试的基本要求。概括写出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系统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利用所学的本课程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考试内容和要求。这部分最为重要,篇幅也最长。要把课程主要内容分为若干单元,分别予以表达。就一个单元内部而言,要点出重点掌握哪些要点,一般掌握哪些问题。

第四部分是考试题型和试卷结构。题型常见的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词题、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证明题、计算题等,针对本课程特点选择若干类型。试卷结构是指各类题型所占的分数比例,用百分比加以表述。

3.颁布大纲的单位署名

颁布大纲的单位署名,可在标题之下居中,也可在正文之下偏右。

【 例 文 】

企业管理专业《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管理学考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利用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

1.企业与管理

重点掌握:组织及其要素、管理的概念及一般特征、企业管理的性质、系统理论的若干启示。

一般掌握:企业及其特征、企业管理的内容、系统的特征。

了解内容:系统及其类型、系统的结构的功能、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工业企业。

2.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一般掌握: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了解内容:照明经验、梅奥的参与与继电器试验、访谈计划、绕线试验与非正式组织、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3.经营条件研究

一般掌握:经营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内部条件分析的必要性、经营条件研究的作用、经营环境研究、内部条件分析、市场研究。

了解内容:经营条件研究的程序、市场调查、市场预测。

4.经营决策理论

重点掌握:经营决策的本质和内容、经营决策的特征、经营决策的制约因素。

一般掌握:确定经营方向的分析方法、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必要性、明确企业目标、经营方案的拟定、经营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了解内容:决策方案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5.经营决策实务

一般掌握:产品决策的任务、产品竞争战略、产品决策的分析方法、技术改造的内容、价格决策、促销决策、分销决策、财务决策的地位和内容、筹资决策、投资决策。

了解内容:技术改造项目的评价技术。

6.经营计划

重点掌握:计划管理的作用、计划管理的原则、长期经营计划的作用、年度经营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和调整。

一般掌握:经营计划的特点、长期经营计划的主要内容、长期经营计划的编制、年度经营计划的内容、年度经营计划的指标体系。

7.组织结构

设计重点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组织设计的任务、组织设计的依据、组织设计的原则、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权力的性质与特征、组织中的集权倾向、分权及其实现途径。

一般掌握:区域部门化、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8.人员配备

重点掌握:人员配备的任务、人员配备的原则、管理人员的来源、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管理人员培训方法。

一般掌握: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培训与管理队伍的稳定、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和方法、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9.组织力量的整合

重点掌握:非正式组织的影响、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直线和参谋及相互关系、运用委员会的理由、委员会的局限性、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一般掌握:正式组织的活动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直线与参谋的矛盾、正确发挥参谋作用。

………

两纲工作计划篇8

一、评估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评价“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情况,认真分析研究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掌握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并评价实施效果,根据发展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提出规划调整意见,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与此同时,总结新时期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

二、评估原则与方式

(一)全面评估,突出重点。要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对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评估,突出分析规划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和实施效果。

(二)定量分析,定性判断。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对评估内容发展程度和数量关系的定量分析,着重对评估内容的发展性质和方向做出准确判断。

(三)充分比较,明确结论。根据分析和判断,提出明确的评估结论,即:进展超前,可以提前完成的;进展良好,可以如期完成的;进展较慢,需要加速推进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需要调整的。

(四)创新机制,社会参与。要创新规划评估机制,可建立行政主管部门自行评估、委托评估、开放式评估、专家论证等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可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深入的公众调查和咨询工作,提高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社会参与度。

三、评估范围

(一)《自治州州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基础性作用的州直“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包括:种植业、林业、水利、铁路、公路、煤炭、石油化学工业、土地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科技、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对外经济贸易等14个专项规划。

四、评估内容

(一)“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时点,为2006年1月1日至年6月30日的完成实绩,以及到年年底和2010年的预计完成情况。

(二)评估目标实现程度。对规划中主要指标是否达到预期进度做出说明,并视其实施程度及对后两年的判断分析,提出是否调整计划指标建议。

(三)评估发展任务完成情况。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规划空间布局等的实施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为完成任务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等。

(四)评估《纲要》提出的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是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及原因等。

(五)评估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对规划中的重大项目进度、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实施成效进行评估,项目包括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在建项目、前期项目以及未列入“十一五”规划但前期工作已启动,有望提前在“十一五”时期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

(六)提出调整建议。针对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大项目预期与实际存在的偏差,结合已有的发展基础和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出目标和重大项目需要调整和修订的内容及建议。

(七)提出“十一五”后两年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根据评估和预测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保证规划目标任务完成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五、工作安排

(一)组织分工

1.《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由州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进行,并负责起草《州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2.各部门要对照《分工》中的责任主体和工作分工,组织开展本部门落实《纲要》的中期评估,涉及多个部门的任务,由牵头部门负责组织中期评估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参与、协助。

3.14个重点专项规划由各自编制部门负责组织评估。其他专项规划可由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评估。

4.各县市和规划试点市市参照州直“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做法,对本县市规划《纲要》进行评估。

(二)时间安排

1.从年10月10日至11月10日,试点市市和各部门要按照《分工》要求,针对相应的评估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于11月10日前完成本部门落实《纲要》的中期评估报告,报送州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在11月10日前,起草完成各自专项规划评估报告,报送州发展改革委。

2.年11月11日至11月15日,州发展改革委起草完成《纲要》评估报告初稿。

3.年11月16日至11月20日,州发展改革委做好《纲要》评估报告初稿与专项规划评估报告的衔接、协调工作,并于11月底前,完成《纲要》评估报告,上报州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州人大常委会审议。

4.各县市于年12月1日前,将本地“十一五”规划《纲要》评估报告抄报州发展改革委。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县市和试点市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按照组织分工,确定1名领导牵头负责,组建工作班子,切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确保进度。各县市和试点市市、各部门要及时安排部署规划评估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

两纲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中学体育 全民健身 活动 地位

一、学校体育是《纲要》实施的主体

《纲要》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因此,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纲要》特别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的体育工作。”

青少年和儿童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校就读。如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丢弃或放松了学校体育工作这一块,《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就无法全面完成。

学校在体育师资、技术、场地、设备、资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无论是开展职工体育活动,还是农民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都会经常借助学校这方面的力量,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地位就更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学校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

1.基础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的体质,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比旧中国有很大提高。可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青少年与儿童的体育健身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一部分学生体质下降。

因此,解决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夯实好全民健身的基础,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加大投入,搞好场地、设备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持续两课、两操、两活动的正常开展,组织好各种竞赛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另外,学校体育工作做好了,对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亦会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

2.宣传作用。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

学校师生是一支庞大的宣传队伍,应该妥善地利用。要采取街头宣传、广播板报、文艺活动、体育交流、竞赛观摩、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颁市和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提高其对《纲要》的认识,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要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两纲工作计划篇10

课程是学校教育之重要元素,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课程的改革,务求其能与时俱进,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迎接国际的竞争。1949年到至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八次重大改革。

1.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改。重点在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形成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此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这个时期,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课程内容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

2. 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改。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6年颁发了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但模仿前苏联的痕迹仍很深;课程变动过于频繁,教材跟不上需要;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1957―1963年的第三次课改。 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开始重视学科与育人的作用;首次提出设置选修课,加强劳动教育;实行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首次下放教材制订、编写权,重视地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首次尝试从课程国家完全统一到课程局部多样化。后来课程多样化带来了质量不一、内容过多等问题。1963年颁布《全日制小学工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四十条》),随后统一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第三套教学大纲),人教社编写了相应的第四套教材,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受到各方好评,并成为以后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4.1964―1976年的第四次课改。针对某些地区反映教材内容深、分量重、教材难等问题,1964年颁布《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小学课程的通知》,取得了一些成果。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教育进入混乱状态,没有统一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有各地自编的生活式教材,生活、社会、革命构成了全部的课程。

5.1978―1980年的第五次课改。粉碎四人帮后,以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教育领域内的拨乱反正,实行中小学5-3-2学制;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重建人教社,第五套中小学教材于1978年秋使用。该教材改正了十年动乱时期教材中在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的不适当之处,吸取了国际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注意到基础知识的选择,智力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

6.1981―1985年的第六次课改。针对当时各国的竞争与国内的主要需求都集中在人才的变化,1981年根据邓小平“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指示,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修订颁发了五年制小学和中学教学计划。人教社立即组织编写了第六套教材。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六年制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计 划,在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同时于1986年颁发了新修订的小学、初中各科教学大纲。

7.1986―1996年的第七次课改。1985年中央颁发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改的序幕。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试行教学计划》,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首次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将义务教育分为“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将全部课程分为学科类和活动类,给地方课程留出了空间,确立了“一纲多本”的课改方略。1996年颁发了同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稿)》。 期间,由人教社编写的第七套教材也于1988?秋使用。本次课改在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开始大胆借鉴国际先进验,如“个性发展”,“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开始受到重视。

8.1996年至今为第八次课程改革,称新课程改革。随资讯化与学习化社会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各发达国家掀起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影响下,我国以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为基础,2001年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启动了这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新课程系统改革。

二、俄罗斯基础课程改革

1991年年底俄罗斯联邦成立。虽然俄罗斯联邦的教育事业承继旧制,但是,新政府于1992年通过《教育法》,奠定教育事业的法源基础。基于此,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于1993年七月公布第237号令《普通学校基础课程纲要》,作为新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推行中小学教育的基础。1993年的课程纲要大抵沿袭苏联传统,中央列出全国中小学必修科目,为不可变动部分,作为全国统一之基础;但是,也留下选修科目时间给地方与学校,作为弹性运用,为可变动部分。

该课程纲要考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利益,统合多元地方于单一国家架构之中,但仍以国家统整为主要目的,也为地方与学校保留自行设计的空间;留给地方或学校每周约为5至8节的时数,但是在实际执行上,以6或7节居多,占所有教学时数的1/5左右。

2004年4月24日,俄罗斯中央教育主管机关──俄罗斯教育科学部《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之联邦基础课要及其课程纲要举隅》。全俄罗斯中小学依据此新课程纲要的法令基础,再次进行课程标转换工作。原则上,新课程纲要针对语言课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课程纲要。如果从课程标准或纲要的发展情况来看,俄课程设计分为全国统一与地方或学校弹性两个区块的方针已经确立。由以上说明可知,历次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拟定奠定基,其中包括课程分成全国、地方与学校三个区块,留下弹性选择的空间结合罗斯各地方的不同;考虑语言课程,让不同母语的族群进行合适的语言教育。

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05年决议,进行第二代课程标准工作。在科学教育部及教育署的指导下,俄罗斯联邦政府共集合17个单位,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完成第二代课程标准,其中又以俄罗斯教育科学院担负较重的责任。2007年开始,有关整体课程的成果陆续公布。首先出现课程标准架构,包括全国统一不可变动,各地方及学校可变动以及课后活动等三种课程。

三、俄罗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俄罗斯政府自2005年着手筹办第二代课程标准改革事宜,2010年开始实施。尽管已经实施四年多了,但社会各方意见仍不断出现,各种团体或个人表达不满的声音亦不时可见,但是从俄罗斯因应课程标准改革所设计的机制与运作,仍可以看见其用心,其组织设计与实际作法均可供参考。

(一)在组织设计上

俄罗斯在推动课程标准改革的进程中的组织设计有以下特点:

1.行政机关的横向关系处理:由于课程改革牵动不同部会,需要建立跨部会协调的机制,此次俄罗斯课程标准改革授权交由某个专责机构单负起统筹协调的任务,再则是交由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负责。

2.行政机关的纵向关系处理:课程改革虽由中央启动,但需要地方与学校配合与落实。俄罗斯教育改革由中央教育主管机关主导,从中央贯彻到地方,统整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共同完成新课程的修订。

3.各专业机构与人士的整合:课程改革必须借重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现场教育人员、教育行政官员等的协助。因此,建立教育专业的分工与合作的模式,整合数个教育专业单位,使其各司其职,实为必要,但俄罗斯课程改革仍以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为主导。组织健全,各项工作才能逐渐推展。一个良性、稳定的组织,可以累积经验,设计长久运作的组织机制,课程改革经验则可持续累积。从研究单位到实践场域,两者的结合方能整合理论与实践。如此一来,学者专家拟出的课程,不致于成为中小学教师与校长的梦魇。若行政主管机关强力支持与授权,而非干预或预设立场,则研究部门才能放手处理。俄罗斯课程改革过程中依赖最重的单位──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教育研究常设单位,其所累积的教育研究与课程改革经验,得以让课程标准改革顺利进行。

(二)在实际作法上

俄罗斯第二代课程标准研发,在实际作法上呈现下列两大重点:

1.理念的拟订率先出发:在课程改革之前,先确定现有课程标准的问题,以及俄罗斯社会与全球发展局势,然后据此拟订俄罗斯课程标准修订的目标及课程改革所需采用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