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17 22:56:42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篇1

1.会写12个生字词,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理解“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齐读。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板书:莲叶)荷花的果实就是“莲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学生容易理解荷花是什么样的,联想荷花给人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体验。】

二、观察图画,走进文本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

指导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荷花图,有条理的说出荷花样子,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学生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三、轻读课文,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理解课文脉络,理清层次,整体感受课文。】

四、讲读课文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导朗读。有感情的读。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训练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荷叶();又看到()荷花();还看到()花骨朵()。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有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好奇地看着;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再读一遍。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运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句式训练,展示荷花色彩,学生体验荷花色彩美,姿态美,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填空练习 复述课文 认读生字

1.完成练习:

(出示课件:练习)

荷叶___________的,像一个个______________。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出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是____________,看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个片段描写荷叶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中,_________写出了荷叶多,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和形状美。

②这个片段描写了荷花哪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导复述课文。

3.认读生字,出示生字词卡片

荷花教学设计篇2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 。”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 ”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

荷花教学设计篇3

第一个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聋校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聋班语文课“思维五步法”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暗示(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举例,激感)——问题(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第一步,通过课件展示在风中摇曳的荷花图片,创造教学情境,导入课文。第二步,抓住图片,让聋生理解“荷叶挨挨挤挤”的特点。绝大多数聋生没有见过荷花,课文中一些较长的词句他们就难以理解。如:“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句中“挨挨挤挤”等词语的解释学生就难以领会。教学时可运用课件,让学生观看远距离镜头:“荷叶挨挨挤挤,荷花开了不少,在荷叶中冒出来。”特写镜头:“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全都展开,花骨朵含苞欲放。”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在屏幕上点击哪处荷叶是“挨”,哪处荷叶是“挤”,无需教师解释,学生便能深入体会该词的妙用以及在文中的作用了。第三步,让学生理解荷花的美,培养聋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池塘里长出鲜艳的荷花、绿油油的荷叶,使聋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能让聋生深入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主旨。第四步,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文章介绍了三种特点的荷花,教师可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荷花,使学生感受到荷花的美。特别是在讲“把一池荷花看做是一大幅活的画”时,教师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看到了那一池随风摆动的白荷花,美轮美奂。学生都被这自然界赋予的美陶醉了,在这种美的渲染中,唤起了聋生美的情趣,拨动了聋生美的心弦,培养了聋生的审美能力。第五步,深化观点,培养习惯。由于聋生有语言障碍,教师可让聋生把心目中的荷花、荷叶画下来,再通过幻灯片展示有代表性的聋生作品,并让学生进行介绍,从不同的角度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二个教学模式:“演示+活动”型教学模式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有色、有声、有形的动态、多维、立体、逼真的情景,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的视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这一具有时空情景的信息,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能力在知识的获取中同步成长。如教学《春天来了》时,教师根据聋生的生理特点,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来体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克服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手忙做手语、嘴忙讲解,聋生机械记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程序一,导入活动。

导入活动是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和导入语起着集中注意、引出内容、带入环节的作用,能使聋生很快地步入智力兴奋状态,产生强烈的活动动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在导入活动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五彩缤纷的春天的各种图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冬天,树和小草、小动物是什么样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到了春天,回家后观察到了哪些不同景色呀?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这样就激发了聋生的情感和兴趣,这是“演示+活动”型教学模式最常用、最自然的导入方式。

程序二,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是“演示+活动”型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向聋生展示直观教具并配以口语和手语的解释说明,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在聋生面前,帮助聋生理解和掌握。由于聋生的特殊残疾条件,无法感受到语言朗读的节奏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并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春天的特征:春天的麦苗醒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油菜花开了,田野里一片金黄;柳树发芽了,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一只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在河边忙着捉虫。教师把视觉美与文字美结合起来,并运用课件展示出来,培养了聋生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

程序三,活动练习。

在教师的讲解演示后,聋生对知识的掌握仅处于初步感知阶段,因此,教师还要提供机会和条件让聋生自己进行练习。如开展“画一画”活动:想象你知道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自由地画春天,并且在班级开展“小画展”活动。通过聋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巩固知识,并并引导聋生举一反三 ,培养了聋生思维的灵活性。

程序四,小结评价。

小结评价是教学的终结环节,是教师和聋生对教学活动做出的归纳和总结。由于聋生具有语言障碍,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出与学生所感受到的不一样的春天的画面,并且一一向大家介绍,让聋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美。

荷花教学设计篇4

一、测试性质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

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一)职业认知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能清楚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2.关爱学生,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心。(二)心理素质1.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有自信心。2.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偏激,不固执。3.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三)仪表仪态1.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亲和力。2.衣饰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四)言语表达1.教学语言规范,口齿清楚,语速适宜。2.表达准确、简洁、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3.善于倾听,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五)思维品质1.思维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2.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抓住要点,并作出及时反应。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六)教学设计1.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2.能够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师活动。3.学生活动设计有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七)教学实施1.教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2.知识讲授准确,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3.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能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5.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八)教学评价1.能够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反馈。2.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测试方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评分标准

序号

测试项目

权重

分值

评分标准

职业认知

5

3

热爱教育事业,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价值取向

2

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

心理素质

10

3

积极上进,有自信心

3

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仪表仪态

10

5

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5

衣饰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言语表达

15

4

教学语言规范,口齿清楚,语速适宜

6

表达准确、简洁、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5

善于倾听,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思维品质

15

6

思维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5

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抓住要点,并作出及时反应

4

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10

4

教学材料处理恰当,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

能够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师活动

3

学生活动设计有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实施

25

8

教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6

知识讲授准确,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6

能够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

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3

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

教学评价

10

5

能够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反馈

5

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六、试题示例例

荷花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提问 启发 协商 知识 创造 技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否有效地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课堂提问应如何设计呢?下面我就结合《荷花》一文的教学来谈一下我粗浅的看法。

《荷花》是人教版第六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写出了作者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荷花写活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这一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体会。

一、自然提问,具有启发性

课堂上不能没有朗朗的读书声,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话虽这么说,但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恰当地提问,才能让学生产生读书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读书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放开了,精神也放松了。他们马上就会认识到:读书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这样,他们对读书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全面。

二、轻松提问,具有协商性

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和交流的形式,是引发师生对话的手段。对学习能力不高、不大喜欢读书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是乏味的、漫长的。怎样才能在语文的“药丸”上涂上欢乐的“果酱”呢?怎样才能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居高临下”的感觉呢?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比如,在初读时,我展示了一幅荷花图,问学生:“这么美的荷花,你们不想动手画一画吗?这么美的《荷花》,你们不想美美地读一读吗?”老师用商量的口吻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原动力。轻轻松松,亲亲切切,谁不愿意读书呢?

三、精心设问,具有知识性

提问和回答问题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问答,学会知识,体会快乐。在赏读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学习课文后,我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谁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可用文中的词句一读代答,也可用一段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问题提得好,问题中渗透着回答问题的方法,知识性强,更难得的是,老师的引导和评价让学生找到了回答的信心、勇气,不再是机械的、盲目的回答了。这就是有人说的,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而不是“物理变化”过程。

四、聪明提问,具有创造性

诗人歌德说:“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才会得到有质量的回答。在精读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作者到公园去,看到了一池荷花亭亭玉立、触手可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果说这是一幅‘活的画’,那么画家是谁呢?”这个问题,先叙述后提问,适时、适当。这一问题突破了课文的难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不这样提问,有些学生会认为文章是作者写的,画家可能是作者;有的学生认为,黑板上的简笔画是老师画的,画家可能是老师。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才会发现作者写的是公园里荷花,画家当然是大自然了。同样,有了叙述再提问,学生的回答就有理有据,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发挥出来了。再如以下两个问题:

1.“‘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蜻蜓飞行都有哪些快乐呢?”

生答:(1)蜻蜓在花丛中飞行、嬉戏;

(2)蜻蜓在荷叶间捉迷藏;

(3)蜻蜓在荷花上睡觉;

(4)蜻蜓点水……太幸福快乐了!

2.“‘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它梦见了什么?”

生答:(1)小鱼跟妈妈从水底游到水面;

(2)小鱼看到了荷花荷叶;

(3)小鱼一边做游戏,一边看荷花仙子跳舞……梦境多么美妙!

荷花教学设计篇6

随着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提高与转变,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服饰设计日益被视为展示个性气质、陶冶性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艺术品。人们在追求服饰的舒适性的同时,更注重美观和装饰效果,加上流行因素的影响,服装的款式变化多端,这都对服装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创新能力是当今人类最具竞争力的特质,创意思维训练不可避免地被摆到了一个重要地位,重新审视以往服装设计的教育模式与方法,明显存在不足。同时可以发现,现代设计中蕴涵的创造性思维对服装设计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大胆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现代设计理念和思维贯穿到服装设计课程里。希望能把这个科学、先进的理念带进服装设计教育中,让更多学生通过这个载体训练创意思维能力。

一、人的创造性思维结构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往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是以“新、独、特”的差别来产生新事物的、思维主体独到而新颖的思维活动。故此,人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求异性思维。“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认知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精华是同中求异,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离不开创造想象的参与,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从原以为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的事物中发现联系,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所在。

服装设计等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在教学中以大自然或身边的点滴引导同学善于观察、总结,把美的东西保留在脑海中,体会、琢磨其中的奥秘,从而产生形象思维或逆向思维,并从形象中抽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系列作品,最后选择能得到认可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作品,遵循作品结构、功能和谐统一的原则,竭力追求形式的突破,创造出别出心裁的作品。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打破种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思考问题为中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

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设计构想,把已经明确或被限定的因素作为发散思维的中心,据此展开想象。整个思维过程呈散射状,具有灵活、跳跃和不求完整的特点。

“灵活”就是要寻求变化,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思路上,去钻牛角尖;“跳跃”就是要让想法和想法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不求完整”就是对每个想法都不过早地加以限制或评价。不管想法行不行要先想出来再说,反对求全责备和乱加否定。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在以“荷韵”为题的仿生设计中,最常见的想法是以荷花中最典型的花瓣为设计原形,根据服装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大小重复、方向重复等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荷花、荷叶装饰在臀部的成为裙子造型,果实莲蓬和生长在泥中的藕等可作为腰带、项链等服饰。这些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在设计上缺少新鲜感。而运用发散思维则可以将荷花抽象化,将荷花荷叶漂亮的色彩和摇曳多姿的风韵神采与服装造型设计结合,同时根据人体的特点进行服装的空间造型设计,形成自然的协调美和次序美。这样更能表现出“荷韵”的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外,还可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相同的款式、外型设计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以此拓展思路。

在结构设计中,以原型样板为基础,进行转换的设计训练,寻求结构对服装的立体装饰。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结构基础,否则结果将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极为注重想法的数量,因为想法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质量也就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就是创新,关键在于“新”和“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创造性地设计出服装款式来。作为服装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思路,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在服装设计的主题表现上,鼓励他们对已有知识做出独特、新颖的转换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寻求新颖的切入点。例如,笔者曾经以“未来世界”作为设计主题,大多数同学便想到了低碳、环保、计算机、克隆、飞船等。也有少数同学把“战争”作为构思切入点,用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装、刺刀、硝烟等形态来体现服装,从而抒发了自己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着实爆了一个冷门,赢得了大家的注意。

在工艺结构上,也可以寻求与众不同的处理。例如,打破常规的位置,以面料的反面卷边为装饰,缝边外露为点缀等。这样的“标新立异”可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构想出一些出乎人们意料的新方案,思维不会落入俗套,效果新奇独特。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中,很多人注重于追求灵感,认为灵感一来,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不然,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还应该熟知结构、工艺知识。灵感往往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但一件服装的设计,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伴随不同形式的“灵感”出现。那么,最初的灵感设计目标出现和确定之后,怎样才能通过相应的服装表现形式,为后发的灵感提供一条通道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质疑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运用表现手法,形式对称不对称,采用什么面料,给什么人穿着,用在什么季节和场合等方面,一一把问题搞清楚。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说过,设计师要在平时培养自己制作的眼光,才能准确捕捉形态。在复杂的制作实践中,特别要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实践中不但要能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有自己为自己寻找答案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在某个限制种类的服装设计中,自己可以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中设疑、解答。例如,要设计一款女士西装,可以自己提问:可以是双排扣吗?答:可以,单排扣和双排扣各有各的款式和风格。可以和其他材质的面料拼接吗?答:可以,但要考虑拼接的部位和选择合适的拼接材料,从而让服装的款式更丰富、更新颖等等。从提问和解答过程中,不断开拓设计思路。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荷花教学设计篇7

一、在深究语言文字的内涵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所谓深究,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所蕴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在准确地掌握语言在课文中深层含义的同时,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我经常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冒”换词比较,让学生知道用上“钻、伸、长……”也是通顺的,但是“钻”有点偷偷的意思,“伸、长”很平常而“冒”则表示压抑不住,不论荷叶怎么多,怎么挤。都挡不住荷花向上长,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样,既引导学生深究词义,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再现语言文字的表象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思维过程中,人们通过视觉表象,可以“如见其人”,通过听觉表象可以“如闻其声”,通过嗅觉表象,可以“如入芝兰之室”,通过触觉表象,可以“如芒刺骨,如坐针毡”。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综合,以产生丰富的思想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时我经常凭借语言文字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启发思维。如《荷花》一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挨挨挤挤”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那又大又圆的荷叶挨挨挤挤的是种怎样的景象。有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一池的荷叶密密层层,荷叶与荷叶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你挤着我,我挤着你……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再现了语言文字的具体形象,而且也由此体会到作者的语言非常简练、概括,但又生动形象,可以直接感知,从而对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加深了理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在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意境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借形象来思维,以情感人。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耳听、眼看、口读、脑思,可唤起学生的情感色彩,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有助于表象的综合,想象的深化。

如我在教学《荷花》时运用多媒体图像与朗读录音相结合的方法,正是为形成这样的心里过程:学生静静地听着轻而柔和的课文朗读录音,同时图像被投影映出了一副清新淡雅的富有动态的画面:许多碧绿的大圆盘似的荷叶和各种姿态的白荷花。在这样的情境中,悠扬的音乐伴着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学生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同作者一样着了迷,如痴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跳舞,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晚做的好梦……”这样的教学既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我们在美好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意会。

接着,我又指导学生进行美美地读,通过读把荷花的美和对荷花的爱表达出来。读时要求见于书,入于耳,显于脑,并诱发其发于心,诵于口,表于声,使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神有所悟。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领悟了作者与文章的真谛,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习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掌握规范化的书面语言。要掌握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词积句,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一般可采用朗读、背诵、摘抄的方法,但这里的读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背不是摇头晃脑,死记硬背:抄也不是依葫芦画瓢。这里的是在教师精心组织指导下读中理解,理解促读背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记忆规律进行背诵指导,达到以思维促进背诵,以背诵发展思维。摘抄是在比较、分析、分类、归纳、综合中进行的。一句话,这里的读、写、背、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训练的规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设计一些运用语言的练习。如复述课文,遣词造句,仿写片段,写观察日记等,充分让学生进行说和写训练,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胀的马上就要破裂似的”的句式,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开始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依然照搬低年级时的句子,句子简单,思路狭窄。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过程:先引导学生用“有的才开。有的全开。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与原文比较,通过比较,学生知道课文不仅写了三种荷花,还把每种荷花的姿态写具体了,突出了荷花的魅力。再出示填充题:“( )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有的( )。”这时,学生的思维激起了一层层浪花,有的学生联想到假山千姿百态。仙鹤千姿百态。校园里的茶花千姿百态……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且能列举几种姿态说具体。最后让学生自由联想、想象:“(什么)(怎么样),有的( ),有的( )。有的( )。”这种富有层次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的发展。

荷花教学设计篇8

  浅谈语文课堂中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作用时机 姜堰市大冯中心小学  陈秀兰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 质量的提高。有人认为课堂上用了计算机就是实现了教学的优   化,觉得似乎不必再提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组合。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我们应在课堂上为计算机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由于计算机的加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准确把握CAI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时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在激发情趣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伊始,我就展示了荷花池全景,美丽的景色使学生顿觉眼前一亮,不知不觉置身其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由于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如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被作者所同化,读文时感情真挚,以致感觉自己也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在翩翩起舞,所以,当教者问“这时,除了蜻蜓和小鱼,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和我交谈呢?可能会告诉我一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时,学生就能“脑中生花”,说出“水草左右摇摆,告诉我水底的快乐”、“蜜蜂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的采蜜的快乐”、“龙虾游过来,在我脚底挠痒痒,告诉我嬉戏的快乐”等美妙的语言,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情趣。 二、在突出重点时 文章内容主要是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理解的。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来描绘,把荷花的美尽显笔端,精当、传神的词语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蕴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又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 怎样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呢?我在教学文章第二自然段时,将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用不同的色彩显示,并把重点词语以相异的色彩展示,同时闪烁两次,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激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克服了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从“挨挨挤挤”、“一个个”、“碧绿”、“大圆盘”等词体会到荷叶之美,从“冒”、“饱胀”、“破裂”、“展开”、“露出”等词语体会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 三、在解决难点时 有些教学的难点是传统媒体所解决不了的,这时,CAI教学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比如:让学生体会“冒”字的用法时,空洞的说教显然无法使学生真正体会内涵。我用电脑显示其“冒”、“伸”、“长”三种动态过程,并结合原有的知识体验——小草从石头下钻出来,学生自然体会出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种理解水到渠成。 四、在仿作运用时 让学生看声画同步的画面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写更能满足其动手的欲望。 在分析了解了文章的写作结构之后,让学生仿说仿写,既让他们对所学课文进行了深化巩固,又复习了计算机的有关操作,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正确把握CAI教学的最佳作用时机,再辅以点石成金的讲评,就能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前进。                      

荷花教学设计篇9

一、营造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1. 注重激趣,创设活力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采用灵活有趣的形式导入新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开启学生原有的知识,巧妙切入……

比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据课文设计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幻灯投影,物象直观,由文到图 ,学生就能理解“门”“开” “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 以情动人,营造温馨课堂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语文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培养素材,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通过人文熏陶,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品格情操。

二、创设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1. 把握眼神闪烁

在教《草船借箭》时,问:“同学们,有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吗?”班上只有一位平时爱看书,胆子特别小,上课从不举手的男生用一双“蠢蠢欲动”的眼神望着我,这时我巧妙地对他说:“听说你特别爱读这方面的书,你能大声地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然后用手势示意同学们鼓起掌来,那位腼腆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站起来自信地讲述着相关故事,虽然语言不是很通顺、流利,但他大声地发言了。讲完后,老师和学生们又报以热烈掌声,表扬他的进步。由此可见,老师要及时把握学生闪烁的眼神,要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他。

2. 课堂充满微笑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在上课前就要求学生查找关于“荷”的各方面资料,在课上,我让学生根据查到的资料和课文对荷的赞美诗篇,绘出一幅荷花图。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各小组分别上台介绍荷花的相关知识。有的介绍荷的生长环境;有的介绍荷的别名;有的介绍荷各部分的用途;有的介绍荷的有关传说和歇后语……丰富的材料展示,使学生对荷花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学生们自己选一首最喜欢的诗配上自己所画的荷花图,向大家展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成效。

三、呈现自我展示的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充分享受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过程。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当主角,去说出自己的见解,去“演”绎人生的精彩。

荷花教学设计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荷花》一课时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读出来。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4,指名说。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7,看了这么多荷花你想说些什么?有什么感觉?

(二)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溶入自然的感觉。

1,引读课文。看着这么多的荷花,大家都觉得陶醉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2,说说看小鱼,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同坐讨论,全班交流。3,看课件,体会这种感觉。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三)指导背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看谁朗读的最好。2,你能把它背出来吗?看课件背诵。3,指名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花。细读课文,不仅体会了荷花的美;而且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确的课文朗读,把感悟的情感给予充分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学中,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读的内容来看,有全文朗读,有自然段细读,有句子精读,由整体到部分;从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指名个别读,有师引生读,有全班齐读,有朗读,有轻声读,有不出声地读……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读的层次来看,开始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是读中领悟、读中理解,最后是感情朗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质”有“量”的读催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l、注重激发整理与复习的兴趣,加强整理方法指导。整理和复习重在整理方法的指导,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寻找知识、方法、应用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的转化条件、方法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对所学知识逐步形成一个条理清楚的知识网络――认识结构。并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看到知识本身的魅力,感悟到方法、应用间的有趣联系,不断地激发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热情。如基础积累篇以朗朗上口的韵文形式呈现,利于理解和记忆,更利于提高效率,从而使大家学得明白,学得轻松,也学得有效.:认汉字: 汉字既多又难认,拼音标注作拐棍.阅读语境常见面,身边汉字多留心.读音节 :拼读直呼均可行,熟能生巧见真功. 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两连猛一碰.2、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正确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教学中决不能一蹴而就,要体现教给方法示范梳理――设计指向明确的问题指导学生归纳梳理――规定整理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充分研讨集体梳理――指导学生注意联系自觉梳理,并形成良好的整理习惯。这样一个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

3、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不仅在新知识教学前的基本训练,新知识的教学,还是所学知识方法的强化、变式等训练中,都要注意不断提示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显示联系转化的条件方法,揭示知识间联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不断运用新旧知识结构的良好认知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