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2:30:11

荷花淀

荷花淀范文篇1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教学目的:

1.了解孙犁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成就。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人物对话的特色及其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3.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解题;讲析景物描写和情节结构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呢?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还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

二、作家作品: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三、分析景物描写特色:

1.提问:这篇文章没有惊险的战斗故事,也没有缠绵的爱情情节,甚至没有留下一两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美好愿望的荷花荷叶组成的美丽坦荡的荷花淀。这是一副纯美的画面,荷花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画面并融入荷花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2.提问:作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呢?

让学生找出描写段落:

明确: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1段和第3段。

第1段开头3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动听、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第3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①描写了芦苇、荷花,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②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为以后小说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第61段。

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象“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严阵以待,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写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里和克敌致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到此,全部画面融为一体,由朦胧逐渐完全清晰,由暗示而至直接展现,前后画面递进,具有流动感,又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概括起来说,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四、分析情节结构:

提问:作者淡化了传统的小说模式,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他精选三个生活片断来抒写对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赞美之情。请快速概括这三个生活片段的内容。

夫妻话别探夫遇险助夫杀敌

五、布置作业:

文中对话描写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归结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6――30段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问:“今天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明:它承应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心焦的心理。同时又暗写了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问:水生嫂既然十分关心水生,为什么不直接问明情况,却问“他们几个呢”?

明:水生没有说明晚归的原因,只是说吃过饭了。但是,他异常的神情(脸上红胀,说话气喘),水生嫂很快就察觉到了。她并没有直接追问,因为她知道水生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有些事是不便细问的。于是,她机敏地转换话题,问“他们几个呢?”水生回答她:“还在区上。”水生露出了一点口风之后,又把话语岔开,反问她:“爹哩?”、“小华哩?”这样写,一方面交代了水生家的其他成员以及水生对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水生对参军一事欲言又止,不愿立即让妻子知道的心理。

问:“怎么了,你?”这是什么句式,水生为什么会这样说?

明: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再看另外的对话:女人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嘱咐嘱咐我吧”。行动:女人“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是新单衣、新毛巾、新鞋子,这种“送郎上战场”的言行,证明水生嫂并非一心当好妻子,她知道自己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国人。

这样就可以解释水生嫂丰富的内心世界了。她爱丈夫,爱家乡,爱祖国。丈夫参军看似使她陷入了优先爱丈夫还是优先爱祖国的矛盾,也许她真的为此困惑过,但是,很快她就明白这并不矛盾。她必须爱一个“值得”爱的丈夫,而爱不爱家乡和祖国是衡量他“值得”爱与否的主要指标。如果丈夫为了他临阵退缩,她会因失望最终失去丈夫,相反,丈夫“总是积极”的决定才赢得她的敬重和爱慕。所以,她愈是有个心爱的丈夫,就愈是会支持他报国杀敌。

为了更好地认识水生嫂的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做改写练习,有意改变水生嫂的性格特征,不歪曲人物,写一段临别对话。

2.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也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怎样不同的个性呢?

明:“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不顾一切,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短短几段对话,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至于水生嫂的谨慎周密,显然跟丈夫走前的嘱咐有关。

建议让学生仿写改写这段对话,如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或者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他们的性格特征。

二、归结主题:

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能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

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副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

(刘卫)

教案点评:

1.安排两教时。

2.精选文段进行诵读、分角色表演,感受其语言轻柔、清丽的风格和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

3.着重让学生改写夫妻对话、分析水生嫂和祥林嫂不同的人生命运产生的原因。

4.利用多媒体音像带,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写出故事梗概。

探究活动

猜读续写——一种开发形象思维的好方法

何宗弟

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他们长于判断、推理、证明,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而不善于描写想象,不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一个思维能力健全的人来说,两种思维应均衡协调地发展。这样,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猜读续写是开发和增强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荷花淀》进行猜读。《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荷花淀》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象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荷花淀》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做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怄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正乱间,水生几个从岗楼里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把日本帽抓了下来,狠狠地甩在地上,并冲着那几个老乡模样的人喊:“卧倒!”只听“轰”的一声,岗楼被炸塌了。水生兴奋地一边挥着拳头,一边领着其他人向后撤,女人们终于明白了。水生嫂忍不住冲出去,抱住了水生。水生愣了一下,但立刻抓起她的手,“快走!”……

水生已经为这事冲水生嫂吼过好几次,水生嫂也自己检讨了。但水生嫂的心里却想:我的水生真是好样的。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蒋玉军

《荷花淀》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荷花淀》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1):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

(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2):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

(学生笑了)

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3):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

生(4):(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4):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

(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

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5):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鼓掌是对这位同学的赞赏,他改编得很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学生笑)下面该改编哪个情节了?

生(齐声):夫妻话别。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改编。

生(7):(主动站起)这时应穿插几句画外音,不然的话,跟上面的镜头连起来让人看不明白。

师:很好,你还知道“画外音”这个词,请你导导看?

生(7):就是将游击组到区上开会的情况简介一下,用叙述人语言处理。

师:这个“画外音”实质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缘起,很有必要。

生(8):水生嫂抬头笑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应轻声轻语,充满关切。(学生笑)

师:你能模仿一下吗?

生(8)模仿了一下,引起了热烈的鼓掌。

生(9):这里应精选三位演员,一位扮演水生,一位扮演水生嫂,一位扮演水生的爹。

师:好,请你选出四位同学扮演一下好吗?

注:生(9)选出了四位演员,分角色到讲台表演,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0):刚才那个水生嫂扮演得不够自然。

师:为什么?

生(10):她的手指被苇眉子划破是心灵震动的外在的表现,这个动作很小,应很隐蔽,她想掩饰自己的心态,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想借这一动作平息自己起伏的心绪。她不希望丈夫看到自己软弱的表现,显示了其坚强的性格,刚才她“吮”的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了,而且被水生发现了。

师:“水生”,你看见没有?

扮演水生的学生:看见了。

(同学大笑,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师:那位同学对于这一段故事情节理解得很透,好,请继续。

学生(11):镜头一转,转到了几个女人“探夫遇敌”这里。应重点刻画五位女人探夫前的可爱的对话。应体现第一个女人的机智伶俐,第二个爽朗率真,第三个女人水生嫂的稳重与成熟,第四个女人的快人快语,第五个女人的忸怩含蓄的特点。要精心选择演员。

师:好,就请你导一下这一情节,好吗?

注:这位同学精选了五位女生,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非常成功。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课堂气氛这时达到高潮。

生(11):在遇敌这一场景中,应重点突出她们探夫未遇、扫兴而归、不料遇敌的紧张场景,拼命地跑,无意中将敌人引入了清香四溢、色彩鲜艳的荷花淀里——战士们的伏击圈。当她的耳边响起一排枪响后,妇女们齐翻身跳到水里。

生(12):应重点突出她的矫健勇敢的身姿。

师:为什么?

生(12):她们已经成长为革命的后备军,这也是助夫杀敌这一情节的主要基础。

(同学们鼓掌)

师:下面战斗结束后,他们开始捞战利品,下面应重点描写什么细节?

生(13):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的船上”后,女人也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这一丢过来,又丢过去的细节描写,应把镜头拉近,重点刻画。

师:为何?

生(13):因这能渲染胜利后欢乐的气氛,表现了夫妻间相亲相爱略带幽默的情感。

师:不错,这种紧张的战斗场景与生活细节的揉合能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

师:拍电影常常把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跨度的镜头剪辑组合起来,使其前后连贯。例如前一镜头是一双小鞋,后一镜头是一双大鞋,表示孩子已长大。再如前一画面是上海,后一画面是北京,表示主人从上海到了北京,这种手法叫“蒙太奇”。

生(14):我认为用这一手法再叙述又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她们一个个在冰船上警戒,敌人围剿大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于芦苇里。

师:这位同学用了“蒙太奇”手法,很好。结尾怎样改编呢?

生(15):老师,我看就安排水生的部队胜利归来的场景吧。

生(16):我反对。这样的结尾太俗气,太不含蓄了。

师:那你如何做?

生(16):我看应特写“荷花”,那一排排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粉色的荷花高高挺出来,她们是哨兵,她们是铜墙铁壁。

(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赞许了这个高明的结尾设计。那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学生(16):这种结尾可以使影片首尾响应,结构浑然一体,二是隐喻抗日根据地人民已经成长起来,三是表现反战主题,四是紧扣影片的名字——荷花淀。

荷花淀范文篇2

教材分析

一、主题

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人教版《自学辅导》书指出,《荷花淀》“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认为这个主题太笼统、不确切。主题常通过题材、情节或人物等表现出来。分析和发掘主题必须从具体作品入手。就《荷花淀》而言,情节始终围绕妇女展开。全篇有八个人物,妇女就占五个;男人中的父亲和小队长仅为四处对话描写,着墨极少。因此,作品主题的归结应以妇女为中心,即“重在讴歌冀中根据地妇女识大体、爱祖国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孙犁所言:妇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至于读者,“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那是因为他们看到“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

以妇女为中心总结主题思想,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讲叫“紧扣作品”;另一方面,以妇女为中心,较之以男人为中心,主题更为深刻,更具时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动千万名读者,因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语)

二、人物

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妇女,又以水生嫂为核心。她热爱劳动,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她体贴丈夫,温柔细心;她开明稳重,刚毅勇敢;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人物。她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处:热爱劳动,勇于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据地,这使她与祥林嫂的命运大相径庭。与赵树理笔下的小芹相比,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一环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为争取个人婚姻自主抗争,而是跻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荷。即使在孙犁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称典型。至于文中另外的四位妇女,她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这集中反映在“寻夫”部分的对话描写上。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三、结构

《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筑美”。人教版《自学辅导》书提供的“段落提纲”把第三部分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她们向荷花淀里摇”至“啊,原来是他们”,层意为“化险为夷”。我们认为不妥。这一层最好与第二层合并,至“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层意为“漂亮的伏击”。原因有三:

第一,从内容上看,当“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时,妇女们并不知道是自己的队伍向倭寇开枪,还以为是“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便“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这时,正值战斗开始。第三自然段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战斗还在继续,至“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小船“箭一样飞去”,战斗才结束,才“化险为夷”。这几个自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即“漂亮的伏击”,不可随意分割。

第二,从形式上看,转折连词“但是”也说明一、二层联系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第三,将一、二层合在一起,层意侧重于赞颂妇女配合部队打仗,否则,“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区小队长语)文章仍以妇女为中心。这种划分方法才能准确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精确反映小说的主题。

四、语言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

这部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炼,显示出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精细传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并能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①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②诗味盎然的环境描写;③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

教学设计

从“教材分析”中可以看出,《荷花淀》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理应成为我们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依托。本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目的,根据中师文选《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遵照中等师范学校“大信息、全方位、多媒体、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集认知、技能、情感性目标为一体,为本课拟定了五个教学目标。下面简单介绍这些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目标一:找出文中的对话描写,说明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其中蕴蓄的丰富内涵。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采用“领悟式学法”——教师精讲“夫妻夜谈”,让学生领悟并总结分析人物对话的方法:1.熟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分析;2.抓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嗯”等;3.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4.与他与对比。紧接着,让学生练习“试法”:以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第二部分的“商议探夫”。最后布置学生课后独立分析第三部分的对话,并仿写一则人物对话片断。

由悟法、试法到用法,由阅读理解到尝试写作,并注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最终彻底攻破教学重难点。

目标二: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这是本课教学的次重点,旨在让学生学习体会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语言特色和乐观向上的创作风格。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祝福》中已经做了介绍,本课应有所提高。我们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其积极作用——为情节的展开设下伏笔;缓和紧张气氛;表现乐观情趣。然后请个别同学当堂指出每一处的具体作用,最后指导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月下编席”和“阳光下的淀上风光”,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思想。

目标三:通过与祥林嫂、小芹、妞儿等人物形象性格异同的对比分析,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下,抗日根据地,尤其是白洋淀劳动妇女的性格特点。

这仍为本课教学的次重点,可以让学生了解类比分析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人物形象的水平。前两位人物刚分析过,妞儿可加以简单介绍,比较分析简便易行。

目标四:准确简练地给课文编写段落层次提纲。

这是本课教学的又一个次重点。它既能提高学生分段分层的水平,又能督促他们在课外认真阅读理解课文,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可采用“评点法”。点拨要点有:1.尽量用词和短语;2.格式对称工整;3.第三部分的层次划分。(见“教材分析)

目标五:紧扣课文对作家作品及其创作风格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没必要篇篇都设、面面俱到,也不一定全放在讲读课的第一个环节由教师完成,这应该让未来园丁有一个明确认识。本课我们放在最后:讲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紧扣这篇代表作总结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关于他的生平和著作不强求牢记在心。

荷花淀范文篇3

教材分析

一、主题

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揭示出来的问题,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人教版《自学辅导》书指出,《荷花淀》“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认为这个主题太笼统、不确切。主题常通过题材、情节或人物等表现出来。分析和发掘主题必须从具体作品入手。就《荷花淀》而言,情节始终围绕妇女展开。全篇有八个人物,妇女就占五个;男人中的父亲和小队长仅为四处对话描写,着墨极少。因此,作品主题的归结应以妇女为中心,即“重在讴歌冀中根据地妇女识大体、爱祖国的高贵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如孙犁所言:妇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至于读者,“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那是因为他们看到“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

以妇女为中心总结主题思想,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讲叫“紧扣作品”;另一方面,以妇女为中心,较之以男人为中心,主题更为深刻,更具时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动千万名读者,因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语)

二、人物

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妇女,又以水生嫂为核心。她热爱劳动,有娴熟的劳动技能;她体贴丈夫,温柔细心;她开明稳重,刚毅勇敢;她关心国家兴亡,最终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人物。她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处:热爱劳动,勇于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据地,这使她与祥林嫂的命运大相径庭。与赵树理笔下的小芹相比,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一环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为争取个人婚姻自主抗争,而是跻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荷。即使在孙犁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称典型。至于文中另外的四位妇女,她们的性格也各具特点,这集中反映在“寻夫”部分的对话描写上。

居于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导地位。他与父亲有相同之处:思想豁达开通。大敌当前,没有过多地“惦记”家事,而以国事为重,毅然决然地去干“光荣事情”;他又有别于小队长:幽默感不强。但内心深处却非常热爱自己的妻儿老小,荷花淀中即使责怪了妻子,也要“把(内装饼干的)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三、结构

《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精心组织了“送夫”“寻夫”“奇遇”“学夫”等情节。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它们分成了三大段。作为“诗体小说”,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层,呈现出诗歌艺术所追求的“建筑美”。人教版《自学辅导》书提供的“段落提纲”把第三部分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从“她们向荷花淀里摇”至“啊,原来是他们”,层意为“化险为夷”。我们认为不妥。这一层最好与第二层合并,至“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层意为“漂亮的伏击”。原因有三:

第一,从内容上看,当“耳边响起一排枪声”时,妇女们并不知道是自己的队伍向倭寇开枪,还以为是“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便“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这时,正值战斗开始。第三自然段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战斗还在继续,至“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小船“箭一样飞去”,战斗才结束,才“化险为夷”。这几个自然段为一个有机整体,即“漂亮的伏击”,不可随意分割。

第二,从形式上看,转折连词“但是”也说明一、二层联系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第三,将一、二层合在一起,层意侧重于赞颂妇女配合部队打仗,否则,“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区小队长语)文章仍以妇女为中心。这种划分方法才能准确体现作者的思想脉络,精确反映小说的主题。

四、语言

孙犁先生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还自觉地在创作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荷花淀》便是典范。

这部作品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洗炼,显示出作者已熟练地掌握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又精细传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并能以此充分表现人物的时代气质。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语言学习的重点应集中在三个方面:①简洁传神的对话描写;②诗味盎然的环境描写;③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

教学设计

从“教材分析”中可以看出,《荷花淀》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它理应成为我们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依托。本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目的,根据中师文选《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遵照中等师范学校“大信息、全方位、多媒体、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集认知、技能、情感性目标为一体,为本课拟定了五个教学目标。下面简单介绍这些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目标一:找出文中的对话描写,说明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并通过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其中蕴蓄的丰富内涵。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采用“领悟式学法”——教师精讲“夫妻夜谈”,让学生领悟并总结分析人物对话的方法:1.熟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分析;2.抓重点词。如两处“笑”和“小声”,单音节词“谢”和“嗯”等;3.注意句中状语。如“总是”“呆呆”等;4.与他与对比。紧接着,让学生练习“试法”:以组为单位分析讨论第二部分的“商议探夫”。最后布置学生课后独立分析第三部分的对话,并仿写一则人物对话片断。

由悟法、试法到用法,由阅读理解到尝试写作,并注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最终彻底攻破教学重难点。

目标二: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这是本课教学的次重点,旨在让学生学习体会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语言特色和乐观向上的创作风格。环境描写的作用在《祝福》中已经做了介绍,本课应有所提高。我们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其积极作用——为情节的展开设下伏笔;缓和紧张气氛;表现乐观情趣。然后请个别同学当堂指出每一处的具体作用,最后指导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月下编席”和“阳光下的淀上风光”,加深理解,培养语感。

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思想。

目标三:通过与祥林嫂、小芹、妞儿等人物形象性格异同的对比分析,充分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下,抗日根据地,尤其是白洋淀劳动妇女的性格特点。

这仍为本课教学的次重点,可以让学生了解类比分析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人物形象的水平。前两位人物刚分析过,妞儿可加以简单介绍,比较分析简便易行。

目标四:准确简练地给课文编写段落层次提纲。

这是本课教学的又一个次重点。它既能提高学生分段分层的水平,又能督促他们在课外认真阅读理解课文,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可采用“评点法”。点拨要点有:1.尽量用词和短语;2.格式对称工整;3.第三部分的层次划分。(见“教材分析)

目标五:紧扣课文对作家作品及其创作风格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荷花淀范文篇4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生提出的“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要求是完全必要的。我对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起初,我注意到近年来文学鉴赏的内容开始进入高考试卷,并有逐渐增加份量的趋势,觉得对学生有必要极早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训练。后来,重读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一些问题》,觉得原来的单纯为了应试的动机狭隘了。今天的中学生不但是明天的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两个高度文明的享受者。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知识水准的提高,同学们应当比他们的父辈更能体验享受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而成为更加幸福的人。人类所创造的文学精品,则是人类财富的瑰宝之一。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精神财富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假如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以后还没有自己爱不释手的书籍,他们的心灵深处还没有留下自己所喜爱的诗行,没有自己百读不厌的小说、人物传记、剧本、故事……很难说这样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

基于这种认识,我坚持进行了一项“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评论写作水平”的试验。总书记在对海南省海南大学师生的一段讲话正好证实了我这项试验的选题是正确的。说:“一个人不管学什么专业,总得懂一点文学知识,有一点艺术素养,这对于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很有好处。”(《中国青年报》1993年5月14日)

二、进行文学评论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

(一)由浅入深,逐步引导。

第一步,高一时,我选择了《鸿门宴》这篇作品让同学们进行评论。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我对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析,为同学们写文学评论铺路。通过讲析,学生对该篇的故事和人物一般都能把握。这还不够,在写作前,我还进行了示范性的作文指导,有意让同学们模仿。相当数量的同学一下子就跨过了文学鉴赏这道高高的门槛。

第二步,我选择了孙犁的《荷花淀》进行教学。为了培养同学们写文学评论的能力,我对该篇进行了精讲分析,然后再让同学们写评论。这次写作之前的指导,我变示范性指导为提示性指导。评《荷花淀》比评《鸿门宴》难度自然提高了一些。评《鸿门宴》前,老师在课堂上做过详细讲析,学生只要从书中选出合适的例子加以评析就成。而这次,则要求从人物朴素平常的对话中发现其真情真义,通过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展示其内心世界,通过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发现其画外之意。总之,要填补作家为读者特意留下的偌大的艺术空间。作文交上来,证明同学们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评论的写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有的同学评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评出了景中之情,景中的诗意,景物描写的作用。更有同学能从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心理的刻画、人物的情感世界、作家风格等较大较高难度的“切入点”切入,结构框架更加庞大。……

第三步,将近期末,我选定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正是为了爱……》砍去结尾,出了三个作文题:(1)按照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的特点,依据人物性格合乎逻辑的发展,请用200多字给故事续一个结尾;(2)写出该故事的梗概(不超过100字);(3)写一篇人物描写的评论文章。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卷。写作文前未作任何指导提示,完全由大家自己思考写作,这无疑又比评《荷花淀》加大了坡度。

最后一轮试验的学生升到高二、高三,我便放手让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文学评论的写作:评《项链》,评《一碗阳春面》,评《祝福》、《雷雨》、《林黛玉进贾府》……

(二)上好欣赏课,激发兴趣。

上《荷花淀》之前,我要学生预习。不少学生告诉我:“实在不知妙在何处”,“一点味儿也品不出”,“简直难以把它读完”……

我决定把《荷花淀》上成文学欣赏课。讲课时我用这样的开场白: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有的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有的是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有的是像荷花淀那样带着的清新的芳香。读着孙犁的作品,使你感到浓烈的情感、盎然的情趣、幽深的意境;他的作品情节淡化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不事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艺术空白,只求神似,不求形肖,追求一种散文化格调。接着,我告诉同学们,《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风格的作品,该篇塑造了一群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真挚多情的人妻。她们在革命战争环境和革命精神的熏陶下成长为保卫家乡的抗日战士……从而把同学们引到一个令人向往的极美的艺术境界。“夫妻话别”一场,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把握水生嫂这一形象,我把对话改了一下——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上!”

水生说:“那咋成啊!”

水生嫂说:“咋不成?”

水生说:“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是去打鬼子,打仗!”

水生嫂说:“哦,那么说我是去走亲戚了?我还要干活哩!”

水生恳求说:“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水生嫂说:“说得轻巧,你不替我想想,也该替老人、孩子想想,上有老下有小的,我的命好苦啊!你这个狠心贼,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我不想活了……”

同学们见这位“水生嫂”如此说话,笑不可抑,全场气氛活跃。通过与课文中的对话相比较,大家很容易理解老师对水生嫂这一形象的讲析:她通情达理、深明大义,既爱家庭,又爱家乡;识大体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个农村妇女,她并不求什么,只求得到丈夫的理解。她是多么淳朴、善良!同学们对老师的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美感享受的愉悦,是审美琴弦共振的和鸣。此时当我宣布写一篇评《荷花淀》的作文时,课堂上并没有出现感到为难的骚动,而是表现出少有的沉着、镇定。作文交上来,简直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有些评论还有一定的学术性。请看曹树明的评论:

手指的震动来自心灵的震,女人的心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触动了。但是,在这日本鬼子蹂躏中国的当儿,荷花淀的人民随时准备跟鬼子干。女人知道丈夫是村里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抗日参军的事他当然要走在前头,我怎么能拖他的后腿,让他带着思想包袱去打仗呢?那不是给他增加一份危险吗?女人也许这样想着,假装不小心划破了手指,连忙把一个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

这一“震”、一“放”、一“吮”把女人对丈夫的深爱与支持表现得惟妙惟肖。可见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段。

(三)表扬“大面积”,重在激励。

人是需要激励的,青年学生更需要激励。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文学评论的写作水平。我主要采用了写批语和作文讲评两种激励方法。三年试验,四个班近250人的文章都得精心批改。眉批的不说,总批的评语一般都在一百多字两百字。篇篇评语都有激励的文字。下面是我给邹霞同学作文的批语——

一篇名作在手,文中精妙处了然于心。从容道来,不蔓不枝,似乎不加艰苦的思索,似乎是随手拈来。评景物突出其恬淡之美,映衬之致,暗示铺垫之妙;评对话,评出了深情浓意,评出了人物性格;评人物性格既突出了水生夫妇,又简炼准确地评出了一群妇女各各不同的个性。文学鉴赏的笔墨运用到如此纯熟的地步,真是个不小的进步。现在你大概有了较深切而甜美的体验了吧:文学鉴赏当是这样一种审美活动。希望你能将这种兴趣持久坚持下去,写出更高质量的鉴赏佳篇来。

荷花淀范文篇5

一.从感知的角度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语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一步。

1、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在阅读过程中,增加对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的要求。我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有描写当时清国留学生的神态,“……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我要学生谈谈“标致”在文中的意思。通过引导和反复讨论,学生最后明白,“标致”原本的意思是相貌、姿态美丽,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却是褒义词贬用,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自鸣得意的丑态。这样通过让学生观察,结合生活实感,找出感受最深的词、句、段,从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美丑、意蕴、情味等。

2、让学生听朗读、增理解在授课中,语文教师把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和感受,化作恰当的有声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绪伴随着教师的朗读一起翻动,结合生活感受来分析原作,深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从中锻炼培养他们对原文的理解感受能力。例如,我朗读戏剧《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片段,读周朴园的话,用明显苍老的中音来读,语气冷落责问;读鲁侍萍的话,用低沉些的声音读出,语气由平静到怨恨愤激,效果很好。

二.从鉴赏的角度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是人们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把握,是提高审美能力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艺作品有所分析,有所发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发掘文学作品的美质,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使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提高。

1、引发想象,进入艺术境界语言艺术塑造的形象,不像直观的表演艺术那样,可以“见其人,闻其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披情入文,身临其境,进入广阔的审美空间,从中深切体味艺术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让思绪与作品共呼吸,共命运。如在学习孙犁的《荷花淀》中描写荷花淀的景色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大脑的荧光屏呈现河北水乡地区的景色,并引导学生:“让我们一起到荷花淀去”,“夏夜,月光很美,四周比较静,淀里的雾在月光照耀下,成了白色的薄纱”,“大家不妨多吸几口,空气中有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边,水生嫂正在编结白的有名的白洋淀席,不时抬头向淀里看,好像在等人。”这样,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活动的有色彩的图画,学生进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体会到环境美,在美的环境里人的心灵美。

2、精选角度,深味作品内涵教育家于漪说:“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精心选择角度,寻找出入道的进口。如果是平板的,只从惯用的写作术语出发去分析、去提问,就会有意无意地削弱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教育作用。”如旧版教材中的课文《刑场上的婚礼》一文中,写周文雍与陈铁军临刑的表现,如果问:“这儿对周、陈进行了怎样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结果是不自觉的抽掉了感人的内容,只在写作技巧上打转,学生难以激动。如换为周、陈二人留给人间的最后话语是什么?留给人间的最后动作是什么?这些语言动作显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们伟大之处在哪儿?这样一问一比,学生感情的潮水就会涌上心头。

荷花淀范文篇6

让学生对教材总体有全新的感觉,冲破对语文教材的“刻板效应”,不再“畏惧”语文课,减少学生学习语文的压力。教材采用模块的结构编排即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三个层次呈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就业的“必须”“、够用”和升学发展的不同需求。而在编排顺序上考虑学生的实际,以增加趣味性、顺序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接近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心理,喜欢并够得着。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比如学生对自己能否完成语文课程的主观判断。这种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中职学生,过往经验中太多失败的打击,过往的得到的评价也不好。因此很多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以致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缺乏自信,担心失败而畏缩不前,不敢尝试,在迷惘、紧张、担忧中逃避学习。所以教材在着力维护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第一印象”,在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上花足功夫,做足文章,以趣味性求胜,力求开篇引人入胜,打开中职语文新学期的新局面。选文,保证文质兼美,不拘一格,以清风拂面,沁入心脾的文章抓住学生的兴趣。

二、单元选文和口语训练增加逻辑性

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按文体分为说明文单元,单元后的口语交际为“交谈”,写作部分是说明文?特征和顺序及应用文?书信;第五单元为诗歌和记叙文混编的单元,单元后的口语交际为“复述”,写作为应用文?启事。按这种模式让单元阅读欣赏与口语交流,写作训练形成问题及内容的一致性,加强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容易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另外,大纲对写作部分的要求:“语段写作、篇章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掌握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常用应用文的写法”,明显由易到难,教材的写作安排应顺应这一规律和顺序,安排写作内容即按记叙文·人物描写、应用文·便条———记叙文·选材组材、应用文·单据———记叙文·写景状物、应用文·书信———记叙文·人物描写应用文·启事———记叙文·叙事———记叙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应用文·通知———说明文·特征和顺序、应用文·计划———说明文·说明方法———议论文·论点与论据。遵循了写作由易到难的规律,并让单元写作训练素材和单元文体靠近。

三、教材的口语训练增加层递性,形成完整的训练序列

按《大纲》要求,教材口语训练部分“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明显按学生学习的规律安排的,遵循大纲要求,并新学期语文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教材的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材料改为自我介绍,口语练习为“开学伊始”新生“趣说自己”的主题班会,介绍自己。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使楚》及交往中的看人说话、看场合说话和看人说话;口语练习是营销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交际口语训练《老太太换暖手器》;第三单元的选文有荷花淀,口语交际也安排《荷花淀》里的夫妻对话,加强对课文中人物对话的理解和品味;《沙家浜》里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一场戏则移到后面的相关单元,第四单元口语交际是电话交谈。更符合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四、表达与交流内容作适当调整

荷花淀范文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处理教材特色课堂设计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②”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③”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④”。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探讨……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

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中国的诗文多,对联也同样不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对联搜集、整理,甚至撰写的有心人。说句实在话,当年喜欢语文,不就是因为喜欢对联么。今天,自己教了语文,那岂能冷落了它!鲁迅先生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对联时,只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学生: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明示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切合课文学习的对联可谓不少,教师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是一种;学生们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也是一种。总之,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联。

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能怪人家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么?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神五”的飞天;2008的北京奥运;伊拉克战争;中东的多事之地;“9•11”恐袭;伊朗核问题;海地内乱;中、美、朝、韩、日、俄的六方会谈……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参考书目:

魏国栋吕达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①

荷花淀范文篇8

我所教的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偏重理科,大多逻辑思维较强,而形象思维较弱。他们长于判断、推理、证明,思考问题条理清楚,而不善意于描写想像,不善于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对于一个思维能力健全的人来说,两种思维应均衡协调地发展。这样,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猜读续写是开发和增强形象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荷花淀》进行猜读。《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启发学生的想像,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荷花淀》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像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荷花淀》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作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呕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像,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

荷花淀范文篇9

大部分四字语的停顿,根据其结构划分,大多读为“二二式”,联合式的如“千言/万语”、“龙飞/凤舞”;支配式的如“别开/生面”、“顾全/大局”;陈述式的如“精卫/填海”、“枯木/逢春”;偏正式的如“庞然/大物”、“不速/之客”等等。如把“别开生面”读为“别开生/面”,把“千言万语”读为“千言万/语”等,就破坏了词语的结构关系,听起来意思也就含糊不清。

一方面,四字语中间的停顿不能破坏词语的结构关系和意思的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掌握了四字语中间停顿的奥秘,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利用它作为论辩和应答的武器,反戈一击。有一次在和对方谈判时,对方极不耐烦地说了一句:“简直是对牛弹琴!”随机应变,也说了一句:“对!牛弹琴!”同一个四字语,只是由于中间的停顿不同,意思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此联想到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荷花淀》一文有这样一句话:“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这句话中“打冰夹鱼”应如何理解,如何阅读?最近听一位市级优秀教师的《荷花淀》观摩课,该教师将此四字语读作“打冰/夹鱼”,这是将它与“提水浇花、花钱买米”等看作是结构完全一致的连动式短语而造成的错误。正确的阅读理解应为“打/冰夹鱼”,该词组为动宾短语。

荷花淀范文篇10

猜读就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对猜读的结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俗、浅显的。总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言水平相接近。

例如,高二时,我选择孙梨先生的《荷花淀》进行猜读。《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冀中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时期的历史,学生一般比较熟悉,他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从电影、电视、小说、课堂及大人的口里了解到那个时期的不少情况,而且该小说语言朴素平实,适合作为猜读续写的原材料。

第二步是确定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启发学生的想像,激活学生的文思。

学习《荷花淀》时,我们确定该文第一节开头到第16自然段(从“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到“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为第一个阅读段。第二节开头到第23自然段,即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快摇!”为第二阅读段。这两段都提出了矛盾和情节发展线索,为猜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为想像的展开准备了广阔的天地。

第三步组织猜读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猜读《荷花淀》前我们先向同学介绍了孙犁小说的特点、该文的写作背景,并补充说明了水生家庭的构成情况。猜读时我们要求学生猜想水生嫂听了水生报名参军的话后产生了哪些思想活动,作出了什么反应,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然后把猜想的内容整理成续文,接续在阅读文段之后。猜读时同学头脑中可能出现多种方案,可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佳方案,而把它形成文章,还要经过反复推敲、加工,作文字上的处理。由于选文对路,可猜性强,同学的文思被激活,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续文。对于水生参军的事,有的写水生嫂满口豪言,全力支持;有的写水生嫂感情复杂,又想支持,又怕出事;有的则写水生嫂坚决反对,吵架呕气,最后水生不得不把老爹搬出来做水生嫂的工作;当然也有和课文的写法接近的。对于归途遇敌的事,有的写几个妇女把船摇到水道狭窄处,弃船而行,鬼子大船过不去就跳下小船来抓“花姑娘”,妇女们潜水过去掀翻小船,不识水性的鬼子全部落入水中淹死;有的用了误会法,说追来的“鬼子”并非鬼子,而是水生他们装扮的,原来他们要去执行一项任务;有的则写妇女们潜入水底,设法凿破敌船,鬼子随船沉入水底;还有的写水生嫂掩护几个妇女脱险,而自己光荣牺牲。当然也有和课文处理方法相近的。

从学生写的续文看,有关水生参军的,学生写得较拘谨,展不开,而有关归途遇敌的,则一般写得生动有趣,有的还挥洒自如,出奇见新,这说明前一个猜读点不如第二个选得好。学生们对青年夫妇间的感情关系体验和了解不深,写起来自然受到限制。这说明猜读续写点必须选择恰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通过对照有的学生认识到把水生嫂一开始就写得很完美或很落后都不合乎作品实际,不能显现水生嫂由普通农村妇女到游击战士的成长过程;有的学生则发现自己有关归途遇敌续文的种种漏洞和破绽。总之通过对照,学生看到原作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良苦用心。从阅读的角度说,这对照阅读已具鉴赏的性质了。当然在对照中学生也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自己的写作实力,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读和写不易结合紧密,读是读,写是写,形成两张皮。而在猜读续写活动中,读的目的是写,读孕育写,带动写;写是读的继续和深化,写促进了读,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读始,以写续,又以读(对照)结,读——写——读就是猜读续写的全过程。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说,读,是感受别人的形象思维成果(局部),又是自己形象思维的触发点以及进一步展开的起点,而写则是自己形象思维成果的外化。

二、提高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整个猜读续写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的,他们认真深入地自读课文片断,既理解其字面意,明示信息,又把握其言外意、隐含信息。他们还理出头绪,抓住线索,构思续文,还对照原文,加工修改。他们“自历其力,自致其知”,坚持下去,便“自有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了。

三、激活思维,开发智力。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他们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现,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了,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当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不可截然分开的,猜读续写虽然主要依靠形象思维,但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相反地,它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而就事说理式文章的续写则主要靠逻辑思维的作用。

续写要受到原文内容的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任何语言的任何一句话,它的意义决不等于一个一个字的总和,而是还多点什么。”(吕叔湘)语言这种增值现象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对原文的不同理解,发挥想像,调动自己直接、间接的经验,构思出各具特色的续文来。

猜读续写和仿写不同,仿写侧重在“仿”,用的是求同思维,让学生在求同中增长写作才干。

猜读续写和改写也不同,改写侧重在“改”,用的是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中提高写作能力。

而猜读续写侧重在“猜”,既用求同思维,又用求异思维,思路和原文可能接近,也可能大相径庭。

猜读续写的方法还适用于课外阅读和写作。

【附录】学生续写文章两篇

《荷花淀》猜读续写练习

女人沉默了,尽管她不停地忙着编席子,而编出的席子却糙得不像出自她的手。

“我知道”,水生打破了僵局,“这下可苦了你了。可是我作为队长,理当带个头。如果谁都不去打鬼子,那乡亲们可怎么活呀!”

听着丈夫的话,女人心里乱成了一团麻。这些道理,她都懂;可真要是让他走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乳臭未干的孩子,一切只有她一个人承担了。再说,这兵荒马乱的,真有个三长两短……她不敢再想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水生忙解释道:“别担心,过不了多久,打走了鬼子,我就回来了。你不想见到我戴着大红花胜利归来吗?”

又是一阵沉默,女人渐渐清醒了许多,她深知丈夫此举的必要。于是,她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坚定地说:“你去吧,家里一切有我。你去打鬼子,别为我们担心。”

水生会心地笑了,他知道她会同意的。

小船拼命向前摇。可奇怪的是日本大船并没追赶他们,而是径直向东去了。小船停下来,女人们都在纳闷。水生嫂似乎想起了什么,怔了怔,慢慢地说:“我看见船头上那个穿日本服的怎么竟有些像水生。”“妹子,这怎么可能。是你太想水生兄弟了吧?”张猛子的女人说。船上的人都笑了。水生嫂沉默了一会儿,脸绷得紧紧的:“一定是他,我不会看错的,莫非他……”“嫂子你可别这么想,水生哥不是那种人。”“不行,我一定要弄明白!”

小船又摇了起来,向东,顺着大船去的方向。不一会儿,大船的轮廓渐渐现了出来。它正停泊在一个小码头上,是同口。水生嫂心里咯噔一下。最近,这里鬼子活动频繁,一队伪兵正在岩上修筑岗楼。日本人想在这儿建据点。

小船钻进了芦苇,借着芦苇的掩护,女人们上了岩。水生嫂对大家说:“小心,这里伪兵多,咱们可别让他们撞着。”大伙儿都点了点头。于是她们沿着草丛向前走。闪过一棵大杨树,就望见了敌人的岗楼,已经快修好了,周围约三十多个伪兵正忙忙碌碌,旁边还停着五辆运土石的马车,十几名老乡正在卸车。“哎,看,那几个日本兵在那儿!”马林的女人用手一指。只见那几个日本兵正在和一名伪军官说话。那军官又是点头,又是哈腰。“走,我们过去看看。”水生嫂招呼大家。她们顺着树丛爬了过去。

呀,真是水生。水生嫂只觉得脑袋“嗡”的一下子。“咦,那不是猛子吗?还有马林、二虎子。”女人们一下子糊涂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这时候,水生他们几个已经在伪军军官的陪同下进了岗楼,又过了一会儿,突然,“砰,砰!”岗楼里响起了枪声。说时迟,那时快,正在卸车的老乡扔下砖石,从车上拿出枪,立刻枪声大作。周围的伪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不过逃命要紧,抱着脑袋四处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