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园艺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1 20:50:41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篇1

[关键词]观赏园艺学 优秀课 教学教法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52-01

高校打造精品课程是聚集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知识传播渠道,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做好园艺专业主干课程《观赏园艺学》的知识传授意义重大。

一、学好《园艺观赏学》课程的意义

观赏园艺学以观赏性植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并综合应用艺术和社会科学,融会了《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观赏植物栽培养护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观赏园艺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奠定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优秀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规范课程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对园艺专业的热情,使学生养成自觉探索园艺知识的兴趣。

二、建设《观赏园艺学》优秀课有利于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为了将《观赏园艺学》建成优秀课,完成教学任务,课题组教师认真总结、多次研讨,根据园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观赏园艺学》的教学大纲和授课程计划,更新了《观赏园艺学》的知识结构,缩小了知识内容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强化了知识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融合了我国特色的设施、栽培方式及应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

三、教学任务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园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修订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大纲,统一了教学内容,规范了授课计划。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主干知识体系,明确了《园艺观赏学》在园艺专业的基础地位,阐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间的紧密联系,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

(二)创新纲领性课程讲授

以往的《观赏园艺学》教学基本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因学生对具体的植物陌生,教师直接讲述其意义及分类,学生没有直观印像,不能形成理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记忆。通过优秀课程的建设,我们利用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因素,先带领学生直接进行植物识别课,用一棵棵、一类类植物的识别进行直观教学,最后再进行纲领性课程绪论和总论的讲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学习,能够达到自己归纳植物种质资源的规律以及准确地进行植物自然分类。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教师评价测评平均分为94.6,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是82.3,总体较好。

(三)精讲各论教学

该课程老师在深入研究后,用自己的语言以及对植物的现场识别,适当增加教学引导,结合植物进行精细教学,结合常见观赏园艺植物的形态特征、习性、繁殖与栽培方法,与学生一起探讨其观赏与应用价值,使学生改变以往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建立形象、直观的知识记忆。

四、配套软硬件设施建设

(一)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在教学大纲明确、教学教法科学、教学任务具体的情况下,只要能建立一支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达到了优秀课程建设教学共享这一目的,并实现使学生受到知识传授这一终极目标。

(二)加强硬件设施

一方面要加强植物品种的引进,建立品种、数量足够的植物资源库;另一方面应为本课程教师配备现代采集设备(如专业相机等)。因受植物生长的限制,一部分植物不适合我们北方的生长环境,教师只能利用网络以及外出学习的机会采集植物资源,才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植物知识点。

五、小结与展望

《观赏园艺学》优秀课程建设过程的实践表明,在明确的教学大纲指导下,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必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观赏园艺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今后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而不断地提升其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以及与产业结合的实用性。《观赏园艺学》的教学教法也要因时而宜,围绕提升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颖,彭红丽.高职《园林树木学》精品课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07).

[2]周英,赵俊伟,张子戌,范如永.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2008(12).

观赏园艺论文篇2

观看了《苏园六记》之后觉得,苏园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是浓缩的自然景观,使人“不出城廊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说明园林的曲径通幽的特点。对于我们这些学习艺术的同学来说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让我们可以去学习的地方。所以回去以后我又把《苏园六记》又都看了一遍。

苏园给我们的奇妙的感觉有很多地方,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那一扇扇雕刻的花窗。园林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步一景你只要走一步都会有不同的景色映入你的眼帘,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然而想要创造出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然而开好窗是最关键的地方。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道幽深的长廊,而真正的园林艺术就是长廊里的漏窗,他虽然精小但可以窥见传统文化百亩方糖的全貌。

长廊曲径通幽的东方审美,园林意境的术语定义等理论话语,使丰富多彩的具体画面有所附丽,既融成观赏的整体,又推进思考的深度。唯其如此,就后者说,便无须忌惮细节的繁琐,决不舍弃各种可以显示苏园特点的细小材料,并安排它们在恰到好处的场合出现。比如《深院幽庭》中对花街铺地,碑刻补墙,波形水廊,红木家具的介绍,《蕉窗听雨》中对荷花品种的介绍,对芭蕉形象的描述,对漏窗功能的分析以及摄影家对园内光影变化的精微体察。

对于园林来说,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堆山叠石不仅仅是一项体力劳动而且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创造。太湖石构建了苏园的骨架,这不是一般的骨架那是精巧的工匠精心挑选和再创造的艺术作品,园林的水是流动的地下水让水一直保持这这种干净保持这园林的特有艺术。园林无水不活苏州造园林得力与它的天时地利,苏州就好像建造在水上的城市。苏州城有许多流过的之流,在造园时如果有上百年珍贵的古树,是古老生态的象征,是历史园林的标志,也是审美鉴赏的对象。在造园之初,若是已有古树在先,那么,造园家总是给它腾出相应的空间,使之成为园林一景。历史上的造园家,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棵棵古树,也留下了“雕梁易构,古树难成”的训条,所以现在才保留下更多的古树让我们欣赏。

观赏园艺论文篇3

关键词 园林艺术 园林技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TU986.1-4 文献标识码:A

1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园林环境的要求日趋增加。园林行业的服务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园林功能日趋多元化。园林学也成为更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艺术性成为其显著的学科特点。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成为优秀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园林技术专业需要开设园林艺术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鉴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

2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定:学生能够运用各造园要素进行园林风景构图、空间组织,具备鉴赏、设计园林空间与现场方案调整的能力。即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界定园林范畴;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道路广场的鉴赏能力;配置园林植物;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从事施工生产一线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授课,提高学生对园林造景要素的了解,并增强学生的配置、色彩搭配、构图空间营造的能力。具体能力培养目标为:能够识别地形、置石、水体、水岸的类型;能进行园林建筑的鉴赏;能进行园林小品的鉴赏;.能进行道路广场的赏析;能进行园林植物的配置;能够对景观艺术性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地设计园林色彩的构图;能组织园林空间;能创造园林空间意境。

2.2知识目标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将要培养的知识目标总结如下:能说出:园林的概念和范畴、不同的园林风格和规划形式;景观、园林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园林地形的改造类型、假山布局、置石形式、水体类型及水岸的处理;园林建筑的类型,陈述园林建筑的布局、空间、借景、色彩与质感艺术;园林小品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作用;园路的布局艺术、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植物配置的基本技艺、不同环境选择植物的原则;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3课程设计思路

3.1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园林技术员岗位的所需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园林设计和施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园林企业对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实际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3.2教学组织设计思路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典型的园林工程设计和施工为切入点,根据园林设计和施工的工作任务,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园林风景艺术欣赏至山水地形、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教学项目将主要突出学生对园林美的鉴赏能力训练,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园林相关实际工作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4教学设计

项目一:园林形式与空间布局

内容描述:美的思想、特征及园林美、园林空间布局、园林艺术布局、景点与游赏路线的布置、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知识目标:掌握园林总体布局形式确定的方法;掌握园林构图中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应用;了解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园林构图中景观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分析园林作品中应用了哪些景观艺术表现手法,了解现代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方法能力:能准确陈述景观和色彩的艺术处理手法,在学习经典园林设计作品基础上建立独立设计园林作品的意识,将园林空间的组织手法运用于园林构图中;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花卉供应企业。

项目二:园林意境创造

内容描述:意境与园林意境、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直接表达方式、间接表达方式。

知识目标:了解意境与园林意境及其创造方式;掌握园林意境的直接表达方式和间接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正确分析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依据要求确定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方法能力:能根据现状确定最佳的园林意境的创造方式;社会能力:能协调与沟通建设部门、设计部门、规划部门、草坪供应企业。

项目三:园林构成要素艺术造景

内容描述:地形设计的原则、小地形营造艺术、园林堆山艺术、园林置石艺术、园林水景的设计原则及艺术处理、园林植物的艺术功能、园林树木的配置艺术、园林艺术欣赏的意义及作用。

观赏园艺论文篇4

一、意境和意境美

 

意境是一种“意”与“境”的结合,即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在充分体验“境”的基础上,达到对“意”的体会,从而形成“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意境的产生,首先是“境”,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前一个“象”和“景”,它们来源于外在世界的境,但又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复制自然之象,而是要求艺术家在充分把握客观的物象基础之上,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对物象的一种形似的描写。画论中张■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提出艺术家要懂得“写真景物,真感情”, 以此才能创造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出现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则是艺术欣赏者在艺术“境”的前提下,有感而发,经过一系列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而产生的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最高境界,此时的象是虚象,是象外之象。“境生象外”说的就是“境”是由象所引起的联想而形成的又一片新天地、新景象,即虚象。

 

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情”“景”交融也是意境的表现特征。如王夫之曾谈到:“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艺术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是被艺术作品的“景”所吸引,然后产生出情,情是对景的升华,景是对情的铺垫,情景交融才产生一个新的意境。在此新意境中才能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份艺术家所要表的情、言的志。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园林艺术就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被孕育出来的,它与中国的文学、中国的绘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山水诗、山水画的出现,是崇尚自然的风气大盛,以至于影响到园林的创作。园林的创作也逐渐从以依附建筑为主体的模式转变成为了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模式,并且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凡此种种就出现了园林意境的问题。

 

园林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载体,古代的园林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追求园林中每一个观赏点,看起来都是一幅幅含义深远而又具有不同层次的画。使观赏者通过对境的欣赏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虚景和实景交相呼应,由实到虚,虚虚实实使观者产生“景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两个大类:首先是北方皇家园林,就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华美、雅致、大气和富丽堂皇;其次就是江南的私家园林了,就像是江南的苏州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留园,扬州的个园,上海的豫园等,江南的私家园林一步一景,它所追求的是恬静和变化有致。二者在审美观念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精神含量上的差别也是存在的,但,它们也都是在表达人们追求和谐的审美意趣。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都很注重从诗词文赋中汲取出精华的部分,并且将山水、楼阁、亭台、花木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在意境美的部分完成了情景交融,由此形成的艺术风格鲜明而又独特。如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临水一座亭子,题以“月到风来”,把人同自然界的月、风、水联系在一起,构成了自然与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突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例如拙政园就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的美感,例如借景、漏景、添景、分景、隔景等。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设计上充分地吸收古典诗词和绘画的精华,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谐的境界,创造丰富的韵味。如取自古典诗词中的名句为园林中景点的命名,更是有助于营造其丰富意境美。古典园林在设计上也是有意追求层次感,富有变化,且虚实相映,时而曲径幽深,时而柳暗花明,风景豁然开朗,这也使得园林更加灵动,韵味悠长,且让观赏者在观赏赞叹之余,又能领略到园林艺术的丰富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无限的意趣,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审美艺术效果。

 

三、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意境美

 

文学是一种以其文字符号或者语言作为物化手段的特殊的艺术形式,主要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受。而其实意境是我国在古典文论中,独独开创的一个概念,是我国古典文论(即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因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正如一幅感人的画一样,会给欣赏者留下美好的艺术想象空间,并引导和启发欣赏者通过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来完善和填充画面,这就是中华民族古典美学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言近旨远”。意境在被创造的时候,艺术家不单是需要重视表达自己的情意,还需要对艺术的特征进行重视,要选用的艺术语言也应适宜、所表达的艺术形象也要很美好。把情感融入到所描绘的情境中,思想揉和在物象当中,刻画出要表现的艺术意境,使得“情”、 “意”、 “理”包含在“境”、 “象”、 “形”之中 ,这样,我们所说的意境中的含蓄美也就因而形成了。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陶渊明的诗多取材于田园风光、平常生活、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淡远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几句话描绘了一个农村的典型景象,充满了恬淡的生活气息。还有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中没有关于景物的直接描写,但结合陆游当时的处境和在他写这首诗时痛苦而遗憾的心情,令人心伤的画面就会出现在面前:一幅是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用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告诫子孙,当收复失地国家统一时,不要忘了去告诉他。一幅是到了国家统一的那一天,子孙在诗人的坟前烧着纸,把统一的消息告诉他。从中我们体味到诗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愿望。那个空间有关审美想象的东西就是诗人为我们开创的,在那里,一切就都成为了丰富有形的图画了,我们在诗中体会情,在情中感受到了景,也就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来了意境。

 

在现代文学中,例如沈从文的富有湘楚文化特色的作品,通过对环境和风俗的描写,体现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意境。例如《边城》中的景色描写,翠绿的山色、清澈的泉水、《月下小景》中皎洁的月光,等等,这些自然的美和淳朴的民风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画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这种朦胧的描写,使读者的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柔和的月光,薄薄的青雾,笼罩在荷塘之上,俨然一幅美丽的画卷,和作者的“淡淡的喜悦”相映衬,从而达到意境全出。

 

当然在文学中意境的体现之处还有很多,例如《诗经》中,例如李白、陈子昂等人的诗,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中国画的意境美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渊源有巨大的差异,中国绘画追求艺术境界的显现,而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画家对于客观机械地摹写产生地不满,理由是画家认为艺术意境并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单层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对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境界的创造。中国绘画致力于以形写神、追求神似,这就形成了西方重写实,中国重神韵的两大不同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美学大家顾恺之首先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后来艺术理论家不断地延续并发展这个理论系统,这在南齐名家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就有提到。他向后人提出了作画所需的六法,这个理论的第一条就提出了“气韵生动”,主要也是说的传神,在此以后理论家对形神的讨论不断完善。王国维在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中,就提出了“辞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文学之工与不工,亦是其意境之有无预期深浅而已。”他提出对艺术家的评价就要把意境做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且用来衡量艺术家作品的质量优劣,这也使得以形写神、形神统一成为中国艺术家对艺术及艺术作品的最高追求。

 

五、结语

 

意境美贯穿我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是我国古典文化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至上境界。意境美的出现是与当时儒家道家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二十一章》,老子道出如此玄德道家修炼境界,令所有学者难以作出圆满诠释,意境美的审美思想与其一道也是一种“超以象外”的虚无,构成了“虚与实”、“意与境”、“物我两忘”的至高至上境界 。为体现意境美,就要讲究含蓄的艺术表现方法,为使艺术达到更高的层次与境界,就得要在表达效果上把意境放在首位。只有中国艺术和美学的精神才对意境作出了完美和深刻地阐释,所以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观赏园艺论文篇5

关键词:文学词汇 园林美学 教学应用

《园林美学》课程的功能是通过给学生传授从事园林规划设计体现艺术性的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掌握园林造景艺术和技巧、园林空间构图艺术,具备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赏和初步的设计、组织能力,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为后续“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文学词汇在园林美学教学中的应用必不可少。

一.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美感,增加园林美学的美感。

园林美学本来就要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就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文学词汇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智慧的结晶,既有哲学的美感又有语言的美感。如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很多优美的语言,千古传诵:《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篇目多以比兴的手法起句,而比兴的内容常常取自自然风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句虽是为了抒发感情所做的铺垫,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欣赏, 此时的园林还未脱离生产实用的特点而成为纯粹的观赏游憩场所,但很显然人们已经产生对欣赏自然的需求了,而这种欣赏正是园林的起源。秦汉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是赋。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山水和园林开始从附属地位上升为描写的主体,例如司马相 如的《上林赋》、杨雄《甘泉赋》、班固《终南山赋》、杜笃《首阳山赋》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文学知识,把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诗句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一边学习园林美学的知识,了解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一边感受着园林之美,那么,我们的园林美学课堂将充满文学的气息,让学生既感受到文学之美,又感受的园林之美,并且了解了我国园林发展的历史,真是一举多得。

二.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园林美学教学涉及很多内容,如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园林色彩的构图;园林建筑小品等,这无一不与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教学中如果只用平实的语言,学生难免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形象感。但是如果教师应用文学语言,结合文学名著中对园林美的描写,学生一定会感觉生动形象,犹如身临其境。如,在学习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苏州沧浪亭为例,讲述,“沧浪”二字本身就来源于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亭子石柱上的一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让人感到一种亲近自然的愉悦之情,园中东面临水有一“观鱼处”,取自《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西面有水榭“面水轩”,两面临水,得名于杜甫诗句“屋轩皆面水”。文学作品里描述的美景成为园林造景的依据,这样依典故而造景,人为主动地在园林中加入很多象征意义,使简单的景物具有了更深层的意境。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园林优美的意境,学到了对景观进行艺术处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对园林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在园林美学中应用文学词汇可以提高学生对园林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水平。

不会鉴赏园林之美,就说明没有学习园林美学;不会园林设计,没有园林创作的实践,就说明没有把园林美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只会纸上谈兵。在园林美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文学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和创作水平。如在学习风景园林鉴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述,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如《游沈道士馆》“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将远处的青山纳入园中,给整个园林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空阔无边的长江大大地拓展了黄鹤楼的空间范畴,使其顿生超凡的气势,意境更加开阔、深远。山水园林与山水诗文相渗透,创造出不朽的名篇。这些优美的诗句让学生在欣赏到了园林之美,学习了园林鉴赏知识的同时,也品味文学之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为自己的园林设计创作找到了灵感。

观赏园艺论文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技巧;城市园林工程

我国的传统园林艺术设计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经过前人们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形成了我国园林艺术特有的风格。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风格有着中国独特的特色,不同于西方国家园林艺术的设计风格,我国园林艺术设计主要讲究古法自然、动静结合、崇尚山水等,遵循这种设计风格,整个园林虽然是人工设计的,但是看不出人工开凿的痕迹。这对我国当今的城市园林工程具有很大借鉴作用。城市园林工程可以合理借鉴利用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风格,促进自身的发展,甚至将这种艺术设计风格推广到全世界。

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常见的设计方式

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因为崇尚道法自然,在设计的时候不希望出现人工的痕迹。所以前人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应用到了很多奇妙的设计手法,比如借景、框景、对景、障景、夹景等,这些都是最常用的。当然,除此之外,我国的园林设计还有很多设计方式,比如说漏景、添景等,也是我国的传统园林设计中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法[1]。

1.1借景方式

所谓的借景设计方式,其实就是借用景色相互衬托,突出传统园林的美感,主要是通过将园林之外的景色通过设计引入到园林之中,和园林内部的景色相互叠加、相互衬托。借景设计方式的优势非常大,通过借景,可以弥补园林空间狭小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弥补传统园林设计的时候资金不足或者过度消耗财力的状况,适合于创造人居、人游的生态小环境。而且借景也并不是单纯的借用园林之外的景观,还可以借用景观的气味或者景观的声音等。

1.2框景和漏景方式

框景的设计方式是指在设计园林时,造园师故意设置框洞式结构,然后在欣赏园林景色时可以通过框洞进行观察,形式于当代的相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欣赏到传统园林独特的风景。而漏景则是在框景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漏景主要是指将园林的风景通过人为创造的视线进行组织,将风景疏漏展现给游客,游人通过疏漏处观察园林景色,可以欣赏到传统园林的空灵之美。

1.3对景方式

对景方式主要是指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将园林通过一条轴线确定好景色的对应位置和视线关系,以便于游客在欣赏景色的时候可以在一景色之处直观欣赏到该景色对面的景色。也可以在对面的景色之处欣赏到该处的景色。

1.4障景方式

所谓障景就是指在游客的游玩路线上人为设置一些障碍物,如一些石头、花草树木等。利用这些障碍物遮挡住游客观赏景色的视线,从而逼着游客转变游玩的路线、视线,让游客可以从其他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观赏到园林的不同景色,创造步移景异的观感氛围。

1.5夹景方式

应用夹景的设计方式主要是为了突出展示园林中最为理想或最要展示的景色或构筑物。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主要是通过一些诸如花草树木、石头假山之类的东西对视线施以屏障,形成遮挡住视线的狭长空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传统园林内的景色看起来主次分明,进而突出园林中主要景色。

2中国城市园林工程的特点

2.1城市园林工程规模相对较小

我国的城市园林工程设计相比较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园林工程,起步比较晚,相对来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城市园林工程看起来的规模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小的,主要是作为城市主要地段或小区的辅助设计部分。因为其规模小,大多是与周围的建筑物相辅相成的,具有比较分散、但地位重要的特点,在丰富城市景观、改造人居环境、提供生态支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季节性的设计比较强

我国的城市园林工程在较早的过程中讲究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要保障城市园林设计的季节性。在设计的时候,大部分城市园林都严格地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习性,结合园林风景特色,从而选择最佳的设计施工时间,以保障城市园林工程在完成之后能够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所以说,我国城市园林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的季节性比较强[2]。

2.3材料的使用标准化强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工程,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设计过程使用的材料符合标准,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城市园林放心地投入使用。同时,材料的使用还要保障能够满足设计过程中的技术要求、美观要求和人本要求。如万科等公司都制定有非常规范的标准条例,但往往容易造成千区一面的尴尬。

2.4追求较高的价值

一般而言,现代大多数城市园林工程都在追求较高的使用价值。然而,作为美化城市的重要力量,我们除了要实现最基本的使用价值之外,还要追求较高的艺术价值,以保障城市园林工程在设计施工完成之后能够达到最佳的景观综合效果。

3城市园林工程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技巧的继承

3.1城市园林工程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中的思想精髓

传统园林艺术的思想精髓主要来自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现为效法自然,将创造性的重塑美好自然作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各种设计方式将自然界中的各种要素引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达到园林景观欣赏的最佳效果。这种理念,不仅不能因为城市的现代化而表现出颓势,反而要在社会节奏愈发加快、生活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的今天,愈加得到重视和发扬[3]。因此,现代的设计者在设计城市园林工程的时候,逐渐减少对西方国家规则划一的城市景观特色的盲目借鉴模仿,将视线转移到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之中,重视环境的保护和自然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总是试图征服大自然,在这种错误的观念的影响下,各种自然景观被过度改造,可供人们欣赏的自然景观已经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城市和绿化线条。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同样应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尽量让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用城市空间与园林景观空间的不断转换、变化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

3.2城市园林工程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技巧

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园林工程还没有与传统的园林艺术设计有效结合,也未能发挥好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各种设计技巧,这和我国的城市园林艺术设计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缺乏丰富的理论支撑有着很大关系。要想实现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发展,相关的设计师和工作人员,就必须科学借鉴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之中的设计技巧,创造性地利用好借景、对景、夹景等设计方式,实现我国城市园林工程和传统的园林艺术之间的有效结合。

4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启发

4.1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工程场地选择的启发

无论是对于城市园林工程还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设计而言,场地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也会是非常基础的。如果场地的选择不合适,那么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在美观方面就难以达到效果,在经费上面也可能带来很大的浪费。因此,城市园林工程在一定要注重场地的选择。城市园林工程在选址的时候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设计时场地的选择方法。首先,需要考虑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完成之后服务的区域半径,其次要尽可能地适应周边的环境,和周边的环境相呼应,给人舒适的感觉。

4.2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工程空间布置的启发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在设计的时候对空间布局十分讲究,这也符合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点多、面小、综合要求高的特点,我们在城市园林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时候,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空间间布局手法。首先,要注重城市园林内部各种空间之间的关系,根据地形、土地资源的不同,种植不同的植被,保障各种空间之间既能够独立欣赏,组合起来也能取得很好的欣赏效果。其次,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空间的层次变化,形成多变的空间层次,这能够大大提升游人的视觉效果,游人身处其中,能够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最后是空间的对比效果,尤其是在那种规模比较小的城市园林中,可以利用反复对比的手法,如以小见大、一明一暗、或扬或抑等来转换空间、突出主要风景,达到充分表达建园思路、引发游人联想的效果。

4.3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对城市园林工程设计要素搭配的启发

城市园林工程的设计离不开设计要素,诸如山石、水体、植物、建筑、道路等,这些都是主要的设计要素,将这些设计要素合理科学地搭配在一起,能够大大提升城市园林工程的观赏效果。因此,城市园林工程需要借鉴传统园林艺术中的设计要素搭配方式,使山水相依、构筑自然、植被丰富、四季有景、景名相符。

5城市园林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园林工程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未来将逐步向着各种设计风格融合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的城市园林设计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越性,但是长此以往,其使用功能也会逐渐下降,并且难免引起审美疲劳。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园林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采用不同的设计风格,既要利用好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技巧和设计风格,也要渐渐融入不同国家城市园林设计的科学元素,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丰富我们的造园思想和技巧,不断满足人们对城市园林工程日益增长的观赏需求和使用要求。

观赏园艺论文篇7

关键词:景情互融;天人合一;透逸超脱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审美更是由生理、心理、文化以及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情趣与意识的载体与依托;随之而形成的对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之物象产生的一种欣赏、共鸣、感悟。并且由此而达到思绪的升华――即审美意境的享受活动。

审美学在各种学科与领域的影响普遍而又特殊。尤其在中国明清园林设计中更是独放异彩,别具意味。审美形式和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虽然在空间与时间跨度限制了艺术物质性,但它却没有偏离艺术审美意境的主线;反而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诠释着绚烂的底蕴和内涵,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久远的艺术文化飘香。

明清时代的园林设计继承了前代的章法并发扬光大。明代计成的名著《园冶》更是从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详尽的总结和归纳。我国观存的传统园林多修于明清时期,集中了古典园林之精华,更见完美传统。明清时的园林设计大体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两种类别都具有美的哲学与意境。并深深渗透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的思维方式。园林设计是一种动态的景观设计。石求奇,廊求旋,水求曲,路求幽,假山重叠,奇花异木,四季更迭,每个季节都会带给人不同的绝妙感受。协调的色彩叠加,十分注重融于周围环境的美,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并且在空间处理上充分考虑自然与人工痕迹的结合,在园林造景的手法上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是对景等形式把自然景色烘托的更美;体现一定的文化意味和人文特色。“宜”是我国园林设计的核心。“宜”的主体是以人为主体的、审美的,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性与感性追求的平衡;也是使用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实现的平衡。它既是设计师艺术与审美的自觉,亦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产物,更是园林设计美学意境的精致概括。“宜”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意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明清园林设计的群体美

1. 宜设而设,美在体宜。

“宜”在诸家言论中,即有共性,又有不同的层次区别。即有综合了“宜”的概括含义,又解释不同境况下“宜”的特殊含义。针对于人不同的文化品质修养与审美追求,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为人的设计而考虑;有共性只宜,亦有个性之宜,“宜设”是方法,是程序;而体宜是目的,是结构,是最终设计价值的体现,是审美意境逻辑性的根据―环境的整体美。

2. 因景互借,内外统一。

园林设计存在着景色的互借。其中形式,功能,色彩材料的互为映衬,非常巧妙而得体,看似单个独立,实质上相互影响,互为风景。从其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设计观的产物,局部的和谐美统一于整体且构成大方向的美。园林设计艺术是一种空间的布局和修饰的美。缘于自然,高于自然,因其中渗透着深厚的人文色彩,融入了人的心境感受。明清园林设计结构形式和范围是随着人类思维对象领域的扩展而扩展的;并且这种空间范围的扩展一直伴随着某种审美疆域的扩大和精神追求的深度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园林艺术形式美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人们审美不断提升的过程。明清园林设计中建筑与自然风光的内外交合,是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的外延表现。在中国艺术范畴中,尤为强调情景交融,情由景发。因而,其景常是以“画”或诗的境界、格式来设计和建构的,借景以内合,作为一种整体的设计方法。李渔认为借景主要以来于窗,开窗莫妙与借景,亦借景莫妙于窗。

计成在论述借景时指出:“物情所逼,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也说明了物情相交,触目生情的必然过程。在这一审美观赏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审美理想,对自然景物的认知得以触发并目寄心期地得以与环境交融,产生出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似乎是“意在笔先”的、得自于眼前景物又超乎于其上和其外的一种化境的体验,因而这种化境及其体验是难以描述的。李渔的浮白轩的借景设计,与其说是创造了一种画镜,不如说是建构了一种化境。如庄周梦蝶一般,以至窗非窗而成画,山非其山而成画中之山。我们很难辨析是观赏方式使然还是景情互融使然。即我们所诠释的明清园林空间审美意境的独特思维和品味。

二、明清园林艺术设计亲和自然之美

明清园林设计的布景设置,奇思异想,令人难忘造景元素的协调搭配;纳天地于一园中,藏心境与物化形意,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的遐思和意境。不仅注重于布景的功能和形式,更能借此抒怀,给人带来精神感受和审美的愉悦。从一石一山一木把握地域环境的本质,寄托人灵魂深处的向往;并在反映社会时代、政治、经济、人文的基础上,创建物我同一,我为物造,物为我赏的怡人的空间。

三、明清园林艺术设计的哲学美

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大体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尤其在老庄的道家哲学中:主张虚实相生,有无转化,色空共存。主张可用艺术哲学的手法,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创造出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空虚”、“幻境”般的审美意识。明清园林设计渗透在艺术中,表现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即要含蓄抒情,富于绘画美和韵律美,其妙在曲,欲露先藏。园林中参差布局、虚实对比,组成园中有园,变化的空间序列成为旋律上的起伏收敛。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小园不觉其小,大园不觉其旷。籍助于引景,借景手法,使迂回曲折的景色变化无穷,移天缩地在于君怀。用艺术美的法则使人从玄妙空间中体会到启示和遐想,达到从有限到无限,再有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景致的艺术化,艺术化的景致,在明清园林设计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展示。

中国明清园林设计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在景物的布局上多层次、多方位演绎有序、渐进、动静、起伏、虚实的空间连续形式。尤其是整体和局部的互为对应与递进,隐现着内敛、含蓄而透逸、超脱的东方哲学。

明清园林设计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一枝独秀于世界园林景观设计领域,把造园艺术的怡人雅绪,情随境迁的神韵体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沈福煦,《建筑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2、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新视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观赏园艺论文篇8

关键词: 高职 《园林美术》课程 课程调整 教学改革

《园林美术》课程的教学并不单纯教学生欣赏和创作的具体技巧、技术、方法,它关注和思考的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更注重真的追求和善的探索。它从宏观上启迪和引导着人们不断向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努力和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实践对人们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挥审美意识的文化功能,关系到提高园林工作者创造和表现美的能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培养出更好的技术人才,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为园林规划和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就业岗位上的学生反馈和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建议,我认为该课程还有待于改进。

1.1本课程以往都是只开一学期,周课时4节,课时确实较少。三分之一的理论课,三分之二的课堂基本训练,室外写生、综合实训不到一周时间,根本达不到美术课的实践需要,无法实现技术的熟练掌握。

1.2教材内容过于繁多、分散,纯美术性较强,而且技法参差不齐。中职与高职用的都是“十一五”规划的高职高专通用教材,不区分中职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与专业美术里的人体、静物《素描》、比例,色彩构成、技法,速写范例等基本要求一致,造成教学内容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1.3技法训练缺少针对性,显示不出专业特点。课程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所侧重的表现技法不大一致,技能训练与专业特点有脱节现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应多些人体形态、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园林小品等简笔速写和色彩渲染技法训练等。

1.4中职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文化底蕴不深厚,美术基础较差,美学理论知识甚少,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差。不懂得形式美的规律与特征,只能机械地描绘。在学生对园林只是一种模糊认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描绘和创造园林风景,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2.课程特色与功能

2.1主要特色。园林美术属于实用美术范畴,是以绘画为基础并处于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和美术技法两者之间,将园林与美术相结合、自然与艺术相结合、功能美与艺术美相结合的产物,在园林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认为园林美术基础课教学体系应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绘画基础部分包括艺术理论、美术理论、结构素描、铅笔及钢笔速写;二是工艺美术部分包括色彩原理、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三是手绘效果部分包括彩铅技法、钢笔淡彩技法、马克笔技法等。

2.2功能。绘画基础是园林美术课程的主干,主要培养学生树立园林设计的新理念,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工艺美术是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艺术与园林要素、小品之间的关联性,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园林环境效果;手绘效果表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行为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及表现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课程内容调整方案

3.1增加课时量,延长教学时间。建议该课程调整到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目前的60多课时确实有限,美术课重在实践,春天景色优美,到外面写生又方便。把园林艺术、植物等课程提到第一学年,使学生在掌握园林艺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园林规律的创造,达到预期效果。

3.2概述一章中增加部分艺术美理论、形式美理论、美术语言等美学基础知识课,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欣赏美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3.3增加人体动态速写、花草、树木、建筑等自然景观的速写内容。加强简笔画的练习,它是电脑绘制平面施工图、立体效果图的基础。

3.4在铅笔素描的基础上,多增加一些钢笔素描的内容。因为钢笔画比较生动,最能表现出建筑、自然景物结构中既柔又刚的特点。构图原则、形体结构与比例尽量以自然景观和园林小品为例,具有针对性。

3.5色彩教学部分,重在讲解色彩原理与构成理论,彩铅的特征及用法,而后就是加强彩铅素描训练,并与钢笔素描相结合,绘制出园林立体效果图。

3.6人物、石膏像素描、美术字、插花、盆景,还有像水粉、水彩写生等内容可作为选修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美术基础拓展知识面。

3.7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每周至少6课时,共108学时为宜。开篇课建议先观赏见习、对园林有个整体的了解,感知园林的基本构成、组成要素,增强学生对园林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挥其潜移默化和后续课程衔接的作用。

4.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38课时,实践教学70课程,共108课时)

5.多元化教学形式的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设计立体化的学习实践模式,是全面掌握学习内容的科学方式。打破长期的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教学的模式,实行理论实践并进的模式,挖掘校园周围绿化环境的美,按1∶3理论、实践课时比例随堂写生,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是全面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5.1加强实践课外化措施的改善。扩展课堂,我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写生时,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色彩教学方面通过学生对自然界色彩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悟、组织和对色调的控制能力。

5.2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改变传统以追求写实效果的沉默气氛。采用课堂示范,观摩技法比较好的同学的创作过程,研究与讨论、作业评析等教学法为主要手段,辅以名作评赏、名人讲座、参观展示等特色教学的立体式课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间组织学生多鉴赏一些优秀的手绘作品和园林风景,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兴趣。

5.3针对园林美术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与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校园文化,取得了强大的带动效果,给学生提供了彰显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文化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现课程介于“园林”和“美术”之间的本质。

6.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依据理论实践综合应用能力,重在实践训练考核,总分100分。课外强化练习速写作品占30,课堂布置命题作品占60,参加社团文化活动展示(包括态度)占10。

7.课程调整后的预期目标

通过艺术和美术理论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艺术的分类及形式美的规律与审美特征,培养了审美意识,提高了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通过《素描》与《平面构成》中具体化等形式因素进行抽象的、创造性的思考合理性设计,按照视觉语言规律对各种因素进行组织、结构,达到启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利用工艺美术与色彩相结合的课程分配模式,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及色彩的搭配原理,了解色彩在绘画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用方法,以及写生中色彩变化规律与艺术规律。

根据园林设计类专业课程要求,通过手绘表现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表现和创造园林美的能力。

总之,鉴于中高职园林美术课的现状及不足,调整其教学内容,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并针对园林美术课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要求,注重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正确掌握创造园林美的技能,并与后续专业课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马云龙.园林美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2001.

[2]奚传绩.美术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宁.环境艺术课程发展方向与课程设置[J].杭州:新美术,2002.3.

观赏园艺论文篇9

关键词:古典园林;绿地造景;基石

1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盲目追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

2 山水为主,双重结构

园林艺术的最终产品是立体的风景形象,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是它的主要部分。地形塑造、山水景的布置,只是造园的第1个结构层次,这一层次只能造景而不能组织游览。要使园林真正满足游赏和居住功能,还必须在山水结构的骨架上加上道路、桥梁、游廊、厅堂、亭榭、楼台等第2个结构层次。这一层结构:一方面是组织游览路线,引导人们游赏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对第一层山水结构进行更好的“精加工”。像园中的亭台建筑不仅是人们赏景休息和起居生活必不可少的地方,而且其轻巧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点缀在山石林木中,确实可以为景色增添几分妩媚。因此,只有加上第2层结构,组织游览,设立含有多种活动内容的观赏点,并使它和山水结构溶合在一起,园林艺术才能得到完善。

3 有法无式,重在对比

3.1 动与静

动与静的对比和交织是园林造景的一大特点。园林结构上的动静对比,首先在于动静游览区的划分,如供人攀登的大假山,曲折的山洞,以及某些起居活动的场所,都可以看成园中的动观处所。而山凹的小筑,临水的亭台,据园一隅的书斋,又是宜于静观的欣赏点。抽象的石峰、古拙的老树等静景又由曲径、小桥、游廊等动观的游览路线串联、交织在一起。动静的对比以园林规模的大小有不同侧重,一般而言,大园以动观为主,以静观为辅,小园则反之。

3.2 虚与实

在园林结构形式上,虚与实常常表现为陆地(假山)为实,水面为虚;有景处为实,留空处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呈现在主要游览线路上的为实,掩映在树木建筑后的为虚;明实暗虚、物实影虚、庭实院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其中,主要的是山水虚实的对比,山水是园林风景中虚实矛盾不可分割的一对。

3.3 曲与直

曲与直的对比,亦是中国园林造景设计的一个特点,园林的曲直对比,关键在于曲,园林中多曲水、曲路、曲廊、曲桥。从观赏上说,这些“曲”,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的时间,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在布局时,游廊曲路两旁常安排不同的主题风景,以便游人随廊游去,视线不时进行小角度的变换,丰富了景观。“曲”的另一层含意是使风景曲而藏之,不直接显露出来,这时的曲直对比就成了藏露对比。

3.4 大与小

园林要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大小对比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小,可以说园林创作的每一过程都在进行着从小到大的转化,要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使过程都在进行着从小到大的转化,要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使小山、小水呈现天然山水林泉的情趣。

3.5 开与合

园林风景设计中的开合对比主要是指风景形象在面积、体量、颜色等方面的聚和散、均衡和对照。小园水面应以集聚为主,使之有连续宽阔之感,大中园林之水,可适当分散,看上去弥漫连绵,有不尽之意。

4 借景对景,引伸空间

观赏园艺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中国 古典园林 美学绘画 意境

引言

文化是园林的灵魂,特色为风景的生命,园林作为其造型艺术出现,应有其“道”作为灵魂。这个道指文化层次而言。对于园林来说,它的功能是以观赏和游憩为主的,从游赏者的审美观赏运动出发造景,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中国园林之“意”

周谷城先生说,“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就成为历史,在艺术作品中实现,就叫做意境”。中国山水画和书法艺术讲究“意在笔先”,中国园林也注意此艺术手法。“意”即立意构思,立意就是设计者根据环境、功能、文脉等因素凝聚提炼出的设计意图。园林是通过艺术形象来传递意境的造型艺术,自古文人造园尤其在于寄托情怀。立意既关系到设计的目的,又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构图手法的根据,组景没有立意,构图将是空洞形式堆砌,而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不仅要有立意,而且要善于抓住设计中的主要矛盾,其所立意既解决了园林内部的功能问题,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思想境界。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如同东方艺术一样,中国园林多用“意象”寓意,用“具象”显神,以象征抒怀,还常用匾额对联点题。“立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意境”的问题。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用以指导人们对好的形象联想。唐诗人王维设计“辋川别业”,配合山川形成不同景区,“文杏为梁,香茅为宇”,并以诗画情趣八园,因画意而成景。白居易建“庐山草堂”,以显廉洁。汉武帝建“一池三山”园林,为了追求超脱尘世的神仙境界。苏州沧浪亭楹联为“清风明胃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用文墨点题立意抒发感情,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传统园林艺术与古典诗画关系之密切已是定论。中国园林如同诗歌绘画一样,有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即园林意境,它是由现实的景观所产生的“想象”与“联想”。近代学者王国维指出:“文人造园如作文,讲究鲜明的立意,使情与景统,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这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致园,加上植被绿化,更富有诗情画意。“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苏轼提倡以诗情入画,他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已几乎成为后世文人画所追求的准则了。

二“意境”之创作手法

“象存境中、境生象外”是园林艺术中审美意境的主旨,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称“心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令人品味不尽的审美境界。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杆墙头,如上有月台,而虚实也……”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其目的无非是造成一种幻觉,生出一种奇境。清初笪重光认为意境的基本特征是: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画面有“神境生,妙境成”。这是对绘画的表达,其实也适用于中国园林。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创作手法,其一,无论中国园林品类有多少,就其哲学基本精神而言,则讲究其“道”,这“道”由园林的实体与空间所蕴涵而成,老庄之“道”就是一种有“大美”而“不言”的“虚”。这种园林之“虚”,实际上是人们在游园时所体悟到的因实景而引起的精神之升华。其二,在园林空间布局中处处涉及虚实,运用“借景”、“虚景”等手法使迂回曲折的景色变化无穷。

“虚”和“无”,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容纳了万物的精神性的“实有”。于物而言,指的是内含于境象中的意,于人,便是主体的情思,“实”和“有”,也非是具体客观的存在物,而且是包含精神内容的通透的实有存在。因此,虚与实的统一相生,成为核心的审美特质和构成原则。在园林中,建筑物和自然山水以实相的角色表达着主体的现实生活环境和状态,它起着枢纽的作用,决定着园林意境的整体生成。对于自然起“化实为虚”、“化虚为实”。

另一方面,它又能将主体的情与自然的景酝酿合一,实现“反虚入浑”的境界。中国山水画中亭台楼阁桥等,皆以化实为虚,成为透空的部分,不是实有的部分,反而为山水中留出虚实、留出空白,茅屋瓦房的作用皆是如此。因此,园中的建筑物并不是完全的透空,它能“通望周博,以畅远情”,人在“空虚”的氛围中收纳了它,并营造出广阔的心理空间使之弥留,再创造出新鲜各异、饱含韵味、即物即真的美感体验。另外如园林中堆土成山,“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

最早出现的一种人工山水园意境构想,也是延续历史最久的一种园林布局方式,其立意是以大池为中心,象征东海;池中堆土(或磊石)为岛(一座或三座不等),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蓬莱,方丈、瀛州。它使空旷平淡的水面产生变化,使景观层次丰富起来,在岛上观赏,刘碧波环绕于周围,可生“出尘离俗”之趣,园林中水面、镜面上的反射和映衬,都生出幻境,所谓“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静亦动,动亦静,变化万千,趣味无穷。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其主要创作手法有借景、对比、比拟联想等。通过巧妙的“借景”、“虚景”的种种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清代袁枚所筑的随园,园中“小仓山房”,“陈方丈大镜三,晶莹澄澈”,庭中花鸟树石,写影镜中,正是“望去空堂疑有路,照来如我竟无人”。各种借景丰富了园林景观层次和含义,不时更替的“虚景”成为园林生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畅怀于雨滴竹林和雾障楼台的虚实交映,感受自然轮回生化的美、光色风音变幻的美、烟气润物沁心的美。境随时变,气象景观的借取是加强景观艺术效果的常用手段,变化中带来无限意趣。杭州西湖有春晓、风荷、秋月、残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之感受,其景象、意境各有不同;境随地变,赏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平湖秋月、石湖串月、象山水月之分;观雨有洪椿晓雨、榜岭春霖、花桥姻雨、潇湘夜雨、花洲话雨、蕉院听雨、山楼听雨之别。

三“意境”之表现手法

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产生来源于具体真实的三

域,即物境(形),包括地形、山石、水体、植被、建筑等物质实体,而其形象又可随季节、时间、气候而变动。园林艺术的感染力综合于观者的感官。具体表现手法:

(1) 香境: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植物千万种,各俱其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说的就是自然花木的气味。香味之浓淡也各有千秋,香浓烈者称之为动境,所谓花香袭人;香淡雅者称之为为静境,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非静境难以赏析。

(2)色境:以园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构图表达特定的意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把自然景象的色彩表达得淋漓尽致。色境之奥秘在于,比文学、绘画多了一层三度空间,那就是旷与奥、高远、平远等视觉感受。

(3)声境:自然界万物俱声,松涛之声、雨打芭蕉、泉瀑飞溅之声等等,“南屏晚钟”表现出日落西山时山色之空明;“竹径无人风自响”(唐·王维)道出竹径之幽深,“松子声声打石床”(唐·李商隐)则勾勒出秋冬松林之景涩。声境中,诸如激流飞瀑、惊涛拍岸等喧闹之声为动境,而滴泉、涓涓细流、雨打蕉叶等声平者则多为以动衬静境。

(4)文境:中国园林总离不了中国诗文,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汤显祖所为《牡丹亭》而“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曲,而且是园林文学,又是教人怎样领会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再者,中国园林的景题、楹联、匾额通过精美的书法艺术也为园林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对伟人丰功的赞颂,或对历史胜境的感慨,或对建筑景区的某种艺术意境概括。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如意洲、烟雨楼、千尺雪、万壑松风、水流云在、梨花伴月”等;苏蛐的狮子林和拙政园的“听雨轩、小沧浪、浮翠阁、松风亭、别有洞天、梧竹幽居、海棠春坞、柳萌路曲、荷风四面亭”等;北京颐和园的“涵虚、洗秋、留云、邀月门、写秋轩、画中游、湖山真意、大筛月亭、泼墨轩、惹浪亭、数帆楼”等。这些匾额意境深、回味长,很好地渲染了园林景物的气氛,给游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受。

(5)形境:园林风景是由许多景组成的,“所谓‘景’就是一个具有欣赏内容的单元,景是园林的灵魂”。运用植被通过设计,配置,形成多样景象。这就讲求到中国文化中的形式美,用泉池,花术,竹石,蜂峦,涧谷,亭阁,曲径,桥梁,天空,云雾……组成实物环境来再现自然美,或是移天缩地,笼溟渤岳镇于数亩之地,或是一拳之石而太华千寻,一勺之水而烟波万顷.就是用提炼概括和写仿寓意等手法,把种种自然美景集中到有限的空间中来,成为咫尺山林,并和居处紧密结台,便于游览欣赏。

清代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