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园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2:33:53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1

期刊介绍

农业期刊投稿主要报道玉米、高梁、马铃薯、甘薯、杂谷、杂豆等杂粮作物在遗传育种、生理生化、耕作栽培、植保、土肥、生物技术、贮藏加工、营养分析等方面的最新科技信息、研究论文、报告等。读者对象为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院校师生和各级农业领导干部。

农业期刊投稿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指针,以建设现代农业、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主要刊积习难改园艺与种苗成果,交流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分析和传递市场信息,推进我国园艺与种苗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重点内容:果树、蔬菜、食用菌、观赏园艺、中草药、粮食作物种苗、经济作物种苗、园艺植物种苗、种业分析等。

栏目设置

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理生化、栽培、植保、土壤肥料、产业开发、农产品加工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农业学会优秀期刊

征稿要求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园艺;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1];是学生探求真理、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服务社会、提升知识储备、强化技能操作和完善自我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意志品质、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关键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其中,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园艺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园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储备、实践技能掌握等要求不断提高。在园艺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将所学、所看、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以完成最终的实践考核,成为当下的研究目标[2]。

一、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通常开设于第四学期,并贯穿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已学习或正在学习专业课程,其中包含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园艺产品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3]。在该过程中,为行之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需要让他们在后续实习阶段,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践项目、院区结对服务项目,参加招聘会等形式,投身至园艺产学研相关行业。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完成实习要求的同时,学生将以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对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提炼及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开设,则是为了更好衔接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初次步入社会的生产实习。由于园艺专业涵盖面较广,专业课程又细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生活园艺、观光园艺等方面。因此课程开设数量较多,内容详实复杂,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并重。对学生提出了全面了解园艺产品自育—产—研—销四步完整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4]。目前,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依旧沿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模式,在吸收本科院校较为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相关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初期(1)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本阶段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将毕业论文(设计)拆分成数个重要的组成模块,分门别类为学生进行讲解与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相较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同样为专业必修课,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由于内容集中于书本,实践操作较少,即便借由多媒体的展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案例分析,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性。(2)对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依赖较高本课程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相较于知识点的分析,更偏重于实例讲解。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就园艺相关专业的不同方向,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拆解,有条理、有层次地向学生讲授。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增大[5],他们必然要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去。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但相较于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更偏向于生产实践。同时青年教师所学专业通常为园艺学下属某个方向,对其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可能存在欠缺。这种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会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授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无法较为全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延伸的锻炼。(3)相关参考书目指导性不足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参考数目虽多,但内容普遍大同小异。其中针对园艺相关专业书籍较少,通常包括在农业大类中。而传统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生长周期、生长特性、产销需求的差异,决定了适应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所采用的参考书籍需要细化,不可一概而论。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1)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有待优化本阶段,学生已步入社会,走到实习岗位中,承担起岗位相应职责。但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会挤占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能够花费在论文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很多学生在此阶段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实习或毕业论文往往会相互影响,使得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思考不够充分,知识体系的盲点补充不及时,最终影响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完成质量。(2)教师跟进存在困难该阶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论文初定选题起,完善选题方向、确定文章题目。在填写论文任务书后,逐步完成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交予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选题及开题报告,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拿回初稿,根据教师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二稿,三稿,直至最终定稿,结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环节[6]。但在此阶段,由于学生基本不在校,且实习单位各异,因此大多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络不紧密。实际上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论文初步选题时,指导教师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岗位工作及职位安排进行选题指导,从而使后续拟定论文提纲及撰写开题报告等工作受到影响。同时论文初稿完成后,需经反复修改才能够定稿,但学生正处于毕业生产实习中,繁重的实习任务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无法及时修改甚至是不愿修改论文,最终影响论文质量及答辩结果。(3)实习单位对毕业论文的支持不力原则上,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毕业论文或设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基本脱胎于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但实习单位出于保密性需要或其他原因,对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的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数据,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得学所需数据往往不完整或不连贯,无法很好支持论文的撰写。部分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时,给学生安排与专业关联不高或无法接触专业相关内容的简单重复劳动岗位,使得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无从下手,无法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或无法将现阶段工作或任务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7]。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后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围绕着论文答辩进行。在此阶段,学考索•探微•2生所面临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强大心理,顺利通过答辩。答辩要求学生在现场能够顺利讲述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进展、实验开展情况、所得文章结论及存在不足,较为准确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沉着应对答辩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学生不足

1.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独立地学习或者依靠自己去学习,主要为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律、主动、理性反思等良好的素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参加过高考的普高生,也有参加提前单招与对口单招的单招生,同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会招收一批五年一贯制学生即中专毕业生。该现象造成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表现出了学习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处于班级学习共同体时,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收益,但当进入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果不显著。但毕业论文(设计)是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的一次终期考核,针对独立个体进行,所以部分学生在进入论文(设计)写作阶段,会出现较明显的拖沓与懈怠现象。2.专业相关基础工作热情不足,受个人偏好影响较大毕业论文(设计)依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园艺产业涉及就业面较广,育—产—研—销四步中会产生许多分支就业方向,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机会较多。但在顶岗实习岗位统计时发现,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仅凭个人偏好及兴趣,并未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与专业要求。较多学生集中在园艺产业终端行业,即销售行业中,造成了在论文(设计)写作初期,出现选题面狭窄,实验材料雷同,实验设计相似,甚至选题重复的情况,严重影响后续论文的撰写。3.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性不足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所揭示的观点、所进行统计的数据或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创新,可以依据前人研究,可以使用旧理论、旧方法,解决旧问题。但不可重复提出旧观点,而是需加入经研究后所得到的崭新观点。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受限于知识储备,知识体系的完善性不足,在进入实习岗位时,无法认识到工作的目的及岗位意义,使得他们在工作时产生困惑,认为实习的工作内容不足以撰写一篇毕业论文,从而通过选择已有的论文,生硬地与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抄袭情况严重在论文阶段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8],论文大量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无视论文写作中学术性等要求,直接从网络上进行摘抄无立意,无研究支撑的论据及论点,填充文章。

三、对策及分析

1.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改革,采用多教师合作讲座形式开展课程园艺类专业就业可研究方向较多,涉及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光园艺、都市园艺等。在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时,可不拘泥于由某位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形式,将课程分割为不同模块,多位专业教师合作,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及讲解。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园艺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结构分析。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顶岗实习阶段,应安排中期归校审查时间,便于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学生应积极主动,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实习日志,并及时将日志发送给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职位要求。指导教师应参考学院颁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自行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敦促学生尽早完成任务。同时根据学生所撰写论文内容侧重点的异同进行分组指导,共性问题共同指导,单独问题单独分析。降低论文指导难度,避免重复劳动。3.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担任论文指导教师的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到有经验教师的研究团队中去,提升科研素养,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同时,可在学院之内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有机组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协商,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作为辅助,协助其他指导教师完成整个论文指导过程。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能力的锻炼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基于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性。而针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也是贯穿在完整的教学阶段。创新思维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包括时政、历史及传统知识相关学科,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每一次授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例如不同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发掘课程的通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通性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树状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模式,以核心内容为基点进行深入思考,从研究广度向研究深度进行转变,增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5.加大对论文抄袭的检查力度为避免学生在论文撰写最后阶段匆忙修改,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仅依托于系统的开放,应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不同环节,并对每一环节进行审核。通过过程检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应加强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强调师德教育及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对论文抄袭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并酌情剥夺答辩资格或取消毕业论文成绩。结语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更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及能力的锻炼。基于农业对拓展出更多现代农业栽培生产模式的需求,园艺类专业对学生如何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机会,并将实习内容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最终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向风景园林教育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学科建设

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园林教育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最近20年来,我国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目前,高等院校从事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建筑院校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农林院校的园林、观赏园艺专业;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资源环境院校的资源生态专业。这些专业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教育的理解,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各不相同,水平相差各异。城市规划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涉及的相关园林内容很少,真正涉及我国园林人才培养的只有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目前,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育指导思想落伍

我国园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一种是受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的禁锢,过分强调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另一种是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园林景观,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盲目借鉴西方园林形式,不注重实用性。

风景园林应该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艺术,通过科技力量,采用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应该从宏观控制,再到微观设计,而不是见缝插针的创造景观。同时,要加强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社会的普及知识教育。不能一味的追求景观效果,或为了提高产值而大量求新,忽视实用性以及整体环境的景观效应。¨

(二)风景园林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广度和深度

我国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多脱胎于园艺或观赏园艺专业,转为园林专业后,其课程体系大多是承袭了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林学院造园学科的课程体系,其后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传统园林学的框架。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广’度不够

现代园林学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发展成一门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似乎更像一个学科群,现代园林学专业的核心是广义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其设计实践至少应该包括“狭义景观设计”、“大地景观设计”和“行为心理景观设计”三个层面。而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仅仅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即景观感受层面,由于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致使现有的园林专业口径过窄,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2.“深”度不足

我国园林专业现有的设计类课程体系看上去比较注重纵深方向的研究,实际上大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如增设规划类课程,多只介绍景区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而在与之相关的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性开发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植物造景方面更多是注重形式美学,在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方面缺乏深入研究。

3.教学方式原始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园林领域的冲击是广泛而深刻的,现有课程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估计和准备,唯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只停留在将计算机作为表现工具的水平,远没有进入真正的辅助设计水平。美国哈佛的LA教育早在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利用信息技术于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等为园林设计作辅助的相关课程,我们的教学方式呈现相对落后态势。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在制图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方面。

制图是园林教育重要的一环,包括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两个方面。手工制图是计算机制图的基础,而计算机制图又是今后工作和从事复杂设计不可或缺的技能。所以,二者要并重。制图技能培训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每个环节,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制图课程只是作为选修而已。

园林专业知识信息容量大,实践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平面、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像CAD绘制平面或建模、用3DMAX渲染,用Photoshop环境合成、AuthorWare进行后期艺术合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甚至有些教职员工对这些多媒体还不熟悉。

二、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哲学、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国际化

风景园林专业的国际化主要可以借鉴美国哈佛LA的教育作法。现代园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日益综合的学科,它需要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可以将整个体系分为三大体系,即基本知识体系、理论修养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体系再设置若干相应课程(分门类、分层次)。转中国论文联盟-与国际接轨是指课程设置应完全把握现代园林的内涵,符合现代园林的发展。主要增设以下方面的课程:

1.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

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已经扩大到整个大地资源,增设大地景观规划类课程是园林学科和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生态、资源层面的规划。相关课程设置有:景观于区域规划水文学、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可持续环境、景观生态专题、景观分析与评估、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行为心理景观规划方面课程

“以人为本”的现代景观规划需要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层面的内容。这类课程有:户外游憩设计、游戏及娱乐规划、旅游策划规划、景观行为学、景观与文化专题等。

3.其他课程

理论修养类课程:建筑史、中国历史文化专题等;工程实践类:建筑技术、景观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CALD、地理信息系统GIS、景观遥感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著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教育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当然,传统的园林创作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比较适于小型私人园林的创造,不善于处理大片平地,不适于大面积的规划等等。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是没有这种本领,从秦汉的上林苑到清朝的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我们看见的仍然是综合性和实事求是的创作路线和方法。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自然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科学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4

1、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高校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实践精神。注重学科交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充分吸收最新的农村适用的科技成果,切实加强课题建设,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努力增强人才的适应性,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教育、管理、文化人才的多种需求。

2、培养优秀的基层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具有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应主动与地方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打造能适应现代农业管理的农村优秀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在实现载体上,高校要以强化主体班培训质量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培训班次,改进课程设置,让学员增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实现形式上,增加专题设置,注重案例教学,注重教学相长。“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牵扯面广、执行难度大、社会舆论对此又十分敏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宣传,还必须引入大量案例教学,以带动学员学习的热情,促进学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3、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加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一是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开展“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脱贫、解决温饱问题的初级培训,开设一些如水产养殖、观赏园艺、畜牧草业、林业资源等短期培训班,以丰富农村业余科技活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的需求,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通过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科技兴农的途径

1、参与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的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编制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的前提。规划涉及到水、电、道路等多方面生活设施,同时包括科、教、文卫等多项社会公共事业规划及农业生产规划。唯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制定和谐的科学规划。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专家学者云集,完全有能力编制出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

2、为农村提供创新科研成果并加以转化。为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高校应主动调整科研方向和结构,把在服务“三农”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克难攻坚,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产品竞争能力源泉,不断地提供成果支持,使农业生产建立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农业、绿色农业的理念和模式之上。

探索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应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的一大难点,我国每年有6000项农业科研成果,其转化率却不足三分之一。高校支持新农村建设正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契机,地方高校应当在科研部门中下设“现代农村实用技术转化推广中心”,更加注重成果的推广应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农村和农民急需的技术。要以技术成果转化为纽带,促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动新农村建设和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

3、鼓励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组织选派科技能力和组织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专家、学者深入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间,面对面地解决一些实际的科技难题。以农林学科的院校牵头联合有关院校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对口合作,实施“教授带一村、村村有教授”计划。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农业科技顾问等途径,引导高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寻找切入点,广泛开展合作攻关,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对科技问题需求。

4、建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高校应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示范效应。其中包括农业技术区域性实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培训、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推广的关系,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发挥高校信息密集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最新技术成果和市场经济信息,服务农户,发展农户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同时还可以安排研究生到农村进行实验,进行科研数据的收集,新产品的研发等,通过研究生把科学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缺乏知识的实际问题,又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农村实际经验相结合,共同创造“双赢”的局面。

5、发动学生深入基层,积极开展义务支教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然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以及人才的缺乏,使农村发展困难重重、进展缓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行列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共同繁荣。而我国农业的逐步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为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提供广阔的职业空间。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自己的才智。通过大学生村官、假期支教等形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下基层,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和知识帮助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工程,高校有良好的科技优势及物质保障,应担负起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通过社会、政府及高校的通力合作,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明国.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全国商情,2008(3)

[2]傅强.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新农村,2008(1)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5

1.1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1958年8月,在北戴河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1~3]。同年11~12月,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应当争取在若干年内,根据地方条件,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三分之一左右,而以其余的一部分土地实行轮休,种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树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种其万紫千红的观赏植物,实行大地园林化”[1]。1959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和短评,指出“大地园林化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1]。随后,中国林业出版社汇集有关文章,出版了《大地园林化文集》第一辑和第二辑[1、2],总的看法认为大地园林化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伟大理想。

大地园林化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全面规划,在一切必要和可能的城乡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并结合其他措施如修建文化娱乐设施,经营风景旅游事业,结合山川名胜增辟景点,修筑亭、台、楼、阁及其他游憩建筑等,大力而有步骤地改造荒山、荒地,治理沙漠、戈壁,从而减免天灾、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行大地园林化,既要保护自然、美化大地,又要大兴山川草木之利、发展生产、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活水平。绿化是大地园林化的基础,大地园林化是其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大地园林化较之绿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它是绿化祖国的高级阶段,其规模和形式是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的。但总的内容还是以树木为主体,组成有色、有香、有花、有果、有山、有水,有丰富生产内容和诸多美景的国家大花园[1、2]。

大地园林化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对祖国锦绣河山生态环境建设和全面绿化、美化以及文态建设宏伟目标的向往。今天在全国人民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再提大地园林化,实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3]。

1.2城市园林化是大地园林化的重点

与大地园林化一脉相承并为其重点组成部分的是城市园林化。城市园林化或称城镇园林化,即要在城镇所辖范围内实现园林化的任务。在城市园林化规划与实施之前,须先对其意义与特点有个清晰的认识。

(1)城市人口集中、产业发达、污染严重、无生命设施(高楼大厦、广场、道路等)过多导致热岛效应严重。市民生活、工作于“水泥钢铁牢笼”中,环境嘈杂紊乱,失去生态平衡。在文态方面,既缺乏高品位民族文化内涵,又日益感受庸俗低劣文化之压力。至于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也在逐渐受挤和淹没中。各地出现城市病、工业病和现代病的人数渐多,市民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城市园林绿地近年虽有增加,但仍分布不均,绿量不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2)国内皇家园林、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广场绿地与绝大多数寺庙和文人园林,早已开放,游人如鲫。故城镇园林绿化仍亟待大发展,并达到美化、香化、彩化。总之,要真正做到园林化,就既须提高城镇品位和形象,又须逐步实现城郊一体化,做到城中有乡,林中有镇,使城镇在大园林中,园林绿地在网络系统中。

(3)在城市园林化中,既要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又要提高文态建设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美、自然、洁净、安静、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文化氛围丰富而品位高尚,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来。总之,城市大园林要发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游憩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综合的效益,使城乡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兼得其利,获取双丰收。

2大地园林化与城市大园林

2.1城市大园林与大地园林化一脉相承,是应时而生的产物

由于近几十年尤其是近20年的城市化大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居住和工作于优美、清洁、宁静的环境中,城里人要求青天白云,接近自然;郊区人要求有商业设施和交通便利,拥有更多的“第二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大园林就在多年大量造园实践基础上,顺应时展的形势和需要,应运而生。它是城市园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一种好形式。

2.2城市大园林是大地园林化在城镇辖区的落实

大地园林化是环境建设和国土美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城市大园林则是其在城镇辖区的具体落实。城市大园林是放大了的、综合性更强的、城乡一体化更为严密的大地园林化重点。实现城市园林化要做具体文章,应采取多种多样措施。现总结出城市大园林这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过渡形式,在步骤上循序而进,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它的确是贯彻大地园林化理想的一个里程碑。

2.3城市大园林是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具备各种功能

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都是综合性绿化网络系统工程,它们具备多种多样的功能。城市大园林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具体来讲,则要求先规划好城镇大园林网络系统,再分批分期逐一落实。其特点在于该绿色网络系以树木为主体,以不同形式将树木花草、地被、藤蔓等组成森林、绿地、花园、公园、广场等,实行用植物表现大色块、大手笔、大气派的配植风格,突出应用复层混交于风景林构成,以展现磅礴气势和自然风韵,充分发挥城市大园林之环境、社会、游憩、经济、文化等诸多效益,发挥其独特功能——在有生命的维持生态平衡措施中获取富有四季变化之美的享受。

3实现并发展城市大园林中的有关问题

3.1城市大园林中的生态与文态问题

城市建设中,既有生态问题,也有文态问题,还有生态与文态相结合的问题。所谓生态,主要是讲人与环境的关系——这当然很重要。但在讲求生态时,要全面考虑园林网络系统对市民工作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不能只讲生态,而很少讲文态。也不应相反,即只抓文态,不管生态。而要把两者融会贯通,巧妙地结合起来。

从中国悠久历史来看,我们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奉行朴素的生态观,把文化艺术等文态氛围当作园林绿化的灵魂来对待。实现大地园林化,尤其是城市大园林,就要求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生态是重要的,现在城市生态失去平衡,亟须通过整体园林网络,来逐步收复失地,恢复平衡——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也就是西方有识之士把城市园林地位抬得很高的实质所在。大地园林化是个大气磅礴的理想,其重点城市园林化(大园林)应当早日实现。

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文化历史未遭中断的文明古国,这是埃及、希腊、巴比伦等无法望其项背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浩如烟海,要弘扬、继承并发扬光大才是。当然,应该用今天的眼光来对待传统,古为今用。要改革,要推陈出新,方可切合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的需要。

城市大园林中的文态建设,至少应包括以下内涵:

(1)风景名胜及有关故事、传说;

(2)文化历史及自然遗产;

(3)单体园林绿地的造园艺术,特别是大园林整体网络之布局美;

(4)森林之蓬勃气概及其植物组成在复层混交中表现之艺术性与科学性;

(5)古树名木之美及其文学故事;

(6)将园林艺术美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造园空间之巧妙运用;

(7)树木花草四季变化和生长发育过程显示的动态之美;

(8)建筑物与小品添景等的艺术美;

(9)名人故居;

(10)帝王宫苑及御花园等;

(11)诗、文、书法、绘画、匾联等在园林中之巧妙运用;

(12)山石、雕刻、碑碣、坡岸、水景等;

(13)专类林、专类园(如松柏园、荷花池、梅岭、竹园、玉兰园、牡丹园等),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更是中华园林古老优秀传统;

(14)不少村镇民居绿化,饶有地方特色,又富乡土气息,兼顾实用、经济、美观,不乏佳作,值得挖掘、研究。

3.2传承文明和与时俱进

偶听有人闲谈:“不要办了新奥运,丢了老北京”。刚一闻之,疑近讥讽;仔细思量,大有深意。

我国为眼前和局部利益而损害或毁灭长远、全局甚至根本利益的教训还少吗?例如北京古城,如果当年国家领导人虚心听取梁思成、林徽音夫妇的血谏,收回拆城墙的成命,而在昌平或大兴另建一个“新北京”,那么,北京古城今天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旅游古都,城墙上也可像梁思成在《新建设》上所发表的文章那样,建成全球唯一的城墙公园了。可惜,梁教授夫妇的谏言和建议都无济于事,他俩受到了批判,北京古城墙还是被推倒,此事也从而成为千古遗憾。

但是在这之前,梁教授还是办成一件挽救外国历史名城和园林文化于危急之中的义举,使世人为之敬佩不已,其英名永垂万世。那就是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昆明,他想到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城市园林文化,不仅是该国的精品,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东方代表作。当时,我国和美国是日本共同的敌国,为了保护世界园林文化,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当时盟军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联系。经协商后约定,让日方在该两城市之四角,用其国旗铺地为标志,以便飞虎队投弹时手下留情。这事经过一番交涉,终于如愿以偿。京都、奈良幸免于难,其东方城市与园林美景至今保存良好,供世人参观欣赏。著者曾于1985年趁参加国际造园家联盟(IFLA)大会之机,访问了京都和奈良。日人至今犹惊喜交加,庆幸他们几十年前的虎口逃生。

今天我们应该多从历史经验与教训中汲取教益。结论应是:既要继承优良传统文化之精华,又要慎重而大胆地与时俱进,切合时代精神,不断开拓和创新。“改革名花走新路”、“改革名园走新路”“改革名城走新路”——此之谓也。

3.3城市大园林建设中的群众路线与关心市民生产生活问题

不论走群众路线也好,关心生产生活也好,实质上都是个发扬民主的问题。

3.3.1园林建设中的群众路线问题

人类渴望回归自然,城市呼唤办好园林化。“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讲起来尽人皆知,可真正做起来,则是要放下架子,又要倾听群众呼声,还要真心实意地结合专业,为人民办事。

仅以城市树种选择与规划而论,如何选定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最好由园林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召集各界代表认真讨论,充分发扬民主,然后慎重定案。在树种选择与规划上,切忌之举是:

(1)长官意志过强,听不进群众的不同意见;

(2)要求树种十全十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缺点。这样,好树也会落选的,从此可用树种就越来越少了。如在北京,我起初为槐树不平。后来,它选成市树之一,我又为椿树(臭椿)抱屈。现在,‘千头’椿上街了,我仍为榆树(白榆)鸣冤;

(3)不能真正挖掘并认准一个树种的优点与特点,用其所长,旧物新用。如北京地被植物较少,而山荞麦(花蓼)就是喜阳、耐旱、耐瘠土又耐轻度践踏的优良地被。至于金银花常仅作攀援植物应用;其实,它是一种耐荫而开美丽香花且迅速铺满地面的理想地被植物;

(4)各级领导不应过多考虑个人“政绩”。应发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注意选用珍贵慢长树种。

又如为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外地都大办苗圃,准备提前卖到北京、青岛等地赚大钱。其实,主要苗木,尤其是珍贵常绿针叶树大苗(如白皮松、雪松、桧柏等),大部分应先在本地机关学校和郊区农民中作普遍调查,再在双方同意下签订协议,要求1~2年断一次根,并加强抚育,以便2008年前定植于奥运场馆等地。这样既节省了运费,又可提高成活率。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园林和奥运等部门均需主动耐心,深入基层,发动群众,把事办好,做到树成活、人欢笑,政府部门和机关、群众皆大欢喜,为能给奥运做贡献而自豪。

3.3.2在城市大园林建设中,要关心群众生产和生活,做到在发挥综合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市民尤其是郊区农民的生产与效益。如适当较多发展果树、经济作物以及畜牧、副业生产等。事关群众积极性,必须认真办理,收到实效才好。

3.4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大园林中的体现

3.4.1城市大园林中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则是必须遵办的方针。园林事业办得不理想,往往就是因为背离了可持续发展,陷入了被动。

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4、9]。中国园林艺术长期在古代独树一帜而深受邻国和西方推崇以致对东西方不少国家的造园,产生了巨大影响[4、8、9]。但时至今日,我国园林建设中的一些短视行为、“赶浪潮”、“纪念碑观念”、哗众取宠、追求一时华丽而不顾遗患于子孙和不切合国情硬搬西方措施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此,亟应从思想观念上,短期与长期关系上、个人与集体利益上,来彻底想通,转变观念,同时改革体制,结合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使城市大园林走上有经济开发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为市民群众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同时又繁荣了经济和文化。

3.4.2城市大园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在实现城市大园林规划中,地位十分重要。因目前我国城镇园林中,观赏植物种类贫乏,品种单调,使人兴味索然。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昆明、西安等地较常用的露地观赏植物总数多在1000种(不是品种)以内,有的甚至在500种之内,仅广州较多,约达1700种。反观世界名城如华盛顿、旧金山、伦敦、巴黎、华沙、新德里、东京、新加坡、墨尔本等,则常用绿地观赏植物总数多在2000~4000种之间。园林之母的大国落到如此境地,实在令人汗颜啊!这种反常现象为外国人所不解,纷纷提出不少友好的批评。但在我们评选“园林城市”活动中,仍未对生物多样性有何明确的数字规定。这就要领导部门下定决心,彻底改变观念,定出具体标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经不懈努力,就可逐步提高,在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世界水平。

3.5城市大园林中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城市大园林是一桩新事物,其内涵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这种城郊一体化的新型城市大园林,要求园林、林业、农业、城建、文化、交通、旅游、环保等部门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支持,各尽其责,给别的部门以方便和支持,力戒“大国沙文主义”。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几何式整体增长”,彼此拆台的结局则是数败俱伤,一事无成。在大力推行邓小平理论和党中央“三个代表”的今天,应把行动和理论真正统一起来,为人民办实事。给千秋万代造福,为大地园林化做出全新贡献。

3.6园林化新理论的诞生被赋予划时代的重任

英国造园专家杰利科(G.A.Jellicoe)1954年在国际造园家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s,简称IFLA)大会上说,世界造园史三大派,就是中国、西亚和古希腊[8],我国园林古建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园林》中说:“园林环境是人类居住的最佳环境,希望园林城市早日实现,整个大地都园林化”[9]。——这的确是伟大时代的迫切要求,更是新世纪对中华文明古国的新呼唤。

但是,尽管城市大园林理论是在近几十年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朵新花,可这仍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系统而深入的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大园林理论,尚有待于艰苦的、进一步的钻研、提炼、归纳和提高。

今后总的目标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园林之母的国家,造园与栽花技艺千百年来均居世界最前列,定要精益求精,存精髓,创新意,既弘扬老传统之精粹,又面向新世界和广大群众而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要组织一批专家边实践,边总结,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扬我之长①,避我之短②,同时引入他国特长与创造,革除我固有之糟粕。要像300年前英国人来华学园林艺术那样,结合本国特点来虚心学习他人特长与绝招,不求形似,但求神似[4]。这样创造出来的中华新园林——大地园林化和城市园林化(大园林)的新模式,将既有民族特色与地方色彩,又富于时代精神,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物质与文化之诸般需要,充满了中华大地的生机与活力,使海内外炎黄子孙为之齐声欢呼,全世界人士也为之赞叹不已。这是可以预期的伟大成功和创举。

参考文献:

[1]陈俊愉.从绿化到园林化[N].人民日报,1958-11-18(8).

[2]包志毅.大地园林化[A].陈俊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陈俊愉.重提大地园林化[N].科学时报,2002-02-19(1).

[4]陈俊愉.西方园林与环境·序[J].中国园林,2000(2).

[5]陈向远,陈自新.城市大园林论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6]陈向远.现代化城市需要建设城市大园林[J].中国园林,2001(5).

[7]自新.城市大园林——现代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园林,2001(5).

[8]童寯.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第二版,1985.

[9]丹青.熔秦铸汉话古园——读罗哲文《中国古园林》[J].中国园林,2000(2).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6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7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8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9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篇10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五、园林设计法规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