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5:28:08

共赢范文篇1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信用体系已相当完备,达到了

一是个人信用记录公开化。主要体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终身的、无法伪造的社会安全号,政府部门、银行与公司客户都可以通过这个号码在网络上查询到每个公民的信用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各家银行均不授信。个人信用报告制度已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料。二是信用管理社会化。信用管理类公司是完全私有的,这意味着从征集数据到信用管理完全由私人公司运作,作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民间信用管理机构大量产生,包括信用管理协会,追帐协会,信用联盟等,形成了信用管理社会化。三是信用观念普及化。在西方一些国家,信用交易十分普通,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有很强的信用意识,都把个人信用当作一种十分重要的个人财富来看待。

目前我国的信用公司、咨询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还刚刚起步,对企业信用评估既没有统一的审核标准,也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甚至某些评估机构本身都存在信用问题。

由于我国信用中介体系的不完善,银行也就不得不依靠自己力量去考察企业的资信状况,去了解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从实际情况看,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单靠银行方面的力量势单力薄。一方面是银行获得企业或个人信息的渠道狭窄,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人员对借款所处行业的了解缺乏专业水平,对企业作假问题发现不了,以至于对客户真实信息特别是对于贷款企业的内部状况、还款意愿等对信贷风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缺乏了解。

二是得不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配合,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大量的企业信息资料分布在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工商部门以及其它金融机构中,由于同业竞争的存在,人民银行还没有实行统一的监控,对一家企业在多家金融机构贷款的问题还没有进行控制,这些信息管理的滞后,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对统一管理信用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现阶段我国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信用的立法,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利益奖罚机制的作用,在有关的法律条文中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使不诚信者不仅声名狼藉、无利可图,而且得不偿失,甚至受到刑事处罚。加强信用法制建设,既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诚信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法制基础上。

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构筑良性的金融法制环境。银行信用体系的完整应取决于金融秩序状况;金融资产运行质量状况;现代金融信用工具的使用程度。银行信用体系在法律上应通过以下途径。1、完善金融立法。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化运行的金融框架,并与国际惯例接轨。2、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全社会信用度。3、扩大信用工具种类的使用,为全社会信用观念的重建创造条件。对银行消费信用在立法上应予确认和推行,这样既刺激了相关产业的增长也利于将消费信用纳入法制化轨道。4、严惩破坏金融程序、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为银行信用体系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

二、建立企业信用体系,使商业信用根植于“法治”。首先,要完善企业准入的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公司法》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控制企业的设立,从而堵住“皮包公司”产生的源头。其次,要疏通企业退出渠道,使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能及时退出市场,维护企业法人的社会信用度,树立企业外部形象。第三,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督促企业守法经营,把《产品质量法》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提高企业的诚信度。第四,建立企业法定代表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国家考试对企业管理层人士的资格进行认定,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素质。对取得企业家等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建档并考核,凡因个人原因致使企业破产倒闭者,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再担任新成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第五,广泛使用现代商业信用工具,减少小生产者式的类似于物物交换或是现金交易的结算方式,使商业信用注入现代科技与文明的生机。第六,完善民商法律体系,在民法通则等法律中对诚实信用已作出原则性规定的大前提下,再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商业信用法律原则作细化规定,使其更具现实性和操作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切实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加强诚信宣传教育。了解企业,帮助企业,与企业建立新型的信用关系,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包括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在内的多方面的金融服务。稳定的社企关系,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信用程序。此外,还要致力于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让企业认识到,信用是一种资源,是有价的。失去信用不仅危害自身品质,其社会地位也将随之降低,而良好的企业信誉则是一大笔无形资产,是企业独具的优势。在诚信的宣传方面,诚信法则的建立,不仅需要制度制约的处罚,更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舆论的配合,这是重塑社会信用的基础。要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强公民诚信道德感培育,引发人们自觉地把诚信作为一种人生目标,作为自己的操守和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当人们以信立身时,才会真正珍惜自己的信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使社会程序得到好转。

共赢范文篇2

大家好!

记得在看电视剧<<士兵突击>>时,有一句话深深地留在了脑海里,“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竟然是从忠厚老实的许三多口中而出,这让我十分惊讶,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一句朴实而又震撼人心的话打动了无数观众,也许,正是王宝强这句普通的话语,让无数人爱上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他的这句话,教给了人们怎么做人做事,大事小事,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会做得完美无暇。

正像是我们医院的工作一样,只有我们每一位员工具备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才能众志成城、实现共赢。不放弃,不抛弃会给你非凡的创造力,在危急时刻你没有放弃,而是毅然挺住,这样危难中的你想尽一切方法以求生存;不抛弃,不放弃会给无数的能量和勇气,面对危险和困难,如果你永不放弃,那么你自身会迸发出无限的能量,来帮你化解危险,那时,可能危险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我们妇幼保健院正是因为具备了这样的精神,才能在之地妇孺皆知,妇幼保健院给人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每一位员工争创“爱心岗位”、争当“爱心天使”、从细节入手,把爱心体现在医疗、保健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创建“爱心妇幼保健医院”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不抛弃,不放弃”,再细细品位这含义深刻的六个字,确实,它教给了你这一辈子都要,都必须坚守的信念:永不言弃。众志成城的努力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我们通过努力牢牢确立了在全省妇幼专科的龙头地位,并引领我省妇幼保健水平跑步前进。儿童健康,母亲平安,是产科也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追求和心愿。

在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妇幼保健院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尤为可喜的是,医院的文化建设在每位职工身上,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独特的品质,全院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个团队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显示了极强的凝聚力和无限的发展智慧。院党政班子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拓进取,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医院的服务更加优质温馨,医院的质量更加可信可靠,医院的价格更加诚信严格,医院的职工更加充满自信,医院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共赢范文篇3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2001年以来,一批大学毕业生与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签约。“他们工作在摩托罗拉,薪酬和管理在亚太兰特。”显然,这批大学毕业生就是以外包人员的身份进入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并且,除摩托罗拉自己的员工外,与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在同一场所内工作的人员,还有另一家外包服务提供商——汇通公司派遣的员工。

不过,亚太兰特外包员工的薪水,要略高于汇通公司派遣的员工。2004年12月,摩托罗拉发给亚太兰特一封邮件,称有关派遣17名工程师的外包服务合同不再延长。2005年1月11日,摩托罗拉又召开会议,要求这17名员工必须与亚太兰特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将停止其在摩托罗拉的一切工作。

对于此举,亚太兰特的外包员工揣测道:“可能是想让我们中的一些人与汇通签约,从而继续为摩托罗拉工作。”结果也正如这些外包员工所揣度的那样,1月14日,17名员工找到亚太兰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当然,亚太兰特是不会吃这个哑巴亏的。这样,又经过一番波折,直到3月25日之后,才如摩托罗拉所愿,原亚太兰特的员工与汇通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是不甘受辱的亚太兰特,祭起了法律的武器,将摩托罗拉推上了被告席。于是,2005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才有了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诉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一案的发生。

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称,它与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有效期自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摩托罗拉终止了与亚太兰特公司的合作,却将其派去的17名工程师全部留在公司工作。亚太兰特公司认为,摩托罗拉是在明知工程师们与亚太兰特存有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继续使用亚太兰特的员工为其工作,侵犯了亚太兰特的用工权和企业经营权。

假如这个媒体报道基本属实,北京亚太兰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与17位工程师的合同还没有到期,并且,这些工程师并没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在法律的框架下,与亚太兰特达成解除合同的共识,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却强行将他们留用,肯定是非法的行为。因为,只有当这些工程师与亚太兰特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情合理地解除劳动合同后,摩托罗拉才能聘用他们,否则是不能聘用的,更何况还是明知对方合同尚未到期。

姑且不论亚太兰特与摩托罗拉孰是孰非,但是,由该案例中引致的外包员工管理,确实让人深思。根据媒体报道,从上班第一天起,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就发现自己胸前的厂牌是绿色,而摩托罗拉自己员工戴的却是白色的。更由于亚太兰特对外包员工管理的失位,又没有就此与摩托罗拉进行管理沟通,或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对外包员工进行相关课题的培训。

这样一来,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将摩托罗拉的做法视为歧视,当在情理之中。所以,每次在食堂吃饭,员工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两派:白牌一派、绿牌一派。亚太兰特外包员工如是地说道:“除了和上司在维修工作中的接触外,白牌绿牌都各自活动,没什么交叉。”

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尽管亚太兰特的外包员工每天都在摩托罗拉工作,但是,来自于摩托罗拉的各种暖人心活动,却无法惠及到这些外包员工。可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产生如此严重的员工隔阂,摩托罗拉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竟然会声称,对外包人员管理的职责主要在于一线经理,对此她不了解,不便发言。

其实,早在1994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年会上,Galeparker主席就已经明确地指出:“人力资源部门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传播人力管理技术,担当员工群体的沟通、宣传和倡议者角色,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竭的源泉是人才。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无论是朝向经度还是朝向纬度,都愈演愈烈。为了应对如此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是,随着人才战的愈演愈烈,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任何一个组织要拥有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必须永续不竭地开发组织所拥有及可能拥有的一切人力资源。那种关于将“人力资源外包”,理解为“既然外包出去了,就将一切都撒手不管”等诸如此类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而事实上,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将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逐步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企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是实行外包管理业务的组织,企业的人事行政机构更应该要重新界定好自己的角色,设法让自己的工作,投组织所拥有的一切员工之所好。

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设法以组织所拥有的良性企业文化去凝聚企业员工与外包员工,携手朝向企业所拥有的共同愿景一道成长。还要特别注意,在外包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担当员工群体沟通的作用不是弱化了,而是要大力强化起来。因为在外包活动中,要牵涉到发包方与受包方两个对等的行为主体,并且人际交往又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

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外包后,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与外包服务商的双方沟通与互动,来管理外包员工。只有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并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成为决策层重要的智囊团,人力资源外包后的优势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才成为企业唯一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已经是大势所趋,若要获得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毕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更多牵涉到的是人,而不是物。并且,人才的概念并不是静态的、固化的。所以,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运营时,更多考虑的是人的因素。

考虑到员工不仅需要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而且也需要得到提升自我与发展自我的充分表现。这样,在满足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管理,做出更多的思考和理性的规划。

倘若要深究起来,亚太兰特诉摩托罗拉案之所以发生,还是在于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不能平缓自己的心态,立足于双方都能做强做大、共赢发展的正确理念。以前,业界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大多都是持盲目的乐观态度。受此引致,流行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业务,泛盖到人事、员工招聘、培训教育、薪酬管理、职业规划、社会保险、福利、津贴等多个领域。

共赢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物流企业知识地图知识管理

0引言

知识地图(KnowledgeMap)~称知识分布图、知识黄页簿,其概念最初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s)于2O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企业知识管理之中。布鲁克斯认为,人类的客观知识结构可以被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学科认识图。当前。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地图有其特定的含义,通常是指一种能够帮助使用者知道在什么地方迅速找到其所需知识的管理工具,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

知识地图是知识的库存目录,如同交通旅游图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街道名称、公交线路、风景名胜等各种资源的地理位置一样,知识地图就是要告诉使用者,组织拥有哪些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地处何处,以便使用者能够快捷准确地寻找到他们所需的各项知识。

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年的定义中,物流管理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生成点到消费点的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正向和逆向流动与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部分的供应链过程。对信息资源尤其是对知识的管理,已日益受到物流企业及其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高度重视,积极绘制知识地图,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物流供应链网络实现“共赢”的重要策略。

l物流企业构建知识地图的必要性

1.1有效应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金球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的工作重心由如何迅速获取信息转移到如何准确过滤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1.2实现智能化、准时化物流

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生命周期相应缩短,企业问基于时间的竞争态势已经确立。如果顾客的第一选择未得到及时满足,他们就更愿意接受替代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其中包括:订单更小、更频繁,客户对物流服务水平的期望越来越高等。在传统的物流企业中,受信息交流渠道和速度的限制,完成一项物流活动所需的时间较长。同时,传统物流过程的业务流程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中间环节构成,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H。绘制知识地图后,物流企业可借助知识地图,以更低的成本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

1.3实现供应链管理与合理配置资源

我国传统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组织松散、机构庞大、难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等问题。为了保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将商品送达需求者,需要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技术改造。物流企业运用知识网络,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特点与供应特点,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资源通过虚拟企业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发挥物流设施和服务优势,扩大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及合理配置,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2物流企业知识地图构建流程

物流企业知识地图的构建流程主要分为9个步骤(见图1)。

(1)成立项目组。物流企业知识地图的绘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内外多个部门,其成员应包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业务部门、企业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外聘BPR管理专家、外聘IT专家等。

(2)需求分析。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企业知识地图的构建不应拘泥于企业内部,而应将其扩展至企业所处的整个供应链网络,其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3)知识获取。对物流企业内部及外部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收集汇总,使之表述清晰。

(4)知识处理。对所获取的知识应及时进行审核、归类、补充等整理工作。行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进行知识处理工作量巨大,且非常重要,它是绘制知识地图的基础。

(5)知识封装存储。可结合企业现有IT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edMethod)进行知识的封装存储。应保证知识的可继承性、可重复使用性。

(6)提取知识元。对知识的基本信息进行简要描述,并创建与其它知识的基本关联。

(7)建知识链接。在知识元与涵盖间接知识的知识库之间创建链接’使用户能便捷地调用相关知识或与有关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8)绘制知识地图。借助IT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建立显性知识和隐陛知识的索引,为用户提供直观视图及分析信息。

(9)维护与升级。知识地图的维护与升级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应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补充,使企业知识地图得以持续改善,从而为企业及员工的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3物流企业知识地图构建策略

3.1重视项目开发团队建设

知识地图项目主持人是企业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核心人物。主持人既需要熟悉矩阵制组织的控制协调方法,又要懂得知识地图的绘制技术。理想的情况是,主持人精通复杂产品项目组织流程的管理过程,对构建知识地图的方法体系了如指掌,并能根据项目特性将知识地图进行个性化处理。同时,矩阵制组织成员及关键用户的参与对知识地图的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绘制地图的设计人员提供详细的需求信息。此外,在项目团队成立之前,企业必须为其派遣一位高层管理人员,作为该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和主要协调人。

3.2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合理编码

对显性知识的编码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人手,将物流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知识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和管理,这可以大大提高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使所有新进人物流企业的员工在较高水平的知识管理平台上实现知识共享,从而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或组织的结构与文化中,难以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不易被编码。因此,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先要解决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问题。它要求物流企业培育相应的知识型物流企业文化,为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功能,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对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标引,并建立与显性知识的关联。

3.3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企业实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大批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涌入给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众多国外物流企业早已着手进行知识管理,而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行业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只有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进行知识管理。

3.4改变投资观念

把对信息系统构建及知识地图维护的投资作为企业的正常开支(每年编制适当预算);把重点放在应用系统的建立上;加大在管理咨询与软件开发上的投资。物流企业知识地图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企业经营和业务运行不断发展、完善的,没有持续、稳定的投资,不可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

3.5培养一支属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管理人才队伍

知识管理是为企业核心业务服务的,只有企业内部的人员才最了解企业业务。因此,必须由企业内部具有较高威望的高级经理进行领导,将知识管理应用的学习作为人员培训的重点,建成一支由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学习新生事物的企业管理骨干构成的内部知识管理专业队伍。

3.6提高知识地图的耦合度和时效性

由于知识的产生是动态的,在绘制知识地图时,知识也在产生,因此在绘制知识地图时要注意其动态性、可扩充性及兼容性,尽量减少对结构的控制,提高耦合度,以期将其设计成开放性的地图结构,使得各类知识都能找到相应的输入接口]。由于企业的知识体系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企业知识地图的绘制和维护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应注重对知识的更正和补充。

3.7重视经营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变革,进行持续改善知识地图不同于CAD等技术性应用软件,它的设计要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一致。我国的企业物流系统还不成熟,在许多业务流程上还需进行重组与改造,删除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使之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按照精益化的思想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构(BPR),就是要消除在物流中一切不增值的企业内部活动,建立系统化的工作标准和流程规范,为现代物流工作提供准则。事实上,这才是一切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根本基础,不经过企业变革的知识管理,它的一切都只会成为“花瓶”。因此,面对旧的不合理现象,要打破限制勇于创新。领导者要通过制定能够使系统实现精益化的决策,营造一种勇于创新的氛围,从而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提高,使企业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3.8建立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

企业将员工考核制度与其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相结合,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策略,有助于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丰富企业知识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知识管理的整体水平。企业除应运用物质奖励和外部激励之外,还应重视对员工的精神鼓励和内部激励,营造一个良好的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3.9完善企业外部知识网络

著名英国供应链管理专家MartinChristopher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融合渗透、联动发展,有助于实现二者的“双赢”。完善企业外部知识网络,重视企业外部知识地图的绘制,对物流企业融入涵盖工商企业的供应链网络、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共赢范文篇5

《建议》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指导方针。

第一,实现互利共赢是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年,中国经济的增量相当于世界经济增量的17.3%,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次于美国;中国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已成为拉动世界贸易增长特别是亚洲地区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事实表明,中国的开放有利于我们也有利于世界。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要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我们与各国经济融合继续加深,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各国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对我国的疑虑和防范也在加重,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会长期存在,海外投资还会遇到阻力,新的棘手问题还会继续出现。要继续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就要进一步明确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增多,相互竞争也在加强。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使更多国家的企业能够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组合资源而获利。

第三,实现互利共赢的基本要求。(1)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切实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2)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3)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与东道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共赢范文篇6

在国际上奉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同主张建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我们将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我们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我们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这段论述鲜明回答了中国在世界上奉行什么样的战略的问题,阐述了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基本内涵,表达了中国人民以积极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在开放中求发展的坚定立场,是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符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谋求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正确理念和时代潮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是既要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又要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开放观,有利于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在国际交往中实现双赢、共赢,有利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有利自身,也有利各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加深交往的全新平台,但并不必然带来各国之间经济往来的顺畅和相互合作的加深。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必须树立平等、合作、共赢的理念,完善国际经贸规则和制度,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和双重标准,坚持通过磋商协作的方式妥善处理经贸摩擦,反对动辄使用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结晶,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力度。通过开放既实现自身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遇、促进共同发展,既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也为世界人民提供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市场规模、对外投资必将进一步扩大,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它的成功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必须实现于同世界其他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竞争之中。我们将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基本方针。我们不仅致力于扩大对外开放,创建有利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境外资本和人士到中国发展,而且鼓励我们的企业和人员积极走出去,扩大事业发展的舞台,利用自己的经验和优势促进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倡导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谋求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壮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我们坚持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强大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中国通过和平发展所展现出的新的发展模式,贯穿着互利共赢的精神,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大贡献,是力行和谐世界理念的最好明证。

共赢范文篇7

【关键词】中美贸易;互利共赢;经贸合作;新时代

一、引言

中美建交四十年来,两国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并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贸合作关系。两国稳定发展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全球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合作关系似乎走到了一个分水岭,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自特朗普执政以来,奉行“美国优先”战略,并在2018年3月22日通过了知识产权侵权总统备忘录,拉开了对华贸易战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之间虽然先后4次开启贸易战,但这次贸易战与前3次不同,本次贸易战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表现出了更大的不确定性。面对逐步强大起来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声的中国,特朗普政府坚持将中国视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极力遏制中国经济崛起。

二、新时代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现实基础

(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博弈中。新时代中美经贸合作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格局。当前美国国内实际上存在着“精英美国”和“传统美国”两种思潮。所谓“精英美国”主要由世界银行、华尔街等金融机构构成,其对华政策倾向于将中国逐步融入到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非常自信地认为只要美国保持对中国的足够优势,就可以阻止中国在军事领域可能出现的对美竞争。[1]“精英美国”强调的是美国主导,无论是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现在的单极世界,都是在“精英美国”主导下谋求全球领导权的产物。所谓“传统美国”是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群体,他们有着融入国民性的孤立主义,更愿意做好自己的事,追求的是美国利益。即使是参与到全球治理中,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利益。在“精英美国”看来,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全球事务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精英美国”主导全球的重要挑战。在“传统美国”看来,中国通过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了大量工作机会,致使美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美国极力抑制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提出了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总之,美国国内“精英美国”与“传统美国”两种思潮的博弈,在给美国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中美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带来了契机。(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国发展道路已经十分明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一直在找寻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以及“四个自信”等一系列表述,中国的发展道路已经十分清晰。[2]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再次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包括“两个百年目标”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伴随发展道路的日益清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信、更加稳定。二是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5%的增速,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从2%升至17%,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2%快速升至63%。2015年~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排名第一,达到31.6%,超过了美国的18.2%、欧盟的8%和日本的3.7%。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升至全球第二,在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11.7%和7%。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298.3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三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近些年来,中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了全球治理中,如中国领导人多次在达沃斯论坛、联合国大会等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并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为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3%,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3%。借助亚投行、丝路基金、新开发银行等金融组织平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大幅攀升。积极参与对WTO改革等全球经济治理活动,彰显了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的决心与信心。[3]

三、新时代中美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基础

(一)中美经济利益交融的深度超过以往。当前,中美双方经济利益交融的深度已经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局面不会允许双方经贸合作走向破裂。一是双边贸易规模巨大。2018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超过6300亿美元,两国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2400亿美元。同时,在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中,来自对方的服务贸易额占比在不断提升。二是双方国际投资规模巨大。自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企业持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2017年美国在华企业销售收入超过6068亿美元,利润超过390亿美元。苹果公司2018年第四财季报告显示,在公司全部843.1亿美元营收中,有131.7亿美元来自大中华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投资步伐,其中美国市场是中资企业最为重要的投资市场。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规模已经达到1300亿美元,全美各州基本都有中资企业。此外,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债主,至2018年底共持有美国1.12万亿美元国债。三是双方人员往来频繁。在美国际留学生中,中国留学生的占比超过34%,而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著名学府中,也有大量美国留学生。到对方国家旅游人数持续增加,2018年中国入境旅游总人数中,来自美国的游客占比为7.9%,同时有300万人次中国游客到美国旅游,其中仅洛杉矶一地就接待了120万人次的中国游客。[4](二)美国诉求与中国变化具有互补性。与美国退出TPP、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组织等行为相比,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更愿意参与到国际治理中,并用实际行动来深度融入全球化。虽然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动表现为“一进一退”,但无论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还是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诉求,其实质都是为了提高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民众生活水平。可以认为中美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有着强烈的文化和经济互补基础的。一是文化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对不同合作者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不仅注重经济发展,在应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中国采取的方式也是非常灵活的。同样的,在与美国的合作中,即使是面对“精英美国”强烈的以我为主现状,中国的“和而不同”依然可以找到双方的合作基础。二是经济基础。两国经济发展阶段明显不同,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根本问题已经不是经济增长问题,而是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即社会整体财富增长已经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人民更关心已有财富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进行分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问题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都有着显著影响,中国借助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美国也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社会分配调整。因此,中美两国的经贸合作是有着共同基础的,冲突只是局部的,关键是要加强对话和加深了解。

四、促进中美互利共赢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短期目标应是努力把握主动。在构建中美互利共赢经贸合作关系上,短期内中国应努力把握主动,尽可能地保护好自身利益。一方面,坚持核心利益优先。当前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两个百年目标”还是“祖国统一目标”,都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在中美经贸合作中,都必须以这些核心利益为优先,坚持核心利益不动摇。只要美国不碰触中国的这些底线,我们可以适当让渡一些经济利益,实现以利益换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坚持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利益。中国正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时间对于我们而言无比宝贵,从长期利益出发,让渡一定的短期利益是可以的。如美中贸易逆差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适当扩大中国自美国进口规模来解决。以汽车进口为例,中国如果将每年自美国进口汽车规模由120万辆扩大到300万辆,就可以缩小美中贸易逆差1000亿美元。再以原油进口为例,2018年中国自中东、俄罗斯、安哥拉、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原油达4.62亿吨,随着美国页岩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完善,已具备向中国出口原油的条件。适当增加自美国的原油进口量不仅有利于降低美中贸易逆差也有利于分散中国能源进口市场单一风险。[6](二)长期目标应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其国内的经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两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接近,新的经贸合作关系磨合不可避免。2018年,中国GDP为13.6万亿美元,美国为19.4万亿美元,中国GDP约为美国GDP的70%,国际社会普遍预测在2025年左右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使得两国关系更加敏感复杂。此外,中国在综合国力提升的同时,增加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以谋求更多全球经贸治理话语权,这些都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的过程中,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将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中,贸易摩擦频繁将成为这一时期的常态。因此,中国必须加快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理性应对贸易摩擦,提前预判,制定相应应急机制。同时努力提升区域经贸合作水平,主动推进东亚、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国际空间和选择。另一方面,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破除垄断行业桎梏到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再到推进服务业改革、推广负面清单制度,都应结合当前形势、加快步伐,努力实现新时代更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增强国内经济活力。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既要加快产业升级速度,又要化解社会矛盾,应对重大风险,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稳定环境。[7](三)终极目标应是构建双边新型经贸合作关系。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具有强大的现实基础,中国和平崛起也是民心所向。中美两国同为世界大国,中国崛起必然为世界所认同,美国也终将会认同。届时,中国拥有周边事务主导力是必然的,在全球治理中发出更强声音也是必然的,不会因为美国反对而有所改变。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的正确选择是构建双边新型经贸合作关系。迈过当前的合作摩擦,达成新的平衡与稳定,对中美两国同样重要。因此,中美两国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必然不同于以往的关系,是更加平等、更加公平的经贸合作关系。一方面,中美两国将是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战略竞争伙伴。即美国接受中国的崛起,将中国作为同等的对手与之开展合作。另一方面,中美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更加深入、更加全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双方经贸合作中“你防我、我防你”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在合作中的顾虑也将更少,从而使双方更加坦诚,经贸合作关系也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宋国友,张家铭.从战略稳定到战略冲突?中美建交40年的经贸关系发展评估[J].美国问题研究,2018(2):13-28.

[2]乔松涛.中美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及应对[J].经济论坛,2018(9):130-134.

[3]沈国兵.合作远比对立更重要:基于中美经贸摩擦三阶段的共识[J].清华金融评论,2018(7):34-37.

[4]钟英通.由国际秩序转换审视中美经贸关系[J].人民法治,2018(10):19-22.

[5]隆国强.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理性处理中美贸易争端———全面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理性处理贸易争端[J].中国外汇,2018(7):7-9.

[6]李庆四.经贸合作依然是中美关系“压舱石”[N].北京日报,2018-03-02(008).

共赢范文篇8

一、当前制约非公企业工资谈判机制建立的因素及成因剖析

工资集体协商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的互利共赢的协商机制,但由于现阶段非公企业劳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的必然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使得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非公企业劳动关系运行状况看,其制约因素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主要,外在因素有:劳动合同制度亟待落实,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保护问题十分严峻,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不规范,劳动标准由业主单方规定,社会保障亟待加强等等。其内在表现主要是:劳动关系主体残缺,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劳动关系处于不平等不规范的畸形运行状态等等。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非公企业工会组建难、组建率低;二是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地位悬殊,劳动者的地位、力量与业主难以平等;即使有的签订了工资集体协议,也是走过场:四是缺乏监督履行的有效机制。

2、从非公企业实际看,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企业角度讲,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担心协议签订后不能落实引发职工更大的不满,于企业发展不利;二是从劳动者一方来看,劳动者主体地位未完全确立,使工资谈判难以规范展开,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不对等。从劳动者一方分析,多数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依法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组织、集体行为意识,极少积极主动要求组建工会,极少自觉地、有意识地要求平等协商依法进行集体谈判。

3、从非公企业工会角度看,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工资集体协商是一项全新的,开展起来难度较大,推行起来比较困难,有畏难情绪;二是由于工会长期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企业行政开展工作,现在需要工会作为职工代言人独立自主地与行政就企业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工资展开协商,因此感到不适应;三是针对协商主体之一的企业工会干部而言,工资集体协商对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素质要求更高,目前素质状况的差别使工集体协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或某个方面遇到一些困难,进而制约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推进。

4、从社会对私企劳动者的态度看,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私企劳动者社会政治地位相对低下,其地位现状与私营企业家差距甚大;二是部分地方政府对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紧迫性尚未充分认识,他们往往处于所谓“政绩”,处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许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客观上阻碍了非公企业工资协商谈判制度的规范建立。

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规范工资协商的运作

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是一项涉及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的工作,由于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这就要求协商谈判必须结合实际,求真务实。同时,工资协商谈判也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性高、涉及面广、难度大、专业性突出的工作,是摆在协商谈判双方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就要求协商谈判代表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谈判能力与驾驭能力,必须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协商谈判,而双方共同遵守的规范的运作程序也是制度建设的保证因素。一般的协商谈判运作时间可划分为准备阶段、协商谈判阶段、履行兑现阶段。

一为准备阶段,要抓住该阶段的关键要素进行有效运作,切实奠定协商的良好的基础。(1)产生协商代表。选举的协商代表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相关政策知识水平以及一定的协商能力,善于表达职工的意愿,在源头维权的渠道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2)协议要求的提出与书面要约。要求意向提出的一方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合实际地提出协商的意向,避免协商内容和目标过高无法实现而成为空中楼阁。(3)协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谈判取得成效,首先要做好协商前的充分准备、精心的策划和对协商目标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协议双方需要搜集、掌握大量资料数据,通过多种方案的测算分析,提出最切合实际、最合理的协商要求。(4)非正式协商与沟通。协商要求提出的一方要就意向书的内容,与协商的另一方进行沟通,使双方就协商的内容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使协商围绕着关键问题进行,同时,双方还需相互提供协商中必须涉及的参考文件和资料。

二为协商谈判阶段,标志着协商进入实质性阶段,协商的质量高低和成功与否取决于协商谈判者的政策的掌握、协商谈判的技能技巧。协商谈判双方首席代表作为执行主席轮流主持。双方应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存异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参照当地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工资指导线及其它相关指标,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水平、支付办法、工资奖金津贴的调整分配办法,以及其它与工资分配相关的内容进行协商谈判。协商谈判要突出实际,效益好的企业可以围绕工资分配、工资增长进行谈判,效益差的企业可以就工资保障问题进行协商,协商的内容可大可小,重要的是准确可行,能够操作和兑现。

三为协议履行兑现阶段,是协议履行的关键性阶段。双方均应本着维护职工权益,促进统筹发展这一重点,协同抓住“履约率”这一关键点,就工资协议中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有效期限履行等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兑现和监督。同时对于福利、奖金等其富有弹性的问题,要及时协商并加强监督,确保协议的有效落实,维护协议的严肃性。

四为协议规范化阶段,要确保协议各阶段的效果,就必须坚持规范先行、质量先导,着力在提高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规范化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四必须”和“把三关”。“四必须”就是职工协商代表必需民主选举,协商过程必须符合程序,协商条款必须符合法规,协议文本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并报劳动行政部门审核。“把三关”就是认真把好测算关、平等协商关、审议审查关,从而使工资集体协议签订工作自始至终都合规有序进行。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一项贯穿全年的持续性工作,这就要求非公企业在具体运作中,把其作为一条工作链,与全年重点工作相链接,与其他工作一同布置,一同落实、一同监督检查,努力形成“党委领导、行政主导、工会主动、三方联动、企业实施、员工参与、互利共赢”的工资集体协商运作格局。要将每年的三月份作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月”,建立“工会主动要约—行政应约—上级工会整改建议—劳动保障部门执法检查”四个工作环节,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不流于形式。

三、培育主体、铸造机制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性建议

1,培育非公企业劳动关系主体,促成其健康运行,亟待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政府干预的具体举措建议为:(1)通过立法按“三方原则”建立各级劳动委员会,指导、促进并规范非公企业劳动关系资助运行、自我调节体系的建立与健康运行。(2)制定政策培育劳动关系主体,确立其地位。(3)加大对非公企业劳动关系主体及自我调节体系建立、运行的执法检查力度。(4)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提高劳动者市场竞争能力。(5)保证非公企业员工独立自主地充分行使集体谈判的权利。

2、全面提高非公企业劳动者的社会、政治地位。劳动者是企业财富和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劳动者的社会、政治、法律地位也是法律所明确了的,在任何评先推优工作中都应该被列为主体考虑的范畴。在下达评先指标时,就应加大其评选的比例和力度,以纠正在评选地方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推荐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只考虑非公企业主代表、不考虑或较少考虑非公企业劳动者的倾向。舆论宣传、新闻媒体也应加大宣传他们之中先进人物的力度。

3、加大非公企业工会组建与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前应处理好工会组建与巩固的关系问题。非公企业应以协调劳动关系为工作中心,以维护员工劳动权益为基本职责。要一切从员工出发,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展工作。

四、建立上级工会与相关部门的指导、协调机制

1、上级工会的指导服务重点把好“五关”:一是把好职工方协商代表的民主选举关。员工方协商代表必须是与本企业建立合法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并经员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二是把好对员工协商代表的保护关。工会依法保护员工方协商代表的合法权益,对因参与工资集体协商而受到歧视、变更解除其劳动合同等非法行为,上级工会应依法出面干预,予以制止纠正。三是把好对工资集体协议的审核关。上级工会应积极帮助非公企业协商代表审核工资协商和签订程序的合法性。四是把好工资协议的公布和兑现关。上级工会应督促协议双方在工资协议生效后,及时向全体员工公布并予以履行,年度将履行兑现情况向职工代表大会公布。五是上级工会应把非公企业签未签订工资集体协议或工会发未发出协商要约及行政是否应约作为责任追究制度、整改建议制度、一票否决制度的重点,促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非公企业的逐步建立或不断深化。

2、上级有关部门要建立三个配套工作机制。一是推进机制。在初始阶段,为推进非公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建设,上级工会应会同本地劳动执法等相关部门督促、帮助非公企业建立工资谈判制度,攻克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其协商工作的开展予以支持与指导。二是协调机制。地方劳动委员会应成立相关协调会议,应对非公企业工资协商谈判制度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难点与问题及时进行会商,协调解决,如发生协商集体争议,应及时由地方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调解处理。三是督查机制。上级工会与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大对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议履行兑现情况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对不规范的工资分配行为加以纠正或处罚,保障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提高双方协商谈判人员素质的相应机制

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由于其操作性强、技术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对双方协商谈判人员、特别是工会人员、职工协商代表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协商人员从以下方面着力:其一,需要双方人员熟悉工资分配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把住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规律:其二,双方人员除了掌握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运用好具体法律法规外,还要把应该解决的问题与企业经济效益相统一,在协商过程中把握好“度”。

共赢范文篇9

1科教电视节目界定

科教电视节目旨在传播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科技博览》等就属于自然科学教育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历程》、《绿色空间》等节目则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电视节目。[2]按照节目的表现形式,科教电视主要分为演讲型、示范型、图解型、记录型以及混合型等。

2科教电视与平面媒体的互补

平面媒体是指以纸张为载体新闻或资讯的媒体,比如报纸、杂志等。它们具有受众广、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图文并茂且易保存等优点,弥补了广播电视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等不足。同时,它们又能为受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提供服务及信息指南,是广播、电视的补充。[3]电视作为“视听媒介”的代表,其突出的特点是视听兼备,综合了广播和平面媒体的优势。近几年来,人们对科学素养的重视为科教电视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不竭动力。在这种形势下,平面媒体与科教电视进行合作,优势互补,是现代信息时代所应采取的举措之一。下面,就平面媒体中的报纸、杂志这两类媒体与科教电视的合作分别加以叙述。

2.1报纸报纸和电视早已在无意识中成为一个互补的整体。报纸将读者的兴趣点放大,在通过放大兴趣点吸引读者的同时,又将这部分读者送到了电视机前。科教电视应该利用好这一点,加强与报纸的合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一些重要的、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或即将推出的新节目应通过报纸进行前期宣传,使节目在开播之前就成为受众的关注热点,提高节目在开播前的知名度。(2)报纸可以通过介绍节目的创作过程、幕后轶事等,加强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同时使观众了解节目的制作过程,拉近观众和节目的距离。(3)像《每日农经》、《致富经》等示范类的节目可以通过报纸与观众实现互动,报纸上可以登载农民朋友们关于新技术使用心得的文章,增强观众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举办观众有奖征文的活动,拓宽节目的素材来源。

2.2杂志杂志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形式,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谈论读者喜欢的问题。杂志在形象性、时效性等方面没有电视的优势,而电视也没有杂志的深度性和细分化。[4]科教电视和杂志展开合作,可以进一步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面向受众群体,既整合了资源,又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目前已经开始了许多电视与杂志合作的尝试。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代表的规模化经营模式使其从单一的平面媒体业务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区域,[5]该频道通过杂志和电视片的配套发行,创造了新的产业结构和利润来源,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3科教电视与广播的合作

广播是继报纸之后出现的第二代现代媒体,在电视出现后,广播曾一度被人们认为将会退出媒体舞台,但是随着它调整了制作方式,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呆在汽车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广播的听众也将随之扩大。面对广播的传播优势,将科教电视和广播进行结合也成为可能,尤其是那些演讲型和记录型等不需要画面呈现就可以达到较好播出效果的科教电视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就非常适合于在广播媒体上进行传播,这对于那些在偏远地区不能收看央视科教频道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办法,对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科教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媒体成为传媒帝国的生力军。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只有加强和互联网的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聪明的电视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纷纷搭建起电视的网络家园,使得电视借助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4.1我国科教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电视与网络的最早的结合方式是由电视台在网络上开辟自己的站点,介绍本台的情况,如组织结构、电视栏目的设置、节目表的安排、节目广告价格等内容。[4]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网络的交互性,各个电视台的网站也逐渐充实内容,提供电视直播、在线点播等功能,观众收看电视节目不再受时间的限制。科教电视在最近几年的网络飞速发展阶段也开始大大加强与网络的合作,大体上也主要采取上述的两种形式:(1)全国各个电视台的科教频道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的网站就很好地实现了以电视节目为中心的网络互动功能,整个频道网站分为视频点播、频道栏目地图、频道推荐、频道切换、相关空间等几个版块。视频点播提供所需播放器下载,观众下载安装后可以点播自己喜欢收看的栏目;频道栏目地图提供科教频道全部栏目的链接,观众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电视栏目,直接查看与栏目相关的内容;频道推荐板块列出了近期播出的观众评价比较高的节目视频;频道切换提供了央视其它频道的访问链接。相关空间板块提供最新的节目内容介绍、播出节目的内容精选、与观众的互动设计等。观众可以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栏目空间进行视频点播、网页留言,节目的主创人员也可以随时在栏目空间里看到观众的反馈,以便对节目做出相应的改进。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教育电视台或科教频道的代表。(2)网络电视。目前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网络电视平台,如pplive等,虽然节目种类繁多,但是科教类的节目偏少,主要以娱乐节目、影视剧为主,pplive作为网络电视的典型代表,也仅有“探索发现”一栏的节目与科教电视有关。观众如果想通过网络电视平台收看到高品质的科教电视片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科教类节目的资源短缺就成为网络电视开办科教电视频道的主要难题。科教电视节目一般制作成本比较高,如果要放到网络上就要涉及到版权问题,而我国现在的网络电视在这一方面管理混乱,一般无力支付昂贵的版权费用,也就无法提供经典的科教纪录片资源。这一点还需要网络电视的运营方进行适当的改革,并且与节目的提供方达成播放协议,双方互利,最终使网民受益。

4.2科教电视与互联网融合成功之道(1)打造品牌,优化资源整合。无论是科教电视节目本身,还是科教电视频道的互联网站,归根结底,拥有高质量的节目资源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科教电视创作者们努力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需求,不断推出像《百家讲坛》、《走近科学》一样具有影响力的科教名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观众们才会主动通过除电视以外的各种渠道来了解节目信息,或者在网上直接点播视频。(2)招纳专业人才,提高制作团队的素质。科教电视与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媒体的融合需要了解新媒体的属性,需要了解不同的技术方法,而这些都需要人才。不仅需要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还需要熟悉新媒体市场运作的管理人员,更需要了解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关系的高端人才。[5]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教电视与互联网更快地融合,实现二者的利益共享。(3)搭建科教电视专门的网络电视平台。如果全国或者某一特定的区域能够集中资源、人力优势,汇集各地的科教电视生产部门、各省市教育电视台、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创办一个集制作、播出一体的科教类节目的网络电视平台,同时引进国外的科教名片,搭建一个丰富的科教电视资源库,对我国的科教电视界来说将会是一大幸事。

共赢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中印贸易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

自20世界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印贸易也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后,双边贸易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中印双边贸易额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04、2006、2007年分别达到136、250、387亿美元。但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都很小。以2005年为例,中国对印度贸易额仅占对外贸易总额的0.8%,印度对华贸易额也仅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5%。其原因是还有诸多因素制约着中印贸易的发展。

一、经济因素

(一)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具有明显的重叠

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性的存在;中国和印度均存在着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中印经济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中国和印度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或需求档次相似。中印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印2005年出口产品构成:中国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制成品分别为0.5%、3.2%、2.3%、1.9%、91.9%,印度1.5%、8.9%、11.4%、6.9%、70.3%;进口构成:中国3.6%、3.3%、9.7%、8.1%、75.1%,印度2.0%、3.3%、36.3%、5.0%、52.4%。中印2005年进口来源出口去向构成:两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货物分别为55.2%、45.1%,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4.8%、54.98%;从发达国家进口分别为38.5%、34.4%,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分别为61.5%、65.6%。从以上数据得知,除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及个别外,各项基本一致,这表明中印两国进出口和经济结构雷同,发展水平相似。明显这成为双方贸易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印度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印度的贸易保护水平之高在全球开放经济体中位居前列,除了近30%的制成品平均关税之外,印度还对进口维持着一系列的额外收费,各种非关税措施纷繁复杂,贸易争端的立法不规范,解决程序也缺乏透明性。近年来印度关税已陆续下调,但仍居较高水平,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平均关税由87%降到27%。高关税阻止了外国商品的进入,中国商品同样也难以进入,阻碍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印度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行政干预多。印度进口商一般还须交纳附加税、增值税、预期收入税、调节税及基础设施建设费、进口许可费等各种进口费。

(三)投资领域重叠

中印两国经济起步都较晚,且两国经济增速很快,在很多领域,具有相同的需求。特别是对基础建设领域的大量资金投入,这种共同的资金缺口使两国不得不寻求其他国家的投资。这种在需要投资领域的重叠,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竞争。而这种相似的投入,使中印的产业结构以及国内需求产品趋同,从而增强了竞争性,阻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四)两国间贸易摩擦频繁

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随着在各方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都不大,但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但由于印度的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印两国间贸易摩擦频仍。从1994年印度对我国发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6年7月,印度对我国反倾销调查98起,特保措施l起,保障措施2起,总计涉案金额716亿美元,印度正成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频繁的贸易摩擦给中印两国贸易开展造成了障碍,也阻碍了两国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

二、非经济因素

(一)政治和安全因素障碍

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是个经济问题,但政治和安全上的因素也对其产生着间接的影响,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印方看来,密切的中巴关系为中印政治关系的改善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为中印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期以来,印度对于中巴的密切关系依然怀有戒备心理,把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正常的国家关系看作是对印度国家利益的威胁这使中印在政治上的互信度降低,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发展。其次,“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使印度对中国的崛起产生畏惧心理,对中国的的商品产生抵制情绪,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中印贸易发展受挫。再次,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中印作为亚洲的邻国,边界长达2000公里。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我国西南边疆进行侵略时遗留下了许多边境问题,直至目前双方仍未找到最终妥善解决边界问题方案。在西藏问题上,印度政府多次重申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不允许西藏的反动势力在印度领土上进行反华活动的官方立场。这不仅给中印政治上的互信蒙上了阴影,同时也阻碍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和贸易的便利运输业。

(二)交通运输费用高

对于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可谓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为他直接关系到双方贸易的运费问题。中印两国虽为紧邻,且有数千公里边界相连,但至今却没有作为基本交通设施的公路和铁路相通,使双方之间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双方大部分贸易商品只能通过南中国海,绕道马六甲海峡,经过遥远的海洋运输,从而大大增加运输成本。这不仅严重阻碍中印商品贸易扩大。而中国目前提出的第三亚欧大陆桥的修建,成为解决中印交通运输费用的一条极其可行的办法,但印度尚存疑虑,反映不是很强烈。这为中印贸易的长期发展造成障碍。

(三)印度的大国意识和经济发展战略

印度的大国意识和大国目标决定了印度对中国的经贸战略中始终以赶超为目的、以竞争为主题。印度是一个具有强烈大国意识的国家,但印度又缺乏一个大国所应具有的自信和风范。印度施行了内向型经济战略思维,奉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战略。一方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学习和借鉴中国引进外资、促进出口的经验,另一方面,印度又过度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印度的开放度不够。在享受别国经济开放带来的好处时,利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政策来保护自己,这种体制制约着印度进一步向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也阻碍了中印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在合作共赢中求得发展,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就是一个例证。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印贸易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从上面对中印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首先,在经济因素方面,中国政府和企业要主动去了解印度的投资和合作环境。尽量避免中印贸易中的重叠性,促进互补性产品的开发,减少贸易摩擦;在非经济方面,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通过高层互访来增强政治上的互信,修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及构想其他通道,为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准备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富德,论中印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8(1)

[2]倪香芹,王晓莹,试论中印贸易合作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南亚研究季刊,2006(4)

[3]杨文武,倪香芹,中印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社会科学,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