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4-07 13:13:06

离任发言稿

离任发言稿篇1

在现在社会,需要使用发言稿的场合越来越多, 发言稿是作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语表达使用的文稿。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发言稿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委会会长离任感言发言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此时此刻的我百感交感,这一年的岁月太过匆匆,特别这个学期,匆忙得有点难以接受。8年前通过邻居的介绍,我在众多幼儿园中选择了新亚加达。

我非常庆幸我的选择,8年时光,两个孩子依次从这里毕业,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新亚幼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好口碑。衷心地感谢新亚幼辛勤培育了我的两个孩子。也感谢园长、老师们的支持,以及全体家长们的信任,让我有幸担任了这一年多的家委会会长。

我们这一届的家委会会长即将离任了,回顾这一年里的每一次会议、每一场活动,每一个与大家一起努力的画面,我都为自己能身在其中、付出微不足道的力量而感到荣幸,同时也有些真实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大家都知道,所谓家长委员会,它就是增进幼儿园、孩子、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想要培养一个健康快乐、人格健全、品德优良的孩子,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教育氛围,都是幼儿、家长、老师、社会一起营造的。这样来看,家长委会员的职责就非常重要。

所以为了咱们的孩子,我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加入到这个团队里,家委与家委之间集思广义、相互协作,多支持老师们的工作,多与家长沟通,精诚家园合作,才能共创孩子的未来。

我也希望家长们一如既往地支持下一届家委会,共同努力,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为孩子们创造更多体验、感受的机会,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

离任发言稿篇2

离职演讲稿的基本写法 1、标题 离职演讲稿的标题是灵活多样的。以“离职演讲稿”为题,可突出文体类别;以“××公司经理离职的演讲”为题,可显示公文特点。此外,还可采用文章标题的方法,例如“拜谢 拜托 拜请——一位教研室主任的离职演讲辞”。 2、称谓 指对现场听众的称呼、这种称呼,一要表明演讲对象的不同身份,二要给人以谦和礼貌之感。一般采用类似“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这样的称呼就可以了。 3、正文 (1)开头。为调谐气氛,点明主旨,开篇可用致谢语表明态度,导入正题、例如:“感谢上级领导对我的理解,批准我辞职。”“谢谢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在离职之际能够对大家说说心里话。”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开头语,都要力求简洁自然,真切得体。 (2)主体。这是文稿的重点和核心。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明确交代一下有关离职的背景情况。无论是因为任期已满去职,还是由于特殊需要离任(如调职、撤职、辞职等),都要如实加以说明。这样写就可以使听众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消除疑虑,避免误解,同时也会激发听众对离职者的关注和信任。 其次,可以简要回顾自己的任职经历,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要实事求是地写,既要肯定任职期间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又要反省履行职责出现的失误,吸取教训。成绩归功于大家,向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失误归咎于自己,向大家致以真切的歉意。这样讲,就能够给听众以谦诚的印象。 再次,应当对自己原任职岗位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既要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体会来谈,又要给人以理性的思考。真正使这些建议富有启发意义和创新价值,从而有助于继任者更好地开展新工作,开创新局面。这不仅是责任心的反映,也是高素质的体现。同时,为了让大家了解自己离职后的打算,还可以简略谈谈个人意向,以表达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结尾。这是演讲的结束语。不能画蛇添足,也不可草率收场。一般来说,要运用简洁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原任职单位和部门的深切希望和美好祝愿,要能够给听众以强烈的感染和巨大的鼓舞。 三、离职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离职演讲稿的写作质量直接关系到现场演讲的表达效果。因此,为了写好演讲稿,执笔者除了应当了解和掌握文稿的基本写法外,还必须注重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1、突出现场交流感 离职演讲是在诸如告别会、欢送会之类的特定场合下进行的。这特定的场合,本身就会营造出一种或热烈。或深挚的时境氛围。这种氛围,要求演讲者必须调适自我心态,体察听众情绪,在演讲过程中实现心灵的交融。为此,写稿时,就要把现场气氛。听众反应等因素纳入整体构思之中,并运用变换人称。插入呼语等多种表达方式,体现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相互照应,从而突出现场的交流感。 2、注重语言分寸感 离职演讲是一种社交性的实用演讲,一般不具有某种特定的功利目的。因此,演讲稿写作语言的主体格调应当是朴实谦和的。无论是交代背景、解说事因,还是总结工作。提出建议,都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切忌词句不当,褒贬失度、要特别注重语言的分寸感,做到不夸大。不缩小、不虚浮、不矫饰、这样就能给听众留下求真务实的好印象。 3、强化表达真切感 离职演讲的情感倾向性是很强的、演讲者在离开工作岗位的时候,话别领导和同事,流露的应当是真情实感、不言而喻,任何虚情假意的叙说,矫揉造作的表白,都会引起听众的反感、因此,写稿时,执笔人一定要进入角色,投入情感,运用真诚恳切的语态技巧,强化现场表达的真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离职演讲获得最佳视听效果

离任发言稿篇3

演讲稿是演讲的前提与基础,而演讲中最能赢得听众情感共鸣的是你思想的火花。

所谓兴奋点,是指散落在演讲稿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听众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其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词句。

在演讲稿中设置兴奋点,不但能有效地引发演讲者的深想,有利于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使演讲更加生动感人,而且会让听众时刻跟着演讲者的思维转。这样,台上台下就会同呼吸、共悲欢,形成讲与听的整体效应。

1酝酿浓厚情感,留出掌声空间

掌声能够活跃会场气氛,给演讲者以"感情回报",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维更加敏捷,也能给听众以陶冶,使之更加认真投入。掌声的调剂会使演讲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讲稿时应有意识地给掌声留出一定的空间。这就需要在演讲稿中主动运用那些带有浓厚感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和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这些语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具体而言,一种是感情澎湃、妙语连珠。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这是某集团的,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一种是"寓情感于情理之中,发掌声于妙语之外"。如朱熔基总理在就任伊始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铿锵的话语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2设置兴奋语言,满足听众心理

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都属兴奋点的范畴。在演讲稿中,按照演讲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兴奋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会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3敢于打破定势,善于标新立异

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很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要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人轻轻放下提起来的心。

离任发言稿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创新。传媒产业作为创意产业,不断创新是其发展永恒的定律。对于纸媒来说,除了在内容产品上有所创新外,还必须加强版面的创新。版面从传统走向现代,不只是版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创新和版面风格上的创新。但不能一味地创新、胡乱地创新而脱离了实际、脱离了新闻的基本要素,应在新闻的写作手法、编排版面的过程和思维上创新,且不能只停留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上和条条框框里。报纸是让读者看的。一份报纸,读者拿在手里,如果觉得没什么看点,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只是一翻而过,甚至不想多看,那还有什么效果。为此,创新是一种改革,要勇于探索、敢于开拓、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一个版面的创新体现的是标题新、稿件新、图片新、整体布局新,具有一个美感,让读者眼亮、让受众满意,使他们愿意读、喜欢看。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给报纸吹来一股清新之风。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几年报纸版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照片大了,标题“火”了,版面语言丰富了,一些专栏和漫画层出不穷,报纸的“脸面”比过去更靓丽了。

报纸版面的变化,反映出办报人观念的变化。办报人要大胆地弃旧脱俗、超越传统,努力使报纸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就是现代报纸版面的新追求。为此,作为一名编辑,提高创新能力、打造精品版面是必要的。版面编辑树立精品意识,就是要力求生产出精美的版面产品。为此,版面编辑的这种精品意识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一以贯之地体现于日常编辑工作中。

一、打牢业务根基,丰富技术储备

树立精品意识,应该注重编辑业务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版面编辑要勤于学习、善于总结,全面掌握业务技能。如新闻知识、版面语言、美学常识、色彩搭配等。在对业务学习进行总结的同时,有效地巩固了自身的版面编辑业务基础,为打造版面精品做了技术储备。

二、勤于捕捉机会,随时准备出新

树立精品意识,就是要有随时准备制作精品的观念。对于要闻版来说,打造精品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往往因为缺少“原材料”或版面空间不足而难以如愿。如有好稿件而无好图片,有好图片而无好言论,每当这时,只能望“版”兴叹。尽管如此,编辑的精品意识也不能淡化,对每期版面都应以精品版的要求组织稿件、精编稿件、精排版面。实践中,要储备精品言论和精品通讯,一旦打造版面精品的条件成熟,便可付诸实施。只有这样,在机会到来时才不至于为“凑齐”版面内容的品种而手忙脚乱,才能对版面精雕细琢。

三、树立超前意识,注意版面策划

精品版面离不开重头新闻作品。有心打造精品,就应随时关注社会动态,对一些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一定的版面策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此,为了迎合新农村建设,报社提前做了安排,指派得力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精心采集“原材料”,并对稿件体裁和字数、图片质量和数量提出了具体要求,还落实了言论的写作任务。

四、勇于打破常规,促进版面创新

精品和创新如影随形,打造精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打破常规。为此,版面布局结构必须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规范整洁、层次清晰,这也是版面各元素间的有机组合,而不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简单拼合。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已不再有忌通栏、通线、碰题等束缚,这为编辑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但按照人们的视觉原理,方便读者的阅读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另外,通过对标题、图片、颜色的精心安排和适当留白,达到自然分隔不同稿件文字区的作用,既达到版式分割的目的,又强化了标题、图片、颜色不乱的视觉效果。实践中,笔者把好标题、大图片、短稿件作为选择精品版面“原材料”的标准,把大标题、粗线条、有主次、求平衡作为精品版面的版面语言标准,把版式新颖、主题集中作为精品版面的版面风格,一有机会就试它“一把”。

离任发言稿篇5

2002年10月,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北京青年报》对编辑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彻底的变革。新的体制下,《北京青年报》编辑部划分为编辑中心、采访中心和相关部门三个部分。其中,编辑中心下设要闻版组、本市版组、国内版组、国际版组、财经版组、体育版组、文化版组、副刊版组、产业专刊版组、生活专刊版组等10个版组;采访中心共设青年时政部、都市新闻部、经济新闻部、文化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副刊部、记者部、特稿部、摄影部等9个部室;相关部门共设美编室、社评部、信息中心、新闻中心、群工部、校对室等6个部门。明确规定,编辑不准写稿,记者不能编版。在业务上,编辑有权用电话、网络等手段指挥相关的记者,同时对记者的稿件负责,用或不用均要有所交代。相关部室则各司其职,责任明确。

《北京青年报》编辑部这一组织模式的特征,形式上表现为严格的编采分离,编辑、记者分属两个不同的中心、部门,岗位分离,职责分离,避免了工作的交叉;内在机制上表现为确立了编辑的业务主导地位,突出了“版面质量”这一价值判断核心。其经验和体会对于我们研究编采业务管理问题,特别是进一步加深对编采分离机制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准确判断自身资源状况及生产力水平,是思考编辑部组织结构设置问题的前提

管理学认为,越是现代化的大生产,对分工和协作的要求也就越复杂。同样,新闻传播方式越现代化,对传播者之间的分工和协作要求就越高。然而,以往国内多数报社都采用编采合一,编辑也是记者,记者也是编辑,几个人负责一块版,从采到编,有的甚至连画版、拼版全包。应该说,在某一个阶段,这种编采合一的体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是责任清楚,但时展到今天,这种体制的弊端就充分暴露出来了。因此,基于对市场和自身能力的判断,传统的编采合一或者说部版合一的组织结构,已经很难适应一张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现代都市日报的生产需要。其弊端不仅仅在于编辑“把关人”的作用不突出、记者不能集中精力写稿和认真供稿、滋生关系稿等业务操作层面的问题,更深层的危机还在于,这种“包版到户”的组织模式已经抑制了报社整体报道资源合力的发挥,限制了决策者从宏观上对编采业务的统筹规划,阻碍了对大多数编辑记者工作积极性和潜力的充分调动。

《北京青年报》改制后编辑部半年来的运行状况,已经初步验证了组织结构与生产能力之间的这种联系,彻底的编采分离充分调动了《北京青年报》现有报道资源潜力的发挥。

新体制使《北京青年报》新闻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向现代工业化方式的过渡,摆脱了一个人从采到编的作坊式运作,走向一种现代工业化的雏形,并且具有多重质量监控关卡。新闻初步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成为集体智慧的产物。

日常报道中,新的机制改变了记者与版面间的对应从属关系,为记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报道能力提供了空间。改制以来,许多记者表现出了良好的工作热情,积极向多个版组发稿,稿件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大型采访活动的组织上,新的机制使人员的调动更加顺畅,为形成合力完成集团式报道提供了更有弹性的空间。以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报道和环保试验报道为例,新的机制打破了以往报社以部门为单位各自为战的封闭模式,以国内版组为主导,在短时间内调动了特稿部、记者部、经济新闻部、美编室等多个部门的人员参与报道,充分发挥了报社现有采编资源的整体合力。

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是确定编辑部组织结构的基础

就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最基本的两个岗位就是编辑与记者。因此,只有对编辑记者的岗位职责作出清晰的界定,组织结构的确定才有了对象和基础。同时,这种分工的明确也正是编采分离机制的突出特征之一。

《北京青年报》在此次改制过程中对编辑、记者的职责是这样描述的:

编辑是办报人,是报纸编辑方针的执行人,是报纸版面的制作者,对版面的质量负责。编辑一般不采写稿件,不得在所主持的版面上刊发自己的稿件。编辑岗位按职责又分为主编(各版组的负责人)、执行主编(版组内特定版面的负责人)、编辑(版组内特定版面的具体操作者)。

记者是撰稿人,是新闻事实的发现者、开掘者、记录者,是报道内容的实现主体,是稿件的写作者,对稿件的质量负责。专栏作者也是记者,是报纸副刊的撰稿人,表达事实,也表达思想,同样对稿件的质量负责。记者(专栏作者)一般不参与版面的编辑,不得为自己的稿件编辑组版。记者岗位按职责又分主任记者、记者两个层次。记者按领域分工全面负责分管领域的新闻采写,对稿件质量负责。这一描述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有三项 :一是从制度上确立了编辑业务在报社整体采编业务流程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对编辑工作的专业化细分;三是对编辑、记者业务交叉的严格禁止。

在编采分离机制中确立编辑的主导地位,是对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新闻单位重记者、轻编辑机制的一种修正。传统的重采轻编结构不利于报纸贯彻总体的编辑思想,容易使记者形成“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惰性。即便有的记者同时兼任编辑,可以将自己采写稿件与编辑版面两方面的工作统一起来,也容易造成自己给自己把关的弊端。总之,无论是记者“主导”编辑,还是编辑、记者编采合一,都很难对记者构成必要的压力制约,最终难以保证报纸版面质量的提升。报纸的新闻产品要接受读者市场的选择,编辑和记者都要对新闻产品的质量负责。

根据《北京青年报》改版方案提出的思路,如果说记者是新闻产品的“制造商”,那么编辑就是新闻产品的“供应商”。记者采集新闻信息,将信息加工成初级新闻产品,他主要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负责,编辑则要对新闻信息的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帮助记者对初级新闻产品进行二次或多次加工,使其新闻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通过合理的版面语言,使该新闻或新闻组合在报纸版面整体结构中体现出更深层的价值。同时,编辑在汇总和分析新闻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挖掘和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点,参与设计出可操作的策划方案,由总编(或值班副总编)总体组织,编辑负责实施,记者具体行动。这个时候,编辑已经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编辑”范畴,不再沉溺于对稿件的选择、校改、加工等一般性事务,他贡献的主要是他的思想、智慧及组织能力,他的意图、思想、智慧已提前融入到记者的采访活动中去了,记者采写的稿件已成为编辑的思想和记者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共同载体。编辑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策划、指挥、组织、设计等功能上来,在编辑思想的统一指挥下,记者写稿便有所适从,有的放矢,稿件的“含金量”将大大增加。编辑“上承”总编辑,“下启”记者,理所当然成为编采机制中的主导力量。

西方国家在编采机制上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编采分离、编辑主导已经属于常识性的建制。至今仍被美国新闻界尊为“美国最伟大的编辑”、1904年出任《纽约时报》总编辑的范·安达有句名言:“孤陋寡闻的人是不配当编辑的,这样的人无法指导记者到合适的地方去发现和采访新闻。”与中国报纸不同的是,美国报社的记者在数量上要比编辑多得多,而占少数的编辑则对于报纸版面拥有绝对的权力。编辑通常的工作职责是确定记者的采访任务、派遣记者写稿、编辑记者的稿件、确定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等。记者的职责也十分明确:在自己分管的领域和范围发现新闻线索,随时向编辑报告;根据编辑的分派或认可采写新闻 ;继续在一线追踪所报道事件的新进展及相关新闻,防止漏报新闻等。

三、促进编辑记者之间的协调,确保采编业务流程的顺畅,是探讨编辑部组织结构设置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编辑与记者的工作性质差异较大,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采编业务管理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以最为高效的结构来促进编辑记者岗位人员的协调。

从这个意义上讲,编采分离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式的绝对分离,而只能是在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基础上的相对分离,或者说,分离不是目的,在分离的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创造出最佳的新闻产品才是目的。“编采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编采结合”,讲的就是这种境界。编采分离机制使编辑与记者两种角色截然分开,又通过编辑指导记者将两种角色有机结合,通过编辑与记者的“对立统一”进行新闻的采集、制造和报道,使新闻有多个关口的过滤,使报纸对新闻的选择更具一致性和衔接性,并通过竞争、筛选、考评、奖罚等环节,不断激发编辑和记者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这看起来是采编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建立起了对报纸质量的一个新的认定和管理模式。

《北京青年报》此次改制中通过确立编辑业务的主导地位,进而促进了编辑记者围绕“质量”这一核心形成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新体制在编辑记者的职责分工上,一方面强调各自业务范围的彻底分离,明确要求编辑对版面质量负责,但不得在自己负责的版面上发稿;记者对稿件质量负责,但不参与组版工作。另一方面又规定编辑承担指挥记者外勤采访活动的责任,建立起了以“版面质量”为纽带的新的互动关系。

围绕“质量”这一核心,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沟通、协调逐步制度化。编辑为了更准确地处理稿件,便不能再等稿,而必须随时了解掌握记者的采访进程,进而作出判断指导记者的采访方向 ;记者为了能够使稿件达到编辑的要求以确保“落地”,也必须积极与编辑协商报道的角度、时效。由于编辑与记者、记者与版面之间固定对应关系的打破,业务操作上的双向选择得以强化,稿件的质量竞争不断明晰,推动报道水平不断提高。

四、组织结构的确定只是采编业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需要与考评体系、工作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统筹并进

组织结构的调整是编采分离机制的中心内容,但却不是惟一内容。为了确保编采分离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明晰岗位职责、确保编采协调的同时,还必须对采编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相关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与编采分离机制相适应的质量监控和考评体系,进而改革建立新的分配体制。可以说,强调工作的整体推进,也是《北京青年报》此次编采分离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仅对《北京青年报》的做法做一简要的介绍:

采编流程管理 :报社严格了执行主编每日与记者定期沟通的制度,多数记者也树立了及时向编辑汇报选题、沟通稿件写作的意识,编采双方将小型策划引入快速及常态,很好地促进了报道时效以及深度、广度的提高;建立了各版组与相关采访部门的每周选题研讨会制度,确保了编辑对于新闻线索的有效把握,为有重点地处理重要选题提供了可能 ;在每日出版流程中增设了13 :00的要闻通报会,确保了要闻版组与其他版组间选题的尽早沟通,扩大了要闻版报道内容的选择面,同时在与各版组的交流中进一步校准了选题操作的方向和目标。

考评体系的建设:配合改制,报社在编辑部增设了信息中心,专门负责质量的考核与监控,同时全面细化了与考评相关的各项制度。建立了以数量为考核基点的“工作补贴制度”、以质量为考核基点的“质量考评条例”、以即时引导编辑记者业务方向为目的的“每日总编辑奖”等3项制度。

离任发言稿篇6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支持我就任常务经理这个职位,我深知这个位子的重要性,它包含着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期望!

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是我的光荣,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行业,现在公司的领导及员工在公司总经理的带领下取得不菲的业绩和效益。在去年的经济危机中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步伐,这些离不开公司总经理的指导和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今天我有幸站在这里接受这个职位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感到荣幸的同时我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今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挑战,一个新的机遇,我感觉自己现在像是一个考生,正面临着的考题就是如何把公司发展的更好,让公司取得更大的业绩和效益,让大家得到更多的红利。或者说我现在就像一个等着接力的运动员,前面的领导已经把蒸蒸日上的公司交到我的手里,我该怎样让公司在我这一棒跑的更快,发展的更好,这是对我的一种检阅,一种审视,一种挑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恪尽职守,踏踏实实,勤奋工作,毕全部精力以求不辱使命,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未来的时间,我将严格遵照公司章程和公司发展目标,以广州电力通信工程施工和电力通信维护为基础,以外省电力市场及集抄业务为辅,抓住机会,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设,提高企业平台,完成今年计划目标,为下一步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想和在坐的各位同仁一道,共同奋斗,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工作做好,完成既定的各项工作指标,这就是我的职责,义务和使命之所在.

我伸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倾尽我所有,尽我所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我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相信有付出必然会有收获.我想,只要我努力践行:"爱岗敬业、高效管理、拼搏进取、创新争雄"的企业精神,努力扎实地工作,工作就一定会有成效.我坚信,有公司总经理的正确领导有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目标任务就可以完成,也一定可以完成.我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得到的掌声比现在更多,更热烈,因为你们的肯定就是给我最大的褒奖.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将铭记今天,我将忠实履行我的诺言!

谢谢大家!

最新市场营销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2016工程公司总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有关公司部门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2016有关公司总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销售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公司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2016有关企业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企管部经理就职演说

总经理就职发言

最新精选总经理就职演讲稿

销售经理就职演讲稿

副经理就职演讲稿范文

执行总经理就职发言

离任发言稿篇7

关键词:新闻播音;播新闻;说新闻

一、播新闻与说新闻的区别

播新闻体现了新闻播音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的语言特点,做到了字正腔圆、感而不入、语式稳健、语言流畅等特点和要求,体现了新闻播音“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共性要求。但这种播报方式也有其弊端,它没有完全发挥电视的优势,这种用书面语言把新闻念出来的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容易使受众产生距离感。

新闻播音中的“说”,可理解为对新闻内容的评述和讲述,是一种类似聊天的交流和沟通,强调与受众的交流感,将新闻播报方式口语化,采用简练、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大大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更有时代感、个性更鲜明、更贴近生活,因此观众喜闻乐见。另,相对于播新闻,说新闻的方式赋予了播音员对稿件更大的创作空间。但我认为这种方式也有其自身弊端,新闻节目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可信,这种略显随意、“聊”出来的新闻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新闻播音员和新闻主持人的区别:

我们还可以从新闻播音员和新闻主持人的身上看到“播新闻”和“说新闻”的区别。

(一)语言方式。新闻播音员处于静态语境,其语言方式多采用文稿“播读”,书面语气比较浓厚,且要做到“字正腔圆,音质优美”。而新闻主持人则迥然不同,其语言有鲜明的交际性,语言环境、语言方式、语言形态十分丰富,有时根据节目文稿进行再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时需现场组织语言,所以主持人处于动态语境。

(二)角色地位。播音员“播”新闻处于被动地位,稿件的组织由别人完成,自己只是完成播音任务。而“说”新闻则不同,主持人一般处于主动地位。稿件的组织主持人需参与。且节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汶川地震直播中,央视主持人赵普在镜头前流泪,感染了很多观众。同时“说”新闻中,主持人的知识面要广,对新闻发生的原因背景要有所了解,这样“说”出来的新闻才具有说服力,才有深度。

二、新闻节目内容决定不同的播报方式

对于新闻播音员,要采用哪种播音方式,还需结合节目或稿件的内容、主题、需要渲染的气氛等方面来综合分析。只有恰当的播报方式完美的融合在不同节目或不同稿件当中,才能为其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播新闻尤其强调语音的规范度,即字正腔圆、铿锵有力,正好适合一些时政新闻和条文法令的播报。这类新闻的稿件是纯消息,播音员只需把内容完整清楚的告诉大家,“播”出来即可,不能添加任何个人思想感情。比如对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内容的报道,播音员在播音中就要用一种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状态来传达消息,而非娓娓道来、拉家常式的“说新闻”方式。

对于民生类新闻节目,以反映老百姓切身利益、关乎百姓疾苦的新闻报道为主,则可以选择“说”的方式。播音员对稿件相对来说有主动权,可以在播音中表露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以达到和受众的交流感,播音学中反复强调的对象感在此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用一种近乎聊天的语气,以老百姓的角度对新闻加以评论、分析,把新闻真正说到了老百姓的心里。

三、新闻节目的“播”与“说”相互依存

(一)“播”新闻与“说”新闻各有特点。传统的播音方式是“字正腔圆、语尾不缀、语势平稳、节奏明快、呼吸无声、语流畅达、威严庄重”,显得比较死板和严肃;“说”新闻利用口语化的、贴合群众中生活的语言,听起来顺耳、亲切、易产生共鸣。然而,新闻毕竟是以客观真实性为第一生命的,新闻说报的产生也不是为了取代新闻播报。新闻播报具有严肃性、真实性的特点,其必将长期的存在下去并始终占据新闻播报的主体地位。究竟孰优孰劣,孰好孰坏,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过以笔者之见,新闻的传播无论是采用“播”的方式还是采用“说”的方式都只是新闻内容的一种播报形式,并不改变播报内容。什么样的栏目适合什么样的播报方式,观众的态度和评价应该是其选择的根本标准。对于“说”和“播”的不同的播报风格,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全面的考虑选择,不能片面的否定谁肯定谁。

(二)“播”新闻与“说”新闻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新闻播报,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新闻说报?笔者认为,在宣传大政方针,国家意识形态的新闻栏目适合运用播报的形式。这样的播音风格能够最大化的表达出其严肃性、真实性、权威性,这是符合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的。例如,中央电台的《新闻联播》及各个省、市、县所属的新闻栏目所播的内容多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内和国际的重大事件、政治要闻等,显然需要采用“播”的形式。说新闻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说”新闻与“播”新闻融合起来,可以给新闻播报注入新鲜血液,让新闻播报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值得高兴的是,央视的《新闻30分》的主持人已经从单纯的播报向“说”与“播”结合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播”新闻还是“说”新闻都只是新闻的传播方式,他们的共同存在,融合发展是我国新闻媒体追赶时代的步伐、积极创新的具体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说新闻一定要把握好相应的尺度,如果仅仅强调表面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而忽略了新闻本身,为了“说”新闻而“说”,是偏离新闻播报轨道的行为。新闻媒体的工作者都要以传递给人们群众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为己任。灵活自如的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及个人魅力将新闻的“播”与“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相互间的自由渗透完美交叉。

参考文献:

[1]陈京生.电视播音与主持[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离任发言稿篇8

就是要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构成事情的各个要素以语言通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

有一个管用的训练办法,就是在向上级汇报前,先向自己汇报一遍,用5分钟时间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讲清楚,把你了解的情况和你的看法表达清楚。

尤其是随着资历加深、职务提高,需要汇报的事越来越多,很多场合往往需要汇报人在几分钟内把一件事汇报完。这就需要大家具备准确简洁、逻辑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

2.书面表达

从书面表达能力来说,写出来的稿子一要自己没有疑问,二要经得起上级和别人问。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了一个稿子,找起草人来问一问这一段是什么意思,然后他给我解释一番,我听明白了,就说你把刚才解释的话替换进去,稿子就写清楚了。

再者,好的稿子应当一目了然,不需要解释。稿子不仅要经得起问,还要能讲。好的稿子是可以讲的,给别人念一遍,大家就听得一清二楚,这是最好的稿子。因此,一个基本的要领是,我们一定不要“写”文章,而是要想象成自己是在当面跟人说。写文稿首先要会讲文稿。当然,写文稿之前,还要把情况吃透,搞清楚。

办事能力

要做到严谨细致,干净利落,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即谋划在前、请示在先,记录在案、办细办实,报告及时、事后总结。

1.谋划在前

做任何事情,先把“怎么做、怎么开展”想清楚、理清楚。如办会要有会议方案,遇到重要的会议,对每个细节、每个环节,每个人负责什么事,都有详细的设计,有一个组织工作方案,各项工作都要按这个方案有条不紊地展开。

2.请示在先

这里有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是接受任务环节。接到一个任务,要立即做个确认,是不是准确领会了任务、意图和目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简要复述。上级给你部署一件事,你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上级简要复述一遍,交代的是不是这么一个任务,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请上级确认,这样就可以确保起步正确。

第二是执行任务环节。遇到重要事件或新的情况时,一定不要轻易自作主张,而要在办妥事情的同时及时请示报告。

3.记录在案

接到每一个指示、电话,向别人转达每一个指示和意见,任务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要记录在案。记录既是为了备查,也是便于日后总结。

4.办细办实

就是注重细节,注重环节,工作到位。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可能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想清楚,想周全;每一个任务,每一个环节,都要分解到人,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人检查。

5.报告及时

这里也有两个要点:

一是及时报告。你如果是新调进来的,上级交给你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往往心里并不踏实。你及时用三言两语报告一下重要的工作进展,上级一听,办的路子是对的,他心里就踏实了;办得有些偏差,及时给你指导,就可以马上调整,少走弯路。同样,及时报告不是随时报告,不是不停地报告自己正在做什么。

二是按程序报告。基本要求是不越级,不越权。如果情况紧急,需要越级向上报告,你也要把有关情况及时告知你的直接上级。

另外,出去开会要把会议材料带回来,没有材料也要有一个简要的口头或书面报告,不能参加了就算完了。

6.事后总结

要养成打一仗总结一次的习惯。总结可以加强经验积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也可以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理性,更加规范,不断创新。

协作共事能力

这是把事情做好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1.商量办事

不仅要善于跟同事商量办事,还要善于和其他单位商量办事,更要善于跟下级单位和下属商量办事。下属习惯于接受指令而不争论,和下属商量办事最重要也最难。善于沟通,不仅能得到别人的支持与配合,还能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智慧。

2.互相补台

离任发言稿篇9

一、领导讲话稿的类别

领导讲话稿依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和用途,可以分为 3 类 22 种。

(一)会议类讲话稿

这是领导讲话稿中数量最多、占比重最大的一“族”。我们平时所说的“领导讲话稿”,主要是指这一类。

1. 党代会、人代会等代表大会的报告。内容一般是对上一届或上一次会议以来工作情况的回顾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部署。要求内容全面,表述严谨、庄重。

2. 会议开幕词。一般在比较隆重的大型会议上使用。内容主要是讲明会议的目的、意义及用法,要富有启示性、鼓舞性。

3. 会议闭幕词或会议总结讲话稿。主要是总结会议的收获,要求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要富有号召性。

4. 工作会议讲话稿。根据既定的会议内容讲对某一项或几项工作的要求。要讲得鲜明、透彻、实在。

5. 动员会议讲话稿。主要讲进行某项工作的意义和方法。要讲得入情入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6. 庆功会、表彰会讲话稿。主要是概括、总结、肯定受表彰单位或个人的成绩和经验,对其进行表彰、鼓励,对面上提出学习、推广的要求。要富有激情和感召力。

7. 庆祝会、纪念会讲话稿。根据庆祝、纪念的主题,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要讲得客观、准确、实际。

8. 专题报告会的报告。如学习理论心得报告,外出考察报告等。内容要有厚度、深度,给人以启示和借鉴。

9. 碰头会、汇报会讲话稿。根据碰头、汇报的情况,肯定成绩,针对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强调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要有具体要求,有力度。

10. 现场会、经验交流会讲话稿。充分运用与会人员看到和听到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要求学习、推广,促进工作。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号召力。

11. 研讨会、座谈会总结讲话稿。根据与会人员发言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工作或进一步研讨的意见、要求。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和条理性。

12. 综合性会议上的专题发言稿。主要是分管某一条战线、某一方面工作的领导同志在综合性会议上就自己分管的战线或工作讲情况和意见。要主题突出,富有资料性、参考性,并注意不过分强调自己分管工作的重要。要讲“实”,不要讲“虚”;要讲“适”,不要讲“过”。

离任发言稿篇10

所谓兴奋点,是指散落在演讲稿中那些富有激情,容易对听众产生较强刺激或引起其高度重视、能产生强烈共鸣的词。

在演讲稿中设置兴奋点,不但能有效地引发演讲者的深想,有利于增强演讲者的自信心,使演讲更加生动感人,而且会让听众时刻跟着演讲者的思维转。这样,台上台下就会同呼吸、共悲欢,形成讲与听的整体效应。

1、酝酿浓厚情感,留出掌声空间

掌声能够活跃会场气氛,给演讲者以“感情回报”,使之心情更加愉快,思维更加敏捷,也能给听众以陶冶,使之更加认真投入。掌声的调剂会使演讲产生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因此起草演讲稿时应有意识地给掌声留出一定的空间。这就需要在演讲稿中主动运用那些带有浓厚感彩、充满激情的语言,那些立场鲜明、见解独到、能够给听众以深刻启迪的语言和那些热情歌颂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的语言。这些语言能让听众受到激励、鼓舞和启发,从而自发地鼓掌。具体而言,一种是感情澎湃、妙语连珠。如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这是某集团的,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一种是“寓情感于情理之中,发掌声于妙语之外”。如朱熔基总理在就任伊始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铿锵的话语赢得了满堂的掌声。

2、设置兴奋语言,满足听众心理

所有能够引起听众兴趣和热切关注的事例、名言、佳句和精辟独到的见解都属兴奋点的范畴。在演讲稿中,按照演讲内容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兴奋语言,绵延不断地“埋设”在演讲稿中,让它像星星一样闪烁,像眼睛一样放射出睿智的光芒,会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但要讲求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千万不能不顾对象,故弄玄虚,刻意求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日本投降时发表的广播演说中,首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接着又回顾了四年前的珍珠港事件,让所有美国人的心都为之跳动,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阐明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并认定“胜利后的明天将是全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希望”。整篇演讲起伏有致,既肯定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又让人民对明天充满必胜的信心。

3、敢于打破定势,善于标新立异

人都有好奇心,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身就具有兴奋作用。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是设置兴奋点的很好方法。为了使演讲吸引听众,在尊重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上,要对演讲稿进行必要的创新,打破思维定势,要敢于创造,善于借鉴,造清新之气,树时代新风。外交场合的演讲大多平稳有度,但1972年尼克松来华时,在一次演讲中却说:“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但是,它使人们想起,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把各个国家和人民隔开的城墙。长城还使人们想起,在几乎一代人的岁月里,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一道城墙。”听到这里人们不知来意是善是恶,自然细心聆听下文:“四天以来,我们已经开始了拆除我们之间这座城墙的长期过程。”一句话让人轻轻放下提起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