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8 11:08:48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1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 中职新生 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①当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②中职教育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主要承担者,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按我国总人口概算,要让数亿人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其意义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普及化的使命。[1]“十一五”期间,全国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毕业生,这是劳动者的整体崛起。中职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然而事实上,中职毕业生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由于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拥有职业工作经验要求,中职生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断层。这就迫切要求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创新与发展,其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选准职业方向,制定最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跨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我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单元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了中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旨在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让新生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之根据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设计与过程

美国学生职业指导开展了近百年,发端于中学生的职业咨询,现已发展为普遍在中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我国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指职业发展的一种预期、目标制订与行动计划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

但是,中职新生大多16―17岁,既处于中职生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自我意识和思想智慧的增长期,又处于确立人生理想、训练人格品行、培养道德责任感的关键期,更处于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2]但由于刚入校对新环境还很陌生,所有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对前途比较迷茫,还处于入学适应期。

中职学生往往是中考失利后在家长、亲友的指导下选择专业的,进入中职校学习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足会逐渐显露出来。部分学生不理解中职培养的目标,存在着极大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不懂得“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专业与个人兴趣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清楚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多数凭借媒体宣传、网络排名和亲友意见等进行判断,其中自我调适差的学生还会在专业学习与个人兴趣之间逐渐出现矛盾心理,从而对前途充满迷茫和无所适从。[3]

(一)职业生涯规划社团的组建和思路

2010年8月我校组建职业生涯规划社团,以经济管理系10级中职新生为社员,其中重点关注有职业生涯困扰或愿意承担在社团中的责任的新生。在确定社员后,在开展社团活动前,召开见面会,介绍社团活动的有关知识并初步说明社团的规则。社员和社团负责人签订入团协议书。

社团活动连续进行5周,每2周1次,每次1.5―2小时。社团活动方案以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根据生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将全程分为5个活动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采用单元渐进的方式,共同尝试完成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的任务。

(二)社团活动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开展主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次社团活动(自我觉察阶段):迎接美丽新世界。活动目标:介绍生涯概念,让社员了解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了解新生参与社团的动机和对社团的期望;协助社员互相认识,营造安全、友善、信任的社团气氛,激发并唤醒社员的生涯规划意识。活动:社团工作的学干自我介绍;职业生涯社团活动基本知识讲解;认识你。

第二次社团活动(自我探索阶段):360°了解自己。活动目标:生存选择;帮助社员探索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特质(性格、能力、兴趣),并通过他人的回馈来重新认识自己。活动:生命历程,寻找自己的生涯价值观。通过周哈里窗、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探索社员的性格与生涯兴趣。作业:在两周内到社会上进行职业实地访谈,收集行业、职业和就业信息;填写职业调查报告单。

第三次社团活动(自我整合与资源探索阶段):生涯博览会。活动目标:探索职业世界,促进社员对社会环境、行业信息、职业信息、就业形势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探讨生涯清单,形成暂定生涯目标。作业:综合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选出3―5个初选职业;个人关系图。

第四次社团活动(继续探索阶段):职业生涯定位和规划。活动目标:分析个人的就业条件及其与初选职业的匹配度;确定职业目标;拟定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计划可行性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具体方法。活动:生涯列车;一步一脚印;执行策略演讲及讨论会。作业:思考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

第五次社团活动(启发和自主延伸阶段):笑迎未来。活动目标。引导社员回顾前四次社团活动,统整社团收获,共同解决生涯规划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团体效果评估;鼓励社员依循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前进,在良好的氛围中结束社团活动。活动:填写调查问卷。作业:活动总结报告。

二、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效果

采用四种方法对社团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是团体结束后,让社员填写《社员满意度评估表》,以了解社员对社团辅导的整体满意度。

二是社团辅导开始前与结束后,均让社员填写《社团成员自我评估表》,以考察其参加社团活动后的变化情况。

三是要求社员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写活动日记。在整个辅导结束后,写总结报告,对社团活动进行主观评价。

四是社团结束后,研究者做跟进访谈,以了解社团活动作用的持久性。

(一)社团满意度评估

发放《社员满意度评估表》,让社员对社团的9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为1―4。对个人来讲,等级越高,个人越满意;对社团来讲,处于高等级的人越多,社团活动越有效果。

表1 《社员满意度评估表》统计结果

注:所有分数是10名中职新生得分的平均分。

(二)社团社员自我评估

《社团成员自我评估表》设计了13个项目,由社员在活动前和活动后对各项进行评分,评定分数为0―10分。对个人对讲,活动后所得分数越高,说明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越强;对社团来讲,正向的变化幅度越大,说明社员的进步越大,社团活动越有效果。

表2 社团活动前后《社团成员自我评估表》

注:所有分数是10名中职新生得分的平均分。

(三)社员的活动日记与总结报告

活动日记与总结报告记录了社员对社团活动的心得体会,从中可以了解他们在社团活动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变化。以下摘录了几位社员的总结:

“十分感谢有机会能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社团,以前我对未来一片模糊,都不知道我的下一步做什么,总认为一切要等到毕业后才明白。通过社团活动,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对毕业后有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职业规划,也有信心了。”

“中考失利后到中职校学习后,心理有着极大的失落和自卑。通过社团活动,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融于家乡的发展之中。”

(四)对社员的跟进访谈

在社团结束后,对社员进行了跟进访谈,目的是了解社员在群体环境中获得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情况,以确定社团活动作用的持久性。在社团结束6个月后进行访谈:社员对活动的主题设计、社团的活动方式、领导者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较为满意;对社团活动的作用给予了肯定,认为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多数社员树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开始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但也有社员由于环境改变、意志力缺乏而难以严格执行先前制定的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局限和改进之处

(一)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局限

1.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少,并且由于职业生涯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社团活动最终完整进行下来的人数少,对形成的结论支持度不够。

2.社团活动的单元设计上,最初设想是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但后来由于样本流失而未能如愿。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活动的效果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本次社团活动缺乏长期动态的跟踪。

(二)对中职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社团的建议与改进

1.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方法。

2.尽早利用资源进行生涯探索,确定生涯目标。通过依靠家长、亲友的有利资源进行社会实践,对外在环境进行探索,从而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初步制定长期与短期目标,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探索奠定基础。

3.以目标为导向开始行动,并评估和动态调整

职业生涯的变化性是社会经济发展提速、职业流动加快、职业发展通路变化的产物,所以生涯规划要以目标为行动指南,不能一蹴而就。生涯规划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影响到最初的选择,这就要及时调整,对自身和外部环境再认识,修正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益于达成自己的生涯目标。

注释:

①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诠释[J].职教论坛,2006.09.

[2]黄昭彦,王琳娜.班主任做好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81).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2

一、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关乎人的自我实现,不仅仅是为了“七选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试行,从2014级的高中学生开始,将面临着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高校等较原先更多样且复杂的选择。对于不少学生及相关的教师、家长来说,由于一直以来都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因而在众多选择面前他们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被赋予更多选择自由权后的如鱼得水,而是不知何处入手的迷茫与盲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改革唤醒了社会大众的生涯意识,倒逼家庭、学校重视生涯教育,倒逼学生学会“为自己做主”,这或许是其衍生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毕竟在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生涯教育在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已经被纳入教育计划。

所谓“生涯”,西方生涯大师舒伯将其定义为“综其一生,不同时期不同角色的组合”。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看,生涯即生命的边界。在生死两端,存在无数将两点连接起来的线条,但每个人最终只能划出一条生命线,这条线可以描得精美,也可以涂得随意。有广告语云“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路线不同,不仅看到的风景各异,而且旅人的收获与体验也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各次旅行,做过精心攻略的总归比那些漫无目的者更能畅享其间的乐趣。人生这场漫长的旅行亦是如此。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段子,说是单位的门卫才是十足的“哲学家”,因为对每一个想进单位办事的陌生人,他一般都会提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要往哪儿去?”,这恰恰也是生涯规划需要解决的三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个人必须经常自省的人生哲学问题。我们做生涯规划,就是要一手拿着放大镜甚至X镜,去透视、发掘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在内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自我,去梳理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手拿着广角镜和望远镜,去眺望、想象、构筑自己的未来愿景。就是要在深入了解自我内外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这辈子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该成为怎么样的人,进而选择一条与自己的外在资源、内在特质最为匹配的发展道路,然后通过有聚焦的行动执行将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对接起来。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架构,我们在面临各种机会、挑战、选择时就能较为迅速而明智地作出决断,整个生涯进程也将更富效率和张力,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

二、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定位

高中生生涯教育不仅是开设几次通识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使得生涯教育迅速成为不少高中学校首先关注的切入点之一,他们纷纷邀请专家为学生、教师、家长举行主题报告会,指定专人开发开设诸如“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志愿填报”之类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选修课程,校园内外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生涯教育”的热潮,大有不同学校的领导、教师碰面时都会脱口而出“你(校)生涯了吗?”的架势。这对于缺失已久的学生生涯教育而言无疑是件好事,但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依然看到了部分高中在开展生涯教育时表现出来的幼稚与急切:就是把高中生生涯教育窄化为开设几次讲座或是几门单一课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有效实施高中生生涯教育呢?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起步早、覆盖面广、分层分类、阶梯式教育主题、全社会参与、学科渗透、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和配套措施等是其主要特征。如美国的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组织制定并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提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从6岁开始,他们把所有的人群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小学,第二类是初中,第三类是高中,第四类是18岁以后,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加拿大则把职业生涯教育重点放在中学阶段,所有中学均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进行自主选课,而且一直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有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参加网上测试和学习,了解自己和相关职业。同时,所有中学都设有专职的学习顾问,一般按年级配备,负责为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困惑提供咨询帮助。可见,建立完整的计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营造浓厚的重视职业规划的文化氛围是取得生涯教育实效的关键,这也意味着生涯教育不是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而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全方位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中,处处可见生涯而又处处不仅仅是生涯,它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融合与浸润的过程。 这一点,省内外不少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先行学校和教育界有识之士都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层面作了不逊于发达国家做法的探索。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全面开设了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生生涯社团、个人生涯咨询“四合一”教育教学模式;开设了100多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现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成长导师,通过完善制度和加强导师专业培训,充分发挥成长导师的引领、强化作用;跳出学科,走出课堂,开展生涯实践活动;家校合作,提高家长职业认识力和支持的有效性。该校的做法实质上是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和立体网络的生涯教育体系,培育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生涯教育文化,并且将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浙江省教育厅韩平副厅长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国际论坛上明确指出 “职业生涯教育是教育,不是开设一门课程,是要融入高中三年,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他同时还强调:“选择性教育是当前国内和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选择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成长成才、终身幸福。学校应当全过程参与、全员参与,重视学生生涯发展;家长要在引导的基础上,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与学校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当我们认真学习领会韩厅长的讲话,我们对于近10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高中新课程、率先施行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良苦用心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一场高中教育改革是为了让广大高中生能够浸润、融合到一个更广阔深邃的生涯教育海洋中去。

三、如何实现浸润和融合

镇海中学在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作为一所始终勇立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潮头的高中名校,笔者所在的宁波市镇海中学一直重视生涯规划教育,视其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高中生职业规划选修课,2013年开始又施行德育导师制。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使生涯教育和指导工作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为此,从2014年9月开始,我们将生涯教育全面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将德育导师制全面升级为成长导师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发开设了多门相关的选修课程,邀请高校专家和本校教师对2014级、2015级学生以及全体教师开展了专题辅导报告,举办了第十三届“生涯规划”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周,购置了由北森公司开发的生涯测评系统,组织全体2014级、2015级高一学生进行测评,等等。

在这两年里,我们还成立了学生生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在生涯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将之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将生涯教育打造为一门融合性、浸润式的学校基础特色课程。 纵观国际通行的生涯规划设计模型和生涯教育的一般策略,生涯唤醒、自我探索与职业世界探索、职业定位、计划行动是其中主要的环节。我们在设计、开发,开展生涯教育活动时,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环节,并且尽量做到精准发力。

(一)生涯唤醒环节

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涯唤醒”旨在激发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这部分工作主要放在高一适应性学习阶段,邀请专家或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开设通识讲座,此外还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校长寄语、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部分学生还可以选择专门的校本选修课程。 对于生涯唤醒,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让同学们相较以往提前去思考专业、大学、工作等具体问题,而且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希望他们对生涯的思考、定位能有大视野、大境界,超越小我而臻至大我。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海防遗址和爱教基地资源、著名校友资源、优秀学子资源等,大力弘扬学校文化,让学生感知、认同、践行学校“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的育人目标、“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并且在文化熏陶、榜样示范、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科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所有这些“无用之功”看似与生涯教育并无直接相关,但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开拓了学生的人生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生格局。这对他们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等环节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自我探索环节

所谓自我探索就是通过自我觉察、他人反馈、实践体验、心理测验等方式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好地明了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这在整个生涯建构中也属于基础性环节。对于学生的自我认知部分,我们学校和教师可以做、正在做的工作如下。

1.尽力帮助学生去缩小“未知我”的部分,修正他们的“开放我”与“隐藏我”部分。

2.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正式评估,学校引进专业公司的测评软件,提供专业的测评服务,提供个案咨询。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完成,由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对于四类自我特质的非正式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各种课内外活动、各种主题班会、主题教育等途径形成一个定性的评判,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4.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发掘、培养、塑造学生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在这方面教师绝对不是无能为力,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5.学校、职能部门、班主任、课任教师一定要合力创设更加丰富、优质的校园活动、社团、课程,让学生在不断的选择和实践中逐渐认清自己,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三)职业探索与定位、专业志愿和大学选择环节

大多数高考生和家长认为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再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先挑大学,后选专业,再选职业,即学生先选定大学和专业,然后进入大学读书,直到毕业时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工作。 这种选择路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招考制度下也许勉强够用,但情况已经发生变化。比较合乎逻辑的认识和路径或许应该是:要读大学哪个专业取决于以后想从事的职业。因此,先要去思考你大学毕业以后要做什么,你才可能知道到底要学什么专业及到哪所大学去学。知道自己学的专业,你才可能知道“七选三” 到底选考哪些课程。由此看来,职业探索与定位对生涯规划有先导意义。 对于职业、大学、专业的认知首先是一个信息接收的静态教育问题,学校应该提供相对正确、全面和及时的资讯。然而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志愿选择更需要深入地观察、体验、整合信息进而作出取舍,这就更需要学校创设更多的平台、现场和活动机会,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施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校友,提供关于职业、专业、大学方面的咨询。

2.通过相关社团、主题活动、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职场)、职场报告会(校友或家长)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体验。

3.通过情系母校、高校行、大学教授(主任)进镇中等方式加强学生对大学、专业等的了解和体验。

4.开设专门的“高中生生涯教育”“大学专业与职业规划”等校本选修课程,开展较为详尽、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

5.挖掘各自学科中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培养职业意识,储备职业常识,训练职业技能。整理各自学科相关的专业概况、大学推荐。

6.系统梳理各自学科相关的学业、专业、大学、就业等信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个有价值的重要参考,也促进自己成为职业指导中某一切面的行家里手。

7.指导学生完成一份生涯规划书。

总体而言,镇海中学在开展高中生生涯教育时着力建设的点可以概括如下。

1.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奠定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抓手。帮助学生在“梓材荫泽 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氛围里,努力成长为“综合素质强,个性特长优,学业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优秀公民”。

2.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建立一个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一支有一定指导能力的学生生涯发展导师队伍。

3.引进一套测评系统。

4.开发一门贯串高中三年、各年级有所侧重的校本课程,编写一本通识型的校本教材。

5.实施学生生涯发展讲坛制度。

6.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充分利用镇中校友会的力量,为学生打开高校、专业、职场等的广阔世界。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3

1.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聘用条件,如何才能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出色的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我,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惊不乱。

那么何谓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未来人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人才供求齿轮的顺利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将学业与职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探索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要求,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与目标职业要求趋同,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从而在无形中大学生就适应了目标职业的要求。当大学生进入目标职业时,就无须再重新适应和磨合了,这种无形的财富又会为其职场成功起到巨大的加速作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个性才能,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我们正处于知识时代,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社会转型期,这两个方面都对个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身特点,确立符合自身爱好的职业目标,不断丰富该目标下的知识与本领,从而帮助大学生增长自身的优良个性。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展自我优良个性,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是指大学生就业是否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使大学生为今后的就业早做准备。在校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努力完善自我,不断养成职业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工作和适合的单位。另外,用人单位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进行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从而实现合理的双向选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认识误区

笔者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日常的观察思考和与一些学生的交流,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较普遍的是以下三点:

认识误区一:职业生涯规划仅仅是为找工作而准备的。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怀有美好的设想,认为大学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精神殿堂,而非功利的只为了毕业后找到工作,因而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太重视。从一定角度上讲,这种看法是对的,大学的确是个追求自由、完善自我的地方,但也不是孤立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单纯的理解为找工作,有这种理解的学生本身就是对职业生涯规划不理解。众所周知,人的自我实现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你适合的职业。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充分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职业生涯成功的过程也就是人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找工作做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为了一时的成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在大学阶段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

认识误区二:职业生涯规划靠听讲座等能速成。

目前,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一些大学生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诚然,在此类讲座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程会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和对职业环境的初步认知。但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必须经过实际验证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全面考虑才可以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而讲座、报告等更多是大学生在没有实践或者实践不充分的条件下参与的,因为这里有几个重要的认知方面因素是在讲座和报告上无法体现的,诸如“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真实表现,个人对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的实际认同,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修正等等,况且就是在实际的职业探索中这些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2]所以说,讲座和报告本身能达到的作用、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须要以实际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来塑造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潜力开发等过程是无法通过理论来速成的。

认识误区三:职业生涯规划是高年级才考虑的事。

很多大学新生都认为,大一大二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言之过早。的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都是在大四毕业后才开始的,那这是否就说明了大一大二和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关系呢?首先,我们都知道,职业选择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然而大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选择的专业与兴趣错位,而这个错位的弥补只能由上大学后的大一大二来纠正和确定。所以,大学生要在大一大二时通过实际的专业学习和探索来发现并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然后去深入学习这个专业(这里所选定的专业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最大限度精通自己所喜欢和选择专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其次,学生上大学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选择一份好职业,而当意识到职业选择时就已经客观上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这个时间是完全可以由升入大学的大一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那你就应该在大一时规划你的职业生涯,安排大学生活。

三、大学生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1.准确的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于是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准确定位自我。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科学方法,如借助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还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总之,自我定位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带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盲目性,做到规划设计高度适宜。

2.清晰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要准确定位自我,职业定位也十分重要,它就是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兼职、实习,或者参加校园招聘会等形式,了解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和非职业素质要求,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以及该职业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等。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听专业人士的讲座等了解目标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深入了解职业环境、了解各行业竞争发展机会、了解目标行业或机构的人才、资本、服务等。这样才能够对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和目标进行合理化分析,提炼出进入这一行业或机构所需的要素。

3.有效的行动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4

近日,在浙江省首届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引用庸的漫画《我还没准备好》描述了人生诸多被动和无奈,强调了学生应接受生涯教育,为人生做好准备。

什么是生涯教育?心理学者王馥玲认为,在人生的很多重要阶段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下一步的路要怎么走?什么样的事情或工作是我喜欢的,是适合我的?我的决定考虑自己内心的需求了吗?

生涯教育就是在中小学阶段,鼓励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我的青春我做主”

“职业规划教育不应只停留在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上,应培养学生树立对人生、对社会的正确观点,为未来打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益明说,“这需要老师的长期渗透、跟踪和引导”。

2002年,苏城(化名)进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实验班,开始了他的初中生涯。初二时,一个随父亲去美国的机会,让苏城有幸接触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的外交官们,并被他们的魅力所感染,开始喜欢外交官这一职业。高一入学后,他便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做一名优秀的外交官。

然而,外交官的理想之路如何去走,苏城并不十分了解。他把高考的目标定在了北京外交学院——这所看似与理想距离最近的高等院校。为了集中精力实现理想,苏城从不参与一切社会活动,拒绝参加校学生会的竞选,一门心思学习。

了解到苏城的想法后,班主任老师开始帮助他分析成为一名优秀外交官应具备的能力:学识、胆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

苏城慢慢明白这些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参加了校学生会的竞选,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外交官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冷静地为未来选择,这就是一个学生的生涯规划。”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王美荣老师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副校长杨文芝向记者解释:“生涯教育,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既有助于学生当下生活,也能奠基未来生活。要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决策、判断和适应。”

“职业生涯教育是对于教育如何成就学生一生的幸福做出回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杨德军向记者表示:“要让孩子为看得见的未来学习,将教育与未来的人生发展建立起联系,其主题就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缺失的隐忧

“培养孩子都是希望其成功,但是,因为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对什么是成功,孩子们并不了解。一味追求好工作、好大学,这就容易造成很多失败者。”5月5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孙宏艳长期从事对青少年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她发现,对职业的陌生感、对职业生涯的困惑感,充斥着当下许多年轻人的思想,给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很大困扰。

针对这个问题,2012年9月到11月,孙宏艳带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联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韩国青少年开发院以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共同发起了一项以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四国高中生的毕业去向与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比较研究。

今年3月底,《中美日韩高中生毕业去向和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报告》,报告中写道:由于中国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全面落后与其他三个国家,进而导致他们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很难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生涯教育的缺失?

早在1994年,国家教委就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下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意在使中学职业指导工作有所遵循,掀起了一股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热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形成规模与固化成果。

据了解,学校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尚处探索阶段,并没有规范的教材,课程内容、目标设置、课程考评等一整套教学体系还不完备。

“现在很多中小学,依然在走学习、升学、就业这条路,依然是一种应试发展、升学教育,这跟传统的主体价值观有关。”朱益明表示。

希冀政策支持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生涯教育进入探索与推广阶段,初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小学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已经开始受到关注。

2012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收集了300份来自北京各区县中小学关于生涯发展课程建设的资料,并同时在三个区的八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有关生涯发展教育的校本教材已有10余册,这说明学校已经进行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课程开发。正在以课题、项目或者教研的形式进行生涯教育课程的研究与推广。课程的形式也很丰富,有生涯课程的整体建设,也有独立的选修课程,有综合实践活动,也有学科渗透、班会融合等。

北京京源中学在开设生涯课方面有着很好的探索,获得了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不过,很多学校开设生涯教育课程都是自发行为。由于没有配套的政策,师资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一样,孙宏艳的报告中也写道,中国高中生目前的职业与毕业指导多由班主任来承担,受过专业教师指导的高中生仅占1/4,职业生涯指导师资配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没有现成的师资,师范教育并没有开设这个专业。”杨文芝直言。“老师多是从心理老师发展过来的,也有喜欢生涯教育的老师来上这门课。”

这样的情况不只出现在北师大附中,北京京源中学校长白宏宽对记者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困难是授课老师所接受的专业指导有所欠缺。生涯课主要由心理老师来承担,尽管都考取了职业生涯规划证书,但并不规范。需要加强对老师的指导,特别是这些课程老师之间的交流,亟需建立老师们交流研讨的机制。”

“把生涯教育列入必修课,作为一项学习内容,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好。”白宏宽表达了对生涯课程的政策期待。

除了师资的培养,杨文芝还希望生涯教育能够得到教育部门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生涯活动环境的营造。学校让学生去社会上做职业生涯见习非常难,得靠个人关系或家长关系,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待教育部门来帮助协调。”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大学生;服务体系构建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高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破解就业难,成为社会、高校共同关注探讨的热点。可以肯定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提出,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1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早确立学习工作生活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除了“第一课堂”对于专业知识、政治素养的培养,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多依靠“第二课堂”。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适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2)有助于职业目标的实现,通过从宏观上对实施策略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少走弯路。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的完成,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并根据不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实时调控。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就像一只“有形的手”,指引学生不断迈向成功。

(3)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动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通过对大学生的指导,能够激发大学生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不断进取。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不到位,不论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所及经费投入,都存在问题,职业指导理论尤其是配套服务体系的研究较为欠缺。

(2)职业规划教育手段、方法单一。很多高校采用就业指导课、 政策咨询等形式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内容也多是一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的传达,缺乏针对性的内容。许多学校尚未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也没有纳入教学课程体系。

(3)缺少专业化的测评工具。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有理性的自我认识和分析,但目前的测评题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不适用于大学生群体[1-2]。

(4)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大部分高校未配备职业生涯教育的专职人员,大多数由辅导员、班主任兼任,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大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在关键时刻甄别信息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

(5)大部分学生认识粗浅。被动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不能清晰地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造成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模糊也导致了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科学。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的发展规律。

3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有效路径

3.1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系统的产品

(1)测评系统。自我认知测评系统可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通过即时测评、即时报告,既有助于学生有效认知自我,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也有助于学校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从而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2)职业导航系统。职业导航系统可通过对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入调查,为学生提供各类职业信息,对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详细描述,有助于学生了解职业分类,洞悉行业与职业环境,把握职业标准,明确职业要求,从而为其职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3)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程学习系统。学习系统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和意义,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工具。

3.2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服务体系的有效服务方式

(1)课程面授。组织培养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

(2)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网络化辅助解决方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与传统书面教材、课程面授有机结合,构建立体式的服务体系。

(3)个性化咨询与辅导。借助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的实效性。可针对某个特殊群体的学生,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师或者邀请行内知名专家,组织专题讲座或单个咨询活动,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从而使共性和个性问题都得到解决。

(4)开展职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应强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的教育效果,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同时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为下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

3.3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的组织机构

(1)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和统筹协调机构。专业化、职业化的队伍是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键。这支队伍必须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了解其指导的学生专业和职业方向。除专任教师外,还应有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在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该有企业的参与协作与支持,尤其需要各行各业工作背景的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指导,充当职业辅导教练[3-4]。在可能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机构,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各方面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并建立严密的考察考核办法,统筹协调各方面人员的教育教学活动。

(2)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部门,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服务,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设置合理,权责层次明晰,既有院校级组织,也有系级组织,各部门之间要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

(3)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可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重要的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机构必须配备数量足够、质量达标的专业人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以兼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实施学生心理测试的指导中,选用测评工作,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测评结果。

(4)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新的工作,在理论体系建构和实践环节形成等方面都是刚刚起步,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配备必要的研究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要重点开展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评价体系研究等。

4参考文献

[1] 张俊.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0):36-37.

[2] 李华平.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困境与出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2):204.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6

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左右。2010年,中职就业率达到了95.6%;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662.67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究其原因,在于中职学校直接为对口企业培养、输送大量有操作技能的“蓝领”,节约了企业在招聘、培训岗位等方面的成本。毕业生招之即用,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以笔者所在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为例,近几年,毕业生被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的呼叫中心预定一空,一次就业率接近100%。然而,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优就业率。中职学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职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适应、生活适应、角色适应、观念适应、规则适应、环境适应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定位不准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良好的抗压力和耐挫力,容易产生逃避和抱怨等失衡心态;缺乏诚信、脚踏实地等职业精神;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较弱。据学校追踪调查,由适应不良引发的学生焦虑情绪、自卑情绪等十分普遍,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十分不利。

二是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从毕业生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你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超过90%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许多毕业生尚未满实习期就换了单位,给单位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对学校的声誉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一小部分学生游走在职业人和社会闲散人员的边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初次就业就如此不顺利,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是职业决策能力不高。目前,中职学校大都实行了校企合作,所以学生进校时已经有了职业方向,但这个职业方向基本上都是由父母代替孩子做的选择,就业时,只要按照学校的安排到企业实习就业就可以了。但即便如此,学生还是必须在学校提供的众多企业中进行选择,而决策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无法自己做出决定,不得不依赖老师和父母。进入职场后,也会面临多种岗位的选择、甚至企业或行业的转换等问题,学生想要摆脱依赖,自己做出决定,却又不知该怎样决定。这种矛盾导致学生出现烦恼、焦虑、迷惘、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不健康的状态。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中职生有其独特性。中职学生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个人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足。多数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就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导致其在校学习的盲目性。在年龄上,中职生进入职业的年龄相对较小。中职学校大都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学生在三年级进入职场顶岗实习时,年龄大多数未满18岁。与大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相比,心理成熟度低,知识面不够丰富,社会阅历浅,对自身、对职业、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受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很难以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学校在生涯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把生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有专家形象地表述了目前这种重就业指导、轻职业生涯教育的状况: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毕业班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从入学起始终引导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少;每年邀请的招聘单位多,深入调研聘用后学生就业状况的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仅在一年级上学期根据国家课程规划,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下学期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几次就业讲座,此外,就靠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以及班主任一对一咨询等。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并未形成科学化的体系,专业师资配备不够、生涯教育普及层面不广、辅导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及方式陈旧,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运用何种形式能够更好地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呢?这也是中职学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此形势下,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辅导形式,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日益凸显。

团体辅导的优势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专家预言,个体对团体辅导的需求将超过对个别咨询的需求。大量实践也证明,团体辅导相对于传统的生涯辅导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一,团体辅导符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传统职业生涯辅导是接受式教学模式,很容易变成枯燥、空洞的说教,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团体辅导正是以体验式和情境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模仿学习、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打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开放接纳的气氛中探索团体成员的内在冲突、感受、态度和价值,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支持力量;此外,学生们在团体营造的积极氛围中搜集职业信息、获取技能训练的资料、练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等,更容易激发个人智慧和潜能。

其二,团体生涯辅导符合中职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具有很强的交往需求,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团体辅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聆听、表达、互助、分享、探讨的人际互动和情感支持的平台。实践证明,这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中职生在自我认同、职业成熟度、生涯决策效能等方面会有个体差异,但由于他们在生涯发展阶段上都属于探索期,因此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涯发展需求,如职业自我认知、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选择能力等,所以团体辅导的成员是基本同质性的。这就使成员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生活体验,相互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成员通过互动,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提升生涯规划意识,而且每一名成员也都可以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在实践运用中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注重评估与挖掘团体生涯辅导的长期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次团体生涯辅导活动的即时效果都是很好的,成员更加了解自我、提高了职业认知、增强了就业信心等。这是根据辅导后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短期得出的评估结果。那么,团体辅导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效果呢?会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这类带有个人心理特质的维度,以及“就业信心”“决策能力”这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观因素影响的维度,这些维度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应重视团体辅导的延后效应,可对辅导对象进行定期的评估,

第二,团体生涯辅导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团体的领导者是重要因素。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运用不熟练,就不能有效调动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使辅导低效甚至无效。团体领导者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备职业指导的理论和技术外,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及团体辅导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具备团体领导者的特质,包括积极关注、接纳、开放、弹性、温暖、中立、自信、感染力、影响力、亲和力、洞察力、觉察力以及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

第三,团体生涯辅导不是万能的,要与多种职业指导方式相结合。比如,对于自我觉察力不高的学生,团体辅导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而须配合个体咨询和辅导等其它的辅导方法。同时,可利用校企资源,在团体辅导进程中穿插技能竞赛、参观考察、优秀毕业生报告演讲等形式,作为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7

一、生涯角色扮演

生涯角色扮演是生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是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涯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各种生涯角色,从而习得生涯知识、技能与方法,改变生涯信念,实现生涯发展。例如,为了体会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在一次生涯课堂教学中,把生涯角色的体验作为一个项目,采用了生涯角色扮演法授课。

生涯角色扮演基于美国著名职业生涯专家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他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后来舒伯又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即“生涯彩虹图”。它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人的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图的外圈为主要发展阶段,内圈的范围、长短不一,表示在该年龄段各种角色的分量;人在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同时扮演数种角色,因此彼此会有所重叠,但每种角色所占比例则有所不同。根据舒伯的理论,一个人一生中要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如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等,他们就像彩虹同时具有的许多色带,色带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代表这种角色的历时与投入时间精力等。在生涯课上,要求学生演“一家人的一天生活”的小品,他们分别扮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小孩,演绎一天中每位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休闲等。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能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人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人生舞台,担任不同的工作,履行不同的使命,而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思考人生生涯发展历程、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感悟各种人生角色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生为什么要进行生涯规划。只有在感悟各种人生角色基础上的生涯规划,才是有生命力的规划。

二、生涯人物访谈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职场人士交谈而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探索活动,是获取可靠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生涯教育的一种实践项目。生涯人物访谈以“问题”为线索,以“答案”为导向,以“发展”为目的。生涯人物访谈的一般流程包括确定访谈对象、收集访谈人物的相关信息、提炼访谈提纲、联络访谈对象。生涯人物访谈的内容一般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性质、环境、收入、福利、工作时间、就业地点、所需教育、就业机会、培训或经验、能力要求、生活形态、组织文化和发展前景等。生涯人物访谈的对象要选择具有一定年龄梯度的有代表性的职场人士。访谈前,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精心设置系列问题;访谈过程中要善于倾听与提问,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要辩证地分析访谈内容,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例如,高二年级的马舒婷(化名)同学想将来从事中学教师职业,她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下面是她与一位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交谈的部分内容:

学生:老师好,请问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每天要做些什么?

教师:备课、讲课、批作业、写教学反思、和学生谈话等。若是年轻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参加各种比赛,做研究、写论文等。

学生: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教师:就我而言,最喜欢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如参加各种公开课、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等,还有享受寒暑假。最不喜欢的是重复性的工作,如批改作业等。

学生:您当初是如何找到这份

工作的?

教师:我们那个年代是包分配的,工作肯定有,但具体到什么学校要靠教育局安排。现在老师就业要参加教育局或学校的招聘考试了。

学生:您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将

来的变化趋势?

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教师职业应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小班化教学是趋势,因此,教师的需求量应该是稳中有增。我对教师职业未来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学生:现在应聘教师应该具备

什么条件?

教师:学历方面,现在杭州的小学一般需要本科,中学需要硕士研究生,大学需要博士研究生。至于是否师范院校毕业问题不大,但需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学生:教师职业应该掌握哪些

职业技能?

教师:一般要有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等。

学生:教师职业对知识和经验

有何要求?

教师: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相应

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一般就业前需要见习实习经验。

学生:教师岗位职责有无明确

的规定?

教师:教师岗位职责一般有明

确的规定,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等。

学生:您感觉教师工作压力主

要有哪些?

教师:像我们中学教师的压力

主要来自升学的压力,小学与幼儿园主要来自安全的压力。

学生:您觉得教师职业的劳动

强度如何?

教师:说起来是8小时工作制,但教师很多工作在8小时之外,如晚自修、备课、改卷、家访、为学生解惑等。目前而言,教师职业工作强度还是较大的,尤其担任班主任工作就更繁琐、更累了。

学生:教师职业最大的挑战是

什么?

教师:目前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期望越来越大,教育本身处在深化改革时期,学生、知识、教育要求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职业的最大挑战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学生:教师职业报酬如何?

教师:政策上讲,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不过,选择教师职业就要有奉献的准备,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哈哈。

学生:您感觉像我们将来希望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大学时需要重点培养哪些能力?

教师:爱的表达与传递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互联网+技能等。

三、参观企事业单位

在生涯教育中,生涯角色扮演和人物访谈都是间接了解生涯角色,而参观企事业单位则是深入真实的情境,去观察、感悟真实的职业。但参观有些时候只能是表面的感知,其缺点是不能深层次地洞察职业内涵及工作要求。作为高中生涯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参观企事业单位是一个很好的感性认知项目。例如为了了解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及相关的职业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参观汽车制造厂的项目。参观前,要求学生设计项目活动方案,包括确定参观的任务、活动的计划、行动的过程和参观报告的撰写等。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有关汽车制造业的信息,了解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发现了汽车生产的一般流程工艺――冲压工艺、焊装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和检测工艺;知道了汽车制造业对员工的学历、知识、技能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报酬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汽车生产线的高科技含量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感。通过参观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职场的真实情境,有利于作出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涯规划。

四、调查专业与高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序为“一小部分”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75.2%;学生对所选专业与学校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占 2.1%,完全不了解占10.0%,比较了解占26.8%,不太了解占35.5%,说不清楚占25.6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北京部分高校的大一学生做过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大学生表示将选择别的专业。笔者学校对全校高一学生进行了生涯发展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专业了解程度如下:完全了解占0.1 %,较了解占1.5%,一般了解占5.7%,不了解占89.6%,完全不了解占3.1%;学生对高考科目“7选3”确定程度:已经确定占的0.6%,较确定的占3.5%,不确定的占95.9%。由此可见,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对专业、高校认知和规划意识的缺失。但是新高考改革方案出来后,高一学生就面临如何选考、选专业和选高校的问题。

调查是解决选考、选专业和选高校困惑的基础。深入具体地对专业与高校进行调查,是探索专业与高校真实情况的重要途径。在高一暑假,设置“高校专业调查周”的项目,要求全体高一学生深入调查不同的高校与专业,学生按照专业分组,设计调查专业与高校的项目活动方案。例如,有位学生想调查心理学专业,她找了三位喜欢相同专业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索小组,他们找了相关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各年级的大学生各两名和一些老师,以及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了解到一些信息,并撰写了专业调查报告。

调查前,他们设置了如下调查提纲:

1.心理学专业学习哪些课程?属于什么领域?有哪些分支?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专业?

2.心理学专业有哪些名校?写出具体的国内外一流的学校和院系名称及排序,并分析各名校、院系的优点与缺点。有哪些具体的名师?写出名师的具体介绍和专业成果等。

3.与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有

哪些?它们具体研究什么?(这样不仅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也为日后转换专业做好铺垫。)

4.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对社会和生活有什么价值?

5.心理学专业毕业后能从事哪

些职业?就业率如何?年薪多少?

6.学心理学专业的牛人、名人有哪些,成就怎样?专业领域中的牛人是怎样成功的?他们现在的成就是什么?他们在学心理学专业时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和故事?

7.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权威机构

有哪些?

8.心理学专业适合什么人学?有哪些具体的素质要求?

9.如何才能学好心理学专业?包括要重点学习的专业内容,专业学习的资源,如网站、论坛以及学习的圈子等。

实践表明,通过调查,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心理学专业的信息,对心理学专业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为未来的专业选择与生涯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五、职业体验与模拟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8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考证热 职业锚

一、 研究的现实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开始于1999年,查阅教育部数据,我们发现:1999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以47.4%的增速,迅速扩招了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此后,每年高考录取人数都在以一定比例增加,直到2012年,我国高考考生915万,录取685万人,录取比例高达75%。然而,不断升高的本科录取率并没有与此相平衡的就业率。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80万,加上往年剩余没有就业的毕业生,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和退伍复原的军人,2012年估计至少需要1300万以上的新增岗位才能基本满足未就业人员需求。现实的工作问题让大学生们毕业之际,为开启新生活而欢呼,也因就业问题陷入尴尬境地。

就业“冷”催生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考证“热”。早些年,大学生考证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时至今日,这些证书早已成为本科毕业的必要条件,考证已然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研究的实施

项目共向10所高校发放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880份,有效问卷700份。同时,为了给予大学生一些有效的职业规划建议,走访了三家企业,以了解企业招聘时对大学生期望以及对于资格证书的态度。

项目的问卷发放具有随机性,并且涉及学校数量较多,分布不同城市,使调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客观性。

(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麦可思的《2013年大学生就业指标》,在2012届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将近四成比例的本科毕业生认为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高于两成比例的人认为所从事工作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北森网也曾提供调查结果,结果中显示毕业生中有40%的人群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也发现,我国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还存在问题:

1.缺乏对就业形势真正的了解

在对就业问题相关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较高。700名有效受访者中,分别有31.5%和35.8%的学生称自己从高中和大一开始关注就业问题的,人数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还有80.7%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就业存在危机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62.2%的学生对当下就业形势并不了解,缺乏对就业形势真正的研究。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

从调查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中目前就读专业与期望就业方向一致的人数比例,只占总人数的57.8%。同时,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大学生比例为41.6%,其数量不足总数一半。在面对“工作”、“考研”、“留学”等多种可选的发展方向中,将近80%的学生进行了多项选择。就业压力虽然增加了,发展方向也在逐渐变宽。

3.大学生缺乏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和考察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不清楚自我就业竞争力的人数约占35.4%。也有调查结果表示,目前大约33%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他们认为第一份工作仅仅是个踏板,通过不断尝试新工作,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还有16.3%的学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抱着“随遇而安”的心态。

4.理想的个人主义与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

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个人理想和现实选择中存在很大矛盾。比如,对一位视觉传达系的学生进行访问时,她认为: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她更想做室内彩绘。但考虑到家人的反对、工作的局限性、工作报酬缺乏竞争力和工作性质等因素,使她只能选择毕业后做一名广告公司职员。

同时,还有一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于是四年中消极怠慢自己的学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一味地发展个人爱好上,导致毕业后专业知识缺乏,拿着一纸文凭,却不具备专业能力,为自己求职带来很多障碍。

(二)对大学生考证问题的调查分析

由于就业形势的影响,考证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成为了标榜个人价值的新标准,大学生纷纷加入了考证队伍。那么对于证书这个新的价值符号,大学生到底是什么态度?其又与就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大学生又该如何正确对待“考证热”问题呢?本项目对这些问题也尝试做了调查和分析:

1.大学生对于考证的态度

考证成为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新目标。通过调查,目前约有62.9%的学生参加过证书考试,还有34.7%已将考证纳入计划中。显然,“考证热”已经成为大学里的一个普遍现象。54.3%的学生认为更多的证书会大大帮助自己未来的就业。

2.对于“考证热”现象的原因分析

研究“考证热”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减缓这种现象的持续升温,同时思考如何理性对待考证问题,所以,想要达到项目研究目的,首先要分析“考证热”现象出现的原因。

(1)客观原因

《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就业准入制度,使大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有了政策依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管齐下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竞争力,考证成为了增加竞争力的途径。由于大学毕业生供应量大,人力资源市场无论在能力、学历和个人素质上,都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2)主观原因

面对巨大就业竞争压力,考证成为就业保障之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盲目跟从市场变化。很多学生认为不仅要找到工作,而且要找到收入、地位和发展空间兼备的职业。

3.“两分法”看待考证问题

“考证热”的产生和持续升温,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考证热”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证书的数量和种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考证是大学生又一次的公平竞争,提高了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考取不同类型证书、接触不同领域,学生可以探索和发现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同时,“考证热”是就业市场需求的直观反映,分析各类证书的热门程度,可以帮助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进行判断,有利于进行个人职业规划。

但是,从“考证热”作为描述一种现象的普通词汇,到现在被人们谈起渐渐带有了一些贬斥的语气,也存在一定因素。作为大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考证问题,也有助于自己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因此,我们要看到并正视盲目考证中存在的“隐患”:

第一,“唯证书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声音质疑“考证热 ”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们重视证书的数量积累,而忽略了能力的真正习得。

第二,“盲目跟风”效应。大学生应该坚持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理性看待身边变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考取对自己有价值的证书。

第三,“本末倒置”。尽管考证是自身实力的证明,增加了就业竞争的取胜砝码, 但专业学习始终是大学生的根本。

三、 如何把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理性对待考证问题

除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和“考证热”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我们还出于给予大学生一些好的建议角度,对企业进行了走访,希望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和人力资源相关理论的引用,可以给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带来些提示。

(一)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的要求以及对考证行为的态度

不同类型的企业往往有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对于员工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对企业进行采访时,我们发现,涉及行业不同但各企业之间,在人才需求上具有相似之处。在被问到“企业通常以什么标准来录用员工”的时候,企业都表示:应聘者的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和合作能力考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招聘时,综合竞争力较高的竞争者容易脱颖而出,这其中包括学历、个人魅力和健康的人格。同时,在各种品格和能力中,企业最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另外,谈到当前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以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问题时,企业认为,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证书是为竞争者锦上添花的附加条件,而不是大学生认为的必备条件。

(二)职业锚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同时,职业定位的准确性又关系到事业发展的长久性。埃德加・H・施恩(Edgar H. Schein)教授对“职业锚”定义时认为:职业锚的确认需要一个过程,要经过早期几年的工作实践,并不断的加深对自己的动力、动机、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认知之后才能够达到。

尽管职业锚理论直接运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上显得较为草率,但职业锚理论也强调:职业锚的最终发现和定位是一个人长期对自我的观察,将多年实际经验、兴趣、资质和潜能等因素结合所获得的准确结果。所以,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用来探索早期职业锚的最佳时间。不同职业锚的学生,个人兴趣目标也有所不同。将职业锚理论中对职业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在大学时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中,已经显示出不同职业锚类型的行为表现,比如:技术型职业锚追求在技术和职能领域的提高,喜欢对科学和技术进行探索,专心于课业,致力于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性比赛;管理型职业锚致力于工作晋升,喜欢掌握全面管理和独立负责的工作,管理锚型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竞选,热衷参加社会活动;服务型职业锚更多的倾向于自我的价值观,关注更多环境和社会问题,这类学生一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扶贫、尊老和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给周围人群带来安定感;

清楚了解职业锚的分类,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急功近利的心理。根据不同职业锚类型表现出的特点,初步探索自己的职业锚,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职业规划和考取证书时一味从众。

四、 研究结论

“考证热”问题归根结底是就业问题带来的影响,“考证热”只是一种现象,就业的需要才是问题本质。大学生通过考证获得文凭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资本积累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考证是积极地行为,但为了避免追求证书数量而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和消费过度,大学生还要理性考证。同时,我们还要强调的一个观点是:考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时间协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自如应对紧张环境的心态。而并非仅仅为了一纸文凭。

对于理想对待考证问题,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显得愈发重要,尽早地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在选择就业时的困惑。在衡量专业与就业关系的基础上,再对自己进行有目标的职业和技能培训,考取一些与规划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企业热衷的职业资格证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计划和积极地自我培养,都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2. 张伟.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新型就业观[J].经济论坛,2006(8)

3. 肖金学,韩平.浅析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及影响[J].知识经济,2012年17期

4. 钱晶晶.大学生职业锚及企业管理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2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9

【论文摘 要】 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在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三方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该课程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 组织课内实践教学,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三种教学形式: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举办课堂展示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三是通过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组案例提供高度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观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为学生自觉规范行为创造条件,是一种适用于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德育课亲和力的有效形式。案例教学通过事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判断和分析问题,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此外,案例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教学法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前提的,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同时,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案例,寻找答案,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学、探索、研究、合作和创新,它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

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讨论时,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并选出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在课堂上代表本组成员发言。在案例教学中,强调小组的集中交流讨论。因为如果没有小组的集中讨论,没有组内成员的相互启发、补充、分工、协作、激励和支持,个人很难分析得好。在组织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的机会,还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上的你争我辩,学生都表现得非常踊跃。他们积极思考,发言稿一改再改,力争论点突出,论据翔实,还在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竞赛。通过这一讨论过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其次,案例教学的书面分析报告是整个案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写作能力。学生在结束课堂讨论后,把小组的分析以书面形式呈交教师。分析报告一般不超过2500字,可以附带图表,也可以制作成课件。

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基础知识时,除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教师还可从网络电视上搜集有关视频案例,也可搜集一些学生身边的案例。

(二) 课堂展示课

课堂展示课就是把授课内容通过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当代中职生思想活跃,渴望平等,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探索欲,因此,应给予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表演。如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用图画的形式展示职业生涯的选择类型、通过图片资料展示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过程等。课堂展示课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评委由学生选出,当场打分。这样,既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师与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加强互动,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做”的环节,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加强中职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别形态的戏剧法,通常是指用来分析学习团体感兴趣的真实生活情况的情景短剧。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亲身体验的角色扮演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可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促使学习团体更真实地感受到问题、事件及某些情况,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及面对问题并迅速作出反应。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求职、面试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取经验,当生活中遇见类似状况时,知道如何应用所学。而且,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观察到真实的人际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 组织校内实践教学,活跃第二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践即第二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教学目标,应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在校园内,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可开展各种生动的生涯教育活动。一是举办各类讲座。请行业的人事主管到学校给学生讲解行业对员工的要求;请在职场上就业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讲述自己的就业创业历程、经验和教训,并与在校生交流座谈,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组织学生观看行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使学生学有榜样;在学生到单位实习期间,请以往的毕业生现场说法,使学生正确对待实习。二是开展各种竞赛、主题班会。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举办“心秀未来”演讲比赛、“创业之星”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职业礼仪比赛、国际护士节集体授帽仪式、“心灵手巧”手工制作比赛、“环保”时装秀比赛等;定期举办“我们爱专业,明天更美好”、“树立自信,放飞梦想”、“做一个成功的未来职业人”、“校友访谈、指点迷津”等主题班会。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完善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激发其求知欲,提升课程的吸引力。

三、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实践教学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无疑是更生动、真实的教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开展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熟悉行业,拓宽视野,增强对行业的理解和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信心,是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之所在。

可组织在校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调查,也可组织学生开展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调查,参加寻访行业人士(生涯人物访谈)、定期到社区及福利院或养老院进行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有利于锻炼其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我认识,不断完善自我, 增强提高职业能力的自觉性,从而促进中职生专业生涯的发展。

总之,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开展具有职业特点的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证明,这种“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为辅”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可使学生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效缩短了“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第三,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奠定基础;第四,进一步提高了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考察报告篇10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问题;职业指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69-04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深入认识和理解职业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寻求职业发展至关重要。部分大学生未雨绸缪,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就开始充分利用社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感受职业;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期在提高该校就业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的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与自己人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范围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旨在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果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有失偏颇,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困惑和不适,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领域是未来能够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面对众多选择和机会,利益与诱惑,初涉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亦是充满兴奋与惊喜,然而现实的残酷也为大学生增添了不少困惑。一方面,求职者留恋条件舒适、经济效益高的大城市,同时又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生活高成本。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4年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都在最低的9个城市之中[3],而这些城市又恰恰是大学生求职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城市。另一方面,求职者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同时又畏惧高收入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在一项基于全国19个行业的收入差距研究中显示,职工个人年均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金融业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这些行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技术复杂程度较高,对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储备、专业技术等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较高,工作压力与挑战显而易见。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带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矛盾心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机遇与挑战并存,无疑都使大学生在取舍、去留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二)依赖心理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通过对自身和环境状况的分析,为了选择合适职业制定相关计划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自身情况的评估,还是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定位,最后付之于行动――完成职业选择、实施具体工作,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状况的始终是自己。然而,有些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对个人的职业倾向毫不了解,对外界的职业市场不闻不问,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或父母身上,始终处于一种观望就业形势的状态。高等学历、名牌学校、热门专业确实能增强个体求职竞争力,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找到理想工作的充分条件。过分依赖这些有利条件,反而会使其成为成功就业的阻力。此外,父母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大学生依赖的对象。父母的意见和选择对一些自我意识发展较差的个人会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这类大学生未完成心理上的“断乳”,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估主要依赖他人,对事物没有独立的见解,害怕承担自主选择带来的过失与责任,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权交于父母或他人。这种依赖心理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而影响将来就业。

(三)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比较选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比较主要集中在各种因素的综合选择上,如地域选择、待遇选择、职位选择等。这些选择是以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能力专长为基础,然而不少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贪慕虚荣,忽略个人情况与需求,在同学朋友之间比较工作待遇、社会地位、所在城市的经济效益等,产生了盲目的攀比心理。更有甚者将个人的攀比扩大到家庭势力的攀比,追求父母的金钱和权力带给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便利。如此一来,职业生涯规划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大学生求职者也失去了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立足的公平机会,并不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自卑心理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是接下来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基础。虽然顺利完成高校的专业知识学习,但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求职者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对自己的评价过于保守,缺乏竞争的勇气,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应有的自信。在自卑情结的驱使下,求职者通常会找出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岗位需求与专业能力不符、职位的未来前景不确定、薪水太低、离家太远等,并极力去避免这些可能情况的发生,害怕失败。他们从未真正考虑自己求职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与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大胆努力地去追求成功。事实上,在职业生涯规划的任一阶段,问题与困难都始终存在,犹豫、彷徨与退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观望的策略永远也不会将一份心仪的工作带到面前。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选择而采取顺从多数人意见或行为的心理倾向[5]。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但同时又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时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难免参考多数人的选择,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建议,忽略自己的个性特点,产生从众心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从众心理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职业选择上从众。高薪白领的工作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这里面不乏有盲目跟风、未从个人实际情况、职业未来发展空间等角度出发的求职者。这类求职者一般以多数人的意愿和选择为标准,应付即将面临的就业危机,而非考虑个人职业生涯长期发展。二是在就业区域上从众。国内一线大都市聚集了不少来自外地的大学生求职者,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大都市就业的优势,但很多求职者却没有看到在大城市生存的劳苦与艰辛,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来到这里,反而使未来生活变得更加茫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问题成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

表面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问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却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6]。首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崇尚理论知识教育,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文化知识,而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某些家庭已经提前至幼儿期。其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导致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擅长哪方面知识的学习,而非在职业教育的指导下对所选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做全面的考察和权衡。再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忽视也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对职业信息的了解远不及对理论知识的关注。这就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教育之后,面对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还是无所适从,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矛盾、从众的心理危机,且不知就业问题迟早都要面对和解决。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不够深入

在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的前提下,高校工作历来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偏低的地方或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至此,高校开始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在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中举办就业指导讲座,搜集职业市场需求举办校园招聘会等。然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就业率,而未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能简单等同于就业指导,前者是一项连续而又系统的工作,而大学阶段更是通过专业学习有针对性做好职业选择的准备阶段。高校只关注就业率而不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素质的变化,只关注大四学生而不包括低年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状态,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体现其工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这难免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感到困惑与茫然,产生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不能够客观准确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进行有效评估。在面对择业压力时,甚至出现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估高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心理定位偏高,对职位待遇的要求较苛刻,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但由于实际能力有限,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二是自我评估低于实际能力水平。这样的大学生畏手畏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刻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三是自我评估模糊,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没有清晰的定位。这样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不清楚自己的专业能够胜任什么类型的工作,面对就业压力产生从众心理,没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

三、对策分析

(一)在全社会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提倡职业教育,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市场进行了解,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更加系统化的作出岗位选择,充分预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国家应从社会层面引导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首先,从政策上逐步改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其次,国家需要引导高校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教育的重视程度。再次,从文化氛围上,国家需要引导国民改变现有的只以利益为导向的就业观念,弘扬多元化的就业理念。

(二)高校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高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改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首先,高校应设立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设计出一套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Х桨福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接触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信息。其次,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是由就业指导人员或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承担,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对较差,工作效果不明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配备一支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有利于该项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三)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对个体进行全方位评估

客观、科学、全面的自我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但是自我评估始终是个体对兴趣、能力方面的自我考察,是一种主观体验。为了减少自我评估带来的主观性,预防认知失调带来的心理问题,可借助心理测量的科学手段对个体的性格、兴趣、能力倾向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将其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依据,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负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应该能够熟练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综观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已经成为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具体而言,心理测量可结合相关课程进行,通过相关心理的测量掌握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一般能力倾向、特殊能力、职业应性等大体情况。学校可以建立相关档案,并定期更新,这样可以让学校和学生个人发现个人职业潜能的发展动态。

参 考 文 献

[1][6]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玉香. 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研究[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4:33.

[3]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 生活质量指数趋升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堪忧――2014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4(8):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