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舞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23:46:18

学习舞蹈论文

学习舞蹈论文篇1

关键词:舞蹈学;舞蹈历史理论;专业培养模式;舞蹈学与学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1-02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建立于1985年,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舞蹈学理论专业系。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舞蹈学系的本科教学突出多专业方向接触性、多专业基础实践性和多专业了解的浅层性特征,形成理论课较深入、专业技术课学习全面但不深入的特点。

本文将揭示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验田种子培育的四个阶段:挑选育种、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和丰收仓储各个阶段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舞蹈学四年本科教育到试验田培养四个阶段的功能和任务的对应。

一、“挑选育种”期――舞蹈学专业生源素质条件分析

生源的质量犹如种子的质量,好的种子经过后期的科学管理和培育终会果实累累,舞蹈学本科生生源的挑选如出一辙。

舞蹈学系在以舞蹈表演为主的舞蹈学院各系部中,属于侧重理论的系部,重点突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结合的特色。由此,对舞蹈学系生源素质条件提出特殊要求:首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素养;其次,基于舞蹈理论学习的需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长于写作的能力。舞蹈学系生源构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他们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开阔活跃的思维,有过正规或半正规的舞蹈学习经历,对舞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粗浅了解,具备较好的进行理论学习的硬性素质条件,符合舞蹈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但这部分生源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生源很少或不具备舞蹈专业理论素养基础,舞蹈实践经验缺乏,舞蹈专业技术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少部分生源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接受过比较系统、正规的舞蹈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同时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舞蹈理论缺乏等问题。所以,舞蹈学系每届班级的组成,会呈现出舞蹈专业理论整体水平不高、舞蹈专业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因素的作用,导致多数学生对舞蹈现象的敏感度不同,对舞蹈理论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论课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差异情况。

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舞蹈赏析课上。对于一个舞蹈作品,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透过舞蹈本身归纳出舞蹈属性、动作风格、表达主题及对舞蹈的批评等不同的舞蹈赏析层次,而部分学生的分析却不能从表面化的宏观层次深入微观层次分析。这一差异是学生自我能力决定的,这个能力层级的培养涉及“试验田”的第二个过程。

二、“犁地播种”期――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犁地播种对农业生产活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疏松的土壤对种子来说,无疑是最适宜的温床,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打地基”期。相对地,恰当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会对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舞蹈学专业要求学生应把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本科阶段的主要舞蹈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编导等。理论课分为三个类群:(1)舞蹈历史理论类:中国舞蹈史、芭蕾舞史、现代舞史等;(2)舞蹈鉴赏与批评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赏析与批评、学术论文写作等;(3)舞蹈跨学科课程类:舞蹈人体科学、舞蹈教育学、舞蹈美学等。

在舞蹈学系2002年制订的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舞蹈学课程体系”的完整规划,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三大方向之一[1]。如何处理舞蹈技术课程学习和舞蹈理论课程学习的关系?由实践得出来的理论要回归到实践进行验证,实践检验得出的一定是理论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完善后的理论又会反馈给实践。这是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相互作用和持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发生、作用、反作用和再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递进关系,甚至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求具有关联的课程之间,在授课时间点和时间跨度的搭配上合乎逻辑。

大一学年的芭蕾舞基训使学生对芭蕾艺术有了感性体验。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舞蹈解剖学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人体的解剖学特征,结合感性体验,起到理论反思实践的效果。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芭蕾舞赏析,糅合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内容,填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芭蕾审美的缺失,又在理论层次升华舞蹈实践。这会给学生构架出一个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把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1+1>2”的效果,有效地完成“学”与“练”的互动。但实际教学进程中的课程搭配存在一些硬伤。

首先,具有关联的课程学期跨度过长。例如,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三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舞蹈解剖学与其他两门课程的教授,在时间有一个学年的空档期,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影响到其他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授课教师明显会感觉到学生对舞蹈解剖学知识的遗忘已经影响到授课的进度。根据三门课的定义,即:(1)舞蹈解剖学是舞蹈人体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机能和生长发育规律与舞蹈训练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提高人体舞蹈机能的科学[2];(2)舞蹈生理学研究人体在长期的、专业的外在训练影响下,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并探明产生影响的规律[3];(3)舞蹈训练学是在综合运用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者训练过程的研究,从而提出对舞者训练的量化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方式[4],这三门课类似于金字塔式的、阶梯式的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基于此,本文建议对三门课的开设时间做一些调整: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二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其次,部分课程的学习时限不合理。作为舞蹈史论专业,每个舞种的史类、理论类课程至少应该学习一年,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事实上,大多数的此类课程只会学习一个学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各个舞蹈技术课的学习时间分配上。

最后,大三第二学期安排的实践类课程过多,包括舞蹈编导、现代舞基础训练和剧目排练。这三门课都是实践课,无形中会给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本文建议:舞蹈编导和现代舞基础训练合并为一门课;压缩民间舞的授课时间,由二学年改为一学年;增加其他舞种,如拉丁舞、街舞等的选修课。

三、“除草施肥”期――自主学习“量”的积累与自我拔高“质”的飞跃

大学本科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和通识教育,“普及”阐明本科教育要在受众面上突出大众化,受众量上突出增量化。作为“大众”的生源,从多数源于专业院校,应逐渐向普通高中铺开,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困乏,造成“大众”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通识”说明,现在学生知识的接触面和接触量在增长,通识教育是要在有限的学时下多学习课程,这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更何况大多数的课程属于初次接触,难度较大。

显然,这些问题尽管摆在学生的面前,但根源却在于课程的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自我拔高”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何在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待课上解决,完成对知识的预消化;如何在课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完成知识的消化;如何在课后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完成对知识的反刍,这是学生必须要进行的思考。“自我拔高”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是一个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并且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潜移默化地实现“质”的飞跃。

四、“丰收仓储”――完成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接近尾声。越是最后阶段,越应理性地重新审视对“舞蹈学”与“学舞蹈”关系的理解。这里提供一些认识视角。

首先,舞蹈学≠学舞蹈。舞蹈学专业的理论特色是舞蹈学的立足之本。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舞蹈实践,目的在于认识到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仅停留在舞蹈欣赏的层次。

其次,舞蹈学≥舞蹈。实践加理论的特色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历来是舞蹈学的学习者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恰好证明舞蹈学史论专业在专业建构过程中的反思与进步。

再次,舞蹈学的使命是研究舞蹈,发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接触世界先进的舞蹈文化,进行不同属性舞蹈的对话,认清别人,更要认清自己,勇于实践舞蹈批评,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是步步递进的,各有侧重,只有通过舞蹈的学习来指导和辅助舞蹈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同时舞蹈理论的研究会促进舞蹈表演在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负重,使互补的学习理念在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的同时,高度把握学习和研究的真谛。

如果我们把理论学习称为“阴”,把舞蹈学习称为“阳”的话,这种互补的学习理念与太极阴阳相合、互生的宇宙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生互补的生命哲学观,站在哲学的高度,启发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这一契合点,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

本文为笔者在2013年9月14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第二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学习舞蹈论文篇2

关键词: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45-02

一、舞蹈教育首先是艺术观教育

吴晓邦曾说:“确立正确的艺术观是舞蹈教育的头等大事。”吴晓邦把艺术观教育置于舞蹈教育的首要位置充分显示了他对艺术观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舞者从事舞蹈艺术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一史无前例教育观的提出与应用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与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吴晓邦说“确立艺术观,即什么是马列主义的文艺观?怎样树立文艺观?我想,这是每位同志都面临的大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同志们的步子就会迈不开的。”①(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因此,吴晓邦认为树立进步的艺术观是舞蹈家从事舞蹈事业的前提。他总是把“艺术观教育”作为舞蹈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他从中国舞蹈发展史的角度对新、旧舞蹈的意识、观念、内容、形式、服务对象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新舞蹈,从而促使他们走出旧舞蹈樊篱,摆脱从事舞蹈艺术的盲目状态,最终走上为人生舞蹈的道路。“为人生而舞蹈”是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的指导思想。为人生的艺术观伴随着吴晓邦舞蹈艺术生涯的始终。“我从《群鬼》开始学舞蹈起,不管是学习芭蕾还是学现代舞,我都把舞蹈作为自己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舞蹈常常在我脑中成为无限生命力的寄托,我总想闯出解放‘群鬼’的路来,解放全人类。”②(注:参见同上书,第75页。)无论是在战争时期把舞蹈作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武器,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把舞蹈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进步,其本质都是为人生而舞蹈,都是用舞蹈艺术探索人生的意义,展现人生的真、善、美。这些是为人生而舞蹈的艺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反映。

为人生而舞蹈的艺术观从性质上来说是高尚的文艺观;从美学角度来讲是现实主义的,它强调艺术的社会功利性。此外,“为人生而舞蹈”也体现着吴晓邦崇高的人生境界。吴晓邦的舞蹈艺术观和以此为指导的舞蹈艺术活动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吴晓邦改变了舞蹈艺术在中国的命运。他高举“为人生而舞”的旗帜,让舞蹈艺术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紧紧相联,使舞蹈成为一种引导人民建设“真、善、美”世界的精神动力。

二、理论教学是舞蹈教育的必要环节

吴晓邦曾提出术论并施的教学思想,这是指在舞蹈教学中,技术训练课与理论课并重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吴晓邦所要强调的是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舞蹈理论学习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他有效弥补了单纯身体训练的不足,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发展。一位舞蹈演员只会跳,而不知所以然,那还是“舞盲”,一位舞蹈教员只知教点技术;而不懂得教的目的是为什么,不懂得告诉学生怎么用,那也只能算是“教盲”。①(注:参见吴晓邦《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学习舞蹈理论的目的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他主张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研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习舞蹈理论可以减少舞蹈实践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可以使实践少走弯路,这将有利于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对于吴晓邦来说,舞蹈的意义在于超越个人主义的局限;超越物质的局限;超越纯艺术的局限,超越阶级的局限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走进人民群众的心灵,舞蹈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并推动社会发展。这是每个舞蹈工作者都要首先认识到的问题,而舞蹈工作者的思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与深度是离不开理论引导的。因此,吴晓邦强调无论是演员、教师、编导都要重视舞蹈理论学习和研究,舞蹈教育要培养学者型舞蹈人才,而不是身体的匠人,因此,舞蹈理论课是舞蹈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吴晓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呼吁舞蹈界“要重视舞蹈理论的教学工作,没有舞蹈课,编导课就开不下去,表演课的学习也会变成单纯的传授技艺。”②(注:参见吴晓邦《舞论续集》,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他主张“首先是解决学员们重视学习舞蹈基础理论和树立科学的舞蹈思想问题,同时要求把舞蹈这一学科理论和舞蹈创作,以及与舞蹈的形体训练结合起来,让学员们既有理论指导自己去探索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规律,又让学员们从各项艺术实践中去领会理论的指导意义。”③(注:参见吴晓邦《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页。)

吴晓邦不仅开拓了中国舞蹈学研究的先河,也填补了中国舞蹈教育中理论教学的空白。他也是在魏格曼现代舞教学体系的启发下开始重视舞蹈理论并将其列入舞蹈教学的。他的技术、表演、创作课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采用实践与理论穿插交替的方法。比如,在基本训练课之前他讲“现代舞蹈基本技术理论”以及“为什么要学习基本训练”,在创作课之前他会安排“舞蹈艺术三大要素”,“如何培养舞蹈家想象力”等理论课。理论是人们对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总结的产物,以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避免走弯路,使人们能够迅速抓住事物的要领,吴晓邦在实践课教学中运用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此。

三、舞蹈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造力

在中国舞蹈教育史上率先提出创造力教育观念并付诸于行动的当属吴晓邦。与传统舞蹈教育不同,吴晓邦认为教育要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造就一些只有身体技巧的匠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除知道一些传统的资料性的技术外,主要是有创造性,能带动舞蹈的创作。这些人才既有技术,同时又要懂如何运用技术,这样才能致力于创作。”④(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6、105页。)吴晓邦舞蹈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是围绕着创造力的培养而展开的;“形体训练是为创作的多样化服务的。所以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⑤(注:同上。)“形体训练实际应包括训练和创作两个方面,这种训练除各种基本功和生活内各种各样的表演技术学习外,还包括了人物内心和外形的学习。” ⑥(注:同上。)“一切围绕着创作,因此在技术和理论学习过程中强调了理论和技术的结合。”“对一切技术的学习都事先作说明性讲解,要找出生活的‘学’和‘用’的关系,让他们结合到创作实习上去。”⑦(注:参见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倡导创新教育,以期与建立民族创新体系相配合。舞蹈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改变旧的教育理念,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吴晓邦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创造性舞蹈教育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四、舞蹈教育要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舞蹈美育是以舞蹈艺术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它是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吴晓邦十分关注舞蹈美育,他认为舞蹈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还要以舞蹈艺术为手段达到传播“美”,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舞蹈实际就是学习‘美’。这里指的‘美’代表了我们寻求直理,即我们理想的化身。把‘美’作为舞蹈教育的目的,舞蹈就会成为人们情操上的教育。无论是最基本训练教育,编导教育,还是理论教育,都首先要有这个认识。”⑧(注:参见吴晓邦《舞论续集》,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在吴晓邦看来,舞蹈美育首先是一种情操教育,“舞蹈是以情为主的艺术,它用人的内心情感活动去教育人民,是一种情操教育。”⑨(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这种情操教育不仅含有审美教育因素,也包含着道德教育的因素,它以培养人良好的道德,高尚品质以及树立进步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趣味为目的。其次,舞蹈美育还是一种爱的教育,“如何理解爱自然、爱劳动、爱社会、爱民族、爱科学、爱祖国……这是我们在舞蹈教育上最重要的不可转移的目的。”⑩(注:参见吴晓邦《舞论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65页。)这种爱的教育也就是情感方面的教育。此外,吴晓邦也强调美育与智育的关系,“知识和情感是不能偏一面枯一面的。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创造性和个性,是美育的直接目的。”⑾(注:参见吴晓邦《舞蹈新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由此可见,吴晓邦的舞蹈美育包括了审美观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智力培养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舞蹈论文篇3

关键词: 独立学院 体育舞蹈 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1]。一般来说,影响动机强度和方向的因素有两大类,即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良好的学习动机,对活动起着唤醒、定向、选择、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体现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愿望、兴趣等。体育舞蹈这项集音乐与舞蹈于一身,集艺术性与体育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练习者的喜爱。这项发源于西方的体育运动虽然在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却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广大的练习者,特别是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同样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本研究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切入点,了解并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和动机,推动独立学院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院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大学生400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在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学生中随机抽取男女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5.0%,其中男生158人,女生222人。

1.2.2访谈法。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与部分学生、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1.2.3数理统计法。将调查、访谈所收集到的数据分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处理。

2.2.4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参阅大量相关文献,结合统计的调查信息进行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学院学生认识、了解体育舞蹈的途径

学生最初认识体育舞蹈主要是通过影碟、书刊、课堂、社交活动等途径。其中中学体育教学、书籍杂志等认识途径使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较为客观准确,而其余的对体育舞蹈的认识途径对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形成误导,如影碟、表演中的体育舞蹈部分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能准确反映体育舞蹈的本质。学生通过这些途径认识的体育舞蹈,易产生超现实的学习体育舞蹈动机。真正的体育舞蹈是通过形式多变的肢体运动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塑造美的体形,而且陶冶美的情操,并通过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技能,达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

2.2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动机良好

表1 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的目的

从表1可以看出,在通过选修体育舞蹈调节生活情趣、促进人际交往、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等问题上,大学生们表现出比较一致的态度赞同,比例均占到90%以上,而在体育舞蹈能塑造优美形体上占32.9%,在为了评奖学金和利于今后求职的问题上,仅仅占20%左右。访谈中大学生们普遍认为体育舞蹈既是一项体育运动又是一项艺术活动,认同这项新兴又时尚的运动项目对身心发展非常有益,同时利于形成舒展、挺拔、端庄、典雅的体态,改善人的气质,提高综合素质。作为一种健康的爱好学习,有利于丰富文化生活,但不能与专业相提并论,因而多数学生不选择为了今后求职。说明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日趋成熟,价值观已非常明确,对于学习体育舞蹈表现出良好的动机。

2.3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后的心理状态

表2 学生学习体育舞蹈后的心理状态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感到充实、快乐、舒畅,以及与舞伴关系融洽的占到了95%以上,感到精力充沛、异性朋友增多的占到了88%以上,认为不妨碍文化学习的占到92.6%以上。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学习体育舞蹈是轻松愉快的,跳舞能让人暂时忘掉烦恼,愉悦心情,消除疲劳。体育舞蹈也为学生之间搭建起了与异流的平台。在谈到是否妨碍文化学习时,多数学生认为跳体育舞蹈是放松思想、为文化学习降压的健康行为,不妨碍文化学习。在与教师访谈中得知,在教学中不论男女学生都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尤其在配合练习时由于不断与舞伴进行肢体和语言上的交流,增进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学生更注重在异性面前的形象。说明大学生跳体育舞蹈能很好地调节心理状态,充实精神,促进男女学生友好交往且不妨碍文化学习。

2.4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求知欲望强烈

由于体育舞蹈包含的内容广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只能掌握少部分内容,出于对新事物的好奇,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舞蹈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3]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舞蹈中不同舞种的爱好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对体育舞蹈的爱好排列居前的有:华尔兹、恰恰、探戈、伦巴、牛仔。由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无固定的内容,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均是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部分舞种教给学生,学生当然不能满足,问卷中有9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学习体育舞蹈的机会,希望今后有机会继续学习体育舞蹈。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运动的认知是明确的,都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运动的锻炼价值,这是体育舞蹈教学及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在独立学院实施的有利方面。

3.1.2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日趋成熟,价值观已非常明确,对于学习体育舞蹈表现出良好的动机。

3.1.3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高、求知欲望强烈,且学后的心理状态良好。

3.1.4独立学院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一热门课程,但各校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教学资源贫乏状况,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愿望。

3.2建议

3.2.1为解决当前广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难的问题,各独立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学习体育舞蹈的机会,如:开放体育舞蹈活动室、开办课余体育舞蹈培训、支持学生活动中心开放交谊舞厅、积极引进或培训体育舞蹈教师等。

3.2.2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选修体育舞蹈学生的求知愿望,学院之间定期举行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交流活动,重视体育舞蹈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办法的科学构建研究,加强体育舞蹈教师的业务培训。

3.2.3积极关注大学生推广体育舞蹈的方式和合理建议,鼓励大学生建设体育舞蹈协会(或俱乐部)和开展各类活动,支持体育舞蹈在校内外的表演、竞赛和与兄弟院校、社会间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志.试论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评定[J].教育探索,2002(1):43-44.

学习舞蹈论文篇4

【关键词】舞蹈史 改革 课堂 舞台

一、课程教学特色

1 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操技术能力为主导,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归纳和阐述,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了解历史,摸清历史,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行实践创作。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我们学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

2 课程作用

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并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以其中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编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起着指导作用。它与舞蹈技能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技能课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3 课程改革

一定打破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学没学懂,师生每人拿一本教科书,老师在上面说,学生极没兴趣的拿着笔在书上跟着老师的节奏,吃力的划着。然后,不要让学生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啃书本”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增开实践教学部分,并加大实践教学课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此《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其教学重点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搞懂历史,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为总结历史上有益的经验,为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石。

是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学习,以其中的历史理论资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编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授学生如何从一个带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和整体的动态、静态舞姿比较分析,找出舞姿的来源特色和艺术风格,并以其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分三个步骤(舞词、舞句、舞段)最后形成舞蹈作品,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措施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教学:

1 理论教学

课前阅读大量资料、电子教案做仔细,做到每一个教学点都有大量实际例证给学生观看。艺术类教学是一门培养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制作方法的学科,其教学方式不能死板,而且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舞蹈理论学科,进行理论教学,不能让课堂教学枯燥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做好大量的课前资料收集(文献、图片、视频)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尽量深入,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有图可看,有教学视频来观看。

讲究授课技巧。在课堂上根据教案展开,不读死教案,采取人性化教学方式。有了详细的电子教案之后,接下去就是互动教学了。如果只是把备好的教案诵读出来,那么完全起不到真正教学的目的。首先,老师要有语言组织能力,重视说话的逻辑性以及条理性,语言要精辟,要做到点到即止,不要有太过于繁琐嗦。有时候更善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和实例及亲身所感或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举证,这样老师的课堂就会比较生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经常和学生产生互动,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内容。其次,在课堂上老师应注重劳逸结合,有节奏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出现听觉疲劳或者视觉疲劳的现象,就采用比较有趣的例子提高他们的兴致,或者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同学历史兴致高,有些同学兴致低。作为老师要应该分别对待,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去引导学生,去带动学生。坚决不主张强迫填压式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

每个教学点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思辨。每次学生交作业后要进行公开的讲评,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有相互间的交流,做到举一反三,理论课的学习切忌不要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而是要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活学活用。尤其是在公开讲评思考题时,学生最好能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甚至为了一个问题讨论起来,最后老师再进行深一步的分析与点评。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短时期里有快速的提高。

2 实践教学

首先,要让课堂动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以往学习历史理论,枯燥的学习的氛围,让课堂活跃起来。

通过丰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尽量深入,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可依,有图可看,有舞蹈视频来观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和乏味,在每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每章节的学习中,我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舞蹈史论学习,说一些有关的历史典故及野史的内容,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里从中加一些思考问题来询问学生,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这样课堂就不会那么死气沉沉。有一次上课,说到有关舞蹈起源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非常活跃,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一个观点与我争的面红耳赤。我不怪她,反而觉得这很好,因为说明她有在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我最终的教学目的,课堂互动教学,锻炼学生实践动脑思辨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动起来。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宗旨――实践创作。我把实践创作部分纳入理论教学,就是想要把“死”的历

史,让它“活”起来。此教学部分我叫它历史舞蹈创编,是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实践教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尝试着对舞蹈史论的教学体系做一个补充。我始终认为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历史舞蹈创编课不是复古它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创新。它是用现代人的现代观点,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过仔细揣摩,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让学生根据前段时间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的参考,并进行课堂实践分析,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进行摹拟,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点,对当时的舞蹈场景进行摹拟复苏,编创出符合此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例如,我院大二学生通过学习,在《中国古代舞蹈史论》实践课上用原始图腾蛙祭祀为元素题材,进行分析创作,形成舞蹈片段,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舞蹈作品,此作品《蛙图腾》参加澳门第三届国际“金莲花杯”舞蹈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金莲花杯”。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要进行编创,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去大量的阅读书籍史料,不仅是课本上,还要去图书馆,以及上网去查询收集,在经过仔细揣摩和分析后,然后开始从中找到编创的素材和动机,进行创作。经过这样一个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激情,使她对今后学习更加有兴趣,有信心。这也比在课堂上逼学生去背一些死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多,更能贴近我们高职高专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综合型人才。

通过对舞蹈史论学习和对史料、图片、视频资料的分析,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征,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历史舞蹈创编。锻炼学生艺术思维和编创能力。

a 选定一个朝代进行分析,以3人或5人形成一个创编小组

b 分析舞蹈图片的动势

c 找到形成舞蹈动作的5个方法和支点

d 然后把5个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词、句、段、

e 最后形成舞蹈片段

£再以组为单位加以整合将舞蹈片段进行完善形成舞蹈作品,最终呈现在舞台上

三、结语

学习舞蹈论文篇5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学素养;研究;方法模式

场完美的舞蹈表演和编舞者的文学素养与编导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舞蹈技巧,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观众欣赏到一场活灵活现的视觉盛宴。舞蹈编导者要充分理解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培养意义,有效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并注重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研究方法,才能保证文学素养有效训练质量,编排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理解舞蹈编导中文学素养培养的意义

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舞蹈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不同的舞蹈就有不一样的舞姿和表现力,所以编舞者要着重理解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培养意义,有效抓住文学素养重点研究内容,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时刻牢记自己的编舞计划,不断总结成长经验,用心感悟时代文学的评论,正视社会现实,发挥文学素养下编舞编导的极大优势。此外,编舞者要让练习舞蹈的人明白,细节决定成败,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是由很多个细小的步骤和步伐相结合才能完成的,表演者只有把每个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才能完美地释放动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让表演富有灵活感和动感。编导者要了解全媒时代的发展历程,掌握最先进的社会动态和发展方向,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效制定舞蹈策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培养舞蹈编排的艺术意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进行舞蹈编导,加强舞蹈的生动性和实质性,让舞蹈者通过动作、画面和线条等的结构塑造完美、文艺的意境或美术作品,间接地让舞蹈练习者看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刻画美。新世纪时代下的大众文艺市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优秀的文学舞蹈艺术作品打破了传统和陈规的“霸权”地位,显现出更符合新时展理念和社会动态的发展方向,舞蹈练习者要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要想熟悉地掌握舞蹈的正确要领,就必须严格地按照舞蹈的正确步骤,每天都辛勤练习,勤学苦练,方能掌握技术技巧。伴随着市场经济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不断进步,舞蹈者只要积少成多,只要每天都熟悉一个动作,把一个步骤掌握到位的话,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能在舞台上展现出惊人的舞姿。最重要的是,做编导的舞者想要灵活学习运用舞蹈之中的技巧和技能,首先要了解舞蹈的历史和灵魂,适当的时候可以将舞蹈与文学素养相结合,增加舞蹈里的刚劲和魄力,赋予舞蹈生命的力量,并且保留舞蹈本身的柔和和优美,就能把舞姿展现得更生动,让观众眼前一亮。

二、注重舞蹈编导中的文学素养研究方法——保证文学素养有效训练质量

(一)丰富文学素养的训练内容,提高舞蹈编导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学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发展朝着先进化和科技化的方向进步,传统的文学发展模式也由单一性变得更多种多样和实际化,舞蹈的编导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舞蹈编导和教学的过程中,指导人员一定要注重舞蹈动作和素材的选取,给舞者提供切实可行的练习计划和舞蹈动作,方便练习。此外,在舞蹈编导的计划当中,不能忽略重要的编导方法和技巧,要不断丰富文学素养的训练内容,提高舞蹈编导能力。舞蹈最重要的练习步骤就是细节的掌握过程,细节是很重要的,任何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都离不开细节的编排,完美的舞蹈要求舞者的手、眼睛、身体、步法都能完美地融合在舞台上,让观众感觉浑然天成,感受到舞者每一个细节动作,所以舞者只有把每个动作做到位了,才能展现舞蹈的灵气,引人入胜。在舞蹈过程中加入文学素养,才能让舞蹈者有足够的空间施展动作,才能让舞蹈展现出更轻松的姿态和最自然的动作,表演者必能展现出精气神和灵气。舞蹈的编排和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指导教师要注重舞蹈的编导过程和教学方法,让舞者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增加对舞蹈动作的感知力,让舞者不由自主地爱上舞蹈,爱上文学艺术,真正发挥舞蹈的高效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舞蹈编排者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舞者感受“多元化”、“高效化”、“情感化”的舞蹈练习过程,这样既丰富了舞蹈练习内容,也让舞者与编导 教师之间有了心灵上的沟通,方便交流和探讨实质性的舞蹈动作,达成一致的看法,充分运用文学素养,提高舞蹈编导的高效性和质量性。编导教师要提高学习者善于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其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舞蹈意识,构造“直观性”、“具体性”、“艺术性”的舞蹈练习过程。舞蹈的最高境界在于用舞者的形体之美来表现内心的艺术之美,从而达到人心形合一的效果。细节掌握好了,整体的结合优势有了,舞蹈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舞蹈指导和编导教师要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培养舞者的多方面思考和理解能力,让舞者选择合适的练习资料和舞蹈学习素材,丰富关于舞蹈方面的知识领域,让舞蹈的每一个细节变得更灵活和更完善。

(二)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优化舞蹈编导方法

舞蹈编导者在丰富自身文化素质、学好舞蹈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不断了解社会时代文学的发展动态,对当代的潮流和舞蹈动向有一定的了解和解析,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触,加强自身文学素养,秉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舞蹈文艺精神,面临文学素养的舞蹈编导任务,临危不惧,勇敢前行,不断完善自我和发展自己,并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努力优化舞蹈编导方法,注重细节和过程,加强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力度和强度。如果舞蹈没有其灵魂所支撑,整个团队就会显得零零散散,没有核心精神和舞蹈魄力,也就不能显现出舞蹈的生命力。因此,正确运用舞蹈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舞蹈编排者要注重文学素养,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技术技巧,让整套舞蹈动作显得更流畅和具有文学气息。在舞蹈编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舞蹈文学素养的实质性内容,严格要求舞蹈训练者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场舞蹈的练习,跳舞者在练习舞蹈和熟悉动作时,可以注重每个动作的接触点和时间点,从而准确把握肢体的运作准确度。指导教师要让舞者明白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关键点和主要舞蹈因素,比如在挥舞手臂时,要牢记手臂挥舞的正确高度和与肢体的接触点,以便达到和团队其他舞者协调一致,才能让观众觉得整个舞台有一致性和完美性。而舞蹈者在记住舞蹈的步骤时,还应该记住自上而下、从左到右的正确顺序,一个很小的动作细节就可能影响整套舞蹈的美感,也能充分体现一套舞蹈动作编排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一个完美的表演,是需要全体舞者的极力配合的,所以在舞台上一定要有固定的表演中心。编舞者要有合理的规划和编舞方案,严格训练舞者的专业素质,而舞者们可以在训练和演练的时候就形成以舞台为中心的习惯,并时刻把握好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偏离舞台中心和团队整体,加强每个舞蹈细节的练习,由于舞蹈中常常含有进步、花步、变换步等步调,人身体的位置就会随着身体的摆动而改变,舞蹈者要根据计划好的舞蹈动作进行合理选择和判断,找好跳舞的中心点,就能让舞者的肢体最大程度地舒展开来,就能在肢体的协调性中让舞蹈和舞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韵律感。

(三)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保证舞蹈编导质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美的社会,人们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当代舞蹈编导过程中加入美学元素和文学素养是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的。舞蹈编导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和编导模式,了解舞蹈教学的基本流程,规划合理的教学方案,掌握文学素养下舞蹈编排的主要特点,培养舞者的综合能力,构造出完整和充满美学素养的舞蹈动作。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有效加入文学素养的方法,能不断激发舞者的积极性,培养舞者积极地探寻舞蹈的知识和练习素材,而且,舞蹈者要注重情感舞蹈的练习方法,即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融入文学素养,将感情带入到各个舞蹈动作中,加强舞蹈的美感。舞蹈编排者要不断培养自己发现美的能力,在生活中注重细节,感受日常的小事,主动发现生活元素并有效地构思,把生活素材合理地运用到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要求全部身体部位一起灵活运作,才能表现舞蹈的艺术性。敏捷的动作和轻快的步伐能增加舞蹈的吸引力,让动作更协调和富有节奏感,让舞姿看起来更优美。编舞者要特别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保证舞蹈编导质量。表演者想要展示出一场活灵活现的舞蹈盛宴,就要让观众看完舞蹈后有视觉冲击和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要灵活地运用舞蹈当中的技能和技巧,来丰富表演的内容。舞蹈指导教师要注重学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舞蹈意识的塑造,要经常利用实质活动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利于美的思考的舞蹈教学视频,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大自然,感受到真情实感,体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感受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精华和姿态,并鼓励舞者主动探寻舞蹈的奥秘和技巧。日常中多和舞蹈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取长补短,并经常练习和巩固舞蹈动作,合理地构思和发挥,在舞蹈的学习中升华自己。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什么阻挡,只怕自己投降”,舞蹈编导者要不断在舞蹈编导过程中加入美学元素和文学素养作为主要内容,只有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专业的舞蹈技能和灵活的舞蹈技巧,融入文学素养的探究热点,优化舞蹈编导方法,并充分加入文学素养,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保证舞蹈编导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民族艺术研究,2015,(2):55-56.

[2]邱彦茜.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J].大众文艺,2014,(21):98-100.

[3]江源.舞蹈编导理论探究——评《普通高校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2):89-90.

[4]钢花.论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J].才智,2014,(35):56.

学习舞蹈论文篇6

关键词:大学舞蹈舞蹈教学现状创新对策

一、大学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对于舞蹈没有深入了解

舞蹈不仅是一门形体艺术,还是一门文化,但是对于一些非舞蹈专业人员来说,有些人就会简单的认为舞蹈只是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这就存在对舞蹈的一种误区,这种观念就忽略了舞蹈自身所带有的意蕴和情志。因此在某些大学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学就渐渐成为一门类似于健美操的强身健体课程。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一些不利影响,一些大学舞蹈教师为了符合时代潮流追求高效,就降低了舞蹈教学难度。尽管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但是却没能让舞蹈的艺术价值完美体现出来。

(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从我国大学舞蹈教学手段来看,还存在比较单一的情况。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大多院校还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手段还占主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仍旧将“灌输”作为主要方法,不常使用启发式教学,这就打消了学生对于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固化,难以开启创造性思维模式,导致学生不能很好体会舞蹈的艺术魅力,也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享受。还有,很多大学舞蹈教学模式是直接运用内容,例如一些民族舞蹈课程是直接照搬过来的,并没有根据各所大学的自身实际来设计教学,这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教师知识灌输需要大量时间,这也减少了舞蹈的实践教学时间,那么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舞蹈技巧训练的重视就会超过舞蹈美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呈现的就只有动作技巧而没有情感因素,进而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三)专业舞蹈教师数量不足

老师在大学舞蹈讲习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力。舞蹈老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舞蹈讲习质量的高低。就现在规范舞蹈院校在我国的遍布状况而言,数量较少,同时相对于另外的文学艺术来说,舞蹈科班的广泛性也较低。在各所大学中,舞蹈老师的专业水平鱼龙混杂,一些大学的舞蹈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从正统性舞蹈院校毕业的数目较少,一些是来自一些综合性的大学,还有一些是从其他艺术专业或某些艺术团体调入学校,其能力就会低于专业的舞蹈院校教师,这就使一些老师呈现出舞蹈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牢固,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整体而言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预期,阻碍舞蹈专业发展,需要各大学校引起重视。

(四)舞蹈设施配置缺失

一个良好的操演环境是增强舞蹈操练兴趣的有效保障。很多学校的舞蹈专用教学场所不足,大一点的舞蹈房最多只能容纳25人左右来开展正常教学,但大部分班级却有四十至五十名学生。此外,舞蹈教室由于使用年数较长,有些地板较为陈旧甚至出现残缺现象,舞蹈把杆的位置失衡,音响设备等硬件出现老旧现象,使得舞蹈教学设施配置条件出现短板,学生练舞氛围环境问题突出,这也是影响课程正常运转的一个原因。

(五)性别比例不均

女生一直是舞蹈学习的主力军。舞蹈的进修对于女生拥有一个优美的形体和优雅的气质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就使得学习舞蹈逐渐成为女生的专利,而很少见到男生的踪影。舞蹈课程上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畸形现状逐渐为舞蹈课程上双人舞进行的一大难题,更是为舞蹈的整体发展敲响警钟,需要各大院校及时转变课程方式、缩小男女生学习舞蹈的性别差距来应对。

二、大学舞蹈教学创新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式

充分重视舞蹈讲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新的讲习手段运用于舞蹈讲习中。传统舞蹈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练习舞蹈动作时呈现机械式,更让学生学习过于被动、缺少互动。随着教学手段的进步,这种教学模式已与时代脱轨,应积极创新,采用开放式教学。首先,当老师讲授理论性知识时,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形成画面印象。其次,互联网的成长驱动学习方式逐渐丰富。学习者可以在家中通过云课堂自主学习进行知识梳理,有不懂的地方再向教师咨询,或与同学讨论,营建积极的课堂就学气氛,让学习者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再次,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之前,积极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培养学习者课余时间养成自主观看正统舞蹈表演的习惯,增强学习者舞蹈演出的规范性。这样,学习者就能够逐渐明白舞蹈艺术的精髓与灵魂。

(二)深刻体悟舞蹈文化

大学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舞蹈人才,这就要求舞者一方面要将舞蹈动作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深刻体会舞蹈的艺术文化魅力。舞蹈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对感情的把握,例如傣族舞反映了傣族人民淳朴热心的处事理念,能够让观看者感同身受。在高等学校舞蹈讲习中,老师最好要依照各类舞蹈的特性,将舞蹈的文化渊源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自己的肢体语言中代入情绪,使神色与肢体动作相辅相成,体现内心情绪的波动。让学习者的舞姿产生美感,利用动作揭示内心的波动,增强其舞动作的感染力,让人得到鞭辟入里的净化。此外,舞蹈老师还要主动与学习者相互探讨,在传授舞蹈知识时,再配合音乐这个媒介,让学习者逐步深入音乐环境中,学习者处在音乐的海洋里,可以更深刻的体会舞蹈的情致。

学习舞蹈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要求,而且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成长尤为重要,有利于为学生将来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

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高校民间舞蹈的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突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特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从而导致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出现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高的问题。民间舞蹈教学中包含丰富多样的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通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的正确理解,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体,提升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工作质量,进而达到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第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时期背景下,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民间舞蹈教学要想培养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支撑,还要具有前进发展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对提升高校民间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更为注重学生舞蹈技能、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技能。虽然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水平,但是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掌握的舞蹈知识技能具有局限性。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多元学习的意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提升学生的舞蹈学习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多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其中,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不完善。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也给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很多高校纷纷采用优化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体系、民间舞蹈教学管理课程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在部分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不完善、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所开设的民间舞蹈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讲解、舞蹈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在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加上高校民间舞蹈教师需要教授的学生较多,进而在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和因材施教方面面临教学压力,从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第二,民间舞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部分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教学方式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未能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将学生带入高校民间舞蹈的多元化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学习内容。此外,高校民间舞蹈教学还存在师生之间互动效果差、互动教学环节缺失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和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第三,民间舞蹈教学队伍不完善。为充分发挥高校民间舞蹈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和组织作用,高校还需要建设一支教学经验丰富、舞蹈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存在民间舞蹈教学师资队伍不完善的问题,甚至部分高校还存在专业民间舞蹈教师匮乏的状况,难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水平以及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如果缺乏民间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也会给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教师带来教学方面的压力。囿于时间和精力,教师很难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难以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全面了解,最终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佳,还会制约和影响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完善高校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体系、方式、师资队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三、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民间舞蹈教学的体系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优化民间舞蹈教学的工作体系。当前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仍然存在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主要沿用传统的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教材等,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优化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时,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社会对于民间舞蹈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工作要求,构建完善的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体系,并采用重新编写民间舞蹈教材等方式,整理与选编区域性民间舞蹈教材,进而有利于凸显高校民间舞蹈的地域特色,培养学生区域性民族舞蹈创新能力和学习素养。这方面,云南某艺术学院的民间舞蹈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民间舞蹈教学体系和教材的优化中,不仅包含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彝族、苗族、哈尼族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还涵盖很多与区域性优秀曲目、舞蹈相关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整合了本地区的民间舞蹈教学资源,进而也为培养学生民间舞蹈学习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优化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期间,高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民族舞蹈专业技能的教育,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特点,开展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讲解的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等,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民间舞蹈的实际表演和创新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新民间舞蹈教学的方式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方式。良好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能体现教学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特征,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舞蹈能力。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民间舞蹈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利用多媒体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民间舞蹈教学工作,也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间舞蹈教学的知识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并通过对视频分析、对专业技术动作的分析,正确掌握民间舞蹈的学习内容和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结合多媒体视频和教学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也能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潜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加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互动交流能力。

(三)建设民间舞蹈教学队伍

新时期背景下,学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师资队伍之间的竞争。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要高校建设民间舞蹈教学的师资队伍,通过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舞蹈素养,进而推动舞蹈学科的深层次发展,充分发挥舞蹈教师的潜能和育人能力。高校可以聘请国内民间舞蹈研究专家兼任民间舞蹈教学的教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同时,整合高校民间舞蹈教师的骨干教师资源,构建具有多重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合理参与到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中。高校需要组织开展民间舞蹈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也可以通过举办名家讲座、表演与比赛活动,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让教师在多元化学习和互动交流中,提升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在教学中积极投入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中,促进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通过对民间舞蹈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教学队伍的优化工作,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让学生能够在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提升文化素养及学习能力,感受民间舞蹈的学习乐趣,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葛宗男.高校舞蹈教学传承东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方法与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1):265-266.

[2]刘楠楠.“非遗”民间舞蹈进校园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研究[J].艺术评鉴,2019,(24):132-134.

[3]郭珺.论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23):242+244.

学习舞蹈论文篇8

课堂教学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所服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向———在中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并组织各项校内文体活动或在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各项工作。面对市场需求,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与表演、教学、创作相关的综合素质人才。舞蹈作为一种专业技能,在音乐学课程设置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舞台表演具有直观动态性,要求表演者在舞台上具备优美的体态和良好的气质。舞蹈可以塑造人的外在形体,使学习者拥有良好的体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气质的目的。其次,舞蹈教育能够加强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激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由音乐、灯光、舞美、服饰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舞蹈鉴赏课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舞蹈艺术作品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在思考与评价中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心理学上认为“肢体动作是大脑思维的基础,动作逻辑是思维逻辑的前身”,在有关舞蹈编导的课程内容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创作,从舞蹈的选材、结构与编排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创编过程,这种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激发学生个性化思维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最佳方式。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在当前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舞蹈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大多只开设一个学年。由于课时量少,学生基础薄弱,同时没有针对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统一规范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材大多照搬专业舞蹈教学的模本,内容涉及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通常以舞蹈鉴赏为主要内容。通过众多舞蹈作品的鉴赏,使学生对舞蹈艺术有了直观地感受,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舞蹈技能学习奠定基础。技能课包含了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舞蹈创编、艺术实践等四个部分的内容。从内容上看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与专业舞蹈教学无异,但却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非专业性

由于音乐学专业的生源特点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不能与专业舞蹈院校看齐,将各种训练和考核要求等同于专业的舞蹈生是不现实的。首先,在内容安排上不需要也不可能将各舞蹈种类的学习进行细致分类;其次,在学习的深度和精度上也要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调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使一批批“舞盲”爱上舞蹈,并具备舞蹈表演与舞蹈创编的基本技能,在某种意义上教学难度比专业的艺术院校更高。

(二)课程交叉性

音乐、舞蹈自古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舞蹈在创作与表演中,始终离不开舞者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旋律性、节奏感、情感的表达,无不对舞蹈有着极大的启示与衬托作用。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展舞蹈教学,教学对象无疑有着学科上的优势,音乐学专业的音乐鉴赏、视唱练耳、和声等相关课程使音乐学专业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旋律、节奏、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情感的把握等诸多方面事半功倍。

(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走上舞台的机会很多。不管是校内外的文化活动还是本专业的艺术实践晚会,都是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体会到理论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自身各方面的不足。例如,舞蹈课的形体训练没有过关,体现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就不能自如流畅。没有学习舞蹈创编基础,就不能进行简单的歌舞节目编排。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有着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统一性[1]。

三、提高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成效的途径

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当下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不合理、不科学因素进行反思与改革。通过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成效,将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舞蹈虽然作为专业必修课纳入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但对于大多数学生甚至教育者来说,系统的舞蹈教学应该只针对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舞蹈只是附属课程,不具备较高的学习价值。造成这一个观点形成的因素有两个。第一,舞蹈技能并未纳入音乐类招生艺考的基本内容。生源特性决定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入校时大多不具备舞蹈表演所要求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协调性与舞台表现力。入学后接触系统的舞蹈训练,学生常常因达不到课堂要求而对舞蹈训练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便敷衍了事或是干脆放弃,最终舞蹈课程在专业学习中形如虚设;第二,在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课程只开设一个学年,每周两个课时。舞蹈不是一蹴而就的艺术,短时间的学习很难达到效果。一年的短暂学习,有的学生刚建立起舞感或对舞蹈产生兴趣,课程却已经结束。基于这一点,也挫伤了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最终使舞蹈课程流于形式。

从以上因素可以得出,认识舞蹈教育本体价值,加强音乐专业学科对舞蹈课程的重视程度是提高舞蹈教学成效的基础。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加强舞蹈教育比重,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舞蹈基础创编能力的培养。首先体现在课时的增加,任何艺术的学习都有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课时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到舞蹈训练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舞蹈课程应该在第一、第二学年贯穿始终。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艺术实践的活动增加,虽然没有再开设舞蹈课,但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学习与锻炼;其次,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生搬硬套。目前,大多数音乐专业的舞蹈教学内容同样取自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在组合内容的编排上没有顾及到音乐专业学生特点,是造成了教学成效不理想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一年级的舞蹈课程应当以基础训练为主,避免涉及到技巧练习,以强调动作的基础性与规范性为目的展开教学。课堂组合的编排上,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芭蕾基训或古典舞基训,可以采用把上芭蕾基训与把下身韵组合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以及肢体表现力在一节课中都能得到训练,同时难度的降低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可汇聚理论教学、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基础编导等相关内容。四者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以蒙古族民间舞蹈教学为例。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先讲解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蒙古族的音乐特点以及舞蹈的风格与特征,并给学生欣赏极具代表性的蒙古族经典剧目。这是学生在技能学习前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上肢动作与典型步伐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体态与动作风格;排练具有代表性同时难度适中的蒙古族舞蹈作品,加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布置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创编作业。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做编创示范以及对学生完成作业后评价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编创技巧[2]。

(二)利用互联网延伸课堂教学

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为人们开创了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公共空间———网络世界,它使人们足不出户便晓知天下之事。互联网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拓展与延伸,同样,也为高校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带来诸多便利。首先,随着各类舞蹈网站的兴建,对舞蹈的接触与参与,不再局限于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网站中不断更新的文字、图片、信息等各种形式的舞蹈信息,缩短了非专业人才与舞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与舞蹈有了不同程度的交流。对学生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引导,将使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学在课外得到延伸。其次,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为学生传输与课堂相关的教学资料与视频。音乐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堂中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大多表现得差强人意,由于还未达到自主学习舞蹈的能力,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巩固就成了一大难题,互联网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课后可以根据老师传送的教学视频加以巩固与练习。同时可以将课堂教学视频作为课堂笔记加以保存。由此可见,互联网是音乐专业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3]。

另一方面,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要求学习者合理规避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以及其它弊端。互联网让人们真正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网络的自由性导致人人都是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习者通过互联网能获取众多舞蹈信息,海量信息让学习者应接不暇,其中包括民众上传的各类舞蹈视频与文字信息。由于信息量庞大与复杂,容易使学生一叶障目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规范或水平较低的舞蹈视频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产生负面的教学影响。例如:为了完成课后布置的创编作业或艺术实践的演出需要,学生往往会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视频进行参考,但专业水平的薄弱使学生不能对互联网信息准确地判断与筛选,接收了不规的舞蹈信息,导致互联网教学成效的失败。对此,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互联网的舞蹈相关信息进行正确筛选,例如提供专业的舞蹈门户网站或提供准确有效的舞蹈关键词让学生在互联网进行搜索。总之,互联网教学方式应当因势利导,使之成为新时期舞蹈教学模式的新手段。

(三)实践性教学是提高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实践性教学在舞蹈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实现了舞蹈课堂的教学目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能力,其中包括舞台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创等方面。例如,摒弃以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钟爱展示声乐与器乐能力,通过每年的艺术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展示一定数量的舞蹈作品,通过舞台表演的实践,让学生明白舞蹈表演在一场综合演出中的重要性,了解舞蹈与舞美、灯光、道具、服装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同时学会运用综合的艺术手段完成舞蹈的舞台呈现;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是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骨干成员,承担着院系间的艺术交流以及校内各项文艺演出的任务,为其它院系的活动排练舞蹈或为了某个校内活动编排节目都是实践中音乐学专业学生所面临舞蹈能力的考验。

学习舞蹈论文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措施1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舞蹈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内的实行,舞蹈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舞蹈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1)舞蹈课程教学。在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开设课程最多的是交谊舞一类,国标舞也开设的比较多,但是其他种类的舞蹈就很少了,课程比较单一,学生感兴趣的拉丁舞,肚皮舞等等都没有开设课程,在舞蹈课程理论课的教学中比较少,一般以实地教学为主,缺乏对编舞理论,舞蹈艺术的历史和文化等课程的学习,由于缺乏对舞蹈编排等理论知识的研究,学生课下没有创新意识,不知道怎么创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资队伍情况。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艺术教研小组,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舞蹈教学也有专业的老师执教,学校在舞蹈教学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总的说来师资队伍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职教师少。大部分高校由于舞蹈教学只是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选修课,舞蹈教学没有纳入到正规的教育工作当中,执教的教师以兼职为主,很多教师舞蹈基础都是自学或许在外面的培训班经过培训得到的知识,真正来自于舞蹈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师过少,因此舞蹈教学授课质量不高,对学生学习舞蹈基础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错误的方式,而且兼职教师没有正规的编制,学校对兼职教师约束力不够,管理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2)教师责任心不够。由于舞蹈教学是公共课,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教学当成自身的职业,因此对舞蹈教学精力投入不够,有些老师在学校外面带了舞蹈班,学校公共课教学收入有限,因此教学时没有足够的动力,相反对自己带的舞蹈班精力投入足够,这些现象对学校舞蹈教学有一定的影响。3)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很多教师在大学里面学的是艺术专业,文化素质达不到要求,艺术生招生的时候文化课分数要求很低,基本上350分就可以上一流的大学,因此导致很多艺术专业的老师文化基础不扎实,人文知识不足使老师讲课时无法正确地解决学生对舞蹈文化知识的了解,影响了学生舞蹈素养的提高。

(3)硬件设施情况。舞蹈教学需要有专业的舞蹈房和音响设施,但是在一般的高校里面只有舞蹈专业的学生才配有专业的舞蹈房和音响设备,这些专业的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公共课学生难以享受到这些资源,然而,像一些舞蹈的基础课,例如形体训练,没有舞蹈房是无法进行授课的,只能借用舞蹈专业的舞蹈房,由于在教学实际上容易产生冲突,一旦有了时间上的冲突公共课就必须让出场地,由于公共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平时的课程时间不一样,公共课很难把大家组织到一起,一旦受到影响就会影响到教学的进程。

2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

(1)舞蹈艺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中国的历史,人文,经济文化等因素在里面,对大学生进行舞蹈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灵魂,激励学生的斗志,很多舞蹈都是与历史相关的,例如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就是根据中国近代的抗争史,通过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又通过老一辈的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举全国之力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学生通过对这些舞蹈的学习与排练,感受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能够从内心深处得到洗涤。

(2)舞蹈艺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艺术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学习舞蹈不仅能够学到一种技能,一种交际的方式,更能够从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艺术修养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渗透力很强,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对大学生全方位的提升。

(3)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很多大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通过舞蹈学习,各个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人在一起共同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消除隔阂,放开自己的内心,和别人一起交流共同进步,艺术能够使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能够增加学生对未来的信心,使人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舞蹈艺术更能够疏导学生的情绪,排解学生的压抑,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3提高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措施

(1)课程方面除了进行常规的舞蹈科目授课之外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别的舞蹈科目,例如街舞,现代舞,拉丁舞,女生喜欢的肚皮舞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爱好进行选修分班,每个不同科目的舞蹈班配以不同的专业教师授课,从兴趣方面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对于舞蹈理论的授课也要更深一层的教学,使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能够有一定的掌握。

(2)完善舞蹈教学师资队伍,首先就是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整顿,选出有实力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执教,其次要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教师更专业,教学经验更丰富,第三要严格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纳入考核的体系,对执教老师进行考核,与业绩挂钩,增加及时的责任心。

(3)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对舞蹈教学设施的投入,要给公共舞蹈课配备舞蹈房和教学音响设施,对于一些落后的设施要及时的更换,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要尽量协调专业舞蹈课和公共舞蹈课的时间关系,尽量减少冲突,在平时的时候要开放学习的舞蹈房,使课下学生有地方进行训练。

总之,在现有的基础上学校要加强对舞蹈教育的管理,加大对舞蹈教学的支持,教师要更多地对舞蹈教学进行投入,加强舞蹈教学工作是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要把大学生的培养纳入科学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汤旭梅.试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途径与目标[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

学习舞蹈论文篇10

【关键词】民族舞蹈;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135-01

作者简介:祁丽(1982-)女,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人,本科学历,甘肃省清水县文化馆初级助理馆员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一)多民族性。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各自的居住环境、别具特色的劳动和生活方式当中创作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族舞蹈,这也造就了民族舞蹈的多民族性、多元性,使得不同民族的舞蹈所展现出的情感、艺术和美学同样各具特色。

(二)文化传承性。民族舞蹈来源于各个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当中,在历史长流中经历不断的筛选、提炼和积淀,最终得以流传。因此,可以说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自身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各自民族的发展、居住环境、社会结构、饮食文化、服饰特点、甚至都有所体现。通过民族舞蹈的教学可以让更多的人受到丰富文化的熏陶。

二、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问题

(一)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近年来多元文化发展使得我国民族舞蹈深受外来现代舞蹈的冲击[1],在许多院校出现了重西方现代舞蹈、轻民族舞蹈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盲目热衷于现代舞蹈的风格,忽视了民族舞蹈本身自有的特色和民族艺术韵味。甚至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认为民族舞蹈是一种过时老旧的舞种,教师不愿意花时间教,学生也不乐于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生源舞蹈功底的差异,一些教师更多地把基本功练习作为课程重点,民族舞蹈教学只是作为其他舞蹈课程中的知识拓展部分,欣赏为主,实践训练极少。

(二)缺少必要的民族文化教学环节。在当前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民族文化的教学,然而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两者息息相关,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形式之一,民族舞蹈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学习民族文化是加深对民族舞蹈理解、提高舞蹈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资源匮乏主要是指:一是缺少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教师是舞蹈课程中的主体,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低职称人数占比大等问题;二是软硬件基础设备不足。教学内容不合理是指:一是教学内容单一,我国民族舞蹈种类繁多,但由于受到学校资源的限制,往往只是开设一种或少数几种民族舞蹈课程,无法实现民族舞蹈的全面学习和训练;二是课程内容缺乏舞蹈理论知识学习,舞蹈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三是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缺少细节的剖析,比如舞蹈音乐的理解和配合、学生情感的培养、呼吸的调节、重点动作的训练等,都会给民族舞蹈的学习进步产生阻碍作用。

三、民族舞蹈教学优化策略

(一)提高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推进课程专业化。各个院校和教师应当端正对民族舞蹈的认识,民族舞蹈经过历史的锤炼,是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做好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在西方现代舞蹈潮流冲击下,更应当保持平静心态,不丢弃我国民族舞蹈。此外,各个院校应当加大力量推动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专业化发展,把民族舞蹈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根据民族舞蹈的特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民族舞蹈训练在教学中的时间比例,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民族舞蹈学习中来。

(二)加强民族文化学习,融入民族情感。民族舞蹈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动作、表情的训练,而应当是民族文化和情感的共鸣,简单的动作模范是难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讲解各个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民族舞蹈文化基础,激发学生对于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等的认同感和热爱,让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融入民族舞蹈中,提高学生舞蹈的内涵。并且在教授不同种类的民族舞蹈时,还应当将多个类别放在一起进行民族文化的比较,分析共性,辨别差异性,使得学生对不同民族舞蹈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2]。

(三)开发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应当尽量保证和丰富民族舞蹈的教学资源:一是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各个院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在招聘教师时应提高入职门槛,应当优先聘请具备专业民族舞蹈知识的教师;二是对于在校的民族舞蹈教师,应建立起定期培训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的民族舞蹈专业涵养及教学能力的水平。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优化:首先,要进行必要的舞蹈理论知识讲解,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穿插起来进行安排,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其次,注重教学中的细节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呼吸的方法和节奏。

参考文献:

[1]崔琰.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艺术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