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06:09:12

跳舞专业论文

跳舞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民国;跳舞;研究

    跳舞,中国社会古已有之,但中国的传统舞蹈终未能形成一种社会现象。鸦片战争后,随西风东渐而来的西式跳舞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社会渐掀波澜。西式跳舞进入中国社会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二者间的冲突和融合折射出中国近代都市社会演变的曲折过程。同时,东来的西舞还催生了社交公开、男女平等、个人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想和观念,是近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体现。笔者认为,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近代的跳舞问题能够一窥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社会风貌的变迁。

    西舞虽东渐于晚清,但勃兴于民国。目前,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虽已有学者对民国时期的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的跳舞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跳舞问题作为民国时期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对象。因此,笔者拟将社会文化史范同内关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做一铺垫。

    一、娱乐生活研究中的民国跳舞问题

    娱乐生活研究是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跳舞又是娱乐生活的一种。民国时期,西舞在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都会城市中日益盛行,并渐成风气。  故而,在研究民国时期京津沪娱乐生活的论着中,几乎皆有对当时舞现象的论述。笔者现将这类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论着作一综述略陈如下。

    将整个上海娱乐业纳入视野并将舞厅业包含其中的两部典型着作,一是高福进的《“洋娱乐”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产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楼嘉军的《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高着中“室内娱乐:男女同舞同乐时代的来临”这一章,概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交际舞传人上海的流变过程,但失之过简,且错误较多。楼着中,作者为佐证整个上海娱乐业的空间结构、经营主体、娱乐特征等方面,对近代上海娱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厅业的发展概况作了分析,但略嫌泛泛,不够深入。

    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一书,将舞厅作为一个重要的样本,探究了以“声、光、化、电”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现代性”,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着作。

    扶小兰的《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一文中的第五部分介绍了西方交谊舞在中国由初现到勃兴的情状,并认为交谊舞成为都市人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是近代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并彰显出其特殊的意义,但在笔者看来,作者以单薄的史料所得出的这一观点,有以偏概全之弊。

    李少兵的《1927-1937年的北京娱乐文化——官方、民间因素与新时尚的形成》(《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一文,从官方、民间因素对娱乐文化的参与以及二者之参与同新娱乐时尚形成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介绍了1927-1937年间北平舞业的情况,但多侧重于北平当局对舞业的管理。此外,作者于1994年出版的一部着作——《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有一章专门论述民国时期的西式舞蹈,介绍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现代西式舞蹈的主要区别,交际舞从传入中国到逐渐流行的过程,中国舞蹈家戴爱莲,以及洋人对中国洋舞的看法。其中诸多内容鲜见于其他研究民国跳舞问题的论着中,不失为该文之亮点。

    其他论及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社会文化史论着还有很多,比如忻平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罗苏文的《沪滨闲影》(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安克强的《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和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魏斐德的《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许慧琦的《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版)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具体评述。

    二、民国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

    目前,在社会文化史范畴内,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作专项研究的论文有十多篇,但着作屈指可数。笔者在此略作综述,以助后继之研究者了解此专项研究的概况。

    马军对上海的跳舞问题研究得颇为深入。他的《1948年:上海舞潮案——对一起民国女性集体暴力抗议事件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1948年上海舞女反抗政府节约消费禁令而引发的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梳理出了这一事件演变的详尽脉络,并整理出珍贵的口述历史文本,研究较为深入。他的另一重要着作《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则系统介绍了交际舞从清末传人中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再次出现的百年发展脉络。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导论中较为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外涉及上海舞厅、舞女的研究,为后来者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除此之外,马军还发表了《1948年上海舞潮案中的舞业同业公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从“舞潮案”看战后上海市社会局的处境和职能》(《老上海透视——中日青年学人的上海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论1948年上海舞潮案》(《上海研究论丛》第14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上海舞厅业的消逝(1949-1954年)》(《国史研究参阅资料》,总第290期,2004年8月)、《几点钟打烊?——论旧上海两界三方围绕公共娱乐场所关门时间的交涉》(《城市史研究》第24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两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厅业——以1927至1943年为主要时段的考察》(《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等论文分别从舞业同业公会、社会局、舞潮案、舞业的取缔、舞厅的关门时间、舞业管理等方面对上海的跳舞问题进行了研究。

    张艳的《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一书,“主要探讨在近代百年间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西方舞蹈传人中国之后引起的舞蹈艺术、社会风俗、社会心态、价值观念、文化市场、政府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变化,透视国人认识西方舞蹈和西方文化的心路历程,探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规律和特征。”

    依笔者拙见,可将目前国内学界专门研究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十余篇学术论文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论述舞厅功能的文章。主要有:葛平的《交际舞场的交际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4期)和胡俊修的《近代上海舞厅的社会功能——以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为主体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其中,胡文还指出了上海舞厅长久存在和兴盛的原因。

    第二,从舞女、都市化、现代性和公共空间的角度,论述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文章。主要有:陈文婷的《上海舞女:以休闲报刊与小说为中心(1927-1949)》,万妮娜的《民国时期舞女性质探析——以上海舞女为中心》(《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张金芹的《另类的摩登:上海的舞女研究(1927_1945)》,赵凤玲的《交际舞东渐与近代都市女性的“摩登生活”》(《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李从娜的《从(北洋画报)看民国时期都市交际舞业》(《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以及郭亮亮的《空间与想象——舞厅、舞女和穆时英的小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第三,以禁舞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左玉河的《跳舞与礼教:1927年天津禁舞风波》(《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唐小兵的《象牙塔与百乐门——民国上海的大学生“禁舞”事件考述》(《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赵巧萍的《1946-1948年广州禁舞及其失效的原因》(《传承》2009年第3期),以及前文所述马军的上海舞潮案的相关论文。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费嘉炯及该国社会学家保罗·克雷西亦曾对跳舞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且其成果不容忽视,后继研究者理应仔细研读。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笔者认为尚有诸多遗憾。

    其一,仅将跳舞问题作为近代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而有所提及的论着多于对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专项研究。对于民国时期的跳舞问题,前者的研究多失之泛泛,或者材料单薄,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后者的研究对象大多为西式交谊舞,似乎近代以来东渐至华的西式跳舞只有交谊舞而别无其他。实际上,存在于民国社会的西式跳舞除了交谊舞外还有西方各国的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等,它们都曾对近代国人产生感官刺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其二,从研究区域上讲,当前对于民国时期跳舞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上海,相比之下,同样是舞风盛行的京津地区,学界对之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

跳舞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 藏族;中职学校;锅庄舞;重要性

“锅庄”是藏语“果卓”的音译,也就是围成圈跳舞的意思。在藏族聚居区,人们在茶余饭后为了消闲娱乐,不管男、女、老、幼围着篝火转成圆圈跳舞。他们手拉手一边唱一边跳,开始的时侯男、女分别形成正方形队形,慢慢地随着音乐变换成圆圈,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跳,相互用舞姿进行交流。甩脚、颤膝、踏步,在跳一些特殊动作时随着动律齐声喊“呀,呀”,в胁菰上粗犷、狂野的味道。逐渐地随着音乐,舞步动作加快,慢慢的越跳越快,最后在欢快的快板中结束。后来这种自娱自乐的藏区民间舞蹈就逐渐演变成了享誉世界的“锅庄舞”,成了藏区民族文化一张特有的“名片”。

甘南藏族综合专业学校学生大多来自边远的农牧区,他们从小最早接触的舞蹈就是锅庄舞。藏族俗语中说“藏族人民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会说话的就会唱歌”,藏族学生从小在高原地带生活,在放牧时赶着牛羊来到草场,牛羊吃草,自己无聊时对着空旷的草原歌唱,慢慢的嗓音也嘹亮了,曲调也多了。晚上孩子们伴着自己的歌声在藏舞的海洋中徘徊,在轻歌曼舞中成长,长此以往,对锅庄舞更是是轻车熟路。我们的学生由于地方自然条件的限制,教育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他们很少接触现代的一些运动项目和文艺舞蹈,甚至于完全不知道,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一点也不敢大胆舞论。可是我们学校的藏族学生对锅庄舞却手到擒来,情有独钟,从小在藏舞、藏歌中成长,在生活中他们通过跳舞表达意愿、传递情感、增进彼此友谊。所以说,在藏区中职学校中开展锅庄舞活动势不可挡,不仅能传承民族文化、锻炼身体,而且能增进藏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锅庄舞可以逐渐代替藏区中职学校的课间操

锅庄舞是一项藏区人民最早最传统的文化项目,它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以生活中简单的劳动动作为基础动作(如骑马、扬鞭、背水等),经过慢慢地演变,慢慢地改进美化而成,逐渐成为人们闲暇时重要的娱乐项目。锅庄舞在藏族学生心目中不仅亲切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遍具有跳藏族舞蹈的基础,给一首歌曲,他们就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形成一个舞蹈的雏形。对于不会跳锅庄舞的学生来说,锅庄舞易懂易学,可以让跳舞者放松身心,伴随音乐慢慢起舞,逐渐的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舞蹈兴趣。作为本民族舞蹈,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跳锅庄舞不仅切合了学生的喜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大脑的快速发育期,一边跳一边想舞蹈动作,同时又要注意听音乐,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发左右脑的潜能。我们要求学生在跳锅庄舞时动作幅度放大,既有助于增强学生体魄,更能促进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发展。藏区中职学生跳锅庄舞的热情极高,在跳锅庄舞的时候,藏族学生中跳的好的可以担任教练,给不会跳的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在教与学中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跳锅庄舞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始终要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团结协作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和谐的、团结的良好氛围。藏族地区学校如果推行锅庄舞取代课间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传播民族精神。

二、锅庄舞活跃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业余爱好

锅庄舞在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学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紧张的课堂学习结束,学生在空闲时大家手拉手来到操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翩翩起舞,既可以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愉悦,又可以让他们在轻松自如中感受藏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课外活动时,同学们随音乐以藏族舞蹈特有的塌腰、甩袖、背水、扬鞭、骑马等动作,在操场上长袖甩动,颤膝塌腰,仿佛将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蓝蓝的天空下、熊熊的篝火旁边,尽情放松心情,可以活跃学生课外活动的气氛,使同学们的课外生活不再单调乏味。

民族文化对我们民族地区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且民族地区的学生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后备力量。锅庄舞作为民族产业容易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跳锅庄舞可以激起藏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他们热情邀请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参加,对他们进行一步一招,一甩一转的耐心教导,学的人仔细认真,教的人循序渐进。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茵茵绿草地上手拉手,心贴心跳同一种舞,既增强同学间的情谊,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三、锅庄舞弥补了其他项目人数有限的缺陷

藏族人民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性格直爽、淳朴。锅庄舞的动作大方、轻松、随意,真正意义上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善良、朴实、勇敢、向上的性格特征和互相帮助、共同劳作的精神风貌。锅庄舞姿简单易学,摆动姿势流畅、快慢结合,队形方圆整齐,舞随歌动,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感觉。锅庄舞在动作造型上贴近生活、舞姿漂亮、动作随意、对比强烈,使我们感觉生活中充满了生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回归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情境。跳锅庄舞是适合于终身学习的运动项目,有很高的锻炼价值。以跳锅庄舞代替其它的课外活动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气神,其他运动项目人数有一定的限制,大家热衷于看技术好的人参与,使大多数人只能看不能多参与,而锅庄舞正好弥补了其他项目人数有限的缺陷,不必要在意人多人少,只要愿意跳有多少人都可以跳,不必太在意舞技,只要坚持放松身心,舞随心动,就会慢慢融入锅庄舞之中。学生在跳锅庄舞时尽情舞蹈,不断更新,可以促使学生和教师对锅庄舞技术不断地创新,掌握更多的锅庄舞技法。

青年学生在课外活动适当放松,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更大限度地的激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民族自豪感。藏族中职学校的学生作为藏区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特长让锅庄舞这一古老民族艺术插上腾飞的翅膀,焕发出勃勃的时代气息。所以,在藏区中职学校大力开展锅庄舞活动既有现实的意义,也是未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玲.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3.

跳舞专业论文篇3

一、什么是群众舞蹈艺术

舞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早期的社会,诗、乐、舞一体,共同表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美好祝愿,娱人又娱神。舞蹈起源于民间,是由各阶层的人员广泛参与、共同形成的群众性文化,所以,可以说舞蹈也是群众舞蹈。在最初的时候,群众舞蹈只是指不分专业不专业的群众性的舞蹈,后来发展为舞蹈专业人员共同表演的舞蹈,再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加强,群众舞蹈真正的又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舞蹈了。在乡村里,在城市里,在海边,在内地都掀起了群众舞蹈风。群众舞蹈艺术就是指广大的群众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审美艺术。

二、群众舞蹈艺术的主要特点

1.群众舞蹈艺术的多元性。世界的多元化、经济的多元化、社会的多元化共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艺术的多元化。群众舞蹈也是艺术,同样具有多元性。群众舞蹈的创作者很多都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思想不同,学识不同。这些创作者或许是以健康为出发点来创作舞蹈的,或许是以音乐性节奏感为出发点来创作舞蹈的,创作者的出发点不同就会导致舞蹈的多元化。舞蹈群众的舞蹈群体不同,他们在接受舞蹈动作时会加入自己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进而使舞蹈动作在不同的群体间出现不同的形式,最终导致了舞蹈的多元化。

2.群众舞蹈艺术有广泛的参与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群众舞蹈都具有广泛的参与者。在古代,受地域、习俗观念等客观和主观原因,群众舞蹈在各个朝代的参与者数量有很大变化,或多或少,但相对于当代来说,还是少很多。在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们衣食无忧,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就会越来越急切,群众舞蹈随着发展起来,参与的群体越来越多。不分年龄、职业、性别、社会阶层,所有人群均可参加。

3.广泛的舞蹈活动地域。群众舞蹈艺术是群体性、地域性、社区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受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跳舞场所。村边的空地上可以跳,小区的花园里可以跳,广场上可以跳,甚至自己家里也能结伴跳。所以说群众舞蹈的地域非常广泛。

4.群众舞蹈艺术具有自娱性、业余性和社会性。舞蹈起源于劳动,是劳动中自我娱乐的很好的方式,通过舞蹈抒发自己的感情,愉悦自己的身心。广大群众参与跳群众舞蹈的很大原因就在于群众舞蹈具有自娱性。因为参与跳群众舞蹈的人们大多不是专业跳舞的,而且是全社会人们共同的活动,因此群众舞蹈还具有业余性和社会性。

三、群众舞蹈艺术的创编

1.群众舞蹈的编排要符合时令。群众舞蹈有发生的季节和时间,往往在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参与的人数最多,舞蹈的花样也是最丰富多样。根据不同季节人们的活动规律来编排群众舞蹈。

2.群众舞蹈的编排要具有地域性。群众舞蹈是人民大众的舞蹈,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公共文化活动。各个地区因自然、人文等原因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所以群众舞蹈的编排要符合各个地方的特色和民俗,从而也保持了群众舞蹈的多样化。

3.群众舞蹈的编排要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群众舞蹈是跟着音乐的舞蹈,对于音乐的把握当然也非常重要。音乐的节奏、旋律都应该和舞者的身体动作等相吻合。例如今年很流行的群众舞蹈音乐《小苹果》,节奏感很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舞者,要用不同的音乐来编舞。例如年龄大点的舞者,编舞的音乐节奏感就要尽可能的缓慢。因为群众舞蹈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编舞的音乐也要尽可能的通俗,简单。

4.群众舞蹈的编排要注意身韵训练。身韵训练是指舞蹈演员所进行的身体韵律训练,主要的训练项目包括律、劲、神、形等几个方面。通过身韵训练,舞者的节奏韵律可以提升,身体更加协调。群众舞蹈的身韵训练要找专门的老师来进行训练,提升他们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四、群众舞蹈艺术的发展

群众舞蹈在不断的发展,被更多的人接受,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群众舞蹈。

首先要提高编舞者的能力。找系统学习过舞蹈专业的人员来编排舞蹈。也可以与高校舞蹈专业联系起来,通过培训班的形式进行短期的培训来提高编舞者的能力。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舞蹈内容。舞蹈来源于实际生活。群众舞蹈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舞蹈,既保留了特色也发展了特色。

最后群众舞蹈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性。给人们以振奋,以启迪,使群众更好的生活。

跳舞专业论文篇4

摘要: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舞蹈一直都归属在音乐课的范围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音乐课的课时根本得不到保证,舞蹈更是稀有品种。笔者的初中时代,因热爱舞蹈还经常受到父母及老师们的挖苦和奚落,他们认为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不应该去唱唱跳跳,那是不务正业、自毁前途。这种偏见对舞蹈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根据笔者走访的一些中职学校,发现舞蹈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现状 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艺术教育在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下,以培养舞蹈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在传统的学校基础教育中,最初把舞蹈结合在体育中,后又和音乐教育相联系,舞蹈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在师范艺术教育体系中,也只有音乐、美术两大类,舞蹈依附音乐教育,普通音乐舞蹈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我国音乐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一、舞蹈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首先是对舞蹈教师培训不够重视。一个教师需要不断的成长,扩充新的知识,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其中通过相关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能力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但有的学校因资金紧张,缩减了教师培训的费用,还有的教师因课业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影响了舞蹈教学的与时俱进。

其次是硬件条件跟不上。硬件条件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如果不达标,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1.舞蹈房的配置不达标

一个合格的舞蹈房首先应有足够的面积,配置软硬适中的地板或地胶、固定的把杆和活动把杆、至少有一整面墙的镜子、通风采光良好等。但有些学校因资金问题导致舞蹈房配置不够,如面积不够,学生多地方少,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地板过硬,厚度不够,缺乏弹性,不利于学生的弹跳训练,在练习时容易受伤;舞蹈房的通风较差,导致学生夏季训练时容易中暑,没有办法达到学生训练的最佳状态;另外有些舞蹈缺乏充足的照明,在昏暗的灯光下,学生看不清教师的示范动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并有可能引起近视,影响学生

2.缺乏多媒体的配置

舞蹈房中应配置良好的音像设备,如音响、电视、投影、DVD、电脑等。但大部分学校配置低下,只有简单的音响设备,且效果较差,影响学生对音乐美的体会及感受;而且缺乏多媒体设备,没有欣赏舞蹈音像作品的条件,影响学生舞蹈审美的提高。

3.缺乏艺术实践的舞台

这里所指的艺术实践是指学生参加各种演出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艺术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学生的表演能力、胆量、综合素质都能得到较大的进步。但这种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些学校能省则省,使得学生不能在舞台上得到演出的体验,没有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不利于表演能力的提高。加上学校的剧场配置不够,舞台面积不够或长度和宽度不标准,灯光简陋,影响演出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舞美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没有针对性

实现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必须根据学科研究的新情况和新动向而有所改进,并不断推陈出新,这是教育过程的永恒规律。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偏离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等问题。很多教师多年不跟更新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单一,只有舞蹈技能的训练内容,而缺乏教学法及舞蹈教育理论知识的相关内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与专业舞蹈教学有较大区别,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并不是只学习能跳多少个舞,能做多少技巧,而是在提高自身舞蹈能力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幼儿舞蹈教育理念及方法,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和技法,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所以笔者认为以技能为首的单一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培养一个合格幼儿教师的目标,应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教学法、舞蹈理论、幼儿舞蹈创编等丰富的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及时获取最新的专业信息。

三、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以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为主,这是舞蹈教学一贯的方式,如在傣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在自身理论基础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有借助任何视频资料,只是自己先示范一遍,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只能被动的学,对于傣族舞动作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完全不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只知道跳简单的动作没有办法把握傣族舞蹈的风格。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舞蹈教学,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下,不利于开拓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其树立良好的幼儿舞蹈教学理念。

四、幼师教师队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

有的教师并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缺失了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幼儿舞蹈教学不了解,在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舞蹈教学训练时,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指导,试想,一个对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不了解的教师,也没有幼儿舞蹈教学的实践经验,如何去指导学生上好幼儿舞蹈课呢?

五、没有科学的评价方式

跳舞专业论文篇5

第一,强化声乐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我们采用的是武秀之教授的科研成果,“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武秀之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声方法,主要的训练手段有:假声位置状态的训练,低八度训练,憋气训练,倒吸训练,真声唱的训练。在声乐训练上,采用多种上课形式,一是大课,二是小组课,三是声乐个别课,即小课,是一对一的上课。首先是上大课,由武秀之教授亲自主讲,主要讲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由来,什么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是如何结合的;训练“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时所使用的手段有哪些理论;讲述歌唱发生的原理,让学生认识、了解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等理论。其次是声乐小组课,声乐小组课是将学生按男女分开为五人一组,或者七人一组,按组上声乐小组课。通过一起训练,然后再进行逐个汇课,在汇课的时候再进行个别指导,这时其他学生在听别人唱的时候,可从中受到启发,共同受益。另外在小组课上,个别课的老师也参加小组课,主要是听课,因为在小组课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毛病和问题,有的是呼吸问题,有的是共鸣问题,有的是吐字问题。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毛病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受益。学生在小组课上,不仅自己要唱,还要听别的同学唱;不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听到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毛病和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样不仅学生受益匪浅,老师也通过听课提高教学的综合手段。再次是个别课的训练,对每位学生进行发声技巧训练,教师除了要上小组课上的内容以外,还要重点训练歌唱状态、发声技巧、练唱声乐作品等手段。教师通过听小组课,为个别课的训练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通过这三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得很快。

第二,进行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本着对全能型歌剧音乐剧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聘请戏曲专业的老师来学校作为专职教师。我们的经验是从戏曲学校或剧团招收学生,因为戏校的学生经过了三年或五年的基本功训练,通过舞台上的唱、念、作、打和手、眼、身、法、步的严格训练,在舞台上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舞台调度,而且他们练就了做演员最基本的精气神,有了这点功力,演戏的点就找到了。因此,我们招收这样的学生,只进行声乐和舞蹈的转型训练即可。而现在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戏曲专业的生源越来越差,有的戏校甚至把戏曲专业变成表演、礼仪、舞蹈等来扩大生源,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源受到严重的影响。2002年招收的学生全部是中学生,别说表演,就连站姿都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胆提出教学改革方案,加大戏曲基本功的训练,从走远场、运手、台步、手绢舞、扇子舞等的训练,经过一年的基本功训练后,第二年进行戏曲片段的描红,通过演戏曲片断,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进行舞蹈训练。在进行戏曲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每周要安排四节舞蹈课,把学生的舞蹈按快慢班分开,针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重点进行舞蹈形体训练,解放肢体,使身体能够整体协调放松,经过严格的把杆训练、芭蕾的五位练习,一年的时间使学生能基本上掌握要点。第二步进行舞蹈组合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表现力。在学生进行舞蹈训练的同时参加学校的各种舞台实践,丰富经验,学以致用。这样经过一年乃至两年的舞蹈训练,学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综合训练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要想做一个音乐剧演员,必须具备能歌善舞、边唱边演的能力。这也是音乐剧表演艺术的最大难点。因为将歌唱、舞蹈、戏剧表演三者集于一身同时展示,无论是身体上或在心理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唱得好的一旦跳起来,唱得就不会很自然,有时甚至唱不出来。而跳舞好的要在跳的时候唱,他的舞蹈同样会受到影响,每每是气喘吁吁,更别说优美的表演了。往往是顾此失彼,苦不堪言。那么,怎样解决唱与跳、唱与表的相互矛盾呢?

无论是唱歌的时候要跳舞,还是跳舞的时候要歌唱,都会经过一个很不协调的阶段,因此必须经过练习一段时间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结合的不容易。但是此时,要记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跳舞与唱都需要呼吸,也都需要起一个“范”。由于舞蹈的呼吸支点与歌唱的呼吸支点不同。找出这点不同,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只要将舞蹈与歌唱的呼吸支点放在同一个支点上,而且要同时起“范”;当然,舞蹈的呼吸要求向上提气,而歌唱的呼吸要求向后、向下走气。但是舞蹈腰板是挺拔的,挺拔的腰板后腰处有一个用力的支点,正是这个支点才保持了后腰是挺的。我们在歌唱的时候,同样要求后腰挺直,把气息的支点放在尾骨上,而且在歌唱的时候后管要保持通畅。这时我们就要训练在挺直后腰的情况下,找尾骨的支点作为支点,让舞蹈的气息支点来适应歌唱的气息支点,在这种状态下,强化训练就会加快结合的步伐。笔者的学生曾经训练过一段边跳边唱的戏,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协调,跳着唱不出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唱的时候跳不起来。但是经过一周的训练后,他已经能够边跳边唱了,到演出的时候,他能够很自如地演下来,当然学会边跳边唱还不够,还要会演戏。戏曲上手、眼、身、法、步的训练比较接近边跳边唱。特别是青衣、花旦、武旦等基本上是边唱、边舞、边演。例如《拷红》里的红娘的唱、舞、表的统一结合,就很说明问题,如“在绣楼我奉了,哪个呀海咿呀咳,我那小姐言命”……其中有一个跑圆场,充分体现了唱、说、舞、演的完美结合。再如《中国蝴蝶》中,四九的一段唱《两个秘密》,这首曲子节奏感强,有旋律轻快的现代舞的感觉,这一段不仅要求能边跳边唱,还要把四九诚实里透出机灵的可爱感觉表演出来,这种情况下,戏曲上要求的心到眼到手到,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做到这点,在舞台上才显得有精气神,才能吸引住观众。总之戏曲上的精华,我们必须学会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舞台上的表演、唱、舞,才会有“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第一,专业分流,突出重点。由于任何事情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有缺陷,而在训练的过程中被淘汰。因此,面对现在的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毕业去向,把所有的学生进行两年的严格培训以后进行一些分流,对适合搞歌剧音乐剧专业的学生,继续加大专业的培养力度。把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其他的专业分配,可适当增加其他的知识学习,如艺术管理专业、化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舞台设计等。另外,还要突出重点、个别突破,针对一些条件特别好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培养。条件好的学生,往往是接受能力快,要给予重点训练,无论是在声乐的作品演唱还是戏曲身段的练习上,都要给予最强度的作业练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是重点不突出,在排戏的时候主演上不去,托大家后腿。条件一般的学生、有偏科的学生往往是情绪很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巩固基础,分清主次,重点击破,这样的学生是多数。如某学生的舞蹈感觉很好,唱得很一般,就可以重点练唱,舞蹈先不练,天天练唱;声乐好的学生,就可以重点练舞蹈,这样去个别突破。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锻炼队伍。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教室里培养不出来歌唱家,必须加强舞台实践,多练多磨多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才能练出来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但是,一到舞台上就跑样了,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给他们排一些小节目在舞台上演,演十场下来他们的感觉就会不一样。再排一些大节目演,每次演完后再进行总结,给他们提出不足。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第三,要培养音乐剧的“星”。我们的队伍中要真正的有那么两三位,即使是一位也好,唱、跳、演都非常棒,既有实力又有魅力,能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眼球的“星”。当然我们也必须像足球比赛那样团结一致,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可见音乐剧演员的“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就像一张王牌一样不可缺少,某一个演员因为某个剧而成名,而这个“星”自然也会给某剧带来明显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0月.

[3]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11月.

[4]武秀之,张永杰,张平.民族声乐教程.1990年.

跳舞专业论文篇6

一、体育学院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是全国高师院校中最早设立体育系的二十所院校之一。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始建于1950年。建系初至1962年面向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60多年来为我国尤其是山东省的体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艺术体育系和公共体育教学部,另有学院办公室以及基础理论实验中心、运动损伤研究所、资料室、电教室、微机室。学院根据学科发展要求,设有田径、各种球类、体操、武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公共体育教学等课程教研组。学院的基础理论实验中心,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等六个实验室。

学院教学训练设施完善,现有标准塑胶田径场 2个、足球场3个、综合体育馆2个、篮球场60个、排球场50个、手球场1个、塑胶网球场9个。另有体操房、乒乓球房、健身房、简易训练房、50米游泳池等场馆设施。有18个省级规范化学校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和10多个人文条件好、地理优越的专业实践场所。

体育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教学、科研、训练为中心。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是山东省九五和十一五的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是山东省的品牌专业。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近1600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受权点;另有学科教学论(体育)、教育硕士和体育专业硕士受权点,也是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培养单位。招收十几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校全日制研究生241人。公共体育部承担全校3万余学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竞赛及群体活动。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有近30年的历史,现招收田径、女子排球、乒乓球和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女子排球队,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排球比赛中,屡获冠军。

二、招生专业简介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掌握体育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体育表演、体育竞赛、舞蹈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的能力,集体育与艺术、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体育舞蹈概论、音乐理论基础、体育舞蹈史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芭蕾基本功训练、舞蹈基本训练、舞蹈表演、现代流行健身舞蹈等。

主要选修课程:舞蹈专业英语、舞蹈音乐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形象指导与设计、综合创编技能与实践、舞蹈素质技巧课、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考生须五官端正,形象好、身体比例协调,舞蹈基本功好。身高:男1.70米以上、女1.60 米以上。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系统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从事体育表演、体育竞赛、健美操教学及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的能力,集体育与艺术、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基础课程:健美操概论、音乐理论基础、健美操编导、啦啦操、体育心理学、舞蹈表演、现代流行健身舞蹈等。

主要选修课程:专业英语、音乐欣赏、现代舞、技巧运动、形象指导与设计、综合创编技能与实践、舞蹈素质技巧课、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考生须五官端正,形象好、身体比例协调,舞蹈基本功好。身高:男1.70米、女1.60 米以上。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

报名时间: 实行网上报名3月7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10-11日)复试(3月13日)。

考试科目:

初试:

自编成套动作(100分)

摩登舞(华尔兹)和拉丁舞(恰恰)。每支舞蹈的时间为一分半钟左右。

复试:

1、专项素质(30分)

形体气质、连续5次平转、一位小跳(连续两组,每组3次)

2、自编成套动作(70分)

摩登舞(华尔兹、探戈、快步)和拉丁舞(伦巴、恰恰、牛仔)各跳一支舞,测试时由考点随机抽取,每支舞蹈的时间为二分钟左右。

备注:

1、2016年起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体育舞蹈)只招收艺术文考生。

2、考生不允许化妆,须穿训练服,不允许穿比赛服。

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7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8-9日)复试(3月12日)。

考试科目:

初试:

自编成套动作(100分)

自编竞技健美操套路,测试时间为一分半钟左右。

复试:

1、专项素质(30分)

形体气质、三面叉、屈体分腿跳(连续2个)

2、自编成套动作(70分)

自编竞技健美操套路,测试时间为二分钟左右。

备注:

1、2016年起舞蹈学(体育舞蹈方向-健美操)只招收艺术文考生。

2、考生不允许化妆,须穿比赛服。

跳舞专业论文篇7

为此,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十分重要。如不经系统、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必跳不好舞,将来也教不好舞。这恰如一个不会写字、不懂语法修辞的人,必然不会写文章一样。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实践起来往往背道而驰。因为基本功训练枯燥、单调、又累又苦,又要持之以恒,于是,训练中便出现“虎头蛇尾”或“一曝十寒”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舞蹈的动作都是经过美化、夸张、人为塑造条理化了的,是最有典型性的动作。一方面,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要遵循或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自然动作及其法则;另一方面,还要在更大程度上加工、改变和美化自然动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舞蹈基本功训练要求形成的专业素质包括:

力量——舞蹈者所需要的力量就是肌肉的“速度力量”、控制力和弹跳力等。它们是在肌肉收缩或张力增加时所产生的一种能力。

柔韧性——就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而言。柔韧性好的人身段不僵不板,优雅美观。

控制力与稳定性——控制力是指舞蹈中肌肉拉紧保持平衡的控制力和保证舞姿形成的固定的力;稳定性是指在表演中调整、控制、恢复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协调性与灵活性——协调性指全身各肌肉群都能相互协调配合;灵活性是指能够迅速改变身体或肢体某些环节的位置和方向的能力。

舞蹈基本功训练内容一般分为把上和把下两部分。把上动作可分:擦地、蹲、划圈、小踢腿、跨掖蹲(单腿蹲)、腰、控制、压腿(朝天蹬)、下叉、大踢腿等;把下动作可分为:大踢腿、擦地、蹲或控制、转、腰或翻身、跳(小、中、大)、手位或身段、步或圆场步等。

为解决和克服学生的自然形态,就要保证把上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为使学生增加表现力就要多做把下练习和各种组合练习。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的目的之一是克服自然形态,掌握舞蹈技巧。中小学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教师如不能以美的、正确的舞蹈语言和形态技巧为学生做示范,就谈不上舞蹈教学。

但是初学舞蹈的音乐专业学生(包括一切初学舞蹈的人)的身体及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往往缺乏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也就是缺乏一个舞蹈教师应具备的专门素质。因此,就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他们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各种动作的风格韵律。

训练和不训练大不一样。如腿部肌肉力量差的人,舞姿就不美,感情也不能通过造型自由地表现出来。所以,有人说舞蹈中“抬不起的腿是看不见的腿。”又如:一套刚健有力、节奏明快、豪放开朗、气势轩昂的舞蹈动作,不但需要力量,而且还需要“速度力量”、肌肉耐力、控制力和弹跳力。一个柔韧性差的舞蹈者,动作很难做到文静、柔和;如果腿抬不高,腰下不去,动作一定会显得笨拙僵硬。

舞蹈讲究呼吸。“呼吸是舞蹈艺术中一个重要枢纽,是靠它来支配动作和贯穿到动作中去的。”舞蹈也像音乐一样,讲究呼吸的控制,俗名叫“运气”。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动作的大小强弱,莫不受呼吸及其控制程度的影响。有了气的推动才能形成动作和动的抛物线、波浪式、冲击式以及人体的反胴运动。如此重要的呼吸也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在练习实践中逐步掌握。

跳舞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高等舞蹈教育;重庆大学;科学发展观;定位与思考

中国的舞蹈伴随着中华文明经历了上百万年,从原始人类的前艺术活动期就出现光彩,无论是击石附石的先民兽舞还是奴隶专职的纪功之乐,或是后来封建社会的唐舞、宋舞,都是舞蹈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舞蹈的教育在发展中承载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寓教于乐的大儒精神还是乡里百姓的自娱自乐都是舞蹈教育的需要,从汉代的乐府到唐代的梨园都对当时的舞蹈起着推动和历史的保留作用。历史发展至今,舞蹈的传承与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幼儿社区教育,都呈现着我国舞蹈教育市场的多元发展,逐渐走向科学化的轨迹。同时,在兴办高等舞蹈教育的时候,也有很多院校没有清楚的教育定位,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与思考,致使舞蹈的市场环境出现种种困境,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舞蹈教育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因此,我们从求本溯源开始,找到源流看问题,理清历史的脉络,重整属于我们的舞蹈和教育。

一、我国舞蹈教育的溯源

我国正规的专业型舞蹈教育始于建国初期,五十多年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基本上是沿着这一单纯专业型,职业型的教育体制在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从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专业型舞蹈教育系统。

回顾、探索我们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思考专业型舞蹈教育的现状,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冷静客观地直面我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点我们在急速发展中所产生的浮躁,无疑对我们如何深化舞蹈教育的改革、提高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谈起。

中专舞蹈教育是舞蹈教育系统的基础教育。

1978年以前,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仅限中专教育。全国有5所专属的中专舞蹈学校及各省市的艺术学校中设有舞蹈学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舞蹈艺术人才的急切需求,中专舞蹈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专舞蹈教育是专业型舞蹈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工程不坚实,势必会上延,严重影响到高等舞蹈教育。没有坚实的基础教育,是无法构建我们这座舞蹈教育系统大厦的,高等舞蹈教育离开了基础教育,有如“空中楼阁”,这也是本文为什么在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研讨上从中专舞蹈基础教育说起。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约近十年时间的“过热期”,当时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众多的以舞蹈教育为主的艺校和舞校。尽管名目繁多、体制各异,其实无非是国办中专的扩招,及民办艺校的大量建立。而各校居然都是生源济济,门庭若市。可惜“好景”不长,三、五年后,生源递减,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专校很快就终止办学了。

二、现代教育的几个发展误区

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有迅猛发展中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失控;有当时教育市场商业化思潮的影响;有用办学获取经济效益的驱使;有社会的浮躁和家长对舞蹈教育认知的误区等等。总之是我们在发展前进中的一种失误。然而这种失误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中专舞蹈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学校教学质量下滑,信誉下降,造成生源递减。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与创收,采取不计学生的专业条件,降低生源质量。超出教学能力的扩招,国办校有之,民办校更为严重。

2.学制的混乱: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不等,入学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小学五、六年年级,初中初一、初二,个别甚至有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3.教材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师资质量急待提高。

4.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度缺乏:我国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法的规定,现阶段实施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中专舞蹈毕业生,如实地讲,大多数学生其综合性文化基础知识尚达不到九年义务制国民教育的水准,这一点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三、专业型高等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1978年,北京舞蹈学院建立,标志着我国专业型舞蹈教育向上延伸,形成高、中相接的舞蹈教育系统。当时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高等舞蹈教育学府。紧随其后,我们一些综合性艺术院校也相继设立了大学专科过渡到本科的舞蹈学系。进入90年代,更多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及民办大学也设立了舞蹈教育学系。我国专业型的高等舞蹈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我们高等舞蹈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等舞蹈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非常年轻化的队伍,他们大都是近年来高等舞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北京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这一点也突出了北京舞蹈学院在舞蹈教育中的领军地位和重要作用),他们充满了朝气与活力,是专业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知识面过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综合文化知识及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是一批宝贵的资源,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综合知识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高等舞蹈教育学生培养问题

我们呼吁教育部门要规范中等舞蹈基础教育,同时更应关注已经低文化进入大学,受高等舞蹈教育学生的培养问题,使他们通过四年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舞蹈专业及综合文化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相比,入学时大多数年龄偏小,平均约在十六七岁,天真烂漫、形象靓丽、思想单纯,热爱舞蹈。今天的舞蹈大学生基本上是小学未读完就来到艺校或者舞校,经过四五年的学习再考大学,正所谓“自幼学舞,一日出师”,一个没有读几年书的小孩,正值青春年少爱玩的年龄,即使走入管理严苛的中专,也大都“弃文从舞”,从思想上和文化划清了界限,反正我就是跳舞的,只要跳好舞,练好功我就可以上大学、当演员,有的还不乏当明星。追求的是做舞蹈表演艺术家,在舞台上展现亮丽的青春。他们崇拜“杨丽萍”“黄豆豆”,对专业老师很敬畏,认为舞蹈就是技能技巧与技法,整日踢腿下腰,跳跃翻腾,苦累都能忍受,但一进入文化及理论的学习就感到头疼,因体力的消耗打开书本犹如催眠。教育对文化的忽视是文化教育的根源所在,导致大学的文化考试只需两百分,可悲可叹。

对这些学生的培养,要不同于普通大学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长。首先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文化理论学习习惯,在入学教育阶段,设立专业导论课,结合他们的自身情况,深入简出地讲解舞蹈本体及舞蹈的社会功能与作用,树立他们正确的文艺观,让他们对舞蹈是文化及文化形态有初步的认识,在公共课和理论课上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尽量把较为深难的理论通俗化。从诱导兴趣入手逐渐由浅入深。

在这一细致培养过程之中,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的青年专业教师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有着“重技轻文”的思想倾向,在他们实际的工作中,对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工作的困境也深有体会,那么由他们直接参与到这一培养过程中,以自身的实例教育学生,师生互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师应成为专业教学与文化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纽带。

这一培养过程是细致和艰辛的,也是长期的,我们期盼着中专基础教育的规范会使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高等舞蹈教学的科研中。那时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才会有“质”的提高与真正的发展。

四、重庆大学舞蹈系的成功经验与挑战

重庆大学是国家211工程与985工程的教育部直属大学。重庆大学舞蹈系成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舞蹈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确立我们对舞蹈本体及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知。舞蹈不单纯是技能技巧与技法,它是文化、文化形态。舞蹈艺术是人民大众创造的,在诸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不仅是供人们欣赏,更是人们自身直接参与的艺术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外延与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社会的需求,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我们不单纯是为专业文艺团体培养舞蹈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有综合文化素质,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舞蹈艺术工作者,他们可从事演艺,也可从事专业型、普及型的舞蹈教育工作,及企事业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工作。

我们以继承、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专业基础课程,把舞蹈编导与剧目课结合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公共课与基础理论课上依托重庆大学的优势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风与学习氛围,强化综合性文化理论知识。在选修课上对现代舞、体育舞蹈与流行舞蹈,做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在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课的实施中,强调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文艺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来说,先不能说现在一下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但就其学习方法和指导思想必须确立,这是原则的问题,摆脱旧有的学舞蹈只跳舞不学习的陋习。

跳舞专业论文篇9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创建于1979年,2014年7月由原音乐学院更名为音乐舞蹈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专业,学院下设声乐、器乐和音乐理论三个教研室;在校生近500人,现有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1人,硕士19人,引进海外归国人才3人,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音乐舞蹈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一流的学习条件,有专业舞蹈房、民乐合奏室、电脑音乐制作室、电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合唱教室、多媒体教室及百余间学生练琴房。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舞蹈学院始终站在安徽音乐教育前列,组建了阜阳师范学院民族交响乐团、阜阳师范学院合唱团,创办了“专业技能大赛”、“班级汇报演出”、“未来教师大赛”及“三下乡”文艺演出团等实践平台。创建了大学生演艺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心、大学生授课中心、心理委员联合会以及10个艺术实践基地。学院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定期举办交流讲学活动。

近年来,音乐舞蹈学院获省厅级以上科研、教研立项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并获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音乐舞蹈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多次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六次被评为“考风考纪工作先进单位”、“考研工作进步奖”等荣誉称号。毕业生中有200多人在全国42所高校任教,有的在美国、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大学担任音乐学院院长、副院长、教授。音乐舞蹈学院专心办学,众多学生在国内多项音乐大赛中获奖,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舞蹈学专业简介

舞蹈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舞蹈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并具备舞蹈教学、表演及编导方面的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机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主要开设芭蕾基础训练、古典基础训练、古典身韵、现代舞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技法、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作品鉴赏、剧目排练、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所修课程全部合格,核发阜阳师范学院普通本科学历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一、招生计划

2015年拟招收舞蹈学专业本科生30人(艺术文、艺术理兼招),如有变化,以安徽省教育厅核准数字为准。

二、报名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身心健康。

(二)户口所在地为安徽省,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符合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

(三)只招收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方向,国标舞、街舞等方向考生不得报名。

三、文化课报名、考试

考生以艺术类生源报名参加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文化课考试具体时间、地点由中学所在县市招生办统一安排。

四、专业课报名、考试

(一) 报名办法

1.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月4日至2015年3月10日;网址:fync.edu.cn/zsb2。

2.现场缴费、领取准考证时间:2015年3月12日;现场报名地点:阜阳师范学院清河校区音乐舞蹈学院

3.报名时须提供下列材料:身份证原件、复印件(备存)、普通高考报名的考生号、带有高考报名的考生号的照片2张、缴纳报名考试费150元。

(二)考试时间

2015年3月13日,8:00——18:00。如有变化,另行通知。

(三)考试地点

阜阳市清河校区音乐舞蹈学院。

(四)考试内容

1.舞蹈基本功(规定内容,30分):

(1)站立搬前腿、旁腿、后腿(10分);

(2)站下腰(5分);

(3)大跳(5分);

(4)倒踢紫金冠(女生)、双飞燕(男生)(5分);

(5)直线平转(5分)。

2.自选技巧展示(10分):

除上述规定内容外,考生还需自选完成其他跳、转、翻类技巧,如二位转、四位转、点翻身、串翻身、前桥、后桥、虎跳、小翻、掖腿转、跳转、飞脚、旋子、躺身蹦子、直腿蹦子、圈蹦子、搬前腿转、搬旁腿转、搬后腿转、原地前桥、原地后桥、吸腿翻身、圈平转、圈跪转等;

着装要求:女生穿着体操服、连裤袜、舞蹈软鞋;男生穿舞蹈衣、舞蹈裤、舞蹈软鞋。

3.舞蹈剧目(50分)

考试内容:舞蹈剧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片段;

要求:时间2—3分钟,考生自备伴奏音乐和表演服装。

4.节奏模唱(10分)

考试内容:一条4小节的基础型节奏;

要求:模唱所给节奏。

(五)成绩

2015年4月底,我校向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报送专业课考试相关成绩及合格考生信息,经批准后,通过我校招生信息网专业课考试成绩和合格考生信息,并向每位合格考生邮寄《专业考试合格证》,其它考生不再另行通知。

请广大考生及时关注我校招生信息网(fync.edu.cn/zsb2)的有关通知。

五、录取办法

专业课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2015年安徽省艺术类本科专业的文化课最低录取控制线,按综合分成绩择优录取,综合分=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0。

六、学费标准

录取的新生学费按照安徽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相关文件收取,7000元/生/年。

七、补充说明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如有新文件精神,以该文件精神为准。

联系方式

1.阜阳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咨询电话:0558-2591003,2596225

联 系 人:王老师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西路100号

阜阳师范学院西湖校区综合楼9楼招生就业处办公室

邮政编码:236037

招生网址:fync.edu.cn/zsb2

2.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联系电话:0558-2596017(姚老师)

咨询电话:13095585790(姚老师)13515673510(任老师)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东路741号阜阳师范学院清河校区音乐学院

跳舞专业论文篇10

1958年冬到1959年春,美国、日本、法国、芬兰、南非联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玩呼拉圈的热潮,人们竞相购买呼拉圈,闲暇时间纷纷跳呼拉圈舞,很多机构和团体兴味盎然地举办花样叠出的呼拉圈活动,众多媒体也不厌其烦地报道各种有关呼拉圈的信息,对之大力提倡。街头巷尾,舞动呼拉圈的人们或三五成群地一边闲聊一边舞动,或独享其乐。人们普遍地把呼拉圈看成一种健身器材,把玩呼拉圈当作一种瘦身运动。一时间,呼拉圈成了最抢手的商品,许多厂家日夜不停地批量生产,市场上仍供不应求。就连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波兰、南斯拉夫,呼拉圈也如一股旋风般迅速刮遍大、中、小城市。

对大有席卷世界之势头的呼拉圈及呼拉圈舞,我国的文化宣传部门是如何看待的呢?且看文化部办公厅《文化动态》和新华通讯社《内部参考》中的两篇报道。

《文化动态》1959年1月17日刊出的文章《西方堕落文化的畸形产物――玩“呼拉圈”》,把呼拉圈舞和“阿飞舞”、“脱衣舞”相提并论,称:“南斯拉夫最近对此(笔者注:指跳呼拉圈舞)大加欣赏,极力宣扬,许多报刊常常登载英美等国女人穿着游泳衣跳丑态百出的‘呼拉圈舞’的照片……这种激烈的‘娱乐活动’,不仅反映出西方文化的腐朽堕落,而且使得许多人遭到莫名其妙的伤亡,如有人因跳圈跳得胃壁洞开,有人脊骨脱臼,很多人因而患了急性盲肠炎或急性腹膜炎。在横滨,曾因跳圈引起交通事故,日本警视厅为此通令全国禁止在街上玩圈。在荷兰,有一位妇女扭断了腹部的筋而被送进医院。‘呼拉圈’的盛行,使得许多资本家大发其财。美国一家玩具公司在三个月内即售出了2000万个‘呼拉圈’;英国一个星期内即售出25万个圈;日本目前日产两万个圈,仍供不应求,东京百货商店‘创造’了每秒钟售出一个圈的‘纪录’。”

《内部参考》1959年2月20日刊登的文章《呼拉圈舞风靡全波》讲,从西方传来的呼拉圈舞立刻席卷全波兰:“从华沙到中小城市到处都有人跳。在华沙首先是在一个不很正派的学生地下室剧团开始跳起来的,接着男女老少竞相效尤,波兰连许多高级负责人的家属也在跳这种舞。……去年年底,波兰国家工业部门共卖出了7000多个呼拉圈,尽管每个圈的售价高达180兹罗提(合人民币16元多),仍到处发生排队抢购现象,并出现了私人手工制造的呼拉圈和黑市。……波兰的报刊好像对此十分提倡,电影厂拍了纪录片,报纸著文介绍。……华沙体育界还开办了呼拉圈舞训练班,每人要交学费50兹罗特。最近,在‘近卫军’体育宫举办了选拔呼拉圈小姐的比赛,由体育界的‘闻人’作评判。……我们所知道的波兰唯一反对跳呼拉圈的地方是格罗沙兹城的化学技术学校。这个学校宣布呼拉圈舞是一种道德堕落的舞蹈,禁止学生们跳。”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对呼拉圈的态度:一、跳呼拉圈舞不仅会使人身体受损,无益健康,而且影响市容,妨害交通;二、呼拉圈舞是西方腐朽堕落文化的一种,跳这种舞的女人丑态百出;三、呼拉圈使资本家有利可图;四、波兰、南斯拉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竟然也风靡不正派的呼拉圈舞,国家高级负责人的家属也未能幸免。

为什么对这种被当时许多国家认为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可以使肌肉发达、身体平衡发展的运动,我国却如此不屑和敌视呢?这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国情有关。

首先,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建立在经过了数十年内战和对外战争摧残的国土上,到处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需要人们鼓足干劲把一切力量投入到经济的恢复与家园的重建上。为此,在整个50年代,舆论号召人们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业务和政治,努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加班加点工作的行为大力赞扬,基本不正面谈论娱乐,只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提倡全民在工间或课间做广播体操;鼓励群众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方面,而不是个人的穿着、身材、相貌方面。尤其是1957年以后各行各业掀起的运动,需要人们对工作付出超常的热情和精力,牺牲本来就很有限的闲暇,放弃属于个人的娱乐。为了配合运动的需要,舆论视所有的休闲娱乐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为不思进取的小资产阶级情调。1958年冬至1959年春,方兴未艾,各行各业都在“鼓干劲,争上游”,超时超量超强度工作成了家常便饭。常言说,什么最稀缺,人就最向往什么。在没有休闲、只有没日没夜地工作的年月里,人们最渴望的是休闲,是娱乐。然而,生产上的跃进、一个又一个的高指标不容人们去娱乐,即使是谈娱乐、说休闲也无异于泄跃进之气。可以说,这是一个谈“娱”色变的时代,谁要表现出对娱乐感兴趣,那就表明谁不追求进步,而留恋资产阶级生活。这在50年代人人都追求进步、追求无产阶级化的社会环境下,就意味着腐化、堕落!

更何况,世界各国的呼拉圈迷中,女性占了绝大多数,因为女性更爱美,更在乎自己腰肢的健美。一旦呼拉圈进入中国,那将首先吸引女性的目光。然而,从1949年以来,新中国为了动员女性普遍地参与国家建设,从媒体到各级妇女组织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到1958年,女性已经成了各个行业的主力军之一,尤其是少不了女性的广泛参与。

抵制呼拉圈,就是在抵制人们对休闲娱乐的向往,抵制外界对女性的诱惑和对女性劳动力群体的解构。也难怪,当呼拉圈风靡世界的1958年至1959年,中国对呼拉圈如躲避瘟疫一般唯恐避之不及。对呼拉圈如此,对所有的娱乐亦如此。

其次,50年代世界许多国家为冷战思维所囿,存在浓厚的意识形态观念。中国更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明确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奉社会主义国家为优越与进步,而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视为腐朽与堕落。这一点从50年代中国对待英语和俄语的态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两种分别作为资本主义领头者英美和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官方语言的语种,在当时许多中国人眼里是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含义的:“俄语是无产阶级的语言,英语是资产阶级的语言。”因而,学俄语在各机关、学校、厂矿成为一种时髦,人们趋之若鹜,几乎每个省和直辖市的无线电广播电台都开设了俄语广播,一时听众千千万万;英语则备受冷落,学习它被看成是崇美、反动。南京大学退休老教授王觉非回忆50年代的大学:“解放前中央大学的外文系各专业中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最强,学生人数最多,而俄语只有一个专修班,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也少。解放后,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骤减,学英语不但被忽视,而且被认为是有崇美倾向的表现,受人轻视。……南大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女生分配到新成立的南京航空学院,院领导分配她到马列主义教研室教中国革命史。她反映说,她在大学是学英语的,是否让她担任英语教学任务。院长兼党委书记听后大发脾气说,学英语有什么用?难道想听美国之音吗?这个女同学只得改行,把原来学的英语抛荒了。”可以说,这种情形不只发生在南京,在全国各地是普遍存在的。

50年代颇有影响的俄语学习刊物《俄语》创刊词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这种现象的有力注脚:“社会主义苏联,是根据人类最先进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与方法论而建设成功的,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等方面,它都代表了人类最先进的思想与技术。”苏联是社会主义的代表,自然社会主义的思想与技术就是人类最先进的了。按照当时中国大多数人的思维,既然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都最先进,那么资本主义的一切必然是落后腐朽的。“呼拉圈热”从美国刮起,它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必定是落后、腐朽、堕落的,如果中国人效仿它,便是效仿一种没有任何优越性的堕落文化。坚决地拒绝呼拉圈,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小呼拉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不过一个简简单单的健身器材而已,然而在1959年的中国,它承载了很多,它复杂得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