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0 13:30:04

金色的草地教案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1

关键词:旅游酒店 建筑风格 文化氛围 营造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17-0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作为旅游消费主体的旅游者,其需求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我国传统酒店提供的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应运而生的主题酒店,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主题酒店是以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材,通过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文化品位、市场定位和特色服务等载体,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带给消费者有价值的、难忘的、快乐体验的酒店。

在内蒙古地区以反映蒙古族民俗风情的草原文化主题酒店受到了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欢迎。草原文化通常指由东北亚各民族,特别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在自然生存和发展状态下共同创造、逐步形成的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以其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文化理念,成为内蒙古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酒店的外观形式可以传递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当地的历史传统、人文风貌、民族习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建筑外观营造草原文化

在内蒙古酒店院内集中建筑了八个蒙古包,被称为城市中的“斡尔朵”。共有八个建筑物,分别代表以铁木真、窝阔台、拔都、拖雷等八位可汗的名字命名的八个蒙古包。整个建筑群体现了草原宫殿宏大、壮美的独特风格。九杆“苏鲁锭”长矛在道路一侧依次排列,与高大的“敖包”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草原生活画面,给游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呈现出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

内蒙古酒店以“天人合一”为理念,在主体建筑上加盖了蒙古包作为整体建筑的独特穹顶,民族特色一目了然。不仅适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民族游牧征战的社会生活,同时体现了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智慧,是草原文化的结晶。

酒店大堂的中心是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塑,大堂背景墙的设计也一改以往一成不变的以世界主要城市时间为主的做法,改用蒙古族传统头饰中巴尔虎头饰作为原型, 再辅以珊瑚、绿松石、玛瑙为点缀,创造出别具蒙古民族风情的装饰效果。

通过民族化的酒店外观,营造出了地方传统建筑的神韵,达到了以建筑形式唤起地方文化与历史含义的境界。让游客领略到不同的文化和民俗,使酒店更富有历史文化人文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二、通过建筑图案展示草原文化

蒙古族民俗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图案,是体现蒙古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是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1.植物题材图案纹样。蒙古民族对草的依赖与热爱直接而鲜明

卷草纹。是以花草为基础构成的波曲状的花草纹样,细叶卷曲相互穿插。卷草图案委婉多姿,富有流动感和连续感,优美生动,具有连绵不断的韵律感,传递出生生不息的意义。

花卉纹。一类是宗教气息较浓的,如莲花、宝相花(朱赤花)、佛手等;一类是非游牧地区的蒙古族生活环境气息较浓的,如桃、杏花、石榴等。

2.动物题材图案纹样

蒙古民族对于动物的喜爱、依赖、敬畏,都构成了美感生成的基础,各类动物被艺术化为蒙古民族生活中的各种装饰图案。

五畜图案(牛、马、山羊、绵羊、骆驼)、鹿、狼、狮子、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的采用,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广取博纳的品质及草原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3.几何图案纹样

蒙古族家具常用的几何图案纹样,如云纹、盘肠纹、回纹图案等,多是实物形态与几何形体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它是自然状态与内心规则相融而生的美的体现。

以盘肠纹而言,盘肠本为佛教八宝之一,按照佛家解释,盘肠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本身含有事事顺、路路通的意思。同时,其图案本身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无休无止,显示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感,称为吉祥结,作为连绵不断和长寿的象征。盘肠纹饰在蒙古族生活中的实用性很强,各种变形的盘肠纹与卷草纹结合形成变化多样的图案,或为单独纹样,或为二方连续纹样,在蒙古包、召庙建筑、家具上使用较多。

蒙古族图案作为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内容,通过民俗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相互结合、互相印证的方法,深入到草原文化的本源哲学的深层领域。

三、通过建筑色彩映射草原文化

蒙古民族是一个崇尚色彩、热爱生活,善于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民族。他们崇尚白、蓝、红、黄等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颜色。

1.尚白。在《蒙鞑备录》中有“成吉思汗之仪卫建大纯白旗以为认识,此外另无他旗”的记载。白色在这里传递的是纯洁、神圣、高贵的精神特质,这与蒙古民族生活的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如白色的乳汁、白色的羊群、白色的蒙古包、白色的蒙古袍、白色的哈达、祭奠成吉思汗的“八白室”……美化装饰了生活,又传达出吉祥美好的祝福,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2.崇蓝。蓝色象征睿智、诚实、博大、永恒,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受到热爱并被广泛应用。蒙古民族信仰的萨满教把蓝天比作“长生天”,通过拜天、祭天的方式,期盼自己的族群象“长生天”一样长盛不衰、永远兴旺。这种思想表现到日常生活中,就有了蓝色的蒙古袍、蓝色的哈达、蓝色的装饰图形等实际应用。13世纪中叶,出使蒙古的法国传教士曾有记述“……所有的妇女都跨骑马上……用一块天蓝色的绸料在腰部把她们的长袍束起来……”自13世纪开始,蒙古族把自己的故乡称之为“蓝色的故乡”,“蓝色的蒙古高原”。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名为“呼和浩特”即“青色的城”之意,其中“呼和”就是蓝色。

3.喜红。红色是火的颜色、朝阳的颜色。火是蒙古民族用以驱魔避邪的神圣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是幸福和财富的赐予者。蒙古民族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通过祭火的习俗,表达对火神的敬畏,祈求火神的佑护。所以红色的蒙古袍、红色的哈达、红色的帽子便在服饰中被大量采用。

4.重金。蒙古民族敬重象征着崇高和永恒的金黄色,他们认为这是太阳、月亮、星星的颜色,具有神圣、高贵的象征意义。这主要是源于“黄教”对蒙古民族的影响,反映到他们的服饰中,就是把黄色作为配色来使用,在袍子、坎肩等大量的服饰中以金色镶边作装饰。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2

装饰图案纹样

蒙古帝国统一领土,建立国家入主中原,中原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被有选择地吸收自己的文化,同时也把中亚文明的文化引如中国,而且卫拉特蒙古族所信仰的藏传佛教影响,使新疆卫拉特蒙古族的装饰图案使其特具有新的特征。蒙古族传统装饰图案有其分类,其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吉祥纹样图案和花纹象征来象征平安与吉祥,这是与蒙古族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分不开。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不稳定,另一方面蒙古人常年征战不断,这种生活不仅仅促使蒙古人对平安、吉祥等的生活极度渴望,而且会对形成功、胜利等的愿望。第二类为自然纹样、吉祥纹样和几何纹样。其自然纹样来源于大自然中的花草和不同种动物的形态特征,如萨日朗花、山丹花、河川、云雨、山川,火水,狼、羊、骆驼等等,这些都是对自然元素的模拟并加以抽象概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蒙古族是一个注重吉祥的文化的民族。第三种吉祥纹样包括回纹、盘长纹、鱼纹、八宝纹、莲花纹、桃花纹等。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装饰图案体现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色彩上的而运用

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在长期的生活中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蒙古族人生活中非常钟爱白色。蒙古族的毡房用白色,毡毯用白色,穿的袍子也是白色,蒙古族每当招待客人,首先会献奶白食;每逢过年过节、宴请宾客时也要用奶制品招待尊贵的客人,表达自己对客人的重视尊重。白色在蒙古族民族习俗中还具有开端、伊始的含义。蒙古族比较喜爱的颜色是青色、蓝色,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河水,着两个颜色象征着永恒、忠贞、忠诚、也有年轻、活泼而有活力的象征意义。在蒙古族生活中其装饰图案和建筑色彩中也常常会用到青色、蓝色来装饰。红色是可以令人心情愉悦快乐的颜色,它象征着幸福、胜利、吉祥、如意。当人们看到红色时一定会让人联想到热烈的火和炙热阳光,红色的火光和太阳赐给人温暖和光明,受到了蒙古族人的崇拜。带有金属光泽的金银色在蒙古族中也使用的非常广泛,元明清以来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常常会运用到金银色来钩边,召庙中的建筑中的彩画艺术利用金银色来进行艺术创作,给人以高贵大气,富丽堂皇的美感,同时也能使各种对比色起到协调、和谐、统一。绿色为草木植物的颜色,在蒙古族中代表着活力、青春、活力的感觉,如茫茫的蒙古大草原,是蒙元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直接源泉

字体的设计的独特性

在包装中蒙古族的字体运用很常见,蒙古文字竖写结构为其民族独有的艺术特征,是现存的语言文字之中唯一仅有的竖写文字。不论楷体、还是草书、篆体、印刷体,蒙古文字的最大特点是主线的非常挺拔笔直,而围绕它的那些牙、钩、圈、点、嚓、字辫、连写左撇、分写左撇等则变化无穷,给人有刚中带柔、柔里生刚的丰富想象和感悟。从字体中笔直的“中线”里,可以不难看出蒙古民族文化中刚正不阿的坚强性格,从多种形态的环绕笔画中可见蒙古族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强烈的内在情感。蒙古文字是蒙古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一种不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格。它不仅具有语言的书写功能,而且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神韵、一种情感、一种博大的情怀、一种美学思想。将蒙古文字造形研究成果融入当前的信息化社会,满足包装设计、广告、电视媒体、娱乐、印刷等各个行业所需要,对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是对蒙古族包装设计进行民族性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包装材料的生态性

蒙古族传统包装的另一特色为“因材施艺”。蒙古族传统包装的用材多采用草原上的自然物。根据人的审美需求,蒙古族传统包装选用生活中简易普通的自然物质,借助自然物质所表现的机理、光泽、纹饰等自然形态特征和材料性能,通过精心的包装制作,达到材质美、工巧精的结合,显示出自然材料品质的特别特征,充满简约纯朴、质拙淳厚、自由率真的艺术审美意味,充溢着生命的活力与张力。例如完全用木材制作的勒勒车、用于盛水的皮囊、加工奶制品的木桶、装酒用的皮酒囊等等。

结语

富有智慧和创造性的蒙古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加大,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要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努力挖掘弘扬这些民族瑰宝,让他们在民族文化之林中绽放异彩,让蒙古族文化艺术的发展给这块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带来新的美丽画卷。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3

关键词:汉绣;汉绣纹样;楚文化;祈福文化;吉祥文化;民间生存环境

在鱼米之乡、桑棉之地的荆楚大地,也有自己具有自己特色的绣品――汉绣。相比其他绣种,汉绣在针法与图案纹样上都与其他绣种有较大区别,尤其龙风鸟兽等富贵造型,构图大胆想象、夸张变形,富于装饰而显得生气可爱、盎然成趣。

第一部分汉绣纹样特色

一、汉绣纹样内容简介

汉绣,从绣品纹样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作花草禽兽和金线人物两大类。

1.花草禽兽类

《楚辞・大招》曰:“魂兮归来,凤凰翔只。”汉绣承袭楚风,在图样上多喜龙风鸟兽、花草或两者结合。龙、风、花草是楚文化中历史悠久、附有特殊感情价值的纹样,这我们从出土众多的楚国丝织品中可以窥见一二,除了龙、凤、花草以外,还喜欢表现虎、鹿、蛇等其他动物,这些丝织品无不体现着荆楚大地人们的充沛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随着岁月的流逝,由这些动物、植物崇拜衍生出“龙凤呈祥”“龙飞风舞”“福禄寿全”“四季富贵”等吉祥观念,连同那些楚文化遗产在汉绣纹样中仍然鲜活的存在着。

2.金线人物类

汉绣中人物绣一般表现宗教人物较多。用汉绣手法来表现宗教中的人物,更是显得含蓄、宁静、富贵。汉绣的金线人物类刺绣也是它的一大纹样特色,用金线刺绣人物在很多绣种中都有。但汉绣的金线人物纹样运用在汉绣中时其构图、色彩搭配都和其他绣种迥异,极大的保持了汉绣来自民间的纯朴气质,又不失楚文化的飘逸、汉绣的富贵等艺术特色。

二、汉绣纹样的艺术特色

汉绣纹样从内容上讲是承袭楚地对被赋予一定特殊意义的龙凤、花草纹样的崇拜;而从其纹样的艺术特色上来说:它的艺术特色是内容紧密相关的:

1.汉绣纹样的造型

我们可以从丰富的楚文化的艺术遗存中看到:楚文化喜爱的纹样造型无不是清秀,韵致俊逸、线条蜿蜒流畅的。而承楚文化脉络而下汉绣龙凤、花草纹样造型同样是这样的特色。

2.汉绣纹样的色彩

汉绣以红、黄、绿、自、黑五色中的“上五色”亦即五色中晟鲜艳的色调为主,色彩极其丰富、富丽。它的色彩的主要特点是浓墨重彩、对比强烈、绚丽多彩、富丽堂皇。它多用深色做底色,衬托画面主要图案,讲究实绣,使作品完全不褪色,完全靠一针针把它拼起来。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绣种。

3.汉绣纹样的构图

汉绣喜爱特殊的构图形式。传统的汉绣,色彩、画工和构图都极讲究,绣品充分运用圆格、条纹组合的芦席片、万字锦、冰竹梅、竹龙锦等图案,再结合抽象的条纹、圆格图案来构图,以表现装饰图案的夸张变形,描绘大胆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从而使绣品呈现饱满匀称、敦厚古朴、浓重热闹的强烈效果。处处体现着汉绣艺术原始、神秘、艳丽、富贵的民间之美。

第二部分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成因

一、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源头是楚文化在民间的基因传承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大量楚文化的艺术遗产无不是造型清秀、韵致俊逸、色彩富丽、线条流畅。显示出楚人崇拜太阳,崇拜大火,喜爱亮丽的红色,向往日出的东方;从中可以窥见汉绣纹样传承着这些艺术特色。这是楚文化在楚地民间的基因传承:①楚地人们火辣、大气、浪漫、热烈的性格是其艺术特色得以继承的内因;②楚艺术自身的美和气质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是其艺术特色传承的外因和动力。这样的基因传承,是很难动摇和改变的。

二、汉绣纹样艺术特色的成因是民间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

中国民间的传统社会是农耕明文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依赖自然环境,以农耕、繁衍为中心,对神奇的自然界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在生活中借现实中的自然物寄予美好的愿望等等,在民间艺术中沉淀,形成祈福、吉祥文化。

在汉绣的纹样,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纹样就是驱邪接福、谐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体现,这些装饰图案的形成都是受到了中国民问民俗思想的影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平安,吉祥富贵的向往。成为民间艺术造型中最富美学价值、学术价值的一部分。更体现了汉民族、楚地人民生活中的对丰衣足食、驱邪降幅的美好期盼。

三、民间艺术生存环境对纹饰的影响

汉绣绣品包括民情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用品、民间灯会庙会产品等四大类,这些类别需求对刺绣纹样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汉绣的日用品过去绣品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富绅官宦人等,尤其是封建王朝,文武百官春夏秋冬的官服上,都是要绣出与官阶相应的花鸟鱼虫图案来,他们的家里,也免不了绣品挂饰,这也是绣品的主要消费者。汉绣为了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生存环境,发展出了以花鸟鱼虫等图样为主的纹样内容和艳丽、富贵的艺术特色。

第三部分研究汉绣纹样的意义

一、研究汉绣纹样的意义

蜚声三楚的“汉绣”,是武汉的传统手工艺,据史书记载,汉绣始于汉代,兴于唐、盛于清。清朝中期在武汉发展到鼎盛状态,究其历史不过几百年;然追根溯源,则达两千余年。极具楚文化遗风、研究意义。

1.研究汉绣纹样的学术意义。汉绣纹样依荆楚风俗文化之需,以浓郁的装饰性图案,创造热烈浓厚的气氛,这些都直接秉承荆楚大地人们浪漫、好奇的情感特征。研究汉绣纹样对研究楚文化在民间的保存、流传、演变有着重大意义。更是研究楚文化在由农耕社会到现代化发展、变化的活化石。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4

一、加强学习,切实抓好村级阵地建设

“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这个车头就是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 和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强化了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和监督,通过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村党支部的整体状况发生可喜的变化。稳妥的做好新党员的发展工作,严把党员“入口”关,新党员的质量明显提高,我村新一届党支部成立后,把县、乡推行的村级“161”工作机制作为支部工作的指南,每季度召开1次党员大会,安排1次党课,每月至少召开4次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通过对“161”工作机制的深入学习,我村党支部形成思想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态势,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从农民关注的"三化"建设问题入手,凡涉及村街规划、修路计划、资金使用、招投标方案等重大事项都交给村民讨论,把创建活动的过程变成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变成群众自觉参与、自觉行动的过程,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使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今年的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原村支部班子成员全部高票当选,连选连任。

二、支部引导协会,协会开拓市场,为农民致富连线架桥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草莓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建设生态型、观光型、效益型农业的发展目标,积极为种植户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范台草莓产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党支部多方筹措资金,花费10000余元为协会添置了彩电、vcd,购回了草莓种植全套技术资料和录象带,在协会内办起了农民夜校,每周二、四定期为群众播放科技光盘。并多次会同协会代表到满城草莓研究所请教种植技术,请专家到村进行技术指导,草莓种植户技术迅速提高,从育苗、施肥到授粉等各个环节,人人成了技术能手,全村草莓平均亩产也达到了创记录的6000多斤,直接创造经济效益100万余元。为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协会与中科院185试验站等单位联系,多方筹资30万元,建成了“自动化电脑远程控制滴灌系统”,实现了电脑控制土壤湿度、自动灌溉,成为全国第一家精准农业试验基地。为解决草莓销售难题,协会积极跑办,在省会佳农果品市场、桥西蔬菜批发市场设立了范台草莓专销点。同时开拓思路,与市报社联手策划,连续4年成功举办了“阳春草莓采摘节”,将草莓产业与踏青旅游融为一体,使游客在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品尝农家大锅菜,欣赏扭秧歌、敲花鼓等民间艺术。4届采摘节先后接待游客70多万人,村民年增收入15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与采摘节配套的餐饮服务业还使村民每年增收近10万元。目前,全村3100亩耕地,仅草莓种植就达1500余亩,草莓品种由单一低品质发展到目前最先进的法国大赛、莱克特、日本新丰香等7个品种。除了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还及时搞好物资供应,并积极与各地经销商联系,为群众提供市场信息,搞好销售服务

三、坚持把稳定工作放在首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日益巩固。

和谐的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是构建整体社会和谐的前提。我村党支部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扎实做好稳定工作。在工作中防微杜渐,抓好“预测、教育、解决、处罚”四个环节,充分发挥农村调解员的积极作用,从小事抓起,从早字抓起,力求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以保持基层的社会稳定。在矛盾纠纷调处方面,坚持实行集中定点办公,严格考勤、请销假等制度,要求村干部每天早8点到村办公室集合,规定每月5日、15日、25日为村级接待日,及时研究解决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积极宣传和推行依法,有效减少了案件的发生。做好xx顽固分子的帮教转化和监控工作,保证了无外出出丑闹事事件。实行群防群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同时并利用黑板报、印发小册子、广播、以案说法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使全村村民学法、懂法、用法,以法解决自己的事情。

四、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村、农民、农业发展急需资金,针对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缺乏的问题,下一步我们积极推进村级财富积累机制。成立集体财产管理小组,组长由村主要干部担任,吸收有责任心的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管理小组,召开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宣讲建立农村财富积累机制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广播向广大村民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在广泛发动和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由村两委组织制定规范农村集体财产管理实施细则,并提交党委和村民代表通过,由党代表和村民代表村会计组成评估小组,对村级现有集体财产进行评估在审查评估基础上,确定集体财产有偿使用标准,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公开集体财产使用范围,并公布交费者名单,有偿使用费收取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有效的工作完善了各种制度,有效规范了村级财富积累工作。针对农民技术缺乏问题,我们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再生产致富的先进典型,用农民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农民,帮助农民掌握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和再生产致富的本领。村党支部先后共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4000余人次,通过外出参观开拓了群众视野,转变了思想观念,村党支部又于XX年11月投资1.5万元,配置了电脑、彩电、dvd等电教设备,购置了图书,投入5000元购买了45张课桌、90张椅子、3套办公桌椅,建起了高标准的农民夜校和图书阅览室等。先后多次聘请保定满城草莓研究所专家、日本草莓专家到村讲课,现场指导技术。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努力开发陆地草莓,实现全年四季生产,满足人民的常年生活需要。今后应努力加大资金投入,开发新品种和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努力开发繁育出四季果实,满足人民的常年生活消费需求。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5

圣洁的荷花

在古人的眼里,莲花与荷花是不分的,名称经常互用。高雅、圣洁是荷花特有的品格,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深受赞赏。宋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以莲花自喻,抒写自己不肯同世俗同流合污、清高孤傲的品格。画家们也因此爱上荷花,它一年四季、一天四时的变化,都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吉祥含义。

俞致贞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富盛名的画荷名家。她专门表现荷花盛开的欣欣向荣的意境。1937年,为了向前人学习画荷花的经验,她人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临摹研究历代名画;1946年,她再拜当代画荷名家张大千为师。1971年至1984年,她花费13年的时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工笔花鸟画,其中荷花为主要内容。1983年她还为中南海紫光阁绘制了巨幅作品《荷塘清趣》。如今,俞致贞的荷花早已成为学习画荷花的典范,是临摹的范本。

李魁正是俞致贞的学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画荷的个人风格。他的学生们都知道,他从来不在课堂上画荷花。他说: “荷花的圣洁不容俗人去玷污,在课堂上随随便便画荷花是对荷花的大不敬。”每次准备画荷花前,他都会沐浴更衣,再把画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燃上一炷檀香,再放上一益轻柔的古琴曲,静静地坐下来闭目消除杂念,然后他才开始展纸研墨。《瑶池素葩》堪称他荷花创作的代表作。画面上清风拂过,翻飞的荷叶簇拥着朵朵婀娜的白荷花。在这幅作品中,李魁正使用了很多非中国画的技法,像法国新印象派那样一笔笔点出形象,有些地方甚至在颜色没干时用嘴吹干。为达到预定的效果,他认为可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残荷独特的审美价值,早就被古人所认识,在古代就有专门善于画残荷的画家。清意画名家朱耷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位。他的残荷作品构图奇特、意境萧疏,总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荷花小鸟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狭长的构图,残破瘦弱的荷叶加上孤零零的怪石上的一只小鸟,翻着怪诞的白眼。作为一生逃亡、在深山中隐姓埋名、对新王朝痛恨又回天无力的前朝皇族,他只能在作品中通过残荷这种意象抒发其复杂的心情。

同样是画残荷,晚年恰逢新中国盛世的齐白石并不像朱耷那样以此宣泄对世态炎凉的愤恨。在他的作品《残荷》中,荷叶已经残破殆尽,只剩下疏密有致高高扬起的莲蓬,以表达丰收的喜庆含义。

也许因荷花曾是神佛宝座的专用材料,本身也具有佛性,所以很多人用枯黄的荷叶象征涅。唐朝大诗人杜牧在他的《秋夕》中写下了“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这种意境经常被后代画家所表现。女画家贾冕经常以残荷为题作画,并题为“留得金身听雨声 ”,或者直接题“涅”。

富贵花牡丹

牡丹的雍容大度、风姿绰约和千娇百媚深受人们喜爱,有“国色天香”的美誉。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更是钟情牡丹,著有专门讲述牡丹种植的《洛阳牡丹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为之狂”,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牡丹的痴迷程度。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牡丹与荷花对比说: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因此,古代皇家和高官家里到处都装饰着牡丹的图案,满族贵族妇女头饰上就是一朵大牡丹花。

象征富贵的牡丹,与其他花卉鸟类组合会给画面添加更多美好的寓意。例如,牡丹与海棠花组合称为“满堂富贵”,与芙蓉花组合称为“荣华富贵”,与白头鸟组合成为“富贵到白头”等等。画牡丹几乎是每一个花鸟画家的必修课。有不画牡丹的画家,到晚年穷苦潦倒时作诗感慨:“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真正想把牡丹花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非在写生时发现,春天牡丹花盛开时是画花头的好时机,其雍容华贵尽收眼底。但这个时候花的叶子稀稀落落+分单薄;但是到了夏天,牡丹的叶子完全长大,色彩碧绿油润,硕大而磊落,可惜的是这时花却早已凋谢。另外,夏天浓密的叶子把枝干全部遮蔽,画出来的只是满满一大堆绿叶;而到了秋天,一部分叶子脱落,枝干若隐若现的时候却很有画意。经过多年研究,他创造性地打破时间的限制,把春天的花头、夏天的绿叶和秋天的枝干,组合在同一幅画上,把牡丹的富贵之气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王道中是于非的学生,由于他姓王又善于画牡丹,所以得了“牡丹王”的美称。王道中自幼在皇城根长大,每到牡丹盛开的时候都到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写生。老师一生画牡丹的经验都被他学到手,正当他要在美术界大展鸿图时,却被划成分子,背着大捆的牡丹画稿来到偏远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印染厂接受“再教育”。立志当大画家的他在工厂设计被褥和枕头上的图案,开始让他难以接受。但十几年过去了,他意识到牡丹从来都是大雅若俗的花,文人雅士爱它,普通百姓更爱它。经过多次修改,他适应广大市民的审美要求,成功地把他的作品运用到印染上,设计出一批又一批花色靓丽的牡丹图案面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家庭用的被面部有王道中设计的红底粉色大朵牡丹花图案。王道中虽然没能在创作上超越他的老师,但他把工笔重彩牡丹画法与工业印染相结合,并把此法推广传播,确实功不可没。

为了表现牡丹的富贵气息,画家们绞尽脑汁。张大干就觉得硕大的花头和艳丽的色彩还不足以完美地表现富贵,于是在画完的花头上用纯金做的颜料勾上金线,作品挂在墙上,金光灿灿。

李魁正仍不满足于勾金线的做法,他借鉴西洋水彩画的技法和现代构成技术,把牡丹的固有色彩完全改掉,全部用金黄色渲染,彻底做成了富丽堂皇的《金牡丹》。当年老师教李魁正的构图方法是网格状的,花头、叶子、枝干各自在画面上占有一部分位置,使看画的人没有明确的视觉中心。受到宋人花鸟中《出水芙蓉》的启示,李魁正把枝干省略掉,只画一朵大花,再用一部分叶子陪衬,这样一来,因素单纯明了,让人一目了然。此外,他用一种像太阳发光一般的放射形构图来处理《金牡丹》,终于获得了成功。

忘忧萱草

在中国画中的萱草,不是跟太湖石组合就是跟松树组合,还常题写着“忘忧草”或者“宜子孙”等字。这是因为,有两千多年栽种历史的萱草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草。《诗经》中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里栽种萱草,萱草的花朵金黄耀眼,又是可以食用的美味,妇人借此解愁忘忧,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革”。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 “萱革吃了能使人欢乐忘记忧愁,女人怀孕时佩戴此草必生男孩。”因此,萱草又叫“宜男草”或者叫“宜子孙”。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6

花钱虽为“钱“却不能花,概因和“花把势”、“花架子”、“花点子”、“花舌子”一样,有点“眼花缭乱”又“华而不实”,让人感觉有虚头。翻开中国古钱币史,姑且不提色彩斑斓各擅风流的盛世王朝,但凡在历史上铿锵潇洒过的枭雄草寇,只要开炉铸币的,绝少不了花钱的问世。

花钱虽不能消费,却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丰富吉祥的内涵,以及和古钱千丝万缕的关系,构成了古民俗的一部分。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是以历代铸造不绝。目前发现最早的花钱为西汉的“长毋相忘”上系下环钱形配饰。这类钱币在两汉出现不少,多数正面是“五铢钱”,背面为“长毋相忘”、“永通万国”之类的吉语,或者日月星辰、龟蛇瑞兽等图案,更有趣味的是有的将“宜酒食”、“觞政”等酒令直接铸于花钱之上。不同朝代的花钱均有鲜明的特色和风俗,从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强大渗透力。如果钱币史上少了花钱的点缀,只有形制规格类似的朝代更迭、年号变幻,那便真的没有趣味了。

唐宋时期的花钱最为富丽多姿,这时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又吸收了邻国和国内各少数民族优秀文的化艺术。佛教、道教艺术也更臻完美;绘画、造型艺术亦由简率向繁复发展,图案都比较细腻。镂空花钱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图案主要以花草、虫、鱼、蜂、蝶、龙、凤、麟、狮、鹿、马、人物故事为主。唐宋镂空花钱最为别致,主要是装饰服饰、马具、帘帐之用,龙、凤、麟、狮等钱也寓意吉祥、太平之意。镂空花钱与其说是钱,莫如说是装饰牌更为确切些。

延至金元对唐宋以来的风格传承,同时糅进了草原民族的文化艺术,所以体现在明清花钱上的是一种集大成的艺术。明清时期镂空民俗钱很少见,只有少量黄铜质双龙钱和花草纹钱,形制较唐宋时期略厚,边廓较宽。实体类钱种数大大超过以前各代,主要有辟邪、吉语、生肖八卦、龙凤、秘戏类钱。方寸之间,文图并著,实体花钱以圆形、圆穿为主,方穿次之,并有大量带钱冠者,诗牌、仙钱、酒令钱、打马格钱、棋钱多仿宋元时物。

明清是花钱铸造的鼎盛时期,虽依然不作流通之用,却有点名副其实的“花钱”了,铸币局按其用途铸造古钱宫钱类、吉语类、宗教类、游戏类、特殊用途类等五大类花钱,想方设法让你掏腰包。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超越以往任何时期,而且花钱的铸造也形成固定的模式。由于历代对民间铸造花钱没有严格规定,是以除了官炉意外,民间铸造的花钱数量也为数不少,但因为材质、冶炼技术的限制,使得民间花钱中有许多颇为粗糙陋鄙的品种。官铸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民间铸造花钱可能已成为专门行业,花钱也已有了专门市场,百姓可根据不同的用途,随时到作坊或铸钱局去选购,花钱的使用已成为民间往来活动的一项内容。

在中外众多货币之中,花钱独树一帜。从用途上看,它们不具备任何货币的功能;从外观上看,它们却都被铸成钱币的形状;从收藏价值上看,部分品种的价格甚至已经超过了同档次收藏钱币,真可谓“虽是花钱不能花”、“不是钱币胜似钱币”!

”一本万利、顺风大吉”花钱

“吉人天相、富贵寿考”花钱

钱币资讯

和平解放60周年金银纪念币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9月27日发行的“和平解放60周年”金银纪念币,1金1银共2枚,直径分别为22毫米和40毫米,其设计者从哈达入手,引出特色的雪莲花、雪山、八瑞相,将丰富而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点融入其中。金银纪念币的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金币背面图案为莲花、哈达及雪山,配以吉祥花草纹样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汉、藏文字样及面额;银币背面图案为藏族传统的吉祥图――八瑞相,配以哈达、祥云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汉、藏文字样及面额。此款纪念币目前正处于热销之中。(中国金币网)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币未上市遭热炒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定于2011年9月30日发行“辛亥革命10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共2枚,其中金币、银币各1枚,面额分别为100元和10元,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此消息一经披露,诸多藏家便摩拳擦掌,致使纪念币还未上市,预订价格就比实际面额暴涨了数十倍。

持续火爆的金银纪念币收藏市场究竟还能走多远,虽然藏家对前景不免也有几分忧虑,但就近期纪念币的市场情况来看,依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东北网)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7

一、辽代彩塑纹饰类型及特点

(一)背光纹饰

佛像雕塑背光是佛像背后的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出现在佛像的身后或头部。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圆形的头部背光,即头光;另一种是圆形的头部背光,外套椭圆形的背部光环,两部分组合而成,即身光。佛像雕塑背光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数为圆形,象征着崇佛之人追求圆满、圆通、圆润,而上面的火焰纹、飞天纹、网目纹、植物纹等装饰纹样,不仅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元素,更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辽代彩塑佛像的背光装饰主要有:网目纹、火焰纹和飞天纹,其中网目纹是辽代彩塑特有的一种纹饰,同时也体现了辽代彩塑佛像的背光装饰的风格特征。

1.网目纹。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三身佛的背光,其内饰网目纹,外侧是纹络粗犷的火焰纹。在薄伽教藏殿内,有三种不同形式的网目纹,如圆形、菱形、三角形。流线形的线条,钩织的像网一样,又像水泛起的波纹,一圈一圈;设色以红色勾线,以黑色和墨绿色填色,制作精美。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佛像头光分为两部分:外为镂空火焰纹,内部为两层相反的波纹,组成“S”形,增加了动感。他与辽代典型的网目纹有相同之处,唐代为单行线重复,而辽代为对称式线形图案重复;唐代线图弧度小,而辽代线条弧度大,我们据此可以推测,辽代的网目纹以唐代的波纹状头光为雏形,后受本民族的文化影响而形成。

2.火焰纹。火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开始对火产生崇拜,把火作为图腾,当神供养,火在这个时期被简单化、抽象化并且融入了人类的生活。人们用火焰绘制佛光,动感强烈,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不仅能够体现出佛的高大和威严,同时用火的描绘说明佛法无边。走进薄伽教藏殿,我们可以发现三尊大佛身后背光的外圈都有冉冉的火焰。在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身旁的胁侍菩萨头部也绘有火焰纹背光。佛像的背光从身后的背光火焰纹到头部的背光火焰纹,再到头顶的火焰纹逐级增加,采用镂空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更加生动,如同燃烧的火焰把佛像烘托得更加神圣。火焰纹长时间被广泛地运用在佛教中,代表着光明和宏大,北魏云冈石窟有多种多样的火焰纹,多刻在头光内部和背光外沿,每层的形态都不相同,它表现了早期佛教火焰纹的朴拙。火焰纹到了隋唐时期比较少见,至唐代晚期时,与周边民族的频繁交流,火焰纹逐渐被以植物为主的莲花纹、团花纹等图案所代替。

3.飞天装饰纹样。在薄伽教藏殿内,我们唯一可以找到的飞天就是倒挂在释迦牟尼佛背光上的一对飞天。头梳双螺低髻,上身袒露涂金,红色披肩从右肩斜缠绕于腋下,下身着红色长裤,外裹绿色短裙,绿色的帔帛飞舞于头顶,飞天体型修长,腰长纤细,侧头曲单腿,手执菩提叶,双臂舒展悠然,翱翔飘逸自如,宛如浮空,给人一种神秘灵动的意境。

(二)头冠纹饰

菩萨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普度众生的人物。古印度时期菩萨最初表现为男子形象,传入中国后,菩萨形象逐渐发展为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并且在菩萨身上配饰以更加丰富华丽的装饰品,菩萨的头顶也装饰上了不同花纹、不同形状的宝冠。宝冠多以各种花纹图案组合而成,所以又称为“华蔓冠”。薄伽教藏殿所雕菩萨头顶宝冠既高大又华丽,主要表现形式有蔓草拥团莲的缠枝纹冠、如意云纹冠等。无论是哪种纹饰的宝冠,都是由中间部分(头顶正中央)及两侧部分组成,呈三角尖状样式。

1.缠枝纹宝冠。缠枝纹,又称“蔓草纹”、“唐卷草”、“卷草纹”,是一种由蔓草为基础结合花蕾、叶子形成枝繁叶茂、婉转丰美的传统装饰纹样,意味着 “生生不息”、“连绵不绝”。 缠枝纹是薄伽教藏殿中菩萨头冠装饰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缠枝纹与别样的纹饰组成不同的头冠纹饰,有“缠枝莲花冠”、“缠枝牡丹冠”。缠枝纹在很早时期就开始流行,以其回旋缠绕的形式、明确生动地表达出世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随着人们对吉祥、安定和谐的强烈需要,缠枝纹的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地变化,用以寄希望于神的庇佑,以庇佑自己能够得到生存和幸福,正是人们这种意识的形成,带有祈福意义的纹样开始出现。

观音菩萨的头冠为高筒冠,冠上用小联珠纹将宝冠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为以蔓草拥团莲的形式为主,缠枝形式婉转生动,并用5个小团莲突出,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体现出佛教对莲花的重视,冠上部分小团莲两边对称装饰心形叶子,作为单独图形,重复等距离装饰。冠下部分与冠上部分都采用相同形式,只是图形不同――中间一个大团莲两边对称装饰宝珠。

文殊菩萨的头冠为高筒冠,冠顶呈波浪形向上延伸成尖状。冠顶部分以波浪线为主线缠绕冠顶一周,中间穿插“浪花”装饰物。冠底用小联珠纹分为等距离的矩形,方形内饰宝珠。中间部分以团莲为中心,团莲上突出一块(现已模糊不清),周围缠枝纹,枝繁叶茂,线条流畅,绵延不断。

地藏菩萨的头冠是菩萨中最为华丽的头冠。头冠顶部呈波浪形,上面点缀着不同的宝物,小联珠纹将宝冠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饰以不同的纹饰。最为华美的是宝冠的中部,以两条相互缠绕的凤凰为中心,中间突出一块小团莲,似乎两只凤凰围绕它飞转。周围饰蔓草纹,其中夹杂着大小、形状不同的团莲与方形宝石,使得宝冠更加华丽、漂亮。

2.如意云纹冠。在薄伽教藏殿中菩萨头冠装饰常见的还有一种如意云纹,如意云纹是一种具有双涡卷对称的心形纹样。仔细观察菩萨头冠的如意的形状,云头形的三个转折与缠枝纹的曲线组成了如意纹,表现出了人们对曲折、回转、停顿等审美特征的追求,如意纹在菩萨的胸饰中,是一种清醒的、主动的文化改造,表现了当时工匠们的主题意念和客体事物的统一。如意云纹是传统与创新统一的产物,是文化层面上追求精神、心态的反映,常常用来表示对人的祝福,这可能与中国人的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有关,通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不善于直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爱好。

普贤菩萨与其他三位菩萨不同,她头戴如意云纹冠。头冠整体呈中轴线对称型,头冠中央饰高出的如意云纹,冠顶为7片条形叶状,叶顶饰小圆宝珠,冠侧两端为回旋的镂空如意纹。

(三)衣服纹饰

1.燃灯佛左侧迦叶经过长时间人们的膜拜、香熏,变得灰扑扑的,但是迦叶衣服的纹饰还是依稀可见,盛放的牡丹、单层的小、波状的叶草等。迦叶身着绿色袈裟,上面采用堆金沥粉的手法装饰,花纹主要集中在衣领口、下身袈裟。衣领口饰金色牡丹,用树叶连贯起来。牡丹被誉为中国的国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是富贵、和平的象征。它富丽华贵、妖艳妩媚,兼有国色、天香、神韵之美,让人倾倒。花枝多严谨对称,体现佛教的庄严与光明。盛开在寒霜的秋季,被人们誉为“傲霜之花”,民间赋予它高尚的情操,常用来赞誉民族精神,佛教中运用作为装饰佛教弟子,寓意着他高洁的情操,坚贞不屈的性格。迦叶衣着运用装饰寓意着他崇高的地位,执着的秉性、高洁的情操和坚贞不屈的性格。

2.燃灯佛右侧阿难,身着绿色袈裟,中衣阔袖口绿连珠边沥粉金龙缠莲枝,莲花或娇羞待放,或正欲怒开。莲花不仅仅是起装饰作用,还蕴含着独特的意义。浏览历代佛教雕塑,我们不难发现莲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德,得到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同样的人世间平民百姓也希望自己不受尘世的污染。工匠为了表现佛教圣洁庄严的场面,刻画生动,匠心独运而又通俗,将莲花作为美好天国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强烈的世俗和传统意味。外袈裟金绣牡丹,以草叶纹分据方格大框,花饰精巧,细部精致耐看。

二、辽代彩塑纹饰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佛教装饰纹样的发展与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许多次变革,因此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各个时期的宗派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各不相同。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三国至魏晋南北朝得到大力弘扬,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装饰带有浓郁的异国色彩,有些则是外来装饰题材、形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隋代佛教装饰受南北朝时期影响,并与少数民族装饰风格相结合,装饰风格逐渐民族化。唐代的佛教装饰继承了前代装饰纹样样式,并加以发展创造出新的民族化佛教的样式,在装饰题材上更加丰富多彩,装饰风格上也更加雍容华贵。北宋以后,中国的佛像造像逐渐趋于世俗化,佛教装饰过分繁琐、华丽。辽金时期受魏晋时期影响较大,继承中原文化的同时,吸收契丹文化,形成了这个时期独有的装饰纹样,装饰风格质朴、豪放。

(一)两汉时期

在汉代,纹样造型古朴,形象生动、有趣,大多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云气纹,表现形式是用“S”形和涡线形来表现云朵状的事物。云气纹是由商周时期的云雷纹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是汉代特有的装饰纹样,为明清时期装饰纹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印度的佛教装饰纹样在这个时期传入到中国,与中国传统的纹样有很大差别,这一时期的佛教装饰纹样大都是以印度纹样为范本的,对两汉时期的装饰纹样影响并不是很大。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因此,佛教纹饰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佛教雕塑是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总体上它继承了希腊古典宗派,或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非中国”化元素较多。洞窟里的飞天,可以分为两类:一为模仿,以印度佛像为模型;一为创造,经过长时间综合模仿与汉族民俗相结合,做出新的尝试。云冈石窟与华严寺同在大同,受地域的影响,辽代基本以南北朝时期飞天造像为范本,但又有所不同。前者身躯肥胖,服饰简单,几乎上身,下身着印度式短裙,造型简陋;后者体态修长,着短衣长裙,肩带缠绕于两臂,飘忽自然。这个时期在佛像背光也有了一些火焰装饰纹,此时已经采用了“重复连续式”装饰形式,但纹饰简单、粗陋、无层次感,没有辽代火焰纹装饰性强。莲花纹、忍冬纹等大量植物纹样出现,标志着以神兽、流云、几何等动物装饰纹为主的装饰时代已经结束,以花卉植物纹为代表的装饰纹样时代已经到来。

(三)隋唐时期

隋朝纹样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纹样,初唐时与隋代风格接近,到7世纪中期其自信、开放、统一的社会特点,唐代开始出现具有自己风格的装饰纹样。大多数雕塑立像呈“S”形姿势,身材丰满,但腰部仍细。在装饰纹样方面,这个时期基本脱离了魏晋南北朝抽象、神秘的风格,继承和发展了魏晋南北朝的莲花纹、忍冬纹的装饰特色,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成分,形成唐代特有的“卷草纹”、“莲花纹”和“宝相花”。这个时期的火焰纹增添了“卷草纹”的趣味并运用落空的雕刻方式,富丽华贵。与魏晋时期的火焰纹不同的是唐代纹样没有采用“重复连续式”的装饰形式,然而唐代纹样富有变化、饱满、简洁和张力的特征。辽代的火焰纹选取两个时期的精华,形象更加生动。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纹样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创造出了饱满、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唐代泱泱大国的风范。

三、大同华严寺彩塑纹饰风格

从薄伽教藏殿佛像彩塑看,网目纹是辽代最常见、最为典型的一种佛像背光装饰纹饰,流水式的纹样像一张法网一样,预示着佛法的无边。火焰纹运用层层套叠的组织形式,层次与层次之间宽窄不一,富有变化,它在继承魏晋佛像背光的同时又加以概括,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纹样。缠枝纹、如意纹运用写实的手法,继承了唐代的丰满圆润、雍容华贵,吸收了南唐浓厚的生活气息,再加上契丹族和北方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因而在整体的风格上体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展现了辽代特有的艺术风貌。

辽代佛像的纹饰丰富多彩,纹饰的表现手法及色彩的运用使佛像的形象栩栩如生。佛像面部及在外的肌肤全部贴金,服饰以青、红、白、绿色为主,同时运用浮雕、平雕、镂空雕刻和沥粉等技法,充分体现形象的立体感。菩萨的头饰模仿辽代贵族的高筒冠,宝冠的形式特别,冠上浮雕的云头和花朵步摇妩媚动人。胸前一般饰一串连珠璎珞,装饰较为简洁。此外,服饰上的花纹采用浅浮雕的形式,使图案精致细微,弟子袈裟质地细腻,纤巧的花纹,看上去栩栩如生,犹如真实的绸缎。另外,佛像的莲花座也是值得注意的部分,均为束腰仰莲式,莲瓣肥硕饱满,莲瓣尖端向外翘起,下部为圆形、六角或八角形台座,上面绘有花纹,很是精美。

我国的佛教装饰纹样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其代表纹样,其中辽代装饰纹样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反映了辽代的政治面貌、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的纹样,在今天许多人们的眼中,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义,但却是我国佛教造像演变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并传承下去,使之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张明远等,《善化寺大雄宝殿彩塑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

[2] 张丽,大同华严寺辽代彩色泥塑赏析[J].《文物世界》,2009年,第4期,64-69.

[3]梁思成,《佛像的历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4月.

[4]封钰、韦妹华,佛教雕塑背光图像的意义[J].《东南文化》,2010年,第二期,118-122.

[5]赵声良,《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M].北京: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6]冯骥才,《中国大同雕塑全集.寺观雕塑卷(上下)》[M].中华书局,2010年9月.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8

一、指导思想

我区各校实施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以优化育人环境、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以“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内道路林荫化、活动场地塑胶化”为目标,坚持环保、美观、经济、适用原则,做到“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目标任务

1.校园环境园林化。通过植树、栽花、种草,充分运用园林艺术手法,把校园内拥有的空间全部绿化美化。

具体要求:学校要在校园内“见缝插绿”,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藤则藤。多种植乡土植物,少栽名贵花木;多植大乔木、攀援植物,少栽绿篱类植物;多植阔叶树、少栽针叶树。校园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6%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的标准;新建学校的校园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绿地率35%以上的标准。

完成时限: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达到最低标准;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达到最高标准;其它所有学校达到最低标准。

2.校内道路林荫化。按照校园总体规划,校园内部机动车能够通行的道路,全部用水泥、沥青或砖石铺装,道路两旁栽植乔木遮荫。

具体要求:学校要在校园内多绿化、少硬化;多采用植物来构造景观,少建亭、榭、假山等建筑小品和不规范的雕塑。采用“大、高、密”种植方式,在校园四周、道路两旁,有规则、高密度地移植树干高、树冠大的乔木。提倡利用盆栽植物美化建筑物出入口和走廊。

完成时限:年底,所有区直学校、镇(街)中心学校全部完成。

3.活动场地塑胶化。在田径场、球场等师生活动场地上铺设塑胶,塑胶必须是无毒、无味、环保的优质材料。

具体要求:按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学校的田径场、球场等师生活动场地全部实现塑胶化。塑胶颜色须与办学层次相一致,色调要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塑胶工程要按建设程序进行招投标,严格按评标办法确定中标单位,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直接指派施工单位。

完成时限:学校每年要有2O%以上的学校活动场地实现塑胶化,年区外国语学校、第二实验小学、河西学校完成塑胶铺设任务,其他学校四年内全部完成。

三、推进措施

在学校实施“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一)编制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逐校制定实施方案

区教育局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制定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各学校都要编制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将“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内道路林荫化、活动场地塑胶化”三个方面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由专业人员承担设计《绿色生态校园建设规划平面图》,将三方面内容整体规划到位,并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规划要因地制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花草和塑胶材料,突出教育主题,体现出本校特点。规划应与校园周边环境和谐一致,规划到校园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角落,确保不留空白。校内各功能区隔离带以植物分隔为主,提倡设计开放型绿地,增加师生活动空间,老式建筑物要立体绿化、垂直挂绿。

各学校要按照绿色生态校园规划,制定《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文字说明和规划平面图两部分组成。文字说明主要有以下内容:绿化面积(植树面积、种草面积、栽花面积),树木明细表(新植树品种、树径尺寸、株数、造价),道路硬化面积、材料、方式、造价,塑胶场地面积、材料、构造方式、造价以及分项目实施年限等。《实施方案》将作为年底逐校考核验收的依据,其编制质量纳入考核验收范围。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学校是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创建园林化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各校要拓宽筹资渠道,开发政策资源,列出专项经费,为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证。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建绿色生态校园。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共建绿色生态校园。凡在校园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活动场地塑胶化方面,捐款捐物达到总造价的80%以上,可以以企业、个人的名字进行命名;个人捐资1万元、单位捐款10万元以上的,由区政府统一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尊师重教奖。

3、提倡师生自己动手,建设绿色生态校园。《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规定年满十一岁,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应承担义务植树任务,单位每个职工每年植树3—5株。要广泛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本着积极动员、家长自愿的原则,力争每个学生家庭捐献一棵树苗。师生自己动手绿化校园,有利于增进植物生物知识,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树立起绿色生态意识,陶冶师生情操。原则上凡是学校和师生能实施的栽植、养护任务,不要花钱委托专业公司来运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9

关键词:民族服饰传统文化设计造型

斯洛伐克位处欧洲大陆的中心板块,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文化的国家。斯洛伐克族的人种在斯洛伐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如今大多数人的日常打扮已是休闲装或是正装,但在节日里,斯洛伐克族的人们一定会穿上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服饰。这既是对节日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历史上的斯洛伐克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匈牙利和奥地利的管制,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受这两个国家的影响,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斯洛伐克的传统民族文化与匈牙利和奥地利有了深入的融合,形成了当今我们所见到的民族习俗。

1.传统的刺绣文化在斯洛伐克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大约在中世纪,刺绣工艺从遥远的东方传到了欧洲大陆,被欧洲各国学习并与本国的服装文化想融合,于是形成了欧洲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刺绣文化——考洛乔刺绣,这种刺绣文化产生于匈牙利,是斯洛伐克民族最常用的刺绣手法。最初的考洛乔刺绣只是根据现有的图案用白色的绣制,但勤劳的妇女们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刺绣,她们不断的设计改进,创造出多种刺绣的图案。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许多妇女有能力绘制出美丽的图案,于是她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花草吸取灵感,这些花草的图案成为斯洛伐克民族服饰上最常见的图案。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斯洛伐克的妇女们逐渐产生出对艺术美感的追求,她们懂得将花草图案进行有秩序有规律的排列组合,裙子、内衣、胸衣、紧身围腰、围裙、男式长裤等服装上都会修有纹样,妇女们还会在衣服的门襟、胸口、袖口、领口、肩部、裤身、裙边等边缘处绣出精美的图形, 这类方法运用得最为普遍。

2.传统的宗教文化在斯洛伐克民族服饰中的体现

斯洛伐克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国家,斯洛伐克民族信奉天主教,十分重视宗教节日和传统的纪念日,每当祭祀日、纪念日、结婚日等节日来临, 人们都要穿上最美丽的民族服装, 载歌载舞, 狂欢庆祝。红、白、蓝三种颜色是斯洛伐克族人民最喜爱的颜色,这三种颜色广泛的运用于他们的民族服饰中,体现出斯洛伐克民族人民对天主教的信仰。在喜庆的节日里,斯洛伐克族的人们会穿上隆重的传统服装,颜色主要是以鲜艳的红色, 配以蓝、金等艳丽的色彩。未婚的女孩子们用鲜花、绿叶扎成花冠戴在头上。结婚的女性们会带上一种特殊的帽子,显示自己是已婚的身份。这些严格的装扮都体现出斯洛伐克民族人们对宗教节日的重视。因此斯洛伐克族非常重视婚礼和丧礼,在这些日子里他们都会穿上专门的民族服饰来现实出对新人真诚的祝福,或是对过逝的人的深切哀悼。斯洛伐克民族女性结婚的服装也很有特色, 新嫁娘身着膨松宽大的白色百折裙, 外罩浅蓝色紧身围腰, 在白色大披肩、帽子和饰带上绣着花卉百草。这种形式表达了斯洛伐克族的人们强调婚礼的圣洁,是对他们所信仰的神灵的感激与尊重。在丧礼上,斯洛伐克族的人们会穿上简单的黑色的传统服装,在神职人员的带领下唱着挽歌下葬过逝的人。

3.传统的文化艺术对斯洛伐克民族服饰的影响

在斯洛伐克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和舞蹈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宗教仪式、娱乐、休闲以及人思维、感管世界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斯洛伐克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这与斯洛伐克民族爱好音乐密不可分,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有着自己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各个乐队的乐器组成上。此外,舞蹈也是斯洛伐克族民间艺术文化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斯洛伐克人生性热情活泼,能歌善舞。在过去,主要是农民、牧人和手工艺者喜爱舞蹈,双人转圈舞蹈是最常见的舞蹈,最受到斯洛伐克民族人们欢迎,男男女女们会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起舞,女性的大裙摆会随着节奏的快慢时而飞扬时而飘逸。女子跳舞时所穿的舞蹈裙装是随着舞蹈的姿态、音乐的节奏、旋转的速度, 人数的多少而设计的. 舞裙一般宽大舒展, 层次较多, 装饰也较华丽, 通常饰有花边、缎带、流苏等饰物, 整个服装随着舞姿翻卷飘逸, 令人心旷神怡。最别具一格的舞蹈是维尔本克舞和奥得泽莫克舞等男性

蹈,它们起源于中世纪的军人舞蹈,因此在男子的服装上会突出男子的气概,主要以黑色的夹克和裤子配上传统的白色衬衣为基本造型。除了舞蹈和音乐以外,斯洛伐克族的民间艺术也给民族服饰诸多启迪。斯洛伐克族的人们喜欢手工制品,尤其擅长地毯和陶瓷的制作。精美的地毯和陶瓷上的花纹都是斯洛伐克民族人们艺术的结晶,这些花纹的设计组合给了妇女们很多灵感,将图案运用在服装的制作上。此外,传统的斯洛伐克建筑也颇有特色,人们会在墙面上绘制各种奇特二方连续的图案,这种图案的排列方式被聪明的斯洛伐克妇女运用在了刺绣图案上,使得服装上的花草的刺绣图案充满和谐的美感。

4.小结

斯洛伐克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从绝美的手工刺绣、宗教文化到传统的艺术品,都给斯洛伐克民族服饰的造型、色彩、装饰图案等方面带来了深厚的影响。这些使得斯洛伐克的民族服饰艺术达到了很高造诣,值得服装设计工作者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是世界民族服饰的宝贵财富。对斯洛伐克族的民族服饰研究,让我了解了这个有着深厚历史的民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中使我深受启迪。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还有许多可以深入渗透分析的方面,挖掘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加以利用和改造,为现代服饰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独特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姜琍.斯洛伐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金色的草地教案篇10

11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迅速、有序地对草原火灾进行应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扑救草原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保护草原资源,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农业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以及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的有关要求。

13工作原则

13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草原防火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群众科学预防和扑救草原火灾。

132加强草原火情监测预报,严格火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达到信息畅通、快速反应的目的。

133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实行各级政府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首长负责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好扑救草原火灾的各项工作。

14火灾级别

根据草原火灾发生的范围、性质、危害程度,将草原火灾分为四个级别。

141Ⅰ级(特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受害草原面积8000公顷以上明火尚未扑灭的;

(2)造成死亡10人以上,或者造成死伤20人以上的;

(3)严重威胁或烧毁城镇、居民地、重要设施和原始森林的;

(4)需要国家支援扑救的。

142Ⅱ级(重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距国界5公里以内的境外草原火蔓延500公里以上或连续燃烧120小时以上的;

(2)受害草原面积2000公顷以上8000公顷以下明火尚未扑灭的;

(3)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伤亡10人以上20人以下的;

(4)威胁居民地、重要设施和原始森林,或位于省区交界地区危险性较大的;

(5)省外大面积火场草原火距我省边界5公里以内,对我省境内草原造成较大威胁的。

143Ⅲ级(较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受害草原面积100公顷以上2000公顷以下;

(2)周边省区草原火灾对我省境内草原构成一定威胁的;

(3)超过24小时尚未扑灭的;

(4)位于省区交接区域具有一定危险性的。

144Ⅳ级(一般):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受害草原面积100公顷以下;

(2)Ⅰ、Ⅱ、Ⅲ级草原火灾之外的。

本款所称“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省境内除林区和城市市区外一切草原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以及灾后草原恢复。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省草原防火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由分管农业的副省长担任总指挥,省政府分管农业的副秘书长和省农牧厅厅长担任副总指挥。成员由省发改委、省经委、省农牧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气象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兰州铁路局、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省军区、武警总队、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分管领导组成。

省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农牧厅,办公室主任由省农牧厅分管草原防火工作的副厅长担任。

市州、县区市也应成立相应的草原防火指挥部。

22省指挥部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草原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安排部署草原防火行政措施等重大事宜。

(二)领导、组织和督导各市州、有关部门和牧场进行重大、特大草原火灾的指挥扑救、调查等事宜;协调解决涉及各行政区域之间、地方与驻地单位之间草原火灾扑救的重大事宜,指导和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三)负责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制定省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决定启动和停止实施本预案,研究部署重大工作。

(四)协调落实草原火灾扑救经费,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五)负责落实有关领导决定的草原火灾扑救事项;根据火情,向省政府、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及时报告草原火灾情况。

(六)研究处理其他有关草原防火的重大事宜。

23省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省农牧厅牵头组织实施本预案,负责家畜的转移、疏散和疫病防治工作,负责火案调查,组织评估火灾损失,开展草原改良和植被恢复工作。

省发改委负责制定灾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争取落实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省经委负责安排和落实草原防火紧急物资储备、调运等计划。

省公安厅负责草原火灾危险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协助开展火案侦破、火灾扑救等工作。

省民政厅负责灾区农牧民生活救济工作,协助审定草原火灾受伤人员抚恤、补助标准。

省财政厅负责安排草原防火经费、防火储备金和紧急扑火所需资金。

省交通厅负责组织协调修复灾区道路,确保道路畅通,为保证扑火物资及时、快捷运往受灾地区提供便利条件。

省水利厅负责维修受灾地区水利设施,水情信息,确保灾区人畜饮水安全。

省林业厅协助草原防火部门开展火灾扑救工作,负责做好草原火灾向林区蔓延的扑救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灾区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做好火灾扑救中的伤员救治工作。

省教育厅负责做好灾区学校及师生的安全工作。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做好扑火物资市场的管理工作。

省气象局负责草原火灾的动态遥感监测,提供火情资料及灾区气象资料,协助农牧部门开展草原火灾动态分析。

省通信管理局负责确保扑火工作的通讯畅通。

兰州铁路局、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优先运送草原火灾扑救物资和器械,协助农牧部门对扑火物资和扑火救灾人员进行快速运输。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为扑火飞机正常起降提供保障。

省军区、武警总队在做好本系统的草原火灾扑救工作的同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和有关规定,协调驻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队伍和民兵,配合和参加草原火灾的扑救工作。

省农垦集团责任有限公司、马场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本系统及驻地的草原火灾扑救工作。

24省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及时汇总、核查、报告草原火灾和应急工作情况,提出启动、变更和结束应急预案的建议;在省指挥部决定启动本预案后,牵头组织实施;提出草原防火工作计划,召开指挥部办公室会议,安排草原防火的具体工作;在草原防火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及时收集、反映与草原火灾有关的预测预报信息;了解和督导受灾区市州和县区市政府落实草原防火工作措施;指导草原防火工作和灾后草原植被恢复工作,推广科学合理的草原利用与保护技术;提出草原火灾救灾资金的分配建议,根据指挥部安排,负责全省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防火设备、车辆等抗灾救灾物资的储备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各市州、县区市、牧场和有关部门进行草原火灾的指挥扑救、调查等事宜;查处草原火案;负责省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3预警和预防报告机制

31草原火情信息监测

草原火情预警信息主要来源于卫星监测、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监测信息和市州、县区市等值班报告,其中卫星监测信息由兰州区域气候中心提供。如需飞机监测火场,由省政府或市州政府协商当地空军支援。

省指挥部办公室是指挥部的日常火情监测组织工作机构。进入防火期(10月1日—次年5月31日),要加强值班工作,健全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

32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一旦发现草原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尽快向当地草原防火组织或政府报告。草原火灾报告必须及时、迅速、准确,按照条块结合、逐级上报的要求就近就地报送。

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经纬度)、估测面积、地理气象状况、发展趋势和威胁情况、重要设施分布情况、扑救情况等。

市州指挥部接到火灾报告后,在2小时内报告省指挥部。

33预警预防行动

331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划定草原防火责任区,建立草原防火责任制度和联防制度,完善草原防火监测制度,加强草原防火设施建设,设立草原防火隔离带。组织经常性的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草原防火意识。

332依照国家统一标准,实行四级预警标准,即Ⅰ级(特大)草原火灾、Ⅱ级(重大)草原火灾、Ⅲ级(较重)草原火灾、Ⅳ级(一般)草原火灾,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识。

34预警支持系统

重点草原防火市州要加强草原防火指挥系统建设,确保草原防火指挥协调有力、信息传递高效。

4应急响应

41响应程序与等级

411当突发草原火灾时,所在地县区市政府要立即向各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达到Ⅳ级(一般)预警标准时,所在地县区市政府要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向市州政府报告情况。超过Ⅳ级(一般)预警标准,但尚未达到Ⅲ级(较重)预警标准时,所在地市州政府要向各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达到Ⅲ级(较重)预警标准时,市州政府要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向省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超过Ⅲ级(较重)预警标准,但尚未达到Ⅱ级(重大)预警标准时,省指挥部要向各有关应急工作部门和单位预警。达到或超过Ⅱ级(重大)和Ⅰ级(特大)预警标准时,省指挥部立即启动本预案,并向省政府和农业部报告。

412省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市州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火灾报告后,认为需要Ⅰ级和Ⅱ级响应时,报省指挥部,由省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根据火情,决定启动本预案。省指挥部应采取以下措施:

(1)迅速对火情做出全面分析和评估,包括草原过火面积、财产损失情况、人员伤亡情况、火源的现状、火灾发展趋势及控制情况、现场救援装备与队伍情况、现场环境监测情况等。

(2)对扑救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并赶赴火灾现场,指导当地做好扑火工作。

(3)根据火情及市州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建议,批准调用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物资的品种和数量。

(4)根据火情,建议省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研究火灾扑救的紧急措施,调动扑火人员,调拨扑火经费和物资。对Ⅱ级以上(含Ⅱ级)草原火灾,省指挥部领导及成员必须赶赴火场,协助组织和督促当地做好扑火救灾工作。无论启动何级别的预案,扑救工作均由火灾发生的县区市政府负总责。

413重点牧区县区市政府应成立专业扑火队伍。扑火队伍以地方专业扑火队伍为主,义务扑火队和公安消防部队为辅,分三个梯队做好扑火准备,由市州和县区市草原防火指挥部统一指挥,就地就近调动。

(1)第一梯队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和干部职工、广大农牧民群众;

(2)第二梯队为武警部队;

(3)第三梯队为人民。

42信息报送和处理

接到火灾报告后,由省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火情起草《重要草原火灾摘报》,并由指挥部正、副总指挥签发后,报省政府应急委员会和农业部,并通报应急委员会成员单位。

国界线附近的草原火灾,通报省外事部门;威胁林区的草原火灾,通报省林业部门;省(区)边界附近的草原火灾通报邻省(区)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本预案启动后,如事态继续扩大,难以控制,省指挥部报请省政府请求国务院启动国家相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3通讯与信息保障

县级以上指挥部应将车载电台、对讲机、卫星电话等通讯工具作为储备物资按照规定做好保养工作,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必要时,省指挥部设立草原防火指挥专线电话。

44前线指挥

草原火灾扑救的前线指挥部由县区市政府组建。

45救护医疗和安全防护

火灾现场救护、后方支援及应急人员和群众的安全防护由县区市政府负责。各级卫生部门负责应急工作中的救护医疗工作。根据“分级救治”原则,医疗救护队伍要迅速进入救灾现场,对伤员实施初步急救措施,稳定伤情、运出危险地带后,转入各医院抢救和治疗。

46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县区市政府或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接到火灾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扑救。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迅速赶赴指定地点,投入扑救。扑救草原火灾,不得动用未成年人、孕妇和残疾人参加。需要部队参与扑火的,由市州政府或省指挥部报省政府决定。

47新闻报道

新闻坚持实事求是、把握适度、及时全面的原则,由省指挥部审核。必要时省指挥部举行新闻会。新闻媒体的采访须经省指挥部批准。

48气象服务

由省指挥部办公室会同省气象局遥感中心和气象台,实施卫星动态监测预报火场火情状况,并将火场气象卫星资料通过微机等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火场地区的天气预报,由市州气象局责成当地气象台、站提供。省政府向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下达指令,在具有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派飞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49应急结束

Ⅱ级(重大)、Ⅰ级(特大)突发草原火灾被扑灭、人员撤离火场后,由市州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向省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在无次生火、暗火等余火的情况下,现场指挥部在充分听取专家组意见后提出终止应急工作请示,依次报省指挥部和省应急委员会,经批准,由现场指挥部宣布终止应急状态,转入正常工作,并向社会。

5应急保障

51物资保障

全省现建有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3个,要根据我省草原防火的实际需要,继续加强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充实物资储备。

52资金保障

草原火灾应急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分别由省、市州、县区市财政予以保障,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火灾发生后,省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申请国家牧业生产救灾紧急补助资金。

53技术保障

建立并完善草原火情预测预报系统,制定草原火险等级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54宣传、培训和演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草原防火宣传,提高群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能力。在防火期内,各级电视台气象预报中应加入草原火险等级预报。

加强对草原防火指挥人员、草原防火专职人员以及草原防火专业、半专业扑火队伍和群众扑火队伍的培训,经常举行扑火实战演练,提高科学扑火能力。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灾后重建、有关人员的补偿和奖励、扑救火灾中牺牲人员的抚恤和褒扬、受伤人员的救治、社会救济等善后工作由市州、县区市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

62火灾调查和总结

火灾调查、火案查处由县区市草原防火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负责办理。

火灾结束后,由市州草原防火主管部门进行总结,建立专门档案,并报省指挥部办公室。

7附则

71预案管理与更新

根据草原防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草原防火工作的实际需要,本预案及时修订与更新。

县级以上地方草原防火主管部门参照本预案,制定由同级政府批准的本地区的草原火灾应急预案,报省农牧厅备案。